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李雅轩老师阐述太极拳推手要领

李雅轩老师阐述太极拳推手要领

李雅轩老师阐述太极拳推手要领
李雅轩老师阐述太极拳推手要领

李雅轩老师阐述太极拳推手要领

练太极拳为什么必须练推手呢?因为太极拳一百多个动作的实用价值都得从推手中体验出来。但我们得认识推手不是打架,也不等于对打,切忌摔扭和用力推手。

推手的方式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一为单手定步;二为双手定步;三为活步(九宫步);四为大捋。

单手定步的推法现在练习的很少,对初学人门的人来说,单推手是必要的练法。这简单的两人都限单手一粘一走,然对于初步听劲增强腰腿功夫是很有帮助的。现在流行的定步双推法都属于增长功夫的基本练习,必须在这种方法上打下坚实的基础。初学入门但求上下一致进退精通圆活,动作不妨稍快,进一步研究掤捋挤按,你粘我走,我粘你走,但不能太快了,太快则粘走都不踏实,每一动作都容易忽略过去,听劲的意义不符合了。这里最重要的诀窍有四点:

一要慢:不论是粘是走都得寸寸节节找劲听劲,不轻易放过一分;

二要圆:双手最忌走直角,处处须保持弧形状态;

三要定:定步推手只许换步不许走动。因推手的寸的是要在腰腿上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方来逼只能用坐腿腰的方法去消对方的来势,习之久之腰腿自有功夫;

四要近:凡找劲听劲锻炼腰腿功夫,都须逼近才能切实。活步推手:进两步退两步,彼此不变方向,我按进一步,挤进一步,彼捋退一步,掤退一步,彼此周而复始,借此练习进退轻捷,推须不变方向,才能逼出腰腿功夫。

大捋:进四步退四步,彼此向四隅进退,我按进一步,肘进一步,挤进一步,靠进一步,掤退一步,捋退一步,採挒退一步切肘,向我方后让一步,这一步包括採挒切三个动作,因捋是退三步,故名大捋,无论练习哪种推手法,最忌不按规则和用力冲击,绝不能有胜负观念。

我们只需认一个条文钻究,这一条钻通了,其它的条文就同时通了,这就是用心之久,豁然贯通的道理。譬如一间房子有几个门可以出入,要进房的人只需走一个门,不过这个门却是必要的,得不到这个门是永远无法进入这间房子的,我们要知道这几个从东边来的人走东门,从西边来的走西门,从各人所接近的走。

练太极拳的人都知道练架子是练体,推手是练用。练体或练用是不是两回事?要解决这个问题,先要明了太极拳

的体是什么?用又是什么?练体离不了十三势,练用也离不了十三势,没有太极拳也没有推手,十三势是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这是谁都知道的。可是一般练太极拳推手的人,是不是每个动作都在这十三势上注意了?当然有许多人知道在这上面注意,但是还有不少人只知道依样画葫芦,不在这上面注意。不知道在十三势上注意的,我敢说练体得不到体,练用得不到用。因此十三势歌上说:“不向此中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练架子是练推手的体,练推手是练架子所得的用,可以说整个体都是用,也可以说整个用都是体,这样说来练架子练推手不是没有分别吗?有的,我今日根据古人谈太极理论中属于推手的条文,录在下面逐一加以注释,再综合起来作一个总结,我将我个人研究推手的经过写在后面:

《太极拳经》说:“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刚字是采取攻势的意义,并非刚强之刚,例如推手的按挤两个动作是采用攻势的。柔字是采用守势的意义,并非柔弱之柔,例如推手的捋掤两个动作是采取守势的。刚柔不过是攻守的两个代名词,完全是用意的,用势的,不是用刚柔之劲来攻打的。对方用按挤两种攻势来逼,我用掤捋两种势去消灭它,这个动作叫做走。顺背是得势与不得势的区别,能保持重心则得势为顺,失去重心则失势为背。例如我方用按挤去攻逼,意思使对方失势,这个动作叫做

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这是纯采取守势的说法,学者不可误认为是自己不作主宰缓急随人,须知攻击在人,应敌在我,我能随敌缓急,从容应付不失重心,可说已尽太极拳之能事了。

《太极拳经》说“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渺”,太极拳就是一种轴心运动。所以《行功心解》上说“气如车轮,腰如车轴”,就是气如车轮则左重的向左转动,右重的向右转动,是当然之理容易明了,不过要练得烂熟能得心应手,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拳经又说:“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前三句皆是引劲落空之意,就是说他仰攻我,我引得更高,他俯攻我,我引得更深,他直迸我引得他更长。总之顺他的来势引向空处,不抵抗不截击。第四句说明退不得,彼进我退便是自促,无论练架子或推手,都忌直进直退。《行功心解》说,进退须有转换便是说明不能直进直退。例如搂膝锄步的进必须附带左顾右盼的姿势,倒撵猴的退也是一样要向左右转换,便是以退为进,不是真退,真退就是败了,所以古人拳语曰:“有进,进也。”(纪效新书)上也说:“步步向前,天下无敌。”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这就是形容太极拳之轻灵,绝对不许对方借力的意思,是推手最重要的理论根

据。“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这是推手极烂熟后的境界。推手的作用重要部份,在锻炼触觉术语谓之听劲,就是利用于指罗纹,探听对方的动作的意向和劲路,而我处处意在敌先,使对方来不及防备。“神以知来,智以藏”。神就是利用手上的神经,探知对方的来势,再凭我的智慧隐藏我的攻势,这样便到了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境界。

陈氏太极拳推手的基本方法

陈氏太极拳推手的基本方法 学习推手之前,先介绍一下太极拳的基本动作。推手是在练好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传授技击的一种方法,练太极拳是知己的功夫,练推手是知彼的一种功夫。所以没有拳的基础,没有松活灵敏这种感觉,和周身协调的身法,推手就练不好,有了太极拳的基础,我们在练习推手的时候,主要是注重于腿上的练习方法,与身上的旋转和以腰为轴,这些要求,对于我们的基本动作,最重要的还是以步法结合腰的旋转,这些方法来练习。 第一种叫屈膝行步屈膝行步是两手叉腰,屈膝松胯,向前迈步,迈步的时候重心并在右腿,把左脚伸出去,在不影响重心的情况下,把步伸出去,伸出去以后,感觉合适,然后重心慢慢向前移,移到左腿以后,再把右脚提回来,再伸出去,再移重心,这个主要练习虚实重心的变换和步法的灵活稳健。 基本动作第二种叫跨步转腰,这个动作主要练习上步的同时与转腰相结合,裆要向内扣,身体要向外转,配合两手臂左右带动的这种惯力,这种方法近几年在推手比赛里边,这些动作最多,尤其是在定步推手,定步推手对方来了抗力,然后我要把它引进落空,所以这个裆劲要不向里扣那你随着这个劲就跟出去了。所以练习这种方法是对定步推手是很有必要的,下面我把这个跨步转腰示范一下。陈氏太极拳推手的基本方法 第三种叫行步放松,行步放松可以放在练习之前,也可以放在练习之后,这个是手放松地自然摆动,结合着高身法的自由走步,这种方法在做准备活动或者练功以后做放松活动,效果都非常好。 以上介绍了三种基本动作。实际运用过程中还有很多种步法,身法,手法,包括我们一路拳、二路拳里边出现的垫步、促步、剪步、仆步、跳步,后退步,等等,所有这些步法,随时随地在推手运用当中都可能会出现和用上,但是这些步法在前面套路里边已经都介绍过,而且套路里边都多次出现那种练习的方法,所以在这边就不再多讲了,简单就介绍这三种。推手是随机应变的一种方法,它主要就是体验手、眼、身法、步协调一致,拳练的基础,就是一路、二路拳练的基础的结合情况,在两个人在运用的时候所做出的表现。 下面介绍陈氏太极拳推手的基本方法。 推手有八法,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这八法是在两个人推手时所表现出来的,现在要讲的基本方法,这八种方法就是一个人练的时候所表现的练习方法,这个掤、捋、挤、按作为四正劲,正劲就是以柔为主,我现在先把这掤、捋、挤、按四种方法连贯起来给大家做一下示范。首先先上步,上步以后,身向右转,向下沉,重心向左移,两手向前上方掤劲,这叫掤。然后两手一转劲,相合向下捋,这样一变,再变挤,再向上提,转身向下按。这是一个掤、捋、挤、按,然后再上步,再做掤、捋、挤、按。好,我再正方向再做一次。要上左步的时候,这叫左掤、右捋、左挤、右按,这样一上步叫右掤、左捋、右挤、左按。好,这四个动作可以连贯起来做,有时间可以多做一些,时间少可以少做一些,下面我再连贯起来再做一下。 讲完了掤、捋、挤、按四种单人练习的方法,下面介绍一下采、挒、肘、靠单人练习的方法。这四种方法就是用发力的动作表现出来。大家都知道推手里边的八法掤、捋、挤、按

太极拳真传一句话精选

太极拳真传一句话精选 o上下九节劲,节节腰中发。 o腰脊为第一之主宰。 o太极拳是减法,不是练习力量增加,而是练习拙力减小,最后把拙力都去掉,内劲就产生了。 o紧中松是真松!求得真松之后,真紧自然就会了,松中紧才是真紧!练的是紧中松,用的是松中紧。 o太极拳松的真实感觉是怎样的。还是从太极拳的身法要求说起吧。1虚灵顶劲的感觉就像自己的脖子像鸵鸟的脖子,很长,觉得自己的脊柱都是脖子,就像一串珠子一样。2含胸拔背的感觉就像背部背着一口锅,老怀疑自己罗锅了,胸部没了,就剩那口锅了。3沉肩坠肘的感觉就像肩关节脱臼一样,挂在身上,肩和肘都没了,就剩下硕大的掌了。4松腰落胯的感觉就像自己的裤子没有系腰带一样,有裤子老要滑落的感觉。5迈步猫行的感觉有点象天鹅的腿一样的行走,两条腿好像没连在一起,裆部分开的很宽。平时走路就像两条踩高跷的两条腿一样,好像自己的腿没有了。感觉怪怪的。需要说明的是,这都是练出来的,不是臆想出来的,至于怎样练出来,那就发挥你的悟性吧。 o先辈把发力比喻为“弹簧”。弹簧恢复常态是“本能”。人体“压缩”,“扭转”,后有恢复正常的本能,这个自然而然

的过程,就是威力无穷的'内力“。一一萝卜酒 o懂劲定义如下:在修炼太极拳的过程中,得到的能将受力点的力转移到支撑点的能力,及能将支撑点的反作用力,转移到接触点的能力叫做懂劲。一一邓文平 o太极重命门,气功重丹田。练太极拳要时刻注意发挥命门穴的枢纽作用,命门穴是全身重心之所在,执中达四旁,劲贯脊中,力由脊发,命门穴为原动力之源泉,知命门方可知太极。 ·“一身备五弓”指的是身躯犹如一把弓,两手为两把弓,两足又为两把弓。五弓合力即为全身的整体劲。五弓以身弓为主,身弓以腰为弓把,腰脊命门穴始终以意气贯注,中定不摆。动作时以命门穴为轴心,以两腰肾的抽换来变换身体的虚实。“身弓”对身法非常重要,腰脊一转周身皆动,体现了腰脊的主宰作用。而命门穴位于身弓的中心位置,有助于身体的动态平衡,起中定作用。 ·“气撑命门”后,内气上行贯大椎、肩、肘、腕,内气下行贯穿胯、膝、足跟,方能做到“一动无有不动”的完整协调境界。太极的发力方法就是“气撑后命门”用意把“命门”外撑,同时取得足蹬地的反作用力,合力发出爆发力,全身发力。 o腿不要直,直则无力。腿不要太弯,弯则废力。一一萝卜

太极拳推手五个基本动作

太极拳推手五个基本动作

太极拳推手五个基本动作 推手是检验太极拳功底的一种重要方式,下面给大家介绍推手中五重要的姿势。 第一种姿势叫挽花,可以单手挽也可以双手挽,比如甲乙两人对立,两脚不动,甲与乙两脚套在一起,互相用滑空的方法,对挽连绵不断。彼此用牵牛之法,将脚跟牵动。有功夫时,让你有牛大之力也牵不动,脚蹋地丝毫不动。两手如称杆之灵,用缠丝劲,如蚕作茧,丝头不断,完全是用巧。推得功夫成熟时,特殊表现:未会牵牛意如何,两手犹如用丝箩,年年祈与人间巧,不到人间巧更多。 第二种姿势叫挤。就是甲乙两人交手,甲的左腿进入乙的右腿里面,彼此都是弓步法,甲用双手按住乙的胳膊,乙用滑空法走出去,用两手捋住甲的右胳膊往左引,甲用右肩靠住乙的胸往外挤,又用乙的背折靠的方法,将甲的来劲滑空,用两手按住甲的胳膊,甲用滑空法走出去,捋住乙的胳膊,乙用棚劲,棚住甲两手,右腿后退一步。 甲左腿往前一步蹋到乙的右腿里面,乙用双手捋住甲的左胳膊,甲用左肩靠住乙的胸,又用乙的背折靠的方法。乙用滑空之法走出,捋住甲的左胳膊。甲棚住乙的两手,用左腿往后退一步,内脏有打左肋靠之法。乙用右腿往前进一步,如此两个人一来一往对推,不间断,这样推法就成圆圈了,棚捋挤按也都用上了,十三式的精华也都会在其中。 推成之后,离开推手就可以得到技击的作用。这样推成功后的特点表现是:棚、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第三种姿势叫推手,甲乙两人对立,彼此两脚不动,甲用双手按乙胳膊,乙用棚法将甲滑空,。乙再用两手按甲胳膊,甲用棚法将乙滑空。可以推得很长时间,什么时侯没有力气,什么时候停下来,这个推手的方法完全杀走法,也就是滑空之法,两人推得功夫纯熟时,推得身上比冰凌还滑,胳膊如棉花裹铁。两个人的内劲接连得如胶似漆,粘沾不散,这个功夫推的只有半个圈,只有一个按,一个棚,没有捋和挤。推得长久时特点表现:滑如冰凌,粘如胶,软如棉花,硬似铁。 第四种方法叫捋。就是甲乙两个人把棚捋挤按四种方法套在一起,手法与第三种的推法一样,与第三种推法不同的是;甲乙二人的前腿肚都要铺地,在地上盘旋,使裆内都有弹簧力,这个推法完全是叫下盘稳固腿上有力,也就是陈氏一代太极大师陈长兴所说:培其根则枝叶自茂,润其源则流脉自长。这个方法就是培根润源的方法。这个方法推成功之后,特点表现为:两腿仆地犹顽石,下盘稳固定根基,裆内自有弹簧力,灵机一动鸟难飞。

太极拳经典书籍

太极拳经典书籍 [杨式太极拳及医疗保健].何明.扫描版.pdf 《陈氏世传太极拳术》-陈子明编着.pdf 《孙式太极拳十三式》孙剑云[1].pdf 《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吴孟侠吴兆峰着(1).pdf 《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吴孟侠吴兆峰着.pdf 《太极拳要义》-乐亶.pdf 《武当真传太极拳全书》-于化行.pdf 《武式太极大杆》·翟维传.pdf 《武式太极刀》·翟维传.pdf 《武式太极拳37式》·翟维传.pdf 《杨家太极拳老拳谱》吴家藏本.pdf 八式太极拳.八式太极剑(徐伟军).pdf 陈济生静功缠丝太极拳.pdf 陈氏世传太极拳术(陈子明).pdf 陈氏太极拳4册合集.pdf 陈氏太极拳(沉家桢顾留馨).pdf 陈氏太极拳陈照奎(手抄本).pdf 陈氏太极拳汇宗——陈绩甫(民国).pdf 陈氏太极拳-内功教程.pdf 陈氏太极拳拳理阐微.pdf 陈氏太极拳实用拳法-洪钧生.pdf 陈氏太极拳术-陈正雷.pdf 陈氏太极拳图说简体版(陈鑫着).pdf 陈氏小架太极拳-范春雷.pdf 陈式太极功夫系列之一老架一路(马国相).pdf 陈式太极拳意气势练法.pdf 陈式太极拳技击法--马虹.pdf 陈式太极拳精选.pdf

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练习与技击运用-黄康辉王建华编着.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王西安.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王西安1.pdf 陈式太极拳拳法拳理--马虹.pdf 陈式太极拳拳法与经脉运行吴自立着.pdf 陈式太极拳入门(修订本).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洪均生).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陈发科传授技击精萃(1).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陈发科传授技击精萃.pdf 陈式太极拳体用全书.pdf 陈式太极拳体用图解.pdf 陈式太极拳图说.pdf 陈式心意溷元太极拳教程(冯志强).pdf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pdf 陈照奎《陈式太极拳》复写纸誊写本.pdf 陈照丕太极拳心得十三篇(1).pdf 陈照丕太极拳心得十三篇.pdf 陈正雷大师着《陈氏太极十三杆、三杆、八杆、梢杆》.pdf 传统杨氏太极拳名家实战用法汇粹(.pdf 传统杨式太极拳教程-崔仲三.pdf 嫡传杨式太极拳教练法-傅钟文.pdf 东方修道文库·太极道诀.pdf 杜元化《太极拳正宗》.pdf 杜元化《太极拳正宗》考析.pdf 法》沈顺林(少林与太极1994年第3期)[1].pdf.pdf 方梦憔太极拳学笔记.doc 古传《太极拳九要论》.pdf

18年全国赛太极拳推手竞赛规则

第一章通则 第一条竞赛性质 一、个人赛 二、团体赛 第二条竞赛办法 一、循环赛:单循环、分组循环 二、淘汰赛:单败淘汰、双败淘汰 第三条年龄分组与资格审查 一、成年运动员的参赛年龄限在19至45周岁,青年运动员的参赛年龄限在15至18周岁。 二、参赛运动员必须携带《运动员注册证》。 三、运动员必须有参加比赛的人身保险证明。 四、运动员必须出示报到之日前15天内,县级以上医院出具的包括脑电图、心电图、血压、脉搏等指标在内的体格检查证明。 第四条体重分级 一、48公斤级(≤48Kg) 二、52公斤级(>48Kg-≤52Kg) 三、56公斤级(>52Kg-≤56Kg) 四、60公斤级(>56Kg-≤60Kg) 五、65公斤级(>60Kg-≤65Kg)

六、70公斤级(>65Kg-≤70Kg) 七、75公斤级(>70Kg-≤75Kg) 八、80公斤级(>75Kg-≤80Kg) 九、85公斤级(>80Kg-≤85Kg) 十、85公斤级以上级(>85Kg) 第五条称量体重 一、称量体重在抽签前进行。 二、运动员经资格审查合格后方可参加称量体重,并且必须携带《运动员注册证》。 三、必须在仲裁委员的监督下称量体重,由检录长负责,编排记录员配合完成。 四、运动员必须按照大会规定的时间到指定地点称量体重。称量体重时只穿短裤(女子运动员可穿紧身内衣)。 五、称量体重先从比赛设定的最小级别开始,每个级别在30分钟内称完。如体重不符,在规定的称量时间内达不到报名级别时,则不准参加后面所有场次的比赛。 第六条抽签 一、称量体重后进行抽签,由比赛设定的最小级别开始。如该级别只有1人,则不能参加比赛。 二、由编排记录组负责抽签,由仲裁委员会主任或委员、副总裁判长及参赛队的教练或领队参加。 第七条竞赛时间 每场比赛分为两局,每局净推2分钟,局间双方运动员交换场地继续比赛。 第八条竞赛信号 一、比赛前10秒钟,记时员鸣哨通告准备;每局比赛至2分钟,计时员鸣锣宣告该局比赛结束。 二、场上主裁判员用口令和手势裁定比赛。

太极拳缺点的克服

太极拳缺点的克服 我练杨式传统太极拳多年,与很多老拳师接触过,通过自己的体悟和师傅们的指导,对太极拳有一些了解,尤其是太极拳的弊端,有师傅们教学时不轻易传真功夫造成的,也有运动本身造成的。 太极拳的缺点: 1.运动平稳,无法提高心肺的运动功能; 2.行拳时多采用半蹲的姿势,对膝关节造成很大压力和磨损,老年后很多拳师腿脚不灵与此很有关系;练拳者(不仅是练太极拳)腿部受伤的比例起码要超过50%。其受伤的部位主要集中在膝关节。 3.如果师傅不细心点拨,中年后很多人会有痔疮,练的越认真发病越厉害; 4.经过科学测试,太极功夫高手在发劲时,对心脑血管的冲击非常巨大,我了解很多老拳师在老年时都患有半身不遂; 虽然有如此多的缺点,我仍然认为太极拳是一项非常好的运动,缺点是可以克服的不能因噎废食。太极拳的道理应贯穿于生活的每个方面,吃饭,穿衣,起居,思考,人际关系都可以用太极拳的思想来指导。太极拳是中国道教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无处不在追求平衡,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太极拳从本质上说就是如何处理矛盾的功夫。 重点说说如何练拳。练太极拳决不是每天早上或晚上花一个钟头才叫练拳,那是一种奢侈的享受。太极拳是可以无时无刻不在练的功夫。太极拳在行拳时的基本姿势是“心虚腹实”,目的是减轻心肺的压力,提高生理和心理的健康。人在生气着急时会热血冲头,这时如能调整一下姿势,调成“心虚腹实”,马上会觉得好很多。“心虚腹实”其实就是道家炼内丹的姿势,通过呼吸不断按摩内脏,得到身体的康健。我曾指导一个从未练过太极拳的女士,只一个星期,她自己说多年的胃病不药而愈。只要保持这个姿势“心虚腹实”,就是在练太极拳,姿势保持得越好,拳就练得越好。想保持好这个姿势,身体一定要尽量不使力,克服不必要的紧张。人在害怕时,不可避免的形成胸部紧张,一句成语“提心吊胆”把这种状况形容得极为贴切。这种紧张状态对人体是不好的,练拳的过程就是以保持“心虚腹实”为目的,克服不必要的紧张的过程。人在笔直站立时无法保持“心虚腹实”,膝盖略一弯曲就可以做到,练拳不必追求低架子,架子过低也不容易体会到放松,有一定基础的爱好者为提高功力另当别论。膝盖的方向与脚尖要保持一致,弓步时不可超过脚尖,这样才不会造成造成膝关节损伤。保持“心虚腹实”要注意,由于内脏自然下垂的作用,下腹压力增高,静脉血回流不畅很容易造成痔疮,平时要有意地提肛,发劲时尤其要注意。尽量不发劲,即便发劲也多发长劲,少用寸劲,一是容易伤人,也是避免对心脑血管造成太大冲击。对心肺功能提高最有好处的是有氧运动,坚持有氧运动是比坚持盘架子还重要的。虽然传统太极拳可以快练形成非常强烈的有氧运动,但没有正规传授容易造成伤病,也容易对太极拳造成误解,如果没有好师傅还是跑跑步吧。一切符合现代体育卫生的方法都要贯穿于练拳的始终。 以上主要说的是身形,如何用意每人体会不一,不同锻炼目的用意方向也不一致。为锻炼身体,我主张自我放大,要有君临天下的心态,包容万物(好的和不好的),使自己不为琐事烦心,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 大众健身不是竞技体育,其实不必“更高、更快、更强”,要注意掌握科学训练的要领。一点小小的体会,请批评指正,欢迎多做交流,能把传统的好文化继承下来。 膝盖发生问题,一般可能是两个原因。一是你的运动量过大了,太勉强了,比如屈蹲过深,比如打拳贪多贪量。第二个原因可能是很多人以为太极拳很柔和,没有做相应的准备活动和整理放松活动。打太极拳一定要像其他的运动一样,先做热身活动。“打拳不遛腿,必是冒失鬼”。这个不是运动问题,而是运动卫生问题了。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与太极拳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与太极拳 刘元翔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和逐渐发展起来的优秀拳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肢体表现形式。它以道家清净无为的养生思想为基础,结合中医经络学说、古代导引吐纳术、技击家之蓄发提放等所创的拳术,有着非常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入,太极拳和养生文化现已成为全球性关注和研究的项目。太极拳作为中国武术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其基础理论主要植根于古老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它是武术运动中哲学内涵最浓厚、哲学渊源最久远的活动。通过对太极拳的文化渊源及其理论加以分析,对认识太极拳的本质特征和中国文化内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据民国武术史家唐豪等考证,现传各式太极拳均源自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族人传习的拳法。据《温县志》记载:明思宗崇祯四年(1641年)陈王廷任温县“乡兵守备”,明亡后隐居家乡,晚年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陈王廷是卓有见识的武术家,他研究道家的《黄庭经》,参照戚继光的《纪

效新书》,创编了太极拳。首先,综合、归纳和吸收了家传武功,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把陈家拳术推到了新的高度,创编出新的拳术。其次,研究道家的《黄庭经》,并把其养生思想应用到拳术之中。《长短句》上说:“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参透机关,识彼邯郸,陶情于鱼水,盘桓乎山川,兴也无干,废也无干。若得个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忮不求,哪管他世态炎凉,成也无关,败也无关。不是神仙,谁是神仙。”从中可以看到,《黄庭经》是陈王廷晚年创编太极拳的理论依据:修身养性、延年益寿。再次,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太极拳讲究意念导引动作,气沉丹田,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把拳术中的手、眼、身、步的协调配合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内外统一的拳术运动。最后,运用了中国古代的中医经络学说和阴阳学说。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要求“以意引气,以气运身”,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主宰发力于全身。中华武术界以太极阴阳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陈氏拳法更不例外。 太极拳是我国极具民族形式的体育项目之一,是中华武术宝库中的一块瑰丽的宝石。近百年来,太极拳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技术不断演变,内容不断丰富,逐渐形成了很多流

武术太极拳推手竞赛规则(试行)

武术太极拳推手竞赛规则 (试行)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 2015年4月7日

目录 第一章通则 (3) 第一条竞赛性质 (3) 第二条竞赛办法 (3) 第三条年龄分组与资格审查 (3) 第四条体重分级 (3) 第五条称量体重 (4) 第六条抽签 (4) 第七条竞赛时间 (4) 第八条竞赛信号 (4) 第九条弃权 (5) 第十条竞赛礼仪 (5) 第十一条竞赛服装 (5) 第十二条竞赛相关规定 (5) 第二章裁判人员及其职责 (5) 第十三条裁判人员的组成 (5) 第十四条裁判人员的职责 (6) 第十五条电子计分系统操作员 (8) 第三章仲裁委员会及其职责与申诉 (9) 第十六条仲裁委员会的组成 (9) 第十七条仲裁委员会的职责 (9) 第十八条申诉程序及要求 (9) 第四章竞赛监督委员会及其职责 (10) 第十九条竞赛监督委员会的组成 (10) 第五章技法要求、得分标准与判罚 (10) 第二十条竞赛法则 (10) 第二十一条竞赛方法 (11) 第二十二条攻击部位 (11) 第二十三条得分 (12) 第二十四条犯规 (13) 第二十五条评定名次 (13) 第二十六条技术规范 (14) 第六章裁判员的口令和手势图解 (14) 第二十七条有关竞赛礼节与一般判罚的口令和手势 (14) 第七章服装与场地 (15) 第二十八条服装款式及规格要求 (15) 第二十九条比赛场地 (16)

第一章通则 第一条竞赛性质 一、个人赛 二、团体赛 第二条竞赛办法 一、循环赛:单循环、分组循环 二、淘汰赛:单败淘汰、双败淘汰 第三条年龄分组与资格审查 一、成年运动员的参赛年龄限在 19至 45周岁,青年运动员的参赛年龄限在 15至18周岁以下。 二、参赛运动员必须携带《运动员注册证》。 三、运动员必须有参加比赛的人身保险证明。 四、运动员必须出示自报到之日起前 15天内县级以上医院出具的包括脑电图、心电图、血压、脉搏等指标在内的体格检查证明。 第四条体重分级 一、48公斤级(≤48Kg) 二、52公斤级(>48Kg-≤52Kg) 三、56公斤级(>52Kg-≤56Kg) 四、60公斤级(>56Kg-≤60Kg) 五、65公斤级(>60Kg-≤65Kg) 六、70公斤级(>65Kg-≤70Kg) 七、75公斤级(>70Kg-≤75Kg)

李雅轩太极拳日记

李雅轩太极拳日记 (一)在初练功时,架子是宜下的大点,如功夫久了,就不宜太大太伸展,如架子太伸展了,要点紧凑含虚收藏才行。 (二)在练功时,不要一定要架子多么大,多么低下,主要仍还是练出手上的拳意来,有了灵感为第一,进一步要这种灵感练的充实起来,养这种灵感主要的练法,是在稳静上练功,如不稳不静,那就绝对练不出灵感来,如手上身上脑筋里没有灵感,那就不能算太极拳的功夫。(六五年四月一日悟) (三)练太极拳,心里要平静舒适泰然,把气息调的舒舒服服的去练,不要满身带劲,满脸的神气,只是身心放松放稳放静就行了,如是满身带劲;满脸的神气,这是练外功拳的形态。练太极拳的人,看来只是平淡无奇,就是对的,如是满脸神气,满身劲头,这就错了,如这样就一辈子也找不着拳意,拳意不上手,是一辈子瞎糊闹。 (四)练太极拳主要是找拳意,如找着拳意就算人了门了,拳意如何找?在松软稳静上去找,放清醒,放灵感,放舒适去找,稳稳的,静静的,日子久了,拳意自会到了手上,如满身带劲的去硬找,必致愈找离拳意愈远,这句话很要紧,要好好相信,如不相信这句话,那就练不好拳了。(六五年四月五日) (五)功夫有了基础之后,应在藏神养气上用功,不宜专在肉体上苦求,如X某之拳,专在柔劲上苦下功夫,发劲上死找,这证明他不是高手,S某某是X的老师,这证明S、X皆不是好手也。(注:S、X是楼主有意隐去的姓)(六)有人练太极拳如其它门拳一样,弄些着法招法,想些用法,这是大错特错的,因为练太极拳的,胸中是混然一气的,是无所为的,是泰然的,不能专想某一手一势的作用。如一想每手每势的作用,那就用意不均匀了,那拳意也就始终不会上手了,不会发现了,拳意不上手,灵感没有,将来在用的时候,就不能听劲,听不了劲,也就取不了胜。(六五年八月九日悟) (七)按我今日之练法,是松净的运动,心想内部,心里才感觉有些意思,如往日练功,多在表面上用功,未往内心里去体会,那是不对的。 (八)在初练功时,一定要按规矩,每练必须顶起头来,拔起背来,蹋下肩去,垂下肘去,周身布满意思,五指贯上意思,气势充满布匀,日子久了,就可打下基础,李香远就这样练出来的。第二步的练法,是注意周身关节的放松放软,无论是腰膝或肩肘,甚至指节、腕节。脊骨的每一节部,都要以思想之力慢慢的将其松开了来,这步功夫不易作到,但如日子久了,以思想力慢慢灌输,是绝对

太极拳推手中合步四正手练习方法

太极拳推手中合步四正手练习方法 合步四正手是推手的基本功之一,也是推手对练套路中的核心重点,并贯穿于推手套路始终。基于步法上的变化,衍生出活步四正手、顺步四正手、连环步四正手等,只有将合步四正手运用熟练,掤捋挤按动态位置准确,劲力准确,劲路变化衔接自然流畅,进入推手套路的学习才会更容易。 一、动作要领(以右脚在前,右手相搭为例) 两人相对站立,甲乙双方左脚外摆45度,屈左腿,右脚向前上步,双方右手向前伸出,手臂微屈,手背靠近腕骨处相贴搭手于面前。左手扶于对方右肘部,目视对方。 注意:甲乙双方上步后,虚步重心稍偏后,两脚心相对,相距十公分为宜,此为合步。右脚在前则右手相搭,左脚在前则左手相搭,另一手扶于对方掤手的肘部,此为甲乙合步双掤。掤手的位置在两人中间,不要上举过高挡住视线。 1、甲乙合步右手双掤: 预备式(蓝衣者为甲, 黄衣者为乙) 2、甲掤:甲用右臂掤 住,左手扶于乙右肘 部,身势微向左转,重 心微向前移。

3、乙捋:乙重心后移,身势右转,屈左腿,右手内旋粘住甲右手腕,左手扶住甲右肘部,双手向右后引带,成捋势。 4、甲挤:甲身势右转,右腿前弓。左手脱开乙右肘部,扶于自己右臂内侧,以右小臂平挤乙胸部。 5、乙按:乙身体左转,两手同时向前向下推按甲右小臂。

6、甲掤:甲重心后移,右手脱开自己的左小臂,扶于乙左肘部,同时左手向上掤起乙左手背靠近腕骨处。 7、甲乙合步左手双掤:乙重心微向前移,顺势左手外旋,以左手背与甲左手背相贴,右手扶在甲左肘部,甲乙双方成合步左手双掤。 8、乙掤:乙用左臂掤住,右手扶于甲左肘部,身势微向右转,重心微向前移。

9、甲捋:甲重心后移,身势左转,屈左腿,左手内旋粘住乙左手腕,右手扶住乙左肘部,双手向左后引带,成捋势。 10、乙挤:乙身势左转,右腿前弓。右手脱开甲左肘部,扶于自己左臂内侧,以左小臂平挤甲胸部。 11、甲按:甲身体右转,两手同时向前向下推按乙左小臂

初学太极拳应掌握的三个基本功知识讲解

活臂、动腰、坐腿——初学太极拳应掌握的三个基本功 摘要: 学太极拳好比读书上学,要有小学、中学、大学之分,各阶段学习内容不同,重点也不一样,教学方法必须有所创新,理论实践并重才好。才学拳,就相当于初进小学读书,特别要抓好基础课的学练,基础课就是基本功 ... 学太极拳好比读书上学,要有小学、中学、大学之分,各阶段学习内容不同,重点也不一样,教学方法必须有所创新,理论实践并重才好。 才学拳,就相当于初进小学读书,特别要抓好基础课的学练,基础课就是基本功,这样才能目标清楚,重点突出,容易学好。根据我个人30余年的教学经验体会,初学太极应抓好三个重点,三个基本功,即“活臂”、“动腰”、“坐腿”。 一、活臂 太极拳练得好坏,上肢臂手的操作非常重要。松肩、坠肘、坐腕、舒指、亮掌,这些通常习惯性的要领外,要特别注意把握两点:即(1)用意不用力,松活柔顺,舒展自然。(2)必须以腰带动,不能盲目自动乱动。 一代宗师李雅轩常对我们说:“胳膊、手一点劲儿都不能用,要高度松软”。“两臂要松得如绳儿栓在肩上一样”。“两臂要松得来又沉又重”。

上肢不能乱动,李雅轩先生指出:“……用心神气意缓缓地命令着腰身脊梁,使其带动四肢胳膊腿动……要丝毫地不自动,不零断动,不局部动,不多动,不少动。……四肢多动,盲动,冒失动,或不动,或快慢不匀的动,这都是错误的,它只有太极拳之名而无太极拳之实,关于这一点学者需要注意”。 四肢乱动,不可能作出上下相随,全体完整而动的现象。上肢松软沉坠这是练下沉功夫,气沉丹田的需要,耸肩抬肘,臂手僵硬,使气上浮,导致心胸紧张与“上虚下实”之道唱反调,下沉功夫就不可能上身,这种机理是浅显易懂的。 上肢臂手从武术技击方面来看还有其特殊的功能。其一是传力,“其根在足,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之说,即说明根力上升,到腰最后要通过臂手发出,非高度松软,发劲质量就不高。 上肢的又一功能,是传送信息,即练“听劲”的功夫。胳膊和手,与对方接触,就能得知对方的动态和劲力,“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这是听劲,传送信息的最高境界,不从高度松软不用力下功夫,那就要犯方向路线的错误。 还有一层功能,那就是所谓:“以意运臂,以气贯指,内劲通灵”进而锻炼上肢劲力,但上述这些功能最初都必须从“活臂”练起才行。 初学练手,通常最容易出现的毛病就是乱动僵硬,练活臂就

对太极拳最严重的三大误解

对太极拳最严重的三大误解 作者:三绝堂文章来源:网络 一、“四两拨千斤,千斤力在后!” 不少太极拳练家认为,想要四两拨千斤,自己得先要有千斤力,没有千斤力就做不到四两拨千斤。首先,我们从逻辑关系上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如果你决定使用四两拨千斤的方法来技击,显然是因为你力不如人,由于你力小而对方力大,导致你选择了这样一种对敌的策略。可现在不对啊,你明明有千斤力,为什么还要去“四两拨千斤”呢?这不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吗?再从拳术上来讨论,当你有千斤力在身上时,举手投足间都是大力气,虽然你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力气用的太硬了,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因为你有一身大力气,平时进行的负重练习已经让你养成了用大力的习惯,绝不是几天不练就能改回来的。当你用这样的发力习惯去进行太极拳训练,包括推手、实战,都会不自觉的用蛮力去抗,去顶,你自己还觉得奇怪:我也没感觉用多大力气呀。可你力气就是用大了,一搭手,一听劲,自然而然就感觉出来了,重心非常不稳定,很好牵引。可笑的是不少练蛮力的人一直觉得自己重心稳定,难以牵引,对太极拳推手有莫大的帮助。殊不知推手这个东西,不怕你力气大,就怕你没力气,你力气越多越好收拾。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如果同样是搬重物,一个没什么力气的人恐怕会选择拖着重物走,因为这样省力。一个力气大的人呢,会扛着重物走,反正有力气。力气极其大的人,说不定举着重物走呢,对他而言,小事一桩。如果从方法上来看,拖着走是最省力的方法,可是一

身力气憋着不能用是很痛苦的,所以一定要用出力气来,哪怕用的方法不省力也行!我当然知道在绝对力量面前,技术就没有用。问题在于,大家都是正常健康的成年人,你再刻苦训练,能达到卧推100公斤的力气,不也就比我多了那么几十公斤吗?多这么点力气又能怎么样?你再练,能练得和熊瞎子或者东北虎一样的力气吗?你要是有办法练成它们,那你可以,行!可惜就是奥运会举重冠军,他的力气也不过就是人的水平,还没达到熊的水平。而人的独特的力学架构决定了,在这种力量限量内,可以使用技术限制你的力量发挥。 二、“入门必须从套路开始,由推手过渡到散手实战!” 太极拳套路众多,招式繁复,而且大多数招式重复。想要系统掌握一套太极拳的拳架,没有一个月很困难,一个月应该还不够,因为还涉及到校正架子的问题。练套路是为了练招熟,那为什么不直接把套路拆了成为单操散手招式,直接演练呢?这样不是省下大量的时间吗?不,不行,因为这样教太快,怎么收钱呢?要懂劲,必须先练推手吗?不用,直接进行散手实战,实战中自然而然就会有缠、锁、搂、抱的机会,自然而然就会用到太极劲,当然,这是在招熟的基础上。通过散手训练和实战训练可以直接掌握太极劲!为什么不这么练?不行不行,不教推手就更快了,又不教套路,这下学费问题可怎么办?! 三、“练太极拳,站桩长本力是根本。” 我现在用我多年教学的经验和大家保证,站桩是养生健身的好办法,但是桩功练得好不好,和武术搏击关系实在不大!练好太极拳法最重要的就是掌握听劲技术,要掌握听劲技术必须要在练习太极拳招式的

太极拳的最大秘密 “松”

太极拳的最大秘密“松” 郑曼青先生学太极拳近五十年才悟到“松”的道理。究竟什么叫做“松”?怎么能松得很干净,这句话很难讲明白。 郑曼青先生回忆杨澄甫先生当年教拳,一天到晚坐在哪儿,可以不发一言,不问他他绝不讲话;但这个“松”字,每天总要讲个几百回。 杨澄甫先生还讲了一句话,就是“不跟你讲这句话,你三辈子学不到的”,郑曼青先生就怀疑:难道讲一个“松”字,我就三辈子学不到吗?五十年后想起来,郑曼青先生说:“不但三辈子,也许六辈子还学不到。太极拳说难,就是难在自己挡住自己,不肯松,如果真正把这个松字能了解,那便是好极了。无论如何,要放松。要松到什么程度呢?人家打我,再有力量,也到不了我身上,所以力量再大也没有用,都空掉了,甚至你自己跌成重伤,那我打人家呢?把一个整个的人打出去好几丈外,这又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太极拳的一种高深理论,它有一种哲理在里头,而且是一种合乎科学的杆杠力量。不但是哲理与科学合而为一,它能将各种自然原理合并来应用。这你会觉得很难,可是只要真能松透的话,什么都拦不住你。所以练太极拳‘松’为第一,这一点是我(郑曼青)自己深深感受到的。”

罗邦桢是郑曼青的大弟子,他在去美国之前特地向郑曼青先生请教在美国教拳应注意什么?郑曼青先生回答他:“要注意松。” 后来罗邦桢说:“练拳45年,不敢说有45年的东西,一个‘松’字,就让你琢磨终身。”常言道:“松松松,太极功,太极头条要放松,学太极,先学松,不松难得太极功。” 松是通行证,松是敲门砖。松到什么程度,太极拳就达到什么程度,松不到那个程度,便不晓得那个程度的奥妙。 李雅轩在《太极拳随笔》中提出“松软是太极拳的宝贝”,特别强调练太极拳要松,而且要大松,要松透。松得周身毫无拘滞之力,松得两臂如绳儿吊着重物一样,经常有沉甸甸重砣砣的感觉。身势松得软若无骨的样子,但是这种大松大软,不是软塌塌,不是松懈懈,不是松得软得如一摊稀泥。而是以神气将身势鼓励起来,使它动荡起来,有强大而又灵敏的柔弹力。太极拳练习到了真正松了的阶段,全身都有气布满,前后左右都撑满抱圆。李雅轩先生比喻为伞的撑开。伞不用时收起来,放松了;用时撑开,此时伞面是绷起来的。不是硬也不是懈,是整个铺开的。整个伞面是完整的,伞面上的每一点都处于整体中,张力是均匀的。 吴图南先生说:“太极拳之秘,在于松八段九节。”

太极推手也称打手

太极推手也称打手、揉手、擖手,是太极拳的双人徒手对抗练习,与太极拳套路是体与用的关系,互相补充,相得益彰,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后来其他一些武术派别也吸收了这一练习方式,产生了各种流派的推手。清代流传的拳谱中有一首《打手歌》这样写道:“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拔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黏随不丢顶。” 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 拈连黏随不丢顶训练基本原则 训练方法 掤劲 听劲 刚劲 柔劲 化劲 发劲 问劲 展开 基本概念 经典拳论 健身价值 流派分类 主要流派 主要特点 基本技法 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 拈连黏随不丢顶训练基本原则 训练方法 掤劲 听劲 刚劲 柔劲 化劲 发劲 问劲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概念 太极推手是以上肢、躯干为攻击部位,运用“掤、捋、挤、按、采、挒、

杨式太极推手 肘、靠”等技法以达到借力、发力,使对方身体失去平衡的一项具有对抗性、娱乐性、健身性、传统性的体育运动。它以四两拨千斤、发人如弹丸、弹指一挥跌丈外,身体微动彼落空的技艺被人所称道。太极推手,其宗旨:在不用护具之状态下,通过推手双方的阴阳矛盾运动,演练实战搏击的一种良好的运动形式。它的研究和训练是以实战为目的,通过推手而不断提高实战搏击能力。武术中踢打摔拿四大技术均可在推手中随意运动,充分体现了太极拳道的兼容性。 推手是信息的传递与反馈。推手双方是信息的载体。在信息输出与反馈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控制与反控制的精确度。通过信息往复传递达到了控制与反控制的目的。信息传递也分三个层次,低层次是皮肤知觉传递,中层次是气场感应传递,高层次是意念传递。 编辑本段经典拳论 打手歌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掤捋挤按须认真,采挒肘靠就屈伸。进退顾盼与中定,沾粘连随虚实分。手脚相随腰腿整,引进落空妙入神。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编辑本段健身价值 太极推手一般采用均匀、缓和、有节奏的腹式呼吸,这有利于改善肺泡通气量,使呼吸深度加大。太极推手讲究蓄劲如开弓,发劲似放箭。采用吸足呼尽的呼吸方法,即节省能量消耗,又提高肺泡气体交换率,为细胞摄氧和用氧提供了方便。因此,练习太极推手能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另外,太极推手是中枢神经运动、呼吸运动和骨骼肌肉运动相结合的综合性运动。对改善血液循环、加强人体体质、提高韧带的柔韧性和关节的灵活性及祛病等都有很好的效果。 编辑本段流派分类 太极拳推手从运动形式上可分为定步推手和活步推手两种,目前创编的太极拳推手对练套路,将这两种形式有机融合,其运动形式表现为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而其基本功是训练掤、捋、挤、按的四正推手和训练采、挒、肘、靠的四隅推手。太极推手对练套路是吸取了各流派推手的精华而创编的,它具有传统性、科学性、健身性、技击性、观赏性、娱乐性,因而易于普及。 太极推手各派形式诸多。如:推平圆、推立圆、单推手、双推手、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四正四隅推手、一进一退推手、三进两退推手、两进三退推手、大推手、烂踩花推手、散推手等等。如此之多的推手,乃为各派拳师在教拳过程中的创造,其目的有二,一是便于学者进门入道,二是显示传统内容之多。有一利必有一弊,无形中为推手而推手,在推手中练推手,从而导致了现代推手竞技运动中,大部分运动员不练拳架专练推手,舍本求末。一般人

太极拳经典书籍230本

太极拳经典书籍230本 [杨式太极拳及医疗保健].何明.扫描版.pdf 《陈氏世传太极拳术》-陈子明编着.pdf 《孙式太极拳十三式》孙剑云[1].pdf 《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吴孟侠吴兆峰着(1).pdf 《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吴孟侠吴兆峰着.pdf 《太极拳要义》-乐亶.pdf 《武当真传太极拳全书》-于化行.pdf 《武式太极大杆》·翟维传.pdf 《武式太极刀》·翟维传.pdf 《武式太极拳37式》·翟维传.pdf 《杨家太极拳老拳谱》吴家藏本.pdf 八式太极拳.八式太极剑(徐伟军).pdf 陈济生静功缠丝太极拳.pdf 陈氏世传太极拳术(陈子明).pdf 陈氏太极拳 4册合集.pdf 陈氏太极拳(沉家桢 顾留馨).pdf 陈氏太极拳陈照奎(手抄本).pdf 陈氏太极拳汇宗——陈绩甫(民国).pdf

陈氏太极拳拳理阐微.pdf 陈氏太极拳实用拳法-洪钧生.pdf 陈氏太极拳术-陈正雷.pdf 陈氏太极拳图说 简体版(陈鑫着).pdf 陈氏小架太极拳-范春雷.pdf 陈式太极功夫 系列之一老架一路(马国相).pdf 陈式太极拳意气势练法.pdf 陈式太极拳技击法--马虹.pdf 陈式太极拳精选.pdf 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练习与技击运用-黄康辉王建华编着.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王西安.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王西安1.pdf 陈式太极拳拳法拳理--马虹.pdf 陈式太极拳拳法与经脉运行 吴自立着.pdf 陈式太极拳入门(修订本).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洪均生).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陈发科传授技击精萃(1).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陈发科传授技击精萃.pdf 陈式太极拳体用全书.pdf 陈式太极拳体用图解.pdf 陈式太极拳图说.pdf 陈式心意溷元太极拳教程(冯志强).pdf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pdf 陈照奎《陈式太极拳》复写纸誊写本.pdf 陈照丕太极拳心得十三篇(1).pdf 陈照丕太极拳心得十三篇.pdf 陈正雷大师着《陈氏太极十三杆、三杆、八杆、梢杆》.pdf 传统杨氏太极拳名家实战用法汇粹(.pdf 传统杨式太极拳教程-崔仲三.pdf 嫡传杨式太极拳教练法-傅钟文.pdf 东方修道文库·太极道诀.pdf 杜元化《太极拳正宗》.pdf 杜元化《太极拳正宗》考析.pdf 法》沈顺林(少林与太极1994年第3期)[1].pdf.pdf 方梦憔太极拳学笔记.doc 古传《太极拳九要论》.pdf 古拳谱第三辑之一《陈氏太极拳图说》第二卷·陈鑫.pdf

太极推手的基本方法

太极推手的基本方法 太极推手的基本方法 1、掤法。 泛指横向用力,使对手身体扭转失重的技法。掤法是利用离心力向上,向外,与对方劲力迎合之劲。它是通过长期认真对太极拳架和 推手的练习,练成的一种似松非松、柔中寓刚、灵活而又沉重、富于 弹性和韧性的劲,具有粘化逼捆作用的劲,也称作内劲。掤劲在推手 中甚为重要。拳论讲“挥身上下处处有掤劲”,不管对方抓、拿、打、按、推等方法,都应用掤结合丹田之气,来化空对方的来力。例如, 对方右手用力推我时,我左臂外旋,以手掌虚拢其右臂下沉,缓解 其推劲,同时右手横推其左胸,就能使其右转向后仰倒。我右手的 横推即为“掤”法。运用掤法时,我力应与彼力方向相反,而且两 力不能在一直线上,即对方左侧用力,我应掤其右侧。 2、捋法。 泛指一手虚拢对方腕部,另一手黏其肘部引进的技法。采用向心力,顺对方劲力来向,以腰旋转催力,气贯于双手,将对方劲接过来,双 手牵引,变换重心,利用合力,把对方抛送出去(即顺手牵羊势)。运用 捋法时要有掤劲,先以掤劲承其劲而直引至接近我身,再坐胯转腰,让出对方劲力继续延伸的方向,同时由掤变为捋,顺其力向用力,促 其继续前伸落空。捋是由防转为攻的重动,运用时身体重心要稳住。这一技法利用惯性原理迫使对方下静而上动,向前倾倒。捋是克掤之法,借以听劲,随对方之力,用沾粘之功,双手抓握而捋之。捋劲根据 方位可分为上中下捋,根据方向可分为左右捋,根据路线可分内外捋。内捋是牵引对方劲力走圆的内弧线。这种捋法威力很大,可配合叠劲 而进击对方。 3、挤法。

泛指一臂掤圆在前,另一手扶其腕合力向前、向外推挤的技法。一般对方近身或被对方捋时用挤法应之。运用时,应以沉劲稳住身 体重心,同时臂不失掤劲,以转腰之力带动臂挤出,有将对方挤至 失势之意,也可由挤变为掤转按,将对方发出。挤时,上体不可前倾,一般以前臂挤至与自己膝部对齐为度。挤劲是趁对方抽身的空隙,我在上肢不失重心的原则上用掤劲伸长来威胁对方的逼法。双手、单手、膊、肩、身都可用挤。“挤在手背”的说法,是指单手向前掤 劲弹性不够,采用另一手帮助,将后手贴在前手内侧来增加压强,合力 而挤之。挤劲关键在于腰腿的发力,要借蹬地之力,前足弓,后足蹬, 两者须同时进行。要求动短、意远、劲长,周身合力于交点。采用以 整击散之法,攻击对方空虚之位。“挤”也可诱惑对方入侵,将对方 劲诱进来。挤可随机变化为引。对方不进可用挤进攻。远用手,近用肘,贴身可用靠。挤运用得法,攻防并用,切不可失去重心,应我守我 疆切莫失界,一若失界,魂飞魄散。 4、按法。 泛指一手虚拢对方腕部,一手黏其肘弧形向下压按和向前推按的技法。按是用单手或双手向下而又向自身的方向用力下沉和引带的 弧形动作,以微微带弧形向前上,或中或左或右,按击对方。按不但是 攻击法,也是保护自己的手法。“按”也是摔、点、推等技击手法的 尖兵。“按”应灵活运用相机施行,并无定意,运用阴阳掌进击为佳, 迫使对方后仰,失去平衡,立即接用放劲。要求动短、意远、劲长、 力猛的爆发力。发劲时要顶悬身正,沉肩垂肘,含胸拔背,塌腰松胯, 收住尾闾,两腿合扣,蹬地借力而按之。 例如,对方以臂挤来,我则“按”之,向下泄其劲,同时俯胯、缩腰、坐步向回牵拉,使其失势。如果对方发现我下按回引,舍弃 挤力欲逃脱,我变为向前推按,顺其收退,将其发出。在运用中, 如下按回引得手,应在缩胯、缩腰的基础上,坐步转腰,让出对方 前倾跌出的空间。如果是向前推按对手,要前移重心,以对方胸腹 为攻击目标,直按至对方失势或换用捋法,按时禁止上体前俯。 5、采法。

名师谈太极拳

李雅轩谈太极拳 太极拳的功夫是走轻灵虚无、稳静松软的劲,其它拳门多是讲神气活现、刚柔相济的劲,太极拳是神意内敛,外家拳是精神外露,内外功之区别也就在于此。 “刚柔相济”并不是说他不对,而是要看他怎么一个刚柔相济法,太极拳之刚柔相济是说在技击中有忽刚忽柔,要轻则百无所有,要重则可以无坚不摧,这是虚实变化、刚柔轻重互化的意思。 吾辈练拳,以全心全意地去想松而尚不能将身势松得干净。如在练功时,心中先存着一个刚柔相济的思想,哪还能将身势松得干净,而没有一点拘滞别扭之力呢?如这样子的刚柔相济的练法,我相信一辈子也将身体松不纯粹了。如这样又刚又柔的刚柔相济的练法,日子久了,会将身体练成为一种僵肉力,在筋骨肌肉之间也起了一种僵肉的”胚胎”,有了这种“胚胎”,就一辈子去不掉了。有了这种情形,他的神经感应也必然非常迟钝。练大极拳全凭神经感应灵敏,如灵机性少了,那太极拳还练什么!灵机是出于神经,神经的灵敏是人身上之至宝,所以太极拳练法在未出势之前,预备式中就先要松身心、静思想,以养神经上的虚灵为第一要着。 练拳应本王宗岳拳论用功,又要本着我教你们的情形去思悟,就不会走错了路,如心下时常思想些他们的功夫,违背太极拳的原理,那与功夫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要联络些有真太极拳功夫的人为友,互相切磋,对提高功夫很有益处,否则是不会进步的。在过去把太极拳称为“神拳”,意义有二:其一是太极拳在练时是用神用意,于藏而不露之中,其主要是用神,所以称为神拳;其二是大极拳在对手时变化神奇,冷快绝伦,能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有时神气一动对方就惊心动魄不知所措,所以称之为神拳。早先,杨禄禅称神拳“杨无敌”,就是这个道理。一般学术家多在筋骨肌肉上练些刚柔伸缩的动作,而不是以神、以气、以意为主。如练太极拳只是用这种筋骨伸缩动作为主,那功夫就练不好。如定要兼练些其他的功夫,那势必将身体弄成混浊僵肉的劲道,那在轻重虚实变化上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