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一剑一笔写悲愤——走进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主题阅读赵集二初中贾明红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历史上,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提起辛弃疾,总绕不过他的“可怜白发生”“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的一生,似乎总在悲愤中度过,那么他悲愤什么呢?为什么他的词中总萦绕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哀愁呢?带着这些问题,本节课我们将通过鉴赏辛弃疾的词,结合辛弃疾的人生经历,走进人物的爱国情怀。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主题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和诗词创作的主要成就。

2.能够依据辛弃疾不同人生阶段的诗词特点,综合分析其人生经历对诗词创作的影响。

3.能够辩证地认识人生历程中不同阶段的理想追求,探究这种追求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在品味辛弃疾爱国情怀的过程中,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评价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团队合作学习的自觉意识。

2.感悟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坚强的人格品质。

师:纵观辛弃疾留存下来的词作,几乎篇篇有悲愤,有愁绪,壮志难酬成为他一生的

憾事。本次专题活动围绕辛弃疾的《太常引》公元1174年写的,《丑奴儿》公元1181年

后写的,《破阵子》公元1188年写的,《南乡子》公元1205年写的。这四首词展开,抓

住其中的表达情感词句,感受其爱国情怀。

活动一走近辛弃疾的词:

结合自己诵读诗词的感受,选择你喜欢的辛弃疾的一首词进行鉴赏,说明喜欢的原因,体会其中的情感。

1.词中的情感是通过哪些意象传达出来的?

2.四首词各自写了什么内容?

3.这四首词的风格如何?这与辛弃疾的什么有关?

师生活动一:引导学生诵读《破阵子》《南乡子》《太常引》《丑奴儿》四首词。

师生活动二:这四首词中出现了哪些典型意象?

引导学生将重点意象圈画出来,品味意象,要求学生理解意象沉淀的文化意蕴。小组

内交流,班内交流,教师引导。

师生活动三:四首词各自写了什么内容?

师生活动四:这四首词风格是什么?这与辛弃疾的什么有关系?

引导学生体会。

提示:词风有的刚健豪放,慷慨激昂,苍凉悲壮,豪气冲天,有的有的婉约细腻柔媚。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辛词词风的形成与他富有传奇般的经历,建功立业的鸿鹄之志,曲折坎坷的人生道路,非凡的才干有着重要的关系。

小组交流,班内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过渡语)辛弃疾他把自己的遭遇、生活的经验、对生命的感想都投注到词中去了。因此,若你不了解他的生命历程,在读《丑奴儿》“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时,你不会觉得这有可多少贵之处,他给你留不下长长久久的记忆。当你了解他报国无门的一生后,你才能体会“南宋朝廷虐我千百遍,我待南宋朝廷如初恋…” 才能体会到他心中饱含的深沉、忧郁、激愤的情感和心中的痛楚。当你了解他报国无门的一生后,又再读了他的词,你才能体会到什么叫豪放派。有些词,我们:必须做到知人论世,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学习它。

下面我们来探究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对其诗词创作的影响

活动二、探究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对其诗词创作的影响

1. 辛弃疾特殊的人生经历对他的诗词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师生活动:集中讨论:

辛弃疾特殊的人生经历对他的诗词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辛弃疾的词辛弃疾的一生,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1、起义南归时期。(1161年——1162年) 2、辗转任职时期。1162年至1181年,从辛弃疾23岁到42岁,是一生中游宦时期。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但遭到主和派的打击,被罢职。 3、被贬家居,反复起用时期。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但仍然得不到信任,1203年,64岁又被任用,1205年,重回故宅闲居,最后含恨辞世。

活动三走进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1.找出每首词中最能表达主要情感的句子。并进行赏析。

2.每首词各表达了什么情感?情感的共性是什么?

3.从辛弃疾一生对理想的追求中,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来看待人生的各种“经历”?

师生活动(一):学生展示自己的赏析。

师生活动(二):四首词表达了什么的情怀?

提示:辛弃疾以抗金复国、重整山河为经,以自己坎坷的遭际和多舛的命运为纬,抒发

了自己不能驰骋疆场杀敌报国,收复中原山河的壮志难酬爱国情怀。

情感主线: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爱国情怀

(2)从辛弃疾一生对理想的追求中,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来看待人生的各种“经历”?

小组讨论交流,班内交流,教师引导。

提示:人的一生中可能无法选择自己的人生经历,但可以选择自己面对人生的态度。

教师作总结。

他是人中之龙,词中之龙。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锤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中,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积聚冲击。但是他不能像火山一样将岩浆喷发,因为他怕伤到他一生都想振兴的国家!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作业:结合今天的学习,写一篇作文。

《我眼中的辛弃疾》

辛弃疾的农村词特点

辛弃疾的农村词特点 辛弃疾在词史上是一位划时代的作家。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其成就不仅影响了南宋词坛,而且一直影响到晚清和近代。就其具体词作而言,历来论者多,论著也多。从总体上来看,论者除了注进更多的“人民性”、“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爱国主义”等评价之外,还论及其政治报情词的豪放雄杰之美等。 但是,在辛弃疾的词作中,反映乡村田园生活的,所占比例不算小。这类词质朴恬淡、宁静和谐、自然清新,表现了辛弃疾在词的风格上的变化,即摧刚为柔,柔中有刚,兼擅壮美与柔美。用短歌的形式描写乡村的闲居生活,包括描摹乡村景色和反映乡村习俗,这并不是辛弃疾的创造,就像田园诗始于陶渊明,乡村词始于苏轼。然而,第一次创作如此多的词作表现乡村田园生活情趣,并以与众不同的艺术手法,使乡村田园词呈现出一种清淳之风,在词学史上独树一帜,这不能不说是辛弃疾对词史的贡献。辛弃疾在这一崭新的天地里,演奏出别具风格的变奏曲:一改硬语盘空的气势,一扫议论横生的旧习,以清新纡缓的笔调,质朴真切的风范,行云流水般地为我们勾画出一幅幽美的乡村风景画,一幕幕农家质朴恬淡的生活场景,清晰地展现了其乡村田园词独特的清淳风格。对这类词作给予正确而中肯的评价,不但有助于理解辛弃疾一生之所为,而且可以从作家经历、所处环境去探讨不同风格作品的形成原因,这对文学史家研究这一时期作家风格多样性的成因亦是很有价值的。本文即拟从三个方面探讨辛弃疾乡村田园词的审美特征。 一、质朴恬淡。 辛弃疾在40岁刚出头时就被罢官,隐居在江西上饶的带湖和飘泉近20年之久。在这期间他熟悉了乡村生活,加深了对农民的感情,也更多地接近了大自然,开始更广泛、更深刻地注视着人生。由于长期居住在乡村,置身于乡村父老之中,也就驱除了原来在官场的许多烦恼,对乡村生活和农民百姓有了更多的了解。于是,他的词作也一反庄重之风,而显得轻快活泼。在这一时期的词作中,他不再有“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温英雄泪”,“平生塞北江南,归来白发苍颜”的慨叹,也不再吟咏“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令人凄神寒骨的悲凉之调。农村丰歉甘苦,婚嫁劳作,种种质朴而又淳美的生活画面,都一幅幅呈现于词人辛弃疾的感性观照之中。生活感应了辛弃疾,辛弃疾也真诚拥抱这崭新的生活。他满怀深情地倾听农民倾吐丰收的欢乐,“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乐滋滋 地分享农民的喜悦,“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他与村夫交往甚密,“呼玉友,荐溪毛,殷勤野老苦相邀”。在这崭新的天地里,辛弃疾培养起了自己恬淡宁静的愉悦心情,从而写出了许多优美的乡村田园词。 辛弃疾在滴居上饶带湖、瓢泉等地期间,虽然特殊的经历,沉重的内忧外患,强烈的报国热情仍在他的心中困扰着他,但他却报国无门,无法施展才华,为了寻求解脱,他十分注意乡村的生活气息和田园风光,他所作的乡村田园词,几乎没有一首不是用主要笔墨抒写农家生活气息或田园风光的。无论是抒写农家田园生活的,还是描写田园风光的,

如何评价爱国诗人文天祥

如何评价爱国诗人文天祥 现代人认识到文天祥此人,可能大部分人都来源于初中语文课本中那首《过零丁洋》,以及此诗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对于文天祥的认识,大家可能都知道他是一位爱国大诗人,也知道他是一位民族英雄。但是这些头衔都太过空洞,并不能真正让人感觉到文天祥的伟大。 就好比古时人都推崇君子,但是真正的君子却不是谁都能做到的。人们尊崇忠义,但是能真正的坚持忠义到最后,甚至为其舍弃生命的又有几人呢? 一时的豪气冲天,一时的英雄主义,谁都有。就好比汪精卫当初还想过要刺杀摄政王,洪承畴被俘后,最开始也是坚决不详,希望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对自己国家的重臣,但是最后呢?汪精卫建立汪伪政府,帮着日本人残害中国人。洪承畴呢?最后成了皇太极最为重视的汉臣之一,调转矛头,将锋利的刀剑对向了生养自己的土地,对准了自己的骨肉同胞。 所以说一时的忠义不难,但是一生的忠义却是极难的。被敌人所俘,无时无刻不在承受着敌人的诱惑。无论是武力威胁也好,还是高官厚禄的利诱也罢,摆在面前的刀枪和糖果,直刺心灵,腐蚀着心中坚守的忠义。 文天祥难能可贵之处在哪里呢?元朝朝廷对其的招降并不是一

朝一夕的,其时日以年来计算。面对的也不仅仅是刀枪威胁和高官厚禄的诱惑,同样的也有来自妻子儿女的亲情逼迫。 文天祥被俘之后,他的妻子儿女也早在他之前被俘虏。并且被押解入宫,成为一名宫女,受到严苛对待。 当时元朝人让他的女儿柳女写了一封信给他,虽然不知道信的具体内容为何,但大抵是希望他能与一家人团聚的。文天祥如何回答的呢?他回信道: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从文天祥的回信中我们可以看见他的纠结,他对自己亲人的愧疚,以及内心的痛苦,但是在纠结了如此多之后,他仍然选择了自己的大义。 一位自小生长富庶,过着衣食无忧,状元及第,受人尊敬之人,一个文弱的书生,一个能放弃自己的富裕生活,而将自己的家财全部用来筹集抗元军队之人,如何不让人敬仰? 文天祥在考虑了许久之后,仍然选择了慨然赴死,只这点就强国汪精卫和洪承畴许多。而在他被斩首之后,在他的衣带中发现的遗言,更是让后世人对这位舍生取义的英雄,刮目相看。他在自己的衣带中留下笔墨: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他坚持了自己的大义,所以问心无愧,所以慨然赴死。时人赞也!

辛弃疾爱国词

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 【作者】辛弃疾【朝代】宋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緉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 【作者】辛弃疾【朝代】宋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监耸高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作者】辛弃疾【朝代】宋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作者】辛弃疾【朝代】宋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作者】辛弃疾【朝代】宋

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沈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六州歌头·晨来问疾》 年代:宋作者: 辛弃疾 晨来问疾,有鹤止庭隅。吾语汝。只三事,太愁予。病难扶。手种青松树。碍梅坞。妨花迳,才数尺。如人立。却须锄。秋水堂前,曲沼明於镜,可烛眉须。被山头急雨,耕垄灌泥涂。谁使吾庐。映污渠。 叹青山好,檐外竹,遮欲尽,有还无。删竹去,吾乍可,食无鱼。爱扶疏。又欲为山计,千百虑,累吾躯。凡病此。吾过矣。子奚如。口不能言臆对,虽扁鹊、药石难除。有要言妙道,往问北山愚。庶有瘳乎。

辛弃疾生平简介及重要作品分析

人物评传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南宋爱国词人。他出生时家乡已被金所占领,二十一岁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转江阴签判,他不顾官职低微,进《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具体分析南北政治军事形势,提出加强实力、适时进兵、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大计,均未被采纳。后任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湖北转运副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等,任职期间,都采取积极措施召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豪强以利国便民。后被诬落职,先后在信州上饶、铅山两地闲居近二十年。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一生抱负未得伸展,终因忧愤而卒。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如《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满江红》(鹏翼垂空)等,表现了恢复祖国统一的豪情壮志;《驾新郎》(细把君诗说)、《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表现对北方地区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贺新郎》(老大那堪说)、《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永遇乐》(千古江山)等,表现对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愤。这些作品大都基调昂扬,热情奔放。此外,其描写农村景物和反映农家生活的作品,如《清平乐》(茅檐低小)、《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玉楼春(三三两两谁家女)等,都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清新之感。其抒情小词,如〈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等,写得储蓄蕴藉,言短意长。辛词继承了苏轼豪放词风和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题材,几乎达到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又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学形式的优点,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辛词的独特风格。辛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他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对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托。他还善于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尤其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别出新意。但也有些作品因用典、议论过多而显得晦涩、呆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吴衡照《莲子居词话》说: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 辛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与辛弃疾以词唱和的陈亮、刘过等,或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都与他的创作倾向相近,形成了

辛弃疾农村词鉴赏

辛弃疾农村词赏析 一、前言 辛弃疾的农村词不仅继承和发扬了苏轼的豪放精神,更是开创性的创作了许多具有田园色彩的“农村词”。农村词指作品的内容主要以农村生活、田园风光为描写对象,表达对农村生活的赞美与喜爱的感情词作。辛弃疾的农村词不仅内容优美、感情丰富,而且形式多样,更兼有深婉含蓄和平白通俗之妙。 二、代表作品及其赏析 1.诗人不仅写农村生活,还把农村生活与城市的仕官生活作对比,表现出对争名逐利、相互倾轧的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对南宋统治集团的不满。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宋代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赏析: 全词从不同视角描绘乡村春意盎然的景象,看上去好象是随意下笔,但细细体会,情味盎然,意蕴深厚。词的上片以清丽的笔触,描绘出农村初春时节的蓬勃生机。“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两句写春天已到田野、小路边的桑树枝条柔软,冒出了嫩芽,蚕种生出了幼蚕,勤劳的农家又开始了他们的辛勤劳作。但词的下片可见词人在流连于农村美好风景的同时,并没有忘怀国事,景物的清新可喜声,心情的轻松愉快,都没有遮掩住为国事忧虑感伤的情怀。词人发现和捕捉农村中最平常也最典型的风光景物和生活情境,运用清新明快的笔调、素净淡雅的色彩,描绘出一幅幅意象鲜活、层次清晰、生机盎然的图画,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进而触发出心弦的共鸣。 2.作者对农业生产十分重视,写出歌颂农民劳动生活的作品,描绘了农家生活的一个侧面。不用典故,纯为白描,用清新的文笔来表现农家勤劳恬静欢乐的一面。 清平乐·村居 宋代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赏析: 这首词写出了农村劳作时的场景,诗人不仅描写景象,同时劳作也是农村生活中的一部分。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下片写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都是写非正式劳动成员在搞一些副业性质的劳动。这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不劳而获的闲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则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诗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安宁、平静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3.写在乡间独行的所见所闻,表现对丰收年景的喜悦心情,笔调轻快灵活,风格自然,突出写出自己内心对于农村生活喜爱的心境。用词贴切,擅用口语、

辛弃疾作品分析

辛弃疾作品分析 ——《辛弃疾词选》读书报告 《辛弃疾词选》是选取了部分辛弃疾的作品加以编排成册的一本书。从中学开始,语 文教材中就会时不时的出现几篇辛弃疾的作品。所以,辛弃疾这个名字对大多数人来说都不陌生。 和大多数“官场失意,文场得意”的诗词大家一样,辛弃疾的仕途也十分的曲折落魄。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南侵,中原起义军烽起。弃疾聚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奉表南归。后来又向孝宗上奏《美芹十论》,《九议》。为谋划复国中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心力。可尽管如此,他仍旧经历了三仕三已的人生。由于不能长期的在某一任职位上留任,导致他不能很好地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为国建树。这也是他的人生一大憾事。除此之外,他个人的性格刚正更是让他在朝廷中树敌不少,以至于后来被奸人谗害和排挤,让他一腔报国沙场的热血无处可撒。也正是由于这样,他才以笔作剑锋,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 接下来就截取几篇我比较喜欢的作分析。 《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词作于绍熙元年庚戌(1190)八月十七日夜。篆冈,是辛弃疾在上饶的带湖别墅中的一个地名。小酌,便宴。词就是在这次吟赏秋月的便宴上即兴写成的。上片写带湖秋夜的幽美景色,见出秋色之可爱,说明古人悲愁没有多少理由。“夜月楼台,秋香院宇”二句对起,以工整清丽的句式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在清凉幽静的篆冈,秋月映照着树木荫蔽的楼台,秋花在庭院里散发着扑鼻的幽香。第三句“笑吟吟地人来去”,转写景中之人,十分浑然一体。这七字除了一个名词“人”之外,全用动词与副词,衬以一个结构助词“地”,使得人物动态活灵活现,欢乐之状跃然纸上。秋景是如此令词人和他的宾客们赏心悦目,他不禁要想,为什么自古以来总有些人,一到秋天就悲悲戚戚呢?当年宋玉大发悲秋之情,究竟为的什么?上片末二句:“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用设问的方式否定了一般文人见秋即悲的孱弱之情。

浅谈辛弃疾的爱国忧民情怀

浅谈辛弃疾的爱国忧民情怀 发表时间:2018-08-21T11:49:14.18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8年9月总第276期作者:王欢欢[导读] 《破阵子》是辛弃疾闲居上饶期间所做的一首极具代表性的豪放词。 ——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为例 ◆王欢欢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朝阳新城分校100018 摘要:《破阵子》是辛弃疾闲居上饶期间所做的一首极具代表性的豪放词。本文根据实际教学经验,首先对辛弃疾的爱国忧民情怀进行解析,并结合辛弃疾《破阵子》的教学过程对整篇词的爱国忧民情怀进行解析与阅读,来引导学生对词人情感的体验以及宋词的学习。 关键词:辛弃疾爱国忧民情怀《破阵子》 一、辛弃疾的爱国忧民情怀之解析 1.壮志难酬的英雄悲歌。“醉里挑灯看剑” 的落魄英雄。剑是英雄立功沙场的武器, 此时“醉里” 挑灯“看” “八百里”的豪气和“五十弦” 悲切塞外之声, 烘托出“沙场秋点兵” 的豪迈气概。“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烘托人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气氛上向人们预示着战争的胜利。“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抒写了作者矢志抗金、收复中原的抱负, 这是作者的理想, 却只能在梦中了却。梦代替不了现实, 一句浩叹“可怜白发生”, 与失意英雄的形象遥相呼应, 一反梦境中的昂扬意气而显出凝重深沉,情绪一落千丈。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郁闷和惆怅, 化雄壮为悲壮,豪壮中蕴含着深沉的悲慨。这是一支失意英雄的慷慨悲歌。 2.挑灯看剑、借酒浇愁的壮士悲情。《破阵子》全词前面九句一气贯注, 酣畅淋漓, 直到结句才转笔换意, 痛苦的现实与理想的梦境相互映照, 给人以悲壮之美。由于主和派的打压, 他的爱国理想、恢复志向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 只有把它付之于醉梦之中。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谓他一生的追求, 但清醒时却只能导致白发丛生。词人感到失落和绝望, 于是寄怀于酒, 求得以麻醉来镇痛, 借酒来浇愁。“可怜白发生” 的沉痛与无奈。这是悲剧英雄壮志难酬的英雄泪与英雄恨。词人的壮志未酬而一事无成。“可怜白发生”,写出了词人复杂的心情,反映了词人不忘杀敌报国、决心恢复祖国河山、建立功名的壮志;同时也抒发了功业无成、老之将至的惆怅与悲愤。 3.失意英雄的爱国之心与罢贬之苦。辛弃疾四十多岁就被排挤出官场,在家闲居。他屡受打击, 救国报复不能实现。但辛弃疾没有放弃,他仍克服重重困难,为恢复大计奔走呐喊。辛弃疾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不与当朝妥协派合作的孤危地位,“三仕三已”的仕途生涯, 既铸就了他傲岸不屈的个性,更打造了他豪壮而苍凉、雄奇而沉郁的词风。在这种理想与现实冲突的矛盾斗争中, 一代志士的赋闲家居,不合当局时宜的摇旗呐喊, 中怀郁怒而发为悲凉, 实际上概括了辛弃疾这个“一世之豪”的悲剧性结局。这是整整一代爱国者为之愤慨不已的悲剧。 二、《破阵子》的教学案例分析 1.课前预习。在开始上古诗文赏析课前,教师应当布置学生查宋词的发展历程,起讫时间,繁荣时期的基本状况。然后是词人的基本生平资料、思想状况等。这样学生在开始学习之前就可以对所学的东西有一个粗略的较为全面的认识了。 2.课中教学的引导与解读。开始正式的教学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先通读全词。让学生讲述全词的主要内涵,体悟词人的思想感情。针对“挑灯、梦回、八百里、分、麾、炙、翻、沙场、点兵、作、的卢、了却、身后、可怜”等古今意思有些微差别的字词要让学生去细细品味,以体会该词的真正的内涵。在对全词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之后,教师应该分上下阙来讲解词。在讲解的过程中穿插对宋词的基本常识的介绍。词的上阕主要为写景,下阕抒情,然而写景抒情并非是完全分离的,而是相互融合的。词人在醉酒后冥想出沙场点兵,壮士共饮的波澜壮阔的场景,而反观现实却是冯唐老去,李广不封,壮志未酬,江河冷落,故土难收。在虚实结合的强烈对照下,词人的感情就显得格外的深沉悲凉。而另一方面,词上下阙感情的急剧突变也别有风味。在上阕的意气奋发和下阕的深沉感慨的鲜明对比下,我们才明白所谓的沙场杀敌,同仇敌忾收复江山不过是词人醉酒朦胧后的一场美梦。而在下阕的急转直下的描写中,我们才能看出真正的现实是残酷的。残酷的战场没有使英雄退却,而朝廷主降派却使词人的理想变得遍体鳞伤。要引导学生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就必须让学生设身处地想象一下词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在国家社稷不保、政治动荡的南宋,词人主战的声音在统治者们的主和声浪中显得那么微弱,当时的南宋朝局看似一片歌舞升平,实际上已经危机四伏。教师在对词人的感情进行分析的时候应当为学生详细地讲述当时的社会状况。 3.课后设置。(1)师生共同吟咏《破阵子》。设置目的:经过师生对词作一课时的深入解读,学生对辛弃疾其人、对《破阵子》其词有了更深入的领会,再次吟咏全词,可以更好地引领学生逐次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世界,进一步理解辛词的深层意蕴。(2)请代陈同甫写一封信回复辛弃疾,谈谈读过本首词的感受。设置目的:课后的任务型书面作业,是为了帮助学生再次与文本、与作者展开对话,然后对本词进行鉴赏。让学生站在友人陈同甫的视角,更能理解辛弃疾创作《破阵子》时的心绪与情怀。参考文献 [1]徐寒《中华藏书百部之〈宋词鉴赏〉》[M].中国书店,北京,2010,5。 [2]卢林茂壮怀歌罢涕交颐——说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A].西安,2013。

宁死不屈的文天祥:中国爱国名人故事

宁死不屈的文天祥:中国爱国名人故事 文天祥 (1236-1283 年),宋末元初人。蒙古族侵略南宋时,他曾率领兵士保卫京城 临安。临安失守后,他转移到南方,与各将领抵抗敌人,保卫国家。后来兵败被 俘,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终于壮烈牺牲。 文天祥的时代,正是蒙古族侵略南宋的时代。 1271 年,元朝建立,派大军攻打南宋,临安危在旦夕。文天祥虽然是个文 官, 但他认为自己既然是国家的一分子, 就应当负起保卫祖国的责任。 1275 年, 他毅然变卖了家产,招兵买马,购买军粮。百姓纷纷响应,加入他的抗敌队伍。 由于元军势力强大,文天祥和其他将领抵抗不住,不得不退守临安。 1276 年,朝廷派他去和元军讲和,元军将领反而逼他投降,甚至威胁要把他杀死。文 天祥说道:“国家存在,我也存在;国家灭亡,我也灭亡。你们就是把刀、锯、 油锅放在我面前,我也不怕!”元军将领拿他没办法,只好把他扣留起来,再押 送到大都去。 途中,文天祥得到一个船夫的协助,乘机逃脱。他历经许多艰险,好不容易 才回到了南方,重新组织抗元救国队伍,还打了几次胜仗,收复了一些失地。 1278 年,文天祥在一次战役中,被元军俘虏了。元军主帅劝文天祥投降, 但被文天祥一口拒绝。1279 年,元军消灭了南宋的残余部队。文天祥知道国家 灭亡了,伤心欲绝,于是写下了一首诗,表达他以死报国的决心。这首诗的最后 两句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它的意思是:“自古以来,有哪一个人不会死去呢?死要死得有价值,让我 们把红心留在史册上吧!” 文天祥被押送到大都, 关在地牢里。 元朝统治者劝文天祥说: “只要你投降, 为我们出力,我们就让你享尽荣华富贵。”可是,不管他们怎样威迫利诱,也无 法动摇文天祥尽忠报国的决心。 文天祥在地牢里,受尽了折磨。1283 年,元朝统治者知道无法逼他投降, 就下令把他杀了。文天祥临死时,朝南方拜了几拜,沉痛地说:“我报答国家的 机会,只能到此了。” 文天祥热爱自己的国家,宁死不屈,以身殉国,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他 的光辉事迹和伟大精神,至今仍然永垂不朽! [宁死不屈的文天祥:中国爱国名人故事
1/5

浅论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

目录 摘要 (2) Abstract (2) 一、浅论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 (3) (一)表现对于民族耻辱的悲愤,抒发报国热情在辛词中具有一种卓尔不群 的光彩 (3) (二)坚持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辛弃疾词思想的主导倾向 (4) (三)表现在他的“整顿乾坤”的急切愿望与关河破碎、宝刀无所用的冷酷 现实的矛盾所引起的愤激中 (5) (四)抒写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 (6) (五)表现对沦陷区人民的深切关注和系念 (6) (六)表现在对整顿乾坤的“明主”的渴望上 (7) (七)表现在对南宋君臣偷安宴乐的讽喻和揭露 (8) (八)表现在以词作战斗的武器,揭露朝政黑暗 (8) 二、形成爱国情怀的原因 (9) 三、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摘要:辛弃疾的词相比于其他文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词不是用笔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能清晰的看到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置身于笔墨中无时无刻给人带来的凛然正气和磅礴气势。他用毕其一生的词创作来宣泄自己不能驰骋疆场杀敌报国,收复中原山河的悲愤与失意,因此在他的词中往往是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而这些英雄形象因其自身的坎坷遭遇而带有一种深沉的悲慨之心。而他以爱国情怀为生命理念的精神也不禁让人深深的佩服和敬仰! 关键词:辛弃疾;爱国;词 Abstract:Xin qiji word when compared to the other scholar's different lies in his word not with ink to write, but dipped in blood and tears daub and become, today we read the word is always can clearly see a great patriot immersed in the ink in defining and bring the awe-inspiring righteousness and overpowering momentum. He finish his lifelong ci creation to vent to their JiangChang daggers to serve the country cannot gallop, retrieve the grief and indignation and disappointments of zhongyuan sunvo company, so in his words often is in the hoyywood hills hero image, and these hero image for its own bumpy encounter and has a deep sadness in the heart of the soup. And he spoke with patriotism as life concept of spirit also can't help letting people deeply admire and honor him! Key W ords:Xin qiji; Patriotic, word 前言 辛弃疾的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襟怀磊落,慷慨淋漓。东坡词风便是由他带到南方发扬光大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辛弃疾是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词人,当时以辛弃疾为核心曾出现一大批抒写爱国思想为主的豪放词人,而他在发展词的内容和发展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辛弃疾词赏析

赏辛弃疾《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比着儿曹,累累却有,金印光垂组。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但赢得、靴纹绉面,记余戏语。 辛弃疾(1104——1207),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原字坦夫,但因为非常仰慕霍去病,便改字幼安,旨在效仿霍去病,也能奋勇杀敌,带领将士打败异族侵略。有趣的是,虽然相隔千年,两人的名字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去病”与“弃疾”,冥冥之中似乎自有关联。 这首《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大概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或五年,此时辛弃疾已经60岁,闲居瓢泉。关于茂嘉其人其事,现在知晓不多,只知道茂嘉是辛弃疾的族弟,排行第十二。辛弃疾共写过两首关于茂嘉的词作,另一首是《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而这首《永遇乐》是辛弃疾为送茂嘉赴调而作。 关于“赴调”,根据宋代的相关规定,地方官吏任期届满,都要进京听候调遣,如果没有特殊原因,另予调遣时,都会升官使用。虽然茂嘉事历不详,但是赴调一事,应该与刘过《沁园春·送辛幼安弟赴桂林官》同为一事:“天下稼轩,文章有弟,看来未迟。正三齐盗起,两河民散,势倾似土,国泛如杯。猛士云飞,狂胡灰灭,机会之来人共知。何为者,望桂林西去,一骑星驰。离筵不用多愁。唤红袖佳人分藕丝,种黄柑千户,梅花万里,等闲游戏,毕竟男儿。入幕南来,筹边如北,翻覆手高来去棋。公余且,画玉簪珠履,倩米元晖。”据宇文懋昭《大金国志》卷十九记载:“章宗完颜璟承安二年(即宋宁宗赵扩庆元三年1197),天下大旱,山东及泽,潞间,寇盗屯结,至万余人。……遣龙虎将军张天翼,……与贼连战皆败,天翼战死,寇执逐张。溃兵皆聚天井关,潞守张清臣不知为计,急奏求援。”这段金国历史,正印证了刘词的记述,本是统一的大好机会,而茂嘉反被由北南调,明为升官,实则把他调离了边界。面对这样的事,一生立志收回中原的辛弃疾自然心情杂陈,如骾在喉,不吐不快。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所谓“烈日秋霜”,比喻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经受考验的刚毅节操。词的一开头作者就拿出了光荣的家谱,说千百年来自己的先辈们都是忠肝义胆、秉性刚直的人物。辛姓的确历史悠远,源流亦有不同说法。据罗泌《路史》所载,黄帝之后有高辛氏,其后有去高字改为辛姓。另据《元和姓纂》、《广韵》等所载,夏王启封庶子于莘(故城在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建立莘国,其后世子孙以地为氏,称莘姓。后由于莘与辛音近,遂去“艹”头为辛姓,称辛氏,便产生辛姓。而辛姓中也确实有很多名臣,例如先秦辛甲,西汉辛庆忌,唐代辛云京等都是一代名臣。 然而对于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作者并没有多做讲述,而是将笔思一转,向族弟参讲起“辛”字的含义,姑妄讲之,姑妄听之。这个“辛”字,是由“艰辛”做就,一笔一字都含着“悲辛”滋味,总是与“辛酸辛苦”相伴相随。其实,宋孝宗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尚在在湖南任上的辛弃疾在《摸鱼儿》中便写道:“闲愁最苦”,如今已过去20年了。20年的时间毕竟不短,想想这20年做的最多的事只是和农夫聊聊庄家的长势而已,这种“辛苦”必定如群虫啮骨,痛不可极;20年来“二圣不归,八陵不祀,中原子民不行王化,大仇不复,大耻不雪,平生志愿百无一酬”(谢枋得《辛稼轩先生墓记》),对于已经60岁的辛弃疾来说,人生最大的“辛酸”或许莫过于此。 “更十分”三字一转,在前三句从内涵与外延讲述“辛”字后,又从“辛”的本义加以发挥。说这是辛家人的本性,而有些人就像吃到捣碎的胡椒肉桂,不堪其辛辣,却欲呕吐。

论辛弃疾的爱国主义精神

论辛弃疾的爱国主义精神 摘要:辛弃疾是南宋爱国志士,杰出的词人,其词在南宋开一代新风。本文从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和词作的思想内容来探究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关键词:辛弃疾生平抒发壮志英雄失路批评朝廷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志士,杰出的词作家,其主要文学成就在词这一方面,他的词在南宋开创了一代新风,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他的词内容博大精深、风格雄沉雅健, 确立并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一派词风。辛弃疾生于南宋中期,中原早已沦丧,正是宋金对峙,民族矛盾尖锐,中原人民抗金要求不断高涨的时期。而在江南的南宋统治集团中,则分为主和、主战两派,主和派苟且偷安,妥协投降;主战派要求收复失地,北定中原。辛弃疾是主战派人物之一,其一生都在为收复失地、统一中原进行着不懈的斗争。现在就从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和词的思想内容这两方面来探究他的爱国精神。 一、坚持抗金反对投降的一生 辛弃疾的一生,按其人生经历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揭竿而起擒判南归:(1岁~23岁) 辛弃疾出生时(1140年),山东已沦陷金人之手,宋室南渡已经十三年,他的父亲早亡,由祖父辛赞抚养长大,辛赞富有民族气节,青少年时期的辛弃疾受祖父爱国思想影响很深。辛弃疾在(1154年~1157年)两次到北方察看地形,探听金军虚实,积极为起义作准备,志在收复失地,报效国家。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济南人耿京聚集十万人奋起抗金,声势浩大,威震一时。辛弃疾也随之揭竿而起,组织了一支两千人的起义队伍,投奔耿京,在耿京军中掌书记,与耿京共同谋划军事。这年正月,辛弃疾受耿京委派,辛弃疾领人前去建康(今江苏南京)求见高宗,在完成任务返回山东途中,得知耿京被投降金兵的叛徒张安国杀害,立即率五十骑杀向济州(今山东巨野),在有五万之众的金兵营地,活捉了张安国,并押回建康斩首。辛弃疾这一英雄壮举、体现了他非凡的胆略,得到高宗的称赞。辛弃疾从此成为南宋朝廷一名抗战将领,这年他二十三岁。行伍出身的辛弃疾,有着战场上横戈杀敌的战斗体验,他熟悉军旅生活,“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余事。”(《念奴娇》)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千弦翻塞外风,沙场秋点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些都是他后来对当年抗金时军旅生活的深情回忆,也充分印证了他青年时期投身抗金战斗的经历,辛弃疾把自己的爱国热情投入到反抗侵略、保家卫国的战斗中去,奔赴沙场,义无返顾,为国杀敌,疆场搏命,这是何等的英雄豪迈!词人的这样的英雄壮举,使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更令人钦敬佩服! (二)辗转任职壮志难酬:(24岁)~42岁

感 悟……《辛弃疾的农村词》

感悟……《辛弃疾的农村词》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这一天,假期中闲暇独处的我,在家中翻看唐宋诗词欣赏时,看到了这两句词的出处,它出自辛弃疾的农村词,西江月《夜行沙道中》。 词,是一种配合音乐的文学,它的音乐旋律把我带回到八年前…… 那时,我正在河口上班,单位的居所地在河口的王家窑这个村庄旁边,我宿舍背后的一块平平的场地就是这个村的稻场,稻场的四周是参差不齐,随着地势的高矮平整出一块块错落的田地。 夏季的傍晚,单身的我在同事们正在忙着做饭,带孩子,一切都在进行时地享受着合家欢乐的天伦之乐时,我已早早地了理完了我的晚餐坐在了这屋后田边青青的草地上,脚上的鞋也散放在田埂上,脚轻轻的放入田边的小水沟里,轻轻的拍打着水面,两手着地,看着、欣赏着远近的小山峦,山峦中座落着零碎的村户人家,此时这些村户人家的屋子上空正缭绕着迷迷蒙蒙的烟雾,用鼻轻轻地吸一下,好香的饭菜混合味呀! 那时,孩子和丈夫都不在身边,单身的日子是清静的,生活也是简单的,清静中透着一份孤寂。 “呱!呱!呱!……”脚丫底下只感觉到一丝冰凉,随着这阵呱叫声一只青蛙从我的脚背上飞快的掠过,田野里欢快的蛙叫声惊醒了我,收回了我的思绪,从眼前的田边里,放眼望出,这只青蛙已蹦跳到下面的一个田园里,忽地青蛙离弦、落地一瞬间的水声、蛙叫声此起彼伏,远近呼应,像一个大型的音乐团在演奏一场精典的交响乐曲…… 心底里倏地串出了“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两句词,再往前想,却怎么也想不起这两句词的完整词句,也不知它的出处,更想不起是学生时代老师教过的,还是自已课后阅读过的,脚踩着田间的小溪流,手抓着田边的泥土,一个心结就这样堵在了心头。 夜色,已经由外边不知不觉地进入我的周围,天凉爽起来了,蝉鸣声小了,蛙声也停息着越来越弱了,我该回家了…… 现如今,我已回家了,家的周围是高层的建筑楼房,从家通往单位的进出路口全都是硬化的水泥路面,一年四季,看到的是高楼大厦,听到的是鸣叫的汽笛声,嘈杂的叫卖声……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不曾想起,忆起这心结,也不曾刻意去查找,翻阅,而这一天,假期中闲情逸致的我无意中翻阅到了这两句词的出处,心里豁然开郎起来,只是,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已离去工作地多年的我,什么时候能再次融入您的怀抱,光着脚丫亲吻一下您的脊背,能再次掬一捧泥土,将您的芬芳倾心地沁入心肺!

关于文天祥爱国作文5篇

关于文天祥爱国作文5篇 本文是关于爱国的话题作文,仅供大家参考! 导语: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宝祐四年(1256年)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1爱国英雄文天祥作文文天祥是是中国古代的爱国英雄,他不惜一切代价来保卫祖国,值得我们敬佩他的爱国事迹很多,下面我就讲几个给你们听听吧! 有一次,元军大举进攻,宋军的长江防线全部崩溃,文天祥立即那家资来充军资,又组建了一支十万余的义军,由于元军攻势猛烈,江西义军抵挡不住,这场仗被元军打败了。次年正月,元军攻打来了,朝廷里的人都逃跑了,只有文天祥在朝廷里,皇帝派他出城与伯颜谈判,企图与元军讲和,但是文天祥一到元军的大营里,就被他们捉住了。可是,文天祥不屈服,伯颜只好把他押到北方,行至镇江,文天祥冒险出逃,经过许多艰难险阻,到达了福州。由于文天祥一心为国家好,得罪了很多人,他遭人陷害,被处死了。文天祥死时年仅四十七岁。 看过了文天祥的这些爱国事迹,为他感到骄傲,虽然被人陷害而死,但这也是他的荣耀,应为这是他爱国所遭到的陷害,值得崇拜,

因为他也为国家做了贡,虽然不多,我想,他在黄泉之下也心满意足了! 他的这些事迹让我对这位爱国大英雄——文天祥,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我为他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2文天祥的爱国故事作文 今天,我读了《文天祥的故事》,从书中我了解文天祥的事迹。现在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下文天祥吧。 文天祥,出生于1236年,是现在的江西县人,初名云孙,字天祥,改字宋端,号文山,是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保佑四年时,文天祥考取了年进士第一,因为父亲逝去所以未受官职。后咸淳六年1270年,文天祥因得罪奸相贾拟道而遭到罢斥。可是,好人多磨难,文天祥最终还是没能摆脱命运的折磨,家离破碎,国家又快要换皇帝了。可是,文天祥就是文天祥,即使是在南宋危亡之际,也仍然领兵抗敌,可最终兵败被俘,身陷囚禁,但即使在最终临死之际,也仍然不肯向任何元朝官员下跪,最后引颈就刑,从容就义。 文天祥就这样就义了,但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文天祥爱国故事作文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到土牢里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将军,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就死,还说什么鬼

辛弃疾经典诗词(课外)

辛弃疾诗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之一: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译文: 译文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赏析: 梦境写得酣畅淋漓,将爱国之心、忠君之念及之间自己的豪情壮志推向顶点,结句猛然跌落,在梦境与现实 的强烈对照中,宣泄了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虽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激烈。结句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体现作者壮志难酬、心中愤懑不平的感情。整首词抒发了作者想要杀敌报国,建功立建功立业却已年老体迈的壮志

九年级语文辛弃疾的一首农村词

《辛弃疾的一首农村词》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赏析词作时清晰的思路。 2.学习本文赏析诗词的方法,尝试自己赏析古代诗词。 说明: 古代诗词以其高度概括的内容、凝练含蓄的语言和真挚纯美的情感,成为文学领域里最为璀璨夺目的明珠。我国自古就有诗教的传统,“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好的诗歌,都是感情强烈、想象丰富、语言凝练、韵律和谐、意境优美的,在陶冶性灵、净化情感、磨砺节操、启迪思想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古代诗词毕竟离我们有些遥远,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大都停留在读读背背上,这对继承传统文化是有碍的。究其原因,主要就在学生不会欣赏,不知如何欣赏古代诗词。这篇文章无疑就是一个指向标,它是被誉为“词学宗师”的著名词学家夏承焘先生的一篇赏析短文,选自《唐宋词欣赏》。本文最可贵的是出自一位大师之手却毫无学究之气,文字朴实而流畅,思路平易而清晰,对于初中生学习古代诗词的鉴赏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教师在教学中,可把此文看作用件,引导学生学会赏析诗词应当有清晰的思路和详实的分析,还要学会用平实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独特的体验。 建议一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明确了本文写作思路和学习本文赏析诗词的方法的基础上,尝试着做一些古代诗词的赏析。 2.难点:作者如何选择赏析的角度,如何写出自己独特的感悟来。 说明: 在努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今天,在语文课上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诗词鉴赏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而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一方面要从典范的文章中学习方法,另一方面需要学以致用,比葫芦画瓢,由浅入深反复训练,所以教学的落脚点应当是学生学会赏析古代诗词,所以作为重点。学会鉴赏前提是能准确的理解本文的鉴赏方法,大师是如何选取角度分析的,为什么要这样分析,这就是难点了。 教学过程

文天祥的爱国诗

文天祥的爱国诗 导读:本文是关于文天祥的爱国诗,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金陵驿二首·其一》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2、《除夜》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3、《南安军》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4、《酹江月·乾坤能大》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 风雨牢愁无着处,那更寒蛩四壁。

横槊题,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 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 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 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5、《和中斋韵(过吉作)》 功业飘零五丈原,如今局促傍谁辕? 俯眉北去明妃泪,啼血南飞望帝魂。 骨肉凋残唯我在,形容变尽只声存。 江流千古英雄恨,兰作行舟柳作樊。6、《夜坐》 谈烟枫叶路,细雨蒙花时。 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 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7、《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8、《扬子江》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9、《真州驿》 山川如识我,故旧更无人。 俯仰干戈迹,往来车马尘。 英雄遗算晚,天地暗愁新。 北首燕山路,凄凉夜向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