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04——2005学年度第二学期一年级数学教材分析(二)

2004——2005学年度第二学期一年级数学教材分析(二)

2004——2005学年度第二学期一年级数学教材分析(二)
2004——2005学年度第二学期一年级数学教材分析(二)

2006——2007学年度第二学期一年级数学教材分析(三)

本次研讨有三项内容:

1、上次研讨活动反馈。

2、请各位老师周五上午到参与在线交流。

3、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一、4月5日一年级数学教研活动情况总结。

4月5日,我们在福林小学组织了一年级数学研讨活动,全区75名老师签到参与教研活动,会上老师们参与了教研活动反馈,我们收回了59份反馈表,其中出现的差额我们将与各校、各位老师个别交流。

本次一年级数学研讨活动共收到教师填写的反馈表59份,和青岛新世纪学校的魏玲老师一起细细阅读每位老师的反馈表,从中可以感受得到:绝大多数教师能够在认真听课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王应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深入思考与分析,并且在青岛版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教师们边实践边摸索,在把“解决问题与知识学习融为一体”的教学中都有自己的思考与做法。

具体的把老师们的意见综合一下来分析:

一、针对王应老师课堂教学的深入思考与分析。

王应老师作为一位参加工作不久的新老师,能够较为深入的分析教材,课堂设计层次清晰,环环相扣,给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老师们的反馈表来看,大家认为有这样几个方面比较成功的体现了青岛版教材把解决问题与知识学习融为一体的思想。

1.依据教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从开课创设“绿色回收”的情境到练习中垃圾分类、鲜花开放等情境的设计前后呼应,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情境串。学生始终在解决“身边的问题”中学习知识,既激发了兴趣,又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信息窗图片后,在学生找出数学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把相关的数学信息进行分类。提高学生对所搜集数学信息的处理能力,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作好准备。

3.注重解题思路的训练。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老师提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再次帮助学生梳理信息,并且帮助学生明确要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必须去寻找相关的数学信息;然后老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这里的25是什么意思?7呢?为什么要把它们加起来呢?”这样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知道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可以用加法计算,对学生进行寻找解决问题思路的指导。

4.新授中首先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解决方法并进行交流,进一步探索计算方法,将解决问题与知识点教学自然融为一体。

5.练习中加强运用新掌握的知识来解决其它问题,学以至用。特别是设计的找规律题目,可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发现问题本质,进一步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

二、反馈表中,老师们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了自己对“把解决问题与知识教学融为一体”的认识与处理方法,主要有:

1.由情境引发问题,用探究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新的情境中的问题。例如北京路小学的刘红提到,可以在练习时自主创设一个小情境,让学生运用刚刚学到的新知来解决新的情境中的问题。我想,可以归纳为这样一种模式:创设情境——观察信息窗——搜集信息——分析信息——提出数学问题——选用信息解决问题——探索解决方法明确原因——运用方法解决新问题。

2.广泛联系生活实际。不少老师都谈到:如在认钟表、方位、图形等知识的教学时,完全可以创设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必要性之后进一步解决问题。

二、5月18日上午在线交流安排。

1、时间:5月18日上午

2、位置:教育中心论坛---教学研究---数学学科---一年级在线交流帖

3、内容:

①评课:王应老师执教的《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中关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4月5日的研讨活动中,我提出针对“王应老师的课,谈谈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上有什么做法?各位老师在教学中有何好的方式方法?”要求各位老师在论坛中发表自己的看法。

新世纪的魏玲老师和大学路的焦军姿老师按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请没有参与的老师按照要求发表自

己的意见。

②日常教学交流。

日常教学中,老师们有什么问题、困惑,欢迎大家提出来一起探讨;或者把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经验和大家一起分享。

三、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六、大海边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二)

一、教学内容:

1、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进位、不退位)、笔算,

2、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3、用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会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笔算的方法,并会正确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

2、结合现实素材,会计算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式题。

3、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小括号,知道小括号的作用,初步了解带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会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式题。

4、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估算的方法。

(二)数学思考目标:

1、在学习100以内数加、减法的过程中,发展思维的正确性、敏捷性和灵活性。

2、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自主探索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感受计算过程的合理性。

(三)解决问题目标:

1、在现实生活中,能发现、提出并解决用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的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初步学会表达解决简单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感受计算过程的合理性。

2、在探索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初步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

三、单元知识分析

1、知识基础。

20以内数的加减法。

100以内数的认识。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一):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进位);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退位)。

2、教材的地位。有三点:

100以内数计算的继续学习阶段与结束阶段;

是千以内数计算的重要基础;

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重要基础。

3、知识构成。共设有5个信息窗,每个信息窗的学习内容如下:

信息窗1:学习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口算和笔算)

信息窗2:学习100以内数的不退位减法(口算和笔算)

信息窗3:学习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笔算)

信息窗4:学习10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笔算)

信息窗5:认识小括号,学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四、单元教材解读

(一)单元教材解读

1、学生的认知基础: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这部分内容既是学习笔算的开始。

2、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具体的请老师们看教师用书)

(1)以海边活动为素材,主题鲜明有趣。

(2)重视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3)练习设计形式多样,素材选取有趣广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单元学与教建议(具体的请老师们看教师用书)

1、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计算方法的探索。

2、重视发展学生的计算策略,提倡算法多样化。

3、让学生在直观操作的过程中,探索计算方法。

4、尊重学生差异,逐步提高计算能力。

5、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积算的作用。

6、本单元建议课时数:17课时。

(三)信息窗解读及学与教建议

信息窗1的解读

1、情景图的解读。情景图呈现的是海水退去以后小朋友们捡拾各种海产品的情形,也既“赶海”的情形。小朋友们向往大海,常常是从大海中的小鱼、小虾等开始的,用“赶海”的情形来呈现素材,自然地引出了这些小动物,同时也能把大海物产的丰富自然地引出。对于海边的小朋友来讲,这是非常熟悉的活动;对于没有见过大海的小朋友来讲,虽然情景中的场景是陌生的,但与小朋友们一起活动的情形是熟悉的。相信小朋友读了这样的素材以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与“自己也来试一试”的想法。

2、情景图中的信息。

虾:26只与12只;

螃蟹:23只与11只。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本信息窗设计了1个红点,1个绿点,共2个例题。

红点:一共捉了多少只虾?学习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口算和笔算)

绿点:一共捉了多少只螃蟹?巩固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口算和笔算)

4、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

(1)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不进位两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在用计数器、小棒解释计算结果的过程中学习用竖式计算的方法,拓宽数的计算的认识渠道。

(2)知识、方法与经验的正确分析是教师开展探究性学习信心的重要基础。

在第四单元“绿色行动”[100以内数的加减法㈠]中,学生已经会计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的加、减整十

数、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这都是学习本课题的知识基础。

数位的认识及100以内数的组成,为学生认识本课题积累了数学思想方法基础。

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几十几加减几十几”两位数加减法计算也使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3)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或木块,计数器。

(4)教学目标的定位与竖式计算的关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能够会口算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而不是用竖式来计算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竖式计算的方法是为以后计算更为复杂的计算作铺垫的。当然在一定意义上来说,竖式计算也能为学生口算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建立表象。但是,教学目标的达成不能过多地依赖竖式。

(5)算法多样化与算法的优化:在数的认识与计算这个大的体系与领域中,我们应该不能忘记“十进制”的数学思想,不管是数的认识还是数的计算,都是在这个思想的支配下来进行的,特别是在以后更为复杂的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对齐,满十进一,都是对这一数学思想最好的解释,所以能够促进学生思维与智力发展的就是这一数学思想的渗透。所以在算法的优化上可以采取整合横式与竖式的对比观察的方法,自然地把十进制数学思想渗透其中。

5、例题教学的具体阐释

一共捉了多少只虾?

列式与猜想——探究与验证——反思与升华。

列式与猜想:对情景中的信息与问题进行组合以后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猜想算式的得数。这是为聪明学生搭建的施展才华的平台,是激发群体学习热情、树立学习榜样的平台,同时也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过程。

探究与验证:问题与探究——交流与汇报——指导探究。

问题与探究:26+32到底得多少?是不是得58?你们是怎样计算的?让学生在小组内利用手中的材料讨论解决这些问题。

交流与汇报——指导探究:伴随着学生汇报交流的不断深入,教师要把学生的思考过程用数学算式进行抽象,这里要注意的是:一是学具(小棒或计数器)的操作与数学算式的思考应该作为一种思路(隐性的与显性的),不应该作为两个不相联系的方法与思路,学具操作是算式表述的外显的形式,是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算式;二是学生汇报交流过程的设想,一般来说学生在汇报时往往是从怎么想的入手来交流,而不是从用学具摆的入手来交流,教师可以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学具(小棒、计数器)进行演示,并结合学生的演示进而用数学算式进行抽象。也就是说,此环节的教学程序为:首先是指导学生汇报思维过程,然后指导学生把思维过程用学具演示出来,并结合演示用数学算式抽象思维活动过程,最后教师指导全体学生一起操作。如果学生从学具操作来交流,教师要从中提炼出算式,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

反思与升华:结合每一种思路的表述及学具操作的过程,对每一种思路进行梳理。

以此为基础,用竖式进行概括。在这个环节里,可让学生把“横式”变成“竖式”写一写,汇报。用竖式算既可以从十位加起,亦可从个位加起。

在用竖式计算的教学环节中,要注意三点:

一是可以把以上的方法一与竖式进行整合,既竖式中的2+1就是学具操作中的20+10,竖式中的6+2就是学具操作中的6+2。通过这样的整合过程,把自然而然地渗透了“整十数与整十数相加,一位数与一位数相加”(也既相同数位对齐)的数学思想。

二是对竖式计算去掉了“从个位加起”的结论。到以后需要进位时再来抽象“从个位加起”。但我认为最好在这还是应该加上“从个位加起”这种意识的培养。

三是引导概括竖式计算的算理。为什么26+12中的2要与1对齐?让学生从意义上解释,进而揭示相同数位数对齐。在本节课中,计算出得数可能不会有太大的困难,学习竖式的写法问题不大,真正有价值的就是“整十数与整十数相加”(也既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数学思想的渗透。

6、自主练习

第3题:找尾巴把传统的连线题用青蛙作载体进行。此题渗透了“对应”思想。教学时先引入:你看多么漂亮的小青蛙,它们的尾巴跑到哪儿去了。请你帮他们找一找。然后采取“解决问题(即想找出尾巴)---验证辨析方式进行解决--反思”。反思既对多余的一条尾巴请帮助找到它的身子。

第4题:所谓喜欢的方法,不只是口算与笔算两种,而是最后要概括的方法为“心算与笔算”。更大范围的“喜欢的方法”主要是指在口算中的多种方法。

第6题目的:数学与语文学科的互相融合。编出的故事应有情感、情节、过程、结果。并最后提出问题。说不好不要紧,那怕只说几句话也行,大家相互补充。教师在备课时应构画一个故事并作记录。可布置作业讲给家长听。

(二)信息窗2的解读

1、情景图的解读。上一个情景窗中呈现的是小朋友在海水退去以后赶海的情形,情景中小朋友活动场面以及海边的各种生物都对儿童具有吸引力。其实海边能够吸引儿童的不仅仅只有这些,海边的海滩对儿童同样具有吸引力,这也是与内地不同的生活场景。从情景中可以看到,远处的轮船及帆船正在波浪中行驶,天空中的大雁正在与这些船只同行。与这些景物相照应,海边的小朋友下正在利用海边随处可见的贝壳拼摆轮船、帆船及大雁。

2、情景图中的信息。

轮船:47个贝壳;帆船:32个贝壳;大雁:11个贝壳。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本信息窗设计了1个红点,1个绿点,共2个例题。学习100以内数的不退位减法(口算和笔算)

红点:摆轮船比帆船多用几个贝壳?47-32

绿点:摆大雁比帆船少用几个贝壳?32-11

4、教学目标

※使学会计算不退位两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在多样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与创造(情感)。

5、例题教学的具体阐释

摆轮船比帆船多用几个贝壳?

列式与猜想——探究与验证——反思与升华。

列式与猜想——

列式:求摆轮船比帆船多用几个贝壳,怎样列式?

小结:求摆大船比帆船多用几个贝壳,就是求47比32多多少。

猜想:47减32得多少?

探究与验证:问题与探究——交流与汇报——指导探究。

问题与探究:利用手中的材料,研究一下47-32是不是得15?你们是怎样计算的?让学生在小组内利用手中的材料讨论解决这些问题。

交流与汇报——指导探究:首先是指导学生汇报思维过程,然后指导学生把思维过程用学具演示出来,并结合演示用数学算式抽象思维活动过程,最后教师指导全体学生一起操作。如果学生从学具操作来交流,教师要从中提炼出算式,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

伴随着学生汇报交流的不断深入,教师要把学生的思考过程用数学算式进行抽象,如下所示:

方法一:47-30=17 17-2=15

方法二:40-30=10 7-2=5 10+5=15

反思与升华:结合每一种思路的表述及学具操作的过程,对每一种思路进行梳理,既:

方法一:把32分成30+2,先减去30,再减去2。实质上运用了减法的性质来解。

方法二:把47分成40与7,32分成30与2,先从40里去掉30,再从7里去掉2,再把两次剩下的会起来。实质上运用了分解与组合的思想来解。

要注意的是,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有可能用竖式进行计算与交流,我们先不妨暂时放一放,等其它几种方法交流以后再回头对横式与竖式进行对比。引导学生首先梳理竖式计算方法的算理,以此为基础,对横式与竖式进行整合,使学生明确两种方法的算理是一样的。

6、关于类化练习与数学抽象的关系

首先补充几个100以内不退位减法计算的算式,让学生计算。以板书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梳理:

通过我们上面的学习,你能发现什么?(最好能发现“两位数减两位数”)

仔细观察每个算式中的3个数,看能发现什么?(发现“相同数位对齐”)

要说明的是以下几点:一、对每个问题的探究中学生想到了不同的办法,求出了得数,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做,但有了几个这样的探究学习以后,教学就不能停留于此,应站在数学的高度去优化学生喜欢的几种方法,以让学生从实质上去把握对数学的认识。优化方法的途径,就是能从若干个式中找出规律,从而使原有的计算知识上升

为技能,如上面如能看出“个位减个位数,十位减十位数”,学生在计算中就会从数学的角度形成一定的技能,这种技能的体现,就是简缩了前面所提的不同方法中的思考过程。二、以上所述的概括规律的方法,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教学不应只教知识,更应渗透方法与思想,既在会算的基础上揭示出这样算的道理,这个道理就是渗透教学之中十位数对齐、个位数对齐,这是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数学思想(对应思想)。如果下课时与刚上课时学生水平没有发展,只停留在会算层面上,教学的价值何在?三、关于竖式:竖式不只是计算的另一种形式,在现阶段,更是为计算建立表象的过程,更能体现计算学习中对应思想的学习与渗透。竖式是抽象了的计数器,从想到的不同计算方法中,特别是计数器操作中,抽象出的竖式,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有利于计算技能的形成。

7、自主练习

第1题目的渗透了估算思想。可以从中使学生体验到自己创造数学的快乐。教学对按照“估计本数--尝试解答--解释”程序进行。解释时让学生从自己的算式开始说起,既可以是加法计算,又可以是减法计算。

第3题不妨先确定一个主题为----燕子送信等,目的:加减法综合练习,体现与已学知识的综合。按照“解决问题(连线)---解释(说思路)”步骤进行教学活动。

第4题目的渗透了代数思想。(相当于“求未知数X”)同时也是建立数之间联系的学习过程。采取“明确题意---尝试---解释--验证”程序教学。明确题意可引导为:竖式中的数有的被调皮的小贝壳盖住了,你知道盖住的数是多少吗?

第5题事件的发生:看到香蕉吃香蕉。心情有:右边的狗熊流下了口水,结果:吃光了。贪吃的右边的狗熊虽然吃得多,但还想吃(自然流口水)却不会算出自己吃了多少。不妨从以上几个方面来叙述。

第6题画面的意思是:大乌龟看到了两群螃蟹,想到了是螃蟹数量多还是自己的孩子鑫。因而可以提出:一共有多少只螃蟹?螃蟹比小乌龟多几只?螃蟹只数多还是乌龟只数多?

聪明小屋:第一步,明确题意,教师不妨用大一点的白纸片写几个号码。第二步,提供5×10格子,每行10个格子,从1写到50,利用它数一数。第三步,交流。第四步,概括。

(三)信息窗3的解读

1、情景图的解读。水族馆是青岛最具特色的场馆,每一个去青岛旅游的人,除了看海之外的首选可能就是水族馆。这个浓缩了的海洋,不仅对成人具有吸引力,对儿童更具有吸引力。教材以这样的真实背景为素材,呈现了一幅小朋友们参观水族馆的画面。

2、情景图中的信息。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数学信息:

左边鱼缸:红色鱼有14条,黄色鱼有28条;

右边鱼缸:黄色鱼有23条,蓝色鱼有27条。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本信息窗设计了1个红点,1个绿点,共2个例题。学习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笔算)

红点:左边鱼缸里有多少鱼?14+28

绿点:右边鱼缸里有多少鱼?23+27

4、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

(1)教学目标

※学会100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在经历探究计算结果的过程中,体会进位意义,体会十进制计数法在数的计算中的应用。

(2)知识与经验

20以内数进位加法是本课题学习的知识基础。

在数的认识、数的计算中渗透的十进制计数思想是本课题学习的数学思想基础。借助小棒、计数器等学具帮助学习是数学方法的基础。

(3)教具学具准备:小棒、计数器。

5、例题教学的具体阐释

左边鱼缸里有多少条鱼?列式与猜想——探究与验证——反思与升华。

列式与猜想——求左边鱼缸里有多少条鱼,怎样列式?14+28得多少?

探究与验证——利用手中的学具,想办法验证一下14+28是不是得42?为什么得42?

指导方法(指导拼摆):指导学生先摆出14根小棒,再摆出28根小棒(注意引导每10根捆成一捆)

探究算理:利用刚刚摆成的学具材料,探究14+28的计算结果。

汇报交流:学生有可能想到的方法有三种。要沿着“语言表述——学具演示——指导操作”的程序来进行,既要结合学生的汇报交流活动教师要指导学生适时地进行小棒的移动与组合。

方法一:10+20=30 4+8=12 30+12=42

方法二:14+20=30 34+8=42

方法三:28+10=38 38+4=42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与前两个信息窗相比,此处先指导学生拼摆小棒,然后再组织探究算式的结果,这是基于问题解决的不同难度来确定的。前两个信息窗由于计算时不需要进位与退位,相比较来讲较为简单,而本信息窗需要进位与退位,比较来讲较为复杂,所以先把学具操作指导在前,利用摆好的学具探究算法。

反思与升华——首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既对以上几种方法进行反思:

方法一:把14分成了10+4,28分成了20+8,再把10与20相加,再把4与8相加,最后把30与12相加。

方法二:把28分成了20+8,先用14加20,再把34与8相加。

方法三:把14分成了10+4,先用28加10,再把 38与4相加。

此处所说的升华,可以用竖式来进行。引导学生沿着“尝试——交流——梳理——升华”的步骤进行。在梳理与升华阶段,要注意竖式计算与学具操作的整合,既对竖式计算算理的升华,一定不能脱离开学具的操作,既用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学具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算理,同时要适时地抽象“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计算算理:

通过上面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进位,从十位加不行)

在用竖式计算的时候,你认为怎么样才能不会出错而且又做得快?

6、关于类化练习

第一组:100以内不进位两位数加法。

第二组:100以内进位两位数加法。

练习后要组织对比与辨析,找出每组题目计算的相同点与两组题目计算的不同点——需要进位与不需要进位。

7、自主练习

第1题不妨先根据情境叙述,然后列式来算。口述时可以口述加法题,然后再让其他同学口述减法题。然后自由选择一个题来解。第三步根据算式解释求的是什么。

第2题、第3题一个是竖式计算,另一个是横式计算。竖式计算有利于渗透十进制思想,但不符合人们的计算规律。横式计算有利于渗透数的分解与组合思想,符合人们的计算规律。相对于横式及计算方法来讲,竖式是一种计算的工具,既帮助求得计算结果。一部分学生心算遇到困难时,可借助竖式。对大部分人来说,在现阶段(既100以内)计算能力的培养以心算为主,竖式为次。随着数位的增加,不能很快算出来时,竖式才更有威力。在现阶段学习竖式更多的是为以后做准备的。

第4题,采取“解决问题(既看出对错)----解释----反思(既应注意什么)”步骤。

第5题,此题不是简单的“找对应关系”,而是更有情节。凶恶的章鱼浑身长着利爪,每只爪上都是一个陷井,躲过了这个陷井,小鱼就安然无恙。教学时采取“解释题意(用题中的一个对应关系来说明)--尝试--汇报”的程序进行。

第6题,从题中可以提出很多问题,可选择2个数相加减的题目。采取“列式计算--解释算式”的程序教学。

聪明小屋开放题渗透了代数思想。采取“尝试解答--说出结果--判断正误--反思”的学习程序。

(四)信息窗4的解读

1、情景图的解读。水族馆是浓缩了的海洋世界,因而它里面除了真实的各种鱼类与海洋动物之外,还有标本,标本是了解海洋世界的又一途径。图中呈现的是小朋友们参观标本馆的情形。

2、情景图中的信息。

鱼类标本:72种;虾类标本:56种;贝类标本:80种。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本信息窗设计了1个红点,1个绿点,共2个例题。学习10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笔算)

红点:水族馆里的鱼类标本比虾类标本多几种?

绿点:虾类标本比贝类标本少几种?

4、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

(1)教学目标

※理解10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知识技能)

※在经历探究计算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退1”(数学思考)的意义,体会十进制计数思想在计算中的应用。(数学思考)

(2)知识与经验

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是本课题的知识基础。

生活中遇到过此类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积累了生活经验。

100以内数的认识中数的组成学习,使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基础。(十进制思想,十进制计数方法)

5、例题教学的具体阐释

水族馆里的鱼类标本比虾类标本多几种?列式与猜想——探究与验证——反思与升华。

探究与验证:

拼摆方法的指导:下面我们就用摆小棒的方法研究一下72-56到底得多少。用小棒怎样来研究72-56的得数是多少?引导学生想到:先摆出72根小棒,从72根小棒中去掉56根小棒。

探究方法(方向)的指导:请小朋友摆出72根小棒,想一想,从72根小棒中看样才能去掉56根小棒?

交流汇报:说出探究的计算结果、思考过程与学具拼摆过程。思考过程既:从72根小棒中先去掉50根小棒,再去掉6根小棒。

指导演示:指导学生用学具把操作过程演示出来。

反思与升华:一是对学具操作的过程进行反思,既:从72根小棒中去掉50根小棒后还剩22根小棒,从22根小棒中再去掉6根小棒时,要先把2根小棒与10根小棒合起来,从12根小棒里去掉6根小棒。二是利用计数器进行操作与反思,既在教师指导下大家一起完成72-56在计数器上的操作过程。三是用竖式进行反思升华,按照“尝试——交流——梳理”的程序进行。重点引导学生说清对“借一当十”的理解。在梳理算理时要结合计数器进行,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竖式计算时为什么要“借一当十”,如何“借一当十”。要注意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述计算的算理。

6、关于类化练习

第一组:100以内数的不退位减法

第二组:10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

尝试计算以后要对比辨析,一是找出每组题目计算的相同点与两组题目计算的不同点——需要退位与不需要退位。二是当计算遇到困难时可以用竖式帮助计算。

7、自主练习

第1题有5个条件,可以组合成10个数学问题。教学时采用“认读图意(既认识各类动物以及寿命)——理解题意(既“比寿命”意思)——自由列式(可在练习本上列出2个)——解释算式”的程序。

第2题“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其实开始是不能回答的,只有经过尝试以后才好回答。不妨让学生来计算,然后汇报,随后反思--你都是用的什么方法?最后概括:当计算遇到困时,可用竖式计算帮助。从这一点不难看出,在现阶段,竖式是心算的工具,是为心算建立表象的过程。

第3题目的:把数的计算与序数的认识结合起来。第一步先计算。第二步:涂色。第三步:观察找规律(能用左、右、第几来说明)

第4题题目的意思是:花的成长离不开水,花的成长渴望水滴浇灌,只有当花儿找到自己想要的那滴水时,花儿才会笑。在会计算的基础上,相对于计算来说,让学生想到以上所述,才是本题的价值之所在。而题目的这个价值,是教师告诉呢,还是学生自己去感悟去寻找?教师告诉,可能解题时间会缩短,但降低了题目的价值;学生去探索,时间可能会长,但却能实现题目应赋予的价值。不妨先来探究,花儿怎样才能笑?学生可能就会从计算开始,找到这个对应关系,解决“花儿怎样才能笑”这一问题。然后汇报。最后总结。这样的教学过程打破了传统的“概念---应用”模式,而是“探究--升华”模式。

第5题采取“活动--探究--概括”程序来教学。活动既让学生去跳绳,记下得数,可让3个同学来跳,半分记时。其中一人在教室外跳,探究既提出问题,去解决这个问题。概括既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得数用算式抽象,如课本中小红跳了35下,怎么算的?有了活动的基础,就有了解题的表象。试想一下,如果静止画面来讲解,总会有20%左右的不明白。

第7题目的找规律。

第8题第⑴题可提出2个问题,分别用加、减法计算。第⑵题,可提出“送给大班、小班共多少颗?”“送给大班比小班多多少颗?”等问题。

教学时不妨先去描述(既编题),然后解答,随后解释。

(五)信息窗5的解读

1、情景图的解读。照应了前几个信息窗,本信息窗呈现的是到大海边去游玩,马上就要返程了,去买纪念品的情形。对于海边上的城市来讲,最具代表性的纪念品就是海洋产品,而且是能够保存的海洋计算器,因而情景图在选材方面注意了选取海洋标本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珊瑚、海螺、贝壳、海螺。这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购物心理相吻合。

2、情景图中的信息。珊瑚标本:17元/每只;海螺:13元/每只;

海豚玩具:23元/每只;贝壳:25元/每只。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本信息窗设计了1个红点,1个绿点,共2个例题。认识小括号,学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红点:用50元钱买海螺和珊瑚标本,还剩多少元钱? 50-13-17

绿点:用50元钱海豚玩具和贝壳,还剩多少元钱? 50-23-13

4、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

(1)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100以内数的连减计算,学会有括号的加减的混合计算方法。

※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连减计算的意义,经历运用用小括号描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实现小括号的动态产

生。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分解与组合数学思想。

(2)知识与经验分析

100以内数的计算是本课题的知识基础。

在现实生活中积累的求剩余问题是本课题的经验基础。

(3)教材分析与课题分析

本课题所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从课题所应包含的内容而言,连加、连减、减加、加减及有小括号的题目均应在这个范围。在这些内容中,连减的问题不论从列式、计算到小括号的产生的作用,都具有代表性,因而对教材中选取了连减的问题作为例题,以此引出了小括号的学习。集中一节课的时间来学习这些内容,从思维方式上来讲,加减运算(不带括号)属同一级运算,不论是先加还是先减,计算的顺序与人们的思维方式一致,现阶段的计算学习没必要去强调“从左到右”的顺序,由于小括号的引入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打破了已经形成的稳定的知识定位,因而它的学习是难点,教材中专门用文字作了说明与强调。

(4)要注意对信息与数学问题进行有效的组合。因为所求的问题要三个数量发生关系,不是两个数进行加减计算,比起以前学习的内容又要复杂,所以要先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情景。

5、例题教学的具体阐释

用50元钱买海螺和珊瑚标本,还剩多少元钱? 50-13-17

解决问题——抽象概括。

解决问题:尝试计算——交流算法——梳理算理。

尝试计算——提出问题以后,引导学生先自己去尝试计算解决问题,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梳理算理——在交流算法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第一步计算所表示的具体含义。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可以结合实物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第一步计算所表示的意义,把抽象的算式变成看得见的活动,如可以用人民币付款、找钱来理

解;二是要把方法一与方法二进行整合,引导学生理解两种算法是一样的。 抽象概括:整合算式——探究算法——指导反思——梳理认知。

①探究

整合算式:是指先把竖式计算变成两个横式计算,然后把两个横式变成一个综合的横式。

探究算法:是指探究50-13-17与50-13+17如何计算。

指导反思:是指结合情景对两个横式计算过程的正确性进行辨析。对于50-13-17的计算过程可以结合竖式计算的过程进行描述,引导学生明白:把竖式计算的第一步计算的结果一步一步地写下来就是横式计算的正确计算过程。

对于50-13+17的横式计算,可能有两种结果:一是能够正确计算出结果,二是不能正确计算出结果。由于算式本身是错误的,所以对这两种结果都进行辨析。可以返回情景引导学生明白:只有先算出13+17,才是正确的计算过程。那么怎样才能先算出13+17呢?引导学生想办法,学生可能就用教材所示的几种方法去表述。在这个基础上,教师适时地引出( ),既数学上的一般表示方法。

6、自主练习

第1题 目的:数学回归于生活,不妨拿出2004年挂历,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挂历上找条件。

第4题 为提高效率,不妨采取在教师引导下的学习。

第5题题目的意思是原来筐里有45条,两只鸭子分别钓来了16条、14条。

第6题 阅读画面,弄清题意--提出问题---解释。解释是指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及结果用数学算式及计算结果作说明,如2个班可发乘坐60人与19人的车去旅行,为什么呢?因为60+19=79,38+39=77, 77<79

第7题 目的 培养估算意识,渗透估算思想。

采取“估一估--说一说(既说说是为什么)--小结”学习程序。

小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数不清,可以估计。

第9题材 教学时制成10×10方格,共有100个数,盖住数的硬纸板可以是2×2,2×3,3×4等等。

目的:根据数的顺序认清数的能力培养,既数感的培养。

5 0 - 1 3 3 7

3 7

- 1 7 2 0 方法一与方法二 50 - 13 = 37 37 - 17 = 20 50-13-17 1 3

+ 1 7 3 0 5 0 - 3 0 2 0 方法三 13 + 17 = 30 50- 30 = 20 50-13+17

教学程序:处理课本第⑴题、第⑵题--小结(虽然数盖住了,但我们也能根据规律把它找出来)--第⑶题(你想怎样玩)--操作训练。

第10题不妨制作成实物模型,通过移动探求规律。

目的:建立图形之间的联系,探求规律。

(六)回顾整理的解读

1、情景图的解读。

情景图中的信息。情景图中的信息比较复杂,可以分为四类:

打腰鼓:32人;扭秧歌:28人;踩高翘:19人;

山楂串:卖了18串,卖了24串;

孔雀灯:32盏,68盏;

气球:一共30个,一人买5个,另一人买7个。

2、回顾整理结构分析。

纵向来看,回顾整理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面的部分为整理加法计算,第一行出示了两个加法计算的问题,第二行出示了两个减法计算的问题;下面的部分为混合计算的问题;中间部分为加减法计算与加减法混合计算的计算法则梳理。从中不难看出,教材提倡按题目的类别进行复习与整理。

3、能够提出与解答的数学问题:

孔雀灯:32盏,68盏——由多少盏灯做成的?

大孔雀比小孔雀多用多少盏灯?

山楂串:卖了18串,卖了24串——两个人一共卖了多少串?

谁卖得多?多多少?

打腰鼓:32人;扭秧歌:28人;踩高翘:19人——一共有多少人?

气球:一共30个,一人买5个,另一人买7个——还剩多少个气球?

4、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

(1)教学目标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并能形成一定的计算速度。

※以解决问题为依托促进知识的系统化。

※在经历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对知识有新的认识与提高,“温故而知新”。

(2)教学目标的定位

在前面每一个课题的学习中,每一个课题抽象出一个数学模型,如第一部分两位数加法中抽象出“用竖式计算,相同位数要对齐”;第三部分“两位数进位加法中”抽象出“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第四部分两位数退位减

法中,抽象出“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在个位上加10再减”;第五部分抽象出“算式里有小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通过每一部分每一个课题的学习,计算能力又提高一步。但当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的时候,却不免出现迷茫、困惑,主要表现在:什么时候要用竖式计算?什么时候要进位、退位?小括号有什么作用?当然这些问题不可能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同一问题在不同人身上体现的程度也不尽相同,但问题确实存在,要解决这些问题,靠支离破碎的练习效果不大,靠教师的讲解记不住。因而要实现知识的系统化,既让学生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暴露出来,当然,暴露问题要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

(3)教学程序设想:梳理信息——解决问题——抽象算法。

以上是教学的一个基本框架。

梳理信息:由于情景中的信息比较复杂,所以要引导学生在读懂图意的前提下梳理信息,并根据情景与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同时还要把信息与数学问题进行有效的组合,使之成为完整的数学问题。

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抽象算法的基础,是指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以问题的类别开展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

抽象算法:是指对每一类问题适时地进行算法的抽象,如计算法则,有括号算式的算理等。

5、教学过程的具体阐释

探究整理:依上述两类问题为框架开展探究整理。

两位数相加减法:

孔雀灯:32盏,68盏——由多少盏灯做成的?

大孔雀比小孔雀多用多少盏灯?

山楂串:卖了18串,卖了24串——两个人一共卖了多少串?

谁卖得多?多多少?

①解决问题,既先解决以上4个问题,在提示引导下,逐一完成列式、计算、汇报、反馈学习活动。

②演绎探究:出示以下两组题目

第一组为不进位、不退位加减计算4道题。

第二组为进位、退位加减计算4道题。

按照计算、汇报、反馈程序进行。

③概括:以以上学习及板书为基础及凭借作引导:

前面的4个算式,它们分别与哪一组题目相似?(渗透分类思想)

这两组算式,哪一组计算得比较快?(或哪一组比较容易?)为什么第2组计算时要慢?

在需要进位和退位时应该注意此什么?

你们认为什么时候会用竖式算?(进位、退位)

连加、连减计算

打腰鼓:32人;扭秧歌:28人;踩高翘:19人——一共有多少人?

气球:一共30个,一人买5个,另一人买7个——还剩多少个气球?

①解决问题,既先解决以上2个问题

对“一共有多少人”,先估算,再列式计算。列式算可能有几种算式(3个数可以任意交换位置),可概括:只要是求几个数相加,先算哪2个数相加均可以。

对“还剩多少个气球”让学生自由列式,汇报,对于可能不加括号的进行辨析,提醒以后注意。(可结合情境辨析)。

②演绎探究:出示2组题目要求学生计算。

第一组:2-3道不带小括号的连加、连减等。

第二组:2-3道带小括号的。

③总结概括:先把开始的几个算式放到第一组或第二组中。

这两组题目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使学生能说出:第一组没有括号,第二组有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

如果计算比较困难时,应怎么办?

(使学生说出:可用竖式帮助计算。)

6、综合练习

第1题目的熟练计算过程,渗透数形结合。

第一步:找到方法,既让学生说出怎么办(先计算再涂色)。第二步:探究活动。第三步:展示作品。条件好的学校可印发此图作练习。

第2题是一个问题解决的题目。不妨先用带有情节的故事来叙述,如开学了,为保证路上安全,戴安全帽。目的,数学回归于生活。要解决“帽子够吗”的问题,首先要进行问题的转换,将人数转换成帽子数,然后进行计算。练习时,要让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共提出3问题:2个班共有多少人?帽子够吗?还缺多少顶帽子?

第3题是用统计表提供邮票数量的信息。教学时,可充分利用表中的信息,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三种邮票共有几张?”、“植物邮票比动物邮票多几张?”等问题,在学生解答了问题后,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另外,教师也可以让班级中喜爱集邮的同学说说自己集邮的情况,并利用其数据引导学生进行拓展练习。

第4题目的:找对应关系,采取以下教学程序:尝试解答-----交流-----反思与总结。

第5题目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取以下教学程序:理解图(图是什么,有什么数字规律)-----估算并验证-----解决课本问题-----提出其它问题解答。

“我学会了吗?”是一幅综合情境图。教师要引导学生借这一情境对自己学习的基础知识进行自我检测。练习时,

要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在小组和班内交流。在这一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回顾与反思,总结自己学习本单元的表现和主要收获。

(完整版)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何凤琼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二、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6.为教学评价提供线索。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4. 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5.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

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6. 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7.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8. 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9. 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2.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除法。2、万以内数的认识。3、用数学解决问题。 难点:培养生学会独立审题的能力;学会解决各种应用题。 五、教学措施 1.科学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2.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 3.改进表内除法教学的编排,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4.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5.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1 一年级上册数学1-9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重难点

第一单元:准备课 教材分析:这一单元有数一数和比多少两方面的内容。 “数一数”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美丽的校园”情境图;二是从“美丽的校园”中抽取出来的10以内的、用集合圈呈现出来的人或物;三是配合此部分内容的练习题(练习一第1题、第2题)。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有如下特点: (1)借助“美丽的校园”情境图提供丰富的计数资源,并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 (2)丰富的计数资源为学生充分计数服务。 “比多少”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猪兔一家的劳动”情景图;二是从“猪兔一家的劳动”中抽取出来的人或物数量的比较:三是配合此部分的练习题(练习一第3题、第4题)。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有如下特点: (1)使用“猪兔一家的劳动”情景图,生动形象,吸引小朋友的兴趣。 (2)利用图片中的数量关系,使小朋友们生动具体的比较多少。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活动,训练学生语言表达,培养倾听能力以及常规习惯。 2.通过教学,逐步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中,了解学生数数的水平以及对数数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计数物体个数的基本方法。 2.在比较物品多少的活动中,了解学生对“同样多”“多”“少”等含义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比较物体多少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了解学生语言表达情况、倾听能力以及常规习惯,为教师有效把握教学起点做好准备。 4.使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并逐步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第二单元:位置 教材分析:“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儿童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已有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如某个同学在第几组第几个的情况,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也就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如汽车站牌、左右手的作用教室的座位等引入教学,在各种操作、探索的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觉“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在亲身经历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把空间方位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观念。 教学重、难点: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并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另一部分是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的安排是:先教学1―――侨5的认识和加减法,再教学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选择恰当的方法5以内数的口算,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本单元的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2、解决好多种算法与数的组成计算的关系。 3、注重集合、对应、统计思想的渗透,不给学生讲这些名称。 4、数的认识,比较大小,加减法的认识过程中,要发分类为基础。也就是在分类的基础上提炼出数而进行大小的比较和加减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6.为教学评价提供线索。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认识表内除法,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这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二)以及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 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表内除法(二)是在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继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一年级上册数学1-9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重难点第一单元:准备课 教材分析:这一单元有数一数和比多少两方面的内容。 “数一数”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美丽的校园”情境图;二是从“美丽的校园”中抽取出来的10以内的、用集合圈呈现出来的人或物;三是配合此部分内容的练习题(练习一第1题、第2题)。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有如下特点: (1)借助“美丽的校园”情境图提供丰富的计数资源,并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2)丰富的计数资源为学生充分计数服务。 “比多少”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猪兔一家的劳动”情景图;二是从“猪兔一家的劳动”中抽取出来的人或物数量的比较:三是配合此部分的练习题(练习一第3题、第4题)。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有如下特点: (1)使用“猪兔一家的劳动”情景图,生动形象,吸引小朋友的兴趣。 (2)利用图片中的数量关系,使小朋友们生动具体的比较多少。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活动,训练学生语言表达,培养倾听能力以及常规习惯。 2.通过教学,逐步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中,了解学生数数的水平以及对数数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计数物体个数的基本方法。 2.在比较物品多少的活动中,了解学生对“同样多”“多”“少”等含义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比较物体多少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了解学生语言表达情况、倾听能力以及常规习惯,为教师有效把握教学起点做好准备。 4.使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并逐步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第二单元:位置 教材分析:“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儿童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已有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年级数学教材分析

二年级数学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和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一)数与代数教学内容 1.表内除法 (1)以往安排在六年制义务教材第三册里,现在是乘法口诀全学完之后,再学习。 (2)仍分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两段编排分散难点,让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时间。 2.万以内数的认识。 (1)仍分两段:1000以内数的认识、10000以内数的认识,但更强调培养数感。 (2)不同的是:提前教学“整百、整千数的口算加减法”(义教在“万以内的加、减法(一)中)。 3.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两位数加、减法的口算 (2)增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和估算 4.量的计量 建立质量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克和千克。 5.数学广角(排列组合、推理) (1)一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2)继续探索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与一年级下册教材相比,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一些)。 ·如图形的排列呈现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 ·一个数列每相邻两项的差组成新的数列是等差数列。 6.解决问题 结合所学的知识,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1.单独安排一个单元。 2.结合各部分知识的教学,安排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结合计算教学内容进行。

·结合其他教学内容安排例题或练习。如,在“克和千克”(第87页的内容、第89 页第7题)和“统计”(第113页第3题)的教学中,都安排了解决问题例题或练习。 (二)空间与图形 图形与变换(包括:平移和旋转、锐角和钝角) (三)统计(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仍然让学生学习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四)实践活动(安排了剪一剪和有多重两个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的编排还处于一个开始阶段,对实践活动的认识也各不相同,究竟什么样的活动才叫实践活动,应该怎样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分哪几个层次,在教材上应该怎么呈现,这确实是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的。就目前,我们认识的水平而言,我们认为可以分两个方面,一是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如“生活中的数学”。二是单独安排,大体上可以分这样几个层次:1.在活动中巩固数学知识。2.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3.体会课题研究的过程。我们的实践活动,一定要让学生活动起来,在活动中体会、应用数学知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剪一剪”、“有多重”,属第一个层次,主要是通过活动,让学

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新课标 二年级下册教案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所任课的班级还是二年级,一班、三班共有学生99人,二年级的孩子经过了一年的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学习习惯等相对来说已有了较大的转变;完成作业情况也较好,大部分同学作业清楚,态度端正,对数学表现出了较大的兴趣。但是还有一部分同学由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其自身的种种原因,尚不能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学起数学来感觉还是有点累。学生乐于计算,但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就有点麻木,不注意审清题目意思,急于动手,以至于粗心大意,没有很好的解决问题。需要更加的严格要求,多动手,多思考。加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当中来。 二、教材分析 :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和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信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

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 1、表内除法。 2、万以内数的认识。 3、用数学解决问题 五、教学具体措施: 1、继续加强学习常规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认真审题和计算、重视验算、规范书写格式等的教育。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学习数学。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教材通过数小正方体木块,10个是一长条,100个是一层,这样的10层就是一千个,有这样10个大正方体就是一万个,体 会“千”“万”的实际含义。利用自制的方向板,在教室内或操场上辨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平面图形(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摆一摆、想一想,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找规律,总复习。 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博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烂熟掌握100以内数,会读写100以内数。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顺序和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烂熟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爱护人民币。

5.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6.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7.体会学习数学的欢乐,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齐的优良习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1.认识100以内的数及加减法的计算,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养成优良的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学习习惯。 四、教学措施 1.结合详尽情境,运用小棒、图片等教(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2.主动与每个学生交谈,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教学中,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优良的行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习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4.联系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习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创设活动情境。 5.鼓励和尊崇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6.在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 7.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 五、课时安排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一年级属于第一学段的起步阶段,在学习伊始的时候,能否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孩子们后段学习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在教学时要注意遵循孩子的年龄特点,正确把握一年级学生学习的总体要求,既不能过高,也不能偏低。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第一本书,因此,本册教材中采用了大量生动、有趣的图画,呈现了象“美丽的校园”、“野生动物园”、“过马路”、“小明的一天”等贴近刚入学学生生活的场景,使学生一踏入“数学”这一学科中,就能马上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一、本册教材的内容安排。 本册教科书共10个单元,其中穿插了2个实践活动,其教学内容如图:(知识树) 在“数与代数”知识领域安排了“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20以内的进位加法、认识钟表”七个单元的内容。在“空间与图形”知识领域安排了“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两个单元的内容。在“实践与综合应用”知识领域安排了“数学乐园,我们的校园”两个实践活动。从目录中不难看出,其中,“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重点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从教学内容来看,本册教材知识面拓展了;计算与几何初步知识及准备性知识穿插安排的。学习内容多样化,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计算在学习其它内容时也可以得到练习,有利于计算技能的形成;形式多样,趣味性强。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材分析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请参考使用,祝你取得好成绩!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4.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三、单元特点 借助直观形象、操作活动以及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 如观察、剪一剪、画对称轴或图形的另一半、照镜子、折出对称轴。 四、具体单元 1.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 例1 (1)这里的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是以后学习“三视图”和投影几何的雏形,在这里只是观察形象实物图,让学生判断的观察到的物体也是以立体形式出现的,比较简单。以后还将学习从不同位置观察几何图形,让学生判断的是平面的“投影”。 (2)本例通过让学生判断下方的三幅恐龙玩具图分别是谁看到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并通过观察和空间想像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向学生渗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可以借助照相这个学生熟悉的生活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3)教学时,要让学生实际观察一下,借助直观形象发展空间观念和空间想像能力。 2.轴对称 对称包括轴对称(反转)、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旋转对称、镜面对称。其中反转、平移、旋转是三种比较基本的图形变换,我们将在二年级学习平移和旋转现象。 在这儿,教材按照概念的引入、教学、应用三个层次来单元的。 “对称”概念的引入 通过蜻蜓、树叶、蝴蝶、脸谱等实物图形引出对称的概念,让学生初步认识对称物体的特点,并感受对称物体因其匀称、均衡而给人的美感。(为了不使学生在理解上造成困难,我们在这儿不出现“轴对称”的概念,只说“对称”。)例2(概念的教学) 提供了一个剪衣服的活动过程,并让学生仿照着随便剪一剪。不同学生剪出了不同形状,通过交流、比较,发现剪的过程中的一致性:把长方形纸从中间对折,两边就完全重合了。从而利用“折痕”自然地引出“对称轴”的概念。 知识的应用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 3.镜面对称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2017.9 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是2012新版教科书,总共有八个单元: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新教材跟老教材相比,内容看似简单了,但实际上新教材里面有很多内容都比较难,这对我们的教学的要求就更加高了。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以下几个方面: 1.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2.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3.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4.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6.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立体图形。 7.初步了解上下左右前后的位置关系,明白位置的相对性原则。 8.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9.数学乐园体会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下面我们从各个单元来具体解读教材,了解各单元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建议。 第一单元:准备课 一、内容:P2-8页,数一数、比多少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3、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三、教材说明

[一年级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写的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包括教科书和学生用学具卡片等,从2001年秋季起在全国部分地区进行教学实验。这册教材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编者注意把握好继承与发展的平衡,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努力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 下面就这册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做一简要介绍。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 如前所述,这册实验教材是以《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教材的编者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同时还继承了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认数和计算结合,加法和减法穿插编排,突出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等较好的做法。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 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1.根据《标准》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更丰富的知识。这册实验教材的内容安排,以《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扩展知识的范围,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体现鲜明的时代感。与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材第一册相比较,其主要变化是: (1)调整原“准备课”的内容,增加了“比一比”、“分类”两个单元。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编写,一方面体现了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一、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与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及用数学解决问题。 表内除法的编排体现了两个特点,第一,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材集中安排了表内除法的教学。第二,不再明确区分“等分除”和“包含除”,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两种不同的生活原型,如: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24人租船,每船限乘4人,从而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万以内数的认识改变了原有的编排结构,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再教学万以内的数,出现了数位顺序表和近似数。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编排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在二上年级教学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三位数(几百几十)的笔算加、减法,为进一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作好准备。本单元还结合几百几十的加、减法,安排了估算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安排了解决问题教学单元,以学生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内容为素材,展示在实际活动中可能碰到的系列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二结合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适时安排解决问题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学习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与变换一章,内容包括“锐角和钝角”“平移与旋转”。与原有教材相比,“平移与旋转”是新增加的内容。在量的计量方面,教学克和千克,突出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的活动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在统计知识方面,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统计的意义,学习简单的数据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本册教材还安排了“找规律”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不仅使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发现和

(人教小学数学一年级)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 新课标与教材解读 一、一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平面图形,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 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比较熟练的掌握.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学会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样,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平面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认识人民币、分类与整理以及找规律等.有了这些内容的学习,不仅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丰富多彩,形成了比较合理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利用立体图

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平面图形的认识,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积极主动的探索新知,感受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分类与整理”将分类与统计结合起来教学,体现了“分类”与统计的关系,强调在分类的基础上整理数据,突出分类是整理数据和描述数据的基础. “找规律”引导学生探究一些图形或数字的简单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根据本册教材的内容特点,教材的“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摆一摆,想一想”,加强了对探索方法的引导,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二、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的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因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的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加法和整十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 (4)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感受分类与数据整理的关系;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的编写,一方面体现了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教材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但这一课程资源要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正确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合理把握教学目标,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实施方案,并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 一、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一些内容: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与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及用数学解决问题。 表内除法的编排体现了两个特点,第一,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材集中安排了表内除法的教学。第二,不再明确区分“等分除”和“包含除”,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两种不同的生活原型,如: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24人租船,每船限乘4人,从而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万以内数的认识改变了原有的编排结构,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再教学万以内的数,出现了数位顺序表和近似数。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编排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在二上年级教学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三位数(几百几十)的笔算加、减法,为进一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作好准备。本单元还结合几百几十的加、减法,安排了估算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安排了解决问题教学单元,以学生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内容为素材,展示在实际活动中可能碰到的系列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二结合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适时安排解决问题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学习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与变换一章,内容包括“平移与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材分析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一、全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图形(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找规律。 二、全册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初步认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通过七巧板拼组图形,能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6.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7.能按照某一给定的标准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和整理;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和整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全册教学重点 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四、全册教学难点 1、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2、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3、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4、发展空间观念。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 全册教材分析 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全册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一册 全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一共分为十个单元: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习和二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本册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难点是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的实验教材,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的实验课本,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 全册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了解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全册重、难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全册课时安排:共计约61课 1、数一数………………………………………………约1课时 2、比一比………………………………………………约2课时 3、1—5的认识和加减法………………………………约10课时 4、认识物体和图形……………………………………约3课时 5、分类…………………………………………………约2课时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和教材分析

2018-2019年度第二学期二年级下册数学科教学计划和教材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6.为教学评价提供线索。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全书分成9个单元和一个数学乐园,其中第1单元作为准备课,为学生步入小学学习做一个心理准备,建立数学学习的概念。第9单元是总复习,学生能通过对全书知识的回顾来感受自己的收获增加学生以后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数学乐园这个部分属于讨论实践课,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和思考。 3,5,6,8单元主要是数的认识和数的加减运算,包含的知识点有1--20的数的认识,比较大小,第几,分与合,加与减,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这些简单的数与代数方面的知识。 第2单元学习位置主要让学生了解上,下,前,后,左,右。这些位置建立小朋友的方位意识。(可归纳入准备课里) 第4单元认识图形,让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些简单的立体图形并教授学生简单的图形组合的知识。 第7单元认识钟表,让学生初步了解钟表,认识整时。 全书遵循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水平方向上延伸知识的广度。垂直方向上拓展知识的深度。分模块,有层次。循序渐进的增加学习内容。 人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新教材的主要特点无论从内容选择上还是呈现形式上都很好的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更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新教材更注重可读性,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 教材内容的主要特点; (一)各方面的知识穿插编排,给学生一定的过渡期。 (二)加强对知识的整理与总结,实现边学边复习。 (三)增加了数学背景知识。 (四)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循序渐进的增加学习内容和难度。(五)注重知识的逐渐渗透,潜移默化学。

(六)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 三.教材的教学目标。 学生在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总目标主要有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还有情感态度这四个,一年级上册教材也遵循着这四个目标,把学生培养成完善的先进的人。 (一)知识技能 学生通过准备内容还有1--20数的认识以及加减法,比大小,认识简单的图形,认识钟表整时和半时,这些方面的学习,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掌握简单运算技能和分析问题的技能。 (二)数学思考 课后题中注重开放性让学生通过观察,独立思考完成学习任务,并在不断练习中发展学生的数感,很多练习题都会以生活实际为原型引发思考,密切的把生活实际与数学学习联系在一起,人学生能够独立的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问题解决。 学生刚开始接触系统的数学知识,通过课本上知识的学习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数学相关的现象,能够自主的去探索一些简单问题,并且能和同学合作互相学习,慢慢发展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