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优质文档】墓碑生卒年月范例-推荐word版 (19页)

【优质文档】墓碑生卒年月范例-推荐word版 (1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墓碑生卒年月范例

篇一:墓碑写法

墓碑

1、由来

对于殡葬亲人的坟墓,一两代可以记清,三代以后就不清楚了,特别是经过迁徙、战乱便不知祖坟何处。如何解决,人们想出许多办法。开始时人们从死人

下葬,维系棺绳用的园木桩受到启发,在墓前插上木桩竹竿,系上纤维质的东

西(纸或帛等),写明死者的生卒年月、时辰,叫做“铭旌”(或“明旌”)。但

它却容易,损坏,人们便另想办法:富贵人家用石园柱代替木园桩,在石柱上

刻出死者的姓名、出生时间、官级等。

为了多刻字其形体又演变为方形、长方形,开始埋于墓穴内或墓外,参照房屋

建筑,碑顶加上碑帽,饰刻动、植物或山水花纹,碑身刻上死者简历。标明是

独葬与妻、妾、子、女等合葬。附刻阴宅(即坟墓)风水地理位置朝向.(以天干地支表明)。中产之家立中等墓碑,穷家仅可立上留个姓名的小石碑,或陶砖碑或种植某种长青树为标识。

从而墓碑由实用品逐渐转化为文化艺术品,其功能、形态、质地、文饰也越发

多样化了。名人墓碑更加讲究碑身多用花刚岩、大理石等上等石料,碑顶有死

者雕像或在碑中心镶嵌死者的烧瓷像。墓碑成为记载死者家族世系及功德行事

的“荣誉状”和装饰品了。这很符合国人的光宗耀祖、泽及后代、流芳千古的

社会风尚。

为不受风吹、雨淋、日晒等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便把碑表立于墓外,墓志与

铭埋于墓内。墓碑盛行于汉、唐,以后成为定势。

2、形式

在墓穴四角或两旁,各立一根木柱,柱上有圆孔,名为“穿”。再在两柱的穿

中架一根横木,木上缠以绳索,可用来放绳,如辘轳一样,将棺木牵引入墓穴。入葬完毕,木碑随之埋入地下,或置于墓旁。春秋时期,天子六纤四碑,诸侯

四纤三碑,大夫二纤二碑。至周朝,天子开始用石碑,周末诸侯也开始用石碑。周朝的石碑还只是利用穿,来引棺入穴,碑上是不刻文字的。汉代开始将死者

的情 1

况,如姓名,生卒年月日,刻在碑上,而有地位的人,则开始了树碑立传,从

而形成了墓碑,墓表等礼仪文化。

树碑是造墓的重点,按风水,都以墓碑的朝向来定向,这是墓地吉凶的重要环节。对墓碑的尺寸,文字的大小,树碑动土的时间,都要慎重考虑。一般情况

下都是先下葬,后树碑。其理由有二:一,下葬之后,应留出一段雨水与泥土

结合的时间,使虚方变为实方,可避免树碑时地面出现凹陷;二,下葬之后,

留出一段让家人斟酌碑文内容的时间。尤其是名人的评价,语句的轻重都应深

思熟虑.如:清代开国的顺治皇帝,康熙二年下葬,康熙六年立碑。清朝第二

代康熙大帝,雍正元年下葬,雍正五年才立碑。诚然,寻常百姓,也有下葬同

时立碑者。

墓碑尺度,受传统信仰风水的限制,都应取个吉利。可借助“风水尺”来裁定。南方有用“丁兰尺”来定夺吉凶的。丁兰尺的一尺,约合38.1cm,将一尺分

成十格,并注上一个字,即财、失、兴、死、官、义、苦、害、丁等十个字。

其中财、兴、官、义、旺、丁属吉祥格,可依尺度选用。而其它不吉利的失、死、苦、害格,则尽量避开。当今“鲁班尺”广为土木工程中所应用,尤其打

造古木家具时,更为木工师傅所遵从。鲁班尺上,分上、下两档,上部用于阳宅,下部用于阴宅。在长长的卷尺的每个cm中,都注有风水的吉凶。在现今的陵园中,运用鲁班尺设计、施工,都很注重其中的吉祥数字。如墓碑的尺寸,

通常立碑高100cm,宽60cm,厚8cm;卧碑高55cm或者50cm,宽80cm,厚8cm。在鲁班尺上则显示出100cm横财、顺科。60cm进宝、横财。80cm天德。55cm

大吉。50cm进宝、纳福。80cm财旺、及弟。

3、材质

通常是天然石材或人工石材,以大理石花岗岩为首选材料。

4、碑文

墓碑上所刻碑文,字的大小也要符合鲁班尺上的吉祥数字。通常大字10cm或10.5cm,小字3cm或4cm之间。10cm进宝。10.5cm纳福。3cm财旺。4cm登科。这些字的大小与碑身比例协调,又寓吉祥之意。墓主的家人,在心理上从中可

以得到慰藉。

墓碑的石材选用,过去的大理石汉白玉,经不起风雨,极易风化。而今已被材

质精美,有亮度和硬度的花岗岩系列所顶替。在色彩斑斓,材质坚固的花岗岩

2

中,较受客户青睐的有印度红、珍珠白、山西黑。印度红,象征着高贵、华丽、火红的年华,辉煌的事业;珍珠白,象征着纯洁、淡雅、绚丽的人生、不尽的

哀思;山西黑,象征着庄严、凝重、不朽的精神、深切的怀念。

墓碑的书写,其内容比较丰富。包括风水情况、籍贯、姓名、身分、生卒年月日、子孙、立碑人、安葬或重葬的日期。

1.风水情况,墓碑的左边称为龙边,是碑体重要的部位。这里要书写山向及

山向线度、分金线。如“立癸山丁向兼子午二分用丙子分金。”其目的,为告

示后人,即或遇到自然灾害的洪水冲刷,或战争破坏,后人仍可依碑上的风水

情况文字,找到原来风水方向,重新立碑。:“(袁可立)葬之日为崇祯丁丑

十二月二十七日,墓在郡城南,去祖茔二里许,即勅建之茔道,旨同隧者也!”

2.籍贯,在移民较多的公墓里,尤其客死他乡的人,在墓碑的左、右角最显

眼的部位,都要刻上原籍的省、市、县名,也有的只刻地区和村名。这是对故

乡的眷恋,也为后人及亲友扫祭时,寻找墓位提供了方便。:“按状:公讳可立,字礼卿,别号节寰。先世居凤阳,始祖荣,国初以战功屡调坚城卫百户,

即今睢阳卫也。遂徙于睢,代以德望著。”

3.姓名,写在墓碑中心部位。这里称“中榜”。在书写墓主名字时,其字数

多少,与风水吉兆相关联。为尊敬长辈,过去加了许多尊敬的词,如父亲称考、显考,母亲称妣、显妣,男子加公、府君,女子加氏、孺人。而且字数多少依“生、老、病、死、苦”五个字循环应用。其中以落在六、七、十一、十二、

十六、十七的“生”、“老”二字上为吉利。落在“病”字上中等,落在“死”、“苦”二字上,则不吉利。所以拟中榜之字时,尽力用吉兆格式的数字。如:“澄新江社十九世诰封奉政大夫考泉源邱府君佳城”,长达21字,正

合“生”格,最为吉利。如果夫妻二人名字写在碑上,则按左尊右卑来排列,

男左女右。民国二十二年《河南通志〃睢县采访稿〃陵墓》:"袁尚书可立墓在(睢州)城南五里,骆庄南里许,碑刊明资政大夫正治上卿兵部尚书袁节寰

(袁可立)墓。"

4.生卒年月日,写在中榜两旁,仍依男左女右,年月日能写齐全最好。因为

日久年深,户口注销,传来传去,隔几代要找到先人生卒年月日,则十分困难。明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皇帝御天下之七季癸酉十月

十一日,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节寰袁公(袁可立)终于家。”

3

5.立碑人,包括子女、亲友、团体,都应写在碑的虎边,即右边。其子女应

全部写上,已故子女可在名字周边加框。仍是依辈份长幼,自左至右排列。也

有不愿流露姓名者,可写子女敬立或叩立、百拜敬立。:“大明崇祯十年岁次

丁丑十二月二十七日男枢(袁枢)泣血纳石”。

6.造墓或重建墓时间,刻写在碑的虎边。中国记载时间的文字很多,有公元、农历,时节写冬至、清明者居多。年代日期亦多用干支。天干中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地支中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结合起来,用以表示历法上的日子或月份。如甲子、乙丑……。还有些文人将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用十二个月均分,每个月另有名称。如一月称孟春,二月称仲春,三月称季春;四月称孟夏,五月称仲夏,六月称

季夏;七月称孟秋,八月称仲秋,九月称季秋;十月称孟冬,十一月称仲冬,

十二月称季冬。还有用花木为十二个月命名的,如:一月梅月、二月杏月、三

月桃月、四月槐月、五月榴月、六月荔月、七月瓜月、八月桂月、九月菊月、

十月檀月、十一月葭月、十二月栎月。在墓碑上还常见“谷旦”、“吉旦”、“吉日”,这些都不是具体的日期。“谷旦”出自《诗经》,谷善也,旦明也,即良辰之意。而“吉旦”、“吉日”,也只是取其吉利之意。都是在排列吉祥

字数时,用来凑字数的。还有在记不起或记不清生卒月、日时,往往书写上吉

月吉日,墓主的家人心理上则得到慰籍。墓志铭,包括墓志、圹志及墓表。东汉开始将碑立于墓地正前方。碑上刻有墓主的官爵、姓名、生辰年月。后来,

在碑上还刻着墓主的家世和生平业绩,并加以颂扬。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官方曾多次禁止立碑。他们认为“汉以来,天下送死奢靡,多作石室、石兽、

碑铭等物”。建安十年(205年)曹操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晋武帝咸

享四年(278年)又诏曰“此石兽碑表,既私褒美,兴长虚伪,伤财害人,莫

大于此,一禁断之。”由于几次禁止立碑,于是墓碑转入地下,从而产生了墓

志铭。从唐代盛行至清初之间,有大量墓志铭出土。

墓志铭是由两块正方形石碑组成,称为一合。上面为墓盖,文字比较简单。一

般用楷书或篆体刻写着朝代、官衔和姓氏。如“大唐故张府君墓志铭”、“大

唐故雍王墓志之铭”、“宋故杨国公主墓志铭”、“宋宗室永寿县君郑氏墓志铭”。在文字周边线刻着精美的花鸟纹饰。另一面,则刻写着墓主人的姓

名.籍贯和大 4

篇幅的叙述其生平事迹的文字,最后还有铭文,大多为四言之韵文。每一合墓

志铭上,都有历史、文学、书法、艺术内容,在不不同程度上,都体现出那

个时代的文化特色。:“宪宪袁公,命世伟人。应运而出,蔚为宝臣。鸾捷棘署,凤鸣柏府。肺石无宽(觉),衮衣有补。”

神道碑,起自北朝,北朝特注重风水,风水家们以南方为神道。其实神道即是

向南的墓道,因而在神道上立碑,即为神道碑。在唐朝称整体为长方形的为碑,而环首形或方圆之间,上小下大的称碣。碑碣的使用,有着等级的区分。五品

以上的官,可立碑,七品以上的官,立碣。到了清代,五品以上官吏用龟趺螭

首碑,五品以下官吏用方趺圆首之碣。原则上庶民墓前不许立碑碣。但社会风

气是禁不住的,只是庶民所立的碑体小一些,无趺座,而且墓碑上只写姓名及

生卒年、立碑人,不写传略及墓志铭。

历代帝王陵的神道碑,没有尺度的限制,其碑高大雄伟。而且设有十分壮观的

碑楼,仅以清代的康熙大帝的景陵为例。神道上设有圣德神功碑楼,俗称大碑楼,其中设有龙首龟趺碑。康熙皇帝是中国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因为他的功

德隆盛,文章字多,经雍正皇帝批准,在碑楼内并立两统石碑,左刻满文,右

刻汉文。碑座下为龙趺,碑头刻双龙戏珠及“大清景陵圣德神功碑”篆字。碑

身的文字有序文、叙文及铭文。虽有为帝王歌功颂德的溢美之词,还有当时社

会各方面真实的史料,仍有一定历史价值。在帝王的陵墓中还没有神道碑和明

楼碑。神道碑设在陵门前的神道上,其碑楼俗称小碑楼。其中所设石碑仍为龙

首龟趺,只是形体小于圣德神功碑。其碑文刻写着皇帝的庙号与全部谥号。庙

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奉祀时,特立的名号。谥号是评定皇帝生前事迹的称号。

在神道碑上除了刻有圣祖仁皇帝之外,还有生前死后的一些美溢之词在内,皇

帝可享用22个字。明楼是陵区最高的建筑,设在坟头(宝顶)前,明楼内,其

龙首方趺碑,也称圣号碑。上面用满蒙汉字刻写着“圣祖仁皇帝之陵”。总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