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对外汉语专业跨文化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

对外汉语专业跨文化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

对外汉语专业跨文化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
对外汉语专业跨文化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

对外汉语专业跨文化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对外汉语专业是近年来急剧发展的一个专业,在对外合作的基础上我们也正式开办了对外汉语专业。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定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本文中,将结合办学实践谈谈我们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一、双语人才与跨文化人才

对外汉语专业需要加强语言教学,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对外汉语人才是不是就是双语人才?这就需要讨论并加以厘清。

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定位,取决于国家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对外汉语人才的需求,实际上表现为三个层次,一是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来我国学习语言文化的留学人员越来越多,留学生教育的师资需求也相应地迅速增长;二是随着国外“汉语热”的升温,对国外从事汉语教学和推广的师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三是为了在中国了解世界的同时,也达到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目的,迫切需要能够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的人才。这三个层次,是我们为了便于对人才需求进行分析和分类所作的划分,实际上从事任何涉外教学工作,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文化的交流和沟通。

一个对外汉语教师,无论是在本国从事对外汉语教学,还是在异国教授汉

语,首先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行为,其次才是一个教授汉语的行为。对外汉语课堂是中外语言文化接触和碰撞的一个典型场所,对外汉语教学不仅仅是纯粹的语言教学,它应该与文化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在对外汉语教学界,曾有过语言与文化、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关系的热烈论争。论争虽无明确的定论,但多数学者认为,语言教学不能脱离文化教学,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语言的发展能够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不能很好地掌握一种语言,就无法理解、体会语言所代表的文化,而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特点又形成了语言特点和语言使用上的差异,从而制约了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和理解。事实上,只有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汉语教学。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对外汉语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就是跨文化的人才,或者说是在国际之间进行文化交流的“民间使者”。

但是,由于对外汉语是快速发展的一个专业,很多高等院校缺乏培养对外汉语人才的经验,容易产生一些因不够成熟而带来的问题。在设置对外汉语专业时,往往把人才培养目标仅仅定位在双语人才的培养上,即尽可能地在掌握母语的基础上再能熟练运用一种他国语言。这样的人才培养定位,与外语专业就很难区别,因为从语言角度说,任何外语专业培养的都是双语人才。这种人才培养定位,或许可以暂时满足目前对对外汉语人才的急迫需要。但就长远来

说,则可能会在人才培养质量上留下问题。其中,最堪忧的就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不足。目前在具体建构对外汉语学科时,跨文化交际理论实际上处于一个非常不重要的地位,一些高校在提出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基本素质要求时,对于对外汉语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没能给予足够重视。所以我们认为,最好从现在起,就将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跨文化人才。

双语人才与跨文化人才有区别吗?我们从多年聘请外教的经验中看到两者的区别。一个对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都很熟悉的外教,不仅会给学生留下有学识的印象,从心理上增强学生的信任感,而且在教学中、交往中,如果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问题时,也很容易找到较佳的切入点,方便沟通和交流。进行对外汉语言文化教学也是这样。如果一定要对双语人才和跨文化人才加以区别的话,我们从办学的经验和现实的需要中体会到,双语人才的培养立足点是语言,而跨文化人才的培养,虽然语言教学同样重要,但立足点则是文化。因此可以说,双语人才是“语言”人才,而跨文化人才是“文化”人才。在这方面,德国的对外德语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借鉴经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科学委员会于1970年提出了建立跨文化的对外德语教学和研究的主张。其核心概念是“首先是了解对外德语在国外的特性”,并且不应把大学的对外德语专业看成纯粹的外语教学法专业,而应当理解成一个面向学习实践、面向外国语言文化和人类文

化学的专业。为了体现跨文化在对外德语教学中的地位,并与传统的对外德语教学专业相区别,这门以跨文化交际为基础的对外德语专业被称为“跨文化的日耳曼学”。这个专业设置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外德语教师以及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能从事经济、文化和政治交流的各类人才。因此,以跨文化交际为基础的对外德语专业设置的目标定位以及具体的实践,为对外汉语专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二、跨文化人才与跨文化环境

文化往往表现为特定人群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跨文化交流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它不单是语言的交流,更重要的是文化差异的解读,离开对异文化背景的了解和对异文化的解读,人们几乎寸步难行。在跨文化交流中引起误解的主要原因就是对异文化、特别是对异文化深层结构缺乏了解。因此,跨文化理解教育是跨文化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

对外汉语专业要实现其跨文化人才的培养,首先是对其课程体系作合理科学的结构布局。课程设置中除语言模块、教法及教研模块、素质教育模块外,应强化跨文化理解教育模块的教学。让培养对象一方面加强对于中国文化的学习,要在掌握基本脉络的前提下,突出那些带有中华文化特色的知识;另一方面,了解与将来教学对象相关的世界文化背景,并获得与中华文化进行参照比

较的相关知识。如开设国情学、中国文化通论、比较文化学,以及交际社会语言学、跨文化心理学、跨文化交际策略等课程,并把这些课程设置为对外汉语学科的核心课程,而不是一般的边缘课程。

在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中,强化学习各种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课程,无疑是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获得该种能力的主要途径。然而,跨文化交际能力仅仅依靠书本学习是不够的,在一定文化环境中进行体验,有针对性地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训,是培养、验证、修正这种能力的不可缺少的途径。通过文化体验使学生掌握理解文化差异以及应对差异所需的沟通技巧,培养学生的全球化文化视野和对待差异的正确态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消除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提高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促进彼此间的交流和理解。因此,从人才培养角度来说,如果确实是为了培养合格的跨文化人才,就需要创造可以进行不同文化体验的环境。本土文化体验不成问题,在这方面,主要是使学生怎样深化对本土文化的理性认识;如何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可以获得对非本土文化的体验,则是问题的焦点。而对于绝大多数缺乏国外生活经验甚至是初次走出偏远农村的中国学生来说,这个问题尤为突出。而这是对外汉语专业跨文化人才培养中必须解决但对不少院校来说又难以解决的问题。结合我院对外合作和对外汉语专业办学实践,我们认为,让学生获得非本土文化体验的途径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索与实践。

(一)创设模拟环境

课堂学习与课外实际交际之间存在矛盾,课堂教学无法提供真实的交际情景。因此,教师应创设出接近真实的交际环境,进行模拟交际。如设置具有异域文化氛围的情景教学,利用各种音像资料和多媒体技术,以大量案例、信息输入为主,并以对比分析为手段,对学生进行事实教学和分析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异域文化的认知学习,从而在较深层次理解和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技巧。

(二)创造“半自然”的人际环境

一般说来,开办对外汉语专业的院校都招收有一定数量的外国留学生。如果将外国留学生教学与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则可以收到“合则两利”之效。中外学生共同开展“一对一”互动学习活动,并延伸到课外生活、社交活动中,甚至安排外国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一起生活,已经是一些院校采取过的办法。虽然这些活动的空间是在中国,但活动的参与者则是中外双方的学生,所以我们称其为“半自然”的人际环境。在共同的活动、生活和学习中,进行双向的观察、交流和沟通,使学生在校园里就得到跨文化交往的熏陶,掌握更多的跨文化交流的知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对中国学生和外国留学

生互相学习体验对方文化,都不失为较为有效的方式。同时跨文化人才培养还需强化实践教学,加强与所在社区外资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搭建跨文化交流平台,实施跨文化培训。通过培训与反复实践使学生对不同文化有基本的认知,使他们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对象交往时具备一定的文化敏感度。

(三)利用“自然环境”

亦即创造条件将学生送到国外去,在“自然”的、“原生态”的异域环境中直接体验异域文化。这是最直接的方式,其办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一,加强办学方面的国家合作与协作。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形式,也是适应高等教育跨文化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办学,加强双向的留学教育,加大中外合作办学力度,采取“2+2”中外合作共同培养的教育模式,通过合作办学的跨文化环境,培养视野开阔、实践能力强、面向世界、具有国际教育背景、能胜任跨文化交流的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其二,加强学生和教师的校际交流。积极建立友好合作学校,进行学生的国际修学和教师的国际交流。如双方互认学分的交换生、自费生交流,教师互访等。通过广泛的国际交流和相互学习,提升师生的跨文化国际视野,建立一支具有国外教育背景及异文化体验的师资和管理队伍,强化师生的跨文化意识与能力。还有最简单也是成本最低的办法就是短期旅行、短期“游学”、实

习,以及举办文化体验夏令营等。加强对外交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进行文化体验,这种互动和合作,无论对跨文化人才培养还是对跨文化研究、对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学校发展来说,都不失为一种双赢的有效举措,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无论采取什么措施,都应该不忘一条理念,只有在跨文化的环境中才能培养出优秀的跨文化人才。当前全球化语境下的对外汉语教学已不单纯是传授汉语知识的教学,而是一种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要有效地、成功地实施这种教学,首先就必须重视对外汉语专业跨文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从而建立一支适应世界汉语教学和跨文化交流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

对外汉语教学目的

一、对外汉语教学目的 1、掌握汉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础技能,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增强学习汉语的兴趣和动力,发展智力,培养汉语的自学能力 3、掌握汉语的文化因素,熟悉基本的中国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二、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教学原则 1、掌握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原则(总则,体现语言教学的根本任务和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 2、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重视感情因素,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原则(针对教与学提出的一条根本原则) 3、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原则 结构是基础;功能是目的;文化教学要为语言教学服务。 4、强化汉语学习环境,加大汉语输入自觉学习与自然习得相结合的原则 5、精讲多练,在语言知识的指导下以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为中心原则 6、以句子和话语为重点,语音、语法、词汇、汉字综合教学原则 7、听说读写全面要求,分阶段侧重,口语、书面语协调发展原则 8、利用母语进行与汉语的对比分析,课堂教学严格控制使用母语或媒介语原则 9、循序渐进,螺旋式提高,加强重现原则 10加强直观性,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原则 三、教学过程的重要因素:教师和学生 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教师、学生和教材。 四、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感知阶段、理解阶段、巩固阶段(从理论到实践的阶段)、运用阶段。 五、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技巧 1、备课与写教案 2、课堂组织管理 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好以学生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主导的辩证关系。 (1)排斥心理障碍,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2)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自始至终驾驭课堂。(教师成为全课堂注意的中心)(3)稳定课堂秩序。(最经常发生又难于解决的问题是迟到和缺课。) 3、教师的语言 (1)是指第二语言教师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对该语言的非母语学习者在课堂教学和课外交往中有意识使用的目的语系统的变体。 (2)特点:一慢,语速放慢,增加停顿;二简化,使用简单的词汇、句子;三详细化,输入更多信息包括多余信息,采用重复、释义、迂回的办法,目的是为了便于学习者理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案例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案例 发表时间:2017-06-02T10:36:42.160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7年2月作者:马海霞 [导读]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更多的学者关注教学方法,教材编写,习得偏误,对比分析。 云南师范大学华文学院、国际汉语教育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摘要:对外汉语教学中,与跨文化交际障碍相对应的各种跨文化交际案例不断涌现,与之相关的研究越来越丰富,研究方法和理论也日益多样化和深化,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研究者去克服,我们期待进一步拓宽研究面以提升汉语教学的研究水平和层次。 关键词:案例;对外汉语;跨文化交际 一、引言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更多的学者关注教学方法,教材编写,习得偏误,对比分析。然而,对外汉语教学还有一个“跨文化”的特点,在交际,教学和来华留学生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跨文化交际障碍。我们也应更多地关注文化冲突,而冲突则通过跨文化交际案例得以体现,所以笔者认为最终应该着眼于跨文化交际案例的研究。 二、跨文化交际案例 “案例”一词是医学界对医案及个别病例的统称。杨惠英的《基于跨文化交际案例语境教学法的教学改革研究》(2015)谈到:案例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景或事件,通过参与、思考、分析和讨论的培训方式,培养和发展管理人员的认知层面和行为层面。蔡绿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定势及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应对策略》(2013)从宏观的角度论述了对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障碍,分别是:文化冰山,文化优越感,文化定型论和文化偏见。笔者还论述了亲身遇到的一些跨文化交际案例,如:文章谈到日本学生无法理解中国老师上课为什么总是素面朝天,还穿得那么随便,因为日本老师都会穿得比较正式,并配上精致的妆容。 以上这些文章都向我们展示了一些跨文化交际中生动的案例,我们通过这些案例能进一步探究案例发生的原因并寻找解决案例中冲突的办法。 三、跨文化交际案例存在的条件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案例的存在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必然,结合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可知,对外汉语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过程。蔡绿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定势及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应对策略》(2013)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定势即一种文化背景的人共享一套文化取向、价值观念、社会规范。而这种定势很有肯能上升为对本族文化的优越感和对它族文化的偏见,在此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冲突孕育而生。在具体教学方面,张全生,刘欢的《歧义容忍度对中亚留学生汉字学习效果的影响》(2013)调查了中亚留学生歧义容忍度与汉字学习效果的关系,发现高歧义容忍度的学生汉字识别能力强,但对待汉字笔画的细微差别教随意,易写错字和不规范字;低歧义容忍度的学生汉字识别能力弱,但较为注意汉字间细微差别,易写别字,或者不写。 通过以上学者的观点可以总结得出,跨文化交际案例的存在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各种各样的因素造成的。案例存在的主要原因是深层次的文化背景问题,而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可见,在跨文化交际中把握交际对象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四、跨文化交际案例的解决策略 蔡绿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定势及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应对策略》(2013)提出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三种应对策,分别是:丰富本国与外国文化知识,增加了解;师生之间建立信任包容机制,互相尊重;重视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求同存异。王悦欣的《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管理的问题与策略》(2014)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垮文化交际应对策略,应该研究异国文化,识别文化差异;重视跨文化交际,改善跨文化沟通技巧;利用文化差异,丰富校园文化。 综上可以得出,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首先要扩充自己的知识量,包括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也包含对交际对象文化背景的认识,其次就是要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只有具备这种意识才能理解并包容对方,同时积极应对各种交际问题,最后,还要投身于交际实践中不断锻炼自己,逐渐习得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培养自己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五、跨文化交际案例存在的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客观性,都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跨文化交际案例也不例外,更何况很多学者都意识到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分析案例来寻找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张春燕在《关于“跨文化交际学”课程设计的探讨》中指出跨文化交际学应该单独设课,并且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应该分开上课,而对于该课的教学方式,笔者建议采用案例分析,但要注意教学案例的典型性、综合性和实用性。教师鼓励学生寻找解决案例冲突的不同途径和策略。有志成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的我们也要学习更多关于案例描写,分析方面的相关内容,以期充分将自己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案例记录下来,并能对一些真实案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对外汉语教学。 六、结论 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外国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关键是帮助学生增强跨文化意识,在教学中应该以中国的主流文化为主,同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背景文化,分析学生的认知,具体可以多收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案例,通过案例总结经验,发现案例背后所隐含的真实文化,价值观念,认知规律以帮助自己的教学。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案例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无论是在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上都有所拓展和创新,但是也存在很多空白之处,学者们已经意识到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但怎样将案例教学法很好地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蔡绿.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定势及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应对策略[J].黑河学院学报,2013,(3). [2]张全生,刘欢.歧义容忍度对中亚留学生汉字学习效果的影响[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3,(1). [3]王悦欣.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管理的问题与策略[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2). [4]杨惠英.基于跨文化交际案例语境教学法的教学改革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5]张春燕.关于“跨文化交际学”课程设计的探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5,(4).

对外汉语教学内容及目的

1.对外汉语教学的任务及体系 对外汉语教学是针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它既不同于针对本族人的汉语教学,也不同于针对本族人的外语教学。任何学科只有具有自身独特的学科任务,才有独立分科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因此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外汉语教学也具有独特的学科任务。 2.对外汉语教学的特征 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包括以下几点:对外汉语教学首先是一种语言教学,它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教好语言。与此同时,对外汉语教学又是第二语言教学,这就与第一语言教学(常常是母语教学)区别开来。由于它是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因此它一方面要受到第二语言教学普遍规律的制约,同时又要受到汉语教学本身特殊规律的制约。此外,对外汉语教学是针对外国人而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因此它又不同于对我国国内少数民族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根据以上有关对外汉语教学性质的分析,可以简要归纳出几个对外汉语教学的特征:(1)以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不是让已具备汉语运用能力的本族人掌握更多的语言和文化知识,而是让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掌握用汉语进行听说读写交际活动的能力。(2)以技能训练为中心,将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语言作为技能和能力,只有通过练习、实践才能掌握。(3)以基础阶段为重点——语言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最为重要,基础阶段总是拥有最多的学习者,也最能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与规律。(4)以语言对比为基础——通过汉语与学习者母语的对比确定教学的难点与重点,分析并纠正学习者的错误。(5)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语言教学本身就应包含运用目的语成功地进行交际所必需的文化内容。(6)集中、强化的教学——相对说来,课程较集中,课时较多,内容较密集,进度较快,班的规模较小。 (三)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与课程设计 教学目的是教学过程结束时所要达到的结果,或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它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的要求,制约着各个教育阶段、各科教学的发展趋势和总方向,对整个教学活动起着统贯全局的作用。教学目的发挥积极作用的前提条件是教学目的制定的合理性。教学目的要在教学计划中恰当定位,与教学客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协调一致,指导教学主体行动并转化为教学结果,从而实现自身的合理性。 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是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外国学习者,他们来自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希望能够利用中国的语言和文化环境,更好地掌握汉语、了解中国文化,因此我们在制定教学目的时一定要兼顾外国学习者及其国家与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从加强各国之间、各国人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的愿望出发,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培养全面发展的外国汉语人才。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对外汉语学者将其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掌握汉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是对外汉语教学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目的,它体现了语言教学的根本任务。由于对外汉语教学具有在汉语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并运用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的特点,因而比其它情况下的汉语教学更充分地显示出把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教学目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2)增强学习汉语的兴趣和动力,发展智力,培养汉语的自学能力。语言学习是一个认知发展的过程,不仅需要有智力因素发挥作用,同时也需要情感因素的参与。在掌握目的语的过程中,由于教在掌握目的语的过程中,由于教师有意识地采取适当的训练和辅导方法,加上学习者的积极配合,智力和情感因素都能得到锻炼和发展。(3)掌握汉语的文化因素,熟悉基本的中国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学习汉语必须同时掌握一定的中国文化知识,可以说,中国文化知识越丰富就越能从深层次上掌握汉语,发展高级的汉语交际能力。

英国对外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017615577.html, 英国对外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作者:于梦飞 来源:《文学教育》2020年第04期 内容摘要:结合笔者在英国对外汉语教学中关于坚果过敏问题的跨文化交际案例,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对此案例进行分析与反思。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跨文化交际冲突往往与个体自身对跨文化交际的重视程度、对异域文化的认知及合理期望等有关。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正确积极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主动从多方面了解异域文化,树立合理期望值,并在现实生活中的跨文化交际案例多反思自我,不断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坚果过敏跨文化交际对外汉语教师 一.背景介绍 笔者于2019年3月份赴英国伦敦中医孔子学院工作,任教学校为伦敦主城区的一所蒙特梭利式私立幼儿园,学生年龄在10个月大到5岁大之间。根据蒙氏教育理念,六岁之前是儿童语言发展的敏感时期,应该为孩子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加强语言学习,不仅强调母语教学,同时培养多种语言的发展,因此笔者所在的幼儿园同时有英语教师、法语教师、汉语教师,而这些老师则来自英国、中国、法国、西班牙等不同国家。由于多语种教学的存在,幼儿园的学生也多为混血儿童,大部分都具有欧洲血统,在生活、饮食、教育等方面与亚洲文化相差悬殊。笔者每天的工作时间为六小时,除午饭时间以外,笔者都和孩子们在一起,且必须和同事们合作教学。由此可见,笔者学校的跨文化交际环境也格外特殊。 笔者在赴任前接受了国家汉办组织的“对外汉语教学基础”、“赴任国语言与文化”以及“跨文化交际”等课程的培训;赴任初期在英国接受了为期15天的正式的幼教培训,所学课程包括“英国早期儿童基础教育(EYFS)”“食品安全”“消防安全”“健康安全教育”“预防义务“等。严格细致的培训帮助笔者尽快适应英国的工作与生活,同时也让笔者更加警惕,经常主动跟其他老师交流学习,以求入乡随俗。 二.情景描述 案例发生在2019年7月2号,笔者亲手做了一些糕点准备和同事们分享,主要用料为自发小麦粉、糖、黄油和香蕉,最后为了装饰在表面加了一勺核桃碎。上午12点,笔者很开心地来到学校上班,推开大门,正好碰见幼儿园经理M、厨师S和笔者所在班级的主管老师 P 在前台聊天。由于笔者所在的幼儿园老师们是轮流休息,这个时候看到主管老师P背着包、拿着钥匙,像是要外出就餐的样子,我赶紧告诉她们三人我今天给老师们带了自己制作的糕点,想让老师P先尝尝,免得她休息回来就被大家吃光了。老师P听到我带了自己制作的糕点很惊讶,说太感谢了。厨师和经理也很惊喜,都跟我说谢谢。紧接着老师P走过来看了一眼糕点,

论认知风格与第二语言习得

论认知风格与第二语言习得 摘要:影响二语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学习者的认知风格。在语言学习中,拥有不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通常选用的学习策略有差异。学习主体的认知风格会给外语学习者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是学习模式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城中,语言学家对主要的认知风格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学习者的认知风格不同所具有的外语学习方法也就不同,同时影响学习者学习策略或学习方法,影响教育工作者教学方法的选取。 关键词:认知风格二语习得外语学习学习模式 0.引言 认知风格是与个性密切相关的是一种变量,即个人处理信息或处理任务的首选方式。不同的认知风格影响着学习者的语言学习, 换句话说,认知风格不同的人在语言学习中所采用的方法有所不同,因此最后的结果有很大差异。在心理学文献中已经发现了许多不同的认知方式,其中一些被认为是针对第二语言习得意义进行调查的。认知风格通常被讨论,就像它们是极性一样, 在现实中,人类更可能表现出一个极点或另一个极点的倾向,他们的认知风格测试的分数沿两极之间的连续统一排列。认知风格的研究中于1962年,心理学家维特金最先提出了场独立和场依赖的概念。于是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认知风格,因为钻研的角度有所不同,认知风格的分类和概念也就有所差异。认知风格具备理性和稳定性; 它与认知策略和个性密切相关,只表达个人的认知倾向,不表现智力或能力水平。因为智力是智力测验和学术测验之间的区别,只有一个维度,认知风格由极点描述。风格和能力显然不同,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某些情况下,它们是彼此关联的, 但在其他情况下,它们是不同的,认知风格逐渐由个人形成。一旦形成,就是具有稳定性,难以随着学习内容和环境而变化。 1.认知风格的类型及特点 1.1 场独立和场依赖 不同的认知风格是有差异的,依据这些差异,我们能够把认知风格分为两种,即场独立和场依赖,它们是人们处理客观世界信息的两种风格。人们对这些词的感知和理解有各种不同的见解,美国心里学家Witkino Witkin(1962)指出:在知觉活动中,取决于外部参考或受背景影响较大是场依赖特征。心理学中的场独立和场依赖是两种相反的信息处理方法,依赖领域的人根据社会参考决定他们的态度和行为,这些行为是以社会为导向,表现出沟通的技巧。然而,场独立者基于内部参考,以确定他们的态度和行为,他们非常感兴趣抽象理

对外汉语中文化教学的现状

对外汉语中文化教学的现状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功能法的引进以及国际“汉语热”、“文化热”的兴起,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围绕着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文化教学进行了热烈、持久而有意义的讨论。讨论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问题 语言教学中要不要渗入文化教学?这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尚且还是一个有待肯定的问题。受传统教学法的影响,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和外语教学界普遍将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看成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目的,而把文化看成是历史、地理、哲学等非语言专业的教学内容。这种纯语言教学的观念和模式所导致的结果就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低下。 (二)文化教学的内容与分类问题 对外汉语教学必须渗入文化教学,这已成为公论。但文化的内容浩如烟海,究竟哪些文化内容该纳入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范畴,哪些文化内容不该纳入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范畴,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它涉及到如何给文化教学准确定位。所谓交际文化,指的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熏陶下的人,在交际时,由于缺乏有关某词、某句的文化背景知识而发生误解。这种直接影响交际的文化知识就属于交际文化。 (三)文化教学的方法与原则问题 上个世纪90年代,除了对文化因素的定性、定位、定量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外,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另一个研究热点就是关于文化因素教学的方法与原则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共出现过四种观点,即“文化导入说”、“文化揭示说”、“文化融合说”、“文化语言有机化合说”,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文化导入说”和“文化揭示说”。 (四)文化教学的大纲与教材问题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界对文化因素教学的重视和研究的深入,部分学者开始关注文化教学大纲的构建与教材编写问题。上个世纪90年代对文化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讨论基本都是围绕着文化因素的教学来进行的。2000年以后,这种状况有所改变,张英(2004)和赵宏勃(2005)在严格区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突破了仅在语言课教学范围内进行文化因素教学研究的局限,主张重视专门的对外汉语文化课的教材和大纲的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教案.doc

口语课:“我的家”教案 一、教学对象:菲律宾来华夏令营学生(汉语初级水平) 二、采用教材: 三、教学目的:要求学生掌握家庭成员的称呼 要求学生理解对家庭状况询问时的简单用语 四、教学重点: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弟弟、妹妹、学生、哪儿、读书等词语及其读音 五、教学难点:量词“口”的解释、以及“哪儿” “有”“岁”等词语的解释 六、辅助教学手段:图片、字卡、游戏 七、教学实践的整体规划: 课时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所需时间 ①掌握爸爸、妈妈等家庭成员称谓 . 图片及字卡游戏15 分钟 第一②掌握“有”“口”,并进行分组练习,询问图片字卡20 分钟 课时家庭成员数量等 . ③课堂内容回顾 . 5 分钟 ①通过图片示范说明“哪儿”“学生”“读书”图片示范10 分钟 第二 “岁”等词语 10 分钟 ②同学分组游戏进行情景对话 . 情景对话15 分钟 课时 ③对同学进行读音的纠正及训练 10 分钟分组对话10 分钟 ④本课回顾以及布置作业 5 分钟 八、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具体过程例句 1、复习旧课: 第 一 课2:学习新课 ①学生词: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弟弟、妹妹 方法: 通过游戏:将印有家庭成员的卡通图片分别贴在黑板上,两个同学上台将带有读音的字卡贴在相应图片下面,再让一至两名同学按自己想法纠正(允许课堂上在一定范围内交流)。游戏结束,维持秩序“同学们坐好”后,将正确的顺序及位置摆好“它们应该是这样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弟弟,妹妹”,领读两遍,提问两名同学读,最后轮读两遍。 时 ②解释难点生词:“我 有:只需掌握课文中“有几口人”的用法。用简单教具有一 (铅笔等),分别拿出一根、两根铅笔演示“我有一支铅笔”、支铅 “我有两支铅笔”等,着重强调“有”字,表达其含义,学笔”、 生理解即可。“我 口:只需理解其作为量词的含义。用之前的图片组成两有两

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答题技巧

汉硕案例分析答题技巧 最近很多人问关于汉语国际教育考试中的案例分析题该怎样答,我根据自己的粗浅经验,现总结如下: 1.答题思路:按照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思路。具体如下:(1)发现问题:也就是提出问题。在所给的案例中,某个出国教汉语的志愿者教师或来中国教外语的外教等,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遇到的困难可能是课堂教学时的,比如学生上课都不积极回答问题,不愿意参与老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活动,或者问老师一些可能涉及到“隐私”的问题;也可以是这位老师在生活上遇到的问题,比如无法与当地人沟通或交流(语言障碍,文化障碍),无法适应当地人的生活,或不理解当地人做某事时为什么会采取那样的方式,等等。注意:遇到的问题可能是多方面的,要从多角度分析,一般情况下,也不只是一个问题,所以,要按条来答。 (2)分析问题:要求你具体分析一下这位老师或某人遇到这种困难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主要是文化方面的原因,可能还涉及到一些他所采用的文化策略等。比如,他由于对对方国家文化不了解,对方国家可能很注重“隐私”,而在我们国家这不被看做是“隐私”。同时要求你分析出我们的母语文化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最主要的是和对方国家有什么不一样,哪里不一样,因此造成了他在文化方面的不适应,以至于教学和生活中都出现了问题或遇到了困难。关于他所使用的文化策略,主要就是他自身有没有做到尊重当地的文化,有没有试着去融入这种文化,接受这种文化,还是一味的采取排斥策略,认为自己的一切都好,别人的一切都不好。这就是分析问题了。 (3)解决问题:这是最关键的部分了。怎么解决他遇到的问题或困难?你自己提出个对策就行了,当然,要根据一些你所知道的文化常识和应对策略。比如首先尊重当地文化,多和当地人交流,努力让自己适应当地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做到求同存异,等等。这里需要注意的就是,有些文化的知识是很灵活的,比如中国人的谦虚、中庸的思想等等,都是我们日常生活就知道的,就是稍微总结一下,理顺一下,就能答题了。关于这个,如果时间还来得及,就看一下程裕祯的《中国文化要略》,看一下中国文化的特点等,很多东西是很细致的,自己要稍加总结。如果时间不是很充分了,就把刘珣的《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上的关于“跨文化交际”的那个章节仔细看一下,我觉得应对这道题应该够用了。 2.答题方法:其实思路清晰了就很好弄了,老师会看你的逻辑分析能力。强烈建议大家一定要分条论述,千万别想到哪说到哪,写出一大片,阅卷老师还得自己去给你找点,这样,老师会很疲劳的,老师最不喜欢的就是这种思维混乱的。所以说,大家答题时我觉得可以按两种方法来写: 第一种: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写,一共三条,然后在每条的下边分几个小点,因为发现的问题肯定不止一个,相应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会不止一条。 第二种:按一共出现了几个问题分条,第一条,问题1: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2: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3--以此类推。 总结一下,以上两种方法都各有利弊,因为有时不同的问题是由同一个原因产生的,或者需要同一种解决策略。所以,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其中一种。按以上的问题全部分析完以后,最好再来个综述,大致总结一下,字数不用太多,就是有个小结尾。 最后,要跟大家说的是,字数和字迹的问题。这个案例分析要求是1000字以上

中学生认知风格和学习动机的特点及其关系研究-2019年教育文档

中学生认知风格和学习动机的特点及其关系研究1前言 1.1学习动机研究的理论背景 学习动机是用来说明学生发动和维持某种学习行为以达到一定目标的中介变量。有研究将学习动机分为内在学习驱动力和外在学习诱因两部分,把与学习有关的内驱力分为心理性内驱力和社会性内驱力两部分[ 1 ],心理性内驱力主要有求知欲、焦虑、自我效能感;具有教育意义的社会性内驱力包括依附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等。当前学习动机尤其是成就性动机、认知性动机是制约中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加强学生的积极的学习动机是目前学校教师和家长培养学生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学习动机研究主要受行为主义影响,大多将个体看成是受外部环境控制、无主观能动性的机械个体,注重探讨促使个体产生活动的外部原因,如探讨表扬与责备、成功与失败、结果的期望、合作与竞争、奖励与惩罚等因素对个体动机行为的影响。这些研究由于忽视个体主观能动性,难免带有机械论色彩,也无法解释个体复杂的学习动机行为。 20世纪60年代以后,关注个体认知因素在学习动机形成中的作用成为研究的主流。此后,随着自我效能、归因、自我价值感、成就目标等学习动机理论的提出,社会认知取向的学习动机研究成为国外这一领域的热点和前沿。 李夏的研究结果发现:中小学生的内在动机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加有规则且显著下降(或者外在动机显著地提高,因为二者呈负相关状态),学习的内在动机和自我性外在动机随年级的升高而缓慢上升,而社会性外在动机随年级的升高而略微下降,中小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内在动机存在较为一致的显著正相关,而与社会性外在动机和自我性外在动机不存在显著相关[2]。甘诺、陈辉的研究发现:中学生的内部动机与学业成就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外部动机与学业成就呈负相关[3]。按照一般常识,学习动机越强烈,对学习活动的影响越大,学习的积极性愈高,学习的效率也愈佳,成绩也应该相应地更优秀。但是,外部动机过强,学习的效率和成绩反而会有所下降。在学习活动中动机过强或过

对外汉语教学说课稿

对外汉语教学说课稿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初级汉语第一课《你好》。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等七个方面来说说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诚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 《快乐汉语》依照由浅入深,循环递进的原则进行了科学的编排。练习的设计重点突出,综合性强;语法点的解释简洁而严谨;词汇的选择面广而实用。整套教材既强调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又注重词汇量的积累。学习者通过本教材的学习,一方面可全面掌握并强化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又能为进入中高级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本课分析: 招呼语对于日常生活是必不可少的,是最基本的表达。本课侧重听说,对于初学者来说,会比较容易学,也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主要教授基本招呼语及练习。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熟练掌握见面打招呼。“你好。你好吗?我很好。” (2)掌握生词“你、好、吗、我、很”。 (3)掌握基本招呼句式,学会写汉字“你、很、好” (4)学会四个基本声调的发音,韵母“a o e”。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见面打招呼。“你好。你好吗?我很好。” 教学难点:四个基本声调的发音,汉字“你、很、好”。 四、教学方法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本课知识的教学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我将采用以下的教法。 1.说教法 (1)说教法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按照“生词——课文——语法”的顺序教学。因为课文在安排上无论是词汇难度还是语法难度都是体现这一特点。 (2)突出重点和难点,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进行高频、有效的正面训练。 (3)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各种方式,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思考并正确理解重点词语和难句的理解。 2.图示法 利用PPT课件展示图片,让学生模仿练习。 字卡展示生字,让学生认字。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用英语或学生母语打招呼“Hello”,再用中文打招呼“你好”。 图片展示,领学生读几遍“你好”。教师对学生说“你好”,学生回答老师“你好” (二)学习生字 1.你:引入 2.我,扩展他/她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意义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意义 文化交际学的历史较短,大致上只有十多年。在我国只不到二十年的历史,与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主是外语教师,对外语教师,语言学家和一部分心学家。跨文化交际学具多学科的性质,它的理论要取之于人类学,心学,传播学,语言学等。对外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也是种文化教学。因此在其教学中,我应注意并探究多方面多层次的跨文交际的重要积极作用,便更好进一步提高汉语教学效率 作为跨文化交际语言的汉教学是以对外汉语教师的跨化交际能力为前提的这种能力指语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是对语教师应具备的最本的能力。这些能力括:语言学的理论力方面: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精通比较语言学,以及运用交际社会语学知识的能力;语言的交际能力方面:掌握有限的语言手段成功开交际的策略;能意识地使用“通用交语言”,借助语言手段认识交际特殊条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能够握有关不同交际风格的能力;具备深层次的文化限定音素来解交际行为现象的能力;掌握际交往的基本原则,特别是少无把握的现象。掌握避免和澄清际误解的策略;掌握本国文化和异文化的能力:这种能不是文化知识的积,而是只能够认识到人的思维,举止,以及语言受制特定文化认知图式;能把自己所持有的文化为理所当然的那种态度。 同时当在对外汉语教学专的课程设置中增加跨文方面的内容,例如开设际社会语言学,国情学,异文化学,比较文化学,以及跨化心理学,跨文化际策略等课程。根据授课学生国际背景文化背景,对他们有对性地开设有关该国的文化程,比较汉语与该国言的异同,比较两国文

化和价值观差异,以及行为方式,交际方式的差异等方面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对汉语文化教学应以“交际文”为主,包括语言交际文化和语言交际文化,运用到以跨文化际为目的的文化教之中,突出汉语文化多元性。在教学形式,宜采取“分散式教学”与“中式教学”相结合的式。在教学过程中,对外语教师必须打破“就语言教语言”传统语言教学的模式,在教汉语语言知识、培养学生语语言技能的同时,结合语教学目标设置特定的交情境,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参与度”,灵活、适地鼓励学生进行言语实践活动只有将语言教学融入到特定交际情境中,才能效提高学生对汉语文的适应力,学生会潜移默地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语言能力。 由于文是人类特有的,它是社会遗产。文化是人们动的指南,指导人们的一切行文化。在跨文化交际研中文化是核心。影响跨文化交际文化因素包括一个民族的历史统,宗教,价值观念,社会组织,风俗习惯,社会处的发展阶段和社会制度等为此在教学时我们应该了解目文化中交际对象、语境以及人对得体行为的要求信息。这些是正确读交际对象传达的言语和言语信息的基础,同时也是选得体交际行为的依据。文化括广义文化(涉及各国文化知识)和狭义文化(及某一特定文化的知识)。义文化从宏观上解释文化交际现象,对际者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做一般性指导。例如:了解国文化中存在不同的化模式和交往规则可以帮助交者意识到文化差异重要性,提高对跨文化现象的感度。它也可以帮助交际理解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交际对象行为取向。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要掌握某一特定文化的知识和常识如:该文化不同于

浅析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导论课程论文 Abstract With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s trend, exchanges between countries become more and more closer, and the shock or conflicts among countries is inevitable. It is very significant to master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so that we can exchange and cooperate people from different regions much better. This article may give a brief overview on what i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real function of getting the communicative skills, the basic inform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what capabilities we need to know,and how to improve abiliti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present situation, methods of improv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学习者认知风格的差异性与外语教学_李哲

2000年7月 第21卷 第3期 外语教学 Fo reign L anguage Educatio n Jul.2000 V o l.21No.3 学习者认知风格的差异性与外语教学 李 哲 (聊城师范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摘 要】本文着重从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角度对三种不同的认知方式与语言学习成绩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作者认为,具有不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采取的学习策略也不同。因此,外语教学中,教师应选用适合于学习者认知方式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关键词】认知风格;外语教学;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44(2000)03-0061-04 【Abstract】T he pr esent paper is an attempt t o study the relatio nship betw een SL pro ficiency and co gnitiv e styles fr om t he per spectives o f psy cholog y,psy cho linguistics a nd SL A.T he author has come to the follow ing conclusion:learner s with different cog nitiv e styles adopt quite diff er ent str ategies in lear ning a fo reign lang uage.T her efor e,fo reign la ng uage tea cher s sho uld keep a match betw een lear ner s'co gnitiv e sty les and teaching met ho do log ies to impr ov e teaching pr oficiency. 【Key words】cog nitiv e st yles;for eig n lang ua ge teaching 1.引言 认知风格(cog nitiv e style),亦称认知模式或者认知方式。笼统地说,是人在信息加工(包括接受、储存、转化、提取和使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组织和认知功能方面持久一贯的风格,其中“既包括个体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方面的差异,又包括个体态度、动机等人格形成和认知功能与认知能力方面的差异”(朱智贤,1991:537)。认知风格具有理智性和稳定性,它与认知策略和个性(如情感、动机等)密切相关,因为人在信息加工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往往是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式,而且个性不同的人思维方式也不相同;它不同于智力,因为智力是智力测验或者学业测验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只有一个维度,而认知风格则用两极来描述,但是因其具有稳定性,又与智力具有相似性(参见施良方,1996)。 [7]李岚清.改进外语教育方法,提高外语教学水平[N].中 国教育报,1996-09-05. [8]杨惠中,C.W eir.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效度研究[R].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9]侯成源,陈慕胜.调整教学目标,适应客观需求[J].外语 界,1995(2). [10]蔡昌卓.民族边远地区大学英语后续阶段教学途径刍 议[J].外语界,1998,(3). [11]朱治中.论外语学习过程——I.C.I.[J].国外外语教 学,1988(3). [12]郑树棠,卫乃兴.关于大学英语课堂培养语言能力等情 况的研究——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研究之一[J].外语 界,1996(4). [13]郑树棠,卫乃兴.关于大学英语课堂培养语言能力等情 况的研究——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研究之四[J].外语 界,1997(3). [14]应惠兰.大纲设计的理论依据和社会基础[J].外语界, 1996(2). [15]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 [16]大学文理科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S].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 (收稿日期:2000-03-20) 【责任编校 魏耀章】

对外汉语教师与跨文化交际

对外汉语教师与跨文化交际摘要: 对外汉语教师是我国对外的一个窗口,其自身良好的素质和修养也是必须的。况且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涉外的学科,教师代表的是我国的形象,这就对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要求。在笔者看来,对外汉语教师需具备较为专业的知识和自身素养之外,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具备这一点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开阔的胸襟情感基础环境相互性 正文: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项跨文化交际的活动,对对外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其必要性。对外汉语教学中经常发生的,极具挑战性的难点,往往并不是教师的语言本体知识的问题,也不是教师的教学问题,而是语言形式和文化内涵交织所带来的冲突。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涉外的汉语教学,其显著特征的教学的对比性和跨文化性。正如袁新(2003)所说,对外汉语教学,首先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行为,其次才是一个汉语教学的行为,欧阳祯人(2009:108)也曾指出,“一定程度上,对外汉语教学还是中国外交事业的组成部分”,对外汉语教学本身就包含了跨文化交际的内容,所以对外汉语教师必须重视跨文化交际。面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中国文化与学生的母语文化有一定的差异,教师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有效的避免文化冲突,以更好地展开教学。总而言之,对外汉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是密不可分的。 既然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如此重要,那么对外汉语教师要如何做呢?笔者认为,作为一位对外汉语教师,首先要具备开阔的胸襟,要有文化多元性的意识,能够包容其他民族的文化,宽容的对待各种文化差异。教师不仅要熟悉、了解我国文化及其内涵,还要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在对待文化差异上,要求教师以宽容的态度去接受、理解其文化,尊重差异。要做到这些要求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不仅我国的文化异常丰富,且各国文化皆有其特殊性,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位教师对世界各国文化都掌握。因此笔者认为对外汉语教师需对世界文化、各国习俗有一个初步地了解,且需对其中一至两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有深入地了解,尤其要对其民族的习俗、禁忌等有所认知,在教学中也主要针对这些文化背景之下的学生,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教师需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的生活,时常沟通,建立一定的情感基础,但是在学习上要求要严格,切不可“各自为政”。融洽的师生关系会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师,对学生付出关心,及时沟通,不仅能使彼此关系融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够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他们改正错误。这样做也能防止学生跟不上教学的整体进度,避免其因此而灰心丧气,游离于课堂之外。通过一些富有中国特色的课外活动,如包饺子、放风筝等,不仅能增加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接触,同时也可密切师生之间的关系,建立一定情感基础,甚至能够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在海外的对外汉语教师,需要融入所在地的环境,如社区、学校等。郭瑞(2010:82)说:“为了有效沟通,发挥社区对汉语教学的促进作用,教师必须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而学校作为最基本的教学环境,教师更需要对其有一个深入了解。这种了解有助于教师自身对当地文化的适应,理解学生的文化、生活背景,以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文化、生活观念上的冲突;也有助于教师有效地利用当地的资源展开汉语教学。教师可以将社区与学生的课外活动结合,带领学生在社区服务,教授社区人员一些简单的汉语,还可以开展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活动,如剪纸、太极等。通过社区服务不仅能使教师融入当地生活,了解当地文化,也能拉进教师与学生和社区成员的关系,为学生学习汉语营造一个良好的坏境。 最后,教师不仅自己要具备跨文化的意识,还要引导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首先,这种意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与应对策略-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与应对策略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主要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和理念。它作为一门独立的边缘学科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美国。人类学家Edward.Hall在50年代出版的《无声的语言》,被许多学者视为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在此书中Edward对如何更科学、更细致地研究文化提出了一些设想。60年代,R.T. Olive的《文化与交际》和A. Smith的《交际与文化》等著作,掀起了对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高潮。70年代至90年代,与其相关的各种学会,研究中心以及众多著作陆续产生。这再次表明对跨文化交际的了解和研究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的。国内跨文化研究历史起步较晚,自上世纪80年代初,跨文化交际学由外语教学界引入中国以来,至今跨文化交际研究在中国已成纵深发展。 一、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 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于文化之间的差异,外国学生在学习和使用汉语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因文化差异而引发的各种冲突和不适应。根据蔡绿(2013)的调查,自20世纪50年代我国招收外国留学生至今,来华留学人员的主体均为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成年人,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通过母语掌握的文化知识都达到了成熟水平。他们当然明白,不同国家的人不仅语言不同,而且由于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w,文化方面的种种差别必定会在语言学习及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反映出来。因此,在到中国之前,大多数外国学生已经对于文化差异及文化冲突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 但是,实践证明,他们的这种心理准备是远远不够的。即便是与中国人结婚了的外国人,也还存在很多文化上的冲突和不适应。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经常会遇到陌生、模糊、复杂的语言现象,从而引起不同的心理反应和态度,这种态度也会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张全生、刘欢,2013)。McLain(1993)发现,“相比而言,歧义容忍度高的人更愿意接收冒险,更容易接收变化。”反之,就会出现上述文章中对中国人的误解。 因此,在对外汉语文化因素教学中,不但要进行知识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对某一字词句章的理解和使用不产生直接影响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学,还要格外关注交际文化(隐含在语言系统中反映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社会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