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三讲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第三讲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第三讲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第三讲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辩证法的历史

一、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辩证法是用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市场营销13-2班 第一组组员:宋雅琴,宋俊,胥雪,孙建惠,汤庄兰,孙磊

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一)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没有任何孤立存在的事物。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是互相联系的。整个物质世界就是以多种形式相互联系的整体。人离不开大自然所提供的各种物质生活资料,而任何人又不能不与社会发生各种联系,孤立的人是不存在的。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我认为,认识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尽可能地从各个方面来把握事物的各种联系,不要只看到某一部分、某一方面的联系,而忽视其他部分、其他方面的联系。 第二,必须抓住事物中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第三,把握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要特别避免只看到直接联系而忽视间接联系的片面性倾向。 (二)世界的运动发展 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变化、发展属于同一序列的范畴,分别使用这三个范畴时,它们各有侧重。恩格斯说:“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事物总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世界上没有永世长存的事物。唯物辩证法不仅一般地承认运动变化,而且还认为世界是由低级

到高级的永恒发展过程,世界的发展是新事物不断取代旧事物的前进过程,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挡的规律。我认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因此,新事物能快速的成长,最终战胜旧事物。第二,新事物优于旧事物。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前提下孕育而成,它克服了旧事物的缺点,并且添加了一些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它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能得到他们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了旧事物。 (三)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关于世界如何存在的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我认为它们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前者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事物只有在一定的联系中才能存在和发展,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联系的观点来看待世界。而后者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它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只见局部,不见整体,相当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第二,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出于不停的运动中,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不仅有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联系和发展是通过一系列基本环节得以实现的。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 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构成了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_)内容与形式 内容与形式是从构成要素和表现方式上反映事物的一对基本范畴。内容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指把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一方面,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对形式具有决定作用。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形式;内容发生了变化,其形式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另一方面,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适合内容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不适合内容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表明,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使得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中,同一内容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体现。 内容与形式的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从最初的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随着矛盾的解决,再到新的基本适合。在我们的认识和实践中,要根据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注重事物的内容,反对忽视内容、夸大形式作用的形式主义;又要积极利用合适的形式去促进内容的发展,不能忽视形式对内容的能动促进作用。 (二)本质与现象 本质与现象是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的一对范畴。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现象可以区分为真象和假象。 本质与现象是相互区别的。本质是一般的、普遍的,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而现象则是表面、外显的,可以直接为人的感官所感知。 本质与现象又是相互依存的。本质决定现象,本质总是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白己的存在;现象表现本质,现象的存在和变化归根到底依赖于本质。本质与现象的相互依存表明: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和不表现本质的现象都是不存在的。

马原第二章之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辩证法)

马原第二章之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辩证法) 对于马原的复习,除了全面铺开了解基本知识点,还要加强对框架结构的理解和把握。下面考研政治辅导名师针对马原中的考点和历年所考题型等进行分析,各位考生可以把这个内容当做复习的参考资料,提高政治成绩! 二、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辩证法) 考点20 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1.联系的内涵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的特点 (1)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2)普遍性。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②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多样性。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 考点21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考点22 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2015考研新增考点)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或性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考点23 发展的实质 1.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2.新生事物不可战胜原理(本考点在2012年考研政治真题中的第17题考过) (1)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 (2)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3)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考点24 发展与过程 1.事物发展的过程性原理 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 (1)从形式上看:事物发展的过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

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总分:26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42,分数:84.00) 1.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 ) A.世界的状况怎么样的问题 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C.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A. √ B. C. D. 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运动变化的观点 B.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C.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观点 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A. B. √ C. D. 3.事物的规律是( ) A.事物的特殊的联系 B.事物的普遍的联系 C.事物之间的联系 D.事物内部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A. B. C. D. √ 4.辩证联系的含义是( ) A.概念之间的相互判断、推理等逻辑关系 B.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C.事物发展过程中直接的本质的关系 D.事物或现象之间界限的不确定性 A. B. √ C. D. 5.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B.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物体的位置移动或场所的变更 A. B. C. √ D. 6.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 A. B. √ C. D.

7.是否承认事物的发展,是( ) A.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 B.唯心论同唯物论的根本区别 C.相对主义同绝对主义的根本区别 D.唯理论同经验论的根本区别 A. √ B. C. D. 8.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A.形式和内容 B.方向和道路 C.内因和外因 D.动力和性质 A. B. √ C. D. 9.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普遍联系的规律 A. √ B. C. D. 10.同一矛盾内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 A.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 B.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D.矛盾的对抗性和矛盾的非对抗性 A. B. √ C. D. 1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其中( ) A.同一性是绝对的,斗争性是相对的 B.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C.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也是相对的 D.同一性是绝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A. B. √ C. D. 12.否认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这观点是( ) A.形而上学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相对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 A. √ B. C. D. 13.“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方法是( )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辩证法 D.唯物主义 A. B. √ C. D. 14.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 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辩证法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单选、多选、分析) 1.联系范畴的内涵——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范畴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①客观性:联系是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性,事物一产生就会与周围的事物发生联系。 ②普遍性: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 内部联系: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外部联系: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整体联系: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③多样性: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 3.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①普遍联系的观点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②普遍联系的观点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哲学基础。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单选、多选、分析) 1.发展的原因——普遍联系即事物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引起运动变化,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发展】是指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上升运动。 2.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发展的必然性——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 ①新事物在形态上比旧事物更高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②新事物在内容上比旧事物更丰富,具有本质上的优越性。 ③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代表着历史的方向,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4.发展的过程性——唯物辩证法的过程论【过程】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形式上——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 内容上——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地位上——把世界看作过程的集合体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把世界看作永恒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是形而上学的思想特征。发展是一个过程,在过程中体现着发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也就是用过程论的观点看问题。) 意义上——①过程论要求我们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②过程论要求我们科学地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性。 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

联系与发展计划的基本规律

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作为关于普遍联系与运动发展的学说,唯物辩证法揭示并阐述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18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为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学习唯物辩证法,最重要的是掌握对立统一规律,树立矛盾观点,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 盾,并根据这种分析,找到解决矛盾的途径和办法。 1、矛盾是对立面的统一 正确地理解矛盾、同一性、斗争性三个基本范畴的含义,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是掌握对立统一规律的前提。 (1)什么是矛盾? 矛盾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指的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或事物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当我们的认识由事物的现象深入到本质时,就会形成关于矛盾的观念。矛盾是用来表达和说明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本质的概念。 一切矛盾都由对立着的两个方面构成,矛盾关系就是发生在两个对立面之间的关系,没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则不构成矛盾。 (2)矛盾关系包括二方面:一方面是对立关系,另一方面是统一关系。只有同时具有这两方面的关系,才是矛盾(关系)。 2、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通常,我们把矛盾的对立称为斗争性,把矛盾的统一称为同一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所固有的两种基本属性。 (1)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性质。同一指的是一种联系,但不是任何联系都可以称作矛盾的同一性,只有处在统一体中的对立面双方之间的联系,才具有同一的性质。具体说来,矛盾的同一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这意思是说,矛盾着的每一方都不能孤立的存在和发展,一方必须以另一方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所谓相互贯通表现为二种情形:一是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即所谓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性质。它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趋势。和矛盾的同一性一样,矛盾的斗争性也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和无限多样的形式。

论联系与发展

论联系与发展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又是处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在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础上,揭示了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建立起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理论,如实地反映出世界的本质和存在状况的本来面目 恩格斯曾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在此,恩格斯表述的意思是: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理解唯物辩证法的起点。联系是一个具有广泛的概括性和极大的普遍性的概念。它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这里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着,都是与周围的事物、现象和过程存在着联系的,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二是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影响和作用的我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很久以前,有个县官,他非常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老虎,可是他画得不好,但又霸气得很,不准别人说不好。有一次他又画了一只老虎挂在堂上,问一个机灵的下属:“你看我画得像吗?”下属答:“我不敢说。”“为什么?”我怕。“你怕什么?”“我怕老爷”。县官一听,有些得意,便追问道:“老爷怕什么?”“老爷怕皇上。”“皇上怕什么?”“皇上怕天。”县官一想,对啊,皇上不是“天子”么,当然怕天,“天怕什么?”“天怕云彩遮住。”“云怕什么?”“云怕风刮”“风怕什么?”“风怕墙挡”“墙怕什么”“墙怕老鼠钻洞。”“老鼠怕什么?”这时候下属说了:“怕、怕、怕老爷画的这个东西。”故事讲完了这个故事揭示什么哲学道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辩证法所说的联系具有一下特点: 客观性。联系为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更不是人主观臆造出来强加给事物的。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如果离开了与其它事物的联系,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承认联系的客观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人们的行动是受事物之间相互联系所制约的,只有遵循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去行动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 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或普遍联系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同其它事物相互联系之中,没有绝对孤立的事物。确认事物的普遍联系,并不否认事物之间的区别和界限,而恰恰以承认事物之间的区别和界限为前提。当然,事物之间的区别和界限是相对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才是绝对的。

马克思(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3.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4.事物之间的联系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5.把握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要特别注意避免只看到直接联系而忽视间接联系的片面性。人们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从事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活动,往往是因为只看到直接联系,而忽视了间接联系。 6.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变化、发展属于同一序列的范畴,分别使用这三个范畴时,它们各有侧重。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变化侧重于强调运动中所发生的具体内容的改变,包括事物的性质、数量、位置、结构、形态等方面的改变;发展是指事物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发展的实质是新鲜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简答) 答:①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②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③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④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7.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9.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10.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简答)答: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中心的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③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④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11.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这两重关系决定了矛盾具有两种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条件性;斗争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无条件性。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12.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15.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唯物辩证法是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基本规律和一系列基本范畴组成的,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唯物辩证法所有的规律和范畴,都是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都是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的展开。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回忆一下红军长征的历程,遵义会议扭转乾坤、突破乌江天险、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飞兵奇袭腊子口、胜利在望。 我们可以想到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和张国涛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给党和红军造成的严重损失。继而想到遵义会议和革命圣地延安。 我们可以想到“九一八”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中国东北,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我们可以想到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日战场上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 我们可以想到毛泽东领导的解放战争,推翻蒋家王朝。 我们可以想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广场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我们还可以想到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正在进行的一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长征。 我们所联想到的这些历史事件,也就是红军长征前前后后所涉及到的主要关系,有党内的路线斗争,有“九一八”事变,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建设新的长征等等。对于长征来说,这些关系,有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历史关系和现实关系等等。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一个由各种历史事件所构成的一个普遍联系的网络。这些关系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关系,这些关系具有客观的、普遍的和多样的等多方面的特征。

那么,所谓联系又是什么呢? 唯物辩证法所说联系,就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同时,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也就是说,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不管人们是否能够认识得到,这种联系都是客观存在的。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具体来说,联系的普遍性主要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事物之间的联系,任何事物都同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没有任何事物是脱离这个统一整体而孤立存在着的。 再次,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具有多样性。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等。 在这中间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反映了事物的规律性。 恩格斯在描绘整个世界普遍联系时,曾经这样说过:“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所以,坚持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日趋紧密,这

知识点:辩证法(一)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辩证法(一)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普遍联系 1、定义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特点 (1)联系具有客观性。 它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联系具有普遍性。 它主要表现在: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恩格斯的经典论述:“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59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 (3)联系具有多样性。 从不同的角度来说,联系可分为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本质联系与现象联系、主要联系与次要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等。 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4)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联系总是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任何事物的联系都要依赖于特定的条件,随着条件的变化,事物联系的性质和方式也将发生变化。即使是讲联系的普遍性,也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3、方法论要求 我们必须坚持和学会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二、永恒发展 1、内涵 发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是就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2、发展与联系的关系 就联系和发展的关系来说,是联系引起了发展。实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恩格斯经典论述:“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终极原因。我们不能追溯到比这个相互作用的认识更远的地方,因为正是在它背后没有什么要认识的了。” 那么,联系怎样引起了发展呢?根源在于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发展是就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1.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 征。(1)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辩证联 ,9 , 系是以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相互区别的事物又通过联系而相互过渡。辩证法要求在区别中看到联系,在 联系中看到区别。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 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去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事物本 身的真实的联系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任意地乱联系,是 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事 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 结构性。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 系的统一整体,[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世界的普遍联 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所谓中介就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环节或桥梁。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 统一 性的内在体现。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证明,不论是物理领域、化学领域、生物领域,还是社会领域和人的思维领 域,以及各个领域之间,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再次,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 系也是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遛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 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具"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幵放性的观念,从 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 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坚 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今世界是幵放的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趋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章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P34 “联系是指--------” ?A、客观性。“是指--------” ?事物的客观联系被人所反映,就成为观念的联系(或人为的联系)。 ?如:“谦受益,满招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观念的联系。 ?客观联系和观念联系的关系是:? ?观念的联系必须如实、正确地反映事物的客观联系。 ?人们所犯的错误,从联系的角度看,是: ?1、没能正确反映事物的联系。 ?2、歪曲了事物的联系。 ?3、为了某种需要,主观臆造事物的联系。 ?举例: ?A、“大三综合症” ?B、“上纲上线” ?B、普遍性 ?体现为:1、事物内部诸要素相互联系; ? 2、事物之间相互联系。 ? 3、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中医:“头有病而足取之”;“左有病而右取之”。 ?1960年,(美)哈佛大学米尔格拉姆教授的实验:测算任何两个美国人间的“距离”。方法是: ?让威奇托和奥马哈两镇的一些居民给马萨诸塞州的“目标人士”(名人)写信。最后,这些信大都经过平均5、5次转手,到达目的地。 ?《六度分离》。主题是:世界上任何两个人,不管相距多远,他们间最多只隔6次连接.

?为什么联系是普遍的? 老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万物的本原,超出物质和精神,是不可知的。 ?“一”:气,混沌之气。 ?“二”:阴、阳;天、地。 ?“三”:叁,掺,阴阳、天地交感。 ?万物由“道”生成,万物体现着“道”,万物渗透着“道”的因子 ?庄周:“道在屎尿” ?站在“道”的高度来看,万物是普遍联系的。 ?C、联系是多样的。 ?P35 课本列举: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微妙的。 ?“混沌学”:“蝴蝶效应原理” ?“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得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洛伦兹) ?认识的任务是: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及其联系的机制。 ?联系原理的要求: ?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立足于联系的观点。 ?举例: ?1、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是:整体直观。 ?传统医学在诊治时,讲求:五运、六气、四时、寒暑、昼夜,把病人放在一个大环境中去考察。 ?肝,在五行中属木。中医认为: ?清晨,护卯,木气旺。肝病患者会清爽些。 ?下午,申、酉,金气盛,(金克木)肝病患者会病情加剧。 ?夜半,子、亥,水气盛,(水生木)肝病患者会安静些。 ?心,在五行中属火。中医认为: ?夜半,子、亥,水气盛,水克火,心脏病人会病情加剧。等等。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联系和发展是通过一系列基本环节得以实现的。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构成了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一)内容与形式 内容与形式是从构成要素和表现方式上反映事物的一对基本范畴。内容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指把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一方面,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对形式具有决定作用。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形式;内容发生了变化,其形式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另一方面,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适合内容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不适合内容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表明,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使得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中,同一内容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体现。 内容与形式的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从最初的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随着矛盾的解决,再到新的基本适合。在我们的认识和实践中,要根据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注重事物的内容,反对忽视内容、夸大形式作用的形式主义;又要积极利用合适的形式去促进内容的发展,不能忽视形式对内容的能动促进作用。 (二)本质与现象

本质与现象是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的一对范畴。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现象可以区分为真象和假象。 本质与现象是相互区别的。本质是一般的、普遍的,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而现象则是表面、外显的,可以直接为人的感官所感知。 本质与现象又是相互依存的。本质决定现象,本质总是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自己的存在;现象表现本质,现象的存在和变化归根到底依赖于本质。本质与现象的相互依存表明: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和不表现本质的现象都是不存在的。 正确把握本质和现象的关系对于我们的认识活动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作用。科学的任务就在于准确辨别真象和假象,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为此需要掌握大量的现象,进而通过技术手段和理论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不断深化对事物的认识。 (三)原因与结果 原因与结果是揭示事物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一对范畴。在事物的普遍联系中,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 原因与结果是相互区别的。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二者不能混淆和颠倒。

第三章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剖析

第三章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唯物辩证法概论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无限发展的物质世 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唯物辩证法的一系列规律和范畴从各个方面揭 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无限发展。 第一节两种对立的联系和发展观 毛泽东说“在人类的认识史上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 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

立的两种宇宙观。”《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1991版第300页 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首先要坚持辩证法的联系和发展观反对 形而上学的联系和发展观。 一形而上学的联系和发展观 “形而上学”一词在古希腊文中为“Ta mara ta physika”意为 “物理学之后”这是关于形而上学的最初的词义。亚里士多德关于研 究经验以外对象的著作在后人的编纂过程中被安排在《物理学》之后 定为《物理学之后》。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之后》这本书传入我国后 有人根据《易·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为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 将此书名译为《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一般意义上是作为反辩证法的同义语它用孤立的静

止的 片面的和否认矛盾的观点看待事物和现象。这种用法是从黑格尔开始的。在黑格尔看来形而上学的哲学思维是与辩证的哲学思维相对立的。 恩格斯说“旧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即黑格尔称之为“形而上学” 的方法主要是把事物当做一成不变的东西去研究。 形而上学在人类认识史上经历了多种历史形态归纳起来大体有 三种基本的历史形态古代形而上学的诡辩论 其中又分为相对主义和 绝对主义两个派别近代形而上学的机械论 新历史条件下的形而上学 如庸俗进化论、激变论等。形而上学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具体表现。 形而上学的联系和发展观是指形而上学在对待联系和发展的问题 上与辩证法根本对立的观点。形而上学的共同的特点即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用孤立的片面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去看世界否认事物发展的

马哲: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为什么新事物能够战胜旧事物? 答: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是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生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变化了的客观条件,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热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这两方面也就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唯物辩证法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对立统一规律是其核心。 2.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

畴的“钥匙”;对立和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矛盾 矛盾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为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为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含义:1.,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2.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融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两种基本的斗争形式:对抗性和非对抗性。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在事物的矛盾中,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统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 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事物的普遍发展与联系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2011301200224 电子信息学院电科五班杨艳 摘要 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 事物的普遍联系 恩格斯在谈到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时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的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具有三层含义。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与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相互作用中,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东西。实践做为人的生命活动和社会存在形式,实质上是人类所特有的联系形式,即,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社会中人与人的一切现实联系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事物的主要联系方式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事物的永恒发展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地球和太阳的相互作用构成地球绕太阳运动,并引起地球上事物和现象的变化,比如四季更替就是由此引起的。一定形式的运动就意味着一定的变化:最简单的机械运动会引起物体位置的变化,物理运动是物体分子状态的变化,化学运动是物质化学成分及其结构的变化,生物运动是生物机体的变化,社会运动会引起社会有机体的变化等。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他适应已经变化来看的环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其中,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我们主要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事物的永恒发展两方面来进行讲解。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恩格斯在谈到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时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那么,联系是什么呢? 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在这里,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美国房产升值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是否存在联系? 事实上,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名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美国房产的升值导致房产行业投资增多,从而使房产泡沫破裂,贷款无法偿还,银行纷纷破产,进而引发金融危机,并最终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发展。 接下来我们来认识联系的特点: (1)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比如说对于一条食物链:鹰——蛇——田鼠——庄稼,它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独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交互作用中,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东西。 举个简单的例子,蝴蝶效应::“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说明事物的联系有普遍性,不起眼的一个小动作却能引起一连串的巨大反应。 但是,在这里,我们应该认识到,虽然联系具有普遍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事物之间都具有联系。比如说:对于“左眼跳财,右眼跳灾”以及“人的命运由指纹手相决定”等说法,所述的两个事物之间并非存在必然联系。所以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3)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直接联系——不通过中间环节作用而发生的联系,即无中介的联系。间接联系——经过中间环节的作用而发生的联系,即有中介的联系。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一个典故: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大致意思是说:城门失火,大家都到护城河取水,水用完了,鱼也死了。这里,水能灭火,鱼离不开水,它们各自之间是直接联系的,而火与鱼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事物之间也存在着间接联系。 必然联系——事物间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联系。偶然联系——事物间的可以发生也可以不发生的不确定的联系。比如:生物学中的遗传问题。夫妻双方都没有红绿色盲,但他们的下一代就一定不会患红绿色盲吗?通过对遗传学的学习我们可以肯定的说不一定,若夫妻双方的遗传因子是双杂合,则其后代就极有可能患红绿色盲。看似偶然,实则是生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