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闻伦理

新闻伦理

新闻伦理
新闻伦理

新闻伦理学

人文学院 2011级新闻1班靳茜

一、名词解释

1 “侵扰悲痛”:是“指记者在意外及不幸事故发生后,侵扰一些因该意外或事故而悲伤的人(主要指亲友丧亡者)。”以致给受害者及其亲友带来心理、人格、尊严等多方面的伤害。,

2 “知情同意”原则:在受众媒介素养相对有限的中国,“知情同意”原则在报道介入之前,提示受访者一旦接受采访可能的后果与风险,对受访者权利给予了深入阐明与深度保护。, 3“平衡报道”原则:“要求从微观上保证每一篇新闻的真实,从宏观上保证新闻整体布局能符合实际,能如实地描绘社会上某一群体图景。”

4“媒介审判”:是指新闻媒介超越正常的司法程序对被报道对象所作的一种先在性的“审判预设”。是对法院的审判权和犯罪嫌疑人的公民权利的双重侵犯。

语言特征:它的语言往往是煽情式的,力图激起公众对当事人憎恨或者同情一类情绪。它有时会采取‘炒作’的方式,即由诸多媒体连手对案件作单向度的宣传,有意无意地压制了相反的意见。

5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虚假新闻、有偿新闻、虚假广告与误导广告。

5“新闻偏见”:在新闻大背景下,偏见是指对新闻所作的不公正的、不诚实的、自私的、不平衡的或者误导性的歪曲。“典型的新闻偏见”概括为新闻过分呈现高层官方的声音,注意力总是集中在政治或社会精英上,少数群体明显被边缘化乃至污名化等等。

8 隐私权:一般指公民享有私事保守秘密的权利,个人的私生话可以拒绝记者采访、拍照和公开播放,以保护个人生活的安宁。

9 新闻侵犯隐私权:是指在新闻作品中公开他人隐私而是他人隐私受到伤害的行为。从方式来看主要有:1)未经当事人允许,公开采访对象在个别交谈中谈到的个人私事。2)在非公共场合,未经当事人允许或向当事人表明身份进行拍照、电视摄像、录音。3)私拆个人信件和窃听电话以获取新闻等等。

10 公众兴趣:是指公众对国家高级公务员或社会知名人士心理上的关注及由此产生的了解、知情的愿望。

11 诽谤:是指通过捏造、散布虚假事实来贬损他人名誉的行为。

12 采访自由:指记者对任何新闻事件有采访、了解、挖掘新闻事实的权利,政府机关、有关部门和个人应给予方便,而不是进行任何干扰。

13 公正评论:又称“诚实评论”,其前提是承认公众对于社会的公共事务和公众人物,对于一切进入公共领域的事物享有自由评论的权利。

二、简答:

1 虚假新闻及其表现形式:是指未能真实反应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答:1)政治需要,公开造假。2)与己不利,隐匿真情。3)宣扬典型,任意拔高。4)屈从压力,写昧心稿。5)惟利是图,编造新闻。6)粗枝大叶,调查不实。7)道听途说,捕风捉影。8)知识贫乏,不懂装懂。9)合理想象,添枝加叶。10)偷梁换柱、移花接木。

2 防止虚假新闻的道德诉求:1)提高认识,增强坚持真实性原则的政治自觉性。2)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入实际调查研究。3)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片面性。4)增强法制观念,防止新闻侵权。5)严守规章制度,堵塞失实漏洞。6)接受群众监督,及时纠正失误。

3 有偿新闻定义及其表现。

答:是指新闻机构及新闻工作者对要求刊登新闻者索取一定费用的新闻。它在我国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的,在90年代日益泛滥,成为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中最严重的问题。1)某些企业向记者行贿、利用媒体为其宣传。2)某些地方和单位领导花钱让媒体宣传自己。3)某些明星大腕花钱让媒体为自己造声势。4)“新闻穴头”牵线搭桥。5)某些“客户”主动送钱或通过其他方式给媒体及其从业人员买“新闻”。6)某些媒体向客户兜售版面和播映时间,主动向客户索取发稿的报酬。

4 有偿新闻产生的原因:

答:1)新闻理论和思想认识方面的原因。2)媒体经济方面的原因。3)客户方面的原因。4)媒体从业人员方面的原因。

5 有偿新闻的危害:

答:1)危害社会和人民群众,损害党和政府的威信。2)损害媒体自身声誉。3)客户最终得到的不是利益,而是损害他们自己。4)腐蚀新闻从业人员队伍,导致某些人身败名裂、身陷囹圄。

6 虚假广告和误导广告造成的危害:

答:1)造成不良的政治影响。2)损害党和政府领导人和国家机关的名誉。3)盗用有关单位名义制作广告损害有关单位名声。4)利用真人编造虚假情节的广告,损害了当事人的名誉。5)致使广大群众上当受骗。6)坑害农民和学生。7)支持不正当竞争,给经济发展添乱。8)干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9)滥用成语,流毒甚广。

7 治理虚假广告和误导广告的办法:

答:1)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广告的法律、法规。2)加强对媒体广告从业人员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道德观的教育和广告法律、法规的学习。3)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媒体广告的管理、监督和对虚假、误导广告的处理。

8 保障隐私权的特殊原则(简答):

答:1)公众人物的隐私权范围缩小。 A 公众兴趣是指公众对国家高级公务员或社会知名人士心理上的关注及由此产生的了解、知情的愿望。 B 公共利益是指政府官员特别是高级官员对公共事务负有特别的责任,他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乃至家庭生活都与公共利益相关,因此,其隐私权范围受到了相应的限制。 C 公众人物必须承受隐私权保护的适当弱化。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的适当弱化,是公众人物成为社会的焦点付出的相应代价,他们必须放弃自己的一部分利益,他们必须承担接受公众监督的义务。

2) 隐私的“可放弃性”隐私在当事人自愿的前提下,可以放宽保有的程度乃至放弃。

9 衡量新闻自由的四条标准:

答:1)采访自由:指记者对任何新闻事件有采访、了解、挖掘新闻事实的权利,政府机关、有关部门和个人应给予方便,而不应进行任何干扰。

2)传递自由:无论新闻事件发生在什么地方,记者采访所写成的稿件首先必须传递到所属新闻机构的编辑部,方能进行新闻传播的其他程序,如果传递受阻,将被视为对新闻自由的触犯和违反。

3)出版自由:此条指报纸的出版和发行,如果这方面受到限制或发行受到检查,此项自由即遭破坏。

4)批评自由:允许每个公民有思想、言论自由,可以自由表达各种意见,评论时政,批评政府的政策和官吏的不法行为。

10 新闻诽谤与新闻自由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冲突和平衡的关系,怎样在两则中找到平衡:答:一方面,包括言论、出版自由在内的新闻自由是公民的一项重要的人身权利和政治权利,是维系一个民主的健康有序的现代社会的必要保障,理应受到法律的保护。

但另一方面,包括公民名誉权在内的人格权同样属于公民的基本权利,也应得到法律的切实保护。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上述两种权利经常存在着冲突。如果过于放纵新闻自由的范围和程度,势必会助长新闻诽谤的发生,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和人格权利;而一旦以保护人的名誉权为借口处处阻挠正常的新闻报道及舆论监督,使正常的新闻报道和评论寸步难行,则又妨碍了新闻自由的正常实施。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衡量新闻诽谤的重要因素,新闻固然讲求自由原则,但新闻自由的前提必须是以新闻的真实性来保障的,新闻的真实性不仅是衡量新闻是否构成诽谤的试金石,同时也是维系新闻诽谤与新闻自由之间微妙地平衡点。

11 新闻诽谤与新闻舆论之间的平衡关系:

答:我国《宪法》在肯定公民享有舆论监督权的同时,也规定公民“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这并不是说要对新闻的舆论监督工作进行人为的限制,而是要把新闻的舆论监督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上来。具体来讲,就是法律赋予新闻从事舆论监督的正当权利,但其前提必须是以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新闻评论的公正性作为保障的。可见,衡量正当的舆论监督与恶意的新闻诽谤的标准以及维系新闻诽谤与新闻舆论监督微妙平衡的关键,不是别的,同样还是新闻的真实性。

三、分析题:

1、举一个网络侵犯隐私权的案例,并分析?(长春婴儿、李天一事件、拍卖钱钟书信件、戴安娜死亡时拍照)

2、举例说明新闻作品怎样算是侵犯了隐私权?

四、论述题:

在医患纠纷案例中新闻偏见产生的原因?

1、信源单一:“一面之辞”与“重大瑕疵”(缝肛门事件)

将产妇丈夫陈默的个人判断乃至猜测当做新闻事实进行报道,而对助产士和院方则是站在陈默一方,进行轮番质问与口诛笔伐。对于纠纷报道只展示或只相信“一面之辞”,显然不符合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要求。外,整个事件始末,代表产妇方说话的一直是作为丈夫的陈默。而几乎所有报道中,事件的第一当事人产妇本人未发一言。对于医患纠纷报道而言,没有第一当事人的说法,是重大的消息源缺失,势必大大降低报道的说服力与媒体的公信力。其实

在最关键的细节上,媒体应该尽可能求证第一当事人,因为知道真相的可能只有产妇一人。第一当事人的持续缄默与被刻意忽视,造成该事件在消息源方面的重大瑕疵。

2、传者思维陷阱:“错误关联”与“基本归因错误”

由于缺少逻辑训练,一些记者在揭示复杂社会现象之间的关联时,往往不自觉地掉入习以为常的“思维陷阱”——即经常导致错误判断的思维定式。在识别和判定事件之间的关联时,被事件表面的假象所遮蔽而不能认清事件本质,将因果关系简单化,这就是记者在采写新闻时必须谨慎避免的一种思维陷阱——“错误关联”。而在新闻评论过程中,评论员也应谨慎避免另一种思维陷阱——“基本归因错误”:“即对个体持有系统性偏见而不是认为体制性结构应对某种情形负责。”

3、受者认知偏颇:“偏颇吸收”与“群体极化”

人的一生中,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患者,绝大部分则不会成为医生。基于此,在医患矛盾的报道接受环节,受众在对医生与患者的利益认同与立场选择方面,存在着一种先天的失衡。因此他们在处理信息时会受其情感和偏见的影响,倾向于搜索并相信其乐于看到的信息、避免并排斥另其心烦的信息。这种偏见,部分来自于自己或他人的“看病难、看病贵”的生活经验,但更多则来自于媒体呈现的社会抄本,心理学上将其称之为“偏颇吸收”:“即便经过正反两方面的讨论,那些相信谣言的人最终还是没有改变初衷,反而更加坚信谣言,即便谣言所传播的信息是虚假的。”网民在媒体报道的噱头标题的误导下,在各类网络论坛继续非理性回帖。这也充分说明当更多的人一起“偏颇吸收”,聚集起来,就会导致“群体极化”:他们在商议后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因而背离最佳决策,最后形成共同的极端的观点。

4、报道框架失衡:“弱者思维”与“受难叙事”

“缝肛门”风波中,大部分记者总习惯掉入“先入之见”的陷阱:认为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医方相对强势而患者天然弱势,因而更需要帮助与同情。在同情弱者的情感内驱下,相当一部分记者不自觉地选择“一边倒”地倾向于患者,给其更多的发言机会;医方的回应与解释,则因被放到一个不平等的位置上而被相对遮蔽。作为事实与真相的记录,新闻报道本应承担起消除社会刻板成见的功能。而在“缝肛门事件”中,报道通常采用“维权”的姿态而不是“沟通”与“求证”的姿态,报道框架则普遍采用“受难叙事”的新闻叙事模式。“鉴定说‘缝了’,医方露馅了”、“谁动了我的肛门”等新闻标题频见报端。大量与反复的“受难叙事”中,“媒介周而复始的运作,对于某些特定框架的使用与强调,将对公众甚至整个社会的认知方式产生影响”。在失衡的新闻报道框架中,报道影射的“刻板成见”与受众习得的“刻板印象”出现叠加与共振,喧嚣的道德指称取代了对事实的关注,医疗负面新闻渐成“公众批判社会改革进程过慢的宣泄口”,和谐医患关系与重建社会信任成为一纸空谈。

5、偏见比无知离真相更远

媒体在向公众提供新闻产品时,不可能也不必要“有闻必录”,因此会经常对信息进行筛选,这是新闻传播工作的天性。但假如这种筛选本身带着某种“先入之见”或者是“立场优先”,新闻传播从对于事实真相的追寻演变成“先下结论后看事实”,就陷入了另一种“非典型的新闻偏见”,从而违背了新闻传播工作的底线。从“茶水发炎”到“八毛门”再到

“缝肛门”等事件,一系列曾引起强烈轰动的医疗纠纷报道,“事后经媒体深度调查却又发现最早的动态报道往往存在专业性缺失、技术性缺陷、情绪性偏见等问题”。而来自新闻媒介内部的“情绪性偏见”又因与公众情绪、社会意见的互动而具有最强大的破坏力。

2 给医疗纠纷报道的五点建议?

1)接到群众投诉医院后,记者不要只听一面之词,要看诊疗记录;要采访患者本人、患者家属等,避免偏听偏信。

2)要以“沟通”和“求证”的姿态,而非“维权”姿态,心平气和、积极主动地采访院方和主治医生,即便遭拒也不要气急败坏。院方不回答或医生不接受采访,有可能是“害怕”媒体,或对媒体报道有成见,也可能是需要时间来进行调查,不要单纯地认为肯定是医院或医务人员“心中有愧”。当然,医院在发生投诉后的公共沟通意识和能力也应不断加强。3)报道时注意用词准确,比如治疗和治愈、缝住和缝扎的差异。不要为追求轰动效应而夸大其词。不要太相信自己的经验和“常识”(比如亲友看病后曾经告诉你的情况和判断)。对专业名词或专业问题拿捏不准时,必须请教专家,跑医疗线的记者平时要多积累专家人脉资源,关键时刻可以请教。(专业性缺失)

4)要在尽可能全面调查和理解的基础上做报道,比如查阅该医院这项手术的成功率、日常门诊的投诉情况、该科室同行评价和专业水准、当事医生的执业资格和行业口碑等。如果时间紧迫,至少可以采访其他患者,了解他们的判断;要避免放大单个极端案例;及时跟进院方或卫生部门发布的调查结果,以示平衡。(平衡报道)

5)要在日常工作中注意积累医学知识,对临床问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有所了解和理解,要花心思深入研究医改及其逻辑、问题,对医患纠纷问题的社会原因、背后的社会情绪来源等有整体把握。由此,做相关报道时才不会“只见树、不见林”,能以理性的姿态和专业的基础去做报道。这点非常难,但这点非常重要。

论网络新闻传播和传统新闻传播的异同

论网络新闻传播和传统新闻传播的异同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国网民的数量不断发展,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新闻传播的载体,发展势头令人惊叹。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既有冲击,又有互补。 一、网络传媒和传统媒体的相同点 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相同之处,他们都是通过舆论对社会进行监督,并且这种监督属于软监督,只能给当事人以强大的精神压力,迫使当事人采取符合民意的行为或是促使有关部门介入,对当事人进行制裁。这种软监督和行政监督以及法律监督不一样,不能采取强制手段迫使当事人作为或是不作为。 在新闻传播方式上,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一样,也是对社会上突发的事件进行报道,然后对事件引起的后果进行追踪报道和评论,利用舆论力量对事件当事人进行监督。 二、网络传媒和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差异 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在传播新闻中都各有所长,也都有自己的局限性。 (一)网络媒体在传播新闻时的优点.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在传播新闻相比,在时间上具有优势。早在上世纪,互联网刚刚兴起时,就发挥出了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优势。 早在1999年5月8日凌晨5时45分,北约的三枚导弹落在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造成20人受伤,3名记者身亡的惨剧。仅仅42分钟,我国人民就得知了这一不幸消息。而报道这一消息的正是刚刚兴起的互联网。而我国传统媒体中最快的广播,则是在当天上午9时进行报道的,电视是在中午的午间新闻中播出,而报纸报道这则消息除了当天的晚报,一般都是次日才报道,整整迟了24小时。 作为新闻传播,时效性是新闻报道的唯一优势,而互联网正好发挥了这一优势。也是这次事件中,在发生的当天和次日,新浪网上关于这件事的评论和后续报道,就有400多条,如果每条400字,就有16万字,加上200多幅图片,这些详尽的内容是国内报纸总和也达不到的。 美国的传统媒体在世界上是最发达的,但在互联网面前还是难以企及。早在上世纪的1998年9月11日,美国众议院经过辩论和投票,决定下午两点将斯塔尔关于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的绯闻调查报告发到因特网。但白宫法律顾问办公室却在下午一点将长达78页的反驳报告发到因特网,斯塔尔那份长达445页的调查报告在随后的下午两点20分才发到因特网。结果网民的访问量排山倒海般,甚至造成网络堵塞。由于网民先看到反驳报告,后看到调查报告,因而对克林顿的看法就不同,同情的占多数,许多人反而认为斯塔尔有些多事。这就是新闻时效性产生的后果。 和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除了具有时效性之外,在内容上比传统媒体更丰富,更详尽。以克林顿绯闻为例,传统媒体无法刊登78业的反驳报告,更无法刊登445页的调查报告,只有互联网才有如此大的空间来容纳。 造成网络和传统媒体如此巨大差异的原因在于,传统媒体中的报纸在报道新闻时有版面限制,广播和电视有时间限制。同时,作为传统媒体,在发布新闻报道时并不能由记者个人做主来播发新闻,还要经过几道关卡的审核,所以在时间上和空间中都有所限制。 但作为互联网新闻,首先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其次发布新闻的都是网民个人,也不用通过审查,鼠标一点,新闻就发出去了。 (三)网络传媒在反腐中的优势。传统媒体对腐败案的报道,一般都是在腐败分子被查出之后,针对腐败分子的作为给予报道传播。而网络则不同,它通过一些迹象,经过不断挖掘,就能将一个潜在的腐败分子暴露出来。例如对于腐败分子的房产,穿着打扮的奢华,就能牵扯出一个腐败分子的经济问题。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对于表哥杨达才的揭露。还有就是那些房姐房妹房叔房婶的新闻传播,以及在景区、在娱乐场所、在学校门口拍到的公车私用,都为反腐工作作出了贡献。

浅谈网络新闻传播的交互性

浅谈网络新闻传播的交互性 当今社会,网络新闻媒体高速发展,已然成为当下的主要媒体之一。其鲜明的交互性使新闻的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为新闻传播开创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本文分析了网络新闻传播交互性的概念、重要性及交互性的模式和特征,并对其发展进行了讨论。 网络新闻传播交互性; 现实生活中,网络新闻传播交互性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检索、Email、BBS、网络调查等。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新闻信息以及一个各取所需、畅所欲言的平台,当有事件发生时,很多人已经习惯了首选上网了解新闻信息。 一、网络新闻传播交互性的概念辨析 网络新闻传播的交互性指的是,新闻的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能够直接互动,也能互换地位,体现出了在一定的条件下,新闻的传播者与接收者对信息的控制地位在理论上是有对等的可能性的。 我们应该辩证的理解这一定义。“直接互动”是指新闻的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能够直接的感受到彼此的信息,并能及时的做出相应的反应,双方之间并不需要很复杂的中介;“互换地位”指的是,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新闻的传播者可以成为接收者,而接收者也可以成为传播者。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传播者和接收者对自身信息的控制地位是对等的。需要注意的是,所谓的“对等”并不是绝对的平等。 二、网络新闻交互性传播的重要性 (一)网络新闻交互性传播可以造就更民主的新闻传播环境 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新闻可以更多更容易的交互式传播,这使得广大人民群众找到了自己对各新闻事件发表观点和言论的渠道,可以说出了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因为网络新闻传播的交互性,我们才能够与其他人平等的交换信息,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信息,让新闻的传播环境变得更加民主化了。 (二)网络新闻交互性传播解放了信息的接收者 在以往传统的信息传播时期,信息的接收者是十分被动的。尽管理论上他们也有一些反馈信息的方法和渠道,但是花费的成本却让人却步,而且当终于有人给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反馈消息时,他们还必须要忍受着消息传播的时差,更令人恼怒的是,新闻的传播者可能会对这些反馈信息置之不理。但是,现在有了能够交互传播新闻信息的网络,接收者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发言权,可以选择并控制自己想要的信息,这使得他们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浅谈网络对新闻传播业的影响

浅谈新媒体对新闻传播业的影响 姓名:赵烜 班级:2014级广播电视学 学号:201406430144

内容摘要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网络、手机、数字技术、云技术等,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在这其中我认为网络技术的发展对新闻传播业的发展有更加深远的影响,二十一世纪进入了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网络这个新媒体凭借速度快、容量大、覆盖面广、携带方便等优点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角,快速被人们所接纳和认可,以互联网技术和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新型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涌现加速了新闻传播业进化的步伐。新媒体的出现尤其是网络的发展虽然加速了发展但这其中仍有弊端,也会对传统媒体带来冲击。 关键词:网络新闻传播影响 一、网络对新闻传播业的积极影响 1网络让新闻传播快捷方便 在信息时代到来之前,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较为单一,起初的口口相传,亲身经历,这些所接受的信息少之又少,仅仅局限在自己生活的小圈子中,而世界这个大舞台上上演的精彩剧目却一无所知,信息的不准确性也在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判断。直到后来四大媒体的出现及发展使信息传播更加广泛,大大增加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人们可以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上得到更多的信息,视野也从身边的小圈子延伸到了世界这个大舞台,新闻传播从此迈出了一大步,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政治更加开明,经济蓬勃发展,文化百花齐放,催生了新媒体网络的发展,传统媒体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现在需要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快速的传播,更加便捷的获取信息。网络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现在的我们玩微薄聊微信刷空间加好友,可能你的好友遍及世界各个角落,在不同地点聊着相同的话题,你甚至可以在家就可以观看远在大洋彼岸的篮球直播,可以和你最爱的人视频通话……这在新媒体之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说到它的速度,在2000年的伊

网络新闻的传播特性

网络时代的网络新闻的特征 摘要:互联网的出现,产生了新的传播媒介形式,进而衍生了网络新闻。呈现出反应快,针对性强,方式灵活的发展态势。而网络新闻与过去的传统新闻在传播特性方面也有着明显的不同,通过拉斯韦尔的5W模式来比较网络新闻与传统新闻在传播特性上的异同,有助于全面了解网络新闻的特性,发展状况,创新性。 关键词:网络新闻传播媒介自媒体 关于网络新闻的界定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的是互联网上综合性门户网站和各类专业性网站所发布的各种有传播价值的新信息;狭义则专指互联网上新闻类的信息,包括传统媒体所设网站、其他网站和个人主页、站点所发布的新闻信。”1网络新闻的发展与趋势随着有“第四媒体”之称的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加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了能力与精力采用新的技术,关注更多大众社会信息,网络新闻的发展也以涨潮般的速度迅速发展,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信息的需求。 一、从拉斯韦尔“5W”模式看网络新闻传播特性(优势) 1、传播源(谁)(交互性) “谁”就是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担负着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在传统新闻中, 传播者一般是专门的传媒组织,机构,及其中的工作人员。而在网络新闻中,传播 者不再是单一的组织,集体,更多的大众也充当起了传播者的角色。大众不再是被 动的接受,而是可以参与,发布,成为一个个传播源。将之称为“自媒体”,“特指 以普泛化和自主化为特征的草根网民,以简易的电子化手段和数码技术为支撑,在 私人的独立空间内,无需经过专业编辑的过滤,向特定或不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传递 和分享新闻信息或非新闻信息的新型媒体的总称。”2网络新闻编辑学如近年流行 的博客,播客,微博等都是自媒体类型。网络新闻不仅有专门传媒组织发布的新闻, 更有普通大众发布的个人信息,体现了网络时代下网络新闻的交互性。 2、传播通道(时效性、全球性) 信息传递所必须经过的中介或借助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诸如信件,电话等人际之 间的媒介,也可以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传统新闻大多依靠报纸、广播、电视来发布新闻信息,优点在于把关人的作用,信息大多较真实,权威,报 纸和电视编辑时间较长,广播不能做到身临其境,只能凭听觉。而网络信息借助于 互联网的平台,真正做到了即时性,运用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等相结合,基本 能做到在事件发生的最短时间内传递出信息,并且不限距离,是全世界都能看到新 闻,这是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优势。 3、内容(范围广、选择性) 传播内容是传播活动的中心,它具有综合性,公开性,开放性和大众性的特点,由 一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的信息组合,并且受传播者的目的,社会的发展变化,大众 诉求的方式,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影响。传统新闻受到更多的社会制度等因素的制 约,更多的宣传国家意志,很少考虑民众的诉求,再加上民众参与少,内容较单一。 而网络新闻因为传播源,传播渠道的改变,外在因素是媒体改变了传统思维,开始 关注更大多数人的诉求,站在民众的角度上思考,而民众也有了渠道去更多的参与 其中,所以网络新闻内容丰富,数量多。进而使民众有了选择性,可以随意选择自 己感兴趣的内容来进行深度阅读,丰富自己的生活。

网络新闻传播复习提纲

网络新闻传播复习提纲 题型(分A、B卷): 一、填空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5分) 二、名词解释(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三、简答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四、论述题(共1小题,每小题25分,共25分) 五、举实例分析题(共1小题,每小题25分,共25分) 导言 网络新闻传播,就是以互联网作为媒介而开展的新闻传播活动。 广义上,互联网在传播新闻和信息方面具有媒体的性质和功能,可以较笼统的称为“网络媒体”。严格来说,网络媒体是指由报刊社、电台、电视台、通讯社等传统新闻机构创办的媒体网站和从事新闻传播的商业网站,以及其他发布新闻信息的各种网站。 新闻传播学一般划分为理论新闻传播学、应用新闻传播学、历史新闻传播学。 第一章网络新闻传播的历程 1969年,美国国防部资助一个有关广域网络的项目,开发出一个运用包交换技术的网络,称为ARPANET 互联网形成、发展的三个阶段: 略具雏形的ARPANET(1969-1986) 在科研教育中发展的NSFNET(1986-1992) 在商业化运做中飞跃的互联网阶段(1992-) 多媒体包括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通信技术两大领域。这种技术可以集文字、图像、录像、动画、音响等多种媒体与一身,给用户以视、声、光、华并存的全新的视听感受。 超文本是包含与其他资料相链接的资料,它既能处理文本,也能处理图形和声音。 分组交换指将资料分成不同的部分分别传输,这些被分为相同大小的“块”的数据上都有标记,并在网络中一站一站地传递,每一站都有记录,直至到达目的地。 交互性指人们在信息交流系统中发送、传播和接受信息时表现为实时交互的操作方式。 世界上第一家报纸网络版:美国的《圣何塞信使报》 中国第一家网络电子日报:《中国贸易报》

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特征分析讲解

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特征分析 信息时代,我们一定程度生活在传媒建构的世界中,这种环境控制着我们的生活状态,例如公众对新闻信息的依赖,便是一种无形的控制。某个新闻节目几点几分开始,昨天我看了,可能今天、明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内,会按时坐下来看;报纸某个版面有较好的新闻评论,几次感觉对胃口,便会日复一日地每天在相对固定时间等着送上门的报纸。这便是公众新闻期待意识的典型表现。中央电视台春晚虽然是娱乐节目,也造成了每年一次的观众对节目的期待。这是一种以由于大众传媒连续性出版和播出造成的传播现象、一种由传媒建构的想象。 新闻传播的职业化和传播技术的发展,促使新闻播报的时间形态不断调试,适应并同时创造着多样的公众对新闻的期待。 新闻生产的特点及影响 现代新闻传播业因社会需要而诞生。这个行业一旦形成,反过来也会扩大社会需求,从而造就更多对这个行业依附的人群。新闻业是怎样造就人们对其依附的,这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新闻传播业的工作特征,导致受众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对传媒的依赖。下面我们将从时间与新闻叙事关系、新闻仪式传播论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1.时间与新闻:通过建构公众的时间观念来建构公众的预期心理 谈到新闻特性问题时,大家会不约而同地将“时效”视为最重要的特性。过时新闻只有历史资料价值,不会有大量受众。现代信息社会,新闻和事实几乎同步发生,传播的手段越来越先进,过去我们所说的“抢新闻”现象,现在正面临消亡。新的竞争局面不是“抢新闻”,而是谁能对新闻的阐释更接近科学、更合理,这成为传媒竞争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方面。 新闻传播“时效”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定时”(通常对于日报来说是24小时周期)—“即时” (第一时间报道)—“实时”(对事实的同步报道)—“全时”(随时报道)。①而公众新闻期待意识的形成和变化,与新闻信息发布的定时机制密切相关。新闻传媒强调其产品的定期发布,不但能提升受众对时间的预期评估,也能增加新闻传媒组织、受众、消息来源三者间的互动。传媒的新闻报道进入到即时、实时甚或全时阶段,公众的新闻期待意识变得相对模糊、弱化。 某一类新闻节目的长期开设、定时播出,会逐渐培养观众的收视习惯,即定时与节目“约会” 的行为。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天晨间6:30的“新闻与报纸摘要”、中央电视台中午12时的“新闻30分”、晚间19时的“新闻联播”、夜间22时的“晚间新闻报道”,皆已成为许多观众起床、锻炼、吃饭、午休、睡觉的时间参照标准。日本传播学者藤竹晓亦曾提及日本相似现象。在日本,所谓“正时”,是指时钟长针指向12的时候就进行新闻广播,这已经形成了所谓的“新闻习惯”。这表明,“正时”时刻至少在日本具有“新闻时间”的意义。② 相较于孤立、零散地将耳目置于某个特殊节目,电视节目编排对日常生活时间安排产生的影响更大也更隐蔽。塞瓦斯通(R.Silverstone)具体而微地分析了家庭主妇收看肥皂剧的情况:“节目和时间表是一个片段,电视节目表与肥皂剧的连贯性是破碎的,但它们自身的叙述性结构,共同为每一天的

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特点及传播方式

62 工作探讨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特点及传播方式 ■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融媒体中心:王艳 【摘要】在当前新闻媒体行业发展过程中,新闻传播也得以较快发展,在为人们提供新闻服务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对新闻传播加强研究,实现其更好发展也就十分必要。在目前网络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特点及传播方式均有较大改变,使新闻传播受到很大影响。本文就网络时代下如何改变新闻传播特点及传播方式,为新闻传播提供理想的支持与基础,实现新闻传播更好发展。【关键词】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特点;传播方式 随着当前网络时代不断深入发展,社会上很多领域都受到网络技术的影响,而新闻媒体行业的表现更加明显,使得新闻媒体行业中的各个方面都产生明显变化。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传播特点及传播方式均发生很大程度上的变化,从而使得新闻传播整体发生明显改变,作为新时期新闻传播工作人员,应当对新闻传播特点及传播方式加强认识及掌握,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更好进行新闻传播,满足新闻服务需求。1. 网络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特点 在当前网络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中的各个方面都发生较大程度变化,新闻传播特点就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就目前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而言,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新闻传播具有更加广泛的来源。在当前网络时代背景下,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有关新闻信息的来源越来越广泛,不但能够对报纸及电视中的相关新闻内容进行转载,并且一些数字文本也能够转变成为网络新闻。另外,在当前网络新闻传播中,网民也扮演着不同角色,这些网民不但是网络受众,同时也是新闻事件的传播人员,当前大部分网络中均具备进行信息交流的开放性平台,网民也就能够在网站上进行新闻事件的上传,使其他人能够对新闻事件进行更好了解,也能够进行评论,使新闻传播速度更快,并且传播渠道更广泛。 其次,新闻传播具有更快的更新速度。在网络时代背景下的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在当前新闻传播过程中,通过对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够更及时了解新闻事件的发生,并且能够快速收集各种新闻信息,在此基础上也就能够实现新闻信息的快速更新,相比于以往的新闻传播,在更新速度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传播速 度的更新对新闻传播影响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及意义。 再次,新闻传播中真假新闻共存。对于网络时代新闻传播而言,相比于传统新闻传播,由于其审核流程相对比较简单,并且审核标准不够严格,也就导致新闻真实性有待于考察,需要新闻受众认真地进行辨别。同时,在当前网络时代背景下,人们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新闻上传,在这一过程中不必提供个人信息,因而即便发布虚假新闻,对于发布者也不会造成影响,这种情况的存在也就导致虚假新闻越来越多,最终使新闻传播受到影响。 最后,新闻传播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在目前网络时代背景下,对于新闻传播而言,有些新闻通过规模较大的网站进行发布之后,可产生十分广泛的影响,若受众对于新闻事件的反应比较激烈,则会产生更广泛影响,并且由于网络具有较快的传播速度,这种影响也会快速扩大,最终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广,这对于新闻传播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这种特点也会为虚假新闻传播提供方便。 2. 网络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方式 在当前网络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过程中,不但新闻传播特点发生变化,新闻传播方式也有较大变化。就当前新闻传播实际情况而言,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方式主要包括三种,分别为新闻社区、即时通讯以及机器新闻等,下面详细进行分析。2.1 新闻社区传播形式 在当前新闻媒体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新闻社区属于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新闻社区传播方式而言,其主要就是通过专业途径获取新闻信息相关题材,并且需要在特定网站上进行新闻发布,目前比较典型的就是人民日报、搜狐新闻

网络新闻传播知识点汇总

简答题:一、二章 几个概念: 1、网络媒体:由报刊社、电台、电视台、通讯社等传统新闻机构创办的媒体网站和从事新闻传播的商业网站,以及其他发布新闻信息的各种网站。 2、网络媒体的主体:传统媒体网站和商业网站的新闻中心。 3、网络新闻传播:主要指网络媒体通过互联网而进行的新闻传播活动。 4、网络新闻事业:是网络新闻传播的专门化、职业化形态。 网络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对网络新闻传播的研究;对网络新闻事业的研究 第一章网络新闻传播的历程 第一节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 互联网的本质:将若干LAN(局域网)和WAN(广域网)连成一个大而合一的全球计算机网络。 传播媒介,即传播意义上的媒介,是指承载、传递信息的物理形式。 当计算机(电脑)将信息技术、媒体技术和通讯技术等结合起来形成国际互联网(Internet)时,有人指出,网络化的个人电脑的出现,标志着一场媒介革命的来临。 真正意义上的传播媒介形成——万维网(World Wide Web) 计算机网络:将各自独立的计算机处理节点通过线路连接成为计算机系统。 二、计算机网络的形成和发展 互联网形成和发展的阶段: 1、略具雏形的ARPANET阶段(1969年—1986年) 2、在科研教育中发展的NSFNET阶段(1986年—1992年) 3、在商业化运作中飞跃的互联网阶段(1992年以来) 4、Web 2.0 兴起(2004以来) 三、互联网的功能和应用 (一)互联网媒体的技术特征: 具备信息源、渠道、接受终端三位一体的综合性、一体化的高效功能。 包括多媒体、超文本、分组交换、同步传播和交互性五个方面。 (二)网络媒体的功能: 1、多媒体功能 2、信息检索功能 3、超链接功能 此外还包括媒介数据库服务、用户反馈、用户参与新闻报道等功能。 (三)互联网在信息传播中的应用 电子邮件、万维网、在线聊天、网上论坛、博客、维基、微博

网络时代新闻媒体传播手段分析

网络时代新闻媒体传播手段分析 网络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人们逐渐习惯用网络去了解社会、探索世界。新闻媒体作为网络空间里的重要角色,其内容得到了公众的重视,其传播手段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 网络对新闻媒体传播的影响 1.互联网满足了公众内心的需求,成为社会舆论的集散地 如今,公众逐渐接受并习惯在网络上对某些热点问题或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想法。传统的关注事件的模式是针对报纸或电视、广播中的信息与邻里朋友进行沟通与交流,只是一味地用“语言”去实现。而网络时代,公众在对事件进行评论后,可以将自己的想法或主张用相关的资料或视频来表达,非常便利地满足了公众的内心需求,使公众得以及时获取信息、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在对事件进行关注并及时进行评论表达想法的同时,也开始关注起新闻媒体传播手段的更新。他们更加习惯方便快捷的传播手段,因为他们更加迫切地希望自己的内心需求得到满足。 2.微博方便快捷,成为公民参政议政的重要工具

当今社会,一个不起眼的事件也有可能引发一场轩然大波,成为社会各个阶层关心的热点问题。微博为人们打开了新的视野,为群众合法权益的有效维护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渠道。在微博上,每个发言者都可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最终通过协调,可以形成具有代表性并为社会大众所接受的民意。甚至,网民可以通过微博这个高效传播载体,发起实际生活中的维权行动。微博发挥了桥梁作用,方便了群众与政府的沟通交流。 新闻媒体原有传播手段导致的不足 在网络时代,传统的新闻媒体传播手段显得刻板单调,已经无法适应部分人群的需要,往往使传播效果不甚明显。 1.内容空泛,让受众觉得无趣 一些新闻媒体的内容过于空泛和枯燥,所以,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让受众觉得无趣,无法吸引受众的眼球,使受众对新闻内容失去了信心,渐渐转移视线,削弱了新闻媒体的影响力。 2.形式单一,受众易产生审美疲劳 新闻媒体的内容形式单一、老套,使受众产生审美疲劳,渐渐产生厌烦情绪。特别是在新闻内容的安排上严重不合理,不能灵活地运用各种有效方式来吸引受众。

网络新闻传播模式

网络新闻传播模式: 新闻信息传播双向流动性的体现 建构传播过程模式是传播学研究史上对传播过程的结构和性质进行阐释的一种方法。具代表性的传播模式研究成果有拉斯韦尔的5W 模式、申农- 韦弗的数学模式、德弗勒的控制论模式、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等。这些模式对于认识和理解传统的大众媒体的特性、探讨大众传播理论无疑意义重大。但对于新崛起的网络媒体而言, 其信息呈现的非线形特征决定了原有的模式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局限和不足。通过构建网络新闻传播模式图可以简明、直观、有效地向人们展示网络新闻传播的交互性, 可以将实际操作中无法看见的信息传递和受众反馈表现出来, 有助于其它网络理论的形成。 模式(model) 是对对象事物内在机制与外部联 系进行的一种直观的描述, 是一种对理论做简约化表述的方式。根据表现方式的不同, 模式的类型分为文字、言辞、图形、数学等几种。为了更好地辨别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在进行新闻传播时的不同, 本文将从它们的传播特征入手, 通过比较建立起网络新闻传播的图形模式。

报纸、广播、电视作为三大主流传媒, 虽然在 新闻信息传播上有各自不同的载体、渠道和传播方 式, 但是其共有的传播特征也不难被发现: ( 一) 传受关系明确。即在新闻传播过程中, 报 社、电台、电视台往往掌握“话语权”, 成为唯一的 信息发布源, 信息传播的控制权掌握在传播媒体手 中; 各种类型的读者、听众、观众成为信息的接受 者, 也就是说受众往往处于被动的接收端。 ( 二) 受众与受众之间彼此孤立, 缺乏联系。 换句话说, 每一家报社、电台、电视台都能成 为一个中心, 呈星形结构地向外四面传送新闻。同 时, 每一个接受到新闻信息的受众一般不能用同样 的渠道将信息再次传递给其他人。而且, 新闻接受 端的受众一般不能再采用大众传播媒体来继续传播 新闻, 而是通过交谈、对话等人际传播方式来完成。 如图一所示。 ( 三) 传统媒体将信息单向传给受众, 受众却无 法利用同样的渠道反馈信息。即便是开辟“读者来 信”、“听众热线”或是邀请观众直接参与节目, 都 — 83 — a : 2003 12 15 : 靖鸣( 1958 ) , 男, 江苏淮安市人, 广西大学新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