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八年级下文言文复习整理《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一、基本知识(一)文学常识1.节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朝人。2.序,一种文体,有书序、赠序两种。本文是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二)文言词语1.古今异义【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2.通假字【支】通“肢”。【被】通“披”。3.古今异义【汤】古义:热水。今义:做菜的汤汁。【再】古义:第二次;两次(本文)。今义:指重复。 4.词类活用【腰】挂在腰间。4.常规词语【嗜学】酷爱读书。嗜,喜欢,特殊的爱好。【致】取得。【假借】借。假,借。【手自】亲手、亲自。【怠】懈怠,放松。【逾(yú)约】超过约定的期限。逾:越过,超过。【以是】因此。以,因为。【既】已经。【加冠】表示男子已成年。冠,帽子。【益】更加。【道】思想、学说。【患】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游】交游,交往。【趋】快走。【从】跟从。【执经】拿着经书。执,拿。【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德,道德。望,声望。隆,高。尊,声望、地位高。【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辞色,语言和脸色。【侍】侍侯。【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倾耳】侧着耳朵。倾,侧斜。【请】请教。【或】有时。【斥咄(duō)训斥,呵责。【色】表情。【恭】恭顺。【至】周到。【复】回复,回答。【俟(sì)】等待。【欣悦】高兴。【卒】终于。【获】收获。【负箧(qiè)曳(yè)屣(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箧,小箱子。曳,拖,拉。屣,鞋子。【穷冬】隆冬,深冬。【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舍】这里指学舍,书馆。【僵劲(jìng)】僵硬。【媵(yìng)人】这里指服役的人。【沃灌】浇洗。【衾】被子。【拥】围裹。【覆】盖。【寓】寄居。【逆旅】旅店。逆,迎。【容臭(xiù)】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烨(yè)】光彩照耀。【缊(yùn)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略无】毫无。【慕艳】羡慕。慕,羡慕。艳,欣羡。【奉】供养。【不若】不如。二、阅读探究1.作者是怎样表现自己在年轻时的求学之难和用心之艰的?(1)幼时求学的艰难: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2)成人后求师的艰难:a.叩问之难。b.旅途之难。c.生活之苦。2.作者“因得遍观全书”的原因是什么?爱好读书,克服家贫和自然条件的恶劣,借书苦学。3.作者用大量的文字书写求师之艰的目的是什么?拿自己的艰苦求学经历勉励马生珍惜太学的条件,刻苦学习。4.全文中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中心的?拿作者自己的粗袍敝衣与同舍生的豪华穿戴作对比。通过对比,说明了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是否努力的道理。 5.作者写赠序的目的是什么?勉励马生努力学习。7.古人有克服艰苦条件努力学习的佳话,试举例。①欧阳修画荻习字。②王冕僧寺夜读。③杨时程门立雪。④匡衡凿壁借光。⑤车胤囊萤夜读。8.你所知道的什么文章阐述了与本文相似的道理?《为学》。本文和《为学》都说明了学业有成不在于良好的客观条件而在于主观努力的道理。9.你从作者身上看到了什么优良品质?①从作者年轻时求学上看:作者对读书有浓厚的兴趣,为学有所成,不畏艰难,学习刻苦,有克服困难奔向目标的坚定决心和毅力。

②从作者写本文的态度上看:作者德高望重,但却不摆出名人的架势说教,而是真挚诚恳,循循善诱,反映了他高尚的品德,也反映了他对后代人的殷切关怀。10.马生本是一个用心学习的人,作者为什么还要勉励他刻苦学习?宋濂深知当时的太学使人养尊处优,所以勉励马生。三、拓展延伸11.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条件优越,你怎样学习?(自做答案)从树立远大理想,珍惜今天幸福生活,发愤读书,为国为民作贡献等角度作答。12.请写出古代勉学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五、参考译文,见参考书!重点记住几个句子的翻译!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 1.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本文文体特征,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3.理解本文作者执着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贯穿全文,带动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文意。 2.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常常听到同学们抱怨“学习好累啊”“作业好多啊”“度日如年啊”大家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你心里觉得学习是一件很苦的事情,我们的学习真的很苦吗?我们看看古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学习的?以怎样的态度学习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明初散文家。明太祖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明朝开国元勋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当世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2.知识链接 “序”分为“书序”和“赠序”两种。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它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3.检查预习 (1)重难字 嗜学(shì) 砚冰(yàn) 弗(fú) 怠(dài)

《送东阳马生序》练习题

《送东阳马生序》习题精选 一、基础知识题 1、为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①嗜学()②逾约()③俟()④叱咄() ⑤皲裂()⑥媵人()⑦箧()⑧缊袍()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②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⑤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3、下列句子中和课文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家贫,无从致书以观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B、余立待左右,援疑质理,俯身低耳以请; C、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D、寒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四支僵劲不能动。____________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____________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或遇其叱咄一食或尽粟一石B、不敢稍逾约稍出近之 C、烨然若神人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D、礼愈至至则无可用 6、作者认为自己“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话)。 7、翻译句子。 ①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二、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习题 ㈠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也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解释下列句中的文言实词。

《送东阳马生序》问答题

本文的体裁:赠序,是用于送别赠言的文体。 一、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勉励马生珍惜太学优越的学习条件,勤奋读书。二、文章开头“嗜学”这个词有何作用? 统领全文,定下全文基调——勤奋好学。 三、“走”“稍”二字有何表达效果? “走”表现了作者是急切

地跑着送还的,“稍”表现他一点也不延误还书的时间。说明他对书籍的主人讲诚信,也是一种在知识面前的谦敬态度。 四、结合文章 ....谈谈,作者“为学之难”表现在哪里? ①幼年时致书之难:冬天借书抄书,手指不可屈伸,此处最能体现他刻苦精神。 ②成年以后叩问之难:趋百里外向先达求教,先达

辞色严厉,他态度愈发诚恳恭顺,表现了他虚心求教、尊师重道。 ③旅途之艰:负箧曳屣,在数尺深的大雪中行走,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表现了他不辞辛苦,坚韧不拔。 ④生活之苦: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也不羡慕同舍生,表现了他志趣高尚,精神富足,不在乎物质享受。 (注:②③④是成年以

后,③④是从师求学之时。注意问法。) 五、作者采用哪些手法勉励马生的?这些手法分别有什么作用? 1、现身说法: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劝勉马生,如幼时借书抄书、加冠后向先达叩问、外出从师求学等经历。作用是亲切真实,更有说服力,又没有枯燥说教之感。 2、对比手法:①把先达的严厉与自己的恭顺对

比。作用是突出作者虚心求教、尊师重道。 ②同舍生烨然若神人与自己缊袍敝衣作对比。作用是突出作者志趣高尚,精神富足。 ③自己在学舍的艰苦条件与马生在太学的优越条件作对比。作用是突出自己学习刻苦,劝勉马生珍惜好条件努力学习。 六、宋濂能够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给我们哪些启示?

1.《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一、文本分析: 本文是宋濂写给同乡后学马君则的一篇赠别之序,主要讲述了自己年轻时艰苦学习的经历,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有所成就。作者现身说法,娓娓道来,情真意切,语重心长,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是古代论学励志散文的名篇佳作。 文章以叙事起笔,讲述作者自己“嗜学”的故事。文章分两个层次叙述“嗜学”的情形:幼时读书之难和成年后求教之难。在写求学之难时,先写自然环境的严酷,再写物质条件的匮乏,吃粗糙食物,穿破烂衣服,写出了求学的“勤且艰”。内心的充实、意志的坚强,让作者忘记了生活的艰苦,让他专注于学习,终于有所成就。接着,作者从回忆转到现实,写当今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生活衣食无忧,书籍应有尽有,老师近在左右,比起作者当年求学的艰苦来,不可同日而语。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如果还是“业有不精、德有不成”,如果不是天资太差,那多半是学习不够刻苦专心了。行文至此,终于托出了“劝学”的主旨。 全文叙事雍容,议论闲雅,多用对比手法说明道理,语言质朴,词气畅和,值得中学生阅读鉴赏。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所有课文均为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作者现身说法,叙述自己求学的经历,这对于学生而言,就是一个十分吸引人的话题。作者在艰难的学习条件下,却沉浸于学习之乐中,他锲而不舍的求知精神,对于初三的学生而言,一定

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业精于勤,学成于专,要想学有所成,需吃苦耐劳、专心致志的道理,无形中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有认识,有反思。本文的语言质朴,词气畅和,娓娓道来,情真意切,语重心长。作为初三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文言基础,在教学中,反复诵读,自然能够体会其中的情感。对于“劝学”的主旨,业精于勤,学成于专,这样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极大的启发和教育意义。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的实际,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思想基础。 三、教学目标: (一)能够借助课下注释、文言文工具书及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二)通过抓住关键语句,梳理文章结构层次,体会本文“劝学”的主旨。 (三)通过文中宋濂、马生、诸生的人物对比,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并尝试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运用。 四、教学难点: 通过文中宋濂、马生、诸生的人物对比,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并尝试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运用。 五、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文言文作业本上四行对译(抄写一行原文,空三行,结合课下注释,完成重点词语的解释对应标注,课上再行补充其它字词解释及相关译文),完成本课的预习作业。

《送东阳马生序》测试题含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测试题 A级:基础题 一.阅读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勤且艰若此。 1.本文作者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浙江金华人。明初散文家,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指临别送别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崇,赞许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余幼时即嗜.学(爱好,喜爱)(2)无从致.书以观(取得,买到) (3)每假借 ..于藏书之家(借) (4) 弗之怠.( 懈怠,放松 ) (5) 走.送之( 跑 ) (6)不敢稍逾约 ..(超过) (7) 既加冠 ..名人与游(才学渊博的老师)..( 指成人 ) (8) 无硕师 (9) 尝趋.百里外(快步走) (10) 门人弟子填.其室( 充满 ) (11) 未尝稍将辞色 ..(语言和脸色) (12) 援.疑质.理 ( 提出;询问 ) (13) 或遇其叱咄 ..(训斥,呵责) (14) 俟.其欣悦(等到) (15) 负箧.曳屣.(书箱;鞋) (16) 持汤.沃灌(热水) (17) 以衾.拥覆(被子) (18) 寓逆旅 ..主人( 旅社 ) (19) 腰.白玉之环 ( 挂在腰间 ) (20) 烨.然若神人(光彩照耀) (21) 緼.袍敝.衣(旧絮;破)(22)略无慕艳 ..意(羡慕;欣赏) 3,找出本文中的两个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肢体○2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着 4.根据要求默写: ○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 余幼时即嗜学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

送东阳马生序理解性默写

《送东阳马生序》情景默写 1.《送东阳马生序》中,表现宋濂少年博览群书使他增长了知识和提升了理想高度,因此成 年后追求更加高远的句子,。 2.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用自己从小就喜欢读x 书做开篇,进而提出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 3. 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表现自己家庭贫困,借书抄书,按时奉还的句子是:,,,, 4. 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表现了宋濂在寒冷季节里努力抄书的痛苦和坚强意志的句子 是,,,。催人奋进 5. 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用先达品行高、门人多和严肃来反衬求学之难的句子是,,, 6. 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表现了宋濂提出疑问,询问道理和谦逊专一的学习态度的句子是:,, 7. 《送东阳马生序》中,从脸色、礼节、语言反映宋濂虚心接受“先达”“叱咄”的句子的是,,,。表现他谦逊礼貌的态度 8.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表现宋濂虽“先达”尊敬,反映她学习意志的坚韧和从师的收获的句子是,。,。 9. 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选择了记从师途中的艰苦和上文的“笔录”之苦,都是严寒日子的句子 是:,,, ,。 10. 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对天寒行路之苦的补充,交代自己到住所时手脚冻僵的艰难情况,意在说明求学艰难的句子 是,,, ,。 11. 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从求学时饮食生活的清苦角度来表现求学艰难的句子是,, 12. 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与舍生对比,表现对穿戴不羡慕,自得其乐的人生观。从而概括了自己不怕艰苦、勤奋学习的精神的句子 是,,, ,。 13. 《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极写同舍生服饰奢华,反衬自己清苦的句子 是,,,, ,。 14. 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表现宋濂虽家贫但能博览群书,借书讲究诚信的句子是,,。, ,。 15. 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表现宋濂因担心没有大师指导,跑到百里以外向前辈请教的句子是,,。

《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总结

《送东阳马生序》问答题 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叙述了自己青少年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 二、本文中哪些方面叙述了作者求学的艰难? 1、幼时求学的艰难。 2、成年求师的叩问之难。 3、求学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三、统领全文的句子是:余幼时即嗜学。 文章开头的“嗜学”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 四、作者勤奋学习的原因有哪些(用原文回答) 1、余幼时即嗜学。 2、益慕圣贤之道 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五、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是为了鼓励马生勤奋学习。 六: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1、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余幼时即嗜学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 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4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写借书的句子:每假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6、写抄书的句子: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7、写还书的句子: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8、写跋涉之苦的句子: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9、写冷冻之苦的句子:(1)足肤皲裂而不知;(2)四肢僵劲不能动。 10、写衣食简陋的句子:(!)缊袍敝衣处其间;(2)无鲜肥滋味之享。 11、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12、作者写富家子弟衣饰华美,写自己緼袍敝衣,用 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对比反衬自得其乐。说明精神上的富足,能战胜 物质上的贫困。 13、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什么精神品质? 守信、不畏艰苦、求师诚恳、态度谦恭,不计客观条件的艰苦,执着追求,虚心求教。 14、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悬梁:东汉孙敬;刺股:战国苏秦;囊萤:晋车胤;映雪:晋孙康;负薪:西汉朱买臣; 挂角:隋李密;凿壁偷光:匡衡;韦编三绝孔子。闻鸡起舞(东晋、祖逖) 15.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16.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吕蒙;启示: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17作者并不因衣食住行的条件比“同舍生”差而稍有自卑,足见其内心充实,志存高远。请结合他的生活补充出所缺下联。负箧曳屣求师苦;俯身倾耳读书勤。读完此文后,请用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概括你对本文的理解。 如:勤学不畏寒苦,苦读岂惧艰难。学士名从勤艰得,梅花香自苦寒来。 18 .《送东阳马生序》是传诵了几百年的名篇,勉励后人学习的好教材。宋濂的苦读并不比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更动人,却能流传至今。请从对现实的学习生活有借鉴意义的角度,谈谈本文为人称颂的原因是什么? 1作者求学时的可贵品质,他勤奋,刻苦,专一的精神,达到了更好的启迪,鼓舞,教育后人的目的。2是使人们懂得了学习的好坏与环境关系不大,关键取决于主观是否努力。 19、余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一言,身为当代的中学生你如何看待这种从师尊师的方式? 这是中国旧式教育中最普遍的现象。这里包含着尊师重教的积极因素,但也显得过于迂腐,学生完全可以与老师平等交流,各述己见,甚至可以展开激烈的讨论,因为没有圣人,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20、通过本文的阅读,你如何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能有影响,但不是绝对的。学习成功的关键在于主观努力。 25、学习了本文后,你在学习上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在学习上要不畏艰难险阻,才能获得成功。 26、请写出关于苦读、勤学的名言诗句。 名言诗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发悔读书迟。 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送东阳马生序(精品获奖公开课教案)

11送东阳马生序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及文体特征。 2.反复朗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3.感知作者求学的艰辛和勤奋,学习作者的求学精神。 一、导入新课 古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翻开历史画卷,不少仁人志士以勤奋为基石铺就成功之路:苏秦以铁锥刺股,发愤不已;路温舒取水中蒲叶,抄录《尚书》;朱买臣、李密负薪挂角,且行且读;车胤、孙康囊萤映雪,苦学不辍;祖逖呕心沥血,夜半闻鸡起舞;周恩来披肝沥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千百年来,众多的光辉形象一直在用他们自身的行为劝勉我们要努力学习。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宋濂的读书求学之路。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元末明初文学家,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明太祖朱元璋推其为“开国文臣之首”,著有《宋学士全集》。 背景资料:洪武十一年(1378年),即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下这篇序文,勉励他珍惜太学的条件,刻苦学习。 作品资料: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用于临别赠言,多为劝勉鼓励之辞。 目标导学二:反复朗读,培养文言语感 1.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尤其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结合注释,反复朗读,尝试在朗读的过程中感知文意。 3.小组内同学合作,借助工具书,同桌之间合作,老师指导,疏通文章大意。 目标导学三:分析文章,把握文章内容 1.宋濂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 明确:(1)家贫,少年得书之难:常借书于人,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2)成年从师叩问的艰难:趋百里外,从师叩问。(3)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在艰苦的学习生活中,作者怡然自乐,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

送东阳马生序》一句一译(含习题)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注释+翻译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余:我,作者自称。嗜学:特别喜欢学习,主要指读书。致:招致,取得,这里指买到。每:时常。假借:借,同义复词,假也是借的意思。于:向,介词。之:的。手自:亲手。笔:用笔,名词作状语。计日:计算(约定还书的)日子。以:连词,用法同“而”。 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看,就经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时送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砚:指砚中墨水。冰坚:结冰结得很坚硬,即结成了坚冰。冰,用为动词,结冰。怠:松懈,懒惰。之;代“笔录”。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弗,不。 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放松读书、抄录。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走:跑,赶快去。之:它,代“书”。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以是:同“是以”,因此。后一个“以”:把。假:借给。因:因而。得:能够。遍观:广泛阅览。 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既:已经。加冠:成年。益慕:更加仰慕。之,的。这一句省主语“余”。患:愁,忧虑。硕师:大师,指学识渊博的老师。硕:大。尝:曾经。趋:奔往。先达:有道德学问的前辈。执经叩问:拿着经书问难请教。经,儒家经典。 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大师、名人相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跟随同乡有德行学问的前辈拿着经书请教。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德隆望尊:德高望重;道德高,名望大。门人弟子:都指学生。其:他的,指代“先达”。稍降辞色:稍微把言辞放客气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意即言辞和态度一直很严肃。降,谦抑。色,特指脸色。辞色:言语和脸色 前辈道德高尚,声望显着,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稍微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培养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以记叙为主,适当加以议论和间以形象描写的方法。 3.学习用对比来表现中心内容的手法。 4.理解作者现身说法的用意——勉励学生刻苦学习。 【教学重、难点】 1.倒装句和省略句。 2.用对比来表现中心内容的手法。 3.掌握文中的常见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方法】:朗读——品读——美读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新课导入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苏秦“头悬梁,锥刺股”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板书课题) 二、组织学生活动 1.听录音或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与停顿。 2.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揣摩停顿、语速、语调,感知文章内容。 3.举行朗读比赛、学生评价、师评价。(学生同桌朗读,把握好停顿、语速和语调。再让多名学生朗读,师生评价、指导。) 4.全班齐读。 三、整体感知 1.字音 罔(wǎng) 贻(yí) 有奇(yòu jī)黍(shǔ) 轩敞(xuānchǎng) 箬蓬(ruò péng) 糁(sǎn) 髯(rán) 褶(zhě) 髻(jì) 篆(zhuàn) 2.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1.写作背景。 明洪武年间,宋濂官至翰林学士,洪武十年(1377)辞官。第二年,宋濂至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太祖朱元璋。其时,在国子监读书的东阳人马君则,以同乡晚辈的身份前来拜访,宋濂就写了这篇文章赠送给他。 3.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义乌一带)人。明朝文学家,幼年酷爱学习,家贫无书,常问藏书家借抄,天寒手僵,仍坚持不懈,由此得遍观群书,学识渊博。元末,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不受。后与刘基等同受

送东阳马生序练习题及答案 (2)

送东阳马生序练习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也。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一、文学常识。 1、宋濂,字,号,朝人。有《宋学士文集》。 2、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别。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 3、解题:洪武十一年(1378),即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生前来拜访。宋濂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下这篇序,勉励他珍惜太学的条件,刻苦学习。东阳,现在浙江省东阳市,明朝属于金华府。马生,即马君则,当时是国子监太学生;生,是长辈对晚辈读书人的称呼,作者当时已经69岁。

2013年中考复习之《送东阳马生序》问答题答案

2013年中考复习之《送东阳马生序》问答题 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叙述了自己青少年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 二、本文中哪些方面叙述了作者求学的艰难? 1、幼时求学的艰难。 2、成年求师的叩问之难。 3、求学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三、统领全文的句子是:余幼时即嗜学。 文章开头的“ 嗜学”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 四、作者勤奋学习的原因有哪些(用原文回答) 1、余幼时即嗜学。 2、益慕圣贤之道 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五、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是为了鼓励马生勤奋学习。 六: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1、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 余幼时即嗜学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 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 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4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写借书的句子:每假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6、写抄书的句子: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7、写还书的句子: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8、写跋涉之苦的句子: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9、写冷冻之苦的句子:(1)足肤皲裂而不知;(2)四肢僵劲不能动。 10、写衣食简陋的句子:(!)缊袍敝衣处其间;(2)无鲜肥滋味之享。 11、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12、作者写富家子弟衣饰华美,写自己緼袍敝衣,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对比反衬自得其乐。说明精神上的富足,能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13、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什么精神品质? 守信、不畏艰苦、求师诚恳、态度谦恭,不计客观条件的艰苦,执着追求,虚心求教。 14、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悬梁:东汉孙敬;刺股:战国苏秦;囊萤:晋车胤;映雪:晋孙康;负薪:西汉朱买臣; 挂角:隋李密;凿壁偷光:匡衡;韦编三绝:孙子。闻鸡起舞(东晋、祖逖) 15.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1、文章从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的求学之苦和用心之专? *幼年得书之难,借书抄录,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表现作者求学之勤苦;求师艰难,毕恭毕敬,表明作者求知的渴望和决心。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 *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 3、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 路途:遥远艰难。衣着:破旧不能御寒。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味。 4、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那些方面?

送东阳马生序练习题

《送东阳马生序》检测小卷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完成1~5题。(18分)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或遇其叱咄.相形见绌. B.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大义凛.然 C.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沧海遗.珠 D. 生以乡人子谒.余怒不可遏. 2.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益慕.圣贤之道慕:____________ (2)援疑质.理质:____________ (3)礼愈至.至:____________ (4)无冻馁.之患矣馁:____________ 3.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3)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 为下列句子选择正确的品质。(4分) (1)常常手借抄来之书,隆冬时节,十指冻僵仍毫不懈怠,足见“我”求学之“________”。(2)遇师斥责,表情更恭顺,礼节更周到,没有争辩一句,足见“我”求学之“________”。(3)寒冬大雪,身背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巨谷中行走,足见“我”求学之“________”。(4)处服饰华丽的同学之间,虽然羡慕,却坚守心中之乐,足见“我”求学之“________”。 A. 诚 B. 俭 C. 艰 D. 勤

5. 作者多次将自己与“太学生”进行对比,请任意找出两组,并简析其作用。(3分) 群文汇读 (2019甘肃兰州)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1~4题。(17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郑玄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①卢植,事扶风马融。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①,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 (节选自《后汉书》)[注]①涿郡:郡名,为今河北省涿县治。②图纬:专论占验术数的书。 1. 下面是关于“文言实词”学习方法的梳理。请根据提示,完成填空。(4分) (1)积累迁移法 我们由【甲】文“录毕.,走送之”中“毕”的积累,迁移可知【乙】文中“问毕.辞归”的“毕”是__①______之意;由【甲】文“援疑质.理”中“质”的积累,迁移可知【乙】文中“玄因从质.诸疑义”的“质”是__①_____之意。 (2)查阅词典法 参考《古汉语词典》中“素”的义项,“融素.骄贵”中“素”的意思是________(填序号) 素:①未经染色的生绢;②本然的,未加修饰的;③真情,后作“愫”;④蔬菜、瓜果类食品;⑤一向,平素; ⑥预先。 (3)语境推断法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知识整理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知识整理 一、文学常识 1、宋濂:明初文学家、政治家,字景濂,号潜溪,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2、赠序,始于唐代。是文人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崇,赞许之辞。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言辞恳切而意味深长,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写法。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 二、文白互译 原文:余幼时即嗜(sh i)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yen)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dci )。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 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ch idu o),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s i)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 负箧(qi e)曳屣(y e x i),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j on)裂而不知。至舍,四 支僵劲不能动,媵(y ing)人持汤沃灌,以衾(q in)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p i)绮(q i)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 xi 0),烨(y e)然若神人;余则緼(ytn)袍敝(b i)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销之供,父母岁有裘(qi d)葛之遗(we i ),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 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ye)余。撰长书以为贽(zh 1), 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译文: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 书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天很冷时,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拿着书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高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人斥责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不敢回答;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所以我虽很笨,终于获得多教益。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籍,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奔走,深冬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不知道。等走到旅舍,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拿被子(给我)盖上,过很久才暖和过来。在旅馆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美的食物可以享受,一起住在旅馆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带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闪光耀眼好像仙人。而我却穿着破棉祆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心思。因为我心中有自己的乐趣,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了。我求学时的勤恳艰辛情况大体如此。 现在这些学生在大学里学习,政府天天供给膳食,父母年年送来冬服夏装,没有挨冻挨饿的忧虑啦;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屋之下读着《诗》《书》,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问而不告诉,求知而得不到的啦;一切应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不必象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然后才能看到啦。(要是)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 而是(他的)思想不象我那样专注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 马生君在大学学习已经两年了,同辈的人称赞他贤能。去官之后进京朝见皇帝,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篇长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II )卷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II )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5题;共30分) 1. (2分)下列句中的“/ ”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余幼时/即嗜学 B . 益慕圣贤/之道 C . 腰/白玉之环. D . 门人弟子/填其室 2. (2分)下列加下划线的“以”字与“具以情告”中“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 . 以光先帝遗德。 C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D .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3. (2分)读课文《捕蛇者说》,对“安敢毒耶”理解不当的是()。 A . 回应上文作者的提问(若毒之乎)。 B . 用反问句委婉表示捕蛇给自己带来了很多好处。 C . 这个问答出人意料,使一篇血泪斑斑的控诉带上“哀而不伤”的色调,蕴含更加深刻。 D . 暗示了不敢怨恨捕蛇一事,是因为赋敛之毒有甚于蛇。 4. (2分)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与例句加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A .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B .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C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 . 既克,公问其故。 5. (2分)下列句子中加线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 . 又何间焉立有间 B . 公问其故并驱如故 C . 肉食者鄙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D . 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6. (2分)朗读下面文言语句,句中语意停顿有错误的一项是() A . 京中/有善口技者 B . 入则无法/家拂士 C . 陈太丘/与友期行 D .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7. (2分)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 满坐寂然(坐:同“座”) B . 妇抚儿乳(乳:喂奶) C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中间) D . 会宾客大宴(会:适逢) 8. (2分)下列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B .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C .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送东阳马生序 优秀教案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主要贯穿朗读,以朗读带动文章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古代劝学名言导入。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二、介绍作者以及写作背景1.介绍作者。 学生自读课文注释①,教师适当补充。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三、朗读课文,理解文句,疏通课文内容 1.教师播放朗读带,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能否流畅地朗读课文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极大的关系。因此,要求学生至少将课文读上两遍,而且必须是以读得流畅无断续现象为标准。要求学生在自由朗读时,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 (1) 指名学生朗读第1段,然后要求学生圈注本段中自己难以把握的字词。

送东阳马生序复习题

《送东阳马生序》复习题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

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翻译: 我幼时就爱好读书。因为家里贫穷,所以没有办法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天气十分寒冷,砚里的墨汁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敢懈怠。抄完后,赶紧去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就能够广泛地阅读很多书。到了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交往求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门人弟子填满了他的屋子,他不曾稍微缓和自己的言辞脸色。我站着陪伴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脸色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解释;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

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

《送东阳马生序》复习知识点 一、内容梳理 1、本文是篇赠序,属临别赠言,宋濂以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辛来告诫年轻人要认真刻苦地学习。 2、本文讲述方面内容,第一段讲述作者年少时求学之艰难和用心之诚恳专一第二段采用对比的手法,叙说当今大学生学习条件之优越,得出结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不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第三段点明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二、重点字词 1、嗜:爱好 无从:没有办法 致:取得,文中指买到 假:借 怠:懈怠,放松 益:更加 患:忧虑,担心 硕:大,指学问渊博 游:交往,外出求学 尝:曾经 趋:快步走 降:减,减退 辞色:言辞和神色 援:引述 质:询问 请:询问,请教 叱咄:大声斥责 复:回答 俟:等待 卒:终于,最终 负:北 屣:鞋 曳:拖 沃灌:洗濯 再:两次 臭:气味,文中指香料 烨然:光彩鲜明的样子 缊:乱麻 敞:破旧 慕艳:艳羡,十分羡慕 奉:供养 天质:天然资质 卑:低下 岂:难道,哪里 谒:拜见 夷:平和 亲:父母 2、至???)()(到至舍周到礼愈至 从???)()(向从乡之先达办法无从 以?????????) ()()()()(把以为贽用以衾来致书以观因为以中有足乐因为以是 3、稍逾约.:约定的期限 汤.:热水 腰.:挂在腰间 走. :跑 4、四支.:支通“肢”,肢体 被. 绮绣:被同“披”,穿 三、重点语句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译:抄写完后,赶快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2、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叫问。 译:又苦于没有大师、名人交游,向他们请教。我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3、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译:有时遇到他的斥责,(我的)态度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辩说。 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译: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还能够有所收获。 5、曰再食,无鲜把滋味之享。 译:每天只吃两顿饭,从没有鱼和肉这样的东西可以享受。 6、余则缊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译:我却穿着旧棉袄,破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也没有羡慕他们的意思。 7、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因为我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别人。 8、县官曰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译:朝廷每天供应膳食,父母每年给(他们)准备皮袍和绸衣,没有受冻挨饿的顾虑。 9、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支最,岂他人之过哉? 译:他们的学业要是不精通,不能养成良好道德品行,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及我的专一罢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