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同程与异程系统的设置

同程与异程系统的设置

同程与异程系统的设置

同城与异程系统的设置

在实际的空调工程系统设计中,经常会遇到末端水系统管路过长,

对于空调水系统而言,同程式和异程式系统的选用是有一定条件界定的。

计算选择的标准是:各并联环路的压力损失相对差额不大于15%。当选定的单位比摩阻为200PA/m时:

1、立管距离远端设备的水平距离小于53米时,水平干管可以设

计为异程式;

2、立管距离远端设备的水平距离大于53米时,水平干管可以设

计为同程式。

当选定的单位比摩阻为300PA/m时:

1、立管距离远端设备的水平距离小于35米时,水平干管可以设

计为异程式;

2、立管距离远端设备的水平距离大于35米时,水平干管可以设

计为同程式。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设计都需要按照上述标准去做,水系统流量的水力平衡调节,有很多的措施,比如:合理划分和均匀布置环路;增大末端设备、减少公共段阻力所占比例;合理确定管段管径及比摩阻等,所以,针对不同的设计思路,有不同的做法,不可生搬硬套。

马志广2014-8-25

图解空调同程式和异程式

图解)中央空调水系统同程式与异程式的区别 所谓的同程和异程指的是供、回水干管的水流方向,当二者方向相同时称之为同程,反之则为异程,实际工程中以异程较为多见。在热水采暖系统中,不论你采用哪种分类方式,均可根据供水和回水的水流方向而布置成同程和异程系统(详见附图)。我们设热媒自A点经a立管至B点为第1环路;自A点经b立管至B点为第2环路;自A点经c立管至B点为第3路;自A点经d立管点为第4环路;自A点经e立管至B点为第5环路;自A点经f立管至B点为第6环路。那么根据附图所示的干管布置形式,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从上图的同程系统可以看出,供水和回水干管中热媒的流动方向是一致。起始端a立管及末端 f立管其供、回水干管所路经的距离基本相等,即消耗的沿程阻力基本相同,因此各环路的阻力基本平衡,系统的起始端及末端立管所带的散热器热效果比较接近,不会出现过热或不热的现象,是较为理想的布置方式。但是同程系统的这种布置方式相对异程而言,增加了回水干管的长度,在施工时,不能使回水干管共架敷设(因供回水管的坡坡向不一致),因此较为费工费料,会增加部分初投资费用。 2、而在下图的异程系统中,供水与回水干管中热媒的流动方面则是一致的。供水由A点起经a立管至B点的距离远大于由A点经f点立管至B点的距离,将产生各环路阻力不平衡的现象,设计人员通常会采用选择管径和设调节阀门等措施来降低这种不平衡的弊端,如果不采用这些措施,必然会造成从a立管向f立管散热量逐次降低的问题。尽管从理论上看,异程系统不如同程系统来得合理,但由于异程系统回水干管简短,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初投资,而且在施工时可以采用共架敷设(因供回水干管坡向一致),易于施工,所以实际采用都较多。 因此,在一般的工程中异程系统较为常见,但如果建筑物对供热要求标准较高的话,还是应该采用同程采暖系统。

1计算机操作系统试题之名词解释

操作系统是方便用户、管理和控制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的系统软件(或程序集合)。从用户角度看,操作系统可以看成是对计算机硬件的扩充;从人机交互方式来看,操作系统是用户与机器的接口;从计算机的系统结构看,操作系统是一种层次、模块结构的程序集合,属于有序分层法,是无序模块的有序层次调用。操作系统在设计方面体现了计算机技术和管理技术的结合。 windows7操作系统 windows xp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地位: 操作系统是软件,而且是系统软件。它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大致可以从两方面体会:对内,操作系统管理计算机系统的各种资源,扩充硬件的功能;对外,操作系统提供良好的人机界面,方便用户使用计算机。它在整个计算机系统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计算机操作系统试题之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原语:它是由若干条机器指令所构成,用以完成特定功能的一段程序,为保证其操作的 正确性,它应当是原子操作,即原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操作。 ●设备独立性:指用户设备独立于所使用的具体物理设备。即在用户程序中要执行I/O操 作时,只需用逻辑设备名提出I/O请求,而不必局限于某特定的物理设备。

●文件的逻辑结构:又称为文件逻辑组织,是指从用户观点看到的文件组织形式。它可分 为两类:记录式文件结构,由若干相关的记录构成;流式文件结构,由字符流构成。 ●树形结构目录:利用树形结构的形式,描述各目录之间的关系。上级目录与相邻下级目 录的关系是1对n。树形结构目录能够较好地满足用户和系统的要求。 ●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合理地组织计算机的工作流 程,以及方便用户的程序的集合。其主要功能是实现处理机管理、内存管理、I/O设备管理、文件管理和用户接口。 ●位示图:它是利用一个向量来描述自由块使用情况的一张表。表中的每个元素表示一个 盘块的使用情况,0表示该块为空闲块,1表示已分配。 ●置换策略:虚拟式存储管理中的一种策略。用于确定应选择内存中的哪一页(段) 换出 到磁盘对换区,以便腾出内存。通常采用的置换算法都是基于把那些在最近的将来,最少可能被访问的页(段)从内存换出到盘上。 ●用户接口:操作系统提供给用户和编程人员的界面和接口。包括程序接口、命令行方式 和图形用户界面。 ●死锁:指多个进程因竞争资源二造成的一种僵局,若无外力的作用,这些进程将永远不 能再向前推进。 ●文件系统:OS中负责管理和存取文件信息的软件机构。负责文件的建立,撤消,存入, 续写,修改和复制,还负责完成对文件的按名存取和进行存取控制。 ●进程:进程是程序在一个数据集合上的运行过程,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独 立的基本单位。 12.wait(s)原语 wait(s) :Begin Lock out interrupts; s = s – 1; If s < 0 then Begin Status(q) = blocked; Insert(WL, q); Unlock interrupts; Scheduler; End Else unlock interrupts; End 13.链接文件 逻辑文件中的不同记录可以存储在离散的磁盘块中。每个盘块中都设置了一个指向下一个盘块的链接指针,用这些指针可将一个文件中的所有盘块拉成一条链,而在文件控制块中的“文

决策支持系统期末考试复习

决策支持系统(DSS)与管理信息系统(MIS)的联系和区别 DSS是从MIS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都是以数据库系统为基础,都需要进行数据处理,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为用户提供辅助决策信息。 DSS与MIS的不同 (1)MIS是面向中层管理人员,为管理服务的系统。DSS是面向高层人员,为辅助决策服务的系统。 (2)MIS综合了多个事物处理功能如生产、销售、人事等。DSS是通过模型计算辅助决策。 (3)MIS是以数据库系统为基础,以数据驱动的系统。DSS是以模型库系统为基础的,以模型驱动的系统。 (4)MIS分析着重于系统的信息的需求,输出报表模式是固定的。DSS分析着重于决策者的需求,输出的数据是计算的结果。 (5)MIS系统追求的是效率,即快速查询和产生报表。DSS追求的是有效性,即决策的正确性。 (6)MIS支持的是结构化决策。这类决策是已知的、可预见的,而且是经常的、重复发生的。DSS支持的是半结构化决策。这类决策是指既复杂又无法准确描述处理原则又涉及大量计算,既要应用计算机又要用户干预,才能取得满意结果的决策。 论述决策过程 答:决策过程是决策者对决策问题进行识别、分析、研究、最终作出决策的过程。 1.识别问题:一切决策活动都必须从问题开始,而不是从演绎推理和假设开始。因此,问题的存在是一切决策活动的发端,“问题”在决策活动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决策制定过程始于一个存在的问题,或更具体一些,存在着现实与期望状态之间的差异。 在决策系统中,问题的产生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1)主观方面产生的问题; (2)客观方面产生的问题;

(3)实践活动方面产生的问题。 2.确定目标:当选择要解决的问题后,为了抓住问题的实质,必须首先确定系统的决策目标,即进行决策系统的目标分析。经过分析后,所确定的目标必须符合以下要求:目标成果可以用决策目标的价值准则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衡量;目标是可以达到的,即在内外各种约束条件下是现实的、合理的、可能实现的;达到目标要有明确的时间概念。 3.收集信息:一旦确定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必须对问题进行系统扮析,着手调查研究,收集与解决问题相关的信息,并加以整理。只有掌握了大量准确的信息,才有可能作出正确的决策,提高科学决策水平。为了保证信息收集的质量,应坚持以下原则:(1)准确性原则;(2)全面性原则;(3)时效性原则。 4.确定决策标准和拟订决策方案:确定决策标准,即运用一套合适的标准分析和评价每个方案。首先确定出若干与决策相关的因素,然后规定出各种方案评比、估价、衡量的标准。在一般情况下,实现目标的方案不只一下,而是有两个或更多的可供选择的方案。拟订可行方案主要是寻找达到目标的有效途径,因此这一过程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过程。 5.分析方案:备选方案拟订出之后,决策者必须认真地分析每一个方案的可应用性和有效性。对每一个备选方案所希望的结果和不希望的结果出现的可能性进行估计,运用第四阶段确定的标准来对这些备选方案进行比较。 6.选择方案:就是在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权衡利弊,然后选取苦命或对一些各有利弊的备选方案优势互补、融会贯通、取其精华、去其不足。 7.实施方案:选择满意的方案后,决策过程还没有结束,决策者还必须使方案付诸实施。他必须设计所选方案的实施方法,做好各种必需的准备工作,实施方案阶段是最重要的阶段。 8.评价决策效果:决策者最后的职责是定期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并将实际情况与计划结果进行对比。这一过程根据已建立的标准来衡量方案实施的效益,通过定期检查来评价方案的合理性。

采暖管道的同程并联和异程并联有何区别

采暖管道的同程并联和异程并联有何区别? 按照供暖方式的不同可分为集中供暖、独产供暖;按照暖气管线排列方式,可分为单管串联、异程双管并联、同程双管并联;关于串联和并联有很多还容易搞错(事实中是有许多);通俗一点讲:两根水管一根是进水管,一根是回水管,可以独立控制;而串联则是,一根进水管进入散热器进水口以后,从回水口出来以后再进入下一组散热器的进水口,最后进入回水管道,就跟电路里的串联和并联很相似; 单管串联的特点是材料使用量低、劳动相对较弱、改造时间也短一些;整个系统的水先经过系统的第一组暖气片,而后是第二组、第三组.........,因此水温是按照串联的顺序逐渐降低;在同等的条件下,首尾2组暖气给房间带起的温度能相差2度以上,为了能调节单组暖气的水温,在散热器前端的进出水口处必须增加旁通阀,有的是用三通调节阀,也有的用三个闸阀;单管串联系统没有用旁通的话,关闭前面一组暖气就会造成整个系统供暖中断,其它的暖气也都将不热了,面且,单管串联需要配置的暖气片数更多,为了满足循环的需要,这种暖气系统主管也需要比较粗。 双管异程并联的特点是管道行程较短,每一组散热器均可以单独控制(前提散热器供回水处要加控制阀门),温度比较均匀,系统的水流平衡较单管串联会有大幅度的提高,然面这种系统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每组散热器的水流量不同,前端散热器的回水因为离主管道比较近,回的比较快,而后端回水就较慢,可能造成开端暖气不热

或不够热的现象,不过没有关系,可以通过阀门的调节来解决问题,在系统工作状态下把前端暖气回水阀门依次关小一些,以确保系统水压的平衡,末端的暖气就会慢慢的热起来了; 双管同程并联也是叫做双管同程;特点是和双管异程并联基本上一样的,但是在运行原理有差别,简单的说,叫做先供后回,就是前端第一组散热器的回水暂不向主管道循环,而是往下继续走连接下一组散热器的回水管,依次类推,从最末端散热器拉出一根回水管路,回到主管道路的回水管上,系统每组散热器的水流量基本上是相同的,系统非常平衡,一般不会出现末端不热的现象,可以说是一种水利系统平衡最佳的方式; 实际生活中关于串联、关联方式供暖的优劣有很多的争议,但是我个人感觉现实生活的一些老小区和较早采暖集中供暖的小区,通常都是串联的管线,而这种串联的管线改为并联的难度会很大(如对楼体有破坏等等);基本上没有改为并联的可能,除非重新做系统;并联管线一般用在地暖系统中较多,便于准确控制各居室温度,节约供暖的费用。 实际生活中关于具体采用同程还是异程也是要根据情况而定,不管哪种只要科学计算都可以抵消水力失调;但现在绝大多数情况是很少做水力计算,异程式水力失调相对较大,但是总的来说投资较小,也可以通过调整阀门来消除这种现象;如果全采用同程,也不是万能的,实际证明同程也出了一定水力失调,而且还会浪费一定的管材,可见水力计算和水力初调节还是很重要的

操作系统 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1)多道批处理系统:在该系统中,用户所提交的作业都先存放在外存上并排成一个队列,称为“后备队列”;然后,由作业调度程序按一定的算法从后备队列中选择若干个作业调入内存,使它们共享C P U和系统中的各种资源。 (2)分时系统:分时系统用于满足用户需求,使用户能与自己的作业进行交互,还有共享主机与便于用户上机。 (3)实时系统:指系统能及时(或即时)响应外部事件的请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对该事件的处理,并控制所有实时任务协调一致地运行。 (4)实时调度:为了满足实时系统对实时进程或任务的调度。(5)设备独立性:应用程序独立于具体使用的物理设备。(6)系统调用:P261 (7)共享存储器系统:相互通信的进程共享某些数据结构和共享存储区,进程之间能够通过这些空间进行通信。 (8)进程:进程是程序在一个数据集合上运行的过程,它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独立单位。 (9)线程:将进程的两个属性分开,由操作系统分开处理。 (10)调度算法:根据系统的资源分配策略所规定的资源分配算法。 (11)局部性原理:程序在执行时将呈现出局部性规律,即在一较短时间内,程序的执行仅局限与某个部分;相应地,他所访问的存储空间也局限于某个区域。(12)SPOOLING技术:在主机的直接控制下,实现脱机输入、输出功能。此时的外围操作与CPU对数据的处理同时进行,我们把这种在联机情况下实现的同时外围操作称为SPOOLing。 (13)图形用户界面:P273 (14)程序并发执行:程序彼此互不依赖,则程序间可以并发执行。

(15)进程同步:是对多个相关进程在执行次序上进行协调,以使并发执行的诸进程之间能有效的共享资源和相互合作,从而使程序的执行具有可再现性。 (16)信号量机制:是一种卓有成效的进程同步机制。 (17)死锁:是指多个进程在运行过程中因为争夺资源而造成的一种僵局,当进程处于这种僵持状态时,若无外力作用,他们都将无法再向前推进。 (18)可重入代码:又称为纯代码,是一种允许多个进程同时访问的代码。(19)虚拟存储器:是指具有请求调入功能和置换功能,能从逻辑上对内存容量加以扩充的一种存储器系统。其逻辑容量由内存容量和外存容量之和所决定,其运行速度接近于内存速度,而每位的成本却又接近于外存。 (20)Shell重定向命令:Shell向用户提供了这种用于改变输入、输出设备的手段,此即标准输入与标准输出的重新定向。 (21)内中断:P179 (22)管道通信系统:P66 发送进程和接收进程是利用“管道”进行通信的系统,称为管道通信系统。 所谓“管道”是指用于连接一个读进程和一个写进程,以实现它们之间通信的一个共享文件。 (23)哈希算法:利用哈希快速查找的优点,以及空闲分区在可利用空间表中的分布规律,建立哈希函数,以实现最佳分配策略。

管理信息系统 名词解释

管理信息系统名词解释 ? 信息:是对事物运动状态和特征的描述 ? 数据:是载荷信息的物理符号 ? 管理信息:是经过加工处理后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影响的数据 ? 信息稳定系数:是指某类信息项目的总数中在规定期内(一般在一年内)不变动项目所占的比重。稳定系数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 信息稳定系数:=信息项目总数-变动项目数/信息项目总数 ? 战略信息:是提供企业高级管理者进行战略决策用的信息。包括系统内外,过去和现在,各种环境的大量信息。 ? 管理信息系统:是为实现企业的整体目标,对管理信息进行系统处理,为各级管理人员提供业务信息和决策信息的系统。 ? 决策支持系统:是在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决策活动过程中,通过人机对话,向决策者提供信息,协助决策者发现和分析问题,探索决策方案,评价、预测和选择方案,以提高决策有效性的一种以计算机为手段的信息系统。DSS 并不代替决策者做出决策,而是为决策者提供一个分析问题、构选模型和模拟决策过程及其效果的决策环境,以提高决策人员的决策技能和决策质量的支持系统。 ? 主管支持系统:也称为主管信息系统,它是专用于辅助高层管理人员获取和运用有关信息,以支持决策为主要任务的信息系统。 ? 电子数据交换:是结构化数据根据一组规则,在参与者之间自动地传递。它的主要功能是在某一公司的电子计算机与用户或卖方等贸易伙伴的计算机之间传送和接收具有标准格式的贸易单据。 ?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是将企业中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以及管理信息系统(MIS)等不同类型的子系统连接起来,组织而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称为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即CIMS。 ? COPICS:是面向通信的生产信息与控制系统的英文缩写。它是美国IB 公司开发的适用于各类制造业工厂的管理信息系统。 ? 关系模型:关系(式)模型是一种新的数据模型。它是建立严格的数学理论,集合论和谓词演算公式的基础上的,它提供的逻辑结构简单,数据独立性强,存取具有对称性、操纵灵活。 ? 数据库:以一定的组织方式存储在计算机外存储器中的,相互关联的为多个用户或应用共享的数据集合。 ? 数据库系统(DATA BASE SYSTEM):是指以数据库方式管理大量共享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它一般应当由数据库、计算机硬件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用户(最终用户、应用程序设计和数据管理)四个部分构成。 ?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帮助用户使用和管理数据库的软件系统,简称为DBMS(DATA BASE MANAGEMENT SYSTEM)。DBMS由数据描述语言(DD?)、数据操作语言(DM?)、其它管理和控制程序三部分组成部。

操作系统复习题(2)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抢占式进程调度进程状态系统调用中断响应线程联想存储器死锁通道地址重定位高速缓存可再入程序 抖动索引文件作业控制块目录项设备驱动程序虚存逻辑空间物理空间 二.填空题 1.现代操作系统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是(),(),()和() 2.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的一个(),它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系统中的()3.允许多个用户以交互方式使用计算机的操作系统称为(),允许多个用户将多个作业提交给计算机集中处理的操作系统称为(),计算机系统能及时处理过程控制数据并做出响应的操作系统称为()。 4.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接口主要分为()和()两类。 5.进程控制块的初始化工作包括(),()和()。 6.在操作系统中引入线程概念的主要目的是()。 7.程序并发执行与顺序执行时相比产生了一些新特性,分别是:(),()和()。 8.进程是一个程序对某个数据集的()。 9.如果系统有N个进程,则在等待队列中进程的个数最多可为()个。 10.在操作系统中,不可中断执行的操作称为()。 11.如果信号量的当前值为-4,则表示()。 12.在有M个进程的系统中出现死锁时,死锁进程的个数K应该满足的条

件是()。 13.不让死锁发生的策略可以分为静态和动态的两种,死锁避免属于()。 14.若使当前运行进程总是优先级最高的,应选择()进程调度算法。 15.在进程中,访问()的代码称为临界区。为保证进程()使用临界区,应在进程的临界区前设置(),在临界区后设置()。 16.在采用请求分页式存储管理的系统中,地址变换可能会因为(),(),和() 等原因而产生中断。 17.在可变分区存储管理中,分区的保护通常采用()和()两种方式。 18.在分区分配算法中,首次适应算法倾向于优先利用存中()部分的空闲分区,从而保留了()部分的大空闲区。 19.不让死锁发生的策略可以分为静态和动态的两种,死锁避免属于()。 20.若使当前运行进程总是优先级最高的,应选择()进程调度算法。 21.缓冲区由()和()组成? 22.进行设备分配时所需的数据表格主要由(),(),()和()等。 23.设备管理中引入缓冲机制的主要原因由(),()和() 24.使用位示图(20行,30列)表示空闲盘块状态。当分配一个盘块号为132号时,其在位示图中的行,列数为(),()。当释放一个盘块号为318时,其所在位示图中的行,列数位(),()。(注:行为0-――19,列为0-――29,首盘块号为1)。

决策支持系统 考试名词解释1

1、决策支持系统的定义 决策支持系统是综合利用大量数据,有机组合众多模型,通过人机交互,辅助各级决策者实现科学决策的系统。 2、决策支持系统(DSS)结构图, 决策制定是由决策支持系统和它的用户共同完成的。 决策问题的结构化分类 决策问题按结构化程度分类,即对决策问题的内在规律能否用明确的程序化语言给以清晰的说明或者描述.,如果能够描述清楚的,称为结构化问题;不能描述清楚,而只能凭直觉或者经验作出判断的,称为非结构化问题;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则成为半结构化问题。 3、三部件图 三部件”结构形式 一)对话部件 对话部件是决策支持系统与用户的交互界面,用户通过“人机交互系统”控制实际决策支持系统的运行。(二)数据部件:数据部件包括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 (三)模型部件;模型部件包括模型库和模型库管理系统。 4、DSS与MIS的不同 1)MIS是面向中层管理人员,为管理服务的系统。 DSS是面向高层人员,为辅助决策服务的系统。 (2)MIS按事务功能(生产,销售,人事)综合多个事务处理的EDP。 DSS是通过模型计算辅助决策。 (3)MIS是以数据库系统为基础;以数据驱动的系统。 DSS是以模型库系统为基础的,以模型驱动的系统。 (4)MIS分析着重于系统的总体信息的需求,输出报表模式是固定的。 DSS分析着重于决策者的需求,输出数据的模式是复杂的。 (5)MIS系统追求的是效率,即快速查询和产生报表。 DSS追求的是有效性,即决策的正确性。 (6)MIS支持的是结构化决策。这类决策是经常的、重复发生的。

DSS支持的是半结构化决策。这类决策是指既复杂又无法准确描述处理原则又涉及大量计算,既要应用计算机又要用户干预,才能取得满意结果的决策。 5、决策过程中四大步骤可以分成更详细的八个步骤: 提出问题;确定目标;价值准则;拟定方案; 分析评价;选定方案;试验验证;普遍实施。 6、决策体系与决策信息 决策体系由决策系统、参谋(智囊)系统、信息系统、执行系统与监督系统这五大部分组成一个统一整体。 1.决策系统 2.参谋(智囊)系统 3.信息系统 4.执行系统 5.监督系统 7、决策支持系统结构的分析,三系统形式 语言系统:提供给决策者的所有语言能力的总和称为语言系统(LS)。 问题处理系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形式化描述并求解,最后得出问题的解答,产生辅助决策所需要的信息,支持决策。 知识系统;知识系统是问题领域的知识 8、决策支持系统的统一结构形式 9、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结构 人工智能的决策支持技术:从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可知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中包含了人工智能技术,与决策支持有关的人工智能技术主要有:专家系统、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机器学习、自然语言理解等。10、遗传算法的三个算子 (一)选择(Selection)算子:选择是从种群中选择生命力强的染色体产生新种群的过程。 (二)交叉(Crossover)算子:交叉算子在遗传算法中起着核心作用。 (三)变异(Mutation)算子:变异就是以很小的概率,随机地改变字符串某个位置上的值。变异则增加了遗传算法找到接近最优解的能力。 11、数据仓库的定义为:数据仓库是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稳定的,不同时间的数据集合,用于支持经营

操作系统名词解释

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是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合理地组织工作流程以及方便用户的程序集合。操作系统的特征 1、并发性(Concurrence) 并发性是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间间隔内发生。具有此特性的程序称并发程序。 在多道程序环境下,并发性是指在一段时间间隔内宏观上有多道程序同时运行,但在微观上可能是交替 或顺序运行的。 并行性(parallel)是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刻发生。具有此特性的程序称并行程序。 并行执行意即同时执行。 并行是一种物理的、或微观的同时性概念。 并发是一种逻辑的、或宏观的同时性概念。 单处理机系统不能实现并行,但可实现并发。 多处理机系统既可实现并发,又可实现并行。 2共享性 是指OS与多个用户程序共同使用计算机系统中的资源。 资源共享方式 互斥共享:指某个资源在一段时间内只允许一个进程使用,这种资源称临界资源。 同时共享:指某个资源在一段时间内允许多个进程同时使用。但这里的同时的概念是宏观的,微观上则可能 是交替地对资源进行访问。 3、虚拟性 虚拟是指将一个物理的实体变为若干个逻辑上的对应物。前者是实的后者是虚的,是一种感觉性存在,如虚 存、虚网、虚设备、虚文件等。 4、异步性又称:不确定性: 多道程序环境下,进程以独立的、不可预知的速度向前推进,即为异步运行方式。 但只要运行环境相同,进程虽经多次运行,都会得到完全相同的结果。 注意:并发性和共享性是OS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这两者之间又是互为存在条件的。 1.6 操作系统的分类 批处理操作系统(多道批处理) 分时操作系统 实时操作系统(前三个为基本操作系统) 嵌入式操作系统 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 网络操作系统 分布式操作系统 1.7 操作系统的功能 1、处理机管理 2、存储管理 3、设备的管理 4、文件管理 5、用户接口 进程是具有独立功能的程序关于某个数据集合上的一次运行活动,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独立单位。 作业:把一次业务处理过程中,从输入开始到输出结束,用户要求计算机所做的全部工作,称为作业 进程状态间转换 在进程运行过程中,由于进程自身进展情况及外界环境的变化,这三种基本状态可以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换j 就绪—运行 k 运行—就绪 l 运行—等待

操作系统名词解释

1、内核 2、虚拟 3、地址再定位 4、文件控制块 5、并发 6、临界资源 7、临界区 8、信号量 9、信箱10、系统调用 11、联想存储器12、远程过程调用13、位示图14、用户账号15、多道程序设计 16、周转时间17、碎片18、系统抖动19、特权指令20、文件目录 21、死锁 22、直接通信与间接通信23、同步与互斥24、并发与并行25、死锁与“饿死” 26、作业调度与进程调度27、命令接口与程序接口28、静态优先数与动态优先数 29、进程与程序 系统调用:系统调用就是用户在程序中能用访管指令调用的,由操作系统提供的子功能集台,其中每个子功能称为一个系统调用命令。 联想存储器:在分页(请求分页)存储管理中,为了加快查页表的速度,在地址变换机构中加入一组高速寄存器,这些寄存器连同管理它们的硬件构成了一个容量较小的存储嚣,称为联想存储器,也叫快表。 远程过程调用:在网络环境下,当节点A的进程调用节点B上的一个过程时,节点A上的调用进程被挂起,在节点B上执行被调用的过程,信息以参数盼形式从调用进程传送到被调用进程,并将被调用过程执行的结果返回给调用进程。对程序员来说,他看不到消息的传递过程和I/O处理过程。这种通信方式,称为远程过程调用。 位示图:在内存中用若干字构成一个图,每个字中的每一位对应文件存储器上的一个物理块,这个能反映文件存储器上整个存储空间分配情况的图,称为位示图。 用户帐号:在计算机网络中,用户账号是一信电的集合,这些信息定义了工作站上的一个用户,包括用户名、口令,组所属关系和一些权限列表。 临界资源:系统中存在许多进程,它们共享各种资源。然而有些资源一次只允许一个进程使用,在它未使用完之前不允许其他进程使用,这样的资源称为临界资源,也称互斥资源。临界区:互斥执行的程序段,称为临界区。 同步:相互合作的两个进程之间需要在某个(些)确定点上协调它们的工作。一个进程到达了该点后,除非另一进程已经完成了某些操作,否则就不得不停下来,等待这些操作的完成。这就是进程间的同步。 互斥:两个进程由于不能同时使用同一临界资源,只能在一个进程使用完时,另一进程才能使用,这种现象称为进程间的互斥。 信号量:在操作系统中,信号量表示资源实体,是一个与队列有关的整型变量,其值仅能由P、V操作来改变。 信箱:信箱用于存放信件,而信件是一个进程向另一进程发送的消息。在两个进程利用信箱通信时,一个进程可向信箱发送消息,而另一进程可从信箱中取走消息。 低级通信原语:利用P、V操作,进程间只能交换少量信息,而且交换的信息仅是控制信息,显然其通信效率极低。这样的通信原语,称为低级通信原语。 高级通信原语:能在进程间传送大量数据信息的通信原语,称为高级通信原语。 内核:内核是基于硬件的第一层软件扩充,并常驻内存。它为系统对进程和资源进行控制和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内核通常包括中断处理、时钟管理、进程控制、进程通信和调度原语、以及资源管理中的基本操作等。 虚拟:虚拟是指把一个物理上的实体,映射为若干个逻辑上的对应物。前者是实的,实际存存的;后者是虚的,只是用户的一种感觉。例如,在多道程序系统中,虽然只有一个CPU,但通过分时使用后给用户的感觉是每道程序都有一个CPU在为之服务。亦即多道程序设计技术可把一台物理CPU虚拟为多台逻辑上的CPU。 重定位:作业的地址空间与存储空间不一致时,所进行的地址调整以便作业能够执行的过程称为重定位。重定位的实质是地址变换.即将作业地址空间中的逻辑地址变换为主存空间的物理地址。 文件控制块:每个文件应配置一个文件控制块,用来保存文件名、存取控制信息、物理地址、其他有关控制信息及文件说明的数据结构。 并发: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间间隔内发生。任多道程序环境下,并发是指宏观上在一段时间内有多道程序在同时运行,而微现上这程序是在交替地执行。 并行:在操作系统中是指,一组程序按独立异步的速度执行,不等于时间上的重叠(同一个时刻发生)。要区别并发。并发是指:在同一个时间段内,两个或多个程序执行,有时间上的重叠(宏观上是同时,微观上仍是顺序执行)。 死锁:两个或多个进程无限地等待一个事件,而该事件只能由这些等待进程之一来产生,当出现这样的状态时,这些进程称为死锁。饥饿:进程在信号量内无限等待。(无限期阻塞)

自考《管理信息系统》名词解释

《管理信息系统》名词解释 第一章管理信息系统概论 1.信息:指加工以后对人们的活动产生影响的数据。 2.数据:是对客观事物的性质、状态以及相互关系等进行记载的符号。 3.物流:物品从供给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 4.资金流:是以货币的形式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主要形式。 5.事物流:是指企业在处理内部或外部活动中产生各种经营管理行为,这些行为的过程 构成了事物流。 6.信息流:是指除去物流、资金流和事物流的物理内容外的信息的流动过程。 7.管理信息: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原始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分析解释、明确意义 后所产生的对管理决策产生影响的信息。 8.企业外部信息:又称外源信息,是从企业外部环境传输到企业的各种信息。 9.企业内部信息:又称内源信息,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各种信息。 10.常规性信息:又称固定信息,指反映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状况,在一定时期内按 统一程序或格式重复出现和使用,而不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信息。 11.偶然性信息:又称突发性信息,是反映企业非正常事件的无统一规定或格式的非定期 信息。 12.信息化: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活动各领域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利用信息资源, 使得人们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各种媒体,使用和传递所需信息,以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现代化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强国力的过程。 13.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 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 14.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为了某些目标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15.分解方法:把被研究的对象和问题分解成许多人们可以容易处理和理解的细小部分, 并通过对这些被分解的部分进行研究来获得对整体的了解和把握,这种处理方法就是分解方法。 16.系统方法:考虑系统的整体性,考虑系统组成部分的内部关系和协同关系,这样的方 法叫系统方法。 17.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网络及其它信息技术为核心,为实现某些系统目标,对信息 资源进行处理的信息。 18.自底向上分析方法:指通过调查等方式,将业务的具体功能汇总、归纳成宏观的功能。 19.自顶向下,逐步求精:是从宏观入手,按照事物的性质和规律,分解到微观具体的事 物。 20.管理信息系统(MIS):是以人为主导,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将信息流联系起来,对 信息进行收集、传输、加工、更新和维护,产生管理者所需要的信息,改善协同合作、效率与决策制定,协助企业管理资源并获利的信息处理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常见考题整理)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属于数据的是(D ) A.数字 B.声音 C.视频 D.以上均正确 2.反映企业日常生产和经营管理活动的信息是(C ) A.战略信息 B.战术信息 C.作业信息 D.决策信息 3.电子会议系统通过卫星把不同城市的会议室联结起来,出席会议的人可能在屏幕上显示,互相自由交谈,是由____________提供的功能。( C ) A.业务处理系统 B.过程控制系统 C.办公自动化系统 D.管理信息系统 4.下列属于战术级管理的是(B ) A.高层管理 B.中层管理 C.基层管理 D.作业层管理 5.关于企业流程再造说法错误的是(D A.要点在于简化和优化任务之间的联系,减少冗余过程 B.信息技术使信息流动最佳化 C.信息技术是业务流程优化和重组的技术基础 D.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修补,有利于提高效率 6.下列属于应用软件的是(C ) A.数据库管理系统 B.系统维护软件 C.图像处理软件 D.操作系统 7. OSI参考模型中,第四层是(B ) A.应用层 B.传输层 C.数据链路层 D.会话层 8.网络中,打印输出设备属于(C ) A.网络服务器 B.工作站 C.共享设备 D.用户终端 9.数据库的功能中,包括数据字典、用户数据、存取路径等的是(D ) A.数据库操纵功能 B.数据库运行管理 C.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 D.数据组织、存储和管理功能 10.下列关于Access说法错误的是(D ) A.是Microsoft Office附带的一个组件 B.支持超级链接 C.能够在查询过程中进行统计汇总等 D.操作界面不同于Word、Excel 11.Access中,可实现随机查询要求,提高查询灵活性的查询方式是(B ) A.交叉表查询 B.参数查询 C.操作查询 D.SQL查询 12.U/C矩阵中,C代表(D ) A.使用 B.完成 C.功能 D.创建 13.CASE法严格的讲只是一种开发(C ) A.过程 B.步骤 C.环境 D.方法 14.可行性分析的最后成果是(B ) A.项目开发的初步方案 B.可行性分析报告 C.确定新项目开发有无必要和可能 D.提供当前现有信息系统的概括 15.数据字典中,数据结构任选项的表示形式为(B ) A.() B.[ ] C.{ } D.() 16.将2007年3月1日表示为20070301,这种编码类型属于(B ) A.顺序码 B.区间码 C.特征码 D.十进制码 17.系统每秒钟执行的作业数是指(C ) A.响应时间 B.可靠性 C.吞吐量 D.处理方式 18. -般适合于比较大的系统的转换方式的是(B ) A.直接转换 B.分段转换 C.并行转换 D.水平转换 19.改进风险对策的关键是(D )

冷冻水选用选择同程或是异程的方法

水力平衡的目标是:各环路(和末端)的设计水阻力相同,而不是水流经的物理长度相同。同程与异程系统的适应性: (1)如果一个系统中,各个末端的水阻力均相同,管道的布置也对称(每个末端所连接的管道阻力相等,每段同流量管道的水阻力相等),则采用同程系统,能够实现较好的水力平衡。这种情况对于标准层客房采用竖向系统时,特点比较明显。 (2)如果末端阻力不等,即使管道长度相等,也不可能实现水力平衡。 (3)即使末端阻力相等,但如果实际平面中的管道长度不等(例如末端分布的距离不同,两个末端之间的距离差距悬殊等),或者管道由于管径分级的原因无法使得阻力相同,也无法满足系统各环路的水力平衡。 结论:(1)同程与异程不是绝对的,同程也不一定就比异程更具有“先天”的平衡优势。关键是要针对实际的管道布置和末端阻力的情况,通过详细计算各环路,来求得水力平衡。 (2)在某些情况下,异程也有可能比同程更容易实现水力平衡。例如:当距离冷冻机房最近处的空调机组的水阻力远大于其他空调机组的水阻力时,如果还要强行的设计“同城系统”,那么最不利环路有可能就是最近的空调机组环路,这样反而造成不平衡 “当管路系统较小,末端支管环路阻力占负荷侧干管环路阻力的2/3~4/5时,可采用异程系统;当末端支环路阻力较小,而负荷侧干管环路较长,且其阻力占的比例较大时,应采用同程式。”——选自《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 施——暖通空调动力2003》第6.7.5 条 在平面系统中,末端设备的阻力差距较小,且平面布置规律性较强,采用同程有利于环路中水力平衡。垂直系统中,标准层负荷基本没有差距,各层水阻 力也基本相同,可以采用同程。 当末端设备阻力相差较大,或末端设备及支路阻力超过用户侧阻力60%,或设备 布置分散,应采用异程。

操作系统-名词解释

第一部分操作系统概论 脱机输入/输出 具体的输入/输出不需要在主计算机上进行的方式也称“脱机输入/输出” 批处理 作业是由操作系统成批地进行处理,操作系统能自动地从输入池读入下一个作业,并予以运行和输出,如此直到整批作业全部处理完毕。 SPOOLING 由操作系统将磁盘模拟为输入/输出设备的处理方式称为SPOOLING(Simultaneous Peripheral Operating On Line),即“并行的外部设备操作联机”,也称“假脱机”。SPOOLING 系统是以磁盘为几乎无限巨大的缓冲区来解决低速的I/O设备与高速的CPU之间的速度匹配问题。 分时系统 为了降低交互式系统的等待时间和运行时间的比率,系统通过多台终端同时向很多用户提供运行环境,这种分时系统就能以合理的成本向用户提供交互式使用计算机的方便。 多路性 一台主机可连接多台终端,多个终端用户可以同时使用计算机,共享系统的硬软件资源。交互性 用户能与系统进行对话。在一个多步骤作业的运行过程中,用户能通过键盘等设备输入数据或命令,系统获得用户的输入后做出响应,显示执行的状况或结果。 实时操作系统 是一种能在限定的时间内对输入进行快速处理并做出响应的计算机处理系统 多处理机系统

一个计算机系统中可具有多个CPU或处理机。一般用微处理器构成阵列系统,其运算速度可以达到上万亿次, 分布式操作系统 分布式系统是一种多计算机系统,这些计算机可以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和拥有不同的软硬件资源,并用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具有独立执行任务的能力。分布式系统具有一个统一的操作系统,它可以把一个大任务划分成很多可以并行执行的子任务,并按一定的调度策略将它们动态地分配给各个计算机执行,并控制管理各个计算机的资源分配、运行及计算机之间的通信,以协调任务的并行执行。以上所有的管理工作对用户都是透明的。 网络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是指用数据通信系统把分散在不同地方的计算机群和各种计算机设备连接起来的集合,它主要用于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特别是软件和信息共享。 作业:请求计算机完成的一个完整的处理任务称为作业,它可以包括几个程序的相继执行。一个复杂的作业可由多个作业步组成,如编译、运行、打印一个程序的全部工作是一个作业,其中相对独立的每一部分称为作业步。 进程(不支持线程的进程):程序在一个数据集合上的运行活动,它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可并发执行的独立单位。 并发:并发是指在某一时间间隔内计算机系统内存在着多个程序活动。并发是从宏观上(这种“宏观”也许不到一秒的时间)看多个程序的运行活动,这些程序在串行地、交错地运行,由操作系统负责这些程序之间的运行切换,人们从外部宏观上观察,有多个程序都在系统中运行。 虚拟:例如操作系统将一台互斥共享设备虚拟成同时共享设备。 共享:共享是指多个用户或程序共享系统的软、硬件资源。 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指的是使用同样一个数据集的同一个程序在同样的计算机环境下运行,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CAE:一指工程设计中的计算机辅助工程CAE(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指用计算机辅助求解分析复杂工程和产品的结构力学性能,以及优化结构性能等。而CAE软件可作静态结构分析,动态分析;研究线性、非线性问题;分析结构(固体)、流体、电磁等。另外,也指高级英语证书(CAE),是英语使用人士的高级而权威的资格证明,英国多数大学都承认CAE符合入学英语条件。 管理信息系统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由人和计算机网络集成,能提供企业管理所需信息以支持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决策的人机系统。主要功能包括经营管理、资产管理、生产管理、行政管理和系统维护等。 办公自动化系统OA系统(Office Automation System) 决策支持系统DSS(decision support system )是辅助决策者通过数据、模型和知识,以人机交互方式进行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决策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它是管理信息系统(mis)向更高一级发展而产生的先进信息管理系统。它为决策者提供分析问题、建立模型、模拟决策过程和方案的环境,调用各种信息资源和分析工具,帮助决策者提高决策水平和质量。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omputer Aided Design)是利用计算机来帮助设计人员进行设计。如可以利用CAD技术进行体系结构模拟、自动布线、结构设计、绘制建筑施工图纸等,具有高度自动化。 计算机辅助制造CAM(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是利用计算机来进行生产设备的管理、控制和操作的过程。 计算机辅助测试CAT(Computer Aided Testing)是利用计算机辅助进行产品测试。 还有CIMS(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AI(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等。

操作系统名词解释

第一章引论 1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系统内各种硬件和软件资源,有效地组织多道程序运行的系统软件(或程序集合),是用户与计算机之间的接口。 2管态:当执行操作系统程序时,处理机所处的状态 3目态:当执行普通用户程序时,处理机所处的状态。 4多道程序设计:在这种设计技术下,内存中能同时存放多道程序,在管理程序的控制下交替的执行。这些作业共享CPU和系统中的其他资源。 5并发:是指两个或多个活动在同一给定的时间间隔中进行。它是宏观上的概念。 6并行:是指两个或多个活动在同一时刻同时执行的情况。 7吞吐量:在一段给定的时间内,计算机所能完成的总工作量。 8分时:就是对时间的共享。在分时系统中,分时主要是指若干并发程序对CPU时间的共享。 9实时:表示“及时”或“既时”。 10系统调用:是用户在程序中能以“函数调用”形式调用的、由操作系统提供的子功能的集合。每一个子功能称作一条系统调用命令。它是操作系统对外的接口,是用户级程序取得操作系统服务的唯一途径。 11特权指令:指指令系统中这样一些指令,如启动设备指令、设置时钟指令、中断屏蔽指令和清内存指令,这些指令只能由操作系统使用。 12命令解释程序:其主要功能是接收用户输入的命令,然后予以解释并且执行。 13脱机I/O:是指输入/输出工作不受主机直接控制,而由卫星机专门负责完成I/O,主机专门完成快速计算任务,从而二者可以并行操作。 14联机I/O:是指作业的输入、调入内存及结果输出都在cpu直接控制下进行。 15资源共享:是指计算机系统中的资源被多个进程所功用。例如,多个进程同时占用内存,从而对内存共享;它们并发执行时对cpu进行共享;各个进程在执行过程中提出对文件的读写请求,从而对磁盘进行共享等等。 第二章进程和线程 1顺序性:是指顺序程序所规定的每个动作都在上个动作结束后才开始的特性。 2封闭性:是指只有程序本身的动作才能改变程序的运行环境。 3可再现性:是指程序的执行结果与程序运行的速度无关。 4进程:程序在并发环境中的执行过程。 5互斥:在逻辑上本来完全独立的进程,由于竞争同一个资源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的关系。 6同步:是指进程间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时直接发生相互作用的关系。也就是说,这些具有伙伴关系的进程在执行次序上必须遵循确定的规律。 7临界资源:一次仅允许一个进程使用的资源。 8临界区:在每个进程中访问临界资源的那段程序。 9线程:线程是进程中实施调度和分派的基本单位。 10管程:管程是一种高级同步机制,一个管程定义一个数据结构和能为并发进程在其上执行的一组操作,这组操作能使进程同步和改变管程中的数据。 11进程控制块:进程控制块是进程存在的唯一标识,它保存了系统管理和控制进程所必须的信息,是进程动态特性的集中表现。 12原语:指操作系统中实现一些具有特定功能的程序段,这些程序段的执行过程是不可分割的,即其执行过程不允许被中断。 13就绪态:进程已经获得了除cpu之外的全部资源,等待系统分配cpu,一旦获得cpu,进程就可以变为运行态。 14运行态:正在cpu上执行的进程所处的状态。在单cpu系统中,任何时候最多只能有一个进程处于运行状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