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

五、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路和措施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发展教育的根本,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我们采取了如下建设思路与措施:

建设思路:以人为本,把师资队伍的建设作为学科建设和工科化学基地建设的核心。通过稳定充实、正面引导、以老带新、优化提高,建立一支年龄、知识结构合理,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建设措施:

(1)强调师资培养与学科建设相结合。以学科点为依托,通过参与学科建设,优化了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了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水平。

(2)强调教学与科研紧密相结合。以工科化学基地建设为动力,通过教学改革实践,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要求教师将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内容;注重发挥名教授在教学中的带头作用。

(3)引进竞争机制和监督机制。以政策激励人,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定岗聘任制度及严格的考核制度,并按相应岗位级别指标进行年终考核和三年总考核,考核结果直接与岗位津贴挂钩。实行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和学生监督制度,综合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效果。逐步实行挂牌教学,促使教师在教学上下功夫,对于课堂教学优秀的教师进行大力表彰,并给予奖励。

(4)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实践,探索新时期下的课堂教学规律、教学方法及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在教改上取得成果的教师给予奖励,为在教改中获得上级部门奖励的教师颁发配套奖金。

(5)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充实教师队伍。以事业留人,采取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加盟工科化学基地。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出国进修或攻读学位。要求教师一专多能,实施教师授课三 . 三制,即要求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能上三门课,而每门课均有三名教师承担其教学任务。

(6)在岗位考核指标中规定教师最低本科生教学工作量,促成正高职教师耕耘于教学第一线。

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还采取了如下具体措施:

(1)建立导师制。对每位新来的青年教师由系或研究室指定一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为其指导教师,并根据要求制订培养计划,进行1-2年的具体教学指导。学院根据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给予一定的学时补贴,对取得优秀教学成果的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给予相应的奖励。

(2)教学督导制。学院根据具体情况,每年组织院教学督导团或系、研究室的相关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跟踪听课,进行系统培养指导。院长有针对性地听取青年教师的授课,直接了解和掌握青年教师的授课情况。

(3)公开课制。每位新来的青年教师第一年应根据教学计划内容,在相应系或研究室范围内举行1-2次公开课教学活动。由校、院督导团提名,让教学效果好的青年教师面向教师上公开课,以活跃教学气氛,以便提高全院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4)听课制。每位青年教师进院后,根据培养计划,在全院范围内选取1-2门理论教学课程进行系统听课。

(5)教学效果一票否决制。引进的人才和青年教师在破格晋升职称时,院组织相关人员对其教学质量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者,一票否决。对取得优秀教学成果的青年教师在职称晋升、出国深造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通过近5年对上述措施的实施,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普遍得到提高,成效显着。尤为突出的有无机化学青年教师何凤姣、尹霞、刘红玲;有机化学青年教师江国防、张晓兵、张伟强;分析化学青年教师王玉枝;物理化学青年教师李扬、刘跃龙。他们的课堂教学不仅得到了校、院督导团的较高评价,而且深受学生的欢迎,学生评教给分大都在85分以上。几年来,在学校组织的全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何凤姣、江国防获得一等奖,尹霞、王玉枝获得二等奖,刘红玲、张晓兵获三等奖。江国防、张晓兵两博士不仅科研能力强,而且教学效果优秀,分别于2000年和2002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刘红玲、江国防、张晓兵、张伟强、蒋健辉被优先选派出国深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硕士毕业不久的结构化学老师李扬,去年主讲3个班的结构化学和物理化学,课堂上采取启发式和师生互动式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参加评教的学生和校、院督导团的老师均给出了优秀的结论。2003年11月,在学校举行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我院基地有李扬老师和尹霞老师均获一等奖(全校共3个一等奖)。

教师队伍状况

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通过实施教师队伍建设的一系列措施,6年中,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出国进修、教学研究或攻读学位共11人。引进博士、教授共13人。目前基地已建立了一支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科研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的师资队伍。直接参与基地建设的教师共计44人(不含实验系列人员),其结构见表4:

形成了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局面

教学为科研打基础,科研促进教学,科研与教学的结合在本科生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课堂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

工科化学基地教师承担了一批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部省级科研课题及教改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并能将科研项目的成果融于本科生的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分析化学学科在化学传感器、生命科学中的新分析方法、功能化生物纳米颗粒、化学计量学的研究方面有显着的优势,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研究成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有关专着(如《离子选择性电极分析法》等)介绍给学生作课外读物,并组织学生讨论。有机化学学科在金属卟啉的合成、卟啉仿生性能与金属原子电子结构的关系研究中取得了一批

成果。在新体系教材编写时,将上述成果作为教学内容引入教材之中。化工原理、物理化学学科在多相催化、固体化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已编入《物理化学》和《无机化学》教材之中。

(2)邀请专家给本科生开设讲座

邀请校内外专家给本科生开设专题讲座是本基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另一做法。如邀请俞汝勤、姚守拙、陈庆云三位中科院院士讲授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研究前沿和研究方法,王柯敏教授主讲多参数光化学传感器技术等;不定期的邀请挪威Bergin大学的Kvalhein教授和美国、加拿大、香港等6位国外专家教授来基地给本科生和研究生介绍他们的最新研究进展。这样使学生能进一步了解国内外研究水平和动态,对以后的主攻方向起着指导作用,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3)实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为发挥科研在实践教学中的促进作用,将基地教师的5项研究成果转化成本科生的综合实验内容,并编入新体系的教材之中。如“有机电化学合成、修饰电极制备与电化学特性测定及应用”、“催化剂对甲烷和甲苯催化氧化的偶联反应”等,从而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教师引导学生提前受到学研结合的训练

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吸收三年级本科生参加基地立项的创新实验研究,如“以减少能耗和环境污染为目标,进行绿色生产工艺模型的研究”等;基地一改过去第四学年二学期才开始毕业论文工作的做法,规定学生提前于第四学年一学期进入实验室,以便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展开选题、查阅文献、制订研究计划、实施研究等工作,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通过教师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学生开展一系列研究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及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部分学生在三年级时就能选定今后的研究方向,并主动联系导师进入研究室工作。某些本科生毕业论文已在国外期刊上正式发表。2002年省学位委员会抽查的3篇研究生(本科阶段在本院)毕业论文中有2篇获得优秀、1篇获良好。同时,科学研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求不断提高,从而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提

高。

教学水平与效果评价

在采取一系列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措施后,工科化学基地教师的总体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产生了显着的效果:

(1)一批具有正高职称的教师耕耘于本科教学讲台

多年来,中科院院士俞汝勤教授和姚守拙教授分别给本科生开设“分析化学前沿”、“生命科学的新分析方法”,原校长王柯敏教授给本科生开设“化学传感技术”,均深受学生的欢迎;21名教授中有20名给本科生讲授基础课。这些为提高教学水平提供了基本保障,院士和一些名教授的学术成就影响了学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考研率成倍增加,考取名校研究生人数逐年增多。

(2)通过工科化学基地建设,青年教师已成为基地教学的主力军

由于坚持执行青年教师的培养制度,使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校、院督导团老师和学生普遍反映担任基础课教学的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在近3年来有显着地提高,近6年内,工科化学基地青年教师中有8名教师在校级讲课比赛中获奖,3名教师获一等奖,34人次获校教学质量与教书育人奖,有的教师连续6年获8次校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奖。

(3)一批具有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承担教改课题

原校长、博士生导师王柯敏教授承担中国化学会立项的教改课题1项;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郭灿城教授承担由世行贷款的教育部教改子课题1项、省重点教改课题1项。副教授汪秋安博士承担教育部重点教改子课题1项;张季爽教授承担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改子课题1项;蔡炳新教授承担由世行贷款的教育部教改子课题2项、省教改课题1项;王玉枝副教授承担学校重大教改课题1项。这些项目负责人能带领一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大大提高了基地教师的整体教研水平,也大大地促进了基地教改与教研工作的开展。

(4)教师的自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有了显着的提高

实验中心采取一系列激励措施后,使教师对实践教学活动越来越重视,将知识在实践教学研究中固化,为校内外研制和改造一批本科生实验教学仪器与设备,培养了教师的自实践能力;教师熟练掌握了一批现代仪器与设备的使用方法,适应了实验“三级教育”新体系的教学,开发了多个新实验,从而提高了实验教

学水平。据教师反映,学生在本科毕业论文阶段的实验技能与以往相比有了较大提高。

有了一支结构合理、敬业精神强的师资队伍,必然具有强的竞争优势。连续6年化学化工学院教师的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工作均遥遥领先于全校24个院系。从2001年开始,湖南大学采取合同形式对24个院系实行目标管理,年终通过各项指标考核,化学化工学院于当年成为全校2个优秀单位之一,2002年成为全校唯一的一个优秀单位。在这些成绩的取得中,工科化学基地的教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