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文

论文

认识汪精卫
中学历史书用了不少篇幅陈述汪精卫是一个汉奸,日本鬼子的傀儡。前一段时间从网易上看到一个有关辛亥革命的视频,里面提到汪精卫曾是孙中山的得意助手,能言善辩,是一位难得的外交功臣。在此,希望能从历史的角度客观全面地看待一个人。
汪精卫原名汪兆铭,祖籍江西婺源,于1883年5月4日出生于广东三水(现属佛山市),字季新,笔名精卫,因此历史上多以汪精卫称呼。
清寒的青少年时期
汪精卫少年的时候,家境贫困,生活清苦,更不幸的是,他十三、四岁时,父母相继见背,只得跟其同父异母的长兄汪兆镛生活。其兄希望他日后有一番作为,对其管教极严。汪精卫五岁入私塾,从小就养成好读书的习惯,加上他刻苦学习,通四书五经,19岁应广州府试,中秀才。其后二兄病死,生活境况更加凄凉,不得不做“子曰先生”维持生计,在大官僚家里当塾师的生涯是很为难的,必须对东家小心谨慎、循规蹈矩,“课少父母嫌懒惰,功多弟子结怨仇”。这样的生活,把人的性格磨得驯顺懦弱。
崭露头角
1904年,对汪精卫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他二十一岁,考取了留日法政速成科官费生,在日本求学,大大地开阔了他的政治视野,对其思想也是一种质的提升。1905年7月,汪精卫谒见孙中山,加入同盟会,8月便被推举为同盟会评议部评议长。1906年6月毕业后拒绝两广总督岑春煊令其归国服务的要求,做日语翻译,接着随孙中山到南洋设同盟会分会,并任南洋革命党报《中兴日报》主笔之一,与保皇党的《南洋总汇报》进行论战。1908年赴缅甸设同盟会仰光分会,后又参加新加坡南洋支部等工作,并筹募革命经费。1909年10月由南洋至日本,出任《民报》主编,秘密复刊发行《民报》第25-26号。
刺杀摄政王
到1908年冬,革命进入最困难的时刻。六次武装起义相继失败,大量革命志士倒在血迫之中。此时,此时梁启超等保皇党乘机攻击革命党的暴力革命,批评革命党领袖是唆使别人送死而自己谋取名利的“远距离革命家”。 梁启超的批评反响很大,一时在海外华人中掀起批评了革命党领袖的风潮。同盟会内部也出现了反孙运动,章炳麟的浙江派公开反对孙中山,宣布脱离同盟会,恢复他们以前的“光复会”。 在“远距离革命家”批判和“倒孙狂潮”的夹攻下,党内外对革命灰心和怀疑的人士大量出现。在此情况下,汪精卫站了出来,主动提出自己去北京刺杀清政府高官,用鲜血来证明同盟会的领袖不是贪生怕死的“远距离革命家”。1910年1月,与黄复生等抵达北京,开设守真照相馆,暗中策划刺杀

摄政王载沣。不料在安装炸药时被人发觉,引来警探,想不到清朝警察利用已经找到刺客等假新闻来迷惑他们,使他们失去警惕,继续留在北京准备行刺,不久汪精卫被捕入狱。入狱后,汪精卫已做好以死报国的决心,于狱中写下“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一时为人传诵,此后受肃亲王软化,意境为之一变。孙中山对于汪精卫被捕感到十分痛惜,感叹自己仿似失掉一臂,可见汪精卫平日的精明能干,在孙中山心目中占据重要地位。武昌起义后,汪精卫等人由袁世凯开释出狱。
道学先生的坚贞爱情
汪精卫不仅才华出众、相貌堂堂,而且生活作风严肃。在这些年青的革命家中,不少人嫖妓赌博酗酒,而汪精卫却象清教徒一样生活,被人称为“道学先生”。天津有名的交际花郑毓秀经廖仲恺介绍加入同盟会,遂对汪精卫很是倾心,多次以教她作诗为借口和汪接近,汪却极力避开和郑毓秀的单独接触。汪精卫此时已经下定决心象柴薪那样为革命献身,早把男女私情置之度外,和郑毓秀的关系从来没有越过同志的关系。郑毓秀感叹道:“汪精卫真是少见的道学先生”。对汪精卫倾心的不止郑毓秀一个,陈璧君对汪也心仪已久。最让陈璧君感动的是汪精卫“革命家不结婚”的信念。汪精卫对陈璧君说:“革命家生活无着落,生命无保证,革命家结婚必然陷妻子于不幸之中,让自己所爱之人一生不幸是最大的罪过。”汪精卫发誓说:“革命不成功就不结婚”。汪精卫越说不结婚,陈璧君反而越爱汪精卫,但汪精卫却从来没有碰过陈璧君一个指头。后来,汪回忆道,正是自己太爱陈璧君,不想毁掉她一生幸福,他才没有碰陈璧君一下。汪精卫与陈璧君的爱情经历有一个感人故事:汪精卫被捕入狱后,生活甚为清苦,每日三餐是一碗霉变的陈米和一条咸萝卜。一日,狱吏递给他十个鸡蛋,原来陈璧君冒着生命危险来北京救他来了,这些鸡蛋便是陈璧君买通狱吏给他送来的。汪那天晚上抱着鸡蛋哭了一夜。第二天写了一首《金缕曲》送给陈璧君,又用血在诗后面写了五个字“勿留京贾祸”,叮嘱她赶紧离开北京。陈璧君接着给汪写了一封信,希望能跟汪誓约为夫妇,汪被陈的真情深深感动,咬破手指用鲜血写了一个大大“诺”字,陈璧君接到血书后抱着那块布大哭了三天,遂照汪的嘱咐离开北京前往南方参加革命。汪精卫后来果真兑现他的诺言,辛亥革命成功后,和革命同志陈璧君举行了盛大婚礼。汪陈的革命情缘在当时一时传为佳话,汪婚后也一直严守一夫一妻的准则,从来没有外遇和桃色新闻,汪精卫的道德人品在当时革命家无人可比。

摇摆不定的革命信念
在民主革命的初期,汪精卫是有功绩的。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他是《民报》的主要撰稿人,写了《民族的国民》等多篇文章驳倒梁启超的保皇谬论,为革命大张舆论。二是在南洋各地发展组织和筹款。三是谋刺摄政王载沣,给满清朝廷震慑不小。四是1920年归队后,做了很多组织和宣传工作,参加中国国民党“一大”筹备工作,1925年随孙中山北上,并成为中山“遗嘱”起草人。但是,基于他的性格,汪精卫在后来的政治活动中表现出了很严重的妥协性。这是他的致命弱点。先是提出“不做官、不做议员、不嫖、不赌、不纳妾、不吸鸦片”的“六不主义”陈璧君举办了结婚仪式后,8月携陈璧君一起赴法留学,中间几度返国,却无心理会政治斗争。1913年“二次革命”开始后被孙中山急召回国。革命失败后亡命法国。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后回国参加“三次革命”。 1917年回国后参加护法运动。在1924年1月的国民党“一大”上汪被孙中山指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后出任中央宣传部长。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正式成立,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会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宣传部长等职。1926年3月,蒋介石利用“中山舰事件”反共,蒋无视汪的国民政府主席和军委主席的地位,先斩后奏,给汪难堪。汪精卫十分气愤,又使不动人扣留蒋,自知威信受损,五月,以“迁地就医”为名秘密离开广州,这是一次政治上无能妥协的表现。在后来的政治斗争中,由于性格软弱、实力缺乏,汪精卫一遇不利,便托病出国或住院休息。
卖国求荣
汪精卫一开始便被恐日情绪所围困。他被日帝的淫威压倒,只看到日本的强,却看不到中国的强大和得道多助的优势。1932年5月在蒋、汪的同意下,国民政府跟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定》。1935年5-6月间,他批准了《何梅协定》、《秦土协定》,把华北主权拱手相让,社会舆论哗然。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汪精卫起先不敢公开宣传投降论调。他在7月29日的《最后关头》演讲中装出腔调,谈得很豪壮。其实,他的内心是很畏怯的,在私下里却暗示抗战必败。他说抗战是“跳火坑”,潜台词是“救国已无希望,只好跳火坑”而已。在恐日心理的左右下,汪精卫千方百计寻找“和”的机会。1938年12月,在汉口国防最高会议上,汪主持第54次常委会议通过接受日方所提条件的决议,煽动孔祥熙在日本所提的停战条件上签字。汪精卫周围最重要的言和人物就是陈璧君和周佛海。陈希望汪反蒋夺权,周也充满政治野心。在言和派的煽动下向媚敌卖国的深渊

滑下去了,在中国抗日战争的最艰苦时期,1938年底日本近卫内阁两次发表“近卫声明”,公开对国民党政府进行政治诱降。这时,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严重的分裂,身为国民党副总裁的汪精卫公然发表叛国艳电,表示响应“近卫声明”,走上了可耻的卖国道路。1940年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自任主席。懦弱自卑的性格导致汪氏被日寇的淫威所压倒,未能辩证看待抗战,看不到中华民族的胜利前景;“恐日病”使他主和而投降。优柔寡断的性格,易被别人所左右,被人推诱向卖国求荣的路上去。汪日勾结之后,西方国家纷纷发表声明,维护“九国公约”;美国国会不久后通过对华贷款;英法等国更于欧战爆发前抽调兵力增强远东防务,抗战曙光可谓初现。八年抗战正是考验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韧性。汪精卫却在胜利前的黑夜悲观绝望,丧失了应有的判断力和良知,走向了无法回头的叛国之路。
汪精卫于1944年11月10日在日本名古屋因“骨髓肿”病死。
从辛亥革命的英雄,变成了遗臭万年的汉奸,变化如此之大。有人为他辩护,说他是认可委屈自己,保全大局;更多的意见是年青时的满腔热血,不能保证以后他不会为个人权力而牺牲整个国家利益。
陈立夫曾评论汪说,汪精卫最缺少的就是锲而不舍的韧劲,“书生难成大事”。
周恩来曾评价蒋介石,可能不是一个好的战术家,但称得上一个好的战略家。这样的战略家眼光,却为汪精卫所没有。


参考文献:
1、闻少华《汪精卫传》
2、《汪伪十汉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