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字和书面

文字和书面

文字和书面
文字和书面

第六章

......

...文字和书面语

主要内容:

.....文字及文字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文字同语言的关系,汉字同汉语的关系,文字的起源、发展和改革,文字的类型,书面语和口语的关系。

教学时间:

..

.....2.课时

第一节

.....

...文字和语言

教学重点:

.....

一、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

..........三、汉字和汉语的关系

........二、文字同语言的关系

教学内容:

.....

一、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

1、文字的发明克服了语言交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使一发即逝的语言可以“传于异地,留于异时”。

2、文字通过书面语能更好地记录人类的文化活动。文字的出现为记录人类文化活动提供了更好的手段。如果说语言使人类摆脱了动物的本能生活方式,那么文字则使人类由原始蒙昧状态进入了文明状态。

3、文字促进思维的发展。我们把有文字的社会称为文明社会,把没有文字的社会称为原始社会。文明社会的人群和原始社会的人群在思维上的区别也相当大。有了文字,人类不仅通过表音符号思维,而且可以通过表形表意文字思维。文字使思维有了表象。设想不用文字符号来完成一个简单的方程运算是多么困难。

小结:

...文明社会靠口语和文字文本来交流和传承文化,原始社会仅仅靠口语来交流和传承文化。文字的出现,人类不仅可以

通过文字文本进行超越时空的交流,大容量地传承文化,而且加深了思考的深度。可以说,在人类文化的演进过程中,语言

..

的出现是第一个里程碑

.............它使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或者说从史前时期进入有史时期。..........,文字的出现是第二个里程碑,

二、文字同语言的关系

..........

1、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字。

文字是记录语言而发明的一种书写符号系统,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字。语言中的语素、词这些

单位包括音和义两个方面,记录语言的文字要通过“形”记录语言的音、义两个方面,所以文字有形、音、义

.....三个部分。文字是用“形”通过“音”来表达“义”的,或者说文字是用“形”通过“音”来和语言中的语素和词发生关系的,这是文字的关键。不同的文字就在于“形、音、义”的关系不同。即文字记录语言的方式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字体系。

一般来说,根据文字记录语言的方式可以把文字分为意音文字

....。意音文字是既表意又表音的文字,而拼音文

....和拼音文字

字是只表音的文字,也可以称为纯语音文字。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文字,每一个字必须能够读出音来,每一个字的读音都和

语言中的音位或音节相联系,这是文字的本质

........,这样就可以通过音和语言中的语素和词发生联系。

2、语言是一种系统,文字也是一种系统。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文字符号系统要求有一定的书写要素和书写规则来记录语言中的语素或词。一.种文字通常要适应它所记录的语言的结构特点。

汉字长期维持在方块字的阶段,或者说汉字长期维持在语素音节文字的阶段,和汉语的特点是有关系的:(1)汉语方言的差别很大,形成的时间也比较早,同一个语素在不同的方言区读音不一样,这就使汉字容易和语素直接联系起来,即在一般情况下采取一个汉字对应一个语素。(2)汉语的语素以单音节居多,或者说汉语的语素的语音形式很少小于音节或大于音节,像英语中语音形式大于音节的money或者语音形式小于音节的s,在汉语中很少,古代汉语尤其如此,这又使汉语的字往往代表一个音节。印欧语言有丰富的形态变化,好些形态变化的形式是用音位来表示的,为了记录这些形态变化,需要有小于音节的字母,所以印欧语言的书写系统一般都是拼音文字系统。

3、语言的特点制约着文字的特点,这只是从文字自发起源的角度说的。从现代制定文字的角度看,文字和语言是不同的,用什么文字体系去记录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和语言的结构虽有一定的关系,但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不同的语言可以采用相同

的文字形式,比如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都是采用了拉丁字母

....。同一种语言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文字系统,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文字有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两种拼写法,韩语、越南语曾经采用过汉字的书写体系,后来都实现了拼音化。

三、汉字和汉语的关系

..........

拼音文字可以通过字母的拼写反映语言中符号的语音面貌,即通过字母和字母拼写规则了解读音,但拼音文字无法通过字母和字母的拼写规则所提供的有关读音直接了解语素、词的意义。和拼音文字相比,汉字和汉语的关系有这样一些特点:1、汉字尽管每一个字都有一个明确的读音,但从字形上一般不能判定一个字的具体读音,有些字可以通过声旁确定音类或大致的读音。一个字中可以确定大致读音的部分通常被称为声旁。

2、汉字往往可以通过字形确定义类。字形中可以确定义类的部分被称为形旁。但不能因为有些汉字可以通过字形断定义类而认为汉字可以独立于汉语而成为一种独立的交际工具。汉字和其他拼音文字一样,每个汉字必须有确定的读音,并通过这

种读音确定是语言中的哪一个语素或词,其字义才能确定下来。

3、汉字的字形和汉语的读音不是直接联系的,或者说不能从汉字的字形中严格地确定一个字的读音,所以读音尽管变化了,字形可以不变。这种读音改变而字形不变可以从古今差异和方言差异两个方面去理解:(1)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角度看,现代汉语尽管读音有了很大的变化,但记录语素或词的方块汉字并没有变,只是在字体上经历了篆书、隶书、楷书的过程。所以现代人尽管不懂古代汉语的读音,通过汉字仍然能了解古文大致的意义。(2)从方言的差异看,尽管方言之间在语音上有了很大的区别,但汉字基本没有变化,所以同一个汉字,各地人尽管读音不同,但都知道它所代表的是汉语中的哪一个语素或哪一个词。方言之间的人经常听不懂对方的话,但通过汉字书面语可以互相了解。一本南方人写的书,北方人基本上也能够看得懂。

第二节

...........

...文字的起源、发展和改革

教学重

..

...点:

一、文字的产生

...............二、文字的发展

................四、文字的改进和改革

.......三、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的根本区别

五、几种重要的字母

.........

教学内容:

.....

一、文字的产生

.....

文字的创造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语言学家专门为某一种语言制定的文字,这种文字一般是拼音文字。语言学家创制的文

字都是以语言学家对该语言的语音结构有了充分的理解为前提的。另一种是在人类还没有语言学知识的前提下自发地形成

.....的.,文字的起源指的就是这一种文字的创造过程。在人类掌握了语言学知识以后,创造文字的过程并不复杂,但在人类掌握语言学知识以前,人类为创造文字曾经付出了艰巨的劳动。

原始社会没有文字,主要通过史诗和传说来记录本氏族或部落的人口、财产、对外战争的情况以及内部发生的大事。但

由于有声语言在记录上受到限制,通过长期的摸索,人们找到了口语记事以外的两种主要方法:实物记事和图画记事

.........。

实物记事最常见的办法是结绳和刻木。现在我们能观察到的结绳的方法有的还保留在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中,如我国的独龙族出门远行时,用结绳计算日子,每打一个结算一天。刻木是在木头上刻上各种花纹或图案,也包括在器物上刻花纹或图案。这种方法不仅古代有,现在无文字的民族有的还在使用这种方法。

图画记事是通过图画来记录各种事件,表达各种思想。这种方式和现代人看到的各种绘画作品中表达事件和思想的方式是一样的。现在能了解到的图画记事首先体现在无文字部落的活生生的图画中,比如印第安人奥基布娃部落的图画记事。现在能了解到的原始人图画记事的另一种方式是岩画。处于早期文化发展阶段的人类往往在岩石上凿刻图画,或用矿物颜料在岩石上绘图画,包括线条、浮雕、彩画等。岩画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在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等许多地方都有发现。在中国北方多表现为动物、人物、狩猎,和西伯利亚的岩画有较多的相似处,表现了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中国南方和东南亚的岩画除了动物、狩猎外,还有采集、房屋、村落、农作物、宗教仪式等内容。

图画记事不仅可以记录事物,还可以比较方便地记录事件的过程。图画记事的这种性质更接近自然语言记事的性质,在自然语言中不仅要有记录事物的词,也要有描述事件的句子,图画记事正是文字产生的前身。

二、文字的发展

.......

文字的发展从造字法的方法考察,文字的发展经历了表意、表音、表意兼表音(意音)三个阶段:

1、由记事图画直接发展出来的象形的表意文字,可以分为象形字和会意字两种情况。

2、表音字的出现。由象形字和会意字构成的表意字尽管可以通过形体知道它所表示的意义,但是有两个弱点:一是这种由形知义的过程往往不是很准确,有时候人们不一定知道象形字和表意字代表的是哪一个语素或词;二是语言中有很多虚词和意义抽象的词是很难象形和会意的。

表意字必须和语言中的语素、词等对应,有明确的读音,才能真正表达语言中的单位。这是文字发展过程中的最重要的一步。当人们认识到字形和语音之间的联系后,就可以借用一个同音的表意字来记录语言中的另一个同音词,比如用“之”(去)来记录表示偏正关系的虚词“之”。这就出现了单纯的表音字,中国传统文字学把这样的表音字称为假借字。假借字都是由早期的表意字转变过来的,如古埃及的圣书文字、古美索不达米亚的钉头文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和中国古代的汉字、中国云南丽江纳西族的东巴文和中国西南地区彝族的彝文,都能证明这一点。

3、意音文字。单纯的表音字或假借字的出现表明人们开始认识到文字可以通过声音直接记录语言中的语素或词,不必依赖表意。于是人们在表意字的旁边加上另一个字,这个字只表示读音,也就是把两个字合在一起,一个字是表意的,另一个是以假借的方式来表音的,这样就可以造出更多的字。中国传统文字学把这样的意音文字叫作形声字。文字发展到这一步,形

成了3种不同类型的字形:表意字、单纯表音字、形声字。这3种不同类型的字形共同构成了意音文字,世界上独立形成的古老而又能完整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都是意音文字。如古埃及的圣书文字、古美索不达米亚的钉头文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和中国古代的汉字。

表意文字是古代意音文字的基础。但只靠表意字不可能完整而全面地记录语言,因为很多抽象的词和虚词是不可能通过表意字来记录的,表音字的出现以及由表音字和表意字的结合而形成的意音字解决了这个困难。因此,在表意文字的基础上

.........

形成的表音文字是文字能够完整而全面地记录语言的关键一步,是文字发展

............................................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进展。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文字造字方式的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

记事图画—→表意字—→纯表音字—→意音字

文字体系的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

记事图画—→音意文字体系—→纯表音文字体系(音节文字体系、音位文字体系)

三、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的根本区别

................

从根本上说,造字方式只有表意和表音两种,意音文字不过是这两种方式的结合。同样从根本上说,完整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只有两种,就是意音文字和纯表音文字(又叫拼音文字)。能够完整记录语言的纯表意文字是不存在的,因为任何一个语言都有大量不可象形会意的语素或词。

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的根本区别在于记录语言的方式有差异。拼音文字只通过字母记录一个语言的音节或音位。不同的语素或词,只要读音相同,字形都相同。比如英语的book,代表了“书”和“预定”两个词,由于这两个词的语音形式相同,都写成相同的字。意音文字也必须记录语言的语音,不过意音文字除了记录语音,还要通过象形和会意等表意方式把不同的语素或词区别开来,也就是说,即使两个语素或词的语音形式一样,只要是不同的语素或词,通常都必须通过形体区别开来,比如“长、常、场、尝、肠、偿”等不同的语素或词,尽管语音形式相同,但通常不把它们写成相同的字,而是保

留它们在字形上的区别,以便说明它们是不同的语素或词,所以意音文字的字数很多。汉字是典型的意音文字

..........,字的数量很大。

有人把汉字说成是象形文字或表意文字,都是一种比喻或形象的说法,严格说来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这种说法使人误以为汉字只和表形表意有关系,和语音没有关系。这种说法的产生是因为汉字最早形成时普遍使用了象形和会意的方法。而完整的文字系统必须完整地记录一个语言的读音,汉字和所有完整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一样,也必须完整地记录汉语的读音。汉字作为意音文字,除了表意,还表音。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音节,所以汉字是通过字形记录汉语音节的文字。汉字的这

种性质可以概括为:(.1.)一个汉字一个音节;(

................

...........2.)不同的语素往往用不同的字表示。

也有人把汉字称为语素音节文字

......或语词音节文字,这些名称是为了反映汉字既表音又表意的意音文字性质。语素音节文字的提出还反映了字体变化对象形字和会意字的影响。汉字在早期的造字过程中广泛地使用了象形和会意的方法,当时这些象形字和会意字都能从形体上体现称呼语素或词的意义,但随着文字字体的演化,人们已经很难从象形字和会意字中看出语素或词的意义,继续把这些字称为象形字和会意字也太不合适。不过尽管字体变化了,象形和会意已经看不出来,但在同音语素或同音词中,这些汉字仍然能把这些语素或词区别开来,所以称为语素音节文字。

通过对汉语这种活生生的意音文字的分析可以看出,意音文字在记录语言时提供的信息量和表音文字相比是不一样的,因为对于具有相同语音形式的一组不同的语素或词来说,表音文字所用的字都一样,但意音文字还要从字形上把这些语素区别开来。从这个角度看,意音文字有助于区分同音语素或同音词。也正是由于意音文字通常能够把同音语素或同音词区分开来,它就不可能完全按照一个字一个音形的原则来造字。

四、文字的

.....

.....改进和改革

1、文字的改进:指在不改变文字体系的情况下对文字系统进行改进。由于语言的变化,有些拼音文字字母不完全能够反映实际读音,需要局部改进拼写方法,这是属于文字的改进。汉字的简化也是属于文字的改进。

2、文字改革:指将文字从一种文字体系改变成另一种文字体系。

3、汉字能否实现拼音化?目前还不可能:

(1)汉字有区别同音语素或同音词的功能。如jīn这个音节所表达的语素多达11个(巾、斤、今、紟、金、津、衿、矜、筋、禁、襟),通过不同的汉字可以把这11个语素区别开来,这有利于书面语中减少歧义。

(2)与拼音文字相比,汉字具有更强的超空间的功能,或者说超方言功能。汉语方言众多,分歧很大,在这些方言没有统一以前,用音节文字或音位文字来作为各种方言的统一文字会遇到很多困难,因为拼音文字要求用某地的方言作为标准,其

他方言地区的人学习的不仅是文字,还包括权威方言

....的语音。比如现代中国人要学会以北京话为语音基础的音位文字,不仅仅是一个学会拼音方案的问题,而且得学会北京话语音。这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所以方言区会普通话的人往往限于一定

文化阶层,如记者、广播电视工作者、社交工作者、服务行业工作者、教师等等。在语言内部方言分歧很大的情况下,拼音化都会遇到很多困难。汉字能长期保持在意音文字的地位,和汉语的这种特点是有关系的。

正是因为汉字的超空间功能,汉字对汉文化的统一起了重要作用。汉字是意音文字,同一个字尽管在不同的方言区读音不一样,但都代表同一个同源语素,不同方言区的人可以借助汉字,越过方言语音差异,通过本地读音把同一个字跟同一个语素或词联系起来,获得本源的意义。历代王朝政府的政令和思想观念都可以借助汉字迅速推行到汉语各方言区的每一个角落。任何一个方言区的文化因子都可以迅速波及到其他方言区。中国纵横几千里,虽然方言的语音千差万别,却能书同文。我们说汉字是一种超时空性或超方言性很强的文字,在这方面拼音文字是远不及汉字这种意音文字的。

(3)与拼音文字相比,汉字具有更强的超时间性。就像不同汉语方言区的人可以越过方音阅读不同方言区的文化资料一样,现代人常常可以借助汉字直接阅读先哲的思想。只要学会了汉字,便可以读懂一些古文,这是因为学会了汉字就等于掌握了很多语素和词。

(4)汉字已经记录了丰富的文本,汉字对文化遗产的继承是必不可少的。汉字作为意音文字比古埃及意音文字等更有长的历史,有更多的文献资料,记录了更多的文化。没有哪种意音文字在进入音节或音位文字时发展到汉字这样一种完善的程度、记录了这样多的文本。意音文字发展得越完善,体系越繁杂精密,延续的时间越长,记录的文本越多,就越容易迈入音节或音位文字。汉字已经发展到这样一个成熟的地步,已经走入一种稳定状态,而汉语方言又有着这样大的分歧,不借助汉字,我们便不能继承丰富的文化遗产。从继承文化的角度看,汉语拼音方案并不能取代汉字在汉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拼音文字有它的优势,它易于学习和书写,易于形式处理,易于输入计算机。但这种优势也正是它在统一方言差异和继承古代文本方面无能为力的劣势。借助汉字,我们能充分继承文化遗产,能使方言区的人互相理解。当然,汉语拼音文字的设想并没有失去它的意义,至于前景如何,那还待于实践的检验。

四、几种重要的字母

.........

字母是拼音文字的最小书写单位。目前世界上表音文字所采用的字母体系多种多样,主要有腓尼基字母、希腊字母、拉

............

丁字母、斯拉夫字母、阿拉伯字母、梵文字母

....................等。

腓尼基字母的发源地大体上在今天的叙利亚一带。这里处于欧亚之间的连接点,腓尼基字母向东向西发展,分成两支,东支产生了阿拉伯字母、梵文字母等,西支产生了希腊字母,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所以腓尼基字母是现代大部分拼音文字字母产生的基础。

第三节

...

...书面语

教学重点:

.....

教学内容:

.....

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文字产生以前,人类的语言都以口语的形式存在着,至今,世界上仍然有许多民族没有记录语言的文字,因而也就没有书面语,只有口语。

口语是书面语得以产生的基础和源泉。文字是因为记录语言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没有人类的有声语言,文字的创造也

就无从谈起,也就不可能有书面语的产生。因此,口语是第一性的,是书面语的基础,书面语是第二性的

........................,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同时,口语又是书面语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口语与人们日常交际紧密相连,社会生活的每一微小的变化,都首先通过口语反映出来,因此,口语的变化总要先于书面语的变化。口语不断为书面语提供鲜活的材料,促使书面语向前发展,不至

于与口语差距太大,从而适应人们的交际需要。因此,书面语具有保守的一面,其发展变化总是要落后于口语,书面语的发

..............................

展要服从口语的发展

.........。

由于使用场合的不同,口语和书面语逐渐有了分工,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总的来看,口语具有简短明快、通俗自然

.........

的特点,书面语具有语句雅正、结构严密

.........的特点。相应地,有一些词语由于长期使用场合上的分工,在风格色彩上也逐渐地有了差别,例如“父亲”、“母亲”、“夫人”多用于书面语,与此对应的“爸爸”、“妈妈”、“妻子”则用于口语。尽管这些词语在意义内涵上没有任何区别,但是却有比较严格的使用界限,不能混用。

第六章

...文字和书面语

......

主要内容:

.....文字及文字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文字同语言的关系,汉字同汉语的关系,文字的起源、发展和改革,文字的类型,书面语和口语的关系。

教学时间:

..

.....2.课时

第一节

...文字和语言

.....

教学重点:

.....

一、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

........二、文字同语言的关系

..........三、汉字和汉语的关系

教学内容:

.....

一、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

1、文字的发明克服了语言交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使一发即逝的语言可以“传于异地,留于异时”。

2、文字通过书面语能更好地记录人类的文化活动。文字的出现为记录人类文化活动提供了更好的手段。如果说语言使人类摆脱了动物的本能生活方式,那么文字则使人类由原始蒙昧状态进入了文明状态。

3、文字促进思维的发展。我们把有文字的社会称为文明社会,把没有文字的社会称为原始社会。文明社会的人群和原始社会的人群在思维上的区别也相当大。有了文字,人类不仅通过表音符号思维,而且可以通过表形表意文字思维。文字使思维有了表象。设想不用文字符号来完成一个简单的方程运算是多么困难。

小结:

...文明社会靠口语和文字文本来交流和传承文化,原始社会仅仅靠口语来交流和传承文化。文字的出现,人类不仅可以

通过文字文本进行超越时空的交流,大容量地传承文化,而且加深了思考的深度。可以说,在人类文化的演进过程中,语言

..

的出现是第一个里程碑

.............它使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或者说从史前时期进入有史时期。..........,文字的出现是第二个里程碑,

二、文字同语言的关系

..........

1、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字。

文字是记录语言而发明的一种书写符号系统,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字。语言中的语素、词这些

单位包括音和义两个方面,记录语言的文字要通过“形”记录语言的音、义两个方面,所以文字有形、音、义

.....三个部分。文字是用“形”通过“音”来表达“义”的,或者说文字是用“形”通过“音”来和语言中的语素和词发生关系的,这是文字的关键。不同的文字就在于“形、音、义”的关系不同。即文字记录语言的方式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字体系。

一般来说,根据文字记录语言的方式可以把文字分为意音文字

....和拼音文字

....。意音文字是既表意又表音的文字,而拼音文字是只表音的文字,也可以称为纯语音文字。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文字,每一个字必须能够读出音来,每一个字的读音都和

语言中的音位或音节相联系,这是文字的本质

........,这样就可以通过音和语言中的语素和词发生联系。

2、语言是一种系统,文字也是一种系统。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文字符号系统要求有一定的书写要素和书写规则来记录语言中的语素或词。一.种文字通常要适应它所记录的语言的结构特点。

汉字长期维持在方块字的阶段,或者说汉字长期维持在语素音节文字的阶段,和汉语的特点是有关系的:(1)汉语方言的差别很大,形成的时间也比较早,同一个语素在不同的方言区读音不一样,这就使汉字容易和语素直接联系起来,即在一般情况下采取一个汉字对应一个语素。(2)汉语的语素以单音节居多,或者说汉语的语素的语音形式很少小于音节或大于音节,像英语中语音形式大于音节的money或者语音形式小于音节的s,在汉语中很少,古代汉语尤其如此,这又使汉语的字往往代表一个音节。印欧语言有丰富的形态变化,好些形态变化的形式是用音位来表示的,为了记录这些形态变化,需要有小于音节的字母,所以印欧语言的书写系统一般都是拼音文字系统。

3、语言的特点制约着文字的特点,这只是从文字自发起源的角度说的。从现代制定文字的角度看,文字和语言是不同的,用什么文字体系去记录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和语言的结构虽有一定的关系,但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不同的语言可以采用相同

的文字形式,比如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都是采用了拉丁字母

....。同一种语言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文字系统,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文字有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两种拼写法,韩语、越南语曾经采用过汉字的书写体系,后来都实现了拼音化。

三、汉字和汉语的关系

..........

拼音文字可以通过字母的拼写反映语言中符号的语音面貌,即通过字母和字母拼写规则了解读音,但拼音文字无法通过字母和字母的拼写规则所提供的有关读音直接了解语素、词的意义。和拼音文字相比,汉字和汉语的关系有这样一些特点:1、汉字尽管每一个字都有一个明确的读音,但从字形上一般不能判定一个字的具体读音,有些字可以通过声旁确定音类或大致的读音。一个字中可以确定大致读音的部分通常被称为声旁。

2、汉字往往可以通过字形确定义类。字形中可以确定义类的部分被称为形旁。但不能因为有些汉字可以通过字形断定义类而认为汉字可以独立于汉语而成为一种独立的交际工具。汉字和其他拼音文字一样,每个汉字必须有确定的读音,并通过这种读音确定是语言中的哪一个语素或词,其字义才能确定下来。

3、汉字的字形和汉语的读音不是直接联系的,或者说不能从汉字的字形中严格地确定一个字的读音,所以读音尽管变化了,字形可以不变。这种读音改变而字形不变可以从古今差异和方言差异两个方面去理解:(1)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角度看,现代汉语尽管读音有了很大的变化,但记录语素或词的方块汉字并没有变,只是在字体上经历了篆书、隶书、楷书的过程。所以现代人尽管不懂古代汉语的读音,通过汉字仍然能了解古文大致的意义。(2)从方言的差异看,尽管方言之间在语音上有了很大的区别,但汉字基本没有变化,所以同一个汉字,各地人尽管读音不同,但都知道它所代表的是汉语中的哪一个语素或哪一个词。方言之间的人经常听不懂对方的话,但通过汉字书面语可以互相了解。一本南方人写的书,北方人基本上也

能够看得懂。

第二节

...........

...文字的起源、发展和改革

教学重点:

.....

一、文字的产生

................

.......三、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的根本区别

.....二、文字的发展

四、文字的改进和改革

..........五、几种重要的字母

.........

教学内容:

.....

一、文字的产生

.....

文字的创造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语言学家专门为某一种语言制定的文字,这种文字一般是拼音文字。语言学家创制的文

字都是以语言学家对该语言的语音结构有了充分的理解为前提的。另一种是在人类还没有语言学知识的前提下自发地形成

.....的.,文字的起源指的就是这一种文字的创造过程。在人类掌握了语言学知识以后,创造文字的过程并不复杂,但在人类掌握语言学知识以前,人类为创造文字曾经付出了艰巨的劳动。

原始社会没有文字,主要通过史诗和传说来记录本氏族或部落的人口、财产、对外战争的情况以及内部发生的大事。但

由于有声语言在记录上受到限制,通过长期的摸索,人们找到了口语记事以外的两种主要方法:实物记事和图画记事

.........。

实物记事最常见的办法是结绳和刻木。现在我们能观察到的结绳的方法有的还保留在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中,如我国的独龙族出门远行时,用结绳计算日子,每打一个结算一天。刻木是在木头上刻上各种花纹或图案,也包括在器物上刻花纹或图案。这种方法不仅古代有,现在无文字的民族有的还在使用这种方法。

图画记事是通过图画来记录各种事件,表达各种思想。这种方式和现代人看到的各种绘画作品中表达事件和思想的方式是一样的。现在能了解到的图画记事首先体现在无文字部落的活生生的图画中,比如印第安人奥基布娃部落的图画记事。现在能了解到的原始人图画记事的另一种方式是岩画。处于早期文化发展阶段的人类往往在岩石上凿刻图画,或用矿物颜料在岩石上绘图画,包括线条、浮雕、彩画等。岩画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在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等许多地方都有发现。在中国北方多表现为动物、人物、狩猎,和西伯利亚的岩画有较多的相似处,表现了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中国南方和东南亚的岩画除了动物、狩猎外,还有采集、房屋、村落、农作物、宗教仪式等内容。

图画记事不仅可以记录事物,还可以比较方便地记录事件的过程。图画记事的这种性质更接近自然语言记事的性质,在自然语言中不仅要有记录事物的词,也要有描述事件的句子,图画记事正是文字产生的前身。

二、文字的发展

.......

文字的发展从造字法的方法考察,文字的发展经历了表意、表音、表意兼表音(意音)三个阶段:

1、由记事图画直接发展出来的象形的表意文字,可以分为象形字和会意字两种情况。

2、表音字的出现。由象形字和会意字构成的表意字尽管可以通过形体知道它所表示的意义,但是有两个弱点:一是这种由形知义的过程往往不是很准确,有时候人们不一定知道象形字和表意字代表的是哪一个语素或词;二是语言中有很多虚词和意义抽象的词是很难象形和会意的。

表意字必须和语言中的语素、词等对应,有明确的读音,才能真正表达语言中的单位。这是文字发展过程中的最重要的一步。当人们认识到字形和语音之间的联系后,就可以借用一个同音的表意字来记录语言中的另一个同音词,比如用“之”(去)来记录表示偏正关系的虚词“之”。这就出现了单纯的表音字,中国传统文字学把这样的表音字称为假借字。假借字都是由早期的表意字转变过来的,如古埃及的圣书文字、古美索不达米亚的钉头文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和中国古代的汉字、中国云南丽江纳西族的东巴文和中国西南地区彝族的彝文,都能证明这一点。

3、意音文字。单纯的表音字或假借字的出现表明人们开始认识到文字可以通过声音直接记录语言中的语素或词,不必依赖表意。于是人们在表意字的旁边加上另一个字,这个字只表示读音,也就是把两个字合在一起,一个字是表意的,另一个是以假借的方式来表音的,这样就可以造出更多的字。中国传统文字学把这样的意音文字叫作形声字。文字发展到这一步,形成了3种不同类型的字形:表意字、单纯表音字、形声字。这3种不同类型的字形共同构成了意音文字,世界上独立形成的古老而又能完整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都是意音文字。如古埃及的圣书文字、古美索不达米亚的钉头文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和中国古代的汉字。

表意文字是古代意音文字的基础。但只靠表意字不可能完整而全面地记录语言,因为很多抽象的词和虚词是不可能通过

表意字来记录的,表音字的出现以及由表音字和表意字的结合而形成的意音字解决了这个困难。因此,在表意文字的基础上

.........

形成的表音文字是文字能够完整而全面地记录语言的关键一步,是文字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进展。............................................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文字造字方式的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

记事图画—→表意字—→纯表音字—→意音字

文字体系的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

记事图画—→音意文字体系—→纯表音文字体系(音节文字体系、音位文字体系)

三、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的根本区别

................

从根本上说,造字方式只有表意和表音两种,意音文字不过是这两种方式的结合。同样从根本上说,完整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只有两种,就是意音文字和纯表音文字(又叫拼音文字)。能够完整记录语言的纯表意文字是不存在的,因为任何一个语言都有大量不可象形会意的语素或词。

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的根本区别在于记录语言的方式有差异。拼音文字只通过字母记录一个语言的音节或音位。不同的语素或词,只要读音相同,字形都相同。比如英语的book,代表了“书”和“预定”两个词,由于这两个词的语音形式相同,都写成相同的字。意音文字也必须记录语言的语音,不过意音文字除了记录语音,还要通过象形和会意等表意方式把不同的语素或词区别开来,也就是说,即使两个语素或词的语音形式一样,只要是不同的语素或词,通常都必须通过形体区别开来,比如“长、常、场、尝、肠、偿”等不同的语素或词,尽管语音形式相同,但通常不把它们写成相同的字,而是保

留它们在字形上的区别,以便说明它们是不同的语素或词,所以意音文字的字数很多。汉字是典型的意音文字

..........,字的数量很大。

有人把汉字说成是象形文字或表意文字,都是一种比喻或形象的说法,严格说来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这种说法使人误以为汉字只和表形表意有关系,和语音没有关系。这种说法的产生是因为汉字最早形成时普遍使用了象形和会意的方法。而完整的文字系统必须完整地记录一个语言的读音,汉字和所有完整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一样,也必须完整地记录汉语的读音。汉字作为意音文字,除了表意,还表音。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音节,所以汉字是通过字形记录汉语音节的文字。汉字的这

种性质可以概括为:(.1.)一个汉字一个音节;(

................

...........2.)不同的语素往往用不同的字表示。

也有人把汉字称为语素音节文字

......或语词音节文字,这些名称是为了反映汉字既表音又表意的意音文字性质。语素音节文字的提出还反映了字体变化对象形字和会意字的影响。汉字在早期的造字过程中广泛地使用了象形和会意的方法,当时这些象形字和会意字都能从形体上体现称呼语素或词的意义,但随着文字字体的演化,人们已经很难从象形字和会意字中看出语素或词的意义,继续把这些字称为象形字和会意字也太不合适。不过尽管字体变化了,象形和会意已经看不出来,但在同音语素或同音词中,这些汉字仍然能把这些语素或词区别开来,所以称为语素音节文字。

通过对汉语这种活生生的意音文字的分析可以看出,意音文字在记录语言时提供的信息量和表音文字相比是不一样的,因为对于具有相同语音形式的一组不同的语素或词来说,表音文字所用的字都一样,但意音文字还要从字形上把这些语素区别开来。从这个角度看,意音文字有助于区分同音语素或同音词。也正是由于意音文字通常能够把同音语素或同音词区分开来,它就不可能完全按照一个字一个音形的原则来造字。

四、文字的改进和改革

..........

1、文字的改进:指在不改变文字体系的情况下对文字系统进行改进。由于语言的变化,有些拼音文字字母不完全能够反映实际读音,需要局部改进拼写方法,这是属于文字的改进。汉字的简化也是属于文字的改进。

2、文字改革:指将文字从一种文字体系改变成另一种文字体系。

3、汉字能否实现拼音化?目前还不可能:

(1)汉字有区别同音语素或同音词的功能。如jīn这个音节所表达的语素多达11个(巾、斤、今、紟、金、津、衿、矜、筋、禁、襟),通过不同的汉字可以把这11个语素区别开来,这有利于书面语中减少歧义。

(2)与拼音文字相比,汉字具有更强的超空间的功能,或者说超方言功能。汉语方言众多,分歧很大,在这些方言没有统一以前,用音节文字或音位文字来作为各种方言的统一文字会遇到很多困难,因为拼音文字要求用某地的方言作为标准,其

他方言地区的人学习的不仅是文字,还包括权威方言

....的语音。比如现代中国人要学会以北京话为语音基础的音位文字,不仅仅是一个学会拼音方案的问题,而且得学会北京话语音。这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所以方言区会普通话的人往往限于一定文化阶层,如记者、广播电视工作者、社交工作者、服务行业工作者、教师等等。在语言内部方言分歧很大的情况下,拼音化都会遇到很多困难。汉字能长期保持在意音文字的地位,和汉语的这种特点是有关系的。

正是因为汉字的超空间功能,汉字对汉文化的统一起了重要作用。汉字是意音文字,同一个字尽管在不同的方言区读音不一样,但都代表同一个同源语素,不同方言区的人可以借助汉字,越过方言语音差异,通过本地读音把同一个字跟同一个语素或词联系起来,获得本源的意义。历代王朝政府的政令和思想观念都可以借助汉字迅速推行到汉语各方言区的每一个角落。任何一个方言区的文化因子都可以迅速波及到其他方言区。中国纵横几千里,虽然方言的语音千差万别,却能书同文。我们说汉字是一种超时空性或超方言性很强的文字,在这方面拼音文字是远不及汉字这种意音文字的。

(3)与拼音文字相比,汉字具有更强的超时间性。就像不同汉语方言区的人可以越过方音阅读不同方言区的文化资料一样,现代人常常可以借助汉字直接阅读先哲的思想。只要学会了汉字,便可以读懂一些古文,这是因为学会了汉字就等于掌握了很多语素和词。

(4)汉字已经记录了丰富的文本,汉字对文化遗产的继承是必不可少的。汉字作为意音文字比古埃及意音文字等更有长的历史,有更多的文献资料,记录了更多的文化。没有哪种意音文字在进入音节或音位文字时发展到汉字这样一种完善的程度、记录了这样多的文本。意音文字发展得越完善,体系越繁杂精密,延续的时间越长,记录的文本越多,就越容易迈入音节或音位文字。汉字已经发展到这样一个成熟的地步,已经走入一种稳定状态,而汉语方言又有着这样大的分歧,不借助汉字,我们便不能继承丰富的文化遗产。从继承文化的角度看,汉语拼音方案并不能取代汉字在汉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拼音文字有它的优势,它易于学习和书写,易于形式处理,易于输入计算机。但这种优势也正是它在统一方言差异和继承古代文本方面无能为力的劣势。借助汉字,我们能充分继承文化遗产,能使方言区的人互相理解。当然,汉语拼音文字的设想并没有失去它的意义,至于前景如何,那还待于实践的检验。

四、几种重要的字母

.........

字母是拼音文字的最小书写单位。目前世界上表音文字所采用的字母体系多种多样,主要有腓尼基字母、希腊字母、拉

............

丁字母、斯拉夫字母、阿拉伯字母、梵文字母

....................等。

腓尼基字母的发源地大体上在今天的叙利亚一带。这里处于欧亚之间的连接点,腓尼基字母向东向西发展,分成两支,东支产生了阿拉伯字母、梵文字母等,西支产生了希腊字母,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所以腓尼基字母是现代大部分拼音文字字母产生的基础。

第三节

...书面语

...

教学重点:

.....

教学内容:

.....

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文字产生以前,人类的语言都以口语的形式存在着,至今,世界上仍然有许多民族没有记录语言的文字,因而也就没有书面语,只有口语。

口语是书面语得以产生的基础和源泉。文字是因为记录语言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没有人类的有声语言,文字的创造也

就无从谈起,也就不可能有书面语的产生。因此,口语是第一性的,是书面语的基础,书面语是第二性的

........................,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同时,口语又是书面语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口语与人们日常交际紧密相连,社会生活的每一微小的变化,都首先通过口语反映出来,因此,口语的变化总要先于书面语的变化。口语不断为书面语提供鲜活的材料,促使书面语向前发展,不至

于与口语差距太大,从而适应人们的交际需要。因此,书面语具有保守的一面,其发展变化总是要落后于口语,书面语的发

..............................

展要服从口语的发展

.........。

由于使用场合的不同,口语和书面语逐渐有了分工,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总的来看,口语具有简短明快、通俗自然

.........

的特点,书面语具有语句雅正、结构严密

.........的特点。相应地,有一些词语由于长期使用场合上的分工,在风格色彩上也逐渐地有了差别,例如“父亲”、“母亲”、“夫人”多用于书面语,与此对应的“爸爸”、“妈妈”、“妻子”则用于口语。尽管这些词语在意义内涵上没有任何区别,但是却有比较严格的使用界限,不能混用。

第七章

............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主要内容:

.....语言是不断地发展变化饿,社会发展是语言发展的根本原因,语言中各个要素相互制约,其中某种要素的变化也会影响语言的变化;语言的发展变化具有渐变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语言随着社会发展而分化、统一,亲属语言、方言、共同语的形成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教学时间:

..

.....2.课时

第一节

..........

...语言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教学重点:

.....

一、影响语言演变发展的重要因素二、语言演变的不平衡性

........................

三、语言演变的不平衡性与渐变性的关系

..................

教学内容:

.....

一、影响语言演变发展的重要因素

.............

(一)语言的发展

语言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只是它的速度极其缓慢,以致我们有时很难察觉。举例来说,我们用现代汉语(普通话)朗读古代诗歌,有时就会觉得在押韵和平仄上都有问题,更不必说领略其韵律上的优美。例如唐代白居易的名篇《长恨歌》一

开始有“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四句,用今天的普通话来朗读,分别押在uo、e、eng、-i韵上,完全没有规律可言。其实这四句诗在唐代是押韵的,只是在1、2、4三句上押的是入声韵,而入声在北方方言中至迟在元代就已基本消失,入声韵自然就无从谈起。这说明从唐代到今天汉语言的语音成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语法方面也是如此。古汉语说“时不我待”,现代汉语只能说“时间不等待我”,也就是说,古代汉语否定句中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而今天的汉语宾语一般放在动词之后。在词汇方面,古今的变化就更为明显,我们今天阅读古代文献的最大障碍就在于此,尤其是那些古今词性相同词义相通的词,例如古人今人都用“走”来表示移动,但古人的“走”是疾行,是跑的意思,今人的“走”则是一般速度的步行;“钟”在古代是指一种用金属制成的响器,“钟”有记时的意思是很晚的事。

所谓语言的发展演变应该是指不同时期语言系统的发展变化。临时性的语言调整不能视为语言在发展变化。例如北京话中两个上声字连读时第一个上声字要改读成阳平字,如“组长”的“组”,以致“组长”与“族长”无法分辨。这只是临时性的音变,不是语言演变。又如“教室”的“室”应读去声,但有不少北京人习惯读成上声,这种情况应视为不规范的异读,也不是语言的演变。男老师的妻子可以被学生尊称为“师母”,如果有学生把女老师的丈夫尊称为“师爸”,那也只是即兴的创造,仍然谈不上语言的演变。不过,在临时调整、不规范、临时性的创造与语言系统的演变之间,我们有时也很难画出一条截然的界线。例如“同志”原是指政治上的志同道合的人,并且多是在政党内部使用;20世纪50年代开始扩大了使用范围,在一般公民间也有使用的。这种使用范围的逐步扩大最终导致了“同志”一词词义的扩大,在“政治上的志同道合的人”之外增加了“公民间的一般称呼”这样一个义项,也就是导致了语言在词义方面的一个变化。以前有“酒吧”这个词,现在仿照它的结构造出了“网吧”,并被大家所认可,汉语因而增添了一个新词。换句话说,我们今天能够认可的所谓变化,最初一般只是以个别人的个别临时用法的面貌出现的,它很可能不被接受,至少不被多数人接受。它最终被大家认可需要一定的时间,更重要的是自身要有一定的价值,例如具有独到的表达效果,方便快捷,等等。

(二)影响语言发展变化的因素

1、影响语言发展变化的两种因素: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语言的发展演变既跟语言外部的社会因素有关,也与语言内部的诸多成分的相互关系的调整有关。“语言外-语言内”构成了观察语言演变的两个基本视角。社会的发展是语言演变的基本条件,而语言具体如何演变则决定于语言系统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

2、外部因素与语言的发展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作为工具它必须与人类的需要保持协调和一致,这样才能充分地为人类服务。语言的惟一目的就是要适应人们的交际需要。社会发展了,社会生活的内容发生了变化,语言也必须变化,与社会需要相适应,这样才能与社会保持一致,不至于与社会脱节。因此,可以这样,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原动力。

3、内部因素与语言的发展

一种语言其内部的演变规律也是有规律的。语音、词汇、语法构成语言的三要素,各自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语音的变化、词汇的变化、语法的变化虽各有特点,但实际上相互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如“儿、子”在古代汉语中都是意义十分实在的词,如“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在现代汉语中“儿、子”已趋向于成为构词词缀,很少能独立使用了。功能的变化使其位置趋于固定,读音趋于弱化,都读轻声,其中的“儿”甚至失去了代表独立音节的资格,仅表示一个卷舌的动作,语法上成为名词的标志。由此可以看到语言要素的变化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影响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语言演变的不平衡性

...........

语言演变的不平衡性在语言系统内表现为语言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变化速度不同:

(1)词汇部分的具体成员的更迭变化最快。一般来说语言的词汇是开放的,与社会现实生活联系紧密,最容易最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内容,或者说社会生活的内容最直接地体现在语言的词汇系统中而不是语言的其他系统。举例来说,我们在汉代《说文解字》中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数以十计的关于牛、马、羊等动物的细致分类的词语,而这些词语在今天的汉语中大多数已不复存在,如“牭(四岁的牛)、牡(雄性的)、特(公牛)、牝(雌性的)、牲(全牛)、牺(祭祀时用的全牛)、犡(白色脊背的牛)、牻(黑白相杂的牛)、牷(纯色的牛)、牟(牛鸣)、牵(牛前行)、犒(以酒和牛肉奖励将士)、犏(杂交的牛)、牢(牛圈)”等等。因为就是这些动物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大为降低,表示这些动物名称及相关的词由常用词退至一般词,由普通的一般词又变成了极少使用的冷僻词语。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人们没有必要记住这些难得使用的词而非常需要记住新的常用的词。又如最近二十年中国社会发展迅速,这在词汇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网民、网吧、网址、网页、网虫、网校、网站、局域网、互联网、因特网、宽带网”,类似这样的新词几乎每天都在产生。

(2)语音的变化比较缓慢,在同一地区同一社团中生活的人们一般觉察不出上一代和下一代的语音有什么变化。但是语音的确在缓慢地变化,对比《诗经》、唐诗、宋词、元曲和现代儿歌押韵上的差异,就可以发现语音已经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3)语言中属于规则或模式化的部分变化也比较慢。如语法上有无性、数、格、时、体、态等语法范畴,成句有无主谓一致的要求,有无量词,宾语在动词前还是动词后等;词法上,一个词尾表示的语法范畴义是一个还是多个,词尾与词根间是否有比较明晰的界限,常用派生构词法还是复合构词法等,都是变化较慢的部分。语音上音位的聚合系统格局、音节结构模式也比具体音质的变化慢。这些规则或模式的变化往往要经过较长时期若干具体变化的积累才能实现。

三、语言演变的不平衡性与渐变性的关系

..................

语言演变的渐变性是语言发展的另一个特点。语言只能渐变而不能突变,这是由语言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交际工具这一本质属性决定的。它一方面要求语言必须不断有所变动,否则不能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求语言不能突变,否则不能为交际双方共同理解。而语言内部各部分演变速度的不平衡性也正适应了语言渐变的需要:词汇虽然变化速度快、变化比例大,但大多数新词是利用原来旧有的词根和构词规则来建造的,而旧有词根与语音的联系、构词规则正是语言中比较稳固的部分,可以用来推断新词的意义。新词中蕴涵的不变要素保证了它变化快中的“慢”,仍属于渐变性质。

第二节

.....

...语言的分化

教学重点:

.....

一、语言分化的原因

.............

.......二、现代汉语方言的基本情况

三、方言和亲属语言

............

...四、方言和亲属语言的区分

.........的异同

五、语言的谱系分类

.........

教学内容:

.....

一、语言分化的原因

.......

1、语言分化的原因

语言分化是社会分化的伴随现象。社会的发展造成社会内部进一步分工或社团居民在地域上的向外扩展,这样,原来内部交际密度均匀的单一社会就分化为若干个社团,社团内成员的交际比较密切,不同社团的成员交际较稀疏。这样,在某一个社团内出现的语言变化往往能在本社团内很快推开而不能同样快地扩展到其他社团,从而形成不同社会方言或地域方言的差异。

方言差异是语言演变不平衡性的重要体现,这种不平衡是指在不同语言社团中进展速度快慢的不同,是语言演变在语言外进展的不平衡。

方言形成的原因很复杂,主要有这样三个原因:(1)交通阻隔:由于古代交通工具不够发达,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同一民族的人们很难经常来往;在经历了一定的时间之后,语言就会产生一定的分歧,这种分歧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形成方言。汉语闽方言就是一个好例证。闽方言约在汉末晋初才逐步形成,与北方中原地区的汉语相比,它是汉语一个后起的“年轻”方言,但闽方言现在仍保留大批古汉语特征,与中原汉语迥异,就是因为交通阻隔,闽方言区人民很难与中原人民来往。(2)大规模移民:南京虽处于长江南岸,但属于北方方言,原因就是两晋之交“永嘉之乱”的大规模移民。(3)社会割据:一个统一的社会如果出现若干局部政权也会导致方言产生。今天北方方言与南方诸方言的差异就与南北朝的割据局面密切相关。

2、地域方言:是指同一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分支。地域方言的差别一般大于社会方言,汉语的不同大方言之间往往无法自由通话。地域方言最显著的区别以语音差别最为突出,其次是词汇差别,语法差别最为细微。地域方言是方言中最重要的类型,因此泛称“方言”就指地域方言。

地域方言的发展方向与民族共同语的约束力呈相反方向。民族共同语约束力不断加大,地域方言之间的差别就逐渐缩小,反之就逐渐加大。如果民族共同语的约束力长期不变,则方言间的差别也就相对稳定。中国最近几十年国家政治稳定,教育普及,经济发展,各方言区的人们来往日益密切,方言的差别就在明显缩小。一些有入声的方言其喉塞音韵尾在减弱,北京话轻声词和儿化词也在减少,就是很好的说明。

3、社会方言:是指在同一地区居住的居民因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阶级等的社会因素的不同而产生的小社团语言差异,是语言分化的另一种形式。社会方言最常见的显著差异在词汇方面,有时也有发音色彩(如北京的“女国音”)或音位分合上的差异。一般来说,社会方言的差别较小,自由通话不成问题。

社会变体很多,最突出的是行业语、阶级习惯语、隐语

(1)行业语:是指某些行业内部交际时使用的语言,主要是一些特殊的词语,如农业上的“墒情、底肥、三夏、套种”

等,工业上的“车间、厂房、班组、库存”等,影视行业上的“画外音、编导、美工、蒙太奇”等,学校中的“考试、复习、及格、监考、中考、高考”等。随着不同人群之间的交往的深入和扩大,行业语也会逐渐进入到全民语

言中去,如学校用的“考试、复习”,体育比赛用的“犯规、裁判”,商业上用的“利润、亏损”,军事上用的“侦察、反攻”等等。

(2)阶级习惯语:是指某些阶级、阶层为适应自己的特殊需要而使用的一些特殊词汇,或对某些全民常用的词汇赋予特殊色彩。如“朕”是封建社会皇帝的自称,其实“朕”的本是普通的第一人称代词,封建统治阶级为强化封建等级观念特为皇帝制定了一系列的区别一般民众和官员的标志,词语当然是其中重要的方面,这是所谓“礼法”的要求。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中描写的俄国贵族彼此经常使用法语,也可以说是阶级习惯语的一种表现。

(3)隐语:又叫“黑话”,是一些特殊人群为保护自身利益发明的秘密用语。例如从“一”到“十”这十个数字在旧时代许多行业就有另外的说法,外人无法听懂:例如粮食行业是“席、林木、各、甲、为时、文、眼上、眼尖、贺路、丑”,棉花行业是“了、败、川、晓、丸、龙、汤、千、边、欠”,刺绣行业是“偏、时、习、言、百、俄、之、水、越、旦”,古董行业是“由、申、人、工、大、王、主、井、羊、非”。隐语不同于行业语,因为行业语没有保密的目的。行业以外的人听不懂只是由于相关背景知识不够,而隐语显然是为了保密而故意设计的。

二、现代汉语

.......

......方言的基本情况

1、北方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使用人口占汉族人口的70%以上,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基础方言。分布地域非常广泛:长江以北汉族居住的地区(华北、东北、西北)和西南各省,以及长江中下游武汉至镇江的沿江地带,湖北、湖南的西北部。

2、吴方言:以苏州话为代表,使用人口占汉族人口的8.4%,主要分布在上海市、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部分(不包括镇江)以及浙江省大部分地区。

3、湘方言:以长沙话为代表。使用人口占汉族人口的5%,分布在湖南省大部分地区。

4、赣方言:以南昌话为代表,使用人口占汉族人口的2.4%,主要分布在江西省(东北沿江地带和南部地区除外)和湖北东南地区。由于赣方言四面受北方方言、吴方言、粤方言、湘方言的影响,因此其方言界限不如其他方言突出。

5、客家方言: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使用人口占汉族人口的4%,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江西、湖南、四川等省。客家人原是从中原向南迁移的,居住分散,但方言内自成系统,内部差异不大。

6、闽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人口的4.2%,主要分布在福建、海南、台湾等省。内部又分为三个次方言:闽南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闽东方言,以福州话为代表;闽北方言,以建瓯话为代表。

7、粤方言:以广州话为代表,使用人口占汉族人口5%,主要分布在广东和广西,香港和澳门也主要使用粤方言。

三、方言和亲属语言的异同

............

从语言演变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来看,方言和亲属语言都与单一社会在地域上分化相关,都是由单一语言分化而来的后代。这是方言和亲属语言的共同点。

1、单一社会在地域上的分化如果是不完全的,其语言一般也是不完全分化的。同一语言在地域上不完全分化而形成的语言分支,就是该语言的方言。

比如中国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各地一直处于经济上相对独立而政治、文化上由中央集权统治的既不完全分化也不完全统一的局面。由于政治上受共同政令的管辖,文化上有共同的汉字、文言书面语和韵书,有共同的科举取士标准等,使得分布在各地的语言在分化发展的同时又受到一定的约束,各地新产生的词、语法格式、字的同音关系等会有相当的比例是相同的,所以汉语在地域上的各个后代仍属于汉语的分支,彼此是方言关系。

2、单一社会在地域上的分化如果进一步加剧而形成完全的分化,则方言就进一步发展为亲属语言。如欧洲中南部广大地区原来都属于罗马帝国,都说拉丁语,因地域分布广而分化为若干方言。罗马帝国灭亡后,各地不仅经济上彼此隔离各自独立,而且政治上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国家,文化上各地民间使用自己的文字;这样,各地语言的分化就失去了共同的约束,各地新生的词语、语法格式等急剧增多,并且向不同的方向加速分化,形成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罗马尼亚语等不同语言。这些由同一语言分化而来的诸语言是亲属语言关系。

四、方言和亲属语言的区分

............

判断同一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后代是方言还是亲属语言关系的主要依据是语言使用者的心理。如果各地居民都认为彼此所说的是同一种语言,那么这些地方分支语就是方言关系。如果各地居民认为彼此所说的不是同一种语言,那么这些地方分支语就是亲属语言的关系。

这种语言认同心理的异同一般取决于社会分化程度的异同。属于同一国家政权的管辖并使用同一种文字和共同书面语的不同地域居民通常认同彼此所说的话是同一种语言(方言关系),而分属于不同国家政权的管辖并使用不同的文字和书面语的不同地域居民通常认为彼此所说的话是不同的语言(亲属语言)。

是方言还是亲属语言,往往并不决定于语言差异的大小

..............。比如汉语的官话方言与闽方言的差异相当大,根本无法通话;而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的差异比较小,可勉强通话;但一个是方言关系,一个却是亲属语关系。

社会是否完全分化也不是决定语言认同心理的惟一因素,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语言异同的大小也起作用

.....................。比如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大部分地区)与英国现在分属于不同的国家,社会已经完全分化为彼此独立的社会,但他们仍认为彼此说的都是英语。这种语言认同心理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国家或脱离英联邦的时间不长或现在仍属于英联邦,占主导地位的居民是英国移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的语言差异不大,仍可以用同一种文字表达。另外,当今逐渐形成了全球性的大市场,各种交通和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地域间交际的距离大大缩短,也是维持语言不完全分化、维持语言认同心理的重要原因。

五、

.......

..语言的谱系分类

1、分类依据:语言在发生学上的关系,即哪些语言最初是从单一的语言分化出来的。

2、定义:从同一语言分化出来的所有后代在谱系分类中都归为一类。同语系的语言相互间有亲属关系,因而成为亲属语言。语系之下还要根据语言的分化层次(即亲属关系的远近)再分为“语族”、“语支”、“语群”、“语言”、“方言”、“土语”等下级类。

3、语系分类:根据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一般认为世界上的语言按其亲属关系可以分为十几个或二十几个语系,其中比较知名的如印欧语系、汉藏语系、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高加索语系、达罗毗荼语系、南岛语系(又叫马来-玻利尼西亚语系)、南亚语系等。有些语言,如朝鲜语、日语等,至今还没有弄清它们的亲属关系。印欧语系、汉藏语系是使用人口最多的两个语系。就单个语言来说,汉语的人口最多,英语的国际通用度最高;就研究情况来说,印欧语系的成果最为丰富。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使用59种语言,其中人口最多影响最大研究最深入的当数汉语。从语系上讲,中国境内诸语言分属于汉藏、阿尔泰、南亚、印欧、马来-玻利尼西亚语,还有语系不名的京族和朝鲜族语。汉藏语系分布在中国的中部、南部,阿尔泰语系分布在北部,南亚语系的语言分布在云南省,印欧语系的语言在新疆地区,马来-玻利尼西亚语系的语言在我国台湾省。

4、分类说明:谱系分类是基于历史同源关系的发生学分类,类型分类是基于语言结构共时同构关系的结构分类,两者的分类依据不同,分出的类就有可能交叉。属于同一语系的各个现代语言在语言类型上不一定相同。比如,汉藏语系中现代藏语的动词有较为丰富的形态变化,基本词序是宾语在动词的前面,比较接近类型分类中的黏着语;而现代汉语没有形态变化,是比较典型的孤立语。

确定不同语言是否属于同一语系(即有同源关系)的根据,主要要看语言的基本词根有无语音对应关系;如果是有形态变化的语言,形态变化成分的语音对应也是很好的证据。

附录:世界语言谱系分类概况

.............

(一)汉藏语系

1、汉语

2、壮侗语族:

(1)壮傣语支:壮语、布依语、傣语、老挝语、掸语等;

(2)侗水语支:侗语、水语、仡佬语、毛南语等

(3)黎语

3、苗瑶语族:

(1)苗语支:苗语等

(2)瑶语支:瑶语等

4、藏缅语族:

(1)藏语支:藏语等

(2)彝语支:彝语、傈僳语、纳西语、哈尼语、拉祜语、白语等

(3)景颇语支:景颇语等

(4)缅甸语支:缅甸语等

(二)印欧语系

1、印度语族:印地语、乌尔都语、孟加拉语、茨冈语等

2、伊朗语族:

(1)东部语支:阿富汗语、沃舍梯语等

(2)西部语支:波斯语、库尔德语、塔吉克语族等

3、斯拉夫语族:

(1)东部语支:俄语、乌克兰语、白俄罗斯语等

(2)南部语支:保加利亚语、马其顿语、塞尔维亚语、斯洛文尼亚语

(3)西部语支:波兰语、捷克语、斯洛伐克语等

4、波罗的语族:

(1)东部语支:立陶宛语、拉托维亚语

(2)西部语支:古代普鲁士语等,已消亡

5、日耳曼语族:

(1)东部语支:峨特语等,已消亡

(2)西部语支:荷兰语、德语、英语、佛兰德语、伊狄士语

(3)北部语族:瑞典语、丹麦语、挪威语、冰岛语等

6、凯尔特语族:

(1)高卢语支:高卢语等,已消亡

(2)不列颠语支:布列塔尼语、威尔士语等

(3)盖尔语支:爱尔兰语、苏格兰语等

7、意大利语族:

(1)拉丁语(后发展成为拉丁语族)

(2)奥斯干—温布利安语支(已消亡)

8、拉丁语族(又称罗曼语族):

(1)伊伯利亚—拉丁支: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卡达伦语等

(2)高卢—拉丁语支:法语、普鲁凡斯语

(3)东部语支:罗马利亚语、莫尔达维亚语等

(4)意大利语

(5)萨丁语

(6)勒多—罗曼语

9、阿尔巴尼亚语

10、希腊语

11、涅西特语(已消亡)

12、阿尔明尼亚语

13、吐火罗语(已消亡)

(三)乌拉尔语系

1、芬兰—乌戈尔语族:

(1)芬兰语支:芬兰语、爱沙尼亚语等

(2)乌戈尔语支:匈牙利语等

2、撒莫狄语族:涅涅茨语、牙纳桑语等

(四)阿尔泰语系

1、突厥语族:

(1)布尔加尔语支:楚瓦什图语等

(2)古兹语支:土耳其语、土库曼语、特鲁赫曼语、嘎嘎乌兹语、阿塞拜疆语、撒拉语等(3)克普恰克语支:哈萨克语、塔塔尔语、巴什基里亚语、吉尔吉斯语

(4)葛逻禄语支:维吾尔语、乌兹别克语

(5)回鹘语支:裕固语、雅库特语、图佤语、绍尔语、哈卡斯语等

2、蒙古语族:

(1)本族蒙古语

(2)布里亚特蒙古语

(3)莫戈勒语

(4)达斡尔语

(5)土族语

(6)东乡语

(7)保安语

3、通古斯—满州语族:

(1)通古斯语支:埃文尼语、鄂温克语、鄂伦春语等

(2)满州语支:满语、赫哲语、锡伯语等

朝鲜语系属不明,有人认为应属于阿尔泰语系。

(五)闪-含语系

1、闪语族:

(1)东部语支:阿卡德语等,已消亡

(2)北部语支:古迦南语、腓尼基语、古希伯来语(均已消亡)

(3)南部语支:阿拉伯语、埃塞俄比亚诸语言

2、含语族:

(1)埃及语支:古代的埃及语、科普特语(均已消亡)

(2)拜尔柏尔语支:北非和撒哈拉的各种拜尔柏尔语

(3)库希特语支:索马里语、加拉语等

(4)乍得语支:豪萨语等

(六)高加索语系

1、卡尔特维利语族:格鲁吉亚语、赞语、斯万语

2、达格斯坦语族:阿瓦尔语、达尔金语、拉克语、列兹金语、塔巴萨兰语等

3、巴茨比—启斯梯语族

4、阿布哈兹—阿迪盖语族:阿布哈兹语、阿迪盖语、卡巴尔达语、库伊语等

巴斯克语的系属不清楚,有人认为应属于伊比利亚—高加索语系

(七)达罗毗荼语系

塔米尔语、马拉雅兰语、卡纳拉语、库伊语等

(八)南岛语系(又叫马来-玻利尼西亚语系)

1、印度尼西亚语族:爪哇语、马来语、塔加罗语、高山语等

2、美拉尼西亚语族

3、密克罗尼西亚语族

4、波利尼西亚语族

(九)南亚语系

1、扪达语族

2、孟—高棉语族:孟语、高棉语、佤语、布朗语、德昂语等

越南语系属不轻,有人认为应属南亚语系

——汪大昌主编《普通语言学纲要》,196-199

第三节

.....

...语言的统一

教学重点:

.....

一、社会的统一与语言的发展变化

.............

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及其规范

..............

教学内容:

.....

一、社会的统一与语言的发展变化

.............

一个地方割据的社会趋向统一时,原来分歧的方言就不便于全社会范围内的交际,妨碍社会完全统一或统一的巩固。因此,与社会分化引起语言分化的过程相应,社会的统一也会引发各地已分化的方言向减少分歧、趋向一致的统一的方向发展。

例如封建社会时期的汉语社会,一方面,经济上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各地相对独立和落后的交通使得各地方言

继续分化。另一方面,它又多次出现政治集权力量很强、地域辖域很广的中央政权。如秦汉唐宋元明清等。这些政权不仅发布全国统一的政令,而且在全国范围内统一选拔派遣官员、统一税收。自秦始皇以来中国就统一了文字、度量衡、货币,政治上的统一程度相当高。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还要求选择一种当代方言作为官场和方言间的交通工具,以消除方言隔阂。在政治上高度统一的汉语社会,政治文化中心(中原地区)的口语成为共同交际语是最自然的选择。历史上的“雅言”、“通语”、“四方通语”、“官话”等就是这样产生的。

我国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国语”和50年代出现的“普通话”,分别是在社会有打破封建割据经济的强烈愿望和社会主义社会环境下出现的,它们都有严格的文字、辅助标音符号、具体发音和词汇语法等多方面的规范,具有汉民族共同语(标准语)和国家共同语的性质。但“国语”时期军阀割据、混战和外族的入侵持续不断,“国语”在社会上的推行未取得大的成效,各地的学校教育大多还是用方言。而“普通话”时期国家统一,人民高度团结,经济发展和文化普及的速度很快,同时国家制定的文字规范简体字和汉语拼音方案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文化的普及,社会因素与语言因素互动,大大地加速了普通话对方言的影响。方言区这一时期接受学校教育的年轻一代,越来越多地成为普通话和方言的双语者。

在封建社会的欧洲,社会的主流倾向是分化,所以语言的主流倾向也是分化。不仅原来的方言进一步分化成了不同语言,而且个语言内的方言分歧也很严重,与当时口语一致的、方言之上的共同交际语即使有也只是临时性的,没有统一的文字语音规范。12世纪以后,欧洲各地的资本主义逐渐发展起来,欧洲各国先后出现了与当时口语基本一致的“民族共同语”,并以它们作为新的书面语规范,逐步废除了沿用上千年的旧书面语(古拉丁语)。

语言统一演变的特点与语言分化十分不同。语言统一演变中首先是在某个方言的基础上产生地位高于方言的共同交际语,然后是共同交际语影响方言的发展,并通过共同语的推广、双语并存直至替代,完成语言的统一。

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及其规范

..............

1、定义: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话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2、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1)民族共同语建立的基础:语言的规划是一个国家十分重视的问题。从世界各国民族共同语建立的情况来看,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民族共同语不是凭空建立的,不是在一种民族语言之外重新建立一种语言,而是在一种语言或方言基础之上建立民族共同语。抛开了原有的语言基础,民族共同语的建立就是一句空话。无论是英语、意大利语还是日语,其共同语的建立无不如此。

(2)社会影响对与民族共同语的选择:选择什么样的语言或方言作为民族共同语的语言基础,也并非是一个任意的行为,具体选择哪一种方言作为基础方言,要充分考虑这种方言的社会影响。汉民族共同语就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之所以选择北方方言而不是其它方言,主要是因为几千年来,北方方言区域一直是汉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全国的影响非常大,而且北方方言通行地域广阔,使用人口众多,这些优势条件都是其它方言所不具备的。

3、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规范

(1)语言的规范是指一种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以及书写方面的标准。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需要有一套这样的标准。由于语言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规范的具体操作标准当然也要不断调整。当然语言文字的规范并不意味着排斥语言使用中的创新。事实上,任何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语言都不能没有创新,语言从古至今的巨大变化就是最好的证明。对一些与规范标准不尽一致的用法要谨慎对待,要根据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因势利导,区别对待。对于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创新,应使之巩固下来,作为新出现的规范用法;对于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且妨碍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不健康的用法应予以排斥;对于一时难以下结论的新用法可以进一步地观察,不宜做简单生硬的规定。

严格地说来,规范还要看具体的使用环境、交际目的、交际对象等等复杂的因素。从整体上来看,语言规范的主要对象在书面语。这是因为书面语比较稳定,可以把规范的成果保存下来并加以推广,供大家模仿学习。当然,口语方面的规范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语言毕竟不是要用语音作为物质材料的。汉语的书面语规范的普及可以说至迟在汉代就已经实现,可是口语的规范,即便是简单的语音规范,也尚未实现。中国政府从1994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首先是在播音员、演员、教师,然后是在其他相关行业组织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这对推进汉民族共同语的口头形式的规范将起到很大的作用,并将带动整个语言规范化工作。

(2)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规范

[1]北方方言是普通话的词汇基础,但也不是全盘吸收所有的词汇,而是选择其中比较通行的,影响比较大,如取“土豆”,不取“洋芋”、“山药蛋”,取“玉米”,不取“玉茭”、“包谷”、“珍珠米”,等等。同时,以北方方言作为词汇基础并不意味着排斥其它方言中的有用成分,如粤方言中的“炒鱿鱼”、“电饭煲”,香港话中的“写字楼”,台湾话中的“认同”、“心态”

一类词,近年来使用非常广,普通话有吸收趋势。

[2]语音是不能泛泛地以某一方言语音为标准,因为一种方言内部语音的差别还是相当大的,例如北方方言,内部可分四个次方言区,语音差别也相当大,这样拿来作为语音标准就等于没有标准。因此,一种共同语的语音标准通常都限制在一个非常小的范围,一般都是以一个中心城市的语音为标准。当然,这个城市必须是所处方言区中有相当大影响的。以北京语音为普通话语音标准就是依据这个原则确立的。不过北京话语音也需要规范,并不是完全照搬,所以北京话语音不等于普通话语音。

[3]语法的标准相对于语音和词汇而言是最空泛、最难把握的。普通话的语法是以书面语为标准的,因为书面语一方面比较规范,另一方面比较稳定,而口语是活的语言,处于不稳定状态,处于变化之中。当然,作为语法标准的书面语是有所限定的,那就是必须是典范的,是现代的,是白话文作品。《水浒传》、《红楼梦》等著作是典范的,也是白话文性质的,但不能作为语法规范的标准,因为它们不是现代白话文。汉语规范化的语法标准只能以现代典范的白话文著作为准。

第八章

.....

...语言的接触

主要内容:

.....语言接触的种种现象,一是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包括借词和结构规则的借用;二是不同语言的相互融合;三是语言接触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特殊形式。

教学时间:

.....2.课时

..

第一节

...

...语言成分的借用

.......和吸收

教学重点:

.....

借词、意译词和仿译词

..........

教学内容:

.....

借词、意译词和仿译词

..........

1、借词:

...就是指音义都借自外语的词。借词不仅引入新的外来概念,而且还引入了外语的音义结合关系。如“沙发”引自英语sofa,它不仅引入了汉语社会原不曾有的“装有弹簧或厚泡沫塑料等的两边有扶手的坐具”新概念,而且还引入了以两音节“shāfā”与“某种坐具”的意义相结合的音义结合关系,这是汉语中原来没有的。

2.、意译词:

.....指只引入新的外来概念,但用本族语的构词材料和构词规则构成新词来表达它。有的意译词构词所用的本族语的构词材料和构词规则与意译词所源出的外语完全没有关系,如汉语“水泥”的构词材料是词根语素“水”和“泥”,以“修饰+中心语”次序的定中关系组织起来,而它所源自的外语词是英语的cement,是个单纯词,既不含有英语中“水”(water)的音和义,有不含有英语中“泥”(mud)的音和义。

3.、仿译词:

.....是另一类意译词。它的特点是构词所用的本族语的构词材料和构词规则分别与所源出的外来词有对应关系。如汉语词“黑板”的构词材料是“黑”(形容词性,表颜色)和“板”(名词性,表厚度小而面积大的较硬的事物),以“修饰+中心语”次序的定中关系组织起来,而它所源自的外语词是英语的blackboard,含有的构词材料也是两个:black(形容词性,表黑颜色),board(名词性,表厚度小而面积大的较硬的事物),两个成分的关系也是“修饰+中心语”次序的定中。也就是说,仿译词是分别将外语中的构词材料按外语中的次序依次译成本族语,使构词成分的选择和构词结构规则的选择与外语词一一对应。

4.、综合分析:

......

构词成分的选择和构词结构规则的选择也叫“词的内部形式”,词的具体读音也叫做“词的外部形式”。因此,仿译词是借入词的内部形式而不借入词的外部形式的外来概念词,它是意译词的一个特类。而一般意译词既不借入词的内部形式也不借入词的外部形式,只借入外来概念。借词只是借入词的外部形式的外来概念词。

意译词(含仿译词)所用的构词材料和构词规则都是本族语中原有的。仅从语言的角度看,意译词与构词成分的选择和用构词法构成的新词并无差别。而借词则由于借入了外语的音义结合关系,所以从语言角度来看,它常常与本族语的新词有明显的差别。如汉语本族语的新词基本都是“一音节一义”的语素构成(如“包产到户”),而汉语借词则大多是“多音节一义”的(如“巧克力”、“沙发”)。因此,一般把借词称为外来词,把意译词称为本族词,如果是新翻译的,也把它归入新词。

第二节

.....

...语言的接触

教学重点:

.....

一、什么是语言的融合

.............

..........二、发生语言融合的必要条件

三、语言融合的过程

.........

教学内容:

.....

一、什么是语言的融合

..........

1、定义:不同民族在同一地区长期密切接触以致渐渐趋向融合,由这种情况导致的最常见的语言变化就是“语言融合”。

2、语言融合并不是指产生了“混合语”,而是指相互接触中的一种语言排挤替代了其他语言,即其中某一种语言成为胜利者,保留自己的语法构造和基本词汇,并且按自己发展的内在规律继续发展,成为趋向于融合的各民族人民的共同交际工具,而其他语言则由于无人使用而消亡。因此,语言融合也称为“语言替代”或“语言换用”。消亡的语言通常会在胜利者的语言中留下一些痕迹,如某些发音方式的特点,当某些地名或特有地貌、物产的名称等。消亡语言在胜利者语言中留下的这些痕迹称为语言的“底层”。例如拉丁语的音位/u/在法语中变成了/y/,是由于拉丁语与高卢语发生融合的时候,高卢人放弃了自己的语言,但把自己的发音习惯带进了拉丁语,使后高圆唇元音/u/变成了后来法语的前高圆唇元音/y/。这就是失败的高卢语留在胜利的拉丁语(后来的法语)中的底层。

二、发生语言

.......

......融合的必要条件

这些不同民族必须在同一地区有较长时期的杂居生活。不在同一地区生活的民族,或虽生活在同一地区但保持独立聚居的民族,一般不会发生语言融合。如南北朝以来前后入主中原的鲜卑(北魏)、契丹(西夏)、女真(金)、满族(清)诸族,入主中原后逐渐与汉族杂居,因而他们的语言也逐渐融入汉语而消亡。而蒙古族则在漠北地区一直保持民族独居的大本营,进入汉族地区的也基本保持相对聚居,所以除少数后来没有北归而与汉族杂居的蒙古人换用了汉语外,蒙古语没有融入汉语。

语言融合的结果是经济文化地位高的一方替代经济文化地位低的一方,政治地位的高低并不起决定作用,这是由于交际的需要决定的。如鲜卑、契丹、女真、满族等族在与汉族密切接触时都是政治地位高的统治者,但他们的语言却都成为被替代的一方。

三、语言融合的过程

.........

语言融合必定要经过较长时期的双语阶段

....,即被融合民族的成员一般会讲两种语言。当不同民族长期生活在同一地区,交际的需要必然会使他们各自学习对方的语言,许多人成为双语者。经过长期并存的双语,各自的使用范围会逐渐此长彼消,

经济、文化发达一方的语言使用场合逐渐增多,而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一方的使用场合逐渐萎缩

....,到只在家庭中使用,再

到无人使用而消亡

..。

第三节

...........

...语言接触的一些特殊形式

教学重点:

.....

克里奥耳语同洋泾浜的区别

............

教学内容:

.....

克里奥耳语同洋泾浜的区别

............

1.、语言混合的产生:

.........不同语言密切接触的结果一般是经济文化地位相对较高的一种语言经过双语共存而逐渐替代经济文化地位相对较低的语言,即语言融合,但在有些社会条件下也会产生语言混合,甚至出现混合语。目前研究较为充分的语言混合是在殖民条件下产生的洋泾浜和克里奥耳语,后者已是混合语。

2.、洋泾浜(

...........是十九世纪以后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通商口岸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这种语言......,又译成“皮钦语”):

.....Pidgin

是当地人和外来殖民者打交道的过程中彼此在语言上妥协而产生的一种能使双方勉强沟通的临时性交际工具。还有其他情况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在德国的柏林和法兰克福,由于大量土耳其、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客籍工人的流入,产生了以德语为基础的洋泾浜。

各地洋泾浜的特点:词汇量很小,其中绝大多数取自外语,极少数取自当地词汇。语音经过当地语言音系的大幅度改造,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限度,带有本地语法的痕迹。只用少量的外语词汇和极其简单的语法规则,许多事物只能用迂回的比喻描画方式、用词组甚至句子来表达,如把“胡子”叫做grass belong face(属于脸的草)。可以说,洋泾浜是当地人没有学好的殖民者的语言,是殖民者语言在异域的有限范围内使用的一种特殊变体。

洋泾浜是一种交际语,而且只是一种交际语。使用场合有限,不作为母语传授给下一代。一旦社会环境改变,就会自动消失。所以一般不被看作正式的语言,还算不上“混合语”。

3.、克里奥耳语(

..........其最初的形式与洋泾浜完全相同(基本取自殖民者语言的数量很小的词汇和经......,又叫“混合语”):

.......Creole

大幅度改造的音系、极简单的语法),两者的区别在于克里奥耳语作为母语传递给下一代,已成为某个语言社团惟一的交际语。

克里奥耳语的产生也与十七世纪后的殖民主义有关。它主要出现在非洲、美洲某些地区殖民统治者的种植园里。但与洋泾浜的社会条件不同的是,种植园的劳工来自彼此不能通话的不同部落,不仅他们与殖民统治者之间没有共同语言,就是他们之间也无法用自己的语言沟通。因此,洋泾浜化的殖民者语言就成了当地惟一共同交际的工具。这样,随着来自不同部落

的劳工相互通婚,这种语言就作为母语传递给后代,洋泾浜就发展成为克里奥耳语。

尽管克里奥耳语最初的语言形态与洋泾浜相同,但日后的发展完全不同。一旦作为母语传递,成为社会惟一的交际语,它就开始逐步扩大词汇,严密语法,迅速发展丰富起来。

洋泾浜和克里奥耳语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语言接触。殖民统治者语言的一方只有极少数的成员远渡重洋涉足异域,其他绝大多数成员与异域人民在地域上并不连续,不发生接触。也就是说,双方社会的接触不是全方位的,不会发生两个社会融合为一的情况。因此,少数殖民者尽管有强大的经济文化政治的优势,深入异域后也不能以自己完整的语言系统完全替代异域语言,只可能产生一种走了形的语言混合形式。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发展

.......

主要内容:

.....语言系统内部结构的变化,包括语音的发展,语音对应关系和历史比较法,语法的组合和聚合规则的发展,语法发展中的类推作用,词汇和词义的发展。

教学时间:

..

.....2.课时

第一节

.....

...语音的发展

教学重点:

.....

一、尖音和团音

.......

二、从尖团音的分合看语音演变的规律性

..................

三、“浊音清化”的规律和发生这种演变规律的条件

.......................

四、“语音对应关系”和历史比较法

................

教学内容:

.....

一、尖音和团音

.......

1、语音是会发生变化的,方言中老少两代的语音差异就是语音变化的具体表现。经年累月,时间长了,这种变化会相当显著。并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而且规律性还很强。“尖团合流”、“浊音清化”等就是汉语语音演变规律的具体反映。

2、尖团音:这一概念涉及现代北京话中读舌面前声母(t?、t??、?)的所有字,这一组声母有不同的来源,在汉语的古音系统中分属于两组不同的声母,传统音韵学中称为“精组”和“见组”。属精组的中古时是舌尖前塞擦音,与现在的“栽、猜、赛”(ts、ts?、s)的声母同组。属见组的中古时是舌面后塞音,与现在的“该、开、孩”(k、k?、x)的声母同组。下面是一些例子:

精(ts)组:挤妻西取酒尖煎钱仙千全旋选接节绝雪心进亲信旬集习七将枪想雀削井清静性积席

见(k)组:鸡欺希去虚九检肩乾掀件牵拳权圈结劫掘血今斤勤欣均急吸吉姜强香脚却京轻敬形击激可以看出,这些字的韵母在北京话中有相同之处:都是以i或y起头的。这样的韵母叫

做“细音”或“齐齿呼”(以i起头)和“撮口呼”(以y起头)韵母。

尖团音有广义、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尖团音指细音前精组声母和见组声母有区别,来自精组的称为“尖音”,来自见组的称为“团音”。广义的“分尖团”强调的是精组和见组在细音的前面仍保持声母的两类对立(如西≠希),没有合流为同声母字。

狭义的尖团音只指与广义尖团音有关的一种音值表现:来自精组细音的字像中古音那样以ts、ts?、s声母配细音的,称为“尖音”;来自见组字细音的字像现代北京音一样以舌面前声母t?、t??、?声母配细音的,称为“团音”。由于京剧等戏曲以这种音值为标准,所以狭义尖团音的概念在戏剧界非常流行,它强调的是这两类字声母具体音值的不同。

二、从尖团音的分合看语音演变的规律性

..................

现代北京话和不少汉语其他方言这两类字都读t?、t??、?声母,这使得中古一些不同音的字合流为同音字。如“西=希、酒=九、全=权”等等。这种变化就叫做“尖团合流”。尖团合流是声母的发音部位与后接细音(i、y)的发音部位(舌面前)因同化而发生音变的结果:原来见组的舌面后k类向前移而精组的舌尖前ts类向后移,都向i、y的发音部位变化,最后导致合流。

现代汉语还有许多方言存有尖团对立,各地的具体音值不尽相同。如见组细音在广州话中仍保持中古时的舌面后音(k 组),在客家话中比广州的k偏前而比北京t?的偏后,山东胶东等地则跟京剧发音一样见组细音已前移至t?,但精组仍保持舌尖音ts。

尖团音从中古到现代的合流可以看出语音演变规律:

第一,受纯语音条件的限制而发生整齐一致的变化:语音演变根据一定的语音条件而发生,所有语言符号中凡符合该语音条件的音要变一起变,语法语义条件不起作用:在尖团合流的变化中,只要符合声母是精组和见组、韵母是细音的语音条,都

合流为舌面前声母;不论含有这些声母的字是名词性的、动词性的、形容词性的,也不管它们表达了什么语义。

第二,系统性;同一个语音变化往往涉及因某个区别性特征相同而聚合的一组音。如尖团合流中同属于舌尖前音的ts、ts?、s等音一起变化,同属于舌面后音的k、k?、x等音也一起变化。

第三,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语音演变是一种可能的变化而不是必然的变化。它只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域范围内起作用。因此一种语音演变往往在有的方言中发生,在另一些方言中不发生,在有的方言中变得快,有的方言中变得慢。这一特点也就是语音演变在语言外时空中的不平衡性。

总之:音变规律具有条件性(语音条件)、时间性(只在某一时期中演变)和地域性(只在某一地域演变)三大特点,规律性和系统性是由这些特点决定的音变的结果。

三、“浊音清化”的规律和发生这种演变规律的条件

.......................

汉语的声母由辅音充当,现代汉语方言虽然多数没有清浊之分,但古代是有清浊对立的,传统的音韵学将这种对立分为全清(不送气)、次清(送气)、全浊(如b、d、γ等)、次浊(鼻音、边音声母)。中古音系中的浊塞音、浊塞擦音、浊擦音声母统称为“全浊”音。中古的塞音、塞擦音声母在每个发音部位都有三项对立:清不送气(称为“全清”)、清送气(称为“次清”)、浊(成为“全浊”)。以唇音为例,按中古声调平上去入的次序排列:

中古的全浊声母现在只在吴语和老湘语中保留。如在浙江绍兴话中,从声母看“布≠铺≠步”,而其他汉语方言中古的全浊声母已经消失。比如北京话中,如“布≠铺”但“布=步”。塞音、塞擦音只有清不送气和清送气两项对立。从中古汉语到现代汉语(以北京音系为代表),全浊声母的变化也是有规律的。这一规律一般简称为“平送仄不送”,即以中古声调为条件,中古平声的全浊声母字今读送气清音,中古上、去、入声(仄声)的全浊声母字今读不送气清音。

语音演变规律的三个特点也同样适用于全浊清化的演变:

(1)中古的全浊声母字都根据声调的不同分别派入北京话中的送气清音(平声)和不送气清音(仄声),根据语音条件要一起变,不考虑语法语义的区别。

(2)变化涉及塞音、塞擦音中带有“浊”特征聚合群的所有成员。

(3)演变有时间地域的限制:吴语、老湘语尚未发生这一演变,发生这一演变的方言有的与北京话的变化方向相同(如大部分北方官话),有的方言与北京话的变化方向不同,如客家话和赣语是“全浊清化后一律送气”,新湘语和山西晋中、山东胶东方言则是“全浊清化后一律不送气”等等。

四、“语音对应关系”和历史比较法

................

语音对应关系是指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同义或意义上有联系的一组词在语音上呈现出来的系统性差异,如“婆袍盘平”等许多字在吴语中都是重活塞音b声母阳平调,而在北京话中都是清送气塞音声母p?阳平调,形成吴语和北京话一系列同义词根在阳平调条件下声母b(吴语)对p?(北京话)的对应关系。语音对应关系主要是通过方言和亲属语言基本词根中存在的成系统的语音差异来考察。

要注意的是语音对应并不等于语音近似。b与p?的对应是语音相似的对应。再如北京话的?ρ音节字中的口语常用字有“儿耳二”,它们在吴语(如绍兴话)的口语词(如“儿子、耳朵、阿二”)中的读音是ni。虽然?ρ与ni语音相距甚远,但这些同出于一源的字在语音上的对应却很整齐,说明语音相似和语音对应关系是不同的两回事。

方言和亲属语言间的成系统的语音差异是语音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因为这些差异反映了历史变化的不同阶段,即:由于语音演变在时空上的不平衡性,现代方言或亲属语言的成系统的语音差异实际上可以看作是语音演变已变、未变、向同一方向变化的各个阶段或不同方向变化的反映。把这些成系统的差异收集起来加以比较,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复原语言未分化时早期的语音面貌,复原语言分化时语音变化各个阶段的面貌。

历史语言学就是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的这种成系统的差异重建语言史的一门学科。在历史比较语言学之前,没有历史文献的语言就没有语言史可言,而历史比较法为这些语言利用方言和亲属语言的差异重建语言史提供了可能。对于有历史文献的语言,方言和亲属语言的差异也有重要价值。比如,汉语虽然有许多历史文献,但由于汉字的读音具有超时间、超空间的特点,所以汉字文献只能反映古时的音类分合关系(如哪些字同韵、同声、同调),而不能反映这些音类的具体音值是什么,而通过方言和亲属语言的差异的比较,就可以拟测出这些音类在古时候的音值。著名瑞典汉学家高本汉是做这一工作而取得重要成就、在汉语史研究中产生重要影响的第一个学者。

研究方言和亲属语言的成系统的语音差异,找出差异的对应规律,对于现代社会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我们可以自觉地利用方言的语音对应规律很快地学会另一种方言或更好地掌握普通话。在现代信息社会,计算机的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的许多问题,如汉字键盘拼音输入的模糊输入、语音输入、语音识别、人机对话等,也必须建立在方言语音对应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比较有效的解决。

第二节

.....

...语法的发展

教学重点:

.....

语法演变中的类推及其特点

............

教学内容:

.....

语法演变中的类推及其特点

............

语法总的来看是有规则、有条理的,但常存有规则的例外。某些语法意义,可以由几种不同的句法格式或形态变化的模式表达。如,现代英语动词的形态变化(指动词的过去式、过去分词)有强式(主要表现为元音交替)和弱式(主要体现为加词尾-ed)两种模式;疑问句句首表动作对象的表人疑问代词,可用宾格也可用主格。如表示“你看见谁了?”的意思,既可以用“Whom did you see?”,也可以用“Who did you see?”。

语法的演变往往是新格式类比推广的过程,所以称做“类推”。其特点:

(1)语法类推是一种结构规则类比推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说话人是有意识地将新的规则类推到更多的语词或句子上去...................................................

的。

..比如,古英语时英语大多数动词的过去分词是取元音交替的强式规则,但也有一些动词的过去分词是加-ed的弱式模式。

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人们有意识地将弱式的规则推广运用于强式动词,使强式动词按照弱式动词的变化规则变化。这就产生了语法演变中的类推。例如swell(膨胀)的过去分词原是swollen,按弱式动词shell(脱壳、炮轰)、fell(击倒)等的变化规则类推,就可以用这样的比例式来表示:

fell:felled = shell:shelled = swell:x

根据格式类推很容易解出答案:x=swelled

(2)语法类推演变中符合该语法变化条件的词或句子是有的先变、有的后变、逐次推进的,而不是要变一起变。

...............................................比如古英语中动词词根取强式变化的大约有300多个,到中古英语早期(12、13世纪),其中约有三分之一出现了弱式,如helped,stepped,published等都在这一时期出现;到现代英语早期(16世纪)又有bide(居住),crow(公鸡啼叫),crowd(聚集),flay(掠夺),mow(割),dread(非常害怕),sprout(发芽),wade(跋涉)等一批词由强式变为弱式;到现在,英语动词词根取强式变化的还剩60余个。

(3)在语法类推演变中变化的语词大多经过一个新旧模式共存的阶段。

.............................如中古英语早期许多动词都是强式和弱式变化两种形式共存。在现代英语仍取强式的60余个动词中有10余个是强式和弱式共存。如light—lit—lit与light—lighted—lighted共存。

(4)语法类推演变往往留有推不平的山。如英语动词弱式替代强式的类推已进行了千余年,至今仍有60余个词根取强式变化。类推变化推不动的山头都是使用频率极高的常用词,如is、do、go等。

第三节

........

...词汇和词义的发展

教学重点:

.....

一、旧词的消亡和新词的产生;二、词语的替换;

......................

三、词义的演变

.......

教学内容:

.....

一、旧词的消亡和新词的产生;

..............

词汇和词义的发展是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现实现象的认识的变化紧密联系着的。新事物的出现、旧事物的消亡和认识的深化,都必然会在词汇和词义中打上自己的印记。这具体表现在旧词的消亡和新词的产生、词语的替换、词义的演变。

词汇系统是由语言中千千万万的词汇集起来的,它与社会现实的联系极为密切。社会现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言词汇系统的面貌;反之,人们也可以透过词汇的组成来认识社会。近二十年汉语词汇的大量增加就是很好的说明。词汇系统的演变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第一,新词的增加。社会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尤其是现代社会,每天都要涌现出一些新生事物。这就要求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符号体系必须跟上,必须提供新的词语来为新生事物命名。新词语的产生主要有这样几种途径:

1、利用原有的语言材料构成新词。如汉语用“电”和“脑”合成了新词“电脑”,用“族”作为类似词缀的成分派生出“工薪族、打工族、追星族、上班族”,用“热”造出了“旅游热、留学热、开发热、房地产热、手机热、空调热、熊猫热、电

厦门大学语言学概论6章文字和书面语

【练习与思考】 一、填空题 1、文字是记录()的符号,是由()()()三个方面组成的统一体。 2、文字突出的作用是打破了有声浯言的()的局限性,扩大了有声浯言的使用范围。 3、人类早期使用的帮助记事的方法主要有()和()两大类。 4、表意文字主要包括()和()两种。 5、世界上的表音文字很多,从字母代表的语言单位来看,可以分为()()和()三大类。 6、文字体系中的正字法原则主要有()、()和()。 7、早期文字的创造方法主要是()()()和()。 二、名词解释 1、文字 2、表意文字 3、表音文字 4、实物记事 5、图画记事 6、象形 7、音节字母文字 8、辅音字母文字9、音位字母文字10、正字法11、文字改革 三、思考题 1、文字的主要性质特征是什么? 2、谈谈文字的主要作用。 3、由记事图画演变成图画文字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4、从文字符号和语言符号的对应关系看,文字记录语言的情况大致可以分成几类? 5、谈谈文字与语言的关系。 6、汉字为何适应汉语的特点? 7、具体文字体系中的正字法一般要遵循哪些原则? 8、什么是文字改革?文字改革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9、现行汉字是否需要改革? 10、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是什么? 11、书面语与口语脱节的原因有哪些? 12、世界上的表音文字主要有几类? 四.讨论题: 1、口语和书面语是一致的吗? 2、现行汉字是否需要改革?汉字能否走拼音化道路?

参考答案(解题要点): 一、填空题 1、语言;字音、字形、字义 2、时间、空间 3、实物记事、图画记事 4、表词文字、形位文字 5、音节字母文字、辅音字母文字、音位字母文字 6、表音原则、形态原则、历史原则 7、象形、象意、象声、转注 二、名词解释 1、文字: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是最重要的辅助与扩大有声语言交际作用的工具,它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借助形体符号把语言记录下来。 2、表意文字:表意文字通常是一个词或形位只用一个符号表示,而这个符号却与该词或形位赖以构成的语音形式没有直接关系。它跟整个词或形位发生关系,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达的意义发生关系。表词文字和形位文字都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 3、表音文字:表音文字是指用单个形体符号去记录语言中的音节,那么具体的形体符号只与特定的语言单位相联系而与意义无关。音节文字、音位文字都属于表音体系的文字。 4、实物记事:为了把信息传到远处,或把信息在时间上固定下来,人们曾使用各种有象征意义的实物赖记事,最普遍的是结绳、串珠、刻木等。实物记事一般都是没有文字的社会里人们用以辅助语言帮助记忆的记事方法,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主观性。 5、图画记事:图画记事是文字产生以前人们用简单的图形来帮助记忆和记载某些事情的方法,也是最为形象的感性传递方式。记事图画虽然也画着具体事物的形象,但它不同于一般的图画,而是记载某种事物或某件事情的辅助性表达方式。 6、象形:直接描绘词语所代表的实物。在所有的表词文字中,最初都是用这些词表示的实物或现象的写实图形或象征图形来表示的。 7、音节字母文字:音节字母文字是用一个字母代表一个音节的文字。它适应于音节数量不多,音节结构比较简单的语言。如日本的假名。 8、辅音字母文字:辅音字母文字的字母只表示辅音,元音只用一些附加符号,有的连符号也不用。使用这种文字的语言通常是辅音较多,元音较少并依靠元音有规律的变化来表示语法意义。如古犹太文字、阿拉伯文字等。 9、音位字母文字:音位字母文字的字母基本上是代表音位的。它既有表示辅音音位的字母也有表示元音音位的字母。如希腊文、拉丁文、英文、俄文等。 10、正字法:正字法是具体文字体系中历史形成的使书写规范化的一整套规则。它是文字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11、文字改革:为了让文字更好的记录语言,为了便于学习和使用,人们可以根据文字发展的趋向,必要时有意识有计划有系统地整理和改革文字。文字改革就是使用文字的社会对记录本族语的文字体系所作的自觉的修改或变革。

常用书面用语

常用书面用语书信历史悠久,其格式也几经变化。今天,按通行的习惯,书信格式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 1.称呼也称“起首语”,是对收信人的称呼。称呼要在信纸第一行顶格写起,后加“:”,冒号后不再写字。称呼和署名要对应,明确自己和收信人的关系。(具体可参见第四编《应酬称谓》)称呼可用姓名、称谓,还可加修饰语或直接用修饰语作称呼。这里简要说明几条细则: (1)给长辈的信。若是近亲,就只写称谓,不写名字,如“爸”、“妈”、“哥”、“嫂”等;亲戚关系的,就写关系的称谓,如“姨妈”、“姑妈”等。对非近亲的长辈,可在称谓前加名或姓,如“赵阿姨”、“黄叔叔”等。 (2)给平辈的信。夫妻或恋爱关系,可直接用对方名字,爱称加修饰语或直接用修饰语,如“丽”、“敏华”、“亲爱的”等;同学、同乡、同事、朋友的信,可直接用名字、昵称或加上“同学”、“同志”,如“瑞生”、“老纪”、“小邹”、“三毛”等。 (3)给晚辈的信。一般直接写名字,如“乐毅”、“君平”、“阿明”等;也可在名字后加上辈分称谓,如“李花侄女”等;亦可直接用称谓作称呼,如“孙女”、“儿子”等。 (4)给师长的信,通常只写其性或其名,再加“老师”二字,如“段老师”、“周师傅”、“宏海老师”等。对于十分熟悉的师长,也可单称“老师”、“师傅”。假如连名带姓,在信首直称“孙松平老师”、“王达夫师傅”,就显得不大自然且欠恭敬。对于学有专长、德高望重的师长,往往在姓后加一“老”字,以示尊重,如“戴老”、“周老”,亦可在姓名后加“先生”二字。为郑重起见,也有以职务相称的,如“董教授”、“陈大夫”、“佟工程师”等。 (5)给一个单位或几个人的信,又不指定姓名的,可写“同志们”、“诸位先生”、“XX等同志”等。给机关团体的信,可直接写机关团体名称。如“XX委员会”、“XX公司”。致机关团体领导人的信,可直接用姓名,加上“同志”、“先生”或职务作称呼,亦可直接在机关团体称呼之后加上“领导同志”、“负责同志”、“总经理”、“厂长”等。如果信是同时写给两个人的,两个称呼应上下并排在一起,也可一前一后,尊长者在前。上述五种场合,有时还可按特殊对象,视情况加上“尊敬的”、“敬爱的”、“亲爱的”等形容词,以表示敬重或亲密之情。当然,这要用得适宜,如对好友称“尊敬的”,反而显得见外,对无特殊关系的年轻女性贸然称呼“亲爱的”,那就有失检点了。 2.正文 正文通常以问候语开头。问候是一种文明礼貌行为,也是对收信人的一种礼节,体现写信人对收信人的关心。问候语最常见的是“您好!”“近好!”依时令节气不同,也常有所变化,如“新年好!”“春节愉快!”问候语写在称呼下一行,前面空两格,常自成一段问候语之后,常有几句启始语。如“久未见面,别来无恙。”“近来一切可好?”“久未通信,甚念!”之类。问候语要注意简洁、得体。 接下来便是正文的主要部分——主体文,即写信人要说的话。它可以是禀启、复答、劝谕、抒怀、辞谢、致贺、请托、慰唁,也可以是叙情说理、辩驳论证等。这一部分,动笔之前,就应该成竹在胸,明白写信的主旨,做到有条有理、层次分明。若是信中同时要谈几件

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六章文字和书面语答案

第六章文字和书面语 —、知识题 1、世界上独立产生的、成熟的古文字系统(自源文字)有(甲骨)文、文、(苏美尔)文、(玛雅)文、(古埃及)文等。 2、我国传统文字学中的“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3、指出下列汉字属于六书中的哪一种:手(象形)、泪(会意)、拖(形声)、刃(指事)、其(“其中”的“其”)(假借)。 4、简述字母文字的产生历程。 二、思考题 1、文字和图画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成为文字必须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图画在古时候也是用来记事的一种重要方法。图画记事只是帮助记忆,传达信息的手段,有很大的随意性。只有当事人才比较清楚所表述的内容,因此不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不具有文字意义。但是,图画记事较之实物记事前进了一步,是实物的替代物,有一定的象征性,概括性,能记录较复杂的内容。图画记事为文字的出现奠定了初步的基础,记事的图画是文字的前身,而实物记事与文字的产生没有什么关系。 判定文字系统已经产生,有三个基本的条件。 第一,具有数量足够多的与某种语言里的语素或词相对应的小图形,这些小图形可以按这种语言的音读出来; 第二,这些小图形可以重复使用而所表达的音义不变; 第三,这些小图形的排列规则足以反映这种语言说话时语素或词的排列次序,小图形排列的顺序不同,所反映的语言单位的排列次序也就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因此不同。也就是说,文字形体所表达的信息一定是与某种语言的音义结合体及其排列相对应的信息,而不是直接描画现实。 2、既然所有文字都是既表音又表意的,为什么还有表音文字、意音文字的区

别? 语言有大大小小的单位:语素、词、词组/短语、句子,它们都是大小不同的音义结合体。语言的语音层面也有大大小小的单位:音位、音节、音步等等,它们是大小不同的语音片段。文字是形体符号的系统,它也有大小不同的单位一大小不同的形体单元。任何文字系统都有一级单位对应于语言中的音义结合体。 比如汉文中的“方块字”和英文中的“(文字)词”。汉文中的“字”以一个方块的形体出现,几乎都对应于汉语中的音义结合体一语素。英文中的一个“词”,以前后有空格的一串字母的形体出现,对应于英语的音义结合体一词。 从这一级文字单位来看文字和语言的关系,是无所谓表音文字或意音文字的区别的,因为这一级单位都是既表音又表意的。 与语言中的音义结合体相对应的那一级文字单位(字或文字词),还可以拆分为更小的形体单元。比如,英文的词可拆分为“字母”,汉文的方块字可拆分为“字元”(传统称为“偏旁”、“部首”),我们把所有文字的最小单元统称为“字符”。从字符的层级上看它们所对应的语言项,不同的文字的差异十分明显。英文的字符只与英语的音有关系,而与英语语词的意义无关。汉文的字符则有的与语素的意义有关,有的与语素的音有关。根据字符与所记录的语言的关系,可以把文字分为表音文字和意音文字。 3、表音文字又可分为哪几种重要的类型?世界上存在单纯的表意文字吗? 表音文字,又叫做“拼音文字”或“字母文字”,它们的最小文字单位一字符只表示语言符号的音,而不表示语言符号的意义。可以分为: 音位文字:有的字符表元音,有的字符表辅音,字符可以记录语言中所有的音位。如拉丁字母。英文就是使用拉丁字母作为字符的音位文字。 辅音文字:字符只表示语言中的辅音,元音没有专门的字符表示。如阿拉伯文。 音节文字:字符表示语言中的音节。如日本的假名。 4、世界上独立产生的、成熟的古文字系统(自源文字)有哪些共同特点? 世界上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献的自源文字有四种:中东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古文字、埃及地区的埃及古文字、中国中原地区的甲骨文和美洲的玛雅文字。这些早期的自源文字都是不完善的意音文字,字形的象形程度也都很高。早期古苏美尔文、古埃及文和中国甲骨文中都有很多跟实物形体相像的图形,用来表示现实中

第6章 文字和书面语

第6章文字和书面语

第6章文字和书面语 6.1 复习笔记 一、文字和语言 (一)文字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1.文字使语言可以“传于异地,留于异时”; 2.文字使人类文化得以积累; 3.文字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二)文字的基本性质 1.文字是用书写/视觉形式对语言进行再编码的符号系统。 2.文字有形、音和义三个方面。 3.文字有大小不同的各级形体单位,有文字单位的聚合类和组合规则。同时,由于文字是对语言的再编码,所以文字单位与语言单位、文字的组合规则与语言的组合规则有着系统的对应关系。 4.文字必有一级较小的单位是可以用语言中的音读出来并表达语言中音义结合体的意义的。 (三)汉字和汉语

1.采用拼音文字的语言,一个字的拼写反映出语言中一个符号的语音面貌,人们基本上按照字母的拼法就能读出音来。方块汉字与此不同,往往能见“形”而知“义”。 2.一些汉字的形体确实有提示意义的作用,但是作为一个文字系统的汉文和其他拼音的文字一样,同样有一级文字单位和语言里的音义结合体相联系,这就是“字”这一级单位。汉字不仅跟特定的语素义相连,也跟特定的语音形式相连。 二、文字的基本性质与文字的产生 (一)实物记事 1.比较普遍的实物记事的办法是结绳,讯木也是一种记事的方法。 2.实物能够表达的信息很少,与文字的产生没有直接的关系。 (二)图画记事 1.图画记事的进步性 和实物记事相比,图画记事表达的信息更加丰富: (1)实物记事只能表达静态的事物或事件整体的大小或数量

(2)图画记事不仅可以记录事物,还可以记录有发展过程的事件,事件内部的各个要素及其空间关系,可以表达心里的意愿和要求。 2.记事图画和文字的关系 (1)记事图画常常使用一些约定俗成的图形来表示特定的名物,也常使用一些与现实事物外形相似的简单图形来表示事物。以上两种形体往往直接为早期文字继承,成为早期文字系统中的文字符号。由于以上原因,图画记事一般认为是文字产生的前身。 (2)记事图画还不是文字,图画表达信息的方式是以形体直接描画现实,而文字是通过以形体对应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成分和排列的方式来表达信息的。 (三)刻划符号 1.原始社会的刻划符号 原始社会尚未发现有成篇的文字记录,但原始社会末期大多已经开始使用类似文字的某些个体化的刻划符号。这些刻划符号,是文字产生之前必经的积累阶段的表现。 2.刻划符号的特点 (1)数量相对有限;

语言学概论简答、论述

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简,问) 1、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语言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成分的发展速度是不相同的。不同语言的发展和同一种语言的各个方言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 2、语言发展的渐变性:语言的发展是逐渐的,是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来实现的。 3、语言发展的社会制约性:语言依存于社会,语言的发展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语言与社会的关系 语言的社会性 一.语言与社会相互依存 1.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 2.语言受到社会的制约,它总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3.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受到语言的制约,语言在社会生活中其巨大作用。 二.语言是人类社会独有的,其他动物无法掌握人类语言 生成性是人类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人类语言的范围涉及人类所有经验,人类交际的话题具有无限的广度和深度,这是任何一种动物交际系统都望尘莫及的。 三.语言的社会性还体现在地域的和社会的差异上 1、语言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的分化和统一跟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息息相关。 2、社会的分化是导致方言形成的最直接的原因。落后的经济状况是方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3、社会方言是社会分化和职业分化的产物。社会方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使用者的社会环境。 语言的接触与融合 语言的接触:指的是不同语言间的互相影响。不同社会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移民杂居、战争征服等形式的接触,必然导致不同语言的接触和互相影响。 语言的融合:指的是多种语言逐渐统一成一种语言,即某一个或几个民族逐步放弃自己的语言而选用他族语言。 语言的分化与统一: 语言的分化:是指一种语言分化成两种或多种半独立的方言或独立的亲属语言的过程和结果。 语言的分化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方言的形成。第二阶段亲属语言的形成。 语言的统一:亲属方言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以至消失,进而统一成民族共同语的过程和结果。

语言学概论

语言学概论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语言学概论》讲义提纲 导言 一、语言学的性质、特点 (一)语言学的性质 1、性质: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 2、对象: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 3、任务:综合各种语言的基本研究的成果,归纳成语言的一般规律。 语言学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科学。语言学的任务就是研究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及其运用等问题,揭示语言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使人们理解并掌握语言的理性知识。 (二)语言学的特点 1、研究的领域广 2、与多种学科交叉 举例 二、语言学的发展过程(简介)有关语言学史方面的内容可参看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赵世开着《国外语言学概述——流派和代表人物》、冯志伟《现代语言学流派》、H·A·堪德拉绍夫《语言学说史》、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等。 (一)传统语文学:(传统)语文学是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文字学科的总称。它以文献评审为主,目的在于解释、注疏和考订。 (1)中国传统语文学(小学) ①训诂学(主要是解释词义) 《尔雅》约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是我国最早的解释词义的专着。《尔雅》

今本共19篇。开头3篇是汇集当时古书中的同义词,用当时较通用的一个词(字)去解释。其后的16篇是按词义分类,分别解释。类似于今天的类义词典。《尔雅》不仅成为后来古代汉语词汇学、训诂学的重要着作,也是辞典学、词义分类学和类书的开山之作。 扬雄《方言》(西汉末)全名为《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重要着作,今存13卷。《方言》汇集了古今各地同义的词语,大部分注明通行范围,对研究汉代方言分布情况很有价值。《方言》以各地的活方言作为记录的对象,不受文献记载和文字形义的限制,并注意综合时间和地域的不同去研究方言,这在研究方法上为后人树立了优良传统。 ②文字学(分析汉字结构及意义) 许慎《说文解字》(东汉)是我国第一部最完备的字书。原书本文14卷,叙目1卷,每卷分上、下两部分,共30卷。收字9,353个,重文1,163字。解说部分共133,441字。书中所收文字以小篆为主,而把古文、籀文等异体列为重文。字的注释,一般先讲字义,再讲形体构造及读音。依据当时已通行的“六书”为理论基础去解释每个字。《说文解字》第一次把汉字(小篆)按形体构造分出偏旁,首次把汉字按部件拆开;首创部首编排法,是汉字检索的一大发明。《说文解字》是汉字学的经典着作,同时也是一部字典、辞典、字源、语源、语法规范的综合性的着作,对后来的文字研究有奠基意义。 ③音韵学(研究汉字读音及其发展) 三国魏朝李登撰写的《声类》是我国见于记载的最早的韵书,据说此书约唐代中叶后佚失。全书共10卷,收字11,520。《声类》按宫、商、角、徵、羽五声分类,注音用反切法,并附有简略释义。

第六章广播语言 第七章新闻解说

第六章广播语言第七章新闻解说 1.传播新闻信息的语言:书面语言:手写眼看(文字语言) 口头语言:口说耳听(有声语言),它以声音为传播信息的符号,是说给人听的。分:对话语言、独白语言 2.广播语言是用声音表达口说耳听的语言(口头语言)是经过提炼,合乎规范的标准语。3.广播语言是供人说的,“说”是广播语言特点的一个制约因素。广播语言是给人听的,“听”是广播语言特点的又一个制约因素。 4.语言的规范化是指使用语言的人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字(书写)等方面遵循统一的标准。 5.汉语标准语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读音为标准音,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6.标点符号是帮助人们阅读和正确理解手稿或印刷文句(书面语言)的约定手段。 广播语言的特点: 人们用来传播信息的语言大体可分为两类:(1)手写眼看的书面语言(也称文字语言)以文字为传播信息的符号;(2)口听耳说的口头语言(也称有声语言)以声音为传播信息符号,是说给人听的,分对话语言、独白语言 一、口说耳听 1.广播语言是供人说的,“说”是广播语言特点的一个制约因素,广播语言是用声音表达口说耳听的口头语言,分:对话语言、独白语言 a 对话语言:一般广播访问,对话,及部分主持为节目采用有明显的双向性,单方面看不太完整,靠身势语(动作语)补充。 b 较长时间独自言语活动所使用的语言称独白语言,广播电视采用独白语言,说者看不到听者,很难得到反馈信息,所以在语法和逻辑上要求较为严谨。 无论是对话语言还是独白语言,都有是说给人听的,不是写给人看的。 2.广播语言是给人听的,“听”是广播语言特点的又一个制约因素,广播语言不只是说给人听见的语言而且应该是说给人一听就懂的语言听得见而听不懂的语言,不符合广播要求,不能算作名副其实的广播语言。 二、合乎规范 广播语言不是一般粗糙的口语,它是经过加工提炼的,合乎规范的标准语,语言的规范化是指使用语言的人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方面遵循统一标准,汉语标准语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A语音标准;b词汇和语法,符合口语习惯,又要像书面语一样注意语法修辞和行文结构;c书写也要远东不滥用繁体、自造简化字。 语言的运用 除语音外,语言的运用归结起来基本上是遣词造句,既要符合口头语言的习惯又要像书面那样有逻辑性,结构严谨,语汇规范,语意清晰。 广播中运用语言的基本要求: 1.通俗易懂:广播语言是口说耳听的,广播的服务对象在年龄、文化上是多层次的,因此要通俗易懂。a说给大家听就要接近口头语,上口顺耳,通俗易懂,才使人感到亲切,易于接受,写(说)给别人看(听)的语言都应避免“令人费解”;b广播新闻稿的通俗化要求是指用明白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报道事实、评价事实,通俗化不是简单化,不是浅薄,也有是庸俗化、粗俗,是深入浅出的分析问题,是为了启发群众比较容易地理解某个事物、某个问题;c报道说话有余地让人家自己得出结论;要和服务对象说话,有要对他们转文成语,

第6章 文字和书面语

第6章文字和书面语 6.1 复习笔记 一、文字和语言 (一)文字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1.文字使语言可以“传于异地,留于异时”; 2.文字使人类文化得以积累; 3.文字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二)文字的基本性质 1.文字是用书写/视觉形式对语言进行再编码的符号系统。 2.文字有形、音和义三个方面。 3.文字有大小不同的各级形体单位,有文字单位的聚合类和组合规则。同时,由于文字是对语言的再编码,所以文字单位与语言单位、文字的组合规则与语言的组合规则有着系统的对应关系。 4.文字必有一级较小的单位是可以用语言中的音读出来并表达语言中音义结合体的意义的。 (三)汉字和汉语 1.采用拼音文字的语言,一个字的拼写反映出语言中一个符号的语音面貌,人们基本上按照字母的拼法就能读出音来。方块汉字与此不同,往往能见“形”而知“义”。 2.一些汉字的形体确实有提示意义的作用,但是作为一个文字系统的汉文和其他拼音的文字一样,同样有一级文字单位和语言里的音义结合体相联系,这就是“字”这一级单位。汉字不仅跟特定的语素义相连,也跟特定的语音形式相连。 二、文字的基本性质与文字的产生 (一)实物记事 1.比较普遍的实物记事的办法是结绳,讯木也是一种记事的方法。 2.实物能够表达的信息很少,与文字的产生没有直接的关系。 (二)图画记事 1.图画记事的进步性 和实物记事相比,图画记事表达的信息更加丰富: (1)实物记事只能表达静态的事物或事件整体的大小或数量 (2)图画记事不仅可以记录事物,还可以记录有发展过程的事件,事件内部的各个要素及其空间关系,可以表达心里的意愿和要求。 2.记事图画和文字的关系 (1)记事图画常常使用一些约定俗成的图形来表示特定的名物,也常使用一些与现实事物外形相似的简单图形来表示事物。以上两种形体往往直接为早期文字继承,成为早期文字系统中的文字符号。由于以上原因,图画记事一般认为是文字产生的前身。 (2)记事图画还不是文字,图画表达信息的方式是以形体直接描画现实,而文字是通过以形体对应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成分和排列的方式来表达信息的。 (三)刻划符号 1.原始社会的刻划符号 原始社会尚未发现有成篇的文字记录,但原始社会末期大多已经开始使用类似文字的某些个体化的刻划符号。这些刻划符号,是文字产生之前必经的积累阶段的表现。 2.刻划符号的特点 (1)数量相对有限;

语言学概论答案

1.中国印度古希腊-罗马 2.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 3语音词汇和语义、语法 4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 5.历史比较 6.历史、描写 7.《语言论》 8.索绪尔 第一章 1.语言 2.规则 3.交际工具工具 4.左直观思维 5.sister uncle 6.量词 7.语言 8.全民性阶级性 9.社会的具体 三,判断题(20分,每小题1分)(只判断正误即可) 1.√(语言最主要的社会功能就是作交际工具.) 2.×(文字是辅助语言交际的工具,对语言交际起辅助作用.) 3.×(语言没有阶级性,一视同仁地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这里的共同语言,是指阶级观念,思想感情,不是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 4.×(语言声音的发出和声波的传递具有自然属性的一面,但语言的音义结合却是社会赋予的,所以语言从本质上看是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 5.√(语言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现象,因为社会现象都是属于一定是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而语言既不属于上层建筑又不属于经济基础.) 6.×(语言的确是通过个人的运用体现出来的,但语言并不是个人现象,因为语言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没有社会,个人不可能创造出语言来,所以语言是社会现象.) 7.×(在现代社会,文字使用非常广泛,日益重要,但无论文字有多重要,都只是辅助语言进行交际的工具,记录语言的工具,离不开语言这个基础,所以不可能取代语言,没有语言,文字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 8.×(现代社会沟通的方式很多,只是说明运用语言的方式多了,不像过去只能当面交际或通过文字交际,可以采用其它方式,但这种种沟通方式都是以语言为基础的,离不开语言,这只能说明语言是非常重要的.) 9.√(人类社会须臾也不能离开语言,没有语言,人类无法沟通,社会就会崩溃,人类社会就不复存在了.) 10.√(动物没有人类意义上的语言,人类语言具有社会性,是要通过与社会接触才能学会的,而动物的鸣叫等是先天遗传的,不是语言.) 11.√(人类的思维可以分几种,而要进行抽象思维,就离不开语言这个工具,没有语言,人类就只能进行比较低级的思维活动.) 12.×(人类要进行抽象思维,必须借助于语言中的词语句子进行分析综合推理.) 13.√(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又是思维的成果,思维离不开语言,同时语言也离不开思维.二者如影随形,谁也离不开谁.语言和思维是密了可分的,各以对方为存在条件,所以语言和思维的相辅相成的.思维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哪里有思维活动,哪里就有语言活动.) 14.√(二者如影随形,谁也离不开谁.没有语言,思维活动无法进行,思维成果无法表达,思维实

英语口语和书面语

1. 英语口语与书面语最大不同的地方,在於文法组织、句子结构、用字和动词等四方面. 口语与书面语在文法组织上是不同的.口语可不必跟随文法(grammar),只要听讲双方达到有效的沟通就可以,因听者有疑问,可即时向讲者发问,而讲者可从听者的身体语讠和神态,知道对方的反应.书面语则不同,因读者在远方或不知名,故文法和句子组织要求严格,以免误传讯息. 英语口语的句子结构(sentence structure) 是简短和可以较为松散,而书面语则可长可短,句子组织和结构可繁可简,但必定是严紧的.英文商业书信的句子偏向精简,而法律、新闻等文章则较长而复杂,因长句能有效地表达更多内容和资讯.实际上,我们很多时是随心或不加思索地说话,是不会如书写般可再三修改.用简短的句子说英文口语. 下列是英文口语最常用的十个动词. bring, come, do, get, give, go, make, put, run, take 这十个动词是多义词,试查看看,每个动词的解释占去字典起码两个篇幅.多看英语电影的对白,便发觉以上的动词,在对话中出现次数频密,故多用简单的英语词汇. 此外,英文口语常用片语动词(phrasal verbs).片语动词是由动词(verb)加介语(preposition) 或动词(verb)加副词质词(adverbial particle) 组合而成.最常见的是由英语中最简单的动词组成, 例如:bring, come, do, get, give, go, make, put, run, take, turn, throw, tear, stand, send, help等. Put(verb) + up with (preposition/adverbial particle) 忍受 give in 投降 show off 炫耀 英语口语常以片语动词代替与其同义的单个动词.例如: put up with(口语) , tolerate (书面语) 忍受 give in (口语) , surrender(书面语)投降 piling up (口语), accumulate(书面语) 累积 come in (口语), enter (书面语) 进来 blow up (口语), explode (书面语)爆炸 我们叫人进来只会说come in,而绝不会说enter. 2 一、引言 英语书面语是指书写时所用的英语,它要求规范、正式甚至注重文法,普遍用于书信、文件、档案、书籍文献等.口语,顾名思义,就是人在交流时用到的言语,它要求说话人语言条理、连贯,能够准确有效地传递信息,恰当的运用重音、节奏、语调,对语法要求不高,尽可能用精悍、短小的句子表达.下面从礼节;语法、标点法及句子结构;沟通交流三方面将口语和书面语进行比较. 二、口语和书面语的比较 (一)礼节方面 首先,书面语要比口语更正式,书面语更注重文采.但是如果将书面语中那些很多文采的词语或显示语言艺术性的句子用到日常交流中来则会显得说话人笨拙或是故意要与人拉开距离.例如,我们日常见面时打招呼都会用“Hello!”“How are you?”即是陌生人首次见面也只说“How do you do?”但如果你很正式的问一句“How are you recently?”则会显得僵硬、呆板.通常状况下,如果一个人在说话时就像写作时那样规范正式,人们通常认为他待人冷漠甚至骄傲自大,不可一世. (二)语法、标点法及句子结构方面 在书面语中,作者除了要表达清楚意思之外,更要注意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和每一个句子的语法.如果一个人在一

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六章 文字和书面语答案

第六章文字与书面语 一、知识题 1、世界上独立产生的、成熟的古文字系统(自源文字)有( 甲骨 )文、文、(苏美尔)文、(玛雅 )文、(古埃及)文等。 2、我国传统文字学中的“六书”就是指( 象形 ) 、( 指事 ) 、( 会意 )、( 形声 )、(转注)、(假借 )。 3、指出下列汉字属于六书中的哪一种:手(象形 )、泪( 会意 )、拖( 形声 )、刃( 指事 ) 、其(“其中”的“其”) (假借 ) 。 4、简述字母文字的产生历程。 二、思考题 1、文字与图画的根本区别就是什么?成为文字必须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图画在古时候也就是用来记事的一种重要方法。图画记事只就是帮助记忆,传达信息的手段,有很大的随意性。只有当事人才比较清楚所表述的内容,因此不就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不具有文字意义。但就是,图画记事较之实物记事前进了一步,就是实物的替代物,有一定的象征性,概括性,能记录较复杂的内容。图画记事为文字的出现奠定了初步的基础,记事的图画就是文字的前身,而实物记事与文字的产生没有什么关系。 判定文字系统已经产生,有三个基本的条件。 第一,具有数量足够多的与某种语言里的语素或词相对应的小图形,这些小图形可以按这种语言的音读出来; 第二,这些小图形可以重复使用而所表达的音义不变; 第三,这些小图形的排列规则足以反映这种语言说话时语素或词的排列次序,小图形排列的顺序不同,所反映的语言单位的排列次序也就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因此不同。也就就是说,文字形体所表达的信息一定就是与某种语言的音义结合体及其排列相对应的信息,而不就是直接描画现实。 2、既然所有文字都就是既表音又表意的,为什么还有表音文字、意音文字的区别? 语言有大大小小的单位:语素、词、词组/短语、句子,它们都就是大小不同的音

口语和书面语的概念

第一节口语和书面语的概念、区别及其特点 一、口语和书面语的概念——凡从口(嘴)里传达出的思想信息都叫口语。说话、谈话、讲话、对话、喊话、发言、聊天、耳语、私语等,统称为口语,或曰口头语、口头语体;凡用书写工具(毛笔、钢笔、铅笔、圆珠笔、签字笔。。。。)作用于可以承载文字介质的思想信息叫书面语,或称书面语体。我们通常挂在嘴边上的“语文”两个字怎么理解? “语”即口语,“文”即书面语;“说话”即口头语,“写文章”(写作)即书面语。“声不能 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清」陈澧:《东塾读书记》)那么,什么是文字呢? 什么是文字?文字是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一、文字的作用在于克服了语言交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二、通过书面语更好地记录人类的文化活动,三、促进思维的发展。人类“从铁矿的冶炼开始,并由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文字的创造和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二、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的区别 1、为什么口头语和书面语存在差异?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分别是由口头语和书面语的语言风格所决定的,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口语是书面语得以产生的基础和源泉,口语是第一性的,是书面语的基础,书面语是第二性的,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同时口语又是书面语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口语不断为书面语提供鲜活的材料促使书面语向前发展,不致于与口语差距太大,从而适应人们的交际需要。书面语具有保守的一面,其发展变化总是要落后于口语,书面语的发展要服从口语的发展。口语具有简短明快、通俗自然的特点,书面语具有语句雅正、结构严密的特点。有些词语由于长时间期使用场合上的分工,在风格色彩上也逐渐有了差别,尽管这些词语在意义内涵上没有任何区别,但却有比较严格的使用界限,不能混用。: 2、为什么书面语不同于口语? 日常说话,听音就行了,但谈话时,稍微深奥一点的,就常常听不明白了,要问“什么?哪两个字,噢!”,很多人不明白口语与书面语是有区别的。口语有语言环境,有上下文,看见提着篮子的就知道人家在说菜。而不是说别的。 语言功力,并非只是“语言”的功力,它包括运用语言所必须的功底,如语言积淀、语言素质、语言环境、语言机制等。它还需要运用语言所涵盖的能力,如观察力、辨析力、捕捉力、感受力、表现力、调控力等。被狭义理解的语言功力,只不过是表层语言的操作技术,并非切实的语言功力。但语言是为表达而存在的,总要进入“由己达人”的程序,各种能力必定凝结、落实、体现在语言(包括副语言)上。 世界上思维精细而语言粗疏的人很多,只有思维精细而语言精到的人才有条件进入语言传播。而思维的活跃,往往造成其多向性、复杂性、模糊性、个体性等问题,只有语言功力才能使其走上选优性、简约性、明晰性、畅达性的传播之路。 那种认为思维有什么语言必然显露什么,因而只管思维的新颖独特而不论语言表达得是否准确,把语言需要的表达自觉降为语言本体的表述自在,是对语言功能的弱化,对语言功力的漠视。 思维的满足同语言的萎缩制造了崇尚口语的幻觉,其目的在于把接受主体的的注意力引向某种修辞方法,把接收主体的听觉局限于隐喻解读,用貌似高深的句式转换、出奇制胜的词语拼合,力图解构遣词造句的常规,颠覆深入浅出的质朴,从而使口语失去存在的价值。如果有一定的语言功力,便不致于在有声语言中以固定语势、加快语速去有意凸现思维的态势,这样做的结果只能走向反面:掩盖了思想的光芒,稀释了感情的浓度,堵塞了美感的通道,屏蔽了个性的魅力。有时竟怀疑:语言主体的作用究竟是为了口头的表达,还是为了

第六章文字和书面语

第六章文字和书面语 一、解释下列名词(20分,每词4分) 1.文字:是指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书面上代表语言的符号。 2.拼音文字:是用字母记录语言中的音节或音位的文字,文字体系比较简明,一个字的拼写反映出语言的一个符号的读音。 3.字母:拼音文字的书写单位,一个字母基本上就代表语言中一个音素;一种文字体系一般只要数十个字母符号。 4.形声字:是运用表意和表音两种方法创造出来的汉字,一部分字符表示字的意义类属,一部分表示字的读音。 5.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口语的加工形式,比口语规范严谨,是同一种语言不同的风格变体。 二、填空题(40分,每空2分) 1.文字突出的作用是打破了有声语言的(时间)、(空间)的局限性,扩大了有声语言的使用范围。 2.文字包括(字形)、(字音)、(字义)三个方面,这三方面在文字中缺一不可。 3.据考古材料,一般认为文字大约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距今六千年以上。 4.文字的特点要受到(所记录的语言)特点的制约。 5.在文字产生以前,人类使用(实物记事)和(图画记事)帮助记忆。 6.从造字方法角度看,文字的发展经历了(表意)、(表意兼表音)和(表音)三个阶段。 7.各种不同体系的意音文字都包含(表意字)、(表音字)和(兼用表意表音两种方法的文字,即形声字)三种不同类型的字形。 8.人类造字的方法主要有(表意)和(表音)两种。 9.汉字的简化和整理异体字,属于文字的(改进)。 10.(书面语)是在口语基础上形成的,是口语的(加工)形式。 三、辨别正误(20分,每小题2分) 1.现代社会,文字使用十分频繁,比有声语言还重要。(×)

自己整理的简答(语言学概论)

语言学概论(2014年10月) 名词解释 一、词类 答: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指可以替换出现在语法结构某些共同组合位臵上的词的类,即具有聚合关系的词的类 二、复辅音 答:一个音节内两个或两个以上辅音的二组合叫“复辅音”。复辅音是一个音节内部的音位组合。如果两个辅音相连,但却分属不同的音节,就不能算是复辅音,复辅音 里的几个辅音并没有像复元音那样一体化,他们各自有各自的发音过程。 三、复合构词 答:指词根语素加上词根语素构成一个新词,这样得到的合成词又叫“复合式合成词”,即“复合词”,汉语中,按照语素与语素之间的关系,复合词可以分为陈述式复合 词、偏正式复合词、支配式复合词、并列式复合词 四、屈折 答:即词的内部发生语音的交替变化,屈折与附加的作用相同,只不过屈折是给词的外部加点东西,附加是改变词的内部的某个东西。 分析题 一、“相互理解程度”不是区分“语言”和“方言”的唯一标准 答:正确。西方的语言学家往往倾向于把“语言”作为识别“民族”的重要标准,而有把“相互理解程度”作为区分“语言”和“方言”的唯一标准。他们的观点和主张是由这些新兴民族国家的语言和社会历史的特殊情况决定的。但西方国家这种通过识别“语言”和“方言”从而识别“民族”的惯例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因此,单纯的根据“相互理解程度”来确定几种身份未定的:话是属于同一“语言”的不同“方言”,还是不同的“语言”,从而确定有关的社会群体是一个“民族”还是几个不同的“民族”,这种方法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且很有可能在政治上引起严重后果。 二、音强由频率的大小决定 答:错误。音强就是声音的强弱,由振幅的大小决定。振幅的大小又决定于使发音体震动的外力的大小,外力大振幅就大声音就强,反之不同。 三、每个汉字都由意符和音符构成的 答:错误。各种字体的字符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类:即“意符“音符“记号”表音文字只使用音符,汉字则三类符号都使用,汉字在隶变之前,由意符音符构成,记号极少 四、“新汽车牌照”这个说法有不同理解,这是由语义的模糊性造成 的

口语与书面语

口语与书面语 口语和书面语是现代汉语的两种不同形式。书面语是写(印)出来的语言,口语是说出来的语言,书面语的物质载体是文字,口语的物质载体是语音。 口语,也叫做“口头语”,是口头上交际使用的语言。一般来说,它比书面语灵活简短,理解时,对语境的依赖性比较强,但不如书面语严谨。 书面语也叫做“笔语”、“文字语”,是书面上交际使用的语言。是文字产生后逐渐形成的,一般来说,它比口语精确严谨,利于规范。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别主要在风格方面。口语的特点是亲切自然,句子简短,常有省略。书面语的特点是用词精审,结构谨严,逻辑性强。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先有口语,后有书面语;至今还有许多民族只有口语而没有书面语。因此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书面语比口语规范、连贯,因为写出来的话可以有时间斟酌、加工,乃至反复修改。对书面语进一步加工规范,就形成标准语(又称“文学语言”)。 而书面语与口语之间又是相互影响的。书面语的成分不断进入口语,从而使口语向着规范的方向发展;口语成分也不断被吸收进书面语,从而使书面语不断丰富生动。书面语往往受到口语的制约,它虽然有自己的特点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同口语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能距离太远。如果书面语同口语脱节太严重,人们就会对书面语进行改革。“五四”前后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运动,就是因为文言文这种书面语同口语脱节太严重。 同样的,二者在语法,词汇,句子结构,内容等方面都不同。口语通常是短句,条理性不强,多用表达感情,发表意见,拟声词拟态词多用,有专用语汇。书面语要求有很强的条理性,和清晰的脉络,而且常常会出现比较长的句子,多用描写,说明,阐述性文字,有专用语汇,有时口语可用于书面,如书信,引用等。 那么口语和书面语的之间还有什么差异呢? 口语和书面语是矛盾的统一体,在写作中,如何准确把握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差异,如何把口语转换成书面语,是写作者面临的一个大问题。从语言的角度讲,口语和书面语都是交际的工具,都有沟通的功能,都能达到预想的结果。但口语和书面语固有的特点决定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九个方面:一、语体风格差异;二、性别角色差异;三、肯否褒贬差异;四、形象感知差异;五、行业规范差异;六、时代变迁差异;七、地域方言差异、八、异域语言差异;九、文化背景差异。 那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在现实中最使用的口语又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讲演词属于口语,与书面语比较起来,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可以利用面对面的条件直接进行信息交流。例如:“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死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们吓倒吗?”这是面对面的打击敌人,揭露敌人,蔑视和嘲讽敌人。 (2) 可以充分发挥语调抑扬顿挫作用。例如:"……家长的脸就变了。什么'顶嘴''要造反'啦,什么'还了得啦'等等",这里引用家长的话,学着家长的口吻抑扬顿挫地进行辩论,收到了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效果。 (3) 利用平实简洁的通俗语句收到斩钉截铁效果。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

第六章文字和书面语

第六章文字和书面语https://www.wendangku.net/doc/b718651482.html,/thread-451-1-1.html 一、填空题 1.文字的作用主要是突破了有声语言的()和()局限,使出口即逝的语言能够传于异地,留于异时。 2.文字的发展,从造字的方法考察,文字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文字的体系看,文字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3.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旗语之类是建立在语言和文字基础上的()。 4.世界上独立形成的古老的文字体系都是()文字,即兼用()、()两种方法的文字。古埃及的()字、古美索不达米亚的()字、中美洲的()文和我国的汉字都是这种类型的文字。 5.文字起源于()。 6.任何文字都有()、()、()三要素,其中()为文字所独有,其他两个方面则与语言的()和()相对应。 7.人类在发明文字以前,普遍经历了用()和()来记事和传递信息的阶段。 8.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字母是(),现在所使用的各种表音字母大多数由它分化、派生而来。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文字中属于音节文字的是()。 A.日文字母 B.英文字母 C.俄文字母 D.法文字母 2.下列文字中属于音位字母的是()。 A.日文字母 B.英文字母 C.汉字 D.阿拉伯字母 3.从造字方法考察,文字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A.表意-表音-表意兼表音 B.表音-表意兼表音-表意 C.表义兼表音-表意-表音 D.表意-表意兼表音-表音 4.汉字是现行文字中的一种典型的()文字。 A.表音 B.表意 C.意音 D.音节 5.从偏旁和字音字义的联系情况看,下列各组汉字只有()是形声字。

A.赶妈想视B.赵看部路 C.汉地使酗 D.庙春鸡叹 6.文字起源于() A.结绳B.图画C.结珠D.穿贝 7.在下列四种古老的自源文字中,至今仍在使用的一种是( )。 A.古埃及文字 B.苏美尔文字 C.汉字 D.马雅文字 8.在下列四种行为中,与文字起源直接有关的是( )。 A.结绳 B.串贝 C.图画 D.以上各种行为 9.关于书面语,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经过加工和提炼,比较规范,所以,语言研究应该首先研究书面语 B.书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C.任何语言总是先有口语,后有书面语 D.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异主要是风格上差异 10.人类几种古老文字的原始字形,都是() A.象形的 B.会意的 C.表音的 D.形声的 11.汉语中的“基因”来自英语的gene,从该词产生的方式看,“基因”属于( ) A.纯粹音译词 B.音译兼意译词 C.意译词D.仿译词 12.关于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下列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任何一种语言总是先有口语,后有书面语 B.书面语是第一性的,口语是第二性的 C.在一个只有口语而没有书面语的社会中,社会交际存在着较大的局限 D.书面语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 13.下列关于文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