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基于心理学视角下的拖延行为_王锡梅

基于心理学视角下的拖延行为_王锡梅

基于心理学视角下的拖延行为_王锡梅
基于心理学视角下的拖延行为_王锡梅

1.拖延的概述

在字典中,动词拖延(procrastinate)的定义是“推迟、延后,延缓,延长”,有两个两个拉丁词所合成:pro的意思是“往后”,而crastinate的意思是“属于明天”,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往后挪到明天”,也含有“以后再做”的意思。拖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问题,埃及有两个词都可以翻译成“拖延”,这两个词都跟生存有关。其中一个词暗指拖延是一个有用的习惯,可以避免不必要做的工作和因冲突而牺牲的精力,从而达到保存能量的目的。另一个词暗指拖延是一个有害的习惯,是在完成一件为了维持生存必须完成的任务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懒惰[1]。本文中所指的拖延则是后一种负面意义上的概念。

拖延具有自愿、回避和非理性三个特征[2],即拖延是个体的自主决定的不是受他人胁迫的不得已行为;拖延是不愿意开始或完成已经打算做的事情的回避行为;拖延是个体在没有适当的理由、明知会造成不利的后果的一种非理性行为。

影响拖延的因素众多,既与个人的主观因素相关,又与无法抗拒的客观条件有关系。从客观的任务性质看,厌恶的任务和奖惩的时间安排对个体的行为选择有重要影响。从主观条件来看,首先是人格对于拖延的影响,基于大五人格模型的研究发现,严谨性与拖延有显著的负相关,其次是动机的影响,有研究者认为拖延是一个动机问题,个体因为缺乏动机,因而倾向于把事情向后一拖再拖。再者是自尊和自我效能的影响,有学者认为有些拖延是由于低自尊和低自我效能导致的一种自我妨碍行为。自尊对拖延的影响类似于自我效能。低自尊的个体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投入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任务是对自己缺乏价值的进一步确认。因此低自尊的个体会回避困难的任务并避免一切可以对他们能力做出简单推断的活动。最后是组织规划的能力对于拖延的影响,大部分拖延者往往不是按事件的轻重缓急来决定做事的顺序,而是采取“方便”的原则,先做容易、有趣的事情,结果造成对重要或

基于心理学视角下的拖延行为

王锡梅

摘要:随着整个社会、各行各业运转速度的加快,拖延问题的严重性以及解决这个问题的紧迫性日益凸显。焦虑,拖延,更焦虑,再拖延,每一种行为的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心理根源。拖延是指在完成一件为了维持生存必须完成的任务中所表现出来的懒惰的,具有自愿、回避和非理性特征的一种行为。从心理学视角分析,拖延既是拖延者恐惧失败,追求完美,又是恐惧成功的一种应付恐惧的心理策略;同时拖延也是拖延者避免疏远,避免亲近,使自己处于安全的舒适区的一种维护心理平衡的策略。

关键词:拖延恐惧心理平衡

作者简介:王锡梅,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16

紧急任务的拖延。拖延者缺乏组织规划的能力还表现在易被分心物所吸引,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他们在拖延时常常将“有别的事情需要做”作为借口,来掩饰分心或行为控制的失调。此外,正是由于缺乏对任务组织规划的能力,一些拖延者往往认为要完成的任务是巨大并且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产生了畏难心理,从而导致拖延[3]。

2.拖延是应付恐惧的一种心理策略

很多拖延者担心被他人评判或者被自我评判,害怕自己的不足被发现,害怕付出最大的努力还是做的不够好,害怕达不到要求。这种害怕是一种恐惧心理,拖延是应付这种恐惧的一种心理策略

2.1恐惧失败,追求完美

理查德·比瑞指出害怕失败的人有自己的假设:①我做的事情直接反映了我的能力;②我的能力水平决定了我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价值,也就是说,我的能力越强,我的自我价值感越高;③我做的事情反映了我的个人价值。上述假设可以用以下等式表示:自我价值感=能力=表现。事实上,这个等式可以转译为以下声明:“我表现好,表示我很有能力,所以我喜欢自己”。或者“我表现不好,表示我没有能力,所以我对自己感觉很糟”。这已经不仅仅是某件事情你做的好或者不好的问题。你的表现好坏直接成了你是否有能力以及你是否有价值的一个衡量标准。

然而拖延打断了能力与表现之间的等号。表现不再等同于能力,因为其间缺少完整的努力。这意味着不管最终表现如何,自我价值感与能力之间的关系还能得以联系。人们通过拖延来安慰自己,让自己相信他们的能力要大于其表现,他们甚至还维护着这样一种信念:他们的潜在能力是出色的、不可限量的。通过拖延,你永远不会逼着自己去面对自己的能力限制在哪里。

完美主义的拖延者往往对自己期待过高,不够现实。他们钟爱“平庸招致轻蔑、优秀不用努力”等信念,而这些信念甚至在你都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操纵着你,而且它们看上去似乎颇为冠冕堂皇,但是它们可以让你的生活极度失望,不但没有对你的进步起到作用,反而为你的拖延鸣锣开道。拖延者往往没有意识到他们是完美主义者。为了证明他们足够优秀,他们力求做到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认为要达成他们的远大目标应该没有任何问题。他们常对自己有不现实的要求,当无法实现这样的要求时,就会变得不知所措。失望之余通过拖延让自己从中退却。

2.2恐惧成功

逃避成功的一般心理原因:

首先,成功需要太多付出,这令我望而却步。因为致力于成功需要付出很多时间、努力和专注,有些人认为他们达不到那样的要求,还是站在原地会比较安全。拖延者通过拖延的方式显得对竞争毫无兴趣,对胜利的回报也颇为冷淡,给人留下“随你便,无所谓”的印象,因为他们做事从不全力以赴。惧怕失败的拖延者害怕承诺,因为他们担心自己会犯错误,或者承诺了不应该承诺的事情。而那些惧怕成功的人则担心他们做出承诺会让他们在成为成功做好准备之前卷入竞争,拖延就是他们选择逃避的很好的方式。成功毫无例外的会导致一个人失去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权和选择权。害怕成功的拖延者担心如果他们不拖延,他们就注定成为强迫性工作的牺牲品,他们就会一直这么干下去,永远也不会再有自己的自由了。

其次,成功是危险的,总有人会受到伤害。成功既能给人带来快乐也会给人带来痛苦,自己成功了在另一方面我或许就伤害了别人,而我自己成功了,也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如有人会向你挑衅或者批评,最终使得自己受到伤害,所以成功总有人会受到伤害,通过拖延来保护别人和自己不失是一种好方式。

最后,成功是禁区,我觉得自己不对劲。有时候我们会感到自己从根本上出了一些问题,比如认为自己不配成功,我命中注定不能获得成功。总觉得不对劲,似乎就是这些问题深深的根植在我们心中,让我们在生活中无法获得成功和满足,然而这

17

(上接第15页)

The Formation of“Face”Incentive Mechanism

Zhao Zhuojia

Abstract:Thekeendesireandpursuitoffaceiscom-montoallmankind.Tosomeextent,theinfluenceoffacecastingonindividual’schoiceofspecificbehaviormightcomedowntoabehaviorincentive.Groundedonthepsychologicalandsocialbasisofface,thispapermakesanin-depthanalysisoftheformationofthisin-centivemechanism.

Key words:Face;contingentself-worth;publicself-consciousness;values;socialculture

种想法不过是一个观念,一个大脑的一个虚构,并非事实。

3.拖延是维护心理平衡的一种策略

拖延不仅能够保护一个人免于遭受他人评断,免于陷入与人抗争之外,还能够调节跟其他人的亲疏关系。够维护一定的人际距离,无论亲疏如何,对一个人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舒适感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有些人的生活是由取悦别人或者争强好胜这样的心理动机所主导,另一些人的生活则是由他们对于心理舒适区的需要所主导,心理舒适区决定了他们跟周围人之间的亲疏关系,离开自己的心理舒适区,跟人太亲近或者太疏远,会让他们感到不舒服,他们会不遗余力的想要回到让自己舒适的区域,拖延就成为维护他们心理平衡的一种策略。

当我们和他人一起时,我们感到有安全感,其实这是一种来自焦虑的内心需求。因为你觉得自己没有安全感,也无法独自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这样的心态不仅仅是出于有人陪伴的需要,更是出于缺乏自我完整感。当我们对自己以及自己的想法不够确信,甚至对能否拥有自己的想法表示心存疑虑,那么在不寻求他人帮助的情况下我们常常是处于拖延状态,面对问题无法采取行动。所以拖延是人们避免疏远的一种方式。

害怕疏远的人都是通过与人保持亲近的关系来获得巨大的安全感,而害怕亲近的人则刚好相反,与人保持距离会让他们更加自在,一旦有人可能会逼近他们,挤压他们,拉扯他们,他们马上就提高了警惕。他们依赖于自己的雷达系统,不断地扫描周遭的环境,寻找是否有被侵犯的迹象,一旦出目标,他们就会变的焦虑不安,并采取拖延的方法逃避这一行为。

拖延者会在他们的努力和付出即将有所回报的时候,担忧有别人会来摘取他们的这份荣誉,所以他们拖延着不把事情完成也不愿意给别人提供窃取本来属于他们的机会,拖延用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不被他人侵占。关系太近又会让人们感觉不舒服,所以拖延又是人们避免亲近的一种方式。拖延成为疏远和亲近关系的调节器,使人们处于安全的舒适区,所以拖延又是维护心理平衡的一种策略。

参考文献:

[1]简·博克莱诺拉·袁著蒋永强陆正芳译拖延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崔燕崔莉刘爱书拖延研究综述[J]理论研究(社会心理科学),2008.2(23)

[3]李晓东关雪菁薛玲玲拖延行为的心理学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07.5(3)

[4]何静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探究拖延的影响因素[J]实证分析,1998.3

[5]蒙茜郑涌拖延研究述评[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7(4)

[6]田芊邓士昌积极完美主义对拖延行为的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2)

[7]纪芳大学生拖延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社会心理科学(应用研究),2013.1

18

人类行为心理分析整理

人类行为的心理分析 冯燮韬冯燮刚 §1.1 心理分析引论 §1.1.1 人类行为的真正主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欲望 直到弗洛伊德开创精神分析学说,人类才开始系统地研究自身的行为,心理学才真正被当作科学来研究。 心理学的发展,逐步揭开了人类心灵的神秘面纱,在我们可以感知的人类行为(表象层行为与意识活动)之外,心理学逐步深入到人类精神深处的潜意识。与不能感知、只能推断的潜意识活动相比,可以感知的意识和表象层在人类行为中仅为冰山浮在水面上的一角。 在心理分析中,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欲望是人类行为的主人,它总要寻求满足,不断产生寻求满足的冲动,导致意识活动或表象层行为。只要生命存在,生命机体就有欲望,有欲望就会产生冲动,就会导致生命机体的意识活动和表象层行为。 人类行为包括潜意识活动、意识活动、表象层行为。潜意识活动(欲望产生冲动)决定意识活动,但要受意识活动的规范;在意识活动的指导下,生命机体发生表象层行为,此即意识行为;在一定条件下,潜意识活动将超越意识(不受意识制约),直接导致表象层行为,此即下意识行为。因此表象层行为又分为意识行为和下意识行为。 人的欲望产生冲动,冲动将受到意识或表象层的制约,制约潜意识的是存在于潜意识与意识或表象层之间的防护墙(在大部分心理分析的论述中,将之主要归结为道德法律体系;在后文的分析中,我们将看到,它在防护墙中的作用是次要的)。防护墙将对欲望的冲动进行选择:防护墙允许通过的冲动进入意识产生意识活动,并进一步导致表象层的意识行为;或者直接导致表象层的下意识行为;表象层行为满足欲望后,机体解除紧张状态,转为轻松愉悦状态;防护墙不允许通过的冲动则被防护墙所压抑,机体处于紧张状态。 §1.1.2 心理分析的目的论与决定论 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学说从本质上看是“决定论”。弗洛伊德从性压抑导致的精神病变分析中,得出性冲动的压抑和释放决定了人的意识活动和表象层行为,这成为其理论基石。随着分析的深入,为了解决新的问题,又逐步拓宽引入了“做伟人的欲望”,最后又提出“生存”和“死亡”的欲望。 荣格一度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后来则在强调个人无意识的同时,引入了集体无意识,强调个人的社会性心理基础,逐步形成了“目的论”的心理学说。在荣格的学说中,潜意识被分解为集体无意识和个人无意识。个人无意识由一些在意识中被遗忘的事物沉淀和一些个人情结组成,具有强烈的个人特性(情结是存在于个人无意识中的情感、思想、知觉和记忆等的有组织的群集)。个人无意识中包含社会道德和文化所不见容的部分。每当外在刺激触及某一潜在情结相关联的东西时,自觉意识所做出的反应会受到来自这一情结的回答的干扰,甚至被替代。因此,个人无意识支配下的行为具有潜在目的。集体无意识是指,不能从经验获得其内容,其内容都是遗传的,是人类演化的痕迹。由于集体无意识的存在,人类行为有了非个人和超个人的特性。集体无意识的主要结构是原型。原型是集体无意识中的功能性情结,是千百万次心理体验的凝缩与结晶,并构成了人对外界的最本质的心态,这种心态在表象层行为发生之前为表象层行为提供

安全心理学

第三章事故不安全行为因素心理机制分析 第一节人失误及其心理因素分析 1.事故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导致的。 2.人失误是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 3.斯文认为人失误有两方面问题:一是由于工作条件设计不当,即规定的可接受的界限不恰当造成人的失误;二是由于人的不恰当的行为引起的人的失误。皮特认为人的行为明显偏离预定的、要求的、或希望的标准,导致不希望的时间的拖延、困难、问题、麻烦、误动作、意外事件或事故。里格比认为人失误是指人的行为的结果超出了某种可接受的界限,即在操作过程中,实际实现的功能与被要求的功能之间出现偏差,以某种形式给系统带来不良影响。 4.人失误的概念:人失误即指在规定时间内和规定条件下,偏离了既定的目标、没有完成所分配的功能或任务并有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人的行为。 5.对人失误的理解有六点论述:1、人失误是进行生产作业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副产物,可以测定失误率。2、工作条件可以诱发人失误,能过改善工作条件来防止人失误比对人员说服教育、训练更有效。3、关于人失误的许多定义是不明确的,甚至是有争议的。4、某一级别人员的失误,反映了较高级别人员的职责方面的缺陷。5、人们的行为反映其上级的态度,如果凭直感来解决安全管理问题,或靠侥幸来维持无事故的记录,则不会取得长期的成功。6、按惯例编制操作程序的方法有可能促使人失误发生。 6.人失误、不安全行为与违章操作概念的相互比较:1、人的不安全行为就是可能导致事故的人失误。2、违章操作就是生产操作过程中的人失误。3、由于不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会导致或可能导致事故,因此不安全行为与违章操作本质是相同的。(1)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2)人的不安全行为主体是在(或曾经在)事故现场的人员,一般是生产操作者(3) 防止不安全行为采用3E 原则中的教育和强制比较有效。(4)人的不安全行为本身往往是错误的;换言之,人的不安全行为往往是有意识的(故意的)错误行为。(1)人失误不一定直接导致事故。(2)人失误的主体可以是不同工作岗位的人员,如设计者、制造者、维修者、管理者等各类人员。(3)防止人失误采用3E原则中的工程技术和教育比较有效。(4)人失误时行为本身往往不错,而是进行过程中偏离了预定的目标。人失误的发生往往是无意识的。 7.按照人失误的原因将人失误分为随机失误、系统失误和偶发失误。随机失误是指由于人的行为、动作的随机性质引起的人失误,随机失误往往是不可预测、不能重复的。系统失误指由于系统设计方面的问题或人的不正常状态引起的人失误。系统失误主要与工作条件有关,通过改善工作条件及职业训练能有效地克服此类失误。偶发失误是指一些偶然的过失行为。 8.按照人失误的表现形式,可以把人失误分为三类:1、遗漏或遗忘2、操作错误3、进行规定以外的动作。 9.人失误的产生机制:人的生理学模式可以表达为:感知(信息输入)-判断(信息加工处理)-行为(反应)。按照人的生理学行为模式,人失误就是由于感知过程或判断过程失误或行为过程失误造成的误操作。 10.感觉和知觉合称为感知,是信息输入的心理过程,产生感知过程失误的原因主要有:1、信号缺乏诱引效应。2、认知的滞后效应。3、判别失误。4、知觉能力缺陷。5、信息歪曲和遗漏。6、错觉。 11.确定某一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叫判断。产生判断过程失误的原因主要有:1、遗忘和记忆错误。2、联络、确认不充分。3、分析推理失误。4、决策失误。 12.行为是对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所作出的能动反应。产生行为过程失误的原因主要有:1、习惯动作与作业方法要求不符;2、由于反射行为而忘记了危险;3、操作方向和调整失误;4、工具或作业对象选择错误;5、疲劳状态;6、异常状态。 13.导致人失误的因素有多种,包括人、机、环境和管理四个因素。人的因素包括个性特征、

迷信背后心理学

迷信背后心理学 我们为何会盲目相信一些谣言,为何会相信迷信?超自然体验背后本质是什么? 这一现象引起心理学家们高度关注,他们想弄清楚,为何我们中的一些人会相信一些迷信或民间流传的说法。他们的研究结果或许将揭示一些隐藏在此背后的价值。研究宗教的心理学家长期以来都认为,人们相信超自然现象的本质是寻求某种自我保护,让自己不用去面对更加残酷的现实世界。这个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当生活中发生某些重大的变故——死亡,自然灾害,或是失业,此时你的大脑会不断希望寻求一个答案,想要在一片混乱中寻找其中的意义。坚信自己是理性的人很容易,但应该时刻记得,我们每一个人,当我们感到对自己的生活开始丧失控制的时候都会容易犯下这样的错误。就如丘吉尔,柯南·道尔以及图灵已经向我们所展示的,即便最敏锐的大脑,有时候也会沉迷于幻境。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11月5日消息,据英国广播公司(BBC)网站报道,在已经21世纪的今天,为何仍然还有很多人会相信超自然现象?近期,一位名叫戴维·罗伯森(David Robson)的研究人员对此给出了一些答案,他发现我们或许有很好的理由保有某些迷信观念——甚至这样做 还会带来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好处。

真实世界中的幻觉 在二战之后不久,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正在访问白宫,据说他在这里经历了一次超灵异的体验。在抽完长长一支雪茄烟之后,他慢慢踱步回到一墙之隔的卧室。据说在那里他看到了亚布拉罕·林肯的灵魂。即便此时的丘吉尔几乎浑身赤裸,但他仍然保持了镇定,说道:“晚上好总统先生,你见我的时间似乎不太方便。”林肯的灵魂脸上露出微笑,然后消失了。 这样的超自然体验还并不仅仅局限在丘吉尔一人的身上。柯南·道尔据称曾经跟灵魂对话,而阿兰·图灵则相信读心术。这三位伟人都以敏锐的思想著称于世,但这仍然不能阻止他们相信一些超自然的现象。 或许你便是他们中的一员。根据一项最新调研,有高达3/4的美国人都或多或少的相信超自然现象,其中甚至有高达1/5的人声称自己见到过魂魄。 这一现象引起了心理学家们的高度关注,他们想弄清楚,为何我们中的一些人会相信一些迷信或民间流传的说法。他们的研究结果或许将揭示一些隐藏在此背后的价值。基于大脑活动的特点,有些超自然体验很容易解释。有些人报告称他们看到物体自己发生移动,这可能与他们大脑右半部负责视觉处理的区域发生损伤有关,而与此同时,癫痫患者有时会感到附近有人在跟踪自己,常常是某种看不到面目的“影子

行为心理学 行为控制 管理上应用

行为心理与行为控制管理应用 《管理心理学》 课程概述:该课程以介绍管理心理学为主要内容,首先介绍管理心理学性质、地位及作用,阐述管理心理学与管理学、行为科学以及心理学的关系。管理心理学重点研究管理心理的现象及其规律,其中主要包括个体心理与管理、群体心理与管理和组织心理与管理三大部分。它的理论基础是管理学、行为科学、心理学。要求学员了解管理心理学知识,掌握管理的一般规律,并且在实践中运用管理心理学的原理 学员获益:心理学的应用层面广泛。心理学是研究情绪、性格、行为及关系的一门专业知识。实用的心理学知识,可帮助学员理解日常生活及工作环境需面对的各种行为,例如成长阶段、行为的生理基础、知觉和认知,以及进行调查研究所需的技巧。透过剖析心理学理论,不但有助提高工作动机,增加生产及竞争力,并可以在日常生活的层面上,改善及提升人际关系,促进两性关系,以及加强管教子女的效用等。 课程时间:1-2天(每天6小时) 课程内容: 第一单元管理心理学总论 单元内容:主要了解管理心理学的产生、研究对象、内容、研究原则与方法,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以及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即管理学、心理学和行为科学。重点掌握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以及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一、管理心理学概述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 二、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管理学理论 ?心理学基础知识 ?人性假设理论 第二单元个体心理与管理 单元内容:个体心理部分主要了解人的个性、知觉、需要、动机、价值观念和态度与管理的关系。重点是掌握个性、需要、动机和管理的关系。 一、个性与管理 ?个性的一般概述 ?气质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性格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二、知觉与个体行为 ?知觉的一般概述 ?社会知觉及其效应

关于拖延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文档

关于拖延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论文关键词:拖延人格动机自尊 论文摘要:拖延是个体自愿做出的一种非理性的回避行为,它不仅导致成就低下,而且会降低人的主观幸福感。拖延分为特质拖延和状态拖延两类,相应地,拖延行为的产生既有个体内部的原因,也有情境因素的作用。从个体角度来讲,低严谨性、低自尊、低能力和缺乏动机是主要因素,而任务厌恶和奖惩时限较长是影响拖延的情境因素。对拖延行为的干预应从主客观两方面着手。 拖延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行为,甚至成为一部分人的生活习惯。Ferrari等指出,在普通人群中,25%的人将拖延报告为一个严重的问题,约40%的人曾因拖延而蒙受了经济上的损失。在学生中,拖延行为也十分常见,其发生比例约占学生日常生活事件的三分之一,并且这种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拖延的结果会令个体感到沮丧,长期的拖延会阻碍目标的达成、降低生活幸福感、导致低的学业成就,因此拖延行为被认为是一种非适应的,会对个体产生有害结果的行为[2]。为了弄清拖延的实质,帮助人们摆脱拖延带来的困扰,西方心理学家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介绍,供对这一问题感兴趣的研究者参考,并希望借此带动国内的相关研究。 一、拖延的概念与类型 拖延一词的英文为procrastination,来源于拉丁文procrastinare, 意为推至明天(putting forward until tomorrow)。这个概念其实有正反两方面的含义,有时人们拖延实际上是一种策略,通过拖延可以争取机会、做好充分准备、避免冲动。当结果尚不确定时,等待而不是行动是更有价值的,但是当个体明知应该做的事情却拖延至最后一刻才做并因此导致负面结果时,拖延就是一种不良行为,本文所指的拖延就是这种负面意义上的概念。 拖延具有以下三个特征:自愿、回避和非理性。首先,拖延是个体的自主决定,既不是受他人胁迫的不得已行为,也不是因为突发事件而导致的客观延误。其次,拖延带有回避性,拖延者不愿意开始或完成已经打算做的事情,这种回避与简单的回避决定(decision avoidance)不同,后者的最初意图就是延迟[3]。第三,拖延是个体的非理性行为[4],即尽管没有适当的理由、尽管延迟会造成不利的后果,个体还是选择了拖延。 拖延是个复杂的现象,按照拖延的性质可以把拖延分为特质拖延和状态拖延。特质拖延(trait procrastination)也称长期拖延(chronic procrastination),是一种人格特质。特质拖延者在任何情境中都会表现出一种拖延倾向,并报告有更多的拖延行为。特质拖延者又分为三类[5]:等到最后一刻才进行冲刺的唤醒型(arousal types);害怕失败、甚至害怕成功的回避者(avoiders);无法做出决定的拖延者(decisional procrastinators),状态拖延(state procrastination)是指在某种具体情境下发生的拖延行为,如大学生在写论文、考试复习时更容易产生拖延行为[3]。 有研究者认为拖延是个体对情绪反应的一种应对方式,并把拖延分为焦虑型拖延和放松型拖延[6]。焦虑型拖延也称紧张恐惧型拖延(tense-afraid type),这类拖延者害怕失败,也无法承受成功带来的压力,因此通过放松来暂时逃避压力,但享乐的同时也伴随着内疚和忧虑。放松型拖延也叫快乐寻求型拖延(pleasure seeking),这类拖延者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遍,其特征是追求感官享乐、自我放纵,认为努力工作所得的回报小于付出,并擅长对自己的拖延行为找借口。 二、影响拖延的因素

安全心理学

安全心理学 第一章 1.安全心理学是以生产劳动中的人为对象,从保证生产安全、防止事故、减少人身伤害的角度研究人的心里活动的规律的一门科学。 2安全心理学研究内容(1)各类事故的人的因素的分析,如疲劳、情绪波动、注意力分散、判断错误、人事关系等对事故发生的影响。(2)工伤事故肇事者的特征研究,如智力、年龄、性别、工作经验、情绪状态、个性、身体条件等与事故发生率的关系。(3)防止各类事故的心理学对策,如从业人员的选拔,机器的设计要符合工程心理学要求,开展安全教育和安全宣传,以及培养安全观念和安全意识等。 3、安全心理学研究中常用搜集资料方法有文献法、观察法、问卷法、交谈法、测试法和实验法。 4.测试过程要考虑两个基本问题,一是测试效度,另一个是测试信度。测试效度主要是测试的范围,而测试信度则是表示测试结婚的前后一致性。 第二章 1.反映时间,从机体接受刺激到做出回答反映所需的时间。 2.反映时间分简单反映时间和选择反映时间。 3.经典条件反射,知道那些是经典条件反射 4.操作性条件反 第三章 1认知心理:就是人在认识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 2 知觉特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3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通过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的方式在人脑中的反映。 4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根据是否有预定的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识记可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两种。 5遗忘的原因有三种学说:消退说,认为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渐渐消退,直到消失,成为真正的遗忘;干扰说,认为由于记忆痕迹受到了内外因素的干扰,引起相应的神经抑制过程,以致产生遗忘,当抑制过程解除,记忆就会恢复;压抑说,由弗洛伊德提出,由动机而引起的遗忘。认为一般人常常潜意识地压抑痛苦的回忆,以避免引起焦虑。 想象,按目的性程度和产生的方式,可以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两大类。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情绪与情感的积极体验和消极体验;情绪与情感四种动力特征的两极性;情绪与情感的增力作用和减力作用。 6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应激三种。 7激情:是一种猛烈暴发性的、短暂的情绪状态。 8应激:是指当遇到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时所产生的情绪状态。 9引起应激现象的因素:环境因素、工作因素、组织因素和个性因素。 10意志:从本质上说来,就是人自身对意识的积极调节和控制。 11意志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 12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行动目的的自觉性是意志行动的主要特征;与克服困难相联系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意志行动以随意动作为基础,和自动化的习惯动作既有联系又相区别;意志对行动的调节作用。 13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 14注意的起伏:人们在感知某一对象时,注意力很难长时间保持恒定不变。如当人们用心倾听钟表的嘀嗒声时,有时能听到、有时听不到,有时听的清楚,有时模糊不清。注意的这种周期性加强或减弱的现象,就连注意的起伏。

价值观冲突的心理学分析

价值观冲突的心理学分析 王深 一、价值取向模糊!与心理健康 价值取向是指个体对价值追求、评价与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也就是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并作出选择与追求。我们把那种面对价值选择在混乱、无序且麻木的状态,称之为价值取向模糊!。 价值取向模糊,与个体在原有价值观念内化不深的情况下,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各种价值信息,并原封未动地将其作为自身评判标准的特点有很大的关联。据一项调查统计,在高校中,有40.3%的学生竟自认为自已已看破红尘、生活行为无目标、胸无大志、浑浑噩噩、无所事事。象这类学生最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自己不清楚自己到底追求的是什么,什么都想获取,什么又都缺乏动力和毅力,常表现为见风使舵、无信仰、无理想等。如果概括其特点的话,就是一个混!宇:在学习上奉行六十分万岁!的原则,不求业精、只求及格;在恋爱中推崇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的信条,缺乏道德责任感;在集体活动中则漠然置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价值取向模糊的人内心最为冲突,有了冲突就必然会产生焦虑。何谓焦虑呢?罗洛 梅(Rollo Ma y)认为,焦虑乃是因个人基本存在感所信赖的价值观受到威胁而引发的一种恐惧心理。虽然适度的焦虑是心理正常发展之必需,但过度的焦虑不仅本身是一种不健康的心态,表现为过分敏感、自卑、依赖心重、恐惧、害怕等;而且又是大部分心理症状和少部分生理症状的直接原因。这是因为为了减轻焦虑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有的学生会采取逃避的态度,与现实保持游离状态,而变得离群索居、冷漠孤僻;有的为了排谴内心的孤独寂寞,会轻易地爱!上一个人,作为可倾诉的对象;而更多的学生则表现为对周围事物嗤之以鼻、糊涂无定见,或是过分从众、过分纠缠、过分的角色装扮等。具有这种人格特点的学生一旦遇到重大挫折时,很容易发展成为分裂症或恐惧症。 二、价值评价偏差!与心理健康 价值评价是指个体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客观事物或自身行为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所作出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价值评价偏差!则是指个体的价值判断与真实情况大不相符或大不一致。评价偏差大致有三种:1.跨元评价!,指个体无论判断何种事物时,都用一种需要作尺度,尤其是只用自己的需要来衡量一切事物,对自己不好的总以为对别人也一定不好。2.单一评价!,指个体只从某一特定角度看待客体,以偏概全、以点代面,造成价值认知结果的片面性。如,一些大学生在思考人生、观察社会时,不是从理性出发,而是从感官看到的现象出发,从一时一地的情况推而广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3.双重评价!,指个体对自己与他人的评价不一,持有双重标准:一方面把功利尺度指向自己,作为期待和要求社会对自己应该怎么样的标准,另一方面却以道德标准去衡量他人,批评社会的功利化倾向。常常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乐于助人,只求权利、不求义务,对社会要求高、对自己要求低等特点。 在有的大学生中存在自卑、自负、嫉妒、空虚、虚荣、双重人格、自杀等心理,跟大学生的价值评价偏差有很大关系,或者说这类心理问题的根源就在于评价的偏差上。象自卑、自负心理!,就是因自我评价不正确、过多地自我否定或自我肯定而引起的一种自惭形秽或狂妄自傲的情绪体验。嫉妒心理!的产生,也是因只注意暂时的表面利益、看重优越的地位及孤立浅薄的评价方式而引起的。而空虚心理!的形成,同样也是因个体对社会现实、人生价值存在片面的认知,以偏概全、过分讲究个人得失、一旦个人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万念俱灰等错误观念导致的。而双重人格!的形成,更是大学生律人律己两种相互对立的价值评价标准在并存中彼此消长的反映。至于自杀心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价值评

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管理心理学是把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分析、说明、指导管理活动中的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工业心理学分支,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们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管理心理学以组织中的人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重点在于对共同经营管理目标的人的系统的研究,以提高效率,在一定的成本控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今的管理心理学都是以人本思想为前提的。它有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改善组织结构和领导绩效,提高工作生活质量,建立健康文明的人际关系,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发展生产的目的。 组织行为学:所谓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反应规律性的科学。组织行为学综合运用了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还有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有关人的行为的知识与理论,来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近年来出版了很多与组织行为学有关并以此命名的书籍。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客观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又是具有两重性和应用性的学科。(1)边缘性表现为多学科相交叉性和多层次相交切性;(2)两重性表现为组织行为学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3)应用性表现为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直接目的在于联系组织管理者工作实际,提高其工作能力,提高组织的工作绩效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组织行为学书籍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联系 从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来看,组织行为学可以看作是管理心理学的新发展。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在研究的目的、对象、内容和理论来源方面是一致的。 具体表现在: (1)研究的目的相同。即通过对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研究,揭示其规律,并以此规律指导个体、群体或组织的行为,达到组织的预期目标。 (2)研究的对象一致。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心理学都把行为与心理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当组织行为学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特点及其规律时不可能不涉及人的心理,当管理心理学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特点及其规律时不可能 不涉及人的行为。 (3)研究的内容大同小异。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内容构架基本相同,如都包括个体问题、群体问题、激励问题、领导问题、组织文化与变革问 题等。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范本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范本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范本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范本就在下面,从学生到科学家,从秘书到总裁,从家庭主妇到销售员,拖延的问题几乎会影响到每一个人,相信大家也是有感呀!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范本【1】 看完此书,对照自己,有两点发现:一是自己曾有很严重的拖延症,二是现在自己的拖延习惯少了很多。 这一改变并非是对拖延症采取了什么措施,只是因为自己的心态逐渐成熟罢了。 十七八岁或者更早一点的时候,我相信自己是一个能做大事的人。 当时的状况大致是这样的:我刚经历高考,成绩不好也不差,进入了一所不是很出名的重点大学学着一个不是很热门的专业,总之一切都太普通不过。 但那时的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普通过,每天都谋划着很多事情,并且坚信这些很快就会变为现实。 其中之一就是要在英语四六级上取得一个很高的分数,这个从一进大学就开始计划了,到最后的结果却是四级勉强通过,六级徘徊在通过的边缘。 考四六级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结果如此,原因很简单,考前几个月觉得时间还多,可以做点更重要的事情,考试前几个星期感觉再怎么准备也来不及了,于是把希望寄托在下一次上。 四六级只是其中比较低端的一个计划,还有很多高大上的计划,结局殊途同归。 现在看来,大学四年过得其实很不好,一直处于反省与自责之中,最后的两张证书毕业,显然与当初的梦想差距太大。 工作头几年是极其痛苦的,想成为的自己与实际的自己差距太大。

当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观察自己的时候,生活才显示出它真实的样子:我其实太普通了,能力也一般,很多事情不是自己想做就可以做到的,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很有可能还是这样。 这一发现至关重要:“因为,当我们按照自己真实的样子而不是按照自己希望的样子来接受自己的时候,我们才能以最有利于我们的方式来采取行动,而不是生活在拖延的无边阴影之下。” 三十而立,如今的我虽不能说成熟,但肯定没有太多的拖延症状。 每天早上七点之前,我会在小区跑两圈,如果下雨我就爬楼梯,从一楼爬到二十六楼,当年微不足道的小计划成了每天生活的一部分。 两三年前,要求自己每月看一本书,现在基本达到了每月3本以上,如果某一周忘了看书,感觉就像缺了点什么。 虽然类似于信用卡到最后一天才还的事情还时而有之,但是只要不影响心情,拖延一点又何妨,谁没有点坏毛病呢。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范本【2】 在翻开之前,本人一直对自身在习惯养成、工作效率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拖延深恶痛绝,并对自己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拖延症患者”深信不疑,且颇有点病急乱投医的意思,深恐将不断为此生以及此生中的若干年甚或几个星期的碌碌无为而追悔莫及,于是便一厢情愿地将治愈希望寄托在了广受推崇的这本书上。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细读之下,方知拖延这个问题竟然博大精深。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它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行为反映,更是心理和大脑共同作用力之下的产物。 正如书中所言:“拖延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经验这三者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 ”倘若细究起各自拖延的根源,还会扯出诸如:早年记忆、对成功和失败的各种恐惧、模糊的自我认识以及家庭的态度等等,这些我们自己都不太愿意去触及的深层次感受仰或真相。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分析与比较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分析与比较 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做出与此相关的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S-R)就是所谓的学习。早期的行为主义否认内部心理活动的作用,认为心理活动是无法进行研究的,因此被称为“暗箱”。 一、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1、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巴普洛夫、化生)。 2、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桑代克)。 3、学习成功的关键依靠强化(斯金纳)。 二、行为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在教育技术领域,斯金纳仍然是最受推崇的学习理论先驱之一。 1、程序教学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影响 斯金纳认为,只有通过机械装置才能提供必要的大量的强化系列。这就是斯金纳设计教学机器、提倡程序教学的主要出发点。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自动教学的方式,由于经常用机器来进行,也称之为“程序教学之父”。 斯金纳提出程序教学的原则是: 1)积极反应原则 斯金纳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充当消极的听众角色,没有机会普遍地、经常地作出积极反应。传统的教科书也不给学生提供对每一单元的信息作出积极反应的可能性。程序教学以问题形式向学生呈现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通过写、说、运算、选择、比较等作出积极反应,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小步子原则 斯金纳把程序教学的教材分成若干小的、有逻辑顺序的单元,编成程序,后一步的难度略高于前一步。分小步按顺序学习是程序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是:显示问题(第一小步)──学生解答──对回答给予确认──进展到第二小步……如此循序前进直至完成一个程序。由于知识是逐步呈现的,学生容易理解,因此在整个学习进程中他能自始至终充满信心。 3)及时强化原则 斯金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每个反应立即作出反馈,对行为的即时强化是控制行为的最好方法,能使该行为牢固建立。对学生的反应作出的反馈越快,强化效果就越大。最常用的强化方式是即时知道结果和从一个框面进入下一个框面的活动。这种强化方式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信心。 4)自定步调原则 每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程度上通常都有上、中、下之别。传统教学总是按统一进度进行,很难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影响了学生的自由发展。程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按最适宜于自己的速度学习并通过不断强

管理中的心理学

1. 人的欲望、关系和行为的根本支配因素是√ A领导的指示 B无意识行为 C人的心理活动 D金钱报酬 正确答案: C 2. 有关经理人对公司的价值,描述正确的是√ A经理人对公司的价值体现在他比员工更加内行 B经理人对公司的价值体现在他对所有工作事必躬亲 C经理人对公司的价值不仅在于自身的技术能力,还在于发掘员工的最大潜力 D以上都正确 正确答案: C 3. 经理人自己做事和授权任务的比例取决于× A所管理人员的数量和做经理人的经验 B经理人的偏好 C经理人的管理风格 D员工对于经理人的认同度 正确答案: A 4. 随着经理人职业生涯的不断发展,自己做事和授权任务的比例应当如何变化√ A自己做事和授权任务的比例都下降 B自己做事和授权任务的比例都上升 C自己做事的比例下降,授权任务的比例上升 D自己做事的比例上升,授权任务的比例下降 正确答案: C

5. 下列各项,按照授权任务比例由少到多排序正确的是× A做事者—专家型经理—经理人 B专家型经理—做事者—经理人 C做事者—经理人—专家型经理 D经理人—做事者—专家型经理 正确答案: A 6. 经理人对待自己业务技能的态度应当是× A业务技能应当是首屈一指的,能够在员工面前树立技术权威 B一定要让员工知道自己在业务技能上能够强过他们 C要和员工在业务技能上面开展竞争 D学会放弃技术专长,重点发展管理方面的技能 正确答案: D 7. 下列各项中,符合对“监督者”特点的表述是× A觉得员工做得不够好 B确保每件事都要经他手 C职权范围意识强 D全部都是 正确答案: D 8. 下列各项中,对经理人的特点描述不准确的是√ A知道如何发掘员工的最大潜力 B在技术和职权范围中找寻自己的附加价值 C切切实实授权责任 D通过传播信息来利用网络关系 正确答案: B

儿童行为心理学分析 (1)

儿童行为心理学分析 (来源:幼儿教案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ba18574988.html,) 人是一个处在与周围环境经常相互作用中的积极的活体,不仅是行动的客体,也是行动的主体。 孩子有很多表情:哭;撒娇;害羞等,每个表情后面都有和大人不太一样的原因,让我们解开所有的密码。 表情一打人、咬人 孩子总喜欢打人、咬人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原因1:可能孩子对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办法:妈妈应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帮孩子交些好朋友。那段时间我一直在反思,然后就开始行动了。如做了冰淇淋、煮了毛豆、花生,有了水果等都分成几份,带着孩子送到小朋友家,有好吃的也叫到家里一起吃,或拿到别人家吃。礼尚往来,别人也会有好吃的想着我们。 这样关系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觉也越来越好。 变化:不打人了,每次出去,都要去敲人家的门,想见见小朋友。有好吃的分享,还说:他是我的好朋友。 原因2:打是排除的意思。 有时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把这个事实排除掉。如:他拿个小碗,用土来做饭。小朋友过来就往他的碗里放土,但他不想这样,因为破坏了他原有的计划和目标。他对小朋友嚷,但人家不听,他嚷了几次,发现不管用,就会动手打人了。他的想法本没有错误,只是不想被打扰。但他的举动是不好的。有时想吃冰棒或做其它一些事情,家长不让做,他也会用打的方式来解决,只是想把家长不让他做事的这个事实排除掉。所以我觉得更多时候,孩子打人是排除的意思。包括大人也一样,乐爸总不听我的,我也会打他。说不过就打吧。反思一下,其实大人和孩子都差不多。 办法:加强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他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思想。如人家往他碗里放土打人这件事,妈妈可以告诉他:“如果你不喜欢人家这么做,你可以直接教他对别人说…不喜欢你往碗里放土,我正在做饭!?”然后告诉他,打人无法解决问题,打人是不好的行为。他就明白了。当然要达到完全用语言表达还需要一个过程,妈妈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长到这个程度。 原因3:家人可能有打人(或以轻打屁股来逗着孩子玩)的行为。孩子会把所以的待遇反加到别人身上。

安全心理学与人的行为.doc

安全心理学与人的行为 一般地说,发生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不外乎外因和内因两方面,外因(即物的不安全因素)包括设备情况、安全措施、保护用品、环境条件等。内因(即人的不安全因素)包括操作人员的技术熟练程度,精神状态、心理活动等。目前,对于事故的防范,人们更多地关注于对外因的研究和分析,从而采取了许多有效的防范措施,这为减少事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我们对内因的关注和研究还比较欠缺。事实上,由于人为因素而引起的事故要占到事故总数的80%以上,而其中“三违”更是占60%左右。因此,通过研究和分析人的行为和心理,采取必要的手段或措施规范人的行为与心理显得非常迫切,这对于减少事故的发生是有利的,作为科学管理的一部分,也是推行HSE管理所必须的。 许多因“三违”而发生的事故报告在采取的措施方面都免不了这样的文字:加强管理,严格考核,杜绝违章。事实上,事故发生后,在一段时间内“三违”现象确实有所减少,但过不了多久就会反弹。为杜绝“三违”现象,我们在管理上,在考核上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没有从人的行为、心理上进行研究,这是片面的,从而造成了狠抓“三违”而“三违”却屡禁不止的怪圈。是什么造成了“三违”呢?我们有时侯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在同样的作业环境下,为什么有些人很少出差错而有些人却经常出差错甚至导致了事故的发生?还有,同样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下,或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会有不同的行为方式,有时侯很认真,有时侯却比较马虎?这些,都与安全心理学息息相关。

安全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生产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由于人的行为是受人的心理支配的,因此,对人的行为的研究可以归类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分支。本文就人的心理对人的HSE行为的影响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人的不理智行为的心理分析 分析“三违”现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不清楚规章制度而违章,可以通过加强教育和培训解决,另一类是明知故犯,绝大部分“三违”属于这一类。造成人的不理智行为的心理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侥幸心理 人们产生侥幸心理的原因,一是错误的经验。如果在经常违章的情况下,事故从未发生过或很少发生,人们心理上的危险感觉就会减弱,因而产生麻痹心理,助长了违章行为的发生从而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二是受事故低概率的思想的影响。现实工作中,事故发生的总量是巨大的,但事故发生的概率却较低,据统计,约5000次违章导致一次轻伤事故,约60000次违章导致一次重伤事故,约300000次违章导致一次死亡事故。假设每一次违章都会导致事故的发生,谁还会违章呢?我们每天都有大量的违章,而事故却很少发生,于是侥幸心理就起了作用。有许多人闯红灯,但死的人终归是极少数。人们总自以为是的认为尽管自己违章,但事故不会轻易降临到自己头上,于是违章不断,当然,事故也不断。 2、省事心理 省事心理是人类在长期生活中养成的一种心理习惯,人们总希望

最新心理学听课笔记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心理学听课笔记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

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 (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拖延心理学》解读

《拖延心理学》解读 今天为您解读的是《拖延心理学》,它还有一个副标题:向与生俱来的行为顽症宣战。作者是简·博克和莱诺拉·袁。 这本书中文版有3.8万字,我会为你解读书中的精髓:拖延症既是敌人又是朋友,学会与它相处,学习将会有更多捷径。 这本书,旨在通过对拖延症的讲解,助你克服拖拖拉拉的习惯;同时又能利用拖延的好处,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减少学习的盲目性。 你一定听过或见过这样的事情: 在得知距离考试还有一个月的时间时,有些学生除了能大大松一口气,还会这么想:这次一定要好好复习,考个好成绩。 可现实却是这些同学一直没有行动,今天想着时间还很多呢,明天再复习吧;明天想着,心情不好,后天再复习吧; 可后天来了依旧没有学习,心情这么好,何不让自己更开心呢? 就这样,一直到了考试前一天,明天早上八点就要开始考试了,今天晚上才开始心急火燎地复习,结果可想而知…… 你看,这些人只是想着把事情往后推一推,但不知不觉就掉入了拖延的陷阱,讲到这里你可能深有感触; 因为你同样是拖延症患者,你恨不得把自己的脑袋和身体重新组装一遍,

好让拖延症从根源上根除,但是彻底解决拖延症就是个完美的计划吗? 在这里,作者有话要说了: 你只看到了拖延症有害的一面,其实拖延症有益的一面也能帮我们解决不少问题。 简·博克和莱诺拉·袁在《拖延心理学》一书中指出了:想要识别真正有害的拖延是什么,关键在于事后你是否后悔、烦恼于它,它是否影响了你的生活。 这么说的话,你是不是松了一口气呢? 好了,关于拖延症的谜题我们暂时说到这儿,后面我们一点一点讲解。 简·博克和莱诺拉·袁,她们两人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资深心理咨询师,著名的心理学博士。 她们经常出现在《奥普拉》和《20|20》等电视节目中,同时也是《纽约时报》、《今日美国》、《洛杉矶时报》、《人物》和《当代心理学》等著名出版物的专访对象。 从1979年开始,她们为学生中的拖延者创设了第一个团体治疗课程,后期一直致力于为全美学生、公司组织和公众团体提供治疗拖延症方面的服务,终年活跃在伯克利,斯坦福大学的讲坛上。 好了,以上就是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下面,就让我来为你来详细解读书中的内容。

心理学-性格分析及其行为的解释

没有没有原因的行为。 人的行为,尽管错综复杂,但却是可以解释、可以预测、可以控制的。 它,具有可认识的发展模式,并受其自身内在逻辑的制约。 人快乐,是因为笑; 人伤心,是因为哭; 人恐惧,是因为战栗; …… 心理学的研究,向我们揭示了左右人的行为的人的头脑中的各种诡谲。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人的有机体内部,始终存在着生命冲动的本能倾向,这种本能倾向,乃是由于有机体受到环境刺激作用而激发,以这种本能倾向为基础,寻求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实际上策动着人的每一种行为。人的这种本能倾向,或者,通过简单理性,在自然行为中获得满足;或者,通过复杂理性,在冲动行为、有意行为、幽默行为、攻击行为、嫉妒行为、反态行为、过失行为、退行行为、代偿行为、投射行为、补偿行为、升华行为、堕落行为、性行为、白日梦行为、变态行为乃至自杀行为中获得满足;或者,通过第三条途径,在梦的行为与泄精/行经行为

中获得满足;或者,通过最后一条出路,在精神病症中表现出来。 只要抓住了人所共有的这些要素,我们就能够比较清楚地认识人的行为,辨察人的内心欲求,而这,正是解释人的行为、预测人的行为、控制人的行为的前提条件。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强行者有志;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欺诈成性的人往往都以人人相欺之类来为自己辩护;敌意心强的人总是想他人在憎恨自己。 将要背叛的人,言辞惭愧不安;内心疑惑的人,言辞杂乱无章;善良的人,话少;浮躁的人,话多;污蔑好人的人,言辞游移不定;失职误事的人,言辞迂曲不明。 勇敢的人刚毅,可以用愤怒激怒他们;智慧的人有谋略,可以用信义说服他们;仁德的人不虚假,可以用正义责难他们;位高的人轻权,可以用奉承讨好他们;财大的人轻利,可以用名望威吓他们;贪婪的人重财货,可以用物质引诱他们;不肖之徒容易被吓住,可以用危难去吓唬他们;愚昧的人不通事理,可以用假装诚信去欺骗他们。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