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对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的认识

关于对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的认识

关于对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的认识

作者:赵晨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210003

刊名:

现代商业

英文刊名:MODERN BUSINESS

年,卷(期):2008,""(11)

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3条)

1.刘卫立如何控制和避规审计风险[期刊论文]- 2008(02)

2.刘伟四舞弊审计与应有的职业谨慎[期刊论文]-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

3.于枫华.徐瑞杰浅谈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避规[期刊论文]-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06(02)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董华新审计准则的审计理念创新——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SSA)-现代商业2007,""(18)

新审计准则(2006)以审计风险准则为核心准则,全面渗透了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SSA)的思想,本文结合新审计准则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思想,从系统论和战略论的角度,试图设计出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的模型.

2.期刊论文杨书怀.YANG Shu-huai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模型设计及其应用-财贸研究2007,18(5)

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是审计模式发展的最新阶段.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是以战略观和系统观为指导思想,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营风险为导向,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程序为中心,侧重于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模式.本文结合新审计准则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思想,从战略论和系统论的角度,试图设计出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模型.

3.学位论文张杰平审计风险控制与质量研究2006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注册会计师审计作为一种中介业务,自其产生以来,就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被审单位内外部经营背景和社会法律环境的变化,以及经济生活对审计意见依赖程度的扩大,会计公司和审计人员不断陷入诉讼案件中

,受到沉重的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审计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有,而且愈演愈烈。

审计风险控制与质量问题,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审计风险控制与质量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是完善审计理论的需要;二是推动审计实践健康发展的需要。众所周知,这几年我国先后发生了深圳“原野”事件,北京“中诚”事件,海南“琼民源”事件等重大审计事件,他们给我们注册会计师业的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但同时也给注册会计师敲响了警钟,使注册会计师对审计风险与质量有了深刻的体会。这样,审计风险成为我国审计理论界和职业界密切关注的问题,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初衷。

二、论文基本思路和逻辑结构本文首先列举了审计风险的各种定义,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对审计风险做了界定,分析了当前审计风险的发展趋势,并对审计质量的含义和衡量标准进行了分析,结合二者的相关性,提出了提高审计质量,控制审计风险,二者相辅相成。接下来,本文论证了审计风险管理的思想,是控制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的有效途径,并从风险管理一般理论入手,分识别、评估、处理三个阶段论述了如何进行审计风险管理。最后,针对审计风险管理最关键的一环——审计风险的处理,本文重点论证了风险转嫁的思想,结合案例分析,本文探讨了事务所如何建立审计风险转嫁机制,从而在审计过程中保证审计风险管理的有效进行,提高审计质量。

三、论文主要内容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结构和要点如下:第一部分:审计风险与质量概述。这一部分首先系统地论述了审计风险的概念。对于审计风险的涵义,许多文献界定不一。本文从广义的角度理解审计风险。认为可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由于实施审计业务可能使审计主体承担审计责任并遭受损失的总风险,也就是说,审计风险即不仅包括审计过程的缺陷导致审计结果与实际不符而产生损失的风险,而且包括客户营业失败可能对审计人员或审计组织产生伤害的风险。该定义从“质”和“量”的角度对审计风险进行了认定。它既包括从事审计工作的个人、团体(事务所)的审计风险,也包括整个审计职业界的生存发展风险;既包括会计报表审计的风险,也包括非会计报表审计的风险;既包括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误拒险和误受险),也包括审计意见公允但由于所谓“深口袋责任”要遭受损失的风险;既包括承担法律责任的风险,也包括不会败诉但要为诉讼支付费用,或许私下和解遭受损失的风险,还包括仅仅只是降低审计效率,多支付审计成本的风险(“误拒”通常带来此种后果)。

随后,论文阐述了审计风险的特征,并就审计风险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同时,本部分也对审计质量以及审计质量的衡量标准进行了研究论述

,认为为了既抓住审计质量的本质,又使审计质量的概念简单明了,便于控制,应把审计质量理解为审计工作的质量,即审计工作的优良程度,具体表现为审计人员的质量和审计过程(包括审计计划、外勤工作和报告三个阶段)的质量,最终体现为审计报告的质量,应按照法规制度,职业标准和社会期望三个标准来衡量审计质量的高低。提出了从控制审计风险的角度提高审计质量的特殊意义。

第二部分:审计风险的管理:提高审计质量的有效途径。审计风险管理对于审计行业切实提高风险意识,强化风险管理,提高审计质量有着重要意义。这一部分应用风险管理一般理论,系统论述了审计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审计风险管理分为三个阶段:审计风险识别,审计风险评估和审计风险处理。这三个阶段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本文根据各阶段的逻辑顺序,对整个审计风险管理的流程做了论述,在风险评估阶段,本文以乐山电力公司审计案例为基础,对风险因素分析法和风险率风险评价法作了深入分析,同时,也结合案例分析了各风险处理的具体方法,包括风险回避,风险自留,风险预防,风险控制和风险转嫁五种方法,通过比较来理解审计风险转嫁的特点。

第三部分,审计风险转嫁。这一部分是本文的重点。通过对审计风险转嫁的剖析,说明了审计风险转嫁的可能性和本质,指出审计风险转嫁的实质就是平衡不同审计风险载体之间的风险责任和风险收益,使风险责任和风险收益在动态中达到平衡。归纳出审计风险转嫁的五种方法,包括合约转嫁

,分散转嫁,出让转嫁,保险转嫁,预留转嫁,并逐一进行详细介绍。

合约转嫁是指通过合约的形式将转嫁风险的内容和方式固定下来,以分清审计各关系方的责任。分散转嫁的含义是指对大的审计风险进行分解,自己只承担一部分,而将其余的审计风险转移给同行或相关方共同承担。出让转嫁是指审计中介机构用有偿的方式向其他审计机构转让业务机会,从而将相应的审计风险全部或部分转移的转嫁方式。出让转嫁方式也是审计主体之间的风险转嫁。审计中介机构对于自身既不能控制或抑制也不能转移的风险,或者根据外部与内部环境的变化对控制效果有一定的担忧,可以采用投保的方式转移风险。保险转嫁是指通过参加职业责任保险的方式来将审计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以减少风险责任所造成的损失,提高抗风险能力。保险转嫁也是一种有偿转嫁,与出让转嫁不同的是,保险转嫁是审计中介机构通过向保险公司支付保险费用来达到转嫁的目的的。预留转嫁是指中介机构通过提取审计风险基金,来抵抗未来审计风险的一种风险转嫁方式,对可能发生的损失提前进行财务安排,将消除和减少风险成本均匀地分布在一定时期内,以便减少因随机性的损失发生,而引起财务上的波动。

本文试图将已有的风险理论与我国的审计实践相结合,并通过详细阐述审计风险转嫁的过程和方式,结合相应的案例来对审计风险转嫁的方法进行探讨。

四、论文的创新与不足本文选题具有现实性。“审计风险控制与质量”是目前中国乃至国际证券市场的热点问题,本文提出从控制审计风险的角度提高审计质量,同时,结合审计风险管理的思想,重点研究了审计风险转嫁这一风险处理方式,力图填补独立审计风险转嫁机制的研究空白,并希望有助于形成对审计风险转嫁的正确认识,为审计人员在审计实践中正确地对待和处理审计风险提供帮助。

本文研究的不足在于,本文对审计风险转嫁的过程和方法只做了初步探讨,提出了几点建议,本应做更深入的分析,但由于笔者学识水平有限,未能一一探究。对文中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证。

4.期刊论文奚淑琴风险审计理论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2)

风险审计是一个新课题,比起帐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更具有超前性和科学性,实施风险审计是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保证,是强化内部控制的有效手段,也是防范和化解企业风险的必然选择.本文重点阐述三个问题:即风险审计的含义及其特征、风险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以及开展风险审计的几点思考.

5.期刊论文王维虎.冯晨光杜邦沸腾壶风险审计模型的启示-财会月刊(综合版)2006,""(5)

风险审计对我国企业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杜邦沸腾壶风险审计模型则为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提供了一个好的范例.杜邦沸腾壶风险审计模型以风险管理为基础,将风险作为审计对象,扩展了内部审计的职能,提高了审计效率.

6.学位论文方军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成本基本理论及其转移补偿机制研究2007

当代注册会计师审计已经进入了全面风险导向审计时期,审计风险管理是会计师事务所管理的重要方面。随着现代审计业务的日益复杂,审计项目的风险水平越来越高,审计风险的存在,必然会使会计师事务所发生风险损失。传统的审计风险管理将风险损失视为一种意外或偶然损失,不但忽略了审计行业审计风险的必然性,而且不利于会计师事务所进行风险控制和成本核算。对审计风险成本的忽视,导致众多会计师事务所按照审计成本确定的审计收费低于正常的收费水平,从而造成了个别事务所对收费一折的审计业务都敢承接的“怪现象”;同时,将审计风险成本简单地归于一种意外损失,使事务所在进行风险管理的时候只是盲目被动地接受风险损失,而不能从成本的角度探索审计风险成本的转移和补偿。因此有必要在事务所的风险管理和成本核算中确立“审计风险成本”这一概念,建立、健全审计风险成本的转移和补偿机制。

本文的研究旨在提出并强化审计风险成本这一概念,在对审计风险成本动因和审计风险成本要素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从成本控制的角度构建审计风险成本转移机制,从成本补偿的角度构建审计风险成本补偿机制,从而将审计风险成本管理引入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管理中,丰富和完善审计成本的理论内容。

本文共分为六部分。

第一部分,导论。这部分以当代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高风险执业环境和事务所风险管理趋势化为研究背景,阐明对审计风险成本及其转移补偿机制进行研究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审计风险成本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最后对本文的主要贡献及不足进行了简要说明。

第二部分,当代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及审计风险成本动因。这部分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首先对审计风险进行概述,结合诸多学者的研究阐明了审计风险的涵义,并分别从主客体方面分析了审计风险的成因;其次,对审计风险的类型和特征进行了简要介绍,为下一部分审计风险成本的分类奠定了基础;最后,分别从审计风险的成本属性、审计风险管理的成本属性和会计分期假设对审计风险成本的外在要求三个方面对审计风险成本动因进行了分析,指出审计风险成本同审计风险一样是“天然存在”、不可避免的,审计风险是审计风险成本的永恒动因。

第三部分,审计风险成本要素。审计风险成本是由不同的成本要素所组成,并具有特定的要素特征。文章基于上一部分对审计风险的分析,结合风险成本的一般性和审计风险成本的特殊性,给出了审计风险成本的定义。在此基础上,按照确定性程度将审计风险成本分为相对确定的审计风险管理成本和不确定的审计风险损失成本,并对二者所包含的成本要素进行了详细分析。针对审计风险成本要素之间的联系,文章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形成了审计风险成本要素体系。最后,笔者结合前一部分所论述的审计风险的特征,对审计风险成本的本质和特征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审计风险成本要素分析为审计风险成本转移机制和补偿机制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持。

本文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对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成本、审计风险成本动因及审计风险成本要素的系统分析,初步构建了审计风险成本的基本理论框架,为审计风险成本转移机制和补偿机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四部分,审计风险成本转移机制。风险转移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方式,笔者根据风险管理理论和审计需求保险假说提供的理论支持以及当今保险业实务的技术支持,尝试性地提出了审计风险成本转移这一风险管理和成本控制方法。

文章通过对审计风险成本转移的定义和实质、审计风险成本转移的理论依据以及审计风险成本转移机理等三个方面的分析,初步构建了审计风险成本转移的基本理论。随后,笔者从实际问题出发,简要分析了当前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成本转移的现实——以被动的风险控制为主,缺乏转移机制。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构建审计风险成本转移机制的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笔者将审计风险成本转移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运用相结合,基于不同的主体来研究审计风险成本的转移方式,构建审计风险成本转移机制。笔者将审计风险成本的转移方式分为行业内部转移和行业外部转移两大方面。在审计风险成本的行业内部转移方式研究中,基于事务所内部提出了严格执行会计师事务所内部风险责任制;基于注册会计师审计行业提出了建立行业风险投资基金。在审计风险成本的行业外部转移方式研究中,基于市场机制提出了建立并完善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保险制度;基于受托审计关系提出了完善审计承诺制度;基于司法程序提出了完善司法,实行过错推定制度。通过各种成本转移方式的运行与相互补充,构建了审计风险成本的成本转移机制。

第五部分,审计风险成本补偿机制。这部分针对审计风险成本转移机制只能转移部分风险和成本,不能使会计师事务所完全免于承担审计风险成本的现实问题,从成本补偿的角度对审计风险成本的成本补偿机制进行探索。文章首先介绍了审计风险成本补偿的定义和内涵,阐述了审计风险成本补偿的理论依据——成本补偿理论,并将成本补偿理论与审计风险成本内容相结合进行分析,初步建立了审计风险成本补偿的基本理论。随后,笔者分别从审计收费的现实和职业风险基金制度的现实两个方面说明事务所审计风险成本补偿的现状——以成本承担为主,补偿缺位,进而证明了建立审计风险成本补偿机制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笔者从注册会计师行业协会的角度提出了建立行业风险投资基金的审计风险成本补偿方式,对行业风险投资基金的特征和实质、建立基础、建立与管理方式进行了研究;基于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笔者提出了建立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保险制度这一审计风险成本补偿方式,对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保险制度的特征、建立必要性、建立和完善方式进行了研究。通过两种补偿方式的结合与相互补充,初步构建了审计风险成本的成本补偿机制。

第六部分,审计风险成本的协调与披露。在本部分,笔者首先对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所构建的两套机制进行了系统思考,针对注册会计师行业风险投资基金制度与职业责任保险制度可能存在的矛盾,提出了对二者进行协调处理的意见。其后,笔者对审计风险成本与传统会计的矛盾进行了分析,并从审计风险成本的转移和补偿机制角度提出了协调这一矛盾的一些见解。

最后,针对审计风险成本的会计披露问题,笔者提出了基于创新模式的审计风险成本披露方式——基于可靠性程度的披露模式。按照成本项目的确定性程度将审计风险成本的披露分为确定性成本项目的披露、低度不确定性成本项目的披露、中度不确定性成本项目的披露和高度不确定性成本项目的披露四种披露方式,初步构建了审计风险成本的披露模式。笔者在学习和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对审计风险成本及审计风险成本转移机制和补偿机制的一些理解和想法,在以下方面有一定贡献:

1.将风险管理和成本控制相结合,构建了审计风险成本转移机制,这是一套涵盖行业内外、基于不同主体、包括多种转移方式的综合机制。

2.针对审计风险成本补偿不足的现实,构建了独立于审计收费补偿方式的审计风险成本补偿机制,这套机制主要包括建立行业风险投资基金和职业责任保险制度两大方面,对这两种成本补偿方式的具体运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3.针对审计风险成本的会计披露问题,提出了基于审计风险成本项目可靠性程度的披露模式,为审计风险成本的会计披露提供了一些思路。

7.会议论文陶萍.吕晓平.周晓静审计证据质量控制及审计取证风险的防范2006

审计证据质量控制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实现审计目标,审计人员就必须依据审计方案确定的具体审计内容或事项收集审计证据.在审计中,对审计质量起决定作用的是审计证据的质量.获取充分的审计证据,是形成准确审计结论的基础和保证.审计任务的完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取证工作是否成功,充分、合法、有效的审计证据是做出审计结论的保证,是形成审计意见或建议的支柱.本文构建了以科学的审计取证决策程序、按项目性质选择审计证据控制重点、建立规范的审计证据评价程序以及防范取证风险的模式为内容的审计证据质量控制方法体系.

8.期刊论文梁丽娟.王玉法风险导向型审计模式初探-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2)

现代财务审计的-个显著特征是抽样审计.抽样审计就不可避免会有风险.即使是全面审查,由于审计人员的技能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审计风险也是存在的.审计职业界早就意识到了审计风险,但仅限于泛泛而谈,在如何结合应用到具体审计实施中,显得束手无策,特别是没有把风险和样本量的确定联系起来.制度基础审计虽然提供了一种有用的框架,但不直接处理审计风险问题.本文就风险导向型审计的含义、风险导向型审计的基本程序、风险导向型审计在我国应用的局限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9.期刊论文华彦勇.王保江央行内审借鉴风险导向型审计的思考-金融理论与实践2003,""(11)

风险导向型审计在独立审计中广泛应用审计思想.风险导向型审计有效地应用于当前人民银行的内部审计,可以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10.学位论文宋志永基于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风险模型应用研究2007

由于传统审计风险模型日益暴露出其缺陷,国际审计和保证准则委员会于2003年10月发布和修订相关准则,推出了新的审计风险模型,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要实施审计程序从财务报表整体层次和相关认定层次两方面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据以确定和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把检查风险降至可以接受的低水平。对于审计风险模型的这一重大发展,有必要在理论上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从而为基于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风险模型在我国审计界的应用进行有益的探索。

本论文在充分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揭示审计风险模型这一重大发展背后的背景和理论依据入手,对基于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风险模型的内容与形式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客观评价了该模型的主要优势,并由此分析了审计模型的这一变化对审计程序的总体影响与在审计工作中应用基于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风险模型的具体流程。同时,为了帮助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正确使用该模型,从而达到降低审计风险的目标,本文从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审计方法和审计证据等方面论述了控制重大错报风险的策略,从而构成了应用该模型的完整的方法体系。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我国目前的审计环境与应用新审计风险模型的契合性,指出了在审计工作中运用该模型的不利之处,进而给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对审计风险模型的研究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研究的核心环节之一。本论文希望通过对以上几个主要问题的研究,为我国审计界应用基于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风险模型找到具体的应用手段,为解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出现的理论与实践中的问题找到一条科学的途径,从而为提高我国审计工作的质量、节约审计资源与提高审计效率创造条件。

引证文献(1条)

1.王文晶加强内部审计有效性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期刊论文]-交通财会 2008(7)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b317545193.html,/Periodical_syjlr200811152.aspx

下载时间:2010年6月3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