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创新教育与创新性人格培养

创新教育与创新性人格培养

创新教育与创新性人格培养
创新教育与创新性人格培养

创新教育与创新性人格培养

树立创新的教育思想和现代化教育观念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

不竭动力。教育如何创新,我们教育工作者都必须从观念上来一个根本转变,进一步解放思想。首先要做到四全。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到全部学校;面向全体学生;贯彻于青少年

成长的全过程。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人格 ,既是一个人的心理品质 ,也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人格的伟大对于一个人取得“才智成就” 具有重要意义。只要剖析各种创新案例就不难发现 ,创新型人才除了知识、能力等才智支

持外 ,还离不开某些非才智方面的支持。这种非才智支持系统对社会而言是一种创新环境 ,对

创新者个体来说则是一种创新性人格。为此 ,我们把支持一个从事创新活动所必须具备的非智力因素称为创新性人格。它是创新型人才应当具有的个性心理与道德品格。我国创新教育先

驱者陶行知先生认为 ,创新型人才应具有“大无畏之斧” 、“金刚之信念” 、“求知欲望” 与“创

造热情” 等品格。当代著名科学学专家赵红州教授认为 ,创新科学家的创新性品格主要表现在

好奇心与怀疑精神、自信心与谦逊精神、进取心与献身精神等方面。

我们在研究创新教育中的创新性人格时 ,不仅要依据对历史上或现实中的创新型人才的实证

分析 ,而且要依据创新教育的对象或目标进行行动思考 ,避免用过高或过泛的标准去设计非智

力因素的教育方案。针对当前影响创新精神培养的“再现教育” 、“应试教育” 等不良倾向 ,在

创新教育中设计创新性人格的培养方案时我们认为,应当着重体现如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1 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兴趣 ,是指人们有选择地、力求接近或探索某些事物的个性特征。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兴趣

表现为对这种事物特别喜欢 ,乐而不倦 ,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兴趣与好奇心紧密相关 ,它促使一个人产生好奇心 ,神往发现和思索问题 ,从而追求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研究表明 ,几乎所有的发明家对事物都有浓厚的兴趣和独特的好奇心。爱迪生小时候“孵蛋” 的故事成为兴趣和好

奇心的美谈。

因此 ,有人把兴趣比喻成“成功的胚胎” 、“胜利的幼芽” 是不无道理的。兴趣和好奇心是青少

年的天性 ,它能引导学生走进探索的大门。然而, “再现教育” 与“应试教育” 往往压抑了学生

对学业分数之外的事情的兴趣和好奇心。所以 ,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来说 ,首先应当

创设有趣的情境 ,激发学生广泛的兴趣。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及时确定某一中心兴趣 ,发展成为乐趣 ,学生产生乐趣后 ,有意识、理性地指导学生把乐趣与理想、目标联系起来 ,使其富有

社会性、方向性与自觉性 ,从而上升到志趣和追求的高度。

2 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

质疑 ,就是提出疑问。即指能够对一个事物或一种理论从不同角度提出各种不同问题的个性

品质。质疑与自信密切相关。自信的人比较喜欢提出不同的问题 ,提出问题是创新活动的第一步。因而质疑是创新性人格的首要品质 ,鼓励质疑是培养创新性人格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有一名言 ,就是“怀疑一切”,体现着对传统习俗和落后观念大胆批判的创新精神。没有对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怀疑 ,就不会有科学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诞生。爱因斯坦正是对经典牛顿力学的质疑 ,才促使他去探索新的时空观 ,从而创立了举世瞩目的相对论。

早在 17 世纪 ,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尔就提出了“普遍怀疑原则”,这个原则实际上就是期

望人们勇于把一切事物放在理性的前面加以审视 ,以辨真伪。即用理性去追问一切现存事物存在的合理性。“再现教育” 和“应试教育” 致使许多学生盲目崇拜教科书 ,盲目依赖老师 ,不善于

质疑 ,不敢发问。然而教科书并非句句真理 ,教师也不是事事正确。所以 ,创新教育应当鼓励学生质疑 ,探索并发现其中的错误。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 扬曾说:“尽管我仰慕牛顿的大名 ,但我

并不因此认为他是万无一失的。” 亚里士多德很尊重他的老师柏拉图 ,但决不盲从。他说: “吾

创造性人格特征

创造性人格的特征 吉尔福特(J.P.Guilford)在研究认知特性时,发现发散思维中的流畅性、独特性、变通性与创造性行为有高相关,也发现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之间有高相关,从而概括出创造性人格的一些特点;戴维斯(G.Davis)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10条创造性人物共有的人格品质;克尼洛的研究是在对已有关于创造性 人格的元分析基础上提出的,他认为创造性人格特征包括12个项目:①智力属中上等;②观察力;③流畅性;④变通性;⑤独创性; ⑥精致性;⑦怀疑;⑧持久性;⑨智力的游戏性;⑩幽默感;(11)独立性;(12)自信心。 创造性人格特征 所谓创造性人格,即非智力因素。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D.Wechsler)曾收集了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青少年时代的智商资料,结果发现,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多数不是高智商,而中等或中上等智商。关于创造性人格的研究,在国际上较著名的有两家。吉尔福特提出八条: (1)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 (2)有旺盛的求知欲; (3)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的运动动机有深究的动机; (4)知识面广,善于观察; (5)工作中讲求条理性、准确性、严格性;

(6)有文艺天赋; (8)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界的干扰,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中。 斯腾伯格(R.T.Sternberg,1986)提出创造力的三维模型理论,第三维是人格特征,有七个因素组成: (1)对含糊的容忍; (2)愿意克服障碍; (3)愿意让自己的观点不断的发展; (4)活动受内在动机的驱动; (5)有适度的冒险精神; (6)期望被别人认可;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喜好抽象思维,对智力活动与游戏有广泛的兴趣;(7)富有幽默感,表现出卓越的; (8)愿意为争取再次被认可而努力。 我们则奖创造性人才的非智力因素或创造性人格概括为五个方面的特征及其表现,即(1)健康的感情,包括情感的程度、性质及其理智感; (2)坚强的意志,即意志的目的性、坚持性(毅力)、果断性和自制力; (3)积极的个性意识倾向,特别是兴趣、动机和理想; (4)刚毅的性格,特别是性格的态度特征,例如勤

创造型人格的特征及其养成

第28卷第3期2012年9月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Vol.28,No.3 Sep.2012创造型人格的特征及其养成 孙丽丽 (苏州大学教育科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摘 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成为学校的教育目的之一,而作为创造活动动力系统的创造型人格的养成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从创造型人格的特征入手,分析其影响因素,探寻创造型人格的养成途径. 关键词:创造型人格;特征;影响因素;养成途径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910(2012)03-0105-04 培养创造型人才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强国的必然要求.美国重视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始于上世纪50年代,原因是苏联卫星上天,使美国意识到其科技和军事优势受到威胁,应奋起直追,以改变美国当时的科技状态.其途径就是大力开展对创造性问题的研究,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要重视创造性的研究,并把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作为日本的教育国策确定下来.[1](P2-3) 近年来,我国对创造性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并出现了一大批创造性的成果,如我国航空航天的发展,核能的发展,造船业的进步等.2010年6月通过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明确提出: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创造型人格是创造活动的动力系统,在创造活动中通过为创造力的发挥提供心理状态和背景,引发、促进、调节和监控创造力而对创造活动发挥作用.因此,创造型人格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有必要关注创造型人格的相关研究.从目前来看,关于创造型人格的研究主要涉及创造型人格的特征、创造型人格养成的影响因素以及创造型人格培养的途径三个方面. 1 创造型人格的特征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创造型人格的特征在青年时期以后具有跨时间和跨情境的一致性,并且不同领域的创造型人格的特征表现是不同的.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建筑师、艺术家、科学家以及领导社交类人才. 1.1 建筑师 20世纪中叶,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人格研究所在麦金侬的领导下以全美最富有创造性的40位建筑师为被试,以个人功能一百种心理动力测验为指标,观察发现最具创造性的人才有15种不同于他人的特质.主要包括:有审美性;自我期望高;有高智能;强调自我独立性;有批判性.[2](P95-96) 另外,靳炳勋从四个方面归纳了建筑师的创造型人格特点: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深入观察体验的感受性;将其感受升华为建筑哲学的哲理性;思维的独创性和实践的实验性;综合与重组能力的创新性和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 收稿日期:2012-05-10 作者简介:孙丽丽(1988-),女,山东临沂人,苏州大学教育科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2010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105

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类型及因素

大学之道(十六):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类型及因素 -------------------------------------------------------------------------------- 发布单位:宣传部信息来源:《中国高等教育》作者:北京工业大学校长郭广生点击率:368 发表日期:2011-08-05 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时代的迫切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因此,贯彻和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努力促进各类创新人才的竞相涌现,全力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各级各类高校的主要任务。而要实现创新人才培养,首先明确和加深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等理论或观念方面的认识,不仅必要,而且需先行。 一、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内涵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位学生身上都蕴藏着丰富的创新潜能,这是潜藏于学生大脑结构和功能中的一种心理潜能。可见,从理论上讲,人人均可创新,事事均能创新。不论是谁,也不管从事何种职业,只要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都可以称得上是创新人才。事实上,现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类社会众多小发明、小创造的累积效应使然。所以,创新并非高不可攀,更非少数人的专利。然而,社会实践也表明,创新确实又远非人人可以做到。究其原因,在于人人的创新潜质并非都能被激发出来,进而内化为个人的创新素质。这样看来,所谓创新人才培养的本质内涵即是要将每位学生的这种创新潜能激发出来。 那么,什么是创新素质呢?简而言之,创新素质即为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人格的合金。其中,创造性思维是认知系统,创造性人格是动力系统。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人思维的最高形式,其中新颖性和独创性是其核心特征。针对当前我们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下四个方面当是我们需要勇敢面对与着重改革的: 一是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的思维习惯。创新人才培养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具有“自由的意志,独立的人格”,要有敢于质疑和辩论的信心,还要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科学精神与勇气。教育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充分保护甚至捍卫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性。 二是丰富的想像力。想像力是创新的翅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据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在2009年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结果,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能力排名倒数第一,创新能力排名倒数第五。这从某种程度上表明,想像力的贫乏已成为当前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最危险的莫过于我们的想法是我们唯一的想法”,如何让我们的教育教学变得能够充分展开学生想像的翅膀,让学生敢于想像,善于想像呢? 三是科学方法和学会学习。科技持续发展与进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方法的不断创新,有赖于人类学习能力的不断增强;创新思维的关键在于用新的方法去思考已知的东西,去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四是广阔的知识背景。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往往在某个时候会组合起来形成新想法、新思路。创造性人格是人的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和高度发展,是创新人才表现出来的整体精神风貌。如果创造性人格欠缺,人的创造性活动就会陷入困境,而且不可持续。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曾对800名男性的成才问题进行了几十年的追踪研究,对被试中成就最大的与成就最小的各20%进行了比较,发现这两组人中最明显的差别在于他们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不同;成就最大的一组,在责任心、进取心、求知欲、自信

创造性人格特征

创造性人格特征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创造性人格的特征 发散思维中的流畅性、独特性、变通性与创造性行为有高相关,也发现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之间有高相关,从而概括出创造性人格的一些特点;戴维斯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10条创造性人物共有的人格品质;克尼洛的研究是在对已有关于创造性人格的元分析基础上提出的,他认为创造性人格特征包 括12个项目:①智力属中上等;②观察力;③流畅性;④变通性;⑤独创性;⑥精致性;⑦怀疑;⑧持久性;⑨智力的游戏性;⑩幽默感;(11)独立性;(12)自信心。 创造性人格特征 所谓创造性人格,即非智力因素。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曾收集了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青 少年时代的智商资料,结果发现,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多数不是高智商,而中等或中上等智商。关于创造性人格的研究,在国际上较着名的有两家。吉尔福特提出八条: (1)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 (2)有旺盛的求知欲; (3)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的运动动机有深究的动机; (4)知识面广,善于观察; (5)工作中讲求条理性、准确性、严格性; (6)有文艺天赋;

(8)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界的干扰,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中。 (1)对含糊的容忍; (2)愿意克服障碍; (3)愿意让自己的观点不断的发展; (4)活动受内在动机的驱动; (5)有适度的冒险精神; (6)期望被别人认可;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喜好抽象思维,对智力活动与游戏有广泛的兴趣; (7)富有幽默感,表现出卓越的; (8)愿意为争取再次被认可而努力。 我们则奖创造性人才的非智力因素或创造性人格概括为五个方面的特征及其表现,即(1)健康的感情,包括情感的程度、性质及其理智感;(2)坚强的意志,即意志的目的性、坚持性(毅力)、果断性和自制力; (3)积极的个性意识倾向,特别是兴趣、动机和理想;

培养创造性人格是根本

小议培养创造性人格 绵竹中学实验学校向帝东 要给“创造力”、“创造性”下定义是很困难的。在不少关于创造心理学、创造教育的著述中,常常是将“创造力”、“创造性”、“创造活动”混用的。这在理论上不合逻辑,容易造成思想混乱,在指导实际工作上容易出现偏差。有的中小学在创造教育中重复80年代中期的做法,注重思维的创造技法培养,忽视创造性人格因素的培养,这可能与认识上的误导有夫。这里我无意对这几个概念作界定,只是想强调培养创造性人格或培养人格的创造性是根本。“创造力”是人格创造性的智慧表现,包含有智力因索,而思维又是智力因素中的核心成分。但这并不意味着“创造力”是“智力品质”,更不能将其归结为“思维品质”。 实证研究业已表明“创造力”与“智力”是两种不同的能力。创造力除智力因素外还含有认知风格、价值、目的、信念、策略等诸多非智力因素。至于“创造性”的内涵似更为丰富,含有更多的非智力因素。如台湾学者郭有遹所言:创造是“智情意前所未有的表现”。我认为创造是人“自由自觉活动”,“创造性”、“创造力”是人的“类特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性,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是人发挥创造才能的深层的、内在因素或内在根据。“创造性”与当下所说的“创新精神”是一致的,包含着创造意识、创造热情和创造意志等多种成分,表现有丰富的内容,诸如开拓进取精神,求真精神,探索精神,挑战精神,冒险精神,负责精神,献身精神,坚韧精神等等。创造性或创造精神是创造性人格的本质方面,在创造活动中具有动力作用,导向作用以及对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各要素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所以培养创造性人格是根本。

创造性人格特征,国外已有很多研究。例如吉尔福特的研究认为创造性人格特点有8个方面。再如麦金农对包括作家、艺术家、建筑师、科学家共400人的研究表明,占总体半数以上的人都具有7个方面的品质,即智力、独创性、坦率、直觉性、理论的和美学的兴趣,掌握自己命运的感觉。不同领域内创造者的人格特点又有所不同。国内学者王极盛研究了学部委员们的创造人格特征,把创造性人格中非智力因素分为情绪、兴趣、意志、性格四类52种,经数量分析认为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发挥创造性作用大的非智力因素中前5位是事业心、进取心、兴趣、勤奋、求知欲;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对创造活动作用大的前5位是事业心、进取心、求知欲、勤奋、意志。所以,培养创造性人格应包括形成、发展人格结构中那些积极的有利于创造才能发挥的素质;还应包括防止、克服消极的、妨碍发挥创造才能的不良素质。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要改变不妥当的教育观和教育行为,这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不便展开。这里只提出要改变两个观点。一是认为有的人无创造性。这是不妥当的。创造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皆有之,只不过有“真创造”和“类创造”<对个体而言>之别。还有一种说法,有一本“创造心理学”说1950年以后才肯定每个人有创造性。这也是不确切的。30年代陶行知先生创办育才学校就已开展了创造教育,40年代初发表《创造宣言》更进一步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我认为只有坚信“人人都是创造之人”才会更有信心去做好创造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

如何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吉林省四平市公主岭市双龙中心小学校陈丽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科技创新领域却一直难与突破,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成为当前教育的一个迫切任务。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创造想象力。孩子们是富于想象的,因此在小学阶段,学校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想象力,以初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是现代学校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与其他课程教学在很多方面具有共性,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她为学生创设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又对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思维,实现的机会,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那么如何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的呢?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和谐,突出创新观念 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创造力量最能发展的条件是民主。”课堂教学民主是培养和形成创造性思维的根本保证。师生关系融洽、和谐,互相尊重,互动学习,是形成民主平等教学氛围的主要因素。传统教育中,课堂气氛严肃,往往是“教师教,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样一种被动局面,学生很少有自己提问的欲望和权利,根本谈不上什么创造性思维的运用。信息技术下的多媒体教学,能把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各种媒体信息都集成在一起,表现形式灵活,将教学活动变得活泼、有趣,使学习气氛变得轻松、和谐,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内化、吸收的热情,能进一步促使学生创造能力的迸发。 例如,关于数学“平行”概念的交流课,教师在引出课题时用Flash制作了一组跳水平衡木的动画,当画中的人物成功地跳入水中后,其动作引起了学生的注意,而当人物没有成功,斜插入水后,计算机即传出“啪” 的一声,学生几乎全都笑了,一片水花过后,画面上打出字幕:“他为什么没有成功呢?”所有学生几乎同时喊道:“不垂直”。教师自然而然的提出本课的主题“什么叫垂直呢?”接着教师讲解有关垂直的概念。这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演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顺利地掌握了“垂直”的概念。如果光凭教师用嘴来说就显得太空洞,其效果不言而喻。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迫切的求知欲,积极探究的认知心理,所以兴趣是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的花肥,是引领学生走进科学大门的金钥匙。 二、运用信息技术质疑问难,唤醒创新意识 通常,人们只有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才有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而创新意识则是在质疑的情况下产生的。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所以,培养创新思维要从培养质疑问难开始,教师应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注意激发学生求异思维的兴趣,引导他们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讲授《圆》这节课时,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多媒体演示,创设情境:用长方形、三角形、椭圆形、五边形和圆形分别制作成马车

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方法

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方法 方成杰 (温州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10电信2班) 摘要:所谓创造性人格,简而言之,就是由个体内在的创造能力与创造动力构成的较为稳固、持久的组织系统。造性人格,如高尚的理想和信念·坚强的意志,能够在一个人的成才过程中起导向作用。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不是随意的,而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任何创造性活动的成功与否都受个体个性的极大制约,个体具有创造性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具有创造的个性。个体的个性和特点是个体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基础。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教育一般有三种方式:压制型、溺爱型和民主型。 关键词:创造性人格,早期教育,教育原则,创造氛围,人格培养。 1 什么是创造性人格 创造性人格”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提出和使用的一个概念。 所谓创造性人格,简而言之,就是由个体内在的创造能力与创造动力构成的较为稳固、持久的组织系统,这一组织系统是由人的精神世界中的多种因素有机组合或整合所形成的复合体。同时也是主体在后天学习活动中逐步养成,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和发展起来,对促进人的成才和促进创造成果的产生起导向和决定作用的优良的理想、信念、意志、情感、情绪、道德等非智力素质的总和。 2 创造性人格的作用 创造性人格对个人的成才,对创造活动的成功和创造成果的产生能起导向作用、内在动力作用、长期坚持最终成功的作用。 2.1导向作用 创造性人格,如高尚的理想和信念·坚强的意志,能够在一个人的成才过程中起导向作用。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1881-1936)的成才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1902年他被选派到日本东京留学,攻读医学。由于他当时初步树立了主革命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当他看了一部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后,深受刺激,深感医治人们的精神比医治人们的肉体疾病更重要,因为如果思想不觉悟,体格再健壮也无济于事。他认为,能改变人的精神状态的只有文艺。于是,他弃医改学文学。后来他成为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可见,爱国主义精神这样的创造性人格,对鲁迅的成才和文学创造活动起了导向作用。 2.2 内在动力作用 某些创造人格的素质能对创造者的创造历程起到内在动力作用。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上海灯泡厂在生产钨钍电极。该厂的技术员王菊珍深知钨钍电极中的钍元素具有放射性,会损害该厂工人和使用焊枪(其中有钨钍)的电焊工人的健康,轻者白血球大量减少,重者致癌。出于对需要接触钨让电极的成千上万工人的爱心,使他们不再受放射性之害,她决心研制非放射电极,也就是寻找非放射材料来代替钨钍电极中的放射性元素钍。王菊珍经过十多年艰辛努力,经历多次失败,终于发明并研制成功非放射的钨铈电极,广泛应用于焊接、切割、喷漆、熔炼、激光技

幼儿健全人格培养的意义与模式

幼儿健全人格培养的意义与模式 杨丽珠宋芳 2013-11-28 15:28:00 来源:《学前教育研究》(长沙)2008年3期第3~6页 【作者简介】杨丽珠宋芳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在人的发展中重要的是健康的心理素质,幼儿阶段是儿童各种素质发展的奠基时期,是人格开始形成的关键期。提高幼儿素质可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打好基础。因此,研究幼儿的人格本质与发展规律,探究人格社会化历程的基本模式,全面推进幼儿人格发展,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已经成为心理学界、教育学界乃至全社会所关注的极具实践意义的热点问题。 一、幼儿健全人格培养的意义 (一)健全人格培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健全人格是心理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心理和谐最终体现为人的全面发展和个体的自我实现。人格作为决定人的典型行为方式的心理系统或动力结构,直接影响到人们在环境变化和适应过程中的各种信念、情绪,而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对他人、社会的态度和行为又受自身思想、感情和情绪的支配。因而,健全人格与个体心理和谐程度息息相关。以人格的调控系统为例,幼儿的自我控制可以预期未来。Cournoyer & Trudel的研究表明,自我调节的延迟满足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在儿童4岁时出现,并可预知他们在儿童期、青春期、大学时期的认知和社交能力。杨丽珠和王江洋的研究也表明,儿童4岁时的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可以预期其9岁时学校社会交往能力。 幼儿期健全人格的形成能够影响其未来的发展。研究表明,幼儿在5岁前的早期发展对个体一生都非常重要,他们在5岁前就能体验到父母、家庭成员和其他成年人与他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体验对幼儿大脑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丝毫不亚于营养、洁净饮水和护理所产生的影响。自信心、好奇心、自我控制能力在婴幼儿身上充分的发展依赖于父母、幼儿园老师和护理者对幼儿的悉心关怀和照顾。成人要帮助儿童在幼年时期便充分地发展他们的潜力。 (二)幼儿健全人格培养是促进身心健康的需要 健全人格应具有良好的认知、良好的情绪状态和良好的意志品质。研究表明,人格在压力事件与心理健康之间发挥中介变量的作用。个体对待生活的总体倾向和态度,会影响其如何解释生活事件并怎样对待它们,最终影响其生理反应和心理健康。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积极调整世界观以及对人生的态度和信念,从而采取积极的方式和有效的应激机制去适应变化中的环境。 幼儿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其身心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皮层结构和机能的不断成熟与完善,为幼儿心理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生理基

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要有富有创造性的人格特征

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要有富有创造性的人格特征—敢想、敢干、敢闯。富有创造是现代教学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的创造性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情境中,“传道、授业、解惑”对表现出来的敢想、敢干、敢闯的独创精神和独创能力。 教师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富有创造性的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的把握都有新颖独特之处,具体地说,表现出如下特征:(1)教学思想的开放性。富有创造性的教育倾向于把教学看成是一个从不平衡到平衡不断的往复交替的动态开放系统,用变化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教学对象,处理教学问题,激发和爱护学生的创造精神、提倡对教学过程的自觉调控,(2)教学设计灵活多样,富有弹性。现代教学强调教师要进行灵活、多样化、独创性的教学设计,提倡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实际状况,选择适宜的教学模式,有效的教学方法,自主增删教学内容,使整个教学设计富有弹性,可以根据目标达成情况和学生心理接受能力随时调整教学过程。(3)教学信息传输的经济、迅捷性。从信息论观点看,教学是信息传输的过程,教学的成效主要取决于能否经济,快速地将教学信息传输给学生。要做到这一点,这要求教师创造性地组织教学信息,不断探索既简明迅捷又适合学生接受能力的信息传递方式,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将计划传输的教学信息准确有效的地传递给学生。(4)重视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的训练。(5)在教学活动中,善于将学生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创造能力。人们无论以哪种方式想出新异办法解决问题,都是以一定知识为基础的,但并不是一个人有丰富的知识

就具备创造能力。从知识到能力有个转化条件,这个转化条件最主要的是实践活动,富有创造性的教师,善于选择课内外结合的途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创造能力。(6)不失时机地运用教学反馈信息,机智地进行教学调控。教学过程变化多端,富有创造性的教师善于捕捉教学反馈信息,及时进行教学调控,保证教学过程不受或少受无关变量的影响,达到预期的目的。 教师创造性地教学就会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因此,富有创造性是现代教师必备的人格特征之一。

中学生创新人格特质及培养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 2005年5月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S ocial Sciences Edition)Supplement May,2005 中学生创新人格特质及培养 杨 宇 芬 (成都市第50中学) 一 培养中学生创新人格的内容 所谓创新人格,是指具有创新精神或创造性的人的个性倾向,是创造性发展的动力和方向性保证。创新人格是整体人格在创新活动中的表现,含有对自己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责任感,它要求人勇于开拓、奋发向上、实事求是、乐于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在学习中善于思考,对自己和社会充满信心。培养中学生创新人格,就是要在丰富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心理结构进行改造、重组、升华,为中学生个体营造宽松的创造氛围,培养个体的个性多元化发展,拓展个体的思维多极化开发,推动个体认知的多维化建构,从价值导向上、文化观念上和行为评价上给予他们更开阔的探索空间、认知空间、思维空间和创造空间,消除个体发展中内在的依赖性、被动性,最大程度地激发个体潜在求索创新的创造性、独立性和驱动性,使他们既具有良好的观察力、感知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操作力等智力因素,同时也具有远大的理想信念、优良的道德品质等非智力因素。 二 中学生创新人格应具备的特质 1.学习自主,人格独立。具有创新人格的中学生学习刻苦努力,能从学习中享受到极大的乐趣,并具有持之以恒、百折不挠、越挫越坚等面对困难敢于挑战的品质。他们喜欢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不怕团体的压力,遇到很复杂或几乎不能解答的问题时,喜欢大胆行动和敢于向困难挑战;对于未知世界、未涉领域、未解课题,他们充满探索的欲望、进取的勇气,喜欢用疑问的眼光来审视事物,敢于提出异议,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标新立异,积极努力地探索;他们还喜欢自己提出研究的主题,自己选择研究的方法,确定研究的手段,并亲历探究的全过程,具有明显的求异、独立、自信的个性。 2.多向探究,观念灵活。具有创新人格的中学生思维开阔,拥有比一般水平更大程度的观念灵活性、个人独立性和对环境约束和限制的相对自由。他们兴趣浓厚、好奇心强,对“事物的结构”感兴趣,有很好的条理性;他们反应敏捷,思维容量大,易于接受新的事物,善于随机应变,具有较强的融会贯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他们具有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人格,问题一经提出,他们会对问题大胆进行假设,并以验证假设为导向,收集丰富的信息,尝试各种各样的新组合,改组、迁移、综合、灵活应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储备,寻找各种将假设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 3.乐于合作,善于相处。具有创新人格的中学生具备心理健康者的全部特征,但一般不是很善于交际,不过,他们都既不是反对社交,也不是不合群的,只是他们在交往时是有选择的。他们可能焦虑,但他们的焦虑和那种有个性障碍的神经过敏者极不相同,他们的焦虑可能来自于与自我期望相比对自己进步感到不满的情绪。他们能就问题与同学合作,共同研讨,畅所欲言,既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想法,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正确评价他人与自己。他们具有一种兼容并蓄的态度,对人、对事不存偏见,宽容大度,能接受自己的一切,正视自己的缺点,也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成果。 三 培养中学生创新人格面临的问题 培养中学生创新人格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的教育体制对中学生个体创新人格的成长尚存诸多不利因素,这些问题极大地阻碍了创新人格素质的塑造,因此亟待解决。 首先是心理行为的缺陷。目前,中学生教育中心理保健、心理咨询体系的不尽完备,使部分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障碍,心理承受能力低下,个体行为偏颇。例如,仅仅因为期末考试未能拿到第一,就毅然跳楼自杀,这样的人格特质往往不具有宽广的视野、坚韧的品质、融洽的人际关系,不利于从事富有创造性的工作。 其次是教育模式的呆板。尽管我国早已提出“素质教育”工程,但就其实质来看,教育模式并没有根本的改变,教师依旧像一名雕刻家面对材料精雕细刻,当他的作品面世时,原本璞玉浑金、丽质天成的尤物早已面目全非。当前的教育模式仍是单向式的、以传授传统知识为核心的呆板模 712

浅谈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一)

浅谈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一)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人格;创新人格论文摘要:创新人格主要特征是浓厚的求知兴趣、强烈的创新激情、坚定的信念、冒险的精神、顽强的意志力,以及思维和行动的独立性与做事一丝不苟。创新人格的主要特征对创新的影响表现在对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行为的影响方面。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对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如:抓住好奇心,增强自信心,树立正确的创新价值观,培养高尚人格。 1创新人格的基本特征 人格是个体的一种本质的存在状态,是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体现,也是一个人在社会或集体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这一名词尽管抽象,但简单的例子可以诠释这一名词的含义。创新人格是人格的一部分,是与创造性有关的人格特征。其主要特征是浓厚的求知兴趣、强烈的创新激情、坚定的信念、冒险精神、顽强的意志力,以及思维和行动的独立性与做事 的一丝不苟。 2创新人格对创新的影响 创新是一个系统的综合过程,即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行为,具有创新人格者,首先,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强烈的创新冲动;其次,将这种创新意识凝聚成一种创新精神,矢志不渝,孜孜以求;再次,在创新精神的鼓舞下通过知识积累,积极探索,悉心实践形成创新能力;最后,将创新能力在创新活动中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创新行动。 创新人格促进个体创新意识的强化,促进个体创新精神的发扬,促进个体创新潜能的挖掘,促进个体创新行为的成功;反过来,创新又强化人格特点,使之进一步巩固和突出。这种呈良性循环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使创新人格特点在富有创造性的个体身上固定下来,形成固有的、独有的创新人格。在整个创新过程中,创新人格的主要特征对创新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2.1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影响。创新意识是个体在实践中萌发出来的创新意向和念头。这种意向和念头带有明显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影响和左右着创新意识的人格特征是浓厚的求知兴趣和强烈的创新激情。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这种认识倾向使个体创新意识十分明显,对创新意识的形成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为兴趣能激起人们创新的激情。具体浓厚求知兴趣的人往往对某种观点或怀疑或不满,这种怀疑和不满应该说是创新的先导。正如哥白尼怀疑“地球中心说”,才创立了“太阳中心说”;爱因斯坦不满牛顿力学的绝对时空观,而创立了划时代的相对相对论。有怀疑、有不满,才有突破才有发展,才有飞跃。飞跃即是创新。当然这种创新必须有精神信念来支持。有了坚定的信念,才有冒险的精神。哥伦布冒着被大海吞噬的危险,扬帆远航,才发现了新大陆;诺贝尔冒着粉身碎骨的危险,反复试验,才发现了硝化甘油炸药。冒险意味着要有特殊精神,要有顽强的意志。在创新活动中具有坚定的意志,战胜困难的决心,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2.2对创新能力和创新行动的影响。创新能力是个体独立地以新的模式和程序去掌握与运用知识、技能和发展新原理、形成新技能、发明新方法、获得新成果的能力。因此他们在行动上往往表现为独行敢闯,敢对传统观念进行反叛和对常规进行挑战。牛顿就是这样独思、独行、独创的人。他从“苹果落地”这一常人司空见惯的现象中,以独特的思考方式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创新行为是有意识的创新活动。做事一丝不苟是创新行为的保障。在科学史上有很多发现就是基于做事一丝不苟的。如法国青年化学家巴拉尔在一次化学实验中观察到一种从未观察到的现象,就此不放,最终发现了澳元素。 3对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 人格具有稳定性和可塑性,作为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课堂、班级活动和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培养创新人格,须注重以下几点: 3.1抓住好奇心,增强自信心。好奇是创新的前提。抓住好奇心,首先要抓住教学中许多新奇的事物和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体育教学中,做一些有趣的游戏,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第六章 创造性人格和创造精神

第六章创造性人格和创造精神 案例与问题: 012 爱迪生在发明白炽灯时,为了寻找能避免氧化的灯丝,就用过1600种材料。 013 诺贝尔因为炸药实验而被炸得遍体鳞伤却欢呼胜利。 第一节创造性人格及其特征 一、创造性人格的概念 创造性人格(creative personality)是人格的一种类型。 人格是个体在社会化历程中形成的稳定的、特色性的身心特征及其组织。 我国心理学家认为,人格与个性是同义语。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个人所具有的个性倾向性与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个性)具有四个特点:一是独特性;二是稳定性;三是整体性;四是社会性。 创造性人格就是指创造者所具有的对创造力发展和创造活动顺利完成起促进或保证作用的心理特征及其组织。有时创造性人格也叫创造性个性。 二、创造性人才的共同人格特征。 综观各家研究如果,我们认为,以下10个方面应为各类创造性人才的共同人格特征: 1、兴趣广泛,求知欲强,喜欢对新奇事物用心思考。 2、思维灵活,反应敏捷,工作效率较高。 3、联想丰富,语言流畅,能恰当而迅速地表达意见。 4、勤奋热情,专心致志,一心扑到事业上 5、观察敏锐,思辨严密,能发现别人不易发现的事物。 6、勇于进取,渴求发现,不满足于已有的结论。 7、坚定自信,执著追求,深刻理解自己行为的价值。 8、坚韧自制,不辞劳苦,能在克服困难中体验到成功的快感。 9、独立性强,从众性少,遇事有自己的见解。 10、献身事业,服务于社会,时常产生革新创造的念头。 三、青少年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特征 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E.P.Torrance)根据自己对中、小学生进行的调查和多方面的研究,认为有创造性才能的学生具有以下人格特征: 1、对自己的信念坚定不移。 2、有强烈的好奇心。 3、沉醉于自己正在从事的工作。 4、感受性高。 5、独立思维能力强。 6、善于利用自己的直觉。 7、不迷信权威。 8、敢冒风险。

10 高/低宜人性人格特征

你可以想一想,什么样的人很容易让你放下戒备来与他沟通,什么样的人又特别容易惹的你跟对方抬杠呢?简单来说,当你面对一个你认为善良,富有同情心,善于合作,温暖体贴的人时,你会更易感到放松,和对方进行比较舒服的谈话,很多时候你更容易同意ta的观点和看法,这个就是宜人性较高的表现。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让你觉得他是非常自私的,善于操纵别人以达成自己的目的,缺乏对别人的同情心,甚至比较冷酷苛刻的话,你会很难放松舒服的和他沟通,这个就是宜人性较低的表现。 宜人性和大五人格其他四个人格变量相同,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光谱,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个光谱上有自己的坐标,它反映了我们做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多大程度上比较容易的和他人进行合作,维护社会和谐。 具体来说,高低宜人性的不同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宜人性得分高的人更容易信任他人,或者说他们对人性更具有乐观的看法,心中相信大多数人是诚实,正直和值得信赖的。与之相反,低宜人性的人更倾向于认为大多数人是不诚实的,如果有可能不被惩罚的话,他们都会抓住各种机会欺骗他人,以牟取自身利益,他们对未来对世界的看法也因此更容易悲观消极,很多时候也更能体会到愤世嫉俗的情绪。 其次,宜人性得分高的人更容易给别人留下直率的印象,他们可以比较直接的表达自我,低宜人性的人则相反,在表达自我的时候,尤其是涉及想法和情绪的时候,会很难直抒胸臆,在和他人的交谈互动中,会无意识的去遮掩内心最核心的情绪,以及消极和悲观的看法。 第三,宜人性得分高的人更有利他主义,渴望帮助他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或付出让别人受益,他们也因此更容易遵守规则,为人谦逊,并且比较温和的和他人相处。与之相反,低宜人性的人更倾向于把自身兴趣放在与他人相处之上,他们一般比较少的关心他人的福祉,具备比较少的同情心同理心,因此不太可能费心去帮助别人。他们对别人的动机持怀疑态度,导致他们多疑、不友好。而且,如果一个人的宜人性得分非常低的话,他还可能有操控/施害于他人的倾向,对于他们来说,所有的关系都是竞争,而不是合作。

创新教育与创新性人格培养

创新教育与创新性人格培养 树立创新的教育思想和现代化教育观念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 不竭动力。教育如何创新,我们教育工作者都必须从观念上来一个根本转变,进一步解放思想。首先要做到四全。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到全部学校;面向全体学生;贯彻于青少年 成长的全过程。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人格 ,既是一个人的心理品质 ,也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人格的伟大对于一个人取得“才智成就” 具有重要意义。只要剖析各种创新案例就不难发现 ,创新型人才除了知识、能力等才智支 持外 ,还离不开某些非才智方面的支持。这种非才智支持系统对社会而言是一种创新环境 ,对 创新者个体来说则是一种创新性人格。为此 ,我们把支持一个从事创新活动所必须具备的非智力因素称为创新性人格。它是创新型人才应当具有的个性心理与道德品格。我国创新教育先 驱者陶行知先生认为 ,创新型人才应具有“大无畏之斧” 、“金刚之信念” 、“求知欲望” 与“创 造热情” 等品格。当代著名科学学专家赵红州教授认为 ,创新科学家的创新性品格主要表现在 好奇心与怀疑精神、自信心与谦逊精神、进取心与献身精神等方面。 我们在研究创新教育中的创新性人格时 ,不仅要依据对历史上或现实中的创新型人才的实证 分析 ,而且要依据创新教育的对象或目标进行行动思考 ,避免用过高或过泛的标准去设计非智 力因素的教育方案。针对当前影响创新精神培养的“再现教育” 、“应试教育” 等不良倾向 ,在 创新教育中设计创新性人格的培养方案时我们认为,应当着重体现如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1 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兴趣 ,是指人们有选择地、力求接近或探索某些事物的个性特征。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兴趣 表现为对这种事物特别喜欢 ,乐而不倦 ,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兴趣与好奇心紧密相关 ,它促使一个人产生好奇心 ,神往发现和思索问题 ,从而追求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研究表明 ,几乎所有的发明家对事物都有浓厚的兴趣和独特的好奇心。爱迪生小时候“孵蛋” 的故事成为兴趣和好 奇心的美谈。 因此 ,有人把兴趣比喻成“成功的胚胎” 、“胜利的幼芽” 是不无道理的。兴趣和好奇心是青少 年的天性 ,它能引导学生走进探索的大门。然而, “再现教育” 与“应试教育” 往往压抑了学生 对学业分数之外的事情的兴趣和好奇心。所以 ,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来说 ,首先应当 创设有趣的情境 ,激发学生广泛的兴趣。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及时确定某一中心兴趣 ,发展成为乐趣 ,学生产生乐趣后 ,有意识、理性地指导学生把乐趣与理想、目标联系起来 ,使其富有 社会性、方向性与自觉性 ,从而上升到志趣和追求的高度。 2 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 质疑 ,就是提出疑问。即指能够对一个事物或一种理论从不同角度提出各种不同问题的个性 品质。质疑与自信密切相关。自信的人比较喜欢提出不同的问题 ,提出问题是创新活动的第一步。因而质疑是创新性人格的首要品质 ,鼓励质疑是培养创新性人格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有一名言 ,就是“怀疑一切”,体现着对传统习俗和落后观念大胆批判的创新精神。没有对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怀疑 ,就不会有科学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诞生。爱因斯坦正是对经典牛顿力学的质疑 ,才促使他去探索新的时空观 ,从而创立了举世瞩目的相对论。 早在 17 世纪 ,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尔就提出了“普遍怀疑原则”,这个原则实际上就是期 望人们勇于把一切事物放在理性的前面加以审视 ,以辨真伪。即用理性去追问一切现存事物存在的合理性。“再现教育” 和“应试教育” 致使许多学生盲目崇拜教科书 ,盲目依赖老师 ,不善于 质疑 ,不敢发问。然而教科书并非句句真理 ,教师也不是事事正确。所以 ,创新教育应当鼓励学生质疑 ,探索并发现其中的错误。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 扬曾说:“尽管我仰慕牛顿的大名 ,但我 并不因此认为他是万无一失的。” 亚里士多德很尊重他的老师柏拉图 ,但决不盲从。他说: “吾

创造性人格自评量表

创造性人格自评量表 尊敬的朋友:您好! 为了了解人们的性格差异,课题组编制了此性格自评量表。每道题目有5个等级,其含义分别为:①=完全不符合②=有些不符合③=无法确定④=有些符合⑤=完全符合。每个题目只能选一个等级。我们会对你的填写信息严格保密,请如实填写,谢谢您的合作!首先,请您在符合自己的基本情况的数字上划“√”。 1、性别:______ 1=男2=女 2、年龄:______(请在横线上直接填写) 3、籍贯:______ 1=农村2=城镇及中小城市3=省城4=直辖市及沿海发达城市; 4、学历:______ 1=大一2=大二3=大三4=大四5=研一6=研二7=研三 5、专业:______ 1=文史2=理工3=农医4=艺术5=其他 现在开始测评,请您阅读每一个句子,根据句子所描述的情形并在符合您的实际情况的答案的数字上划“√”,每道题目只能并且必须选择一个答案。 ⑤=完全符合④=有些符合③=无法确定②=有些不符合①=完全不符合 完全符合⑤①完全不符合 1、我常能想到一件物品的多种用途·························⑤④③②① 2、我能把很复杂的事情整理得很有条理·····················⑤④③②① 3、我做什么都很有耐心···································⑤④③②① 4、我喜欢从事挑战性的工作·······························⑤④③②① 5、别人都觉得我神经兮兮的·······························⑤④③②① 6、我是个难以被感动的人·································⑤④③②① 7、我是一个很感性的人···································⑤④③②① 8、高中时我的数学成绩比大多数同学都好···················⑤④③②① 9、我往往有比别人更多的创意·····························⑤④③②① 10、我对生活充满了激情··································⑤④③②① 11、我做事总是专心致志··································⑤④③②① 12、我喜欢探险··········································⑤④③②① 13、我总能看到事情的真相································⑤④③②① 14、我的逻辑推理能力很强································⑤④③②① 完全符合⑤①完全不符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