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S元素实验探究试题

S元素实验探究试题

S元素实验探究试题
S元素实验探究试题

【S元素】实验探究专题突破训练姓名:

2.(14分)我省从2013年12月1日零时起,车用汽油升级为“国Ⅳ”标准,汽油中的硫含量下降三分之二,对二氧化硫的排放有了大大的改善,SO2可以用Fe( NO3)3溶液吸收,某化学兴趣小组对SO2和Fe( NO3)3溶液的反应[0.1mol/L的Fe(NO3)3溶液的pH=2]做了相应探究。

【探究I 】:

(l)某同学进行了下列实验:取12.8g铜片和20 mL 18 mol?L-1的浓硫酸放在三颈瓶中共热,直至反应完毕,最后发现烧瓶中还有铜片剩余,同时根据所学的知识同学们认为还有较多的硫酸剩余。

①配制1mol/L 的Fe(NO3)3溶液,需准确称量一定质量的Fe(NO3)3固体,在烧杯中溶解恢复到室温后,将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再经过洗涤、定容、摇匀可配得溶液,请回答将溶液转移至容量瓶中的操作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装置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该同学设计求余酸的物质的量实验方案是测定产生气体的量。其方法有多种,请问下列方案中不可行的是__ ____ (填字母)。

A.将产生的气体缓缓通过预先称量的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结束反应后再次称重

B.将产生的气体缓缓通入足量Na2S溶液后,测量所得沉淀的质量

C.用排饱和NaHSO3溶液的方法测定其产生气体的体积(折算成标准状况)

【探究II】:

(2)为排除空气对实验的干扰,滴加浓硫酸之前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B中产生了白色沉淀,分析B中产生白色沉淀的原因,提出下列三种猜想:

猜想1: SO2与Fe3+反应;

猜想2:在酸性条件下SO2与NO3-反应;

猜想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按猜想1,装置B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该猜想1中生成的还原产物,某同学取少量溶液滴加几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紫红色褪去,请分析该同学做法是否正确__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_______ ____________。

②按猜想2,只需将装置B中的Fe(NO3)3溶液替换为等体积的下列某种溶液,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实验。应选择的替换溶液是____ __ (填序号)。

a.1 mol/L 稀硝酸b.pH=1的FeCl3溶液

c.6.0mol/L NaNO3和0.2 mol/L盐酸等体积混合的溶液

2、(14分)(1)①用玻璃棒引流,玻璃棒的底部要在容量瓶的刻度线以下且玻璃棒不能碰

到容量瓶口(2分)

②2H2SO4(浓)+Cu CuSO4+2H2O+2SO2↑(2分)③ A(1分)

(2)打开弹簧夹,向装置中通入一段时间的N2,关闭弹簧夹(2分)

(3)猜想3:SO2和Fe3+、酸性条件下NO3-都反应(1分)

①Ba2++SO2+2 Fe3++2H2O=BaSO4↓+4H++2 Fe2+(2分)

(可分步写SO2+2 Fe3++2H2O=SO42-+4H++2 Fe2+,Ba2++SO42-=BaSO4↓(各1分)不正确(1分)SO2也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2分))② c(1分)

3.(18分)实验室制溴化亚铁可以用图示的装置:装置中A为CO2发生装置;D和d中均盛有液溴;E 为外套电炉丝的不锈钢管;e是两只耐高温的瓷皿,其中共盛有56g细铁粉。实验开始时先将铁粉加热至600~700℃,然后将干燥、纯净的CO2气流通入D中,E管中反应开始,随反应的进行将d中液溴滴入到D中。经过几个小时的连续反应,在钢管的一端沉积有80g黄绿色鳞片状溴化亚铁。(溴的沸点:58.78℃,并对有机物有腐蚀性)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对于装置D最好采用加热的方式来得到溴蒸气。

(2)若导入的CO2不干燥,会在E中发生副反应,其化学方程式

为:;

(3)若在A中盛固体CaCO3,a中盛6mol/L的盐酸,为使导入D中的CO2为干燥纯净

的气体,则图中B、C处的装置和其中的试剂应是:

B为;C为。

(4)实验时,装置D和E的橡皮塞最好用锡箔包住,原因

是:。

(5)反应过程中要不断通入CO2,其主要作用是:

①;

②。

(6)为防止污染空气,应将F处出来的气体通入。

(7)E中的反应为:2Fe + 3Br2 2FeBr3;2FeBr3 2FeBr2 + Br2↑此实验中溴化亚铁的产率为。

3.(18分,每空2分)(1)水浴

(7)37%

(1)常温下,FeCl3溶液的pH_______7(填“<”、“>”或“=”)。

(2)分析红褐色产生的原因。

①甲同学认为步骤I中溶液呈红褐色是因为生成了Fe(OH)3,请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

释溶液呈红褐色的原因:___

_____。

②乙同学认为可能是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其中Fe3+ → Fe2+ ;请写出Fe3+ 跟SO2- 3反

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 _________。

甲同学因此得出结论:溶液呈红褐色是因为生成了Fe(OH)3。而乙同学认为甲同学得出结论的证据仍然不足,乙同学的理由是____ ____。

(4)为进一步确认Na2SO3溶液与FeCl3溶液反应的情况,乙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

①经检验步骤Ⅲ中红褐色溶液含有Fe2+,检验Fe2+选用的试剂是_________(填字母)。

a.K3[Fe(CN)6] 溶液b.KSCN溶液c.KMnO4溶液

②请用离子方程式和必要的文字说明步骤Ⅲ中出现红褐色的原因。

(5)结论:由上述实验得知,甲、乙两同学所持观点均正确。

4.(本题共13分)

(1)<(1分)

(2)① Fe3++3H2O Fe(OH)3+3H+,加入Na2SO3后,c(H+)下降,平衡正向移动,生成Fe(OH)3(离子方程式1分,平衡移动方向1分,共2分)

② 2Fe3+ + SO32- +H2O ==2Fe2+ +SO42-+2H+(2分)

(3)FeSO3和FeCl3的混合溶液也可能出现“丁达尔效应”(2分)

(4)① a (1分)

+ 4H+; Fe2+ + SO2 +H2O = FeSO3↓ + 2H+

② 2Fe3+ + SO2 + 2H2O = 2Fe2+ + SO2-

4

+ 8H+); FeSO3与剩余的FeCl3溶液混(或2Fe3+ + 3SO2 + 4H2O =2FeSO3↓+ SO2-

4

合而呈现红褐色。(每个方程式2分,文字阐述1分,共5分)

6、(15分)某学习小组依据SO

具有还原性,推测SO2能被Cl2氧化生成SO2Cl2。

2

查阅资料:SO2Cl2常温下为无色液体,极易水解,遇潮湿空气会产生白雾。

Ⅰ.化合物SO2Cl2中S元素的化合价是。

Ⅱ.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制氯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Ⅲ.在收集氯气前,应依次通过盛有饱和食盐水和的洗气瓶。

Ⅳ.用如图所示装置收集满Cl2,再通入SO2,集气瓶中立即产生无色液体,充分反应后,将液体和剩余气体分离,进行如下研究。

(1)研究反应的产物。向所得液体中加水,出现白雾,振荡、静置得到无色溶液。经检验该溶液中的阴离子(除OH-外)只有SO42-、Cl-,证明无色液体是SO2Cl2。

①写出SO2Cl2与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检验该溶液中Cl-的方法是。

(2)继续研究反应进行的程度。用NaOH溶液吸收分离出的气体,用稀盐酸酸化后,再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①该白色沉淀的成分是。

②写出SO2与Cl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阐述理由______。

6.(15分)

I.+6价(2分);

II.MnO2+4HCl(浓)MnCl2+Cl2↑+2H2O(2分);

Ⅲ.浓硫酸(2分);

Ⅳ.(1)①SO2Cl2+2H2O=H2SO4+2HCl (2分)。

②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

..Ba(NO3)2溶液,过滤,向滤液中滴加HNO3酸化,再加入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说明溶液中有Cl-

(2分);

(2)①BaSO4(2分);

SO2Cl2

②SO2+Cl

由于白色沉淀是BaSO4,所以反应后的混合气体中必然存在SO2和Cl2两种气体。因此SO2和Cl2生成SO2Cl2的反应为可逆反应。(3分

7.(16)硫酸钠-过氧化氢-氯化钠加合物(xNaSO4·yH2O2·zNaCl)又称固体双氧水,是

一种新型精细化工产品,具有漂白、杀菌、消毒等作用。为探究该加合物的组成,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第一步:准确称取6.945g样品,配制成250.00ml无色溶液A

第二步:准确量取25.00ml溶液A于锥形瓶中,加适量稀硫酸酸化后,用

0.0400mol/LKMnO4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溶液KMnO420.00ml

第三步:另取25.00ml溶液A,加入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至沉淀完全,过滤、洗涤、干燥至恒重,得到白色固体0.932g.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欲配制无色溶液A,所需要的仪器除药匙、分析天平、玻璃棒、胶头滴管外,还应有。

(2)配平下列离子方程式______MnO4-+_____H2O2+_________=______Mn2++_____O2↑+______。

(3)滴定前,KMnO4标准溶液应盛装于中(填仪器名称),滴定终点现象为。

(4)第三步能否通过加入AgNO3溶液的方法来测定?为什么

(5)滴定前,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未用KMnO4标准溶液润洗,则Y值______________(填“偏

高偏低无影响”)

(6)通过计算确定样品的组成为。

8、(13分)硫代硫酸钠(Na2S2O3)俗称海波,它可看成是用一个S原子取代了Na2SO4中

的一个O原子而形成的。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用类比学习思想,并通过实验探究Na2S2O3的化学性质。

【提出问题】Na2S2O3与Na2SO4结构相似,化学性质是否也相似呢?

【实验探究】取适量Na2S2O3晶体,溶于水制成Na2S2O3溶液,进行如表所示的探究,完成表中有关内容。

【实验结论】探究①探究②

根据探究①和探究②的结论,Na2S2O3和Na2SO4化学性质。

【问题讨论】

(1)甲同学向探究②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据此甲同学认为氯水可将Na2S2O3氧化。你认为此方案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2)请你重新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证明Na2S2O3能被氯水氧化。你设计的方案是。

8、(13分)

A.用玻璃棒蘸取Na2S2O3溶液点在PH试纸上,并与标准比色卡对照(1分)

i. S 2O -23+H 2O HS 2O -3+OH -

(2分)

B. 有淡黄色沉淀(1分),有无色刺液性气味气体产生(1分)

iii. S 2O -23+4Cl 2+5H 2O=2SO -24+8Cl -

+10H +(2分)

探究①:Na 2S 2O 3溶液呈碱性(1分),能与强酸反应(1分)。

探究②:Na 2S 2O 3具有还原性(1分),不相似(1分)。

【问题与讨论】(1)不正确,因为氯水中含有Cl -(1分)。

(2)取少量探究②反应后的溶液,向其中滴入BaCl 2溶液,若有白色沉淀,则说明Na 2S 2O 3

被氯水氧化。(1分)

9.(14分)工业上常用铁质容器盛装冷浓酸。为研究铁质材料与热浓硫酸的反应,某学习

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

【探究一】

(1)将已去除表面氧化物的铁钉(碳素钢)放入冷浓硫酸中,10分钟后移人硫酸铜溶液中,

片刻后取出观察,铁钉表面无明显变化,其原因是 。

(2)另称取铁钉6.0g 放入15.0ml .浓硫酸中,加热,充分应后得到溶液X 并收集到气

体Y 。

①甲同学认为X 中除3Fe +外还可能含有2Fe +。若要确认其中的2Fe +,应先用 选填

序号)。

a .KSCN 溶液和氯水

b .铁粉和KSCN 溶液

c .浓氨水

d .酸性4KMnO 溶液

②乙同学取336ml (标准状况)气体Y 通入足量溴水中,发生反应:

2222422SO Br H O HBr H SO ++=+

然后加入足量2BaCl 溶液,经适当操作后得干燥固体2.33g 。由于此推知气体Y 中2SO 的

体积分数为 。

【探究二】

分析上述实验中2SO 体积分数的结果,丙同学认为气体Y 中还可能含量有2H 和Q 气体。为

此设计了下列探究实验状置(图中夹持仪器省略)。

(3)装置B 中试剂的作用是 。

(4)认为气体Y 中还含有Q 的理由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5)为确认Q 的存在,需在装置中添加M 于 (选填序号)。

a . A 之前

b .A-B 间

c .B-C 间

d .C-D 间

(6)如果气体Y 中含有2H ,预计实验现象应是 。

(7)若要测定限定体积气体Y 中2H 的含量(标准状况下约有28ml 2H ),除可用测量2

H 体积的方法外,可否选用质量称量的方法?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

9.(14分)【答案】

(1)铁钉表面被钝化 (2)①d ②66.7%(2分)

(3)检验2SO 是否除尽(2分)

(4)242222()

22C H SO CO SO H O +↑+↑+浓(2分)

(5)c

(6)D 中固体由黑变红和E 中固体由白变蓝(2分)

(7)否(1分),用托盘天平无法称量D 或E 的差量(2分)(可用分析天平称量D 或E 差量)

10、(14分)硫化碱法是工业上制备Na 2S 2O 3的方法之一,反应原理为:

2Na 2S+Na 2CO 3+4SO 2==3Na 2S 2O 3+CO 2(该反应△H >0),某研究小组在实验室用硫化碱法制备

Na 2S 2O 3·5H 2O 流程如下。

(1)吸硫装置如图所示:

① 装置B 的作用是检验装置A 中SO 2的吸收

效率,B 中试剂是 。

② 为了使SO 2尽可能吸收完全,在不改变A

中溶液浓度、体积的条件下,除了及时搅

拌反应物外,还可采取的合理措施

是 、 。(写出两条)

(2)假设本实验所用的Na 2CO 3含少量NaCl 、NaOH ,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检验。(室温时CaCO 3

饱和溶液的pH=10.2)限选..

试剂及仪器:稀硝酸、AgNO 3溶液、CaCl 2溶液、Ca(NO 3)2溶液、酚酞溶液、蒸馏水、pH 计、烧杯、试管、滴管

4②增大SO 2的接触面积、控制SO 2的流速、适当升高温度(答其中二条即可)(4分,每个

2分)

(2)(8分,每个2分)

序号实验操作预期现象

①滴加足量稀硝酸,再滴加少量AgNO3溶

液,振荡。

有白色沉淀生成

②加入过量CaCl2溶液,搅拌,静置,用

pH计测定上层清液pH 有白色沉淀生成,上层清液pH 大于10.2

11

【实验1】铜与浓硫酸反应,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分别设计如下所示的三套实验装置:

(1)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2)该小组同学对这三套装置进行了评价,认为甲和乙装置各有优缺点,甲装置的优点

是,乙装置的优点是。

(3)丙装置综合了甲和乙的优点,是一套比较合理的装置,试管C中是NaOH溶液,A

中玻璃管可起到防止B中品红溶液倒吸的作用,其原理是。为使装置中残留气体完全被C溶液吸收,可采取的操作是。

【实验2】实验中发现试管内除了产生白色固体外,在铜丝表面还产生黑色固体甲,其中可能含有氧化铜、硫化铜、硫化亚铜,以及被掩蔽的氧化亚铜。

查阅资料:

①氧化亚铜在酸性环境下会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u2+和铜单质,在氧气流中煅

烧,可以转化为氧化铜。

②硫化铜和硫化亚铜常温下都不溶于稀盐酸,在氧气流中煅烧,硫化铜和硫化亚铜都转

化为氧化铜和二氧化硫。

为了研究甲的成分,该小组同学在收集到足够量的固体甲后,进行了如图的实验:

(4)试管内的白色固体是

(5)③中在煅烧过程中一定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6)最终小组同学对固体甲的成分的判断认为:CuO和Cu2O至少有一种;固体甲中若没有Cu2O,则Cu2S一定(有/没有)。

11.(14分)

(1)2H2SO4(浓)+Cu △

CuSO4+SO2↑+2H2O (2分)

(2)有尾气处理装置;(1分)铜丝抽出反应停止,节省药品或控制反应的进行。(2分)(3)玻璃管可以平衡内外压强,A中气压不会急剧减小或减少太多;(2分)从玻璃管中通入大量空气(其他合理即可给分)(2分)

(4)无水硫酸铜(或无水CuSO4);(2分)

(5)2CuS+3O2△

2CuO+2SO2 (条件也可为“煅烧”) …(1分)

(6)有(2分)

12.硫酸铜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化工原料。某学习小组把适量浓硝酸分多次加入到铜粉与稀硫酸的混合物中,加热使之反应完全.通过蒸发、结晶得到硫酸铜晶体(装置如图I、Ⅱ所示)

(1)图Ⅱ是图I的改进装置。其优点有。

(2)为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该学习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将氧气直接通入到铜粉与稀硫酸的混合物中,发现常温下几乎不反应,但向混合物中加入FeSO4后再通入氧气,反应则立即发生试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反应发生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该反应中FeSO4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3)为寻找更加适宜的氧化剂,该小组又进行了如下探究:称量3.2 g铜丝放到45 mL 1.5 mol·L-1的稀硫酸中,控温在50℃,加入18 mL 10%的H2O2,反应30 min后升温到60℃,持续反应1小时后铜丝反应完全。蒸发、冷却、结晶,过滤时用少量95%的酒精淋洗晾干,得到10 g CuSO4·5H2O。

①该实验铜丝被氧化的原理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反应过程中温度不宜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滤时采用酒精淋洗的优点是。

③该小组得到硫酸铜晶体的实际产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2、(14分,每空2分)(1)增加了安全瓶;有利于有毒气体被完全吸收。

(2)2Cu + 4H+ + O2 2Cu2+ + 2H2O

(或4Fe2+ + O2 + 4H+== 4Fe3+ + 2H2O, 2Fe3++ Cu == 2Fe2+ + Cu2+ )催化剂(3)①Cu + H2O2 + 2H+ == Cu2+ + 2H2O

②防止双氧水分解酒精极易蒸发带走水分,加速晶体晾干,减少晶体的溶解

③80%

25.(12分)硫酸铜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和气体,受热温度不同,该气体成分也不同。气体的成分可能含有SO2、SO3和O2中的一种、两种或三种。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通过设计一探究性实验,测定反应产生SO2、SO3和O2的物质的量,并经计算确定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从而确定CuSO4分解的化学方程式。实验可能用到的仪器如下图所示:

【提出猜想】

Ⅰ.所得气体的成分可能只含一种

Ⅱ.所得气体的成分可能含有两种

Ⅲ.所得气体的成分可能含有SO2、SO3和O2三种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过程(略)。已知实验结束时,硫酸铜完全分解。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组装探究实验的装置,按从左至右的方向,各仪器接口连接的顺序为。(2)实验结束,B中量筒没有收集到水,则证明猜想正确。

(3)实验结束,经测定装置C的总质量增加,能否肯定气体产物中含有SO2而不含SO3?请说明理由。答:

(4)有两个实验小组进行了该实验,由于加热时温度不同,实验结束后,测得相关数据也不同,数据如下:

根据表中数据,应选用mL的量筒

②请通过计算,推断出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的实验条件下CuSO4分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一组:,二组:。

【提出假设】

.所得气体的成分可能只含_________一种;SO3

.所得气体的成分可能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二种;SO2、O2

.所得气体的成分可能含有SO2、SO3、O2三种。

【实验探究】实验操作过程(略)已知实验结束时,硫酸铜完全分解。

)请你组装探究实验的装置,按从左至右的方向,各仪器接口连接顺序为①⑨⑩

9.(16分)

Ⅰ、某小组同学将一定浓度NaHCO

溶液加入到CuSO4溶

液中发现生成了沉淀。甲同学认为沉淀是CuCO3,乙同学认为沉

淀是CuCO3和Cu(OH)2的混合物。他们设计实验通过测定沉淀

中CuCO3的质量分数来确定沉淀的组成。

(1)按照甲同学的观点,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两同学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测定:

①在研究沉淀物组成前,须将沉淀从溶液中分离并净化。具体操作依次为_____、_____、干燥。

②装置E中碱石灰的作用是。

③实验过程中有以下操作步骤:

a.关闭K2、K4,打开K1、K3,通入过量空气

b.关闭K1、K3,打开K2、K4,充分反应

c.关闭K2、K3,打开K1、K4,通入过量空气

若沉淀质量为m,C中浓硫酸增重x,D中碱石灰增重为y,则CuCO3的质量分数为______。若未进行步骤a,将使测量结果。

Ⅱ、某同学设计右图所示装置(夹持装置略,气密性已检验),用废铁屑来制取FeCl3·6H2O 晶体。其操作步骤如下:

①打开弹簧夹K1,关闭弹簧夹K2,并打开活塞a,缓慢滴加盐酸至过量。

②当……时,关闭弹簧夹K1,打开弹簧夹K2,当A中溶液完全进入烧杯后关闭活塞a。

③将烧杯中含有盐酸的溶液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后得到FeCl3·6H2O晶体。

请回答:

(1)步骤②中“……”的内容是_____。

(2)写出A中溶液进入烧杯后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

(3)步骤③烧杯中溶液里盐酸的作用是____。

9.(共16分)

Ⅰ、(1)Cu2++2HCO3-=CuCO3↓+CO2↑+H2O(2分);

(2)①过滤;洗涤(各1分,共2分);

②防止空气中CO2和水蒸气进入装置D(或进入干燥管,2分,只答一种物质不给分);

③100124

44

y

m

%(或

31

11

y

m

)(2分);偏高(2分);

Ⅱ、(1)A中固体完全消失(2分);(2)2Fe2++H2O2+2H+=2Fe3++2H2O(2分);

(3)盐酸可抑制FeCl

3水解,防止产生Fe(OH)

3

沉淀(2分);

9. (13分)硫代硫酸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某兴趣小组拟制备硫代硫酸钠晶体

(Na2S2O3·5H2O)。

Ⅰ. 【查阅资料】

(1)Na2S2O3·5H2O是无色透明晶体,易溶于水,其稀溶液与BaCl2溶液混合无沉淀生成。(2)向Na2CO3和Na2S混合溶液中通入SO2可制得Na2S2O3,所得产品常含有少量Na2SO3和Na2SO4。

(3)Na2SO3易被氧化;BaSO3难溶于水,可溶于稀HCl。

Ⅱ. 【制备产品】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省略夹持装置):

实验步骤:

(1)检查装置气密性,按图示加入试剂。

仪器a的名称是①;E中的试剂是②(选填下列字母编号)。

A. 稀H2SO4

B. NaOH溶液

C. 饱和NaHCO3溶液

(2)先向C中烧瓶加入Na2S和Na2CO3混合溶液,再向A中烧瓶滴加浓H2SO4。

(3)待Na2S和Na2CO3完全消耗后,结束反应。过滤C中混合物,滤液经(填写操作名称)、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得到产品。

Ⅲ. 【探究与反思】

(1)为验证产品中含有Na2SO3和Na2SO4,该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请将方案补充完整。(所需试剂从稀HNO3、稀H2SO4、稀HCl、蒸馏水中选择)

取适量产品配成稀溶液,滴加足量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若沉淀未完全溶解,并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则可确定产品中含有Na2SO3和Na2SO4。(2)为减少装置C中生成Na2SO4的量,在不改变原有装置的基础上对实验步骤(2)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操作是。

(3)Na2S2O3·5H2O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显著增大,所得产品通过方法提纯。

10.(14分)硫化碱法是工业上制备Na2S2O3的方法之一,反应原理为:

2Na2S+Na2CO3+4SO2==3Na2S2O3+CO2(该反应△H>0)

某研究小组在实验室用硫化碱法制备Na2S2O3·5H2O流程如下。

(1)吸硫装置如图所示。

①装置B的作用是检验装置A中SO2的吸收效率,B中试剂是,表明SO2吸收效率低的实验现象是B中溶液。

②为了使SO2尽可能吸收完全,在不改变A中溶液浓度、体积的条件下,除了及时搅拌反应物外,还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写出两条)(2)假设本实验所用的Na2CO3含少量NaCl、NaOH,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检验。(室温时CaCO3饱和溶液的pH=10.2)

限选

..试剂及仪器:稀硝酸、AgNO3溶液、CaCl2溶液、Ca(NO3)2溶液、酚酞溶液、蒸馏水、pH计、烧杯、试管、滴管

(3)Na 2S 2O 3溶液是定量实验中的常用试剂,测定其浓度的过程如下:准确称取a g KIO 3

(化学式量:214)固体配成溶液,加入过量KI 固体和H 2SO 4溶液,滴加指示剂,用Na 2S 2O 3

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Na 2S 2O 3溶液的体积为V mL 。则c (Na 2S 2O 3)=_________mol·L -

1。(只列出算式,不作运算)

已知:Cr 2O 72-+6I -+14H +=== 2Cr 3++3I 2+7H 2O 2S 2O 32-+I 2===S 4O 62-+2I -

10.(14分)(1)①品红、溴水或KMnO 4溶液 ; 溶液颜色很快褪色或指出相应试剂的正确颜色(红色、黄色等)很快褪色也可得分。

②增大SO 2的接触面积、控制SO 2的流速、适当升高温度(答其中二条即可)

(2) 预期现象

(3)6000a/214V 或

3000a/107V (其它正确答案也给分)

28. 某实验小组同学为了探究铜与浓硫酸的反应,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步骤:

①先连接好装置,检查气密性,再加入试剂;

②加热A 试管,B 中品红溶液褪色,熄灭酒精灯;

③将铜丝向上抽动离开液面。

(1)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能够证明铜与浓硫酸反应生成气体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盛有BaCl 2溶液的C 试管中,除了导管口有气泡外,无其他明显现象,若将其分成

2

(4)实验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由于导管E存在,B中的液体不会倒吸入A 中,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完毕后,装置中残留气体有毒,不能打开胶塞。为了防止该气体排入空气中污染环境,拆除装置钱,应当采取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8.(1)Cu+2H2SO4CuSO4+SO2↑+2H2O (2)B中品红褪色(3)BaSO4 BaSO3 SO2+Cl2+Ba2++2H2O=BaSO4↓+2Cl-+4H+

(4)当从A中气体压强减小时,空气从E进入A,维持A中压强平衡

(5)从E管口向A缓缓鼓入足量空气,将残留的SO2赶入NaOH溶液中使之完全吸收

24(14分).硫酸亚铁铵[(NH4)2Fe(SO4)2·6H2O]较硫酸亚铁不易被氧气氧化,是分析化学中重要的试剂,常用于代替硫酸亚铁。硫酸亚铁铵在500℃时隔绝空气加热完全分解。回答下列问题:

(1)硫酸亚铁铵隔绝空气加热完全分解,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固体产物可能有FeO和Fe2O3,气体产物可能有NH3、SO3、H2O、N2和。

(2)为检验分解产物的成份,设计如下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加热A中的硫酸亚铁铵至分解完全。

①A中固体充分加热较长时间后,通入氮气,目的

是。

②为验证A中残留物是否含有FeO,需要选用的试剂有。

A.KSCN溶液B.稀硫酸

C.浓盐酸D.KMnO4溶液

③装置B中BaCl2溶液的作用是为了检验分解产物中是否有气体生成,若含有该气体,观察到的现象为。

④若A中分解产物有N2,固体残留物只有Fe2O3,Fe2O3的物质的量为bmol,C中沉淀物质的量为amol,则b a(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⑤实验中,观察到C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则C中发生的反应为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3)已知亚铁离子被氧气氧化的反应是:4Fe2+ + O2 + (4+2x) H2O2Fe2O3?xH2O + 8H+,硫酸亚铁铵溶液较硫酸亚铁溶液不易被氧气氧化,其原因

是。

【答案解析】(1)SO2(2)①使分解产生的气体在B、C中被吸收充分;②BD;③SO3;

溶液变浑浊;④小于;⑤SO2+H2O2+Ba2+=BaSO4↓+2H+;(3)硫酸亚铁铵溶液中NH4+发生水解增大c(H+),抑制了上述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

初中生物实验探究题的解题思路与技巧

浅谈初中生物实验探究题的解题思路与技巧 [摘要] :把握实验探究题的解题思路与技巧,首先要弄清实验的原理、实验中材料的使用、实验中的变量、现象及预测实验结果等。 [关键词]: 注重设计重视过程解题技巧 会考实验题的创新设计,正在由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的方向突破和发展,已然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实验命题的方向和热点。那么,如何才能答好生物实验设计题,取得优秀的分数呢?这就必须了解一份完整的实验方案的设计,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技巧,在生物实验能力测试中就能够做到有据可依,有法可循,总体考虑,综合分析,达到事半功倍,获得高分的效果。本文结合自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生物实验设计题的基本解题思路与技巧。 1 什么是实验设计 所谓实验设计,就是要求学生设计实验原理,选择实验器材,安排实验步骤,设计数据处理的方法及分析实验的现象等。但在生物综合能力测试中由于受时间和卷面的限制,实验设计能力考查无法面面俱到,或者是考查实验步骤的设计、续写或修改,或者是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或者是实验数据的加工和实验结果的分析,或者是考查实验结果的预期与讨论,或者是实验装置的检验或改进等等。 2 实验设计的基本内容 设计一个较完整的实验方案一般应包括:①明确实验目的→②确定实验变量→③分析实验原理→④提出实验假设→⑤落实实验用品→⑥设计实验步骤→⑦ 预测实验结果→⑧得出实验结论 2.1实验设计的基本解题思路 2.1.1明确实验目的,分清实验类型 明确实验目的就是要弄清“做什么”的问题,即探究或者是验证什么生物学现象或原理。明确实验目的才能明确运用哪一原理进行实验设计,才能明白实验设计中哪一因素是实验变量。例如“设计实验验证呼吸时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此实验原理或实验思路与七年级上册教材“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原理相同,因此采用教材中相似的实验设计思想:先准备两个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或锥形瓶,然后将含有二氧化碳的气体投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或锥形瓶中。再如“口腔内的化学变化”,探讨的问题是温度与酶活性之间的关系,那么在实验设计中,“温度”这一因素应是实验变量。 实验设计一般有两种类型:验证性实验设计和探究性实验设计。验证性实验具有明确的结果,通过实验加以验证;而探究性实验的现象和结果是未知的或不确定的,应针对多种可能分别加以考虑和分析,得到相关的结论。如二005年湖南怀化“探究光照对菜豆发芽的影响”;2007年浙江湖州“唾液淀粉酶催化效率与时间关系”就属于探究性实验设计。 2.1.2找出两类变量,确定对照类型 一找出两类变量

燃烧条件的探究

(2018 年北京中考) 1.用下图所示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 A B C D (1)设计B、D的目的是。 (2)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O2 的现象是。 (3)A~D中,可不做的实验是(填序号)。 (2017 年北京中考) 2. 利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两支玻璃管内径相同)。实验前K1、K2 、K3 均已关闭。 实验装置【实验1】制备气体【实验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左管中燃烧匙盛有足量白磷,右管盛 左管中带孔的燃烧匙盛有足量MnO2, 有水 右管盛有双氧水 Ⅰ. 光照引燃白磷 Ⅰ. 打开K1 和K2,使反应发生 Ⅱ. 待白磷熄灭,冷却,打开K2,至 Ⅱ. 在K1 的导管口处收集气体 液面不再变化,右管中液体的高度 Ⅲ. ,, 为h1 (1)实验1: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为使反应停止,Ⅲ中的操作是。 (2)实验2:打开K2,右管中液面下降,原因是;计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h0、h1 表示)。 (2016 年北京中考) 3. (4 分)利用表中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实验装置实验 I .将盛有白磷的燃烧匙伸入瓶内,塞紧瓶塞 II .打开K,从长今漏斗向瓶内加入约80℃的热水,至浸没白磷 III .从a 口向瓶中鼓入空气,使瓶中液面低于燃烧匙底部,关闭K 实验中,仅对比步骤Ⅱ和Ⅲ可知,欲探究的燃烧条件是。 1 能力提升,方法点拨

(2015 年北京中考)4.(3 分)依据下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 实验过程:①通入N2 ,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 中均无明显现象; 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O,a 中无明显现象, b 中红磷燃烧。 2 (1)实验过程②中,红磷燃烧的符号表达式为。 (2)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 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3)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是。 (2014年北京中考) 5. (6 分)用右图所示装置,在常温下,分别进行研究燃烧条件和研究氧气性质的实验。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NaOH 溶液可以吸收CO2 内容 【实验1】研究燃烧条件【实验2】研究氧气性质步骤 烧杯中盛有80℃的热水, 烧杯中盛有NaOH 溶液,燃烧匙中放入木 分别在燃烧匙和烧杯中导管口放置一小 炭点燃木炭后,迅速将燃烧匙伸入瓶中,Ⅰ 块白磷,塞紧瓶塞 塞紧瓶塞 Ⅱ推入适量H2O2 溶液推入适量H2 O2溶液 (1)H2O2稀溶液与MnO2 接触时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2)实验 1 中,推入H2 O2 溶液前,燃烧匙和水中的白磷均不燃烧,原因分别是;推入H2 O2溶液后,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3)实验2中,推入H2O2 溶液后,观察到木炭燃烧得更剧烈,由此得出氧气的性质是;木炭熄灭后冷却一段时间,烧杯中的部分溶液流入集气瓶。该实验中,集气瓶内压强的变化过程是

初三化学教案:“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

初三化学教案:“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 实验目的: 探究燃烧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实验原理: 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用热水给红 磷和白磷加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铜片上的红磷及水中的白磷 不燃烧。得出燃烧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实验用品: 大烧杯、小烧杯、大试管、薄铜片、金属圆柱体、镊子、药匙、白磷、红磷、滤纸、热水。 实验设计: [操作] 1.在500 mL的烧杯中放一金属圆柱体,注入400 mL热水, 在圆柱体上放一小块白磷。 2.在烧杯上盖一薄铜片,铜片的一端放一小堆红磷,另一端 放一小块用滤纸吸干水后的白磷。 3.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后,用一内壁沾有水的小烧杯罩在白磷 上方。 4.取下铜片后,用一支空试管向下罩住水中的金属圆柱体 (白磷)。

[现象]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发出黄光,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红磷不燃烧,水中白磷也不燃烧。用空试管罩住水中的金属圆柱体(白磷)后,水中的白磷燃烧。 [结论] 燃烧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实验效果: 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发出黄光,产生大量的白烟,用内壁沾有水的烧杯罩上后,白烟不再向外逸散。 2.用试管倒扣在水下的金属圆柱体(白磷)后,白磷立即在水下燃烧,发出黄光,产生白烟。 实验解说: 教材P124[实验7-1]是一个对照鲜明,现象明显,通过分析能得出燃烧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的探究实验。 但是,该实验存在以下不足:其一,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会污染空气,因此,教材要求实验在通风橱中或抽风设备下进行,然而很多学校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其二,给水下的白磷通入的氧气需要提前准备好,或在实验时一边制氧气一边将氧气通入水中,这样操作起来就较为繁琐。 为了克服以上不足,在教学中,我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第一,当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时,将一内壁沾有水的小烧杯罩在白磷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上)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 1.本课题的内容属于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二级主题“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的知识范畴。 2.承前:是对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化反应知识学习的延续和具体应用; 启后:为环境的保护和燃料的充分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二、学生情况分析 1.知识基础:学过的氧气的主要性质和重要用途、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 2.生活经验分析:燃烧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学生积累了较多的感性经验; 3.学科能力基础:学习交流合作,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 三、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在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过程中,形成与他人合作设计化学实验方案,并能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3.对所学的知识以燃烧为主线进行复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学习利用对比思想设计探究实验,并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感受实验探究的过程,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 2.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条件; 2.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初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五、实验用品 棉花、酒精、水、蜡烛、滤纸、小煤块、石子、乒乓球、玻璃棒、小木条、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坩锅钳、薄铁片、三角架、小木块 六、教学方法 分组实验法,讨论法、讲解法 七、教学过程

《探究燃烧的条件》word【一等奖教案】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人类认识燃烧历程,初步了解燃烧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燃烧的三个条件。 ②能依据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实验,探究燃烧条件是否缺一不可。 ③认识完全燃烧的条件和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②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 ②通过认识燃烧与人类文明发展练习,感受到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逐步发展科学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1) 知识基础:学过的氧气的主要性质和重要用途、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 (2)生活经验分析:燃烧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学生积累了较多的感性经验; (3) 学科能力基础:学习交流合作,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燃烧的条件 难点:控制变量方法设计燃烧条件探究的实验方案 四、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导入 【引入新课】

图片导入(燃烧的图片)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200多万年前,人类就开始使用火取暖、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等,近代、生活上人们通过燃烧获得的热量取暖、做饭;工业上利用燃烧提供的高温来炼钢炼铁。现代人类通过燃烧提供的能量,转化为动力,发射太空探测器以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可见,燃烧密切地关系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同时人类对火的认识、使用以及改进,使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那么火的出现,是否对人类都是有益的呢?因此认识燃烧的本质,合理利用和控制燃烧尤有必要。我们这一节课就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板书:燃烧的条件 活动2:对燃烧条件的猜想 那么燃烧需要什么条件,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实验,同学们边看边思考、猜想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播放实验录像 猜想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猜想二: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 猜想三:燃烧需要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活动3:探究燃烧的条件 刚才只是同学们对燃烧条件的猜想,到底猜想是对还是错,需要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下面同学们观察给同学们提供的仪器和用品,考虑我们怎么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探究猜想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探究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分别点燃蘸有酒精和水的棉花,加深对燃烧需要可燃物的认识. 现象:1.棉花蘸酒精的可以燃烧,蘸水的不能燃烧 【得出结论】燃烧需要可燃物: 【问题与交流】1、探究一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过长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你怎样看这一问题? 探究猜想二:燃烧需要氧气。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单位:邵刚中学姓名:纪生宏 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 1.本课题的内容属于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二级主题“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的知识范畴。 2.承前:是对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化反应知识学习的延续和具体应用; 启后:为环境的保护和燃料的充分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二、学生情况分析 1.知识基础:学过的氧气的主要性质和重要用途、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 2.生活经验分析:燃烧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学生积累了较多的感性经验; 3.学科能力基础:学习交流合作,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 4.根据学生的化学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实验能力的差异,将学生按上中下为1:2:1的比例分成了A、B、C三个层次,其中A层次的学生为学习成绩优秀,实验操作能力强;B层次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好,实验操作能力较强;C层次的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困难,实验操作能力较弱。同时每个班级按照1A、2B、1C分成实验小组,使每个小组实力均衡,便于开展实验分层教学。也同时针对A、B、C 三个层次的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的重难点以及不同的教法。本教学设计针对B层次的学生。 三、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在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过程中,形成与他人合作设计化学实验方案,并能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3.对所学的知识以燃烧为主线进行复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学习利用对比思想设计探究实验,并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感受实验探究的过程,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 2.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条件; 2.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五、实验用品

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改进

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改 进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改进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关于探究燃烧所需条件实验的改进》。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环节对本实验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其作用 燃烧所需条件这一实验出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节。在生活中,学生熟悉燃烧的现象;在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燃烧的本质(即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本实验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对高中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2、教学目标分析 A.知识与技能: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B.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增强学习的兴趣;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在学习过程中渗透环保意识 3、重点、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 难点:关于燃烧的条件实验的改进 二、学情分析 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式往往因地、因校、因师生条件不同而异。我校学生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实验的动手能力强,讨论的思维活跃,同学们非常适应和喜欢教师通过引导探究法传授新知识。 三、教法 引导探究法: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法。中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应当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还应当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等活动来实现教育目标。引导探究法能很好的体现《标准》中的思想,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还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四、学法 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出灭火的原理,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3.自主学习法:对于较简单的内容,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自主学习。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五、教学过程 实验原理:

中考化学实验探究题归类及解法

中考化学实验探究题归类及解法 实验探究活动是新课标理念中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但不少同学对于实验探究类试题,往往不知如何入手去解答。实验探究题中的许多内容都是平时学习(实验)或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只是命题形式新颖,选择素材陌生度高,但基础知识或原型实验来源于教材的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很多同学做题时联想不到,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要多想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注意从化学的视角去观察思考学习和生产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并能根据自己已有的化学知识和经验对问题做出有意义的猜想和假设,并设法用实验去检验验证它。在解答实验探究类试题时要①通读全题划出关键的语句,审清题意,明确要求;②回归教材确定知识点;③细心分析明确设计意图,灵活应用基础知识解决探究题中的问题(关键是分析题中的设计方案和实验装置图)。现从近年来各地中考试题中选取数题,进行简要的归类与评析。 根据探究题的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气体成分的探究 如人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探究、酒精和蜡烛等可燃物燃烧后产生气体成分探究、两种物质反应后产生气体成分探究、鱼瞟内气体成分探究等。涉及的知识点有空气、O2、N2、H2、CO、CO2等这些物质的制法及检验,以及它们与氧气、水、碱溶液等反应产生的特有现象。

例1.(07长春)请你阅读下列短文后,回答有关问题。 “二氧化碳本身没有毒性,但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超过正常含量时,会对人体产生有害影响,所以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应该注意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 (1)根据上述短文,提出一个你想探究的问题:。 (2)对你的问题做出一个比较合理的猜想:。 (3)请自选用品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并填写下表。

九年级化学探究实验设计之燃烧条件的探究

探究实验设计之燃烧条件的探究 1. 化学反应原理 ①磷在空气中燃烧:;②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2. 实验仪器:烧杯、导管、铜片、双连球、贮气瓶、塑料洗瓶等 实验药品:白磷、红磷、木炭等 3. 探究方案 方案⑴:在250 mL的烧杯中放入一小块白磷,并注入200 mL的热水。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水分的白磷,另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如图19-1。过一会,铜片上的白磷因满足燃烧的条件而燃烧,热水中的白磷因没有跟氧气接触而不能燃烧,铜片上的红磷因没有达到着火点而不能燃烧(白磷的着火点约40℃,红磷的着火点约240℃)。说明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③可燃物跟氧气接触。如果用双连球向水中白磷周围通入氧气,白磷在热水中也能燃烧。如图19-2。如果将铜片上的红磷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使红磷的温度继续升高,红磷就可以燃烧了。 方案⑵:用沉浮式贮气瓶和木炭来探究燃烧的条件。如图19-3。

不给试管中的木炭加热。通氧气,不燃烧,石灰水无变化——木炭温度未达到着火点;通氮气,不燃烧,石灰水无变化——木炭温度未达到着火点,木炭未与氧气接触。 给试管中的木炭加强热。通氮气,不燃烧,石灰水无变化——木炭温度虽已达到着火点,但是木炭未与氧气接触;通氧气,剧烈燃烧,石灰水变混浊——木炭温度已达到着火点,木炭与氧气接触,满足燃烧的条件;再通氮气,燃烧立即熄灭——木炭温度虽已达到着火点,但是木炭未与氧气接触。 4. 探究评价 方案①装置简单,但实验效果没有方案②明显,方案②可以反复实验,能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更能说明燃烧的条件。 5. 资源开发 ①用“沉浮式贮气瓶”制取大量氮气的方法。 取一套气罩容积为2000mL的“沉浮式贮气瓶”,向容器里加入500 mL 10%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在容器中心的圆柱平台上放一片薄木板,木板上放一只金属的瓶盖(起隔热作用,防止白磷燃烧时烫坏贮气瓶的容器)。取花生米大小的一块白磷,用滤纸吸干表面的水分,放入瓶盖里。用烧热的玻璃棒接触白磷,白磷燃烧起来后,立即把“沉浮式贮气瓶”的气罩插入容器,静置大约3~4分钟后,气罩里的氧气被白磷耗尽,至少得到1500 mL的氮气。如图19-4所示。

燃烧条件的探究习题教学文稿

燃烧条件的探究习题

(2018年北京中考) 1.用下图所示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 A B C D (1)设计B、D的目的是。 (2)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O2的现象是。 (3)A~D中,可不做的实验是(填序号)。 (2017年北京中考)2.利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两支玻璃管内径相同)。实验前K1、K2、K3均已关闭。 实验装置【实验1】制备气体【实验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左管中带孔的燃烧匙盛有足量MnO2, 右管盛有双氧水 Ⅰ. 打开K1和K2,使反应发生 Ⅱ. 在K1的导管口处收集气体 Ⅲ. …… 左管中燃烧匙盛有足量白磷,右管盛 有水 Ⅰ. 光照引燃白磷 Ⅱ. 待白磷熄灭,冷却,打开K2,至 液面不再变化,右管中液体的高 度为h1 (1)实验1: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为使反应停止,Ⅲ中的操作是。 (2)实验2:打开K2,右管中液面下降,原因是;计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h0、h1表示)。 (2016年北京中考)3.(4分)利用表中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实验装置实验 I.将盛有白磷的燃烧匙伸入瓶内,塞紧瓶塞 II.打开K,从长今漏斗向瓶内加入约80℃的热水,至浸没白磷 III.从a口向瓶中鼓入空气,使瓶中液面低于燃烧匙底部,关闭K 实验中,仅对比步骤Ⅱ和Ⅲ可知,欲探究的燃烧条件是。

(2015年北京中考)4.(3分)依据下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 实验过程:①通入 2 N,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 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 2 O,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 (1)实验过程②中,红磷燃烧的符号表达式为。 (2)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3)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是。 (2014年北京中考)5.(6 分)用右图所示装置,在常温下,分别进行研究燃烧条件和研究氧气性质的实验。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 40℃。 NaOH 溶液可以吸收CO2 (1)H2 O2 稀溶液与MnO2 接触时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 (2)实验 1 中,推入H2O2 溶液前,燃烧匙和水中的白磷均不燃烧,原因分别 是;推入H2O2溶液后,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 是。 (3)实验2中,推入H2O2 溶液后,观察到木炭燃烧得更剧烈,由此得出氧气的性质 是;木炭熄灭后冷却一段时间,烧杯中的部分溶液流入集气瓶。该实验中,集气瓶内压 强的变化过程是 内容 步骤 【实验 1】研究燃烧条件【实验 2】研究氧气性质 Ⅰ 烧杯中盛有 80℃的热水, 分别在燃烧匙和烧杯中导管口放置一小 块白磷,塞紧瓶塞 烧杯中盛有 NaOH 溶液,燃烧匙中放入木 炭点燃木炭后,迅速将燃烧匙伸入瓶 中,塞紧瓶塞 Ⅱ推入适量H2O2 溶液推入适量H2 O2 溶液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

杜郎口中学理化生学科教师备课活页 年级主任签名处:学科主任签名处:

探究燃烧的条件题库 基础题 1、你认为在下列物质中:石头、布、木块、天然气、钢铁、酒精、瓷器,具有可燃性的物质是。 2、纸船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时纸船燃烧,而另一只纸船中注入约一半的水,放在上述铁圈上加热,却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是。 3、根据生活经验,说出常见的灭火方法? 中等题 1、铁丝在空气中灼热发红,但不能燃烧,这一事实与下列哪一因素关最密切()。 A铁丝的表面积 B 氧气的浓度 C 燃烧区的温度 D 铁的着火点 2、燃烧与我们的生活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右图是燃烧条件示意图: 请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写出燃烧的三个条件: (1) (2) (3) 高难题 1、将一块棉布手帕浸泡在质量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待湿透后取出。用镊子夹住两角展开,用火柴点燃,当手帕上的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对于这一现象,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这是魔术,你看到的是一种假象 B火焰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C手帕上的水和酒精的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D酒精燃烧后使棉布的着火点升高 2、如图1所示: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温度为90℃的热水350ml,并放入一小块白磷。 在烧杯中放入两只试管,其中A试管中放入一小块用滤纸吸干水的白磷,试管口绑一只气球; B试管中放入一小块干燥的红磷,试管口绑一只气球;(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 红磷的着火点是240℃)根据现象进行填空: (1)试管中的白磷燃烧,红磷,说明了。 (2)试管中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说明了。 (3)再向烧杯中的白磷上通入氧气后,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说明了 答案: 基础题

中考化学实验探究题归类及解法(全详细总结)

中考化学实验探究题归类及解法认真看 实验探究活动是新课标理念中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但不少同学对于实验探究类试题,往往不知如何入手去解答。实验探究题中的许多内容都是平时学习(实验)或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只是命题形式新颖,选择素材陌生度高,但基础知识或原型实验来源于教材的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很多同学做题时联想不到,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要多想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注意从化学的视角去观察思考学习和生产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并能根据自己已有的化学知识和经验对问题做出有意义的猜想和假设,并设法用实验去检验验证它。在解答实验探究类试题时要①通读全题划出关键的语句,审清题意,明确要求;②回归教材确定知识点;③细心分析明确设计意图,灵活应用基础知识解决探究题中的问题(关键是分析题中的设计方案和实验装置图)。现从近年来各地中考试题中选取数题,进行简要的归类与评析。 根据探究题的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气体成分的探究 如人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探究、酒精和蜡烛等可燃物燃烧后产生气体成分探究、两种物质反应后产生气体成分探究、鱼瞟内气体成分探究等。涉及的知识点有空气、O2、N2、H2、CO、CO2等这些物质的制法及检验,以及它们与氧气、水、碱溶液等反应产生的特有现象。

例1.(07长春)请你阅读下列短文后,回答有关问题。 “二氧化碳本身没有毒性,但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超过正常含量时,会对人体产生有害影响,所以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应该注意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 (1)根据上述短文,提出一个你想探究的问题: 。 (2)对你的问题做出一个比较合理的猜想:。(3)请自选用品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并填写下表。

科学探究试题的一般解题方法1

科学探究试题的一般解题方法1 科学探究是人们猎取科学知识的,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它既是新课标理念实施中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也是九年级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科学探究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能让学生学会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或从化学问题的实际情景中,发明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科学探究活动可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因而科学探究能力也就理所所以成为中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但许多同学关于科学探究类试题,往往不知如何入手去解答。实际上该类问题一般来说是在同学们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计的,只要基础扎实,掌握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能够说并不难解,本文结合近几年典型探究类中考题,从科学探究的步骤动身,剖析该类试题解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供参考。 【一】要在已学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敢于和大胆的做出合理的猜想和假设 实际上科学探究试题中的许多内容基本上平时学习时已学过的,或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关键问题是特别多同学做题时联想不到,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同学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多问几个什么原因,要注意从化学的视角去观看思考学习和生产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并能依照自己已有的化学知识和经验对问题做出有意义的猜想和假设。 例1.甲同学在某食品包装袋内,发明有一个装有白色颗粒状固体A的小纸袋,上面写着“生石灰干燥剂,请勿食用”。甲同学随手将小纸袋拿出来放在空气中,通过一段时间后,发明纸袋内的白色颗粒粘在一起成为块状固体B。请你与甲同学一起对块状固体B进行探究。 〔1〕猜想一:块状固体B中除氧化钙外还可能 有:、。 写出白色颗粒状固体A在空气中转化为块状固体B的化学反应方程 式: 〔2〕猜想二:块状固体B溶于水可能有现象〔填“放热”或“吸热”〕。 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你的这 一猜想〔至少写出两种方案,假如写出三种正确方案奖励1分〕: ①;②; ③。 〔3〕取适量块状固体B加入盛有一定量水的试管中,振荡、静置、过滤,得到少量白色固体C。就白色固体C的成分,甲同学与乙同学进行讨论,一起猜想。 甲同学认为,白色固体C可能是:氢氧化钙;乙同学认为,白色固体C可能是:碳酸钙; 你认为,白色固体C还可能 是:。 方案现象和结论 同时又对学生们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思维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探究能力及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以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食品干燥剂生石灰作为试题的情景,通过分析生石灰放在空气中变成块状固体的缘故进行猜想和探究。事实上此题考查的仍然是知识的应用,考查的是相关物质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抓住生石灰氧化钙及其在空气中变质后一系列物质的性质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案及教材习题解答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 一、教材分析 关于燃烧现象的产生并维持燃烧的一般知识,在小学自然或科学课程中同学们已经接触过。此外从日常生活和社会事件中,都为学生提供了比较丰富的有关燃烧现象的感性认识。学习过程中应该避免与小学科学课程和生活常识的简单重复,在初中化学中,重新学习和探究重点在于对“条件”的探究。所谓条件至少应该包括与燃烧现象的发生、控制和终止等有关的三个方面,才能够算是一组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一)认识燃烧条件;(二)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初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二、重难点分析 (一)探究燃烧条件的方案设计 1.突破建议:在设计方案上应做到不限于课本素材的更加开放,讨论方案合理性应该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2.突破样例: 【投影】燃烧条件的实验 【复习提问】通过前面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学习,老师在课堂上演示了水上白磷、水上红磷、水下白磷燃烧情况的对比得出了燃烧条件,现在请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是不是所有物质都能燃烧呢? (2)为什么相同条件下的白磷能燃烧而红磷没有燃烧?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了,而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呢?由此可以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 (3)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你们想不想自己设计方案来探究燃烧的条件呢? 【生】思考回答。(1)不是所有物质都能燃烧,比如玻璃、水等。

(2)因为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高,铜片上的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而白磷达到了,所以白磷燃烧,红磷没有燃烧;水中的白磷没有接触到氧气,所以没有燃烧;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和温度达到着火点。 (3)燃烧需要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设计意图】巩固旧知,激发兴趣。 【投影】实验用品:棉花、酒精、水、蜡烛、滤纸、小煤块、石子、乒乓球、玻璃棒、小木条、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坩埚钳、薄铜片、三脚架、小木块(也可另选物品)。根据燃烧的三个条件,分别设计3个方案探究燃烧的三个条件。 【生】讨论交流,提出实验方案。 (1)可燃物 方案一:将石子和棉花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方案二:分别点燃蘸有酒精和水的棉花。 方案三:将玻璃棒和小木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 (2)温度达到着火点 方案一:在酒精灯上分别加热滤纸和小煤块 方案二:在酒精灯上分别加热棉花和木块 方案三:取一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用坩埚钳夹住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 (3)氧气(或空气) 方案一:点燃两根蜡烛,其中一根用烧杯扣住。 方案二:将酒精灯点燃,然后用灯帽盖灭。 …… 【引导提问】坩埚钳分别夹一小片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在酒精灯火焰上烧,观察现象。哪一个碎片更快燃烧?说明了什么?这种方案能否得出正确的结论? 【生】思考回答:方案不太严密 (1)可燃物所处酒精灯火焰部位不同会影响实验结果;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案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1.燃烧与灭火(重点)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 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重 初步学会实验探究的方法。 点) 教学过程 你能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器材和药品探究燃烧的条件吗? 【实验用品】 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 酒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火柴、剪刀、水等。 合作探究 探究点燃烧的条件 提出问题在相同的条件下,为什么有的物质燃烧,有的物质不燃烧?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为什么有时燃烧,有时不燃烧? 讨论交流结合生产、生活的实例讨论相关原因。 探究实验 1.燃烧的条件之一

【实验操作】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实验现象】蘸有酒精的棉花燃烧,蘸水的棉花不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物质具有可燃性。 2. 燃烧的条件之二 【实验操作】(1)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观察现象。 (2)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一小片(同样大小),如图所示分别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1)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都燃烧了。 (2)刚开始滤纸片与乒乓球片都没有燃烧,加热一段时间后,滤纸片燃烧起来,而此时乒乓球碎片没有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二是: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 .燃烧的条件之三 【实验操作】点燃蜡烛,片刻后将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由远及近向火焰慢慢移动,反复几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由远及近向火焰,火焰逐渐变小,当烧杯迅速离开后,火焰恢复,如烧杯不离开时,火焰熄灭。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三是: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课堂讨论 1.上述实验步骤1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能解释原因吗? 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时,两个棉花球都会燃烧起来。原因是蘸有酒精的棉花球上的酒精燃烧放出热量传给了棉花球,使其温度上升达到棉花的着火点,引起棉花燃烧;当蘸有水的棉花球上的水分蒸发完之后,棉花球暴露在酒精灯的火焰中而使温度上升,且棉花球与空气接触,也达到了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引起棉花燃烧。 2.如果将实验步骤中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片换成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的解题技巧知识分享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解题技巧 首先,要寻找解题的突破口,比如特殊的颜色,如铁离子是黄色的,亚铁离子是浅绿色的;氯化银和硫酸钡是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等,这样会缩小你思考的范围。 其次,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从突破口往两边推测,如果两条路都通了,就证明你做对了。 最后,是整理阶段,看看你的推测从头到尾能走通吗,如果可以,就证明你做对了, 因为,没有具体的题目,只能这样泛泛的说 初三化学实验与探究 1.某化学探究小组准备用碳酸钠溶液与石灰水反应来制取氢氧化钠。 (1)实验过程: ①把石灰水加人盛有碳酸钠溶液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再通过操作,得到无色滤液。 ③将无色滤液通过操作,得到白色固体。 (2)猜想:得到的白色固体是纯氢氧化钠吗?三位同学分别作出以下猜想:小李:是纯净的氢氧化钠! 小强:可能还含有碳酸钠! 小陈:也可能含有。 一起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这瓶熟石灰粉末是否已经变质生成了CaCO3? 进行猜想:猜想一:熟石灰全部变成了CaCO3。 猜想二:熟石灰部分变成了CaCO3。 猜想一:熟石灰没有变质。 设计实验:该小组同学对猜想一设计了下列探究方案,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表 ①要证明猜想二成立,可参照上述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在步骤②中产生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熟石灰变质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缘故。在初中化学我们所学过的物质中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一例)等具有这样的性质,因此像熟石灰这类物质在实验室应_____________________保存。

③称取1.0g上述熟石灰样品,加适量水使之充分溶解,搅拌过滤后,往滤液中滴入酚酞试液,同时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至溶液刚好变为无色, 消耗盐酸溶液7.3g。求样品中Ca(OH)2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3.据估计,每年全世界被腐蚀损耗的钢铁材料,约占全年钢产量的十分之一。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金属腐蚀的原因,设计如下实验: (1)如图,取一根约10cm的光亮铁钉放在自来水中,观察A、B、C三处的变化。几天后,他们会发现处最先出现铁锈,大家结合书本知识知道,铁在空气中生锈实际是铁和、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 学反应的过程。 (2)一同学联想到家里铜制餐具上有一层绿色物质,认为铜在空气中 也会生锈。他们上网查阅资料,知道这种绿色物质的化学成分为 Cu2(OH)2CO3(铜绿)。他们从铜绿组成和空气的成分大胆猜测,铜生锈 除了与铁生锈条件相同外,还应该有CO 2 参加反应。 请写出铜在空气中生成铜绿的化学方程式。 (3)孔雀石的主要成分是Cu2(OH)2CO3,也可以表示成CuCO3·Cu(OH)2。与孔雀石相似,还有许多矿物可用x CuCO3·y Cu(OH)2(x、y都是正整数)表示,石青就是其中的一种。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 步骤l 取少量石青样品置于 大试管中加入足量稀 硫酸 (1)产生大量气体 (2)溶液呈蓝色 (1)石青中含有离子 (2)石青中含有离子 步骤2 取少量石青样品置于 大试管中加热 (1)残留固体呈色 (2)大试管内壁 石青加热易分解 ①确定步骤1中产生气体成分的实验方法是。 ②根据以上探究,只要测定出参加反应的石青的质量、生成的氧化铜的质量和 ____的质量,就可确定石青的化学式(即确定x、y 的值)。 ③防止金属锈蚀的方法很多,如制成不锈钢、在金属表面 (任写一种方法)。 4.同学们在学习碱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图8所示的实验。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教案

探究燃烧的条件 授课日期:2012年11月28日 星期二第3节课课型:实验 主备人:王琛枣庄市第十九中学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行设计并动手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通过完成一系列促进或阻止燃烧反应的实验初步体会控制化学变化的一般思路 3、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燃烧的条件,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 教学方法:自学研究法、讨论法、实验法。 实验准备:焦炭、木炭、纸条、木条、石块、砖块、铁丝、烧杯、铜片、白磷、水、坩埚钳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意图 引入:投影以上图片 导语: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观看屏幕图片 物体在燃烧学生分组实验这个设计很有创意,它的好处不仅是为学生判断什么是燃烧提供了

师:请你说出探究二此方案设计的目的 师:请你说出探究三此方案设计的目的 师:分析上述现象,你对燃烧条件有哪些新的理解?并解释问题实验现象 师:有了这三个条件,能否发生燃烧呢? 师:如果只满足一个或两个条件学生讨论: 学生归纳总结: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与氧气接触;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最低温度 学生思考回答 训练学生的 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实验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是按照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进行设计,由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进行反思交流的程序进行,主线明确。

2、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学习控制化学变化的方法,认识控制条件对于控制化学反应的重要性。 3、实验反思的环节是本课的难点,由于学生第一次利用对比试验和变量控制,学生对控制变量的能力还很欠缺,应该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4、实验报告的设计内容可以更进一步的具体化。 附件1: 初中化学实验报告 学校班级班姓名 合作者、、、、 一、实验名称:探究燃烧的条件 二、实验目的:1、通过控制变量探究燃烧的条件 2、学会利用对比试验探究问题 三、实验用品: 焦炭、木炭、纸条、木条、石块、砖块、铁丝、烧杯、铜片、白磷、水、坩埚钳

实验探究题的解法与练习

实验探究题的解法与练习 一、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交流评价 二、解题思路 1、认真读题,划出关键的语句,审清题意,明确要求。 2 、找出题目中与教材相联系的知识点。 3、灵活应用基础知识解决探究题中的问题。 三、例题与练习 例1、已知在溶液中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现实验室中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是碳酸钠,也可能是氧化钙或氢氧化钙。为确定其组成,某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进行探究,请你按要求帮助完成探究活动。 (1)提出假设:假设① 白色粉末是碳酸钠 假设② 白色粉末是氧化钙 假设③ 白色粉末是氢氧化钙 (2)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分析进行判断并填空: (3)实验后思考:假定这包白色粉末是混有少量氧化钙的碳酸钠粉末,将混合物溶于水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进行固液分离,分离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再将分离后的溶液蒸干,得到的固体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例2、小森同学在滴加FeCI 3 溶液时,不小心把滴加FeCI 3 溶液的滴管放入到盛“双氧水”(过氧化氢)的试剂瓶中,发现有大量的气泡产生。小森联想FeCI 3 溶液能否也可以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呢?于是他进行了探究。得出结论:FeCI 3 溶液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小森同学知道FeCI 3溶液中含有H 2O 、Fe 3+和CI -三种微粒,于是又做了三种猜想: 猜想1:真正催化分解H 2O 2的是FeCI 3溶液中的H 2O 猜想2:真正催化分解H 2O 2的是FeCI 3溶液中的Fe 3+ 猜想3:真正催化分解H 2O 2的是FeCI 3溶液中的CI - 你认为最不可能的是猜想 ,理由是 。 小森同学又对余下的两种猜想,进行了实验探究,请你帮助他填写下表:

对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改进

燃烧条件的探究 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大金中学张晓 实验目的: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P124中,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的实验虽然实验现象明显,但明显存在以下弊端:一是由于是在开放体系中进行的,产生的烟会造成空气污染,对老师和学生的身体有害,也不利于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教材上虽然提示在通风厨中进行,但多数边远地区的中学是没有这个条件的,即使有使用也很不方便。二是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时由于白磷已熔化易游动,很难固定,通入氧气难与白磷接触。为了使实验既简便易行,现象明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说服力更强,更加科学化,经过反复实践探索,对该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 实验用品: 酒精灯1个、大烧杯1只、大试管3个、红色白色大橡皮塞各1个、小橡皮塞1个、镊子1个、试管夹、红磷、白磷、开水、吸水纸等。 实验操作: 实验装置如下图(从左至右依次为图1、2、3) ①如图1所示,在试管1、2中分别放置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塞上红色和白色橡皮塞,向大烧杯中注入大半烧杯开水,将试管1、2放入开水中浸泡,观察现象。 ②如图2所示,待试管1中白磷燃烧完后,从水中取出二支试管,将装红磷试管外壁水擦干,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 ③如图3所示,向大烧杯中放入一个倒置的橡皮塞,然后向在水中倒置的橡皮塞上放入一颗白磷,观察现象,再向白磷倒扣一支大试管,观察现象。

实验说明: 该装置能很好的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实验处在密闭体系中进行,具有对环境污染很小,体现“绿色化学”的教学理念,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所用仪器常见,材料容易获得,操作安全等优点。如果等图3中白磷熄灭试管冷却,该实验装置还可以验证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