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传统建筑

传统建筑

传统建筑
传统建筑

传统建筑

古代城池

在传统建筑中,城市建筑是最重要的一类。早期的城市是奴隶贵族立国的标志,后来的城市一直是封建社会的各级统治中心。

古代的城市叫做“城池”。“城池”二字很能体现古代城市的建筑设计思想。“城”指城墙,“池”指城外环绕城墙的河池,俗称“护城河”。这种设计可以看作是封闭式的防御性设计。在氏族社会它是为了保护本部落的成员不受侵扰,在奴隶社会则是为了保护奴隶主贵族的安全,而在封建社会是为了保护各级政权的合法地位。为此,要求城市的建设要“固若金汤”,即所谓“金城汤池”。在具体的设计上,首先把城市分作“城”、“郭”两部分,城内供统治者居住,郭内供老百姓居住。郭或附于城的一边,或围于城的四周,即古书所说的“内之为城,外之为郭”;其次是采用高墙深池的办法同时在城门上设置“瓮城”(即二道门),以确保城市的安全;第三是在城墙上建造城楼、城垛(俗称女墙)和矩形墩台,以利于战时守卫和杀敌。这种设计造成了古代城市的封闭状态:一是城市的整体性封闭,即用高墙深池把整个城市与外界隔绝开来,只开辟若干城门在规定的时间里供人们出入;二是城市的分体性封闭,即由春秋至隋唐时期在城内实行“里坊制度”,把城内居住区划成许多里坊,里坊内的街巷用高墙隔开,设门把守,夜间关闭,禁止通行。到了北宋,由于商业经济的发展,里坊制度才被迫取消。但整体性的封闭状态并没有改变。

“荆州古城”,在湖北江陵县城,始建于三国,现存为清代初年所建,城墙、城门、护城河大多保存完好;山西省的“平遥古城”,明代初年建;“宁远卫城”,今辽宁省兴城市;“赵家堡”,在福建漳浦县,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宋式古城,只是规模很小,城内现住赵姓居民102户,都是宋太祖赵匡胤三弟赵匡美的子孙。

宫殿建筑

宫殿是随着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而成为帝王居住和施政的专用场所的。在此之前,宫、室、殿、堂都是指居住的房屋,只是居住的位置和大小有所不同而已。“宫室”是房屋的通称,是普通人住的房屋,并没有等级的区别。古时房屋分前后两部分,前边叫“堂”,后边叫“室”,所以成语说“登堂入室”。“殿”与“堂”同义,多指高大的正房。秦汉以后,宫殿成为帝王专用房屋的名称,后来又为宗教神祗所用。

中国的封建社会很长,每一个新的王朝建立,都要建造大批宫殿。历史上建造宫殿最多的帝王要算秦始皇。据《史记》载,秦始皇即位,大兴土木,营建宫殿,以致“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这简直是一个宫殿的世界。在秦皇岛市北戴河发现了秦始皇东巡渤海时的宏大行宫建筑遗址,说明秦皇岛的得名是确有来由的。

秦始皇建造的“阿房工”,经秦二世继续营建,成为“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的壮丽宫殿。可惜,项羽入关,一把火烧了三个多月。今西安市郊区阿房村尚留前殿遗址,约略可见当年的宏伟规模。

刘邦定都长安,开始住在由秦代旧宫改建的“长乐宫”,命萧何监造新宫,“未央宫”,由40多座殿堂组成。刘邦见如此豪华壮丽,故意发怒:“天下匈奴穷苦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萧何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无以重威,且今后世无以加也。”刘邦听了转怒为喜,高高兴兴地搬进了未央宫。到汉武帝,又在未央宫以西,建造了一座更加宏丽的“建章宫”。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合称“汉三宫”。未央宫累计使用达三百六十多年。

“唐三宫”是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太极宫”的北门叫“玄武门”,驻有保卫皇宫的重兵,著名的“玄武门事变”就发生于此。“大明宫”,是李世民即位后为他的父亲李渊修建的,专供太上皇避暑。唐高宗李治因患有风湿病,嫌太极宫潮湿,迁往大明宫处理朝政,此后,唐代帝王即以大明宫为施政中心。“兴庆宫”,原为唐玄宗即位前的住宅,后改建为皇宫,因而规模比较小,但豪华程度并不亚于前二宫。北部的宫殿“兴庆殿”是主体,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大都发生在这里。现为西安市兴庆公园。

古代宫殿的殿顶装饰,也很讲究。殿顶上各式各样的动物,统称为“吻兽”或“瑞兽”。吻兽的数量,表明宫殿的等级,一般以单数排列,最多为9个。正脊两端有一对吻兽,叫“鸱吻”。据古书记载,它是可以灭火的一种海鱼,汉代的建章宫已经有这种装饰。它背上插了一把剑,据说是怕它擅离职守。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说它本是海龙王的次之,因与哥哥争位,商定吞掉一条屋脊为胜,不料被它哥哥从背后一剑刺死,钉在屋脊上。重封建社会的文化心理来看,置鸱吻是为了避火灭灾。

帝王陵寝

帝王生前居于豪华壮丽的宫殿发号施令,死后也想保持这种尊荣,因此,无论哪个帝王都要为自己建造陵寝。帝王的坟墓为什么叫“陵寝”呢?从坟墓的起源说起。

人死了要埋葬,出现于原始社会。但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来看,周代以前还没有坟墓,古书称为“不封不树”。殷商时期,只有祭祀死者的地面建筑,并没有封土作为葬地的标志。大约到了周代,开始有封土出现,并且按照死者的爵位来决定封土的大小,爵位越高,封土越大,大者如山丘,因而那时把一些国君的墓叫做“墓丘”。后来,一些国君的墓越造越大,大得如同山陵一样,因而帝王的坟墓就称为“山”或称为“陵”,加上陵前供死者灵魂起居的寝殿和子孙祭祀用的祭殿等,合起来就是通常说的“陵寝”。

陵冢:据史书记载,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临终遗嘱薄葬,因山为陵,不另起坟。也许这位皇后是好意,但实际结果,工程更为浩大,气势也更为雄伟,所以在唐代相沿成制。唐太宗的“昭陵”选在今陕西省礼泉县九zong 山,与长孙皇后合葬一起。其山高耸,主峰险峻,昭陵即于主峰下开凿地宫,据说地宫深达二百三十余米,工程之巨可想而知。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在陕西省乾县的梁山,地宫凿于梁山主峰之下,南边两峰,东西对峙,峰顶置阙,形成天然门户,气势宏伟异常,在中国帝王陵墓中及其罕见。

再说陵园:陵园也是要显示帝王的威严和至尊。唐太宗的陵园占地30万亩,周长66公里,因种满柏树,称为“柏城”。在陵冢西南以扇形排列功臣皇族陪葬墓,计有167座。从明代的北京十三陵开始,形成“陵墓聚集制”,只统一建一个大陵园,园内各陵,自成体系,功臣不再陪葬,只允许皇族葬于园内。

地宫:是放置棺木的地方,也是帝王在阴间的宫城,因此建造也极为豪华。据《史记》载,始皇陵的地宫砌有纹石,涂有丹漆,建有宫殿,设有百官位置,放满珠宝玉器,点着用鱼膏做的蜡烛,装有防备盗墓用的弩机暗箭,灌注水银如同江河大海,顶部画日月星辰,地面像山川大地。始皇下葬时凡宫女未生育子女者全部殉葬,参加修建地宫的工匠全被封在墓里。《水经注》记载说,项羽入关以30万人掘墓,宝物运了一个多月还没有运完,然后用火烧了地面建筑,后来一个放养的孩子因羊跑进墓室,手执火把进去寻找引起火灾烧毁地宫。近年经科学探测证明,秦陵地宫保存完好,古人所记,纯系误传。

据专家们从文献记载推断,在古代帝王陵墓的地宫中,藏有难以估算的宝物,其中以秦始皇陵、唐太宗昭陵、武则天乾陵最引人注目,如世上失传的王羲之《兰亭集序》真迹极有可能在昭陵地宫。

万里长城和关隘

万里长城,举世闻名,犹如一条巨龙盘旋起伏于北方的崇山峻岭之中。

一般人有一种误解,认为长城是秦始皇开始修建的。其实,长城的修建早在公元前7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了。据文献记载,最早修建长城的是南方的楚国。楚国为了防御齐国的进攻,在齐楚边界(今河南、山东一带)修建了一道城墙,那时不叫禅城,而叫“方城”。此后的四百余年间,各个诸侯国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防御他人的侵扰,陆续在本国的边界修建长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秦、燕、赵三国的长城连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军事防御体系。因此,正确的说法是,秦始皇修筑了万里长城。秦始皇后,仍有十个王朝陆续修建长城,如汉、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辽、金、宋、明。其中以汉、明两代修筑的规模最大。

修筑长城的目的全在于军事防卫。但是,历史证明,御敌的力量并不在于一座长城,而在于国策和民众。所以,一旦政治腐败,人心溃散,长城还是不能保护一个王朝的命运。宋代江遵写的一首诗,“秦筑长城如铁牢,蕃戎不敢国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不及尧价三尺高。”李自成起义和清兵入关也都证明了坚城铁甲不如政治贤明。清朝建立以后,虽然在修不修长城的问题上有过一番争论,但清朝统治者最后还是决定不修长城。康熙皇帝有一段话很有见地,他说:“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服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因此,康熙、乾隆皇帝对少数民族一反过去军事整套的政策,采取笼络和团结的方针,承德“外八庙”就是这一政策的产物。

长城得出的认识:第一,长城是一个防御性的军事系统工程,它所反映的战略是防御性的,而不是进攻性的。这是由中国封建社会封闭性的社会形态决定的。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封建社会,只祈求封建统治的不断延续,满足于社会生产的自己自足,因此,历代王朝尽可以妄自尊大,认为自己“老子天下第

一”,却很少出兵侵略,国家的对外战略基本上是一种封闭性的防御战略,“拒敌于国门之外”。第二,长城是大一统封建专制主义的产物,像万里长城这样宏伟艰巨的工程,单靠小农经济的分散意识,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它还必须依靠统一的、专制的意志,既是强迫命令的,又是符合当时整体利益的。所以,民众对帝王的绝对服从。这要求民众为帝王随时作出最大的牺牲。第三,如果说龙是我们民族用想象和信仰创造出来的,那么长城就是我们的民族用力量和智慧创造的。一个是精神的,一个是物质的,但内在的美是一样的。据统计,如果把现存的长城的砖石,用来修建一条高5米,厚1米的大墙,可以围绕地球一周。第四,长城是民族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见证。长城的功能是防御外敌,其实在古代就是防御北方的少数民族,防御北方游牧文化对中原农业文化的冲击和破坏。但是,历史上统治中原地区的民族,既有汉族,又有从北方南下的少数民族。在秦以后修建长城的十个王朝中,只有汉、隋、宋、明四个是汉族建立的王朝,其他六个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北魏、东魏、北齐、北周为鲜卑族,辽为契丹族,金为女真族。矛盾和冲突的结果是促进了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长城正是这一历史现象的见证。

关隘:关门的建筑凭借险要,往往建于两山狭隘之处,故称为“关隘”。最早的关,是用于贸易,检查货商出入,因此称“关卡”。后来诸侯之间的军事冲突日益加剧,关的只要功能演变为军事防御。例如山海关、嘉峪关、函谷关等。

古代桥梁

如果把长城和关隘看作是阻隔性的建筑物,那么桥梁就是沟通性的建筑物。长城和关隘主要用于军事,目的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安全;桥梁则主要用于经济和文化,目的是为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我国的桥梁出现于原始社会。大约是古人受到横木跨水的启示,放条木于河上成为一种独木桥,即最初的“梁桥”。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桥是用舟船临时组成的“浮桥”。我国最早的吊桥是建筑都江堰的李冰父子建造的。在各种形式的桥梁中,以“拱桥”出现得最晚,大约到东汉时才形成。所以,我国桥梁的四种主要形式:梁桥、浮桥、吊桥、拱桥,至迟在东汉就已经完备了。

从美学欣赏的角度去看,我国桥梁的艺术风格表现于三方面:一是造型优美多姿,有形如长虹,有弯如新月,有轻巧欲飞,有雄壮厚实。如赵州桥,有一副对联:“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苍龙背上行。”极富美感;二是桥梁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使人工建筑和自然风光融合,凡建桥之处,往往形成迷人的风景点;三是桥梁的附属建筑和雕刻,都表现了中国特有的民族风格。如在桥梁两端或桥上建亭阁、牌坊和华表,在栏杆和栏板上雕刻狮子、龙凤、人物、花卉等。

历史名桥:西安市东郊的“灞桥”。古代,灞桥是出入长安的必经之地。秦始皇送王翦伐楚、汉高祖刘邦入咸阳、安禄山夺取长安、李自成攻占西安以及因八国联军入京而逃往西安的慈禧,都是经由灞桥的。第二座,是河北赵县的赵州桥。原名“安济桥”,隋代石匠李春建造,是全世界最早的敞肩拱桥。第三座是北京的“卢沟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以后虽有修补而原貌未变,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它是经《马可波罗游记》介绍到西方的第一座中国石拱桥,俗话说“卢沟桥上的狮子数不清”,现有502个。

此外,江苏苏州的“宝带桥”,始建于唐元和十四年,是我国古代最长的石拱桥,全场317米,有53个桥洞。福建泉州的“洛阳桥”,是宋代书法家蔡襄任泉州太守时建造的,现长1100多米,宽7米。晋江的安子桥,建于南宋绍兴八年,长达2000多米,折合五华里,俗称“五里桥”,是我国现存最长的古桥,桥上有对联:“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

我国桥梁最多的城市是浙江省的绍兴市,1893年统计,全城有桥239座。但现在桥梁的数目已经大大减少了,但所存古桥仍是全国最多的。

传统建筑构件的历史记忆和再现功能

摘要:本文以广州传统民居建筑构件为例分析了传统建筑构件的历史记忆和再现功能,提出在传统民居大量消失的背景下,收集、保存传统民居建筑构件是保护传统民居的补救措施,具有保存城市记忆的功能,各地应重视传统建筑构件的收集、保护、研究、展示。 关键词:传统建筑构件;历史记忆;收集;展示 中图分类号:tu-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3-0086-02 2006年碧桂园集团下属的楼盘假日半岛新建的主题公园“故乡里”正式开园迎客,2007年我和同事因为承接了收集广州城建历史实物的任务,慕名到“故乡里”取经。经过一天的参观和收藏家邹老师的风趣介绍,使我这个新客家人从建筑和民俗中感受到了浓郁的岭南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故乡里”真如宣传所说:“真实再现了百年前岭南水乡的建筑风貌、生活场景”。碉楼、大夫祠、大户人家、中户人家、小户人家、文塔……据介绍这些建筑的绝大部分材料都是来自附近乡村的古建筑,那些被遗弃的砖、瓦、梁、柱、趟栊、封檐板、隔扇、屏风……被收集起来,用于复建。“一砖一瓦,一桌一椅,一碗一勺,全部都是原汁原味的实物。仅百年以上的青砖就用了300多万块。”筹建故乡里的同志如是介绍。 “故乡里”成功了,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了aaaa级景区。它的成功有很多因素,重要的一点是在社会快速转型时期,抓住了“历史记忆”这一主题,并成功地再现了出来,人们可以在这里追思,在这里恍如回到“故乡”。在再现“历史记忆”这一环节,传统民居建筑构件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走过岁月的人们,传统建筑构件触发我们的记忆,回想起曾经住过的房子,和在房子里度过的岁月。对于新生一代,通过传统构件的展示,则可以凭借实物去想象过去的生活。传统建筑构件具有重要的历史记忆和再现功能。 1广州传统民居的前世今生 广州建城两千多年,传统民居受岭南气候和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西关大屋和竹筒屋是具有浓郁岭南特色的广州传统民居,主要分布在西关一带。所谓西关,是老广州人对位于荔湾区北接西村,南濒珠江,东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明清时地处广州城西门外一带地方的统称。 西关大屋是清朝末期,一些官僚和商贾在商业繁盛的西关兴建的大屋。这类古式大屋多是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坡形屋顶,1~2楼层,纵深二三进。进门有门厅、天井、轿厅、正厅、二厅(饭厅)、房间等。内部装饰多采用木刻的花楣、花罩、屏风和满族花窗,装修精细,典雅古朴。正门由“脚门”、“趟栊”和大门组成,正面外墙是色彩淡雅的青砖和白色花岗石墙裙,俗称“青砖石脚”。① 竹筒屋。建筑开间小,进深大,两者之比由1:4至1:8,由前至后排列以天井间隔的多所房间,形如竹筒。通风、排水及交通主要靠天井和巷道来解决,屋身增长则天井相应增多。外观似为一层,但因层高达4.5m,故常置夹层,并设电梯。墙基用石块砌筑,墙身用青砖,山墙承重,木构架,瓦顶。民国以后,由于西方建筑技术的传入,竹筒屋也起了一些变化,出现两三层建筑,楼层用混凝土梁,门楣上使用混凝土过梁,上设小阳台,并采用西洋建筑的局部装饰,屋顶该位平顶,时称“洋楼”。② 西关大屋和竹筒屋主要分布在今荔湾区,在建筑形式上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就是都设三道门:脚门、趟栊、大门,屋内多用满洲窗等做间隔。西关大屋为富商巨贾建造,故宽敞气派、工艺精良。竹筒屋为普通百姓所住,故面窄进深大。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及派系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及派系 派系 严格意义说中国传统建筑方面没有流派的划分,所形成的派系也是按照原住地居民长久以来根据当地风土人情而形成不同风格的民居,其考虑最多的元素是本地降水、日照等气候条件。根据这种风格及用途来划分中国传统建筑可以分为以下六大类:闽派、川派、皖派、京派、苏派、晋派。 皖派 皖派建筑即皖南建筑是五大建筑派系里最为突出的建筑风格之一,是中囯南方民居的代表。最为人熟悉其中徽派即为皖派的一支,徽派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徽派民居建筑风格有“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徽派建筑显而易见是流行于安徽附近的一种古建筑风格。青瓦、白墙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断火灾蔓延的实用功能。 徽派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

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徽派民居的另一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这种以天井为中心,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制是人们关心的焦点。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态,这与晋派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徽派建筑选址非常重要。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的条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多建在山之阳,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光水色融成一片。住宅多面临街巷。整个村落给人幽静、典雅、古朴的感觉。平面布局及空间处理。民居布局和结构紧凑、自由、屋宇相连,平面沿轴向对称布置。民成多为楼房,且以四水归堂的天井为单元,组成全户活动中心。天井可少2~3个,多则10多个,最多的达36个。一般民居为三开间,较大住宅亦有五开间。随时间推移和人口的增长,单元还可增添,符合徽州人几代同堂的习俗。建筑形象突出的特征是:白墙、青瓦、马头山墙、砖雕门楼、门罩、木构架、木门窗。 内部穿斗式木构架围以高墙,正面多用水平型高墙封闭起来,两侧山墙做阶梯形的马头墙,高低起伏,错落有致,黑白辉映,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方整的外形,形

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的优缺点 艺术史论文

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的优缺点班级:建072班姓名:卢杏杏学号:2007301207 中国的传统建筑即为中国的古代建筑。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源远流长,其建筑艺术也有自己的独特体系。无论是单体建筑中各部分的精益求精,还是建筑群体组合的别致韵味,都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辉煌成就,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艺术瑰宝。而反观中国当代的建筑,受西方建筑思潮的影响很深,建筑形式也追随欧美国家的脚步,在中国大地之上已经有多个世界建筑大师的杰作。也就是说,在当今的中国建筑界有两种建筑体系、两种建筑思潮,即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现代建筑。认清两者的优缺点对于我们学习建筑会很有帮助。 在我看来,中国古代建筑的优点可以集中概括为四个字——意境非凡。无论是单体建筑的各部分形态、装饰色彩;还是群体建筑的布置组合,无不代表了一种意境,无不引起人们的共鸣。这是西方现代建筑中高超的建筑技术所堆砌的“方盒子”所不能比拟的。 比如说中国古代单体建筑中的“大屋顶”。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以建筑的第五立面而著称。在天空的映衬下,其伸出的屋檐、优美的弧线、起翘的屋角以及屋脊上的鸱吻、骑凤仙人、走兽等,传递出一种与天同在的意味。如北京天坛的祈年殿采用的是三层的重檐攒尖顶,采用青色琉璃砖贴面,与天同色,且宝顶耸直而上,使祈年殿有超凡出世与天接近之感。 再比如中国古代建筑群的布置组合,更是将意境展现的淋漓尽

致。如北京故宫中轴线上自南而北由大清门(低小)——T型狭长庭院——天安门(高大)——长方形庭院——端门(高大)——纵长型庭院——午门(高大)——横长宽阔庭院——太和门(低小)——方形宽大庭院——太和殿(高大)。在到达主殿太和殿前需经过1600多米长的轴线以及高低大小不同的五门五院,以衬托皇帝的至高无上的威严。其他内廷和外朝两侧的附属建筑与庭院相对减小,以突出三大殿为中心的皇权象征。再如中国古典园林入院后一般需经过百米长的曲折、狭小、时明时暗的走廊或庭院,才到达主景的山明水秀,而这一过程正是人们情绪得到净化进而进入悠游山水的意境。 中国古代建筑也有其自身的缺点。因为中国古代建筑是木构架体系,所以它耐火性极差,在中国历史上就出现过多次建筑火灾,如故宫、圆明园……而且,木构建筑还有不耐腐蚀、建造时间长、结构强度小等缺点。 西方现代建筑是在新的社会背景之下,新材料、新技术不断出现的情况下,经过探索阶段而逐渐成熟起来的建筑形式。可以说,它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建筑类型。因而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说它相对于中国古代建筑建造施工方便快速、结构强度大、耐久性好、采用了新技术、新材料适应人类的活动等,而我认为其最大的优点就是结构体系多样。比如利用大跨度的穹顶结构建造的罗马小体育宫;利用钢结构建造的鸟巢;利用筒体结构建造的超高层西尔斯大夏……这一系列的建筑造型是古人所无法想象的。因为他们的大胆存在,世界变得更为丰富多彩。

传统建筑形式与现代技术及功能的结合

传统建筑形式与现代技术及功能的结合 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向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成为建筑设计领域的必然趋势。但是,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与现代的功能使用、形式、尺度、结构以及技术上都 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在不同类型的建筑中,如何以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的探讨和理解来权释传统建筑文化,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是中国建筑师的一项历 史使命。 在这里我们试图在大型的公共建筑中,如何体现传统建筑的结构形式和美感等问题,用建筑的“原型”而非“装饰”来体现传统建筑的象征性的课题进行探讨。 一、建筑概况 昆明市行政中心12组团位于整个行政中心的最北端,是建筑群中最具有标志性的建筑。整个行政中心占地51.8公顷,由13栋建筑组成,总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建筑呈传统园林围合式的布局形态,并按照阶梯及礼仪观念来组织设计。空间采用“三进”的传统空间层次概念,建筑形式采用了屋顶、叠涩、垂花、柱廊、基座等中式元素来组织。不同层的重檐表达了建筑群的中国礼仪设计思想,考虑到行政中心的整体设计布局形态,12组团必须在形式和尺度上与周边建筑相统一,又要统领全局,成为建筑布局中的高潮。 12组团总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层数4层。总长度217米,总高度40米,功能极为复杂。由1个1300人的会堂(甲等多功能剧院),1个700人多媒体会议厅,2个300人大会议室,6 个150人的中型会议室,19个80~60人的小型会议室,6 个展厅,1个大型接见厅,1个新闻发布厅,1个信息中心和半地下室车库构成。设14 个主要流线及出入口,由19 个不同防火分区组成。 二、传统建筑的演绎 1、结构形式 传统木构建筑中采用的是“柱——梁——檩——椽”的传力结构系统,利用木材的特点,把荷载由上层较小的木构单元分“层”传递,并集中到与之正交较大的木构单元,最后出现由木构架组成的“间”作为人们生活居住的单元,这一传力系统中每“层”的构件独立,形态个性清晰。下大上小的结构形式,成功地化解了地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分析关于郑州几处古建筑的浅析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分析 ——关于郑州几处古建筑的浅析 摘要: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不同时期和地域其建筑风格也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本文主要是以康百万庄园和郑州城隍庙、文庙为例,分析中国传统建筑各方面的特点,以期对其得到更深的认识。 关键词:郑州,建筑风格,康百万庄园,城隍庙,文庙 一、中原古建典范——康百万庄园 中国传统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特点。建筑作为人类生活最基本的人工自然物和自然环境,它既是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具有精神方面的文化内涵。为了更好的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我参观考察了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康店镇的康百万庄园。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写道:“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步入庄园,我仿佛走进了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的风雨沧桑,进入了一幅幅历史画卷之中。下面就康百万庄园主宅区的建筑,作一些分析。 康百万庄园是集农、官、商为一体的大建筑群,是历史特定时期的特殊产物,有着浓厚的历史积淀与丰富的艺术内涵,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中国着名的三大地主庄园之一。康百万家族以农、商、官结合的方式发家,辉煌时期曾经有“马跑千里

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之美誉。一直发展延续富裕了12代,400余年(跨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康百万家族在物质富裕之后,便大兴土木,充分利用自然地势,“靠山筑窑洞,临街建楼房,濒河设码头,据险垒寨墙”。整个庄园分为生活区、生产区、园林区、教育区和社会活动场所,形成了功能齐全、布局严谨、等级森严、风格各异的多个建筑群体。园区的介绍说:“据1965年统计,保存下来的尚有十大部分,33个庭院,53座楼房,73孔窑洞,共计571间,建筑面积64300平方米。到2005年,整个庄园建筑除了寨上主宅区完整外,其余保留下来的建筑群已不是1965年统计时的面貌。”尽管群体建筑和单体建筑数量减少,仅就现有建筑而论,其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传统建筑的文化价值之高,也是其他绝大多数民居建筑不可比拟的,可谓明清民居传统建筑文化的浓缩图。 在日常设计中,建筑方案的选定至关重要,建筑风格千变万化,但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地域特色,在设计中如何有地方特色,达到和谐的目的至关重要。康百万庄园处于嵩、邙、河、洛交汇处,依山傍水,有“金龟探水”之美称,鲜明的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庄园以寨上主宅区为核心,依次向南、东、北方向的寨下发展。首先,在选址方面它充分考虑到周围的自然地理地貌,康百万庄园背依邙山,面临洛水,北近黄河,南凭黑石关,环境优美,水陆交通便利。其中尤以主宅区最为典型,主宅区南北长83米,东西宽73米,建于邙山半腰。整个建筑群依山就势,充分利用此处的地理地貌,用青砖砌筑寨墙,顶部有垛口,形成堡垒式大庭院,庭院经由

传统建筑材料与现代建筑材料

传统建筑材料与现代建筑材料使用效果与功能的对比与分析。 摘要: 通过介绍传统建筑材料在取材生产和加工运输使用的过程中产生污染的原因分析和环保型建筑材料的特性,从而在现代建筑材料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已成为当今世界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提出建筑材料的发展将趋于现代型的功能。 关键词:建筑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功能与发展趋势 引言 建筑是时代的象征,是一门凝固的音乐艺术。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物质结晶,总是紧紧地与艺术联系在一起。金碧辉煌,色彩瑰丽的古建筑,至今仍被人们视为绚丽多彩的立体画卷,为城市增添了历史文化积累的空间景观。任何建筑,所以能给人们以美的享受,或因设计新颖、造型美观,或因色彩光泽璀璨晶莹,或因能工巧匠丹青妙手的精心雕琢,表现了人的某种思想和情绪。而构成这些艺术情趣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建筑材料及这些材料的合理应用。新型建筑材料是相对于传统建筑材料而言。传统建筑材料,一般是指水泥、玻璃、木材、砂石和不经改性使用的石油沥青、焦油沥青、石灰等建房用的材料。在科学技术相当发达的今天,传统的建筑材料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建筑工业的要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审美心理的改变以及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也要求建筑材料的发展适应这种要求和变化。如家用空调机的出现,就促使新型保温隔热材料的问世;大量高层,超高层建筑的涌现,轻质、高强、多功能的建筑材料必须研制和发展。因此,没有建筑材料工业的发展,也就不可能有现代建筑业的发展。所谓新型建筑材料,包括内容比较广。既包括世界上才开发的最新材料,也包括我国近几年才推广开来的新品种,还有消除环境污染综合利用工业废料发展的品种。新型建筑材料中有墙体和屋面材料,也有建筑装饰、防水、保温等多功能材料,门类繁多。 传统建筑材料产生污染的原因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对建筑物的环境设计重视起来,力求创造一个舒适、高雅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但是传统的不少装修材料大都是由化工材料制成的,有的本身含有有毒物质,它们不断地向室内空气中挥发有毒成分,给人体带来不良影响。据报道,美国环境保护局的专家们曾经对某些城市的10幢新建房屋建筑作抽样检查证实,在现代化房屋建筑内空气含有多达500余种的化学物质,比室外要高出许多倍。又据美国微生物学会年会有关论文报道,现代房屋建筑的2% ~3%有石棉和氡、10%左右有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含有这些有害物质的建筑被称为“病态建筑”,这些有“病”的建筑常常会把自身的“病”传染给房屋的使用者。事实证明,建筑材料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所释放的各种气体如氨、甲醛、苯、氡等对人体的健康非常不利。封闭的室内环境由于温度、湿度较大,有些材料会为霉菌和细菌生长提供养料,对人体的危害更大。具体来说,建筑装修的污染物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板材类 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人造装修板材,内含超标的甲醛,如大芯板(细木工板)、胶合板、纤维板、刨花板,以及用这些板材制作的复合地板、家具等。甲醛主要来自于制作复合板材所使用的脲醛树脂胶,这种胶具有强度高、不易开胶的特点,是目前生产各种复合板材普遍使用的粘合剂。脲醛树脂胶含有甲醛,会形成游离甲醛气体释放到空气中,而甲醛为高毒性物质。2)涂料类 房屋装修使用的油漆、涂料、防水材料,以及各种油漆涂料的添加剂和稀释剂含有有害物质苯。石材类:石材类装修材料如花岗岩、大理石、石膏、瓷砖等,含有一种叫做氡的有害物质。氡是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19种环境致癌物之一,它是仅次于吸烟的第二个肺癌致病因。3)水泥等

中国传统建筑的现代表达

中国传统建筑的现代表达 【内容摘要】:建筑,是人类文化的一种载体、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所展现在地平线上的一种巨大的空间形态。这种人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构成的建筑,同时又反过来表现人自身。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传统是不能丢的。中国传统建筑的现代表达还应遵循中国美的法则,要符合中国人民的审美观。如封建统治阶级建筑的气派、华丽和民间建筑的灵活、轻快、朴素等。这些美的法则就像不同载体文章中的不同核心思想一样贯穿于整座建筑或建筑群之中并统一建筑。 【关键词】:传统建筑;传统文化;现代建筑;现代表达 中国建筑是中华文明之树特别美丽的一枝,作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与西方建筑和伊斯兰建筑并列,自豪的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中国建筑是世界唯一一个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基于深厚的文化传统,中国建筑艺术有着自己的特点。中国传统建筑的功能美、形式美和艺术美是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的独特魅力是任何建筑艺术形式都无法取代的。中国建筑将现代元素与古老元素的有机结合,既有时代的智能化和概念设计,又有传统的沉静与思考。当前的中国建筑中,传统文化正面临着现代化的全方位挑战,人们在热衷于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传统文化正慢慢地从我们身边消失。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建筑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思潮的矛盾统一关系按一般的解释,传统文化为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在当今杂乱无章的中国城市建筑以及千

篇一律的城市面貌中,研究中国传统建筑,创造新民族形式建筑对于我们现当代及未来的设计师来说,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由此我们要着力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现代表达。 目前国内某些建筑盲目追求现代,割裂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以至于城市建筑失去可识别性,形成“千城一貌”的尴尬局面。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并通过现代的技术手段,使传统的建筑文化重新活跃起来。传统的建筑文化正逐步转化成适合现代建筑的建筑文化。使用对传统建筑的整体形式或者局部构造的提取和创新的表现方式,将传统形式或结构经过选择和再加工.采用新的技术和材料.使其符合现代的功能和要求.将传统建筑形式原型加以抽象和简化运用到现代建筑中。采用片段的继承方式主张用“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或者“在旧的现存的东西中挑挑拣拣”。提出把传统建筑形式的原型给予概括、变形、逆转、错位提炼成具有表征性的符号。运用传统符号与现代建筑有机结合的方式.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接轨。许多现代建筑的设计上不约而同的采用了传统建筑元素符号化的设计手法,即将屋顶、斗拱、花格、砖墙、装饰图案等一些传统建筑的构件和特征通过不同的途径和层次运用于现代建筑的设计上。这样既可以保证建筑的使用功能,尊重现实的技术和材料,又可以使传统建筑的特征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这种将传统建筑特征符号化的手法,打破传统与现代的明显界限,寻找“既现代又传统”的模糊感。代表了将传统建筑的元素进行抽取和重构,是一种通过表象的模糊感实现传统建筑体验的手段。这种表现方法至今依然应用非常广泛,包括一些大型商业街,像上海

古代建筑名称

古代建筑名称 中国古建筑的平面以长方形为最普遍,一座长方形建筑,在平面上都有两种尺度,即它的宽与深。其中长边为宽,短边为深。如一栋三间北房,它的东西方向为宽,南北方向为深。单体建筑又是由最基本的单元”间”组成的。 古建筑是指具有历史意义的古代民用和公共建筑以及包括民国时期的建筑,在中国一些古老及旅游城市还留存着大量的古建筑,要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以及保护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 依据不同的建筑特点分为斗拱、单体造型、方正严整、山水园景等特点。 其中单体造型的建筑主要包括:亭台楼阁、桥廊榭舫、馆轩辕斋、殿室堂厅、房舍窝棚、塔阙牌坊。具体内容如下: 1.亭台楼阁 亭:有顶无墙,供休息用的建筑物,多建筑在路旁或花园里。 台:用土或砖石筑成的方形的高而平的建筑物。 楼:重屋也,两层以上的房屋。 阁:一种架空的小楼房,传统建筑物的一种。其特点是通常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 廊的楼,如:滕王阁。 2. 桥廊榭舫 桥:架在水上或空中便于通行的建筑物。”桥”原本是一种高大的树,因

为够高大,砍下来就够长放在河面,可以连着两边岸,即独木桥。廊:有顶作为覆盖的通道称廊。有顶的桥称为桥廊,也可以叫廊桥(遗梦)。屋檐之下的过道,如:九曲回廊。 榭:建在高台或水面(或临水)上的木屋。 舫:是仿照船的造型,在水面上建造起来的一种船型建筑物,供人们游玩设宴、观赏水景。 3. 馆轩辕斋 馆:小型规模的休息与会客的厅堂,有时也作为一个建筑群的称呼轩:原指古代有围棚或帷幕的车。也指以轩敞为特点的亭阁台榭一类建筑物和有窗的长廊或小屋。 辕:旧时指军营、官署的外门,借指衙署。 斋:原指古人斋戒时的居所。也常指雅静的书房、学舍等。 4.殿室厅堂 殿:高大的房屋,特指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政的房屋,前者如:大雄宝殿,后者如:太和殿。 室:房屋或内室。前者仲长统《昌言·理乱》有句:豪人之室,连栋数百。后者《礼记·问丧》有句:入室又弗见也。 厅:古代建筑中为会客、宴会、行礼用的房间,多作聚会、宴请、赏景之用,所以很多有观景平台。 堂:为单体建筑中居中、向阳而宽大的房间,是主人起居之所,也是社交活动的场所。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之木结构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之木结构 摘要:中国传统建筑以木材为主要基材,发展出系统的木结构形式。本文将对木结构的基本类型、组成元素和历史沿革进行简要叙述和论述。 中国传统建筑以木材为主要建材,并发展繁衍出完整缜密的木结构,其历史源远流长。 中国建筑之源头究竟起于何时何地,当无法考证,而木构建筑似乎也是如此。但是从有较详尽史料记载起,到后世的考古发现,屡屡有关于木构建筑的记载和发现。 殷代末年(约公元前十二世纪)“纣王广作宫室,益广囿苑”,“其后约三千年,乃由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寓以发掘,发现若干建筑遗址。其中若干处之木柱之遗炭尚宛然存在,盖兵乱中所焚毁也。后代中国建筑之若干特征,如阶基之上立木柱之构架制,……已可确考矣。”(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第19页) “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鼛鼓弗胜”(诗经·大雅·文王之什)至此(周),传统木结构,如木柱的采用,翼形的屋顶,已经初露端倪。 至春秋战国,木结构之立柱、门扇、斗拱、枋以及斗拱承托平坐的形式已初具规模,此情况可以从故宫博物院藏“采桑猎钫”中的宫室图上看出。(插图1)

至秦始皇更是开始亘古未有的大肆兴建,“先建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史记·秦始皇本纪),我们熟知的杜牧的《阿房宫赋》中写到“蜀山秃,阿房出”,可见当时修建宫殿囿苑的主要用材乃为木材。 至两汉,宫苑和市井建设仍绵延不绝,“长安城内诸宫散置,有长乐、未央、明光、长信及桂宫、北宫六处,有九市,百六十里,八街,九陌”(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第24页)。从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及汉代的仿木构墓室建筑中可以看出,至此,传统建筑的木结构(椽,斗拱,枋等)已经在多样化的基础上形成了最基本的模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兴起,大江南北石窟洞穴星罗棋布,其中大部分的石窟从结构上看均是模仿木构,更有完全忠实模仿木构的实例,可见木构建筑在当时应是建筑的主流所在。 如今确有年代可考的最古的木构建筑是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建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此寺是经梁思成先生费尽千辛万苦始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由佛光寺大殿大可以略看出当时木构的发展情况,应该说,此时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几趋于成熟并已经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模式,后世即使有修改,也是在小处细节。 至宋徽宗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李诫作《营造法式》,是中国建筑史上记载最早最系统的一本关于建筑科学的工具书,其中对于建筑的用材、构架、结构、比例都有详细周全的规定。至此,应该说,传统木构建筑已经在一种理论体系的指导下逐步完善。 再到元、明、清期间木结构的演变或趋简练硕大,或趋精巧细致,或有更多新作法的出现,或不可避免经历避重就轻的倒退,当是历史发展之常有更迭,但其发展始终是在一个主干的基础上,万变而不离其宗。 埃及和西方传统建筑以石材为主要建材,而中国传统建筑则以木材为主要建材,其中可能有诸多偶然性原因,但也或有可探讨的必然性。首先从地理条件来讲,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所在地均以石材为普遍可采之材,而缺乏大量的森林和材质适宜的木材。而埃及的干旱气候及希腊罗马的潮湿的地中海气候都不利于木材材性的稳定性。相对地,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木材的来源及气候条件对木建筑都很友好。以此,凡三种文明因其地理条件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建筑传统,或有可考之处。其次,从更深层次的文化及宗教领域来看待,埃及法老向往灵魂转世而永世长存,石材的坚硬和恒久正是这种这种内在信仰的外在表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以徽州建筑为例 摘要: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对建筑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中国建筑的传统风格是在现实环境和人文精神等各方面的影响之下形成的,它奠定了中国建筑发展的最原始的基础。中国建筑从原始社会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历史的风风雨雨,在继承传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也在不断的创新与发展。时至今日,中国建筑在外来建筑风格的影响之下,如何保存自己特有的传统建筑风格,如何把它运用到现代建筑当中,是一个值得商讨的问题。 关键词:传统建筑风格现代建筑徽州建筑运用 一、引言 2006年6月笔者所在的学院组织了一次徒步徽杭古道的活动,车子从临安驶入安徽境内时,我深刻的感受到安徽浓厚的文化气息以及特有的地方特色,建筑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从新老建筑的风格以及建筑形式上,我想到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问题。徽州建筑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以前一直讨论的所谓的地域文化与地域特色。每个地方的建筑本身都具有其一定的特点,这是和当地的气候环境以及社会状况等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如何在外来建筑形式建筑风格以及在当前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出现的融合状态下,保持自己的几百年来的地方特色,确实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但是从徽州建筑上,我强烈的感受到了我一直以来在寻找的纯正的传统建筑风格在现时社会状态下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概述 中国传统建筑中强调依山傍水、遵循自然的方式,无论是从建筑材料,还是从建筑方式上看,都蕴藏着深刻的建筑理念。基于生活习惯差异产生的传统建筑形式,如福建土楼、陕北窑洞、华北四合院等,都是在与周边环境共存共生的条件下,各类功能利用自然环境达到完备效果的典范。并且各自拥有独立的形态样式,形成了当地特有的建筑风格。 这些不同风格的建筑,显示了许多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各地建筑明显的差异是由于地理气候条件的不同,地方材料和传统的构造技术与方法的不同﹑环境的不同﹑防御要求带来的特点经济条件的差别﹑宗教因素对建筑形式的影响等等,此外还表现出各民族的传统风格和风俗习惯。 虽然一些特定的建筑风格起源于某些因素,但只要是物质条件与社会方位改变了,它原有的那些含义就不复存在了,但适合后人生活需要的传统形式却被继承下来。这就形成了中国各地不同的传统建筑风格。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求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就必须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主要表现在: 1.结构上的群体组合 中国传统建筑首先是一种文化的建筑,更是是一门造型艺术,,中国传统建筑单体往往并不宏大,但通过一个个单体有机组合,主次分明,互相协调,形成一组完善的建筑群。 2.哲学上的天人合一 中国文化认定人与世界的自然关系和人文关系是无法彼此截然分开的,从而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主流思想。就建筑而言,它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协调而是融合,这种融合不仅是在形态上建筑与自然的交融,更重要的是注重心理与自然的共鸣;在文化上,传统建筑与哲学、艺术、文学等各方面互相影响,共同交织成一张纵横交错的文化网 3.理念上的以人为本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文化的特点。这里所说的人文性文化是指对人

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中的体

传统建筑在现在建筑中的体现 作者:李永鑫 班级:2014级 专业:建筑学 学号:2144024808

[摘要]随着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兴起,后现代主义的反传统以及不可逆转的多元化创作潮流,要求建筑师们要以建筑文化为背景,不断提高自身和整个社会的建筑文化素养。这对于弘扬建筑文化,繁荣建筑创作,推动“建筑文化学”的创立和建筑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了解传统文化和传统建筑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外延,正确对待传统建筑文化,对于弘扬建筑文化、繁荣建筑创作、推动…建筑文化学”的创立和建筑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建筑;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传统建筑;现代建筑 一、传统文化与建筑 (一)传统文化的本质 1.“传统”的现代涵义。传统的现代涵义可以认为:其一,一般是指贯通古今以至未来的某种流变着的,根本性的东西;其二,是经历史沿传下来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文化、思想、心态、道德、风俗、宗教、艺术、制度等“遗传因子”;其三,各地区、各民族所创造的传统,具有各不相同的形式和状态。 2.在建筑领域,传统的表象直接体现为历史上的建筑形式。在建筑领域,传统的表象直接体现为历史上的建筑形式,它同一个民族过去的生活方式,建造手段以及社会对建筑的各种需求有关。例如西方古代希腊、罗马以及文艺复兴后期的古典柱式形式,中世纪高耸的尖顶等。已往年代的作品和民族记忆中把习惯的形式美法则保存了下来,使它们具有直接体现历史文化含意的形象价值。建筑传统更深刻的内涵在于作者历史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积淀。 (二)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比较 有什么样的文化土壤与氛围,就会有与之相适应的建筑文化,建筑与文化互为同构关系。在人类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由于源头与走向不同形成了印度、中国(华夏)、阿拉伯、古希腊、古罗马等文化体系。这些文化体系相互独立且自成体系,与之相应的建筑又各具特色,反映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底蕴。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借助于古典文化来反对封建文化和建立自己的新文化,提倡资产阶级的尊重人和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文艺复兴建筑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其建筑风格是讲究理性、统一与并富有条理性。文艺复兴建筑的著名实例有意大利圣彼得大教堂、维琴察的文艺复兴后期大师帕拉第奥的代表作圆厅别墅,总体特征是平面方正对称、规整、讲究条理。而中国传统建筑如城市、宫殿、寺庙、宅第等,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伦理道德和封建等级制度,例如北京故宫其平面中轴对称、纵深布局,在建筑形体尺度的对比中、屋顶的不同等级和台基尺度的变化中,创造了高低错落、起伏开阔的群体空间,深刻地表达了王权至上的思想,深深地打上了封建文化的烙印。通过以上比较不难看出,其隐藏在建筑表相之后的文化对建筑的影响是何等深远。 二、将传统建筑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传统建筑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精华,表现了中华民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心理状态以及精神内涵方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关键组成。我国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之美(新)

中国古代建筑之美 谢耀华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中国古代建筑自新石器时代萌芽,商周时初步成型,秦汉至南北朝基本定型,隋唐至南宋成熟兴盛,元明持续发展至清代渐趋衰落,其发展过程历时数千年,其间的汉、唐、明三代,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三个高峰。 一、古代建筑类型; 中国古代建筑种类繁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建筑为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求而产生,并不断地发展完善。依据不同类型的建筑所具有的不同性质,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出示图片):宫殿、宗教建筑、陵墓、园林、住宅、桥梁等。 宫殿、 宗教建筑、 陵墓、 园林、 民居、 桥梁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之美: (一)独特的木框架结构体系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它的基本做法是以立柱和横梁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各构件之间的结点用榫卯相结合,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四根柱子组成“间”,柱子之间填筑门窗和围护墙壁,“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 在大型木构架建筑的屋顶和屋身的过渡部分,还有一种我国古代建筑所特有的重要构件,称为斗拱。它是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这种构件既有支承荷载梁架的作用,又有装饰作用 (二)独特的群体组合形式 1、中国古建筑以“间”为单位,再以这种单体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 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2、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

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构件

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构件。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间,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拱。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斗拱最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唐宋时,它同梁、枋结合为一体,除上述功能外,还成为保持木构架整体性的结构层的一部分。明清以后,斗拱的结构作用蜕化,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 古建木作--穿斗式构架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一种形式,这种构架以柱直接承檩,没有梁,原作穿兜架,后简化为“穿逗架”和“穿斗架”。 穿斗式构架的特点是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数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不用梁。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横向贯穿起来,成一榀构架。每两榀构架之间使用斗枋和纤子连接起来,形成一间房间的空间构架。斗枋用在檐柱柱头之间,形如抬梁构架中的阑额;纤子用在内每檩下有一柱落地,是它的初步形式。根据房屋的大小,可使用“三檩三柱一穿”、“五檩五柱二穿”、“十一檩十一柱五穿”等不同构架。随柱子增多,穿的层数也增多。此法发展到较成熟阶段后,鉴于柱子过密影响房屋使用,有时将穿斗架由原来的每根柱落地改为每隔一根落地,将不落地的柱子骑在穿枋上,而这些承柱穿枋的层数也相应增加。穿枋穿出檐柱后变成挑枋,承托挑檐。这时的穿枋也部分地兼有挑梁的作用。穿斗式构架房屋的屋顶,一般是平坡,不作反凹曲面。有时以垫瓦或加大瓦的叠压长度使接近屋脊的部位微微拱起,取得近似反凹屋面的效果。 穿斗式构架以柱承檩的作法,可能和早期的纵架有一定渊源关系,已有悠久的历史。在汉代画像石中就可以看到汉代穿斗式构架房屋的形象。 穿斗式构架用料较少,建造时先在地面上拼装成整榀屋架,然后竖立起来,具有省工、省料,便于施工和比较经济的优点。同时,密列的立柱也便于安装壁板和筑夹泥墙。因此,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各省,保留了大量明清时代采用穿斗式构架的民居。这些地区有的需要较大空间的建筑,采取将穿斗式构架与抬梁式构架相结合的办法:在山墙部分使用穿斗式构架,当中的几间用抬梁式构架,彼此配合,相得益彰。

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摘要: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等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区别于西方,享誉全球。本文主要是从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环境和建筑与人的关系等方面分析其特点,以期对其得到更深的认识。 关键词:院落空间轴线艺术诚实的结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 一、围院的平面空间 众所周知,外国建筑是院在外,即院子包围房子,中国建筑则相反,院在内而房在外,即房屋包围院子。房屋、墙垣等围合成院落,以院为中心;或是以主单元(即正殿、正厅)为中心,次单元(即两厢)围绕主单元,一正两厢,并以抄手廊连接,组成一座建筑。如在各地民居中的四合院空间。其特点就在于把“院子”作为建筑平面的组成部分,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以房廊作为过度空间,富有生活气息。院周围建筑互不独立,相互联系。但合院建筑不是群体,而只是“一座”建筑。 从四合院住宅到万里长城虽然空间层次不同,但都属于一样的空间形态——即内向的外封闭的空间形态,共同体现或服务于一个社会系统。国,古为城的广称,即政治机构、军事实力及绝大部分的民众生息,都在一城之中。城外是自然广川,可以村居结庐,造别业,但它不是独立的。从东周起,一城一国或数城一国模式,一直到秦统一中国,仍以城池为“国”,数“国”合为大统一的国家。国中有家,故称国家。但家的空间模式与国相同,只是范围缩小了,可以这样说家是国的单元或细胞,或者说家是国的缩微,国是家的扩大。长城原为御敌戌疆而设,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长城就好比“国”这个大空间的围墙。无论是历朝都城,宫廷、园林和寺、庙、祠、观,还是各地的民居及市肆都以这种围院空间布局为特点。 这种内向层次型的建筑空间模式,尤以传统园林为最。它不但是形式的,而且更是意境的。园林之中,四周有廊、亭、轩、厅等建筑或粉墙,院在内,以树木、假山、池水、墙垣或建筑分割空间。“庭院深深深几许”,令人心旷神怡。 二、轴线的空间艺术 中外建筑单体都讲究对称,但中国建筑、空间布局尤以轴线对称见长。这主要体现在受中国“周礼”思想影响较大的建筑体系当中。古代都城规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再如中国古代寺庙中,强调轴线空间布局的实例也是很多。一般均将主殿大雄宝殿放在轴线的重要位置上,配殿居前后左右。“左阁右藏”、“左钟右鼓”等。空间层层递进,庭院森森。典型的如河北正定隆兴寺的布局。此寺始建于隋,改建于宋,保存至今。当然,中国传统建筑这种空间的形成,有其主客观原因。客观上如自然的、地理的、生态的原因等,主观上如中国长期保持的生产方式、经济形态和人文形态等原因。这里不再赘述。 三、诚实的结构 中国传统建筑,论其结构,不论是皇家的宫苑,还是散见于各地的各类型的建筑,包括民居,其结构特点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中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代表性的结构形式主要有两种: 1,抬梁式,就是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再放梁,梁的两端并承檩;这样层叠而上,在最上层的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脊檩。这种结构的建筑,室内少柱或无柱,空间较大,在我国应用很广,特别是北方用得更多。 2,穿斗式,这种结构的特点是由柱径较细柱距较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无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这种结构用料小,但室内柱密,空间不够开阔,在我国南方使用很普遍。由于是以木构架为主,柱承重,墙不承重,所以门窗可自由布置,体现了形式与结构的统一。在皇家建筑和重要的坛、庙建筑中,还以斗拱支撑在柱头、屋檐间,

浅谈传统建筑保护与现代建筑发展的关系

浅谈传统建筑保护与现代建筑发展的关系每一个历史文化城市都有自己传统的建筑风格和历史建筑,这些建筑风格与历史建筑是这个城市的代表符号,是城市古老文明的载体,是此城市区别于彼城市的标志 而传统建筑及其生态环境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休,留下了这个城市一代一代人生活的印记。它融化在这个城市人们的血液里,就像每个人的血管里流淌着前辈的血液一样。人们的桑梓之情、人们对家乡的追忆,是与家乡的传统建筑环境联系在一起的,谁也不愿意来到家乡,满眼陌牛,没有一个熟悉的人,没有一座熟悉的房子。城市的历史固然在书本之中,更在传统建筑及其生态环境形成的历史文脉里。传统建筑及其生态环境又直接关系着城市形象,对于这个城市以外的人们,这个城市留给人们的印象,主要是通过建筑及其生态环境形成的;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固然在书本之中,更在传统建筑及其牛态环境给人的整体印象里。 每个城市的传统建筑都有其独特的个性,都是一种生态形式。保护好城市传统建筑的精华及其相应的生态环境,这个城市才是从古到今完整的生命体系,这个城市才富有历史文化内涵,富有个性,富有人情味,才是理想的“人居环境”;这个城市的人们,才有一种归属感、自豪感。当城市面目千篇一律如克隆出来一般,城市的文化生态已被彻底破坏,城市的传统文脉再也无法再现,这个城市营造的,只是一片文化沙漠。它使市民失去精神家园,无法安心扎根在这个城市;它使这个城市以外的人们,对这个城市毫无兴趣。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建筑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建筑以其独有的艺术形式,表现了人类文化在各个历史阶段的水平,以及对未来的理想、追求和向往。可以说,建筑已成为人类改天换地、征服自然的一种物质手段,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我们的心理的痛 中国古代建筑独具特色,是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与西方建筑迥然不同,它运用色彩大胆,浓重、绚丽多彩、金碧辉煌,就像中国京剧脸谱。它从春秋时期开始就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色彩运用和纹饰有严格的制度,形成了不同时代的阶段性特点,而且等级性鲜明。中国古建筑到了宋代就形成了完整的制度,到了明清时期,就更与西方不同,敢于大量运用金色,并通过金色的用量多少来恒量建筑的等级。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世界似乎一下变得更加色彩缤纷。各种建筑理念、建筑流派、建筑样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令人目不暇接。趁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伴着建筑业突飞猛进的势头,不论大中小城市,到处涌现出充满着“西方气质”的一幢幢现代化办公楼、商业中心,以及一片片住宅小区。这其中虽然不乏成功优秀之作,但存在的问题也是有目共睹的。比如,在某个历史文化名城的古老地段,修建大型商业步行街,由于甲方片面追求现代化而无视当地的地域历史文化,割断了城市文脉,像一块不协调的“补丁”缝在了一件完好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品上;据报道,某工程施工现场,在巨大的推上机下,汉代古墓被毁;不论东西南北,现代建筑样式千篇一律、大同小异,让人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盲目追求西方建筑风貌,到

家乡古建筑及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

家乡古建筑及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先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如何保护和发扬光大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大课题,也是文化软实力的具体体现。一个国家对古文化,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其整体水平的好坏,反映了这个国家、民族文明程度的高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传统性,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关于兰州府城隍庙古建筑群的保护和利用,形成了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观点是要求全力保护隍庙古建筑群,不主张开发利用和开展经营活动,保持原样,恢复祭祀活动场所。另一种意见是在充分保护好古建筑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适当开展经营活动,增加经济收入,反哺古建筑保护。这两种不同意见,说明政府的管理水平执政理念在不断上台阶,市民的文明程度在提高,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情。现就兰州府城隍庙古建筑群及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问题,以及如何处理保护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做以下探讨。 一、兰州府城隍庙的历史简介 隍庙位于兰州市城关区张掖路202号商业步行街中段。创建于北宋,系奉祀汉大将军纪信为城隍而建。据《汉书》记载,楚汉战争时期,刘邦的一名武将名叫纪信,为甘肃成纪人。当楚霸王兵围荥阳,眼看刘邦要成为俘虏时,纪信将军毅然扮作汉王刘邦,乘车直出东门,佯装投降项羽,从而巧妙地掩护刘邦由西门逃出。纪信被项羽识破后用火活活烧死。因此,纪信赢得了“汉代孤忠”的美誉。刘邦念其忠烈,便将纪信封为忠烈公兰州城隍。隍爷,唯独兰州府城隍爷有名有姓,具有很强的故事传承性。隍庙现存古建筑为明清建筑,主体建筑为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重修,为一座四进式宫殿式木结构古建筑群,并有保存完好的大量精美砖雕,以及保存有部分清代名人扁额。院内有200多年的石狮子一对。现为省市两级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府城隍庙规模宏大,建筑壮丽,结构严谨,雕绘精美,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隍庙自创立到清末,一直作为纪念隍爷的祭祀之地以及开展各种道教活动的场所。民国初年,政府利用隍庙的一些殿廊,创办了国货陈列馆,组织一些艺术品、农产品、矿产、药材等进行展示,供市民参观。解放后,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1956年5月1日,由政府批准在兰州府城隍庙古建筑群院内,成立了兰州市第一工人俱乐部,成为兰州市职工之家,开展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为兰州市民提供一个休憩、娱乐、开展各种文化交流活动的综合平台,成为兰州市干部职工学习娱乐的活动中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