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

一(哲学社会科学版〕于的4 年第3 期二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一兼评几种课本对斯密分工理论的评述赵惠明

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 继承前人的科学成果, 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分工理论乙他的分工理论的确存在不少错误, 但仍然具有一定科学性, 对我国当前的“四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因此, 近几年越来越受到经济学界的重视。不过, 对他分工理论的研究尚待深入, 有些经济学说史课本对他的分工理论的评述也似育欠妥之处, 为此有必要对斯密的分工理论作进一步的研究。

(一) _ 斯密在分工理论上的重要贡献是他在工场芋工业时期特别强调了分工的作用。马克思指出: ·“关于分工, 亚·斯密没有提出任何一个新原理。人们把他着作工场手工业时期集大成的政治经济学家, 是因为他特别强调分工。”( 《资本论》第一卷1 9 75 年版第3 86 页) 斯密把分工着成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增加国民财富的主要途径。他认为一国生产情况的好坏, 从而供应情况如何, 取决于两个因素: ( 1 ) 是该国的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2 ) 是该国参加生产劳动的人数相对来说是多少。在二者之间, 斯密认为劳动生产率高低起着主要的作用, 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则是分工的结果。他说: “劳动生产力最大的增进, 以一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 技巧和判断力, 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 9 7 2 年版第5 页) 他认为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是: (一) 分工的结果使劳动者终生限于一种单纯的操作, 能大大地提高劳动熟练程度, 增加他们完成的工作量。(二) 分工后生产专一, 劳动者能节省很多因转变作业而浪费的时间。(三) 分工能引起机械的发明, 使一个人能做许多人的工作。自前常见的各种经济学说史课本, 在介绍斯密论述分工的作用时, 或多或少地谈到了上述内容。其实, 斯密还广泛地论证了分工的社会意义。斯密力图证明社会进步的程度和国家贫富的差别都是由分工的发展状况决定的。他说未开化的社会, 分工极不发展, 一个人要独任许多种工作。在进步的社会里生产一个制成品的一9 一劳动却要由许许多多劳动者共同担任。在农业上富国比匕贫国优越的程度不大, 这是由于农业的性质使它不易实行分工。而在工业上, 富国比贫国要优越得多。这是因为工业易于实行分工, 富国建立了分工复杂的具有强大竞争能力的制造业。斯密还论证了分工的发展能使下层人民“普遍富裕”。他说分工使各行业的产量大增, 各劳动者除自身需要的以外, 都有大量产物出售, 这种大量产物的相互交换, 彼此的需要都能得到充分的供给, 因此普遍地富裕起来。但是, 认他忽视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生产者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他们互相倾轧, 互相吞并。他更不了解随着资本的积累, 无产阶级贫困化。他错误地得出各阶级普遍富裕的结论。抽象地看, 斯密似乎把分工的作用夸大到不适当的程度。但是历史地考察, 斯密的分工理论不过是一定历史条件的反映。斯密生活在英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全盛时期和产业革命前夕。当时生产技术的主要形式是手工生产。列宁指出: “在手工生产基础上, 除了以分工的形式, 是不能有其他的技术进步的”t (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人民出版社1 9 5 7 年版第35 3 页) 。机器的采用仅仅是出现于个别部门的个别现象。从整个国民经济来看, 机器的作用是次要的, 从属的。就当时的历史条件而言, 斯密特别强调分工是正确的。斯密论述分工的作用, 重点放在社会分工(或称社会内部分工) 上, 着重阐明社会分工的意义。这一点没有弓!起某些同志的注意。有的政治经济学史课本, 仅仅一般地介绍斯密的分工思想, 甚至只举出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的例子, 当提到斯密的社会分工的思想时, 那已经是批判他混淆两种分工的界限了。(请参阅《简明政治经济学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 9 8 0 年版第7 1 、72 页) 有的经济学说史课本平行地介绍斯密关于工场手工业分工和社会分工的思想, 没有指明斯密特别强调的是社会分工。(请参阅《经济学说史》人民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1 7 6 、 1 7 7 、1 7 5 页) 斯密是先考察了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 但这只是借以说明社会分工的意义。他说: “为使读者易于理解社会一般业务分工所产生的结果, 我现在来讨论个别制造业分工状况。”(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 9 7 2 年版第5 页) 斯密把分工区分为两种, 一种他称为“小制造业”或“不重要制造业”, 指的是工场手工业分工, 或工厂内部分工。另一种他称为“大制造业”或“重要制造业”, 指的是社会内部的分工, 或工厂之间的分工、部门之间的分工。他认为社会分工比工场手工业分工更重要, 更复杂, 而又不易为人们所察觉。斯密把社会分工和工场手工业分工称为大小制造业, 说明他只看到了两种分工的相似点和量的差别, 而忽视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两种分工的质的区别, 因此掩盖了资本主. 义社会分工的竞争和无政府状态。亚当·斯密指出了分工的不利后果, 他认为分工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政治经济学. 史纲要》一书对此一概否定, 只加一句评语: “池错误地认为分工导致了社会不平等。”我认为这样作不妥。斯密对分工不利后果的分析, 还有可取之点, 不容忽视。他说人的天赋差别并不大, 造成人们才能上重大差别的是分工的后果。他指出哲学家和挑夫之间的差别, 就是职业分工的结果。他说分工的发展, 把工人的一生消磨在少数单纯的操作上, 他们的智力不能发挥, 因而变成最愚钝最无知的人。他还说工人单调的无变化的工作, 消毁了他们精神上的勇气, 毁坏了他们的肉体土的活动力。为此, 他提出国家要实行国一IQ 一民教育。斯密关于资本主义分工造成劳动者愚昧无知, 使他们身心遭到摧残的见解, 受到马克思的重视。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二章第五节的正文里, 马克思引证了斯密的这种正确见解, 还在附注中作了说明。当然, 斯密的见解

也存在着缺欠, 他禽开分工的社会性, 用纯技术观点考察分工, 不了解所谓分工的不利后果, 是分工的资本主义性质造成的。虎翼舞亚当. 斯密对分工起因的探讨, 是一个复杂而又有意义的问题。他把分工的产生看成是一个客观过程, 而“不是人类智慧的结果”, 这为他考察分工起因能够形成某种科学见解奠定了基础。斯密首先把交换着成是一种人类的倾向。他说: 人类不象动物成年之后那样孤立生存, 而是彼此互相依赖, 需要互相帮助, 由于人的本性是自私的, 因此这种互相帮助不能无偿地进行, 只能通过交换, 因此交换是人类的倾向。斯密认为分工正是交换这一人类倾向缓慢而逐渐造成的结果。斯密在探索分工的起因时, 抛开人的智慧这个因素固然是对的, 但是, 他把有关分工向题的起点归结为人的所谓本性自私, 终于还是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马克思的观点与此相反。他说: t’社会内部的分工以及个人被相应地限制在特殊职业范围内的现象, 同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一样, 是从相反的两个起点发展起来的。, ( 《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 9 7 5 年版第38 9 页) 第一个起点是公社内部的自然分工。第二个起点是公社之间自然形成的差别, 即马克思说的: “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 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 它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 也就各不相同。”(同上书第39 0 页) 马克思告诉我们: “这种自然的差别, 在公社互相接触时引起了产品的互相交换, 从而使这些产品逐渐变成商品。”(同上书第3 90 页) 后来商品交换侵入公社内部, 破坏了自然分工和原始的依存关系, ’出现了氏族成员之间的商品交换。他认为正是商品交换引起了社会分工, 而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 便产生了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在分工起因问题上, 斯密的基本论点是交换引起分工。抽象地考察这个命题, 似乎完全是错的。因为讲到分工的由来, 人们自然想到人类最初的分工, 即原始社会的自然分工。尽人皆知, 这种自然分工存在于交换之前, 是以人的年龄, 性别等生理差别为基础形成的, 绝不能是交换引起的。一旦, 我们接触到斯密的具体论述, 就会发现他说的交换引起分工是另有所指, 包含着被我们常常忽视的科学成分。他说: “例如, 在狩猎或游牧民族中, 有个善于制造弓矢的人, 他往往以自己制成的弓矢, 与他人交换家畜和兽肉, 结果他发觉, 与其亲自到野外捕猎, 倒不如与猎人交换, 因为交换所得却比较多。为自身的利益打算, 他只好以制造弓矢为主要业务, 于是他便成为一种武器制造者。另有一个人, 因长于建造小茅房或移动房屋的框架和屋顶, 往往被人请去造屋, 得家畜兽肉为酬, 于是他终于发觉, 完全献身于这一工作对自己有利, 因而成为一个房屋建筑者。同样, 第三个人成为铁匠或铜匠, 第四个人成为销皮者或制革者, 皮革是未开化人类的主要衣料。这样一来, 人人都一定能够把自己消费不了的自己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 换得自己所需要的别人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这就鼓励大家各自委身于一种特定业务, 使他们在各自的业务上, 磨炼和发挥各自的天赋资质或才能。”(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 9 7 2 年版第14 一15 页) 从斯密这一段的论述中可以看出; 他以为弓矢制造者等的出现就是最初的分工, 他根本一U 一不知道原始民族中存在着自然分工。因而他说的分工, 实际指的是社会分工, 即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出来。他所说的交换引起分工, 实际说的是商品交换引起社会分工。他在理论上分析了商品交换是怎样引起社会分工的发生。他假定商品交换能够顺利的实现, 他认为有专长的生产者实行分工, 专业生产, 以其产品从市场上换回的物品, 比不实行分工、自己生产这些物品, 所得到的要多。同时, 分工能普遍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扩大剩余产品的交换, 彼此的需要都能得到更多的满足, 这也鼓励人们专一生产。因此, 商品交换必然引起社会分工。我们在批评斯密关于交换引起分工观点的错误时, 不能把这一观点包含的科学成分抛弃掉。不论从理论上分析, 还是从人类历史考察, 总是先有商品交换的存在, 然后才能出现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引起社会分工, 而不是社会分工引起商品交换。有的经济学说史裸本在批评斯密关于交换引起分工的思想时, 竞然否定了商品交换引起社会分工的思想, 提出“要先存在社会分工和私有制, 才会出现商品交换”(《经济学说史》上册人民出版社1分了夕年版第18 1 页) 。从理论上说, 没有商品交换就无法形成社会分工, 商品交换是社会分工产生的前提。只有商品交换存在, 买卖顺利进行, 实行社会分工即从事专业生产, 对生产者才是有利哟。斯密已经讲了这个道理。同样, 只有商品交换存在, 买卖顺利进行, 实行分工分业才是可能的。例如某些劳动者善于养蚕, 只有在他们生产的蚕茧能够卖出去, 他们需要的粮食等生活资料和他们必需的生产资料能够买回来, 他们才能放弃别的生产, 专门养番。在人类历史上先要有商品交换的存在, 才能通过商品交换把不同公社自然形成的不同的生产领域联系起来, 形成社会分工。马克思指出: “交换没有造成生产领域之间的差别, 而是使不同的生产领域发生关系, 并把它们变成社会总生产的多少互相依赖的部门。在这里, 社会分工是由原来不同而又互不依赖的生产领域之间的交换产生的。”( 《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 9 7 5 年版第3 90 页) 在另一种政治经济学史的课本里, 把习惯性的看法说得更加具体, 它说, 布在理论上, 分工和交换是互相联系的, 但分工是交换的前提, 没有分工, 交换就不可能进行, 如果没有分工, 社会上只生产某一种产品, 就不会发生交换。、在历史上, 早在原始社会的内部就巳经开始出现按年龄, 性别的自然分工, 以后又出现了社会分工。当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上才出现了交换。显然, 是分工先于交换, 而不是交换先于分工。”( 《政治经济学史纲要》四川人民出版社1 9 8 0 年第6 2 页) 这里是把社会分工当成产品出现差别的唯一条件。有了社会分工, 固然就有产品的差别, 没有社会分工, 或者说社会大分工出现之前, 自然形成的各种公社的产品, 绝对不可能是一模一样的。由于

自然环境不同, 各公社找到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不同, 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上发生一定的差别是难免的。我们不能把不同公社自然的差别与社会分工混淆起来。不同公社自然的差别是由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引起的, 彼此是独立的互不依赖的生产领域‘社会分工是由于商品交换把不同的生产领域联系起来而形成的, 彼此不是独立的, 而是多少互相依赖的社会总生产的不同部门。在历史上, 固然是先有自然分工, 可是“以后出现的, 不是社会分工, 而是不同公社自然的差别。不是社会分工, 而是不同公社自然的差别发展到一定阶段, 在它们的接触申出现了最初的交换。因此, 不是社会分工先于交换, 相反, 是交换先于社会分工。亚当·斯密关于分工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观点, 是分工的程度受市场范围的限制, 或者说一1 2 一取决于市场的大小。这一观点可以着成是他的分工起因于交换观点的继续。他说: “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 分工的程度, 因此总要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 换言之, 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 9 了2 年版第16 页) 斯密以城乡对比来说明这个问题。他指出在城市里市场宽阔保证工人业务专一, 能实行细致的分工, 而农村市场狭窄, 不论是农民或农村的工人都工作繁杂, 而不能专一。他还作了沿河沿海与内地的对比, 指出水运比陆运成本低又方便, 能开拓出广阔的市场, 因此沿河沿海的分工和技术改良总是先于内地, 经过一个较长时问才能逐渐地普及于内地。从人类历史上看, 他说地中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内海, 适合于人类早期的航行和贸易, 因此她中海沿岸成为“人类”最早的开化地区。相反, 非州内地、亚州的鞋靶和西伯利亚一向都处于野蛮未开化状态。关于分工程度取决于市场大小的思想, 不是起自斯密, 古希腊的思想家色诺芬已经有了这种观点。马克思肯定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二章的一个附往里, 马克思先介绍了色诺芬如何论证大城市有宽阔的市场, 能产生非常细致的分工和十分完善的手艺, 因而能生产出最精美的产品, 而小城市一切相反, 如何达不到这一点, 之后说: “色诺芬在这里只注意使用价值的要达到的质量, 虽然他已经知道, 分工的规模取决于市场的大小。”( 《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 7 5 年版第4 05 页) 上面提到的《政治经济学史纲要》一书, 在批判斯密关于分工起因于交换的观点时, 同时也否定了斯密关于分工的程度取决于市场大小这个正确的观点(请参看《政治经济学史纲要) 1 9 8 0 年版第6 2 页) 。

( 二)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 虽然讲的是资本主义的分工, 但是对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目前我国农村还是以手工劳动为主, 这种生产力状况与斯密时代的英国有相似之处, 这就决定了斯密的分工理论对我国的农村生产发展, 还具有重要的意义。斯密特别强调社会分工的作用和社会意义, 有助于我们深刻地理解在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之后, 正在发生和发展着的分工分业所具有的重大的社会意义。到一九八三年底, 我国农村的专业户和重点户已经发展到一千五百六十万户, 占农户总数的百分之九点四。这些专业户和重点户的出现, 表明我国农村的社会分工正在发展。与此同时, 我国农村又出现少数经济联合体。这些经济联合体不仅体现着社会分工, 而且表现出企业内部的分工也在发展。这种“两户一体”代表着我国农村的发展方向, 是当前农村生产技术进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 也是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率, 增加农副产品的供应, 改善农民生活, 使农村繁荣富裕的基本途径。怎样发展专业户、熏点户和经济联合体, 使他们尽快地成为农村经济的普遍形式, 是大家共同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看来, 用强制的办法, 强求农民搞专业生产, 强拉人们组织经济联合体, 是行不通的。开大会, 树典型, 表彰先进, 是必要的, 但只能是辅助手段。最根本的办法是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为此, 就要懂得商品交换促进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的发展程度取决于市场大小的道理, 狠抓流通环节, 疏通各种渠道, 发展商品交换。如果我们把这一环解决好了, 农民就会自觉自愿地, 甚至迫切地要求专业生产, 组织经济联合体。那时有谁一象a 一想要阻挡他们, 都是阻挡不住的。狠抓流通坏节, 具体要做到如卞三点: ( 1 ) 开拓户阔的市场, 为专业生产的产品找到良好的销售条件。可以说市场开拓的越是广阔, 越是能引起广泛的社会分工和比较复杂的企业内部的分工。这正像只有大水才能多养鱼, 养大鱼一样。如果市场问题解决不好, 生产的东西卖不出去, 农民怎么能进行专业生产呢? ( 2 ) 保障市场上有充足的物质和技术的供应。农民进行专业生产, 他们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科学技术等都要依赖于市场。如果没有这些物质和技术的供应, 他们就不可能实行专业生产, 如果这些供应数量有限, 就限制了专业生产的发展规模, 如果这些供应十分充裕, 就会大大地加速专业生产的发展。( 3 ) 确定合理的价格, 使专业生产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只要价格合理, 按照斯密的观点, 专业生产比不实行分工能得到更多的益处。如果价格不合理, 或者产品的卖价过低, 或者农民需要的生产资料和技术的买价过高, 以致专业生产无利可图, 或者得利很少, 甚至不如自给生产, 农民也不会愿意专业生产。关于强调社会分工的沪恩想, 对我国工业生产的发展也是有意义的。我国工业生产面临的首要问题, 自然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但是也应当看到, 随着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生产专门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程度会越来越高。列宁在论述社会分工时指出: 、“商品经济的发展就导致单个独立工业部门的数目之增加; 这种发展的趋势是在于: 不仅把每一种生产品的生产, 并且把生产品每一个部分的生产, 都变成单独的工业部门, —不仅把生产品的生产, 并且把制造消费品的个别操作, 都变成单独的工业部门。”(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人民出版社19 5 7 年版第9 页) 这种专门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不论在今天的资本主. 义世界, 还是在社会主义国家, 都客观的存在着。当前, 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专业化生产比较高,

一部复杂的制成品, 它的零件、部件往往由国内许多工厂制造, 甚至由若干国家分别制造, 然后由一个工厂组装起来, 产前的原材料供应、产后的产品推销工作, 生产过程中的设备维修、生产之外的职工生活服务等都有专门公司承担。在我国, 这种专业化过程在不断地发展着, 特别是当前大力提倡, 在各地纷纷出现的各种专业公司, 大大地推进了这一进程。但是也必须看到, 长期以来我们有些工厂过分重视工厂内部的分工, 大厂子追求“大而全”, 小厂子追求“小而全”。零、部件尽可能自己生产; 原材料尽量自己供应, 设备维修, 甚至设备添制也尽量自己解决; 在工厂内建立庞大的机修车间, 完整的运输机构, 全套的职工生活福利设置。最好是万事不求人。这种忽视生产专业化和社会分工的倾向, 必然降低劳动生产率, 提高生产成木, 妨碍生产技术的进步。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是, 忽视商品生产和社会分工的重要意义, 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原因。为了提高企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效益, 吸取斯密关于分工思想的科学成份, 也不是没有益处的。二斯密关于商品交换促进社会分工的思想, 关于市场大小决定着社会分工和技术改良的发展程度的思想, 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贯彻党中央制定的一系列对内和对外的经济政策。首先, 有助于理解我国对外实行的开放政策。斯密认为, 水运比陆运能开拓出广大得多的市场, 因此沿河沿海工业的分工和技术改良都远远超过内地。他证明人类发展史上工农业的分工和技术改良发展最早, 最进步的地方都是沿海沿河地区, 特别是沿海地区。、这说明贸易特别是海外贸易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农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的历史上, 虽然唐、宋、元、明等朝代都有过一定规模的海外贸易, 但是从没有一个像西方那样的重商主义时代, 对外贸易受到特别重视, 有过巨大发展, . 特别是清朝执行一 1 4 一闭关锁国政策, 使我国的海外贸易极不发展。西方以重商主义时代为前导, 开辟了一个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代, 中国却在忽视海外贸易和闭关锁国中落后下来, 斯密曾经谈到: “但令人奇怪的是, 古代埃及人、印度人和中国人都不奖励外国贸易。他们的财富似乎全然得自内陆的航行。”(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 7 2 年版第19 页) 一八四O 年, 帝国主义的炮舰政策打开了中国对外的大门, 使中国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海外贸易。但是, 帝国主义的剥削和压迫使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能顺利发展。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后, 我们遇到了帝国主义的海上封锁, 在这种封锁被冲破之后, 我们又受到“左”的指导恩想的影响, 因此解放后我国的对外贸易始终发展不大, 这不能不影响我国社介主义建设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习对外执行开放政策, 强调扩大对外贸易, 积极开辟巨{外市场, 注意引进外国的资木和技术, 重视利用国外资源, 加强各种国际联系。这种政策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 是加快我国“四化”建设的正确途径。其次, 有助于我们正确地理解不「l处理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斯密强调产业的分工和技术改良总是先发生于沿河沿海, 逐步地普及于内地。他说: “水运开拓了比陆运听开拓的/ 一大得多灼市场, 所以从来各种产业的分工改良, 自然11百然地都开始于沿海沿河一带。这种改良往往经过许久以后才慢慢普及到内地。”(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_ 上卷商务印书馆1 9 了2 年版第17 页) 斯密的这种观点既符合于我因占代经济发展的经验, 也符合于我国近代工业发展的经验。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一个正确处理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问题。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虽然科学地阐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但是由于受到“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 在一个时期仍然热心f 发展内地工业, 忽视沿海工业的发展。这是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作法, 直接削弱了沿海工业的发展, 最终也阻碍了内地工业的发展。当前, 党中央和国务院特别重视沿海工业的发展, 在沿海设置特区, 给沿海某些省市以经济贸易自主权, 在沿海(或沿河) 以大城市为中心建立经济区, 增加沿海地区的投资, 创造各种条件使沿海工农业更快地发展起来。同时, 以沿海工业推动内地工业的发展, 强调沿海与内地加强经济和技术的联合。最近, 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童大林同志提出“东靠西移”理论, 让我闪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 依靠东部四大经济区, 逐步向西部发展, 沿着三大河流而_ 匕。再次, 有助于我们理解如何建立正确的城乡之问的关系。斯密是以人口密集和财富集中‘} 的程度来衡星市场大小的。他认为城市比乡村拥有广大得多的市场, 因此城市最能促进分工术!技术的改良。乡村的市场大小要取决于附近的人口密集和财富集中的情况, 这表明城市附近的农村要比偏远的乡村和山区, 吏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这种以城市带动乡村, 城乡结合, 共同发展的经济规律, 我们过去是注意不够的。一些行政区划往往人为地分害」了城乡之问的经济联系, 影响了城乡经济的发展。目前我们正在推行的市管县的作法, 就是发挥城市的积极作用, 以城市带乡村、以乡村促城市、城乡经济共同发展。我们正在规划的要建立的一系列经济区, 一也是为了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 以中心城市杂动附近的中小城市, 又以这些城市带动附近的郊县, 按照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我国正对原有的五百万个村庄和几万个集镇迸行改造和充实, 并根据需要适当地新建一些小城镇。这样, 将在我国农村发展起来一大批新的城镇。这些城镇吸收农村过剩的劳动力和资金, 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工业、商业、运输业、坎食业、以及文化科学教育卫生等事业。这种散布在广大农村的“小城市”, :妙洛带动我国农业生产和技术更快地发展。在目前正在进行的农村供销社体制改革中以囚营商业为主导, 放手发展合作商业, 适当发展个体商业; 减少城乡商品流转的中间环节; 大刀疏通城乡商品流通渠道等等都有利于城乡结合, 以城市带动乡村, 以乡村促进城市。一1 5 一

斯密的劳动分工论

摘要: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亚当·斯密 中心词:看不见的手分工理论二元劳动价值论 亚当·斯密(1723—1790),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建立者。出生与苏格兰的科卡尔迪,青年时就读于牛津大学。1751—1764年在格拉斯哥大学担任则学教授,并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并由此确立了他在学术界的崇高威望。1776年他的《国富论》在全世界引起了很大轰动,被誉为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他一生都在思考着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对此他提出了劳动分工理论。 一、看不见的手 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探究》(简称《国富论》)中,他以“人类利己心出发”,以经济自由为中心思想,以国民财富为研究对象,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他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关系,但又把资本主义的现象庸俗的加以叙述。他所主张的自由竞争政策,对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曾起过重大作用。 他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提出了劳动的基本重要性。亚当·斯密(分工理论)重点强调劳动分工会引起生产的大量增长,抨击了阻碍工业发展的一整套腐朽的、武断的政治限制。 《国富论》的中心思想是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例如,如果某种需要的产品供应短缺,其价格自然上升,价格上升会使生产商获得较高的利润,由于利润高,其他生产商也想要生产这种产品。生产增加的结果会缓和原来的供应短缺,而且随着各个生产商之间的竞争,供应增长会使商品的价格降到“自然价格”即其生产成本。谁都不是有目的地通过消除短缺来帮助社会,但是问题却解决了。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国富论》,第四卷第二章) 但是如果自由竞争受到阻障,那只“无形的手”就不会把工作做得恰到好处。因而亚当斯密相信自由贸易,为坚决反对高关税而申辩。事实上他坚决反对政府对商业和自由市场的干涉。他声言这样的干涉几乎总要降低经济效率,最终使公众付出较高的代价。亚当斯密虽然没有发明“放任政策”这个术语,但是他为建立这个概念所做的工作比任何其他人都多。 斯密指出:每个人都力图利用好他的资本,并实现最大的价值。一般来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实际上所增进的公共福利是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个人利益。但是,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会使他将资本投入到最又利于社会的用途。在这样的场合,像在其他的场合一样,他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像要达到的目的。通过追逐个人利益,他经常增进社会利益,其效果比他真的想要促成社会利益时反而更好。 斯密从自然秩序思想出发,认为利己是人的本性,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人们都在追求自身的利益,社会利益如何得到呢?斯密认为,又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发挥作用。这只“看不见的手”不是别的,就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的机制就是自由竞争。 斯密认识到了商品生产者为了把商品卖掉以实现其赚钱的目的,会把他掌握的资源投到商品供不应求、价格高的部门中去;认识到了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但他未认识到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市场调节也会带来资源浪费、经济波动、分配不公等问题。总之,斯密从其生活的时代背景出发,认为扩大市场范围,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自由放任才能更好的实现国名财富的增长。于此相应,他激励主张限制政府的作用。在它看来,国家的只能只限于保卫本国不受侵犯、保护社会成员的财产和人生安全,以及建设和维护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

我眼中的亚当斯密

我眼中的亚当·斯密 最早听说到亚当·斯密,当然是他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和“经纪人”的假设,了解到世人对他有着极高的评价,“经济学之父”“经济学界神一样的地位”。当我深入去了解亚当斯密,去读他的书,去感受他理论的精髓时,我内心也同样的感叹,他真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影响力贯穿世纪,他为人类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亚当·斯密所处在18世纪的英国,当时的英国在国际上已经取得了经济领先地位,殖民贸易积累了巨额利润,农业资本主义普遍建立起来,国内资产阶级占到了统治地位。 亚当·斯密的学业和职业生涯可谓顺畅,这对于他对经济学的研究起到的助托作用。14岁进入格拉斯哥大学,他完成拉丁语、希腊语、数学和伦理学等课程,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英国牛津大学,结束学业后,成为了爱丁堡大学的讲师,并开始接触讲授一些经济学的课程。在回母校格拉斯哥大学任教期间,他又改授道德哲学。在漫漫的学业和职业生涯里,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也慢慢孕育,开花结果。 提到亚当·斯密,不得不提到他的鸿篇巨著《国富论》,它被称为市场经济的圣经,也正是凭借此书成就了亚当·斯密在经济学界崇高的地位。 《国富论》一书的重点之一便是自由市场,自由市场表面看似混乱而毫无拘束,实际上却是由一双被称为“看不见的手”所指引,将会引导市场生产出正确的产品数量和种类。举例而言,如果产品发生短缺,产品的价格便会高涨,生产这种产品所能得到的利润便会刺激其他人也加入生产,最后便消除了短缺。如果许多产品进入了市场,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将会增加,供给的增加会将产品的价格降低至接近产品的生产成本。即使产品的利润接近于零,生产产品和服务的利润刺激也不会消失,因为产品的所有成本也包括了生产者的薪水在内。如果价格降低至零利润后仍继续下跌,生产者将会脱离市场;如果价格高于零利润,生产者将会进入市场。斯密认为人的动机都是自私而贪婪的,自由市场的竞争将能利用这样的人性来降低价格,进而造福整个社会,而提供更多产品和服务仍具有利润的刺激。不过,斯密也对商人保持戒心,并且反对垄断的形成。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

一(哲学社会科学版〕于的4年第3期二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一兼评几种课本对斯密分工理论的评述赵惠明 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继承前人的科学成果,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分工理论乙他的分工理论的确存在不少错误, 但仍然具有一定科学性, 对我国当前的“ 四化” 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因此,近几年越来越受到经济学界的重视。不过,对他分工理论的研究尚待深入,有些经济学说史课本对他的分工理论的评述也似育欠妥之处,为此有必要对斯密的分工理论作进一步的研究。 (一)_斯密在分工理论上的重要贡献是他在工场芋工业时期特别强调了分工的作用。马克思指出:? “关于 分工,亚?斯密没有提出任何一个新原理。人们把他着作工场手工业时期集大成的政治经济学家,是因为他特别 强调分工。” (《资本论》第一卷 1 9 75 年版第 3 86 页)斯密把分工着成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的主要途径。他认为一国生产情况的好坏,从而供应情况如何,取决于两个因素:( 1 )是该国的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2 )是该国参加生产劳动的人数相对来说是多少。在二者之间,斯密认为劳动生产率高低起着主要的作用,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则是分工的结果。他说:“ 劳动生产力最大的增进,以一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 1 9 7 2 年版第 5 页)他认为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是:(一)分工的结果使劳动者终生限于一种单纯的操作,能大大地提高劳动熟练程度,增加他们完成的工作量。(二)分工后生产专一,劳动者能节省很多因转变作业而浪费的时间。(三)分工能引起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做许多人的工作。自前常见的各种经济学说史课本,在介绍斯密论述分工的作用时,或多或少地谈到了上述内容。其实,斯密还广泛地论证了分工的社会意义。斯密力图证明社会进步的程度和国家贫富的差别都是由分工的发展状况决定的。他说未开化的社会,分工极不发展,一个人要独任许多种工作。在进步的社会里生产一个制成品的一9 一劳动却要由许许多多劳动者共同担任。在农业上富国比匕贫国优越的程度不大,这是由于农业的性质使它不易实行分工。而在工业上,富国比贫国要优越得多。这是因为工业易于实行分工,富国建立了分工复杂的具有强大竞争能力的制造业。斯密还论证了分工的发展能使下层人民“ 普遍富裕” 。他说分 工使各行业的产量大增,各劳动者除自身需要的以外,都有大量产物出售,这种大量产物的相互交换,彼此的需要都能得到充分的供给,因此普遍地富裕起来。但是,认他忽视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生产者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他们互相倾轧,互相吞并。他更不了解随着资本的积累,无产阶级贫困化。他错误地得出各阶级普遍富裕的结论。抽象地看,斯密似乎把分工的作用夸大到不适当的程度。但是历史地考察,斯密的分工理论不过是一定历史条件的 反映。斯密生活在英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全盛时期和产业革命前夕。当时生产技术的主要形式是手工生产。 列宁指出:“ 在手工生产基础上,除了以分工的形式,是不能有其他的技术进步的” t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人民出版社 1 9 5 7 年版第35 3 页)。机器的采用仅仅是出现于个别部门的个别现象。从整个国民经济来看,机器的作用是次要的,从属的。就当时的历史条件而言,斯密特别强调分工是正确的。斯密论述分工的作用,重点放在社会分工(或称社会内部分工)上,着重阐明社会分工的意义。这一点没有弓!起某些同志的注意。有的政治经济学史课本,仅仅一般地介绍斯密的分工思想,甚至只举出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的例子,当提到斯密的社会分工的思想时,那已经是批判他混淆两种分工的界限了。(请参阅《简明政治经济学史》湖南人民出版社 1 9 8 0 年版第7 1 、 72 页)有的经济学说史课本平行地介绍斯密关于工场手工业分工和社会分工的思想,没有指明斯密特别强调的是 社会分工。(请参阅《经济学说史》人民出版社 1 9 7 9 年版第 1 7 6 、 1 7 7 、1 7 5 页)斯密是先考察了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但这只是借以说明社会分工的意义。他说:“ 为使读者易于理解社会一般业务分工所产生的结 果,我现在来讨论个别制造业分工状况。”(《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 1 9 7 2 年版第 5 页) 斯密把分工区分为两种,一种他称为“小制造业” 或“不重要制造业” ,指的是工场手工业分工,或工厂内部分工。另一种他称为“ 大制造业” 或“ 重要制造业” ,指的是社会内部的分工,或工厂之间的分工、部门之间的分工。他认为社会分工比工场手工业分工更重要,更复杂,而又不易为人们所察觉。斯密把社会分工和工场手工业分工称为大小制造业,说明他只看到了两种分工的相似点和量的差别,而忽视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两种分工的质的区别,因此掩盖了资本主?义社会分工的竞争和无政府状态。亚当?斯密指出了分工的不利后果,他认为分工 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政治经济学. 史纲要》一书对此一概否定,只加一句评语:“ 池错误地认为分工导致了 社会不平等。” 我认为这样作不妥。斯密对分工不利后果的分析,还有可取之点,不容忽视。他说人的天赋差别并不大,造成人们才能上重大差别的是分工的后果。他指出哲学家和挑夫之间的差别,就是职业分工的结果。他说分工的发展,把工人的一生消磨在少数单纯的操作上,他们的智力不能发挥,因而变成最愚钝最无知的人。他还说工人单调的无变化的工作,消毁了他们精神上的勇气,毁坏了他们的肉体土的活动力。为此,他提出国家要实行国一IQ 一民教育。斯密关于资本主义分工造成劳动者愚昧无知,使他们身心遭到摧残的见解,受到马克思的重视。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二章第五节的正文里,马克思引证了斯密的这种正确见解,还在附注中作了说明。当

亚当斯密从分工引出交换

亚当斯密从分工引出交换,再从交换引出价值并第一次明确使用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概念。亚当斯密关于劳动价值论有如下论述:“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此外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又是二元的。一方面,他认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商品的价值决定于“获得它的辛苦与麻烦”,即决定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必要劳动量;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商品价值“等于它使他们能够购买或支配的劳动量”,或等于它所能购买到的“劳动的价值”。 大卫李嘉图在亚当斯密既有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劳动价值理论,并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探讨了价格理论。大卫李嘉图吸收了亚当斯密价值理论中的劳动价值论成份,但坚决抛弃了亚当斯密的二元劳动价值论。大卫李嘉图批评亚当斯密劳动价值理论存在的矛盾之处:“亚当斯密如此精确地说明了交换价值的原始源泉,他要使自己的说法前后一致,就应该认为一切物品价值的大小与他们的生产程所投下的劳动量成比例,但他自己却又树立了一种价值标准尺度,并说各种物品价值的大小和们所能交换的这种标准尺度的量成比例。” 一、关于价值和交换价值问题 斯密的价值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一书中。他在考察价值问题时,最先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他说:“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叫做交换价值[1]。”同时,斯密进一步分析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认为交换价值的大小不决定于使用价值,但却错误地认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会有交换价值。他并不理解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在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并不理解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重属性及商品之所以具有这二重属性的原因是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因此,在他看来,劳动生产物天然就是商品。至于为什么和在什么条件下,劳动生产物才变成商品、生产商品的劳动才具有价值,他却从来没有考察过,他所注意的只是商品交换中交换价值的量的比例。 李嘉图接受了斯密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但又比斯密前进了一步。他明确指出了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前提,他说:“一种商品如果全然没有用处,或者说,如果无论从哪一方面说都无益于我们欲望的满足,那就无论怎样稀少也无论获得时需要费多少劳动,总不会具有交换价值”[2]。事实上他是把使用价值看成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李嘉图还大体上区别了价值和交换价值。他认为,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而交换价值则是两种商品的交换关系,即一种商品交换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关系。但李嘉图仍然没有考察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看到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态。 二、关于价值决定问题 亚当·斯密明确提出了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这是他价值理论部分的最大贡献,也是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他指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任何一种物品的真实价格,即要取得这物品实际上所付出的代价,乃是获得它的辛苦和麻烦”。由此看出他肯定了耗费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即肯定了两种商品相交换的基础在于都耗费了劳动,并且斯密还进一步探讨了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问题,他认为劳动既是价值的源泉,两个商品相交换就是因为耗费了等量劳动,但劳动又极不相同,“一个小时的困难工作,比一个小时的容易工作也许包含有更多劳动量,需要十年学习的工作,做一小时,比普通业务做一月所含劳动量也可能较多”。因此“一小时艰苦程度较高的劳动生产物,往往可交换两小时艰苦程度较低的劳动生产物”。这实际上已经提出了把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的问题,可见斯密明确地认为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所决定。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和他的资产阶级偏见以及方法论上的二重性,造成他在价值论上不能前后一贯地坚持科学的观

亚当斯密与国富论

亚当斯密与《国富论》 牛顿曾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纵观世界历史,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很多,而能把自己肩膀给别人站的巨人却少之又少,翻开西方经济史的长卷,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便是“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亚当·斯密,他是经济学当之无愧的鼻祖,也是西方经济史中少有的“巨人”。 亚当·斯密生活在十八世纪中叶,是英国杰出的古典经济学家,是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建立者。他的代表作《国富论》被称为经济学中最重要的著作,是一部经济学百科全书,包括的不仅是政治经济学,还包括经济史,经济学说和财政学,这本书也因此被誉为“市场经济的圣经”。 我们首先说说这本书产生的时期。那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刚刚结束的时候,英国是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时代较早,资产阶级革命也相对不够完善,英国国内实现了封建势力与资产阶级的妥协,议会至上,王在法下的君主立宪制。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英国还拥有着大量的封建残余,大量的封建地主还拥有着土地,仍然可以在经济上和资本家一较高下。而资本家都是一些新兴的资产阶级,还看不到商业发展的前景,也不知道该怎样做。从微观的资本家的角度来看既是如此,那么对于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来说,商业发展的影响更是巨大,东南面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已经开辟出了新航路,而且通过殖民掠夺的方式夺得了美洲亚洲和非洲的绝大多数殖民地,也因此获得了大量的资本积累,东边的法国已经夺得了西欧的陆上霸权,掌握着西欧的经济命脉,而长期居住在北欧的以海牧维生的荷兰人,又霸占着国际的海路贸易。在这种四周环敌的地理位置与贸易格局之下,大英帝国如何崛起,新兴资产阶级如何生存,在他们的面前是一片黑暗。而正在这个时候,一个在海关任职的普通专员成为了经济学说史上的先知,就是他教会了英国的资本家们该怎么做,使英国在百年之内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一强国,这个人就是亚当.斯密先生,《国富论》的独家作者。 《国富论》全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主要研究促进或妨碍国民财富发展的原因,论证资本主义制度比封建制度更能促进财富的生产。具体看来,该书技巧高超,文笔清晰,亚当·斯密反对政府干涉商业和商业事务、

亚当斯密经济理论的影响

亚当斯密经济理论的影响 (2007-12-16 17:19:59) 一、亚当斯密的生活及时代背景 亚当斯密是苏格兰籍英国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他所著的《国富论》成为了第一本试图阐述欧洲产业和商业发展历史的著作。这本书发展出了现代的经济学学科,也提供了现代自由贸易、资本主义和自由意志主义的理论基础。亚当斯密生于苏格兰伐夫郡的可可卡地(Kirkcaldy),在大约14岁时,斯密进入了格拉斯哥大学,在“永恒的”(斯密如此称呼他)哈奇森的教导下研读道德哲学。斯密在这个时期发展出他对自由、理性、和言论自由的热情。在1740年他进入了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但他后来说“在牛津的时期对他后来的毕生事业没有多少影响”,他在1746年离开了牛津大学。1748年他在亨利·霍姆·卡姆斯(Henry Home)的赞助下开始于爱丁堡演讲授课。最初是针对修辞学和纯文学,但后来他开始研究“财富的发展”,到了他年近30岁时,他第一次阐述了经济哲学的“明确而简易的天赋自由制度”,他后来将这些理论写入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里。 《国富论》一书是斯密最具影响力的著作,这本书对于经济学领域的创立有极大贡献,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西方世界,这本书甚至可以说是经济学所发行过最具影响力的著作。国富论一书成为针对重商主义(认为大量储备贵金属是经济成功所不可获缺的理论)最经典的反驳,在这本书于1776年出版后,英国和美国都出现了许多要求自由贸易的声浪。这些声浪还认为当时经济的艰难和贫穷是因为美国独立战争所造成的。不过,并非所有人都被说服相信了自由贸易的优点:英国政府和议会依然继续维持重商主义多年。 英国是欧洲资本主义制度长生和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到斯密生活的时代,英国已经是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在十八世纪中期和后期,英国在国际上已经取得了经济领先地位。而此时手工业仍然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形式,但这个时期手工技术向及其生产过渡的端倪已经日益明显。斯密的理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结构和内在规律在理论形态上的科学的反映,亚当斯密对当时世界经济的影响不可估量。 二、亚当斯密的主要经济理论

由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而引发的思考及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f2284535.html, 由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而引发的思考及实践 作者:贾克文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6年第38期 摘要: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提高劳动效率的有效方法,运用这种分工理论,我们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专业学习中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 关键词:亚当·斯密;分工理论;复杂;简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161-02 一、亚当·斯密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 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中首次提出了分工理论,他认为可以将复杂劳动分解为若干简单的劳动,先专注干好每项简单劳动,提高其熟练程度,然后再将各简单劳动组合起来,从而提高整体劳动效率。这是因为简单劳动的熟练程度提高和减少简单劳动之间交换过程中的时间损失,可大大提高劳动效率。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柏拉图也认为:如果一个人根据自己的天生才能,在适当的时间内不做其他工作,只做一件事,那么他就能做得更多、更出色、更容易。记得当时在大学学习古典管理理论时,学到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时我的感触并不深,但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实践中我对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认识越来越深刻,取得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成效。 二、分工理论在南京汽车制造厂的印证 最早体验到分工理论是我们在大学毕业前去南京汽车制造厂参观,制造汽车原本是非常复杂的事,成百上千的零部件要组装到一起,还要满足各项技术指标,这里面不仅涉及到机械,而且还涉及到电气、电子等各方面的知识,但在参观了南京汽车制造厂的生产线以后,我的看法彻底改变了。工程技术人员将复杂的劳动进行了合理的分工,将相近的几个简单工作分解到同一个岗位,采用流水线的方法,待装配的机器在每个岗位的员工前只停留几分钟,每个员工只需用专用的电动工具安装几个零部件,由于长时间从事这种简单的劳动,员工的熟练程度非常高。在产品出口处只需间隔十几分钟,一辆崭新的汽车就开出总装车间。技术人员告诉我们正是由于劳动分工,采用了专业化工具和重复劳动,员工的熟练程度大大提高,才使得复杂劳动变得简单而快捷,提高了劳动效率,对此,我感受颇深。 三、分工理论在学习游泳时的实践

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

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 生产的专业化分工理论 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力。因为,劳动技能,可以因为专业化而极大地提高;非专业化中,工作由一个部分转到另一个部分时,通常要损失不少时间,专业化分工,可以免除这种损失;劳动的机械化,只能建立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 货币理论 亚当斯密的货币理论,尽管也看到了货币的储藏功能、支付功能、价值尺度功能等,但是他强调的,是货币的基本功能:流通功能。对于流通来说,“每个人手里有五百块钱,已经够了”。我相信,这样的思想源于公平公正的理念,而且在亚当斯密的时代,这也许就是那时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实际需要。而且,亚当斯密还说过这样意思的话:获得也意味着失去。 现代货币,基本的功能,对人类普通的绝大多数来说,依然主要是流通。但同时,货币的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功能被更多地强调和张显。这既是现代经济的实际需要,也有精英意识以及人类的贪婪本性的表现。而在专制体制中,货币政策的黑幕后面,更藏着太多的肮脏和卑劣。 价值理论 亚当斯密认为,价值涵盖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前者表示效用,后者表示购买力。但是,一些使用价值极大极重要的东西,往往不具备交换价值,像空气、水、钻石等。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往往表现为不同的、甚至反差极大的量。因此,他的价值理论,几乎只关注交换价值(略等于商品价格):1、是什么构成了商品的价格?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和购买商品所需要的劳动。这两者的结合,构成商品的价格。亚当斯密把这称作“自然价格”。2、但在事实上,商品价格并不总是表现为自然价格。那么这个时候,构成商品价格的,有那几个部分?资本累积和土地私有之前,只有生产、购买中的劳动;之后,在生产方面,商品价格仍等于生产耗费的劳动,在交换方面,商品价格则由工资、利润、地租三个部分组成。3、是什么原因,让商品价格偏离自然价格?是供求关系。供求关系又反过来影响商品价格,并最终使供给等于需求。自然价格是中心价格,一切商品价格都受其影响,有时会高于、有时会低于中心价格,但商品价格时时刻刻都向着中心价格。 分配理论 亚当斯密的分配理论,是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地租自然率之决定理论。工资有其最低水平,这就是它必须能够维持劳动者的基本生活水平。社会用工增加,工资会高于最低水平,一国国富、资本所得增加,会促使工资上涨。地租的高低与土地肥沃程度及地理位置有关。资本积累理论 资本累积是分工必备要素。因为分工需要使用许多特殊的设备。分工愈细,需要愈多,资本积累就愈重要。分工的扩张与生产的效率跟资本的总额成正比。 赋税理论 赋税四大原则:公平、确定、便利、经济。公平:国民以受政府保护所获得的利益,在公平原则下,按比例纳税。确定:国民纳税额,一经确定,就不得随意变更。缴纳日期、方法、税额,都应向纳税人清楚宣示。便利:税捐,应在最便利纳税人的时间用最便利的方法收取。经济:税捐都应合理设计,把公民的纳税负担,最小化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 凯恩斯承认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失业的必然性。凯恩斯认为,他的理论要说明什么力量决定就业量。具体来说,就业量取决于产量,产量取决于有效需求。因此,他的理论的核心就是有效需求理论。有效需求是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平衡时的总需求。这种总需求分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它们由三大基本心理规律所决定。这三大基本心理规律是决定消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

一(哲学社会科学版〕于的4 年第3 期二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一兼评几种课本对斯密分工理论的评述赵惠明 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 继承前人的科学成果, 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分工理论乙他的分工理论的确存在不少错误, 但仍然具有一定科学性, 对我国当前的“四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因此, 近几年越来越受到经济学界的重视。不过, 对他分工理论的研究尚待深入, 有些经济学说史课本对他的分工理论的评述也似育欠妥之处, 为此有必要对斯密的分工理论作进一步的研究。 (一) _ 斯密在分工理论上的重要贡献是他在工场芋工业时期特别强调了分工的作用。马克思指出: ·“关于分工, 亚·斯密没有提出任何一个新原理。人们把他着作工场手工业时期集大成的政治经济学家, 是因为他特别强调分工。”( 《资本论》第一卷1 9 75 年版第3 86 页) 斯密把分工着成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增加国民财富的主要途径。他认为一国生产情况的好坏, 从而供应情况如何, 取决于两个因素: ( 1 ) 是该国的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2 ) 是该国参加生产劳动的人数相对来说是多少。在二者之间, 斯密认为劳动生产率高低起着主要的作用, 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则是分工的结果。他说: “劳动生产力最大的增进, 以一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 技巧和判断力, 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 9 7 2 年版第5 页) 他认为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是: (一) 分工的结果使劳动者终生限于一种单纯的操作, 能大大地提高劳动熟练程度, 增加他们完成的工作量。(二) 分工后生产专一, 劳动者能节省很多因转变作业而浪费的时间。(三) 分工能引起机械的发明, 使一个人能做许多人的工作。自前常见的各种经济学说史课本, 在介绍斯密论述分工的作用时, 或多或少地谈到了上述内容。其实, 斯密还广泛地论证了分工的社会意义。斯密力图证明社会进步的程度和国家贫富的差别都是由分工的发展状况决定的。他说未开化的社会, 分工极不发展, 一个人要独任许多种工作。在进步的社会里生产一个制成品的一9 一劳动却要由许许多多劳动者共同担任。在农业上富国比匕贫国优越的程度不大, 这是由于农业的性质使它不易实行分工。而在工业上, 富国比贫国要优越得多。这是因为工业易于实行分工, 富国建立了分工复杂的具有强大竞争能力的制造业。斯密还论证了分工的发展能使下层人民“普遍富裕”。他说分工使各行业的产量大增, 各劳动者除自身需要的以外, 都有大量产物出售, 这种大量产物的相互交换, 彼此的需要都能得到充分的供给, 因此普遍地富裕起来。但是, 认他忽视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生产者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他们互相倾轧, 互相吞并。他更不了解随着资本的积累, 无产阶级贫困化。他错误地得出各阶级普遍富裕的结论。抽象地看, 斯密似乎把分工的作用夸大到不适当的程度。但是历史地考察, 斯密的分工理论不过是一定历史条件的反映。斯密生活在英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全盛时期和产业革命前夕。当时生产技术的主要形式是手工生产。列宁指出: “在手工生产基础上, 除了以分工的形式, 是不能有其他的技术进步的”t (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人民出版社1 9 5 7 年版第35 3 页) 。机器的采用仅仅是出现于个别部门的个别现象。从整个国民经济来看, 机器的作用是次要的, 从属的。就当时的历史条件而言, 斯密特别强调分工是正确的。斯密论述分工的作用, 重点放在社会分工(或称社会内部分工) 上, 着重阐明社会分工的意义。这一点没有弓!起某些同志的注意。有的政治经济学史课本, 仅仅一般地介绍斯密的分工思想, 甚至只举出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的例子, 当提到斯密的社会分工的思想时, 那已经是批判他混淆两种分工的界限了。(请参阅《简明政治经济学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 9 8 0 年版第7 1 、72 页) 有的经济学说史课本平行地介绍斯密关于工场手工业分工和社会分工的思想, 没有指明斯密特别强调的是社会分工。(请参阅《经济学说史》人民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1 7 6 、 1 7 7 、1 7 5 页) 斯密是先考察了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 但这只是借以说明社会分工的意义。他说: “为使读者易于理解社会一般业务分工所产生的结果, 我现在来讨论个别制造业分工状况。”(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 9 7 2 年版第5 页) 斯密把分工区分为两种, 一种他称为“小制造业”或“不重要制造业”, 指的是工场手工业分工, 或工厂内部分工。另一种他称为“大制造业”或“重要制造业”, 指的是社会内部的分工, 或工厂之间的分工、部门之间的分工。他认为社会分工比工场手工业分工更重要, 更复杂, 而又不易为人们所察觉。斯密把社会分工和工场手工业分工称为大小制造业, 说明他只看到了两种分工的相似点和量的差别, 而忽视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两种分工的质的区别, 因此掩盖了资本主. 义社会分工的竞争和无政府状态。亚当·斯密指出了分工的不利后果, 他认为分工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政治经济学. 史纲要》一书对此一概否定, 只加一句评语: “池错误地认为分工导致了社会不平等。”我认为这样作不妥。斯密对分工不利后果的分析, 还有可取之点, 不容忽视。他说人的天赋差别并不大, 造成人们才能上重大差别的是分工的后果。他指出哲学家和挑夫之间的差别, 就是职业分工的结果。他说分工的发展, 把工人的一生消磨在少数单纯的操作上, 他们的智力不能发挥, 因而变成最愚钝最无知的人。他还说工人单调的无变化的工作, 消毁了他们精神上的勇气, 毁坏了他们的肉体土的活动力。为此, 他提出国家要实行国一IQ 一民教育。斯密关于资本主义分工造成劳动者愚昧无知, 使他们身心遭到摧残的见解, 受到马克思的重视。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二章第五节的正文里, 马克思引证了斯密的这种正确见解, 还在附注中作了说明。

分工思想的发展-从亚当斯密到新兴古典经济学

分工思想的发展-从亚当斯密到新兴古典经济学分工经济思想的发展:从亚当?斯密到新兴古典经济学 一、引言 自亚当?斯密在1776年《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中对分工问题进行系统的经济分析之后,关于分工和专业化的理论伴随着经济学不断发展,经历了由重视到逐渐在主流经济学中消失再到重新复兴发展的过程。古典经济学重视分工的作用,继亚当?斯密之后,李嘉图等学者对分工理论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阐述。然而,19世纪末新兴古典经济学创立,经济学引进边际分析方法以来,分工问题逐渐被忽视,大多数研究者将分工作为一种外生的、既定的前提条件。正如斯蒂格勒所说“没有证据证明在他(斯密)之后分工理论取得过显著的进步,从而分工与专业化也就没有成为现代生产理论中不可分割的 [1](p1199-11123)一部分。” 新古典经济学这种漠视分工因素影响的研究拥有诸多缺陷,如新古典微观经济学无法解释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等现象,无法阐释产权和交易成本等问题。因而,在此之后,人们又从多个角度对经济增长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发展了产权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新企业理论等,这些理论分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空白,但却使其缺乏了体系上的内在一致性。20世纪80年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数学在线性和非线性规划方面对角点解问题的突破,以罗森、杨小凯等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借助现代数学工具,将分工和专业化的思想演变成决策和均衡模型,建立了新兴古典经济学。新兴古典经济学是否能够“打破传统经济学宏观、微观的樊篱,将经济发展、贸易、经济制度等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之 下”[2](p5)还尚待验证,但我们却可以在这种发展中,对分工问题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和思考。

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1723年6月5日—1790年7月17日),是18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建立者,是英国产业革命前期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哲学家和经经学家。1723年亚当斯密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的寇克卡迪。1723~1740年间,亚当·斯密在家乡苏格兰求学,在格拉斯哥大学时期,亚当·斯密完成拉丁语、希腊语、数学和伦理学等课程;1740~1746年间,赴牛津学院求学,但在牛津并未获得良好的教育,唯一收获是大量阅读许多格拉斯哥大学缺乏的书籍。1750年后,亚当·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不仅担任过逻辑学和道德哲学教授,还兼负责学校行政事务,一直到1764年离开为止。这时期,亚当·斯密于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论》获得学术界极高评价。而后于1768年开始着手著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1778~1790年间亚当·斯密与母亲和阿姨在爱丁堡定居,1787年被选为格拉斯哥大学荣誉校长,也被任命为苏格兰的海关和盐税专员。1784年斯密出席格拉斯哥大学校长任命仪式,因亚当·斯密之母于1784年5月去世所以迟未上任;直到1787年才担任校长职位至1789年。亚当·斯密在去世前将自己的手稿全数销毁,于1790年7月17日与世长辞,享年67岁。亚当·斯密并不是经济学说的最早开拓者,他最著名的思想中有许多也并非新颖独特,但是他第一次把以前的经济知识归结为一个统一和完整的体系并加以丰富和发展。 斯密一生埋头书斋,著述甚丰,但问世甚少。1759年,斯密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出版。《道德情操论》所阐述的主要是伦理道德问题,寄重托于同情心和正义感。同理心让我们能够站在其他人的角度看问题,也能站在一个公正的旁观者角度看问题。因为每个人自私的本性,这个社会反而能够与非常顺利地运转。1773年,《国富论》已基本完成,但亚当·斯密多花三年时间润色此书,1776年3月9日,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政治经济学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问世,它标志着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面世。此书共分为五篇三十二章。进一步指出了社会运转的基础是什么,也就是“看不见的手”。更进一步指出,我们之所以买卖有两个基础,一是分工,二是自由交换。此书出版后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影响所及除了英国本地,连欧洲大陆和美洲也为之疯狂,因此世人尊称亚当·斯密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 斯密提出的理论众多,主要如下: 一、分工理论:亚当斯密认为,分工的起源是由人的才能具有自然差异,那是起因于人类独有的交换与易货倾向,交换及易货系属私利行为,其利益决定于分工,假定个人乐于专业化及提高生产力,经由剩余产品之交换行为,促使个人增加财富,此等过程将扩大社会生产,促进社会繁荣,并达私利与公益之调和。 二、货币理论:货币的首要功能是流通手段,持有人持有货币是为了购买其它物品。当物物交换发展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后,商品的价值就用货币来衡量。这时,便产生了货币的另一功能-价值尺度。亚当斯密也谈到货币的储藏功能、支付功能,特别强调货币的流通功能。他对流通手段的论述是清晰的,同时也开创性的探索了纸币流通规律。斯密的货币理论在英国古典经济学中是杰出的,其成就不仅超过了前人,而且是他的后继者望尘莫及。但

亚当斯密的资料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年6月5日(受洗)-1790年7月17日),英国苏格兰哲学家和经济学家。生于苏格兰伐夫郡的可可卡地,后进入格拉斯哥大学学习,1740年进入了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1746年离开牛津大学。1748年开始于爱丁堡大学演讲授课。年近30岁时第一次阐述了经济哲学的“明确而简易的天赋自由制度”,他后来将这些理论写入被简称为“国富论”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里。《国富论》是第一本试图阐述欧洲产业和商业发展历史的著作,在1776年出版。1790年7月17日于爱丁堡去世。 亚当斯密的主要理论 一、分工理论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的起源是由人的才能具有自然差异,那是起因于人类独有的交换与易货倾向,交换及易货系属私利行为,其利益决定于分工,假定个人乐于专业化及提高生产力,经由剩余产品之交换行为,促使个人增加财富,此等过程将扩大社会生产,促进社会繁荣,并达私利与公益之调和。 他列举制针业来说明。“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专习一种特殊业务,那么他们不论是谁,绝对不能一日制造二十枚针,说不定一天连一枚也制造不出来。他们不但不能制出今日由适当分工合作而制成的数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就连这数量的四千八百分之一,恐怕也制造不出来。” 分工促进劳动生产力的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专业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需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发明,只有在分工的基础上方才可能。 二、货币理论 货币的首要功能是流通手段,持有人持有货币是为了购买其它物品。当物物交换发展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后,商品的价值就用货币来衡量。这时,便产生了货币的另一功能-价值尺度。亚当斯密也谈到货币的储藏功能、支付功能。但是,他特别强调货币的流通功能。 三、价值论 提及价值问题,亚当斯密指出,价值涵盖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前者表示特定财货之效用,后者表示拥有此一财货取另一财货的购买力。进一步指出,具有最大使用价值之财货,

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评析

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评析 作者:吴丹 来源:《新一代·上半月》2010年第09期 摘要:分工理论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分工理论发展的过程中,古典经济学时期的亚当?斯密对于分工理论做了经典论述,本文试图对他的分工理论做阐述和评价。 关键词:斯密;劳动分工;劳动生产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114-01 斯密的整个经济理论体系是从分析劳动分工开始的,在他的经典巨著《国富论》中,他提出了系统的劳动分工理论,并奠定了劳动分工在人类社会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一、亚当·斯密确立了分工在经济学中的首要地位 熊彼特曾经这么说过:“无论在斯密以前还是在斯密以后,都没有人意识到如此重视分工”。斯密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以做扣针为例详细阐述了劳动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进国民财富的巨大作用。他指出,扣针的制作可以分为18个工序(抽铁线、拉直、切截、一头磨尖、一头磨平、做圆头、安装圆头、涂白色、包装等),如果18种工序由一个人完成,一天做不出20枚,甚至于一枚也做不出来;如果每人做一个或几个工序,就会做很多枚,一个小工厂,每人做2—3个工序,平均每人成针4800枚。可见分工的巨大作用。正是基于这一古老的经济学命题,为提高地区劳动生产率,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经济学者们对地区分工进行了长期不懈的研究。 二、亚当·斯密关于劳动分工的论述 18世纪下半叶,英国的工场手工业进入资本主义发展轨道,这促使斯密开始以资本主义生产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国富论》研究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发展。其实,对于斯密来说,不论是经济发展、国际贸易,还是国民财富的增长,分工都是关键的起点。因此,斯密在该书的开篇就论述了这个问题。 首先,斯密认为,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主要手段,是导致经济进步的唯一原因。斯密认为,为了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力,首先需要加强劳动分工。“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斯密以著名的制针工场为例,列举了分工提高劳动生产力的三个原因:一是分工提高了每个特定工人的熟练程度;二是可以节约由一个工种转到另一个工种所花费的时间;三是机械的发明可以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时间,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1]这三点表明,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继而通过生产力的提高来促进经济增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