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供应链管理的可持续性研究 - 社科网-社科网

供应链管理的可持续性研究 - 社科网-社科网

供应链管理的可持续性研究 - 社科网-社科网
供应链管理的可持续性研究 - 社科网-社科网

供应链管理的可持续性研究

李勇建,赵秀堃

(南开大学中国公司治理研究院,天津 300071)

摘要:本文基于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发展需求,将相关理论发展作为研究线索,重点分析传统供应链、闭环供应链、绿色供应链、生态供应链、低碳供应链的研究进展,并结合具体实践研究,分析目前可持续供应链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为供应链的可持续性开发和探索提供借鉴依据。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供应链管理;可持续供应链

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1987年4月,Brundtland夫人在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指出要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强调发达国家应与发展中国家广泛合作。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UNCED)把可持续发展作为21世纪人类的共同发展战略,并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其含义表明人类社会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适应并满足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促进人口、环境、生态和资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2012年10月24日,中国在《中国的能源政策》白皮书中概述了中国能源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诸多挑战,指出2015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碳排放比2010年降低17%。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1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由此看出环境和能源问题日益严重,可持续性经济增长方式和管理模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目前,在全球化趋势影响下所产生的供应链竞争战略已经成为企业的新型竞争力,而具有可持续性的供应链管理则是企业的核心战略武器。Seuring[1]和Carter[2]的研究表明,可持续供应链管理(SSCM,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是可持续理念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体现,是考虑到客户和利益相关方的需求驱动,通过系统协调跨组织的核心业务流程,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以及供应商的企业间的合作进行管理,对组织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目标进行战略的、透明的集成和实现。可知,实施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在组织管理活动的发展模式、文化价值观、生产方式、产品性能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突出人与自然关系,重新认识企业的社会责任,对知识和技术进行全面整合,是一种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和长期战略规划,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2 理论演变

本文对于供应链管理的可持续性研究,主要考虑其相关理论的演变历程及相互联系,并对其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文献表明,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逆向物流的产生开始,到21世纪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等新型发展模式的呈现,相继形成闭环供应链、绿色供应链、生态供应链、低碳供应链等衍生理论,供应链管理的可持续理论构建得到了更广泛的拓展,相关文献分布如图1所示,数据取自CNKI中文数据库。

图1 可持续供应链相关文献分布图

2.1 传统供应链

供应链的发展经历了早期的库存推动、中期的客户需求、供应链的初级阶段以及供应链的协调发展阶段四个阶段,但对于供应链管理的定义尚未统一。供应链的概念源于Porter 的“价值链”理论,1986年美国供应链协会(SCC )指出,供应链管理是为了响应与满足市场需求,企业针对原料、服务及信息所采用的整体管理流程,一个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必须要能在最小的成本下,提供客户最高品质的服务。随后Cooper [3]和马士华[4]等人均对供应链的定义进行了概括总结,其中美国New 和Payne [5]则将供应链定义成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的流程(图2),围绕核心企业,通过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将所有节点联系在一起的功能网链结构,是一条浓缩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和管理技术等多学科、多领域的高技术链条。可以看出供应链的结构具有复杂性、动态性、不确定性和综合性,对于供应链管理问题的研究也呈现多样性和差异性。

图2 传统供应链运作模式

从2003年至今的相关文献可以看出,供应链逐渐成为全球竞争的核心单元,供应链管理日益表现出复杂性、动态性等趋势,对于企业供应链中的库存问题、运输问题、库存决策问题、信息流及其价值问题、供应链协调与契约等问题(高峻峻2005)的研究一直是关注热点。在此基础上逐渐出现了供应链的敏捷性研究,运用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供应链进行定量化整合与管理,实现整个供应链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利益成本的最优化(周秀云2004)。如将ARIS(集成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引入到综合集成研讨厅中,对供应链进行建模仿真,研究企业的敏捷供应链管理问题(张景涛2003);基于时间Petri 网TPN 研究供应链整体资源

优化利用问题(马小颖2003);考虑具有“复杂适应系统CAS ”特征的供应链系统,利用“全息”原理探讨供应链网络组织的系统设计和运作机理问题(王凤彬2005);分析核心业务、顾客价值和产品特性,探讨了物流外包双方间的协作问题(刘小群,朱岩梅2005);针对供应链管理系统模型(FROM-SCM )中的商品需求预测、定价、折扣和订货策略,探讨供应链的运作系统优化(田歆2009)问题等[6~13]。

目前国际管理学界对多渠道供应链管理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利用非合作博弈论,研究渠道选择、渠道冲突和协调策略等内容。同时供应链管理中的机制设计、电子化供应链、供应链信息共享、供应链优化与模型设计等方面(孙道银2010)也是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如供应链节点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之间的协同合作导致供应链整体利润最优化问题(杨德礼2003);从企业所需物料出发,建立分类指标体系和分类模型,对供应商进行分类管理(张莉2009);分析物联网中的RFID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集的体系结构、数据处理方法及组织结构,探讨RFID在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廖燕2010)问题[14~17]。

面对全球化竞争,突发性事件、自然灾害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如针对突发事件的特点,建立应急供应链管理过程模型,研究应急供应链体系的构建问题(马浩博2009)。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更加突出全球性、服务性、战略性和可持续性,在传统研究的基础上,逐渐转向对供应链主体行为、闭环供应链、绿色供应链、供应链的可持续性、供应链战略治理等问题的研究[18]。

2.2 闭环供应链

闭环供应链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是正向供应链与逆向供应链的整合,突出产品的闭环流动过程,强调物料的双向流动和价值回复,从而形成“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流程(图3),重点考虑产品的回收、再制造、再利用和分销处理等问题。目前国内外学者从多种角度对闭环供应链管理进行了研究,主要有闭环供应链行为决策以运作机制、供应链的渠道结构分析、奖惩机制对供应链协调的影响、随机需求下供应链的协调机制与网络均衡等问题。

图3 闭环供应链运作模式

1)行为决策和运行机制。对于行为决策和运作模式的研究,主要结合模糊理论和博弈论理论(赵静,魏杰,孙晓晨2010),在集中式和分散式决策方式下研究制造商和零售商的最优定价决策(易余胤2012)问题,确定批发价、零售价、以及废旧产品的回收价格和回

收转移价格,并提出了基于销售收入和回收费用分享的协调机制,从而实现闭环供应链的协调(葛静燕2008)。在运作方法,则主要从流程、顾客和产品的视角(Nunen 2004),全面分析闭环供应链的运作模式,如针对汽车工业产品的生命周期特点,构建具体模型,以真实数据来研究多种供应链运作模式的效益(Schultmann 2006)[19~23]。

2)供应链的渠道结构分析。供应链的渠道结构对闭环供应链的影响研究,主要是针对再制造闭环供应链模型的重建,对最优零售价格和批发价格进行设定,并计算回收比例和各方的最优利润,从而得出最优模型(聂佳佳2012)。以及在回收补偿策略对库存管理影响的研究基础上,给出多种补充渠道(周艳聪,李勇建,孙晓晨2010),考虑库存类型所决定的制造系统状态,研究最优生产策略以降低每周期的期望平均成本(Nakashimay 2004)[24~26]。

3)奖惩机制对供应链协调的影响。奖惩机制下闭环供应链决策问题的研究主要结合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闭环供应链情景,考虑回收率与回收量的奖惩机制(王文宾2011),利用利益共享契约和批量折扣契约对闭环供应链协调性的影响(史成东2009),分析两种契约对双重边际效应的作用,利用动态博弈研究闭环供应链回收质量的处罚比例(熊中楷2007),探讨供应链的决策机制,对闭环供应链进行协调优化[27~29]。

4)随机需求下供应链的协调机制与网络均衡。随机不确定性研究一直是闭环供应链的研究重点,在内部运作不确定性和外部突发事件影响下,研究供应链系统收益和稳定运行的鲁棒性影响因素(Yang B 2004)以及在随机回收环境下利益双方的阶段定价问题(李响,李勇建2008),利用博弈论、优化理论、非线性混合整数规划(Kris 2007)、均衡理论、条件风险值理论CVaR(高文军2011)和变分不等式对逆向物流网络和随机需求情形下多层竞争型闭环供应链网络设施竞争选址均衡模型进行设计(杨玉香2011),探讨网络竞争趋势变化情况、新设施位置策略、生产运营决策及整个闭环供应链协调优化和网络均衡问题(刘诚2008)问题[30~35]。

除此之外,从经济、环境和社会等多方面综合考虑闭环供应链的协调运作模型(Vlachos D 2007)也是研究重点,利用面向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价值链(吕君2007)、Stackelberg 博弈理论和共享契约(郭亚军2007)等理论,对供应链的传统价值和环境价值进行对比分析,提出收入费用共享决策。针对产品再制造的闭环供应链动态运作特征,利用离散概率分布(晏妮娜2007)描述最终产品废旧的可能性,分析回收率对闭环供应链的整体运作性能的影响。随之出现的基于废旧产品再制造的闭环供应链问题成为研究热点,依据废旧电子产品(WEEE)立法的问题,分析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需求市场及回收商的行为(王文宾2010),建立多级再制造闭环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并在传统收益分享契约的基础上,对契约形式进行扩展,研究第三方回收再制造的收益分享与费用分担契约的协调机制问题(熊中楷,聂佳佳2011)。对于目前闭环供应链的研究进展,文献指出有实践意义的闭环供应链系统优化、控制和协调等微观运作层面的问题研究以及应用鲁棒控制理论研究不确定环境下闭环供应链动态系统管理问题具有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36~41]。

2.3 绿色供应链

绿色供应链管理(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GSCM)是1996年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制造研究协会在提出的,主要是基于环境效益,从资源优化利用角度,考虑制造业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绿色供应链的内容涉及到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有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销售、绿色消费、绿色回收以及绿色物流。目前对绿色供应链的研究主要为以下几方面:

1)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原理、内容、知识转移和发展思路研究。文献表明,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利用系统和集成的思想解决制造业与环境之间的冲突,以共生、循环、替代转换与系统开放作为实施的基本原理(汪应洛2003),结合企业家持续创新精神、企业家和员工的绿色持续创新意识、相关绿色制度和企业效益的持续增长,构建企业的绿色持续创新模式,实施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产品和绿色营销四方面基本内容,其实质就是通过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不断降低企业的成本,协调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苑鹏博2005)。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企业间可转移的知识包括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知识、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由于知识管理中的隐性知识所占比重较大,导致企业间的知识转移存在一定障碍,同时知识专业过程中存在着知识转移风险威胁、知识转移主题认知结构差异和知识方能力不足等尚未解决的问题(胡继灵2008)。在研究绿色供应链给企业和社会带来利益的基础上,学者也指出了绿色供应链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如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不稳定、绿色技术的瓶颈、企业跨部门之间的合作难度、不规范的物流体系以及尚未完善的物流绩效评

价方法等问题,均需要深入的的探讨(侯玉梅2012)[42~45]。

2)供应链管理中的政企博弈研究。目前对于政企博弈的研究,主要针对核心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具有举报行为的政企博弈和基于绿色度和政府补贴下的博弈问题研究。文献指出,政府和企业的博弈关系属于进化博弈理论的研究范畴,双发在针对各自的成本和收益问题均会采用不同的应对策略,政府所投入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奖惩力度、企业付出的成本和获得的收益均影响博弈结果(朱庆华,窦一杰2007)。若使得政府和企业均获得长远的利益,在政府加强环保法规加大奖惩力度的同时,核心企业也要主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带动上下游企业的共同发展,从而实现共赢局面。举报行为的政企博弈,主要考虑消费者的举报行为,利用纳什均衡解和混合策略最优解分析举报行为的最优策略解,并在此基础为政府主管部门在具体监管策略提供定量分析工具(徐伟,郑燕飞2008),但对于政府举报行为的反应程度、举报行为的定量化以及不确定性研究仍需进一步探讨。产品的绿色度和政府补贴性质的博弈模型研究,主要结合政府补贴、产品绿色度水平、消费者环境偏好等影响因素来设定政府与生产商间的三阶段博弈模型,即政府对单位产品补贴系数选择、生产商对产品绿色水平确定以及产品价格设定(朱庆华2011)[46~48]。

3)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因素和实证研究。绿色供应链管理已成为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中国企业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巨大压力,同时也隐含着长远的潜在利益动机,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尚未真正开展,在此基础上,众多学者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因素、管理动力和压力因素、制约因素、动力转换模型和动力机制等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

通过文献分析可知,对于GSCM的影响因素和分析,主要是基于统计分析的定量研究,通过相应统计软件,来识别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主因素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统计和回归性分析,得出企业GSCM影响因素的感知情况和实践水平(周洁2006),在分析出企业GSCM的压力/动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曲英2007)。同时部分学者在对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利用ANP对影响企业GSCM的内部因素进行动态分析,构建了非线性多属性动态模型,组建了GSCM动态评价框架,利用“超矩阵”对各因素或相邻层次间的相互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薛斌2007)[49~51]。

随着GSCM动力和压力影响因素分析的开展,影响模型的实证探讨逐渐成为研究重点。通过问卷实际调研,将数据和现有研究情况相结合研究动力和压力对GSCM实践的影响机理(朱庆华2008),确定出企业意识与能力、财务绩效和成本、供应链影响及政府法规等对GSCM实施的制约因素(朱庆华2009),并基于系统动力学、制度理论和资源基础观念,提出外部动力和内部资源对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影响的概念模型(耿涌2009),开发出强制性压力、正规化动力和竞争力以及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能力的题项,将企业的运营过程分解为动力系统、运营系统和反馈系统,分析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压力/动力-实践-绩效之间的关系,在形成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动力机理的基础上,从而构建出动力、能力转换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转换模型(朱庆华2010)[52~55]。

4)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评价研究。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对减少企业生产成本、改善组织绩效、减少环境外部性和提高企业竞争优势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影响GSCM战略的主要成分包括组织绩效标准、产品生命周期阶段、运营生命周期、改善绿色供应链运营决策等(J.Sarkis 2003)[56],(图4)可见GSCM的绩效研究是实施战略管理的关键环节。

对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的研究,学者主要通过界定GSCM的内涵、研究内同以及GSCM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朱庆华2005),通过对实体企业的调查,利用统计软件对

主体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和层次调解回归分析(赵清华2005),在此基础上对制造企业的管理实践和组织绩效进行实证研究,通过聚类分析识别出领先、起步和落后三种不同类型的企业,并证明不同类型的企业在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环境、运营和经济绩效提升方面存在的差异。同时学者也从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出发,探讨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资源承诺(叶飞,张婕2009)、GSCM驱动因素、绿色设计(叶飞,张婕2010)与绩效的关系。主要通过实证研究对资源承诺、管理绩效进行维度划分,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绿色供应链管理驱动因素、绿色设计与绩效之间关系进行模型构建,研究内部利益相关者对资源承诺的影响、资源承诺对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的影响、企业的规模对资源承诺的影响,以及不同规模企业在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影响方面存在的差异;同时分析出竞争者、政策法规、管理者、消费者、供应商各自对绿色设计的影响,以及绿色设计与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的影响情况。

考虑到绿色供应链管理成熟度研究的空白,学者依据成熟度研究思路,构建包含初始级、部门协同级、内部协同级、外部协同级和持续优化级五个等级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成熟度模型(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Maturity Model, GSCM3),研究绿色供应链管理从不成熟到成熟过程中的演变规律(陈通2009),在此基础上,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构建出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评价绿色供应链管理成熟度(韩志新2010)[57~61]。

图4 绿色供应链战略管理的决策框架图

除此之外,基于绿色供应链的产品生态设计模型与方法研究也逐渐开展(朱庆华2008),全球绿色供应链的研究也相继出现,主要依据跨国公司绿色供应链的动态适应性运作模式的复杂性,考虑跨国公司绿色供应链的动态性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组建新的分析框架,设计绿色供应链全球运营模式(谢馥荟,谢家平2009)。利用AHP和TOPSIS方法研究绿色供应链中供应商评价与选择问题(罗新星2011),结合AHP-FUZZY综合评判方法对绿色供应链的客户、财务、学习与发展、业务流程、绿色环保等指标进行评判,综合评价绿色供应链的效果(齐宝库2012)[62~65]。

2.4 生态供应链

生态供应链(Ecological Supply Chain, ESC)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运作管理领域的具体应用,基于系统观和整体观的指导,ESC运用生态思维把经济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凝固在设计阶段,确保经济活动过程中供应链内的物质流和能量流对环境的危害最小,既追求经济效益又追求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目的是达到人类、自然和社会的“三赢”,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图5)。目前国内外对生态供应链的研究内容较少,研究进展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其主题的研究主要包括供应链主体利益分配、信息共享、生态设计、生态供应链耦合机理、生态采购博弈和信息分享等问题。

图5 生态供应链管理的运作框架图

1)生态供应链的内涵与运作机理研究。生态供应链是在传统供应链和绿色供应链的基础上衍生出来并系统发展的,学者主要通过区分对逆向物流、闭环供应链、绿色供应链、可持续供应链生态平衡等概念的内涵,对区域生态供应链进行概念界定(施先亮2010),针对生态供应链绿色采购(陈杰2004)问题,研究在不完全信息情况下合并均衡、分开均衡及混合均衡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同时运用演化博弈(计国君2010)描述和分析生态供应链采购管理过程中制造商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博弈模型。通过信息共享模式研究生态供应链的库存水平和成本(田美荣2011),从生态供应链信息共享的实现动因、关键技术、信息共享模式等方面讨论了生态供应链信息共享的实现机制,并初步设计了生态供应链信息传递逻辑框架。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生态工业园与产业集群特点(左志平2012),从低成本交易性、差异化互补性和集中化规模性角度探讨生态工业园与集群式供应链的耦合驱动机理,构建了供应链信息生态链基本模型和演化机制(霍明奎2012)[66~71]。

2)生态供应链的网络设计、绩效评价和均衡优化问题研究。文献指出,作为生态供应链的核心内容,生态型设计兼顾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其实质是通过整体优化和局部优化来降低各节点企业的环境影响,主要包括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产品营销、产品回收和反向物流(陈杰2003)。区域生态供应链的评价问题主要针对指标体系的构建(孙晶慧2010),结合物质流(唐华炳2011)和能流能分析方法,研究影响企业绩效的关键因素,从业务流程、经济效益、生态化水平和客户服务四个方面(宋巧娜2011),得出生态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模型和算法。同时对于网络模型均衡优化问题的研究,学者主要是针对生态供应链同一层合作者之间竞争的博弈问题,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去构建多边指派博弈的多层生态供应链优化调整方案(徐敏祥2008),并分析投入水平、生态效益贡献、经济效益贡献和努力水平四种影响生态供应链成员利益分配因素(温阳2011),构建基于经济效益贡献的生态供应链的利益Shapley值法分配模型,并引入了基于改进成本的努力水平和基于生态效益的生态贡献水平两个参数对分配模型进行改进。同时基于异质消费群体的生态供应链网络均衡问题也是ESC的研究重点(张茹秀2010),学者通过构建生态供应链超网络模型,利用网络均衡理论探讨不同主体的独立行为和主体之间、产品之间相互影响的竞争行为,为生态供应链的网络优化提供一定依据[72~78]。

2.5 低碳供应链

低碳供应链(low carbon supply chain)产生于21世纪的低碳经济背景之下,主要思想就是将低碳、环境保护思维融入所有的物流和供应链环节之中,形成从原材料采购到产业设计、制造、交付和生命周期支持的完整的绿色供应链体系。目前国内外对低碳供应链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内容:

1)低碳供应链的碳排放问题研究。文献指出,供应链中的碳足迹主要源于物流和存储,利用欧拉-拉格朗日模型和有限差分的方法研究碳足迹问题(Sundarakani2010),可以指出一定边界条件下碳排放量的计算公式,并通过数值解进行模拟。在实行碳排放配额和交易权

(cap-and-trade)情形下,对传统的EOQ模型更新(Hua Guowei2011),研究碳交易权、价格和碳排放量的配额等因素对供应链中最优订货量以及总成本的影响。同时结合具体实例和统计软件计算不同距离,不同方式的食品运输过程中能量消耗和碳的排放量,探讨供应链的结构对碳排放量大小的影响。除此之外,学者也利用多属性效用理论方法去研究供应链中碳排放问题,并从经济和环境两个方面对其做了评估(Kainuma2006)[79~81]。

2)低碳供应链的运营决策和系统优化问题研究。文献表明,通过将碳足迹概念融入到供应链管理研究领域分析供应链中的碳流,可以看出低碳供应链是一种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实体流动过程,也表现为碳足迹的形式,从供应链中碳足迹的测量出发,可以探讨碳足迹对供应链中运输、采购等策略的影响(陈思源2011)。同时学者发现低碳供应链的研究需要在总成本最小的基础上引入环境保护水平的决策变量(Wang Fan2011),或在全球各行业的碳排放分布(王晖2007)以及碳排放贸易的背景下,从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角度出发,结合生命周期评估原则(Chaabane2012),以及通过样本分析和数据收集,分析决策者面临不确定因素(Wu zhaohui2011),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降量和成本目标,利用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Sheu2005),从产品的回收及被取代等因素着手,优化集成物流网络模型,分析供应链中各节点如何降低成本和减少碳排放量的运作决策,以及优化后的模型对利润的影响。同时学者也从低碳供应链实践的角度出发,对其管理的整体性、闭环性、并行性以及动态性等特征进行探讨(蔡伟琨2011),指出企业所面临的一些技术和政策问题(谢彩虹2011),并指出企业寻求低碳供应链战略合作商,进行技术升级,发展电子商务,优化商业模式和平衡短期的经济利益与长期的环境保护等措施的必要性,从而实现供应链的低碳化目标[82~89]。

3 实践研究

基于理论研究可知,对于可持续供应链的后续发展理论如绿色供应链、生态供应链和低碳供应链的实践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更多的关注与探讨。目前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研究机构纷纷对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实践探索。

在政府层面,如欧盟国家在国内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国际上与其他国家加强合作。2007年6月,我国制订《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9年8月,国务院提出低碳经济发展重点内容;2010年“两会”,指出低碳发展方式和目标;确定交通运输行业是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之一等。在研究机构设立方面,2008年清华大学成立低碳经济研究中心,2010年成立全球变化研究院;2010年对外贸易大学成立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2010年北京交通大学成立低碳供应链和低碳物流研究所,主要研究项目涉及低碳交通、低碳物流、新能源及可再生资源等方面。2012年6月26日天津大学与南澳大学于签署了《共建中澳城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协议》。

在企业层面,国内外的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可持续供应链的重要性,如海尔、苹果、沃尔玛、通用汽车、福特、耐克等许多企业就积极研究和实施了可持续或绿色供应链的管理模式。由于企业对可持续绿色供应链的认识不够全面,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实践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据悉,我国通过IS0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只有5000多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1%不到。2005年亨氏(中国)和肯德基“苏丹红”事件、2008年9月,中国爆发三鹿婴幼儿奶粉受污染事件、上海华元公司多种膨化食品铝严重超标事件均引发了人们对绿色供应链的思考以及企业如何有效实施供应链的可持续绿色治理,来完善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模式。

面对国际贸易市场的“绿色贸易壁垒”和国家的强制性环保技术标准,各国产业均采取了可持续应对策略,为了打破绿色壁垒,众多核心企业已经开始实施可持续绿色供应链的战略管理模式,2005年5月东菱凯琴集团与供应商积极参与废物控制解决方案;2005年8月创维集团与500多家供应商签订“绿色供应链协定”,打造“绿色产品”;2005年10月

l8日,中国首次举办世界环境中心“可持续发展展望”国际论坛,其中通用汽车指出世界环境中心将与通用汽车中国公司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合作,并在中国启动“绿色供应链”示范项目;2012年4月,随着哥本哈根会议将“低碳”引入人们视角,海尔推出“低碳”战略,联合拥有全球顶级研发能力的8大供应商,包括三菱、霍尼韦尔、金龙、三花、菱电、松下、台达、瑞萨等,共同组建了全球首条“无氟变频空调低碳产业链”,即定频空调100%一级能效、变频空调 100%无氟。随之而来的是,美的、松下等家电厂商也都纷纷表态全面推动低碳产品的普及。2012年10月25日,沃尔玛强调其在全球供应链内推广可持续发展指数的目标将被贯彻到全球供应链体系,指出到2017年底前,70%美国沃尔玛商场和山姆会员商店销售的商品,将只从参与可持续发展指数项目的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供应商处采购,供应商必须依据可持续发展指数对产品进行评估并将结果分享给沃尔玛,该指数涵盖的类别商品的所有供应商均会受此要求约束。从2013年起,沃尔玛将使用可持续发展指数评估美国自有品牌产品的设计。沃尔玛将更改主要全球采购的评估标准,以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采购人员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13年起,这些采购人员将和美国沃尔玛商场及山姆会员商店的主要采购一样,需要在年度评估中明确可持续发展工作目标。利用沃尔玛基金会资助的200万美元,在中国启动可持续发展联盟,将可持续性发展指数整合到沃尔玛的供应链当中。

由此可见,企业的环境意识逐渐增强,实施可持续发展成为战略部署的必要条件。但由于大部分企业的环境意识还比较淡薄,还没有意识到实施可持续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很多公司所提倡的“绿色”、“生态”、“低碳”和“可持续”也都是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但随着世界各国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实施,以及企业管理制度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进步,可持续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将成为世界、国家和企业取得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4 问题总结及研究展望

通过文献概述可知,可持续供应链是一个以传统供应链的研究为基础,综合闭环供应链的循环利用思想,实现产品的再制造再利用,同时以绿色供应链的环境效益为目标,以生态供应链的人与自然共生协调为原则,以低碳供应链的降低碳排放为手段,实现供应链的可持

续运营和战略治理的复杂系统体系(图6)。

图6 可持续供应链管理体系框架图

对于可持续供应链的研究问题和发展方向总结如下:

1)可持续供应链尚未完善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和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企业有效对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有效实施,取决于良好运作设施、科学技术、资金水平、信息平台和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但相

关的政策和手段尚未落实。如国家对于碳税收和碳交易制度方面的相关政策、以及奖罚措施还比较少并没有完善,有效的低碳政策还没有落实到大部分企业当中,企业也仅仅是认识到低碳环保的重要性,但在缺乏政策的支持和法规的限定下,企业很难自觉的进行供应链的可持续研究和实施,对于可持续供应链的认识也仅仅存在于政策方面。

面对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冲突,企业在进行自我发展过程中往往忽略环境的外部性,企业高层没能对可持续绿色供应链的实施起到支持和推广的作用。同时企业在进行供应商选择过程中,并未将其纳入绿色供应链监督体系,在企业的职能部门当中忽视部门之间的有效合作,没有将环境审核整合到供应商的资格审定标准当中,从而对供应商进行有效评估和筛选,忽视供应商的水平对可持续绿色供应链实施的影响效果。在企业的可持续战略部署方面,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信息共享,而有效的信息是供应链管理成功的关键。

作为传统供应链的衍生和发展理论,可持续供应链尚未形成一个系统全面的概念界定,研究范式和结构体系尚未统一,仍需要继续探讨。目前,对于可持续供应链的研究主要是结合经济背景,在传统供应链的基础上加入了环境影响因素,但主要解决的问题焦点仍然是运作层面的问题研究,战略治理层面的较少;研究方法主要利用博弈的模型研究或是统计分析的实证研究,而将案例研究、模型研究和实证研究结合的成果较少,同时部分定量模型不够成熟,数据的收集和统计不够完善;可持续供应链的生态型和低碳型等研究主要处于概念层面,定量的深入研究仍需进一步探讨。

2)可持续供应链的发展趋势

研究范式的探索。对于一个学科或领域其研究范式是指一特定学科的科学家所共有的基本世界观,它是由其特有的观察角度、基本假设、概念体系和研究方式构成的,它表示科学家看待和解释世界的基本方式。对于可持续供应链来讲,尚未形成一个规范成熟的研究范式,对于供应链的可持续性研究如何设定动态的研究视角、构建更加完备的理论体系以及研究方法的交叉应用来解决供应链的可持续问题有待继续研究。

评估模型和指标体系的可持续构建。可持续性评估模型一般需要建立在满足社会绩效、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相互协调的基础之上的,不仅包括传统供应链的成本、响应、可靠性还有绿色供应链中的环境指标,更需要涵盖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社会层面的指标构建如何与环境、经济指标相互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如何确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通过模型来进行模拟仿真,进行有效的评估研究系统的可持续性,均对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挑战。

供应链的可持续战略治理研究。供应链的战略性网络设计与可持续治理机制的研究较少,结合供应链治理所针对的协调利益相关者制度结构问题,引入可持续发展视角如何有效地处理系统内部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从治理角度设置评价指标体系,并从供应链系统结构设计出发,对其进行战略性的生态网络设计和机构优化,在此基础上对可持续性的治理结构和模型进行优化选择,同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实践研究,对供应链战略治理机制的有效性进行检验。

5 结论

通过对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衍生理论的追踪和和梳理,发现供应链的可持续性经历了传统供应链、闭环供应链、绿色供应链、生态供应链和低碳供应链的演变和发展,尽管每个理论有自己的经济背景和研究重点,但均将降低污染排放,废弃物回收与循环利用等资源与环境问题纳入研究范畴,也表明了可持续供应链强调经济利益与环境影响相互协调的研究目标。在探讨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发现可持续供应链是一个复杂性、综合性和动态性的多学

科交叉的系统,其规范的研究范式、评估模型和绩效指标以及战略性的可持续治理将是供应链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其理论体系和实践均需要更多的开发和探索。

参考文献

[1]STEFAN SEURING.A review of modeling approaches for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J]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12:1-8.

[2]CRAIG R. CARTER, P.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evolution and future direction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2011, 41(1):46 - 62.

[3]ROBERT W. COOPER.Ethical issues, helps and challenges perceptions of members of The Chartered Institute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J].European 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Volume 1997,3(4): 189–198.

[4]马士华.供应链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NEW, S.J., PAYNE, P., 1995. Research frameworks in logistics:three models, seven dinners and a surve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and Logistics Management 25 (10),60-77.

[6]高峻峻,王迎军,郭亚军,吕芹. 供应链管理模型的分类和研究进展[J]. 中国管理科学,2005,05:118-127.

[7]周秀云,冯俊文. 供应链管理的定量方法研究综述[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01:141-143.

[8]张景涛,王丹力,王宏安,戴国忠. 敏捷供应链管理的综合集成研讨厅[J]. 系统工程学,2003,06:515-520.

[9]马小颖,蒋昌俊. 基于时间Petri网的供应链管理建模与分析[J]. 计算机工程,2003,01:82-84.

[10]王凤彬. “全息”原理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J]. 系统工程,2005,03:8-12.

[11]刘小群,马士华. 供应链管理下物流外包的协作机制及其实现[J]. 管理学报,2005,04:426-429.

[12]朱岩梅,尤建新.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外包策略选择分析[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5,01:114-119.

[13]田歆,汪寿阳,华国伟. 零售商供应链管理的一个系统框架与系统实现[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

践,2009,10:45-52.

[14]孙道银,李猛,纪雪洪. 供应链管理研究述评[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06:54-57.

[15]杨德礼,于江. 供应链管理下节点企业与第三方物流间协同合作的量化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03, 03:51-55.

[16]张莉,王谦. 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对采购物料的分类研究[J]. 管理评论,2009,04:104-110.

[17]廖燕. 基于RFID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集成[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10, 04:610-613.

[18]马浩博,季建华,何冰. 针对突发事件的供应链管理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2009,10:76-77+80.

[19]赵静,魏杰,孙晓晨. 基于模糊理论的闭环供应链定价决策研究[J]. 模糊系统与数学,2010,06:76-84.

[20]易余胤,袁江. 渠道冲突环境下的闭环供应链协调定价模型[J]. 管理科学学报,2012,01:54-65.

[21]葛静燕,黄培清. 基于博弈论的闭环供应链定价策略分析[J]. 系统工程学报,2008,01:111-115.

[22]NUNEN JAEE,EUIDWIJK R A.E-enabled closed loop supply chains[J] .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 2004, 46( 2) : 40~54.

[23]SCHULTMANN F, ZUMKELLER M, RENTZ O.Modeling reverse logistic tasks within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an ex ample from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6, ( 171) : 1033~1050.

[24]聂佳佳. 渠道结构对第三方负责回收闭环供应链的影响[J]. 管理工程学报,2012,03:151-158.

[25]周艳聪,李勇建,孙晓晨. 考虑返回补偿的闭环供应链随机库存补充策略[J]. 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0,01:42-47.

[26]NAKASHIMAY K, ARIMITSUY H. Optimal control of a remanufacturing system [J]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 ion Research, 2004,42( 17) : 3619~3625.

[27]王文宾,达庆利. 奖惩机制下闭环供应链的决策与协调[J]. 中国管理科学,2011,01:36-41.

[28]史成东,陈菊红. 产品再生产闭环供应链的协调研究[J]. 软科学,2009,05:60-62.

[29]熊中楷,曹俊,刘克俊. 基于动态博弈的闭环供应链回收质量控制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 2007,

04:42-50.

[30]YANG B, BURNS N D, BACKHOUSE C J. Management of uncertainty through postponement [J]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04, 42( 6) .

[31]李响,李勇建,蔡小强. 随机回收下的逆向供应链协调[J]. 系统工程学报,2008,06:713-719.

[32]KRIS L, NICO V. Reverse logistics network design with stochastic lead times[J] . Computers & Opera-tions Research, 2007, 34: 395~416.

[33]高文军,陈菊红. 基于CVaR的闭环供应链优化与协调决策研究[J]. 控制与决策, 2011,

04:489-494+500.

[34]杨玉香,周根贵. 随机需求下闭环供应链网络设施竞争选址模型研究[J]. 控制与决策, 2011,

10:1553-1561.

[35]刘诚,李伟,瞿攀. 随机需求条件下闭环供应链网络均衡[J]. 系统工程,2008,08:11-16.

[36]VLACHOS D, GEORGIADIS P, LAKOVOU E. A system dynamics model for dynamic capacity planning of remanufacturing in closed-loop supply chain[J] .Computers& Operations Research, 2007, ( 34) : 367- 394.

[37]吕君. 基于环境价值链的闭环供应链模式及其应用[J]. 中国工业经济,2007,06:46-52.

[38]郭亚军,赵礼强,李绍江. 随机需求下闭环供应链协调的收入费用共享契约研究[J]. 运筹与管理, 2007, 06:15-20.

[39]晏妮娜,黄小原,徐家旺. 具有产品再制造的闭环供应链动态运作模型[J]. 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7, 05:37-42.

[40]王文宾,达庆利,胡天兵,杨广芬. 基于惩罚与补贴的再制造闭环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J]. 运筹与管理, 2010,01:65-72.

[41]熊中楷,申成然,彭志强. 专利保护下再制造闭环供应链协调机制研究[J]. 管理科学学报, 2011,

06:76-85.

[42]汪应洛,王能民,孙林岩.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J]. 中国工程科学,2003,11:82-87.

[43]苑鹏博,向刚,史琼辉. 从企业绿色持续创新角度试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内容、实质和成功实施的关键[J]. 经济问题探索,2005,03:70-72.

[44]胡继灵,范体军,楼高翔. 绿色供应链管理中的企业间知识转移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08,

02:209-210+216.

[45]侯玉梅,孙曼. 绿色供应链管理新思路[J]. 物流科技,2012,01:6-8.

[46]朱庆华,窦一杰. 绿色供应链中政府与核心企业进化博弈模型[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7,

12:85-89+95.

[47]徐伟,郑燕飞. 绿色供应链管理中有举报行为的政企博弈分析[J]. 中国管理科学, 2008, S1:450-454.

[48]朱庆华,窦一杰. 基于政府补贴分析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博弈模型[J]. 管理科学学报,2011,06:86-95.

[49]周洁. 基于统计分析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影响因素与实践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

[50]曲英,朱庆华,武春友. 绿色供应链管理动力/压力因素实证研究[J]. 预测,2007,05:1-6

[51]薛斌,王京芳,葛晓梅. 对绿色供应链管理内部因素的动态分析[J]. 工业工程,2007,01:72-76.

[52]朱庆华. 绿色供应链管理动力/压力影响模型实证研究[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02:6-12.

[53]朱庆华. 影响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制约因素的实证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

02:83-87.

[54]朱庆华,耿涌. 绿色供应链管理动力转换模型实证研究[J]. 管理评论,2009,11:113-120.

[55]朱庆华,田一辉. 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动力模型研究[J]. 管理学报,2010,05:723-727.

[56]JOSEPH SARKIS. A strategic decision framework for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J] .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3, 11 ( 4) : 397- 409.

[57]朱庆华,耿勇. 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与绩效关系统计分析[J]. 数理统计与管理,2005,05:13-19.

[58]朱庆华,赵清华. 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其绩效评价研究述评[J]. 科研管理,2005,04:93-98.

[59]叶飞,张婕,张志利. 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资源承诺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关系[J]. 工业工程, 2009, 06:11-18.

[60]韩志新,陈通. 绿色供应链管理成熟度模型及评价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6:126-128.

[61]韩志新. 基于成熟度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J]. 统计与决策,2010,01:173-174.

[62]朱庆华. 基于绿色供应链的产品生态设计模型与方法研究[J]. 管理学报,2008,03:360-365.

[63]谢馥荟,谢家平. 不确定条件下全球绿色供应链的运作管理述评[J]. 科技管理研,2009,11:106-108.

[64]罗新星,彭素华. 绿色供应链中基于AHP和TOPSIS的供应商评价与选择研究[J]. 软科学, 2011, 02:53-56.

[65]齐宝库,刘霞,王欢. AHP-FUZZY综合评判方法在绿色供应链评价中的应用[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5:955-960.

[66]施先亮,乔晓慧. 区域生态供应链的内涵研究[J]. 管理世界,2010,02:171-172.

[67]陈杰,屠梅曾,孙大宁. 生态供应链下绿色采购的信号博弈[J]. 系统工程学报,2004,02:202-206.

[68]计国君,张茹秀. 基于演化博弈的生态供应链采购管理研究[J]. 生态经济,2010,01:26-29.

[69]田美荣. 生态供应链信息共享价值及实现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

[70]左志平,黎继子. 生态工业园与集群式供应链耦合机理分析[J]. 中国科技论坛, 2012, 05:137-

141+156.

[71]霍明奎,张向先,靖继鹏. 供应链信息生态链形成机理研究[J]. 情报科学,2012,10:1442-1446. [72]陈杰,熊炜. 生态供应链与生态型设计[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02:74-76.

[73]孙晶慧,张可明,施先亮. 区域生态供应链对环境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J]. 物流技术,2010,11:20-22. [74]唐华炳. 基于物质流分析方法的闭环供应链生态效率研究[J]. 物流技术,2011,03:113-116.

[75]宋巧娜. 随机模拟在生态供应链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 生态经济,2011,07:104-106.

[76]徐敏祥,徐新清,程钧谟. 基于多边指派博弈的生态供应链优化调整研究[J]. 价值工程, 2008,

03:55-57.

[77]温阳. 基于博弈论的生态供应链利益分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

[78]张茹秀,计国君. 基于异质消费群体的生态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J]. 生态经济,2010,03:22-27+31.

[79]B. SUNDARAKANI, R.SOUZA,M.GOH . Modeling carbon footprints across the supply chain.Int. J. Production Economics . 2010.128:43-50.

[80]G.W.HUA, T.C.E.CHENG, SHOUYANG Wang. Managing carbon footprints in inventory management.Int. J.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1.132:178-185.

[81]KAINUMA, Y., TAWARA, N. A multiple attribute utility theory approach to lean and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6.101:99-108.

[82]陈思源,董敏,王京安等.基于碳足迹的供应链管理研究与思考.生态经济.2011(7).

[83]F. WA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b818341452.html,I, N. SHI. A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for green supply chain network design.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11.51:262-269.

[84]王晖.供应链低碳化的卓越之道-如何实现物流和运输业的低碳化.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决策者气候变化2007综合报告摘要.2007(5).

[85]A. CHAABANE N, A.RAMUDHIN,M.PAGUET. Design of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s under the emission trading scheme. Int. J.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2.135:37-49.

[86]ZHAOHUI WU, MARK PAGELL, Balancing priorities: Decision-making in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11.29:577-590.

[87]SHEU,J.B.,CHOU,Y.H.,HU,C.C..An integrated logistics operational model for green-supply chain management.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2005.41:287-313.

[88]蔡伟琨,毛帅,蔡友霞.低碳供应链发展的企业战略探析.企业活力.2011(10).

[89]谢彩虹.低碳经济下中国零售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对策.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1(5).

Research on sustainability of th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LI Yong-jian, Zhao Xiu-kun

(China Academ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progress of the theory i.e. traditional supply chain,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green supply chain, eco-supply chain and low carbon supply chain,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al study on the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we find the discussion questions and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for providing the reference basis for supply chain sustainability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Key Word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收稿日期: 2012-11-1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002077)

作者简介:李勇建(1973-),男(汉族),山东菏泽人,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秀堃(1986-),女(汉族),天津人,南开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方向。

学习供应链管理课程的价值和意义

浅谈学习《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的价值和意义研究表明,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总是能够使供应链上的企业获得并保持稳定持久的竞争优势,进而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通过学习供应链管理课程,能对物流、供应链、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有系统的了解,对国内外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现状有清晰的认识,从而使日后从事企业管理工作或营销工作的学生娴熟的驾驭该类工作。 一、供应链管理对从事企业管理活动的战略意义 供应链管理,它从战略层次和整体的角度把握最终用户的需求,通过企业之间有效的合作,获得从成本、时间、效率、柔性等最佳效果。包括从原材料到最终用户的所有活动,是对整个链的过程管理。它是威力无穷的竞争武器,因为其实现了缺货和库存的同时优化,达到双倍的收益。如果供应链管理不好,缺货和库存同时恶化,就会造成双倍的损失。其对企业管理活动的战略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通过建立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可以达到以下目标:(1)对于制造商/买主 降低成本(降低合同成本)、实现数量折扣和稳定而有竞争力的价格、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库存水平、改善时间管理、缩短交货提前期和提高可靠性、优化面向工艺的企业规划、更好的产品设计和对产品变化更快的反应速度、强化数据信息的获取和管理控制。 (2)对于供应商/卖主

保证有稳定的市场需求、对用户需求更好地了解/理解、提高运作质量、提高零部件生产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对买主交货期改变的反应速度和柔性、获得更高的(比非战略合作关系的供应商)利润。 (3)对于双方 改善相互之间的交流、实现共同的期望和目标、共担风险和共享利益、共同参与产品和工艺开发,实现相互之间的工艺集成、技术和物理集成、减少外在因素的影响及其造成的风险、降低机会主义影响和投机几率、增强解决矛盾和冲突的能力、订单、生产、运输上实现规模效益以降低成本、减少管理成本、提高资产利用率。 (二)加速现代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 供应链管理是适应现代生产方式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现代流通方式, 反过来, 它的不断完善和水平的提高又加速了现代生产方式的发展。现代生产方式是依据比较优势的理论,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 以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为中心, 实现全球化的采购、全球化的组织生产和全球化的销售。于是现代物流成为与现代生产方式衔接的枢纽, 与现代物流共生的供应链管理成为现代生产和现代物流的有力工具。 (三)改变现代社会竞争的方式 在传统的生产和流通中, 竞争方式主要是企业之间的竞争, 既有同业之间的竞争, 也有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的结果往往破坏了生产和

可持续发展供应链管理建立方案

可持续发展供应链管理建立方案可持续发展供应链管理建立方案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定义理解 我国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拓展上都还不成熟。一般来说,绿色供应链管理,旨在综合环境影响和资源优化利用来考虑企业供应链发展问题,即从产品的原材料采购期开始就进行追踪和控制,使其在设计研发阶段就遵循环保规定,从而减少产品在使用期和回收期为环境带来危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师“面向未来”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面向未来发展,企业需要秉承一系列的前沿发展理念,绿色供应链管理便是其中之一。企业需要在供应链各个环节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利用效率的问题,注重对环境的保护。防止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大量消耗人类社会的有限资源。因此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管理面向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全过程”的绿化管理 在整条供应链中,虽然一些位于关键环节的企业,对于环境管理制定并实施了严格的内部标准,但他们的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分销商却并不一定遵守同样的标准,这就使得供应链环节管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遭到了破坏,根木无法达到关键环节企业的环保目的。所以绿色供应链管理不仅是一个企业的问题,还是一个涉及从资源获得到最终消费的整个供应链下所有企业的问题。(三)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生态管理视角下的协调与合作 能否从真正意义上构建起一个绿色供应链,关键取决于供应链下企业的协调与合作能否顺利开展,在供应链中应该有一个面向市场的龙头企业或者下游企业发挥牵引作用,在内外部环节兼顾的前提下,还要深

化企业间的协调与合作的关系,共同创造出绿色企业间的合作形象。 二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企业的环境环保意识还比较淡薄,他们一般把环境管理看作室未来应付环保标准而不得不付出的成本,对优化环境缺乏主动性和责任感。另外,在企业合作关系方而往往存在短期行为,导致企业间的战略合作没有可靠地保证,同时,一些企业的环保实践也仅仅停留在自身的生产经营上,实现整个供应链条“全盘绿化” 的应用个案寥寥无几,虽然有些企业也打出了绿色营销的旗帜。积极进行IS014000认证。但面向上下游得分供体系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发展。 (二)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在宏观上注重绿色产业链条的.发展布局 在供应链的培育和发展中,供应链上的企业可能属于不同的产业范畴,事实上,一个成功的供应链,基本上都会发展触及到不同的产业或行业范畴,例如某奶制品企业在上游通过展览联盟发展了奶牛饲养基地,这就使得改供应链横跨了第一和第二两大产业,当然,该企业如果发展向下的分析体系,那就进入了第三产业。因此,在宏观上进行有关经济发展规划时,注重绿色产业链条的发展布局,那么势必会推动绿色供应链的发展。 2、在微观上注重开发企业自身的绿色价值链 就一个企业来讲,可开发的绿色价值节点主要有绿色技术、绿色产品、绿色包装、绿色品牌、绿色渠道等。所以企业要将自身的价值链进行分析,找到可开发的绿色供应链节点进行开发,还可以借助外部因素推动企业价值链的绿化,最后,还需要用绿色品牌将努力成功固定下来。 3、依据资源情况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 在我国,各地的资源状况不同,有的地区立足绿色资源优势,通过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绿色产品,创建了一批绿色品牌,如我国的黑

心得体会 企业供应链管理心得体会

企业供应链管理心得体会 企业供应链管理心得体会 学习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管理心得体会 姓名:姜萌学号:xx517021组别:第三组这段时间自己学习了第六章,发现有许多的东西都是自己不知道的,大部分知道的都是传统采购,很少知道这一章里提到的各种采购方法。 在传统管理下,采购重点是放在与供应商如何进行商业交易上,即在重视交易过程中供应商价格的比较,通过供应商的相互竞争选择价格最低的作为合作者为特点。在采购中,交货质量、交货时问是重要考虑的因素,但都是通过事后把关的办法来进行控制的,如到货验收等,交易过程的重点放在价格的谈判上。因此,供应商与采购部门经常要进行报价、问价、还价等来回谈判,最后从多个供应商中选择一个价格最低的供应商签订合同,订单才能决定下来。 所以在学习了这一章后我总结了传统采购的特点以及在供应链下采购的特点,最后还对比分析了他们的区别,因为我认为类比法对于我来说更容易让我记住知识点,所以我就采取了先分类再比较的方法来学习这一章,当然,我们组主要负责的就是JIT准时化采购,我对它的了解也比较深入,在小组里我也负责的是JIT准时化采购的特点,当然我也是从这里知道它和传统采购的比较,到底在哪里是优胜致胜的关键。 以下这些理论就是我总结和借鉴来的对这章的总结。希望老师批评指正,当然还会在老师和各组的带领下深入了解这些内容。

一.传统管理下的采购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1.传统采购过程是一个信息私有化的过程 选择供应商在传统的采购中是首要任务。在采购活动中,因为给供应商提供的信息越多,供应商的竞争筹码就越大,对采购方不利。因此,采购方为了能从众多竞争性的供应商中选择一个最佳的供应商,往往会保留私有信息。而供应商在与其他供应商竞争时,也会隐瞒自己的信息。这样一来,采购和供应双方都不能有效地进行信息共享互存,导致信息不对称,引发相互的不信任。 2.采购部门对质量和交货期的检查都是事后把关 在传统管理的采购模式下,采购方基本无法参与到供应商的生产过程和相关的质量控制活动中来,双方的工作既不透明也无法做到有效沟通。因此,采购部门难以对采购品进行实时的跟踪查询。 3.供需关系是临时的或短时期的合作关系 在传统管理下的采购模式中,供应与需求之间无法做到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而是一种临时或短时的合作。由于缺乏相互合作和沟通协调,在采购过程中就会出现相互推诿和抱怨,双方没有更多的精力来筹谋工作,可想而之,采购的质量和效率势必下降。 4.缺乏快速响应用户需求的能力 由于供应与采购双方在信息沟通方面缺乏及时的信息反馈,导致采购方在生产需求减少时库存增加;生产需求增加时,出现供不应求的 现象。在市场需求骤变时,供需之间对用户的需求无法积极响应,从而缺乏应付市场变化的能力。

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有哪几种主要模式

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有哪几种主要模式 物流管理是企业管理活动中业已存在的主要工作之一,虽然过去还没有明确提出供应链的概念。早期的物流管理仅关注企业内部的物流组织,很少涉及到企业外部物流的问题,才把物流管理扩展为供应链管理,因而其组织结构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等人将企业组织结构变化与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等联系起来,对美国企业物流管理组织的变化总结出了几种典型模式。 1.传统物流管理组织结构 这种组织结构就是常说的按职能专业部门分工的组织形式。这时的部门划分主要表现为按专业分割。虽然有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协调,但是由于各个部门总是从各自的利益出发,从部门主管开始就很难达成一致,更不用说下面的工作人员。这种现象意味着整个工作缺乏跨职能协调,从而导致重复和浪费,信息常被扭曲或延迟,权力界限和责任常常是模糊的。这时候还没有出现独立的物流管理功能,也没有独立的职能部门。 2.简单功能集合的物流组织形式 当人们初步认识到业务分割和分散化的组织使企业反应迟钝之后,即开始了对组织功能的合并和集合的尝试,这种变化出现在本世纪50年代。但是这时的功能集合只集中在少数核心业务上。在市场营销领域,集中点通常围绕在客户服务周围。在制造领域,集中通常发生在进入原材料或零部件采购阶段,大多数的部门并未改变,组织层次也未做大的改变,因此其功能整合的效果有限。 3.物流功能独立的组织形式 物流管理的重要性受到了进一步重视,出现了物流管理功能独立的组织形式。此时将物资配送和物料管理的功能独立出来,在企业中的地位也提高了。尤其是随

着市场需求量逐渐加大,企业为了更快地、成本更低地作出反应,纷纷建立面向零售业的物流配送中心,这也是造成物流管理部门相对独立和地位提升的原因之一。 4.一体化物流组织形式 物流一体化组织的雏形出现了。这种组织结构试图在一个高层经理的领导下,统一所有的物流功能和运作,目的是对所有原材料和制成品的运输和存储进行战略管理,以使企业产生最大利益。这一时期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促进了物流一体化组织的形成。 在这种组织结构中,负责总体的计划与控制处在组织的最高层次上,这种努力的结果促进了一体化的形成。计划功能关注的是长期的战略定位,并对物流系统质量改进和重组负责。物流控制的注意力集中在成本和客户服务绩效的测量上,并为管理决策制定提供信息。物流控制系统开发是综合物流管理的关键程序之一。这时的物流组织将厂商定位在可以处理采购、制造支持和物资配送之间的利益协调方面,有利于从整体把握全局观念。 这已是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形态了。一项综合研究显示,在过去的十年里,物流组织完成了从分隔到物流一体化的转化,使功能渐趋整合。物流组织已扩展到包括联盟关系,并在可预见的未来保持优势。比如武汉良中行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专注于餐饮供应链运营价值提升的现代化高新技术企业,用互联网的技术构筑智慧、敏捷的餐饮食材供应链服务平台。用互联网的的手段支撑冷链物流的发展。 5.从功能一体化向过程重构转移 适应供应链管理的组织结构变化逐渐从过去的注重功能集合转向注重过程的重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内容及意义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内容及意义 一、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一)供应链管理的含义和特征 1.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是以提高企业个体和供应链整体的长期绩效为目标,对传统的商务活动进行总体的战略协调,对特定公司内部跨职能部门边界的运作和在供应链成员中跨公司边界的运作进行战术控制的过程。 供应链管理就是要整合供应商、制造部门、库存部门和配送商等供应链上的诸多环节,减少供应链的成本,促进物流和信息流的交换,以求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生产和配送适当数量的正确产品,提高企业的总体效益。 供应链管理通过多级环节,提高整体效益。每个环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这些环节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成网络系统。同时这个系统也不是静止不变的,不但网络间传输的数据不断变化,而且网络的构成模式也在实时进行调整。 2.供应链管理的特征 (1)以顾客满意为最高目标,以市场需求的拉动为原动力; (2)企业之间关系更为紧密,共担风险,共享利益; (3)把供应链中所有节点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 图1-4 供应链管理的范围 (4)对工作流程、实物流程和资金流程进行设计、执行、修正和不断改进; (5)利用信息系统优化供应链的运作; (6)缩短产品完成时间,是生产尽量贴近实时需求; (7)减少采购、库存、运输等环节的成本。 以上特征中,(1)(2)(3)是供应链管理的实质,(4)(5)是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两种主要方法,而(6)(7)则是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目标,即从时间和成本两个方面为产品增值,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二、供应链管理的内容 作为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相关运营活动的协调平台,供应链管理应把重点放在以下几个

供应商管理的重要性

供应商管理的重要性 百年方略(北京)咨询有限公司赵莉霜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物流在整个企业乃至整个市场经济中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中的供应商,从它的筛选到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砝码。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一项全球范围内的采购与供应链研究结果 表明:在所有的降低采购成本的方式当中,供应商参与产品开发最具 潜力,成本的降低可达42%,利用供应商的技术与工艺则可降低成本40%,利用供应商开展即时生产可降低成本20%,供应商改进质量可降低成本14%,而通过改进采购过程以及价格谈判等仅可达到11%。欧洲某专业机构的另一项调查也得出类似结果:在采购过程中通过价格谈判降低成本的幅度一般在3% ~5%,通过采购市场调研比较、优化供应商平均可降低成本3% ~10%,通过发展伙伴型供应商并对供应商进行综合改进可降低成本10% ~25%,而供应商早期参与产品开发成本降低可达10% ~50%。由此可见,降低采购成本的最高境界是“上游”采购,亦即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充分有效地利用供应商。相关的研究都表明加强供应商的管理已经成为大幅度降低采购成本的绝佳途径。 一、供应商管理的重要性

供应商是指为企业生产和科研单位研发提供原材料、部件、设备及其它资源的企业,供应商既可以是生产性的企业,也可以是流通性的企业。供应商管理是指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将采购企业、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连成一个有机整体的管理模式。供应商的选择与管理是物流管理的重要环节。有效的供应商管理,无论对整个物流来说,还是从单个的企业来看,都至关重要。供应商已成为一种战略筹码,供应商管理也成为造就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谁拥有具有独特优势的供应商,谁就能赢得竞争优势。加强对供应商团队的管理可以缩短交货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应变能力。搞好供应商的选择与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供应商选择及管理体系,不断优化企业的供应网络,对于提高供应商管理的效益,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供应商的选择 供应商管理的前提是确定合格的供应商,不同的企业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寻找并且选择自己的供应商,有的企业根据新闻媒体的广告来获得供应商的信息并进行选择;有的企业通过互联网来寻找自己的供应商;有的企业根据行业期刊的信息来选择自己的供应商;也有的企业比如沃尔玛通过招标的方式来选择自己的供应商。不管是通过何种途径来选择自己的供应商都必须仔细考虑供应商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质量标准;原材料价格;生产和财务能力;承担社会责任的状况;交货能力和服务水平等几个方面。总之,在今天这样一个非常复杂和

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818341452.html, 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综述 作者:费欢欢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6年第30期 摘要: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许多公司也加快持续发展的相关理念运用到公司管理当中的研究。其中,公司的供应链管理部门开始运用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管理。这就形成了当前比较热门的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理论,所谓可持续供应链理论,是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整合在整个供应链管理当中,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协调和优化,从而实现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是着眼于这一角度,总结和研究了国内外关于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着眼于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历程和发展内涵以及我国在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研究,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我国可持续供应链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为我国可持续供应链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指导。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供应链管理;绿色发展;研究综述 随着全球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成为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对于人类来说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伴随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从而引发了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生态环境的不断破坏,造成了许多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如果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就会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进一步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渐渐深入人心,人们逐渐意识到,只有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革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也逐渐转变为供应链和供应链体系之间的竞争,涉及到企业是否能够实施可持续的供应链管理。可持续供应链管理按照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合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整合新技术,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企业的,经营效率。当前有关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理论研究非常丰富,但是这些研究涉及到许多方面,许多领域,当前学术界还缺乏对这些研究的相关总结。因此本文就是对这些理论的相关研究,而当前学术界对于可持续供应链管理那理论进行总结,分析现有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一、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发展概述 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相关研究是一门比较新兴的研究理论。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等相关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1993年,Drumwrigt提出,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仅要产生利润,还应该对社会和环境负责,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注重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在这种基础上展开新型的采购,生产消费等基本生产经营活动。MurphyPois在 他的物流管理相关研究中指出,物流活动中也应该注意环境问题,并将环境理念纳入到供应链管理当中。我国的学者认为,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要实现绿色物流,所谓的绿色物流指的是,在产品的运输储存,包装基本物流过程中,应该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进行相关的规划和施行。其目的是为了减少对外部环境的污染,通过这种绿色物流,可以有效的利用外部资源,降低对外部环境的破坏。美国学者Easton提出企业应该将社会责任纳入到企业供应链管理活

【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的特点是什么

【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的特点是什么?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导语:供应链管理也是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一致性低、质量差的来料批次对任何制造企业都可能带来长期的深层次问题;因供应商不良的产品给企业造成的损失也是让人分外可惜。 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来说,意味着不合格产品出厂的风险可以管控。掌握供应商的实时质量表现水平意味着双方总体供应商网络成本的削减。在这个最终产品的质量对供应商产品质量的依赖性之高甚于以往任何年代的当今社会,供应链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 图示:供应链管理的特点是什么? 今天的市场是买方市场,今天的市场也是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化市场。企业要想在市场上生存,除了要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之外,还要对它在市场的活动采取更加先进、更加有效率的管理运作方式。供应链管理就是在这样的现实情况出现的,很多学者也对供应链管理

给出了定义,但是在诸多定义中比较的全面的应该是这一条:供应链管理是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在核心企业协调下,本着共赢原则、以提高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以协同商务、协同竞争为商业运作模式,通过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技术、信息技术和集成技术,达到对整个供应链上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业务流和价值流的有效规划和控制,从而将客户、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服务商等合作伙伴连成一个完整的网状结构,形成一个极具竞争力的战略联盟。简单地说,供应链管理就是优化和改进供应链活动,其对象是供应链组织和他们之间的“流”,应用的方法是集成和协同;目标是满足客户的需求,最终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能力。供应链管理的实质是深入供应链的各个增值环节,将顾客所需的正确产品(Right Product)能够在正确的时间 (Right time),按照正确的数量(Right Quantity)、正确的质量(Right Quality)和正确的状态(Right Status)送到正确的地点(Right Place)----即“6R”,并使总成本最小。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它的先进性体现在是以顾客和最终消费者为经营导向的,以满足顾客和消费者的最终期望来生产和供应的。除此之外,供应链管理还有以下几种特点: 1、供应链管理把所有节点企业看作是一个整体,实现全过程的战略管理。传统的管理模式往往以企业的职能部门为基础,但由于各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职能部门之间的性质、目标不同,造成相互的矛盾和利益冲突,各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职能部门之间无法完全发挥其职能效率。因而很难实现整体目标化。供应链是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削售商、客户和服务商组成的网状结构。链中各环节不是彼此分割的,而是环环相扣的一个有机整体。供应链管理把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业务流和价值流的管理贯穿于供应链的全过程。它覆盖了整个物流,从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采购与供应、产品制造、运输与仓储到销售各种职能领域。它要求各节点企业之间实现信息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存、并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真正实现整体的有效管理。 2、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化的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是采用集成的思想和方法。它是一种从供应商开始,经由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客户的全要素、全过程的

华为的供应链管理分析

宁波理工学院 《供应链管理》 选修课程期末大作业 题 目: 华为的供应链管理分析 组员姓名及学号:

任课老师:葛洪磊 完成时间:2014.5.25 目录 1.供应链及其管理的概念 (5) 2公司背景 (6) 2.1发展历程 (6) 2.2宜家的机构组织 (7) 2.3各管理层之间的关系 (8) 3华为案例分析 (8) 3.1内部供应链的协同管理 (8) 3.2.外部供应链的协同管理 (9) 3.3华为公司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效果 (10)

4. 华为国际市场分销状况 (11) 5.华为前阶段在供应链上存在的问题 (15) 6.同类型企业的供应管理 (16) 6.1.中兴通讯介绍 (16) 6.2.中兴全球供应链机遇与挑战研讨 (17) 6.3.供应链全周期管理 (20) 7.华为的ISC供应链管理体系 (22) 7.1华为供应链的调整 (22) 7.2华为供应链变革存在的挑战 (23) 引言 目前,企业在跨国经营中竞争已由产品竞争逐渐转移到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协同管理以其优于传统供应链管理的出众表现,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虽然我国的跨国企业供应链协同管理发展刚刚起步,但是以华为为代表的一些优秀

跨国企业通过实施供应链协同管理技术,帮助企业改善了供应链绩效、控制了隐形的运营费用,使拓展后的供应链风险系数降低到最小,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应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供应链协同管理运行模式。 20 世纪90 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的国内市场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全球化信息网络和全球化市场的形成及技术变革的加速,使得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以整个世界作为资源配置的大舞台,生产资本向全球流动以及由它所带动的全球贸易和金融活动,就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围绕新产品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企业在跨国经营中面临着新的挑战。跨国经营的企业为了通过国际性运营得到最大收益,就要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资源,把合适的国家变成它的产品生产线,结果是导致竞争的全球化。如果跨国公司要想继续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通过战略调整,提高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的能力。供应链协同管理(Supply-Chain Management,SCM)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与模式日益受到企业的重视。尤其是对于跨国公司来讲,实施有效的跨国供应链管理(Glob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GSCM)对于赢得这场全球化竞争至关重要。

供应链运作的现实意义

供应链管理的当代意义及其运用 摘要:在传统意思上,供应链管理就是物流,即原料的挪动。然而,发展到今天,供应 链管理蕴涵了更为丰富的内容, 包含物流、信息跟资金的管理, 其中波及初始需要管理、原料供应商、内部制造、对内对外的物流以及终极的客户。针对不同行业须要,激活供应链管理的各个环节,将更大程度川发挥供应链管理在再造企业竞争上风方面的作用。 案例分析 一、关于供应链 (一) 供应链管理的载体 供应链管理的载体有两个: 1. 计算机信息系统。它又分为两部分: 其一是企业内部网, 也称局域网( Intranet) 。 对企业内部的财务、营销、库存等所有的业务环节进行管理。 其二是建立企业外部网, 一般使用Internet , 以便与上下游企业快速沟通, 快速解决问题。包括定单体系、管理体系、库存查询等, 通过公共游览器可以游览所有的公共信息, 满足信息的逆向流动。 2. 物流配送中心。制定适应供应链管理的配送原则和管理原则。配送中心不仅完成物流活动, 还产生了大量的信息和信息的流动。因此物流配送活动也是信息的载体。 (二)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要求 1. 信息资源共享。信息是现代竞争的主要后盾。供应链管理采用现代科技方法, 以最优流通渠道使信息迅速、准确地传递, 在供应链商的各企业间实现资源共享。 2. 提高服务质量, 扩大客户需求。在供应链管理中, 一起围绕“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运作。现在消费者大多要求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前置时间越短越好, 为此供应链管理通过生产企业内部、外部及流通企业的整体协作, 大大缩短产品的流通周期, 加快了物流配送的速度, 从而将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满足。 3. 实现双赢。供应链管理把供应链的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等联系在一起, 并对之优化, 使各个相关企业形成了一个融会贯通的网络整体, 在这个网络中, 各企业仍保持着个体特性。但它们为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共同合作, 实现多赢的结果。 在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中, 有人预测, 未来的生产和流通, 将看不到企业, 而只看到供应链。生产和流通的供应链化将成为现代生产和流通的主要方式。 二、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意义 (一) 对现代流通方式的创新 流通方式在传统称谓上一般称为批发和零售。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 批发被称为BtoB , 零售被称为BtoC 或CtoC。应该说BtoB 即传统的批发在社会商品的流通中占据相当大的份额, 对社会资源的配置起到巨大的作用。实际上在流通方式的革命中, 我们一直都希望自己的商圈相对稳定, 并积极寻求这一路径。供应链管理为我们提供了这一方法, 所以说供应链管理是现代流通方式的创新, 是新的利润源。在供应链中, 上下游企业形成了战略联盟, 因此它们的关系是相对稳定的。它们通过信息共享, 形成双赢关系, 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 降低社会总的成本, 避免了企业间的恶性竞争, 提高了各企业和整个供应链及全社会的效益。供应链向我们展示了现代的全新的流通方式。 (二) 加速现代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 供应链管理是适应现代生产方式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现代流通方式,反过来,它的不断完善和水平的提高又加速了现代生产方式的发展。现代生产方式是依据比较优势的理论, 以现信

可持续发展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可持续发展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摘要: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资源利用率越来越高,要求更多的企业在谋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最大程度上去关注环境问题,把环境因素融入供应商管理之中。本文将从绿色供应链的内涵、具体内容和实施策略等方面来探讨和研究绿色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 从而为实现企业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绿色供应链;供应链管理 经济的发展已经使得竞争不再单纯是企业与企业之间,更多地注重不同链条上更多的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以及客户之间的竞争,注重了供应链的外部环境。供应链管理成为企业实现整个渠道商业流程优化的一个平台被更多的现代企业所利用和推崇。供应链的概念更加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 如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乃至与一切前向的关系, 与用户、用户的用户及一切后向的关系。新的环境时代对全球范围内制造和生产型企业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即如何使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能够共同协调发展。目前,公众已不仅要求企业对产生的废物进行处理,更要求企业减少产生污染环境的废物,而且要求企业进行绿色管理,生产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就是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环境的影响而应运而生。 一、绿色供应链的思想内涵 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MRC) 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40万美元的资助下, 进行了―环境负责制造(ERM) ‖研究, 将绿色供应链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并于1996 年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它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 涉及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和用户,其目的是使得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 对环境影响最小, 资源效率最高。可见绿色供应链把环境融入到整个供应链中, 从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直到客户消费后的商品处理的整个过程都应该考虑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 降低整个生产活动给人类和环境带来的危害, 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

企业供应链管理战略的基本特征

企业供应链管理战略的基本特征 1

企业供应链战略的特征及原则 内容提要:本文论述了供应链战略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原则,根据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从价值创新的角度组建或加盟全球性的供应链体系,借助网络的力量发展企业的核心能力,以回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供应链管理正在成为国际企业界盛行的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在经济发展环境复杂、竞争日趋全球化的情况下,商业竞争不再是公司与公司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处在国际市场前沿的跨国公司都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新一轮的战略攻势,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战略策划的重点是经过对供应链的重新组合和调整,寻求更具实力的战略伙伴,以在下一步的竞争中赢得具有引导和争夺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对于加入WTO之后的中国企业,如何提高竞争力与竞争承受力,在国际市场的争夺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研究和运用这一新的经营战略有着重要意义。 一、从价值链角度看企业供应链战略 企业是一个综合设计、生产、销售、运送和管理等活动的集合体,其创造价值的过程可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增值活动,其总和即构成企业的”价值系统”。其中的每一项经营管理活动就是这一” 2

价值系统”中的”价值链”。 依照产品实体在价值链各环节的流转程序,企业的价值活动可分为上游环节和下游环节两大类。企业的基本价值活动中,原材料供应、产品开发、生产运行可被称为”上游环节”;成品储运、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可称为”下游环节”。上游环节例值活动的中心是产品生产,与产品的技术特性密切相关,下游环节的中心是满足顾客,与市场紧密相联。任何企业都只能在”价值链”的某些环节上拥有优势,而不可能拥有全部的优势,在某些价值增值环节上本企业拥有优势,而在其余的环节上其它企业可能拥有优势。为达到”双赢”乃至”多赢”的协同效应,企业之间彼此在各自的关键成功因素——价值链的优势环节上展开合作,能够求得整体收益的最大化,这就是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的原动力,而循着价值链上溯、以原材料及产品供应和业务外包为特征的企业间的纵向联盟即可称为”供应链”或”供应链网络”。 企业的供应链战略发端于国际企业界正在兴起的一场革命,它从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和日益复杂的竞争形势出发,来系统地考虑企业的供应链设计和行业供应商的选择问题。供应商不但要经过制造商的调查,提供质量保证措施和不断改进原则,以及对有效改进系统的论证,还必须与合作者一起工作以创立对质量、成本、交货时间和过程能力的标准。 3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内容及意义教学总结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内 容及意义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内容及意义 一、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一)供应链管理的含义和特征 1.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是以提高企业个体和供应链整体的长期绩效为目标,对传统的商务活动进行总体的战略协调,对特定公司内部跨职能部门边界的运作和在供应链成员中跨公司边界的运作进行战术控制的过程。 供应链管理就是要整合供应商、制造部门、库存部门和配送商等供应链上的诸多环节,减少供应链的成本,促进物流和信息流的交换,以求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生产和配送适当数量的正确产品,提高企业的总体效益。 供应链管理通过多级环节,提高整体效益。每个环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这些环节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成网络系统。同时这个系统也不是静止不变的,不但网络间传输的数据不断变化,而且网络的构成模式也在实时进行调整。 2.供应链管理的特征 (1)以顾客满意为最高目标,以市场需求的拉动为原动力; (2)企业之间关系更为紧密,共担风险,共享利益; (3)把供应链中所有节点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 图1-4 供应链管理的范围 (4)对工作流程、实物流程和资金流程进行设计、执行、修正和不断改进; (5)利用信息系统优化供应链的运作; (6)缩短产品完成时间,是生产尽量贴近实时需求; (7)减少采购、库存、运输等环节的成本。 以上特征中,(1)(2)(3)是供应链管理的实质,(4)(5)是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两种主要方法,而(6)(7)则是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目标,即从时间和成本两个方面为产品增值,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二、供应链管理的内容

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

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 供应链管理是迄今为止企业物流发展的最高级形式。虽然供应链管理非常复杂,且动态、多变,但众多企业已经在供应链管理的实践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显著的成效。当前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正呈现出一些明显的趋势: 1、时间与速度 越来越多的公司认识到时间与速度是影响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比如,在IT行业,国内外大多数PC制造商都使用Intel的CPU,因此,如何确保在第一时间内安装Intel最新推出的CPU就成为各PC制造商获得竞争力的自然之选。总之,在供应链环境下,时间与速度已被看作是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一个环节的拖沓往往会影响整个供应链的运转。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通过各种手段实现它们之间物流、信息流的紧密连接,以达到对最终客户要求的快速响应、减少存货成本、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水平的目的。 2、质量与资产生产率 供应链管理涉及许多环节,需要环环紧扣,并确保每一个环节的质量。任何一个环节,比如运输服务质量的好坏,就将直接影响到供应商备货的数量、分

销商仓储的数量,进而最终影响到用户对产品质量、时效性以及价格等方面的评价。时下,越来越多的企业信奉物流质量创新正在演变为一种提高供应链绩效的强大力量。另一方面,制造商越来越关心它的资产生产率。改进资产生产率不仅仅是注重减少企业内部的存货,更重要的是减少供应链渠道中的存货。供应链管理发展的趋势要求企业开展合作与数据共享以减少在整个供应链渠道中的存货。 3、组织精简 供应链成员的类型及数量是引发供应链管理复杂性的直接原因。在当前的供应链发展趋势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考虑减少物流供应商的数量,并且这种趋势非常明显与迅速。比如,跨国公司客户更愿意将它们的全球物流供应链外包给少数几家,理想情况下最好是一家物流供应商。因为这样不仅有利于管理,而且有利于在全球范围内提供统一的标准服务,更好地显示出全球供应链管理的整套优势。 4、客户服务方面 越来越多的供应链成员开始真正地重视客户服务与客户满意度。传统的量度是以“订单交货周期”、“完整订单的百分比”等来衡量的,而目前更注重客户对服务水平的感受,服务水平的量度也以它为标

可持续发展下的绿色供应链管理

可持续发展下的绿色供应链管理 字号:T|T 2010年03月05日11:17 中国物流与采购网 人类的经济系统是一个建立在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的巨大开放系统,良性循环的自然生态系统是经济系统得以持续运行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之间的竞争正在被供应链的竞争 人类的经济系统是一个建立在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的巨大开放系统,良性循环的自然生态系统是经济系统得以持续运行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之间的竞争正在被供应链的竞争所取代。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没有将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与经济活动很好的协调起来,在加上国内巨大的人口压力,必须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供应链的管理对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定义理解 我国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拓展上都还不成熟。一般来说,绿色供应链管理,旨在综合环境影响和资源优化利用来考虑企业供应链发展问题,即从产品的原材料采购期开始就进行追踪和控制,使其在设计研发阶段就遵循环保规定,从而减少 产品在使用期和回收期为环境带来危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师“面向未来”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面向未来发展,企业需要秉承一系列的前沿发展理念,绿色供应链管理便是其中之一。企业需要在供应链各个环节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利用效率的问题,注重对环境的保护。防止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大量消耗人类社会的有限资源。因此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管理面向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全过程”的绿化管理 在整条供应链中,虽然一些位于关键环节的企业,对于环境管理制定并实施了严格的内部标准,但他们的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分销商却并不一定遵守同样的标准,这就使得供应链环节管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遭到了破坏,根本无法达到关键环节企业的环保目的。所以绿色供应链管理不仅是一个企业的问题,还是一个涉及从资源获得到最终消费的整个供应链下所有企业的问题。(三)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生态管理视角下的协调与合作

供应链管理的作用

供应链管理的作用 从上述定义中,我们能够解读出供应链管理包含的丰富内涵。 首先,供应链管理把产品在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中对成本有影响的各个成员单位都考虑在内了,包括从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到仓库再经过配送中心到渠道商。不过,实际上在供应链分析中,有必要考虑供应商的供应商以及顾客的顾客,因为它们对供应链的业绩也是有影响的。 其次,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在于追求整个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和整个系统费用的有效性,总是力图使系统总成本降至最低。因此,供应链管理的重点不在于简单地使某个供应链成员的运输成本达到最小或减少库存,而在于通过采用系统方法来协调供应链成员以使整个供应链总成本最低,使整个供应链系统处于最流畅的运作中。 第三,供应链管理是围绕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有机结合成一体这个问题来展开的,因此它包括企业许多层次上的活动,包括战略层次、战术层次和作业层次等。 尽管在实际的物流管理中,只有通过供应链的有机整合,企业才能显著地降低成本和提高服务水平,但是在实践中供应链的整合是非常困难的,这是因为:首先,供应链中的不同成员存在着不同的、相互冲突的目标。比如,供应商一般希望制造商进行稳定数量的大量采购,而交货期可以灵活变动;与供应商愿望相反,尽管大多数制造商愿意实施长期生产运转,但它们必须顾及顾客的需求及其变化并作出积极响应,这就要求制造商灵活地选择采购策略。因此,供应商的目标与制造商追求灵活性的目标之间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 其次,供应链是一个动态的系统,随时间而不断地变化。事实上,不仅顾客需求和供应商能力随时间而变化,而且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关系也会随时间而变化。比如,随着顾客购买力的提高,供应商和制造商均面临着更大的压力来生产更多品种更具个性化的高质量产品,进而最终生产定制化的产品。 研究表明,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总是能够使供应链上的企业获得并保持稳定持久的竞争优势,进而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统计数据显示,供应链管理的有效实施可以使企业总成本下降20%左右,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按时交货率提高15%以上,订货到生产的周期时间缩短20%~30%,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生产率增值提高15%以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实施供应链管理所带来的巨大好处,比如HP、IBM、DELL等在供应链管理实践中取得的显著成绩就是明证。 供应链管理:它从战略层次和整体的角度把握最终用户的需求,通过企业之间有效的合作,获得从成本、时间、效率、柔性等最佳效果。包括从原材料到最终用户的所有活动,是对整个链的过程管理。 SCM(供应链管理)是使企业更好地采购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所需原材料、生产产品和服务并将其递送给客户的艺术和科学的结合。供应链管理包括五大基本内容。

供应链管理发展过程与趋势

供应链管理发展过程与趋势 陈克松,张若云 (华东理工大学工商经济学院,上海200237) 【 摘要】供应链管理理念已经成为全球主要大型公司的一种普遍的运营实践模式,也是一种新的商业管理模式。 文章通过整理部分文献对供应链概念及管理理论进行概括,揭示这些思想和理论对当今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 关键词】价值链;供应链管理;信息共享【 中图分类号】F124;F7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23(2006)01-0030-022006年第1期(总第71期) 沿海企业与科技 COASTALENTERPRISESANDSCIENCE&TECHNOLOGY No.1,2006 (CumulativelyNo.71) 一、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 供应链的概念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提出,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定义。供应链管理(SCM)最早的出处是源于Michael.Porter在1980发表的《竞争的优势》书中关于“ 价值链”的概念。KraljicPeter和ShapiroRoyD于1983年和1984年在《 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文章中首先使用了供应管理这个说法,但并没有给其明确的定义,其后,SCM的概念、基本思想和相关理论在美国迅速发展。1986年物流管理委员会(CLM)对SCM作了定义,SCM是一种关于企业外部顾客和供应商的物流管理。在CLM的定义中,将供应链管理视为物流管理的一种形式,可能是由于物流管理也是企业的一个功能模块,它也有关于资源和信息流管理的广义的定义,这些都和供应链交互着。美国WillianC.Copacino在1997年发表的文章中将SCM定义为管理从物料供应者一直到产品消费之间的物料和产品的流动技术,在这个定义中明确了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动态的管理技术。企业往往将主要的注意力放在业务流程内各个环节的改进上,但是SCM强调的是将注意力放在从物料供应一直到产品交付的整个业务流程的流动和相互连接上。 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供应链管理的定义虽然没有得到统一,但是其基本作用和概念框架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可, 1996年成立于美国的供应链协会认为SCM是为了生产和提供最终产品,包括从供应商到顾客的一切努力。而在1998年10月CLM也宣布重新定义物流的概念。CLM明确地表示物流管理是SCM的一部分,定义如下:物流是供应链中的一部 分,它是对货物,服务和相关信息从最初供应商到最终消费者整个过程流程的计划、实施和监控,为了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这两个定义首先让人们清楚物流与供应链之间的关系,也明晰了各自的发展方向。1998年日本学术团体SCM研究会从顾客的角度出发定义供应链管理如下:将整个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业务看作一个完整的、集成的流程,以抬高产品和服务的顾客价值为目标,跨越企业边界所使用的流程整体优化的管理方法的总称。这里给出的一个更全面更广泛的定义是在全球供应链管理论坛上提出来的:供应链管理是对从最终用户到上游产品、服务和信息的提供者,一切能为消费者和股东创造价值的关键流程的整合,从这点我们可以明确供应链管理主要有由供应、制造、分销和客户组成的网路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 二、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 供应链的结构设计、重构与实施是一个研究的集中点, DouglasM.Lambert和MarthaC.Cooper指出对于SCM结构的 设计没有指导性的方法思想,大多数企业都是随波逐流。他们认为SCM的成功实施需要建立一种理论,开发出标准化的工具和方法,并提出了一种对研究人员和管理者都有参考意义的标准化模式。1994和1997年HauL.Lee与MarshallL. Fisher发表文章提出自己的供应链设计思想,他们都认为应 该围绕市场产品需求设计供应链,设计目标应该是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1993年DavidHole提出企业为了能够在市场上 占据领导地位或保持一定的市场份额,必须领导市场变化、参与产品开发,这样就需要重构供应链。DenisR.Towill(1996)、 MargueritaM.Sasser(1997)和G.N.Evans(1995)等提出了各自的重构模型。 1992年HauL.Lee指出高质量、实时的双向的涉及需求 和供应的信息是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基础。当涉及到供应链中信息传递问题时就不能不提Bullwhip效应,具体是指供应链中的零售商向供应商的定货量与其实际的销售量不一致。一般地,发给供应商的定货量,其方差大于销售给买方的(即需求扭曲),这种扭曲会以放大的趋势向供应链的上游蔓延,这一效应是Forrseter于1996年提出来的,所以也称为 Forrseter效应。产生这一效应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对 市场需求新的分析和处理、理性对策、批量定货、价格波动。而最直接的原因是SCM理性成员所运用的优化行为的结果,由 于成员间信息不能共享或传递失真,使得各成员的优化行为相对整个SCM来说不是最优的决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供应链中信息的传送也得到不断的优化,AndreaVinelli(1996)和CiprianoForza(1997)在其提出的快速反应策略中强调了IT的重要作用,这里所说的快速反应是美国著名咨询公司KSA在1985年提出的一种关于流通领域快速反应的一种策略,之后得到了迅速发展。这点也表明物流在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性,1994年Klaus与Muller对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的概念、功能做出了定义和前面CLM的定义基本相同,同时Alan与Martin还提出了精益物流技术以适应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管理。1992年HauL.Lee等人对供应链中的物流成本作了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总成本法来计算成本,很多学者都强调供应链中财物和成本问题的重要性。 在整个供应链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供应链成员之间 【收稿日期】2005-09-24 【 作者简介】陈克松(1983-),男,江西人,华东理工大学工商经济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供应链管理。30--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