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骶管注射方法

骶管注射方法

骶管注射方法
骶管注射方法

骶管注射方法

1.适应证腰骶神经病变引起的骶尾部疼痛,L↓5、S↓1髓核突出症,L ↓5、S↓1椎管狭窄症,下肢血管神经紊乱症,性功能紊乱症等。

2.实用解剖:

硬脊膜囊终止于S↓1下1/4,因此,S↓1以下的椎管又称为骶管。由于上述解剖特点,故进行骶管穿刺用药时,只要注意穿刺成功后,穿刺针沿着骶管纵轴不要穿入过深就不会有穿入蛛网膜下腔而流出脑脊液之忧。所以,操作较硬脊膜外穿刺简便,技术要求也不是很高,有利于在基层医疗单位推广应用。S↓1椎下1/4处,相当于髂后上棘连线水平,做骶管注射时,不应超过此一平面,否则仍有穿破硬脊膜的可能。但是,事实上只有45%病人与此符合,其余人则是不同程度的高于或低于这一水平。骶管穿刺时要注意这些解剖变化。

骶管注射大多是从骶裂孔进针而进入骶管的。骶裂孔事实上是S↓5椎体未融合而形成的孔道,它与左右髂后上棘成为一等边三角形。用手触及尾骨尖,沿尾骨中线向上触摸,当触及一“U”形凹陷即为骶裂孔,其两侧方各有一豆状突出物即骶角,距尾骨顶端约10mm(图4-23)。

3.具体操作

(1)穿刺部位:病人俯卧位,下腹部置枕,使头部及腿部放低并使骶部突出,便于用上法寻找骶裂孔,用甲紫或美蓝涂一标记,并用碘酒固定。常规皮肤消毒后,铺洞巾,在无菌操作下,局麻后用7号腰穿针于凹陷处,与皮肤呈70°~80°穿刺进针(图4- 24)。骶管穿刺所经各层与胸、腰硬脊膜外穿刺完全不同,直接覆盖于骶裂孔的韧带,只是一层坚强薄膜(cathelein膜)。此薄膜有时钙化。穿刺针穿过皮肤及皮下组织后便抵触此膜。此时所遇阻力较大,一旦刺破,减压甚为明显,因此有明显的落空感。为进一步判定是否确在骶管,可注入 5 ~10ml空气,体验有无阻力,同时在注空气时一手轻压骶部皮肤,以感觉有无皮下空气窜动。此后,穿刺针与皮肤呈20°,水平进针2~3cm,回抽无血液及脑脊液,且注液无阻力后,即可注混合药液。

(2)注药:硬脊膜外腔容积约100ml,其中骶腔占25~30ml,因此必须用超过30ml的治疗液才能达到L↓5、S↓1间隙,起到治疗作用。可仍用硬脊外腔注射疗法的配伍用药进行推注,唯0. 25%利多卡因的剂量增大至30~40ml。大多数病人在治疗后即可感腰部和下肢轻松,症状减轻。所有病人治疗后均无须再卧床休息观察。治疗后病人自己步行回家或返回病房。

另外,可在骶管内滴注给药,药液随着滴注而在硬膜

外腔中不断的弥散、吸收,可以避免硬脊膜腔压力骤增而引起颈项头痛和腰骶部酸胀感。一般滴注速度为20 ~50滴/min。滴速快会引起硬膜外腔压力升高,可致颈项头痛。用以滴注的治疗液配伍,众家不一。一般为生理盐水100ml,利多卡因40~100mg,地塞米松10mg(或确炎舒松A 25mg),维生素B12500μg,维生素B↓150 ~100mg,5%碳酸氢钠(NaHCO↓3)10ml,有的还在滴注药内加入利美达松40mg和东莨菪碱0.3mg;后者青光眼、前列腺肥大者禁用。

(3)其他方法:骶管注射也可采用侧卧位穿刺法,此时要使病人患侧在下并尽量向后弯曲腰背部,以利于穿刺。有人把骶管注药分为单次冲击法与连续冲击法两种。单次按1.2 ~ 1.5ml/kg体重生理盐水加入上药物分次注入骶管,每次10ml左右,以病人主诉有腰骶部发胀暂停给药,发胀消失后再给药,给药总时间为15~20min。连续冲击法时,上述药加入250ml生理盐水后骶管滴注给药,滴注速度为20~50滴/min。总时间约为90min。输入速度可根据病人耐受程度调整滴数。每周1次,3~5次为1个疗程。

(4)注意事项:从骶裂孔穿刺,虽然距上侧硬膜囊终端尚有5~6cm距离,一般不会损及硬膜囊,但由于硬膜囊终端位置常因人而异,加之操作疏忽,故刺破硬膜误入蛛网膜下腔的情况仍不少见,应引起警惕!一旦刺入蛛网膜下腔,剂量已超过蛛网膜下腔用药量的4 ~10倍,会引起高位感觉麻痹及下肢运动功能的丧失,严重者呼吸功能也会受到抑制,要注意及时进行人工呼吸;个别人还会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上述情况一般持续 1 ~4h,随着药物的分解、代谢,呼吸功能障碍、感觉麻痹、下肢运动功能丧失等会相继恢复正常。因此,要注意在这段时间内维持良好的呼吸功能,调整好血压变化,病人多不会产生任何后遗症或并发症。

硬脊膜外腔内有疏松的脂肪结缔组织填充其间,限制药液在硬脊膜外的分布,使药液能较集中地聚集在病变节段而发挥最大的治疗效果。由于位于腰部的硬膜外脂肪、结缔组织较致密,对由骶管向上扩散的药液以很大的阻力,即使显著地增大用药量,结果药液往往经L↓5、S↓1椎间孔或穿刺孔流出而不能继续向上扩散。所以,利用骶管注射治疗L5↓、S↓1水平以上的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远不及病变节段的腰硬脊膜外腔注射。

近4年来对3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经骶裂孔置管注射胶原酶治疗,1年后随访观察,有效率达95%,优良率达84.4%。该方法具有微创,操作简便,疗程短,疗效明确等优势,只要严格选择适应症,掌握正确注射方法,该法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治疗阳痿早泄、性

功能低下:

1 用于精神性阳痿,方药:

(1)硝酸士的宁2mg、当归2ml、维生素B12 500vg 生理盐水加至10 ml ;

(2)加兰他敏12mg,罂粟硷30 mg 、生理盐水加至10 ml。

2用于脑病、体弱、肾虚性阳痿,

方药:

2%利多卡因5ml、维生素B1 50mg,维生素B6 50mg,维生素B12 500 vg、A.T.P40mg,CoA100u,细胞色素丙15mg(皮试后),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加至20ml。

3 作用机理:精神性阳痿属于非器质性病理。方药应用士的宁,对脊髓有选择性兴奋作用,临床常用量应限制在2mg/日; 加兰他敏可改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障碍症状;加用罂粟硷作骶管注射,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外生殖器血液系统,迫使阴茎海绵体动脉窒扩张,潴血而使阴茎有效地勃起。临床治疗时要求,在骶管注射后给于外生殖器按摩和性刺激,20分钟后即可进行性生活。第(3)方药主要用于年老体弱、脾肾阳虚,或患有大脑、小脑疾病,但无脊神经和性器官疾病的患者,经以上方药治疗5次以后均有不同程度好转,必要时还可给于性欲增强剂和性刺激诱导。

治疗妇女急、慢性盆腔炎

1 用于急性盆腔炎治疗,有必要在全身性治疗基础上加用骶管疗法。

方药:2%利多卡因10ml,0.375%布比卡因5ml,庆大霉素8万U,曲安奈德20ml地塞米松5mg ,生理盐水加至20ml。

用于慢性盆腔炎治疗

方药:2%利多卡因5ml、0.5 %布比卡因3ml、曲阿安奈德20mg、苯海拉明20mg、维生素B6 50mg、维生素B12 1mg、654-2 10mg、生理盐水加至20ml。

2 用于慢性盆腔炎、附件炎、盆腔积液

方药:2%利多卡因10ml 康尼克通40mg,玻璃质酸酶1500U,维生素B6 100 mg 、维生素B12 1mg ,生理盐水加至20ml,20天注射1次,3 次为一疗程

10、治疗遗尿症

1 适用于5岁以上儿童,不能自主排尿,排除气质性病因者。

方药:利多卡因3 mg/kg 、曲安耐德0.6mg/kg、新斯的明0.01mg/kg、维生素B1 100mg、生理盐水加至3~15ml。

2 用于中老年痴呆症,脑血管疾病障碍性遗尿症。

方药:(1) 硝酸士的宁2mg ,地塞米松5mg,维生素B1 100mg,维生素B12 1mg,生理盐水加至15ml 。

(2) 纳洛酮0.2-0.4mg,胞二磷胆硷125-250mg,罂粟硷15-30mg ,生理盐水加至15 ml,

骶管疗法治疗遗尿症同时,对于儿童性遗尿症应结合精神疗法,成年人脑血管障碍性遗尿症应结合其他脑血管病治疗和细胞再复活疗法治疗。临床治疗时请注意,不宜随意加用局麻药,但可先用1%利多卡因5ml做骶管穿刺成功试验,以防误入蛛网膜下腔,10分钟后再注入治疗性药物。

治疗尿道综合症

主要症状包括尿急、尿频、尿痛、下腹部胀满,但多

次尿培养均阴性,可能为盆腔底部尿道括约肌痉挛,甚至水肿,协同失调所至,本症多见于成年人,男女均可发生,目前有人将男性病人称为神经性尿频症,女性病人称为假性前列腺疾病。治疗方药:

2%利多卡因5ml,0.75%不比卡因3ml,地塞米松5mg,当归2 ml,654-2 10mg,生理盐水加至15ml,每日或隔日注射1次,3~5次为一疗程,临床可加用消炎痛25~50mg,一日三次口服,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1 治疗大小便失禁、尿道、肛门括约肌障碍

方药:纳洛酮0.4mg,罂粟硷30mg,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加至15 ml。骶管内注射,5天一次,同时可配合纳洛酮0.4~0.8mg,选用申脉、膀胱俞、委阳、足三里、长强等穴位封闭,治疗次数视病清而定。

2 治疗痛经

来月经前1~2天预防性治疗:2%利多卡因5ml,0.5%布比卡因3ml,杜冷丁20~30mg,生理盐水加至15ml。

在月经期应用:2%利多卡因5ml,新斯的明0.5mg,川芎嗪40~80mg,生理盐水加至15ml。

3无痛性分娩的应用

主要应用于第二产程, 当产妇有了规律宫缩痛,不自主排尿排便时,立即肌注阿托品0.5mg,再做肛内指检,当宫口开至6~7cm(初产妇)或3~4cm(经产妇)时,即经骶裂孔穿刺注入1%利多卡因10~30ml。

治疗腰骶部、会阴部、肛门部皮肤病,瘙痒症,局限性牛皮癣,湿疹、疥疮等

方药:

1复方镇痛液20ml。

2活动期加用庆大霉素、地塞米松、654-2、玻璃脂酸酶等,5天一次,5次一疗程。

静止期应用康尼克通、胎盘、脉络宁等。20天注射一次,1~3次为一疗程。

骶疗方便操作但是对于基层医生来说,因为没有老师带没有实践操作的经验,很容易出现问题!骶疗是麻醉科要做的事情。

虽然都说疗效不错但是实际操作起来疗效好象也不是那么好,而且因为药物要进入硬脊膜外腔,这些药物的安全性有待考证(曲安奈德的说明书明确规定不可椎管内和鞘内给药)

骶管注射并发症

骶管注射并发症 以下所列内容均为近20年内文献报道中所出现的 1、药物的毒副作用 麻醉药毒性反应是骶注较常见的并发症, 其与选用的麻醉药及浓度和量、患者体质、体位、注药速度及是否误入血管等因素有关。有研究证明骶注药液中麻醉药浓度高低对疗效无明显统计学价值;同时也有研究证明,注射速度不影响药液在硬膜外间隙的扩散,缓慢或间断注药,并不使扩散减弱。(摘自颈腰痛杂志)会发生眩晕、耳鸣、烦躁不安、视物模糊、舌麻等中毒症状,暂停或减慢速度后逐渐消失。可能出现抽搐,应即停止此次治疗,肌肉注射鲁米那0.1g后缓解。出现胸闷气短、心动过缓,血压下降者,肌肉注射麻黄碱30mg及阿托品0.25mg 病情缓解。出现烦燥、精神紧张、心动过速症状者,肌肉注射安定10mg缓解。 2、暂时性血压下降、意识不清 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腰椎管狭窄症时,骶管注射强的松龙50mg、0.5%利多卡因20ml,VB1100mg,VB12500ug。有患者出现暂短性意识不清、呼喊不应,测血压,大多下降20~30mmHg,静卧5~10min,病人能自动恢复,这些病人有为50~70岁老人,体弱、卧床时间较长,推射药物时,速度过快、量稍大。 3、颅压一过性升高 在快速骶管注射强的松龙50mg时,0.5%利多卡因20~25ml,出现头痛、恶心、呕吐,一般持续时间5~6min。其中6例短暂性昏迷,伴有角弓反张性抽搐。心率和呼吸变化不大,查眼底视神经视乳头水肿,经静注射20%甘露醇250ml,症状可以在0.5h内缓解。 4、感染 报道中有2例骶管注射强的松龙50mg后出现症状加重,伴发热38℃以上,坐骨神经激惹现象明显。我们及时联合大剂量应用抗生素3d后,症状逐渐消失。另4例骶管注射后,感局部麻痛,2d后出现骶尾部软组织红肿、热痛、伴发热。检查时发现骶部软组织红肿、压痛、皮温高。3例行大剂量抗生素治疗好转,1例经骶部软组织切开引流痊愈。 5、药物误注蛛网膜下腔 报道1例应用骶管注射76%泛影葡胺20ml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将药误注蛛网膜下腔,引起强烈的全身性抽搐、昏迷,呼吸心跳停止,经及时积极抢救复醒,病人仍处于急性多脏器功能衰竭,经1个多月的积极救治病人才康复出院。另1例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将强的松龙50mg、0.5%利多卡因20ml误注蛛网膜下腔,当时引起高位麻醉症状,后出现腰部以下弛缓慢瘫痪,经8个月的对症治疗病人才康复。 6、药液注入骶棘肌鞘内 临床上会有误入一侧骶棘肌鞘内,药液注入时也无明显阻力,可顺肌鞘上升,引起一侧骶棘肌鞘肿胀而不能进入硬膜外腔,达不到治疗目的。一经发现应停止

骶管注射疗法简介骶管生理解剖

骶管注射疗法简介及骶管生理解剖 骶管注射疗法起源于外科麻醉一法,即将一定剂量的局麻药注射于骶裂孔内,以阻滞骶神经,使下腹部、盆腔、会阴部产生区域性麻醉,局部肌肉松弛,手术无痛,临床叫做骶管阻滞麻醉,简称"骶麻"。 近些年来,应用骶管疗法治疗腰腿痛已被广大基层医生所熟悉,习惯称做骶管疗法,或简称为"骶疗",随着专科特色疗法的发展和创新,应用骶管技术治疗疑难病症的病种也越来越扩大,治疗效果也越来越好。为使骶管疗法在临床发扬广大,现综合报告一些骶管疗法治疗疑难病的方法和体会,愿与同道切磋交流共勉共进。 骶管及其与周围组织的解剖生理: 骶管系指人体脊椎管中的硬脊膜外腔在骶骨段的延迟部分,上起自第五腰椎,下至于尾骨,其位于骶骨中间的骨性管道中。 骶骨呈一个上宽下尖的三角形,由五个骶椎骨融化而成,嵌夹在骨盆与骨之间,其两侧称为骶髂关节。骶骨的上端与第五腰椎,下端与尾骨相接,分别成为腰骶关节和骶尾关节。骶骨的前面光滑平整,紧邻盆腔内脏组织。骶骨后面凹凸不平表面粗糙,紧邻皮下组织和皮肤。在骶骨的中线呈一纵行骨性管道,为脊椎官腔,上半部分有蛛网膜下腔,下半部分为硬脊膜外腔(即骶管)。在骶尾关节上,相当于第4、5骶骨水平中线处有一裂口叫骶裂孔,中医学称腰俞穴,它与左右髂后上嵴成为一个等边三角行,三角形的下角是骶裂孔穿刺定位的重要依据。穿刺定位时先以左手中指尖触及尾骨顶端沿骶骨中线向上触压,在距尾骨顶端4-8cm处可触及一凹陷,其上两侧方各有一豆状突起的"骶角",两骶角之间即为骶裂孔。杨氏定位法为:在臀后裂纹上1cm 处有一凹陷即是穴(骶裂孔)。 骶裂孔外覆盖着一层1-2cm厚的骶尾韧带,穿刺时经过皮肤皮下组织骶尾韧带,即可进入骶管腔内,深约2cm骶骨孔的大小和形态变异很大,其直经为 0.2-1cm,一般呈V或◇形。骶裂孔畸形占10%,骶裂孔闭合占5%,位置也有高低之分,所以在治疗前做病人体查时。注意骶裂孔位置的检查,并做好思想准备。骶管的容积也大小不等,平均为20-30ml,若注射液的溶积超过30ml,药液可沿硬膜囊腔向上延伸和向四周扩张,受其影响面加深加大。骶管腔大量液体输入应注意其副作用。 骶骨背面中线处为骶椎骨棘突的融合体,呈一上高下小的骨性突起,称为骶中嵴,骶中嵴两侧各有4个骶孔,在骶骨前面的叫骶前孔,在骶骨后面的叫骶后孔,中医学叫做"八髎穴"。骶孔内分别向骶前、骶后有骶神经穿出,骶神经是一对脊神经和交感神经的混合神经,临床也常配合骶疗法治疗常见疑难病症。骶后孔穿刺的位置是:骼后上嵴近中线1cm,再向上1cm为第一骶后孔(S1孔);S 孔的正下方1.5cm,处为第二骶后孔(S2孔);骶裂孔的骶角向外1cm,再向上1cm 为第四骶后孔(S4孔);S4孔与S2孔之间为第三骶后孔(S3孔)。 第二骶后孔水平相当于蛛网膜下腔的终端,是骶裂孔穿刺深度的限制水平线,可以称做为"红色警戒线",若超过此线有误入蛛网膜下腔的可能。自骶裂孔至蛛网膜下腔的距离平均为4.7cm,最短为1.9cm,所以特别对身材短小的病人作骶管穿刺,其深度要严格掌握和认真操。 骶管解剖显示,在骶管腔周围及两侧有腰骶部动、静脉和丰富的血管交通支,满至皮肤,深至会阴、盆腔之深部,与其它动、静脉会师。在骶管之前壁、侧壁有马尾神经终系和交感神经,两者为一种混合性神经其主要分支有骶丛神经、尾丛神经、阴部神经、骶孔神经臂皮神经和坐骨神经(S1\2\3支)等,多数伴随

骶管注射疗法

骶管注射疗法 骶管注射疗法简介及骶管生理解剖 骶管注射疗法起源于外科麻醉一法,即将一定剂量的局麻药注射于骶裂孔内,以阻滞骶神经,使下腹部、盆腔、会阴部产生区域性麻醉,局部肌肉松弛,手术无痛,临床叫做骶管阻滞麻醉,简称"骶麻"。 近些年来,应用骶管疗法治疗腰腿痛已被广大基层医生所熟悉,习惯称做骶管疗法,或简称为"骶疗",随着专科特色疗法的发展和创新,应用骶管技术治疗疑难病症的病种也越来越扩大,治疗效果也越来越好。为使骶管疗法在临床发扬广大,现综合报告一些骶管疗法治疗疑难病的方法和体会,愿与同道切磋交流共勉共进骶管及其与周围组织的解剖生理: 骶管系指人体脊椎管中的硬脊膜外腔在骶骨段的延迟部分,上起自第五腰椎,下至于尾骨,其位于骶骨中间的骨性管道中。 骶骨呈一个上宽下尖的三角形,由五个骶椎骨融化而成,嵌夹在骨盆与骨之间,其两侧称为骶髂关节。骶骨的上端与第五腰椎,下端与尾骨相接,分别成为腰骶关节和骶尾关节。骶骨的前面光滑平整,紧邻盆腔内脏组织。骶骨后面凹凸不平表面粗糙,紧邻皮下组织和皮肤。在骶骨的中线呈一纵行骨性管道,为脊椎官腔,上半部分有蛛网膜下腔,下半部分为硬脊膜外腔(即骶管)。在骶尾关节上,相当于第4、5骶骨水平中线处有一裂口叫骶裂孔,中医学称腰俞穴,它与左右髂后上嵴成为一个等边三角行,三角形的下角是骶裂孔穿刺定位的重要依据。穿刺定位时先以左手中指尖触及尾骨顶端沿骶骨中线向上触压,在距尾骨顶端4-8cm处可触及一凹陷,其上两侧方各有一豆状突起的"骶角",两骶角之间即为骶裂孔。杨氏定位法为:在臀后裂纹上1cm 处有一凹陷即是穴(骶裂孔)。 骶裂孔外覆盖着一层1-2cm厚的骶尾韧带,穿刺时经过皮肤皮下组织骶尾韧带,即可进入骶管腔内,深约2cm 骶骨孔的大小和形态变异很大,其直经为0.2-1cm,一般呈V或◇形。骶裂孔畸形占10%,骶裂孔闭合占5%,位置也有高低之分,所以在治疗前做病人体查时。注意骶裂孔位置的检查,并做好思想准备。骶管的容积也大小不等,平均为20-30ml,若注射液的溶积超过30ml,药液可沿硬膜囊腔向上延伸和向四周扩张,受其影响面加深加大。骶管腔大量液体输入应注意其副作用。 骶骨背面中线处为骶椎骨棘突的融合体,呈一上高下小的骨性突起,称为骶中嵴,骶中嵴两侧各有4个骶孔,在骶骨前面的叫骶前孔,在骶骨后面的叫骶后孔,中医学叫做"八髎穴"。骶孔内分别向骶前、骶后有骶神经穿出,

骶管注射疗法

骶管注射疗法简介与骶管生理解剖 骶管注射疗法起源于外科麻醉一法,即将一定剂量的局麻药注射于骶裂孔内,以阻滞骶神经,使下腹部、盆腔、会阴部产生区域性麻醉,局部肌肉松弛,手术无痛,临床叫做骶管阻滞麻醉,简称"骶麻"。 近些年来,应用骶管疗法治疗腰腿痛已被广大基层医生所熟悉,习惯称做骶管疗法,或简称为"骶疗",随着专科特色疗法的发展和创新,应用骶管技术治疗疑难病症的病种也越来越扩大,治疗效果也越来越好。为使骶管疗法在临床发扬广大,现综合报告一些骶管疗法治疗疑难病的方法和体会,愿与同道切磋交流共勉共进 骶管与其与周围组织的解剖生理: 骶管系指人体脊椎管中的硬脊膜外腔在骶骨段的延迟部分,上起自第五腰椎,下至于尾骨,其位于骶骨中间的骨性管道中。 骶骨呈一个上宽下尖的三角形,由五个骶椎骨融化而成,嵌夹在骨盆与骨之间,其两侧称为骶髂关节。骶骨的上端与第五腰椎,下端与尾骨相接,分别成为腰骶关节和骶尾关节。骶骨的前面光滑平整,紧邻盆腔内脏组织。骶骨后面凹凸不平表面粗糙,紧邻皮下组织和皮肤。在骶骨的中线呈一纵行骨性管道,为脊椎官腔,上半部分有蛛网膜下腔,下半部分为硬脊膜外腔(即骶管)。在骶尾关节上,相当于第4、5骶骨水平中线处有一裂口叫骶裂孔,中医学称腰俞穴,它与左右髂后上嵴成为一个等边三角行,三角形的下角是骶裂孔穿刺定位

的重要依据。穿刺定位时先以左手中指尖触与尾骨顶端沿骶骨中线向上触压,在距尾骨顶端4-8cm处可触与一凹陷,其上两侧方各有一豆状突起的"骶角",两骶角之间即为骶裂孔。杨氏定位法为:在臀后裂纹上1cm 处有一凹陷即是穴(骶裂孔)。 骶裂孔外覆盖着一层1-2cm厚的骶尾韧带,穿刺时经过皮肤皮下组织骶尾韧带,即可进入骶管腔内,深约2cm骶骨孔的大小和形态变 异很大,其直经为0.2-1cm,一般呈V或◇形。骶裂孔畸形占10%,骶裂孔闭合占5%,位置也有高低之分,所以在治疗前做病人体查时。注意骶裂孔位置的检查,并做好思想准备。骶管的容积也大小不等,平均为20-30ml,若注射液的溶积超过30ml,药液可沿硬膜囊腔向上延伸和向四周扩张,受其影响面加深加大。骶管腔大量液体输入应注意其副作用。 骶骨背面中线处为骶椎骨棘突的融合体,呈一上高下小的骨性突起,称为骶中嵴,骶中嵴两侧各有4个骶孔,在骶骨前面的叫骶前孔,在骶骨后面的叫骶后孔,中医学叫做"八髎穴"。骶孔内分别向骶前、骶后有骶神经穿出,骶神经是一对脊神经和交感神经的混合神经,临床也常配合骶疗法治疗常见疑难病症。骶后孔穿刺的位置是:骼后上嵴近中线1cm,再向上1cm为第一骶后孔(S1孔);S孔的正下方1.5cm,处为第二骶后孔(S2孔);骶裂孔的骶角向外1cm,再向上1cm为第四骶后孔(S4孔);S4孔与S2孔之间为第三骶后孔(S3孔)。 第二骶后孔水平相当于蛛网膜下腔的终端,是骶裂孔穿刺深度的限制水平线,可以称做为"红色警戒线",若超过此线有误入蛛网膜下

骶管注射疗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骶管注射的历史 Cathleen于1901年首先介绍了从骶管尾侧穿刺入硬膜外腔的方法,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上世纪40年代此方法曾广泛用于无痛分娩,以后逐渐用于外科手术麻醉。1978年国际腰椎研讨会上认为“硬膜内与硬膜外类固醇药物注射对腰痛患者的治疗是最有效的方法”,确立了激素在骶管注射中的不可替代地位。我国自80年代以来对骶管的解剖和临床应用进行了相关研究和探索[。现代研究认为,药物通过骶管注入硬膜外腔直接作用于硬膜和神经根,阻断疼痛的传导通路,阻断化学刺激因子对神经根的刺激,以达到治疗目的。在椎间盘突出症所致腰腿痛的诸多治疗方法中,骶管注射疗法的疗效是肯定的,国内外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有效率在55%-80% 2. 骶管注射药物的配伍及作用机制 骶管注射在临床上被广泛的应用,但是其用药还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不同地区在药物的种类及剂量、注射速度及适应证等方面差异颇大。回顾以往文献,药物大体可分为皮质激素类、局部麻醉药类、B族维生素及其他如透明质酸、碳酸氢钠、ATP、丹参针、麝香针等类],名目繁多,莫衷一是。中药如丹参针、麝香针的应用,并没有客观的理论依据,是否有确切的疗效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这也是今后研究需加强的地方。 2.2局麻药的选择 麻醉药的毒性反应是骶管注射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与选用的药物、浓度、剂量、患者的体质及是否误入血管等因素有关。有研究证明[2]在皮质激素用量相同的情况下,给予高浓度或大容积布比卡因不增加治疗效果,反而增加风险和不良反应,故主张局麻药以最小有效浸润浓度为宜(布比卡因为0.125%),且最好应用低毒性局麻药。药理试验证明普鲁卡因性质稳定,毒性小,对组织无刺激,维持时间约30分钟-60分钟,且副作用较小[17],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应用前应常规做普鲁卡因皮试,过敏者可改用利多卡因。 3. 骶骨的解剖特性与进针 3.1骶骨的体表标志与穿刺 骶管穿刺成功的关键在于骶裂孔的定位,而它的定位一般又是以骶角为标志的,骶角缺如或不明显,必然引起触摸骶角定位或从尾骨尖向上定位骶裂孔的的困难[6]。骶裂孔狭窄或方向偏歪等变异又是穿刺失败的另一原因[16]。回顾文献[4-7],临床上可有以下几种定位方法:(1)直接触摸骶角法:骶骨背面突起较多,除骶角外可有其他异常结节存在,有时会出现定位困难;(2)间接触摸法:先摸到尾骨尖,沿后正中线向上约4.0cm~4.5cm处,旁开0.7cm~1.0cm即可触到骶角;(3)表面定位法:骶裂孔中心与两髂后上棘约呈一等腰三角形,两髂后上棘至两骶角间中点连线左为8.2cm,右为8.1cm,也可定位骶角或骶裂孔;(4)表面标志法:S2棘突中点到骶角连线中点的距离约为5.7cm~7.5cm,即可从上到下沿正中线定位。 3.2骶裂孔与进针的关系 骶裂孔的外形必然与穿刺有着直接的联系,观察表明[6-8],[16-17],骶裂孔的背面可呈三角形、方形、马蹄形、不规则形等,变异颇大。不规则形异常骨片从骶裂孔的顶部和周边向孔深入构成穿刺的直接对抗,可导致穿刺失败。长方形和尖形裂孔顶部升高与蛛网膜更加接近,临床上穿刺应加以注意。两侧骶角不对称时可使骶裂孔的开口偏向一边,此时不易沿中线进针,否则穿刺针易偏向一侧而出现单侧麻醉,影响治疗效果。裂孔的宽度从4mm到16mm、高度从3mm到20mm

骶管冲击疗法

骶管注射疗法诊疗常规 它是利用骶管解剖特征,注入大剂量液体和特殊药物,向头部扩散其压力,具有水冲击、液体剥离、悬浮复位等诸多功能,结合药物的作用迫使突出的椎间盘重新复位。本组药物还具有消炎、消肿、止痛、营养神经、修复组织创伤等功效。 因腰椎间盘突出髓核坏死而渗出的致痛物质是刺激神经根诱发腰腿痛的最常见原因,从离皮肤最近的骶管注药,药物比较容易达到病变区,再用可以减少髓核环死渗出的药物,可达到消除神经根炎症水肿的作用从而很快缓解坐骨神经痛的症状,另外,骶疗也是帮助诊断椎管内病变的方法之一。 从硬膜外造影显示,只有冲击注药才能有效使药物到达腰椎椎管的病变部位。 作用机理: 1、冲击原理:即经硬膜外输入一定剂量的药液直接对神经根进行冲击,解除神经压迫,祛除疼痛。 2、悬浮复位原理:即输入体内的药液在椎管内形成压力。使粘连受压的神经纤维进行分离,(液体刀)使突出的椎间盘浸润悬浮,从而回复原位和弹性。 3、营养修复原理:药液内含有多种营养神经细胞的成分,可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恢复神经及神经末梢的传导功能。 适应症:

颈、腰椎间盘突出、脱出,椎管狭窄,骨质憎生,坐骨神经痛,老年性脊椎退行性改变等各种急、慢性腰腿疼疾患。 优越性: 该疗法15-25天治疗一次,因药液在骶管中吸收速度极快,是皮下吸收的10倍,所以,它比口服、肌肉、静脉给药更直接,更有效,同时绝对安全可靠,不住院、无危险、无毒副作用,是目前先进的保守治疗方法。 禁忌人群: 糖尿病患者、严重心脏病、高血压、精神病及体质极度衰弱不适合本治疗。 经骶管腰椎硬膜外注射治疗腰腿痛是一种安全、快速、有效的方法,越来越被广大医务工作者所重视和采纳应用。然而,回顾以往文献和临床实践中时常可以看到对于骶管注射的应用还是凭借经验或盲目的采取应对措施,对所用药物配伍、浓度、剂量及推进速度等问题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量化标准,以致出现如血压降低、颅内压升高等并发症甚至出现死亡的病例,这些不能不引起临床工作者的深思。下面就骶管注射治疗进行了研究和总结,供同道参改。 1.骶管注射的历史 Cathleen于1901年首先介绍了从骶管尾侧穿刺入硬膜外腔的方法,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上世纪40年代此方法曾广泛用于无痛分娩,以后逐渐用于外科手术麻醉。1978年国际腰椎研讨会

骶管解剖及注射疗法

骶管解剖及注射疗法 (2012-08-30 10:46:24) 1.适应证腰骶神经病变引起的骶尾部疼痛,L↓5、S↓1髓核突出症,L↓5、S↓1椎管狭窄症,下肢血管神经紊乱症,性功能紊乱症等。

硬脊膜囊终止于S↓1下1/4,因此,S↓1以下的椎管又称为骶管。由于上述解剖特点,故进行骶管穿刺用药时,只要注意穿刺成功后,穿刺针沿着骶管纵轴不要穿入过深就不会有穿入蛛网膜下腔而流出脑脊液之忧。所以,操作较硬脊膜外穿刺简便,技术要求也不是很高,有利于在基层医疗单位推广应用。S↓1椎下1/4处,相当于髂后上棘连线水平,做骶管注射时,不应超过此一平面,否则仍有穿破硬脊膜的可能。但是,事实上只有45%病人与此符合,其余人则是不同程度的高于或低于这一水平。骶管穿刺时要注意这些解剖变化。 骶管注射大多是从骶裂孔进针而进入骶管的。骶裂孔事实上是 S↓5椎体未融合而形成的孔道,它与左右髂后上棘成为一等边三角形。用手触及尾骨尖,沿尾骨中线向上触摸,当触及一“U”形凹陷

即为骶裂孔,其两侧方各有一豆状突出物即骶角,距尾骨顶端约 10mm(图4-23)。 3.具体操作 (1)穿刺部位:病人俯卧位,下腹部置枕,使头部及腿部放低并使骶部突出,便于用上法寻找骶裂孔,用甲紫或美蓝涂一标记,并用碘酒固定。常规皮肤消毒后,铺洞巾,在无菌操作下,局麻后用7号腰穿针于凹陷处,与皮肤呈70°~80°穿刺进针(图4- 24)。骶管穿刺所经各层与胸、腰硬脊膜外穿刺完全不同,直接覆盖于骶裂孔的韧带,只是一层坚强薄膜(cathelein膜)。此薄膜有时钙化。穿刺针穿过皮肤及皮下组织后便抵触此膜。此时所遇阻力较大,一旦刺破,减压甚为明显,因此有明显的落空感。为进一步判定是否确在骶管,可注入5 ~ 10ml空气,体验有无阻力,同时在注空气时一手轻压骶部皮肤,以感觉有无皮下空气窜动。此后,穿刺针与皮肤呈20°,水平进针2~ 3cm,回抽无血液及脑脊液,且注液无阻力后,即可注混合药液。 (2)注药:硬脊膜外腔容积约100ml,其中骶腔占25~30ml,因此必须用超过30ml的治疗液才能达到L↓5、S↓1间隙,起到治疗作用。可仍用硬脊外腔注射疗法的配伍用药进行推注,唯0. 25%利多卡因的剂量增大至30~40ml。大多数病人在治疗后即可感腰部和下肢轻松,症状减轻。所有病人治疗后均无须再卧床休息观察。治疗后病人自己步行回家或返回病房。

骶管注射规范

骶管注射技术操作规范 一、骶管注射技术操作方法 1、体位:患者俯卧位,腹下垫小枕。 2、穿刺点:骶管裂孔两侧隆起的骨性结节为骶骨角,两侧骶骨角下方的凹陷 为骶管裂孔,多数情况下容易确定,骶骨角不明显或缺如,可由尾骨向上摸约5cm~6cm处,可触及一凹陷既是穿刺点。一些肥胖患者骶骨角及骶管裂孔凹陷不明显,可触摸两侧髂后上棘,一连线为底边,向下形成等腰三角形的顶点下方约一横指处为穿刺点。 3、穿刺角度:常规消毒皮肤,无菌操作下戴手套,铺洞巾,在骶管裂孔皮肤 表面注射少量2%利多卡因作局部麻醉,避免皮下肿胀,用7号短针(或用10ml一次性注射器)60-70°进入皮肤,当针刺过骶尾韧带时阻力消失,有明显落空感,再将针向尾侧方向倾斜,与皮肤呈30~40°角,继续进针约2-3cm左右,仔细反复多次回抽无血液或脑脊液的情况下,先注少量配制药液无明显阻力时,且不应出现皮下肿胀,说明已进入骶管。多数人脊髓终止于L1水平,脊膜(硬膜囊)终止于S2水平。进针深度不宜超过S2水平。 4、推药方式及治疗反应:骶管容积约20~30ml,并非空腔,正常注射配制药 液20-30ml。稍多于30ml药液足以达到病变部位,且能起到一定的液压剥离的作用。研究证明,注射速度并不影响药液在硬膜外间隙的扩散,缓慢或间断给药,以使扩散减弱,盲目加速加压只会增加副反应。比如头晕、头痛等。在推注药液时,患者可出现腰骶部憋胀疼痛、会阴部麻木、下肢发麻、发热或出现放射感,以及术后一过性下肢麻软无力等,均为骶管注射的正常反应,而且上述反应明显者,预示疗效佳,反应差着疗效相对要差。注射完毕后,侧卧或半卧位,防止药液向头侧上升。 二、骶管注射的机理与目的 机理:1,液压分离2、阻断疼痛传导通路3、调节疼痛机制4、改善微循环 5、营养神经 6、淡化炎症介质的浓度,修复损伤组织。 目的:是经骶管裂孔注射配制药液,以冲洗椎间盘的后面,硬膜的前面以及受累的神经根。达到消炎镇痛等。

骶管疗法

骶管疗法 一、概念:硬脊膜囊终止于S1下1/4,相当于髂后上棘连线水平,因此,S1以下的椎管又称为骶管。骶管注射大多是从骶裂孔进针而进入骶管的。它与左右髂后上棘成为一等边三角形。用手触及尾骨尖,沿尾骨中线向上触摸,当触及一“U”形凹陷即为骶裂孔,其两侧方各有一豆状突出物即骶角,距尾骨顶端约10mm。 二、适应证颈、腰椎间盘突出、脱出,椎管狭窄,骨质增生,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强直性脊柱炎、腰腿痛,风湿病,老年性脊椎退行性改变,四肢麻木等各种急、慢性疾患。 三、具体操作 (1)穿刺部位:病人俯卧位,下腹部置枕,使头部及腿部放低并使骶部突出,便于用上法寻找骶裂孔,用甲紫或美蓝涂一标记,并用碘酒固定。常规皮肤消毒后,铺洞巾,在无菌操作下,局麻后用7号腰穿针于凹陷处,与皮肤呈70°~80°穿刺进针。骶管穿刺所经各层与胸、腰硬脊膜外穿刺完全不同,直接覆盖于骶裂孔的韧带,只是一层坚强薄膜(cathelein 膜)。此薄膜有时钙化。穿刺针穿过皮肤及皮下组织后便抵触此膜。此时所遇阻力较大,一旦刺破,减压甚为明显,因此有明显的落空感。为进一步判定是否确在骶管,可注入 5 ~10ml空气,体验有无阻力,同时在注空气时一手轻压骶部皮肤,以感觉有无皮下空气窜动。此后,穿刺针与皮肤呈20°,水平进针2~3cm,回抽无血液及脑脊液,且注液无阻力后,即可注混合药液。 (2)注药:硬脊膜外腔容积约100ml,其中骶腔占25~30ml,因此必须用超过30ml的治疗液才能达到L5、S1间隙,起到治疗作用。可仍用硬脊外腔注射疗法的配伍用药进行推注,唯0. 25%利多卡因的剂量增大至30~40ml。大多数病人在治疗后即可感腰部和下肢轻松,症状减轻。所有病人治疗后均无须再卧床休息观察。治疗后病人自己步行回家或返回病房。(3)其他方法:骶管注射也可采用侧卧位穿刺法,此时要使病人患侧在下并尽量向后弯曲腰背部,以利于穿刺。有人把骶管注药分为单次冲击法与连续冲击法两种。单次按 1.2 ~1.5ml/kg体重生理盐水加入上药物分次注入骶管,每次10ml左右,以病人主诉有腰骶部发胀暂停给药,发胀消失后再给药,给药总时间为15~20min。连续冲击法时,上述药加入250ml生理盐水后骶管滴注给药,滴注速度为20~50滴/min。总时间约为90min。输入速度可根据病人耐受程度调整滴数。每周1次,3~5次为1个疗程。 (4)注意事项:从骶裂孔穿刺,虽然距上侧硬膜囊终端尚有5~6cm距离,一般不会损及硬膜囊,但由于硬膜囊终端位置常因人而异,加之操作疏忽,故刺破硬膜误入蛛网膜下腔的情况仍不少见,应引起警惕!一旦刺入蛛网膜下腔,剂量已超过蛛网膜下腔用药量的 4 ~10倍,会引起高位感觉麻痹及下肢运动功能的丧失,严重者呼吸功能也会受到抑制,要注意及时进行人工呼吸;个别人还会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上述情况一般持续1 ~4h,随着药物的分解、代谢,呼吸功能障碍、感觉麻痹、下肢运动功能丧失等会相继恢复正常。因此,要注意在这段时间内维持良好的呼吸功能,调整好血压变化,病人多不会产生任何后遗症或并发症。 四、禁忌人群:糖尿病患者体质极度衰弱及严重的肝、胃疾患病人。

骶管注射

骶管注射 经骶管腰椎硬膜外注射治疗腰腿痛是一种安全、快速、有效的方法,越来越被广大医务工作者所重视和采纳应用。然而,回顾以往文献和临床实践中时常可以看到对于骶管注射的应用还是凭借经验或盲目的采取应对措施,对所用药物配伍、浓度、剂量及推进速度等问题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量化标准,以致出现如血压降低、颅内压升高等并发症甚至出现死亡的病例,这些不能不引起临床工作者的深思。下面就骶管注射治疗进行了研究和总结,供同道参改。1.骶管注射的历史 Cathleen于1901年首先介绍了从骶管尾侧穿刺入硬膜外腔的方法,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上世纪40年代此方法曾广泛用于无痛分娩,以后逐渐用于外科手术麻醉。1978年国际腰椎研讨会上认为“硬膜内与硬膜外类固醇药物注射对腰痛患者的治疗是最有效的方法”,确立了激素在骶管注射中的不可替代地位。我国自80年代以来对骶管

的解剖和临床应用进行了相关研究和探索。现代研究认为,药物通过骶管注入硬膜外腔直接作用于硬膜和神经根,阻断疼痛的传导通路,阻断化学刺激因子对神经根的刺激,以达到治疗目的。在椎间盘突出症所致腰腿痛的诸多治疗方法中,骶管注射疗法的疗效是肯定的,国内外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有效率在55%-80%。 2. 骶管注射药物的配伍及作用机制 骶管注射在临床上被广泛的应用,但是其用药还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不同地区在药物的种类及剂量、注射速度及适应证等方面差异颇大。回顾以往文献,药物大体可分为皮质激素类、局部麻醉药类、B族维生素及其他如透明质酸、碳酸氢钠、ATP、丹参针、麝香针等类,名目繁多,莫衷一是。中药如丹参针、麝香针的应用,并没有客观的理论依据,是否有确切的疗效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这也是今后研究需加强的地方。 2.1激素的应用 目前临床上仍没有充分的证据来证明激素在骶管内的确切作用机制,多数还是认为是

骶管注射疗法简介及骶管生理解剖修订稿

骶管注射疗法简介及骶 管生理解剖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骶管注射疗法简介及骶管生理解剖骶管注射疗法起源于外科麻醉一法,即将一定剂量的局麻药注射于骶裂孔内,以阻滞骶神经,使下腹部、盆腔、会阴部产生区域性麻醉,局部肌肉松弛,手术无痛,临床叫做骶管阻滞麻醉,简称"骶麻"。 近些年来,应用骶管疗法治疗腰腿痛已被广大基层医生所熟悉,习惯称做骶管疗法,或简称为"骶疗",随着专科特色疗法的发展和创新,应用骶管技术治疗疑难病症的病种也越来越扩大,治疗效果也越来越好。为使骶管疗法在临床发扬广大,现综合报告一些骶管疗法治疗疑难病的方法和体会,愿与同道切磋交流共勉共进。骶管及其与周围组织的解剖生理:骶管系指人体脊椎管中的硬脊膜外腔在骶骨段的延迟部分,上起自第五腰椎,下至于尾骨,其位于骶骨中间的骨性管道中。骶骨呈一个上宽下尖的三角形,由五个骶椎骨融化而成,嵌夹在骨盆与骨之间,其两侧称为骶髂关节。骶骨的上端与第五腰椎,下端与尾骨相接,分别成为腰骶关节和骶尾关节。骶骨的前面光滑平整,紧邻盆腔内脏组织。骶骨后面凹凸不平表面粗糙,紧邻皮下组织和皮肤。在骶骨的中线呈一纵行骨性管道,为脊椎官腔,上半部分有蛛网膜下腔,下半部分为硬脊膜外腔(即骶管)。在骶尾关节上,相当于第4、5骶骨水平中线处有一裂口叫骶裂孔,中医学称腰俞穴,它与左右髂后上嵴成为一个等边三角行,三角形的下角是骶裂孔穿刺定位的重要依据。穿刺定位时先以左手中指尖触及尾骨顶端沿骶骨中线向上触压,在距尾骨顶端4-8cm处可触及一凹陷,其上两侧方各有一豆状突起的"骶角",两骶角之间即为骶裂孔。杨氏定位法为:在臀后裂纹上1cm 处有一凹陷即是穴(骶裂孔)。骶裂孔外覆盖着一层1-2cm厚的骶尾韧带,穿刺时经过皮肤皮下组织骶尾韧带,即可进入骶管腔内,深约2cm骶骨孔的大小和形态变异很大,其直经为,一般呈V或◇形。骶裂孔畸形占10%,骶裂孔闭合占5%,位置也有高低之分,所以在治疗前做病人体查时。注意骶裂孔位置的检查,并做好思想准备。骶管的容积

骶管注射疗法

骶管注射疗法 字体大小:大| 中| 小2008-06-21 20:00 - 阅读:1500 - 评论:0 骶管注射疗法简介及骶管生理解剖 骶管注射疗法起源于外科麻醉一法,即将一定剂量的局麻药注射于骶裂孔内,以阻滞骶神经,使下腹部、盆腔、会阴部产生区域性麻醉,局部肌肉松弛,手术无痛,临床叫做骶管阻滞麻醉,简称"骶麻"。 近些年来,应用骶管疗法治疗腰腿痛已被广大基层医生所熟悉,习惯称做骶管疗法,或简称为"骶疗",随着专科特色疗法的发展和创新,应用骶管技术治疗疑难病症的病种也越来越扩大,治疗效果也越来越好。为使骶管疗法在临床发扬广大,现综合报告一些骶管疗法治疗疑难病的方法和体会,愿与同道切磋交流共勉共进 骶管及其与周围组织的解剖生理: 骶管系指人体脊椎管中的硬脊膜外腔在骶骨段的延迟部分,上起自第五腰椎,下至于尾骨,其位于骶骨中间的骨性管道中。 骶骨呈一个上宽下尖的三角形,由五个骶椎骨融化而成,嵌夹在骨盆与骨之间,其两侧称为骶髂关节。骶骨的上端与第五腰椎,下端与尾骨相接,分别成为腰骶关节和骶尾关节。骶骨的前面光滑平整,紧邻盆腔内脏组织。骶骨后面凹凸不平表面粗糙,紧邻皮下组织和皮肤。在骶骨的中线呈一纵行骨性管道,为脊椎官腔,上半部分有蛛网膜下腔,下半部分为硬脊膜外腔(即骶管)。在骶尾关节上,相当于第4、5骶骨水平中线处有一裂口叫骶裂孔,中医学称腰俞穴,它与左右髂后上嵴成为一个等边三角行,三角形的下角是骶裂孔穿刺定位的重要依据。穿刺定位时先以左手中指尖触及尾骨顶端沿骶骨中线向上触压,在距尾骨顶端4-8cm处可触及一凹陷,其上两侧方各有一豆状突起的"骶角",两骶角之间即为骶裂孔。杨氏定位法为:在臀后裂纹上1cm 处有一凹陷即是穴(骶裂孔)。 骶裂孔外覆盖着一层1-2cm厚的骶尾韧带,穿刺时经过皮肤皮下组织骶尾韧带,即可进入骶管腔内,深约2cm骶骨孔的大小和形态变异很大,其直经为0.2-1cm,一般呈V或◇形。骶裂孔畸形占10%,骶裂孔闭合占5%,位置也有高低之分,所以在治疗前做病人体查时。注意骶裂孔位置的检查,并做好思想准备。骶管的容积也大小不等,平均为20-30ml,若注射液的溶积超过30ml,药液可沿硬膜囊腔向上延伸和向四周扩张,受其影响面加深加大。骶管腔大量液体输入应注意其副作用。 骶骨背面中线处为骶椎骨棘突的融合体,呈一上高下小的骨性突起,称为骶中嵴,骶中嵴两侧各有4个骶孔,在骶骨前面的叫骶前孔,在骶骨后面的叫骶后孔,中医学叫做"八髎穴"。骶孔内分别向骶前、骶后有骶神经穿出,骶神经是一对脊神经和交感神经的混合神经,临床也常配合骶疗法治疗常见疑难病症。骶后孔穿刺的位置是:骼后上嵴近中线1cm,再向上1cm为第一骶后孔(S1孔);S孔的正下方1.5cm,处为第二骶后孔(S2孔);骶裂孔的骶角向外1cm,再向上1cm为第四骶后孔(S4孔);S4孔与S2孔之间为第三骶后孔(S3孔)。 第二骶后孔水平相当于蛛网膜下腔的终端,是骶裂孔穿刺深度的限制水平线,可以称做为"红色警戒线",若超过此线有误入蛛网膜下腔的可能。自骶裂孔至蛛网膜下腔的距离平均为4.7cm,最短为 1.9cm,所以特别对身材短小的病人作骶管穿刺,其深度要严格掌握和认真操。 `骶管解剖显示,在骶管腔周围及两侧有腰骶部动、静脉和丰富的血管交通支,满至皮肤,深至会阴、盆腔之深部,与其它动、静脉会师。在骶管之前壁、侧壁有马尾神经终系和交感神经,两者为一种混合性神经其主要分支有骶丛神经、尾丛神经、阴部神经、骶孔神经臂皮神经和坐骨神经(S1\2\3支)等,多数伴随动脉分布,遍及腰骶、会阴、盆腔、直肠、膀胱、

骶管注射方法

骶管注射方法 1.适应证腰骶神经病变引起的骶尾部疼痛,L↓5、S↓1髓核突出症,L↓5、S↓1椎管狭窄症,下肢血管神经紊乱症,性功能紊乱症等。 2.实用解剖:

硬脊膜囊终止于S↓1下1/4,因此,S↓1以下的椎管又称为骶管。由于上述解剖特点,故进行骶管穿刺用药时,只要注意穿刺成功后,穿刺针沿着骶管纵轴不要穿入过深就不会有穿入蛛网膜下腔而流出脑脊液之忧。所以,操作较硬脊膜外穿刺简便,技术要求也不是很高,有利于在基层医疗单位推广应用。S↓1椎下1/4处,相当于髂后上棘连线水平,做骶管注射时,不应超过此一平面,否则仍有穿破硬脊膜的可能。但是,事实上只有45%病人与此符合,其余人则是不同程度的高于或低于这一水平。骶管穿刺时要注意这些解剖变化。 骶管注射大多是从骶裂孔进针而进入骶管的。骶裂孔事实上是S↓5椎体未融合而形成的孔道,它与左右髂后上棘成为一等边三角形。用手触及尾骨尖,沿尾骨中线向上触摸,当触及一“U”形凹陷即为骶裂孔,其两侧方各有一豆状突出物即骶角,距尾骨顶端约10mm(图4-23)。 3.具体操作 (1)穿刺部位:病人俯卧位,下腹部置枕,使头部及腿部放低并使骶部突出,便于用上法寻找骶裂孔,用甲紫或美蓝涂一标记,并用碘酒固定。常规皮肤消毒后,铺洞巾,在无菌操作下,局麻后用7号腰穿针于凹陷处,与皮肤呈70°~80°穿刺进针(图4- 24)。骶管穿刺所经各层与胸、腰硬脊膜外穿刺完全不同,直接覆盖于骶裂孔的韧带,只

是一层坚强薄膜(cathelein膜)。此薄膜有时钙化。穿刺针穿过皮肤及皮下组织后便抵触此膜。此时所遇阻力较大,一旦刺破,减压甚为明显,因此有明显的落空感。为进一步判定是否确在骶管,可注入5 ~10ml空气,体验有无阻力,同时在注空气时一手轻压骶部皮肤,以感觉有无皮下空气窜动。此后,穿刺针与皮肤呈20°,水平进针2~3cm,回抽无血液及脑脊液,且注液无阻力后,即可注混合药液。 (2)注药:硬脊膜外腔容积约100ml,其中骶腔占25~30ml,因此必须用超过30ml的治疗液才能达到L↓5、S↓1间隙,起到治疗作用。可仍用硬脊外腔注射疗法的配伍用药进行推注,唯0. 25%利多卡因的剂量增大至30~40ml。大多数病人在治疗后即可感腰部和下肢轻松,症状减轻。所有病人治疗后均无须再卧床休息观察。治疗后病人自己步行回家或返回病房。 另外,可在骶管内滴注给药,药液随着滴注而在硬膜 外腔中不断的弥散、吸收,可以避免硬脊膜腔压力骤增而引起颈项头痛和腰骶部酸胀感。一般滴注速度为20 ~50滴/min。滴速快会引起硬膜外腔压力升高,可致颈项头痛。用以滴注的治疗液配伍,众家不一。一般为生理盐水100ml,利多卡因40~

骶管注射操作方法

一、骶管注射操作方法 1.穿刺点:骶管裂孔两侧隆起的骨性结节为骶角,两侧骶角下方的凹陷为骶管裂孔, 多数情况下容易确定,骶角不明显或阙如,可由尾骨向上4摸约5cm~6cm处,可触及一凹陷既是穿刺点。一些肥胖患者骶角及骶管裂孔凹陷不明显,可触摸两侧髂后上棘,一连线为底边,向下形成等边三角形的顶点下方约一横指处为穿刺点。 2.穿刺角度:常规消毒皮肤,用7号短针(或用10mi一次性注射器)垂直进入皮肤, 当针刺过骶尾韧带时阻力消失,有明显落空感,再将针向尾侧方向倾斜,与皮肤呈30°~40°角,继续进针约2cm左右,回抽无血液或脑脊液,注药无明显阻力时,即可进入骶孔。 3.推药方式及治疗反应:骶管容积约20~30mi,并非空腔,稍多于30mi药液足以达到 病变部位,且能起到一定的液压剥离的作用。研究证明,注射速度并不影响药液在硬膜外间隙的扩散,缓慢或间断给药,以使扩散减弱,盲目加速加压只会增加副反应。在推注药液时,患者可出现腰骶部憋胀疼痛、会阴部麻木、下肢发麻、发热或出现放射感,以及术后一过性下肢麻软无力等,均为骶管注射的正常反应,而且上述反应明显者,预示疗效佳,反应差着疗效差。 二、骶管注射的适应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轻中度腰椎管狭窄、隐形脊柱裂、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梨状肌综合征、坐骨神经痛、马尾丛神经痛、腰骶神经根炎。 三、骶管注射的禁忌症 1、全身情况不佳,身体极度衰弱,患有严重心、脑、肝、肾疾病者; 2、合并有活动性消化性溃疡、重度高血压、妊娠早期、糖尿病等患者应慎用骶管注射,如需采用要慎用激素; 3、全身化脓性或脓毒性感染、活动性结核以及穿刺部位有细菌感染者; 4、凝血功能障碍或应用抗凝药者、骶管注射容易造成硬膜外血肿者; 5、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如脊髓肿瘤、炎症、脊髓脓肿等压迫所致者; 6、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央型合并马尾神经压迫症状者; 7、陈旧性心肌梗死、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伴有早搏者,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并有室性早搏者。 四、药物配伍 临床上基本药物是局麻药、激素、神经营养药物和一些活血化瘀、改善循环的中成药(如复方丹参、当归、雪莲等注射液)。神经营养药常选用B族维生素,局麻药液力求简单实效,非必需及不起局部作用的药物,应经过其他途径,不能混合,注入硬膜外腔,因其可造成严重硬膜外粘连。 五、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 为了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操作者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射时可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口舌麻木、出汗、胸闷、心慌等不良反应,甚至出现视力减退、呼吸困难、死亡等严重毒性反应。如术中出现不良反应者,应暂停注射,并给予对症治疗,经治疗仍不能减轻者,立即终止注射。若术后出现头晕、头痛等不适,经平卧休息,大部分可自行缓解,必要时,给予指压按摩穴位,吸氧及静注葡萄糖注射液、维生素C等对症治疗。 不良反应预防:①体位摆放舒适自然,避免空腹治疗;②术前将治疗反应告知患者,消除其恐惧心理;③询问过敏史;④避免过快注药;⑤治疗过程中,反复询问患者,发现不适及时处理,防止不良反应加重。 、

骶管注射的知情同意书

清远友谊医院 骶管穿刺术知情同意书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 疾病介绍和治疗建议 医生已告知我患有疾病,需要在局部麻醉下进行骶管穿刺术。骶管穿刺时患者俯卧位,医师将对穿刺部位皮肤严格消毒后进行穿刺。根据疾病的需要,注射药物达到治疗目的。 手术潜在风险和对策 医生告知我如下骶管穿刺术可能发生的风险,有些不常见的风险可能没有在此列出。具体的手术术式根据不同病人的情况有所不同,医生告诉我可与我的医生讨论有关我手术的具体内容,如果我有特殊的问题可与我的医生讨论。 1. 我理解任何手术麻醉都存在风险。 2. 我理解任何所用药物都可能产生副作用,包括轻度的恶心、皮疹等症状到严重的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3. 我理解此手术可能发生的风险和医生的对策: ①局部出血、血肿②伤口感染③穿刺不成功。④损伤局部神经。⑤药物误入蛛网膜下腔。⑥感染。 4.我理解医护人员将密切观察我的病情变化,尽量避免和减少上述情况,一旦发生上述不良反应,医护人员将会积极采取对应措施,需要我及家属的协助配合。我理解穿刺结束后,穿刺局部采用纱布覆盖,穿刺局部3天内尽量不接触水。 特殊风险或主要高危因素 我理解根据我个人的病情,我可能出现未包括在上述所交待并发症以外的风险: 一旦发生上述风险和意外,医生会采取积极应对措施。 患者知情选择 ●我的医生已经告知我将要进行的手术方式、此次手术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和风险、可能存在的 其它治疗方法并且解答了我关于此次手术的相关问题。 ●我同意在手术中医生可以根据我的病情对预定的手术方式做出调整。 ●我理解我的手术需要多位医生共同进行。 ●我并未得到手术百分之百成功的许诺。 ●我授权医师对手术切除的病变器官、组织或标本进行处置,包括病理学检查、细胞学检查和医疗废 物处理等。 患者签名签名日期年月日 如果患者无法签署知情同意书,请其授权的亲属在此签名: 患者授权亲属签名与患者关系签名日期年月日 医生陈述 我已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告知患者将要进行的手术方式、此次手术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和风险、可能存在的其它治疗方法并且解答了患者关于此次手术的相关问题。 医生签名签名日期年月日

骶管注射疗法简介及骶管生理解剖

骶管注射疗法简介及骶管 生理解剖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骶管注射疗法简介及骶管生理解剖骶管注射疗法起源于外科麻醉一法,即将一定剂量的局麻药注射于骶裂孔内,以阻滞骶神经,使下腹部、盆腔、会阴部产生区域性麻醉,局部肌肉松弛,手术无痛,临床叫做骶管阻滞麻醉,简称"骶麻"。 近些年来,应用骶管疗法治疗腰腿痛已被广大基层医生所熟悉,习惯称做骶管疗法,或简称为"骶疗",随着专科特色疗法的发展和创新,应用骶管技术治疗疑难病症的病种也越来越扩大,治疗效果也越来越好。为使骶管疗法在临床发扬广大,现综合报告一些骶管疗法治疗疑难病的方法和体会,愿与同道切磋交流共勉共进。骶管及其与周围组织的解剖生理:骶管系指人体脊椎管中的硬脊膜外腔在骶骨段的延迟部分,上起自第五腰椎,下至于尾骨,其位于骶骨中间的骨性管道中。骶骨呈一个上宽下尖的三角形,由五个骶椎骨融化而成,嵌夹在骨盆与骨之间,其两侧称为骶髂关节。骶骨的上端与第五腰椎,下端与尾骨相接,分别成为腰骶关节和骶尾关节。骶骨的前面光滑平整,紧邻盆腔内脏组织。骶骨后面凹凸不平表面粗糙,紧邻皮下组织和皮肤。在骶骨的中线呈一纵行骨性管道,为脊椎官腔,上半部分有蛛网膜下腔,下半部分为硬脊膜外腔(即骶管)。在骶尾关节上,相当于第4、5骶骨水平中线处有一裂口叫骶裂孔,中医学称腰俞穴,它与左右髂后上嵴成为一个等边三角行,三角形的下角是骶裂孔穿刺定位的重要依据。穿刺定位时先以左手中指尖触及尾骨顶端沿骶骨中线向上触压,在距尾骨顶端4-8cm处可触及一凹陷,其上两侧方各有一豆状突起的"骶角",两骶角之间即为骶裂孔。杨氏定位法为:在臀后裂纹上1cm 处有一凹陷即是穴(骶裂孔)。骶裂孔外覆盖着一层1-2cm厚的骶尾韧带,穿刺时经过皮肤皮下组织骶尾韧带,即可进入骶管腔内,深约2cm骶骨孔的大小和形态变异很大,其直经为,一般呈V或◇形。骶裂孔畸形占10%,骶裂孔闭合占5%,位置也有高低之分,所以在治疗前做病人体查时。注意骶裂孔位置的检查,并做好思想准备。骶管的容积

骶管注射疗法简介

骶管注射疗法简介 骶管注射疗法起源于外科麻醉一法,即将一定剂量的局麻药注射于骶裂孔内,以阻滞骶神经,使下腹部、盆腔、会阴部产生区域性麻醉,局部肌肉松弛,手术无痛,临床叫做骶管阻滞麻醉,简称"骶麻"。 近些年来,应用骶管疗法治疗腰腿痛已被广大基层医生所熟悉,习惯称做骶管疗法,或简称为"骶疗",随着专科特色疗法的发展和创新,应用骶管技术治疗疑难病症的病种也越来越扩大,治疗效果也越来越好。为使骶管疗法在临床发扬广大,现综合报告一些骶管疗法治疗疑难病的方法和体会,愿与同道切磋交流共勉共进。 骶管及其与周围组织的解剖生理: p ^ U8y(i E H y304249骶管系指人体脊椎管中的硬脊膜外腔在骶骨段的延迟部分,上起自第五腰椎,下至于尾骨,其位于骶骨中间的骨性管道中。 cO F2B [0b304249骶骨呈一个上宽下尖的三角形,由五个骶椎骨融化而成,嵌夹在骨盆与骨之间,其两侧称为骶髂关节。骶骨的上端与第五腰椎,下端与尾骨相接,分别成为腰骶关节和骶尾关节。骶骨的前面光滑平整,紧邻盆腔内脏组织。骶骨后面凹凸不平表面粗糙,紧邻皮下组织和皮肤。在骶骨的中线呈一纵行骨性管道,为脊椎官腔,上半部分有蛛网膜下腔,下半部分为硬脊膜外腔(即骶管)。在骶尾关节上,相当于第4、5骶骨水平中线处有一裂口叫骶裂孔,中医学称腰俞穴,它与左右髂后上嵴成为一个等边三角行,三角形的下角是骶裂孔穿刺定位的重要依据。穿刺定位时先以左手中指尖触及尾骨顶端沿骶骨中线向上触压,在距尾骨顶端4-8cm处可触及一凹陷,其上两侧方各有一豆状突起的"骶角",两骶角之间即为骶裂孔。杨氏定位法为:在臀后裂纹上1cm 处有一凹陷即是穴(骶裂孔)。 9g#f%K I n304249骶裂孔外覆盖着一层1-2cm厚的骶尾韧带,穿刺时经过皮肤皮下组织骶尾韧带,即可进入骶管腔内,深约2cm骶骨孔的大小和形态变异很大,其直经为0.2-1cm,一般呈V或◇形。骶裂孔畸形占10%,骶裂孔闭合占5%,位置也有高低之分,所以在治疗前做病人体查时。注意骶裂孔位置的检查,并做好思想准备。骶管的容积也大小不等,平均为20-30ml,若注射液的溶积超过30ml,药液可沿硬膜囊腔向上延伸和向四周扩张,受其影响面加深加大。骶管腔大量液体输入应注意其副作用。 骶骨背面中线处为骶椎骨棘突的融合体,呈一上高下小的骨性突起,称为骶中嵴,骶中嵴两侧各有4个骶孔,在骶骨前面的叫骶前孔,在骶骨后面的叫骶后孔,中医学叫做"八髎穴"。骶孔内分别向骶前、骶后有骶神经穿出,骶神经是一对脊神经和交感神经的混合神经,临床也常配合骶疗法治疗常见疑难病症。骶后孔穿刺的位置是:骼后上嵴近中线1cm,再向上1cm为第一骶后孔(S1孔);S孔的正下方1.5cm,处为第二骶后孔(S2孔);骶裂孔的骶角向外1cm,再向上1cm为第四骶后孔(S4孔);S4孔与S2孔之间为第三骶后孔(S3孔)。爱爱医网x V k g'n;d ? 第二骶后孔水平相当于蛛网膜下腔的终端,是骶裂孔穿刺深度的限制水平线,可以称做为"红色警戒线",若超过此线有误入蛛网膜下腔的可能。自骶裂孔至蛛网膜下腔的距离平均为4.7cm,最短为 1.9cm,所以特别对身材短小的病人作骶管穿刺,其深度要严格掌握和认真操。 ` c6M A { y304249骶管解剖显示,在骶管腔周围及两侧有腰骶部动、静脉和丰富的血管交通支,满至皮肤,深至会阴、盆腔之深部,与其它动、静脉会师。在骶管之前壁、侧壁有马尾神经终系和交感神经,两者为一种混合性神经其主要分支有骶丛神经、尾丛神经、阴部神经、骶孔神经臂皮神经和坐骨神经(S1\2\3支)等,多数伴随动脉分布,遍及腰骶、会阴、盆腔、直肠、膀胱、子宫、附体、前列腺、生殖器和皮肤。骶管内注入药物一部分被周围组织吸收入血进入血循环,绝大部分经骶管壁渗透浸润作用腰骶段血管、神经和附近组织器官及皮肤下神经丛。祖国医学认为,经腰俞穴或八寥穴治疗效应具有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