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物理总复习知识点大全

初中物理总复习知识点大全

初 中 物 理 复 习 提 纲

板块一: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音叉激水、小球弹开、鼓面跳珠----“转换法”)

2、 声音的传播: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类比法);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是传声的 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抽气机、真空罩、闹钟实验)

3、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及温度有关;15℃空气中声速为340m/s.一般的,V 固 > V 液 >V 气

二、声音的特性

1. 音调: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有关,物体振动得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得慢, 音调就低。 (“女高音”、“男低音”、“声音尖细、低沉”)

弦乐器的音调:长短、粗细、松紧决定音调的高低(长、粗、松音调低,短、紧、细音调高。拨动钢

尺与此类似)。 管乐器的音调:空气柱的长短决定音调(越长音调越低,越短音调越高,如笛子)

2. 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音,人耳听不到。(蝙蝠、海豚;B 超;倒车雷达;超声探伤仪)

3. 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声音,人耳听不到。(地震、海啸、台风、火山喷发)

4. 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用 力敲打、吹奏,发出声音响度大)(震耳欲聋、放声高歌、低声细语)

5. 音色:声音的特色。音色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辨别不同乐器、不同人的声音)。

例、关于下图所示四幅图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图片甲所示的实验表明,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 .图片乙所示的实验表明,声音是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

C .图片丙所示的装置只能用来探究响度和频率的关系

D .图片丁中的蝙蝠是利用发出的次声波来辨别方向的

三、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 控制噪声:防止噪声的产生(禁鸣、消音器、高考期间禁止广场舞等);阻断噪声的传播(隔音屏、

植树造林、关闭门窗等);防止噪声进入人耳(戴耳机等)。(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途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四、 声的利用

1. 声波传递信息。(雷声预示下雨、B 超检查身体、敲击铁轨判断有无松动、探伤仪等)

2. 声波传递能量。(超声波清洗精密仪器、打结石、震碎玻璃)

3. 超声测距:测海底的深度,测两山之间的距离,测鱼群的位置

4. 回声定位:蝙蝠避开障碍物,汽车的倒车雷达 (超声波指向性强)

板块二: 光现象

一、光的传播

1. 光在同一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现象:影的形成、日食月食、小孔

成像;应用:射击瞄准,站队看齐等)

2. 光线:(建立物理模型法)

二、 光的反射 (b 级

)

甲 乙 丙 丁

1. 反射实验:(平面镜水平放置,纸板竖立;沿ON 将纸板B 向后折观察是否看到反射光;改变入射角大

小观察反射角变化)(写光线时按光路顺序写)

2. 光的反射定律:“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特点:“光路可逆”。

3. 两种反射:1、镜面反射:平滑表面发生的反射。如:平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面、平面镜。(只有在

反射光线的方向才看得到物体)2、漫反射:凸凹不平的表面把光线向四面八方反射。(我们能从不同角度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物体的表面发生漫反射)

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4、 光的反射成像现象:水中看白云、飞鸟、月亮、倒影,看到的水面上物体的像都是反射形成的虚像。

三 、平面镜成像 (b 级)

1.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是正立的虚像 (2)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

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

(“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和“反射定律作图”)

2. 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包括透镜)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都是倒立的(如:小孔成像、照相机、投影仪)。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都是正立的。

例: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在观察到蜡烛A 的像的

同时,也能观察到 ,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比较大小的问题,

实验应在 (填“较亮”或“较暗”)的环境下进行。应该用

(填“厚”或“薄”)的玻璃板,是为了

(2)将蜡烛逐渐靠近玻璃板时,像的大小 (填“变大”、“变小”

或“不变”);在蜡烛B 的位置竖立一块光屏,光屏上 (填“能”或“不

能”)出现烛焰的像。

(3)若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 都无法与蜡烛A 的像重合,则可能的原因是

3. 球面镜:(1)凸面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应用:山道急弯处、街头拐弯处的安全镜,可视范围大,

成像小)(2)凹面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平行光射向凹面镜会会聚于焦点;焦点发出的光平行射出。(应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的反光碗;天文望远镜。)

四、 光的折射

1.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2. 折射规律:(1)三线共面 (2)两线分居(3)空气角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等介质中时,折

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玻璃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4)垂射不变

3. 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4. 成像现象:折射使池底“变浅”、筷子向上“弯折”、水中人看岸上树“变高”,叉鱼要对着下方,看

到的是都是虚像,虚像比物体位置高。 (b 级)

水底石头、鱼儿、水草等,看到水面下的物体的像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海市蜃楼”是空气中光的折射形成的)

例:如图所示,A 点发出的光通过水面射向B 点,光的传播路线为AOB ,如果一束

激光要从B 点射到A 点,则激光的入射方向是:( )

A 、BC 方向

B 、BO 方向

C 、B

D 方 D 、以上方向均可

五、光的色散

1、 三棱镜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可见光;原理是光的折射。

2、 雨后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3、 色光三原色:红、绿、蓝

六、看不见的光

1. 红外线的应用:(热效应显著)加热、测体温、夜视仪、遥控。

2. 紫外线的特点及应用:帮助合成维生素D,促进钙质吸收;杀死微生物(紫外线灯杀菌);使荧光物质

发光(验钞机)。

板块三: 透镜及其应用

一 、透镜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测焦距:平行光汇聚于最小最亮的一点,光心与亮点之间的距离为焦距)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三、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b 级)

1、实验:从左向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

使三者摆放在同一直线上(光具座上不用);调整,

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

度。(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以经过光心的那条光线来判断像和物的高低关

系)(图示)

2、凸透镜成像规律:

上表中,第一和第三种成像条件符合“光路可逆”原理,即凸透镜不动,物距、像距互换成像。

3、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

“一焦不成像,二焦倒同样;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像近小,物近像远大,焦内反变化”。 ( 比如高空摄影,物距远远大于2f ,所以像距越接近f )

四、 眼睛和眼镜

1. 近视的表现: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2. 近视的矫治:佩戴凹透镜。

3. 远视的表现: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4. 远视的矫治:佩戴凸透镜。

(2012)11.如图所示,将凸透镜看作是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是

眼睛的视网膜,烛焰看作是被眼睛观察的物体。拿一个近视眼镜给“眼

睛”戴上,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而拿走近视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在拿走近视眼镜后,为了能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

A .将蜡烛远离凸透镜

B .将光屏远离凸透镜

C .将光屏靠近凸透镜

D .将光屏和蜡烛同时远离凸透镜

如果移动蜡烛,应该怎么移 。(提示:眼睛近视的同学有体会)

(此题若反过来:先不放眼镜,成清晰的像,再把眼镜放在蜡烛和透镜之间呢?)

物 距(u ) 像的性质 像 距( v ) 应 用

u > 2f 倒立缩小实像 f < v < 2f 照相机

u = 2f 倒立等大实像 v = 2f (实像大小转折点) 测焦距

f< u < 2f 倒立放大实像 v > 2f 幻灯机

u = f 不 成 像 (像的虚实转折点) 探照灯

u < f 正立放大虚像 v > u 放大镜

反射和折射同时发生

板块四: 物态变化

一、 温度计 (b 级)

1. 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 使用温度计:

① 选择合适量程的温度计;(温度计所用液体的沸点或凝固点决定了它能在什么条件下使用,例如酒精温度计不能测沸水的温度,水银温度计不能测-39℃以下的温度)

② 温度计与待测液(物)体充分接触,玻璃泡处于液体中间位置;

③ 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注意分度值、体温计分度值为0.1℃)

④ 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温度计仍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 (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因为有“缩口”;使用前要甩)

二、 熔化和凝固 (图像)(b 级)

1. 晶体: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其凝

固点与熔点温度相同。(图像中水平的一段)

三、 汽化和液化 (b 级)

1. 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2. 蒸发: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较缓慢的汽化现

象(没有气泡)。

3.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4. 液体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夏天地面洒水觉得凉快;从游泳池出

来感觉冷)。

5. 沸腾:是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气化现象。(有大量气

泡)

6. 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 ②继续吸收热量

(二者都要满足。例如锅中水能沸腾,而水面上的碗中水不能沸腾)

7. 沸腾的特点:吸热,温度不变。(图像中水平的一段)

8. 水沸腾前现象:(图乙)

9. 水沸腾时现象:(图甲)

(实验中,烧杯加盖是为了减少热量散失,加快水的沸

腾;还可以适当减少水的质量、提高水的初温)

10.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液化放热。

11. 液化的方法:(1)降低温度(如:露珠、雾的形成)

(2)压缩体积(如液化石油气,打火机内乙烷)

四、 升华和凝华

1.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 (樟脑丸;碘;

钨丝;舞台烟雾;人工降雨)

2.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 (霜、雾凇、“树挂”、窗花 )

3.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板块五: 电学基本知识

一、 电荷

1. 摩擦起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有多余的电子带上负电荷,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上等量的正

电荷。其实质是电子的转移。

2. 电荷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 验电器的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箔片张角大小能反映带电量的多少,但不能反映所带电荷的正负。

晶体的融化和凝固图像

4.验电器的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两个验电器金属球用带绝缘柄的金属棒连接时,电荷转移方向和瞬间电流方向相反)

二、电子元件、电路符号

1.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发光二极管还可发光,例如用电器上的指示灯)。

2.导线交叉相连与交叉不相连

3.单刀双掷开关(中间接线柱必须接线,两边接线柱分两条支路)

三、串联和并联

1.串联:电流路径只有一条,所以“一断都断”。开关能同时控制所有的用电器。用电器互相影响。

2.并联:电流路径至少两条,干路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开关只控制本支路。各支路用电器互不影响。

但一支路短路会使得其它支路都无电流通过,所以“一短都短”。

四、电流

1.电流符号:I 单位:A

2.电流表:0---0.6A(分度值0.02A);0---3A(分度值0.1A)。(5倍关系)

3.使用:电流表要串联在被测电路中;让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连电路图)

五、电压

1.电压符号:U 单位:V

2.常见电压值:干电池:1.5V;家庭电路:220V;手机:

3.7V;一节铅蓄电池:2V;安全

电压:不高于36V。

3.电压表量程:0-3V(分度值:0.1V) 0-15V(分度值:0.5V)。(5倍关系)

4.使用:(1)与被测元件并联;(2)电流“+”进“-”出;(3)不超量程。(用大量程试触,若测

量值不超小量程,就用小量程测量,能提高测量的准确度)

六、电阻

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

导体电阻不与电压成正比,不与电流成反比,与电压电流的有无及大小无关。(欧姆定律变形式)

七、变阻器(图示)

1.正确使用:(1)应串联在电路中使用;(2)接线要“一上一下”(阻值变化规律由下端接线柱决定,

远离下端接线柱则电阻变大,靠近则变小);(3)闭合开关前应把阻值调至最大处(即电流最小,对电路起保护作用)

板块六:《欧姆定律、电功率》(需要多个专题巩固,才能形成解题能力)(b级)一.用电流表或电压表判断电路的故障(断路或短路)

(1)电流表示数过大,一般是电路某处短路所造成的

(2)电流表无示数,可能是电路为开路(断路)

(3)如果电压表的示数接近或等于电源的电压,而且用电器都不能工作,电流表

无示数,说明与电压表并连的此段电路断开,此时电压表测的是电源电压。

(4)如果电压表的示数为0,而且用电器都能工作,电流表有较大示数,说明与

电压表并连的此段电路短路,或者电压表接触不良。

二. 欧姆定律(公式);变形式

电能(公式)

电功率(公式);推导式:;变形式

电热(焦耳定律公式)纯电阻电路(公式):

三. 串、并联电路特点:(b级)

串联“等流分压”,由U=IR得,各用电器电压的比等于它们电阻的比,即U1︰U2 = R1︰R2

电阻越串越大

并联“等压分流”,由U I R

得,各支路电流的比等于它们电阻的反比,即I 1︰I 2=R 2︰R 1 电阻越并越小

四. 串、并联电路中电功率的规律:(b 级)

用电器串联:P 1 : P 2 = U 1 :U 2 = R 1 :R 2 (串联等流,电阻大的电功率大)根据 用电器并联:P 1 :P 2 = I 1 :I 2 = R 2 :R 1 (并联等压,电阻小的电功率大)根据 一个规律:P 额=U 额2/R ,当U 实=21U 额时,P 实=(21U 额)2/R=41U 额2/R=4

1P 额(电阻一定时) 五. 电学综合题的解题:(b 级)

(1)明确电路的连接方式。

可用“去表法”:将电流表看作一根导

线,将电压表看成断路,再结合“节点法”

找出可合并的节点,这样可以简化电路,容

易弄清电路各元件的连接情况。

(2)明确各电表的测量对象。

(3)结合滑动变阻器的滑动或者开关的开闭情况,分析电路中的总电阻变化。(比如开关和灯并联了)

(4)根据电源电压不变,由欧姆定律判断出总电流的变化情况。再综合运用串并联电路特点判断电流表和电压表示数的变化情况或者灯泡的亮暗(功率)变化。

例: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L 1上标有“1.2V ?W ”,L 2上标有“9V ?W ”。闭合开关S 1后,当开关S 接“1”,滑片P 在最左端时,电压表示数为5.4V ,L 1此时的实际功率是额定功率的1/4;当开关S 接2时,P 在中点,电压表示数为2V 。若

将L 1和L 2串联后接在该电源上时,电路中电流为0.2A ,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设灯丝电阻不随温度改变)( ) A .电源电压为10V B .L 2的额定功率3W

C .L 1的额定功率为2W

D .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20Ω

电学综合解题,首先必须看懂电路的连接方式,要注意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

器应在阻值最大处,开关闭合后逐渐调小,电流表示数增大,电压表示数也增大;(如右图)要看清楚电压表示数怎么变(有的变异题中电压表会并连在滑动变阻器两端,此时滑变阻值增大,电压表示数也增大,电流表示数变小);这些信息往往和图像结合在一起;计算中会用到欧姆定律和电功率的一些公式、变形式。

图像信息要充分读懂:注意图像是正比还是反比关系;明确是哪个元件的图像;注意图像的两个端点以及交叉点表示的意义;

(2014年4月调考20题)图甲电路中,电源电压不变,闭合开关,将滑动变阻器滑片从最右端移到最左端,电压表V 1 ,V 2示数随电流的变化图像如图乙

所示,在滑片从最右端移到最左端的过程中,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整个电路消耗的功率变小了1.2W

B. R 1,R 2消耗的功率之比始终未2:1

C. 电源电压为6V ,R 1,R 2的阻值分

别为10Ω,5Ω

D. 电源电压为6V ,滑动变阻器的最大

阻值为15Ω V A

R R ′

S 1

L 1 L 2 S P

六. 五个重要实验:(b级)

实验1: 探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电压的关系

实验2: 探究导体中的电流跟电阻的关系(电路图同上)

实验3: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伏安法)

实验4:测量小灯泡的阻值(伏安法)

实验5: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伏安法)

以上实验中,分别应控制什么一定?滑动变阻器的作

用分别是什么?实验数据怎么分析处理?

例:图甲是测量小灯泡(U额=2.5V)电阻的电路。电源电压恒为4V。

(1)请将图甲中的电路连接完整。(要求滑片P向右滑动时电灯变亮,导线不允许交叉)

(2)实验中,滑动变阻器除了保护电路外,还可以

(3)下表是记录的部分实验数据,图乙是第1次实验中电流表的示数,该示数为 A。这5次实验中,灯泡电阻的最大值为Ω(结果保留两位小数)。为了完成这5次实验,应该选取最大阻值不小于Ω的滑动变阻器。

(4)一同学分别算出五次实验的阻值,再取平均值作为灯泡阻值,这是(正确、不正确)的。实验次数 1 2 3 4 5

电压U/V 2.5 2.0 1.5 1.0 0.5

电流I/A 0.22 0.19 0.16 0.10

七.多档电热器的问题

各档位都是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根据P=U2/R可知:

R越小,P越大(电阻并联;或者只连入较小电阻);

R越大,P越小(电阻串联;或者只连入较大电阻)

板块七:电与磁

一、磁现象

1.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比如小磁针N极指向电磁铁S极)

二、磁场

1.磁场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

2.磁感线不是客观存在的,是建立的物理模型。磁体外部,磁感线从N极指向S极;磁体内部,磁感线

从S极指向N极。(所以在外部和内部小磁针的指向相反)

3.地磁的北极在地理位置的南极附近;而地磁的南极则在地理位置的北极附近。(小磁针静止时N极指

北,S极指南)

三、电生磁(下图 B)(b级)

1.电流的磁效应:奥斯特实验证明“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磁场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有关”。

2.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电源正负极、周围小磁针的指向:

安培定则:用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N极)。

四、电磁铁(下图D)

1.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1、内部是否有铁芯;有铁芯,磁性强。2、电流大小;外形一定,匝数

相同,电流越大,磁性越强。3、线圈匝数;外形一定,电流相同,匝数越多,磁性越强。

2.电磁铁的特点:①磁性的有无可由电流的通断来控制;②磁性的强弱可由改变电流大小和线圈的匝数

来调节;③磁极可由变换电流方向来改变。

五、电磁继电器 (下图9--156)

1.电磁继电器:实质上是一个利用电磁铁来控制工作电路通断的开关。它利用低电压、弱电流电路的通

断来间接地控制高电压、强电流的电路的装置。(注意衔铁动触点和上下静触点的通断情况)

六、电动机(下图C----原理图)

1.磁场对电流的作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要受到力的作用(电动机原理),力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磁

感线的方向都有关系。(电流方向或磁感线的方向改变时,通电导线的受力方向改变)

2.换向器的作用:当线圈转过平衡位置后,自动改变线圈中电流的方向,使线圈连续转动。

七、发电机(下图A---原理图)(b级)

1.电磁感应: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而产生电流的现象;产生的电流叫感

应电流(感应电流的方向既跟导体的运动方向有关,又跟磁感线的方向有关、二者改变其一,感应电流的方向随之改变,二者同时改变,则感应电流的方向不变)

八、话筒、扬声器

1、话筒:把声音信号变成电流信号。对话筒讲话,声音引起膜片振动,带动线圈来回切割磁感线,产生

变化的感应电流,输送到话筒。(应用了发电机的原理)

2.扬声器:把电信号转化成声信号。从话筒输送来的变化的电流流过线圈,通电线圈受到永久磁铁的

吸引或排斥,就不断地来回振动,带动纸盆振动发声。(应用了电动机的原理)

版块八:信息的传递

1.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真空可传播。C=λf (C是波速c=3×108m/s;λ是波长,单位是m ;

f为频率,单位H Z 。C是定值,λ与f成反比)。

1.卫星通信:使用微波,利用地球同步卫星做中继站;3颗卫星可覆盖全球。

2.光纤通信:让携带信息的激光在光导纤维(极细的玻璃丝)里传播,利用了光的反射;激光的频率高,

波长短(微波),携带的信息量大。

板块九:质量与密度

一、质量 (b级)

1、质量: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它的大小与形状、状态、位置、温度等无关。

2、天平的使用:(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2)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3)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指针左偏向右调,右偏向左调),使天平平衡(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线或左右摆动幅度相等)。(4)把物体放到左盘,右盘放砝码,增减砝码并调节游码,使天平平衡。(5)读数: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三、密度

1、公式:单位及换算

2、密度是物质本质属性,其大小与物质的种类、状态有关,受到温度的影响,与质量、体积无关。

四、测量物质的密度 (b级)

1.实验原理:

2.测固体的密度:(排水法测体积)

(1)用天平称出固体的质量m;(2)在量筒里倒入适量(能浸没物体,又不超过最大刻度)的水,读出水的体积V1 ;(3)将固体放入量筒中,读出总体积V2(若固体漂浮,可采用针压法和下坠法)。

密度计算式:

3.测量液体的密度:(剩余法)(1)用天平称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2)把烧杯里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液体的体积V;(3)用天平称出剩余的液体和烧杯的质量m2。

密度计算式:

五、密度与社会生活

1.密度与温度:温度能够改变物质的密度。质量一定,体积热胀冷缩,所以温度升高时密度变小。(热

空气上升)

2.水的反常膨胀:4℃密度最大;水结冰体积变大。

板块十:运动和力

一、运动的描述

1.参照物的选择: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但不能选择被研究物体本身作参照物。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

置发生改变,就说物体是运动的,否则就是静止。

2.相对静止:物体“同向同速”运动,例如加油机受油机,同步卫星等。(“同步、对接、携手”等)

二、运动的快慢 (b级)

1.速度公式:

2.速度的单位是:m/s;km/h。单位的换算:

3.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受平衡力作用)

4.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受力不平衡:例如空中加速下落的物体;空气中无规则运

动的PM2.5颗粒物,速度和方向都在变化)

5.平均速度: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就是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图示:测量小车运动距离时要注意起点终点都取车上同一个点作为标准点)

三、时间和长度的测量 (b级)

1.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

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厚刻度尺的刻线要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

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2.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如:

测定值电阻的阻值)。

3.秒表的读法:小盘读分,大盘读秒(第一圈0--30秒,第二圈31--60秒)。

例:下图是探究小球竖直下落的运动特点的频闪摄影照片,拍照时每隔0.02s曝光一次。

由照片可知:小球从A位置下落到F位置时所用的时间是s,此过程中,小球沿竖直

方向做(选填“匀速”、“加速”、“减速”)运动,平均速度是m/s。

四、力的常识

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作用效果:(1)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改变物体的形状。

3.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4.力的示意图:(同一受力物体受到几个力,都画在一个作用点上,用线段的长短区分力的大小)

五、牛顿第一定律 (b级)

1.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阻力作用,所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

态的原因。

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理想状态)

(理解:原本静止的就仍然静止;原本运动的就做匀速直线运动)

3.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惯性不是力,只能说“具有惯性”,不能说“由于惯性

的作用”等。(汽车安全带、跑步到终点时不能马上停下来)

4.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

六、二力平衡 (b级)

1.平衡状态: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此时物体受到的是平衡力。

2.二力平衡: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

(强调要“保持”,例如被抛到最高点的橡皮,不是受平衡力)

3.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4.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5.合力的计算:方向相同则加,合力方向不变;方向相反则减,合力方向与大力相同。

板块十一:力和机械

一、弹力、弹簧测力计

1.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支持力,压力,拉力,推力等都属于弹力。

2.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ΔL)跟受到的拉力(F)成正比。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1)认清分度值和量程;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秤的量程。(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

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避免卡壳);(4)测量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

二、重力

1.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G=mg.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指向地心)。

三、摩擦力

1.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

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2.摩擦力的分类:(1)静摩擦:有相对运动的趋势,但没有发生相对运动(推而未动;斜面上的物块)。

静摩擦力的大小可变,推力多大,静摩擦力就多大(平衡状态时二力平衡)。

(2)动摩擦:①滑动摩擦:如粉笔写字,拖动纸箱等②滚动摩擦:轮状或球状物体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如圆珠笔写字、车轮转动等,通常情况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3.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如跑步时)。

4.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1)压力大小(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面积大小、相对运动方向、速度等无关。(该实验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法)

5.增大摩擦力方法:(1)使接触面更粗糙(2)增大压力。

6.减小有害摩擦方法:(1)使接触面更光滑;(2)减小压力;(3)用滚动代替滑动;(4)使接触面分开(如:

加润滑油、气垫船、磁悬浮列车)。

例.如图甲所示,小明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使它沿水平木板匀速滑动,图乙是他两次拉动同一木块得到的距离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木块两次受到的拉力和摩擦力均相等

B.木块第1次受到的拉力较大

C.木块两次的动能一样多

D.两次拉力对木块做的功一样多

四、杠杆 (b 级)

1. 杠杆的五要素:(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3)阻力:阻碍

杠杆转动的力(要正确画出阻力的方向); (4)动力臂: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5)阻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作最小作用力的方法:将支点与力的作用点连线,画力的作用线与该连线垂直)

2. 杠杆的平衡条件:F 1 * L 1 = F 2 * L 2 (实验探究)( b 级)

例.“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可采用图8-13所示的装置.实验前,应调节

横杆AB 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好处是 ;若当时观察到B

端偏低,可将B 端螺母向 边调.若实验时在E 处挂三只质量均为50g 的钩码,

则在C 点应挂 只钩码杠杆才能平衡;若C 点不挂钩码,改在D 点用弹簧测

力计拉,为使杠杆平衡,这时弹簧测力计的最小读数应为 N ,拉力的方向

应 .

五、其他简单机械

1. 定滑轮特点:轴固定不动;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比如研究二力平衡时桌边的

定滑轮)

2. 动滑轮特点:轴随物体一起动;省一半力(忽略摩擦和动滑轮重时,绳子自由端的力是

物体重力的一半);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要费2倍距离。反过来用时就费力省距离。

(图示)

3. 滑轮组:(1)使用滑轮组时,不计滑轮重和摩擦力,动滑轮上有几段绳子,绳子自由端的

拉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即F=G 物/n ;计滑轮重时,则 F=(G 物 + G 动)/n

(2)S=nh (S 是拉力移动的距离,h 为重物提升的高度)。 (3)“偶定奇动”

4. 轮轴:由一个轴和一个大轮组成,能绕共同轴心旋转的简单机械;动力作用在轮上省力,作用在轴上

费力。如方向盘,扳手拧螺丝。

5. 斜面:粗糙程度一定时,斜面越平缓(倾斜程度小、与水平面

夹角小)越省力,但机械效率越低。

应用:盘山公路、螺旋千斤顶,螺丝钉等。

7. 斜面的机械效率:

板块十二: 压强和浮力

一、压强 (b 级)

1. 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 压强公式:

3. 增大压强的方法:(1)受力面积不变,增大压力;(2)压力不变,减小受力面积; (3)同时增大压力,

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则相反)

二、液体的压强

1. 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1)液体受到重力 (2)液体具有流动性。

2. 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液体的压强

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3. 液体压强公式: (h 是深度,指液体自由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m )

由公式可知:液体的压强之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等无关。

(此计算式也可用于计算或比较柱状固体对水平面的压强)

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F=PS , 注意:液体压力并不总等于液体重力。(图示)

图8-13

三、大气压强

1. 大气压强随海拔高度的增大而减小;(自制压强计拿到高处,管中液柱升高;氢气球升到高空会爆)

2. 沸点与气压关系: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高原地区、高压锅)

四、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 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如:两船不能靠近并排行驶;H 形隧道通风

问题)

2. 飞机的升力:飞机前进时,由于机翼上下不对称,机翼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较小,下方

流速小,压强较大,机翼上下表面存在压强差,这就产生了向上的升力。(小汽车行驶时对地面压力变小)

五、浮力 (b 级)

1. 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示意图)

2、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丁、甲、乙、丙)

公式表示:F 浮=G 排=ρ液gV 排 从公式中可以

看出:浮力只与ρ液 和 V 排有关,与物体的密度、

体积、形状 、浸没的深度等无关。(注:当物体

全部浸在液体里时,V 物 = V

排;当物体部分浸

在液体中时,V 物 > V 排 )

3、计算浮力的四种方法: (1) 压力差法:浮力等于物体受到液体对它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合力).即F 浮=F 向上 -F 向下.(图示) (例:桥墩不受浮力;底面紧密结合的石鼓受浮力,大小等于鼓出来的部分排开液体的重力)

(2) 弹簧测力计法(称重法):浮力等于物体的重力减去物体浸在液体中时测力计的拉力,

即F 浮=G 物-F 拉.变形式:

(3) 阿基米德原理法:F 浮 =G 排=ρ液 gV 排 ,ρ液= ;V 排= (即浸没时的V 物)

(4) 平衡法:物体漂浮在液面或悬浮在液体中时,F 浮=G 物(比如轮船的浮力)

4、 物体的浮沉条件:

(前提条件:物体首先要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下沉

悬浮 上浮 漂浮

F 浮 <

G F 浮 = G F 浮 > G F 浮 = G

ρ液<ρ物 ρ液 =ρ物 ρ液 >ρ物 ρ液 >ρ物

六、浮力利用

(1) 轮船:(空心法)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的舱体,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

(2) 潜水艇:在水下时,浮力一定,通过排水和充水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3) 飞艇:密闭的舱体内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4)热气球:球体容积一定,增大火力,球体内空气减少,自身质量减小;减小火力,球体内空气增多, 自身质量增大。通过改变自身重力实现上浮和下降。

(5)密度计: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利用物体漂浮在液面的条件工作(F 浮=G 计),刻度值上小下大。 例:如图甲所示,长方体金属块在细绳竖直向上拉力

作用下从水中开始一直竖直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上升到

离水面一定的高度处.图乙是绳子拉力F 随时间t 变化的

G

F 浮

G F 浮 G F 浮 G F 浮 下沉、上浮 是一个过程 悬浮、漂浮是一种状态

图象,取g=10N/Kg.根据图象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该金属块所受重力的大小为20N

B.浸没在水中的金属块受到的浮力大小是54N

C.在t1至t2时间段金属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逐渐增大

D.该金属块的密度是2.7×103 Kg/m3

板块十三:功和机械能

一、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判断是否做功)

2.功的计算:W=FS 单位:焦耳(J): 1 J=1 N*m

3.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二、机械效率

1.计算公式:η=W有/ W总可推出η=P有/ P总

2.机械效率小于1;因为有用功总小于总功。

3.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公式)

三、机械功率

1.功率(P):单位时间(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单位:瓦特(w)

2.计算公式:。变形式

3.推导公式:总功率P总= FV拉有用功率P有= G物V物(速度的单位要用m/s)

四、动能和势能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如:对车辆限速、禁止超

载;质量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但动能不变)

2.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升空的火箭重力势能

不断增大,动能也增大)

3.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五、机械能及其转化

1.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

2.机械能守恒: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时,机械能的总和保持不变。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机

械能守恒:近地点动能最大,重力势能最小;远地点重力势能最大,动能最小。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典例分析:空中匀速下落的降落伞,重力势能减小,但动能并没有增大,重力势能一部分转化为动能,一部分转化为内能,此时机械能不守恒,但能量总量守恒。

板块十四:热和能

一、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说明:(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2)分子间有间隙。

2.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扩散进行得越快)

3.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引力使固体、液体保持一定的体积;斥力使分子已离得很近的固

体、液体很难进一步被压缩。

二、内能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与“机械能”有本质不同)

2.物体的内能与温度和质量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3.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4.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1)热传递: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低温的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高温的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少。(条件是温度差,不是内能多少。温度差越大,热传递进行得越快)

(2)做功: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压缩冲程);物体对外做功,本身的内能会减少(做功冲程)。

5.内能、热量、温度的关系:

(1)物体吸热,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比如晶体的融化)来源§zs§https://www.wendangku.net/doc/b418770922.html,]

(2)物体放热,内能减少,温度不一定下降.(比如晶体的凝固)

(3)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可能因为吸热,也可能因为外界对它做了功.(比如空气压缩引火仪)

(4)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少,可能因为放热,也可能因为它对外界做了功.(比如水蒸气冲开塞子)

三、比热容

1.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体积、质量、形状、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种

类和状态相同,比热容就相同。

2.“水的比热容大”的应用或解释:水作传热或散热媒介;内陆比沿海温差大;沙滩和海水昼夜温度特

点及风向变换;水的吸热升温图像比冰的图像平缓。(图示)

3.热量的计算: Q =C m △t ①Q吸= C m(t-t0)②Q放 = C m(t0-t)

四、热机

1.热机原理:燃料燃烧把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内能做功又转化成机械能。

2.内燃机的四个冲程:1、吸气冲程;2、压缩冲程(机械能转化为内能);3、做功冲程(内能转化为机

械能);4、排气冲程。

3.热值(q ):热值是燃料的一种属性,不随燃料的质量多少、是否完全燃烧而改变。

4.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Q放 = m q (在力热效率的计算中,通常是总功:η=W有/ Q放)

五、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1.例:摩擦生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发电机发电,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电动机工作,电能转化为

机械能;植物的光合作用,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燃料燃烧,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2.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

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如:单摆)

板块十五:能源和可持续发展

一、能源

1.不可再生资源:(化石能源、核能)不可能在短时间从自然界得到补充的能源。

2.可再生资源:(水、风、太阳能等)可以在自然界里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

二、核能

1.裂变的应用:核电站、原子弹。

2.聚变的应用:氢弹。

几种常用物理研究方法:

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效替代法、

解题的几种可用方法:

公式分析法、代入特殊值法、排除法、假设法、反证法、极限法、理想模型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