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美学(美学原理)

美学(美学原理)

美学(美学原理)
美学(美学原理)

风景一

美学:

鲍姆加通为美学做了第一次明确的规定“美学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与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关注的是美和趣味的理解,以及对艺术、文学和风格的鉴赏。它要回答的问题是:美或丑是内在于所考察的对象之中呢?还是在欣赏者的眼里?在其他一些事物中,美学也力图分析讨论这些问题所使用的概念和论点,考察心灵的审美状态,评价作为审美陈述的那些对象。

哲学:

哲学的希腊文意思就是“爱智”,就是在探索实在的真理和本性,尤其是事物的原因和性质,以及决定存在、感知、人类行为和物质世界的那些原理。哲学活动的目的也可以是对概念、方法和其它学科的信念的理解与清理,或是古典推理本身、概念、方法,以及诸如真理、可能性、知识(认识论)、必要性、存在(本体论个形而上学)以及证明等这类一般概念的信念。

人文学科:

在中世纪的教育中,人文学科(拉丁语是“与人的研究有关”)是指古典知识、哲学、和当代文学。在这个语境中,“人文的”是指“与人的研究有关”。从中世纪后期奠基到20世纪中叶,人文学科在欧洲的多数大学里被广泛地视为某种研究性的课程。

在现代通常的用法中,人文学科有两种基本含义:第一,它是指文学、语言、哲学、艺术及其研究,它明显区别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第二,它是指古典语言和古典文学。更常见的解释是,人文学科是一个区别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概念,特指文学、语言、哲学、历史、造型艺术、神学和音乐。

真善美:

哲学中,“真—善—美”的认识,多是由康德的三大批判而来。简单地说,古典哲学是由三大部分构成的,第一是逻辑学或认识论,它关心的是理性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核心问题是求真;而伦理学则关注实践理性,它关心的问题是求善;美学则是被规定在判断力的研究,它关乎人的情感问题的,与美相关。

知意情

风景二

中国古典美学:

中国古典美学是指中华民族从先秦时代到19世纪中叶所建构的传统美学思想体系。它内容丰富,风格独特,无论是外在形态还是内在精神实质和历史发展,都具有区别于西方美学思想体系的显著特点和规律。重写意而转写实,重“初发芙蓉”而轻“错彩镂金”,两者合流深刻地塑造了中国艺术的独特形态,进而缔造和完善了中国美学的基本观念。以“自然平淡”、“意境”、“传神”为基本范畴;儒家美学崇尚“和”,而道家美学追求“妙”,两者构成了中国古典美学复杂互动的协奏曲。

儒家

儒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是中国古代自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最有影响的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代表著作有《论语》。儒家主张互敬互信、仁而有序、微言大义、重义轻利、格物致知,其学派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儒家思想是积极入世,乐观进取。

道家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存在于中华各文化领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代表著作有《老子》,《庄子》,道家思想是消极避世。

儒道互补

“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之一,纵观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史, 儒道互补是贯穿其始终的一条主线, 儒道互补,就以道补儒的历史事实来说, 就是道家思想对儒家思想的补充、调节、纠正和补救的作用。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情况, 一是补儒家之缺, 一是补儒家之偏。道家补儒家之缺, 即补充儒家学说中原本所不具有的内容。道家补儒家之偏,即调节、纠正和补救儒学因某些方面的侧重而导致的忽略、不足和偏蔽, 使人们的行为和心理不断得到调适而获得良好的分寸感和平衡感。儒道互补使中国的文化结构趋于自我完善。

初发芙蓉

词义上,初发芙蓉是指刚开放的荷花,比喻诗文清新不俗,也形容天然艳丽的女子。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初发芙蓉”正如宗白华先生所定义的:“汉代的铜器、陶器,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画,陶潜的诗、宋代的白瓷,这又是一种美,‘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侧重于主体意趣的抒发,重神;强调以自然为美,以“自然平淡”为主要特征,注重表达思想情感,追求“韵外之致”的境界。多是一种自然清新的超脱之美

错彩镂金

词义上形容诗文的词藻十分华丽。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错彩镂金”正如宗白华先生所定义的:“楚国的图案、楚辞、汉赋、六朝骈文、颜延之诗、明清的瓷器,一直存到今天的刺绣和京剧的舞台服装,这是一种美,‘错彩镂金,雕缋满眼’的美。”侧重于客体情态的传达,重形;利用人为工艺或技巧,注重体现形式上的美,以繁缛、细腻为特征,追求华丽奢侈的美感。多是一种浓墨重彩的世情之美自然平淡

“初发芙蓉”之美的特征主要体现为自然平淡,宗白华把“玉”看作是这一美学观的体现,认为一切艺术的美,乃至人格的美,都趋向于玉的美:内部有光彩,但是含蓄的光彩,这种光彩是极绚烂,又极平淡。“平淡”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其思想资源显然来自道家学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不能把“自然”“平淡”理解为平庸和枯淡,而是一个极高的境界,是“景外之景”“韵外之致”的意境。

风景三

希腊精神

希腊精神的最终目的乃是“人的完满”,最高观念是“按事物本来面目看待事物”,希腊人的支配性观念是“人的意识的自发性”,

希伯来精神

希伯来精神的最终目的则是“人被拯救”,认为“训诫和服从”高于一切,希伯来人却强调“良知的严格性”,

美:

美这个概念来自希腊语“bellus”,意思是“漂亮”,其法语形式是beau。美是哲学家努力要发现的一种特质。标准的定义是:美是事物的一种特质,它使人的感官和理智感到快乐和愉悦。一些哲学家认为,美是对象一种内在的与心灵无关的特性。另外一些哲学家则主张,美不是客观的,而是存在于精神主题产生某种特殊反应的心态之中。在这些界定中,艺术品是美的,不属于艺术品的自然某些部分也是美的。美是对象的完美、和谐与统一,带有静态的特征,其次,美的对象具有特征性的形式和外观,再次,美的对象是令人愉悦的,美感是单纯的快感,美德对象吸引主体,在欣赏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渐趋同一,最终达到主客体交融。侠义的美,真正意义上的美,秀美,纤丽,典雅,阴柔等都属于美这一范畴。

崇高:

崇高这一审美范畴主要来自西方,正式提出“崇高”这一美学范畴,并加以较为系统的探讨的是朗加纳斯的《论崇高》。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埃德蒙·伯克是西方美学史上真正使用“崇高”一词,并将之与美对立起来,成为美学上两个基本的审美分范畴。这个有其古典渊源的概念是在18世纪逐渐被广泛使用,它和浪漫主义的关系最密切。这个概念通常和朗吉弩斯论修辞的著作有关,因此而有文学和宗教上的用法,意思是巨大和无限。在爱迪生《想象的快乐》中,这个概念又加入了神灵焕发之天才的意义。崇高的对象往往充满了内在冲突和张力,具有不断运动激荡的特性,其次,崇高的对象则常常体现出巨大、无限、晦暗、粗犷等,亦即体现出某种反形式特性,崇高感是痛感向快感的转变,崇高对象与主体的关系复杂得多,在复杂的过程中使主客体关系由拒斥最终达到同一。

阴柔之美

源于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学说。“纤浓”“典雅”等风格,较为接近阴柔之美。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表述:首先是偏向于宁静或静态,恰如西方美学上把优美视为宁静一样,其次是柔美宜人,含蓄委婉,最后是格局小巧,景物意象皆如此。

阳刚之美

源于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学说。“雄浑”“劲健”“豪放”等风格,较为接近阴柔之美。与阴柔之美有一些相对的特征,首先是富有动感和张力,体现出急剧的变动,其次,大都粗犷有力,富有震撼力,最后,所选意象大多宏大开阔,非同凡俗。

风景四

艺术哲学

“艺术哲学”作为学科名称和学术用语,如同“哲学”、“美学”、“文艺学”、“文化学”、“社会学”。艺术哲学一是作为美学的别称。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艺术的科学,即以艺术为主要对象,通过艺术来研究美,故美学应称为艺术哲学。另一是从属于文艺理论的范畴,即运用哲学的观点探讨艺术问题,它与前者有相通之处,但主要是艺术理论。

艺术

最早的艺术定义:艺术即模仿,或艺术是世界形象的再现。20世纪早期出现了两个著名的艺术定义: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和艺术是情绪的表现。从概念的角度来说,“艺术”这个概念在古典美学中被视作“美”的同义词。广义的概念:艺术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运用人工技艺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以及这一创造过程自身。暂时的定义是:艺术是人的意义通过一种视觉符号获得了显现和延伸的那一部分,有时候有审美的意义,有时候没有。

艺术品

艺术品是经过人的加工并赋予特定意义的物品;艺术品是人造物,它包括纯粹的审美对象,也包括兼具审美和实用功能的物品;艺术品是特定时期和文化中作为社会制度的艺术界所授予的特定事物的一种资格和属性;艺术品的概念是历史的、发展的、不断变化的,并不存在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文化的普遍的艺术品概念。

艺术家

艺术家所以为艺术家,是因为他创作的是艺术品,而不是其他什么产品,艺术家的特性是由艺术品的性质来规定的。艺术家是指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娴熟的创造技巧并从事艺术创作劳动而有一定成就的艺术工作者;既包括在艺术领域,影视领域里以艺术创作作为自己专门职业的人,也包括在自己职业之外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是一个原于自然,发于心灵的艺术作品创作者。

欣赏者

是艾布拉姆斯的艺术四要素的理论中的一个因素,欣赏者是完整的审美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所谓欣赏者,就是面对艺术品的人。他必须对艺术品进行艺术感觉、判断和体验,他才可能成为一个欣赏者。欣赏者是相对于艺术品才存在的,没有艺术品,欣赏者便不复存在,如果缺少欣赏者,一切审美活动都不复存在。审美主体(欣赏者)和审美对象(艺术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现实

现实,即客观存在的事物或事实解释,真实的即时物,或是合乎客观情况。是艺术这个总范畴下的属概念,在这方面,艾布拉姆斯提出的艺术四要素理论,认为艺术这个方程实际上包含了四个基本要素:世界(现实)、作品、艺术家和欣赏者。其中一般认为作品总得有一个直接或间接地导源于现实事物的主题----总会涉及、表现、反映某种客观状态或者与此有关的东西,便可以认为是由人物和行动、思想和情感、物质和事件或者超越感觉的本质所构成,常常用“自然”这个通用的词来表示,不妨换成一个含义更广的中性词---世界(现实)。

人都有求真的本能,西方传统在绘画中强调了这条求真的道路,特别是在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在他的手稿中反复提到一个词,就是镜子。他说画家作画时都应该具备一面镜子,画家的心应当像一面镜子,如实反映各种物体的色彩和形象。做到这一点,画家仿佛就是第二自然。而在中国,艺术的境界未必只是求真。据说自唐朝王维开始,就试图超越自然的束缚,追求一种最高的审美,在笔墨精妙处表达画家心中感悟到的精神境界,这或许,就是超越外在物质世界,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一种精神上更加超脱,形式上更为自由的绘画传统,趋于完善。“墨池挹涓滴,寓我无边春”这是元代文人画大师倪瓒对自我绘画的文字表述,在他看来,绘画是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不求形似,只为一吐胸中逸气,他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去追求那种对天地万物的感受,悠远淡则真。倪瓒论画时常说,我爱画竹子,为的是抒发胸中逸气,哪能去计较似与非似,倪瓒所画的并非自然中的竹子,而是他心中的竹子,逸笔草草,恰恰写出了竹子清秀疏朗,纤细有节,刚韧不折的趣味,这些趣味,寄托在倪瓒的树上,把中国艺术的最高追求呈现为内心感悟的笔墨。倪瓒的树并非写实之树,而达芬奇的树,恰恰就是一棵逼真的树。树木是达芬奇的研究对象,树干的生长规律,层层枝叶间的的距离与结构,都揭示着文艺复兴科学精神的要求。蒙娜丽莎的手该是怎么样的,什么才是蒙娜丽莎的微笑,达芬奇做了大量细致缜密的研究与准备工作,;历时五年才完成,他用科学来再现生命的形态。而中国画却要摆脱形体的束缚,才能使生命的气息自然流淌,从《秋亭嘉树图》画卷的一段题记便可看出倪瓒作画全然不同于达芬奇,倪瓒有感于当下情境,在挥毫的瞬间,融入多年对人生对自然的体悟,他的《秋亭嘉树图》随性而起,兴尽而终,强调自在飘溢的创作冲动,咫尺之图,写百千里湖山,倪瓒的风景挥于笔下,升于心田。而梦娜丽莎背后的风景,如此逼真而那样的神秘,风景在画中的延续,对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而言,就是在画中制造出具有延续感的空间,在一个平面上如何实现这一点,采用的方法就是透视,达芬奇将这种方法用在蒙娜丽莎的背景中,造成了烟雾效果,达芬奇的风景也许不存在,但他创造的这片风景完全符合于物质世界的自然规律。除此之外,他还继承了早期画家的明暗画法,用光线和阴影来表达人物和景致的立体感,消融了物体转折中间生硬的明暗分界线,这种技法的成熟是西方绘画艺术的重大转折。世界到底是什么,对于达芬奇,科学才是他寻找答案的途径。再看看倪瓒笔下的山,静默、沉寂、看似平淡的线条中,意味深长,倪瓒并没有用笔墨去描绘,只是用宣纸中大段的留白来表达心中的太湖之水,在那时代画家眼里,山水都是有表情的,他们说,山是不能说话的,人是评论说它。中国的山水画也会通过墨色深浅浓淡的变化来表达景物的远近,虽不讲究透视,但远近的观念依然存在,而倪瓒却反其道而行之,墨色基本一致,彻底抛开远近浓淡之分,超然于物象之外,简洁精炼,久久凝视,让人渐觉寂静无声,高远辽阔。境界的有无,格调的高下,常常不是在看他的画与真实有多接近,而是讲求那颗作画的新有多高远。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以科学理性的方式来表达人性,西方绘画沿着这条求真的路,从希腊走到了文艺复兴,达到了第二个巅峰时期,而中国文人在笔墨中,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师造化自然,写心中境界。

达芬奇的画作以人物为主,倪瓒的画作以山水为主。达芬奇的树幻化成卢浮宫中《蒙娜丽莎的微笑》身后朦胧飘渺的背景,而倪瓒的树遗落在北京紫禁城深处《幽涧寒松图》等作品间,逸笔草草,看似轻描淡抹,却超然于尘世。达芬奇的树科学理性,这棵树代表西方艺术的最高精神,化作一抹朦胧的微笑启发后世。倪瓒的树清逸幽远,是为东方文人心中的精神之树。

在达芬奇的画作中,人始终是描绘的中心对象,在达芬奇的笔下,诸神的形象实际上成了现实人间的理想升级版,而树在画中往往只是作为一种陪衬出现,绝不会出现喧宾夺主的情况。而在倪瓒的画作中,树则当仁不让的充当了“领衔主演”的角色。

作为画家的达芬奇兼具科学家身份,而画家倪瓒颇具诗人气质。这恰恰暗合了西方绘画与中国绘画

在视觉原则上的对位:西方绘画采用的是“焦点透视”的视觉原则。如达芬奇的《基督受洗》、《最后的晚餐》等画作精研科学原理,注重焦点透视,力求在两度空间的平面上表现三度空间的视觉效果。达芬奇在画论中甚至明确地把绘画作为科学来研究,并运用物理学知识和几何作图分析了线透视、空气透视、色彩透视和隐没透视及物体的光影在不同的条件下的表现和变化。

而中国绘画遵循“散点透视”的视觉原则,画面非只一个焦点,而是多个,这多个交点又可根据画家的心意而定,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如倪瓒多作平远之景,在《秋亭嘉树图》、等作品中,创立了“一河两岸”——近坡、中水、远丘的三段式构图。

中国画的笔墨纸砚和西方绘画的画布油彩的区别,导致了中西绘画异质性的文化特征。从达芬奇的《丽达与天鹅》、《圣母子与圣安娜》等画作来看,他坚持“绘画是自然界一切可见之物的模仿者”的艺术观,偏爱把树放在画作的一角,或左或右露出大半棵,巧妙留出“欲说还休”的想象空间。笔墨纸砚所展现出的干湿浓淡、丰富多样的变化,适合文人抒发意趣。毛笔画出的长短粗细、轻重徐疾、繁简虚实、刚柔润枯的各式线条,可以极好的表达情趣。倪瓒笔下的树,树干从山石中钻出,似乎没有根,全然区分不出枝叶形体,人们看他画的竹子像是茅草,倪瓒却丝毫不以为意,倪瓒的论画思想就主张抒发主观感情,认为绘画应表现画家“胸中逸气”——“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达芬奇的画作,表现了艺术家对女性美和人的丰富精神生活的礼赞,并善于将科学的严谨和理性的完美融入审美意趣之中。倪瓒的写意山水的精神内核就是画家在异族统治下坚守文人风骨和汉文化的尊严,强调清超远世的温静、虚静和寂静,其根源在于文人士大夫的人生哲学,向往“宁静致远,淡泊明志,虚静无为,怡然自得”的人生境界。

美学原理资料整理.

第一章 朱立元:“美存在么?它是怎样存在的?”因为只有“美”存在了,然后才能言说“美”是什么等其他问题,而传统美学不问美是否存在或怎样存在就直接问美是什么,绞尽脑汁给美下定义,结果陷入理论误区,因为连是不是有美都没有解决,就问美是什么,这在逻辑上也说不通。因此,美的存在问题是美的首要问题。 美概念不是一个合理的名词性概念,因为现实中没有一个可以被美概念指代的美事物。 美概念是其他事物的符号,不是实际中一个独立事物的符号 美本质问题研究的终结 建立在错误判断的基础上的问题,造成回答的吊诡。 所有对“美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都在证明这一回答是不正确的,因此不成为一个回答;所有试图说明“美”确实是个存在物的理论,都表明“美”不是个存在物;只要说明美是什么事物了,这个事物就肯定不是美;只要对美是什么命题做出回答了,这个回答一定在进行着自我否定。 美概念是一个代名词!(概念的概念 审美知觉的建立 人类具有一般审美能力之后,并不是把所有事物都当作审美对象。 美学研究应该清晰地揭示:事物自身的因素是怎样的,起什么作用;人的因素是怎样的,起什么作用。 第二章 由美本质转向审美

世上原本没有美事物,美的事物怎样形成?世上原本没有美感,美感怎样形成?世上原本没有审美,审美怎样形成? 审美活动的特征 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它是对事物外在形式、形象相对独立地加以知觉并因此而产生愉悦性情感体验的过程。 由于审美活动带有形式知觉的特征,不是实用需要得到满足的活动,因此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非利害性。 所谓审美发生,就是非利害性形式知觉活动的发生。利害与非利害?? 人的需要可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与生存活动相关的实用性的需要,是利害性的;一类是不与生存活动相关的非实用性的需要即审美需要,是非利害性的。 审美活动完成之后的社会功用不能等同于审美活动本身的性质,不归于审美活动本身的利害属性问题。 利害性?? 美学中的“利害性”概念专指与人的生存需要直接关联的价值属性。 生存需要可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生理性需要,与人的自然属性相关; 第二类是社会性需要,如对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的需要; 第三类是精神需要,如荣誉感、道德感、幸福感等等。 利害性快感与非利害美感的体验性区别 到目前为止,利害性快感与非利害性美感的区别都只能是凭借人的主观感受来划分的。凡是利害性的需要及其满足都会被体验为同一类感受,可称之为“生存感

美学原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美学原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宣告成立的时间是( C )。 A 1725年 B 19世纪中叶 C 1750年 D 公元前四世纪 2. 在美与善的关系上,苏格拉底提出了( B )的观点。L A “美与善相对立” B “美与善相统一” C “美与善相违背” D “美与善相同” 3.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这一景色属于( B )。 A 优美 B 崇高美 C 自然美 D 景色美 4. 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的是( D )。 A 鲁迅 B 王国维 C 毛泽东 D 蔡元培 5. 被人们尊称为“美学之父”的是( D )。 A 维柯 B 柏拉图 C 克罗齐 D 鲍姆嘉通 6. 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 B )。 A 亚里士多德 B 柏拉图 C希庇阿斯 D 鲍姆嘉登 7. 悲剧主要的审美特征是( A )。 A 悲剧性 B 悲惨性 C 不幸事件 D 悲惨故事 8. 美育是通过( B )教育人。 A 说教的方式 B 审美的方式 C 道德的方式 D 欣赏的方式 9. 美学是一门( B )。 A 社会学科 B 人文学科 C 艺术学科 D 自然学科 10. 鲍姆嘉通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 A )。 A 知、情、意三个方面 B 知、情、理三个方面 C 情、意两个方面 D 知、情、行、理四个方面

二、多选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 美学研究的对象有( ABCDE )。 A 艺术 B 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C 审美意识 D 审美范畴 E 美学思想 2. 人的审美能力主要包括( AB )。 A 先天的感官和气质上领悟 B 后天的学习和实践 C 良好的社会环境 D 良好的人际关系 E 良好的家庭教育 3. 康德把崇高分为( AB )。 A 数学的崇高 B 力学的崇高 C 体积大 D 威力大 E 逻辑的崇高 4. 美感能使现代人产生( ABCDEF )。 A 满足感 B 愉快感 C 幸福感 D 和谐感 E 自由感 5. 艺术存在的三个环节是( ABC )。 A 艺术创造 B 艺术品 C 艺术接受 D 艺术生产 E 艺术成果 6. 优美又称( ABDE )。 A 秀美 B 纤丽美 C 纤柔美 D 柔性美 E 典雅美 7. 艺术接受过程可以分为( BDE )。 A 赏 B 观 C 评 D 品 E 悟 8. 丑与恶的关系是( BCD )。 A 丑与恶不可分 B 恶显示为形象才能成为丑 C 丑是恶的表现的一个侧面,主要是指人物形象上的表现 D 长相的丑与恶没有必然联系 E 丑与恶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应该否定它 9. 在审美活动中,人的感觉器官作用最大的是( CE )。

最新整理美学原理复习重点资料

1.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 美学学科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至今不过只有250多年的历史。 2.西方美学的发展划分为若干阶段, 比较常见的划分是:希腊罗马美学、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美学、17-18世纪美学、德国古典美学、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美学(近代美学)、20世纪直至当今的美学(现当代美学)。 3.中国美学的三个黄金时代: (1)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老子、孔子、《易传》、庄子的美学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方向。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 老子提出和阐发的一系列概念,如①最重要的美学范畴是“道”、“气”、“象”。②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原则,以实带虚,以虚带实。③论“美味、妙”。 ④“涤除玄鉴”说:把观照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孔子开创了儒家美学的传统。①提出了艺术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审美的境界要高于知识的境界。②“兴、观、群、怨”说,和谐是其核心。③“智者要水,仁者乐山”对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作为人的一种道德的象征。 (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魏晋南北朝美学家提出了一大批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 ①“心斋”“坐忘”即“无己、无功、无名”,其核心是人们要从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是“至美至乐”的最高境界,是高度自由的境界。②创造自由的概念,“庖丁解牛”是一种超越实用功利的精神享受,就是审美的愉悦。 ①崇尚三玄:《老子》、《孔子》、《周易》。②不再强调艺术的政教实用功能,开始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突破了比德的狭窄柜框,开始欣赏自然山水的生机:强调审美心胸的作用。 (3)清代前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时期。王夫之建立了一个以诗歌的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诗”的本体是审美意象,即“情”与“景”的内在统一。金圣叹提出人物个性与共性的范畴。 4.中国美学的代表人物: 近代: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现代:朱光潜、宗白华、丰子恺。 5.当代两次美学热潮: 第一次,50年代到60年代出现的一场美学大讨论。第二次,从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就在这时出现了第二次美学如潮。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在50年代到90年代的这一段时间,有两本美学和教育方面的著作在中国文化界有很大的影响,一本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与美学》,还有一本是《傅雷家书》。美学理论建设的真正进展,是在“美学热”消退之后,即从80年代末一直到21世纪初。

(完整版)公共空间设计的七大原则

公共空间设计七大原则 一、功能原则 在19世纪,美国的著名雕塑家霍雷肖·格里诺提出“形式追随功能”这一改变历史性的口号。美国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路易斯沙利文首先将其引入建筑与室内设计领域,即建筑设计最重要的是好的功能,然后再加上合适的形式。设计行为有别于纯粹艺术,其基于功能原则,任何设计行为都有既定的功能要满足,是否达到这一要求,成为判断设计结果成功与失败的一个先决条件。公共空间设计的实用性是室内设计问题的基础,它建立在物质条件的科学应用上,如空间计划,家具的陈设,储藏设置及采光、通风、管道等设备,必须合乎科学、合理的法则,以提供完善的生活效用,满足人们的多种生活、工作、学习需求。 二、艺术原则 公共空间设计一方面需要充分重视科学性,另一方面又需要充分体现艺术性,在重视物质技术手段的同时,高度重视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室内空间和形象,创造具有视觉愉悦感和文化内涵的室内环境。使生活在现代社会高科技、高节奏中的人们能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平衡,这也是现代建筑和室内设计中面临的科技和感情问题。公共空间设计的艺术性较为集中、细致、深刻地反映了设计美学中的空间形体美、功能技术美、装饰工艺美。室内设计通过室内空间、界面线形以及室内家具、灯具、设备等内含物的综合,给人们以室内环境艺术的感受,因此室内设计与装饰艺术和工业设计的关系也极为密切。 三、经济原则 任何设计并不是多做就是好,奢华就是好,关键是科学合理。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使用和审美需要的,具有实用和欣赏双重价值。华而不实的东西只能画蛇添足,造成能源浪费和经济损失,有的还有可能给人带来危害。 四、科技原则 现代室内设计所创造的新型室内环境,往往在电脑控制、自动化、智能化等方面具有新的要求,室内设施设备从电器通信、新型装饰材料到五金配件等都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如:智能大楼、能源自给住宅、电脑控制住宅等。科技含量的增加,也使现代室内设计产品整体的附加值增加。 五、环保原则 人的一生中极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内度过,因此室内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 安全、卫生、效率和舒适,人们对室内设计要求更为深入细致,更为慎密,也需要更多地从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和舒适的角度去考虑。室内设计中,对构成室内光环境和视觉环境的采光与照明、色调和色彩配置、材料质地和纹理,对室内环境中的温度、相对湿度和气流,对室内声环境中的隔声、吸声等的考虑都应周密。 六、文化性原则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美学原理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8分)1.美学2.崇高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认为美学的正当名称应是“美的艺术的哲学”的是()。A.鲍姆嘉通B.黑格尔C.车尔尼雪夫斯基D.柏拉图2.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崇高则是理念大于或压倒形式的是()。A.黑格尔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康德 3.不属于社会美的一项是()。A人的美B劳动产品的美C境界美D环境美4.用“心理距离”解释一切审美现象的是()。A.克罗齐B.弗洛伊德C.朱光潜D.布洛5.西方“移情说”的主要代表者是()。A.柏拉图B.立普斯C.布洛D.费希尔6.“无意识”理论的创建者是()。A.哥白尼B.谷鲁斯C.泰勒D.弗洛伊德7.“直觉说”的代表人物应首推()。A.鲍姆嘉通B.克罗齐C.布洛D.谷鲁斯8.最早提出“地球村”概念的是()。A.加汉姆B.丹尼尔C.马尔库塞D.麦克卢汉9.《走向艺术心理学》的作者是()。A.威廉·詹姆斯B.弗洛伊德C.鲁道夫·阿恩海姆D.冯·艾伦费尔斯10.认为“性不能自美”,只有通过后天教育才能完善人性的是()。A.荀子B.老子C.孔子D.庄子三、辨析正误,并说明理由(每题6分,共12分)1.因为一切美感都是一种情感,所以一切情感说到底就是美感。2.艺术是人们的主要审美对象,是审美感受的物化形态。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1.试述“劳动起源

说”。2.如何理解审美心理结构的两重性性?3.美育的主要特点有哪些?五、论述题(每题18分,共36分)1.为什么说自然美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2.举例说明绘画艺术与音乐艺术不同的艺术特征。美学原理试题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8分)1、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规律的一门科学。2、崇高: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二、选择题(每空2分,共20分)1.B2.A3.C4.D5.B6.D7.B8.D9.C10.A三、辨析正误,并说明理由(每小题6分,共12分)1、答:错误。虽然一切美感都是一种情感,但不是一切情感都是美感。因为美感中的情感是蕴含、渗透着理性的心理功能,有着不自觉的理性认识内容。2.正确。因为艺术之所以是艺术,就在于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方式,把在客观现实中的审美感受表现出来,构成可以通过感官所把握的艺术形象,可以欣赏的艺术作品。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1、答:①劳动创造了人,为审美和艺术的发生提供了前提。②审美的发生和艺术的产生离不开劳动。2、答:①具有个体性与主观性、直觉性和非功利性。②又具有共同性与客观性,及潜在的功利性。3、答:①形象性。②娱乐性。③自由性。④普遍性。五、论述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1、答:(1)自然美的根源是人类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是自然与社会生活的客观系。(2)人类出现以前是不存在美的,没有人类便没有把自然作为关照对象的主

大学美学原理复习 完

美学原理复习资料 绪论(填空) 什么是美学? (一)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的几种学说: 1.艺术哲学(黑格尔) 2.现实美(车尔尼雪夫斯基) 3.审美主体(西方现代) 4.审美关系(中国当代) (二)美学是以人类的审美关系为对象,研究一切审美对象的一种带综合性质的人文科学。它主要涉及四大领域:审美对象,审美主体,审美关系以及人类的创美活动,其中尤其是艺术活动。其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审美关系。 第一章美学的发展概况(填空,名解) 一、在西方,美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六次高潮(代表人物+观点): 1、古希腊到十九世纪:毕达哥拉斯——美是和谐与比例,美就在事物本身。 苏格拉底——①实用就美。②相对主义的观点:美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美。 柏拉图——美是绝对的。 2、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一直到十八世纪英国的“经验主义”、法国的“启蒙主义”以及德国的“理性主义”等各学派都使美学研究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3、1750年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以鲍姆嘉登的《aesthetics》(美学)一书的问世为主要标志,他被誉为“美学之父”。 4、▲十九世纪经过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的充分发展使美学成为一个极为庞大、内容及其丰富的美学理论体系。 在十九世纪马克思的实践美学的观点(从人类实践的脚步)在理论上有重大突破,另外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的定义也具有革命性意义。 5、十九世纪中期开始,德国的费希纳的实验美学、利普斯等人的“移情说”、法国丹纳的“艺术社会学”等等学派开始了自下而上的美学研究,哲学美学也由此走向科学美学的广阔道路。 6、▲20世纪,诸如表现主义美学、自然主义美学、形式主义美学、精神分析美学、符号论美学、结构主义美学、现象学美学、存在主义美学、解释学美学、社会批判美学等等。中国古代美学的发展: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都在自己的着述中阐述了各自的美学思想。先秦以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东汉时哲学家王充的《论衡》南朝梁时刘勰的《文心雕龙》唐朝书法家孙过庭的《书谱》以及历代的《书论》《诗论》《画论》《诗话》《词话》《曲话》等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美学的独特性和丰富性。 二、中国古代美学研究的特点主要有: 1、有浓郁的实用主义色彩 2、艺术美学的成果非常显着 3、对风骨.气蕴.中和.意境等部类的研究成果显着。 三、近代美学主要代表人物: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 四、文革前十七年,美学家们对美学的研究各抒己见,争论颇多。以吕荧(美是主观的)和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为代表的主观派、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以及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都阐述了各自的观点。 第二章审美对象的本质和特性 五、黄金分割律:

美学原理-《浅谈美与生活》

美学原理-《浅谈美与生活》

浅谈美与生活 为之哀叹和愤怒。那么,试问,在我们如今的生活中,美的事物真的那么少么?我们再不需要美的追求了么?关于美的研究,都是些空中楼阁,与实际的生活毫无关联了吗? 时间追溯到东汉时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美”字的意思是:“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以羊大为美。且不论这个定义对美的本质的挖掘有多深,它至少证明了美的概念是源于生活的。然而这不等于美的意思就仅仅停留在功利性和功用性上,它应该包含有更高级更广泛的意思。另外,美在平常的概念中,有好处和优点的意思,有的人认为,它意味着不平常的好处和优点,但是是什么样的好处和优点却是概念模糊的。不过美的作用总应该是,对生活中的好与坏,善与恶,对与错等方面的认识,它应该是化解矛盾问题的原因,是引导和驱使人类走上正路的本来力量。 在现代美学上,所谓“美”,是审美价值的一种,只有在人们对审美对象产生一种特有的情感时,才作出“美”的原则。它肯定的是主体某种特殊的内心感受。但是美并非是单纯的抽象的理念,而应该是具体生动的形象和现象。审美就是观察美在客观现实世界的丰富表现。 美应当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以呈现。而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美也的确是无处不在的。 首先,来自于生生不息的自然界。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言:“构成自然美的。是那些使我们想起人的生活的东西。”很多自然物,被我们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成为了人类情感的喻指,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审美愉悦。伴着清晨的阳光的一缕微风,洒遍满山的相思红叶,淌落叶片间的几滴晶莹的露珠,夕阳西下袅袅的炊烟,翱翔的鹰隼划破剌眼的雪光,宁静中等待背驰的骏马,树枝上啁啾的小鸟,澎湃而蔚蓝的海洋,澄明而温柔的天野,金黄而璀璨的麦浪,以及繁花胜雪的季节。可是,曾几何时,我们没有倚窗听过穿林打叶声?曾几何时,我们没有在雨疏风骤时,留得残荷听雨声? 其次,来自于那些深深打动过我们的艺术品。一支舞、一幅画、一首歌、一部小说、一部电影、一座雕塑。“千手观音”艺术做了最形象最生动的诠释。这些姑娘舞动的姿态展现了是中华古国深厚的情感,浓重的文化,纯美的艺术。

美学原理参考资料

1、中国当代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争论形成了那些学说?其代表性人物是谁? 答:一,主张美是主观的,以吕荧和高尔太为代表; 二,主张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认为“物的形象是不依赖于鉴赏的人而存在的,物的形象的美也是不依赖于鉴赏者的人而存在的”。 三,主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认为“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 四,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以李泽厚为代表。他认为,美就是客观的社会生活的属性。 2、什么是美学?美学学科的性质? (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研究的是人类的审美现象(2)因为美学事一门人文学科,所以美学与人发生了密切的联系(3)美学离不开人,美学与人生价值问题紧密相连,美学问题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 美学思想的两个基本特点是: (1)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形式进行传播(2)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美学思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美学作为独立的专门学科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应当由专门的美学著作(2)应当由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美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答:从审美意识发展到美学思想,再由美学思想发展到独立的美学学科. 美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首先,美学事宜门人文学科,他要研究的是人类独有的审美现象,人类的审美现象设计的诗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其次,审美现象不仅十分复杂,而且常常会产生矛盾,更增加确定美学研究对象的困难;再次,审美对象受到历史条件,民族和解几状况的制约,从而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和阶级性这一些重要特征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艺术是美学的研究的对象?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以书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为什么美学应当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1)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2)对于艺术的欣赏是一种不涉及直接功利型的审美行为(3)对于审美对象的研究,通过以书能更好地抓住其基本特征(4)通过艺术研究审美观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美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 (1)多样性(除哲学方法,还有艺术学方法,心理学方法,伦理学方法,社会学方法,人类学方法,发生学方法等都是美学研究的主要方法)(2)美学研究的各种方法都与人生价值相联系(3)美学研究的方法还具有多层次的特点 美学研究的方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1)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2)历史与逻辑的统一(3)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什么是美? (1)人是“世界的美”。这一命题是说.美离不开人,美是对人而言的,美是在人对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过程中产生的,“世界的美”不在于自然.而在于人,因此,美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现象。 (2)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正因为美离不开人,因而美的本质也离不开人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决定了是的本质。而人总是在生命实践活动中把自身的本质力量在客观现实中显现出来,使现实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勿对象对他来说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这就意味着“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3)美是自由的形象。既然

《美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美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1、在艺术接受中,每个接受者所具有的先在的自身素质,被现代接受美学称为 (A)A、期待视界B、先验图式C、主体经验D、先见之明2、在艺术接受中,意象的重建过程主要在于(D)A、读B、悟C、观D、品3、意境和意象的区别在于(C)A、意境是指审美的广度,意象是指审美的深度B、意境具有主客一体的特征,意象具有主客对立的特征C、意境属于形而上的领域,意象属于形而下的领域D、意境是一个艺术范畴,意象是一个美学范畴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这段古诗中意象的类型是(B)A、仿象B、兴象C、喻象D、抽象5、现实主义艺术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属于(A)A、仿象B、兴象C、喻象D、抽象6、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区别不是表现在(D)A、前者主要是心理学范畴,后者主要是认识论范畴B、前者一般不使用抽象概念,后者需要运用抽象概念C、前者的目的在于求美,后者的目的在于求真D、前者的成果是精神产品,后者的成果不是精神产品7、从艺术起源的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是(C)A、符号说B、表现说C、游戏说D、教化说8、古人云:"粗绢恶扇,败人意兴"。在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中,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是(A)A、物质实在层B、形式符号层C、意象世界层D、意境超验层9、下列美学家中不主张模仿说的是(D)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贺拉斯D、席勒10、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体现了美育的(B)A、形象性B、愉悦性C、独创性D、逻辑性11、叔本华说:"国王和乞丐从窗口看夕阳,两者都可以感觉到美"。这是在强调( )A、美有绝对一致的评判标准B、美的普遍性和超功利性C、审美是纯粹的知性活动D、审美与社会地位毫不相干12、最重要的审美途径是( )A、自然B、社会C、人生D、艺术13、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美在数的和谐"的美学家是( )A、毕达哥拉斯B、苏格拉底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14、在朱光潜的美论中,"物"与"物的形象"的不同主要是( )A、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B、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客观的统一C、前者是实在的,后者是虚幻的D、前者属于内容范畴,后者属于形式范畴15、与美学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当推( )A、哲学、语言学、精神分析学、社会学B、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C、哲学、教育学、现象学、文化人类学D、哲学、文艺学、阐释学、符号学参考答案:11、B 12、D 13、A 14、B 15、B16、陶渊明认为,欣赏自然美景时"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指的是( )A、审美的非功利性B、审美的非自觉性C、审美的具象性D、审美的个性17、"红杏枝头春意闹"在美感心理构成上主要是( )A、直觉B、通感C、想象D、表象18、把人的感觉看作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的思想家是( )A、黑格尔B、马克思C、亚里士多德D、卢梭19、春光明媚和冰天雪地给人以不同的美感,这说明了( )A、美感的主体差异B、形式因素在美感中的中介作用C、美感的一般特点D、美感的感觉特征20、"环肥燕瘦"十分生动地说明了审美现象具有( )A、历史性B、民族性C、阶级性D、地域性参考答案:16、B 17、B 18、B 19、B 20、A21、唯物辩证法对于美学研究具有( )A、总的指导意义B、具体方法的意义C、重要启示意义D、实践意义22、人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美的事物的基本规律是( )A、按照对象的客观规律进行建造B、按照主体的内在尺度来生产C、把人的本质力量表现为可供审美欣赏的形象D、把主体情感投射到对象上面23、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在美学上的两种意义,即( )A、既批判丑,又肯定美B、既制造丑,又创造美C、既扬弃了丑,又消解了美D、丑中有美,美中有丑24、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探讨艺术的本质问题时,首先强调( )A、艺术作为观念形态对生活的审美反映B、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依赖关系C、艺术作为意识形态必然具有阶级性D、艺术必须服务于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25、美的本质问题的核心是( )A、人的本质与美的本质之间的关系问题B、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问题C、人类审美感官与世界历史的关系问题D、事物审美属性如何在实践中生成的问题参考答案:21、A 22、C 23、B 24、B 25、A26、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事物并不是因为我们爱它才成为美的,而是因为它是美的与善的才为我们所爱。"这一观点表明,作者理解美的

(完整版)《美学原理》整理版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1、美学的对象是什么? 第一、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鲍姆嘉通)第二、研究美的艺术(黑格尔)第三、研究整个艺术领域(车尔尼)第四、研究审美心理学(“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第五、目前的观点: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或者说: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单选、填空)学习美学的目的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的需要。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是:鲍姆嘉登(填空) 4、为什么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1、美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古老:观念、意识;思想)从人类朦胧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看:几乎与人类自身一样古老;从人们对美的探讨研究看:追溯到两千年前2、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从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看(年轻学科:鲍姆嘉通Aesthetic.173 5、1750) 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探讨 1、西方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西方美学家给美下的定义。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康德:美“只能是主观的”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自然不能显现理念,只有艺术才能充分地显现理念(二)从客观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要见出事物的“整一性”。达芬奇:认为美不是什么神意的体现,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他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如《蒙娜丽莎》狄德罗:美是关系(实在美和相对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基本途径:⑴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⑵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⑶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⑷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⑸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⑹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多选) 第三章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1、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索有什么特殊之点?孔孟荀等给美下的定义。 首先,西方与世界观联系,中方则朴素,与世界观不密切。其次,中国有许多美学范畴,如气韵、风骨、意境、神韵等,西方没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思想源流方面:中(儒道)、西(古希腊哲学);对艺术实践的概括方面:中(抒情、表现)、西(摹仿、再现);研究方法方面:中(形象性、文艺味、夹杂在艺术研究中)、西(抽象性、哲学味、夹杂在哲学逻辑学研究中);具体表述方面:中(具体、生动、形象)、西(理论性、逻辑性强) 墨子:“万民之利”才是美的标准,因此美与功利、与善有密切联系。孔子:他的美学思想与儒家的“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其核心是“和谐为美。(1)孔子认为艺术品的美应该是尽善的内容与尽美的形式的和谐统一。(2)孔子以为人(君子)的美应当是“文质彬彬”。(质:仁义道德;文:礼乐修养)孟子:(1)“充实之为美”。即充实人的品德,也就是仁、义、礼、智等。(2)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3)孟子认为“耳有同听”、“人有同悦”,君子与小人有共同的美感。荀子:美不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客观事物之所以美,就在于“致其用”,是有功利性的。 2 我国古代探讨美的本质的几条途径是什么?一、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二、结合艺术来研究美1、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2、从内容与形式上研究美3、从风格上研究美三、结合现实研究美 第四章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 1 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 (一)首先就审美客体(审美对象)来说,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工具,劳动过程、动作,产品等)(二)再就审美主体(审美者)来说,也是社会实践创造的。(灵巧的双手,高度发达的大脑以及语言、思想感情、认识、感受能力等) 2 什么是美?A.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B.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实践把具有真和善的品质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中实现出来,从而使对象成为一种能够引起爱慕和喜悦感情的感性(欣赏)形象。C.美是一种与真善相联系的、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智慧、才能、品格,人的创造力、思维力、想象力、审美力等方面的能力)并通过宜人的感性的形式显现出来的客观形象。第五章真善美和丑 1、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A、美与善的联系与区别什么是善?符合人的目的性。 联系:第一,美以善作为前提;第二,美是蕴涵着善的。 区别:第一,抽象与具象的区别。第二,注重形式和不重形式的区别 第三,与功利联系的方式不同(直接、间接); 第四,美与善分属不同的研究领域(伦理学,认识和观赏);

美学原理资料整理

1、美感: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关照、欣赏的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 心生活中引起的满足感、愉悦感和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物质束缚后精神上的自由感。这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所获得的最高享受,也是人类心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2、距离说:在我与物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以审美的态度来观赏外物,这 时就产生了美。代表人是英国的爱德华。布洛。 3、移情:所谓移情,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将自己的知觉、情感外射到外界 的事物上,设身处地的把原来无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他也有了感知和情感,从而构成了物我同一,甚至物我两忘的境界。移情说作为一种正式的审美经验理论形成于19世纪的德国,其代表人物是利普斯。 4、美的规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所谓“美的规律” 是指事物之所以具有美的特征,之所以成为美的对象的规律。美的规律实际上就是美的事物的本质,或者说是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本质。意思是说任何事物,凡是符合美的规律就是美的不符合就是不美的,换言之,凡是美的事物就是符合美的规律,反之就不符合美的规律。 5、崇高:是审美范畴的一种,又称壮美。它主要指 (1)崇高的对象通过感性形态体现出粗犷博大的形式,或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或雄伟的气势等; (2)让人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引起敬仰和赞叹的情怀; (3)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6、悲剧:也可称之为悲或悲剧性,不同于作为戏剧种类之一的悲剧,它比后者 的含义更为广泛,它还包括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和其他艺术种类中的悲剧(2分)。究其实质来说,所谓悲剧是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的信号,是社会生活中新旧力量矛盾冲突的必然产物。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式,是一种崇高的美。 7、有音乐感的耳朵:马克思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是没有意义 的”。听音乐要有“音乐感的耳朵”,欣赏绘画要有“善于识别形式美的眼睛”,这样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具备了各种必要的素质,欣赏者才会与创造者(或表现者)通过艺术作品达到共鸣—艺术欣赏活动的最高境界。“有音乐感的耳朵” 和“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是说美的形式能够被感官所感知。仅仅具有内在的本质特征或普遍性,而没有得以表现出来的外部现象和个别性,没有凭感官可以直接把握的具体形式,就谈不上美。因此,美首先必须是形象的。 8、净化:就是通过艺术作品,舒缓、疏通和宣泄过分强烈的情绪,恢复和保持 心理平衡,从而产生一种精神上的快感,即美感。 9、自然美:所谓自然美,就是指客观世界中自然物的美,产生和存在于自然界 中的美,即自然事物、自然景观及其关系所呈现出来的美。自然美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的,如原始森林等。另一类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的自然美,如农田、果园等。 10、艺术美:即艺术中的审美现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 高级最典型的形式。艺术美就是人创造、提炼的结果,是高于自然的,是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和确证。 11、趣味无可争辩:这句谚语强调了审美趣味的个体性,因为它是人们的个人审 美发展的产物;也强调了审美趣味的主观性,因为它是对审美现实的主观关

美学原理全部答案

《美学原理》模拟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在艺术接受中,每个接受者所具有的先在的自身素质,被现代接受美学称为()A.期待视界B.先验图式 C.主体经验 D.先见之明 2.在艺术接受中,意象的重建过程主要在于( ) A.读 B.悟 C.观 D.品 3.意境和意象的区别在于( ) A.意境是指审美的广度,意象是指审美的深度 B.意境具有主客一体的特征,意象具有主客对立的特征 C.意境属于形而上的领域,意象属于形而下的领域 D.意境是一个艺术范畴,意象是一个美学范畴 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这段古诗中意象的类型是( ) A.仿象 B.兴象 C.喻象 D.抽象 5.现实主义艺术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属于( ) A.仿象 B.兴象

C.喻象 D.抽象 6.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区别不是表现在( ) A.前者主要是心理学范畴,后者主要是认识论范畴 B.前者一般不使用抽象概念,后者需要运用抽象概念 C.前者的目的在于求美,后者的目的在于求真 D.前者的成果是精神产品,后者的成果不是精神产品 7.从艺术起源的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是( ) A.符号说 B.表现说 C.游戏说 D.教化说 8.古人云:"粗绢恶扇,败人意兴"。在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中,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是( ) A.物质实在层 B.形式符号层 C.意象世界层 D.意境超验层 9.下列美学家中不主张模仿说的是( )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贺拉斯 D.席勒 10.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体现了美育的( ) A.形象性 B.愉悦性 C.独创性 D.逻辑性 11.叔本华说:"国王和乞丐从窗口看夕阳,两者都可以感觉到美"。这是在强调()A.美有绝对一致的评判标准B.美的普遍性和超功利性

美学原理复习资料

1模仿说:最古老的艺术学说之一,模仿是人类固有的人性和本能,。是古希腊世界定艺术的普遍观点。后来提出艺术模仿自然地原则,以再现现实主义为宗旨的现实主义文学是模仿说发展的最高阶段。 2游戏说:称之为席勒·斯宾塞理论,艺术活动是无功利无目的的自由的游戏活动,是游戏活动发展而来,艺术和游戏具有虚构的力量,具有拓展性和能动性,引起的快感消除了一切主观偏见和现实差异,是忘我的。 3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是意象中最富有形而上意味的类型。 4艺术的认识作用:人们通过艺术品的欣赏能从虚拟的意象世界背后获得对世界和历史的认识,可以了解到自己从未经历过得事物、从而增长见识、开阔眼界。 5通感:人是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他们之间并不是相互割裂、互不相通的,一种感官的变化常会引起其他感官变化、他们之间有协作、相互影响和沟通的现象。 6自然美:是“呈于吾心”而见于自然物、自然风景的审美意象。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 7社会美:是社会生活领域的意象世界,包含有深刻的历史的意蕴,显现出老百姓的本真的生活世界。 8形式美:作为美感的一部分,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关系的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的形式称为形式美。 9形式内容说:形式有限,而内容相对空洞。比如姚明的衣服给婴儿穿,再比如《大独裁者》理发师查理扮演希克勒,形势与内容的不相符,产生了喜剧效果。 论述题: 1.人的审美活动诞生过程:美的诞生是一个从实用性向非实用性、功利性向非功利性转变的过程。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粗到细。 从逻辑上看:早期活动都有实用目的,有功利性,随着生产力提高,社会进步,人的活动慢慢的脱离这种实用性和功利性,审美活动才开始产生,这是美的逻辑发展应包含的内容。 从审美现象、审美风俗来看a.逃避灾祸b.显示社会地位c.社会生产艺术风格上:从形象到抽象,从实用到装饰的发展。 共同的道理:人们的审美活动是从实际的生活、生产发展而来的。 2.悲剧:由个人力量不能支配的力量(命运)所引起的灾难却要由某个个人来承担责任,这才构成真正的悲剧。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的美。黑格尔认为,悲剧所表现的是两种对立的理想或普遍力量的冲突和调解。《安提戈涅》中,说明悲剧的主角代表的理想是合理的,但从整体情景看却是片面的。悲剧主角作为个人虽然遭到毁灭,但却显示“永恒正义”的胜利。所以悲剧产生的心理效果是愉快和振奋。《红楼梦》是描绘“有情之天下”毁灭的伟大悲剧,林黛玉的《葬花吟》是对命运的悲叹,也是对命运的抗议。 3.社会美:社会美即人类社会生活的美。是美的具体表现形态之一。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和现象呈现的美。与自然美合称现实美。包括行为美、语言美、心灵美、环境美等。它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因此人的美在社会美中占有中心地位。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美主要表现在革命实践主体的先进人物身上,其次表现在劳动产品上,主要指那些已经改变自然原有的感性形式的劳动产品。例如节日狂欢,由于超越了日常生活的严肃性和功利性,人与人不分彼此,自由来往,从而回复到人类原来的样子。 4.喜剧:美学意义上的喜剧的存在方式可分为滑稽、讽刺、幽默几种,与之相应,喜剧性笑也可分为滑稽之笑、讽刺之笑和幽默之笑。从不同类别的笑的构成方式即笑的主体与对象的关系入手揭示其内在成因,笑就显示出明晰的层次感和鲜明的特征性:滑稽之笑来源于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及喜剧性和解,是人类以今日之聪慧戏弄往日之愚蠢,其特征是“我们笑我们”;讽刺之笑则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喜剧性对立,是秉持人间正道的人们对背离这一正道者的救正,其特征是“我们笑他们”;幽默之笑内含着人与自我的矛盾,是智慧的人生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生命存在的整体性反思和个体性观照,是对自然与社会规律的双重悖反、和解与包客,其特征是“我笑我”。喜剧性笑的主体和对象从复数的“我们”、“他们”转化为单称的“我”,显示喜剧从群体性向个体性的转化,说明更深刻更丰富的喜剧是最有个体生命性的喜剧;同时也说明了喜剧性笑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与人的生命活动相联,是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本质的确证。1“什么是美学?”这一问题的提出是在(C、近代)2游戏说是关于(B、艺术的起源)的学说3异化劳动的两重性在美学上的意义是(D、即制造丑,又创造美”)4黑格尔继承了柏拉图“美是理念”的观点,但是黑格尔的理念是(C、逻辑性与历史性的统一)5弗洛伊德认为,文学艺术是受压抑的(A、无意识)欲望在想象中的满足,文艺创作遵循了一条由痛苦到快乐的原则。6车尔尼雪夫斯基第一次明确地提出美的本质学说是(C、美是生活)7马克思“美是人的体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一命题的重要思想来源书(A、美是理念的感性)8“移情说”美论的主要特点是(B、感情的外射)9(C、艺术、审美与人生的关系)问题是中国近代美学家努力固守的问题框架。10“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的原因是(C、在美丽的景色面前未能建立自由性的审美关系)11从艺术起源的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是(C、游戏说)12唯物辩证法对于美学研究,具有(A、方法论)13在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判断紧密交织在一起的是(A、伦理判断)14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命题的是B、黑格尔15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C、人“化”到对象中,再从对象中表现出来,使对象成为自己的“作品”)16(A、意境)是一切优秀艺术品的共同追求和最高级的审美特征。17艺术品的意义(D、艺术家的审美情感和广大读者的不同感受在时间推移中的综合)18人类美学思想史上最先进、最深刻的美学理论是(A、马克思主义美学)19中国魏晋时期的画家开始把山水作为绘画的题材,标志着( D、人对自然的审美意识开始觉醒)20人类对美的不懈追求,开始于(A、原始时代) 简答: 1.崇高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定义,崇高的对象用在数量上和力量上的无限巨大,激发了主体的超越精神,主体由对对象的恐惧而产生的痛感而转化为由肯定主体尊严而产生的快感。特征,是美的一种具体形态,具有感性形式,它以现实客体压倒实践主体为特征,当受到压抑的实践主体充分激发起其本质力量进而征服、掌握客体时才产生。因此,,崇高不是主客体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之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 2.艺术美的本质指各种艺术品所显现的美,作为美的一种形态,它是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活动,从本质上说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定向化活动,因此艺术美也就是人的本质的力量在艺术作品中通过艺术形象的感性显现。存在于一切艺术品中的美,是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审美目标、审美实践要求和审美理想的指引,根据美的规律所创造的一种综合美。 3.审美教育的定义与功用:美育是以发展完满的人性为目标的人文教育。培养审美心胸、培养审美能力、培养审美趣味。 4.优美的特征:完整、单纯、绝对的和谐,优美引起的美感是始终如一的愉悦之情。 5.美与丑的辩证关系:(1)美与丑是相互对立的。例如优美的最大特点是和谐,而丑在形式上最大特点是不和谐二者有明确的界限,美的反面就是丑,二者在相互斗争中发展。(2)美与丑相互依存,互为条件不可分离,没有丑就不可能有美,反之也然。(3)美丑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6.劳动如何创造美:1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美是对人而言,依存于人类社会,是真正劳动的产物。因此,劳动为美提供了前提2人类劳动是一种自觉地有意识目的的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人类劳动的产品能满足人类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需要,为美的产生提供了可能。3美本身就是劳动的创造物,劳动成果体现人们的创造力量,又表现美的本质内容,使人类在劳动产品中直观自身,产生由衷的喜悦。因此劳动不仅使美的产生成为可能,也在现实中创造美。 7.意象的基本特征:1虚拟性、虚拟是现实的反面、意象一经物态化和物化进入艺术品中,便成为艺术意象,与此同时进入非现实的层次。“意象”可以“任意”编造和虚构、甚至违背现实常理。表现现实世界所没有的应有的、不可能有的东西不必是符合实存的现实;即使表现现实中或已有的可能有的东西,也采取非现实的形态,意象的这种非现实性就是虚拟性。2感性。指一项可以为主题感官直接把我、感知、体验和接受的直观性和具体性、主题不需要经过自觉地理性反思、仅凭感觉便可直接感知意象的存在。3想象性。审美意象是经过艺术家的意向和想象将“意”与“象”融合一体而构成,本身是想象的产物,不同于普遍的直观想象和传统的人工表象或单纯的回忆表象。4情感性。艺术意象的情感性形成于艺术家创造意象的活动中。情感与“意”有密切联系,是艺术熔铸意象的重要动力和导引,并伴随意象创造的全过程。艺术意象中总是包含渗透某种形态的情感因素,是意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7.丑的特征/审美价值:最大的特点是不和谐;价值1.显现生活本来的面目,因为生活中不仅有美的、健康的、光明的东西,也有丑的、病态的、阴暗的东西。2.显现一个人的个性特征,例如奇特、怪异、缺陷以及生理上的畸形、道德上的败坏、精神上的怪癖。 8.审美认知技能: 1.形象的直觉性2.注意力的集中性3.感受的完整性4.想象的生动性5.错觉6选择性7主观性 9美的形成和创造依赖于哪些基本层面1自然物质层;决定了美的客观性的感性形式,2知觉表象层:决定了美的整体形象和感性色彩。3社会历史层:美的生活内容和文化深度4心理意识层:美的主观性质和丰富复杂的心理特征 10艺术的审美功能:凭借艺术意象、意境的感染力、诱发力、震撼力使主体或得美感的同时或得审美愉悦、从而提高艺术素养、改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拓展艺术鉴赏视野、增强艺术的想象力和敏感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