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以下几个方面特点:第一,这本《史学概论》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结合具体的历史事实,阐述有关历史学学科学习和研究的基本问题。第二,这本《史学概论》具有突出的综合性,它既包含历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也包含中外史学发展的历程,以及学习、研究历史的方法和史学工作者应当具备的素养等等。第三,这本《史学概论》在反映中外史学有关成果与问题的基础上,力求体现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这是作为一个中国史学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学术气质。第四,这本《史学概论》是当今中国史学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不仅反映了目前中国史学工作者关于历史学的基本认识,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中国史学发展前沿的面貌。

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唯物史观将人类社会分为两个相对独立、却又紧密相关的部分,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生产分工关系、交换和分配关系、消费关系、所有制关系,这些生产关系共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这种经济结构对于社会的上层建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称之为经济基础,它既是经济范畴的结构,又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上层建筑是指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等的制度和机构,以及社会的意识形态诸如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观念。上层建筑构架于经济基础之上,但其构建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所以被视为社会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构成人类的社会形态。

唯物史观揭示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种“制约”既表现为经济基础规定着上层建筑的性质,又要求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即:社会各种政治的、法律的制度和机构设施,以及思想文化范畴的种种观念形态,都是围绕着经济基础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相应地建立自身的制度和机构,并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而相应地进行调整,这一过程也就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在它既可能顺应经济发展的需求而相应地促进经济的发展,也可能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桎梏。但是,阻碍经济发展的上层建筑迟早要被改变或抛弃。这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规律。

从1998年开始在北京大学讲授“史学概论”课程,便着手写作此稿。至今十年有余。前后数易其稿。写作中考虑最多、最难解决的问题不外乎是:究中西之际,通古今之变,调和史学理论与史学实践。由于个人专业的关系,用力最多的,还是贯通中西,试图对古今中西史学家的实践进行总结,求同存异,为中西史学交流搭建对话平台。

以一人之力实现这一目标,谈何容易!好在有本系师生的无私帮助,不仅可以减少错误,而且增添了不少勇气。尤其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马克垚教授、朱孝远教授和张帆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刘群艺副教授,美国罗文大学的王晴佳教授,瓦溪本大学的杜涌涛教授。

他们都认真校读过原稿,提出了许多有益的修改意见。陈昊等同学也曾就具体章节提出过很好的建议,本书的责任编辑刘方对提高稿件的质量,贡献良多。对于他们的帮助,在此深表谢意!当然,书中任何错误概由本人负责。

史学概论·第一章历史学的学科性质

第一章历史学的学科性质 所谓历史学的学科性质,讨论的是历史学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西方争论二百余年,中国也有近百年之久,还将继续争论。 讨论此问题的必要性:不是为历史学争科学或艺术的称号,而是借此说明历史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弄清楚历史学应该研究什么,历史学者可以做什么,对历史学可以期待什么,不应该期待什么。对历史学学科性质的认识,也影响研究者采取何种态度、方法从事历史研究。此问题非文字游戏。 第一节历史学的科学化 有关历史学学科性质的争论,始于历史学向自然科学看齐,将自己变成科学。历史学的科学化在西方发生在19世纪,中国则在20世纪。在古典时代历史学没有被视为科学。古希腊,科学是求得真知的学问呢,历史知识不属于“真知”,人们将其与“诗”并列,由缪斯女神之一克丽奥掌管。人们看重的是史学的艺术功能(陶冶情操、提升智慧、提供道德评判依据)。史家没有因史学不能跻身于科学的行列而烦恼。中世纪,在西方史学是神学的分支,旨在世俗世界里证明宗教神学的合法性,为神学作佐证与诠释。18世纪自然科学获得飞速发展,数学、力学的发展实现了科学的第一次大综合。牛顿提出的运动定律奠定了经典力学基础,实现了科学史上的革命。化学、生理学、地理学等也相继成立。这些改变了世界。恩格斯说“18世纪综合了历史上一直是零散地、偶然地出现的成果,并且揭示了它们的必然性和它们的内部联系。无数杂乱的认识资料得到了清理,它们有了头绪,有了分类,彼此之间有了因果联系,知识变成了科学,各门科学都接近完成,即一方面和哲学,另一方面和实践结合了起来。18世纪以前根本没有科学,对自然的认识只是在18世纪(某些部门或者早几年)才取得科学的形式。”(《马恩全集》第11卷第656~657页,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自然科学成为一切学问成功的典范,其他的学问向其看齐。 19世纪是“史之自觉”的世纪,史学要求摆脱哲学而独立,于是向自然科学看齐,将自己变成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开始科学化历程。严格意义上的西

史学概论复习题参考答案

2011-2012第一学期《史学概论》复习题 1、广义“历史”定义。 定义:是已经发生了的事件、现象和过程,即客观历史本身,它包括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 2、狭义的“历史”定义及其特征。 定义: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人类社会的历史;二是指对以往事件的记录和研究。特征:前者是客观的,后者则是带有主观倾向性的。 3、自然史和人类史的关系? (1)两者的共性:①一度性;②客观性。 (2)两者的差异:①对象不同:自然史以自然界的物质及其变化过程为研究对象;人类史是以社会中的人、人群的活动为研究对象。②产生的时间、变化的速度各不相同:自然界约有46亿年的历史,生物的历史也有30多亿年,且自然界的变化缓慢;人类的历史只有300万年左右,农业起源于1万年左右,人类最早的文明只有5500多年,且人类史的变化相对较快。③产生的途径和其中存在的规律不同:自然史是一种没有意识的存在,因此,自然历史的规律都不存在主体的选择规律;人类史是人类创造的结果。 因此,人类历史的规律往往不能简单地用因果关系来表达,而是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方向。 4、狭义“历史”二者间(人类客观的历史与历史撰述)的关系如何? (1)区别:①客观性:②主观性: 历史记录(一次主观化)、历史著作(至少二次主观化) (2)联系:客观的历史:是被反映对象(被加工物) 历史撰述:是反映结果(加工处理的产品)

5、何谓“历史学”? 历史学是研究历史矛盾运动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 6、历史学的学科特性?根本任务? 学科特性:是科学,而非艺术。 根本任务:揭示历史规律。 7、历史学的学科群是怎样划分的? (1)、理论部分(以历史、历史学为研究对象) 历史理论(历史哲学)、史学理论、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 (2)、主题部分(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 按时间划分:史前、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当代史等 按内容划分:世界史、地区史、民族或者国别史、专门史、历史地理等 按区域划分:美国史、日本史、中国史、中东史等 按专题划分:经济史、文化史、思想史、宗教史等 (3)、史学辅助学科(以史料为研究对象) ①目录学(搜集史料);②版本学;③校勘学;④辑佚学;⑤辨伪学;⑥考据学; ⑦训诂学;⑧史料学。(②-⑧,获得真实的史料) 8、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课本14页) 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尊在这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关系。 9、历史学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式,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问。 关系:①哲学为历史学提供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历史研究的每一个环节离不开这样那样的哲学世界观的理论指导,它的基本理论和原则,渗透在历史研究方方面面,成为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②历史学位哲学提供经验拿和史实的依据。

史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历史、史料、史学研究 一、历史 1、历史这一概念的: 一是指作为历史科学认识的客观存在的历史或简称为客体的历史; 二是指作为历史研究者对客体历史认识和研究结果而写成的历史著作,即主体化的历史; 三是指历史学或历史科学。 2、历史的发展,具有最为明显的特点,是它的一度性, 3、自然史与人类史的区别: 广义的历史包罗万象,分自然史和人类史两大类。两者有巨大的差别。 首先,自然界的变化,比起人类历史来,速度很慢,在短时期里甚至难以为人们所发现。 其次,自然界中的矛盾运动,相对于有意识的人类社会来讲,后者比前者无疑要复杂得多。自然科学可以在实验室里使自然现象上的某些现象相当准确地重现出来。而历史学家在人类上却看不到这样简单而又确定的重现现象。 二、史料 1、史料 所谓史料,指的是能够反映过去发生、存在过的所有事情的文字记载和一切物品,或者说,过去遗留下来的所有文字记载和物品都可以作为了解、认识历史的资料。 史料分为四大类:文献史料、考古发现的实物史料、行为史料和口碑(口述史料)。 (1)文献史料:它是前人文字记录、文字材料。 (2)实物史料又称为“史迹遗存”,它是指那些可以明确反映和传递历史信息的物体。 (3)行为史料指今天的人们,在包括个人和群体的行为中保留的历史积淀。 (4)口碑(口述史料)指的是人们口头讲述的对过去的回忆。 2、各类史料均不能反映客观存在的历史

上述四类史料所反映的历史面貌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有很大的差距。一方面,以往人类的思想和行为所遗留下来的痕迹与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实际历史相比,只是沧海一粟,无数存在过的人物、事件和社会现象都因缺乏记载而失传了。中介客体不能完全覆盖原本客体。中介客体小于原本客体。 另一方面,文献记载是前人“心理的痕迹”,它在对历史的观察、判断、推论和表述时,要受到记载者分析判断中立场、观点、方法等主观因素的局限,不可能纯客观地反映出历史的本来面貌。史料不可能纯客观地反映历史面貌,中介客体大于原本客体。 三、史学研究 历史研究的主体是指研究者本身。 历史研究的客体是人类的历史。中介客体、原本客体。 第二节史学概论的任务 史学概论的对象和任务 研究对象:史学概论是对史学的概要论述,因此,它的对象自然就是史学本身。 史料概论的基本任务 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克服研究者与客观历史之间存在的种种障碍,正确地认识和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开展对史学本身的探讨,揭示历史研究中主观认识与客观历史之间的矛盾,从理论上概括和总结这一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基本经验,用以指导当前的历史研究。这就是史学概论的基本任务。 史学概论和相关学科的区别 1.史学概论与史学分支学科 2.史学概论与历史唯物主义 3.史学概论与史学史 第三节史学概论的内容和范围 历史研究的基础理论 对于以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根本任务的史学来说,人类历史的起点是什么?人类历史的变化发展是由什么决定的?人类社会是怎样变化发展的?其基本规 律和特点是什么?等等。都是一些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反映了人们对历史发展的根本看法,因此,也叫做历史观。

2020年高中历史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0年高中历史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道小题1分共36分) 1. 近代后期推行平民教育,创办晓庄师范学校的教育家是() A.杨贤江 B.陶行知 C.徐特立 D.郭沫若 2. 四大家族是以下哪个阶级的代表:A.官僚买办资产阶级() B.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C.官僚资产阶级 D.买办资产阶级 3. 近代中国人自己修建的第一条重要铁路是() A.京汉铁路 B.京张铁路 C.津浦铁路 D.胶济铁路 4. 下列各对应组中,哪一组是正确的( ) A.曾朴:《哀旅顺》 B.黄遵宪:《台湾行》 C.吴沃尧:《块肉余生述》 D.林纾:《孽海花》 5. 东北抗日联军中的少数民族将领是( )

A.周保中 B.杨靖宇 C.李兆麟 D.赵一曼 6.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的起点在:() A.河北 B.山东 C.广东 D.上海 7.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德先生”和“赛先生”的首先提出者是:() A.李大钊 B.陈独秀 C.鲁迅 D.胡适 8. 1885年清政府决定台湾正式设立行省,第一位巡抚是:() A.刘永福 B.刘铭传 C.冯子材 D.许寿山 9. 中华民国初期,策动西藏“独立”的帝国主义国家是( ) A.俄国 B.英国 C.法国 D.日本 10. 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危险是在( ) A.“九·一八”事变后 B.“一·二八”事变后 C.华北事变后 D.“七七”事变后 11. 中华民国元年是指( ) A.1911年 B.1912年 C.1913年 D.1910年 12. 清末发现的甲骨文为研究下列哪一朝代提供了文字依 据?(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原始社会 13. 义和团兴起的直接原因是( ) A.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 B.帝国主义强占租借地 C.清政府的镇压 D.外国教会的欺压 14. 焚毁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的侵略军是以下哪两国的联军: ( ) A.英俄 B.法俄 C.英美 D.英法 15. 孙中山在下列哪个报刊创刊号《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 A.《国民报》 B.《游学译编》 C.《民报》 D.《新民丛报》 16. 为了断绝清政府的财源,充实自己的经济力量,太平天国进行了() A.北伐 B.西征 C.东征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1、历史意识:人类有了自觉的意识后,开始向长辈学习生存的技能、知识和经验,进 而意识到还要向去世的先辈学习。萌发了最初的历史意识。 历史意识:人们认识到现实生活与过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而感到需要记住自己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历史意识产生的原因:历史是现实的前身,现实的历史的延伸。 历史遗产:有物质遗产,也有经济、社会、政治、思想、文化遗产。 对待历史遗产的态度:不同社会阶级、阶层由于政治、经济立场的不同,对待历史遗产 的态度也不同。都要利用有利于自己的历史遗产为自己的现实利 益服务。因此,出现了对历史的不同解释。 史鉴、史师:由于人们对史鉴、史师的需要,从历史中吸取智慧,人们才需要学习历史。 2、维柯的历史观:维柯:《新科学》 把人类历史经历了三个时代 神的时代:人们在神的政府统治之下,一切都由神的力量支配。 英雄时代:人们在贵族统治之下,贵族认为自己的品性高于平民,所以是当然的统治者。 凡人时代:所有人都承认人在本性上都是平等的,先建立民众国家,然后建立君主国家。两者都是由人建立的政府。跟神没有关系。 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他认为最后还是“神的谕示”。 《新科学》的副标题“按照神的谕示考察各民族共同本性的科学” 3、中国古代的“天人感应”思想与天命——神学史观 西周时期,周公等认为,夏、商王朝之所以兴起,是因为“服天命”、“受天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敬德”。所谓“敬德”就是“保民”。 西周的天命观一直影响到后世儒家的历史观。“天命”、“天道”、“天理”成为儒家历史评价的标准。 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他在探讨朝代更替时,多强调“天” 对人事的干预。 《史记·天官书》“秦始皇之时,十五年彗星四见,久者八十日,长或竞天。其后秦遂以灭六国,并中国,……” 《高祖本纪第八》:“于是高祖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持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 中国古代的”天人感应“思想 天人感应思想源于中国先秦哲学,西汉时董仲舒将其发展为一系统的神秘主义学说。 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天人感应的思想在汉代曾占据了统治地位,以此为基础形成谶纬之学行时一时,并在中国传统社会流传。 西方古代的天命—神学史观 克罗齐在评价古希腊、罗马的历史学家时说”关于全部历史的动力问题常常被一般化了。……。命运或不变的必然性是不是压迫人类的,人是否不过是任性的命运的玩物。

史学概论 论述题 考试内容(标准打印版)

1、历史、史料、史学三者关系 历史:广义: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狭义:人类社会发生、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 史料: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的痕迹 历史学:通过史料研究人类社会运动发展过程的一门科学,是历史固存的记载,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 关系:历史是历史学主要研究对象,史料是历史研究不可或缺的,是历史研究的起点。2、史学的功能 社会功能:①揭示性的功能:历史规律,发展趋向,来树立对社会人生的正确信念 ②教育性的功能:明是非,增强民族凝聚力 ③借鉴性的功能:总结教训 ④服务性功能:文物资料、陈列文物 学术功能:①观察分析问题能力 ②增添人类知识宝库 3、历史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 ①“以往一切历史理论,之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产生这些动机 的原因,没有发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到物质生产发展过程是这种关系的根源。” ②与此相联系,“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其注意的中心只是少数历 史人物的活动。 4、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 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①最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两者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的基本动力 ③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④阶级的存在仅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⑤论证了社会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解释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5、历史认识过程中三种形式及其各自解决什么问题? ①考实性认识(回答了历史是什么的问题),确认了历史现象和人物存在形态,判断历史 史料和历史现实的真实性,还原历史本来面目。 ②抽象性认识(解决了历史统一性、规律性和内在联系),确定个别现象外部形态,规律 性包含了必然性,进行了抽象性认识 ③评价性认识,研究历史现象在历史上和现实社会中的价值 6、历史认识对象的特点: ①历史是过去的客观存在,是以往人类发生、发展的过程,具有一维性 ②历史作为过去的客观存在,是不会变化的 ③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有阶段性可分 ④历史是一个继承扬弃的发展过程,考察历史应该是双方面的 ⑤作为客体的人类历史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又有自己的特色,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产 物 7、当代史学方法论的总原则:整体化,从宏观上把握历史,从运动中考察历史,从联系中解剖 历史 当代史学方法论的主要特点:综合、立体、系统、比较、运动 8、历史主义基本内容:

史学概论

第一讲历史本体论的探索 ——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成为科学的历程 一、什么是历史本体论? 1,历史本体论:也称为历史理论,是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性质及发展过程的理论。其核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历史观。 2,历史观:历史观是人们对于人类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首先,历史观是一种对历史总体运动的观点;其次,历史观是一种理论化的历史观点;最后,历史观是对历史运动的本质的认识。 3、历史意识:属于直觉的、粗浅的、表层现象的、非系统的社会历史认识。 二、历史本体论的主要内容 1、历史主体论 2、历史运动论 3、历史规律论 4、历史动力论 1、历史主体论 (1)神创造历史。基督教的“上帝造世界、人”说、中国传说中“女娲造人”说、神人创造历史的传说。(生产力低下,认知不够) (2)人创造历史。每一个人;人民群众;英雄创造历史。尼采“超人”、民粹派的“英雄”、黑格尔“精神人格者”。 (3)如何看待个人与群众的历史作用? 2、历史运动论 (1)历史的变与不变? (天不变,道亦不变;三世之因革,古今之嬗变;……) (2)历史如何变? 倒退论(上古三代)、朴素进化论(通古今之变)、历史循环论;历史进化论(直线式、渐进式);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观(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3、历史规律论 (1)历史发展有没有规律?(有、没有) (2)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问题。 (3)历史发展规律是什么?(自然演变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五种社会形态演进、文化形态史观、社会基本矛盾发展规律、历史进化规律……)。 4、历史动力论 (1)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有哪些?从社会结构而言,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因素;从人性论而言:人的欲望(财富、性欲、爱欲)、人的本性(善、恶);从生存环境而言:地理环境决定论(陆地、海洋气候、土壤、等)、社会环境(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社会物质条件)。 (2)历史动力因素的作用如何?历史发展动力是唯一的?还是多元的?各种因素的作用如何?有没有最终的动力?等 历史动力论的根本是人的社会实践 三、古代、中世纪天命史观 1.“天人感应论”:天是自然与人世至高无上的主宰,天有意志、有情感,能感知并干预人事,自然的灾害与详瑞是天对人的谴告和褒奖的表现。君主若能顺应天意,实行德政,则能得到天的嘉奖,反之,天会以灾害现象表示惩罚,认为天人相通,人受制于天,天有意志,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历史:是客观世界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第一,它有广义理解和狭义理解的区别。“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③既包括自然史,也包括人类史的“历史”就是从广义上对历史的理解。而单单指人类社会史的“历史”,便是从狭义 上对历史的理解。第二,历史应该是人类社会活动发展的过去形态。 历史主要特点:第一,人的存在是历史的前提。第二,一度性,又称一去不复返性,第三,复杂性,第四,统一性和多样性。人类客观历史的统一性,又可以叫做普遍性,是指历史所共同的东西、普遍的存在,其实际所说的即是历史的客观规律。历史的多样性,指人类社会历史的千变万化、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实。统一性和多样性是辩证一统的,历史的统一性即规律性,通过历史的多样性体现出来,历史的多样性是历史统一性的具体表现形式。第五,必然性与偶然性。历史的必然性与历史的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彼此互相联系的辩证关系。第六,人类社会的历史还与自然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必然性与偶然性:历史的必然性与历史的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彼此互相联系的辩证关系。 1.历史的必然性总是要通过历史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历史偶然性是历史必然性的表现形式。 2.历史的偶然性是历史必然性的补充。它对历史必然性的实现能够起到加速或者延缓的作用。 3.历史的偶然性终究要受历史必然性的制约,其最后的结果也完全决定于历史的必然性。 史学: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史学最早起源于史官,史学起源于史书,史学,说到底就是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和科学。它是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 史学的分科:第一,按照史学所研究历史的时间跨度,分有通史和断代史。通史,指对历史作贯通古今,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作研究与阐述的学科和书著。如,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书,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南宋郑樵的《通志》,现代周一 良、吴于廑主编的《世界通史》 等。断代史,原指中国史学中 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其创始 于东汉班固的《汉书》,后来的 正史亦都是断代史,如,《旧唐 书》、《新唐书》、《宋史》、《元史》 等。现在,可以泛指对某一历史 时期历史的研究与阐述的学科 和书 著,如,原始社会史、中国近代 史等;史书,如范文澜的《中国 近代史》、胡绳的《从鸦片战争 到五四运动》等。第二,按照史 学所研究历史的空间(地域)跨 度,分有世界史、国别史、地区 史和乡土史等。世界史,指其研 究、阐述内容涉及世界历史发展 进程及其规律的史学学科和书 著。如,世界通史、世界上古史、 世界中古史、世界近代史、世界 现代史等的学科及相关史书。国 别史,凡其研究、阐述的内容只 包揽一个国家历史的发展进程 及其规律的史学学科和书著都 称国别史,如,英国史、法国史、 日本史和中国史等的学科及有 关史书。地区史,指只涉及到世 界上某一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 及其规律研究和阐述的史学学 科和书著。如,非洲史、拉丁美 洲史、东南亚史等的学科及相关 史书。乡土史,一般指对我国某 一地方(如省,自治区、市、地 区、乡等)历史的研究及有关书 著。如,东北史、西藏史、台湾 史、北京史等的研究及书著。第 三,按照历史的不同领域、不同 方面进行研究与阐述,可以有各 种不同学科的专史。如,经济史、 政治史、文化史、法制史、民族 史、宗教史、 哲学史、文学史、教育史、战争 史,以及国际关系史等的研究与 相关史书。第四,由对人类客观 历史的研究与阐述转而对史学 自身进行研究和阐述的一些学 科和书著。如史学理论;以研究、 史学史。 史料: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 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 史料的种类:1.史迹遗存。历史 遗址,墓葬。2.历史文献资料, 历史文献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和 口碑资料(一些历史事件、历史 进程的亲历者、目击者或者历史 人物的亲朋故友,在他们心中保 存着不少当时历史的事实情景, 都不同程度地有一本历史“陈年 旧帐”),文字资料包含史部类, 经子集类,档案类,地方子类, 甲骨和金石铭文类,外国人著述 类 史料的搜集方法:充分利用工具 书,分类搜集法,追踪搜集法, 通过平时读书和阅读报刊搜集 史料,通过调查采访搜集口碑史 料,利用互联网络搜集史料 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作用、意 义:是我们能够认识研究人类历 史的唯一源泉,是由客观历史到 史学的中介。认识历史和进行史 学研究的前提,可以更加形象逼 真的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使其 他史料得以保存和是能够恢复 历史面貌的唯一材料 理论是史学研究的指导:第一, 它可以使人们把零碎的、分散的 历史现象联系起来,发现它们其 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揭示和认识 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第二,理 论可以帮助人们透过历史现象, 揭示历史本质。第三,史料的鉴 别、整理同样需要正确理论的指 导。 .史与现实::其一,历史总是吸 引着现实的人们。现实的人们不 但不忘记历史,而且总要从历史 当中寻求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其 二,现实又总是要为历史的认 识、研究,提出新的问题,供给 其新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方法。其 三,现实还能够给历史研究提供 新的认识条件、能力和方法,推 动史学不断地向前发展。 .宏观与微观的认识:宏观带有 全局、整体的意思,而微观则指 的是局部和个别。宏观与微观的 认识是与人类客观历史现象的 特点,如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 然性、统一性和多样性、局部性 和整体性、个别性和联系性等, 紧密地联系的。具体地说:宏观 认识历史,应该是从总体上、联 系上、多侧面、全方位和发展的 角度去对历史进行考察,而后认 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性和 人类历史现象的统一性。微观认 识历史,则主要是限制于考察人 类历史的局部或个别现象,而且 常常是孤立地、静止地对历史进 行观察。宏观认识历史,所用方 法偏重于抽象的逻辑思维,微观 认识,则偏重于计量、辨伪、校 勘、考据等的方法。联系,主要 表现为以下两点。第一,作为史 学界和某一位史学家,可以有所 分工,有所偏重,第二,从认识

史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 此版本尚存在不少错误,望各位帮忙更正,亦希望各位能帮忙补充和完善,谢了啊 另,文中蓝色字体是我无法辨认出来的,我记录的时候写得太龙飞凤舞了,结果连我自己都认不出来了,汗…… ――――超华------------------------------------------------------------------------------------------------------------------------------------------------- 史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一、填空题 1.史学理论包括:史学本体论、史学认识论、史学方法论; 2.以历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分支学科指的是史学史和史学理论; 3.公元五世纪希罗多德之后西方史学成了一门独立的学问,他也因此获得“史学之父”的殊荣; 4.欧洲中世纪的史学观主要是基督史观; 5.神学家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奠定了中世纪西欧基督神学历史思想基础; 6.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唯物史观的正式创立; 7.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 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规律; 8.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 9.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或社会形态的不可跨越性和可跨越性的描述精辟地阐明了客观 限定性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10.导向性方法主要是解释事实的方法,技术性方法主要是确定事实的方法; 1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2.法则式归纳方式又称实证归纳; 13.归纳性方法是由众多的个别事实归纳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 14.演绎性方法是由“一般性”的前提推导出个别性判断的方法; 二、多选题 1.历史学与下面哪些学科间有着既相互交叉又相互渗透的密切联系() a)哲学经济学人口学法学地理学 2.移情式领悟方法也被称作() a)将心比心式的领悟方法个别描述式的表现方法艺术式的表现方法 3.“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倡导者有() a)米歇尔·福柯雅克·德里达 4.国内史学界认为历史发展的动力包括() a)阶级斗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人们的物质关系各种因素的合力 5.历史文献学科包括哪几个部分() a)经史子集档案文献地方志甲骨和金石铭类外国人著述 6.人本主义思潮中的某些代表人物() a)萨特尼采叔本华 7.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为科学经历了那些阶段() a)天命史观人性-理性史观唯物史观神学史官 8.中国古代持有历史循环论观点的是() a)孟子邹衍 9.古代希伯来哲学大致上由哪些关键概念确立起来() a)对唯一神的信仰受神恩赐或被神“选择”的观念神授法律的重要性 10.孔德的实证主义主要包括哪些方法() a)观察比较 11.史学功能有() a)资鉴史观垂训史观经世史观史学无用论 12.史实的考证中常用到的方法有()

【免费下载】史学概论 庞卓恒

历史学本体论(1) 第一章历史学从潜学科发展成为科学历程 1、古代潜科学向现代科学的发展是一个历程过程,有相似之处,但是更应该注意区别:潜科学将研究对象的表现归因于超自然力量;现代科学史将研究对象的表现归因于客观存在的因果必然性规律并于实践中检验的知识体系。 2、史学经历了:天命-神学史观主导下的古代史学;人性-理性史观主导下的近代史学;唯物史观主导下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 3、天命-神学史观(唯心史观) 形成条件: 1、经济条件差,必须与一定范围内的首领集团形成依附关系。 2、在人身依附关系不能得到合理解释的情况下将原因归于命定。 3、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将天命观升华为统治神学,成为主体意识形态。 当时统治阶级的政治家、思想家被这种观念所支配,从而形成把天命神灵作为一切社会历史现象变化的终极原因、共通之理的历史观念。 这种史观和史学的最根本来源是人们在以人的依附关系为总特征的狭小共同体内的生活体验。 4、人性-理性史观(唯心史观) 形成条件: 1、西欧特殊封建农奴制使农民、手工业者摆脱人身依附关系实现财产独立成为可能。

2、农奴生产力的提高时自身力量不断加强为城关市民的产生奠定基础同时这也是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 3、由于农奴人身独立成为可能,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是他们产生了强调个人独立、平等、自由的新社会历史观 由此,才促成了资产阶级思想家们认为人性理性才是社会历史变化的终极原因。 【其中包括的人本主义史观和科学主义史观(结构功能主义史观),其中要说一下科学主义史观,它对影响社会历史因素归于各种结构、法制、模式中,但却不能说明这些因素产生的原因,且往往以人性、上帝意志为原因又陷入唯心主义。】 5、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最根本的普遍规律:人类自身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推动自己物质和精神的素质、能力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而也推动自己的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 本章末尾讨论了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多元折中主义以及20世纪新史学、复兴叙述史、后现代主义史观的特点来引出对唯物史观的科学的阐释。 历史学本体论(2) (第二章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一、偏颇、诘难和困惑 (一)偏颇 由于唯物史观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存在着“见物不见人”的偏颇,因而使反对者有了诘难的把柄,是拥护者产生了困惑。 首先要明白唯物史观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普遍规律。这就是:人本身,或者说,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本身,是推动生产力以及整个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

史学导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史学导论 《史学概论》的性质与任务 史学概论是史学中一个新兴的分支学科,它不是直接考察客观的历史过程,而是以人类认识历史的主体活动、特别是历史学家认识历史的活动为研究对象。 其任务是从历史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出发,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成就,将人类认识历史的主体活动作为客观存在,系统地研究它的一般过程、主要特征、基本规律,确定现代史学发展的途径,推动历史研究活动和整个历史学进一步科学化与社会化,更加有效地发挥其积极的社会功能。 第二章历史认识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历史认识的结构 一、知识论 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又称知识论。 二、介绍古今中西关于历史认识论的有关学说。 人的意识能否正确地或客观地认识社会历史? 1)人们的意识完全能够达到对历史的客观认识,因为历史是人类创造的,因而人类就一定能够认识历史,并且比认识自然具有更大的优势和精确性。 2)历史认识不可能完全正确、客观地认识历史,因为历史认识必然要受到人们的立场、方法、心理、价值、伦理、宗教、时空等因素的影响。 3)对历史客观性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虽然人类不能正确地或客观地认识历史,但人们在认识的过程中却是在向客观性的认识逼近 三、考察影响历史认识的因素 历史认识的本质:历史事实属于过去,而研究历史的历史学家则属于现在,因此历史学家与其对象——过去之间是互相对立而又互相依赖的。把过去与现在,也就是说,把主体——历史学家与客体——历史事实统一起来则是历史学家的工作。要做好这个工作,历史学家必须克服历史时间间距所造成的主观偏见和曲解,要越过“现在”的障碍以达到客观的历史事实. 历史认识是主体、客体、中介的三者能动统一 历史实际的特点:客观性,不可再现性 历史实际的客观存在:历史实际是已经发生了的事变、过程,它一经发生,就成了不可能更改的既定存在。 历史中介的特征:历史实际的遗留和副产品;选择性:王子与平民;客观性;中介性 历史中介:历史研究只能通过目击者的记录来叙述以往的史事,因此,与对现在的了解相反,对过去的了解必然是“间接”的。然而除了前代留下的史料可供我们思索之外,没有其他办法能使时光倒转。 历史资料的种类:历史文献等文字资料;遗址、遗物;非物质文化,口述历史、传说、风俗等

史学概论考试复习

史学概论考试复习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一、名词解释 1.历史观: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观点,是对历史的系统认识,同时它是世界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观点,主要指人们对社会的起源、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历史总体运动和一般规律的理论性概括。它是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历史观作为社会文化观念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的产物,分为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 1.《史通》:史评类史书。唐刘知几撰。成书于710年,共二十卷,分内篇、外篇各十卷。内篇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而外篇主要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强调史家须兼具“史才”、“史学”、“史识”三长,“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不掩恶,不虚美”,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着。 2.《文史通义》:清朝史学家章学诚的史学着作。出版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分内篇五卷、外篇三卷。全书内容广泛,包括易教、书教、诗教、经解、言公、史德、方志等。章学诚在书中提出“六经皆史”说;还提出整理“方志”的主张,即编修一地的历史演变,主张方志要立三书:记载大事和人物的“通志”、记载典章制度的“掌故”和记载文献诗文的“文征”。 3.古史辨派:又称疑古派,以顾颉刚、钱玄同等为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一个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史学、经学研究的学术流派。《古史辨》,共七巨册,是“古史辨派”研究成果的汇集。他们主张用历史演进的观念和大胆疑古的精神,吸收西方近代社会学、考古学等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典籍。“古史辨派”的古史辨伪工作,对于推翻旧的臆造的古史体系,探求科学的古史系统,推进中国史学的近代化,建立了巨大的功绩。 4章学诚:清代史学家。字实斋,浙江会稽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中进士,曾官国子监典籍。毕生精力用于讲学和着述,曾主讲定州定武书院、保定莲池书院、归德正文书院。长期在湖广总督毕沅幕府参加《续资治通鉴》编撰工作。主修《湖北通志》,惜未定稿,现存遗稿数十

史学概论题目

课程习题 第一编什么是历史 客观存在的历史 1为什么说历史客观主义和历史相对主义的史学认识论都是错误的? 2.为什么说实践唯物主义的史学认识论克服了历史客观主义和历史相对主义的史学认识论的偏颇? 3.为什么说历史学与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认识对象.任务和方法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表明了历史学既具有与其他科学同样的科学品格又具有不同于其他科学的独特性? 4.因为历史学的认识对象是一次性的.一去不复返的历史过程,就否认第一节历史真相的可知性和历史学成为科学的可能性,为什么是错误的? 5.为什么说从"人体解剖"推知"猴体解剖"的以今推古方法,与由历史遗迹推知历史原貌的方法是科学的方法? 主体化的历史 1.为什么说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之间存在着既吻合又背离的关系?怎样才能尽可能增大吻合度.消减背离度? 第三章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成为科学 1.什么是历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 2.历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有什么关系? 3.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和多元折中主义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有什么特点? 4.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有什么特点? 5.为什么天命—神学史观在古代史学占据主导地位.人性—理性史观在近代史学占据主导地位? 6.为什么人性—理性史观不可能指引历史学成为科学?(以孔德.密尔为例) 7.为什么说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史观都只看到真理的一个侧面,都不可能指引历史学成为科学?(以兰克学派和年鉴学派为例) 8.怎样克服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和多元折中主义的偏颇,坚持历史学的科学方向? 9.为什么说后现代主义的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本质上是不可取的? 第四章什么是历史发展规律 1.经验规律和科学规律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只有科学地区分两类规律,坚持"一元多因多果论"的规律观,才能坚持科学的因果必然性的决定论,避免陷入多元折中论和非决定论的困境? 2.为什么说孔德.密尔说的"共存规律"和"相继规律"都是经验规律? 3.为什么说因果必然性的普遍规律的抽象形式可以表述为"任何物质实体,由于自身内在特性决定,在受到不同的外部因素制约的条件下,必然出现相应的不同反应,从而必然产生出相应的不同结果"? 4.为什么说坚持科学地区分两类规律,坚持"一元多因多果论"的规律观,才能避免陷入机械决定论. 非决定论和多元折中论的困境? 5.怎样辨识社会历史现象中的经验规律和普遍规律? 6.怎样理解马克思在不同论著中对社会历史阶段所作的不同的归纳的含义? 7.怎样理解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8.唯物史观怎样超越唯心史观和机械唯物史观的对立而成为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9.怎样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发展的动力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为什么要学习史学概论

第三节为什么要学习《史学概论》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理论和方法;而且,同一个学科中的不同的学派,都各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和方法。如果不掌握那些理论和方法,就不可能系统地掌握该学科的知识,更无法从事该学科的研究。无论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盖莫能外。 《史学概论》就是讲述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课程。它的教学目的就是帮助初学者掌握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人们往往直观地觉得,学习历史不需要专门学习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只需把有关中国史、世界史的各门基础课程和有关的通史、专史著作学好就够了;研究历史也不需要掌握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只需熟悉搜集、整理和编排历史材料的技巧就行了。这样的想法很容易把历史的学习和研究引入迷雾,陷入无边无际的史事海洋,在层层叠叠复杂交错的历史人物、事件的漩涡中,看不出历史行程的轨迹和方向,而且自身陷入那些漩涡,犹如一团乱麻缠身,越来越心烦意乱,不堪忍受,以至最后完全丧失信心,放弃对历史学的科学真理的追求。因此,有志于探求历史学的科学真理的人们,千万不要受那种直觉的误导。 实际上,人们读任何一本历史书,直观地看,都只能看见书中展示着一个接一个的人物和事件,那些人物、事件之间有没有联系呢?如果有,又是什么样的联系呢?有的书根本不讲这些问题,就靠你自己去分析,在这种情况下,你怎么去分析呢?有的书对那些人物、事件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你读了以后,可能觉得有的解释能够使你信服,有的解释却使你难以接受,在这种情况下,你又用什么标准去判断各种各样的历史解释的是非得失并作出取舍抉择呢? 例如,当你研读中国史和世界史的有关通史和断代史著作时,从一开始,你就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迎面而来,诸如:为什么中华先民在仰韶文化(链接文本素材库:仰韶文化——距今约5000年至7000年前,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域的早期定居农耕村落文化,以磨制石器和彩陶为特色,因1921年在河南渑池杨绍村首次发现而得名)、龙山文化(链接文本素材库:龙山文化——距今约四、五千年前,分布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域的早期定居农耕村落文化,有精致的磨制石器和轮制陶器,因1928年在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首次发现而得名)时代,在没有使用铁制农具和耕畜条件下,就开始进入定居农耕生活,而大多数希腊人直到荷马时代(链接文本素材库:荷马时代(Homeric Age)——相传为古希腊游方盲诗人荷马(Homer)汇集的史诗《伊利亚特》(Lliad)和《奥德赛》(Odyssey)反映的历史时代,多认为在纪元前11世纪至纪元前9世纪。当时大多数希腊族群还没有建立城邦,过着频繁的迁徙和征战生活)以后的古风时代(约公元前8—6世纪)和古典时代(约公元前5—4世纪)(链接文本素材库:古风时代(Achaic Age)和古典时代(Classical Age)——古风时代是继荷马时代之后的古希腊历史时代,一般认为认为是在纪元前8世纪至纪元前6世纪这段时期。那时希腊人开始比较普遍地建立永久性定居城邦,但与其后的古典时代(约为纪元前5世纪至纪元前4世纪)相比,生产生活和社会制度都显得十分简陋、古朴。恩格斯认为西方文明时代的历史为2500年,他是把纪元前594年雅典的梭伦改革视为古希腊以至整个西方世界开始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卷,第97,113页)才比较普遍地建立永久性定居城邦,比较稳定地定居下来;而拉丁——罗马人大概到纪元前753年罗马建城之时才开始比较稳定地定居下来;至于日耳曼人,更是历经许多世纪的迁徙征战,实际上是在纪元后5世纪摧毁西罗马帝国之后,才最后在西、北欧广大地域定居下来。可见,作为现代西方各民族先民的重要成分的古希腊人、拉丁——罗马人和日耳曼人进入定居农耕文明的时间比中华先民晚三、四千年以上;而在此以前,他们大都经历了充满迁徙和征战的游牧和游耕生活(链接文本素材库:游耕(shifting agriculture)——一种原始农耕方式。其特点是,技术浅陋和土壤肥力消耗流失迅速,土地耕种一年以后就得长期休耕,才能恢复肥力。典型的游耕制耕1年休7年。这就意味着,一个族群必须占有比实际耕种的土地多7倍的土地,以备休耕,才能保证每年在1/8的实耕土地上获得一定数量的收成;这同时还意味着,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教学大纲 【说明】 史学概论,是史学中的一个新兴的分学科。它不是直接考察客观的历史过程,而是以人类认识历史的主题活动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史学概论的任务和目的: 史学概论的任务:从历史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出发,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成就,将人类认识历史的主体活动作为客观存在,系统地研究它的一般过程、主要特征、基本规律,确定现代史学发展的途径,推动历史研究活动和整个历史学沿着进一步科学化与社会化的道路,更加有效地发挥它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史学概论的目的: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总结和概括国内外以往的与现今的史学理论研究成果与史学实践经验,将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史学形态论及历史认识主体自身的研究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系统而全面地揭示历史认识的基本特征,分析史学研究中所运用的各类方法,权衡古往今来对于历史本体及历史规律的探究。考查历史研究成果的各种社会表现形态,从而明确历史工作者应具备的自身素养和所承担的时代使命,高屋建瓴的推动历史学与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同步前进。 史学概念教法原则性建议: 一、应将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史学形态以及主体自身的研究五大块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系统而全面的加以整合、分类成6大块(即正文中的6章),从而向学生展示出本学科的精华。 二、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采取教师引导、补充、总结,学生自学、讨论的导学式、问题中心式、讨论启发式等教学方式方法尽可能的把这一纯理论的学科知识“润物细无声”的渗透解决。 三、应坚定以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百家争鸣的方针,分析解决学术问题,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授课时数建议: 史学概论是我国高等学校历史专业集中研究和阐述史学理论与方法的一门必修课,讲授总学时建议为30课时,每周两学时,一般应安排在第三学期。 【正文】 序:史学概论的对象、任务、方法 教学目的:从史学概论的概念入手让学生扼要了解史学概论的对象、目的、任务、学习方法和意义等。 内容要点: 一、史学概论的概念 史学概论不是直接考察客观的历史过程,而是以人类认识历史的主体活动,特别是历史学家认识历史的活动为研究对象。其任务是从历史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出发,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成就,将人类认识历史的主体活动作为客观存在,系统地研究它的一般过程、主要特征、基本规律,确定现代史学发展的途径,推动历史研究活动和整个历史学进一步科学化与社会化,更加有效地发挥其积极的社会功能。 二、史学概论的目的和任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