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宋之韵解说词13千秋才女

宋之韵解说词13千秋才女

宋之韵解说词13千秋才女
宋之韵解说词13千秋才女

第十三集千秋才女

古代寥寥可数的女诗人,能毫无愧色与第一流的男性诗人比肩而立的,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千秋才女李清照。李清照出身书香门弟,父亲李格非是颇有名气的学者和散文家,丈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学家,所著《金石录》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李清照从小就才华出众,诗和散文都很出色,还擅长书画,词更是宋词中独树一帜的名家,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她善于把口语锤炼得浅切平易、活泼动人,富于表现力,用于塑造鲜明的艺术形像。像她十八岁结婚前写的这首词,语言就已经锤炼得很见功力了。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抒情主人公是个大家闺秀,天真活泼无忧无虑。她内心朦胧地在寻求爱情,羞涩却又落落大方,放得开却又带几分矜持。宋代是封建意识形态逐渐强化的时代,但那种约束力对少年李清照似乎根本不存在。打秋千能打到“薄汗轻衣透”说明很有些放肆。见有人来,羞得顾不上穿鞋就跑,头发也乱了,金钗也滑落了,跑到门口,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又回头偷看一眼,还顺手抓过来一枝青梅闻一闻。这种举动,是完全不符合封建规范的,但这一串动作,却把少女健康开朗、娇憨羞涩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李清照脍炙人口的名篇,到重阳节时已过秋分,已经昼短夜长,“薄雾浓云愁永昼”自然就不是真的白昼漫长,而只是丈夫不在,空房独守,因而无以消遣的内心感受。白昼难挨,夜里更是冷清,但词人不明说,只用“半夜凉初透”这种愈变愈凉的气候来暗示,这就比说冷清更饶有余味。“东篱把酒黄昏后”的重阳节那天,菊花开得正艳,多少天过去了,应当开始萎谢了吧?因此“帘卷西风”的瞬间,看到窗外的菊花蔫萎,词人顿时敏感地想到了“人比黄花瘦”,这一声轻柔的叹息,浓缩了无限的凄苦。是千言万语的陈说,都无法代替的。

全词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一种无处安顿的失落感,这固然与向丈夫,诉说相思之苦有关,但更主要的是,一个生性敏感的女词人,面对步步紧逼要剥夺女性一切参与权的社会,总会

感到有一种无法抵御的压力,因而不由自主会有一种无处立足的飘浮感。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关于这首词,还有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据说赵明诚读到这首词后,既欣赏又不服气,他一气写了五十多首,把这一首也夹在里边,请朋友评定高低,那个朋友认为五十多首词中,只有三句是神来之笔,那就是“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与此类似的词还有: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

春天缓缓的过去,红花正在失去鲜艳,绿叶正在增长浓密,词人只用“绿肥红瘦”四个字就把惜花,惜春和叹息青春易逝的惆怅都凸现出来了。

公元1126年靖康之变发生,这时李清照四十三岁,这一翻天覆地的变故,彻底惊破了她温馨的小夫妻梦,她带着十五车书,随难民潮逃到江南,三年后丈夫去世了。在古代,一个女人中年丧夫就等于失群的孤雁,时时处处都受着灾难的窥伺。她孑然一身,流寓在杭州,绍兴和金华一带,在她的词中,早年那种清脆可口的闲愁再也找不回来了,剩下的只是凄厉和苦涩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没有带来任何能使人缓一口气的轻松,“风住尘香花已尽”,春天就匆匆地消失了,这样的愁,有流落异乡的凄苦,在丧失亲人的惨痛,有国破家亡的悲哀,有理想破灭的沉重。总之这是浓缩在个人心中的时代的重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侯,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抒情主人公百无聊赖,寻寻觅觅,怎么也找不到个安顿处,于是黄昏时独自坐在窗前,听着雨打梧桐,守着怎么也黑不下来的天色,看着窗外凋落一地的菊花,一个层次分明的境界就这样被塑造出来了。词人这种捕捉艺术形象的手段,真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这首词完全用的口语,但锤炼得非常雅静,感觉不到生硬滑俗的毛病。“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种句子念在嘴里听在耳里,是那么铿锵有致,如果没人提醒,我们也许根本不会意识到这是口语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十四个叠字用的那么新颖又那么自然,更是令人赞不绝口的。

李清照有一篇词论,强调“词别是一家”,即词有特殊的表现方式,与诗不一样,她肯定柳永“变旧新作新声”的功绩,但批评柳词“词语尘下”,意思是用语俗气,市民气息太重。王安石虽然是大学者,文章写得好,但词却没法读,读起来叫人失笑。特别是她认为苏轼的

词,只是“句读不葺之诗”,而且“往往不协音律”。这其实就是反对苏轼以诗为词,打破诗词的界限,指责苏词只是句子长短不齐的诗。这种论点显然是偏于保守的,当然词是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发展起来的,一向偏于柔美,对一个女词人来说遵守这样的传统而不喜欢变革,也是可以理解的。正因为这样,她的词只写个人的“凄凄惨惨戚戚”,而诗则写与政治有关的题材。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说项羽宁肯自杀,也不肯逃到江东去,做鬼也做个英雄鬼,很显然是指责宋高宗赵构只顾逃走,丢下北方大片国土不顾,躲在杭州,做偏安一隅的小皇帝。这首诗写得真是剑拔弩张,与她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相比,简直不像是同一个人的作品。

靖康之变后,她被人诬陷私通金国,这种谣言就算不攻自破,也足以使她痛苦很长一段时间,这是可想而知的。到晚年,她又被一个再嫁还引起纠纷的私生活问题纠缠着。在词坛上她是个巨人,但在生活中她只是个弱女子。她的《渔家傲》应当就是写晚年这种悲苦心情的,从“仿佛梦魂归帝所”看,词人显然是进入了一种像做梦一样的冥想境界。

她坐在一条小船上,与无数的小船一同在天河里漂上漂下,天帝问她要到哪里去,“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于是她回答说,在诗词创作上,尽管我有惊人的成就,可太阳落山了而道路还长,我也不知道该往哪里去呢。在无可奈何中,她向天帝祷告,希望一吹九万里的风使劲吹,把她这蓬草一样的小船,吹得高高飘扬,飞到海上的三座神山上去。这意思是说,这冷气逼人的世界,我无法再禁受了。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渔家傲》

古代词坛上最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终于就这样在孤寂中沉落了,这实在是那个时代的遗憾。

《宋之韵》解说词第十八集 辛派词人

第十八集辛派词人 辛派词人,都是坚决主张抗金的,这一派的词慷慨激昂,愤呼怒吼,但都不免缺乏耐人寻味的深远意境。像陈亮就是这样,他是政论家,哲学家,主张做事要讲原则,但不能不讲功利。治国要靠农业,但不该压制工商。在小农社会里,这自然是不受欢迎的异端邪说。他上疏皇帝主张抗金,被当权者诬陷,几次蹲大狱。五十一岁时中状元,但没来得及做官,第二年就死了。他也许是中国历史上遭遇最悲惨的状元吧。 1186年,宋朝派特使去为金朝皇帝祝寿,这时金与宋已由原先的君臣关系改为叔侄关系,其实不过是父子关系罢了。陈亮在写词为特使送行时,于是大发了一通感慨: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 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槀街逢。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 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辛派另一个重要词人是刘过,刘过与陈亮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坚决主战,反对议和。都曾向朝廷上书谈如何恢复中原,都以布衣终生,没有做过官。他对自号稼轩居士的辛弃疾非常崇敬,认为不仅谋略不次于东晋系国家安危的重臣陶侃,而且还有杰出的文才。 古岂无人,可以似吾,稼轩者谁?拥七州都督,虽然陶侃,机明神鉴,未必能诗。 说得非常中肯。1203年,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重新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即掌管一路军政和民政的最高长官。他约刘过去见面,刘过当时在西湖住着,一时去不了,就写了一首词寄去,这首词说,正准备带上酒和猪肘子之类的食物,在风雨中度过钱塘江去见辛弃疾,不想被香山居士白居易,林逋林和靖与东坡居士苏轼三个人挡住了。苏东坡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西湖风景好着呢,为什么要走?白居易说,对了对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西湖这里的南高峰是值得一游的呀。林逋却说,你们两人说的不对,还是到孤山去赏梅吧,“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那多有意思,等天晴了,再去拜访辛弃疾也不晚,还是先在这里游玩一番吧。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 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 白云,天竺去来图画里,峥嵘楼观开。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 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不若孤山先访梅,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这首词,把在西湖住过的三个诗人搬出来,将他们的名句改为对话,写得像个微型的独幕剧。全词不讲含蓄,不讲跌宕,构思奇特,挥洒自如。据记载,辛弃疾看了就非常喜欢,岳飞的孙子岳珂跟刘过开玩笑说,词倒真是好词,就可惜没有药来治你这白日见鬼症。与一百年前乃至四百年前的古人聊天聊得有滋有味儿,可不是白昼见鬼吗? 刘克庄也是辛派人物,诗和词都有较高的成就,不过他比辛弃疾晚了半个世纪,又活了八十多,死后七年南宋就灭亡了。他对辛弃疾佩服得五体投地,说辛弃疾的词“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所未见”。刘克庄是南宋后期诗坛盟主。南宋前期是黄庭坚开创的江西诗派占统治地位的时期。江西派讲究用典,到后来诗成了典故展览,于是出现了反江西派的江湖派,主张不用典。刘克庄是江湖派成就最大的诗人。 十三世纪初,宋王朝想图侥幸,去进攻金朝,结果大败。于是定立嘉定和议,规定每年要交纳绢三十万匹。刘克庄写诗挖苦说: 诗人安得有春衫,今岁和戎百万缣。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 战败求和,要向金朝交纳绢百万匹,诗人还能有衣服穿吗?为满足金人的需索,西湖这里干脆砍了垂柳改种桑树吧,好多养蚕织绢去送礼呀。 刘克庄的《沁园春.梦孚若》也是一首怪词,他所梦的这个朋友,这时已经死了。因此写这首词,只是为了悼念亡友。而悼念亡友也只是由头,实际上在抒发心中的愤懑。

《宋之韵》文字解说词(1--10)

《宋之韵》文字解说词(1--10) 《宋之韵》文字解说词 第一集宋词概览 一说宋词,我们立刻就会想到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想到欧阳修的,人生自是有情痴,此事不关风与月。想到晏几道的,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想到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想到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些脍炙人口的词句时时都会在我们的耳边心上响起。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份诗意的色彩。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立志高远的第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孜孜以求的第二境,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终于成功的第三境。王国维所引的这三首宋词,依次是晏殊、柳永和辛弃疾。这三首词尽管都是讲恋爱相思的,但因写出了深度,就都醇化出哲理的倾向。 说到宋词,我们自然会想到唐诗,唐诗宋词,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双璧。总的来说,唐诗的特点是雄阔宏伟,几乎没有什么领域是不可以进入的。宋词要窄的多,但精微深细,主要写花前月下的离情别绪,听歌赏舞的所思所感。如果把唐诗比做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气势壮阔,旷莽浑厚。那么宋词则像,自古就以风景幽优美而闻名的富春江,一路幽幽静静的流去,一曲一种气象,一弯一种景色。水的碧绿,山的青翠,都那么含蓄有致,秀丽无比。如果把唐诗比作泰山,磅礴雄伟,巍峨峻拔,有阳刚之气,一望就使人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那么宋词,就是构成桂林山水的峰林,小巧玲珑,晶莹润泽,有层次,有深度,具阴柔之美。如果把唐诗比作松树,枝粗叶茂,高耸入云,像巨人一样矗立着。那么宋词就是垂柳,长条摇曳,婀娜多姿,像一个风姿绰约的美人。 词就是歌词。大名鼎鼎的宋词,就是从十世纪到十三世纪北宋和南宋,流传下来的歌词。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格律诗,词既是歌曲的组成部分,当然要随音乐一同发展变化,从隋代开始,特别是到八世纪盛唐时期,由于和西域地区交往频繁,就传进来一种叫胡乐的音乐,这种音乐与中原地区原有的音乐融合以后,又产生了一种叫燕乐的新音乐。王公贵族和普通百姓都爱听,有些歌曲唱红了流传开来以后,文人学士就产生了旧瓶装新酒的念头。干脆依照原来的曲调,自己写一首新词填到曲子里来歌唱,借以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感,这就叫倚声填词。填词所依据的曲就是词牌,康熙时编的《钦定词谱》就是收集词牌的专书,共收唐宋元这三代的词牌达八百多个,现存宋词的词一千三百多人,存词两万多首。是一份非常丰富的文学遗产。 宋王朝是在宫廷政变,即陈桥驿兵变时候建立起来的。宋王朝的建立者赵匡胤当时任后周王朝的太尉,执掌兵权。公元960年初,忽报辽国入侵,于是他带兵去抵御。开到开封东北郊陈桥驿这里时,部下竟背着他在暗中策划,将黄袍披在他身上。一阵万岁就把他喊上了皇帝的宝座。就这样,他成了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这当然是演戏,演的也并不高明。据记载,赵匡胤发迹前,曾见人写诗赞美朝阳,文字上虽然见功夫,但立意浅陋,他看了不满意,就自己写了一首。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火发,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星与残月。他还有咏月亮的两句诗说,未离海底千山暗,才到天中万国明。从这些诗就看得出来,他从来就不是个老实分子。现在兵权在握,往前走一步都能挨着皇位,他岂有不想弄个皇帝当当的,他站稳脚跟后,第一件大事,自然就是防止这种事件重演。为此,宋太祖赵匡胤导演有名的杯酒释兵权时,就开门见山告诫武将们,与其提心吊胆,争权夺利,实在不如交出兵权做闲官。多为子孙积累一些田产和金银财宝,尽情享受声色犬马的愉快以颐养天年。宋王朝从此就干什么都用儒臣,连行军布阵,镇守边关也不例外,用儒臣建成一个成熟的文官制度。 北宋的第二任皇帝宋太宗赵光义曾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宋之韵》解说词(13)千秋才女

《宋之韵》解说词【13】千秋才女 《宋之韵》解说词【13】千秋才女 古代寥寥可数的女诗人,能毫无愧色与第一流的男性诗人比肩而立的,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千秋才女李清照。李清照出身书香门弟,父亲李格非是颇有名气的学者和散文家,丈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学家,所著《金石录》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李清照从小就才华出众,诗和散文都很出色,还擅长书画,词更是宋词中独树一帜的名家,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她善于把口语锤炼得浅切平易、活泼动人,富于表现力,用于塑造鲜明的艺术形像。像她十八岁结婚前写的这首词,语言就已经锤炼得很见功力了。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抒情主人公是个大家闺秀,天真活泼无忧无虑。她内心朦胧地在寻求爱情,羞涩却又落落大方,放得开却又带几分矜持。宋代是封建意识形态逐渐强化的时代,但那种约束力对少年李清照似乎根本不存在。打秋千能打到“薄汗轻衣透”说明很有些放肆。见有人来,羞得顾不上穿鞋就跑,头发也乱了,金钗也滑落了,跑到门口,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又回头偷看一眼,还顺手抓过来一枝青梅闻一闻。这种举动,是完全不符合封建规范的,但这一串动作,却把少女健康开朗、娇憨羞涩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李清照脍炙人口的名篇,到重阳节时已过秋分,已经昼短夜长,“薄雾浓云愁永昼”自然就不是真的白昼漫长,而只是丈夫不在,空房独守,因而无以消遣的内心感受。白昼难挨,夜里更是冷清,但词人不明说,只用“半夜凉初透”这种愈变愈凉的气候来暗示,这就比说冷清更饶有余味。“东篱把酒黄昏后”的重阳节那天,菊花开得正艳,多少天过去了,应当开始萎谢了吧?因此“帘卷西风”的瞬间,看到窗外的菊花蔫萎,词人顿时敏感地想到了“人比黄花瘦”,这一声轻柔的叹息,浓缩了无限的凄苦。是千言万语的陈说,都无法代替的。全词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一种无处安顿的失落感,这固然与向丈夫,诉说相思之苦有关,但更主要的是,一个生性敏感的女词人,面对步步紧逼要剥夺女性一切参与权的社会,总会感到有一种无法抵御的压力,因而不由自主会有一种无处立足的飘浮感。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关于这首词,还有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据说赵明诚读到这首词后,既欣赏又不服气,他一气写了五十多首,把这一首也夹在里边,请朋友评定高低,那个朋友认为五十多首词中,

《宋之韵》解说词十一集大成者

第十一集集大成者 有一天风流皇帝宋徽宗到东京名妓李师师那里去玩儿,北宋大词人周邦彦正好也在,来不及跑开,就躲在床底下,宋徽宗拿出一个橙子,与李师师分吃。然后就说些不足为外人道的悄悄话。李师师还委婉地留宋徽宗过夜。周邦彦都听见了,就概括为一首词。宋徽宗知道后勃然大怒,就要把他发配到外地去,他赶忙又写了一首《兰陵王》,诉说被押出首都的凄苦,才算化险为夷。 这个故事自然是当时人瞎编的,有那首词为证: 《少年行》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可想而知,这是周邦彦写自己在歌楼酒馆里的经历。这首艳情词狎昵温柔,但点到为止,不流于恶俗,这是他比柳永高明的地方。另一首《兰陵王》则写他客居京城开封时,送别友人的抑郁心情,也与宋徽宗毫无相干。这首送别词曾风靡一时,被称为渭城三叠,是离别的筵席上必唱的,一直传唱到南宋初年,流行了几十年。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清明前后,在蒙蒙的烟气中,柳条依依地摆弄着嫩碧。从汉代起就有折柳送行的风俗,所以,这首词就借杨柳起兴。“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由“烟里丝丝弄碧”的眼前实景,转入年年来这里送别的往事,有意将情绪展开的逻辑线断开,这就叫顿挫。下面“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又折回到眼前,经常来这隋堤上送别友人,而自己也是“京华倦客”。每次来送人自己也“登临望故国”,为有家归不得而痛苦,因而接着说“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第二段写被送者终于去远了,第三段又折回到送别的地点。“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在无边的春色里,太阳慢慢地落下山去,码头上冷冷清清,只剩下词人站在那里,满心凄恻,最后,词人再一次宕开,由眼前的冷清转入回忆,“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不说眼前的分手,而说原先的相聚,用痛苦的回忆,来凸现心情的灰暗和沉重。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这首词,总是蜻蜓点水似的点到为止,避免一泄无余,力求给欣赏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总之,周邦彦的词虽然离不开男女恋情离愁别恨和个人哀怨,在内容方面没有什么新东西。但结构严谨,沉郁顿挫,情韵悠长,耐人寻味。在语言上他追求雅正,即便用口语,也能做到俗中见雅。加上他对音乐有很深的造诣,又曾做过掌管乐府的官员,因而,对词的进一步规范化和精密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到南宋末年,他就成了许多词人学习的榜样,影响达及于清代,被尊为词坛集大成者。有人甚至把他在宋词中的地位,比作唐诗中的杜甫。虽说只是从艺术成就上着眼,实际上无法相比,但也足见他的影响之大了。 把前人的诗句不露痕迹地融化在自己的词里,这是周邦彦最叫人佩服的拿手好戏。比如像他的《西河.金陵怀古》。

《宋之韵》解说词(全集)

《宋之韵》解说词(全集) 第一集宋词概览 一说宋词,我们立刻就会想到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想到欧阳修的“人生自是有情痴,此事不关风与月”,想到晏几道的“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想到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想到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些脍炙人口的词句时时都会在我们的耳边心上响起。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份诗意的色彩。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立志高远的第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孜孜以求的第二境。“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终于成功的第三境。王国维所引的这三首宋词,作者依次是晏殊、柳永和辛弃疾。这三首词尽管都是讲恋爱相思的,但因写出了深度,就都醇化出哲理的倾向。 说到宋词,我们自然会想到唐诗,唐诗宋词,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双璧。总的来说,唐诗的特点是雄阔宏伟,几乎没有什么领域是不可以进入的。宋词要窄的多,但精微深细,主要写花前月下的离情别绪,听歌赏舞的所思所感。如果把唐诗比做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气势壮阔,旷莽浑厚;那么宋词则像——自古就以风景幽优美而闻名的富春江,一路幽幽静静的流去,一曲一种气象,一弯一种景色。水的碧绿,山的青翠,都那么含蓄有致,秀丽无比。如果把唐诗比作泰山,磅礴雄伟,巍峨峻拔,有阳刚之气,一望就使人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那么宋词,就是构成桂林山水的峰林,小巧玲珑,晶莹润泽,有层次,有深度,具阴柔之美。如果把唐诗比作松树,枝粗叶茂,高耸入云,像巨人一样矗立着;那么宋词就是垂柳,长条摇曳,婀娜多姿,像一个风姿绰约的美人。 词就是歌词。大名鼎鼎的宋词,就是从十世纪到十三世纪北宋和南宋,流传下来的歌词。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格律诗,词既是歌曲的组成部分,当然要随音乐一同发展变化,从隋代开始,特别是到八世纪盛唐时期,由于和西域地区交往频繁,就传进来一种叫胡乐的音乐,这种音乐与中原地区原有的音乐融合以后,又产生了一种叫燕乐的新音乐。王公贵族和普通百姓都爱听,有些歌曲唱红了流传开来以后,文人学士就产生了旧瓶装新酒的念头。干脆依照原来的曲调,自己写一首新词填到曲子里来歌唱,借以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感,这就叫倚声填词。填词所依据的曲就是词牌,康熙时编的《钦定词谱》就是收集词牌的专书,共收唐宋

古典诗词《宋之韵》解说词(三)词坛新声

古典诗词《宋之韵》解说词(三)词坛新声第三集 词坛新声 由公元第一个千年,进入第二个千年,与晏殊同时的范仲淹,是著名的政治家。他文不入唐宋八大家之列,但确有几篇脍炙人口的名文。尤其是《岳阳楼记》,尤其是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可是说是千古不朽的。同样,词只流传下来五首,却有两三首是宋词选本必选的,俨然是一大家。同时代的晏殊和稍后的欧阳修,虽然也算政治家,但主要还是文士。他们的词,风格都没有脱出五代绮丽柔媚的风格。范仲淹则首先是政治家,他的词透出政治家的胸襟和底蕴。因而,虽然还是绮丽的,但要疏朗遒劲的多。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写情。写景先由上而下,云淡天高,黄叶飘坠;再由近而远,淡淡的秋色,淡淡的寒烟,斜阳映照,水光接天,水天之间,是一望无边的野草。这里碧天,黄叶,翠烟,斜阳……五色斑斓,交织成一幅壮阔的秋景。极目望去,“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由向往中的天外家乡转入下片的乡愁。而思绪则由远而近,从望家乡最后回到眼前,即词人站立的高楼上,词人在这里喝酒喝得太久了,“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他承受不住了,想去安歇,希望能在好梦中回到家乡。“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里面折叠着多少人生的忧患,概括的岂止是一般的乡愁旅思。 十一世纪三十年代,元昊在银川称帝,于是与北宋发生了战争。在连续失利的情况下,范仲淹被调到防御西夏的重地延安来对付西夏。他在这里整顿州兵,实行屯田,使形势稳定下来。下面这首著名的边塞词,就是在这边防前线写的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用“塞下秋来风景异”这个概括性的句子带出,点出地点是塞下,时间是秋末,环境是风景异,即与词人家乡所在的江南大不一样,然后用一些最能代表边塞风光的事物和现象来突出所以异的地方大雁南飞,马鸣风啸,号角呜呜,龙卷风旋出尘柱如烟,落日中一座孤城紧闭。环境如此恶劣,气氛更是肃杀。在万里以外的这地思家,只得用浊酒来强自按压。然而,将军满头白发,征夫满面流泪,在“羌管悠悠霜满地”的夜间,谁都睡不着,因为“燕然未勒归无计”。西夏还没有被征服,没有办法回去。 欧阳修认为范仲淹这首词调子太低沉,称之为“穷塞主”,就在一首词中说,“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认为这才真像个元帅,才真算得是边塞词。其实一比就知道,欧阳修只是说些廉价的豪言壮语,范仲淹则还真有些大将风度。 这首词沉雄悲壮,是宋词中难得的一首边塞词,给北宋词坛吹进了一股新风。对苏轼扩大词的表现领域,是有借鉴作用的。 不过,从词的发展来看,第一个把词当作话筒来向生活呼号,以爆出内心远处安顿的悲苦,使后世如同听到春雷乍响一样惊起的,还要数里程碑式的词人李后主。他固然算五代时人,但死于宋王朝建立十九年以后,代表作也都是在死前那几年创作的。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说,李后主的词是蘸着自己的血写出来的。不错,他的词是情感裂变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宋之韵》解说词(7)旷世奇才(下)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宋之韵》解说词(7)旷世奇才(下)《宋之韵》解说词【7】旷世奇才(下) 苏轼把自己的生活全方位撒进词的沃野,用独自从生活中浓缩出来的哲理去进行培育,使词万紫千红,争妍斗艳,开出了有深度的,经得起琢磨的意境。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春日出游,忽然遇上阵雨,同伴狼狈不堪,词人却“吟啸且徐行”置之度外,“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烟雨中奔走一生的准备都做好了,还会怕这么一阵雨吗?终于阵雨过后,斜照相迎。刚才那一阵“穿林打叶声”不过是一场虚惊。实际上,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过。这里有陶渊明的随缘自适,有禅宗用平常心去看待一切的了悟。苏轼抱着儒家的社会责任感来承当一切,一点不肯马虎,这当然是行不通的。知无不言的性格,黑白分明的态度,使他受尽了折磨,贬官贬得一次比一比远—— 《食荔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已经贬到了惠州,当时这是地产的蛮荒之地,他竟然声言只要天天有荔枝吃,就“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显然是无可奈何的自宽自解,然而因为他是旷世奇才,又有充满磁性的人格魅力,这使他那些藐小的政敌,忌妒得目光都发高烧。于是,他们借故把苏轼再贬到海南的儋州。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觉得真直到了人生的尽头—— 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余。 他这块有用的石头,无法去补朝廷的裂缝,被抛掷出来,也许将永远与海南这里的巨石为伍吧!这是他无法排解的悲哀。然而,他毕竟是哲人,并没有在荒凉中板结成石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他把这四年的贬谪当作一次旅游。 如今,他矗立在东坡书院这里,一派智者的深沉和学者的儒雅,来接受游人的瞻仰。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宋之韵》文字解说词(11--20)

《宋之韵》文字解说词(11--20) 《宋之韵》文字解说词 第十一集集大成者 有一天风流皇帝宋徽宗到东京名妓李师师那里去玩儿,北宋大词人周邦彦正好也在,来不及跑开,就躲在床底下,宋徽宗拿出一个橙子,与李师师分吃。然后就说些不足为外人道的悄悄话。李师师还委婉地留宋徽宗过夜。周邦彦都听见了,就概括为一首词。宋徽宗知道后勃然大怒,就要把他发配到外地去,他赶忙又写了一首《兰陵王》,诉说被押出首都的凄苦,才算化险为夷。 这个故事自然是当时人瞎编的,有那首词为证: 《少年行》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可想而知,这是周邦彦写自己在歌楼酒馆里的经历。这首艳情词狎昵温柔,但点到为止,不流于恶俗,这是他比柳永高明的地方。另一首《兰陵王》则写他客居京城开封时,送别友人的抑郁心情,也与宋徽宗毫无相干。这首送别词曾风靡一时,被称为渭城三叠,是离别的筵席上必唱的,一直传唱到南宋初年,流行了几十年。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清明前后,在蒙蒙的烟气中,柳条依依地摆弄着嫩碧。从汉代起就有折柳送行的风俗,所以,这首词就借杨柳起兴。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由烟里丝丝弄碧的眼前实景,入年年来这里送别的往事,有意将情绪展开的逻辑线断开,这就叫顿挫。下面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又折回到眼前,经常来这隋堤上送别友人,而自己也是京华倦客。每次来送人自己也登临望故国,为有家归不得而痛苦,因而接着说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第二段写被送者终于去远了,第三段又折回到送别的地点。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在无边的春色里,太阳慢慢地落下山去,码头上冷冷清清,只剩下词人站在那里,满心凄恻,最后,词人再一次宕开,由眼前的冷清入回忆,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不说眼前的分手,而说原先的相聚,用痛苦的回忆,来凸现心情的灰暗和沉重。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这首词,总是蜻蜓点水似的点到为止,避免一泄无余,力求给欣赏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总之,周邦彦的词虽然离不开男女恋情离愁别恨和个人哀怨,在内容方面没有什么新东西。但结构严谨,沉郁顿挫,情韵悠长,耐人寻味。在语言上他追求雅正,即便用口语,也能做到俗中见雅。加上他对音乐有很深的造诣,又曾做过掌管乐府的官员,因而,对词的进一步规范化和精密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到南宋末年,他就成了许多词人学习的榜样,影响达及于清代,被尊为词坛集大成者。有人甚至把他在宋词中的地位,比作唐诗中的杜甫。虽说只是从艺术成就上着眼,实际上无法相比,但也足见他的影响之大了。 把前人的诗句不露痕迹地融化在自己的词里,这是周邦彦最叫人佩服的拿手好戏。比如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宋之韵》解说词(9)婉约魁首

《宋之韵》解说词【9】婉约魁首 《宋之韵》解说词【9】婉约魁首 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他的词情韵凄婉,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他性格柔弱内向,情感细腻缠绵。由于和苏轼交往,他这个不大热心政治的人,不由自主的卷入了党派斗争,被一再贬官,一直贬到广东的雷州,最后死在文本的藤州,只活了五十一岁。 他的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缠绵不尽的情感波澜中,永远都饱和着挥发不尽的哀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这两句词正好展示出他的词给人的总体印象。他千古传诵的名篇《满庭芳》是他三十一岁时在今天绍兴为告别一个歌伎而作的。那时他还没有遭受政治迫害,按说情绪应当是轻松的,可他却写得那么缠绵悱恻,像个饱经忧患的人。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读这首词,最可注意的,一是秦观对歌伎舞女不仅没有玩弄的心理,而且是作为正式的恋爱对象。二是他的思想感情女性气质很重,展示出浓厚的阴柔美,这是他的词令人击节叹赏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实,不光是词,他的诗一样也具有阴柔美。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一夜春雷隐隐,震落细雨如丝,清早泛晴的亮色,遇在绿琉璃瓦上,反射出深一块浅一声的绿色,脉脉含情的芍药缀着雨点儿,象含着泪珠儿,蔷薇的嫩枝被雨泡了一夜,软软的,像刚睡醒一样娇柔无力。 很显然,秦观写这首诗的时候,是用写词一样的眼光来观照的。而所见的芍药和蔷薇都带着浓厚的女性气质,诗也就带出一种女人气。金朝大诗人元好问说,“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拈出退之出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这是说秦观“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两句写得非常精巧的诗,让韩愈《山石》中的“山石荦确行径微,芭蕉叶大栀子肥”这种诗一比,就显得格局狭小,只能算女郎诗。当然,元好问这话也带有偏见,因为女郎诗不过是风格偏于阴柔罢了,在诗歌的百花园里,这一格也是不可少的。苏轼能把词写得像诗,秦观为什么就不能把诗写得像词呢? 《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宋之韵解说词1

宋之韵解说词1 宋之韵解说词 第一集宋词概览 一说宋词,我们立刻就会想到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想到欧阳修的,人生自是有情痴,此事不关风与月。想到晏几道的,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想到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想到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些脍炙人口的词句时时都会在我们的耳边心上响起。从而使我们的生活 增添一份诗意的色彩。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立志高远的第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孜孜以求的第二境,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终于成功的第三境。王国维所引的这三首宋词,依次是晏殊、柳永和辛弃疾。这三首词尽管都是讲恋爱相思的,但因写出了深度,就都醇化出哲理的倾向。 说到宋词,我们自然会想到唐诗,唐诗宋词,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双璧。总的来说,唐诗的特点是雄阔宏伟,几乎没有什么领域是不可以进入的。宋词要窄的多,但精微深细,主要写花前月下的离情别绪,听歌赏舞的所思所感。如果把唐诗比做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气势壮阔,旷莽浑厚。那么宋词则像自古就以风景幽优美而闻名的富春江,一路幽幽静静的流去,一曲一种气象,一弯一种景色。水的碧绿,山的青翠,都那么含蓄有致,秀丽无比。如果把唐诗比作泰山,磅礴雄伟,巍峨峻拔,有阳刚之气,一望就使人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那么宋词,就是构成桂林山水的峰林,小巧玲珑,晶莹润泽,有层次,有深度,具阴柔之美。如果把唐诗比作松树,枝粗叶茂,高耸入云,像巨人一样矗立着。那么宋词就是垂柳,长条摇曳,婀娜多姿,像一个风姿绰约的美人。 词就是歌词。大名鼎鼎的宋词,就是从十世纪到十三世纪北宋和南宋,流传下来的歌词。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格律诗,词既是歌曲的组成部分,当然要随音乐一同发展变化,从隋代开始,特别是到八世纪盛唐时期,由于和西域地区交往频繁,就传进来一种叫胡乐的音乐,这种音乐与中原地区原有的音乐融合以后,又产生了一种叫燕乐的新音乐。王公贵族和普通百姓都爱听,有些歌曲唱红了流传开来以后,文人学士就产生了旧瓶装新酒的念头。干脆依照原来的曲调,自己写一首新词填到曲子里来歌唱,借以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感,这就叫倚声填词。填词所依据的曲就是词牌,康熙时编的《钦定词谱》就是收集词牌的专书,共收唐宋元这三代的词牌达八百多个,现存宋词的词一千三百多人,存词两万多首。是一份非常丰富的文学遗产。 宋王朝是在宫廷政变,即陈桥驿兵变时候建立起来的。宋王朝的建立者赵匡胤 当时任后周王朝的太尉,执掌兵权。公元960年初,忽报辽国入侵,于是他带兵去抵御。开到开封东北郊陈桥驿这里时,部下竟背着他在暗中策划,将黄袍披在他身上。一阵万岁就把他喊上了皇帝的宝座。就这样,他成了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这当然是演戏,演的也并不高明。据记载,赵匡胤发迹前,曾见人写诗赞美朝阳,文字上虽然见功夫,但立意浅陋,他看了不满意,就自己写了一首。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火发,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星与残月。他还有咏月亮的两句诗说,未离海底千山暗,才到天中万国明。从这些诗就看得出来,他从来就不是个老实分子。现在兵权在握,往前走一步都能挨着皇位,他岂有不想弄个皇帝当当的,他站稳脚跟后,第一件大事,自然就是防止这种事件重演。为此,宋太祖赵匡胤导演有名的杯酒释兵权时,就开门见山告诫武将们,与其提心吊胆,争权夺利,实在不如交出兵权做闲官。多为子孙积累一些田产和金银财宝,尽情享受声色犬马的愉快以颐养天年。宋王朝从此就干什么都用儒臣,连行军布阵,镇守边关也不例外,用儒臣建成一个成

宋之韵 解说词 旷世奇才

第六、七集旷世奇才 公元1082年,四十六岁的苏轼,在黄州赤壁酹江亭这里写下了震古烁今的名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这一声长啸穿越千年,一直在这里隆隆地震响,将永远叩击游人的心扉,“大江东去”这四个音搭配在一起,像一声号角,是那么和谐那么响亮那么雄劲。虽然这酹江亭上再也找不到他巨人的身影,再也问不出他悲凉的遭遇,但我们相信他还活在这里,他是不会死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首两句就像长江的巨浪,滚滚滔滔而下,气势磅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点出赤壁怀古的题旨。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来突出赤壁的险峻,极有声色。“一时多少豪杰”把赤壁之战中的英雄人物一总推入读者的想象,然后快速转入下片,用近景推出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几句话就让周瑜赢得了赤壁之战。怀古是为了抒发心中的郁积,词人于是站出来告诉读者,“人生如梦”,而自己偏生那么容易动感情,以至“早生华发”,实在可笑。 真的可笑吗?不!当时的苏轼是个有罪之人,因为三年前,他被一场卑劣的文字狱击倒了。这就是中国文学史上永远散发着血腥气的“乌台诗案”。中国古代这个学者,思想家,诗人,词人,散文家,画家,书法家兼于一身的奇才,因为写诗同情老百姓,被告发诬蔑了早已走样的新法,差点就丢了性命。 三年的时间不长,他内心的伤口肯定还在流血,他肯定还在做被推上刑场的噩梦。《赤壁怀古》就是在这种心绪下创作的。明白了这一点,读这首词自然该别有一番滋味。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读这首词,至今仍觉天风海雨气势逼人。在乌台诗案中,苏轼的一些诗被挖出来示众,用拐几道弯儿的目光,从中找出攻击王安石新法的罪证来。比如他一组《山村绝句》中有一首写道: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七十岁的老翁没饭吃,幸好春天山里面有竹笋和蕨菜,于是腰里别上镰刀去找来充饥。可是买不着盐,没法子,煮一煮淡着就这么吃了。这样的诗原本不该有什么问题,可就因为当时王安石变法,正搞得热火朝天,说老百姓吃不上饭,特别是吃不上盐,这就成了罪行。 用词来凸现英雄人物,在词坛开辟豪放一派,苏轼这个首创之功,值得大书特书。前面说过,范仲淹,王安石这些政治家,都写过豪放风格的词,不过那只能算特例,对宋代词坛并没有起到扭转风气的作用。从苏轼起,词才从歌楼酒馆里唱着玩儿的风流小曲,开始变得讲究身份,敢与诗平起平坐了。他是词坛的千里马,他是杀入词坛的赵子龙。任何难于驾驭的题材,在他面前也不敢不俯首投降。他那支能唤醒春风的笔,点向哪里,哪里就是万紫千红的花坛。他放怀歌唱着《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写这首词的时候,苏轼四十一岁,虽然已经“鬓微霜”,开始有白发了,却依然豪情满怀,要为国家上阵杀敌。他翘首追问着“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渴望朝廷调他到边防前线去,这种心雄万夫,气势豪迈的境界,不要说婉约派词人,就是不肯完全跟着婉约派走的范仲淹,王安石也是根本没想过要进入的禁区。他的笔随便点染,就像他作画一样,不求形似,只求写出心中一时的感受。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高考苏门四学士——黄庭坚

《宋之韵》解说词 第八集苏门学士 黄庭坚是苏轼的追随者,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诗与苏轼齐名,号称苏黄,为江西诗派的开山祖,对宋诗有深远的影响。书法为苏黄米蔡四大家之一,笔势强劲,一波三折,不少人认为成就在苏轼之上。他的词风格多样,但主要还是接近苏轼,像这首《水调歌头》,句式就很像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花上有黄鹂。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春天,词人走进一处山谷,只见桃花鲜艳,黄鹂鸣叫,像走进了桃花源一样。心里一高兴,他于是想一直走到山溪深处,高歌一曲,吐出心中的豪迈气概。可转念一想,又怕花丛里的露水沾湿衣服,弄得不愉快。 这首词创作时间不详,但从这种谨小慎微的心情看,大概是贬官时的作品吧。下片: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像李白那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人物哪里有呢?没有,于是因为没有能叫人开怀痛饮的酒伴儿,酒也喝得没味道,只好冷清清坐着,在明月的照耀下,“醉舞下山去”。乘兴而来的一次春游,就这样在孤寂中结束了。 这首词潇洒飘逸,展示出黄庭坚高超绝俗的气派和决不同流合污的人格魅力。“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这几句词,很容易使人想起他的诗:“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词和诗都显示出他对现实有意见,有话要说,但只点到为止,不正面说出来,而用展示的兀傲来暗示,让读者自己去想像。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精品资源]《宋之韵》文字解说词(1-10集)

《宋之韵》文字解说词(1-10集) 《宋之韵》文字解说词(1-10集)红笺一叶 《宋之韵》文字解说词(1-10集) 《宋之韵》文字解说词 [1] 第一集宋词概览 [2] 第二集晏氏父子 [3] 第三集词坛新声 [4] 第四集一代文豪 [5] 第五集奉旨填词 [6] 第六集多面词人 [7] 第七集旷世奇才(上) [8] 第八集旷世奇才(下) [9] 第九集苏门学士 [10] 第十集婉约魁首 [11] 第十一集集大成者 [12] 第十二集战乱年代 [13] 第十三集千秋才女 [14] 第十四集风雅游士 [15] 第十五集爱国词人 [16] 第十六集辛词前奏 [17] 第十七集一代豪杰(上) [18] 第十八集一代豪杰(下) [19] 第十九集辛派词人 [20] 第二十集末世悲歌 第一集宋词概览 一说宋词,我们立刻就会想到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想到欧阳修的,人生自是有情痴,此事不关风与月。想到晏几道的,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想到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想到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些脍炙人口的词句时时都会在我们的耳边心上响起。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份诗意的色彩。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立志高远的第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孜孜以求的第二境,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终于成功的第三境。王国维所引的这三首宋词,依次是晏殊、柳永和辛弃疾。这三首词尽管都是讲恋爱相思的,但因写出了深度,就都醇化出哲理的倾向。 说到宋词,我们自然会想到唐诗,唐诗宋词,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双璧。总的来说,唐诗的特点是雄阔宏伟,几乎没有什么领域是不可以进入的。宋词要窄的多,但精微深细,主要写花前月下的离情别绪,听歌赏舞的所思所感。如果把唐诗比做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气势壮阔,旷莽浑厚。那么宋词则像,自古就以风景幽优美而闻名的富春江,一路幽幽静静的流去,一曲一种气象,一弯一种景色。水的碧绿,山的青翠,都那么含蓄有致,秀丽无比。如果把唐诗比作泰山,磅礴雄伟,巍峨峻拔,有阳刚之气,一望就使人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那么宋词,就是构成桂林山水的峰林,小巧玲珑,晶莹润泽,有层次,有深度,具阴柔之美。如果把唐诗比作松树,枝粗叶茂,高耸入云,像巨人一样矗立着。那么宋词就是垂柳,长条摇曳,婀娜多姿,像一个风姿绰约的美人。

宋之韵解说词5奉旨填词

第五集奉旨填词 真正的宋词是从柳永开始的,宋词到柳永才完全摆脱了五代那种含蓄委婉的词风,采用或创制大容量的长调,层次丰富的铺写,融抒情,叙事,说理,写景于一体,展示宋代市民生活,这才是宋词不同于前代的地方。 柳永原名柳三变,主要活动于仁宗时期,也就是十一世纪上半叶后期。他出身官宦人家,但年轻时行为比较放荡,经常出入歌楼酒馆,与歌伎舞女厮混,因而不为统治集团所重。他精通音律,乐工有什么新鲜曲儿都请他填词。据说凡有井水喝的地方,就有人会唱他的词,可见他在中下层人民大众中名气有多大。他在一首词里说,既然时代抛弃他,金榜题名没有指望,那就不如干脆听其自然,在歌楼酒馆里与意中人寻欢作乐,抛开人世虚幻的功名—— 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建安时期,曹丕提出包括诗赋在内的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从那以后,诗才算是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但在柳永以前,还从来没有以诗人身份向人夸耀的。即便像李白也大喊“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仍然要以卿相自许。然而是柳永第一个喊出了“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尽管语气还有些无可奈何,还不够理直气壮,但能喊出这一声,就是了不起的大事。这是宋代市民意识的自我觉醒、自我肯定,是市民阶层在自己的价值判断中,企图摆脱对皇权依附的一次挣扎。 所记载,宋仁宗在考中进士的名单里发现了柳永的名字,竟一笔勾掉,说道: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这明摆着是欺负人,可皇帝一言既出,铁板上钉钉,柳永的仕途从此就算是断了。他一气之下,干脆署名“奉旨填词柳三变”,他还真有几分倔脾气。不过,在小农社会里要想不依附皇权那是行不通的,他最后还是不得不改掉柳三变这个容易引起误解的名字,改名柳永,走考进士做官这条路。

宋词陆游

《宋之韵》解说词 第十五集爱国词人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五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的诗,强烈地要求收复失地,驱逐金人洗雪国耻,是陆游一生歌唱的理想,是他永不衰谢的灵感。写诗这样,写词也这样。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望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这首词上片记梦,下雪的早晨到处是胡笳声,说明到处是金人,战事紧急,然后是“铁骑无声望似水”,一支纪律严明的骑兵,开赴前线。这梦游处虽然说不表是什么地方,但总不外乎词人萦回脑际的雁门、青海湖一带。这一带远在宋金以淮河边界的边界线以北,说明词人经常想的是彻底驱逐金兵,收复整个中原地区。而可悲之处正在于,收复失地只能在梦里进行。 下片写梦醒后的凄苦,一觉醒来,室内只一盏冷清清的油灯,窗外是一钩冷清清的月亮,想着要封侯万里,可毕竟已开始秃鬓,已不是最佳年龄了。这是陆游五十岁左右,在四川任职时写的词,而梦中所见,则是他四十八岁时在梁州,今汉中从军的经历。这段经历是他终生都铭刻在心的,直到晚年仍念念不忘。还在词中回忆说: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这时词人被弹劾罢官住在故乡,今浙江绍兴。与上面那首词叹息“鬓虽残,心未死”相比,按说该是另一种心情了,然而这首词苍凉悲壮,虽说晚景凄凉,但壮志未酬的感愤依然是那么强烈。起句“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极力突出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结尾却用“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的反差出凸现年光虚度的痛心疾首。 把这两首创作时间相隔二三十年的词摆在一起来读就会发现,在那风雨飘摇的时代,作为一个有血性的诗人,陆游不能没有这种杀敌报国的愿望,但实际上他既没有这种能力,也没有这种经历。仅仅是凭着一股血气,因而

《宋之韵》全部文字解说词(1-20集)

《宋之韵》全部文字解说词(1-20集) 第一集宋词概览 一说宋词,我们立刻就会想到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想到欧阳修的,人生自是有情痴,此事不关风与月。想到晏几道的,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想到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想到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些脍炙人口的词句时时都会在我们的耳边心上响起。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份诗意的色彩。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立志高远的第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孜孜以求的第二境,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终于成功的第三境。王国维所引的这三首宋词,作者依次是晏殊、柳永和辛弃疾。这三首词尽管都是讲恋爱相思的,但因写出了深度,就都醇化出哲理的倾向。 说到宋词,我们自然会想到唐诗,唐诗宋词,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双璧。总的来说,唐诗的特点是雄阔宏伟,几乎没有什么领域是不可以进入的。宋词要窄的多,但精微深细,主要写花前月下的离情别绪,听歌赏舞的所思所感。如果把唐诗比做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气势壮阔,旷莽浑厚。那么宋词则像,自古就以风景幽优美而闻名的富春江,一路幽幽静静的流去,一曲一种气象,一弯一种景色。水的碧绿,山的青翠,都那么含蓄有致,秀丽无比。如果把唐诗比作泰山,磅礴雄伟,巍峨峻拔,有阳刚之气,一望就使人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那么宋词,就是构成桂林山水的峰林,小巧玲珑,晶莹润泽,有层次,有深度,具阴柔之美。如果把唐诗比作松树,枝粗叶茂,高耸入云,像巨人一样矗立着。那么宋词就是垂柳,长条摇曳,婀娜多姿,像一个风姿绰约的美人。 词就是歌词。大名鼎鼎的宋词,就是从十世纪到十三世纪北宋和南宋,流传下来的歌词。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格律诗,词既是歌曲的组成部分,当然要随音乐一同发展变化,从隋代开始,特别是到八世纪盛唐时期,由于和西域地区交往频繁,就传进来一种叫胡乐的音乐,这种音乐与中原地区原有的音乐融合以后,又产生了一种叫燕乐的新音乐。王公贵族和普通百姓都爱听,有些歌曲唱红了流传开来以后,文人学士就产生了旧瓶装新酒的念头。干脆依照原来的曲调,自己写一首新词填到曲子里来歌唱,借以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感,这就叫倚声填词。填词所依据的曲就是词牌,康熙时编的《钦定词谱》就是收集词牌的专书,共收唐宋元这三代的词牌达八百多个,现存宋词的词作者一千三百多人,存词两万多首。是一份非常丰富的文学遗产。 宋王朝是在宫廷政变,即陈桥驿兵变时候建立起来的。宋王朝的建立者赵匡胤当时任后周王朝的太尉,执掌兵权。公元960年初,忽报辽国入侵,于是他带兵去抵御。开到开封东北郊陈桥驿这里时,部下竟背着他在暗中策划,将黄袍披在他身上。一阵万岁就把他喊上了皇帝的宝座。就这样,他成了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这当然是演戏,演的也并不高明。据记载,赵匡胤发迹前,曾见人写诗赞美朝阳,文字上虽然见功夫,但立意浅陋,他看了不满意,就自己写了一首。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火发,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他还有咏月亮的两句诗说,未离海底千山暗,才到天中万国明。从这些诗就看得出来,他从来就不是个老实分子。现在兵权在握,往前走一步都能挨着皇位,他岂有不想弄个皇帝当当的,他站稳脚跟后,第一件大事,自然就是防止这种事件重演。为此,宋太祖赵匡胤导演有名的杯酒释兵权时,就开门见山告诫武将们,与其提心吊胆,争权夺利,实在不如交出兵权做闲官。多为子孙积累一些田产和金银财宝,尽情享受声色犬马的愉快以颐养天年。宋王朝从此就干什么都用儒臣,连行军布阵,镇守边关也不例外,用儒臣建成一个成熟的文官制度。 北宋的第二任皇帝宋太宗赵光义曾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这是说,有外族政权存在并不可怕,充其量不过是打进来抢些东西,或是占一块土地。正是在这种基本国策指导下,澶渊之盟时宋王朝明明占了上风,也还是向辽国赔银子赔绢情愿妥协。而南宋初年岳家军士气正盛时,宋高宗赵构却赶紧把岳飞杀了,以防有难以预料的灾祸发生。打天下也罢,坐天下也罢,要的就是先下手为强,不杀掉岳飞,万一他真把金国灭了,成了跋扈将军,到时候谁来制服他。这样在历代王朝中,宋朝国力最弱,对外不堪一击,但内部却很稳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