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论灾难性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与对策

浅论灾难性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与对策

浅论灾难性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与对策
浅论灾难性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与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418728069.html,

浅论灾难性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与对策

作者:高继康苗柏琳肖洒

来源:《智富时代》2015年第08期

【摘要】近年来,灾难性新闻事件的连续发生,媒体工作者为了自身的利益在新闻的实

际报道中出现了违背新闻伦理、缺失人文关怀的现象。本文针对人文关怀缺失产生的影响,结合相关理论与实际案例,从政府、媒介、新闻业务操作的方面提出灾难性报道人文关怀缺失的对策。

【关键词】灾难性事件;人文关怀;新闻道德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2003年的“非典”,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 2011年动车组事故,以至于今年的“东方之星”沉船事件……,中国灾难性报道在一步步中由弱小走到强大,由幼稚走向成熟,由缺陷走向完善。灾难的发生给受难者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如何对他们的心理进行疏导,如何使他们树立起重建家园的信心,这是媒体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在坚持新闻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在灾难报道中融入应有的人文关怀,关注灾难中每个受灾个人,每个受灾亲属,每个受灾的心灵,关注人的精神状态、心理状态,弘扬人性的善良,是媒体承担这一社会责任的良好途径。

一、在灾难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一)对受难者的“二次伤害”

在灾难发生之后,许多新闻从业人员对遇难者及遇难者家属的提问涉及他们的痛苦经历,甚至是在重复性的“往伤口撒盐”,例如“您的家人都去世了,您心痛吗”,这样的提问使当事人频频陷入痛苦地回忆,无不刺激着当事人的心理,这无疑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

(二)为抢新闻而影响救助

在救灾的现场有些不道德的记者为了拍摄到最真实的画面,不惜要求救援人员延缓救助,这种情况无疑是对受难者生命的践踏,还有一些记者为了采访到被救助者的真实情况不惜伪装成伤员,这些所谓的新闻报道在阻碍着生命的获救。

(三)片面追求视觉冲击力

自从凯文卡特一副《饥饿的苏丹》的出现,加强了人们对灾难报道中新闻图片中的人文主义道德的探讨,但是,有些媒体为了追求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仍然在运用“残忍”“血腥”的新闻图片。在灾难新闻的报道中,图片传递的不仅仅是信息,更多传递的是那一份份揪着的心,怎样在传递信息的基础上又能令一颗颗揪着的心舒缓些,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新闻报道如何体现人文关怀

新闻报道如何体现人文关怀 [摘要]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能让让悲观者前行,让无力者有力。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是现代文明的要求,也是媒体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新闻报道的庸俗化、媚俗化、人文关怀缺失是媒体不成熟的现象,当媒体报道体现人文关怀的时候说明媒体的文明和成熟,本文从新闻报道的价值本位和社会价值层面出发,通过小悦悦事件的分析,探究人文关怀与新闻本位之间的密切关联,提出了我国的新闻报道应如何坚持和体现人文关怀原则。 [关键词] 新闻报道;人文关怀;分析 As an example of the little yueyue event analysis reports embodiment of humanistic concern [Abstract]News reports reflect the humane care to let bears go on, powerless to powerful. In News reported in the reflected Humanities care, is modern civilization of requirements, is media by should bear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News reported of vulgarization of, and kitsch of, and Humanities care missing is media does not mature of phenomenon, dang media reported reflected Humanities care of when description media of civilization and mature, this from News reported of value standard and social value level start, by small yueyue event of analysis, research

浅谈如何做好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报道

147 2008年? 08月?下期 学 术 ? 理 论 现代企业教育 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现代企业教育 握,准确把握工人阶级内部构成的变化,深化对工人阶级队伍发展规律的认识,始终保持工人阶级的团结和统一,不断巩固和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不断用工会工作的成功实践和创新成果来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理论。 2.3 大力发展工会会员,提高会员的维权能力 扩大工会组织的覆盖面,是工会组织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针对当前劳动力流动性大、劳动者职业变化块、劳动者的会员意识淡漠等具体情况,积极探讨在多种所有制下尤其是非公有制企业组建工会的长效机制是当务之急。工会要努力提高维权的时效性、提高工会组织吸引力,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让广大会员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享受到入会的实惠,尊重会员在工会中的主体地位,按照自上而下地成立工会联合会和自下而上建立基层组织并广泛发展会员相结合的办法,使工会组织真正建立在会员支持和认可的基础上. 结语 和谐劳资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要使工会在构建和谐 劳资关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建立和完善维权机制的外部环境,加强工会组织自身建设,力发展工会会员,提高会员的维权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工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资关系中的作用的。 参考文献: [1]邓正辉.基层工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兵团工运,2007,(2):18 [2]武玉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高校工会应发挥的作用[J].工会论坛,2007,13(6):59 [3]李富林.基层工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充分发挥作用[J].工会论坛,2007,13(6):17-18 [4]李惠斌.构建和谐社会中工会的作用初探[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7,22(1):9-11 [5]孙守权.关于工会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思考[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5(4):8-10 □ 人们不愿灾难发生,但各种突发性灾难事件的爆发,往往不是我们能够左右的,灾难事件是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和生产,给人类带来痛苦,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天灾人祸。突发性灾难事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性灾难事件,指的是来自自然界的人类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水灾等。另一类是社会性灾难,是指由人为因素或多种社会矛盾而导致的重大的、突发性事件和意外事故,如恐怖活动、战争、海难、空难、矿难、交通事故等重大刑事案件或重大事故等。 灾难事件因其意外爆发,具有突然性;冲突剧烈,具有震撼性;后果严重,具有负面性;影响广泛、久远,具有社会性。它几乎具备了所有的新闻价值要素,备受社会的关注。灾难是对生命的挑战,也是对新闻媒体的挑战和检验,笔者认为媒体如何做好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报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应做好一下几方面:一、坚持及时、准确、客观、科学的报道原则,充分满足受众的知情权。 突发性灾难事件后,记者应及时赶到现场采写新闻,突发事件的报道对时效性的要求相当之高,在媒体竞争如此激烈的信息社会,新闻人必须具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方有可能在报道速度上取胜,同时应确保报道内容的真实准确,切勿夸大,亦不能对尚不清楚的细节进行合理想象,更不能制造虚假新闻,混淆视听。在新闻传播领域中,民众依然享有知情权,媒体应履行其社会传播责任,及时、准确、客观、科学地报道受众急需了解的情况。 坚持科学的报道原则,应运用科学的思维对灾难加以解释报道,媒体应请有关专家对灾难发生原因作出解释,解答人们的疑惑,并宣传防灾自救知识,一次大规模的灾难事件正是警醒人们提高安全意识、预防灾难、珍视生命的契机,一场灾难的发生,会使人们对灾难预防及自救知识的重视程度和学习意愿大大提高,此时受众急需了解防灾、自救知识,媒体应努力做好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以消除人们的恐惧、疑虑。如果灾难再次发生,人们便有更多可能自救,脱离危险。印度洋大地震海啸发生后,许多媒介,尤其是以CCTV为代表的电视媒体邀请了气象专家、地震专家以及相关专家制作直播专题节目,使人们更加了解了地震和海啸,同时也增长了很多求生知识。又如5.12汶川地震后,有谣传说广州地区有发生地震的可能,南方都市报于6月4日刊登了《地震不日袭穗?省地震局:谣言(主)“天体引潮力”引起公众担忧,该局表示目前全省未监测到任何异常(副)》安抚了人们紧张、恐惧的心理。 二、要充分发挥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做好舆论导向工作。我们社会主义媒介应把引导舆论作为自己的一项基本任务,对社会认知、价值、态度和行动进行引导,媒体应根据各自的宗旨、受众特点和报道方针有选择地报道新闻,来把社会注意力和社会关心引导到特定的方向。越是在灾难面前,人们越容易失去理智,容易被煽动,而传媒作为重要的信息源和影响源,尤其该注意把握舆论方向,做好舆论导向工作,此处的舆论引导不是给受众虚假的“拟态环境”,而是在报道上分清主次,灾难新闻报道,需要在伤亡人数及灾难引发的矛盾冲突上给予关注,但更应关注的是受灾民众的生活,党和政府采取的救援行动,全国对灾区的帮助和支援,灾后重建等问题,让受众知道什么是事态的主流,避免因报道失衡而给社会稳定带来的不良影响。不是说对惨烈的灾难现实避而不报,是有分寸的报道,以警示人们提高安全意识,加强自救知识学习,强调舆论导向,也是要充分发挥媒体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呼吁社会援助,给幸存者力量,让活着的人看到希望。如汶川大地震后《南方人物周刊》一篇题为《生于5月13日》的文章,编辑之所以策划并选取这篇文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新生命的诞生给人们希望的报道意图。 特别注意的是对火灾、矿难等人为灾难事件的报道不能有头浅谈如何做好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报道 李文新 (中山大学国际关系系 广东 广州 510006) 摘要:突发性灾难事件因其自身特点,备受社会关注,能否做好灾难新闻的报道是对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挑战和考验,本文就如何做好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报道提出了相关原则和对策。关键词:突发性灾难事件 灾难新闻 舆论导向

浅析新闻媒体对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把握

浅析新闻媒体对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把握 摘要:灾难性事件是指那些因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对社会、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害的重大事件。作为媒体,在第一时间发布公众关心的新闻,特别是公众关心的突发性灾难性新闻,是职责所在、是追求所向,能否发出最快的最能打动人的新闻,既是对媒体实力的一大考验,也是对记者和媒体最具挑战性的要求。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新闻媒体应注意和防止灾难性新闻报道的负面影响,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新闻理念,把人文主义关怀精神渗透在各种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报道之中,来满足受众的知情权。 关键词:新闻媒体;灾难性新闻;受众;以人为本 引言 灾难性事件包括自然性灾难事件和社会性灾难事件,无论是哪个国家,无论是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难以避免灾难性事件的发生。面对灾难性事件,新闻媒体应当坚持及时、准确、客观的新闻报道原则,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提供丰富、连续的新闻信息,尊重和满足受众的知情权;讲究报道的方式和方法,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新闻理念。 正文 所谓灾难性事件报道就是通常意义上的“灾难新闻”,它是指对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事件的报道。灾难性事件一般包括自然性灾难和社会性灾难事件两类。自然性灾难是指来自自然界的人类不可抗拒的力量或由非人为因素而导致的重大事故或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水灾、沙尘暴、火山爆发等;社会性灾难是指由人为因素或各种社会矛盾而导致的重大的、突发性事件,如恐怖活动、战争、海难、空难、矿难、交通事故、桥塌楼倒等重大刑事案件或重大责任事故等。以报道灾难性事件为主要特征的灾难新闻,因灾难性事件意外出现具有突然性,冲突剧烈具有震撼性,后果严重具有负面性,影响广泛、久远具有社会性,备受各方的关注。

人文关怀的缺失及对策

浅谈寄宿制小学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随着寄宿制小学各项工作的逐步推进,学校及家长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缺失严重,主要表现在学生情感的缺失和人文环境的不和谐,为此我们要多管齐下,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在学校里能找到家的感觉,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温暖的港湾。 关键词:寄宿制小学人文关怀缺失原因对策 为了解决农村小学教育中生源相对不足、教育资源浪费、使用效率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农村寄宿制小学应运而生。在很大程度上,它让更多的农村儿童能够更加集中和便利地接受教育,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但随着寄宿制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也引发和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人文关怀的缺失显得尤为突出。 何为人文关怀,简而言之,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一句话,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从很多同学的言语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语:“这一周终于过完了;最近,我过得很不开心;我想妈妈了。”等等诸如此类的言语,听到孩子们这些发自内心的话,我们不得不反思,孩子们究竟缺少什么?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孩子们缺少的是一种人文的关怀。下面我就针对这方面的现状作个简单的分析。 一、学生情感缺失严重

(一)表现及原因之一:家庭的亲情,孩子们无法触及 家庭对于每个孩子的成长而言极其重要,而孕育于家庭生活中的家庭亲情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更加弥足珍贵,这种情感是学校里面任何一个人所无法给予的,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也是任何一个人所无法替代的。一句话:孩子的成长渴求家庭亲情的关怀。家庭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不能比拟的优势。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其语言、知觉、思维、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和情感、性格、气质、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都比较快,是一个人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家庭的温暖,家庭教育的功能与优势在这一时期显得尤为重要。家庭生活,对于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情感需要至关重要。然而,这些方面在农村寄宿制学校推进的进程中往往被忽视和低估。很多寄宿生在校期间思念家人却无法与家人进行情感交流,寄宿后感觉内心孤独、寂寞,却无法找人诉说。如何让这些优势在寄宿制学校中发挥出来,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慰藉,感受到父母般的温暖,已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表现及原因之二:部分家长对孩子在学校的生活漠不关心,教育方式粗暴单一。 当我们的学生从内心里发出迫切的家庭亲情关怀需求时,我们很多的家长却在为他们孩子的“良好”处境而庆幸。相当一部分家长觉得把孩子全天候的放在学校里,就是希望学校及老师能行家长所不行,甚至有家长认为,把孩子放在学校里,省了不少麻烦,基本上是不用再操心了。这种想法,在很多程度上削弱了家长和和孩子的亲

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南京师范大学 研究生课程考核封面 任课教师签名: 批改日期:注: 1、以提交课程论文、报告为考核形式的,填写此表; 2、填好签字后与提交材料一并送院研究生秘书处; 3、学位课总评成绩须以百分制记分。

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摘要】人文关怀是以人的价值为中心,展开对自然、社会的关注。它是从关心人的文化角度来关注社会。而灾难新闻是关于不期而至、破坏性的灾难事件的报道,报道的内容往往是人不愿看到的负面内容。因此,灾难新闻更应本着尊重人、关心人的原则,才能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 【关键词】人文关怀灾难报道 一、灾难报道 “灾难”作为一个人类并不想其发生的词,却总是时不时地在我们的周围发生。灾难,小到身边的亲朋好友不幸去世,大到一个地区千千万万的人因为一场天灾遇难。灾难具有重大性,从而具有极高的新闻价值。因此,对于灾难的关注也成为新闻传播活动的重点。那么,什么是“灾难报道”呢? 1.定义 灾难报道指的是关于天灾人祸的报道,包括各种灾难发生、发展、危害以及人类抗灾、防灾、救灾等题材、它的范围十分广泛。通常可以分为自然灾难报道和社会灾难报道。 2.新闻要素 灾难事件一般具有很大的破坏性,是每个人都不愿面对的悲剧性事实。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都会给人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害,因此具有极高的新闻价值。其中的新闻要素也是灾难新闻的特点。 (1)急迫性 灾难新闻大多是突发事件的报道。比如:地震、瓦斯爆炸、车祸等。这种突发的紧迫性使得新闻传媒机构要立马组织、开展传播活动,向公众告知有关信息。(2)变动性 一般,一件危机事件的发生总是会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演变过程。比如一场大楼火灾的发生,从开始的发现到最后确定失火原因、死亡人员,所有这些信息都不是一次性能够收集完成的,所以新闻人员往往要一直关注危机事件的发生、发展,并将收到的最新消息告知公众。 3.人文关怀定义 人文关怀是以人的价值为中心,展开对自然、社会的关注,它的核心精神是以人为本。我认为,在灾难新闻传播中,更应关注人,尊重人。 二、灾难报道与人文关怀

浅谈新闻传媒的人文关怀

浅谈新闻传媒的人文关怀 摘要:新闻传媒的出现是一种人文现象,它在报道客观事实的同时。必然会在“人文”层面对受众有所影响。作为这样一种特殊的文化制品。对受众实施“人文关怀”必然是其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我国源远流长的精神传统之一,人文关怀最早被引入我国新闻传媒领域源自“守坑者”引发的一场社会大讨论;“最美丽的女记者”称号的出现则体现了我国新闻传媒对于人文关怀开始高度重视;“陈坚之死”促使人们反思人文关怀缺失的情况在新闻传媒领域仍时有发生;“死亡”与“遇难”反映出我国新闻传媒人文关怀的进一步升华。从讨论到重视、从反思到升华,我国新闻传媒对于人文关怀的认识在不断发展,记者的具体实践也在不断进步,但仍待继续改进。本文仅就我国当前新闻传媒所体现的“人文关怀”做了简要分析,并对其产生的社会意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闻传媒人文关怀 前言:所谓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用一句话来概括,可以说,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人文关怀不仅包括关心人,还包括爱护人、尊重人。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文现象,新闻传媒必然存在人文关怀。从宏观上来说,新闻传媒必然存在人文关怀的理论依据主要来自新闻传媒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从微观上来讲,新闻传媒必然存在人文关怀的实践证明主要涉及报道内容、报道方式、报道视角等多个方面。具体而

言,新闻传媒中的人文关怀更多地体现于记者在面临新闻与道德冲突时的个人选择。这是一道记者在新闻传媒活动中时常面对的单项选择题,选择的过程异常艰难、选择的结果至关重要。选择新闻,意味着职业的必要;而选择道德,则是做人的基本。 1、新闻传媒缺乏“人文关怀”的现状 在当代,人文主义的实质主要是在理顺人与其他种种对象的关系中。确立人的主体性,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价值关怀。 1.1 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与社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必须看到人是社会的主体。在人的推动下,社会的种种变革和运动,其目的都应落脚于人自身。也就是说社会竞争机制的引入、科学技术的推广,其目的都是为了造福于人。这显然是把人等同于机器零件,要么符合需要而得到使用,要么不符合需要而遭到淘汰。在这里传媒“物化”了人性,也就更谈不上什么维护人的主体性了。从实际的传播效果来看,这样的报道也是很难得到受众(特别是下岗工人)认可的。 1.2 人与人的关系 在现今的许多报道中。反映模范人物如何全心全意为他人服务,为他人无私奉献一切的较多,关于不计报酬的报道也曾经屡屡见诸报端。然而却很少见到报道模范人物在为他人奉献时,他人是如何理解、如何帮助、如何关心他们的。不求索取。只求奉献当然是一种值得报道和学习的行为。但单方面集中在如何奉献上。是不符合实际的,也很难在受众中产生共鸣。 1.3 人与自身的关系

灾难新闻报道问题和案例

1、不尊重公众知情权 知情权是指公民有知悉、获取社会资讯及公共信息的权利和自由。 表现:许多媒体对于一些突发事件和事故,出于种种考虑,选择了沉默或者回避,比如政府干预,没有对灾难事故予以或者迅速作出反应,媒体的这种“失语”现象是不尊重公众知情权的表现。媒体的“失语”现象在SARS事件中尤为典型。 案例:2003年,在SARS传播的初期,我国几乎所有的媒体都无一例外的集体性“失语”。2003年2月初的广州,尽管从2002年的11月起,非典就开始在广州周边的城市流行,抢购板蓝根、食醋报道在广东、内地流传,但主流媒体一直没有给予正面报道。当广州市内大规模传言四起的时候,主流媒体依旧保持了不应有的沉默。3月间,广东一家报纸有关“非典”的报道被认为不合时宜。直到广州市召开了相关的新闻发布会后,媒介才‘开始较为系统、正面地回应大规模的传言,并对SARS病毒的流行情况进行报道。3月26日,新华社称北京输入性非典型肺炎得到有效控制—这是首次有关北京“非典”的官方报道,而北京当地媒体依然保持沉默。4月3日,举行的首次中外记者新闻发布会打破了传媒集体失语的状态,专题、专版纷纷上马。’2008年的南方雪灾的报道前期,媒体对信息披露滞后,轻描淡写的报道导致灾情未得到充分反映,影响救灾工作的进行。 .2、灾难新闻报道缺乏科学性 表现:陕西宝鸡出现的神婆“作法”、“避邪”防“非典”:香港庙宇因SARS来袭,香火格外兴盛;在以华人为主的新加坡,传言一位过世多年的高僧托梦:黑糯米煮水饮下可抗SARS,一时坊间所存黑糯米被抢购一空,狮城米贵,诸如此类屡屡发生。而某些媒体对谣言、错误的防制措施不加批判反津津乐道. 3、灾难新闻报道缺乏人文关怀 灾难报道体现人文关怀,要求媒体关注灾难中的人以及人的生存状况,在直面悲剧的同时,从人性角度审视灾难,关注灾难中的生命,以及灾难中的人的行为、困境及精神状态。 (1)掠夺式采访

灾难应急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灾难应急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摘要]灾难性事件作为突发性新闻,其社会关注度极高,也是各家媒体竞相报道的重点。灾难报道极易对受害人及相关人员造成伤害和二次伤害,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此,灾难新闻的报道应该“以人为本”,体现出应有的人文关怀。透过近期南方冻雨和98年特大洪水报道的对比即可看出媒体通过人文关怀才能拉近与群众的距离,通过转变观念等多种措施,相信我国灾难报道会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灾难灾难新闻人文关怀 [正文] 灾难是指由某种不可控制、难以预料的破坏性因素引起的、突然的或在较短时间内发生的、超越本地区防灾力量所能解决的大量人员财产损毁的现象。用“多灾多难”形容中国一点也不过分。笔者查到一个1993年的资料,“自1949以来,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5”。灾难一直离我们很近。 如今灾难性事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媒体在此类事件的报道中通常都会派出精兵强将,争分夺秒“抢新闻”。灾难新闻不同于其他的新闻体裁,它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以及挑战:第一大挑战即信息高度“碎片化”,每个记者看到的都是自己眼前的一点东西,无法做持续的观察;更严重的挑战是记者面临的恶劣的工作环境;第三大挑战即灾难时期的宣传禁令比往日更多,宣传部门恨不得连下12道金牌,召回记者,此时的新闻报道有许多人为设置的禁区。所以说灾难报道非常不易,发出有深度、有内涵的灾难报道更加不易。 一、灾难新闻采写要求、报道方式的特殊性 灾难新闻具有其鲜明的特点:首先,灾难新闻具有突发性,灾难大多突如其来,需要记者呼之即来。其次,灾难新闻具有严肃性和客观性,灾难本身具有悲惨性,灾难新闻则应起到传播灾情、争取救援的重要作用,人命关天,必须客观、真实、准确,马虎不得。灾难新闻还有科学性的要求,灾难发生后,媒体必须通过报道澄清人们认识上的愚昧和麻痹,力戒迷信等非科学色彩,通过对专家的采

灾难性新闻采访的几点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418728069.html, 灾难性新闻采访的几点思考 作者:谢彬 来源:《新闻世界》2008年第07期 【摘要】灾难性新闻采访报道时,新闻工作者应注意遵守新闻的操守、职业道德,要尽可能的给予遇难者及家庭宽广的人文关怀,真实客观公正地将灾情反映给各级党委政府,告诉给广大的受众。 【关键词】灾难性新闻采访 目前,灾难性新闻越来越频繁地见诸于各家媒体,随着环境的逐步宽松,类似的报道可能会越来越多。作为媒体,特别是党和政府喉舌的各级党报党刊理应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体现出应有的人文关怀。然而,由于灾难性新闻不同于一般的新闻,往往现场惨烈、伤亡严重、影响广泛。尤其是作为新闻主体的“人”,在灾难性新闻中处于“非常态”的情形,如受伤、死亡、悲痛、绝望等等。而这种“非常态”的表象常常是人们不愿意示人的,媒体对当事人“非常态”情形的公开展示,有可能会使当事人受到进一步的伤害。因此,媒体记者在灾难新闻报道中面对“报道,还是不报道”、“先报道,还是先救人”、“以人为本,还是以新闻为本”等选择时,该如何把握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 一、灾难新闻采访和报道中违背职业准则现象 也许大家还记得这样一件事:上海《新闻晚报》记者李宁源采访在阿富汗被恐怖分子打死的一民工家属时,该民工的家人为了不让88岁的老太太因获悉儿子去世的噩耗而发生意外,拒绝记者采访。记者退出后,村委会负责人陪同当地领导和一群记者浩浩荡荡来到该家,硬是冲进家门。领导在老太太的极度悲痛中完成了“亲切慰问”,随行的记者抓拍到了具有震撼力的痛苦镜头和画面。①在这场“采访,还是不采访”的选择中,李宁源失去了一次新闻报道的机会,却坚守了做人的基本准则。与其相比,硬冲入罹难者家中的记者无异于一群野蛮的掠夺者,在“深挖”到了自己想要的素材后扬长而去,留给罹难者家属是永远的痛楚。 此外,无视被采访对象的感受,为了追求最佳效果,人为地摆拍和导演,诱导当事人回忆伤心往事、陈述痛心的遇难经过等现象时有发生。笔者曾经在采访过程中遇到这样一件事:一初级中学3名学生在放学的路上到河边洗手,一名学生不幸滑入河中,另外两人施救也被带入河里,结果3人先后遇难。事情发生后,学校和当地党委、政府立即组织救援。新闻单位事后获悉这条新闻,纷纷前往该学校采访,为了表现当时的抢救场面和另外两名学生的救人义举,

浅谈新闻传播的人文关怀

浅谈新闻传播的人文关怀 [摘要]最近几年,新闻界越来越重视人文的关怀。本文阐明我国人文关怀在新闻传播里的意义,并且分析了人文关怀的缺失,从新闻报道与媒介管理的角度探讨人文关怀。 【关键词】人文关怀;新闻传播;缺失原因 一.前言 新闻传播伴随科技的发展,其信息的收集量也逐渐增多,牵涉的方面也逐渐加大。而新闻媒介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观众的接受程度日益重要,因此新闻传播中应特别注重人文关怀。新闻媒体也需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指引受众的人群有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秉承科学发展观,以各个阶层的利益为准则,如实报道,做到不偏袒与不避讳;并且还应多加关注弱势的群体。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媒介可以改变人们的观念,通过自身独有的方式,报道及宣传社会新闻,平衡社会的矛盾,调节人们的心态。 二.新闻传播中人文关怀的体现 (一)转变观念。传播的理念开始有所改变,越来越关注人的生存及情感的变化。最近的几年里,新闻界越来越深入了解人文关怀的理念,注重人文关怀。主要的表现是传播理念以人为本,特别关注平民百姓。在传播的内容上,以朴实的劳动人民及时下的热点问题为主;表现传播的方式主要是运用朴实的语言,让新闻传播能真真正正的属于大众媒体。 (二)定位精确。新闻传播的定位越来越精确,特别是以目标的受众人群及新闻的特点判断新闻传播的策略及风格;目前新闻传播也越来越重视受众的人群,根据受众的多样化,适时实行专业包装。尽管媒体的种类越来越多样化,但是单个媒体的形式及内容也更精致与丰富。不管是报纸还是电视,皆应跟随时代的步伐提升自己,更加贴近受众人群的习惯及爱好,体现多角度人文的关怀。 (三)改变表现方式。新闻传播的媒体在表现手法上改变过去死板的方式,变得越来越灵活,使受众的人群获得得到最佳的效果。在同受众人群沟通时,应倍加重视互动及反馈,不但要注重读者的来信与来电等形式的反馈,还应运用手机讯息、互联网及有奖竞答等方式,增强媒体与受众人群的互动能力[1]。 三.新闻传播中人文关怀的作用 (一)新闻人修炼心性及认知自己的作用。新闻传播在社会文化与社会变迁中处于的地位较为敏感,主要在于它是一种特别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在这活动的主体,即新闻人要把人文关怀的理念融入到工作里,主动尊重观众与关照观众,这些不但只对新闻媒体有影响,对于所有的新闻事业甚至是整个社会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对新闻人自身而言,也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的。不过他们经常要承受普通人不能想象的压力,因而新闻人在贯彻人文关怀的理念与以人为本的思想时,也能帮助自己找到精神的家园。 (二)提高媒体的公信力。受众对媒体有依赖与信任心理主要是依靠媒体自身的公信力,这种品质的表现主要是媒体对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媒体一定得使受益的人群得到满足,才能积累人气,获得他们的信任。但是媒体也不完全是依赖受益人群的思想,媒体自身应把握分寸,因为新闻的传播是追求真善美,感染周围的人。新闻传播重视人文关怀的理念,有利于提高媒体的公信力,增强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中西方灾难性报道的比较

中西方灾难性报道的比较 新闻学一班张浩田411051摘要: 东西方新闻价值中总是有一些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主要包括: 时效性、接近性、重要性、冲突性、趣味性等,在这一方面,东西方新闻界认识比较一致,因而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灾难新闻都很受关注。 探析东西方差异性有利于我们的借鉴。 关键词: 灾难性报道新闻比较差异所谓灾难性新闻,它是指对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事件的报道,灾害,是指由于瞬间爆发的、不可控制和难以预料的破坏性因素引起的,突然的超越本地区防灾力量所能解决的,大量人畜伤亡和物质财富毁损的现象。 灾难性事件一般包括自然性灾难和社会性灾难事件两类。 自然性灾难。 所谓自然性灾害,是指自然变异超过一定强度,对人口和经济造成损失的事件。 自然性灾难主要分为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 前者如地震、塌方、雪崩、地裂缝、火山喷发等,后者如淫雨、干旱、冷冻、等。 两者的关系密切,常常互为因果。 例如2003年伊朗发生的大地震,两万多人死亡,全世界的媒体都迅速地给以报道。 社会性灾难。

社会性灾难是指由人为因素或者各种社会矛盾而导致的各种突发性的意外事故,如汽车相撞、火车脱轨、飞机失事、游轮翻沉、房屋倒塌、火灾、工矿伤亡等,都无谓地造成生灵涂炭,是人类文明的损失。 特别是那些重大事故,如前苏联切尔诺贝得核电站事故、俄罗斯核潜艇沉没、“ 9。 11”恐怖事件,美国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失事等都震惊世界,引起全球关注。 我国新闻传媒长期以来坚持“稳定压倒一切”、“团结稳定鼓劲”的导向原则,以灾难新闻为代表的负面报道一般被视为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无益于鼓舞和激励人们斗志和信心的新闻题材,但随着改革开放和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受新闻事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媒体部门观念变更以及受众需要的推动,灾难新闻开始较多地出现在大众媒体的视野中,并开始向以“事”为本位、追求信息层面意义的价值取向转变。 从目前的文献来看,有关灾难事件的报道大体有两类称呼: 灾害新闻或灾害报道;灾祸新闻或灾祸报道。 此外,鉴于黑色作为不幸、悲哀或死亡的象征意义,所以,也有人把灾难新闻形象性地称为“黑色新闻”。 然而,在西方新闻学的术语中,没有相对应的“DisasterNews”一词。 这恐怕跟西方的新闻观念有关,因为在他们的新闻定义里,灾难本身就意味着是新闻。 因此,也就没有单独的“灾难新闻”的概念。 但是,东西方新闻价值中总是有一些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主要包括: 时效性、接近性、重要性、冲突性、趣味性等,在这一方面,东西方新闻界认识比较一致,因而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灾难新闻都很受关注。

论新闻传播的人文关怀

论新闻传播的人文关怀 一、何为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在当今社会是一个时髦的词儿。 “人文关怀”,普通人的理解很简单,就是对人的关怀。“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又很难确切指陈的概念,“人文”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等等密切相关。 人文关怀的理念并不是自古就有的,它是随着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逐步产生的,它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一个标志。“人文”与“神文”相对,在文艺复兴时期被提出的,它反对中世纪的宗教蒙昧主义对人性的戕害,主张恢复人存在的本身的自然性。人文主义的形态几经变迁,其核心却基本保持稳定,那就是承认人是目的,肯定人性的价值、意义和人的主体性。 而今,人文关怀的理念已从文学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方方面面,并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越来越多的企业集团、知名品牌在其广告中,绞尽脑汁表白如何“以人为本”,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由此可见一斑,在当今经济社会中,无论是源于人本性的回归,还是出于对商业利润的追求,以人为本都是大势所趋。 在当代,人文主义的实质主要是在理顺人与其他种种对象的关系中,确立人的主体性,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价值关怀。它的外延可能包括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的尊严的肯定、对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等若干个层面,但其核心内涵是对人本身的一种关注。通俗些说,就是良心、爱心、社会责任心的体现。 人文关怀是既要关心、贴近人的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也要关心和满足他们在这方面的需求。体现在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明天的思考,它关怀的是我们人类的和谐发展,体现了对所有生命的尊重。在新闻报道中努力体现人文关怀,是时代的要求,是现代文明的要求,是媒体文明和成熟的重要标志,更是记者的使命与价值所在。一名有良知的记者应时刻把“人文关怀”的理念存放在心中、体现在笔下。而要将此体现在日常的新闻报道中,就是要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权益,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娱乐生活方式,把人的情感、人的感受充分考虑在新闻的各个环节中。 新闻的人文关怀,主要表现在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各种需求的肯定。它以人为本,集中体现了对人的关心和尊重。它不仅着眼于生命关怀,而且着眼于人性、精神、情感和道德的关怀,把人的生存、人的作为、人的发展当作考察一切事物的价值取向。 二、当前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新闻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体制的变革导致了人文关怀在新闻界的回归。重视人文关怀已成为当今主流新闻传播观念中的一个亮点,这是新闻媒体提高自身文化品位,塑造媒体良好形象乃至提高市场竞争的关键,也是一家媒体成熟的重要标志。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一些非主流媒体在市场化转型和经济腾飞的狂潮中迷失方向,为了营利不惜以牺牲人文关怀为代价,结果导致了媒体公信力的下降和社会责任的缺失。当前新闻报道人文关怀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个人隐私的侵犯和利用 近些年来,媒体对人的多层次需求的关注表现出全方位的热情和细心,尤其是人的精神

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浅析和启示

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浅析和启示 (一)灾难性报道关涉政府公信力 所谓新闻传媒公信力指社会公众对于新闻传播媒介在新闻传播方面的真实性、可靠性及权威性等的总体评价。近年来,我国媒体对灾难、突发事件的报道大大增加,反映出自2003年非典危机以来,政府在信息公开透明上出现了较大的飞跃。在以民族国家为主题的社会,政府总是最重要和最有力的控制者和把关人,政府是网络时代的最终把关人。甬温动车事故中政府在整个新闻报道中起着舵手,更起着发动机的作用。当然,政府的新闻宣传是具有一定的政治原则的,具体包括:党性原则;群众性原则;真实性原则;稳定压倒一切原则;社会效益优先原则。政府有什么样的媒介观,将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广大人民群众接收到的信息。无论是自然灾难还是事故灾难,无论出于良心道义还是出于社会公正,利用灾难进行宣传和感动是必然行不通的。雷击还是天谴,无论是气候影响了通信还是上帝拨动了铁轨,也就是说,无论怎样解释这个事故,这个事故的发生都不能再归结为“技术”或者“自然”了,都不能用简单的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宣传来取代事故本身的震撼和愤怒。这正是灾难美学和公众期待的落差所在。从灾后救助到灾后重建,从社会性的慈善救助到政府性的物资调配,一场灾害,往往成为考察一个国家资源操控能力和权力道德水平的特殊视角。灾难到来之时,也就到了人类生存的“临界时刻”,在这种情景中,我们的政府选择怎样的态度面对灾难,将直接影响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因为今天的受众已对新闻事件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于是,总理所说的“回答”,也就不仅仅是解释,也是反思、问责和调整。简单地说,这次动车事故所凸显出来的问题,必须用整个社会体制的自省来回答。政府这个强势把关人也无法控制。 对于铁路部门来讲,事故频发民众怨,不能只用表歉意托词来敷衍。当事故发生后最重要的不是急于去推卸责任,而应当是认真查找原因,做好善后工作,切实保障高铁生命线的安全运行。换句话说,应对危机忙公关,不如把善后工作做实在。出现故障并不奇怪,让人担忧和后怕的是事故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铁路的运营管理究竟以公众利益为重,以乘客为中心提供优质服务;还是只维护铁路本身的利益,尽心竭力围绕着不可能完美无瑕,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可能出现故障的高铁打转,以至于面对问题时甚至不惜文过饰非,拖延塞责。进入“后高铁时代”,相关部门要做的是给中国高铁开一份体检报告,正面回应和消除公众对高铁安全的担忧。 政府在灾难事件中的积极作为,是灾难新闻中引导舆论的重要内容,通过这 些报道,缓解了灾难带给公众的心理压力和恐慌,维护了社会正常秩序的运行,也使社会舆论朝着积极、乐观的方向发展。 (二)灾难性报道要平衡正负面宣传 在甬温动车事故报道的新闻话语运作中,绝大部分是“正面宣传”的角度,以发挥“喉舌”的舆论导向功能,灾害报道,包括政府的重视、采取的措施、干群的奋战等都从这种角度的切入。例如:《全力做好甬温线特别重大事故处置工作》、《温家宝到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现场悼念遇难者》和《第一批冲上去救人的大多是打工者》。但同时也体现出了监督功能的缺失。关于动车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这个事故给死者家属带来的创伤报道的都很少。有些人认为,正面宣传不能讲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否则有损正面宣传的效果。实际上,这种想法恰恰不符合客观实际,也不利于增强宣传效果。记者和编辑忽视事物的两重性,只讲好的,不提问题,即只颂扬人生之善和党领导如何抢险救灾,就会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使新闻的可信性降低。《南方都市报》的《动车荒唐追尾,三问出事原因》、《恢复秩序高于抢救生命,是令人心寒的价值莽断》、《谈判格局不对等,霸道赔偿何谈抚慰人心》等深度灾难报道不仅

灾难报道的人文关怀缺失现状及原因

灾难报道的人文关怀缺失现状及原因 摘要:灾害事件的报道主题是引领导向、消除疑虑、传播信息、服务大众。新闻记者除及时、客观、真实的地报道灾难、科学理智的分析灾难外,还应尽量还原生命个体在灾难中的真实情况,去挖掘生命在灾难中的尊严与价值,让人们感受到无私、坚强、智慧等人性光辉,以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去抚慰那些受难者以及关注灾难中的人们。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指出,人文主义始终坚持“两个核心”不变。这“两个核心”就是,一是人文主义以人和人的经验为关注对象;二是人文主义尊重人的尊严,因为每个人都是有尊严、有价值、有权利的,无论弱者、强者。简单的说,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将人作为考查一切事物的中心的价值取向。 对于灾难报道的人文关怀的现状认识,学界基本存在较为一致的看法。新闻在报道灾难性事件中对于人文关怀的体现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目前,灾难报道在人文关怀方面还不尽如人意,存在诸多方面的缺失,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追求轰动,漠视生命。学者任冬梅对于此现状举了这样的例子:2004年9月1日,俄罗斯北奥塞梯别斯兰的一所学校遭一帮武装分子袭击,400多名师生被劫持为人质,后来俄安全部队采取强攻,恐怖分子引爆炸弹,导致338人死亡。全球各大媒体都做了详尽报道,在图片运用上,不少媒体为了吸引眼球,都采用了同一张图片,图片上是一名遇难学生被炸得已不完整的遗体。从新闻角度看,这种处理或许可以给报纸带来短期的关注效应。但对于遇难者及其亲人而言,这无疑造成了二次伤害。 第二,隐匿消息,剥夺受众的知情权。学者饶瑶举了唐山大地震的新闻报道为例:1976年7月29日,即唐山大地震发生的第二天,《人民日报》采用新华社通稿——《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灾区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灾》对这场灾难进行报道。该消息对灾情的报道极为简略,只有十几个字的概括陈述,灾情等内容被彻底地忽略了。学者陈南、周毓也指出:“非典”初期之所以在广州引起一片恐慌,就是有关部门对这个突如其来的灾难事件进行了隐瞒,剥夺了受众的知情权。而受众的优先知觉又容易被诸如此类的灾难性新闻激起。小道消息四起,没有权威部门的证实势必引起人心惶惶,有些不法商贩甚至乘机散布谣言,在混乱中大捞一把。 第三,深度报道与后续追踪不足。学者郭伟以2004年12月26日的印度洋海啸为例,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此次印度洋海啸的报道从最初的发布伤亡情况、记录幸存者逃生经历、追踪紧急救援进程扩大到质疑预警机制的缺失、预防传染病和瘟疫、呼吁全球赈灾等与海啸相关的更广阔范围,但是具有调查分析性质的深度报道比较欠缺。此次海啸过后的相关善后工作理应在媒体的配合报道下迅速展开。同时,公众得知灾难的消息后慷慨解囊,捐款人需要知道他们的钱

课外讨论案例2: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缺失

面对没心没肺的“新闻语言”,应当怎么办? 时间:2005年6月10日作者:side 来源:世纪学堂 对弱者的冷漠和对苦难的调侃 事例一:2004年9月4日,中央电视台4套《今日关注》栏目,在对俄罗斯别斯兰人质危机事件的报道中,滚动播出有奖竞猜人质死亡人数。有奖问答:俄罗斯人质危机目前共造成多少人死亡?下列哪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A、402人B、338人C、322人D、302人。 事例二:2004年6月,阿富汗发生中国工人遇袭事件,11人遇难,4人受伤,上海东方电视台在节目播出中打出滚动字幕——发送短信到xxx选择中国工人遇害的袭击者:A,基地组织;B,东突分子;C,当地势力。猜中者有机会获得美国某电视公司的电视卡,每周两位幸运者! 评论:我们要求媒体有人文关怀,但这对于某些媒体从业者来说,要求是太高了,他们现在的问题,是要有一点人性,补一点起码的人道主义,不要再拿当事者的苦难来当笑料。 事例三:吉林某报,报道一跳楼自杀者,标题为《昨晚上演高空飞人》。 评论:在这里,你几乎看不到媒体对遇险者命运的关注,这件事情之所以会得到报道,只是因为它有几分稀奇,而不是因为它事关一个人的生与死。 事例四:吉林某大报刊登图片报导,针对长春街头的流浪汉,用了这样的标题——《睡在街上羞不羞?》。 评论:如果有席梦丝,谁会到街上睡?对弱势者,我们见到的不是帮助、安慰,而是斥责与鄙夷。 事例五:江苏某行人被农用车撞倒,又被该车从头部轧过,当场惨死于血泊中,9月6日,该省一媒体赫然出现《骑车人“中头彩”惨死》的标题。同是这家媒体,不久前在报道另一起相似车祸时,用的标题更绝:“公交车轮从头越”。 评论:作为一个常人,这样的悲惨场面谁也不愿意看到。而该报却颇费心思,分别采用了双关(“中头彩”)和套用诗句(“从头越”)的文学化表现手法,以期为标题增添一些娱乐元素。我在想:如果该文作者不幸被恐怖分子割头,次日该报会不会出现这样的新闻标题——《从无冕之王,到无头苍蝇》?

新闻报道人文关怀缺失的社会根源

新闻报道人文关怀缺失的社会根源 2011年12月24日羊城晚报刊登一篇新闻《广东一省人大代表在吃猫肉火锅后中毒身亡》:广东省人大代表、高州市云潭镇源兴木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龙利源,于23日下午在阳春市八甲镇八甲火锅城与人吃火锅时出现中毒症状,经送当地医院抢救无效死亡,一起吃火锅的另外两个人也出现中毒现象,但经医院抢救已脱离生命危险。&&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序进行,死者家属情绪稳定。我们发现,似乎只要发生灾害事故,那些新闻报道中都少不了一句情绪稳定:广东连州发生特大交通事故,造成32人死亡,目前,伤者和死者家属情绪稳定;辽宁昌图烟花爆炸37人死亡,目前,死者家属情绪稳定。当重大事故或灾害突然降临,造成人员伤亡,无论其家人的表现以一种怎样的形式呈现出来,作为新闻记者也不能用情绪稳定去简单的表述。这种所谓情绪稳定,其实是记者的造谣,也违背了新闻从业人员最起码的职业道德,更加凸显了灾难新闻报道人文关怀的缺失。 一、人文关怀的内涵 人文与神文相对,是在文艺复兴时期被提出的,它反对中世纪宗教蒙昧主义对人性的戕害,主张恢复人存在的本身的自然性。人文关怀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维度之一。人文关怀的核心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等等。新闻的人文关怀,主要指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个性、人的生存状况与符合人性的各种需求的肯定。它以人为本,集中体现了对人的关心、爱护和尊重。它不仅着眼于生命关怀,而且着眼于人性、精神、情感和道德的关怀,把人的生存、人的作为、人的发展当作考察一切事物的价值取向。 二、人文关怀缺失的社会根源 康德早就告诉我们人是目的,毛泽东也讲过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位可宝贵的。但在实践中人依然有意无意地被忽视。媒体作为社会中一个担负特殊精神使命的社会组织,它的思维方式、实践活动必然受到社会背景环境的制约和规范。 1.社会转型期社会观念转型的影响。自媒体产生之后,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价值观念所倡导、鼓励或所贬抑、批判的东西,就是媒体进行实践活动与思维活动的心理基础和所遵循的原则。媒体要使人们的思维活动具有与该社会制度整体特征相一致的思维属性和思维品质。但是,这又基于媒体对于社会氛围与环境的判断。因为在社会转折和变迁时期,社会制度对人们思维活动的影响尤其明显。社会转型是指人类社会由一种存在类型向另一种存在类型的转变,意味着社会系统内在结构的变迁,意味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等各方面全面而深刻的革命性变革。我国的社会转型期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革开始,这一阶段社会文化传统的转向、价值观念的更新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都面临着重大的变革。在这个时候,由于新事物与原有思维方式的冲突,会给人们的思维乃至精神造成巨大的冲击,使人们因为失去了原有的判断标准而无所适从。正如布莱克所强调指出的:现代化是一个创造与毁灭并举的过程,它以人的错位和痛苦的高昂代价换来新的机会和新的前景。媒体也同样面临这样的困惑。但是,不论在怎样的情况下,媒体都应该把握住社会公共利益的标准,把握住人文关怀的尺度,回归新闻的本质真实。同时,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媒体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必须依据其在社会关系中所承担的角色,并以此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参照点。媒体思考问题的立场、角度和出发点,也要随着自身在社会关系中地位、角色的变化而变化。 2.思维传统的制约。在思维传统中,沉积着一个民族以往的意识形态,即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哲学等思维观念、社会心理,以及以往的社会风俗、习惯和其他文化因素等。人们的思维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思维传统的影响与规范下开始的。媒体也是如此。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统治,这种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否定人、压抑人性的,在这种文化环境下形成了漠视人、漠视人的生命、漠视人的精神的思维传统,宋·陈元靓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