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会计的稳健性原则

论会计的稳健性原则

论会计的稳健性原则
论会计的稳健性原则

论会计的稳健性原则

论会计的稳健性原则

稳健性原则又称谨慎性原则,是指某些经济业务有几种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应当选用对所有者权益产生乐观影响最小的那种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稳健性原则是会计核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计原则,是对会计指导思想或观念的描述。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活动的不稳定性是稳健性原则产生的基本前提。这一原则在会计发展史上已成为一项历史悠久的惯例,经过几十年的演变和发展,其内涵越来越丰富,且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接受.

一稳健性原则存在的前提条件.

会计的不确定性是指在一种或几种情况和处境下的最终结果是得利或损失,只有在发生或没发生一个或几个不确定的未来事项时,才能加以确认的会计信息。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致使会计领域中信息的不确定性问题也越来越复杂。但会计不确定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两个,一个是外因即由于会计系统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而产生的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如企业的承诺,以及与银行有关的资金借贷往来等信用,信用作为企业经营中一种必要的融通工具和交易保障,它是企业会计不确定性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企业在外币业务中汇兑期限的不同而发生的汇兑损益,企业无形资产的摊销,合同生效的长短等也都会引起企业资产因时间的关系而不断的变化;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为了谋取超额的经济利益,就必然会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由于这种风险性的存在,企业的会计信息中也就自然的存在着一种不确定性;另外,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总是和社会,环境分不开的,那么会计信息就一定会受到税率例率、物价变动指数、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而使企业的资产不断发生变化。另一个原因为内因,即指由于会计系统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问题而引起的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如在会计人员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中,因自身业务水平或职业道德素质的限制,而使企业的会计信息不断的发生变化。总之,会计的不确定性所直接针对的就是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信息的质量高低决定着会计不确定性的必然存在。

“不确定性这一普遍约束因素已经成为稳健主义这个传统会计概念的依据,如一般所述,稳健主义概念不是会计上的一种假设,也不是一种约束因素,但在运用上,它却作为展示那些可能不怎么可靠和相关的数据的一种约束因素。”稳健性原则是人们对会计不确定性的一种必然反应。会计是经济、技术与人结合的产物,会计不确定性的存在,就意味着风险的存在,存在着风险人们就自然会采取措施,寻找一种稳健的方法来回避风险,保护自己。会计工作中的稳健性原则就是人们所采取的一种方法。例如,面对会计工作中的不确定性,财产托管人,审计人员和投资者出于减轻受托责任,减轻审计责

任,以及避免或减轻投资风险和进行正确合理的决策的不同目的,他们要求会计信息的披露必须采取稳健性原则。

二稳健性原则的产生与发展

(一)稳健性原则在国际上的产生与发展

稳健主义最初产生于会计受托责任盛行的19世纪。当时,由于会计人员存在着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当涉及到对不确定性事项的估计时,往往产生低估资产和收益并高估负债和费用的倾向。此倾向逐渐形成一种惯例,即稳健主义。稳健主义的发展并不是一条直线轨迹。应该说,稳健性原则的第一个黄金时期(以美国为例),是20世纪初至经济大萧条之前。当时的稳健性原则,主要表现为对资产的低估,它是一项占支配地位的会计原则,其他原则与之冲突时都要服从于它。这主要是由当时的经济社会环境造成的:一是当时的会计蓄意少报资产价值,可以抵制其他管理人员虚报业绩并维护股东权益。二是这样做给公司董事所投资本以广泛的伸缩余地。三是由于当时的银行家是最具影响力的一群会计报表使用者,稳健性原则为他们对付债务人虚增抵押品价值提供了保障。另外,1930年后持续近三十年的价格下跌,更是助长了稳健性原则的使用。因为,这使得资产更新更加容易,并能与资产负债表的低估相符合。可见,稳健主义在当时作为一种传统的法则是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

但是,稳健性原则也受到一些人的批评。其中一位就是劳伦斯.R.迪克西,作为一家特许会计师事务所的高级合伙人,伯明翰大学的会计学教授和伦敦经济学院的讲师,他指出当时的稳健性原则不要求计提折旧,以及对资本耗费不应超过资产重置率的假定是不合理的。而他的一个重要理由是:企业大多以持续经营为目的,因而资产计价应该反映这一事实。对企业来讲,不仅现时的销售价格很重要,未来价值也很重要,要尽可能准确地预测它们,资产应按“持续经营的资产”进行估价—这意味着,“如果适当地计提了折旧,那么资产在账簿上反映其折余价值。”

迪克西还指出了对流动资产、固定资产不严加区分所引起的原则性错误。因为,固定资产之所以不考虑,不是由于“时间和磨损”引起的价值变动不重要,而是因为固定资产几乎无需考虑变现,固定资产是购买来使用的而不是为获利而出售的。但流动资产的情形与之截然相反。持续经营的逻辑推理,要求对流动资产按可变现净值计价。因为,以出售为目的的流动资产对其市价变动极其敏感,任何损耗均应作为己发生损失入账。

总的来说,30年代之前,稳健性原则一直是由于各种特殊理由而普遍采用的法则,直至1929年美国股票市场暴跌后,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时的人们普遍认识到,股票市价更多地取决于盈利能力而不是其资产价值,于是损益表对信息使用者的重要性大大增强了。不仅低估资产很重要,利润的低估和报告的稳健也开始为人重视。这是个不小的转变:它从深度和广度上均使得稳健性原则发展了一大步。不仅稳健的内容扩大至收益确认和会计报告领域,而且稳健的层次也由原来仅是计价的稳健,深入到收益确认时间的合理稳健。另外,当时的存货大批出现市价低于成本的情况,如果降低存货价值就相应降低了当期收益,但通常会虚增未来的利润。这种形态的稳健性原则己有质的

变化,它为坚持历史成本原则提供了更有力的理由。同时,这时的稳健性原则也为庄园管家、偷税商人和公司经理们大开方便之门。

但是,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大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信息使用者对资产负债表的误解所引起的股票市场暴跌,人们要求会计信息必须保证公正、客观性,会计的责任从经营职责逐渐转向决策导向职责,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稳健性原则的运用。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稳健主义表现为会计对企业经营活动及企业外部环境的现实的适应,它是在不断发展成熟并调整的。

早期的企业活动往往带有短期性质,会计主要的责任无非是保护资产和盈利,这时的稳健主义自然是合理地低估未来业务的期望值。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受市场竞争和价值规律的支配,企业经营活动特别是未来经营活动不确定性增加。面对会计中的不确定性,企业的财产托管人、审计人员、会计人员和投资者出于减轻受托责任、审计责任和会计责任、避免或减轻资本奉献、进行合理决策的不同目的,要求会计信息的披露更加广泛地采用稳健性原则。在市场经济现代化大规模的企业中,市场环境和企业行为的复杂化使会计更加强调规避风险,保障利润以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就使稳健性原则焕发了新的生命力,而稳健性原则下的具体操作方法也就被赋予更新更深的涵义

(二)稳健性原则在我国的发展

在我国,稳健性原则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过去,许多人把稳健性原则看成是资本家人为地压低利润,形成虚增收益的一种工具而加以批判。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们渐渐意识到了稳健性原则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

我国各时期会计核算中体现的稳健性原则是不同的。稳健性原则在我国最早提出于1993年会计改革,当时《企业会计准则》首次将稳健性原则作为我国企业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此时稳健性原则的在我国会计核算中的体现仅限于对应收账款发生坏账损失的核算,而且企业还可在直接核销法和备抵法中任意选择,因此对稳健性原则的应用十分狭小。

然而,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扩大,人们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境内外财务报告中的税后净利存在重大差异,而引起差异的最重要的前8项因素中,有6项因素均与稳健性原则有关,分别是坏账呆账准备、费用资本化、收入确认、费用确呆滞存货准备和固定资产折旧。

为了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1998年财政部发布《股份制企业会计制度》,要求股份公司计提4项减值准备,稳健性原则开始在较大范围内使用,但各非股份公司仍然保留原有格局没有变化。在1999年1月1日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企业会计准则—收入》、《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2001年1月1日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企业会计准则—借款费用》、《企业会计准则—租赁》以及2001年1月18日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企业会计准则一一债务重组》、《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

会计差错更正》、《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中,稳健性原则得到了进一步体现。其中,《借款费用》、《租赁》、《现金流量表》、(债务重组》、礴非货币性交易》、《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6项准则在所有企业施行。《无形资产》、《投资》两项准则暂在股份有限公司施行。2001年1月1日,财政部又公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制度》,使稳健性原则在我国会计核算中得以充分运用。

三稳健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双重性。

(一)我国企业会计核算遵循稳健性原则的必要性

稳健性原则的产生主要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固有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早在70年代就对此项原则做出了规定,那么我国是否有必要在会计核算中采取稳健性原则呢?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会计制度更强调统一性和协同性,会计处理上,往往不注重强调稳健性原则,为了保证政府的税收利益,会计处理上偏向激进,从而降低了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加入WTO后,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我国企业快步踏出国门参与国际交换与竞争,企业经营风险加大,经济关系日趋复杂。为了增加企业的风险防范和承受能力,使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我国的会计标准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国际步伐相一致,实行会计国际化,企业财务管理必须谨慎控制财务风险。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遵循稳健性原则有以下作用。

1、有利于实现当前财务会计目标

与美国股权高度分散化的公司不同,我国绝大部分企业没有上市,其融资渠道仍主要为直接投资和向银行贷款。即使已经上市的公司,其典型的结构也是国有股、法人股占大头,社会个人股占小头,且国有股及法人股一般不参与流通,与非上市的国有企业没有什么不同。在资本市场还远未发育成熟,无法对企业的经营进行制约、监督和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情况下,资本所有者自然要依赖报表了解其投入企业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也就是说,我国国情决定了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是财务会计的主要目标,而稳健性原则正是达到此目标应该遵循的。

2 、加强企业的自我保护,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外部环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财务活动面临着复杂性,市场中的竞争相当激烈,于是作为独立主体的企业便处于风险和不确定性的笼罩之下,每一个企业都必须对这些风险和不确定性给予足够的重视,否则便极易招至收益的减少和损失的发生。现在我们要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企业必须脱离政府,转换经营机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理财、自担风险这就要求企业在会计核算时考虑企业风险。因此,进行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时,采用稳健性原则,将一些可预见费用和损失列入成本或支出,提前进行消化处理,就能有效提高企业应付未来风险的能力,若遇到风险时,可藏富于企业,壮大企业的经济实力,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和竞争能力。

3、可防止企业虚盈实亏,有利于企业资本保全

一些企业的经营者为了追求近期利益最大化,粉饰业绩,常采用少提成本,少提折旧,不摊销有问题的商品,不处理坏账损失等不正当手法虚增利润,造成严重潜亏,而

电大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稳健性原则的应用与思考

开放教育试点会计(本科)专业毕业论文稳健性原则的应用与思考

目录 摘要 (Ⅰ) 一、前言 (1) 二、稳健性原则存在的前提 (2) 三、稳健性原则的含义 (3) 四、稳健性原则的地位和作用 (4) 五、稳健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 (5) 六、稳健性原则会计核算中存在的固有限制性 (8) 七、稳健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运用的完善 (10) 参考文献 (12)

稳健性原则的应用与思考 摘要 稳健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的要求,采取稳妥的做法,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尽快回收资本并减少难以确定的风险.稳健性原则在很多国家的会计理论和实务中,影响相当大. 稳健性原则在我国的应用已有十多年的时间, 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被用于会计核算的全过程。企业合理应用稳健性原则能对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合理估计, 在风险发生之前将其化解, 有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 有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也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稳健性原则不确定性会计核算 稳健性原则是会计核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计原则,是对会计指导思想或观念的描述。这一原则在会计发展史上已成为一项历史悠久的惯例,经过几十年的演变和发展,其内涵越来越丰富,且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接受。长期以来,稳健性原则一直是西方国家公认的会计准则,并在会计实务中得到了充分应用。近十几年来,稳健性原则也逐渐为我国会计理论界所认可,并正式写入了会计准则。实践证明,稳健性原则在指导我国的会计工作实践中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提高了我国企业财务报告中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稳妥性。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活动的不稳定性是稳健性原则产生的基本前提。从稳健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来看,有利于防止企业虚夸资产,扩大利润的现象发生,能为有关各方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对保护投资人、债权人的权益,对会计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和管理者进行正确决策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稳健性原则在运用中具有明显的倾向性,主观臆断性等特点,随着应用范围的扩大,人为调节费用,操纵利润的空间也增大,从而极大的破坏了会计信息的宏观性,使会计信息失去可靠性。所以,在会计核算中只有适度的应用稳健性原则,才能真正揭示它的会计本质。 一、稳健性原则存在的前提

稳健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及预防

稳健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及预防 稳健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及预防 稳健性原则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要求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处理的时候保持谨慎、安全的态度,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尽量少计或者不计可能发生的收益,使会计报表使用者、决策者提高警惕,以便应付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把风险损失缩小或限制在极小的范围内。但由于稳健性原则本身所具有的倾向性、不平衡性以及实务操作中存在的一些随意性,使得稳健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经常发生冲突,如何改变或预防其可能成为企业调节利润的重要手段,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稳健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 (一)会违背会计信息质量真实性要求 稳健性原则在维护出资者和企业利益方面的倾向性十分明显,它以种种方式促使企业采取“审慎”的行动达到既定目标,最终可能失去“不偏不倚”的立场。真实性原则就是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稳健性原则要求在会计实务中确认可能发生但尚未发生的损失与费用,这显然与真实性原则相矛盾。 (二)与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发生的冲突 稳健性原则体现的则是尽可能在当期确认可能的损失、费用,滞

后确认或不确认可能的收益。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凡属本期已实现的收入或应负担的费用,不论本期是否收付,均应计入本期的收入或费用”,它强调的是确认收入、费用发生的时间及其归属;配比原则要求一定会计期间的各项收入与其相关联的成本费用应在同一会计期间内确认计量,以便正确计算和考核成果。 (三)与历史成本原则的冲突 在稳健原则下,存货可以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计价,这是对历史成本原则的背离。因为如果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中的可变现净值指重置成本,当重置成本低于存货的历史成本,存货就按重置成本计价,这显然违背了历史成本原则。但历史成本原则要求“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当时取得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 (四)与可比性、一致性原则的冲突 根据稳健性原则不同,企业可以选择不同的折旧方法和坏账准备金的计提方法。而可比性、一致性原则都要求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而且不得随意变更。但稳健性原则允许企业根据自身情况的变化改变会计核算的口径和方法,于是与可比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发生冲突。所有这些都破坏了会计的一致性。 二、预防及解决冲突的措施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探讨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探讨 作者:刘红梅 来源:《财会通讯》2012年第22期 一、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问题及成因 (一)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问题包括:(1)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时,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时常不按规则办事,造成部分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近期以来是一只颇为引人关注的大牛股,一些业内人士对其经营业绩充满憧憬。然而,陆家嘴却通过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隐藏其真实利润,公司似乎并没有有效运用这些资金的战略计划,而是采用扭曲真相、误导、隐瞒、编造谎言等手段来掩饰真相,进而向利益相关者提供了一些虚假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信息,最终误导利益相关者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2)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时,缺乏全局性和长远性。会计政策选择的主要目的是在遵守各项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合法渠道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并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各个利益集团提供高质量的财务信息,以便他们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倘若进行不恰当的会计政策选择,就可能将投资者引入歧途,在资本市场上,资源就会被错误地配置。然而,有些企业对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缺乏全局性和长远性,选择的目标比较单一,仅侧重于减少纳税支出或从银行取得贷款。这样就加剧了对会计政策选择目标的扭曲,这种扭曲将会严重导致会计政策在选择上的偏差和失败。而这些恰恰是企业选择会计政策时缺乏全局性和长远性的体现。(3)在选择会计政策时,达不到企业整体优化的效果。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存在机会主义型倾向,不能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能真实体现出政策选择的本来意图。这些最终将导致一个结果,即我国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方面无法实现整体利益最优化。企业会计政策是一个系统项目,是各项企业发展目标得以实现的必备前提,但目前我国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似乎还没有达到这个高度。 (二)企业会计政策选择问题成因包括:(1)企业经营管理者不遵纪守法,滥用会计政策谋取私利。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管理者拥有对企业的管理权,因而在会计政策选择上企业的管理者拥有决策的权力。管理者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主要是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并滥用会计政策谋取私利。由于管理者只关心任职期内的短暂现金流量,所以管理者在不同任职期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也会有所不同。比如管理者在上任之初,为了来年的经营业绩改善打下基础就有动机调低当期报告盈利,并将接上任当期的低盈利归咎于以前的管理层。而在之后的年度,则会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提高当期报告盈余,来显示在较短时间内经营业绩得以大幅度提升,以避免自己被其他经理人代替,一般来说,管理者作为企业实际的控制人掌握更多关于企业经营运作的信息。一方面,这种信息的优势,使得管理者能够比较公允地选择出能实际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政策。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引发了相应的委托——代理问题,管理层会在自身利益的驱使下,选择有利于自身利益的会计政策,而不是能公允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政策。(2)企业财务人员行为不规范。目前,我国会计准则普遍呈现出一个新特点,即某些经济业务需要财务人员做出职业判断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 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对社会对公众利益承担责任。社会公众利益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之服务的人土和机构组成的整体的共同利益。注册会计师行业作为一个肩负重大社会责任的行业,应当以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为根本目标。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行为,强化道德意识,提高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准,注册会计师在职业道德方面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即独立、客观、公正,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保密,职业行为,技术准则。 一、独立、客观、公正 鉴证业务是指为被鉴证对象在所有重大方面遵循了既定的适当标准提供高度或适度保证的业务。注册会计师在执行鉴证业务时,应当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独立、客观、公正是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中的三个重要的概念,也是对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最基本的要求。 (一)独立 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执行鉴证业务的灵魂,因为注册会计师要以自身的信誉向社会公众表明,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是真实与公允的。独立性是指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或其它鉴证业务,应当在形式上和实质上独立于委托单位和其它组织。实质上的独立,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发表意见时其专业判断不受影响;公正执业,保持客观和专业怀疑;形式上的独立,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或鉴证小组避免出现这样重大的情形,使得拥有充分相关信息的理性第三方推断其公正性、客观性或专业怀疑受到损害。 (二)客观 客观性原则是指注册会计师对有关事项的调查、判断和意见表述,应当基于客观的立场,应当力求公平,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不掺杂个人的主观愿望,也不为委托单位或第三者的意见所左右;不得因成见或偏见、利益冲突和他人影响而损害其客观性。在分析、处理问题时,不能以个人的好恶或成见、偏见行事。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执业中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调查研究。在确定哪些情况和业务尤其需要遵循客观性的职业道德规范时,应当充分考虑以下因素:

美国公认会计原则(US GAAP)与国际会计准则(IFRS)之间存在的主要差异

美国公认会计原则(US GAAP)与国际会计准则(IFRS)之间存在的主要差异 转来的。 1.在存货成本的计算方法上, IFRS规定禁止使用后进先出法。US GAAP规定可以采用后进先出法。 2.在存货减值的转回上,IFRS规定在满足一定的条件时﹐需予以转回。US GAAP规定不可以转回。 3.在现金流量表中收取和支付利息的分类上,IFRS规定可包括在来自经营活动、投资活动或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中。US GAAP规定必须归类为经营活动。 4.在工比例无法确定的建造合同上,IFRS规定成本收回法。US GAAP规定合同完工法。 5.在报告分部的基础上,IFRS规定根据业务和地区划分。US GAAP规定根据公司内部向高层管理人员报告的信息组成进行划分﹐可以是也可以不是根据业务和地区划分。 6.在广场、厂房及设备的计量基础上,IFRS规定可以使用重估价或历史成本。如果是按重估价 计量﹐会根据重估日的公允价值减之后的累计折旧和减值损失列示。US GAAP规定通常要求使 用历史成本。 7.在辞退福利上,IFRS规定没有区分开“特别”和其他辞退福利﹐在雇主表明承诺会支付时确认辞退福利。US GAAP规定当雇员接受了雇主提供的条件且金额能够合理估计时﹐确认“特别”(一次性)辞退福利;当雇员很可能有权享有﹐且金额能够合理估计时﹐确认合约性辞退福利。 8.在确认与既定福利相关的过去服务的成本上,IFRS规定立即确认。US GAAP规定在剩余服务年限或生命期间摊销。 9.在设定受益计划中﹐最小应确认的负债金额上,IFRS规定没有最小的要求。US GAAP规定应确认的负债金额最小为未注资的累积福利义务。 10.在养老金资产确认上的限制上,IFRS规定确认的养老金资产不能超过未确认的过去服务成本、精算损失以及从该计划返还资金或减少对计划的未来提存金供款而得到的经济利益的现值之总 净额。US GAAP规定对确认的金额没有这样的限制。 11.在确认缩减利得的时间上,IFRS规定当有关企业有明确表示将福利计划缩减﹐且已经对外宣布时﹐确认缩减利得和损失。US GAAP规定直到相关雇员被辞退或计划被终止或修订时﹐确认 缩减利得﹐时间可能在明确表示和宣布之后。 12.在福利计划缩减产生的损益的计量上,IFRS规定缩减利得或损失包括设定受益义务现值上的改变;计划资产公允价值上的任何改变;以前未予确认的任何相关精算利得和损失、因应用过渡条款而未确认的金额和过去服务成本的份额。US GAAP规定虽然未确认精算利得或损失要按未 确认过渡性资产和负债的比例冲销﹐但过渡期后的未确认精算利得和损失并不受计划缩减的影响。 13.在需要相当时间完成的资产的借款成本上,IFRS规定资本化是可选择的会计政策。US GAAP 规定必须采用资本化的政策。在可予资本化的借款成本的类型上,IFRS规定包括利息、某些辅 助成本和作为利息调整的折算差额。US GAAP规定通常只包括利息。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问题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问题研究 摘要:会计政策选择近年来一直是会计以及资本市场研究中极为重要的研究课题。笔者选择本课题进行研究,目的就在于利用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有关会计政策选择的事项,对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力图揭示目前现状所表现的规律性,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层次原因剖析,进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对优化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有所裨益。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政策;会计政策选择;年度报表 一、引言 会计政策选择是指企业根据特定主体的具体环境。为达到一定的目标,在会计处理时依据既定规范(此规范一般由各国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组成),对可供选用的具体会计原则、方法和程序进行定性、定量的比较分析后,拟定决策并加以执行的过程。它是企业主体在会计准则等规范的约束下选择会计政策的行为,其本质是为目标服务。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业务也更加复杂多样,财务信息质量将更多的与会计政策选择相联系,会计的确认、计量无一不以会计政策选择为前提。会计事项的初始确认与计量以及再次确认和计量都基于对会计原则、程序和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可以说,财务报表的生成是一系列会计政策选择的结果。会计政策选择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着企业财务信息的质量和信息使用者据以进行决策的正确程度,进而影响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学者们对会计政策选择的研究做了不懈的努力,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至今仍不能说对会计政策选择的认知已经做到一览无余,相反,会计政策选择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领域还很广。有学者提出,在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为减少会计政策选择中的机会主义行为,会计准则规范制订者在制订会计准则时应充分考虑会计政策的经济后果与会计政策选择的利弊,在兼顾统一性和灵活性的前提下,尽可能缩小同一会计政策的可选择范围。但是,我国2000年以后颁布和修订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却给予了企业更大的会计选择权,与一些学者理论研究的结果有差距。目前,多数学者只是对会计政策选择的理论基础层面以及所采用的某一会计政策进行分析研究,对会计政策选择内容现状进行全面分析的文章还很少,因而,笔者选择本课题进行研究。力图揭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现状,对反映的现象剖析深层次原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公司内部及外部方面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二、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现状 为了保证样本的可比性,本文研究对象限定于2003年12月31日前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股公司(剔除金融类企业),同时选取其中2003-2005年年报数据较全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有效总体共计276个。本文的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证监会的官方网站,各上市公司2003-2005年度的年报。由于本文数据收集在2006年度开始。当时2006年报尚未披露,所以没有将2006年报数据包括在内。采集的信息包括:股票代码、证券简称、资产计价基础、存货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所得税、资产减值准备。 (一)资产计价基础的会计政策选择 笔者在分析了2003-2005年年报后发现,上市公司披露的资产计价基础大部分以历史成本为主,占到了总样本的70%多,其次为实际成本。将近28%。企业并未用可变现净值或现值等词语进行反映。在这点上我国的上市公司在披露中还需进一步改进。另外需要说明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

辽东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设计(论文)题目: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 学生:王美玲 年级:12级 专业:会计本科 指导教师:付艳 2014年3月26日

摘要 伴随着我国近十余年的会计制度改革,谨慎性原则在从无到有,从粗放到精细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完善。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在实际的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也越来越多。人们认识到,谨慎性原则作为一种对会计实务态度和会计实务的处理方法它具有两面性。谨慎性原则虽然能够解决企业虚增利润等问题,体现出它的重要性,但作为一项会计原则,它在运用中也具有明显的不足和局限性。这就需要我们与时俱进,根据现代企业的特点来解决这些不足。本文论述了我国新会计制度下谨慎性原则的重要性、表现形式及运用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一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重要性;表现形式及运用;问题;思考及建议。

目录 摘要 (2) 1、我国的会计结构中包含谨慎性原则的重要性 (7) 1.1权责发生制制度原则中包含谨慎性原则 (7) 1.2实现原则中包含谨慎原则 (8) 2、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实务中的表现形式及实际运用情况 (9) 2.1谨慎性原则的表现形式 (9) 2.2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的具体应用情况 (12) 3、我国企业运用谨慎性原则存在的问题 (14) 3.1谨慎性原则应用中,会计确认与计量的难度大 (14) 3.2与其他会计原则有一定冲突 (15) 3.3谨慎性原则应用中易被滥用 (16) 4、关于谨慎性原则正确运用的几点思考及建议 (17) 4.1存在的问题 (17) 4.2综上所述我认为要更好的应用谨慎性原则就做好以下几点: (19) 参考文献 (26)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思考.doc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思考 一、我国会计政策选择的现状 1.1经济成分复杂,导致会计政策选择呈现多样化趋势 我国经济成分复杂,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共同存在,经济成分的不同导致会计政策的选择呈现多样化趋势。比如:国有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会突出考虑国家利益而不是小的投资者或投资机构的利益;个体私营企业就会选择有利于投资者利益和企业自身发展的会计政策。 1.2我国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导致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较差 我国会计法律法规仍不健全,由《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其他财经法规组成的会计法规体系还存在不协调现象,致使会计政策选择没有确切统一的标准,会计人员在选择会计政策时有很大的主观性,公允性较差,会计师事务所对会计政策选择公允性的判断也比较差,而且现阶段我国的审计环境还不乐观,注册会计师审计对会计政策选择公允性的约束力度不够。

1.3限制我国会计政策选择的因素较多 我国的会计法律法规、利益导向以及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都会限制会计政策的选择。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应综合考虑商法、税法、公司法、证券法、银行法等经济法规的影响。比如我国税法和《企业会计准则》对披露的信息要求不同,在会计政策选择时要综合考虑《企业会计准则》和税法的影响。另外,不同的利益导向和利益主体总是希望选择对自己更加有利的会计政策,不仅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同时也限制了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 1.4会计政策选择的随意性大 很多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时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和选择流程,随意性大。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应从公司整体和长远的利益出发,实现公司利益最优,不能只考虑公司单方面或短暂的利益。比如:企业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时,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比较强,通过恰当的计提比例就可以实施盈余管理。另外《,企业会计制度》只对资产的计提做了原则上的规定,对于是否计提以及计提比例都由企业根据自身情况确定,这在客观上为企业操纵利润提供了可能。

公认会计原则

目录 1简介 (2) 2详细内容 (2) 3准绳 (3) 4范畴 (3) 5原则 (3) 6原则分析 (3) 7评论与启示 (4)

“公认会计原则”剖析 摘要:中外会计界至今仍对“公认会计原则”缺乏明确的解释。本文试图通过对其定义、内容、以及产生与演变过程的分析,揭示其实质,并在此基础 上作出若干评论。 关键词:公认会计原则;简介;内容;准绳;范畴;原则;评论 1简介 公认会计原则(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则GAAP)泛指广受认可的关于财务报表应如何反映各种交易及事件的权威标准。 GAAP有时亦特指美国的公认会计准则。 国际上日益流行的会计准则是由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制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IASB成立于2001年,前身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 IASC所制定的会计准则称为“国 际会计准则”(IAS)。通常论及IFRS时,是包含未被取代的IAS。 2详细内容 为会计界普遍接受并有相当权威支持的,用以指导和规范企业财务会计行为的各项原则的总称。它大致包括三个层次:一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会计原则。即会计的基本原则。它指会计实务中普遍运用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约束条件的概括,是体现会计规律、基本特征的原理性规范。如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权责发生制等;二是对会计实际问题的方法指导和具体标准或准绳。通常由一系列只适应于某些工作环节或某一类问题的条文、示例构成,如财务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与报告原则;三是会计处理的方法程序,即具体的操作规程和技术要领,属于技术规范的范畴,通常具体说明某一个步骤或某种总是体操作方法,因而很少有自由选择的作地。如记账规则、改错规则等。公认会计原则既可以由官方机构制定,也可由民间机构制定。在美国,人会计原则指那些受到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证券交易委员会等权威团体支持认可的会计原则,主要包括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包括以前的会计程序委员会制定和发布的《会计原则意见书》)和一些公认的会计惯例。在英国,公认会计原则是指由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等六个会计职业团体联合制定发布的《标准会计惯例公告》。日本的公认会计原则则主要是指范体系。我国企业基本会计准则的主要内容与公认的其他两个层次相当的内容则见于企业会计制度、具体会计准则及其他有关规定中。 公认会计原则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 年代的美国,由美国会计师协会在1939年的年会上首次使用,普遍适应性及拥有相当的权威性支持为其“公认”的本质规定与基本特征。这种“公认”,通常要由授权的全国性的会计职业团体表决通过,或由政府有关部门直接按一定程序组织相应的专门机构制定、审核和颁布。公认会计原则的产生依循着“会计实务→会计惯例→会计原则→公认会计原则”以及“会计原理→会计原则→公认会计原则”两条基本途径,并逐步从以前者为主向以后者为主转化(会计规范体系不够发达但欲同主要受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体系影响的国际会计准则体系接轨的国家尤其如此)和国

试论会计政策及其选择(一)

试论会计政策及其选择(一) 2000年7月1日施行的《会计法》第十八条和第四十二条等有关条款中规定:各单位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确有必要变更的,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变更。随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的,属于违法行为,单位及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很明显,法律赋予了各单位行使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权,但各单位在选择权的使用上不能带有随意性。会计处理方法属于会计政策的内容,实际上法律赋予了各单位具有会计政策的选择权。目前实行的会计改革,要求企业根据会计准则规定的原则进行职业判断后再进行会计处理和会计核算,这对会计信息提供者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都提出了挑战。在实际工作中,很少有人知道、了解、运用职业判断,从而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问题。相反,有些上市公司又存在着通过滥用会计政策进行操纵的情况。本文想就此问题作一些探讨。一、会计政策的内涵我国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是这样定义会计政策的:指企业翟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这个定义包括了两个层次的涵义:一是政府必须制定可以供企业选择的原则和方法,它们主要是通过会计准则(含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和现行的会计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来体现;二是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政府所提供的原则和方法中,选择适合于自身的原则和方法。因此,我们可以直接明确地得出的结论是:会计政策的制定主体是政府,而不是企业;企业只能是选择、执行、采用会计政策的主体。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现行会计制度的内容,从会计政策的角度,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企业必须遵守执行、无权变更的,如会计期间、借贷记帐法等的规定;各类资产的划分;会计报告的格式等。一类是给企业留下选择余地的对同一经济业务事项的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如对于短期投资的期末计价在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时,既可以采用按投资总体计提准备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按投资类别计提准备的方法,还可以按单项投资计提准备的方法。存货发出时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等方法确定其实际成本。企业一经选定某种方法,也就不得随意变更。下文所述会计政策均指的是后一类会计政策。二、会计政策产生的原因1.利益的共享性。企业的财务会计应向其相关的利益各方(包括政府、现有的股东、潜在的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顾客等)充分披露其会计信息。而这些利益相关方与企业彼此之间都有其各自独立的利益,且利益不完全一致,尤其是政府与企业的利益相关性更低。政府为了平衡各相关方的利益并使其制定的准则、制度能使各利益方早日顺利接受,从而使制定后的执行成本降低,因此政府就会放宽准则中对一些经济业务事项的会计处理限定,以提供一些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2.企业会计实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由于企业所处的环境千差万别,企业的经营规模、经营状况各不相同,为了使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能够从其所处的特定经营环境和经营状况出发,最恰当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情况,准则、制度就有必要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即在统一性的同时还需要一定的灵活性,允许企业在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处理时在不同的具体原则、多样的会计处理之间进行选择,从而也留给会计人员越来越多地进行职业判断的余地。3.会计计量与报告中的主观性。会计计量与报告过程是人们主观地期望以货币计量为手段,采用一些特定的专门方法,对会计对象加以反映以提供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的过程。因此,会计核算过程中一定程度上掺杂了人的主观判断,这表现为人们可能对同一经济业务事项会有不同的看法,从而产生不同的会计观点,并提出不同的处理意见,也由此就产生了会计政策。三、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客观必然性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既包括某项经济业务事项初次发生时的初始选择,也包括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更原会计政策,转而选择采用新的会计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改变了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同时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这些均对企业的会计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从而形成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客观环境,使会计政策选择这项工作变得十分必要。1.会

会计岗位工作谨慎性原则分析

会计岗位工作谨慎性原则分析 【摘要】会计谨慎性原则指的是企业在面对一些不确定因素影响时,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计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不确定因素代表着风险性,谨慎性原则就是为了防范某些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风险。谨慎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对将要发生的费用和损失,做出合理的预计,对一些经济事项、会计业务尽量使用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处理办法。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核算的运用,能为企业起到预警风险和化解风险的作用,从而使会计信息更加稳妥和安全。 【关键词】会计;工作;谨慎性;原则 一、谨慎性原则应用的两面性 1.谨慎性原则的优点 面对企业经营活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谨慎性原则要求人们在会计操作上做出谨慎的反映和处理,以保护企业的稳健经营和增强企业的防御能力。会计制度及新准则对会计实务的规范和要求,在很多方面体现了谨慎性原则,“不高估计资产或者收益,不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其有效地挤去了企业资产和利润中的水分,遏制了企业虚增资产和利润的做法,体现了公平、公允原则。谨慎性原则提供的会计信息相对稳健、可靠并反映经营风险,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准确的决策,有利于保护投资人和债权人的经济利益,同时对保证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可以预计企业未来损失,预防经营风险,体现了资本保全制度,充分提高了企

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2.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存在矛盾 (1)谨慎性原则与可靠性原则的矛盾。可靠性原则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谨慎性原则却强调预计可能发生但还未发生的损失与费用,具有主观随意性,两者明显相矛盾。 (2)谨慎性原则与配比性原则的矛盾。配比原则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谨慎性原则要求在当期确认可能将要发生的损失和费用,滞后确认或不确认可能发生的收入和收益,在当期没有相应的成本和收入与之配比,两者客观存在冲突。 (3)谨慎性原则与可比性、一致性原则的矛盾。可比性原则要求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一致性原则要求会计处理方法前后保持一致,一经采用不得任意变更,并应一贯予以使用。谨慎性原则对于会计信息的口径和处理方法没有要求,允许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而变化,会计信息很大程度上失去可比性,因而与可比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发生分歧。 二、谨慎性原则的完善和提高 在当今充满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面临着各式各样的市场风险,这些不确定的风险需要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但是如果滥用谨慎性原则,

浅论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一、谨慎性原则的涵义及必要性 (一)谨慎性原则的涵义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会计人员对某些经济业务存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尽可能选用一种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谨慎性原则的本质就是资本保持或资本维持,其经济含义是只有在资本得到维护或成本得到弥补以后,才能确认收益。按照新准则的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能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因素,会计人员不得不经常面对它,并根据一定的标准对这些不确定因素进行估计。因而,谨慎性原则是对历史性原则的修正,对减少企业风险和经营的不确定性具有重大意。 (二)谨慎性原则的必要性 1.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选择会计处理方法时,应当尽可能建立在比较稳妥可靠的基础上,对资产估价和收益计量用宁低勿高,对损失和费用计量采取宁高勿低的方法,以回避或转移经营风险。这就使企业有效避免短期化行为,保护各会计主体所拥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从而维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2.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近几年,虚假会计信息日趋泛滥,已严重危及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规范会计行为、治理会计环境、确保会计信息质量,是会计领域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谨慎性原则要求适度少计或不计可能的资产和收益,这将对会计人员随意操纵企业会计利润的行为形成一定的遏制作用,有利于企业提供更加客观的会计信息。 3.有利于规避不确定因素或风险。对于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在进行会计核算时,遵循谨慎性原则预先估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可以客观、审慎地反映经营中的风险因素,规避或转移未来不确定的风险损失,防范于未然,促使管理者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始终保持较为清醒的认识,不至于被“过分乐观”的情绪所左右,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

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

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 1会计政策选择对于管理者来说,会计政策的选择更像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将会计政策的选择作为棋子,权衡各相关利益群体的利益取向。 1.1管理者作为社会个体,对利益的需求导致会计政策的选择在现代化企业经营过程中,企业股东为了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通常会与企业的管理层,签订一定的薪酬约定,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挂钩。管理人员的报酬是随着盈利的增加而增加,提高报告收益的现值。因此,为了实现个别利益,企业管理当局利用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来维护个人收益最大化。比如,管理者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与回转的时间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不同会计期间利润的调整,这样,管理者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奖酬。 从经理层管理人员的角度来看,他们希望提高自身的人力资本价值。在市场评价过程中,经理人员所服务的公司价值的大小,对经理人员个人的价值大小有直接的影响。对于一些上市公司的经理人员来说,在追求自身人力资源价值最大化过程中,采取的一些决策,可能有损公司股东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成为被监管的目标,经理人员往往就会被撤换,这样会直接降低经理人员的人力资本价值。比较常见的情况是,经理人员在对自身业绩的评估方面,有时为了提高自身的价值,会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粉饰自身财务状况制造假象。

1.2管理者作为公司的代理人,与公司外部利益群体的协调与债权人的协调,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因此,需要对外进行一定的借贷。在不同的会计政策下,相关借贷方式的选择或者债务契约的履行,会有所差异。在目前阶段,我国企业融资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即银行的贷款。不过由于银行贷款在审核过程中,对企业的各项指标考核比较严格,这就会导致一些企业,为了能够得到银行的贷款,在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方面,做一些变动, 从而把企业的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信息,做得表面十分漂亮,但是其中,存在一定的不合理因素。 与潜在的投资从或是股东的协调。对于上市公司来说,上市为了筹措股权资金也会有意地选择会计政策。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企业上市融资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审核,并且对企业上市的相关标准和规定,十分严格,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资质较差的企业为了达到证监会的相关规定,在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方面,也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例如,证监会对上市企业连续三年盈利的规定,就会把一些想上市但盈利指标达不到规定的企业拒之门外,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就会对盈利情况进行变相的调整,或者通过相关资产的处置,以达到相关的规定。 与政府的协调。在同政府协调方面,主要是一些改制后上市的国有企业,这部分企业和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企业经理人角度考虑,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如果企业经营状况欠佳,在个人业绩考核过程中,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很多国有企业的管理层,为了个人的利

论会计的监督职能

论会计的监督职能 一、会计监督职能的概念 会计监督职能是指以国家的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以及企业的财务计划、计划预算等为依据、监督、规范单位经济活动的运行,使其达到预定的目的,它是会计的一项基本职能。有效发挥会计监督职能,不仅可以维护财经纪律和社会经济秩序,对健全会计基础工作,建立规范的会计工作秩序,也直到重要作用。具体包括监督经济活动的合法和理性两个方面的内容。 会计监督与其他形式的经济监督相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会计监督以国家的财经法规和财经纪律为准绳,具有强制性、权威性和严肃性;第二,会计监督伴随会计核算同时进行,并作用于会计核算所提供的各种价值指标,监督控制各单位的经济活动;第三,会计监督贯穿于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具有完整性和连续性。 二、会计监督体系的内容 (一)单位内部会计监督 各个单位必须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是指一个单位为了保护其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其经营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的要求,提高经营管理效率,防止舞弊,控制风险等目的,而

在单位内部采取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制度和方法。 (二)社会监督 会计的社会监督,主要是指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依法对受委托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并扎实做出客观评价的一种监督形式,它是一种外部监督。社会监督以其特有的中介性和公正性而得到法律的认可,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公正性。需经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的单位,应当向委托的会计师事务所如实提供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以及有关情况。 (三)国家监督 会计工作的国家监督,主要是指政府关部门如财政、审计、税务、银行等依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部门的职责权限,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行为、会计资料所进行的监督检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加强对各单位会计行为的国家监督。 三、改进和加强会计监督工作的若干建议 (一)职责权限明确的内部监督 1、单位负责人。单位负责人有责任有义务建立健全会计管理、内部控制等基础管理制度,确定会计工作人员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制约方法,以保证会计工作有序进行。单位负

GAAP_Matching Principle 一般公认会计原则

GAAP – Matching Principle This discussion focuses on the objective, description and application rules of this principle. Examples have been given to strengthen your understanding. Objective: Guides you how to record "expenditure" (expenses). Description: The amount of “expenses” incurred to generate an amount of “revenue” should be matched to that amount of “revenue” at the period when the “revenue” is earned. This is in regardless when money is received or paid. Application Rules: If payment of $ will bring "future" benefits --> record as "Asset" If payment of $ will bring "current" benefits --> record as "Expense" If payment of $ will bring "NO" benefits --> record as "Loss" Example: Your company paid $100,000 cash for the purchase of a car on 1 September. Your financial year ends by 31 October of the year. Scenario 1: The car is for the delivery of goods to customers. Entries: Dr Car 100k Cr Cash 100k Note: “Car” is classified as “non-current asset” Explanation: a) The car in this case fulfills the criteria of a non-current asset, since - you have ownership / control - you have no intention to resale for revenue - it can be measured in monetary value ($100k) - it has economic benefits (for delivery of goods) - you will probably keep it for more than 12 months (owing to its nature) b) Though the car is purchased on 1 September, however, there is no hint showing that you have the intention to "throw" it away in just a few days or weeks. c) According to point b), this car can bring upon "future" benefits, since your company will probably use it for quite a period of time. (e.g. Oct, Nov, Dec etc) d) Consequently, the payment of this $100,000 will bring upon "future" benefits, so we record it as an "asset". In this case, as non-current asset (NCA). e) "Non-current asset" is a permanent ledger, with which the balance will be carried down to the next financial period and the ledger will NOT be closed. It is to be recorded in the Balance Sheet.

论会计政策选择的原则

论会计政策选择的原则 摘要: 会计政策是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应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应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会计政策的选择直接影响到企业各契约主体的经济利益,因此,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必须控制在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关键词: 会计政策选择利益共享 会计政策是一种核算的规范和标准。现代企业实质上是由与企业合同有关联的并在企业具有一定产权的各种利益集团组成的。为了避免某个利益集团产生有损于企业价值增长的行为,便产生了会计政策如何选择的问题。新会计准则在基本准则的第二章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包括:真实可靠性与内容完整性、相关性、清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八个方面的要求,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在考虑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同时必须遵循以上原则,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 一、会计政策的概念及特性 (一) 会计政策的内涵 会计政策作为政策的外延之一,有其具体的限定内容。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会计政策是“那些被报告会计主体的管理当局认为在当前环境下最能恰当地表述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从而被依循的会计原则及运用这些原则的方法”。上述定义都强调会计政策要能“最恰当地表述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我国具体会计准则认为:“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应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就现实而言,会计政策根据其指定的面向整个国家及社会的,一些通用、重要的会计方针、原则及方法程序,通常以准则的形式固定下来;第二层是企业根据微观实际“, 量身定做”制定出的会计政策,其适用范围仅限于自身。在我国会计实务中,人们给了会计政策不同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一是企业会计政策包括在编制财务报表上,企业管理人员所采用的原则、基础、惯例、规则和程序。二是企业会计政策也称企业会计方针,是指企业编制会计报表时,为正确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所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原则及程序和列示方法。三是企业会计政策是指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会计报表所采用的具体原则、方法和程序。四是企业会计政策实质上是企业为编制会计报表而对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和会计程序的选用所作的决定。 (二) 企业会计政策的特性 1. 企业会计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原则、基础、方法、惯例、规则和程序。但会计政策的实现都是一个客观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政策的阶段性,显示出重大政策、特殊政策和创新政策的区别,从而形成企业会计政策体系和过程,相辅相成,互为推动。 2. 企业会计政策的功能和作用,首先不是面向过去,而是面向现在和未来;其次它不仅解决局部问题,主要是解决大大小小的全局问题,一项会计政策往往影响一项业务、一张报表,甚至一个企业。 3. 企业会计政策的目标,包括日常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以及会计报表的编制和揭示行为。会计政策是报表编制的重要依据,也是报表揭示的组成部分,但它贯穿于日常的会计处理过程。通过日常业务和报表业务的规范,以正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满足报表使用者的要求。 4. 企业会计政策必须具备公认性。企业会计政策必须符合会计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的规范要求,一般不允许制定和使用不符合会计准则要求的会计政策。 5. 企业会计政策必须具备适用性。企业会计政策必须站在企业的角度,从本企业实际情况出发,适应本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报表以及会计管理需要。 二、会计政策选择的客观必然性 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既包括某项经济业务初次发生时的初始选择,也包括由于客观环境的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