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铺甬路__教学设计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铺甬路__教学设计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铺甬路__教学设计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铺甬路__教学设计

·<<铺甬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解决购买方砖中出现的问题。

2.会用多种方法计算方砖的块数。

3.准确填写《购买铺甬路地砖报告》。

4.培养对周围环境中与数学有关事物的好奇心,获得用所学知

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会用多种方法计算方砖的块数。

教学难点: 合理运用求组合图形面积的不同解法解决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教具学具:课件空白的《购买铺甬路地砖报告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生谈话: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如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就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个问题。

我们现在换一个身份,我是一个城建部门的一位主管,而你们则是我手底下的一群环卫工人,我给你们布置一个任务:(出示课件)

二、理清报告书的思路

.师:根据出示的任务,找出对你有用的数学信息。

分析数学信息,引出本节课课题。

板书课题:铺甬路

引出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地砖。

三、选地砖。(课件)

(一)、选择地砖

1.学生分组讨论,汇报结果,陈述理

2.教师总结,通过效果图对比,得出结论

边长是25厘米的方砖和边长30厘米的方砖

师:要结合实际情况,铺地砖既要整齐、美观,也要考虑施时省时省力。选择整

块砖合适。因为甬路宽1米,所以选择边长是25厘米的方砖合适。

引出第二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每平方米用砖块数

(二)、计算买地砖的块数

1.求每平方米用砖块数

1米=100厘米100÷25=4(块) 4×4=16(块)

2.计算需要边长25厘米的地砖的块数(课件展示、板书过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老师巡视指导。选择四名学生上台演算,配合课件讲解方法。

方法一:1×4=4(平方米) 15×1×2=30(平方米) 10×1×2=20(平方米)4+30+20=54(块) 54×16=864(块)

方法二:11×1×2=22(平方米) 16×1×2=32(平方米) 22+32=54(块) 54×16=864(块)

方法三:17×1×2=34(平方米) 10×1×2=20(平方米)

34+20=54(块) 54×16=864(块)

。。。。。。。。。。

(老师巡视中发现多种方法,讲解时侧重前四种即可,鼓励解题多样化。)

师:咱们今天是奔着省时省力省钱的目的选择边长25厘米的方砖,但是现实生活中有些地方会故意把瓷砖切割,拼凑成新的图案。如果有兴趣的话你们在课下找找,在交流。

四、计算金额

教师板书,学生验算。金额=单价×数量

864×16=6912(元)

五、填写《购买铺甬路地砖报告表》

投影展示学生成果。

师:经过我的实地勘察,确定你们的报告是真实的、准确的。报告申请通过,明天上午资金到位,你们可以按时施工了。我宣布,本次任务圆满完成。(学生击掌庆贺)

师:鉴于你们表现还可以,临时加个小任务,多干活,多挣钱。

六、巩固练习

给一条宽1米的曲折小路铺地砖。(课件展示)首先让学生读题,分析。用已学的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解题。交流结果。

1×7=7平方米 1×5=5平方米 7+5=12平方米

12×16=192块 192×8=1536元

七、总结

师:今天我们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了2个实际问题,对比连体的解法,第一个题侧重于组合图形面积解法中分割,第二个在分割的基础上有加上了贴补。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内容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 杠杆实验 实验目的:研究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 实验材料:杠杆尺钩码 实验步骤: 1.确定杠杆尺一侧的一个点为阻力点,挂一定数量的钩码。 2.一侧确定动力点的位置,看看在不同位置上需要挂多少钩码才能使杠杆保持平衡,将 实验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3.改变阻力点的位置,重复第二步。 实验记录: 滑轮实验 1.定滑轮实验: 实验材料:支架滑轮绳钩码测力计记录表 实验过程: 1.组装定滑轮装置。 2.用测力计垂直提起一个钩码,读出、记录拉力的读数。 3.通过定滑轮用测力计提起一个钩码,记录拉力的读数。 实验记录: 用测力计垂直(向上)提起一个钩码用的力是0.5牛,通过定滑轮用测力计(向下)提起一个钩码用的力是0.5牛。 实验结论:定滑轮不能省力,但能改变用力方向。 2.动滑轮实验 实验材料:支架滑轮绳钩码测力计记录表 实验过程: 1.组装动滑轮装置。 2.用测力计垂直提起一个钩码,读出、记录拉力的读数。 3.通过动滑轮用测力计提起一个钩码,记录拉力的读数。

实验记录: 用测力计垂直(向上)提起一个钩码用的力是0.5牛,通过动滑轮用测力计(向上)提起一个钩码用的力是0.3牛。 实验结论: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3.滑轮组实验 实验材料:支架滑轮绳钩码测力计记录表 实验过程: 1.组装滑轮组装置。 2.用测力计垂直提起一个钩码,读出、记录拉力的读数。 3.通过滑轮组用测力计提起一个钩码,记录拉力的读数。 实验记录: 用测力计垂直(向上)提起一个钩码用的力是0.5牛,通过滑轮组用测力计(向下)提起一个钩码用的力是0.3牛。 实验结论:滑轮组既能改变用力方向,又能省力。 斜坡实验 实验1:实验验证斜面有省力作用。 实验材料:测力计重物木块木板 实验步骤、记录: 实验结论:使用斜面可以省力。 实验2:证明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 实验材料:测力计重物木块木板 实验步骤和记录:

图形密铺教学设计

图形密铺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 1、小学数学 2、一课时 二、教学课题: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奇妙的图形密铺》 三、教材分析:《奇妙的图形密铺》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国标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属于“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教材分三个层次安排: 1、呈现生活中图形密铺的场景,感受图像几无缝隙有不重叠的铺在平面上,直观的认识图形的密铺。 2、通过观察、猜测和操作,体会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圆和正五边形能否密铺,怎样密铺;尝试七巧板中两种不同的图形进行密铺。 欣赏两种不同的图形进行密铺的图案,并尝试设计。这样的活动,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基本平面图形特点的认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进行数学美的欣赏。 四、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密铺现象,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图形的密铺。 2.、使学生通过铺一铺、摆一摆等实践活动,探索哪些平面图形可以密铺,在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密铺的特点。 3、在设计密铺图案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图形之间的转换,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受到数学美的熏陶。

五、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图形的密铺,掌握图形密铺的特点。 六、教学难点:用两种不同的图形进行密铺设计。 七、教学准备: 1、密铺图案的多媒体课件。 2、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圆和正五边形的纸片。 3、七巧板、方格纸、水彩笔、小黑板。 八、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感受奇妙图形 1、谈话导入:学校为了给同学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已经搬到了新的教学楼上课。现在我们有了这么好的学习环境,那么大家就更应该认真努力地学习。在这美丽的校园里,你可留心观察过这些地方? 2、课件出示:学校内用砖铺成的底面和墙面。 3、思考交流:学生一边观看一边交流所看到的。 (1)平时我们在这些路面上走过,或者你也曾用手摸过这些墙面,他们给你的感觉是? 学生交流。(平整、没有缝隙等。教师给予肯定,并板书:没有空隙。)(2)提问:观察这些地面和墙面分别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 学生交流(有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 (3)提问:是怎样铺在一起的的? 学生小组讨论后,再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4)课件继续出示图片: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负数 本单元的教育目标是: 1、经历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认识负数的过程,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知道整数,会比较简单负整数的大小。 2、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负数的数学信息做出合理解释。 3、能用负数描述并解决一些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4、对现实生活中与负数有关的事物具有好奇心,感受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都可以借助负数来表达和交流。 (一)了解天气预报中的负数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天气预报中理解信息、表达信息并回答有关问题的过程。 2、了解天气预报图中数字信息的实际意义,会用数学符号表示气温。 3、对天气预报中的数学信息有好奇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了解天气预报图中数字信息的实际意义,会用数学符号表示气温。 教学准备: 提前看气象预报模仿预报员播报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学生模仿预报员播报天气预报 (1)有的学生可能播报1℃~5℃(2)有的可能报出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抓住这两种播报方法让学生谈谈这两种记法有什么不同? 二、教学新知: 1、我们就用这两种方法来现场播报以下四个城市的天气预报,多媒体出示图片 2、交流~表示的意思,让学生用语言描绘一下哈尔滨和海口的景色,感受一下两个地区的差异和冷热程度。 3、提问: 4、教师介绍有关温度、零摄氏度的有关知识:温度表示冷热诚度天气预报中的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科学家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结冰时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定为100℃,-3℃表示比0℃低3℃读作零下3摄氏度。提问:-5℃表示什么意思?9℃标是什么意思? 5、发给学生表格,让学生记录这四个城市的天气预报数据 6、投影出示资料表 让学生观察资料表,提问:“你了解到那些信息?”或者说你发现的问题? (1)这四个城市最高气温低的是哈尔滨,最低气温的得也是哈尔滨因此哈尔滨这个城市很冷。xKb1.C om (2)-10℃与-15℃相差5℃说到这的时候可以顺便告诉学生这叫温差。北京的温差是多少? (3)-10℃与5℃相差15摄氏度。要提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做几个练习-3摄氏度与2摄氏度相差多少?你怎么想的?17摄氏度与4摄氏度相差多少 (4)让学生从高到地排列着四个城市的最高温度。按从低到高排列最低温度 (5)还可能说通过气温知道哈尔滨在我国的北方。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简单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比一比 第1课时比较高矮和长短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使学生能够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过程与方法:通过呈现身边的事例及实践活动,了解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准备:课件、铅笔、粉笔、线绳 学习方式: 结合具体事物、讨论交流、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 课件、铅笔、粉笔、线绳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板书设计: 高、矮、长、短 教学反思: 在实际生活中,长短、高矮联系较为紧密,而且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高矮的经验,一般他们都会进行直接判断。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组织了一个个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主要体现如下: 放手探索,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中,我把探索比长短、比高矮方法的“任务”交给各组来完成,充分相信学生,做到完全放手。孩子们积极动手操作、讨论。然后,向全班同学介绍,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虽然有的孩子的语言还很稚嫩,还有点结巴,但是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刚才直观的活动,说出比高矮(长短)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方式

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交流各组研究成果之中,学生不断体验成功,欣赏自己的发现,感到“我行”,欣赏本组、全班的成果,感到“我们全班同学都很聪明”。这样,有助于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还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有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同时还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空间,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方向。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 一、怎样使杠杆平衡 材料:钩码、杠杆尺、支架 步骤:1、确定杠杆尺一侧的一个点为阻力点,挂一定数量的钩码。 2、在另一侧确定动力点的位置,看在不同的 位置上需要挂多少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 衡。做好记录。 3、改变阻力点的位置,重复第二步。 结论:杠杆尺平衡的规律是: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X钩码数=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X钩码数二、设计实验证明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器材:弹簧测力计,斜面(尽量光滑),带挂钩的小木块。 步骤:1、用弹簧测力计拉起小木块,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2、把小木块放在斜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拉小 木块演斜面向上运动,当小木块匀速直线 运动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3、重复上述操作3次,取平均值,进行比较。 结论: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三、蘑菇石的形成 实验目的:验证风吹是蘑菇石形成的主要原因。材料:托盘、玉米面、不规则石块 步骤:1、在托盘内铺一层约一厘米厚的玉米面,用手拍平拍实。 2、将不规则石块摆放在玉米面上面。 3、用嘴对这玉米面轻轻吹气。 结果:没压石块部分的玉米面被“风”吹走了,压石块部分的玉米面没被“风”吹走了。 蘑菇石的形成:沙漠中的岩石松软程度不同,当有风吹向岩石时,松软的部分被吹走了,坚硬 的部分被留了下来,于是就形成了各种形态 的蘑菇石。 四、沙洲的形成 材料:喷壶、沙土、各种大小的石子、2个托盘 过程:1、用沙土和石子在一个托盘里制作一个带有丘陵的自然景观。 2、用喷壶在景观上喷水。 现象:景观发生了改变,形成了“沙洲”。 结论:沙洲是在水的冲刷和搬运中形成的。 五、鹅卵石的形成 材料:带盖的玻璃瓶、碎砖块、沙、水 过程:1、观察碎砖快的棱角,摸一摸棱角的锐利程度。 2、将3-5块小碎砖块放入瓶中,并加入适量 的沙和水,拧紧瓶盖,用力摇动瓶子。 3、摇动一会儿,观察碎砖块的形状。 现象:碎砖块的棱角变小或消失了,变圆了。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可以知道,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 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形成了卵 石。 六、钟乳石的形成(自制钟乳石) 材料:曲别针、线绳、两只烧杯、一个碟子、苏打晶体、水 过程:1、分别在两只烧杯中注入半杯水,然后逐 渐倒入尽可能多的苏打晶体,直到不能 溶解为止。 2、将线绳打一个结,将线绳放在溶液中浸泡, 然后把线绳两端分别浸在两只烧杯中,把 碟子放在两只烧杯中间,用曲别针固定在 适当位置。 3、坚持观察四天。 现象:在盘中出现了结晶物。 结论:通过实验可以知道,钟乳石是有溶解了石灰岩成分的水滴落时留下的碳酸钙晶体聚集 形成的。 七、模拟冷热变化对岩石的作用 材料:玻璃、酒精灯、试管夹、护目镜、一盆冷水过程:1、仔细观察玻璃表面。 2、用试管夹夹住玻璃,在酒精灯上加热。 3、加热一段时间后,把玻璃片迅速放在冷水中。 4、重复以上过程三次,观察现象。 现象:玻璃片爆裂破碎。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可以知道,高山上的岩石在昼、骤雨等冷暖反复变化下会发生破碎。 八、模拟结冰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材料:气球、纸盒、熟石膏、水、小木棒 过程:1、用水填充一个小气球,扎紧后放入纸盒中。 2、往纸盒中倒入一些糊状熟石膏,用木棒把 气球推入熟石膏下,取出木棒。 3、待熟石膏变硬时从盒中取出,并观察。 4、把熟石膏模型放入冰箱冷冻24小时后取 出,观察其变化。 现象:熟石膏模型断裂。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可以知道,高山上裂缝中的水结冰时体积膨胀,使岩石发生破碎。 九、煤的分离实验 材料:酒精灯、试管、带玻璃管的试管塞、棉花、煤 过程:1、在试管内装入一定量的纯净煤,在试管口放点儿棉花,用带玻璃管的试管塞塞 住试管口。 2、在酒精灯上加热试管,直到试管里的煤发红。 3、把点燃的火柴放在玻璃管口处,观察现象。 现象:把点燃的火柴放在玻璃管口处时,产生蓝色火焰;实验过程中,试管里的棉花有黑色油 状物;实验结束时,试管里的煤燃烧后产生 了黑色炭状物。 结论:煤经过燃烧后产生煤气、煤焦油和焦炭。 1、天平的使用 一、实验题目:怎样使用天平 二、实验要求:怎样使用天平 三、实验器材:天平 四、操作步骤: 1、取出天平放在桌面上,在盘中各放上一张大小相同的纸,旋转调节螺丝使指针指向0位。 2、在左侧盘中纸上放上所要称的物体。 3、用镊子夹出砝码放右侧盘的纸上。 4、增减砝码的数量,直至天平平衡。(还可以使用游码调节) 5、计算砝码及游码总量并记录。

优质课教案公开课

奇妙的图形密铺 教学内容:教科书86-8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密铺现象,初步理解密铺的含义,知道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密铺;通过拼摆密铺的特点,认识一些可以密铺的平面图形。 2、在探究多边形密铺条件的过程中提升学生观察、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合理推理能力,能运用几种图形进行简单的密铺设计。 3、通过欣赏密铺图案和设计简单的密铺,经历欣赏数学美、创造数学美德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享受由美带来的愉悦。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密铺的特点,知道哪些图形可以进行密铺。 教学难点:理解密铺的特点,能进行简单的密铺设计。 教学准备: 1、交互式电子白板和课件。

2、圆、正三角形、正五边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七巧板和水彩笔等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分析比较,认识密铺 1、找一找 出示生活中一组图片:(多媒体播放) 师:同学们,在我生活中随处可见这样的画面,你能在上面找到哪些我们学过的图形? (学生回答) 它们是由正方形、长方形拼接而成的,这些图形拼在一起美化了我们的环境。 2、分析比较 师:老师这有一副用圆形铺的画面,和上面两幅图形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出示用圆形铺的画面) 师:那这样呢?(演示圆重叠效果)就会重叠。 3、小结定义 师:像上面这样把平面图形既无空隙又不重叠的铺在平面

上,这种铺法数学上称它为“密铺”。(板书:无空隙、不重叠铺在平面上) 屏幕演示正方形密铺。看,像这样在平面上无空隙、不重叠的一直铺下去。 4、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密铺现象,(出示:蜂窝、龟壳、棋盘、水立方)找到密铺的图案了吗?播放生活中密铺的例子。 今天就让我们就一起走进“奇妙的图形密铺”世界。(板书课题) 二、操作实践,体验密铺 (一)一种平面图形密铺 出示课始的两幅图形 师:刚才我们发现哪些图形能单独密铺呢?(长方形、正方形)出示这样的两种图形。哪个图形不可以密铺?(圆形) 1、下面几种图形也能密铺吗? 平行四边形、等边三角形、正六边形、等腰梯形、正五边形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方程(优质教案)

第1课时方程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79、80页方程。 教学提示: 方程的意义对学生来说是一节全新的概念课,让学生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是数学思想方法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方程的意义是学生学了四年的算术知识,及初步接触了一点代数知识(如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也是学习"解方程"的基础,是渗透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式的一个突破口,是今后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块奠基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理解方程的概念和等式性质,感受方程思想。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情景到方程概念的建立过程,体会方程及等式性质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 2、过程与方法:会用方程表示生活中的等量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成就感以及合作交流的团队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从现实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方程的过程,理解方程的本质。 教学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天平,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跷跷板吗? 生:玩过。 师:那么今天我们就利用跷跷板的原理来学习新知识—方程。 (揭示并板书课题:方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经常玩跷跷板这件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初步感知方程的含 义】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看图列式。 师:其实在我们的学习中还有一种仪器,它和跷跷板很相似是什么? 生:天平。 师:关于天平,你知道些什么? 生:可以看出哪个物体重哪个物体轻。 生:天平的指针如果指向中间,说明天平平衡。 师:天平平衡说明什么? 生:说明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相等。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逐个观察天平示意图,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数量关系。说一说这些式子可以怎样分类。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2、认识方程。 师:大家是怎样分的?

最新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比一比 第一课时比高矮、长短 教学内容:《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5页。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使学生能够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过程与方法:通过呈现身边的事例及实践活动,了解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的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 教学用具:铅笔、粉笔、线绳。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 1、这节课,老师想和同学们比一 比高矮,谁想来? 2、教师指一名同学与老师比高矮。 3、提问:老师和这位同学比谁高 谁矮? 二比一比 1、师:刚才老师和一位同学比了高矮,那么你想和其他同学比一比高矮吗?注意比完后一定要把结果告诉老师。 2、请学生拿出自己的铅笔与教师的粉笔比较一下,说说哪个长,哪个短。 3、提问: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拿什么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三做一做 1、实践活动。师:刚才,同学们学会了比较高矮,现在,我想请几位学生进行从矮到高的排队活动。 2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高和矮都是相比较而言的。 四练一练 第1题:出示第1题图,提问:哪座房高?哪座房矮?还可以拿什么进行比较? 第2题:出示图,提问:哪条绳长?哪条绳短? 第3题:(1)出示图,提问:哪 学生观察并进行判断、交流。 全班学生互相比高矮,全然汇报交流,比较结果。 学生自由发言。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指名学生排队。 学生独立回答问题。

条绳长?哪条绳短? (2)教师拿出3根线绳照图的样 子演示一下,验证学生的答案 第4题:出示图,提问:谁个子高? 谁个子矮?为什么? 第5题:出示图,提问:图上的事 物你可以怎样进行比较? 五总结 学生自由发言。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再 说一说。 板书设计:比一比比高矮、长短 老师高,学生矮 铅笔长,粉笔短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比轻重、大小 教学内容:《数学》一年级上册第6-7页。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通过熟悉的事物和自己的体验,了解大小的含义,感受物体的轻重,并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用天平表示的图,说出哪个物体轻,哪个物体重。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亲自体验,感受物体的大小和轻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利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初步的数学思考和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能比较具体物品的大小。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的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 教学用具:天平、苹果、羽毛球、饮料和面包实物。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 1、呈现情景图。 2、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比较。 二比一比 1、让学生观察并引导学生说出谁 比谁大、谁比谁轻等。 2、呈现大象和松鼠的情景图,先 进行谁大谁小的比较,再启发学生说一 说哪个轻、哪个重。学生回答谁轻谁重。

冀教版五年级的上科学实验.doc

冀教版五年级上科学实验 1、渗水比赛 一、实验题目:渗水比赛 二、实验要求:渗水比赛 三、实验器材:塑料瓶、纱布、剪刀、线、烧杯、支架、沙质土、黏质土、壤土、水。 四、操作步骤: 1、取三个同样大小的透明塑料瓶,去掉瓶底,用纱布蒙住瓶口,扎好,倒立在支架上,在 瓶口下面各放一只同样大小的烧杯。 2、向三个瓶中分别装进同样多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并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 3、对三只烧杯收集到的从瓶子中渗出的水,进行比较。 4、观察三个烧杯中的水量,记录在表中。 注意:要让瓶口流出的水全部注入到烧杯中。 土壤类型从土壤中流出的水量( ml) 时间水量沙质土黏质土壤土 2 分钟 4 分钟 6 分钟 2、测量水温的变化 一、实验题目:测量水温的变化 二、实验要求:测量水温的变化 三、实验器材: 2 支温度计、 400ml 烧杯、 100ml 锥形瓶、热水、冷水、铁架台、纸板。 四、操作步骤: 1、向锥形瓶中加入280ml 热水( 80℃左右),向锥形瓶中加入80ml 冷水。 2、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 3、将两支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 4、观察两个容品中水的初始温度和每间隔 1 分钟的温度变化。 3、勺柄冷热的变化 一、实验题目:勺柄冷热的变化 二、实验要求:勺柄冷热的变化 三、实验器材:金属物品、酒精灯或蜡烛、凡士林、小木棍(或小豆子、小球等)、火柴。 四、操作步骤: 1、在金属片的一端粘上小木棍,用酒精灯给金属片加热,观察现象。 2、在锅的金属把上粘上豆子,用炉火加热铁锅,观察现象。 3、在杯壁上粘上豆子,用蜡烛给金属杯底加热,观察现象。 4、传热比赛(一) 一、实验题目:传热比赛。 二、实验要求:观察热可沿物体从温度高的一端向温度低的一端传递。 三、实验器材:粗金属丝、木制支架、玻璃管、酒精灯、火柴、凡士林油(或蜡)、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照下图组装实验。 点燃酒精灯,在金属丝一端加热,观察哪根火柴先掉下来,以及几根火柴棍掉下的顺序。 3、整理物品放回原处。 注意: A、金属丝粗细要恰当。过粗,实验时间太长;过细,火柴棍不好粘,传热太快, 3 根火柴棍掉下的时间相差太小,实验结果不明显。一般以直径 6 毫米左右为宜。 B、粘接火柴棍距离,过近过远都不好,一般以15 毫米左右为宜。 C、粘接火柴棍,凡士林油或蜡用量多少是实验成败的关键。要设法使各粘接处的凡士林 油或蜡的用量相等,实验效果才好。 5、传热比赛(二)

密铺教学设计,北师大

密铺教学设计,北师大 《密铺》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好玩之《密铺》教材分析:这是一节根据有关平面图形特点进行观察、操作、思考和简单设计的实践活动教材分三部分安排:第一部分,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用砖铺成的地面或墙面,初步理解什么是图形的密铺第二部分通过动手操作和思考,探索三角形和四边形能否进行密铺并了解能够进行密铺的平面图形的特点,知道有些平面图形可以密铺,而有些则不能;从而在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密铺的含义,更多地了解有关平面图形的特征第三部分,通过欣赏和设计简单的密铺图案,进一步感受图形密铺的奇妙,获得美的体验并能够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学情分析:知识水平: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平移、旋转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等知识;具有了相关的知识经验;能力和方法水平: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能初步运用“猜想——验证——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来探究问题;心理水平:该阶段的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但是还是有较强的好奇心,也有较强的表现欲;思维水平:学生的思维以直接经验为主,间接经验相对较少在学习过简单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对平面图形有了初步的印象,并能准确的认识各种简单平面图形对于密铺,学生已经有了较为直观的生活体验,只是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密铺理论

知识的学习和活动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是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提炼和再加工,从而形成较为系统的初步抽象的理论知识在这个知识系统的帮助下,可以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头脑风暴,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很大的帮助基于以上认识,本课的设计重点放在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从而获得丰富的知识经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小组长作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交流讨论,通过经历与组内同伴动手拼图以及设计密铺图形等活动过程,知道三角形、四边形、正六边形可以密铺,并知道有些图形是不能密铺的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参与到组内讨论,并指导最后在学生活动和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评价、自我评价和反思,内化知识经验与知识体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密铺现象,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密铺;通过拼摆各种图形,探索并了解能够进行密铺的平面图形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多边形密铺条件的过程中学生经历观察、猜测、推理、验证和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合情推理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欣赏密铺图案和设计简单的密铺图案的过程中,体会图形的转换,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欣赏数学美、创造数学美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同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团结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整理er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负数 本单元的教育目标是: 1、经历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认识负数的过程,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知道整数,会比较简单负整数的大小。 2、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负数的数学信息做出合理解释。 3、能用负数描述并解决一些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4、对现实生活中与负数有关的事物具有好奇心,感受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都可以借助负数来表达和交流。 (一)了解天气预报中的负数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天气预报中理解信息、表达信息并回答有关问题的过程。 2、了解天气预报图中数字信息的实际意义,会用数学符号表示气温。 3、对天气预报中的数学信息有好奇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了解天气预报图中数字信息的实际意义,会用数学符号表示气温。 教学准备: 提前看气象预报模仿预报员播报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学生模仿预报员播报天气预报

(1)有的学生可能播报1℃~5℃(2)有的可能报出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抓住这两种播报方法让学生谈谈这两种记法有什么不同? 二、教学新知: 1、我们就用这两种方法来现场播报以下四个城市的天气预报,多媒体出示图片 2、交流~表示的意思,让学生用语言描绘一下哈尔滨和海口的景色,感受一下两个地区的差异和冷热程度。 3、提问: 4、教师介绍有关温度、零摄氏度的有关知识:温度表示冷热诚度天气预报中的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科学家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结冰时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定为100℃,-3℃表示比0℃低3℃读作零下3摄氏度。提问:-5℃表示什么意思?9℃标是什么意思? 5、发给学生表格,让学生记录这四个城市的天气预报数据 6、投影出示资料表 让学生观察资料表,提问:“你了解到那些信息?”或者说你发现的问题? (1)这四个城市最高气温低的是哈尔滨,最低气温的得也是哈尔滨因此哈尔滨这个城市很冷。 (2)-10℃与-15℃相差5℃说到这的时候可以顺便告诉学生这叫温差。北京的温差是多少?(3)-10℃与5℃相差15摄氏度。要提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做几个练习-3摄氏度与2摄氏度相差多少?你怎么想的?17摄氏度与4摄氏度相差多少 (4)让学生从高到地排列着四个城市的最高温度。按从低到高排列最低温度(5)还可能说通过气温知道哈尔滨在我国的北方。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简单的介绍我国的地理位置,提问海口在我国那边呢? (6)还可能说-15℃与-3℃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小学数学冀教版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教 学 设 计

第一单元比一比 第1课时比较高矮和长短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使学生能够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过程与方法]通过呈现身边的事例及实践活动,了解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铅笔、粉笔、线绳 【学习方式】 结合具体事物、讨论交流、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 课件、铅笔、粉笔、线绳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这节课,老师想和同学们比一比高矮,谁想来? 2、教师指一名同学与老师比高矮。 3、提问:老师和这位同学比谁高谁矮?学生观察并进行判断、交流。师生比高矮这一活动,即贴进生活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探究与体验 1、师:刚才老师和一位同学比了高矮,那么你想和其他同学比一比高矮吗?注意比完后一定要把结果告诉老师。 2、请学生拿出自己的铅笔与教师的粉笔比较一下,说说哪个长,哪个短。 3、提问: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拿什么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全班学生互相比高矮,全然汇报交流,比较结果。 学生自由发言。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让学生亲自比较,广泛交流,认识高矮,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达到人人参与的目的。 结合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认识长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比较,体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三、实践与应用 1、实践活动 师:刚才,同学们学会了比较高矮,现在,我想请几位学生进行从矮到高的排队活动。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高和矮都是相比较而言的。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密铺教案

《密铺》 ◆教材分析 密铺,也称镶嵌,是生活中非常普遍的现象,它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图形变化和美的享受。本节课是一节根据平面图形特点进行观察、操作、思考和简单设计的实践活动课,集数学教育与美术为一体,对学生多种数学能力的发展十分有利。教材分三部分编排:第一部分,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用砖铺成的地面或墙面,初步感知、理解什么是图形的密铺。第二部分通过动手操作和思考,探索能够进行密铺的平面图形的特点,知道有些平面图形可以密铺,而有些则不能:有时还可以利用两种平面图形密铺。第三部分,通过欣赏和设计简单的密铺 图案,进一步感受图形密铺的奇妙,获得美的体验。这样编排的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已有 知识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密铺的含义,探究常见的平面图形密铺的特点,在思索和创作活动中进一步感受、体验几何构图的美及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密铺现象,初步理解密铺的含义,知道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密铺; 通过拼摆各种图形,探索密铺的特点,认识一些可以密铺的平面图形。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探究多边形密铺条件的过程中提升学生观察、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的能力,进一 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能运用几种图形进行简单的密铺设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欣赏密铺图案和设计简单的密铺图案,经历欣赏数学美、创造数学美的过程,从而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享受由美带来的愉悦。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掌握密铺的特点,知道哪些图形可单独进行密铺。

【教学难点】 理解密铺的特点,能进行简单的密铺设计。 ◆课前准备 ◆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欣赏:课件出示生活中奇妙而美丽的图案。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图形铺成的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同桌交流,再汇报。(师板书:无空隙,不重叠) 师小结:是的,像这样把一种或几种平面图形既无空隙,又不重叠地铺在平面上,这种铺法,数学上称它为“密铺”。(板书课题:密铺) [设计意图] 先通过实物拼图使学生初步感受图形的密铺,再提供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认识密铺图形的含义——既无空隙,又不重叠地铺在一个平面上,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与认知规律。 二、新知探究 (一)猜想实践。 师:学校要在教室的地面铺地砖,现在有如下形状的地砖(出示平行四边形、梯形、正三角形、圆、正五边形等图形),请你先猜一猜哪些可以密铺,哪些不可以密铺。 师:用什么方法验证你们的猜测呢? 生:用纸片代替地砖铺一铺。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图形的运动(二) 第一课时轴对称图形 教学内容: 教材第1-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理察、折纸、交流等活动,探索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方法。 2、掌握用折纸等方法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以及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的方法。 3、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同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対称图形及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 难点: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准备: 多媒体操件、一些简単的几何图形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 1、激情引趣: 电脑出示轴对称图形:花瓶、木板花纹、行船的人、中国结。 初步感知: (1)教师:这些图形好看吗?你能说说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2)学生观察,回答问题; (3)教师:通过观察,大家发现这些图形的左右两部分是完全一样的。 电脑显示结论:这些图形的两部分都是完全一样的。 2、揭示课题 (1)同学想一想,给这些图形起一个共同的名称,叫什么呢?(学生回答) (2)师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 3、出示学习目标: 能正确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及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

师:目标清楚,让我们向着目标出发! 二、学习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1页,我们请学习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学习指导(投影出示:师读)。 认真看课本第1页及第2页的内容,边看书边动手操作,思考并完成: 1、通过观察第1页的图片,你发现了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图形?它们有什么样的特点? 2、什么叫轴对称图形?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以及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 3、观察例1的图形,哪些是抽对称图形?分别有几条对称轴?(独学--交流--讨论--汇报) 预设时间:6分钟 三、自研共探 1、教材例1 观察下面各图,说一说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用折纸的方法判断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 生认真地看书自研,分析并解决自学指导中的问题,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看书。 2、议一议(合作交流) 针对自学指导中的问题先对子交流,再小组讨论,教师在学生合作交流巡视,观察小组交流情况,对合作不太好的小组给予帮助和提醒,促使每个组及组员都能积极参与到合作交流活动中。 3、说一说(汇报展示) 师:下面我们比一比看每个小组展示的精彩,能为自己的小组增光添彩。展示方式可以多样化,由各组组长进行分工。(学生汇报时有不足或不准确的地方,老师或其他小组成员可以及时给予补充,在各组展示后,其他小组给予评价。) 4、知识小结: 如果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侧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四、学情展示 课本第2页练一练的第3题要求: 1、独立完成、互相讨论。学法指导:先自己独立完成题目,然后向对方示意,待对方完成后小声讨论。 2、组内交流、整合答案。学法指导:待组内成员全部完成后交流各自答案和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若缺失公式、图片现象属于系统读取不成功,文档内容齐全完整,请放心下载。】 第一单元位置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左右、上下、前后等相对位置的过程,会辨认物体的相对位置。 2、会用左右、前后、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感受位置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用左右、前后、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感受位置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左右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教科书第二册1~2页。 【教学目标】 1、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经历认识左右位置关系的过程。通过活动,使学生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语言表达,初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3、在活动中感受左、右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经历认识左右位置关系的过程。 【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感受左、右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的类型】 新授课。 【教具准备】 教科书、铅笔盒及练习题挂图。

【教学方法】 合作、演示等。 【教学过程】 环节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创 设情境 学生按照老师的口令 做动作。(学生笑,有部 分同学弄不清,手忙脚乱 的。) 小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做 一个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 手:耸耸你的左肩,耸耸你 的右肩;左手摸左耳,右手 摸右耳;左手摸右耳,右手 摸左耳。 刚才有些小朋友弄错了左 右,没关系。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左右”。 (板书:左右) 从学生的年龄 特点和心理发展 规律而言,这样的 游戏情境设计,最 能吸引他们的注 意力,让他们积极 投入到“左右”的 学习中来。 体验感悟黑板的左边有课程表。 黑板的右边有值日表。 红旗的左边和右边都有 字。 我的左边是小明。 这是我的左耳,这是我的 右手,我的左边有一只 脚,右边有一只脚。 学生按照老师的口令 有条不紊的摆放书桌上 的用品。 1、理解左边与右边。 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我们的 教室,你发现了什么?请你 用左或右说一句话。 那你自己身上有没有“左” 和“右”呢? 请大家每个人把课桌上的 铅笔盒、课本、练习本按照 从左至右依次在课桌的摆 好。 用左右来描述 教室中的物体和 学生自已身上的 各个器官,是学生 乐于参与的数学 活动,交流时可不 必拘泥于坐姿,鼓 励学生用各种方 式表达。 通过学生的亲 自操作活动,让学 生再次体验“左 右”的位置关系。

冀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报告(自用

实验报告1 实验名称:种子的萌发 实验材料:大豆种子、培养皿、布、烧杯、筷子、细线、土、纸盒、水等 实验过程:1、在两个瓶中分别放入同样的卫生纸或棉花,并在每个瓶中放入5—6粒菜豆的种子。 2、保持1号内的种子干燥,经常向2号瓶中洒一些水,使纸或棉花始终保持潮湿状态,但不要让种子浸没在水里。 3、将两个瓶子同时放在相同的室温中,并保持光照的情况相同。 4、记录种子在第一天、第三天、第五天、第七天的萌发的情况。 实验结论:种子在干燥的环境中不会萌发,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 实验报告2 实验名称:豆苗在哪种土中长得好 器材试剂:沙质土、黏质土、壤土、花盆、3株绿豆苗 实验过程: 把三株绿豆苗分别栽在盛有沙质土、黏质土、壤土的三个花盆里,水分、光照、温度、空气等条件都相同,看哪个花盆里的豆苗长得好。 实验结论:豆苗在壤土里长得好。 实验报告3 实验名称:研究植物的生长条件 器材试剂:黑色纸袋、线绳、8株生长情况相似的绿豆苗、水。 实验过程:

1、将绿豆苗分成1、2两组,1组绿豆苗用黑色的纸袋套住,而2组绿豆苗不用黑色纸袋套住,放在有阳光的地方,两组绿豆苗同时浇适宜的水,一周后,观察植物生长情况并记录。 2、将绿豆苗分成1、2两组,1组绿豆苗用黑色的纸袋套住,放在阳光下,而2组绿豆苗也用黑色纸袋套住,放在冰箱的保鲜室里,两组绿豆苗同时浇适宜的水,一周后,观察植物生长情况并记录。 实验现象、数据及结论: 结论:植物的生长需要有充足的光照、适宜的温度。 实验报告4 实验名称:研究茎的作用 器材试剂:烧杯、红水、一段xx芹菜 实验过程: 1、将芹菜等植物的茎插入到滴有红墨水的水瓶中。 2、过一段时间后,观察茎的变化。 3、然后将茎纵切和横切,观察茎的颜色变化。 4、茎的横切面上出现一圈小红点,在茎的纵切面上出现一条条红线。 实验结论: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实验报告5 实验名称:研究植物的定向运动 器材试剂:两株生长情况基本一致的绿豆苗、两种不同根的根系的植物标本、纸盒、剪刀植物向水性实验装置 实验过程: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密铺》精品教案设计

《密铺》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认识密铺: T:同学们,在平时生活中,你是否留心观察过这些镜头?看图中的地砖和瓷砖是怎么铺的? 预设(S:连在一起的,一块一块,很多有规律的铺的……) T:像这样铺,在数学上就叫“密铺”。那谁知道“密铺”是什么意思?你能找出教室里的密铺吗?(S:地砖墙壁的瓷砖,棋盘) 它是由什么图形密铺的?你为什么认为它是密铺? 预设(S:地板是由正方形密铺而成的,墙壁是由长方形密铺而成……它们之间没有空隙,也不会重叠) 归纳T:像这样图形之间没有空隙,也不重叠是密铺。 二、提出质疑,明确任务 1、猜一猜 T:关于密铺你想研究什么?(S:) T:刚才很多同学想研究其他图形能不能密铺,那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哪些?(S: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直角三角形……) T: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种图形的密铺。老师准备了一些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请你快速猜一猜,它们能不能密铺。用举手的方式告诉我,你们认为能密铺的请举手 学生依次猜测。 2、明确研究任务 对于剩下的这些三角形和四边形有的同学猜可以密铺,有的同学猜不能密铺,看来有了猜测还不够,我们还要进行验证。这也就是今天的活动任务。 有了任务,我们需要设计一个方案,你们觉得接下来分哪几个步骤?(讨论操作方案)选画剪拼 三、设计方案,探究密铺 1、师生合作、探究密铺

T:听了刚才同学的方案,老师也想马上和大家一起合作进行密铺。 师示范画图形,剪图形,与学生合作进行密铺。 2、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师巡视指导。 3、作品展示,得出结论 T:请大家把完成的作品贴到黑板上来,并告诉我们你们小组是探究什么图形的密铺,探究的结论是什么。 (我们小组探究的是锐角三角形,我们的结论是锐角三角形可以密铺。)通过刚才的探究活动,我们发现三角形、四边形是可以密铺的。 4、观察图形,发现密铺与角的关系。 T:假如我们把对应的角,分别像这样表上角1角2角3,请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四、生活中的密铺 欣赏生活中的密铺,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T:都说数学来源于生活,其实密铺也不例外,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生活中的密铺吧! 五、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刚才我们通过探究得出三角形和四边形都能密铺,那五边形和六变形呢?是不是所有的平面图形都能密铺?

冀教版五年级下实验

1、模拟冷热变化对岩石的作用。 实验目的:探究冷热变化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实验材料:玻璃、酒精灯、试管夹、护目镜、一盆冷水。 实验步骤:1、取一块玻璃,仔细观察玻璃的表面,并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2、用试管夹夹住玻璃,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3、加热一段时间后,把玻璃迅速放在冷水中。 4、重复以上过程3次,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 注意事项:将玻璃完整、快速的放入冷水中,小心不要被破碎的玻璃伤着。 实验结果:玻璃出现裂缝,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玻璃破裂开。 实验结论:冷热变化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2、模拟结冰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实验目的:探究结冰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实验材料:气球、纸盒、熟石膏、水、小木棒。 实验步骤:1、用水填充一个小气球,直到像乒乓球一样大,扎紧后,把它放在纸盒中。 2、往纸盒里倒一些糊状的熟石膏(熟石膏与水的混合物),用小木棒把充满水气球推到熟石膏下1厘米处,取出木棒。 3、放置一段时间,待熟石膏变时,从盒中取出,观察熟石膏的变化。 4、把熟石膏模型放置在冰箱的冷冻室,24小时后取出,仔细观察其变化。 5、待冷冻的熟石膏恢复到室温时,看看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注意事项:充水的气球推入石膏下面时不易过深。 实验结果:熟石膏出现裂缝。 实验结论:结冰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3、模拟风吹是蘑菇石形成的主要原因。 实验目的:验证风吹是蘑菇石形成的主要原因 实验材料:托盘、玉米面、不规则石块。 实验步骤:1、在托盘内铺一层约1厘米厚的粗糙玉米面,用手拍平拍实。 2、将不规则石块摆放在玉米面上方。 3、用嘴对着玉米面轻轻吹气。 4、重复以上过程3次,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 注意事项:吹气均匀、注意不要眯眼。 实验结果:没压石块部分的玉米面被“风”吹走了,压石块部分的玉米面没被吹走。 关于蘑菇石的形成,我的解释是:沙漠中的岩石松软程度不同,当有风吹向岩石时,松软的部分被吹走了,坚硬的部分被留下了,于是就形成了形态各异的蘑菇石。 4、模拟水流是沙洲的形成的主要原因 实验目的:验证水流是沙洲形成主要原因 实验材料:喷壶、沙土、名种大小的石子、2个托盘、报纸 实验步骤:1、把报纸平铺在桌面上。 2、先在1个托盘里用沙土、石子制作一个带有丘陵的自然景观。 3、把托盘的一端抬高,使托盘成倾斜角度。 4、把第2个托盘放在第1个托盘的底部。 5、用喷水壶模拟“下雨”的场景。 6、仔细观察沙土和石子的变化。 7、用图画记录下喷水前后的现象。 注意事项:水流不易过大。 实验结果:沙土和石子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被“雨水”冲到了下面去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