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见解

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见解

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见解
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见解

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见解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全球化与信息化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世界各国对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争夺加剧,抓好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的战略任务。本文仅就中学教育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行探讨,以期有所启发。

一、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大意义

1.创新、人才及创新型人才的定义

关于创新的概念说法不一,在综合中外观点的基础上,笔者更认可上海交通大学的朱晓妹等人的观点:创新就是“引入、创造、开发以及整合新事物的过程”。人才的概念是历史而具体的,但是人才的标准和评价是各种各样的。《汉典》提出:人才是在某一方面有才能或本事的人。《辞海》提出:人才是有才识学问的人或德才兼备的人。依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人才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通过创新性劳动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无论是理论型的,还是应用型的、技艺型的,都需要有创造性,都需要成为能创新的人才。

2.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大意义

(1)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需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中学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保障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持续科学发展的战略需要。中国梦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和无限的空间。坚持中国道路,凝聚中国力量,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实施“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中国梦就一定会实现。(2)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提升当今我国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当今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和创新人才的深度较量,说到底是创新人才能力的较量。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已经成为最为严峻而紧迫的任务。与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关键技术、核心技术、重大技术上的差距依然明显。要缩小差距,迎头赶上,弯道超车,刷新确立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就必须加紧加大培养创新型人才。(3)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现实需要。我国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在成功跨过中等收入陷阱、中产收入陷阱和引领好经济新

常态方面压力重重。面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出现的一系列困难矛盾和风险挑战,要坚持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通过创新驱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4)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自身成长的内在要求,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因此,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人的个体与群体成长发展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党和政府的使命,更是每一位中国公民努力要实现的目标。随着人类文明的推进,创新能力已经越来越成为人类自身能力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5)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创新型国家建设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更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无论是科技进步,还是知识创新,人才起决定作用。教育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知识创新的主要基地,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党的十八大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中学阶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以全面发展、自主发展为特征的素质教育为人的创造性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培养创新型人才定位不准

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定位不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人才培养的特点来看,对中学生进行创新型培养的特点把握不准,甚至夸大了中学阶段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作用,忽略了中学是基础教育阶段。拔苗助长式的创新和成人化的创新实验屡见不鲜。从人才培养的任务来看,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创新型培养的认识模糊不清,对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缺乏系统的认知,存在教育盲区,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度低。事实上,中学阶段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让学生全面发展。

2.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进程度不均衡

部分地区、部分学校、部分教师对培养创新型人才重视程度不够,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推进不均衡,学生接受创新教育的机会不平等。在一些积极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校,也存在着学生发展不全面的问题。热衷学生片面创新,忽略学生整体发展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

3.培养创新型人才忽略育人功能

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以人为本,关爱、尊重、激励和发展学生。但在实际教育实践中,以学生为本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教师更侧重于书本内容的教授和学科知识的检

测,更关心冷冰冰的分数。创新型人才成长需要非智力因素的催化,如果催化的质量不高,就不能有效支持学生兴趣、心态、思维、情绪等的创新能力的养成。

4.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方式亟待创新

在中学阶段,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部分地区和学校教育机制落后,不能与时俱进地适应创新人才成长的要求。传统的授课方式依然是中学阶段课堂教学的主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难以落实,教师过多地包办,过度地介入,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突出,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三、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施策略

1.准确把握中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和任务

(1)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界定。我国的中学,包括初中和高中两个学段。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应该把初中和高中这六年看作是一个“连续重建的工作”,要突出初中和高中教育的连续性。杜威认为,儿童4~8岁为通过活动和工作而学习的阶段,

8~12岁为自由注意学习阶段,第三阶段为12岁以后,属于反省注意学习时期。本文的中学教育主要是指学生12~18岁之间的这段教育时期,突破初中、高中界线,系统地、连贯地设计整个中学阶段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教材和实施策略,这样更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2)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特点。中学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体系中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地位,因此,我们要科学地把握中学阶段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三个主要特点。①奠基性。中学阶段是人生的成长期,也是学生的发展期,是学生还不成熟、不定型的一个阶段。中学阶段是学生从儿童向青年的过渡期,这是人生的基础,要为中学生的人格发展奠基;中学阶段是学生从初等教育向高等教育的过渡期,要为中学生的学力发展奠基;中学阶段对学生创新的基本意识和基本能力有了初步的培育,这是创新的基础,要为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奠基。②科学性。“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做万做学做真人。”培养创新型人才,要科学地把握我国发展的历史使命与基本国情,科学地把握人才成长规律与教育规律,科学地把握创新发展的普遍性与时代性,使中学阶段创新人才的培养充满生机和活力。科学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把“育苗”作为重中之重,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长远发展的基本育人观,脚踏实地地抓好创新型人才的细节养成。③法治性。中学阶段培养人才必须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法”的法定要求。教育目标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我们必须要贯彻落实好。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培养合格的公民,而且要使他们能够担当起“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任。培养创新型人才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3)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任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是对人才培养标准的任意拔高,而是实践教育未来价值的更高层次的体现。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

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是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①中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初级任务。成人的创新性源于中学时代埋下的创新因子。因此,中学阶段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任务是打好学生创新的基础。“中小学生主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创造的表现主要是创造性地学习;大学主要以研究问题和专业知识学习为主,创造的表现主要是研究。”“什么是‘创造性地学习’呢?它是指学生在学习继承阶段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是创造性的初级表现,像好奇心、求知欲、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想象丰富、敢于尝试等。这些创造性,是基础性的创造素质,是一个人创造性发展的起点。”②中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高级任务。人才的本质特征是创造性。中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高级任务是培养创造力。创造力是指对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科学的加工和创造,产生新概念、新知识、新思想的能力,大体上由感知力、记忆力、思考力、想象力四种能力构成。培育创造性思维,培育创造性人格,是培育中学生创造力的重要内容。著名心理学教授林崇德提出了一个公式: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他提出了创造性思维的五个特点:新颖、独特且有意义的活动基础;思维加想象的内容;有“灵感”表现;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相统一;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相结合。他还概括了创造性人格的五个特点: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积极的个性意识倾向性,刚毅的性格,良好的习惯。围绕这些特点,我们要对中学生进行适度适当地引导,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创造性人格的养成。

2.中学创新型人才培养要做到全体、全员、全程、全面

(1)所谓全体,中学生要全体接受创新知识与创新能力教育。中学生不仅要全体学习基础知识,还要全体达成基本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学习目标。要面向全体,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在优势,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学生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我们要因材施教,因人施策,让优秀者更加优秀,薄弱者变得强大起来。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帮助他们扬长避短。要真正善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阳光。(2)所谓全员,从参加的主体来讲,即指学生的创新培养受到互联网+、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指导、培养与监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现代教育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单位等全社会参与,共同构建创新型人才成长环境,促进创新型人才的成长。从参加的区域来讲,学校、社会、政府和家长都是学生创新学习的重要资源,要全员为学习活动、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社团活动等提供保障。(3)所谓全程,是指整个中学阶段都要依据学生特点进行创新培养。对中学生的创新培养应该是连续的、渐进的,系统性地、阶段性地推进,做好初中、高中创新教育的衔接。学生在中学阶段,每年都应有年度培养目标,要有一个整体的教育

计划。每一个阶段、每一年级、每一时期、每一个成长节点,都应该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相应的系列教育的举措。学生的日常学习,每一过程、每一个关键环节,也都应该设计不同的教育内容。做到精心设计、精心布局整个学习期间、全天候的培养计划。这样,创新人才培养才更有实效性。(4)所谓全面,即指中学创新教育应该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全面性特点要求应该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学生一生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全面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应该着眼于学生今后的发展,要正确处理好做人与做事的关系,课内与课外的关系,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开发智力因素与调动非智力因素的关系,学习与实践的关系,主体与主导的关系,结果与过程的关系,生命与健康的关系等。让学生各个方面都得到培养和发展,让每个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均衡、健康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促进学生的智商、情商、灵商的协调发展。

3.中学创新型人才培养应“以人为本”,让学生得到关爱、尊重、激励和发展

(1)教育应以育人为核心。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教育应该回到原点,去寻求其本来的意义和价值。教育的本质是培育人、发展人、成就人,以人的发展和人的幸福作为终极目标。苏霍姆林斯基说:“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教育只有以人为本,关爱、尊重、理解、激励每一个学生,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使学生迸发出强大的人格力量,学生就会成为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因此,中学阶段的教育应该充满着对学生的关爱,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励学生成长,追求学生健康发展。(2)培养创新型人才必不可少的四个条件。关爱,是中学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情感基础。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信息化社会都是“互联网+”,而学校教育首先是“爱+”。没有爱的滋润就不能唤醒学生的心灵。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热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所以说,没有了关爱,也就没有了教育。但是,关爱不是溺爱。在关爱学生的同时,要引导培育学生承担责任和延迟满足的能力。我们要关爱每一名中学生,才能有效地激发中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欲望。尊重,是中学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尊重是爱的首席。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尊重教育的规律,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丰富性和独特性,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尊重学生,创新的种子就会在尊重、平等、民主的土壤中萌芽。要使学生有创新,必须尊重学生的勇气,尊重学生的表达和质疑,尊重学生个性特长和自我选择与创造。激励,是中学阶段创新人

才培养的主要方式。中学生心理逆反明显,思维活跃,容易情绪化。我们要通过激励,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培养学习的兴趣,挖掘并发挥出潜能,使每个人潜在的才干和能力都得到充分发展。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的学习潜能就能表现为实际的能力。激励学生学会坚持,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刚强的毅力。发展,是中学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对于中学阶段而言,学生的创新成长发展是缓慢的、微妙的。轰轰烈烈的创新工程不是中学生的追求,他们依然处在创新之树的种子萌芽期。因而,对学生出现的变化,我们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及时反馈,激励赏识,促进学生的成长。对学生的发展要坚持发展观点,采用增值型评价,以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达到创新发展尽可能的高度,促进学生充分发展,有效地唤醒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让学生不断从成功走向成功。

4.中学创新型人才培养要变革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新时期的学生要知识全面,勇于担当,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是自己学出来的,是自己“冒出来”的。没有学生的自主成长,知识是机械识记的,能力是表象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会是昙花一现。没有自主发展,就没有“创新人”的发展。自主发展是教育部刚刚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之一。(1)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人的自主发展,是学生的成长本义,更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转变学习方式,使学生自主发展,是当前培养创新型人才最需要的一个常态性工作。马克思认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类的特性”“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地、自由地发展和运用”,较好地诠释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西方人本主义、建构主义、认知主义三大学习理论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主要是通过自主方式来实现,关注学习者身心协同发展。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成功智力”理论认为,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能帮助实现人生主要目标。(2)理解学生自主发展,促进学生自主成长。自主发展的本质就是学生通过“自主、自律、自省、自强、自觉”,实现人的自由和幸福。幸福、尊严、自由是学生自主成长的目的所在。实现学生自主成长的途径是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自由空间,激发和挖掘学生的潜能,通过“情意自主、认知自主、行为自主、德育自主”的综合运行,让学生在自主意识、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我控制、自我监督、自主评估、自我担当、自我激励等环节上良性自主成长,促进其自由、全面、完整、健康地发展。(3)积极参与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本质上是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积极稳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任务极为繁重。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

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改革的任务非常明确,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进一步深化,要实现几个发展:育人路径——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育人对象——面向全体学生;育人目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育人结果——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育人内核——全面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育人过程——自主发展。只有如此,才会促进创新型人才的自主发展,提升创新型人才的综合能力。(4)学校要确立创新人才成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课程设计、学习环境、教学模式、考核方法、教学手段等各个方面始终紧扣创新这个主题,把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灌输到学生大脑中,把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到每一个教学任务中。要以创新精神为重点,实践能力为基础,改变过去以传授知识为本位的教育思想。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开动脑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变客体为主体。这样学生才能发挥主体作用,乐于求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要以“精导?自主?探究?体验”为线,优化互动,提升参与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习惯和科学精神,促进每一位学生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同时,研究性学习也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学生要少做习题,多做课题。

5.中学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要突出“三个关键”

(1)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科学本身是没有国界的,但创新人才是有国界的。在中学教育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育创新人才的关键。当前,社会的一些负面现象对中学生的成长产生了消极影响。中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起始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在学校全部活动之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要加强宣传教育,二要把教育融入课程,三要引导学生践行,四要考核评估,五要制度保障。学校要使学生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把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学校的长远育人目标相结合,使这些观念深入人心,内化成师生的内在素质,提升整体育人质量。(2)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最为宝贵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养分。离开了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型人才培养就会缺乏民族性和传承性。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用科学的方法。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文明史,再次证明了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中华民族创造的精神财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坚持“内源性”传承与创新,“外源性”吸收与融合。(3)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创新型人才成功的关键。实践以极大的能量助推了人类的发展和科技创新。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中学生创新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它与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要大力加强中学生的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为创造力的提升提供重要的推动力。杜威说:“学校科目的互相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实践的主阵地一是课堂,二是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实践的主要内容应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与当今科技发展紧密相连,与社会热点、难点紧密相连。如今,创新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的精神。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当今时代对各级学校提出的迫切要求,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广大中学教育工作者要不忘初心,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4.

[2](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8.

[3]钟祖荣.创新型国家建设与基础教育的使命[J].人民教育,2008(7):3.

[4]夏征农,陈至立.辞海(缩印版)[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5]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J].河南教育,2000(1):1.

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怎样培养创新型人才心得体会

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怎样培养创新型人才心得体会 【--教师节祝福语】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人类文明的高度进步,促使我们迈 着急促的步伐,进入21世纪。这一世纪充满了竞争与挑战,充满了 拼搏和自信。振兴一个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21世纪教育的主题和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 创新人才。因此,这一有着深远意义的任务就落在我们教师的身上。我深感任务重大,所以,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将实施创新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一项基本任务。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 指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愿望与态度,需要人的内在动机去激励和推动。因为,激励可以使人发现自身的积极因素,从而产生自信,人一旦有了自信,将会产生巨大的勇气和动力。李时珍因为从小立下志愿,要为穷人看病解痛,所以,不畏艰难险阻,到各地去采药尝药,终于写成了《本草纲目》。因为,他自信自己一定能成功。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许多学生提出一些‘异想天开”的问题,我不对他们泼冷水,而是鼓励赞扬,引导他们敢于想他人未想、做他人未做的事。

许多科学家们的重要发现和发明,都是产生于风华正茂、思维敏捷的青年时代。青少年时期,是创造教育的重要时期,而创新教育又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摇篮。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推动着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但是需注意,青少年儿童的想象力往往面广而不深入,情节过于简单,思维不深刻,需要引导和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首先必须凭借课文,从而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但这些创新因素分布广泛,这就需要师生共同努力。 创新因素蕴含在语言、思维、德育、美育之中。如《司马光砸缸》一课,我挖掘创新因素是引导学生认识救人,既要有勇又要有谋,进而引伸到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司马光运用逆向思维方式,把缸砸破,让水离开人,而不是想办法让人离开水。 创新因素广泛分布在词、句、段、篇之中。如在文中的句子有的看似平常,往往容易被人忽视,但实际上潜藏着创新的因素。在讲一篇课文时,设计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设想出一些可能性和合理性的答案,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发展了他们的思维。

中学生创新人才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与实施策略.docx

中学生创新人才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与实施策略一、创新人才与个性化培养内涵 (一)创新人才的内涵 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具备以下素质:第一,善于与人交流;第二,喜欢富于挑战性的生活;第三,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第四,乐于听取他人意见;第五,勇于创新。从人格特质来说,科创人才拥有乐群性、兴奋性、敢为性、敏感性的特征。他们极富原创性,对于参与科学研究有着极高的热忱。 (二)个性化培育的内涵 所谓个性化教育,就是指通过对被教育对象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分析、测试、考核和诊断,根据社会或未来发展趋势、被教育对象的潜质特征和自有学者价值倾向以及被教育对象的目标与要求,量身定制教育目标、教育计划、辅导方案和执行管理系统,并组织相关专业人员通过量身定制的教育培训方法及整合有效的教育资源,对被教育对象的心态、观 念、信念、思维力、学习力、创新力、知识、技能等展开咨询、教育和培训,从而帮助被教育对象实现量身定制的自有学者成长、自有学者实现和自有学者超越。

二、研究背景 目前对于普通中学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同质化严重 二十年来,“超常教育”和“学科竞赛训练”成为了有学者 国普通高中优秀学生培养的主要模式,它为有学者国创新 人才培养的后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基础。然而,这种 以加深知识难度和缩短学习年限为主的教育模式在某些方 面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对培养各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由于 模式单一,同质化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已不能为青少 年播下创新的种子,导致与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脱节,最终 制约了有学者国全面创新社会的形成。 2.学生的课程选择面狭窄,创新潜质难以得到自主发挥 当前,大部分的高中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都是根据比赛项 目而开展教学活动,“以赛代练”的现象突出;很多学校没有系 统科学的科技活动课程的规划和开展,课程开发数量较少,难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潜质和爱好,课程开发明 显滞后于社会发展进程,课程内容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限的课程让学生缺乏选择性,难以发掘学生的创新性。 3.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簿弱 根据本杰明.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包括记忆、理解、应用、 分析、评价和创造。其中记忆、理解、应用称为低阶思维,分析、评价和创造为高阶思维。平常的教学对低阶思维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为更好地建立健全科技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更好地落实作为创新型企业的发展要求,必需建立健全科技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大力营造自主创新的优良环境,提升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充分调动广大员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为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特制定本办法: 一、稳定、培养现有人才的激励办法 1、建立创新人才工作保障机制。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在推进企业跨越式发展中的骨干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要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形成公司统一领导,人力资源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格局。公司将把人才工作作为各部门负责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提拔、晋级、奖励的重要依据。对在人才队伍建设中成绩突出的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创新科技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在专业技术人员的使用上引入竞争机制,加大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和选聘力度,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对公司评选出来的科技创新人才重点培养,压担子、挑大梁,条件成熟时适时选用,使他们在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有效地发挥典型

示范作用,在全公司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为专业技术人才成长提供发展舞台,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3、建立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技术岗位津贴制度。本着“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的原则,提高高层次人才待遇,加快培养出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公司跨越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4、加强“H”型人才发展双通道建设。积极开展尖端人才、中高级专家等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不断拓宽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实现专业技术人才与经营管理人才两支队伍“H”型管理,改变独木桥式的事业发展模式,使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事业发展上各行其道,人尽其用。 5、推行科研成果奖励制度。为激发广大员工开展科研开发、科技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对申报的科研攻关、技术推广、自主创新项目等科研成果转化到生产经营实际中进行应用、推广和再创新的,按照《创新成果奖励办法》进行奖励,有力激发员工自主创新的潜力,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技术水平。 6、建立专业技术人才交流制度。按照个人自愿、企业需要、组织调配、因才施用的原则,根据企业发展方向,依托重点项目,针对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不同特点,不同发展方向,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向生产一线锻炼,不断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合理交流,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艺术人才培养的关键 [ 发表时间:2006-3-31 12:53:00 来源:中国艺术吧作者: ] 内容摘要:艺术人才是极富于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因此,艺术设计人才教育的关键是对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思维是智能发展的高级形式,培养富有创造力的艺术设计人才必须从创造思维培养入手,运用联想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逆向思维等方法,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艺术人才培养联想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逆向思维 众所周知,艺术设计人才是极富于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所谓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是智力活动的重要部分。它是一种摆脱了习惯定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鼓励在发散性思维的基础上进行聚合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同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也须以创造性思维作为基础。创造思维是智能发展的高级形式,培养富有创造力的艺术设计人才须从创造思维培养入手,运用恰当的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一、联想思维法──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联想思维法是根据事物之间都是具有接近、相似或相对的特点,进行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的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它是通过对两种以上事物之间存在的关联性与可比性,去扩展人脑中固有的思维,使其由旧见新,由已知推未知,从而获得更多的设想、预见和推测。 联想思维是建立在逻辑思维之上的正确想象的必然结果。联想思维要遵守三条法则: 1.有接近才能联想 即联想的事物之间必须有某些方面的接近与联系,能在时间或空间上使人脑与外界刺激联系起来; 2.有相似才能联想 即联想事物对大脑产生刺激后,大脑能很快做出反映,回想起与同一刺激或环境相似之经验; 3.有对比才能联想 即大脑能想起与这一刺激完全相反的经验。 著名美学家王朝闻说:“联想和想象当然与印象或记忆有关,没有印象和记忆,联想或想象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很明显,联想和想象,都不是印象或记忆的如实复现。”在艺术的创作的过程中,联想与想象是记忆的提炼、

浅谈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123

浅谈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鸡鸣小学:胡昌 教育工作是培养祖国接班人的一项崇高的职业,决定着祖国未来的命运的,所 以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能够高瞻远瞩,能够知晓祖国未来的形式,世界的发展趋势,根据未来的需求培养一批与世界接轨的新型人才。而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的竞争,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为了迎接未来的挑战,对于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我有以下见解:一、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首先要有自己的认识,到底怎样的人是创新型人才。 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个人认为作为一个创新型人才首先应该具有“创新精神”。美国《创新杂志》对创新所下的定义是,运用已有的知识想出新办法、建立新工艺、创造新产品。因此,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能够孕育出新观念,并能将其付诸实施,取得新成果的人。从广义上看,创新型人才是专指那些思维敏捷、思想解放、思路超前的人和那些敢想敢闯、敢作敢为、敢试敢冒的人。也就是那些具有经验、知识、信息,并将其融合运用到实际中,能够对行动目标有效地进行整理、判断、创新的人。综合国内学术界的一些观点,归纳一下,创新型人才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观念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不受传统认知或书本老师的认知观点所限制,不 受学科限制,有自己的独特想法。 2、思维具有灵活性。创新型人才可以轻易摆脱惯性,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根据不同的信息修正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具有极强的适应性。 3、认识具有新颖性。创新型人才思想活跃,能够经常提出不同寻常且又可以 被人们所接受、认可的观点。

4、人格特征鲜明。创新型人才具有较强的个性和独立性,敢于质疑,敢于探究,敢于从想象中探求食物的本质,对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清醒的认识。只服从真理。这种个性特征常常使他们在行动上敢于冒险,不愿忍受繁规琐节的束缚,敢于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以上特征实际上体现了创新型人才的三个主要方面,即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创造性思维、敏锐的问题意识、创造性想象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几方面;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新的兴趣、动机等方面;创新人格主要表现在比较开方不受条条款款所约束、优秀的调控能力、冷静的态度等方面。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应坚持的基本理念 首先需要我们革新教育思想,要清楚的认识我们的教育目的,我们要培养怎样 的人才,该怎么培养,还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达到教育的目的也就是教育方式和管理体系上的创新。其次就是评价体系的创新,明确怎样的学生是优秀的学生,怎样的正确的衡量一个学生。儿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把创新意识带到人才培养具体过程中,使人们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善创新。为此,必须树立教书育人和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为重点、以成才为目标的教育理念。 1. 教书育人的理念 创新型人才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创新教育要把指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放在首位,注重培育学生的爱国、诚信、责任等情操和创业、协作、奉献等意识,加强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文艺术教育,培育学生健康优良的人格品质。这就要求坚持教书育人的理念,将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我们教师的第一天职。 2. 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2020级创新人才培养试点班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2020级创新人才培养试点班 招生选拔方案 为加强创新人才培养,进一步提升优秀初中毕业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做好2020级创新人才培养试点班招生的各项选拔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1.进一步深化中考制度改革,完善普通高中招生办法,促进我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努力丰富课程质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特长发展,加大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力度。 3.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实施阳光招生,确保规范有序,平稳圆满。 二、组织领导 建立由校党委、校长室成员组成的领导小组,王继兵任组长,负责全面考核工作;张必忠、马蔚、顾小京、管建华任副组长,负责考核过程组织、纪检监督等工作;建立以党政办公室、课程与教学处、学生工作处成员参与的实施小组,具体负责推荐生资格审核、选拔测试考务等工作。整个选拔过程由如东县纪委监察部门、如东县教育局和招生办全程参与指导和监督。 三、招生人数及报名条件 1.在应届初三毕业生中预录取90名学生。 2.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可自愿申报参加我校提前招生选拔考试。

条件⑴:学科成绩优秀,综合成绩进入初中就读学校应届毕业生前列。 条件⑵:具备创新人才发展潜质,数理化竞赛成绩优异的应届毕业生。 四、报名确认方式和选拔测试安排 ㈠报名方式 报名方式Ⅰ:学校推荐。根据各初中学校应届毕业生人数及历年招生录取情况,确定初中学校推荐人数(见附表1),由各初中学校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确定推荐名单,公示一周无异议后,填写推荐表(见附表2),由初中学校汇总后,于2020年1月10日前寄送如东中学党政办公室,并将报名汇总表由智慧教育云平台发送我校。 报名方式Ⅱ:学生自荐。凡没有进入学校推荐名单但有数理化学科优势的学生可自荐报名,填写自荐表,于2020年1月13日前寄送到如东中学党政办公室。 ㈡资格确认 我校创新班招生领导小组将依据考生初中阶段的学业成绩和数理化 竞赛获奖情况,确认符合条件的考生,并于2020年1月17日,在我校园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发布符合报名资格的考生名单。 ㈡选拔测试 考生于1月19日8:30前凭带有照片的身份证明(身份证或学生证)到如东中学德馨楼大厅报到,领取准考证,参加选拔测试。具体测试时间安排如下:

人才工作机制改革与政策创新下--试卷76分

人才工作机制改革与政策创新(一)(下)试卷76分 1、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正确错误 2、到2011年底,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了9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 正确错误 3、我国人才培养工作成绩斐然,人才占总人口的比例并不落后于发达国家。 正确错误 4、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尚为取得根本的突破,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改进。 正确错误 5、我国当前一些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问题已经得到很好的解决,例如上学难、上学贵等问题。 正确错误 6、建立健全国民教育体系,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完善教育经费的多元化投资机制。 正确错误 7、学校教育乃个人教育的终点。 正确错误 8、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和培训机构应该向所有有学习需求的人开放,打破人才参与学习的各种壁垒和限制。 正确错误 9、在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人们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 正确错误 10、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只注重培养内容的全面性即可。 正确错误 11、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正确错误 12、当今世界,经济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正确错误 13、政府是人才培训的主体,应该转变观念,鼓励职工进行在职学习。 正确错误 14、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注重人才培养对象的多元化,建立多层次的人才梯队,优化人才资源的结构,形成一个初、中、高不同层次人才分类开发、逐级提高的塔式结构。

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研究

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研究 发表时间:2019-09-11T11:10:55.000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1期作者:夏天明 [导读]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代高职教育的重要指向,应当创新高职教育教学的方法,完善高职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形成综合性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切实解决学生创新成长中的问题,解决传统高职教育的困境。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环艺系,湖南益阳 413000) 课题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课题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XJKX18B226。 摘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代高职教育的重要指向,应当创新高职教育教学的方法,完善高职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形成综合性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切实解决学生创新成长中的问题,解决传统高职教育的困境。 关键词:高职;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使命,高职教育教学活动应当面向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找出高职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的空间,基于学生的个性化能力水平,不断拓展和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 1.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 1.1人才定位不科学 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不过关的主要原因在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的层次性设置不明确,没能基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活动。现有的人才培养往往倾向于经济发展的低端产业链条,没能在行业前沿与经济发展趋势的大背景下优化人才培养的定位。没能把科技转化与人才建设有机统一起来。不能基于社会需要建立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现有的人才培养机制的实践性和科学性不足,由于缺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机制,没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才培养制度的优化,导致人才培养投入不当,人才质量难以适应社会现实需要。只有优化教学资源的分析,切实把握国家政策,才能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 1.2质量保障不健全 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综合性的体系,只有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还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机制,没有基于学生的基础素质,社会的现实需要和高职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不能根据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要量身订做具体的教学计划,没有对高职学生展示全面的评估,降低了学生自主成长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还有的高职院校缺乏对学生成长的激励机制,不能根据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发展特色技能,因此影响了高职学生整体质量的提高。由于高职人才培养灵活性低,没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导致人才培养过于机械,创新教育教学体系也未能吸引学生广泛参与。 1.3硬件条件的不足 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还要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硬件条件的建设。一方面要求高职院校加大本校校内实践体系硬件设施设备的建设力度,另一方面强调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实践空间,构建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孵化体系。但是,当前高职院校投入到高职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硬件设备不足,高职未能建立指向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教学硬件资源体系,不能基于社会机构满足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的需要。现有的综合教学体系还不足以有效的支撑高职学生实现创新创业的梦想。 2.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机制 2.1政策保障机制 为了达到更好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应当大力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切实通过有效的政策指导高职学校教学和促进学生主动的开展一系列实践学习活动。首先,应当加大创新创业政策落实力度,切实基于政府主导构建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教学体系,引导社会企业与高职院校广泛的合作,基于地方经济发展战略需要对高职教育资源进行有效引导。其次,还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切实鼓励和扶持学生参与一系列创新型的学习与研究活动,给高职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在良好的政策鼓励机制引导高职学生从事相关生产实践。第三,还要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大力支持高职院校兴建大量的硬件设施设备,强调高职硬件设备的建设,构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良好的校内实践基地的支撑下推动高职创新型教学的顺利开展。第四,优化专业课、辅助员、心理咨询与政治思想教育部门的辅助作用,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全面开展。 2.2教学保障机制 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素质,促进教师主动有交的承担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应当加大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任务。首先,加大双师型教育的培养力度,加大对现有教师资源的培训,促进教师掌握有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切实把探索性、情境型、实践型、互动型的教学模式融入到高职教学当中。其次,还要加大教师队伍人才的更新,注重把企业专家人才与高职教师队伍进行衔接,基于良好的教育人才与实践人才的相互衔接优化教师队伍体系,更好的指导学生主动的从事创新创业的活动项目。第三,还要优化高职教师进入企业实践的机会,引导高职教师在行业生产一线掌握前沿技术发展趋势,从而提高高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第四,还要优化专家支援体系,进一步运用教师承担专业课题,教师带领学生创新的方式完善创新型教育教学活动的孵化形式。 2.3优化支撑体系 高职教学应当深入的落实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应当大力支持高职院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实践活动,注重创新有效的实践教学的互动形式。一方面促进学生以学徒制、假期实习制、毕业实习制和见习制的方式深入企业进行学习实践。另一方面还要由高职院校承担一些企业的生产科研任务,促进高职学生主动承担社会实践项目,达到提高和积累学生实践经验的目标。还要组织开展一系列的校内外实习教学活动,基于校内实践模拟职业情景,并且组织开展一系列的趣味性的创新型技能比赛活动,给学生提供创新的创新展示平台,以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2.4完善评估机制 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应当采用持续性教学方式,强调优化课程设置的规划,建立综合性的评估机制,切实在高职学生入学后就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估,在有效的引导模式下促进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全面成长。首先,应当完善的学生心理、就业、知识、实践能力的综

培养创造性人才:教育的“应然”与“必然”

培养创造性人才:教育的“应然”与“必然”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教育界曾经开展过一次关于创新教育的讨论,世纪之交,创新教育再次成为教育界关注和探讨的焦点与热点,其影响之深远却远非上次讨论所能比拟。创新教育已经成为当代教育的最强音。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必须致力于培养创造性人才,开发人的创造性,这既是教育的题中之义,也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复归人的创造性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属性在于,人是社会实践的唯一主体,实践是人特有的生存方式。人通过实践活动能动地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从而超越于动物界,创造出一切属于人的本质特性。人既创造了人类自己,同时也创造了所有的社会关系。一切动物都有特定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条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生理构造和活动方式。某一物种的活动器官的特定功能就是这一物种的本能,它决定了动物的特殊本质,即它们的活动是以本能和对外部环境的被动适应为特征的。而人的实践活动的最大特点是,它是一种有目的地运用人工工具改造外部环境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人通过一定的工具使用(工具的制造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凝聚在客体中,既使自己的技能、意图物化到对象中,又改造了对象。这种在实践之中改造和占有对象的活动,明显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的特征。人在实践过程中,总是处在能动、主导的地位,是自己活动的发起者和承担者,人自己主宰操纵自己的活动,是自己活动的主人。人类正是通过这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突破了自然规定的限制,突破了人体器官的生物本能的束缚,从而使人具有了超生物学意义的本质。可见,人的本质内在的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它不是简单地存在于现实、被动地反映现实,它总是不安分的,力图超出原有的存在,人类活动的这种能动性、创造性,正是人的本质之所在。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离开了人的能动性、创造性行为,社会就会成为僵化不变的存在物。心理学研究以及各国资优儿童青少年培养的实践证明,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人的素质中最主要、最富活力和最有价值的一部分,它是人类遗传的一部分,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东西。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指出,创造性是“任何儿童都具有而大多数人长大后又会失去的。”大多数人长大后之所以会失去这种创造性,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人类后天所接受的“不良学校教育”难逃其咎。所谓“不良学校教育”,即日益远离教育本真意义的形式化教育,它包括妨碍受教育者创造性发展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制度等诸多方面。正是它们不仅创造了受教育者认知结构上的缺陷,更为严重的是,抑制了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阻碍了独立个性的形成。这种学校教育培养的人只能是满足现状,唯唯诺诺,不敢创新,不思创新,不会创新。教育的这种偏失,可以也应该通过教育变革来恢复教育的本真状态——培养真正的人,具有创造性的人。通过创新来复归人的创造性,培养创造性人才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培养创造性人才既是教育的本质与功能决定的,也是教育的生命力之所在

浅谈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浅谈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教育工作是培养祖国接班人的一项崇高的职业,决定着祖国未来的命运的,所以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能够高瞻远瞩,能够知晓祖国未来的形式,世界的发展趋势,根据未来的需求培养一批与世界接轨的新型人才。而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的竞争,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为了迎接未来的挑战,对于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我有以下见解: 一、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首先要有自己的认识,到底怎样的人是创新型人才。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能够孕育出新观念,并能将其付诸实施,取得新成果的人。从广义上看,创新型人才是专指那些思维敏捷、思想解放、思路超前的人和那些敢想敢闯、敢作敢为、敢试敢冒的人。也就是那些具有经验、知识、信息,并将其融合运用到实际中,能够对行动目标有效地进行整理、判断、创新的人。创新型人才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观念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不受传统认知或书本老师的认知观点所限制,不受学科限制,有自己的独特想法。 2、思维具有灵活性。创新型人才可以轻易摆脱惯性,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根据不同的信息修正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具有极强的适应性。 3、认识具有新颖性。创新型人才思想活跃,能够经常提出不同寻常且又可以被人们所接受、认可的观点。 4、人格特征鲜明。创新型人才具有较强的个性和独立性,敢于质疑,敢于探究,敢于从想象中探求食物的本质,对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清醒的认识。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创造性思维、敏锐的问题意识、创造性想象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几方面;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应坚持的基本理念 首先需要我们革新教育思想,要清楚的认识我们的教育目的,我们要培养怎样的人才,该怎么培养。其次就是评价体系的创新,明确怎样的学生是优秀的学生,怎样的正确的衡量一个学生。为此,必须

心得体会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心得体会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心得体 会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心得体会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培训心得 教师具备教育科研创新能力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更是时代对广大教师的要求。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社会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是科研型的教师,必须具备高水平的教育科研创新能力,否则无法实施这个变革。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具有各种独特品质的社会成员。他们有着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禀赋、能力,不同的气质、性格,不同的意志、情感,不同的思想、行为,而且他们又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由于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不同、性格特点各异、家庭环境不一样,个性心理品质千差万别,且极不稳定,不断变化,每个学生就是一个特殊的世界,对他们不可能像生产物质产品那样按固定的工艺流程、统一的型号来铸造。受教育者不仅是教育的客体和对象,而且可以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转化成为教育的主体,既是教的客体,又是学的主体。他们在接受教师影响的同时也影响着教师,影响着整个教育过程。任何教育活动都不是教师的单向作用,而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作用。教师从事的教育和教学活动,只有得到受教育者的良好配合才能产生效益。因此,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只有不断地探索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科学地、灵活地运用教育

理论,因人、因时、因地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这种创造性的作用并不在于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发现,而在于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中塑造发展中的人。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那么,该如何提高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呢? 一、教师科研能力提高的途径 1、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前提 (1)树立和增强从事科研的意识和自觉性。 (2)要注意学习,用于实践。 (3)要努力掌握从事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 (4)要创设教育科研的氛围 2、培养与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方法 (1)多看。多看是提高教师教研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只要通过不断的学 习才不会被飞速发展的社会所淘汰,终身教育的目的就是为我提供学习的机会。多看一些与本学科相关的学刊,通过多学科新理论,新技术的移植转换成本学科的新成果。多看本学科有关的专著,教材,因为这些教材和专著具有指导作用。 (2)多谈。多谈是一种简捷、快速获取信息的好方法,多与优秀的中高级教师、学者交谈有利于自身的提高,他们的经验丰富,科研造诣较深,善于把握方向,能全面地看问题。 (3)多听。参与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见解

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见解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全球化与信息化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世界各国对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争夺加剧,抓好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的战略任务。本文仅就中学教育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行探讨,以期有所启发。 一、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大意义 1.创新、人才及创新型人才的定义 关于创新的概念说法不一,在综合中外观点的基础上,笔者更认可上海交通大学的朱晓妹等人的观点:创新就是“引入、创造、开发以及整合新事物的过程”。人才的概念是历史而具体的,但是人才的标准和评价是各种各样的。《汉典》提出:人才是在某一方面有才能或本事的人。《辞海》提出:人才是有才识学问的人或德才兼备的人。依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人才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通过创新性劳动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无论是理论型的,还是应用型的、技艺型的,都需要有创造性,都需要成为能创新的人才。 2.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大意义 (1)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需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中学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保障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持续科学发展的战略需要。中国梦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和无限的空间。坚持中国道路,凝聚中国力量,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实施“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中国梦就一定会实现。(2)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提升当今我国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当今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和创新人才的深度较量,说到底是创新人才能力的较量。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已经成为最为严峻而紧迫的任务。与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关键技术、核心技术、重大技术上的差距依然明显。要缩小差距,迎头赶上,弯道超车,刷新确立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就必须加紧加大培养创新型人才。(3)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现实需要。我国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在成功跨过中等收入陷阱、中产收入陷阱和引领好经济新

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研究

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研究 人才工作的活力取决于体制和机制。实施人才强州战略,推进人才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 一、我州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建设现状 我州党委、政府历来重视人才工作,特别是2006年成立人才工作科以来,把人才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营造了良好的人才环境。 (一)“党管人才”新格局初步形成。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初步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共同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的党管人才的工作新格局。一是组织机构更加完善。目前,州、县(市)党委都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由党政一把手亲自抓人才工作,强化对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州委分管领导任组长,州政府分管领导和州委常委、组织部长任副组长,人社、发改、工信、农业、畜牧、财政、教育、科技、卫生、民政、宣传、统战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切实加强对全州人才工作的领导。坚持人才工作报告制度,各县(市)和州直有关单位定期向州委人才办报告人

才工作情况;落实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州、县(市)委人才办认真履行牵头抓总职能,及时协调人社、教育、科技、卫生、农业等部门,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人才工作。二是政策体系逐步健全。先后制定出台了《2003-2010年全州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州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工作的意见》、《***“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实施方案》、《***州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的意见》和《***州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加快人才资源开发、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大力引进人才智力、营造人才环境等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三是目标考核不断加强。建立健全了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人才工作督查考核制等各项工作制度。改进人才评价标准,建立健全了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标准,提高了人才评价科学化水平,对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既注重年度考核和平时考核,又注重工作实绩和做出的贡献,打破了人才评价“证书化”倾向。五年来,先后共召开领导小组会议12次,定期听取各成员单位工作进展情况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汇报,把人才工作列入各县市、部门的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第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意识得到

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2019年文档

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教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为有用之人,学生要先学会做人,然后成材。创新教育是通过教育创新,以激发和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提高人的创新素质,塑造现代创新人格,培养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 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智能活动,只有在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中,人们才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才会有创新的意向和行动。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凡是因为求知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学生,往往愿意继续进行试验和探索,从而促进智能的发展,产生创新的思想。这就要求班主任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培养创新型人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给学生提供适合创新的环境 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的环境是学校“潜在课程”的重要成分之一。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学校的环境起着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创新兴趣,渲染学校创新氛围的作用。为此,学校要着重校园的建设,营造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无限的创造想象的氛围。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不同的领域注意不同的文化特点,在语言与文学领域中,注意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交流,提供可以让学生有发挥空间的场所,在数学领域中注意古今结合,东西合璧。学校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寓创新教育于一景,一物,一事中。如贴挂科学家画像,装裱激励创造性的名人名言,设置科技橱窗,板报等都可以作为加强创新教育的手段,发挥其育人功能。 二、要对创新型人才给予充分的肯定 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成功的欲望,都想体验成功后喜悦。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设法为学生安排“成功”的机会,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觉到自我的价值,品尝到其中的乐趣,进而成为创新发明的动力。

学校加强创新人才贯通培养实施方案

学校加强创新人才贯通培养实施方案 学校加强创新人才贯通培养实施方案贯通培养是以全人发展为导向,立足学生终身发展,构建学段间双向衔接、环环相扣,学科间横向贯通、有机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多方资源共同参与、整体推进的一体化教育体系。根据潍坊市创新教育研究院2020年工作要点,诸城市加强中小学创新人才贯通培养的 实施方案,立足本校创新教育工作实际,以培养教育创新人才为目标,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以学校课程实施与教育管理为载体,积极探索小学各年级有效衔接的贯通式培养模式。一、遵循原 1.循规律性。坚持系统培养理念,整体统筹各学段,理顺各学段的功能定位与育人目标,使其依次递进、有序过渡 2.重整体性。着眼完整人的成长,整体统筹各学科,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 3.现协同性。整体统筹各类教育阵地与教育类型,实现协同联动,构建协调一致的育人环境。二、具体措施 1.施三段联动战略,深化落实贯通培养着眼于新的高考形势和学生的未来发展,解决各年级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各自为战的问题,在创新人才落实三段联动责任制,促进我市创新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更加科学有效。 一是根据学生在各年级的年龄特征、学习心理、学习任务的不同,将三个年级学生应养成的创新习惯、需掌握的创新技能和应形成的创新能力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各学段的教学任务,做到三段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加强学段间教学内容衔接的研究,协调三个学段的工作步调,实现学段教学和研究力量的优势互补和各种教育资源的共享,发挥学段统筹协作的整体

集成效益。 二是确定具体任务。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统一制定提高创新能力的战略规划。跟踪最新教改成果,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学科教学发展意见。开展三个学段学科贯通培养等重大课题研究。统一组织有关的创新教育活动,为课堂教学提供正确的导向。发现与解决影响创新教育发展的问题,确定重点研究课题。 三是落实段联动措施。建立由三个年级教研员组成的学科创新教育研究小组,实行首席教研员制。组长在学科教研工作中要起核心作用,发现问题、设计活动,组织领导本学科其他各学段教研员和教师进行教研教改。分学科制定三段联动工作计划,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开展研究工作。创新教育研究中心和教研室对学科创新教育教学联动的情况每半年考评一次,主要是对学科组提出的研究问题、开展的研究活动、研究的成果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学科组内实行捆绑式考核,纳入教研员学科负责制 2.立创新潜质学生数据库,联动跟踪培养创新潜质学生是创新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具有浓厚兴趣、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能力的学生,对于潜质学生加强跟踪管理有利于他们的良好的后续发展,同时能够发挥积极的榜样作用,使创新学生群体不断壮大。 一是学校从创新课程落实及创客大赛、实验技能大赛、科技节、艺术节等活动中,通过数据跟踪分析,发现创新潜质人才,形成潜质学生数据库并及时跟进培养,并推荐参加市级以上创新教育活动。市创新教育研究中心通过搭建各类竞赛活动,对学校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进行筛选,建立市级数据库,推荐参加省级、国家级创新活动。

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人才培养制度 为更好地建立健全人才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更好地落实额敏县司法行政系统的发展,建立健全面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大力营造自主创新的优良环境,提升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为额敏县司法行政系统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特制定本办法: 一、稳定、培养现有人才的激励办法 1、建立创新人才工作保障机制。各科室主要负责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在推进本系统跨越式发展中的骨干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要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形成党政统一领导。我局将把人才工作作为各科室负责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提拔、奖励的重要依据。对在人才队伍建设中成绩突出的领导班子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创新科技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在本系统专业人员的使用上引入竞争机制,加大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和选聘力度,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对我局评选出来的人才重点培养,压担子、挑大梁,条件成熟时适时选用,使他们在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有效地发挥典型示范作

用,在全矿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为专业人才成长提供发展舞台,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3、建立专业学科人才交流制度。按照个人自愿、我局需要、组织调配、因才施用的原则,根据企业发展方向,依托重点项目,针对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不同特点,不同发展方向,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向生产一线锻炼,不断加强专业人才的合理交流,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 4、完善发展职业教育的保障机制。完善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分类制定在职人员定期培训办法,倡导干中学、学中干。按照统筹规划、学以致用、鼓励上进、合约管理的原则,鼓励在岗员工参加紧缺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的成人教育,全面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5、人才长效激励机制。本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重业绩、重贡献的分配原则。对特殊人才采取特殊的分配办法。对关键岗位的技术骨干、承担重点工程和研究项目的专业技术带头人、科技创新人才及经营管理人才,实行“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实践中集聚和培养创新人才。凡创新求变、勤奋拼搏,做出骄人业绩,给企业创造巨大收益的可给予重奖。 6、关心人才,改善条件。从工作环境、学习环境以及家庭生活等方面给予人才全方位的关心和爱护,积极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和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加大投入,改善办公条件,抓好文体设施建设,优化员工生活环境,关注技术人员身心健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