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台湾的历史资料

台湾的历史资料

台湾的历史资料
台湾的历史资料

台湾的历史资料

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台湾曾被西班牙、荷兰、日本先后占领过。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重归中国的版图。1949年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的状态。50多年来,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台湾岛是中国的第一大岛,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国与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

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地处东经119°18′03′至124°34′30′,北纬20°45′ 。

一、宝岛台湾

25′至25°56′30′之间。面积3.6万平方公里,包括台湾岛(面积3.58万平方公里)、澎湖列岛、绿岛、钓鱼岛、兰屿、彭佳屿、赤尾屿。在行政区划上,台湾省全省原本共辖基隆、新竹、台中、嘉义、台南5个省辖市,台北、宜兰、桃园、新竹、苗栗、台中、彰化、南投、云林、嘉义、台南、高雄、屏东、台东、花莲、澎湖16个县。后来台湾当局于1967年将台北市定为“行政院院辖市”。之后,在1979年又将高雄设为行政院院辖市。此外,还设有所谓“福建省政府”,辖金门、连江(马祖)2个县。

二、旅游资源

其地貌复杂,处于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又有喀斯特地貌与海蚀地貌,故多山水胜境、火山群与温泉群。西海岸沙滩平缓,多海水浴场,而东海岸断崖陡峭,奇石怪岩。森林茂密,动植物资源丰富,更有…蝴蝶王国…之称。清代即有…八景十二胜…之说,包括:阿里山云海、双潭秋月、玉山积云、清水断崖、澎湖渔火、大屯春色、鲁谷幽峡、安平夕照和草山、新店、大溪、五指山、八卦山、虎头埤、狮头山、太平山、大里筒、旗山及雾社。文物资源丰富,或与反抗荷兰、日本侵略者有关,或为台湾与大陆关系的历史见证。如赤嵌楼、安平古堡、明延平郡王祠、指南宫凌霄宝殿、云林北港妈祖庙、台北与台南孔庙等。高山族人口达30余万,又分为阿美、泰雅、排湾、赛夏、布农、曹、鲁凯、卑南、雅美等9个族群。雅美族的甩发舞与雕船本领,阿美族的对位唱法与多姿的舞蹈,排湾族的刺绣与雕刻,布农族的…打耳祭…与…成年祭…大典,赛夏族的…矮灵祭…与佩铃叮咚的舞蹈,泰雅族的绣衣与播种节,卑南族的…刹猴祭…与…狩猎祭…等,是那样五彩缤纷。为发展旅游业,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在桃园县兴建…小人国…,更丰富了旅游资源。

三、风味肴馔

类似闽、粤,但加以变化而有台湾特色:佐料常用沙茶、咖喱、花生酱等,甜味更重,多用清汤炖煮。风味小吃品种极多。台北新店碧溪潭香鱼,基隆豆签羹、…甜不辣…,桃园石门沙锅鱼头,台中菜根香原汁牛肉,新竹…贡丸…,嘉义…四臣汤…和香菇鱼翅羹,台南…棺材板…(油炸包馅面食),高雄六合夜市贝类海鲜及…山河肉…(大山鼠肉)等,都使人垂涎欲滴。

四、地方文艺

闽语区有褒歌、采茶歌,粤语区有客家山歌,较通俗。而南管则较…雅…。剧戏多承闽、粤,有梨园戏、高甲戏、粤戏、皮影戏等。高山族文艺绚丽多姿。[3]

五、经济发展

台湾六十年代起注重发展工业,已形成以加工外销为主的海岛型工商经济。工业有纺织、电子、制糖、塑胶、电力等,开辟有高雄、台中、楠梓等加工出口区。北起基隆,南至高雄。

有电气化铁路和高速公路,海上和空中航线可达世界五大洲。台湾的旅游业也相当发达,宝岛名胜有日月潭、阿里山、阳明山、北投温泉、台南赤嵌楼、北港妈祖庙等。

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其地理位置优越且有良好的深水港湾,自古有“扼台湾之要,为东南门户”之称。自宋代以来厦门与台湾同属一个行政单位,大陆移民始从厦门移往台湾。相似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与生活习性沟通了厦门与台湾人民密切关系与往来,正如《台湾府志》所载:“台郡与厦门如鸟之两翼,土俗谓厦即台,台即厦”。台湾人民70%的祖籍地源

于闽南地区,两地人民情同手足故乡情。

历史:上海历史的变迁练习(华东师大版)

第四单元:上海历史的变迁 一:选择题: 1、上海历史悠久,早在1986年就被国务院颁布为38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上海出现文明雏 形大约是在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父系氏族 D、母系氏族 2、唐朝天宝年间,隶属于华亭县的青龙镇与国内外贸易均很发达,素有“小杭州”之称。青 龙镇经济繁盛的主要原因是 A、踞江瀚海的位置提供了优越的航运条件 B、政府设立市舶司提供了有利政策扶持 C、时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业中心提供原料 D、政府设立的江海关为其发展提供契机 3、作为上海外滩标志性建筑之一的海关大楼,竣工于1927年,已历经近百年的风风雨雨。 清政府在开放海禁后,最早设立海关的皇帝是 A、顺治帝 B、康熙帝 C、雍正帝 D、乾隆帝 4、“邑之民业首籍棉布。。。。。。家之租庸,服食、器用、交际、养生、送死之费,胥(都)从此出。”(《康熙松江府志》)这反映出松江地区 A、棉纺织业发达 B、小农经济的吕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资本主义的繁荣 5、1876年葛元熙《游沪杂记》所言:“向称天下繁华有四大镇,曰朱仙,曰汉口,曰景德。自香港兴而四镇逊焉。”“上海兴”是在下列哪次战争之后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清朝咸丰年间《夷场行》中写道:“人间何地无沧桑,平填黄浦成夷场;高高下下嘘蜃气,十十五五罗蜂房;青红黄绿辩旗色,规制略似棋枰方。……”揭露了列强() A强建租界 B割占香港 C攫取领事裁判权 D强迫开放通商口岸 7、上海公共租界内的市民因不满市容管理混乱,决定向公共租界的市政管理当局递交意见书。他们应该把意见书递交给 A、工部局 B、巡捕房 C、公董局 D、上海道台 8、租界作为西人居留地,实行的是华洋分处原则,后由于何种因素使得租界出现华洋杂居的

历史专题复习――台湾问题(精)

历史专题复习——台湾问题 一、台湾的历史: ①三国时,台湾称夷洲,230年,吴国孙权派卫温到夷洲,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 ②元朝时,台湾称琉球,元政府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琉球。 ③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 ④1683年,清军入台湾,1684年,在台湾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在台湾设行省。 ⑤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清政府被迫割台湾给日本。 ⑥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⑦1949年,蒋介石战败后,逃到台湾。(现在台湾问题的由来。(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有着本质区别:前者是我国的内政问题,后者却是历史遗留问题,即殖民问题。 二、台湾的现代: 1、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争取用和平统一方式祖国的方针,并建议两岸尽快实现“三通”(通邮、通航、通商、 2、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关系打破了38年的隔绝状态. 3、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4、1992年,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5、1993年,“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的一步(将海峡两岸的经济,文化,科技达成共识

6、1995年,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7、2005年,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 三、练习题 1、为加强统治,内地曾在台湾设置的机构有哪些? 2、清朝针对台湾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 3、在历史上,台湾曾被哪些国家占领过?什么时候被谁收复? 4、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代以来却多次形成台湾问题。台湾在近代史上经历了哪两次大的分离和一次回归?两次分离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5、为了促进两岸交往,海峡两岸各成立了什么民间团体,“汪辜会谈”是哪一年?“汪辜”各是谁,“九二共识”是什么? 6、近年来,海峡两岸交往有什么特点?对此你有什么认识?交往日益密切的基础是什么? 7、、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原则是①一国两制②和平统一③与国际社会合作④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A、①B、①②C、①②③ D、①②④ 8、、当前解决台湾问题的不利因素有:( ①岛内一部分“台独”势力活动猖獗②美国干涉中国内政③大陆与台湾经济的巨大差距④日本插手台湾事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上海社会与历史变迁

生化/轻工学院 包装142 141410054 张乐乐 从我的角度看上海社会与历史变迁 "两千年历史看西安,一千年历史看北京,一百年历史看上海。"近代上海在短短一百年的时间迅速崛起,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可谓是一奇迹。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城市有了文化就有了生命,那上海的生命便是它独特的海派文化。海派文化所代表的即是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和融会贯通的文化。上海的文化是双向的,既有由外而内的灌注,也有由内而外的吸收。正因为有这样注入和吸收是的上海呈现出中外文化交相辉映,相互融合的特点,这也成为了上海勃勃生气和活力的源泉。 追溯上海的文明渊源,可以发现在上古时期其文明已有相当水平。据考古资料表明,上海文化的滥觞时期始于据今5900-4900年的"崧泽"文化。崧泽文化属于新石器时期母系氏族社会过渡的阶段。在崧泽文化的古遗址中,发现了捕渔的网坠,织网用的靴形器、捻线的陶纺轮以及狩猎用的剑簇、石刀、骨锥、牙刀等与渔猎有关的遗物,上古时期上海的物质文明程度据此可以略窥一斑。 1843年开埠以前,上海文化从属于中国古代的江南文化,而渊源于长江流域江浙的古吴越文化。吴越文化是一种水文化,水是流动型的,而非静态型的,上海文化传承了吴越文化的亲水性特征,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动态文化;其次,上海的文化还继承了吴越文化的敏感和细腻,对异质文化体现出一种宽容的姿态,善于接受新鲜文化因子,形成上海文化多元性的特点;另外,大量自南而来的浙江人和自北而来的江苏人,构成上海主要的"移民"群。江浙人是古代吴越人的后裔,吴越文化大胆开放的冒险性格及雄健恢宏的拓边精神,构成了上海文化的开创性特征。海派画家任伯年的商业画、刘海粟率先使用人体模特、开创机关布景等等,俱是"敢为天下先"的行为。 19世纪中叶,西方殖民者的尖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地处东南海角的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从此上海文化就在上海滩上中西方文化相互撞击、交汇、渗透、吸引、兼融的土壤中孕育诞生了。开埠后,西方文明又于此首先登陆华夏大地,上海由一个小镇迅速蜕变为全国的商业经济重心,中西大汇融的文化随之渐趋形成。社会现象最耀眼的部分,无疑是人类活动的结晶——文化现象。任何一种文化既在时空中流变着,又在流变中保持着自身的基本脉络,保持着某些“遗传特性”的不变性。上海这座城市文化有着兼容性、多元性、实效性、商业性、市民性等等,而其中最能够体现上海文化精髓和深层内涵的便是它的兼容性和多元性。也就是海纳百川的精神和开放交流的城市文化。 一.上海对外文化交流的酝酿 1843年开埠以前,可以视为上海对外文化交流的酝酿期。上海地处长江三角

上海近代建筑变迁

上海近代建筑变迁 上海,是一座经济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经过百年的沧桑变迁,在近代中国的血雨腥风中,愈来愈焕发出自我独特的光芒。建筑是文化领域中最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和民族性的因素,整体而又集中地体现了民族传统、地域特性、时代精神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建筑所反映的空间与时间关系,其深度和广度是无可比拟的。而与现代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上海近代建筑,则综合反映了上海的近代社会和城市的演变历程。 自1843年11月开埠以来,上海逐渐发展成为国际大都会,成为中国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文化中心。中国的封建社会最早在上海解体,并奠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并且又发展成为一种折衷混合的社会,上海变成一座独特的城市,完全不同于中国的其他城市。 一、开埠前的上海 上海的近代建筑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在近百年的建筑中,几乎囊括了世界建筑各个时期的各种风格,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世界建筑史。在许多情况下,上海的近代建筑又与社会的现代化和商业化结合在一起,把舶来文化变成自己的文化。因此,上

海的近代建筑也构成了自己的特色。 上海现存的地面建筑文物可以追溯到唐代的陀罗尼经幢(859)和泖塔(874-879)、宋代的兴圣教寺塔(1068-1094)、元代的清真寺(1341-1368)和明代的豫园(1559始建)等,在开埠以前,大体上保持了传统的延续性,上海古代建筑,在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嘉定孔庙和龙华寺各建筑群格守中国传统的中轴线排列,形制完整,布局严谨;南翔寺双塔和文庙魁星阁是中国木构架结构典型,体现了古代完美的结构工艺;龙华塔和真如寺的地基处理因地制宜,坚实牢固;书隐楼的木雕和砖雕艺术精湛,形象逼真。所有这些均体现了上海在建筑造型和布局、传统的木构架结构、软土地基的处理、装饰彩绘、施工工艺方面的创造性和重要的贡献。 二、开辟租界/最初的西式建筑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依照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上海成为五个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允许英国上海设立租界。随着上海开埠,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西方的建筑结构、舶来的建筑材料、外国的建筑技术渗入传统的建筑业。 这一阶段上海租界形成了新城区,出现了早期外国侵略者的领事馆、洋行、银行、商店、工厂、仓库、教堂、饭店、俱乐部和独立式住宅等新型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大多是一、二层楼的砖

短篇历史故事

短篇历史故事 篇一:小故事短篇 猎虎 浓密的丛林里,时常传来虎啸猿鸣之声。在交叉纵横的枝桠之间。一个少年在静静的蹲伏着,他一动不动,像是与着山林融为一体。他的眼神如闪电般刚毅锐利,从这眼神中人们丝毫不会去怀疑他的沉着冷静和他的反应能力。他一动不动,眼神穿透了浓密的草木,死死的看着前方。 突然,一阵恶风平地而起,正所谓云生龙,风生虎。狂风响处,闪出一只吊睛白额猛虎。那猛虎身长一丈左右,高大雄壮,威风凛凛。狂啸如惊雷,动静起狂风。毫无疑问,这只猛虎是这片森林的霸主。 看着这只猛虎,少年的目光中逐渐露出一丝狂热。他舔舔嘴唇,喃喃的轻声道:终于等到你了。 只见这猛虎的嘴边沾满血迹,肚子圆鼓,显然是刚刚觅食回来,少年也是跟踪它三天才找到它的洞穴,并且掌握了它的生活规律。它在觅食之后一定会回到洞穴休息,而这个时候,就会是他最松懈的时候。少年的目光沉静如水,一张强弓逐渐被拉开。 随着噗的一声破风之声,一支长箭射到了猛虎的腹部。吃的饱饱的准备休息的猛虎受到这猛然间的剧痛,一时之间还没有反应过来,只是瞬间跳起,痛苦的咆哮开来。这给了少年一个机会。 少年双手如飞,猛然间第二箭,第三箭几乎发出,一支同样射到

猛虎的肚子之上,最后一只射到猛虎的前胸。 吼!猛虎怒吼了一声,显然是已将发现了藏在草丛之中的少年。它忍着剧痛,想向少年扑来。少年没有丝毫慌张,脚尖一点,在猛虎扑过来之前,飞速的掠开这片草木,但是猛虎的去势不减,带着暴怒,狠狠的向这片草木扑过来。 吼吼!一声声绝望的惨叫传来。只见猛虎颓然的趴在少年刚刚待过的草丛里。肚皮上插着几根竹签。整个肚皮都被撕裂开来,鲜血和刚刚吃下去的食物流淌满地,眼看是要活不成了。少年终于露出了一丝自信的笑容,似乎一切都是在他的掌握之中一样。 从最开始猛虎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作为森林霸主的它,虽然没有人类那样的智慧,但是也会有着一些骄傲自负的情绪。它不会想到,甚至是没有想过,在它的洞穴门口,居然有人敢袭击它。其次它刚刚吃饱会产生困倦,令它的反应能力下降。再次少年两箭都射在它的腹部,对于腹部满是食物的它,会减少它的速度。这样在猛虎扑向少年时候,少年就有了一个逃跑的时间。而竹签的机关当然是少年设置好的最后的杀手锏。 一切发生在电光火石之间,看似简单,其中又有复杂的布局,和精准的把握。猛虎浑身抽搐,眼看就是要活不成了。只见它拼着最后的力气爬向自己的洞穴。也许这就是百兽之王的尊严吧,至死也不愿他人看到自己的惨状。 少年有一些动容,又长长的出了一口气,这么多年的心愿终于实

台湾问题的历史和现状概要

台湾问题的历史与现状 在当今时代,台湾问题成了每个人口中的焦点。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长期以来的梦想。那么台湾问题是如何引起的呢?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由于清政府腐朽的统治,台湾被分割给了日本。幸运的是,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随即,蒋介石撕毁了双方签订的《双十协定》,国民党和共产党爆发了内战。台湾问题是国内解放战争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的帮助下打败了蒋介石,推翻了中华民国政府,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残余被迫退到台湾,从此造成了两岸隔离。 台湾问题的引起同样有美国的参与。美国曾表示扶蒋反共,支持国民党重新领导中国。然而,美国政府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在朝鲜战争中,党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美国出动武装力量来干扰,导致解放台湾的计划被迫搁置。1954年12月,美国与台湾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将台湾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还有,在冷战期间美国需要以台湾来牵制中国。在美国政府的不断干扰下,造成海峡两岸的分离和隔绝,两岸的关系一直处于严峻紧张的局势。总的来说,造成台湾问题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蒋介石战败后,仍在台湾顽强反抗。二是美国入侵台湾,直接干涉中国内政。 《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曾一度表明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但美日两国仍然阻扰解放台湾,坚持台独。台湾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问题,不允许其他国家的干涉。国共开始了第三次的谈判,台湾关系得到初步缓解。马英九上台后,台海局势逐渐缓和,两岸交流趋于频繁,但是台湾问题仍然存在着很多未知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必须要坚持一个中国,可以实习不同的制度,不允许外国势力插手,反对台独。 和平发展的政策和两岸人民的热切盼望使海峡两岸的关系有了很大的缓解。当前两岸关系总的发展趋势是在以和平互利、共同发展为主流的大背景下 曲折前进。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两岸通过不断地文化和经济交流来促进友好关系。台湾不独,中国不武的状态保持了很长时间。随着中国的不断壮大,美国

台湾

总序第51个活动设计 台湾、香港、澳门 领域:社会、语言 活动目标: 1、积极和同伴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和信息,在互动分享中增进对台湾、香 港和澳门的了解及情感。 2、知道台湾、香港和澳门都是中国的一部分,有美丽的风景和物产,能大 胆表达自己的理解。 3、初步了解台湾、香港和澳门的地理位置,认识香港和澳门的区旗,了解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日期。 活动重点 知道台湾、香港和澳门都是中国的一部分 活动难点 积极和同伴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和信息,在互动分享中增进对台湾、香港和澳门的了解及情感 活动准备: 1、师幼、家长共同收集有关台湾、香港和澳门的图片或多媒体视频。 2、资源包材料:教学课件《七子之歌》。 3、中国地图、中国台湾的地图,中国香港地图、中国澳门的地图,台湾、 香港和澳门的风光图片,香港和澳门区旗图片个一幅。 活动过程 一、白暨豚互相问候,认识香港回归的吉祥物,导入活动。 1、教师出示才暨豚布偶,幼儿和白暨豚互相问候。 2、教师介绍白暨豚。 3、幼儿先自由交流有关台湾、香港和澳门的见闻,再在集体中表达。 二、观察中国地图,了解台湾、香港和澳门的地理位置。 1、教师:小朋友,请你在中国的地图上找找,看看台湾、香港和澳门在哪 里? 2、教师:台湾、香港和澳门的地图上看上去像什么? 3、小结:香港和澳门临海,台湾四面环海。 三、欣赏台湾、香港和澳门的风光带图片,感受其建筑特色、,诶里风光、 风土民俗等。 1、教师:小朋友,你们想知道台湾、香港和澳门是什么样子吗?今天特地 给你们带来有关的视频。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教师带领幼儿参观,认识台湾地图。 3、带领幼儿参观香港的高楼、商场、海边的风貌,认识香港地图、介绍香 港的世界之最。 4、带领幼儿参观澳门,介绍澳门的主要建筑、著名旅游景点的风光、澳门

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

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 第一章、从古地理学和考古学论大陆与台湾的地缘关系 第一节从古地理学论大陆与台湾的整体性 一、古生代时期的地缘关系 大陆和台湾发现同样的硅质岩和生物群属这一事实说明,古生代晚期台湾和华南的海是互相沟通的。 二、中生代时期的地缘关系 中生代的台湾应属于大陆东部的前陆盆地 三、新生代时期的地缘关系 台湾海峡成为陆地,有陆上河谷侵蚀形成的,这就足以证明,台湾曾是大陆的一部分;此外,从动物化石看,更新世时期大陆与台湾同时存在相似的哺乳动物群。新生代第四纪时,海水推出台湾海峡,大陆与台湾连成一片大陆,华南的剑齿象、犀牛、古鹿、野牛、野猪等不短从大陆迁徙到台湾的结果。 第二节从考古学看大陆与台湾的统一性 一、旧石器时期大陆与台湾的关系 从台南左镇出土的“左镇人”化石来看,其与大陆的山顶洞人属同一时代,应是从大陆经过台湾海峡的陆桥进入台湾的。台大宋文薰教授经过比较研究,认为台湾、菲律宾等原始文化最为可能的祖籍是中国大陆。 二、新时期时期大陆与台湾的关系 新石器台湾海峡海面上升,但两岸仍保持密切的文化联系。以绳纹粗陶为代表的台北八里乡大坌坑文化和以印纹细陶为代表的凤鼻头文化和圆山文化均与大陆东南、华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很大的一致性。 第二章、从人类学论大陆与台湾的血缘关系 第一节从大陆直接移居台湾的南亚蒙古人 一、从古文献记载看古代闽越族与台湾土著居民的关系 《禹贡》——岛夷

《前汉书·地理志》——东鳀 《淮南子·说山训》 《北堂书钞》 三国沈莹《临海水土志》——所记载夷州人与大陆古越人风俗相似: 1)短发纹身2)凿齿3)猎头4)男就女家,从妻而居5)喜食生鱼6)集会 二、从神话传说看古代闽越族与台湾土著居民的关系 从在大陆和台湾都流传着蛇郎君的传说,及大陆古越族和台湾高山族都把“蛇”认作他们的祖先这些情况看来,台湾高山族的先民是从大陆东南沿海迁移去的闽越族。 第二节从大陆间接移居台湾的南亚蒙古人 一、台湾土著居民与马来人的关系 台湾一部分土著居民,特别是南部和东部的鲁凯族、雅美族、排湾族、卑南族等,其体制、语言和风俗与南洋群岛马来人有许多相同之处。 1)体质上与菲律宾土人最接近; 2)语言上许多读音与菲律宾的马来语相同; 3)在文化特质上,台湾土著中的几个族属于东南亚文化圈中印度奈西安文化群; 4)神话传说,高山族部分部落的海上发祥说可以看出,他们的始祖是从南洋群岛渡海而来的。 二、南洋马来人与大陆古越族的关系 学术界多名学者认为南洋马来人与大陆古越族同源。 1)体格上,马来人属于南亚蒙古人,与广东人较相似 2)语言上,马来族至今还保存着古吴越的语音 3)风俗上,马来族与古越族也多类似的地方:住宅干栏式楼居;产翁风俗; 试婚制 直达族:泰雅、赛夏、布农、朱欧 南回族:鲁凯、排湾、卑南、雅美

浅谈台湾问题 形势与政策论文

浅谈台湾问题 【摘要】台湾问题是我国一项基本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统一,也关系到世界的和平和稳定。台湾问题的产生有其历史多方面的因素。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为之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关键词】台湾政策统一和平发展 【正文】: 一:台湾问题 在远古的时候,台湾岛和祖国大陆是连接在一起的。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海平面时升时降,台湾岛也时沉时浮,直到5000年前,相连接的部分下沉为海峡,台湾于是成了祖国东中的四面环海的大陆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曾经与中国国民党携手抗击侵入中国的日本军队。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的抗日战争结束后,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国民党拒绝与中国共产党建立联合政府,并在1946年发动内战,企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建立一党专政的政权。经过三年战争,军事上处于劣势但得到人民支持的中国共产党打败了国民党。1949年10月1日,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势力从中国大陆全面溃退,退踞只占中国国土面积三百分之一的台湾岛,并在美国的支持下,继续与以成为中国合法代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抗。从此,台湾陷入与中国大陆分离的状

态之中,至今已有62年。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说,这是两岸有识之士的共同心声。台湾问题可以说是自1949年以来一直困扰中国的一块心病。1949年至今,台湾问题几经讨论,两岸关系忽冷忽热,海峡形势有时迷雾一团,有时又晨光初露。但总的来说,还是在波折中探索,在曲折中前进。尤其是邓小平1982年提出来的一国两制。真正为两岸发展指出一条明路。 二:大陆对台政策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一直以来,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决心是一贯的。但解决问题的方针几十年中也有所变化。 大陆主动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两岸交流、促进台湾民众利益的措施,诸如简化台湾同胞往来大陆的出入境手续、放宽台胞来大陆就业限制、宣布开放大陆民众赴台观光、来大陆就读的台湾大学生与大陆学生同等收费、对原产台湾的15种水果给予零关税、为大陆台商提供300亿元人民币的开发性贷款等,想台湾同胞之所想,急台湾同胞之所急,受到热烈欢迎。这些政策作为,充分体现了大陆对台政策的新思维,主要表现在: 一是原则坚定、目标务实: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和平统一的原则、立场、方向不动摇。十六大把实现国家统一作为本世纪的三大任务之一;胡锦涛总书记访问加拿大期间强调,反对“台独”、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这表

中外名人故事大全4篇

中外名人故事大全4篇 篇一:中外名人故事 《中外名人故事》 填空题: 1、儒学先圣是(孔子)。 2、“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 3、妙手回春的神医是(华佗)。 4、中华药王是(孙思邈)。 5、杰出的佛学家探险家和翻译家是(玄奘)。 6、留取丹心的民族英雄是(文天祥)。 7、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航海家是(郑和)。 8、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是(郑成功)。 9、中国现代文学的主将是(鲁迅)。 10、人民音乐家是(聂耳)。 11、王羲之临摹一直到(十二岁)。 12、(巴甫洛夫)自幼学习勤奋兴趣广泛被称之为生理学之父。 13、发明大王叫(爱迪生)。 14、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 15、被称为“科学巨人——(牛顿)” 16、与命运抗争的音乐巨人——(贝多芬) 17、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丰碑——(托尔斯泰)

18、(诺贝尔)一生厌恶战争,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称为一名世界主义者。 19、童年的(罗丹)是个红发胖矮、害羞的近视的孩子。 20、民族的压迫和生活的贫困激发了(玛丽·居里)强烈的爱过热烈 热情和奋斗精神她决定用知识武装自己。 选择题: 1、儒学先圣——(B)A、孟子B、孔子C、老子 2、战国最成功的改革家——(B)A、屈原B、商鞅C、李广 3、造纸术的发明者——(B)A、张衡B、蔡伦C、牛顿 4、1985年6月12日下午,自学成才的数学大师,在(A)大学的讲坛上心肌梗塞倒下了。 A、中国大学 B、日本?学 C、苏州大学 D、中国人民大学 5、炸药的发明者——(B)A、罗丹B、诺贝尔C、居里夫人 6、美国作家海明威是1954年(A)文学奖获得者。 A、诺贝尔 B、艺术大师 C、创立者 7、中华药王是(C) A、王羲之 B、祖冲之 C、孙思邈 8、万婴之母是(A) A、林巧稚 B、聂耳 C、雨果 9、发明大王是(B)

台湾著名景点介绍

台湾著名景点介绍 ●淡水 位于台北县西北隅的淡水镇,南隔淡水河与八里乡对峙,东以大屯山与台北市北投区相隔,北与三芝为邻,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福州市相望。淡水市街沿河而建,很具水乡情调,有威尼斯水都的风韵。淡水镇,因地势险要,自古即为兵家必争之地,也因此使淡水镇屡受异族统治的命运。曾经是桅樯辐轃,名噪一时的热闹商埠,如今却落得夕照晚吟的下场,昔日的光彩荣耀,只有留在老一辈人的追忆中。 旅游资料有庙宇教会:龙山寺、和衷宫、天主堂、淡江教堂、行忠堂;史迹文物:马阶墓园、八角塔、沪尾偕医馆、领事官邸;自然景观:淡水八景、红树林保护区、石沪角、中仑海堤;还有牛津学堂、淡江农场、邓丽君墓园、水管头等。 淡水镇位处台北盆地淡水河系出口,扼守北台湾大门,公元1858年开港通商,是台湾北部最早开发的港口,亦是个充满历史的小镇,淡水镇旧名“沪尾”,而“淡水”则是一个总称,泛指淡水河流域一带。 一般所说的淡水老街,泛指中正路一带,含其周围邻接之三民街、重建街等。老街上零星可见一些局部保留旧建筑趣旳屋舍,加上古董艺品店林立,更显其古朴风味。沿街可欣赏精雕细琢的石艺、木雕作品,以及各色装饰艺品。 小吃在淡水早已成为一项特色文化,海鲜方面以位在中正路的海风餐厅及榕园活鱼历史最久;小吃方面则包罗万象,如渡船头的鱼丸汤、

肉包店、铁蛋小店、炸虾卷等,令人垂涎三尺。此外,充满传统风味的弹珠汽水、鸡蛋冰、枝仔冰、酸梅汤等,都小镇飨宴游客的招牌美食。渡船码头、中正路等处,都可以品尝这些美味小吃。 ●爱河 爱河源于高雄县仁武乡的八卦寮埤潭,是农田灌溉渠道;爱河流经左营、三民、鼓山、盐埕、前金、苓雅等区而注入高雄港第一港口,主流全长约12公里,流经高雄市区约10.5公里,为高雄市的生命之河;爱河的支流有三:“宝珠沟”─水来自下淡水溪,在凹仔底注入爱河、“三块厝溪”─由三民区之三块厝经民族路的南鼎桥注入爱河、“大港溪运河”─发源于五块厝,在七贤桥旁注入爱河,光复后曾截弯取直。爱河最早称为“打狗川”,高雄因平埔族的马卡道族的刺竹文化而称打狗;在日据时期,日人嫌打狗名字不雅,于1920年将打狗更名为高雄,1924年升格为高雄市,故称爱河为“高雄川”;自1908年基隆到高雄的火车全线通车后,日本政府开始以三期的筑港计画,所以当地人又称“高雄运河”。 台湾光复后政府将运河两岸辟为河畔公园,逐渐吸引观光客来到爱河旅游观光;1948年,陈江潘先生在中正桥附近经营划船所,并请人命名为爱河游船所,某日的台风将招牌吹落,只剩爱河两字,当时又有情人于此殉情,新闻记者报导成“爱河殉情记”,于是成为了高雄人对爱河认知的图腾,渐渐地高雄运河的名称便走入历史;1968年,杨金虎市长为蒋夫人祝寿再度改名为仁爱河;1992市议员陈武勋在议会提议下将爱河的名字正式改回。

台湾问题的历史和现状

台湾问题的历史与现状 在当今时代,台湾问题成了每个人口中的焦点。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长期以来的梦想。那么台湾问题是如何引起的呢?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由于清政府腐朽的统治,台湾被分割给了日本。幸运的是,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随即,蒋介石撕毁了双方签订的《双十协定》,国民党和共产党爆发了内战。台湾问题是国内解放战争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的帮助下打败了蒋介石,推翻了中华民国政府,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残余被迫退到台湾,从此造成了两岸隔离。 台湾问题的引起同样有美国的参与。美国曾表示扶蒋反共,支持国民党重新领导中国。然而,美国政府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在朝鲜战争中,党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美国出动武装力量来干扰,导致解放台湾的计划被迫搁置。1954年12月,美国与台湾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将台湾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还有,在冷战期间美国需要以台湾来牵制中国。在美国政府的不断干扰下,造成海峡两岸的分离和隔绝,两岸的关系一直处于严峻紧张的局势。总的来说,造成台湾问题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蒋介石战败后,仍在台湾顽强反抗。二是美国入侵台湾,直接干涉中国内政。 《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曾一度表明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但美日两国仍然阻扰解放台湾,坚持台独。台湾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问题,不允许其他国家的干涉。国共开始了第三次的谈判,台湾关系得到初步缓解。马英九上台后,台海局势逐渐缓和,两岸交流趋于频繁,但是台湾问题仍然存在着很多未知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必须要坚持一个中国,可以实习不同的制度,不允许外国势力插手,反对台独。 和平发展的政策和两岸人民的热切盼望使海峡两岸的关系有了很大的缓解。当前两岸关系总的发展趋势是在以和平互利、共同发展为主流的大背景下

台湾历史

一、单选题 (共分) 1.台湾原住民是属于那种语系的民族 A. 印欧语系 B. 汉藏语系 C. 南岛语系 D. 闪米语系 2.请问长滨文化在哪里发现的 A. 台北 B. 台南 C. 南投 D. 台东 3.雅美族居住在兰屿岛上,是以什么生产方式为主的族群 A. 狩猎 B. 渔业 C. 农耕 D. 畜牧 4.下列哪个山脉是台湾五大山脉之一 A. 天目山脉 B. 戴云山脉 C. 中央山脉 D. 怀玉山脉 5.排湾族的图腾是 A. 白马 B. 犬 C. 梅花鹿

D. 百步蛇 1.安平古堡在何地 A. 台南 B. 台北 C. 台中 D. 台东 年_____建议,在台建孔庙,设学校,极力发展文教事业 A. 冯锡范 B. 黄安 C. 陈永华 D. 萧拱辰 3.郑成功收台过程中,荷兰殖民者坚守的最后一座台湾城堡是 A. 普罗文查 B. 热兰遮 C. 赤嵌 D.巴达维亚 4.郑氏时期,郑成功的继位者是 A. 郑芝龙 B. 郑克塽 C. 郑和 D. 郑经 5.南明政权永历皇帝,对郑成功寄予厚望,封他为 A. 东莞郡王 B. 多罗郡王

C. 宝平郡王 D. 延平郡王 1施琅在给康熙的哪份奏折中就请求康熙要对台湾的弃留问题做出明确的决断 A. 《舟师抵台湾疏》 B. 《安抚输诚示》 C.《飞报大捷疏》 D. 《谕台湾安民生示》 2.施琅的那篇奏折使康熙下定决心要留住台湾 A. 《舟师抵台湾疏》 B. 《恭陈台湾弃留疏》 C. 《安抚输诚示》 D. 《谕台湾安民生示》 3.哪一年台湾行政机构形成一府四县三厅的局面 A. 嘉庆十五年 B. 嘉庆十六年 C. 嘉庆十七年 D.嘉庆十八年 4.清朝时期,台湾的文官、武官任期都是几年 A. 1年 B. 2年 C. 3年 D. 4年 5.在得知施琅要攻打台湾后,郑克爽派谁驻守澎湖 A. 郑聪 B. 郑明

(完整word版)台湾历史

台湾历史 一、单选题 (共50.00分) 1.台湾原住民是属于那种语系的民族? A. 印欧语系 B. 汉藏语系 C. 南岛语系 D. 闪米语系 2.请问长滨文化在哪里发现的? A. 台北 B. 台南 C. 南投 D. 台东 3.雅美族居住在兰屿岛上,是以什么生产方式为主的族群? A. 狩猎 B. 渔业 C. 农耕 D. 畜牧 4.下列哪个山脉是台湾五大山脉之一? A. 天目山脉 B. 戴云山脉 C. 中央山脉 D. 怀玉山脉 5.排湾族的图腾是 A. 白马

B. 犬 C. 梅花鹿 D. 百步蛇 1.安平古堡在何地 A. 台南 B. 台北 C. 台中 D. 台东 2.1665年_____建议,在台建孔庙,设学校,极力发展文教事业 A. 冯锡范 B. 黄安 C. 陈永华 D. 萧拱辰 3.郑成功收台过程中,荷兰殖民者坚守的最后一座台湾城堡是 A. 普罗文查 B. 热兰遮 C. 赤嵌 D.巴达维亚 4.郑氏时期,郑成功的继位者是 A. 郑芝龙 B. 郑克塽 C. 郑和 D. 郑经

5.南明政权永历皇帝,对郑成功寄予厚望,封他为 A. 东莞郡王 B. 多罗郡王 C. 宝平郡王 D. 延平郡王 1施琅在给康熙的哪份奏折中就请求康熙要对台湾的弃留问题做出明确的决断? A. 《舟师抵台湾疏》 B. 《安抚输诚示》 C.《飞报大捷疏》 D. 《谕台湾安民生示》 2.施琅的那篇奏折使康熙下定决心要留住台湾 A. 《舟师抵台湾疏》 B. 《恭陈台湾弃留疏》 C. 《安抚输诚示》 D. 《谕台湾安民生示》 3.哪一年台湾行政机构形成一府四县三厅的局面 A. 嘉庆十五年 B. 嘉庆十六年 C. 嘉庆十七年 D.嘉庆十八年 4.清朝时期,台湾的文官、武官任期都是几年 A. 1年 B. 2年 C. 3年

台湾近代史报告

台湾近代史研究简述 一、日本统治时期的台湾 十九世纪末一直到二战结束,台湾一直处在日本的统治之下,这五十年是台湾人民身处日本残暴统治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台湾人民反抗日本统治的时期。台湾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是对中国大陆抗日战争的配合与呼应。而这一历史时期台湾的政治活动与内地几乎是同步的。在经济实力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台湾的资产阶级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并且开始主导进行政治改良运动。其中著名的“台湾同化会”,这个组织融合了当时资产阶级通过思想的改良,改变时事的思维,但是日本人在参与同化活动却改变了整个活动的性质,同化会成为日本人以思想同化来达到对台湾人民的思想控制的方式。而在先进的思想外衣包裹下的同化运动受到了知识阶层的广泛认可,并且给日本高压政治统治下的台湾人民也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同化运动的组织者希望以此来削弱台湾总督势力,改善台湾同胞的境遇,并且可以在同化运动活动中要求日本改良统治,但是运动本身因为引发台湾本土统治阶层与日本人之间的矛盾,并最终失败。 在中国大陆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五四运动时期,受此影响台湾的文化界也掀起了一场文化运动,这场文化运动是台湾文化界民族意识觉醒的一场运动,以青年为主导的文化运动通过报刊、书籍、演讲等各种形式配合抗日运动,在运动过程中涌现出了大量的青年民族进步人士,而通过此次文化运动,社会各阶层的民族意识普遍得到觉醒。 二、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台湾 二战结束同时也宣告了日本在台湾统治的灭亡,但是光复之后的台湾进入了国民党独裁统治时期,国民党在政治上对台湾实行特殊化和政治独裁的统治方式,而在经济上面实行与内地完全隔离的统治政策。与美帝国主义勾结的台湾国民党政府,对台湾人民大肆搜刮和掠夺导致了通货膨胀,以及人民的流离失所。美国的介入加剧了台湾人民的恶劣处境。从1950年开始国民党开始了重新整顿台湾政治经济秩序的时代。为了摆脱国民党内部原来的派系斗争,在台湾以青年知识分子和广大劳动群众为基础建立起了了新的党内组织,对原来的元老势力通

近代上海形象的历史变迁

近代上海形象的历史变迁 作者:熊月之 上海暴得大名,声闻全球,始于开埠,列通商五口之一。此前,虽已立县五百年,但充其量不过是东南海滨的一个三等县城。用一个上海文人的话说,开埠以前的上海,“亦如直隶之静海,浙江之临海,广东之澄海,其名不著于中国十八行省,更何论五洲万国乎?[1]” 近代一百多年间,上海的形象变化很大。在那段历史已经逝去半个世纪以后,再来看一下当时人对上海城市的印象、描述,对于今天人理解上海,或许不无裨益。 从奇妙洋场、东方巴黎到大染缸 开埠以后三四十年中,也就是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给人的突出印象,一是洋,洋货充斥,洋房栉比,洋人满街,洋气氤氲,;二是奇,水能自来,灯赛月亮,钟能自鸣,铁管冒电;三是妙,煤气灯、德律风、跑马、跑人(赛跑),种种西物西事,构思精巧,出人意表。我们看报纸杂志,看文人笔记,对七十年代前后的上海,用墨最多是洋、奇、妙。 西域移来不夜城,自来火较月光明。居人不信金吾禁,路上徘徊听五更。 谁知铁树竟开花,谬语当年信不差。凿地金莲生万朵,烛天银彩照万家。 东西遥隔语言通,此器名称德律风。沪上巨商装设广,几如面话一堂中。 这类咏叹电灯、电话、自来水一类的竹枝词不知出了多少。 洋、奇、妙混合在一起,使上海放射出与中国其他城市迥然不同的色彩。许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奇妙之处,令人刮目相看,闭目长思。有一幅漫画:一个外地游客,来到上海,种种洋奇之处,令他目眩口张,百思不解。他用一根长长的旱烟袋,对着路边的电灯点火,但怎么点也点不着。明明是火,怎么不能点烟?他不能明白此中奥蕴。套用一句现在流行语,看不懂啦!确实,上海是个让人看不懂的地方。无奈人的心理是,越看不懂越要看。游上海、逛洋场、看洋景、开眼界,成为内地人一大心愿。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描述上海形象使用最频繁的字眼是“繁华”。这个繁华,体现在市政设施先进,洋房高耸,街道宽敞,车水马龙,摩肩接踵,更体现在消费、娱乐方面。商店林立,货物山积,餐馆、茶馆、烟馆、赌馆、妓馆、戏馆、书馆和花园,七馆一园,争奇斗艳。七馆古已有之,近代上海踵事增华,多且考究。租界所开公园不让华人入内,华人便自辟蹊径,私园公用,张园、愚园、徐园、西园等相继开放,并将其建设成集园林、商场、餐馆、茶馆、戏馆、书馆、照相馆、展览馆、游乐场为一体的公共活动场所。“穷奢极丽筑洋楼,亘古繁华第一州。行遍申江三十里,令人过去又回头”[2]。繁华的上海,不知道引发了多少迁客骚人的豪情雅兴,写出了不知道多少篇竹枝词、杂事诗、洋场赋、咏叹调,种种与繁华有关的名字,极乐世界、海上乐园、不夜城、繁华地、安乐窝、销金窟、醉梦乡,都与上海划上了等号。 在形容上海繁华形象的众多词语中,流行最广的莫过于“东方的巴黎”。至迟在1881年,人们已经将上海与巴黎相提并论。《申报》的一篇社说写道: 人之称誉上海者,以为海外各地惟数法国巴黎斯为第一,今上海之地不啻海外之巴黎斯[3]。以后,这种提法常见诸报刊,并将上海与伦敦、纽约、东京相提并论。 沪北一隅,通商总埠,不独两京四镇十八省无此壮丽,无此繁华,即英之伦敦,法之巴黎,美之纽约,日之东京,均与之相埒焉[4]。

台湾从远古到元的历史

从远古到元朝的宝岛 海峡两岸同呼吸共命运同根一体【1】 摘要:本文记叙述台湾地区自地质年代台湾形成伊始至元朝对台湾设立官职管理的发展过程。描述了古生代台湾的产生到冰河时代大陆与台湾的分离、战国以来到元朝对台湾的开发、台湾原住民的由来,等等。本文着重分析从古至今各朝各代对台湾地区的探寻与开发,以及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的关系,使人们对台湾的由来以及它与大陆“本是同根生”的渊源得到更深厚的了解。 关键词:台湾的出现大陆与台湾的联系台湾原住民 地质年代的资料 形成 台湾海峡的形成过程早在6亿年前古生代晚期造山运动开始时,大陆与台湾形成一片干陆。在中生代(约2.2亿年前)三叠纪与侏罗纪期间,两岸间出现许多海水。两岸分离于白垩纪与古新世时期的地壳运动,形成了最初的台湾海峡。 现今 台湾历史上曾与祖国大陆连为一体,属于同一的自然地形体系。大自然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地壳运动把祖国大陆与台湾原本相连的部分变成海峡的滚滚波涛。 资料 张光直教授在《中国考古学论文集》中指出:在更新世的末期,台湾岛根本是大陆的一部分。历史上的漂洋过海 “台湾”这一名称始于明朝,出现不过300余年,但文献史料证明两岸人民对宝岛早有称呼,历史上对台湾的称呼几经变化,不同的称呼却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台湾宝岛的关心和期待。早在我国远古时代,就有关于“海外仙山”的种种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列子·汤问》篇中记载,夏朝末年,有一个名叫夏革的人像成汤(商部落的首领)讲述了海上的神奇大山。这是中国大陆上的人第一次听到海岛的传说。

春秋战国时期,海上交通有所发展,因此出现许多关于海上的传说。《尚书·禹贡》中的“岛夷卉服”可能就是最早提到的台湾。 瀛洲 从战国时代始,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遣使入海求灵药的故事知者甚少,但秦始皇派遣方士徐福与三千童男童女探寻三座神山蓬莱、方丈、瀛洲的故事却十分为人熟知。《后汉书》中更明确记载,徐福到达夷洲等地,没有发现长生不老药,怕被始皇问斩,而留于此。台湾史学家连横先生在《台湾通史》中言:“蓬莱、方丈为日本琉球,而台湾则瀛洲也。语虽凿空,言颇近理。”虽然未能有明确记载徐福等人在瀛洲的史实,但后人认为瀛洲即为台湾。 夷洲 公元230年,时值三国时代的吴国,曾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1万民“浮海求夷洲及覃洲”。这应该是中国军队第一次到达台湾。二位将军返回大陆时曾带走了大批夷洲人,这批夷洲原住民成为了首批大规模移民祖先故里的人。二位将军揭开了中国政府统一台湾的序幕,表示中国政府政治和军事力量正式到达台湾地区,这充分证明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流求 隋炀帝在大业三年(607年)派出朱宽入海求异俗,两次前往当时被称为“流求”的台湾,因语言不通,无功而返。隋炀帝遂派遣陈棱率兵万余人前往流求“慰谕”,当地酋长不服,只好诉诸武力。虽然隋朝与台湾无法建立正常的交往,但大陆人民对听我的认识又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 交流与往来 宋代 经过三国到隋唐的长时期演变,闽粤一带向台湾的移民也逐渐增加,到宋代时已经出现较多的往来和经济活动。宋朝对台湾的正式经营始于宋孝宗,宋孝宗派遣汪大猷到泉州震慑隔海相望的台湾地区的毗舍耶人,而在澎湖屯垦。台澎成为中国东部海防线上的坚强堡垒。宋代台湾与大陆民间的联系已大大加强,而福建人民对台湾的了解可能是家喻户晓了。

隋朝时期的历史故事

隋朝时期的历史故事 本文是关于隋朝时期的历史故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隋朝时期的历史故事篇一:侵略林邑 林邑地处今越南中南部多珍奇宝物,大业元年炀帝委任刘方为罐州道行军总管,以尚书右丞李纲为司马负责侵略林邑。之前刘方将军已经把交趾(今越南河内)平了。 公元620xx年(大业元年)正月,刘方率舟师主力至海口(林邑入海处)。林邑王梵志派兵据险抵抗,被隋军击溃逃散。三月,刘方率军进至阇黎江,林邑人据南岸立栏栅,意图阻止隋军渡江。刘方命令兵士盛举旗帜,雄击金鼓而进。隋军旌旗招展鼓声震天,强大的阵势与军威完全把林邑人惊惧了从而溃逃。 刘方随即指挥大军渡过阇黎江。行至三十里,林邑人乘坐着大象,从四面八方围聚而来。妄图与隋军决战威震住隋军。刘方忙命令士兵们用强弩射击大象,大象被纷纷射中受伤而溃乱逃跑,林邑人的军阵被受伤的大象践踏冲乱。刘方乘势指挥精锐之兵发起进攻,林邑军溃散。隋大军全线发起猛攻,大获全胜,只是抓着的俘虏就以万计。此次战役波澜壮阔场面宏大,隋军英勇善战表现出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概。 刘方率大军一路向南追击,屡战屡胜,战无不胜。于是济区粟,度六里,前后逢贼,每战必擒。隋军进至大缘江,林邑人又据险为栅,又被击破之。并追过了马援铜柱以南。随后隋军又向南追击了八天,终于抵达林邑人的国都。夏季,四月,林邑王梵志被迫弃城奔逃到海上。刘方率隋军进入林邑都城,缴获林邑人都是用金子铸成的庙主牌位十八枚。“获其庙主金人,污其宫室,刻石纪功而还。”刘方命令刻石记录了这次征伐的功绩后班师还朝。 隋军此次过于深入南方,作战长达数月之久,从冬季打到夏季。班师回朝途中正处炎热的夏季,隋军士兵不适应南方闷热潮湿的气候,加上长途跋涉,士兵们很多染上疾病,有的士卒脚都肿了,死去十之四、五。刘方将军也染上了病不幸死在回军涂中。炀帝知道消息后非常痛心为之惋惜,下诏褒奖赞美刘方将军。诏曰:“方肃承庙略,恭行天讨,饮冰湍迈,视险若夷。摧锋直指,出其不意,鲸

台湾省的历史和现状

台湾省的历史和现状 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之后,翌年在台湾设1府3县,隶属福建省。台湾重新纳入中国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与大陆的联系更加密切了,成为国家统一整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从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以后,出现了大陆居民再度大规模移居台湾的高潮,到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不包括山地的高山族同胞,台湾居民已超过200万人,较郑氏父子治台时增加近10倍。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清政府陆续在台湾增设行政机构。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将台湾建为行省,派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刘铭传广招福建、广东等地居民迁台,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先后设立抚垦总局、电报总局、铁路总局、军械局、通商局、矿油局、伐木局等机构;修筑炮台,整顿防务;架设电线,创办邮电;铺铁路,开矿山,造商轮,发展工商业;兴建中西学堂,发展文化教育等。其中有些建设项目,在当时全国尚属创举。例如台湾铁路不但是全国最早的铁路之一,而且是中国自己集资修成的 清政府治理台湾的200余年间,台湾的封建经济得到迅猛的发展。全省各地相继出现许多富甲一方的大地主大商人。但与此同时,台湾人民反抗清王朝暴政和封建地主剥削的斗争也不断高涨,且与大陆人民的反清斗争遥相呼应。事实表明,凡较大的起义组织几乎都是从大陆传入的。如1786年台湾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就是大陆人民的反清秘密团体“天地会”传入台湾后,由台湾“天地会”首领林爽文、庄大田领导的。起义军众达十数万。清政府调动浙江、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等数省兵力驰台镇压,历时1年2个月,始得平定。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前后,台湾天地会、小刀会,又与之呼应,多次起义。 台湾同胞富有高度的民族爱国精神。他们在反抗国内反动统治的同时,为了抵御外患,同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起,台湾和大陆边沿各省份成为我国反帝斗争的最前线,直接承担着中华民族的忧患。在鸦片战争期间,台湾同胞动员组织了人数2倍于当地戍兵的抗英民团,并捐资输银,共赴国难。他们和官兵一道击退了入侵的英军,粉碎了敌人试图侵占台湾的阴谋,赢得了抗英斗争的胜利。当时台湾兵备道姚莹在其《奉逮入都别刘中丞书》中写道:“台湾擐甲之土,不懈于登陴,好义之民,咸奋于杀敌……卒得保守岩疆,而获安,未烦内地一珍一矢者,皆赖文武士民之力也”。鸦片战争之后,台湾同胞还先后击退了美国、法国和日本的多次入侵。 早在16至17世纪,日本就曾数次出兵窥伺台湾。19世纪后半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力图跻身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1894年它发动了中日战争(甲午之战),翌年3月攻占澎湖。腐败的清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台湾从而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开始了长达50年的日据时期。 日本占据台湾后,在台北设有总督府,作为统治台湾的最高机构。并在各地建立乡镇公所,实行警察、保甲制度,对台湾实施殖民统治和“皇民化”教育。同时,基于发展本国经济的需要,初时把台湾作为其发展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基地,使台湾加工工业和交通运输逐步得到发展。二次大战期间,日本为配合军国主义的南进政策,又进一步在台湾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各类工业,扩大了工业在全岛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使台湾开始由传统的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逐步向半资本主义半封建的以工商业为主的社会形态转变。据统计,抗战结束前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