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

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

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
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

关节旋转半脱位

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在1907年由Corner首先报道,1968年Wortzman正式命名为“寰枢关节旋转-固定”。国内至1981年才提及此病。目前诊断标准仍不够统一和全面。

一、解剖、功能特点

寰椎无椎体,由前弓和后弓组成,呈环状,其两侧的前后弓交界部较肥厚,称为侧块。寰椎横韧带附着于两侧块内面的结节上,把寰椎孔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有枢椎的齿突,后部有脊髓。寰枢关节为一复合关节,由两个关节组成:①寰枢外侧关节,由左右寰椎下关节面和枢椎上关节面构成,关节囊的后部及内侧有韧带加强;②齿状突前后关节,由齿状突前缘和寰椎前弓后缘构成寰齿前关节,齿状突后缘与寰椎横韧带之间的滑液囊构成寰齿后关节。寰椎横韧带肥厚而坚韧,连接寰椎左右侧块及内侧面,并与寰椎前弓共同构成骨纤维结构。该韧带分为前小后大两部分,前部容纳齿状突,后部容纳脊髓与包膜,包绕并限制齿状突的过分活动,与翼状韧带共同限制头过度前屈和旋转,保持寰枢椎稳定。寰椎横韧带是维持寰枢椎稳定性的最重要结构,是防止寰枢椎前方半脱位的最重要因素。寰椎横韧带的作用在于使寰齿前间隙保持在正常范围之内(成人不超过3 mm,儿童不超过4 mm)。

寰枢关节的轴向旋转由双侧翼状韧带限制,翼状韧带功能丧失将意味着寰枢关节存在着潜在旋转不稳,翼状韧带和环状纤维共同作用使寰枢关节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旋转自如,并防止寰枢关节发生侧方脱位。另外,寰椎的基底部有横突孔,其位置不在枢椎横突孔的正上方,而是偏于外后侧,其中有椎动脉、椎静脉和交感神经穿过;寰枢关节的错位可使本来不在一条直线上的横突孔进一步错离,使椎动脉发生扭曲、挤压或牵拉压迫,致使椎动脉血流不畅,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寰椎后弓的下方,两侧各有浅沟相合形成椎间孔,第2对颈脊神经分别由此孔穿出,寰枢椎的错位可使其后的椎间孔变形,容积变小,压迫或刺激第2对颈脊神经,C↓2脊神经的分支和C↓1脊神经的分支构成枕大神经。支配头皮后外侧并向前延伸至额眶上部,当C↓2神经受到刺激时,可引起枕项部感觉异常,牵涉及前额部时,可致同侧眼眶胀痛、视物不清。寰椎进一步向前错位,可致局限性椎管狭窄,压迫颈髓,出现四肢无力、步态不稳等。

二、病因

(1)寰枢关节周围由于炎症,如咽部与上呼吸道的感染、类风湿等,滑膜产生充血水肿和渗出,使韧带发生充血性脱钙,引起韧带松弛而脱位;炎症又可使韧带形成皱襞而影响旋转后的复位,形成旋转绞锁固定。(2)创伤可以直接造成横韧带、翼状韧带发生撕裂或引起滑囊、韧带的炎症水肿,造成寰枢关节旋转不稳并脱位;寰椎骨折、枢椎齿状突骨折可直接造成寰枢椎脱位。

(3)发育对称的寰枢两上关节面,受力均衡,关节比较稳定,当寰枢两上关节面不对称(即倾斜度不等大、节面不等长)时,关节面则受力不均衡,倾斜度大的一侧剪力大,对侧小,使关节处于不稳定状态,易发生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

三、临床表现

(1)旋转绞锁固定症,即特发性斜颈,颈部僵直、疼痛,活动受限,尤以旋转活动受限为明显。

(2)椎-基底动脉缺血症状,即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3) C↓2脊神经受刺激症状,即枕项部感觉异常,颈部疼痛,活动受限,个别出现眼眶胀

痛、视物不清。颈髓受压症状,即四肢无力、步态不稳等。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的诊断应有上述临床症状中的任意一条,X线改变是本病重要诊断依据。

四、X线诊断

(一)颈椎开口正位片

1.正常人寰椎两侧块等大,齿状突与侧块间隙相等。当头向右转动时,寰椎左侧侧块靠近齿突,其间隙变小,同时寰椎左侧侧块变宽清楚,右侧变窄模糊。另外,左侧寰枢关节间隙变宽,右侧变窄。头向左旋转,则出现相反变化。当寰齿间隙差值大于3 mm时对寰枢关节半脱位的诊断有重要意义,但不是诊断本病的唯一依据,结合同时头部各向左右旋转15°摄左右开口斜位片,如寰椎侧块与齿状突的差值始终保持不变,可明确诊断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除外因投照体位不正所致寰齿间隙不对称改变。

2.正常枢椎两上关节面对称,其延长线相交于齿突中轴线上,两侧关节间隙对称,随着寰椎的旋转脱位,寰枢关节面的错动逐渐加大。

3.正常时枢椎棘突不偏离中线,当旋转超过正常范围50%时,枢椎棘突偏离中线,提示寰枢关节旋转脱位。

(二)颈椎侧位片

以寰齿间距ADI为常用,即寰椎前弓后缘与齿状突前缘之间的距离。当成人ADI ≥4 mm 时可诊断寰枢椎不稳,≥mm时应高度怀疑寰枢椎不稳,需结合临床其他检查方法方可确诊。小儿寰枢椎不稳的标准为ADI≥5 mm。

(三)颈椎过伸过屈侧位片

可以显示ADI异常增大,更好地观察齿状突前间隙的变化,但一般仅适合于无神经损害及无意识障碍病例。

张口正位片寰齿侧间隙不对称不能作为诊断依据,必须在寰齿侧间隙两侧差值成人>3 m m、儿童>5 mm时,加照左右双斜15°开口正位片。如寰齿侧间隙差值仍存在,同时寰枢关节面有错动,方可确诊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

(四)CT扫描

对寰枢关节半脱位的诊断有一定的优势,可以克服组织结构的前后重叠,使寰枢椎旋转半脱位解剖关系显示很清晰,可以观察到骨性椎管的大小,间接推测脊髓受压的情况。

五、治疗

请参阅寰枢椎不稳和脱位的治疗。

参考文献

[1]张彦彩,李盛华.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的诊断进展[J].中国骨伤,2005,18 (6): 383 -384.

[2]张佐伦,王得杰,赵安仁,等.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的解剖变化及X线诊断[J].中华骨科杂志,1990,10 (1): 24-26.

[3]裴仁和.第二颈椎与颈椎病[J].中国骨伤,1994,7(1):33.

[4]戴力扬.寰齿间隙的放射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6,14 (2): 212 -213.

寰枢椎半脱位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及明确的概念。寰枢椎解剖结构变异较大,同时影像学的改变程度与病情轻重无直接关系,仅靠影像来诊断易误诊。有关的基础研究相对落后。在临床康复方面,牵引时间、体位和重量的使用上存在随意性大的缺点,极不规范;手法的选择和应用也存在较大争议,固定时间的长短等问题都没有统一的标准。这些问题都影响着本病的治疗效果。因此,有关本病的基础研究应予加强。

1 概念

什么是寰枢椎半脱位?寰枢椎半脱位与脱位一样吗?寰枢椎半脱位与寰枢椎错缝是一个概念吗?寰枢椎半脱位是一个病呢,还是一组症候群?这些问题至今都没有明确的答案。确切来说,寰枢椎半脱位的临床表现并不象一般的脱位那么简单。它既有局部疼痛,功能障碍的一般表现,也有复杂的颈部血管、神经刺激等脱位表现。它的概念内涵应是:构成寰枢关节的两个外侧关节及齿突前后关节在感染、外伤、劳损等因素的作用下任何部分发生移位而不能自行复位,并产生局部或相关的一组血管、神经等刺激症状,即称为寰枢椎半脱位。至于它的命名,自1908年Wortzmam等正式定名为寰枢关节旋转脱位以来,临床上有很多名称:旋转性脱位、旋转性移位、旋转性畸形、旋转性固定、自发性脱位、充血性半脱位及固定性寰枢椎旋转性半脱位等。由于名称不统一,这样给临床及科研带来了不便。从目前的文献来看,寰枢椎脱位与寰枢椎半脱位不是一个概念,两者只能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要清晰地把两者划分开来很难。当然关节脱位异于关节错缝,前者有明确的影像学改变,后者则没有,这两个概念不易混淆,但是西医没有关节错缝这一概念。2 流行病学〖KH*2/3 [HT]Sullivan提出,76. 8%的寰椎半脱位为13岁以下儿童或幼儿,多由于颈部器官感染所致。国内文献资料显示:患病年龄最小为2岁,最大为65 岁,多见于6~13岁儿童。但目前国内推拿界临床报道相当多的是治疗成年人寰枢椎半脱位。儿童多伴有感染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慢性咽喉炎、颈部淋巴结炎、中耳炎及乳突炎等。成人多由劳损或外伤引起。3 解剖

正常的解剖结构是研究本病的基础,异常的解剖结构并非全是病变的象征。解剖结构的变异往往是临床误诊的孪生兄弟。对于一个骨科医生来说,不但要掌握正常解剖,同时也要掌握解剖结构的变异。寰枢关节由三个关节组成:左右两个寰枢外侧关节,齿状突前、后关节关节。其中齿状突前面与寰椎前弓齿相关节,齿状突后面的关节面和横韧带相关节,有两个滑膜腔。寰枢关节周围有寰枢后膜、寰枢前膜、寰椎横韧带、覆膜、翼状韧带、齿尖韧带等加强。其主要功能是完成50%的颈椎的旋转运动。寰枢椎间没有椎间盘。第二颈脊神经从寰椎后弓与枢椎弓板之间穿出,有异于其他颈脊神经从宽阔的椎间孔穿出。椎动脉管壁有丰富的交感神经纤维环绕,并随其分支而分布。椎动脉于寰枢椎之间有四个近乎90°的弯曲。枢椎至寰椎横突段的变异较大,有的呈直状,有的呈C型或L型。儿童椎管和脊髓的发育是不同步的,椎管在脊柱、脊髓生长发育停止之前即已发育成熟,所以儿童的椎管相对较大。此外,在C1水平,椎孔由3部分组成:齿状突、脊髓和“自由空间”各占1/3,一般情况下,脊髓处于被保护状态。4 病因病理引起寰枢椎半脱位的病因主要有

三种:感染、外伤及劳损。

4.1 感染:Bell最先描述了颈部与上呼吸道感染可诱发本病。目前认为感染是引起寰枢椎半脱位的一个主要因素。感染主要有上呼吸道感染、颈部淋巴结炎、中耳炎及乳突炎等疾患,由于小儿上段颈椎的淋巴相互交通,以及扁桃体及颈深淋巴结环绕颈椎上段的前方及两侧,局部的感染很容易浸润寰枢关节。普遍认为,感染可致颈椎关节囊松弛,颈部肌肉挛缩,其长时间不能恢复正常解剖对位可导致脱位。或骨周围软组织感染造成骨充血性

脱钙,使横韧带附着处松脱,齿突后移而脱位。Welinder研究发现,本病的发病机理是颈部软组织炎性水肿的扩散导致寰枢间韧带的扩张而非为韧带的松弛。总之,感染可以使寰枢关节的稳定性遭到破坏,从而引起脱位。

4.2 劳损:多见于成年人。颈椎的稳定一面要靠颈的骨性结构,另一方面要靠颈椎周围多肌肉及韧带来维持。平时肌肉处于生理性张力状态,加之颈椎本身的曲度,故颈椎常处于稍前屈的休息状态。如果患者长时间在不正确姿势下工作,便会改变颈椎的生理曲度,使椎旁的肌肉处于紧张状态。特别是颈椎前屈或侧屈时间过长,超过了肌肉的张力限度,可造成肌肉血管痉挛,导致肌筋膜炎和颈椎本身结构改变,从而使颈椎失稳。那么,寰枢关节就易在不经意的活动或受轻微的外力作用下出现改变,使齿状突向一侧移位,造成寰枢椎半脱位。

4.3 外伤:各个年龄段都会出现。主要是在暴力作用下引起,多为患者从高处坠下,以头撞地而引起,重者引起截瘫,轻者则可出现寰枢椎脱位。外伤性寰枢椎半脱位则常伴颅脑损伤而被忽略。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寰枢椎半脱位后,除了局部软组织损伤引起局部疼痛、枢椎棘突压痛及功能障碍外,还可刺激周围的脊神经、血管、交感神经而产生一系列症状。当寰枢椎半脱位时,第二颈脊神经极易受到挤压而发生炎症、水肿和变性,该神经的感觉支广泛分布至颈枕部、颅顶、耳后等处皮肤,故可引起头痛、颈项强痛、肌肉痉挛。当寰枢椎半脱位时,椎动脉一方面受到牵拉、挤压和扭曲,另一方面其周围的交感神经受到刺激而反射引起椎动脉痉挛,引致椎基动脉系统缺血。如迷路缺血,则出现眩晕、耳鸣等症状;大脑供血不足可影响下丘脑的功能,导致失眠、多梦。5 临床表现

本病的临床表现较多,有的并不典型,易与其它疾病相混。

5.1 颈部症状:颈部疼痛、颈项强直、疼痛可波及到枕部或半个颅脑区;头颈向一侧倾斜,颈部活动明显受限,颈部呈“公鸡打鸣”状,不能平卧休息。查检颈部患侧没有明显肌肉紧张、枢椎横突部压痛,有的还有隆凸感。 5.2 椎动脉症状:头痛、眩晕、耳鸣、视物模糊、枕颞痛和眩晕、头颈转动时眩晕尤甚、并有恶心欲呕感;可有后枕部麻木、酸楚

不适、伴手指麻木、四肢无力、听力及视力减低等。

5.3 神经症状:手指上臂麻木、肌力减退、行走时步态不稳等,严重的出现不全瘫。

[HTH]6 影像学检查

对于该病,临床上最后的确诊大多要结合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MRI。其中X 线用的最多。寰椎轴线与齿状突轴线分离而齿状突向一侧偏移以及寰枢关节不平行对称是寰枢椎脱位的诊断依据。马奎云明确了寰枢椎半脱位的诊断标准,即颈椎侧位片示:寰齿间隙ADI正常值成人为3mm,儿童为4mm;当ADI>4mm,张口位片示齿状突两侧间隙不对等,按寰枢椎半脱位诊断,其余再行CT检查确诊,否则按“落枕”诊治。我们知道,寰枢椎之间除了寰齿关节以外,还有两个关节突关节,之间为耦合运动。当寰枢椎脱位时,有时会引起关节突关节的结构改变。寰枢关节半脱时关节突可向前后、左右、旋转和多方向移位,因此寰枢椎半脱位有单纯性半脱位和复合性半脱位。X线能显示单纯的脱位,所以仅凭寰齿关节的变化来描述寰枢椎半脱位是不全面的。而CT则可显示复合性脱位,三维CT可清楚地显示C1旋转及移位的程度。Fielding和Hawkins根据C1发生移位的方向及程度,将本病分为4型。Ⅰ型:单纯旋转性移位,无C1向前移位;Ⅱ型:旋转性移位且C1向前移位<5mm;Ⅲ型:旋转性移位且C1向前移位>5mm;Ⅳ型:旋转性移位且伴有C1向后移位。对于寰齿间隙,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国内外的诊断标准不一样。那么临床上我们采信哪一种比较合适呢?有人报道,有寰齿间隙大于10mm者而无临床症状,正常人群中双侧齿突侧块间距不对称者十分常见,影像学上的半脱位程度与症状的轻重无直接关系。因此,X线诊断学上的半脱位,其价值只能为临床提供参考,与临床

症状相结合的诊断才是真正的诊断。再者,由于儿童的颈髓相对于椎管来说较小,有时影像学表现明显,而临床表现比较轻,要引起重视。

[HTH]7 治疗

7.1 颈椎牵引:是治疗寰枢椎半脱位的一种有效方法,适合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寰枢椎半脱位。但是,采用何种体位进行牵引比较合适呢?牵引的重量标准是多少?牵引时间需要多长?这些问题临床上众说纷纭。目前颈椎牵引方法主要有两种:枕颌带牵引及颅骨牵引。枕颌带牵引比较方便,患者痛苦少,临床常用。颅骨牵引具有牵引牢固等优点,但对于此“小”病,患者往往因害怕而拒绝,再者,如果护理不当,可引起感染。临床上往往由患者选择或医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决定,这是不科学的。用何种牵引?应该有一个标准,但目前没有。对于牵引时患者的体位,有人主张患者平卧,背部垫一棉垫使胸背部加高,使颈椎处于轻度过伸位牵引;有人主张患者仰卧于硬板床上,取足头高位,使躯干与床头牵引架成30°角。有人主张坐位垂直向上牵,国外有人报道在坐位垂直向上牵引的同时,颈中部系一个带子,用一个力向前拉颈椎。这些牵引方法都符合力学的想象——使关节在反作用力下复位。我们要知道,力学上的想象只能是想象,科学不科学是另一回事。牵引确实可以达到复位的目的,但牵引的作用是直接复位呢,还是间接复位?如果是直接复位的话,我们可以从力学上分析采用合适的体位;如果是间接复位的话(如放松肌肉等间接使关节恢复),则需要在临床上采用其它方法来加速病情的缓解。有人报道,单纯牵引治疗的患者,有3天复位,也有35天复位的。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复位后还需要牵引吗?当然复位后牵引的目的只是起到固定作用,复位后完全可以用固定来代替牵引。这样可以较早的使患者从医院中解脱出来。但是,从临床来看,目前用牵引治疗的时间大多用4周以上时间,有必要对每一位患者都用这么长的时间吗?我们是否需要在牵引期间及时地给患者作影像检查,以确定复位而终止牵引呢?另外,对于牵引的重量,也是莫衷一是。有人说不可超过7Kg,有人说可以牵到10Kg,甚至主张用大重量进行牵引。这又牵涉到牵引的作用问题—是直接复位呢,还是间接复位?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7.2 手法:手法治疗寰枢椎半脱位的争议很大。在骨外科首选颈椎牵引或颈领支托疗法,禁忌用手法扳动。西医外科大多数学者不提倡手法治疗,以防造成齿突后倾,压迫颈髓导致高位截瘫,甚至死亡等严重并发症,这是一种比较偏激的观点。手法是会有一定的危险性,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国外报道,颈部推拿发生脑中风的发生率是0.5~2例/100万次。因此说,手法的危险性还是很小的。当然,这只对于正规培训的推拿医生来说。目前采用的手法大多为冯氏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在手法的操作过程中,大都提到先摸到偏歪的棘突,作为定点标志。但是正常人的棘突并非都是在一条正中线上,也有偏歪存在。因此不可刻意以此来作为定点的标志。再者,颈椎旋转的50%由寰枢关节完成,而手法的旋转角度是超过生理区,这样的旋转力足以使寰枢椎最大限度的旋转,从而达到复位的目的。此手法的成功标志一般以手法过程中听到“咔嗒”声为标准。而“咔嗒”声作为复位的标准似乎缺乏依据。有人作过研究,结果认为“咔嗒”声只是关节活动极限的标志(正常人也会出现响声),再继续手法将会造成损伤,应该停止手法。手法究竟能否起到复位的作用,即让分离的寰枢关节间隙缩小,使齿状突的左右间隙恢复对称呢?对于骨折及关节脱位的患者来说整复固定后要作一个常规X线检查,看是否复位,一目了然。但对于寰枢半脱位来说,鲜有报道过手法后,作X线检查,观察寰枢关节是否复位者。大多在患者康复后才作此检查,证明已经复位。但是综观此病,治疗方法往往是多种方法的结合,患者康复是否为手法独功

呢?手法的作用是复位还是缓解症状呢?有待进一步研究。

7.3 固定:寰枢椎半脱位经牵引,手法达到复位后,仍不能忽视韧带、关节囊的进一步修复,固定一段时间后,可获得进一步的组织修复。确保愈后关节稳定。目前固定方法有颈托固定、纸板固定、气囊固定及石膏固定等。固定的体位大多采用中立位固定。那么固定

多长时间合适呢?国内的报道有固定5天痊愈的,有固定1~2周的,有固定6~8周甚至更长时间的。我们知道,关节脱位后复位固定的时间约为2~3周,固定的目的是让损伤的软组织得以修复。软组织的修复一般在此期间都可完成。固定时间过长易造成关节僵硬而影响关节功能的恢复,固定时间过短不利于关节囊等及韧带的恢复。这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当然,解除颈托固定后,椎间关节会发生僵滞与活动受限,应积极进行颈部活动锻炼,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功能恢复。

7.4 手术:寰枢椎半脱位的患者大多不需要手术治疗。Crokard和Rogers报道2例,其病史1周,经牵引未能复位,行手术治疗。且术中证实C1、2的关节面间有大量的纤维组织和一部分横韧带。这虽是个案,但也指出手术治疗的必要性。那么在临床上哪些寰枢椎半脱位需要手术治疗呢?有以下适应症者可以考虑手术:①牵引6周以上但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仍无改善迹象的,或有所好转但总不能完全恢复正常者。②在牵引下或颈托固定时临床及X线片表现正常,去除后病情出现反复的,即有C1、2不稳定表现者。③横韧带完全断裂陈旧性齿突骨折、发育性齿状突亦谓齿状骨不连所致半脱位的,最终可致

脱位;④CT或MRI证实关节内有软组织卡压者。

7.5 药物治疗:对于有感染的患者,抗感染治疗首选。抗感染治疗必须在手法之前,否则手法容易加重病情。国人用中药辅助治疗此病也取得一定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综上,有关寰枢半脱位的文献虽然不少,但是其概念模糊,虽然有一定的研究,但是仍有许多核心问题没有解决,这样使本病从诊断到治疗都存在不规范的地方。因此,明确其概念,形成统一认识,进一步加大对寰枢椎半脱位的基础性研究,标准化牵引、手法、固定等治疗是我们大家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旋转复位手法:应用于颈椎小关节紊乱、颈椎半脱位等疾患,临床上发现有棘突偏歪,X线片上见有双凸,双凹,双边等脊柱旋转表现的病例。

医生立于患者后方,以左手握住装有橡皮头之"T"形叩诊锤的交接部,锤柄向左后方,锤之一端斜置于患颈棘突之右侧,尖端指向右前方。医生拇指把住锤之另一端,令病人屈颈并向后靠于医生的胸腹部,放松颈部肌肉,医生右手掌置于患者左侧下颌角部用力将其头部向左侧旋转,同时利用左拇指及身体的力量推动叩诊锤将患颈棘突推向左侧。在旋转过程中,一般可以听到清脆的响声,此时再查看棘突偏歪现象已消失,表明棘突偏歪已得矫正,而患者即感症状已好转。旋转完毕后,按揉两侧颈项肌,并点揉双侧风池穴。若偏歪棘突已被矫正,病人仍有部分症状,可加用左右被动旋转头颈部及作左右两侧屈颈手法,往往可获症状的进一步改善。

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

关节旋转半脱位 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在 1907 年由 Corner 首先报道, 1968 年 Wortzman 正式命名为“寰枢关节旋转 -固定。”国内至 1981年才提及此病。目前诊断标准仍不够统一和全面。 一、解剖、功能特点寰椎无椎体,由前弓和后弓组成,呈环状,其两侧的前后弓交界部较肥厚,称为侧块。寰椎横韧带附着于两侧块内面的结节上,把寰椎孔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有枢椎的齿突,后部有脊髓。寰枢关节为一复合关节,由两个关节组成:①寰枢外侧关节,由左右寰椎下关节面和枢椎上关节面构成,关节囊的后部及内侧有韧带加强;②齿状突前后关节,由齿状突前缘和寰椎前弓后缘构成寰齿前关节,齿状突后缘与寰椎横韧带之间的滑液囊构成寰齿后关节。寰椎横韧带肥厚而坚韧,连接寰椎左右侧块及内侧面,并与寰椎前弓共同构成骨纤维结构。该韧带分为前小后大两部分,前部容纳齿状突,后部容纳脊髓与包膜,包绕并限制齿状突的过分活动,与翼状韧带共同限制头过度前屈和旋转,保持寰枢椎稳定。寰椎横韧带是维持寰枢椎稳定性的最重要结构,是防止寰枢椎前方半脱位的最重要因素。寰椎横韧带的作用在于使寰齿前间隙保持在正常范围之内(成人不超过 3 mm ,儿童不超过 4 mm )。 寰枢关节的轴向旋转由双侧翼状韧带限制,翼状韧带功能丧失将意味着寰枢关节存在着潜在旋转不稳,翼状韧带和环状纤维共同作用使寰枢关节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旋转自如,并防止寰枢关节发生侧方脱位。另外,寰椎的基底部有横突孔,其位置不在枢椎横突孔的正上方,而是偏于外后侧,其中有椎动脉、椎静脉和交感神经穿过;寰枢关节的错位可使本来不在一条直线上的横突孔进一步错离,使椎动脉发生扭曲、挤压或牵拉压迫,致使椎动脉血流不畅,椎 -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寰椎后弓的下方,两侧各有浅沟相合形成椎间孔,第2对颈脊神经分别由此孔穿出,寰枢椎的错位可使其后的椎间孔变形,容积变小,压迫或刺激第 2对颈脊神经, C↓2脊神经的分支和 C ↓1脊神经的分支构成枕大神经。支配头皮后外侧并向前延伸至额眶上部,当 C ↓2神经受到刺激时,可引起枕项部感觉异常,牵涉及前额部时,可致同侧眼眶胀痛、视物不清。寰椎进一步向前错位,可致局限性椎管狭窄,压迫颈髓,出现四肢无力、步态不稳等。 二、病因 (1)寰枢关节周围由于炎症,如咽部与上呼吸道的感染、类风湿等,滑膜产生充血水肿和渗出,使韧带发生充血性脱钙,引起韧带松弛而脱位;炎症又可使韧带形成皱襞而影响旋转后的复位,形成旋转绞锁固定。(2) 创伤可以直接造成横韧带、翼状韧带发生撕裂或引起 滑囊、韧带的炎症水肿,造成寰枢关节旋转不稳并脱位;寰椎骨折、枢椎齿状突骨折可直接造成寰枢椎脱位。 (3)发育对称的寰枢两上关节面,受力均衡,关节比较稳定,当寰枢两上关节面不对称(即倾斜度不等大、节面不等长) 时,关节面则受力不均衡,倾斜度大的一侧剪力大,对侧小,使关节处于不稳定状态,易发生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 三、临床表现 (1)旋转绞锁固定症,即特发性斜颈,颈部僵直、疼痛,活动受限,尤以旋转活动受限为明显。 (2)椎-基底动脉缺血症状,即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3)C↓2 脊神经受刺激症状,即枕项部感觉异常,颈部疼痛,活动受限,个别出现眼眶胀 痛、视物不清。颈髓受压症状,即四肢无力、步态不稳等。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的诊断应有上述临床症状中的任意一条, X 线改变是本病重要诊断依据。 四、X 线诊断 (一)颈椎开口正位片 1.正常人寰椎两侧块等大,齿状突与侧块间隙相等。当头向右转动时,寰椎左侧侧块靠近齿突,其间隙变小,同时寰椎左侧侧块变宽清楚,右侧变窄模糊。另外,左侧寰枢关节间隙变宽,右侧变窄。头向左旋转,则出现相反变化。当寰齿间隙差值大于 3 mm 时对寰枢关节半脱位的诊断有重要意义,但不

寰枢关节侧向半脱位

寰枢关节侧向半脱位 寰枢关节侧向半脱位表现为侧间隙左右不等宽,寰椎两侧块形态相同,齿侧间隙宽侧其寰椎侧块外下缘与枢结节外上缘呈反阶梯状,窄侧呈阶梯状。枢椎棘突、椎弓投影大小形态相同。临床上单纯环椎侧滑少见,多伴有旋转。 一.解剖学特点 寰枢关节是一种特殊类型关节,因其关节结合面依两侧侧块关节面联结,所以由于创伤造成关节脱位极少使整个关节分离。寰枢关节包括3个独立的关节,即由寰椎下关节凹和枢椎上关节突构成的两个寰枢外侧关节;以及由枢椎齿突与寰椎前弓后面的后关节面和寰椎横韧带之间构成的寰枢正中关节。寰枢关节只能使头连同寰椎绕齿突作旋转运动。寰枕关节和寰枢关节构成联合关节,使头能作多轴运动。寰枢关节为复合关节,与两侧的寰枢外侧关节和中央的寰齿关节构成头颅旋转运动及部分屈伸运动功能的重要结构。其稳定性主要依赖于本身骨性结构的完整及位于齿状突后方的横韧带和翼状韧带。 生物力学研究表明,寰枢横韧带是维持寰枢椎稳定性的最重要结构,是防止寰枢椎前方脱位的重要因素。寰枢横韧带的重要作用,在于使寰齿前间隙保持在正常范围之内(成人不超过3 mm,儿童不超过7 mm)。寰枢关节的轴向旋转由双侧翼状韧带限制,翼状韧带丧失将意味着寰枢关节存在着潜在旋转不稳,翼状韧带和环状纤维共同作用使寰枢关节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旋转自如并防止寰枢关节发生侧方移位。但是,寰枢关节移位时,横突孔进一步错离,使经过横突孔的椎基底动脉扭曲、受压、牵拉,椎基底动脉变窄,变曲,使之供血不足。当椎间孔变形时,容积减小,经过椎间孔的第2对脊神经受压,临床即出现头晕,头疼,视物不清等症状。当压迫颈髓时,可能会出现四肢无力、步态不稳等症状。但是,后颅凹或小脑病变也可能会出现上述症状,主要表现为颈痛及转颈困难,颈椎CT 提示为寰枢关节半脱位。 二.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取决于横韧带损伤的严重程度和寰椎前脱位程度以及是否对脊髓造成压迫。如果单侧向前移位时,头部离开患侧向健侧倾斜;颈部疼痛和僵直,枕大神经痛等,脊髓压迫症状和体征极少发生。双侧前脱位显著的患者,其头部前倾,张口受影响,颈椎各方向活动均受限制;其咽壁隆起,使鼻咽腔缩小,说话不清带有鼻音;触诊触到其前脱的寰椎前结节;枕颈区变平而枢椎棘突明显隆起,有压痛及该区疼痛。双侧前脱位者可压迫脊髓而表现为四肢瘫或偏瘫。严重的陈旧性半脱位,表现为斜颈及运动受限,颈部活动时疼痛,并可导致面部发育不对称。Fielding把它分为四型:无脱位者为Ⅰ型;环椎脱位5mm内者为Ⅱ型;超过5mm者为Ⅲ型;后脱位者Ⅳ型。 三.发病机理 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与颈部软组织,尤其是咽后壁感染有关。颈部软组织感染扩散浸润致颈椎关节,引起颈部肌肉挛缩,关节囊松弛,使正常关节的对位发生旋转或侧方移位,齿状突后移至脱位;也有学者推测机制为炎性水肿,造成寰椎横韧带扩张,寰枢关节不稳定;另外,正常情况下小儿颈椎韧带比成人更松弛,双侧侧块小关节较成人呈水平位,致使上下关节面之间不易有效制约,容易发生旋转移位。而且半脱位一旦发生,椎旁静脉回流受阻,加强颈部软组织肿胀,使保护性的半脱位发生固定而不易复位。因此也有人认为,发病后加照侧位X线片,可以测量咽后壁软组织厚度来帮助诊断。 另外,颈部外伤,睡姿不良也可以造成翼状韧带慢性劳损,齿状突发育不良等缺陷也可出现自发性寰枢关节脱位。 四.诊断

姿势不当致寰枢关节半脱位1例报告

姿势不当致寰枢关节半脱位1例报告 发表时间:2019-07-24T15:00:12.970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17期作者:李勇1 陈静2 龚忠厚2(通讯作者)[导读] 俯卧、低头、收颌、2分钟内完成俯卧撑55个,遂感后枕部剧烈疼痛,颈部活动受限,急来我院门诊就诊。 (1西安市临潼区临潼康复疗养中心二区放射科陕西西安 710600)(2西安市临潼区临潼康复疗养中心二区门诊陕西西安 710600)【摘要】寰枢关节半脱位是指由于外伤、退行性变、劳损、感染风寒等原因导致寰椎、枢椎的轻度移位及相关软组织损伤,其常见症状是头疼、眩晕、恶心、呕吐、眼胀等[1]。多见于儿童,成人较为少见。治疗上以保守治疗为主,如手法复位、颈椎牵引等。但本病如不及时发现、及时治疗,脱位进一步加重,可导致脊髓高位受压,造成截瘫甚至危及生命。其潜在的危险性较大。本文就一例在体能训练中 因姿势不当造成寰枢关节半脱位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诊断治疗寰枢关节头半脱位提供参考。 【关键词】寰枢关节半脱位;姿势不当;临床诊断 【中图分类号】R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7-0143-01 1.病例介绍 患者,男,46岁,平素体健,参加年度体能达标测试。考核俯卧撑,要求2分钟内所完成的俯卧撑次数为计算成绩。俯卧、低头、收颌、2分钟内完成俯卧撑55个,遂感后枕部剧烈疼痛,颈部活动受限,急来我院门诊就诊。 查体:患者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生理曲度正常,颈椎脊突及椎旁无压疼,被动活动时疼痛加剧,按压右枕部疼痛症状稍缓解。 CT平扫及三维重建示:寰枢关节半脱位。 诊断:寰枢关节半脱位。 治疗:康复理疗科行手法寰枢关节复位,手法复位三次后,颈部活动自如,疼痛消失。CT平扫并重建寰枢关节恢复正常位置。此后,枕颌带持续牵引2周,牵引重量2.5Kg,患者未出现异常。 2.分析与讨论 寰枢关节半脱位是上颈椎最容易出现的损伤。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治疗,脱位程度会持续加重,从而导致脊髓高位受压,威胁生命安全。因为潜在危险性极大,所以要积极治疗。寰枢关节是构成头颅旋转运动和部分屈伸运动功能的重要结构,其稳定性主要依赖于本身骨性结构的完整及位于齿状突后方的横韧带和翼状韧带。寰枢关节半脱位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寰枢椎的解剖移位与寰枢椎的结构和周围肌肉韧带的分布密切相关,而寰枢关节半脱位所引发的临床症状又与寰枢椎所毗邻的神经、血管等有关[2]。本例病因分析:(1)体能锻炼前未充分放松和活动身体及关节。(2)未掌握俯卧撑动作标准,且未按动作标准进行测试。标准的姿势应为:双手支撑身体,双臂垂直于地面,两腿向身体后方伸展,依靠双手和两个脚尖保持平衡,保持头、颈部、背部、臀部以及双腿在一条直线上,动作重点:全身挺直,平起平落。本例寰枢关节半脱位是因俯卧撑在身体起落过程中低头、收颌、颈部用力所致。 3.小结 本例因体能训练姿势不当造成寰枢关节半脱位,在临床上较为少见。除外颈椎病、颅内因素及颈椎小关节错位造成颈部不适外,姿势不当造成寰枢关节半脱位应当引起医生重视,以免造成误诊或漏诊,贻误治疗机会。 预防:(1)充分做好准备活动。(2)注意动作质量,动作过程中,应保持上体正直,膝盖不能弯曲,下降阶段时,颈、肩、髋、膝、踝关节应在同一平面上。(3)防止受伤,在肩部、手臂有伤疾时,不能进行俯卧撑训练。 【参考文献】 [1]马奎云,张小安,孙孝先,等.青年人环枢关节间隙正常值调查[N].河南医科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2]周学龙.寰枢关节半脱位的结构因素及其伴发症状概述[J].医学综述,2008,14(18):2794-2796.

儿童寰枢关节半脱位

孩子感冒脖子歪原是寰枢关节脱位 10岁男孩浩浩几个月前因受凉后出现咽痛、发热等感冒症状,父母给他吃了些感冒药后症状有所缓解。但在感冒后的第3天,浩浩早晨起床时觉得颈痛,并出现歪脖子的现象,妈妈以为他是落枕所致,没当回事。数天后,浩浩的感冒逐渐好了,但脖子却一直没好,且越来越歪,妈妈赶紧将他送到当地医院检查,最终确诊其为严重的“寰枢关节脱位”。但由于错过了早期治疗的最佳时机,只能手术。 呼吸道炎症影响少儿寰枢关节 浩浩的妈妈觉得非常不可思议,她自己也有过歪脖子的经历,但过些天就自然好了,为什么孩子歪脖子还得动手术?对此,接诊医生解释道,人体与头颅相连的第一节颈椎称为寰椎,第二节称为枢椎,它们之间的关节十分灵活,颈部50%的旋转活动由它们完成。然而,灵活的关节通常不稳定。如果关节周围的韧带断裂或松弛,寰枢关节便会不稳定,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脱位。 早期中西医结合治疗更有效 要预防少儿寰枢关节脱位,最重要的是及时治疗各种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炎症,防止寰枢周围的组织出现继发性的感染。对于体质差、颈脖细的瘦弱儿,家长更要加强护理,在其患病期间督促其不做剧烈的游戏,避免头部转动时用力过猛。一旦出现疑似“落枕”的症状,切莫盲目自行推拿或用力帮孩子“掰脖子”,以免加重其脱位程度。

正确的做法是,应立即带孩子到医院检查,如确诊脱位,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治疗。一般早发现早治疗预后都很好。 儿童寰枢关节脱位在早期的治疗方面,中西医结合效果尤为明显,可在服用抗生素及时控制好炎症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牵引、手法复位、中药外敷等方法,使关节及时复位,逐渐稳定在正常位置。如果寰枢关节不能复位,不仅会引起颈痛、活动受限,部分患者甚至还有瘫痪的风险。为了防止更严重的后果,需做手术才能解决问题。

寰枢椎半脱位

综合外科护理查房 查房主题:寰枢椎半脱 外伤:常由颈部挥鞭样损伤引起,常因伴有颅脑损伤而被忽视.脱位导致关节囊和韧带充血水肿,引起局部疼痛并刺激/挤压周围的神经、血管、或脊髓而产生一系列症状. 临床表现 1、颈部症状:颈部疼痛、颈项强直、疼痛可波及到枕部或半个颅脑区;头颈向一侧倾斜,颈部活动明显受限、颈部呈“公鸡打鸣”状、不能平卧休息。查检颈部患侧明显肌肉紧张、枢椎横突部压痛、有明显的隆凸感。 2、椎动脉症状:头痛、眩晕、恶心呕、耳鸣、视物模糊、枕颞痛和眩晕、头颈转动时眩晕尤甚、并有恶心欲呕感;可有后枕部麻木、酸楚不适、伴手指麻木、四肢无力、听力及视力减低等。 3、神经症状:手指上臂麻木、肌力减退、行走时步态不稳等,严重的出现不全瘫。 解剖———— 寰枢椎外侧关节由寰椎下关节面和枢椎上关节面连接构成,关节面近乎水平位,略向外下方倾斜,寰椎侧块的下关节面稍凹与枢椎上关节面的凸面相适应,关节囊松弛,这种结构利于寰枢椎间最大限度的旋转。头颈部的旋转运动主要在寰枢关节,占整个颈部旋转运动的一半。除旋转活动外,寰枢椎节段在颈椎屈曲活动时有15.6°的活动范围。在下位颈椎中,小关节突与椎间盘一起共同承受压缩载荷,其中椎体是受力的主体,但是寰椎无椎体,压缩载荷全部由寰枢椎外侧关节承受,又因该关节有较大幅度的活动,易引起反复创伤并加剧退行性改变。 护理—— 护理措施 1)绝对卧床休息,与心理护理,告知卧床休息的重要性。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 2)保持呼吸道通畅 3)严密观察病情,定时记录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 4)饮食指导指导进低盐低脂饮食多饮水可适当进食蜂蜜水保持大便通畅 5)枕颌带牵引密切观察呼吸情况还应注意枕颌带位置是否适宜枕颌带不可压迫两耳

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

关节旋转半脱位 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在1907年由Corner首先报道,1968年Wortzman正式命名为“寰枢关节旋转-固定”。国内至1981年才提及此病。目前诊断标准仍不够统一和全面。 一、解剖、功能特点 寰椎无椎体,由前弓和后弓组成,呈环状,其两侧的前后弓交界部较肥厚,称为侧块。寰椎横韧带附着于两侧块内面的结节上,把寰椎孔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有枢椎的齿突,后部有脊髓。寰枢关节为一复合关节,由两个关节组成:①寰枢外侧关节,由左右寰椎下关节面和枢椎上关节面构成,关节囊的后部及内侧有韧带加强;②齿状突前后关节,由齿状突前缘和寰椎前弓后缘构成寰齿前关节,齿状突后缘与寰椎横韧带之间的滑液囊构成寰齿后关节。寰椎横韧带肥厚而坚韧,连接寰椎左右侧块及内侧面,并与寰椎前弓共同构成骨纤维结构。该韧带分为前小后大两部分,前部容纳齿状突,后部容纳脊髓与包膜,包绕并限制齿状突的过分活动,与翼状韧带共同限制头过度前屈和旋转,保持寰枢椎稳定。寰椎横韧带是维持寰枢椎稳定性的最重要结构,是防止寰枢椎前方半脱位的最重要因素。寰椎横韧带的作用在于使寰齿前间隙保持在正常范围之内(成人不超过3 mm,儿童不超过4 mm)。 寰枢关节的轴向旋转由双侧翼状韧带限制,翼状韧带功能丧失将意味着寰枢关节存在着潜在旋转不稳,翼状韧带和环状纤维共同作用使寰枢关节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旋转自如,并防止寰枢关节发生侧方脱位。另外,寰椎的基底部有横突孔,其位置不在枢椎横突孔的正上方,而是偏于外后侧,其中有椎动脉、椎静脉和交感神经穿过;寰枢关节的错位可使本来不在一条直线上的横突孔进一步错离,使椎动脉发生扭曲、挤压或牵拉压迫,致使椎动脉血流不畅,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寰椎后弓的下方,两侧各有浅沟相合形成椎间孔,第2对颈脊神经分别由此孔穿出,寰枢椎的错位可使其后的椎间孔变形,容积变小,压迫或刺激第2对颈脊神经,C↓2脊神经的分支和C↓1脊神经的分支构成枕大神经。支配头皮后外侧并向前延伸至额眶上部,当C↓2神经受到刺激时,可引起枕项部感觉异常,牵涉及前额部时,可致同侧眼眶胀痛、视物不清。寰椎进一步向前错位,可致局限性椎管狭窄,压迫颈髓,出现四肢无力、步态不稳等。 二、病因 (1)寰枢关节周围由于炎症,如咽部与上呼吸道的感染、类风湿等,滑膜产生充血水肿和渗出,使韧带发生充血性脱钙,引起韧带松弛而脱位;炎症又可使韧带形成皱襞而影响旋转后的复位,形成旋转绞锁固定。(2)创伤可以直接造成横韧带、翼状韧带发生撕裂或引起滑囊、韧带的炎症水肿,造成寰枢关节旋转不稳并脱位;寰椎骨折、枢椎齿状突骨折可直接造成寰枢椎脱位。 (3)发育对称的寰枢两上关节面,受力均衡,关节比较稳定,当寰枢两上关节面不对称(即倾斜度不等大、节面不等长)时,关节面则受力不均衡,倾斜度大的一侧剪力大,对侧小,使关节处于不稳定状态,易发生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 三、临床表现 (1)旋转绞锁固定症,即特发性斜颈,颈部僵直、疼痛,活动受限,尤以旋转活动受限为明显。 (2)椎-基底动脉缺血症状,即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3) C↓2脊神经受刺激症状,即枕项部感觉异常,颈部疼痛,活动受限,个别出现眼眶胀

寰枢椎半脱位

寰枢椎半脱位 [定义] 寰枢椎半脱位是指在某种因素作用下导致寰椎和枢椎的解剖关系异常,临床分为创伤性寰枢椎脱位和自发性寰枢椎脱位两种,前者多因某种暴力造成,后者则系儿童咽部炎性浸润所致。 [诊断依据] 1、病史有头部遭受打击、体育运动伤、交通事故伤等损史或有咽喉部慢性感染病史。 2、症状和体征头颈部倾斜畸形、疼痛、僵硬、活动受限;寰枕交界处有压痛;极少数出现颈髓受压的症状和体征。脊髓受压和损伤时,根据其受压或损伤的不同程度可表现出相应的神经症状。 3、辅助检查 (1)X线检查:①寰椎关节前脱位;开口位X线片表现为枢椎齿状突与寰椎两侧块间距不对称,颈椎侧位片显示齿状突与寰椎前弓之间距离(简称寰齿间距)增大,寰齿间距的正常值:成人为3mm,儿童为4mm。齿状突间距正常,骨折的齿状突与寰椎一起向前移位。②寰枢椎旋转脱位:上颈椎开口位X线片显示侧块向前旋转及靠向中线,棘突偏向一侧,小关节在无损伤侧呈“眨眼征”。③寰椎横韧带损伤:横韧带在普通X线不显影,其损伤情况仅以间接影像加以判断,X线表现为寰齿间距增大。成人寰齿间距增大至3-5mm,提示横韧带撕裂;增大至5-10mm,提示横韧带断裂,部分辅助韧带撕裂;如增大至10-12mm,则证明其全部韧带断裂。 (2)CT及MRI检查:CT及MRI检查,可以与寰椎椎弓骨折及上颈椎畸形鉴别,同时有助于了解脊髓受压情况。 [证候分类] 根据影像学检查分为三类:①寰椎关节前脱位;②寰枢椎旋转脱位;③寰椎横韧带损伤。 【治疗】 1.非手术治疗 (l)枕领带牵引:对无骨折单纯寰椎关节前脱位,急性期寰枢椎旋转脱位,寰椎横韧带部分损伤患者。取中立位枕领带牵引,牵引重量根据年龄而定,成人一般为2.5—3.0kg ,儿童为1.5- 2.Okg 。一般2—3 天可复位,维持牵引2 周,并用头颈胸石膏外固定。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