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管窥

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管窥

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管窥
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管窥

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管窥

秦进才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24)

(原文刊载于《衡水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摘要:从考察《春秋繁露·对胶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与《汉书·董仲舒传》的不同记载与其本义入手,认为正谊明道是董仲舒针对诸侯王咨询越国三仁问题的答复,其本义是董仲舒关于仁人标准的看法。古往今来,人们进行了多方面的评价,可归纳为高度赞扬、严厉批判、平实看待3种。追根溯源,董仲舒的正谊明道来源于先秦诸子的思想,被后人视为儒家义利观的经典语言,直至现代仍有其生命力。

关键词:董仲舒;正谊明道;语境本义;评价;义利观

作者简介:秦进才(1953-),男,河北衡水人,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衡水学院特聘教授。.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对胶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中言:“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汉书·董仲舒传》作:“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记述大体相同,文字亦有相异之处,含义也有区别。古往今来,学者们做出了无数的解读,写出了数不尽的看法,有人认为是儒家重义轻利的典型,有人说是义利对立的言论,无论是赞成者或反对者都振振有词。笔者不揣浅陋,试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略述管窥蠡测之见,以请教于大家。

一、董仲舒所言的不同记载与其本义

董仲舒曾两相骄王——江都王、胶西王,在任上曾有一次重要的回答,而《春秋繁露·对胶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和《汉书·董仲舒传》有着大致相同的记述,也存在着相异之处。

一是提问者不同。《春秋繁露》记载董仲舒所回答的是胶西王,《汉书·董仲舒传》记述发问者是江都王。笔者认为似乎当以江都王为是。

二是记载的字数多少、详略不同。《春秋繁露》记载有360余字,《汉书》记述仅210余字。总体来看,《春秋繁露》详细,《汉书》简略。当是《春秋繁露·对胶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成文在前,《汉书·董仲舒传》根据《春秋繁露》进行了删削润饰。

三是人数不同。《春秋繁露》作:“大夫蠡、大夫种、大夫庸、大夫睾、大夫车成,越王与此五大夫谋伐吴。”《汉书·董仲舒传》作:“粤王句践与大夫泄庸、种、蠡谋伐吴。”前者5人,后者3人,删去了大夫睾、大夫车成两人。

四是核心语言不同。《春秋繁露》作:“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汉书·董仲舒传》作:“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除了“不谋其利”相同外,其他的表述都不同。《汉书·董仲舒传》对“功”由“不急”改为“不计”,突出了对功利的排斥态度,成为后来正统儒家义利观宗旨的经典表述。

还有些细微区别,容当今后仔细比较。

董仲舒正谊明道的具体语境是针对诸侯王提出的越国三仁问题所做的回答,其中既有对于诸侯王所问意图的猜测,也有对于诸侯王以借古喻今方式的规劝,还以自己的思路阐明了仁人的标准,不仅否定了越国三仁的说法,而且说明五霸也不是仁人,这是对于具体问题的具体回答,本来是双方对于仁人的不同看法,并非是董仲舒系统论述义利问题,更不是董仲舒义利观的全部。每个人所处社会地位不同、扮演的社会角色相异,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角色规范也不一样。董仲舒说:“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致无为而习俗大化,可谓仁圣矣,三王是也。”这是董仲舒明确的仁人标准,是董仲舒否定越国三仁的根据,也是董仲舒所

追求的理想。仁人,尤其是仁圣的三王,其前提不仅是已经早已解决了基本生活需求,并且已经取得了最高的社会地位,在正其道、修其理时,“不谋其利”“不急其功”,毫无疑问是正确的。因为“正其道”“修其理”“正其谊”“明其道”,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思想创造活动。在思想创造活动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依靠阴谋狡诈、欺骗隐瞒等不一定就能成功。并且这种活动一般不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也不会带来立竿见影的政治业绩等,因此急功近利是不可取的。也就是说作为仁圣的三王,不去追求直接的经济效益,既是其身份角色所规定的,也是其所从事的事业来决定的。实际上,这是董仲舒按照自己的知识结构、生活体验等塑造了其心目中仁圣的三王形象,并非历史上的三王真是如此。董仲舒专心致志地读书“三年不窥园”,官至二千石,仍然不问家产,虽然居住在陋巷之中,但其生活应当是有保障的。董仲舒正谊明道就是针对着这些寥寥无几的仁人的“正其道”“修其理”“正其谊”“明其道”的活动而言的,而不是针对茫茫人海中的芸芸众生追逐政治、经济等利益的活动而言。

《春秋繁露·对胶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中的记述,与班固《汉书·董仲舒传》的记载,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相异之点,董仲舒的正道修理不谋其利、不急其功,本是为回答诸侯王询问关于越国三仁问题而言,是在特定的场合环境中回答特定的问题。正道修理经班固润饰、升华为正谊明道,主题更明确,语言更精炼,适应了后世社会的需求,因此被后人无限地放大,进行了无限的阐释,成为一个既被人顶礼膜拜,又被人无数次抨击的话题。

二、后人对于正谊明道的不同评价

翻阅《春秋繁露·对胶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篇,看到诸侯王“命令相曰”,“仲舒伏地再拜对曰:‘仲舒智褊而学浅不足以决之,虽然,王有问于臣,臣不敢不悉以对,礼也。’”结语“臣仲舒伏地再拜以闻”等,从这些记载中,不难看到当时的场合环境和汉朝特有的行为、语言特色。班固的《汉书·董仲舒传》删去了这些记载,并把“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致无为而习俗大化,可谓仁圣矣,三王是也”删改为“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删去了三王等词语,精简得更易于传播。宋代二程、朱熹选取《汉书·董仲舒传》的“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进行阐释,去掉了语境,脱离了本义,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后人则进一步简化为“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正谊明道不计功利”等,直至概括为“正谊明道”,每一次简化,都脱离其语境和本义越来越远,也就提供了越来越大的阐释空间,带上了越来越多的普遍意义,现代人则认为正谊明道是儒家义利观的经典语言,赋予了不计其数的连董仲舒都不可能想到的含义。笔者梳理后人的评价,认为可以大致归纳为3个方面,一是高度赞扬者,二是严厉批判者,三是平实看待者。

1. 高度赞扬者

高度赞扬者,以宋代的程朱为代表。程子曰:“董子有言:‘仁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度越诸子远矣[1]。”朱熹推崇董仲舒,把“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定为白鹿洞书院学规内容中的“处事之要”。针对宋代的社会现实,指出:“‘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春秋》大法正是如此。今人却不正其义而谋其利,不明其道而计其功[2]2174。”社会现实与理想追求发生了脱节和冲突。认为:“只有一个‘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其它费心费力,用智用数,牢笼计较,都不济事,都是枉了[3]。”把正谊明道视为高明的智慧。“‘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谊必正,非是有意要正;道必明,非是有意要明,功利自是所不论。仁人于此有不能自已者,‘师出无名,事故不成;明其为贼,敌乃可服’,此便是有意立名以正其谊[4]。”此言有点像老子所言“无德有德”的味道,也就是要把正谊明道变成为自觉的行为。朱熹奉董仲舒的正谊明道为经典语言,在理论上阐述其意蕴,在实践中发扬光大。

其他学者亦有高度赞扬者,南宋楼鈅曰:“‘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皆真得吾夫子之心法,盖深于春秋者也[5]503。”把正谊明道视为董仲舒研究《春秋》的结晶。南宋真德秀认为:“孟子之后其能深辟五霸者,惟仲舒为然。盖仁人者知正义而已利之有无不论也,知明道而已功之成否不计也。义谓天下合宜之理,道谓天下通行之路,其实一也[6]。”比较准确地阐述了正谊明道的内涵。明代王阳明言:“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但近世所谓道德,功名而已;所谓功名,富贵而已。‘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一有谋计之心,则虽正谊明道,亦功利耳[7]。”在社会上人们追名逐利而无真正道德的情况下,王阳明推崇正谊明道。清朝李元度言:“董子知道之大原,能尊孔氏,斥百家,以正谊明道为鹄[8]。”李元度把正谊明道视为董仲舒尊孔子斥百家的目标。

上述学者,把董仲舒的正谊明道扩展到人生智慧、人心道义等方面,高度赞扬董仲舒的主张。

2. 严厉批判者

严厉批判董仲舒正谊明道者,亦是以宋朝人为代表。叶适说:“‘仁人,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此语初看极好,细看全疏阔。古人以利与人而不自居其功,故道义光明。后世儒者行仲舒之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尔;然举者不能胜,行者不能至,而反以为垢于天下矣[9]。”道义应见于功利之中,谋利而不自私自利,计功而不自居其功,就是道义,应当谴责只说不做或说的漂亮不能实行的假言虚语。清代颜元认为:“世有耕种,而不谋收获者乎?世有荷网持鉤,而不计得鱼者乎?抑将恭而不望其不侮,宽而不计其得众乎?这‘不谋’‘不计’两‘不’字,便是老无、释空之根;惟吾夫子‘先难后获’‘先事后得’‘敬事后食’三‘后’字无弊。盖‘正谊’便谋利,‘明道’便计功,是欲速,是助长;全不谋利计功,是空寂,是腐儒[10]671。”做事自必计及功效利益,完全不谋利计功,便归于空寂了。只当分别先后,先义而后利,而不应当菲薄功利。颜元又指出:“以义为利,圣贤平正道理也。”“义中之利,君子所贵也。后儒乃云‘正其谊不谋其利’,过矣!宋人喜道之,以文其空疏无用之学。予尝矫其偏,改云‘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10]163”颜元认同符合道义的利益,把计功谋利看作是“正其谊”“明其道”的出发点和归宿。李塨认为:“董仲舒曰:‘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语具《春秋繁露》,本自可通。班史误易‘急’为‘计’,宋儒遂酷遵此一语为学术,以为事求可、功求成,则取必于智谋之末,而非天理之正。请问,行天理以孝亲,而不思得亲之欢;事上而不欲求上之获,有是理乎!事不求可、将任其不可乎?功不求成,将任其不成乎?陈龙川曰:‘世有持弓扶矢而甘心於空返者乎?然则用兵而不计兵之胜,孔子好谋而成非矣;耕田而不计田之收,帝王春祈秋报,皆为冀利贪得之礼矣。’[11]”李塨从社会实际出发,认为动机应当与效果一致。又指出:“对胶西曰:‘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与孔子‘先事后得’‘放利多怨’等语本无龃龉,班固误为‘不计其功’,则禹治水而不思安澜,周公制礼乐而不期太平也;子为父尝药而不思其起,臣为君敌忾而不计其胜也。学者奉斯为旨,则学无事功,举世陆沉,此言之祸,可胜道哉![12]”李塨批判《汉书·董仲舒传》的明其道不计其功,认同《春秋繁露·对胶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的修其理不急其功,与其师颜元有所不同。

现代学者对于董仲舒正谊明道持批判态度者仍然大有人在,如胡寄窗说:“董仲舒的基本经济观点是‘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两句唯心骗人的魔话在此后2 000年间起了极大的毒害作用,其危害性铯对不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反动观点之下[13]。”把正谊明道视为董仲舒的基本经济观点,加以批判。还有学者认为,董仲舒虽然继承了孔孟重义轻利的思想,但其义利论较之孔孟的义利论具有更加落后的一面,所言“正其谊不谋其利”是贵义贱利,“只要人民讲义,不要人民讲利以至取消物质利益”“他的义利论是剥削阶级中最落后的论点”[14]。批判带着现代的特点。

3. 平实看待者

平实看待者,其中看法并不一致,有人认为正谊明道太高者,有人认为正谊明道应用于读书治学者等。

有认为正谊明道立论太高者,如李鸿章言:“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耳。我无利于人,谁肯助我?董子‘正其谊不谋其利’语,立论太高[15]。”李鸿章所言是其多年人生经历的体验,自有其道理,亦有其局限。

有认为践行正谊明道亦有功利者,如陈瑸曰:“董子曰:‘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夫建庙修学,正谊明道之大端也。予窃谓:不计功未尝无功,不谋利未尝不利[16]。”这是他以自己的仕途升迁经历而归纳的道理,带有比较大的偶然性。

近代以来,有学者从新的角度来评论董仲舒的主张。梁启超曰:“殊不知凡学问之为物,实应离‘致用’之意味而独立生存,真所谓‘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质言之,则有‘书呆子’,然后有学问也。晚清之新学家,欲求其如盛清先辈具有‘为经学而治经学’之精神者,渺不可得,其不能有所成就,亦何足怪?[17]”辜鸿铭亦言:“何谓学?曰:‘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夫明道者,明理也。理有未明而欲求以明之,此君子所以有事于学焉。当此求理之时,吾心只知有理,虽尧禹之功不暇计,况荣辱贫富贵贱乎?盖凡事无所为而为,则诚;有所为而为,则不诚,不诚则伪矣。为学而不诚,焉得有学?[18]”鲁迅讲:“真的知识阶级是不顾利害的,如想到种种利害,就是假的,冒充的知识阶级;只是假知识阶级的寿命倒比较长一点[19]。”梁启超、辜鸿铭要把治学明理直接与董仲舒的正谊明道相联系,鲁迅的话也说到了知识分子与利害的关系,实际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上述3种评价,据笔者目所见资料,无论是高度赞扬者,还是严厉批判者,所引用的正谊明道语,多来自《汉书·董仲舒传》,又都不说董仲舒正谊明道的具体语言环境,断章取义,望文生义,进行了无限的扩展放大,与董仲舒所阐述的仁人标准已经没有关系,是借用古人的话来说自己的理,把赞扬与批判推向了极端,实际上是以后人之腹度董仲舒之心。再则,如果从叶适、颜元、李塨等人批判宋朝程朱理学所阐述的正谊明道的思想看,倒是认识深刻,一针见血。平实看待者,表面看似乎有点境界不高,视野不宽,实际上与董仲舒正道修理、正谊明道的本义比较接近。用不着把所有言论都概括为普遍性真理,更不是所有的道理都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正如何良栋所言:“董仲舒曰:‘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盖谓当尽吾分之所当为,而不必专以利为事。后儒于言语畸轻畸重之间失其大旨,遂谓儒者不言利而专言仁义。呜呼!中国儒者但知以义为利,不知西国以利为利之说也,知利之有害于仁义,不知利之至而仁义自在其中也。所以今之儒者不能弋获利,第则设帐授徒,或就幕糊口,博取戋戋之脩脯,以终其身,问以生财之道茫然不知,致使生计日绌,其一家八口亦愁苦饥寒,不可名状,此皆第言仁义而不言利之害[20]。”何良栋的评论固然有其一定的道理,比前人有所进步,但还是有放大董仲舒正谊明道的嫌疑。

三、董仲舒正谊明道的源流考察

董仲舒本是为回答诸侯王询问越国三仁的问题,而讲仁人正道不谋其利、修理不急其功,班固改为正谊不谋其利、明道不计其功,进行了润饰升华。千百年来,无数人从赞扬、批判等角度进行了解释传播,对于现代社会仍存在着影响,笔者对其源流稍作梳理归纳。

1.董仲舒正谊明道的渊源

董仲舒的正谊明道之言,与先秦时代的儒家思想有关,具体来说有谋道不谋食、重义轻利等。

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21]71。”又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1]73。”追求的境界是“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21]168。安贫乐道、谋道不谋食,孔子所言主要针对士人中的君子而言,并不包括所谓的小人,也不是针对所有的人。

孟子认为:“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21]201。”主张“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21]211-212。”孟子讲利与仁义、民心向背,只有士、君子在财产缺乏、生活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坚持道德、恪守礼法,常人道德水平是随着生活状况改变而变化的,因此明君要保障黎民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天下才会太平,国家才会长治久安。

荀子认为:“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上重义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故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士不通货财。有国之君不息牛羊,错质之臣不息鸡豚,冢卿不脩币,大夫不为场园,从士以上皆羞利而不与民争业,乐分施而耻积藏。然故民不困财,贫窭者有所窜其手[22]205。”认为义与利两者都是人生所必需的。物以类别,人以群分,衡量标准应当有所不同,“士以上”当以义来衡量其行为,“民”当以有利来考察其举措。又认为:“上好羞,则民闇饰矣;上好富,则民死利矣。二者,治乱之衢也。民语曰:‘欲富乎?忍耻矣!倾绝矣!绝故旧矣!与义分背矣。’上好富,则人民之行如此,安得不乱?[22]503”国家治乱兴衰的关键,在于君主的导向。“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22]61。在趋利避害方面,君子小人都是一样的,但获取的途径则不相同,关键在于君主的引导。

颜昌峣认为:“董生之言盖出于管子。管子云:贤人之身其行也忘其有名也,王主之行其道也忘其成功也。此言忘计功名,与董生不谋功利之意同。然管与董但言忘计不谋而已,非谓正谊明道无功利之相副也[23]。”董仲舒的正谊明道与《管子》所言有些联系,但并不完全相同。

孔子、孟子、荀子所说的人好利是共同的,取得财富利益的方式不同,衡量的标准不一样,作为士人、君子、君主应当重义轻利、以义制利等。同时,董仲舒的正谊明道中还可以看到《管子》等思想的影响,诸如这些都可以说是董仲舒正谊明道的渊源。

2. 董仲舒的正谊明道与其义利思想

董仲舒的义利观千百年来进行了无数次的探讨,现在也是众说纷纭的问题,限于篇幅,笔者仅就主要之点

略述管窥蠡测之见。

义利合乎天理、顺乎人情。董仲舒认为:“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义之养生人大于利。”[5]263董仲舒的看法与上述荀子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处,并且也有自己的发展。他认为利是维持生计的物质需要,义是修养心性的道德要求,道德要求比物质需要更重要。又认为:“故圣人之为天下兴利也,其犹春气之生草也,各因其生小大而量其多少,其为天下除害也,若川渎写于海也,各顺其势,倾侧而制于南北。故异孔而同归,殊施而钧德,其趣于兴利除害一也。是以兴利之要在于致之,不在于多少;除害之要在于去之,不在于南北[5]178。”赞扬为天下兴利、为天下除害的公利,反对讲究多少的私利。还说:“天常以爱利为意,以养长为事,春秋冬夏皆其用也。王者亦常以爱利天下为意,以安乐一世为事,好恶喜怒而备用也。然而主之好恶喜怒,乃天之春夏秋冬也,其俱暖清寒暑而以变化成功也[5]330。”上天与王者都爱利,“爱利天下”就是爱天下与利天下,“变化成功”就是讲功利。董仲舒从天的角度来讲义利的合理性,天与君主都爱利,黎民百姓追求利有何不应当呢。虽然利是人生所必需的,相比之下义更重要。

每个人扮演的角色不同,对于义利的追求应当有所区别。董仲舒指出:统治者“尔好谊,则民乡仁而俗善;尔好利,则民好邪而俗败”[24]2521。又曰:“天子大夫者,下民之所视效,远方之所四面而内望也。近者视而放之,远者望而效之,岂可以居贤人之位而为庶人行哉!夫皇皇求财利常恐乏匮者,庶人之意也;皇皇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大夫之意也[24]2521。”又称:“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意也;明明求财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24]2896。”还说:“义动君子,利动贪人,如匈奴者,非可以仁义说也,独可说以厚利,结之于天耳[24]3831。”认为:“夫处位动风化者,徒言利之名尔,犹恶之,况求利乎?故天王使人求赙求金,皆为大恶而书[5]73。”每个人在社会中所处位置不同,角色相异,对于义利的要求不一样,追求的目标亦应当有区别。君子大夫应当是行仁行义的,小人农夫应当求财求利的,因此食禄者们与民争利的行为应当受到抑制。董仲舒主张“故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与民争业,然后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此上天之理,而亦太古之道,天子之所宜法以为制,大夫之所当循以为行也”[24]2521。又认为“凡人之性,莫不善义,然而不能义者,利败之也。故君子终日言不及利”[5]73。君子、官吏应当言不及利,不与民争业,是从修己方面来说的,而对百姓则要先富后教,这是不同角色的不同要求。

正谊明道是董仲舒针对仁人而言。“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仁人,是正道修理、正谊明道的主语。正道、正谊不谋其利,修理不急其功,明道不计其利的前提都是仁人。从其本义来说,虽然其中有道义、功利等字眼,主要着眼于明确仁人标准,以说明越国无一仁人而已。即使经过班固的润饰升华,即便从义利角度来看,那也仅是对于仁人的说法,而不是对于所有人的要求。首先,虽说“人皆可以为尧舜”[21]345,“涂之人可以为禹”[22]442,甚至“满街都是圣人”“六亿神州尽舜尧”,那都是说的可能性,并不是现实就已经存在,就连“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2]2350的孔子也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21]101”孔子都如认为,可知仁人实属凤毛麟角。其次,因为古老的历史,并没有全都记载在浩瀚的史书中;悠久的文化,也不可能全都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会载入历史,更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永垂不朽。记载下来的人很少,如人物,村志、乡志、县志、州志、府志、省志各有不同的录入要求,国史上记载的就更少。即便是记入了国史的人物也不都是仁人,据《汉书·古今人表》统计,记载了1 938人,其中属于上中仁人者174人,占总数的8.9 %。由此看来,董仲舒的正谊明道本来是针对数量很少的仁人而言,并非要以此来约束、衡量芸芸众生,更没有要求所有的人都要以此为行为规则。

董仲舒汲取了孔孟荀等诸家的义利思想,并做了一些新的概括,提出了义利合乎天理顺乎人情,倡导角色不同义利追求应当有所区别等,正谊明道仅是对于仁人的衡量标准,并不是什么专门来讲义利观的,更不是其义利观的全部。是后人按照时代的需要,把正谊明道作为董仲舒的义利观,甚至作为儒家义利观的典型语言、基本经济观点等,脱离了正谊明道的语境,放大了其范围,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人生体验和社会需要,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解读。

3. 董仲舒的正谊明道与现代社会

虽然《春秋繁露》《汉书》所记载的正道修理、正谊明道,有文字详略的不同,有著述体裁的不同等。但从思想的来看,《汉书》和《春秋繁露》记载的有差异,其思想实质是一致的。正道、正谊不谋其利,修理不急其功,明道而不计功利,本是董仲舒对于仁人而言的,后人赋予其义利观的含义,认为是以维护君主统治的

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为目的。认为“它强调道德精神的价值和作用,对于人们超越物欲的羁绊、提升精神境界,有着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它成为统治者销蚀人们正当物质欲望,只讲道义和服从的工具。特别是由这种义利观引导出的‘损情辍欲’的论点,更开了宋明理学存理去欲思想的先河”[25]。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

现代社会,茫茫人海,芸芸众生,行业万千,职能纷繁,价值取向多元,角色规范多种,把古代特定仁人的标准观念扩展为社会所有人共同的约束,对于有些群体或行业可能是合适的,对于有些人或群体可能是荒谬的,对于某些人群可能既有合适的部分也有不合适的因素。对于那些生产、经营部门,对于那些社会财富的代表者,讲究“不谋其利”,无疑是不合适的,用这种思路打理企业,不会谋取经济效益,不会开辟挣钱的门路,很难经营好;对于那些需要建功立业的行当,主张“不计其功”,也是很不合适的,用这种思路很难完成使命;对于那些需要指日成功的事物,坚持“不急其功”,毫无疑问也是不合时宜的。对于上述这些部门,讲究正道修理、正谊明道、完善制度,诚信经营、打击假冒伪劣等可能还有些正能量的作用。把“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放在思想文化创造范围内,应用在教育等部门,由社会良心代表者去实践,可能还有些积极作用。如学者、科学家应当坚持“不盲从、不附和,一以理智为依归。如遇横逆之境遇,则不屈不挠,不畏强暴,只问是非,不计利害”[26]的科学精神,求真求实,不急其功,执著追求,长期奋斗,才能做出有价值的贡献;公务员甘于奉献,心系百姓,权为人民,不谋其利,才有可能当好人民的公仆;教育者安贫乐道,不计其功,诲人不倦,金针度人,才有可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诸如此类者还很多,证明董仲舒正谊明道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其生命力。

有时候作者的某些言论,经过别人的精简、润饰、升华之后,适应了社会上某些需求,与一些人产生了共鸣,传播得越来越广泛,直至被无限放大开来,一方面扩大了其道理的宣传,促进了理论的普及,变成了社会的流行语言,另一方面既可以使作者无端地享受光荣,也可以使其无故地蒙受耻辱,董仲舒的“正其谊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正是一个这样的问题。为梳理其脉络,笔者比较了《春秋繁露·对胶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与《汉书·董仲舒传》的不同记载,认为正谊明道是作为诸侯王相的董仲舒在诸侯王询问越国三仁问题时的答复,针对着诸侯王欣赏越国君臣潜心积虑采用狡诈手段雪会稽之耻成为霸主的情况,阐明了关于仁人的标准的,不但否定了越国三仁,甚至连春秋五霸也否定了,这当是董仲舒正谊明道的本义所在。经班固的删改、润色,写进了《汉书·董仲舒传》,为后人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宋代以来,人们脱离了董仲舒正谊明道的场合环境,抛开了本义,截取正谊明道这句话,断章取义,望文生义,进行多方面的评论、解读、批判,阐述了多重意义。梳理后人的评价言论,可归纳为高度赞扬、严厉批判、平实看待3种。追根寻源,董仲舒的正谊明道说渊源于先秦诸子的思想传统,并不是董仲舒义利观的全部,是后人赋予它为儒家义利观的经典语言,说它是董仲舒的基本经济观点,至今仍有其生命力。现在应当实事求是地给予评价,既不能放大为绝对真理,也不能轻易扔掉,而是将其放在适合的范围内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程颢,程颐.二程集: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4:1238.

[2] 黎靖德.朱子语类:第6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 黎靖德.朱子语类:第5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1819.

[4] 黎靖德.朱子语类:第8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3263.

[5] 苏舆.春秋繁露义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2.

[6] 真德秀.大学衍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2:503.

[7] 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上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61.

[8] 李元度.天岳山馆文钞//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402册[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983.

[9] 叶适.习学纪言序目[M].北京:中华书局,1977:324.

[10] 颜元.颜元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1] 李塨.传注问[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173册[M].济南:齐鲁书社1997: 282-283.

[12] 邓子平,陈山榜.李塨文集:下册[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1:704-705.

[13]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中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36.

[14]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思想史研究室.秦汉经济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9:113.

[15] 周馥.秋浦周尚书全集[G]//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82册[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5530.

[16] 谢金銮,郑兼才.续修台湾县志[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607.

[17]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98.

[18] 黄兴涛等.辜鸿铭文集:下册[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423.

[19] 鲁迅.集外集拾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213.

[20] 何良栋.皇朝经世文四编[G]//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761册[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856.

[21]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2] 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23] 颜昌峣.正谊明道说[J].船山学报,1933(2):86.

[24]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5] 中国孔子基金会编.中国儒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477.

[26] 竺可桢.竺可桢文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231.

两位数乘两位数练习题

两位数乘两位数练习题 1.直接写得数。 11×20 70×20 40×30 30×21 30×13 60×20 40×12 11×50 25×10 12×40 2.用竖式计算。 14×26=81×18=94×11=45×34= 1、21个14的和是();24的32倍是()。 2.、14乘63的积是();16个45相加,和是多少?最简便列式是(),结果是()。3、小明在计算完37×62后,想核实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可以用()×()来进行检验。 4、52与最小的两位数的积是();最大的两位数与18的积是()。 5、365加上()正好是75的14倍。 6、王师傅平均每小时做18个零件,那么工作14小时做了多少个零件?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 8 × 1 4 7 2……………工作()小时做()个零件, 1 8………………工作()小时做()个零件, 2 5 2……………工作()小时做()个零件。 7、如果口算35×19,可以先口算35×20=(),然后再减去()个35。

8、一盒彩色胶卷最多能拍36张照片,照这样计算,15盒胶卷最多可以拍()张照片。 9、成人平均体重大约是65千克,15名成人的体重大约是() 千克。如果这些人一次性的乘坐载重是1吨的电梯,会超载吗?()。(填:没超载或超载) 二、口算下面各题(16分 ) (1)你能算得又对又快吗? 8×40 = 43×0 = 100-40= 3×190= 40×9 = 270×3= 150×6= 4×28= (2)先口算,再熟记这些口算答案。 25×4= 125×8= 25×6= 125×2= 250×4= 1250×8= 25×8= 125×4= 三、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带#的要验算,共28分) 83×26= 33×66= 84×59= 26×47= #54×25= # 21×44= # 66×77= # 19×36= 四、文字题(6分) 1、36的315倍是多少? 2、135个32是多少? 五、应用题(18分) 1、工厂平均每天要用51吨煤,42天共用多少吨煤?

关于利与义素材

利与义_素材 论点义利不可兼得时,要舍利取义。 人不能见利忘义。 信义比金钱更重要。 不义之财不可取。 谈“义”必须落实到“利”的实际行动中去。在义的范围内追求利值得提倡。 xx 可以统一。 为私利而毁公义是可耻的。 做人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符合道义的利才能长久。不顾诚信追逐利益的人只会自食恶果。 利是义的存在基础。 名言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 那就是唯心论。 ——xx 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董仲舒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董仲舒

甚有利而大无义,虽甚富,则羞辱大。董仲舒 以义取利,利义共生。——神威药业口号 君子XX,小人XX。------XX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xx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XX 何必日利,亦有XX而已矣。------ XX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商业交易中,信用第一。——麦克雷戈尔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荀子 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荀子 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XX 国者,巨用之则大,小用之则小。巨用之者,先义而后利;小用之身,先利而后义。——荀子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 利I」者,XX之和。- XX 义,利也。——墨子 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义则贫。——墨子 利者义之和,义固所为利也。——XX 聚天下之人,不可以无财,理天下之财,不可以无义。——王安石 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尔。——陈亮 利在义中。——XX

两位数乘一位数计算题 200道

94×3=3×69=5×22=84×3=82×8=2×22=54×5=95×5=5×98=9×76=3×88=4×63=14×7=28×7=62×3=26×1=3×45=23×9=38×8=18×7=7×90=4×84=3×46=5×73=1×74=51×3=45×7=22×1=68×3=20×9=61×9=4×23=5×69=44×9=35×6=75×4=

8×47=53×3=2×11=51×1=29×3=6×94=30×6=8×64=3×47=8×90=9×61=28×1=1×96=68×1=25×6=3×90=4×27=92×9=2×51=7×37=86×6=4×46=2×88=3×49=3×81=4×87=66×1=85×4=4×12=4×78=2×33=41×5=21×1=65×4=90×4=2×29=

4×31=2×41=61×8=99×6=1×76=1×44=87×7=82×6=4×35=7×80=4×91=5×43=7×81=64×9=2×17=48×9=2×13=39×7=92×2=73×3=7×27=29×4=38×7=8×94=4×17=1×46=21×4=77×9=78×7=9×39=47×3=64×3=64×8=8×52=51×2=6×54=

78×3=39×4=3×32=2×57=59×5=18×2=42×2=75×3=5×63=84×7=2×67=9×64=1×25=6×53=2×14=6×61=51×6=2×83=3×26=2×53=90×8=74×6=98×5=7×97=89×4=6×19=9×74=9×55=61×2=86×9=6×86=6×46=19×2=65×3=42×3=41×9=

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练习题200道A4格式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练习题 11×81= 39×54= 43×23= 22×72= 95×37= 45×86= 98×27= 43×90= 35×96= 17×69= 72×98= 42×56= 26×12= 96×29= 58×26= 58×42= 14×21= 94×33= 89×66= 55×91=

12×66= 60×56= 70×60= 41×27= 39×84= 78×88= 72×65= 47×23= 52×61= 88×94= 40×91= 49×66= 97×73= 82×10= 18×14= 21×44=

80×55= 53×21= 25×50= 40×19= 24×55= 11×87= 86×74= 93×91= 96×54= 84×81= 91×82= 84×41= 76×46= 60×62= 43×50= 82×46=

31×41= 23×99= 56×72= 20×26= 14×78= 58×37= 42×11= 88×17= 28×29= 77×67= 37×50= 17×31= 59×49= 96×95= 26×83= 17×68=

78×89= 71×39= 69×54= 64×78= 86×39= 61×39= 45×62= 79×78= 54×40= 83×77= 81×96= 18×62= 60×47= 37×97= 38×26= 59×93=

54×37= 35×57= 43×98= 81×22= 27×41= 43×46= 25×23= 66×57= 47×33= 87×16= 84×13= 15×46= 87×20= 95×28= 54×97= 33×34=

浙大校训

浙江大学校训 浙江大学老校训——“求是”的渊源可以追溯至浙大的前身求是书院。 求是书院自创建之日起,就提倡“务求实学,存是去非”。并在师生中逐渐形成了“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以尽一已职责”的“求是”校风,这种校风一直延续到以后的浙江大学。 抗战期间,浙江大学西迁流亡办学,艰难困苦和生死别离,使竺可桢校长对“求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1938年11月1日,竺校长在广西宜山的开学典礼上,作了《王阳明与大学生的典范》的演讲。在演讲中,他以王阳明的求是精神、遇险不畏精神、艰苦卓绝精神和公忠报国精神,激励浙大师生在艰危中奋发进取,并提出要以“求是”两字为校训,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求是”的优良传统,贯彻治学的精义。 1938年11月19日,校务会议正式通过了竺校长的这项提议。 关于“求是”的涵义,竺校长曾作过多次阐述,他在《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的演讲中说:“所谓求是,不仅限为埋头读书或是实验室做实验。求是的路径,中庸说得最好,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单是博学审问还不够,必须审思熟虑,自出心裁,独著只眼,来研辨是非得失。既能把是非得失了然于心,然后尽吾力以行之,诸葛武侯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最好的例子就是科学史上布鲁诺、伽利略、刻卜勒、牛顿、达尔文、赫胥黎等人“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的行为。中国也有不少具有求是精神的先贤,孙中山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孙中山先生不但鼓吹革命而且实行革命,这革命精神,正是源于求是的精神。 在此,竺校长已经将“求是”的涵义大大地拓广和深化了,他所倡导的求是精神就是科学精神、牺牲精神、革命精神、奋斗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 继后,竺校长又在《科学之方法与精神》一文中更明确地阐述了“求是”的方法和路径,他说:“近代科学的目标是什么?就是探求真理。科学方法可以随时随地而改换,这科学目标,蕲求真理也就是科学的精神,是永远不改变的。……据吾人的理想,科学家应取的态度应该是:(1)不盲从,不附和,一以理智为依归。如遇横逆之境遇,但不屈不挠,不畏强御,只问是非,不计利害。(2)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3)专心一致,实事求是,不作无病之呻吟,严谨整饬毫不苟且。” 竺校长的这些论述,特别是他所概括的科学家应取的三种态度,不仅为万千“求是”学子所遵循,而且一直为科学家们所称颂。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大学的历任领导人,在继承和发扬求是精神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开拓创新精神。自那以后,浙江大学逐渐形成了“实事求是,严谨踏实,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优良校风。 1988年5月5日,由路甬祥校长主持的校务会议决定以“求是创新”为新时期浙江大学校训。这是浙江大学为了适应迅猛发展的现代科技和社会需求做出的正确决策,是对求是精神的发扬光大。 路校长1992年在建校95周年的致词中说:“创新(即创造)精神,严格地说,它已包含在求是精神之中,……但人们往往把求是理解为求实,侧重于对现有知识的认识和运用,对现状的客观分析和把握,而不特别强调创造与创新……。创新,正是历史上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和杰出人才的共同特点。浙江大学要办得有中国特色和自身特点,培养一大批具有献身、求实、创新、协作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和接班人,必须十分重视创新精神的提倡,并且形成良好的群体意识,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原则,坚持开放,改革创新。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科技和教育发展的规律。要使我们学校同步于时代,并不断地取得进步和发展,必须在继承和发扬求是精神的基础上强调创造力的开发,强调培植求是创新精神。” 路校长的这段话,既是对为何要立“求是创新”为校训的解答,也是对“求是创新”的诠释。 现任校长潘云鹤在1995年浙江大学教学工作会议作的题为《抓住时机,迎接挑战,迈向一流》的讲话中,提出了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并重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使得“求是创新”的方法和路径更为具体、明确。潘校长这里所说的知识,包括专业知识、交叉知识;能力包括表达能力、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创新能力、写作能力、组织能力、想象能力、动手能力等等;素质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 “求是创新”是新时期求是学子的行为准则和奋斗目标。正可谓:“求是”源远流长,“求是创新”前程似锦!

(完整)小学三年级两位数乘除法计算练习题

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练习 27×41= 43×46= 25×23= 66×57= 47×33= 87×10= 84×13= 15×46= 95×37= 45×86= 98×27= 43×90= 96×54= 84×81= 91×80= 84×41= 91×32= 41×31= 34×40= 42×64= 31×41= 23×99= 56×72= 20×26= 14×78= 58×37= 42×11= 88×17=

86×39 = 61×39= 45×62= 79×78= 54×37= 35×57= 43×98= 81×22= 35×96= 17×69= 72×98= 42×56= 26×12= 96×29= 58×26= 58×42= 60×47= 37×97= 38×26= 59×93= 46×76= 93×35= 92×62= 88×49= 87×38= 84×44= 27×57= 26×76= 83×23= 82×52= 79×19= 36×76= 78×28= 77×57= 76×46= 75×35= 27×41= 43×46= 25×23= 66×57= 47×33= 87×10= 84×13= 15×46= 95×37= 45×86= 98×27= 43×90= 96×54= 84×81= 91×80= 84×41= 76×46= 60×62= 43×10= 82×46= 91×32= 41×31= 34×40= 42×64=

14×78= 58×37= 42×11= 88×17= 11×81= 39×54= 43×23= 22×72= 86×39= 61×39= 45×62= 79×78= 54×40= 83×77= 81×96= 10×62= 60×47= 37×97= 38×26= 59×93= 26×83= 36×30= 42×40= 39×93= 54×37= 35×57= 43×98= 81×22= 35×96= 17×69= 72×98= 42×56= 26×12= 96×29= 58×26= 58×42= 14×21= 94×33= 89×66= 55×91= 99×75= 54×35= 56×41= 20×90= 12×66= 60×56= 70×60= 41×20= 39×84= 78×88= 72×65= 47×23= 52×61= 88×94= 40×91= 49×66=

两位数乘以一位数 计算题 200题

两位数乘以一位数计算题 25x7= 95x3= 32x2= 62x6= 25x2= 6x45= 23x2= 2x24= 9x85= 53x8= 76x2= 32x4= 3x30= 9x25= 45x2= 22x7= 67x2= 7x62= 2x84= 3x92= 37x9= 4x54= 2x79= 9x89= 62x6= 2x40= 76x3= 7x48= 8x50= 25x3= 79x8= 3x33= 28x5= 37x6= 2x63= 69x8= 9x56= 43x8= 22x9= 26x2= 49x2= 92x2= 5x32= 25x4= 7x58= 5x28= 74x2= 2x46= 4x82= 2x55= 25x9= 2x26= 4x76= 35x7= 3x75= 83x2= 3x98= 97x2= 2x35= 28x2= 4x79= 8x97= 4x72= 5x27= 8x66= 3x42= 4x26= 54x2= 23x6= 59x2= 2x22= 85x7= 2x63= 8x73= 52x4= 25x8=

8x84= 5x23= 22x3= 2x93= 3x27= 86x7= 7x82= 5x50= 62x4= 3x27= 2x95= 4x49= 26x9= 35x9= 42x9= 78x5= 83x3= 8x29= 8x74= 6x30= 45x5= 32x8= 33x3= 4x58= 98x3= 72x3= 2x72= 77x3= 46x3= 45x4= 2x59= 22x3= 4x28= 85x3= 24x3= 9x94= 52x7= 82x3= 36x5= 79x6= 4x58= 67x6= 5x82= 6x32= 9x52= 96x2= 2x52= 6x49= 2x79= 92x6= 22x9= 48x7= 5x45= 9x27= 2x69= 7x98= 7x93= 59x4= 5x52= 7x53= 4x64= 4x94= 67x9= 7x38= 53x6= 87x4= 6x22= 7x79= 27x4= 82x8= 9x53= 63x4= 6x97= 56x8= 8x86= 22x2=

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练习题完整版

小学三年级下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练习题 乘法竖式计算练习题(一) 38×58= 37×67= 99×46= 99×35= 35×45= 34×24= 33×74= 32×62= 29×19= 99×19= 92×59= 92×28= 88×37= 88×24= 87×65= 87×44= 98×28= 95×25= 94×34= 47×57= 406×16= 193×35= 901×60= 218×19= 87×38= 84×44= 27×57= 26×76= 83×23= 82×52= 79×19= 36×76= 78×28= 77×57= 76×46= 75×35= 74×64= 73×23= 72×27= 69×29= 68×48= 67×57= 66×26= 62×42= 121×52= 198×25= 408×24= 248×23= 58×48= 57×27=

乘法竖式计算练习题(二) 56×36= 55×25= 54×34= 53×23= 52×25= 49×29= 48×38= 45×25= 44×24= 43×23= 42×52= 39×29= 97×63= 99×74= 28×28= 25×35= 24×34= 24×43= 23×95= 24×95= 24×52= 93×29= 99×18= 99×27= 89×48= 89×26= 83×38= 99×13= 99×32= 98×29= 98×27= 98×26= 86×34= 98×32= 97×29= 97×28= 82×46= 82×28= 97×46= 97×35= 97×44= 78×34= 97×32= 96×49= 98×28=

《论语》选读期末考试试卷

《论语》选读期末考试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家的价值观 ①儒家的价值学说,可称为内在价值论或道德至上论。孔子主张“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即以道德为最高价值。孔子又有“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之说,即认为道德实践有两种境界,一种是为道德而实行道德,一种是以道德有利而实行道德。前者较后者要高。孟子更有“天爵良贵”之说,这天爵良贵就是天赋的道德意识。人们的道德实践,就是实现这种天赋的内在价值。 ②儒家虽然主张内在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一个最高的价值标准。儒家最高的价值标准是“和谐”。孔子弟子有若讲“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周易大传》讲“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礼记·礼运》讲“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的“大同”,《中庸》讲“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在儒家看来,道德虽然是超功利的,但道德实有极大的功用,这功用就是达到人己物我的和谐。正因为如此,孔子将中庸视为一种最高的道德。中庸就是要反对过与不及,以保持事物的均衡协调。 ③儒家的价值观以重义崇德为特色。但重义崇德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轻利贱力。孔子、孟子不讳言功。孔子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孟子说:“当今之世,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孟子·公孙丑》)孔子不完全排斥利,要求“见利思义”(《论语·宪问》),“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周易大传》讲“崇德”,也很注重“利用厚生”,高度评价古圣先贤在发明创造各种器用方面的功绩,说“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系辞上传》)孔子、孟子贱力,荀子则相当重视力。他说:“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载万物,兼利天下。”(《荀子·王制》)这些情况表明,在重义轻德的前提下,给以利和力一定的地位还是可能的。但是,在与其他各派特别是法家的论战中,在反对世俗价值观的努力中,儒家却越来越把利与义、德与力分裂开来,对立起来,造成了价值观上的严重偏颇。如孟子把“利”与“仁义”对立起来,把“为利”与“为善”对立起来,把“以力假仁”的“霸道”与“以德服人”的“王道”对立起来,并且主张对发展生产、奖励耕战的法家“服上刑”,这就很成问题了。汉代的董仲舒提出:“正其义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而《汉书》又将此二语改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问题就更严重了。宋明理学特别是程朱陆王学派大力宣扬“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造成了严重后果。尽管宋元明清时期也有一些儒者在义利、王霸、德力、理欲等问题上提出了一些较全面的观点,但毕竟未能取得主导地位。 ④儒家重义轻利、崇德贱力的传统有严重的偏弊,但在评价时,仍应注意分析,不可歪曲夸大。儒家反对的“利”,乃指私利而言。利这个概念,本有公利、私利两重含义,义利问题包含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关系问题。孟子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孟子·梁惠王上》)其实国家的安定也是利,而且是统治阶级的公利、大利。儒家在反对“私利”的含义上笼统地反对“利”,在用语上有辨析不清之弊,但我们今天在评述时应当辨析清楚。“理欲”问题也是这样,儒家所谓“人欲”也是指私欲而言,而非指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及按照封建等级制度合法的物质享受。因此,把“存天理,灭人欲”概括为“禁欲主义”并与宗教的禁欲主义等量齐观,是不正确的。力在古代哲学中也有多种含义。它既包含

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快速算法

特殊两位数乘两位数 1.十几乘十几: 口诀:头乘头,尾加尾,尾乘尾。 例:12×14=? 解:1×1=1 2+4=6 2×4=8 12×14=168 注:个位相乘,不够两位数要用0占位。 2.头相同,尾互补(尾相加等于10): 口诀:一个头加1后,头乘头,尾乘尾。 例:23×27=? 解:2+1=3 2×3=6 3×7=21 23×27=621 注:个位相乘,不够两位数要用0占位。 3.第一个乘数互补,另一个乘数数字相同: 口诀:一个头加1后,头乘头,尾乘尾。 例:37×44=? 解:3+1=4 4×4=16 7×4=28 37×44=1628 注:个位相乘,不够两位数要用0占位。 4.几十一乘几十一: 口诀:头乘头,头加头,尾乘尾。 例:21×41=? 解:2×4=8 2+4=6 1×1=1 21×41=861 5.11乘任意数: 口诀:首尾不动下落,中间之和下拉。 例:11×23125=?

解:2+3=5 3+1=4 1+2=3 2+5=7 2和5分别在首尾 11×23125=254375 注:和满十要进一。 6.十几乘任意数: 口诀:第二乘数首位不动向下落,第一因数的个位乘以第二因数后面每一个数字,加下一位数,再向下落。 例:13×326=? 解:13个位是3 3×3+2=11 3×2+6=12 3×6=18 13×326=4238 注:和满十要进一。 7.多位数乘以多位数 口诀:前一个因数逐一乘后一个因数的每一位,第二位乘10倍,第三位乘100倍……以此类推 例:33*132=? 33*1=33 33*3=99 33*2=66 99*10=990 33*100=3300 66+990+3300=4356 33*132=4356 注:和满十要进一。 数学中关于两位数乘法的“首同末和十”和“末同首和十”速算法。所谓“首同末和十”,就是指两个数字相乘,十位数相同,个位数相加之和为10,举个例子,67×63,十位数都是6,个位7+3之和刚好等于10,我告诉他,象这样的数字相乘,其实是有规律的。就是两数的个位数之积为得数的后两位数,不足10的,十位数上补0;两数相同的十位取其中一个加1后相乘,结果就是得数的千位和百位。具体到上面的例子67×63,7×3=21,这21就是得数的后两位;6×(6+1)=6×7=42,这42就是得数的前两位,综合起来,67×63=4221。类似,15×15=225,89×81=7209,64×66=4224,92×98=9016。我给他讲了这个速算小“秘诀”后,小家伙已经有些兴奋了。在“纠缠”着让我给他出完所有

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题

11×1=15×1=19×1=23×1=27×1=79×1=83×1=11×2=15×2=19×2=23×2=27×2=79×2=83×2=11×3=15×3=19×3=23×3=27×3=79×3=83×3=11×4=15×4=19×4=23×4=27×4=79×4=83×4=11×5=15×5=19×5=23×5=27×5=79×5=83×5=11×6=15×6=19×6=23×6=27×6=79×6=83×6=11×7=15×7=19×7=23×7=27×7=79×7=83×7=11×8=

15×8=19×8=23×8=27×8=79×8=83×8=11×9=15×9=19×9=23×9=27×9=79×9=83×9=12×1=16×1=12×2=16×2=12×3=16×3=12×4=16×4=12×5=16×5=12×6=16×6=12×7=16×7=12×8=16×8=12×9=16×9=13×1=17×1=13×2=17×2=13×3=17×3=13×4=17×4=13×5=17×5=13×6=17×6=13×7=17×7=13×8=17×8=13×9=17×9=14×1=

18×1=14×2=18×2=14×3=18×3=14×4=18×4=14×5=18×5=14×6=18×6=14×7=18×7=14×8=18×8=14×9=18×9=31×1=35×1=31×2=35×2=31×3=35×3=31×4=35×4=31×5=35×5=31×6=35×6=20×1=24×1=20×2=24×2=20×3=24×3=20×4=24×4=20×5=24×5=20×6=24×6=20×7=24×7=20×8=24×8=20×9=24×9=21×1=25×1=21×2=

义与利

永远记住这句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要有“义”先要有充实的“利”做基础。 你先查查义和利分别代表什么意思?能和社会的什么地方联系起来,另外还有个 重和轻的关系,你应该把题目悄悄改成在义和利之间权衡后,哪个更重要,并不是要义不要利了,找出在很多个特定的条件下义比利更重要的例子,希望能帮到你,呵呵 ?我方认为,人类社会应当重义轻利,主要是指:义与利同时存在时以义为先,并不是舍弃利。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义为“公正合宜的道理”。这“公正合宜”一词便决定了‘义’字的地位。而利是指“利润或利息”,将利放在错误的位置会令人走入歧途。将义与重结合,取利和轻配搭便是我方认为的正确途径。? 远在春秋时期,我国伟大的思想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观点,而他老人家并未说君子不能求利,而是认为求利之心人皆有,但一定不能“放于利而行”,求利应以义来制约,即把义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人是具有社会性的动物,从降生这世上的那刻起,我们就在承担责任与享受他人的责任中成长。我们上学、工作、成家、养育儿女、赡养老人。。。人生的每一个步伐都是我们的责任,而这责任就是义!如果哪个人放弃了义,也就失去了做人的意义,就是老百姓口中的“禽兽不如”。如此看来,任何时候的我们都应该义字当头,活得像个样!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各级人大代表纷纷发自内心的提出了有益于百姓的一件以及备受关注的民生问题,人民代表为人民就是重义的表现,当然,这也是作为老百姓的我们所希望看到的!!!? 以八荣八耻为代表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其中明确了“以见利忘义”为耻,这足以说明重义轻利是处在社会主义发展时期的中华民族最需要的精神品质,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崛起并屹立不倒。? 如果商人能做到先予后取;从政之人能做到为百姓着想,咱老百姓又能不忘做人之本--义,那我们便利和谐社会不远了!在我们国家创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追求人余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我们又怎能将利置于义之前呢?!当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在我们耳旁一次次想起时,我们心潮澎湃,我们双眼朦胧,我们发自内心的敬意油然而生,他们的灵魂与我们相遇,存在于我们心中的正义之声和他们产生共鸣,义是为人之本,人之初,性本善,此善,便是正义之感!要立足于社会,不义不行,忘义更不行;急功近利,见利忘义,目光短浅,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自绝于社会;只顾自身利益巧取豪夺的结果必然是多行不易必自毙的!解放前,国民党为了自身利益,不顾百姓死活,乱收苛捐杂税,这杀鸡取卵,见利忘义的行为加速了国名党统治的垮台;而共产党在最艰苦的条件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成为正义之师,侠义之士,最终收取江山。可见先义后利,重义轻利其利长远而牢固。因此,巩固和发展人类社会更要重义轻利!!! 不是要发展和谐社会吗?当然以义为重啦,<箫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

三年级两位数 三位数乘一位数 计算练习题专项训练

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计算练习一位数乘两位数: 98×8= 95×5= 94×4= 47×7= 46×6= 93×3= 92×2= 88×9= 87×8= 84×4= 27×7= 26×6= 83×3= 82×2= 79×9= 36×6= 78×8= 77×7= 76×6= 75×5= 74×4= 73×3= 72×2= 69×9= 68×8= 67×7= 66×6= 62×2= 59×9= 98×5= 98×4= 98×3= 58×8= 57×7= 56×6= 55×5= 54×4= 53×3= 52×2= 49×9= 48×8= 45×5= 44×4= 43×3= 42×2= 39×9= 97×3= 99×4= 38×8= 37×7= 99×6= 99×5=

35×5= 34×4= 33×4= 32×2= 29×9= 99×9= 92×9= 92×8= 88×7= 88×4= 87×5= 87×4= 28×8= 25×5= 24×4= 24×3= 3×95= 2×95= 24×2= 93×9= 99×8= 99×7= 89×8= 89×6= 83×8= 99×3= 99×2= 98×9= 98×7= 98×6= 86×4= 98×2= 97×9= 97×8= 82×6= 82×8= 97×6= 97×5= 97×4= 78×4= 97×2= 96×9= 98×8= 96×7= 96×5= 96×4= 96×3= 96×2= 9×95= 8×95= 7×95= 6×95= 4×95= 94×9= 94×8= 7×94= 94×7= 6×94= 76×7= 76×5=

四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练习题

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练习 列竖式并验算 98×28= 95×25= 94×34= 47×57= 46×76= 93×35= 92×62= 88×49= 87×38= 84×44= 27×57= 26×76= 83×23= 82×52= 79×19= 36×76= 78×28= 77×57= 76×46= 75×35= 74×64= 73×23= 72×27= 69×29= 68×48= 67×57= 66×26= 62×42=

58×48= 57×27= 56×36= 55×25= 54×34= 53×23= 52×25= 49×29= 48×38= 45×25= 44×24= 43×23= 42×52= 39×29= 97×63= 99×74= 38×58= 37×67= 99×46= 99×35= 35×45= 34×24= 33×74= 32×62= 29×19= 99×19= 92×59= 92×28=

28×28= 25×35= 24×34= 24×43= 23×95= 4×95= 24×52= 93×29= 99×18= 99×27= 89×48= 89×26= 83×38= 99×13= 99×32= 98×29= 98×27= 98×26= 86×34= 98×32= 97×29= 97×28= 82×46= 82×28= 97×46= 97×35= 97×44= 78×34=

96×45= 96×34= 96×33= 96×22= 49×95= 28×95= 37×95= 36×95= 44×95= 94×29= 94×28= 57×94= 94×37= 56×94= 76×27= 76×25= 35×94= 23×94= 94×32= 78×46= 93×48= 93×27= 93×36= 93×25= 59×12= 89×24= 89×35= 89×23=

儒家的“义与利”以及其时代意义

儒家的“义与利”以及其时代意义 “义与利”是中国思想史上一种值得重视的文化现象,中国思想史上关于“义利之辨”的讨论,从春秋时期至今延续了两千多年。在今天,义利关系问题仍然是在现实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问题,它不仅属于伦理学问题,而且还涉及人们在利益与道义、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等一系列矛盾关系问题上的道德观念和价值选择等领域。对待义于利的态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人们对儒家义与利的态度在认识上存有很大分歧,对于儒家是否一概排斥、否定利的积极意义也有完全不同的认识,但在认定儒家“重义轻利”方面,还是比较一致的。我国当前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在全社会形成社会主义的科学义利观,对广大社会成员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加以正确引导。这也就恰恰使得儒家的义利观,体现其在当今社会的时代意义。 一.中国古代的义与利 “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义利之辨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义”注重整体利益、道德诉求;“利”则强调个体私人利益。因此义利之辨是一种道德和利益何者为重的抉择。义利问题各家都有论说。在义与利孰先孰后、孰轻孰重、孰为本孰为末的问题上,儒家“重义轻利”,主张“义以为质”、“义以为上”,提倡“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先义后利”,反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以私废公”。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讲利、求利,而在于是否“放于利而行”、“惟利是求”。实践经验一再告诉人们,一味追求个人利益会引起各种社会问题,激化社会矛盾,与人、与己不仅无益而且十分有害。孔子、孟子对此都有充分的论述。孔子主张“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自述其志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他以重义还是重利作为区别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他把对义利关系的判断作为是否成人的标准:“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乎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他面对君主则劝诫“义然后取,人不怨其取”。《孟子》开篇即讲“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他认为,自然生命是人的“小体”,精神生命是人的“大体”,物质利益只能满足人的“小体”需要,道德仁义才能满足人的“大体”需要。孟子更认为,如果人与人之间处处以私利来计算,惟利是图,“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怀利以相接”,结果是“终去仁义……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孟子·告子下》)“惟利是求”的行为方式、价值选择不仅会加剧人际关系的紧张,而且还会造成“上下交征利”并导致“国危”。 到了汉代,董仲舒着重宣扬义利之辨。《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说:“夫仁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义利之辨所蕴含的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公利与私利的问题;二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的问题。儒家反对言利,其所谓利即指私利。孟子说:“王曰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其利皆指私利。 事实上,儒家所言“轻利”,并非不重视利,而是反对“见利忘义”、“因利害义”、“保利弃义”。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还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

《汉书·董仲舒传》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事易王。易王,帝兄,素骄,好勇仲舒以礼谊匡正,王敬重焉。久之,王问仲舒曰:“粤王与大夫泄庸、种、蠡谋伐吴,遂灭之。孔子称殷有三仁,寡人亦以为粤有三仁。桓公决疑于管仲,寡人决疑于君仲舒对曰:“臣愚不足以奉大对。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以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五伯,为其先诈力而后仁谊也。苟为而已,故不足称于大君子之门也。五伯比于他诸侯为贤,其比三王,犹武夫之与美玉也。”王曰:“善。”仲舒为人廉直。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仲舒以弘为从谀,弘嫉之。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教国中所居而治。及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年老,以寿终于家。家徙茂陵,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节选自《汉书·董仲舒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 B. 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 C. 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 D. 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态/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博士,秦汉时掌管书籍典章、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指专通一经、教授生徒的官职。 B. 对策,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回答自汉朝起作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 C. 五伯,即春秋五霸,说法之一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D. 茂材,即秀才,因避汉光武帝刘秀名讳而改称,明清乡试所中的秀才也沿用此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董仲舒广招门生,宣扬儒家经典。他在室内挂上帷幕,坐在帷幕的后面讲学;弟子们后人学的要由先人学的传授学业,甚至有的学生都没有见过他。 B. 董仲舒得到重用,两度担任国相。他先辅助骄傲勇武的易王,后辅助凶残蛮横的胶西王;他审时度势、巧施计谋,将江都、胶西两国都治理得很好。 C. 董仲舒廉洁正直,受到权臣嫉恨。他认为掌握大权、位至公卿的公孙弘奉承谄媚,公孙弘因此对董仲舒心生嫉恨,之后终于寻找时机对他进行了报复。 D. 董仲舒居家著书,仍然关注国事。他辞官归家之后埋头修学著书,但只要朝廷派官员到他家征询他对重大问题的意见,他都会有根有据地作出解答。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愚不足以奉大对。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2)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 参考答案: 10. A

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练习题

7?12= 2?41= 5?15= 6?12= 45?2= 14?2= 5?17= 12?2= 9?11= 3?33= 17?2= 2?40= 2?16= 22?3= 35?2= 19?5= 33?3= 4?21= 24?3= 12?7= 2?40= 2?35= 29?2= 2?12= 11?5= 19?3= 39?2= 5?16= 3?19= 4?17= 2?24= 3?26= 47?2= 2?17= 5?17= 23?2= 31?3= 26?3= 5?14= 21?4= 2?41= 4?15= 3?25= 22?2= 16?5= 2?46= 7?12= 8?12= 5?12= 14?2= 2?42= 3?31= 43?2= 20?3= 2?30= 29?3=

20?2= 32?2= 25?2= 16?4= 2?49= 11?6= 18?4= 2?48= 9?11= 3?16= 21?3= 2?44= 13?7= 46?2= 27?2= 2?14= 4?24= 24?2= 13?3= 32?3= 12?8= 2?37= 45?2= 18?5= 2?45= 3?13= 11?7= 4?17= 16?4= 31?3= 13?7= 2?26= 4?20= 5?18= 2?26= 2?11= 15?3= 2?27= 2?19= 14?4= 11×1=15×1=19×1=23×1=27×1=79×1=83×1=11×2=15×2=19×2=23×2=27×2=25×4=79×2=83×2=11×3=

79×3=83×3=11×4=15×4=19×4=23×4=27×4=79×4=83×4=11×5=15×5=19×5=23×5=27×5=79×5=83×5=11×6=15×6=19×6=23×6=27×6=79×6=83×6=11×7=15×7=19×7=23×7=27×7=79×7=83×7=11×8=15×8=19×8=23×8=27×8=79×8=83×8=11×9=15×9=19×9=23×9=27×9=79×9=83×9=12×1=16×1=12×2=16×2=12×3=16×3=12×4=16×4=12×5=16×5=12×6=16×6=

关于利与义素材

利与义_素材 论点 义利不可兼得时,要舍利取义。 人不能见利忘义。 信义比金钱更重要。 不义之财不可取。 谈“义”必须落实到“利”的实际行动中去。 在义的范围内追求利值得提倡。 义和利可以统一。 为私利而毁公义是可耻的。 做人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符合道义的利才能长久。 不顾诚信追逐利益的人只会自食恶果。 利是义的存在基础。 名言 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邓小平 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董仲舒 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董仲舒 甚有利而大无义,虽甚富,则羞辱大。——董仲舒

以义取利,利义共生。——神威药业口号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孟子 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商业交易中,信用第一。——麦克雷戈尔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荀子 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荀子 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荀子 国者,巨用之则大,小用之则小。巨用之者,先义而后利;小用之身,先利而后义。——荀子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 利者,义之和。——朱熹 义,利也。——墨子 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义则贫。——墨子 利者义之和,义固所为利也。——王安石 聚天下之人,不可以无财,理天下之财,不可以无义。——王安石 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尔。——陈亮 利在义中。——颜元 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也。——《吕氏春秋》 义中之利,君子所贵也。——佚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