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05年7月我国进行了汇率制度改革

2005年7月我国进行了汇率制度改革

2005年7月我国进行了汇率制度改革
2005年7月我国进行了汇率制度改革

2005年7月我国进行了汇率制度改革,将过去实行单一的汇率制度改革为浮动汇率制度,改革一年来,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达到4%,而我国上证指数由汇改日的1020点上涨到近4000点,那么汇率制度的变动是如何影响证券市场的呢?

汇率变动对证券市场影响的理论分析

一般而言,影响证券市场价格有多种,经济因素主要有:一是宏观经济、产业发展状况、企业经营绩效等实体经济因素;二是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率和证券市场心理预期及行为等虚拟经济因素;三是资金与股票供求等直接影响资产价格变动的市场因素。第一类因素更偏重于影响长期的证券价格,而短期内证券价格波动取决于后两种因素,它们主要是通过影响资本流动来影响市场变化。汇率变动通过三条途径影响证券市场:

一是通过影响证券市场决策行为来影响资本流动,最终影响证券市场价格。证券资产的供给与资产价格正相关。在一定价格水平下,证券资产的需求与资产价格同向变动。价格上涨,市场对该资产的需求不但不会减少,反而增加;反之亦然,表现出“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特点。但由于证券资产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随价格持续上涨或下跌,需求将与价格呈负相关关系。因此,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少,反之亦然。证券资产的供给与需求的这种背离说明二者之间的均衡关系被完全破坏,价格将被迫发生逆转,导致市场大幅波动。

二是影响上市公司进出口及收益水平。本币贬值短期内可刺激出口,限制进口。同时,为避免本币大幅贬值,政府则会提高利率以支持本币汇率水平,公司经营成本就会上升,利润将会减少,证券价格也会下跌。

三是通过公开市场、外汇市场等领域操作影响证券市场。本币贬值时,为稳定汇率水平,政府可动用国际储备,抛售外汇,减少本币供应量,导致证券价格下跌。另一方面,也可利用债市与股市的联动关系进行操作,如抛售外汇,同时回购国债,使国债市场价格上扬;既抑制本币升势,又不减少本币供应量。

相当长时期内,如果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发生变化,国际资本持续流入我国证券市场的动力就难以减小。它对于证券市场的影响可能大于经济增长与公司业绩。对于国际资本而言,即使证券投资收益不大甚至没有,但如果人民币汇率水平最终提高,使其日后换回的外币资产增值,也可以获得一定收益。

汇率变动对证券市场影响的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表明,1983年至2000年间,美、日汇率变动与股市变动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美元汇率波动幅度每增加0.2%,股市就伴随增加1个百分点波幅。只有德国为负相关关系。当然,汇率波动与股市之间并无稳定的数量关系,币值不稳定通常伴随股市不稳定。各种研究对于二者是伴随关系还是因果关系意见不一,因为汇率与股市均取决于宏观经济表现,可能让人把伴随关系误认为因果关系。

但是,各年度的汇率变动与股市之间并未保持相同方向,如1992年美元汇率与美股之间呈显著的反向关系,而1999年则为显著的同向关系。2003年至今,美元持续疲弱,而同时,美国股市却频频走强,股市与外汇市场呈现背离特征。东南亚主要市场也存在类似现象。

任何汇率制度变动都会导致汇率水平波动,从而吸引国际资本进出证券市场。日元汇率制度变动及日元波动与股市同向剧烈波动成为其中的突出典型。

二战后,日本根据“道奇计划”和“经济安定九原则”锁定美元,实行1:360的固定汇率达20余年,实现了产业发展、经济复兴及贸易立国的战略。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日元对美元升值到最初的4.6倍,1985年,美国与G7其他国家通过“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大幅升值,到1986年升值为86.1%。此后到1995年,日元兑美元的汇率升到78:1的历史新高。此后,日元长期处于剧烈波动之中,日本由此掉入“货币流动陷阱”,货币政策趋于无效,经济也丧失活力。

日元升值的早期,只有少量国际资本进入日本购买股票。1979年,国外净购入日本股票仅1.92亿美元。由于采取逐步升值的温和策略,股票持续上涨,从而强化了升值预期,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涌入,进一步刺激日元升值。1980年猛增至61.5亿美元。1986年,东京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值超过280万亿日元,交易额达160万亿日元,仅次于纽约证券交易所,出现泡沫现象。1987年4月,股票市值又增至26600亿美元,超过纽约交易所的26520亿美元。1988年底,东京和大阪交易所股票市值分别为38400亿美元和32700亿美元,高居全球股市前两位,势压纽约和伦敦,一度跃居全球第一。1985年12月,日经平均股价仅为13113日元,此后一路攀升至1987年9月的26000日元,并于1989年12月29日上涨到38915.87日元的历史最高水平。

日本国内货币供应量过度增加,加上利率连续下调,这些因素与日元升值共同作用,刺激房地产、股票价格大幅上升,最终造成严重的泡沫经济。日本政府不仅没有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甚至还为日元升值带来的虚假繁荣和其他短期利益所迷惑。1990年起,日本金融机构和房地产公司倒闭破产现象时有发生。1989年4月,官方上调利率引发了日本股市下跌,不到一年内,五次调高利率,股价从1990年初大跌至1992年8月18日,日经平均股价已降到14309日元,与最高点相比下跌了63%,创下世界三大股市中跌幅最深的纪录。泡沫的破灭最终导致日元升值综合症日益加深,引发日本经济衰退,至今难以复苏。

同样,台湾在20世纪80年代也受美国要求其货币升值的压力。1988年10月,根据《奥姆妮布斯贸易和竞争法案》,美国财政部在国际经济和汇率政策的国会咨文中“裁定”,韩国和台湾人为操纵汇率。台湾“中央银行”受到压力,采取缓慢升值的政策,吸引大批套取汇兑利益的热钱流入套利,巨额贸易顺差加上热钱,构成对外汇市场的庞大压力,对股票市场造成极大冲击。台湾股票市场加权股价指数从1985年7月的600点逐渐上升,1986年9月达2505点,从此狂飙不止,到1987年10月1日升至4600点。此时全球发生股市风暴,波及台湾股票市场,一度跌至2298点。但稍作整理后便回复升势,至1988年9月26日达8870点。当年9月24日,由于开征证券交易所得税引发股市重创,股指于12月底跌至5119点。但随后市场充裕的资金和投资热潮又推动股价止跌回升,连破数千点大关,于1989年6月24日突破万点大关,并于1990年2月1日,升至13608点的历史高峰。台湾股市交易额在国际股市中排名从1987年的第7位一跃为1989年的第3位,仅次于纽约和东京。其股票周转率是同期日本股市的三倍多。

台湾当局为健全法制和疏导市场,加强管理,提高交易税,强制实施证券集中保管制度,

用以抑制股市短线交易和证券公司、市场大户、“丙种经纪商”的联手炒作。同时,台湾经济也每况愈下,1990年2月股市开始下跌,至10月15日的2565点为止,8个月内跌落11000余点,跌幅达80.4%,几乎消弭了台湾40年的经济成果。

人民币汇率改革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分析人民币汇率改革对证券市场和资本流动的影响,既要考虑升值与升值预期、升值方式如一步到位或逐步到位的不同影响;又要分析浮动汇率对证券市场的各种影响,包括短期境外资本流动带来的乘数效应;国外利率变化、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的变动引发的利率及资本波动;金融市场的结构变化等。

目前,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与当初日元和新台币的情形十分类似,来自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压力越来越大。外资通过经常项目、直接投资、QFII、地下兑换等各种形式流入国内,而且QFII一再增加投资额度。随着升值预期强化与汇率改革压力加大,流入资金会越来越多。庞大的外汇储备导致的基础货币供应过多构成对宏观经济的巨大压力。这与日本货币供应过多也有相似之处。

随着资本项目的持续开放,部分资金已开始流入证券市场,严格的资本管制已很难实行,将对国内证券市场的资金结构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QFII等国外投资机构事实上已开始对国内证券市场的投资理念、定价机制、投资行为等施加影响。继续单一地盯住美元的成本和风险在不断提高。

由于证券市场受预期影响,对汇率变动提前产生反应,汇率制度的选择及其变革方式直接决定着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方式和程度。因此一步到位式的制度改革还是循序渐进式的制度变迁将影响证券市场对人民币汇率水平的预期,以及这种预期能否持续。

虽然人民币已经实行了新的汇率制度,但市场仍然存在升值的预期。如果人民币持续大幅升值,将对我国经济增长、进出口、就业水平、外商投资等产生严重影响,对东亚地区及世界经济稳定增长和产业结构布局必将产生巨大冲击。随后则取决于我国经济体制内部及企业管理是否具备调节能力,适应这种变化,实现经济发展的根本转型,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国际资本也将大量进入证券及房地产市场等。为维持经济增长,政府将不得不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证券市场将随之大幅上扬。如经济成功实现转换,金融保持稳定,证券市场则能维持在较高价区,否则将出现剧烈震荡。

而如果采取每年提高2-5%的温和升值方式,则证券市场将存在持续升值预期,国际资本持续流入,货币供应也将不断增加,压迫人民币进一步升值。国外资本源源流入使得资金供给增加,推动证券价格不断上涨。

就国际游资的本质而言,其目标在于获取人民币升值的差价,决定了它具有投机性,不太可能投向实业,而投资于易于变现、流动性高的证券市场。

汇率变动对不同的上市公司收益率将产生不同影响。收入中的外汇与人民币比重不同,人民币升值对上市公司收益率的影响也不同。人民币占收入比重越多,正面影响越大;而外汇收入占总收入越多,负面影响越大。相应地,不同企业的市场定价也将发生变化。对汇率

变动的预期可能改变部分企业的投融资计划。在境内美元债务越多的公司从人民币升值中获得的好处越大。如人民币升值一定比例,其财务费用负担就可减少相应的比例。这显然将影响公司业绩及股价。

汇率变动对贸易品进口的冲击是普遍的、持久的、实质性的。我国内地生产成本和价格越高的产业,与境外差距越大,或者说内地厂家对进口商品的优势越小,则进口冲击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越大;而那些与境外价格接轨程度较高的产业所受影响则要小些。而另一方面,机场、港口、铁路、高速公路、电力、供水和房地产等非贸易品将因需求扩张而出现价格上涨,市场定价将上调。总之,汇率变动将导致上市公司的资产价格进行结构性调整。

应对措施

适度调节货币供应,改进配置金融与风险资源的能力,将人民币汇率改革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联系起来,积极推动与东亚各国的汇率协调与合作,避免区域内出现竞争性贬值。

将完善证券市场作为金融体系改革的重点之一,改进金融结构与功能,提高金融的资源配置效率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能够满足长期投资需要,对短期外国资本的依赖就会减少,外国资本冲击的破坏性也就会减小,改进上市公司治理绩效,也能提高A股市场的投资价值。

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实行贸易投资及外汇储备的多元化,减轻因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压力造成的央行调节外汇市场的难度。

尝试在境内外发行本外币计值债券,分散外汇储备压力,为建立人民币区域性债券市场奠定基础。

通过市场建设和规制,引导、分流、限制国外资本的投资行为,建立和完善人民币汇率风险的对冲机制。

(作者为山东经济学院财经系副教授、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

汇率制度改革.doc

汇率制度改革 1994年以前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改革开放前,人民币汇率由国家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汇率体制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49~1952年)、五六十年代的单一固定汇率制(1953~1972年)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后以“一篮子货币”计算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73~1980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汇率体制从单一汇率制转为双重汇率制。经历了官方汇率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存(1981~1984年)和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1985~1993年)两个汇率双轨制时期。 1994~2005年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1993年12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通知》,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具体包括,实现人民币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价格并轨;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取消外汇留成,实行结售汇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外汇交易市场等。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正式并轨,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主动收窄了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此后外汇管制进一步放宽。 2005年以来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2005年7月21日,我国对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

革。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储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以市场供求为基础,人民币总体小幅升值。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新人民币汇率制度平稳实施充分证明了“以市场供求为基储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符合我国汇制改革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要求。人民币汇率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汇率改革 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自2006年1月4日起,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于每个工作日上午9时15分对外公布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日元和港币汇率中间价,作为当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含OTC方式和撮合方式)以及银行柜台交易汇率的中间价。 2005年7月到2008年7月,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1%,而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反而大幅增长。 2008年,我国适当收窄了人民币波动幅度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在国际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候,许多国家货币对美元大幅贬值,而人民币汇率保持了基本稳定。 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表示中国人民

汇率制度改革前后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研究_以2005年7月汇率制度改革为界

经济评论 2010年第2期ECONOM I C REV I E W No .2 2010 汇率制度改革前后 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研究 以2005年7月汇率制度改革为界 吴志明 郭予锴* 摘要:汇率传递效应不仅影响国内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而且还会影响国内货币 政策实施的有效性。本文以2005年7月为界,对汇改前后人民币汇率的传递效应进行实 证分析,发现汇改前后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传递效应均较低,而且汇改后人民币汇率变动对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的传递效应明显变小,而对消费者价格指数的传递效应略有增大。 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传递效应明显变小的原因在于传递路径中成本机制的效应被弱 化,对消费者价格指数传递效应略有增大的原因是传递路径中预期机制的效应明显。 关键词:汇率制度改革 汇率传递效应 PPI CPI 一、引言 物价和汇率是开放经济体中两个重要的经济变量,同时也是两个关系极为密切的经济变量,在汇率理论不断发展的历史中,对物价与汇率两者关系的探讨也始终贯穿其中。传统的宏观经济理论认为,汇率的变动和物价的变动应该是同比例的,汇率变化会完全传递到国内价格水平上,即传递系数为100%或1。但实际上由于市场不完全、沉淀成本的存在以及商品价格的粘性等原因,价格水平并不会随着汇率变动而同比例变动,即汇率传递系数不等于1,这一现象在国际经济学研究中称为汇率变动的 不完全传递效应 。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各国相互间的进出口贸易成为发挥比较优势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汇率作为进出口贸易的中介变量,其变动程度首先将直接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价格,进而影响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其次进出口商品中的中间产品与原材料的价格变化会传递到国内物价总水平上,从而造成国内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变化。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看,一方面汇率的变动会影响一国商品的竞争力,并通过经常账户影响国际收支。另一方面,汇率-价格传递的程度将会影响到我国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因此,准确地估计汇率变动对我国价格水平的传递程度,有助于准确评估不同行业的国际竞争力、采取措施减轻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采用正确的政策纠正外部失衡以及更好地制定货币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汇率制度不断地进行改革,2005年7月,中央银行把汇率制度调整为 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使我国的汇率制度更具有弹性,汇率的波动幅度增大。汇改前后,代表国内物价水平的消费者价格指数(以下简称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以下简称PPI)以及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以下简称NEER )三者的走势如图1所示:120 * 吴志明,湖南大学金融学院,邮政编码:410079,电子信箱:wuzhi m i ng @yahoo .cn ;郭予锴,湖南大学金融学院,邮政编码:410079。 本文为湖南大学青年基金项目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的影响研究 (0716)的阶段性成果。作者感谢匿名审稿人的建设性意见,当然,文责自负。 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数据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 国际金融统计 (Inte rnati onal F i nanc i a l Stati stics)在线版,数字上升代表本币升值。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论文)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 一、引言 自从1994年我国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汇率再度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焦点所在的问题之一。2003年我国加入了WTO组织以来,宏观经济呈现出国内经济快速增长、对外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外汇储备激增的局面,这些因素综合导致了人民币存在巨大升值压力。有关人民币汇率制度是否应该适当改革的问题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关注,这也反映出了这样一个事实: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人民币汇率制度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实现内外均衡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人民币汇率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当长而复杂的历程,主要包括改革开放前的起步阶段、可调整固定汇率钉住制及盯住一篮子货币和改革开放后的汇率双轨制及两种不同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然而自2007年以来,人民币汇率的发展又呈现出一个新特征。一方面,人民币在国际外汇市场兑换主要外币的汇率不断降低(间接标价法),即对外升值。与此同时,另一方面,人民币在国内却经历了较长时期的高通货膨胀,也就是对内贬值。 对于我国来说,32年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长足发展,而人民币作为中国这一经济腾飞中的大国的基础货币,其汇率问题也得到了充分的关注。我们要慎重对待人民币的汇率问题,这对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保证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保障人民优质小康生活都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回顾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历程以及对其在现阶段带来的效果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建议。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形成 (一)改革开放前人民币汇率发展历程 这一时期,我国的汇率形成机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2年),这一阶段的汇率制度可以称为单一浮动汇率制。此时新中 国才刚成立,我国没有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认可,国内外局势并不稳定,对外贸易还未正式起步。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为人民币汇率富有弹性,调整频繁,稳定性弱。 第二阶段(1953-1972年),这一阶段的汇率制度为单一固定汇率制。这个阶段国际汇率制度正处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际上实行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其他国家的货币实行与美元挂钩的“双挂钩制度”,这种制度使人民币汇率表现出刚性的特点,人民币汇率制度不受市场供求和国际贸易的影响,失去了重要的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 第三阶段(1973-1979年),人民币汇率实行“钉住一篮子货币”的单一浮动汇率制。伴随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我国把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设定为汇率制度的目标,并且要求汇率制度要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因此,“钉住一篮子货币”是人民币汇率稳定与 效率权衡的结果。 (二)改革开放后人民币汇率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后的汇率制度发展也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93年)为汇率双轨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开始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并进入了经济上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为了使外贸企业的出口积极性提高,我国的汇率体制由单一汇率制改革为双重汇率制。我国的汇率制度从官方汇率制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格并存(1981—1984年)过渡到官方汇率制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1985—1993年)。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官方汇率制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的弊病逐渐显露,所以人民币汇率制度在改革中进入了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1994-2005年),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一制度的特点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取消外汇留成制度,允许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可有条件的兑换,建立银行间外汇市场。在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其中要求,“改革外汇体制,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其后《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通知》在1993年12月正式颁布,其中制定了一系列重要制度,包括:将人民币官

论1994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精编版

论1994年-2017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由于国内经济形势和国际经济环境处于动态的调整过程,因此汇率制度选择是一个中、短期呈现静态、长期呈动态的变化过程。汇率制度是货币比价一系列关系总和,人民币汇率制度只不过是中国经济体制中关于外汇资源配置的一种价格机制,但反映着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不仅涉及到国内经济主体之间,而且还涉及到国际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演变为一种国际政治关系。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 1.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从1994年1月1日起,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取消以前官方汇率与调剂汇率并存的制度。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中央银行设定一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并通过调控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但是,人民币名义汇率进行了一次性贬值,至1994年年初人民币元/美元下浮8.17人民币元/美元,同时,中行汇买价、中行钞卖价|汇卖价、央行中间价成同等趋势的下降。由于现汇的买入需要支付包装费、运费、保险费等费用,所以中行钞买价略低于中行钞卖价。 2.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 在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为稳定货币不贬值,在多重压力下,最终选定了汇率不贬值,并逐渐演变为事实上的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因此,我国货币基本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民币现汇和现钞买卖价保持相对稳定。 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进入了制度性开放阶段,僵化的、事实上的钉住汇率制度也越来越不适应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2001年9月31日,现钞买价陡然上升到了819.38,比上个月上升了12.33。因此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再次市场化是适应外部环境的必然结果。 3.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形成机制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宣布自公告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说明人民币汇率不再单一钉住美元,人民币汇率在向更富弹性的方向转变。人民币的升值同时导致现钞和现汇买卖价持续下降,中行的尽管汇率水平在发生积极的变化,但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变化并不明显,这说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尚待进一步完善。

第二章外汇与汇率制度

第二章 外汇与汇率制度 (一)单选题 1.目前采用间接标价法的国家有()。 A.法国 B.德国 C.日本 D.澳大利亚 2.影响汇率的根本因素是()。 A.通货膨胀 B.投机操纵 C.政权更替 D.利率高涨 3.下列哪种标价法是当前绝大多数国家在银行柜台业务实行的标价(A)。 A.直接 B.间接 C.美元 D.非美元 4.银行买进现钞价格比买进外汇凭证的价格(B)。 A.高 B.低 C.相同 D.高3‰ 5.银行买进外汇凭证的价格比买进现钞的价格(B)。 A.低 B.高 C.相同 D.低3‰ 6.购买力平价学说的创始人是()。 A.卡塞尔 B.蒙代尔 C.马歇尔 D.勒纳 7.易于招致国际游资冲击的汇率制度是()汇率制度。 A.固定 B.自由浮动 C.联合浮动 D.管理浮动 8.达到外汇倾销目的一定是本币对外贬值幅度()本币对内贬值幅度。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小于2% 9.出口导向的发展中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实行的外汇政策是()。 A.本币高估 B.本币低估 C.法定贬值 D.法定升值 10.实行进口导向的民展中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实行的外汇政策是()。 A.本币高估 B.本币低估 C.法定贬值 D.法定升值 11.按外汇资金的性质和用途来划分的汇率有()。 A.官定和市场汇率 B.贸易和金融汇率 C.单一和多种汇率 D.银行间和商业汇率 (二)多选题 1.实行间接标价法的国家有()。

A.美国 B.英国 C.南非 D.新西兰 2.一国货币对外汇率上浮,一般()。 A.有利于出口 B.有利于进口 C.不利于出口 D.不利于进口 3.一国货币对外汇率下浮,一般()。 A.不利于出口 B.有利于进口 C.不利于出口 D.不利于进口 4.直接标价法下()。 A.以1个或100个本币作为标准 B.折合成一定数额外币 C.以1个或100个外币作为标准 D.折合成一定数额本币 5.间接标价法下()。 A.以1个或100个本币作为标准 B.折合成一定数额外币 C.以1个或100个外币作为标准 D.折合成一定数额本币 6.银行挂牌的买入汇率是指()。 A.银行买入顾客外汇的价格 B.顾客卖出外汇的价格 C.银行卖出外汇的价格 D.顾客买入外汇的价格 7.利用外汇倾销政策达到扩大出口的前提是()。 A.本国物价继续急剧上涨 B.本国物价上涨相对缓慢 C.出口商品结构相同国家采取对外贬值政策 D.出口商品结构相同国家未采取对外贬值政策 8.浮动汇率制()。

2005年7月21日

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了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同时宣布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由1美元兑换8.2765元人民币上调为8.11元人民币,人民币名义汇率上升2%。汇率制度改革以后,人民币开始逐步升值,截至2007年底,人民币已累计升值11.7%,而且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将继续存在。 人民币升值必将对我国纺织品贸易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纺织品服装出口是拉动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力量,纺织品服装贸易顺差也是我国外贸顺差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在当前人民币持续升值的背景下,研究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纺织品贸易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于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纺织品贸易以及纺织行业的影响,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如王晓红、胡英帆(2005)认为人民币升值会使我国纺织品的出口价格优势削弱,纺织品出口减少,短期内会给行业中的出口型企业带来一定的压力;徐立平(2007)通过结合我国纺织企业特点深入地研究了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纺织企业的影响,认为人民币升值会给纺织行业造成诸多负面影响,如低价优势难以存续、竞争将更趋激烈、中小企业将举步维艰、企业出口效益显著降低等;也有一些学者通过运用各种计量方法定量地研究了人民币汇率与纺织品贸易的关系以及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纺织企业的影响,如戴世宏(2006)运用对数线性模型对1985—2004年的人民币汇率数据、我国纺织品进出口数据及实际GDP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到的结论是:1985—1994年,我国纺织品贸

我国汇率制度的演变及其选择原因探析

我国汇率制度的演变及其选择原因探析 摘要:人民币汇率机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演变过程。我国的外汇体制改革也经历了一个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转变为在外汇留成和外汇上缴体制基础上的计划与市场结合的管理模式,然后再转变为建立在结售汇制上的以供求关系为基础,市场调节为主的管理模式。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以各阶段经济发展为基础,以各阶段经济体制改革为线索,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币汇率安排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后我国汇率制度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演变。如何解释开放进程中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的动因和目的?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原因 一、背景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了统一的货币——人民币。由于历史的原因,人民币在发行时未规定其金平价。人民币对西方国家货币的汇率于1949年1月18日率先在天津产生。全国各地区以天津口岸的汇率为标准,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公布各自的人民币汇率。1950年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以后,于同年7月8日开始实行全国统一的人民币汇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公布。1979年3月13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外汇管理总局,统一管理国家外汇,公布人民币汇率。1994年1月1日起,改由中国人民银行根据银行间外汇市场形成的价格,公布人民币汇率。2008年4月29日,《中国证券报》发表文章称:随着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全面推行,我国推出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条件已基本成熟。由此,与人民币升值问题密切相关的我国汇率制度演变历史,引起人们关注。 二、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及其原因 1.管理浮动制阶段(1949—1952年) 人民币诞生初期,计划经济体制尚未建立,人民政府宣布人民币不以黄金为基础,在实际操作中实行的是管理浮动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根据人民币对美元的出口商品比价,进口商品比价和华侨日用生活费比价三者加权平均来确定;这段时期,人民币汇率确定的依据是物价,其作用实际上是调节对外贸易,照顾侨汇收入。

中国汇率制度.doc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储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本次汇率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调控编辑 方式 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储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参照一篮子货币、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进行浮动。这里的"一篮子货币",是指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篮子内的货币构成,将综合考虑在我国对外贸易、外债、外商直接投资等外经贸活动占较大比重的主要国家、地区及其货币。参考一篮子表明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化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但参考一篮子货币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这将有利于增加汇率弹性,抑制单边投机,维护多边汇. 中间价 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

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现阶段,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0.3%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3%的幅度内浮动率稳定。 调整 2005年7月21日19时,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外汇指定银行可自此时起调整对客户的挂牌汇价。这是一次性地小幅升值2%,并不是指人民币汇率第一步调整2%,事后还会有进一步的调整。 因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重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而非人民币汇率水平在数量上的增减。这一调整幅度主要是根据我国贸易顺差程度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来确定的,同时也考虑了国内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历史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历史 摘要:汇率制度是一国政府针对外汇交易而建立的一系列规则、惯例和组织安排,其对平衡一国内外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从1949年公布人民币汇率开始到现在,我国人民币的汇率制度经历了由计划到市场、由封闭到开放、由僵化到灵活的调整过程。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继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人民币汇率的走势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中国政府在通过不断评估人民币升值问题的国际影响和国内影响之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逐步退出了固定汇率制度,走向了市场化的浮动汇率制度,并于2005年07月21日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制度形成背景发展历程改革 人民币汇率制度形成背景: 1994年以前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改革开放前,在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民币汇率由国家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需要,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汇率体制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49~1952年)、五六十年代的单一固定汇率制(1953~1972年)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后以“一篮子货币”计算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73~1980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改 革开放新时期。为鼓励外贸企业出口的积极性,我国的汇率体制经历了官方汇率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存(1981~1984年)和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1985~1993年)两个汇率双轨制时期。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正式并轨,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终于,党中央、国务院于2005年7月21日出台了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至今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历程以1994年为分界线,可以分为“政府调控为主的汇率制度”和“市场调节为主的汇率制度”两个时期。政府调控为主的汇率制度时期为1978—1993年期间,市场调节为主的汇率制度(1994年至今),又可分为两个阶段:1994-2004年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和2005年至今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多年来,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进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无章可循的,其有内在的逻辑性、方向性和原则性,既体现了我国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体现了与国际汇率制度的接轨。 一政府调控为主时的汇率制度沿革: 1978年起,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这样,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对外开放政策的贯彻实施,原有的人民币固定汇率体制的弊端不断显现出来,越来越不利于加快国内经济发展和促进对外经贸活动的开展。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需要,发挥人民币汇率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逐

浅谈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及其影响

浅谈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及其影响 摘要: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是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配套措施。我国汇率制度在对外贸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汇率制度的改革又在正反两方面影响着一国的进出口贸易。现代企业面临着汇率改革带来的风险和机遇,相应做出了最有利的反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应对汇率制度的不断革新。 关键词: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发展 一、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发展历程 (一) 双重汇率制时期(1981——1993) 1.官方汇率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存(1981——198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确立了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开始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以搞活经济。为了发展对外贸易,奖出限入,促进企业经济核算,适应外贸体制改革的需要,1979年8月国务院决定改革汇率制度,从1981年起试行双重汇率。一种是适用于贸易外汇收支的贸易外汇内部结算汇率,这是内部调节进出口贸易的平衡价;另一种是适用于非贸易外汇收支的汇价,按官方公布的汇价办法,仍然沿用原来的一篮子货币的加权平均的计算方法。 这一时期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主要特点是:(1)典型的双重汇率;(2)从性质上说是属于贸易性汇率,它是以我国的贸易政策为中心,为出口创汇服务的;(3)人民币仍然处于高估的状态,难以很好地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 2.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1985——1993) 1980年我国恢复了在IMF中的合法地位,按照IMF的有关规定,其会员国可以实行多种汇率,但必须尽量缩短向单一汇率过渡的时间。为了解决汇率制度带来的诸多问题,尽快达到国际标准,从1985年1月1日起,我国又恢复了单一汇率,该汇率以贸易汇价为基础。 另一方面,1980年10月起我国创办了外汇调剂市场,开展外汇调剂业务,当时规定外汇调剂价格是在官方汇率之上加10%。在这之后,随着留成外汇的增加,调剂外汇的交易量越来越大。在这期间名义上是单一汇率,而实际上又形成了新

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

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 人民币汇率机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演变过程。我国的外汇体制改革也经历了一个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转变为在外汇留成和外汇上缴体制基础上的计划与市场结合的管理模式,然后再转变为建立在结售汇制上的以供求关系为基础,市场调节为主的管理模式。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以各阶段经济发展为基础,以各阶段经济体制改革为线索,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币汇率安排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后我国汇率制度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演变。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了统一的货币——人民币。人民币对西方国家货币的汇率于1949年1月18日率先在天津产生。全国各地区以天津口岸的汇率为标准,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公布各自的人民币汇率。1950年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以后,于同年7月8日开始实行全国统一的人民币汇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公布。1979年3月13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外汇管理总局,统一管理国家外汇,公布人民币汇率。1994年1月1日起,改由中国人民银行根据银行间外汇市场形成的价格,公布人民币汇率。 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币汇率制度 1. 管理浮动制阶段(1949—1952年) 人民币诞生初期,计划经济体制尚未建立,人民政府宣布人民币不以黄金为基础,在实际操作中实行的是管理浮动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根据人民币对美元的出口商品比价,进口商品比价和华侨日用生活费比价三者加权平均来确定;这段时期,人民币汇率确定的依据是物价,其作用实际上是调节对外贸易,照顾侨汇收入。 2. 固定汇率制度(1953-1972) 自1953年起,我国进入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民经济实行计划化,

我国汇率制度的发展及未来展望

我国汇率制度的发展及未来展望:文献综述 国贸091班33号黄颖茵摘要:我国的汇率制度自建国以来,经历几度变迁,最后形成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今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如何了解并且进一步改善我国的汇率制度,让其更好的适应国际环境以及实现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更为重大的意义。本文旨在回顾我国的汇率制度的发展历程,以及尝试揭示其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对未来的展望。 关键词:汇率制度中央银行一篮子自由浮动汇率 一.引言 汇率制度(exchange rate system),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对汇率制度本国汇率变动的基本方式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传统上,按照汇率变动的幅度,汇率制度被分为两大类型: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一个国家的汇率制度对于其经济、政治、贸易等多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新中国建立以后,我们国家曾几度变更人民币的汇率制度,以求达到适应周围经济环境的效应。因此,现在我们探讨汇率制度以及找出其存在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国汇率制度的发展历程 1994年以前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改革开放前,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民币汇率由国家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需要,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汇率体制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49~1952年)、五六十年代的单一固定汇率制(1953~1972年)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后以“一篮子货币”计算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73~1980年)。人民币长期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应该说,当时的汇率政策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民币汇价基本稳定的政策,有利于当时外贸企业内部的核算和各种计划的编制和执行。但同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是纯粹意义上的官定汇率,完全脱离了国内外当时的经济状况对比,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有较大幅度的高估。而且这种高度计划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内容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内容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5)第16号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改革的具体事宜如下:第一,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钉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第二,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第三,2005年7月21日19:00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外汇指定银行可自此时起调整对客户的挂牌汇价。第四,现阶段,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中国人民银行将根据市场发育状况和经济金融形势,适时调整汇率浮动区间。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负责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动,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的正常浮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这次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点: 1.人民币对美元当日升值2%。人民币汇率由1美元兑换8.27元人民币变为1美元兑换8.11元人民币,即人民币升值2%。这一调整幅度主要是根据我国贸易顺差程度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来确定的,同时也考虑了国内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 2.实行更富有弹性和灵活性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核心是由盯住美元变为参考一篮子货币。一篮子货币是指选择与中国贸易和投资密切的若干主要货币,对不同货币设定不同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国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动会影响人民币汇率,同时市场供求关系也是汇率形成的又一重要依据。 二、人民币汇率改革的背景 1.国内动力 我国持续几年贸易顺差。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贸易一直保持顺差(见表1)。2005年1—6月份累计贸易顺差已达396.5亿美元。影响我国出口强劲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外商直接投资的不断增大、加工贸易的作用日趋发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出口退税政策,同时人民币币值低估也是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出口为我国GDP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贸易收支长期不平衡不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如引起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等。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

案例三十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 1949年至今,人民币汇率经历了有官定汇率到市场决定,从固定汇率导游管理的浮动汇率的演变。 1、计划经济时期的人民币汇制度(1949-1978年) 1949年1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在天际公布人民币汇率。以后,上海、 广州在中央统一管理下以天津汇率为标准,根据当地物价状况,公布各自的汇率。计划经济时期人民币汇率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实行固定汇率安排,一直钉住一揽子货币。 2、转轨经济时期的人民币汇率制度(1979-1993年) (1)实行贸易内部结算价和对外公布汇率的双重汇率制度。1981年-1984年间,人民币官方汇率实行了贸易内部结算价和非贸易公开牌价的双重汇率制度。1985年1月1日取消内部结算价,重新实行单一汇率,汇率为1美元折合2.8元人民币。这是人民币汇率的第一次并轨。 (2)根据内外物价变化调整官方汇率。1985-1990年期间,我国根据国内物价的变化,多次调整汇率至1990年11月17日的1美元折合5.22人民币。 (3)实行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汇率制度。1980年起全国各地开始陆续实行外汇调剂制度,设立外汇调剂中心,开办外汇调剂公开市场业务,形成了官方汇率和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局面。从1991年4月9日起我国实行汇率有管理的浮动,1993年底调至1美元折合5.8元人民币。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人民币汇率制度(1994年-至今) (1)自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建立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汇率。这是人民币汇率的第二次并轨。 (2)1997年东南亚爆发金融风暴,中国为维护地区经济与金融稳定,以大国负责任的姿态,保持人民币汇率坚挺,从而也使中国的汇率实质上形成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人民币汇率至1美元折合8.7 元人民币。 (3)2005年7月21日央行发布公告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经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至此人民币汇率进入稳中有升的态势,并且2007年人民币汇率更是节节攀升,屡创新高,至2007年9月13日已达到1美元折合7.516元人民币。

中国汇率制度的发展

阶段一(1949-1993):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改革开放前,人民币汇率由国家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汇率体制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49~1952年)、五六十年代的单一固定汇率制(1953~1972年)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后以“一篮子货币”计算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73~1980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汇率体制从单一汇率制转为双重汇率制。经历了官方汇率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存(1981~1984年)和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1985~1993年)两个汇率双轨制时期。 阶段二(1994-2004): 1993年12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通知》,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具体包括,实现人民币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价格并轨;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取消外汇留成,实行结售汇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外汇交易市场等。 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正式并轨,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主动收窄了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此后外汇管制进一步放宽。 阶段三(2005-): 2005年7月21日,我国对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自2006年1月4日起,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于每个工作日上午9时15分对外公布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日元和港币汇率中间价,作为当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含OTC方式和撮合方式)以及银行柜台交易汇率的中间价。 2005年7月到2008年7月,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1%,而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反而大幅增长。 2008年,我国适当收窄了人民币波动幅度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在国际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候,许多国家货币对美元大幅贬值,而人民币汇率保持了基本稳定。 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人民币汇率制度发展历程

人民币汇率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前:人民币长期实行固定汇率制度,长期高估。 1981年起:人民币实行复汇率,牌价按一篮子货币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 1981-1984年:官方牌价与贸易内部结算价并存。 1985年1月1日起:取消贸易内部结算价,重新实行单一汇率,l美元合2.7963元人民币。 1986年7月5日:由1美元换3.1983元人民币调到1美元换3.7036元人民币。 1989年12月26日:由1美元3.7036元人民币调到1美元换4.7221元人民币。 1990年11月17日:由1美元换4.7221元人民币调到1美元换5.2221元人民币,贬值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冲击相当大。 1994年1月1日:汇率体制重大改革,实施有管理浮动汇率制。人民币一步并轨到1美元兑换8.70元人民币,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 2005年07月21日:人行正式宣布,废除原先盯住单一美元的货币政策,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浮动汇率制度。当天,美元兑人民币官方汇率由8.27调整为8.11,人民币升幅约为2.1%。 2007年01月11日:人民币对美元7.80关口告破,自1994年以来首次超过港币。 2007年05月21日:人行决定,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0.3%扩大至0.5%。 2008年04月1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突破7.00。 2008年中期至2010年6月:人民币自2005年汇改以来已经升值了19%,但受到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民币停止了升值走势;同时,在危机爆发后,人民币开始紧盯美元。 2010年6月19日:人行宣布,重启自金融危机以来冻结的汇率制度,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2012年4月14日:人行决定自2012年4月16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0.5%大至1%。

(完整版)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

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 国贸12-2班李慧武学号28 人民币汇率机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演变过程。我国的外汇体制改革也经历了一个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转变为在外汇留成和外汇上缴体制基础上的计划与市场结合的管理模式,然后再转变为建立在结售汇制上的以供求关系为基础,市场调节为主的管理模式。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以各阶段经济发展为基础,以各阶段经济体制改革为线索,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币汇率安排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后我国汇率制度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演变。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了统一的货币——人民币。人民币对西方国家货币的汇率于1949年1月18日率先在天津产生。全国各地区以天津口岸的汇率为标准,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公布各自的人民币汇率。1950年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以后,于同年7月8日开始实行全国统一的人民币汇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公布。1979年3月13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外汇管理总局,统一管理国家外汇,公布人民币汇率。1994年1月1日起,改由中国人民银行根据银行间外汇市场形成的价格,公布人民币汇率。 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币汇率制度 1. 管理浮动制阶段(1949—1952年) 人民币诞生初期,计划经济体制尚未建立,人民政府宣布人民币不以黄金为基础,在实际操作中实行的是管理浮动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根据人民币对美元的出口商品比价,进口商品比价和华侨日用生活费比价三者加权平均来确定;这段时期,人民币汇率确定的依据是物价,其作用实际上是调节对外贸易,照顾侨汇收入。

2. 固定汇率制度(1953-1972) 自1953年起,我国进入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民经济实行计划化,物价由国家规定且基本稳定。这一时期的人民币汇率主要是用于非贸易外汇兑换的结算,按国内外消费物价对比而制定的汇率已适当照顾了侨汇和其他非贸易外汇收入,亦无调整的必要。由于在此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汇率不常变动,因此人民币汇率亦保持稳定,实质上实行固定汇率制度。 3. 人民币实行"一篮子货币"盯住汇率制度(1973-1980) 1973年3月,西方国家货币纷纷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汇率波动频繁。人民币对外比价要保持相对合理,就必须根据国际市场汇率的波动,相应地上调或下调。人民币汇率在固定汇率时期已确定的汇价水平的基础上,按"一篮子货币"原则,确定对西方国家货币的汇价。 改革开放后的人民币汇率制度 1. 实行贸易内部结算价(1981-1984) 为了鼓励出口、限制进口,加强外贸的经济核算和适应我国对外贸易体制的改革,从1981年起,我国实行两种汇价。一种是适用于非贸易外汇收支的对外公布的汇价;另一种是适用于贸易外汇收支的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在此期间,我国实际存在着三种汇率:一是对外的,并适用于非贸易收支的官方牌价;二是适用于贸易收支的贸易内部结算价;三是外汇调剂市场的外汇调剂价。 2. 实行以美元为基准的有限弹性汇率制(1985-1993) 1985年1月1日,我国停止贸易内部结算价的使用,贸易收支与非贸易收支均按官方牌价结算。贸易内部结算价虽然与官方牌价并轨,但调剂外汇市场仍然存在,实际上除官方牌价外,仍存在一个调剂外汇价。

我国汇率制度的演变及其选择的原因

我国汇率制度的演变及其选择的原因 摘要:汇率问题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特别市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涉及到贸易、金融、政治等多个领域,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也会对美国、欧洲和亚洲的经济体带来较大的影响,并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本文总结了我国汇率制度的演变,并分析了选择该汇率制度的原因以及影响。 关键词:汇率制度;历史演变;形成机制;制度评价 一、引言 中国与周围的经济远近、大小,都细细刻画在“汇率”这个历史计量器上。人民币汇率的演变,叙说着中国在世界版图上的镶嵌深度。60年一甲子。在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变动中,经历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无意义稳定,七十年代的错误升值,八十年代前期的贬值,九十年代中期至2005年的固守,2005年至2008年的过慢升值,2008年至今的的再固守美元。回眼望去,一路走的蜿蜒曲折。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演变及选择原因 (一)汇率只是计划 人民币的历史始于新中国的前夜。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先于共和国而成立。当年发行的第一版人民币,与惊人的物价波动相适应,面值跨度从1元到5万元。1949年3月,600元人民币可以兑换1美元,到1950年3月,就变成4.2万元人民币才能兑换1美元,短短一年时间,人民币的贬值达到98%以上。 1953年,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机制迅速覆盖全国,1955年新的人民币开始发行,按1万元旧币折1元新币进行兑换,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在之后16年间都保持了一条平直的直线,长期稳定在2.4618:1。 (二)“一篮子”政策的失败 1971年11月,由于各国疯狂向美国要求将手中的美元兑换成黄金,金本位的固定汇率制度无法承受而崩溃,此后西方普遍实行了浮动汇率制度,由此带来的频繁大幅度波动,使得中国无法“稳坐钓鱼台”。于是采用了“一篮子货币”的浮动方法。 “篮子”中所选用的货币是对外经济贸易往来中经常使用的货币,按其重要程度和政策上的需要确定权重,再根据这些货币在前一营业日外汇市场上的汇率,加权计算出人民币汇率。当20世纪70年代后期爆发世界性通货膨胀时,美元汇率下跌,导致了人民币对外汇价的节节上升。从1972年至1980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逐步调为1.53:1。1980年全国平均出口换汇成本为1:2.75,比美元与人民币的比价高出1.22元。这使中国出口贸易处于不利地位,每出口1美元的商品就要亏损1.22元。 (三)两个官方汇率并存 1979年8月,国务院撕开了人民币汇率“铁幕”的一个缺口,决定除继续保留人民币的公开牌价之外,另外制定内部贸易结算价(实质是人民币贬值),从1981年1月1日起实行。对外公布的人民币牌价为1美元=1.50人民币,用于劳务外汇,侨汇和捐赠外汇等非来源于进出口贸易的外汇兑换和结算。而进出口贸易则使用内部贸易结算价1美元=2.80人民币,按1978年全国出口平均换汇成本1美元=2.58元人民币加上10%的利润计算而来。 在当时,要调整汇率,步伐非常艰难,所以采取“一国两汇”的招式。改革只能不以直接触动官方汇率为开端,借助于另辟市场、壮大市场的方法,稳步实现市场化的目标。 1983年,中国的贸易汇率与公布的汇价相差40%。1984年在国际市场美元汇率持续上涨和中国出现同伙膨胀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逐步调低,到该年底,对外公布的人民币外汇牌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