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口算乘法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说课稿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口算乘法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说课稿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口算乘法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说课稿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口算乘法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说课稿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口算乘法

伏岭中心小学高道龙

一、课题:《口算乘法》

二、教学目标

1、

2、培养学生认真口算的习惯。

3、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的世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

难点:灵活运用乘法口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明确口算算理。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师:看看同学们的口算能力怎么样?课件出示():口算

40×4 50×6 200×8

12×4 13×3 11×5

10个10是() 30个10是()

300个10是() 54个10是()

逐个呈现,一起报出答案。选择三个说出口算过程:40×4 50×6 12×4

师:有一位每天从风里来雨里去的人,他每天为我们传递最新的国内外消息和来信,猜猜他是谁?生:邮递员叔叔。

师:是的,图上是邮递员叔叔和一位门卫叔叔的对话。从图上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生:叔叔问邮递员:你每天送多少份报纸?邮递员说:我平均每天送300份报纸和60封信。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生:那他5天共送多少份报纸?

师:好问题!谁能帮他解答?生:300×5=1500

师:现在老师再提供一个信息给你。邮递员叔叔工作了一星期,一共送多少份报纸?怎么列式?生思考问题,列出算式并得出答案:300×7=2100

(二)、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1、继续提问:邮递员叔叔工作了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工作30天呢?

2、学生思考问题,列出算式:300×10 300×30 (板书出来)师: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300×10 会口算吗?(估计有部分学生已经报出答案了)多少?3000。师:这么快就知道了?有什么窍门吗?师:哦!同学们都知道了?那你们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交流。看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学生在小组相互交流不同的算法)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预设生1:3×1=3 后面再添3个0。师:为什么添3个0?

生:300后面有2个0,10后面有一个0,一共有3个0,所以就添3个0。

师: 300里面有3个(百),10里面有1个(十),一百乘十就是一千了。3乘一千就是3000.所以有3个0。师:谁还会说?小组内再说一说。师:还有其他的方法?

生2:300×1=300,后面再添上1个0。师:再添上一个0就是300个十,就是(3000)。不错!还有吗?

生3:300×9=2700,再加一个300就是3000了。

师:我建议听清楚的同学把掌声送给他!他把前面的知识很好的利用起来,是一个独特的方法。一个简单的口算式题,想不到同学们竟想出了这么多不同的方法!那么这么多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

师:那用你喜欢的方法讨论解决其他的问题:邮递员工作10天,要送多少封信?工作30天,要送多少封信?

学生思考问题,积极交流,展开讨论,列出算式并运用刚总结出的口算方法得出结果,再次体会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

3、拓展。

师出示口算题目:48×10,12×30,请学生思考并讨论口算方法。

学生发现这是两位数乘以整十数的问题,有别于刚才解决的问题。积极讨论,再一次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

请学生说出口算过程,教师点评每种方法,让学生再次体会成功的喜悦。

4、概括,揭题。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我们今天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生:都是乘法。生:都是整十整百数。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板书:口算乘法)。那你认为这些算式怎样口算比较简便?

引导学生归纳小结: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师指着板书,说:同学们,邮递员叔叔一个月送了9000份报纸和1800封信。多不多?你有话对邮递员叔叔说吗?生:邮递员叔叔你真是太辛苦了!师:是的,邮递员叔叔确实很辛苦,我们从邮递员叔叔这份辛苦的工作中学到了数学知识,所以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口算方法,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5、试一试

师:学会口算了吗?想试试吗?

出示桃子图片:(教材第58页做一做)

80×10 60×20 50×40 24×10

700×20 90×90 40×80 12×200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提问:700×20你是怎么口算的? 50×40=2000,因数里一共也只有2个0,为什么积的末尾会有3个0呢?

师: 24×10 12×200这两题与其它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是怎么口算的?同桌交流后再汇报。

(三)、巩固练习。(教材第60页练习十四第2题)

60×60 60×300 40×90

50×30 80×70 23×20

组织学生进行回答,并针对其中两三题说出口算过程。

(四)、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怎么口算最简便?在口算时你准备提醒你的同学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争相回答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八、板书设计

口算乘法

300×30=9000 (份) 60×30=1800

3×3=9 6×3=18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口算乘法》教学反思

伏岭中心小学高道龙

本节课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中口算乘法第一课时,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学生已有经验,以及本课在本单元教学中的基础作用,我将教学目标预设为:尝试口算方法探究过程,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体验多种口算方法及能正确地进行计算为重、难点。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辅以教师点拨、精讲的方法,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学结束,对比预设与生成,我觉得有理想方面,也有不足之处。为使今后教学能做到扬长避短,更进一步,我对本课作出如下总结:

1.借助实际问题学习口算方法。

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相应的生活实例和问题情景,如邮递员送信、送报纸的情景、小朋友买邮票的情景等,创设生动的情景,让学生发现、提出数学问题,接着探究口算方法,进而解决所提出的实际问题。我发现把探讨口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于一体,学习材料饱含生气,对学生有吸引力,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讨口算方法,又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为什么要口算,切实体会口算的意义和作用。把数学学习置于现实情境问题之中,是今天数学教学所提倡的,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认清这一点,并努力做好。

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口算方法。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新课标》倡导的重要改革理念之一。本节教学,我预设了学生自主、合作、讨论的学习情境,旨在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已有的口算方法,探索新的口算方法。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适时组织讨论、交流,以完善学生对口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并逐步学会用数学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课堂教学中,学生均能主动参与学习,只是不太善于根据固有经验迁移运用,对口算方法的表述也不够准确。在这方面,我虽及时为学生指正,但是效果不是十分明显。可见,在这方面,我仍需加强学习、锻炼,以便给学生做好点拨、指导。

3.提倡、鼓励口算方法多样化。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倡导学生运用、体验多种口算方法,但实际教学中,却发现多数学生方法单一,而且经我点拨后,未见很好的效果。课后,我深入思考,认为本班学生已学习过本节内容,应是教师曾强调:两个因数相乘,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看两个因数的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所致。这也给我启示,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多角度思维,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通过比较、交流,培养学生“能为实际问题选择适当方法”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而非简单地教会为止。

《口算乘法》说课稿

伏岭中心小学高道龙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两位数的口算乘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在编排上以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贯穿始终,以感知、发现、归纳、应用为主线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理解掌握两位数的口算乘法,同时对后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打基础,也为今后学习乘、除法作好准备。因此,本课时是本单元的基础,对今后进一步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分析认识,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知识能力目标: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让学生经历探索口算的过程,初步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渗透数学源于生活,我们要会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思想。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激发学生认真计算的热情和善于探索、思考的学习品质以及培养互助的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索和掌握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算法。教学难点: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优化算法。我们都清楚算法多样化不是一题多解,而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体现。我们的学生由于生活背景不同,知识经验不同,所以对于相同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也不一定相同,这时学生便需要教师的肯定、激励和引导。最后让学生自主地去比较算法,选择自己感兴趣、理解的一种算法。

二、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还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根据他们的认知规律,我们不仅要设计色彩鲜明的课件和情境进行教学,而且还要使他们感受到学习两位数的口算乘法是一种需要。因为课标上指出: 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因此本节课在学习素材的选取和学习活动的安排,更应当关注数学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

三、说教法。

为了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本节课我在教学方法上力求做到以下几方面: (1)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采用愉快式教学方法,以送报纸这一问题情境导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快乐地去学习。 (2)充分利用情境图直观的进行教学,配合发现法、谈话法、讲授法进行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引导学生亲身经历两位数口算乘法的计算实验过程,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争议,有所创新,互助互学,构建活动化教学过程。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只有将计算教学置于现实问题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问题融于一体,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讨学习计算方法,才能让学生切实的体会到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并且感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说学法。

“教法为学法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鉴于这样的认识,在强调教法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学习过程中,我主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的学习方法: (1)观察法和发现法。本节课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在课堂情境中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自行发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算法。这样

有助于学生对所学材料的牢固记忆,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能力。 (2)合作交流法。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也是当今数学教学提倡的学习方向。本节课设计了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讨论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计算方法,探索新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五、说教学过程。

恰当的目标,科学的方法,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但要真正实现教学目标,关键还在于教学过程。本课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诱发兴趣恰当的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形成问题答案的欲望,从而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提出问题:同学们,邮递员叔叔遇到一个难题,他想请我们帮帮忙,可以吗?接着让学生看书邮递员张叔叔购送报纸的情景图和具体问题:平均每天送

300 份报纸和60 封信,5 天要送多少份报纸?多少封信?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接着结合出示情境:张叔叔10 天要送多少份报纸啊? 教师巧妙地设置悬念,让学生去列出式子300×10=( ) 引导学生观察300×10 的计算我们还没学过,该怎么计算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以此导入课题。问题情境的引入给下面将要学习的内容做了一个情景铺垫,同时复习了已学过的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又自然地引出新知。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以便顺利进入下一步的教学。第二环节: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1、探讨300×10 的算法 (1)引导学生用已经掌握的乘法知识,先独立尝试解决问题,后进行小组的合作探讨交流,教师去巡视、观察、发现典型算法,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算法。列出你们小组所有算法。并说清楚你是怎么想的?展示学生算法:可能是: ① 300×9=2700 2700+300=3000

②10×100×3=1000×3=3000 ③3×1=3 3000×10=3000 …… (2)同学们,刚才我们在算300×10 的方法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种呢? 能说说理由吗?这样就进一步地巩固了每一种算法。接着提问:李叔叔30 天要送多少报纸? 引导学生列出式子300×30=( )(元) 总结整百数乘整十数的算法。 2、教学“试-试”。出示问题:如果张叔叔工作10 天,要送多少封信?30 天呢? 你是怎样算的?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1)列式:60×10= ( ) 60×30=( ) (2)学生尝试口算,再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谈出自己的想法。 (3)在班内交流,得出最佳计算方案。(6×1=6 60×10=600) (6×3=18 60×30=1800) 如果学生有不同意见,应给予鼓励,然后让他比较几种算法中最简便的方法是哪一种。 3.归纳口算的方法。口算方法学生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算法中最简便的是哪一种?(引导学生认识到整十整百数相乘,是把 0 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所得的积后面添上几个0。这一过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索得出

300×10、300×30 的算法;同时通过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一种方法说说理由,进一步巩固算法;又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现最简便的算法。整个过程重在学生的“会算”,同时对学有能力的学生进一步要求简便算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都有不同层面的提高。第三环节:我来闯关在这一环节中寓教于乐,熔练习于生活问题和游戏中,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身边问题的活动经验并在玩乐中进行巩固。而且练习又具有一定的坡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四大板块,以闯关的形式出现: 第一关:我能行,我会算(第1 题) 通过这道题的基础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特别是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第二关:比一比,谁最快(第

2 题) 在比赛游戏的过程既巩固了算法,又加强了简便算法的运用。第三关:动脑筋,巧计算先用出情境图,接着出示题目:牛奶店的张老板进了一批牛奶,6 瓶装的30 箱和12 瓶装的70 箱,你能帮老板算一算一共有多少瓶? 第四关:小老板,会算账(第

3 题) 让学生当一回老板,算一算顾客要付多少钱?让学生运用刚学习的知识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这些练习由易到难,重在加深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并且将练习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赋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注意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于生活的能力。第四环节:畅谈感受,交流收获: 最后,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再谈谈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巩固。这一部分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补充,使这一节课的内容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露在外面的面》说课稿和教学反思

新世纪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露在外面的面》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世纪版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小节内容《露在外面的面》. 一,教材分析及学生分析: 1,教材分析:"露在外面的面"是原教材没有的,旧教材更偏向于研究度量几何,倾向于培养学生会算,而学生常常在大量的只是运用公式计算中,逐渐产生对几何学习的厌烦,忽视了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搭一搭,体会几何学习的乐趣."露在外面的面"它突破了传统的几何只研究度量几何的局限,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好素材. 本节课内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观察物体,找规律等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呈现了1个正方体纸箱摆放在墙角的情境,让学生观察有几个面露在外面,接着又呈现了4个正方体纸箱堆放在墙角的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并观察有几个面露在外面,并求其面积.在观察有几个面露在外面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有序地观察. 2,学生分析: 学生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时已经有了初步的探索图形经验,但是立体图形的认识对学生来说是认识层面上质的飞跃.从以往的教学来看,学生掌握立体图形比较困难,因为它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这是立体图形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因此教学中,应给学生思维空间,给学生探索的机会,在实际操作中,自己去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数学的吸引力.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经历数学实践活动,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露在外面的面的数量问题,会求露在外面的面的面积;发现正方体个数的增加露在外面的面的规律. 能力目标:能做到有序,多角度去观察,并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同时会用mp_lab操作平台进行观察,操作,在操作与交流中,体会数学的思想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教材处理: 考虑学生掌握新知的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方体重叠而引起露在外面的面的变化.

人教2011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乘法(例2)教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乘法(例2)教学设计 南圩镇杨湾中心小学许兰燕 教学内容:三年级下册教材第42页例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或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 算。 2、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算法探究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一位数或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探索发现。 学法:小组交流,归纳应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口算乘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 任选一道题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14×3=42 160×5=800 390×2=780 150×4=600

160×5 先算:100×5=500 再算:60×5=300 500+300=800 13×6=78 24×3=72 24×3 先算:20×3=60 再算:4×3=12 60+12=72 二、探究新知 怎样列式呢?你会计算吗? (一)情境引入,探究算法。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超市购物吗?(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情境图) 师:你们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谁能帮助她算一算这些橙子一共有多少个?学生思考并解答,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计算下列各题,你发现了什么? 5×10=50 9×10=90 18×10=180 40×10=400 师:计算上面各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一个数乘10,就在这个数的末尾添上1个0。 小结:一个数乘10,积就在这个数的末尾添上1个0。 二、探究新知 (一)情境引入,探究算法。 1、课件出示教材中苹果的情景图。 师: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生1:苹果每盒12个,有20盒。 生2:要求20盒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学生思考并解答,同桌间讨论如何计算得更快? 想法1:12×2=24 24×10=240 想法2:10×20=200 2×20=40 200+40=240 想法3:12×5=60 60×4=240

夸夸我的同学教学案说课稿教学反思

《5、夸夸我的同学》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夸夸我的同学》。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来看,独生子女家庭已经成为社会主流,他们从小受到家人宠爱,过分的夸奖,使得他们不懂得客观的看待自己和他人。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分析,我们的学生都是出生在90年代的孩子,他们自小都是家中的小太阳,是家庭的中心。因而,他们无法正确的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优点长处,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好。同时三年级的孩子的自我意识还处于发展过程中,如果引导不当就会导致他们不能正确分析现状,准确判断,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我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多角度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欣赏别人。教学难点是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欣赏别人。 设计思路 本单元是在一二年级关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深入探究,让学生从多角度了解自我和他人,引导学生全方位的认识自己和他人,学会尊重别人,做到心中有他人。“夸夸我的同学”是本单元第二课,在第一课“说说我自己”的基础上延伸发展,通过让学生发现欣赏他人的优点长处,学会多角度的欣赏他人,尊重他人。为了突破重难点,在设计教学时,我以“生活——课堂——生活”为主线,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采取互动式教学策略,创设情境,使课堂回归学生的实际生活。课前我深入学生了解他们对自我和同学的评价,课内以游戏为凭借引导学生充分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自主体验探究的能力,尽量多的让学生感受欣赏、尊重别人和被别人欣赏、尊重中的愉悦,从而学会真诚待人,尊重他人。 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从欣赏、尊重别人和被别人欣赏、尊重中,感受到愉悦。 过程与方法:通过游戏体验、交流同学相处的小故事让学生充分感受与同学的友爱之情,学会真诚待人,尊重他人。 知识与技能: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会欣赏和尊重别人。 教学重点 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欣赏别人。 教学难点 学会发现欣赏他人优点的方法,感受与同学的友爱之情,学会真诚待人,尊重他人。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准备各个活动的要求,优点卡。 学生准备:收集同学的优点长处,回忆同学帮助自己,关心自己的故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教材P23页内容,话题为“竖起大拇指”。 第二课时完成教材P24页内容,话题为“她为什么受欢迎”。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第一单元有四篇课文,其中《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是精读课文。课文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有的讲述了儿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自在、快乐的成长以及它们是如何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灵去观察去感受大自然的;有的通过记述儿童攀登黄山天都峰,反映了儿童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有的赞美了乡村儿童纯朴、勤俭、热爱劳动的好品质。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充满了童真、童趣。 二、单元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感受大自然的生活乐趣。 3.掌握36个生字和46个词语。 三、教学重点: 1.了解我国各族儿童间的友爱团结以及它们幸福的学习生活。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3.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4.培养自读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 四、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国各族儿童在友爱与团结。 五、课时安排:

《我们的民族小学》(2课时)《金色的草地》(2课时) 《爬天都峰》(2课时)《槐乡的孩子》(1课时) 《语文园地一》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1课时基础训练1课 时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坝”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1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抄写描写窗外安静情景的句子。 二、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理解课文内容,积累优美词句。 三、教学难点:我们的民族小学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 四、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图片展示法、启发谈话法等。 五、教学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具有云贵地区少数民族特色的音乐磁带或CD碟片。 3.词语卡片。 六、教学时间:2课时 七、教学过程:

说课稿教学反思

《运白菜》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运白菜》这一课是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数的连减计算,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教材创设了“运白菜”的情景。教学时,应该启发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连减问题,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方法的多样性,并运用学会的知识正确计算。这样,使学生既能体验到发现问题的成功,又能切实感受到学习计算的必要性。 二、说学情: 学生在一、二年级学习过“100以内数的连减”,“三位数的加减及其应用”。许多孩子对“连减问题”已有初步的了解。用两种方法解决连减的问题,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现在学生可以把两种方法都掌握,而且还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检验计算的是否准确,培养学生灵活思维和认真检验的好习惯。但学生对三位数加法、减法的计算不够准确,运算速度慢,导致在连减计算中,会出现错误。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情况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也为了加强估算能力,提倡算法多样化,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运白菜”这一情景,培养学生发现图中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并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景,探索连减的多种方法并进行对比,能正确的计算。 3、体会在实际的运算中要采用最优解法,渗透简算意识,提高计算技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分析比较,总结不同的计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这些方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激发探索欲望,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教法和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分别采用直观演示、实践探索、观察比较、演绎概括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接下来,我再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教学环节的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程序可以分为四个步骤:(一)课件导入,创设情境(二)自主探索,发现新知(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四)课堂总结、激励评价(五)作业布置、巩固新知(一)课件导入,创新情境 1、谈话:秋高气爽,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让我们走进小农场,看看那里的景色吧! 这片地里种着白菜,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在白菜地里藏着那些数学问题呢? 2、出示课题:运白菜 3、出示情境课件 学生通过观察获取如下数学信息:原有850棵,第一车运走256棵,第二车运走280棵。 (二)、自主探索,发现新知 1、提出问题

三年级数学《口算乘法(一)》

三年级数学《口算乘法(一)》 (一)通过实物图,学生理解算理并掌握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推理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理解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口算方法的算理,掌握算法。 (二)难点:准确、快速地进行口算。 教具与学具 (一)教具:投影片、小棒图、口算卡片。 (二)学具:60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教师出示卡片,学生抢答) 82= 75= 87= 49= 89= 55= 37=

69= 93= 2.口答:(投影,指名回答) (1)30是几个十?800是几个百? 100是几个十?90是几个十? 6000是几个千?500是几个百? (2) 4个十是多少?12个十呢? 12个百呢?17个百呢? 3.导入:以上的练习是我们已学过的知识,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旧知识做基础,来学习新知识。 板书(口算乘法)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1:(1)学生动手摆小棒。 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每堆摆2捆小棒,每捆10根,摆3堆。教师同时用投影片出示小棒图。(师进行巡视,了解情况) (2)看图思考:(列算式,推出算法) 问: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怎样计算? (用加法计算:20+20+20=60) 教师板书算式:20+20+20=60 问:还可以怎样计算? (用乘法计算:203=60) 问:为什么可以用乘法计算? (因为求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

问:如果没有加法算式,你怎样想20乘以3得多少呢?(小组讨论) (教师巡视后,找表达较好的学生说一说) 答:(指着小棒图说)因为3个2捆是6捆,也就是3个20根是60根,所以20乘以3就等于60. 问:如果没有小棒图了,你看到203=这个算式,你怎么想203得多少呢? (分小组讨论,教师深入小组,了解情况)每小组派代表发言。(想乘法口诀,因为二三得六,所以3个20就是60) 2.教学乘法算式的另一种读法。 教师指着203提问读法。(读作 20乘以 3)(板书) 教师指着算式讲:203这个式子,如果我们从被乘数开始读,就读作20乘以3,如果从乘数开始读就读作:3乘20.(板书)(以上两种读法让学生多读几次) 3.做一做: (1)用两种读法读下面的乘法算式,再口算。(看书) 204= 20xx= 20xx3= (2)在书上第一页上算出得数,订正后,说一说为什么? 42= 303= 20xx=

说课反思总结

说课反思与总结 “说课”,作为一种教学、教研改革的手段,如今已遍及全国各个角落。按照学校要求,我在这次汇报课中采用了“说课”这种形式。实践表明,“说课”活动所产生的教学效果颇佳。它大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全面地提高了教师的素质,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科研型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下面我就我第一次的说课活动进行自我反思与总结。 2月22日得知今年汇报课将采用一种新的形式—“说课”,我很忐忑,更多的是困惑。困惑的是对于“说课”这一新的教学活动了解太少,不知从何处开始准备。幸运的是,高一年级部为我们青年教师进行了专门培训,让我受益匪浅。在这次培训中我了解了:“说课”不仅要说所教内容,更重要的是要说出怎样教和教法的理论依据。“说课”可以是一种以教师为对象,在备课和上课之间进行的教学研究活动,”说课“活动对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说课”不是教学内容的简单陈述。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说教材说学生,说出本课或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分析学生情况;二是说教法学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说出适用于本课或本单元的教学方法,说出在本课或本单元中要教给学生哪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习兴趣等;三是说教学过程,说出自己的教学思路及理论依据,课堂结构板书等。 在与本组将上汇报课的同仁交流过后,我们按照活动要求选择了不同课型及教学内容。确定了教学内容,我着手准备“说课”材料。首先是熟悉教材,仔细研究教参及课程标准,了解重难点,树立教学目标,充分备课。接着就开始写说课稿,初稿比较粗糙,我花了一些时间修改,之后在我指导老师汪晓菡老师和前指导老师程基本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又做了两次修改。他们对我的指导非常的细致,用心,让我受益颇丰。不仅给我指出了“说教学方法”这部分存在的问题,而且小到用词的准确性,都给我做出了纠正。我认为这个准备的过程是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 3月26日,我在本组说课,第一次“说课”有些紧张,存在着很多不足。课后集中评课,大家也给了我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让我意识到了不足所在。之后我进行了自我反思与总结,主要有以下的缺点,有待改进。第一,语速偏快。应做到快慢结合,体现说课的特色。第二,在各个步骤的衔接上过渡不自然。应注意衔接、过渡。第三,说教法学法的不足。只侧重说教师教法,未体现学生学法。第四,说教学过程中,step5的活动设计过多,实际教学中很难达到预设目的。应该做出适当整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高效课堂。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的教学设计

位置与方向(一) 教学目标第1课时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数学思考: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3、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像、描述、表示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体验。 4、情感与态度: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教学难点: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准备 尺子、草稿纸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儿歌铺垫,引出新课 1、早晨太阳从哪里升起,傍晚又在哪里落下? 2、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 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根据儿歌让学生在教室辨认东、南、西、北方向。 4、问题预设:东和哪个方向相对?南和哪个方向相对? 5、在学生所提问题的基础上老师整理补充成 出示自探提示: 1、操场上观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 2、观察教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 3、请各小组的记录纸贴在黑板上,汇报交流各种不同的方法,上方定为什么方向,为什么这样定? 4、地图上通常的方向是怎样确定的? (二)解疑合探(18分钟) 1、自探结束后,让学生在全班汇报自探结果。学困生汇报,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判。 2、如果发现学生在自探过程中有困难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合

最新《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乘法》教学设计教学文案

《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乘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两位数(或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的算理,掌握解题方法。 2. 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使学生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或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有效地进行知识迁移,理解口算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课前我们先来个口算竞赛 30 ×4= 40×5= 3×30= 6×50= 6 ×200= 3×800= 300×7= 600×8= 2.刚才口算的题目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内容,下面我们再来看几组题。 3×4=12 6×3=18 5×4=20 20×4=80 10×3=30 20×4=80

12+80=92 18+30=48 20+80=100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一组题目,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有效利用知识迁移扫清障碍,进而为下面突破本课的教学目标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索, 掌握方法 1.走进生活,请仔细观察你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2.能根据这两个信息提一个关于乘法数学问题吗? 3.怎样列式?这样列式表示什么? 活动一:合作探究,初探方法 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15x3的积是多少,然后在小组中说说你是怎样算出的结果,最后再借助手中的学具摆摆看,验证一下你们的想法。 活动二:交流方法,归纳算理 1.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活动三:讨论探究,对比择优, 1.小组讨论这几种方法的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2.你真有想法,那我们比较一下这几种方法,你最喜欢哪种,哪种方法让你的口算即快又准确呢?为什么? 3.小结:我们把新知(板书新知)转变成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板书旧知)。你可别小看这一变,在数学王国中,把新知识变成

分子与原子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

阅读:图3-6,图3-7。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那么,肉眼看不见的分子有什么特点呢? 二、分子的特征: 视频播放:分子的大小。(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一一分子的大小)。 小比喻:1滴水(以20滴为1ml计)中分子的个数,如果让10亿人来数,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要数大约3万年。 总结: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师生合作[活动与探究]知识准备: ①向40ml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 察溶液的颜色。 加油站:浓氨水能使酚酞 溶液变红色。 ②如图3-8所示进行实 验思考: ①为什么烧杯A变红色,而烧杯B不变 色? ②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视频播放:分子的运动。(国家基础教育 资源网一一分子的运动)。 总结: 2、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着。分子运动的 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追问: ⑴、物体为什么存在热胀冷缩的现象?⑵、气体物质为什么容易被压缩? [补充实验] 把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 小结: 3、分子之间有间隔 烧杯 A 烧杯 B 现象 分析 观看视频和图片,增加直 观感受,形成分子和原子 的观点。 思考: 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为什么人们却看不见分子? 2、为什么1滴水中含有这么多水分子? 分析原因,发表观点。 归纳总结,获得结论。 想一想: 分子的运动速度与何种因 素有关? 观看视频 小组探究,观察现象,

跟踪练习: 1、用分子的观点解释: ① 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 ② 物质为何有固、液、气三种状态变 化? 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和通风处, 比在 阴凉、背风处易于晾干? 过渡:大家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 构成的,那么,分子与原子之间存在着什 么关系? 三、分子与原子的关系 观察下列分子模型图: H 氮分了 (HJ 1、 水蒸发的过程中,水 分子并 没有变化,只是分 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所 以,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没 有改变,只是分子间的间 隔发生了改变。 2、 在水分子电解的过 程中,反 应前是水分子, 而反应后是氢分 子和氧分 子。 氢气和氯气反应时,反应 前是氢分子和氯分子,反 应后是氯化氢分子。所以,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 变 了,变成了其它物质的分 子。 3、 在上述反应后,水 的化学性质不能保持,氢 气和氯气的性质也不能保 持。 因此,分子是保持物质化 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猜想: “ 1 + 1等于不等于 2”,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 现 象? 积极发言,展示自我。 结论: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四、化学变化中的分子和原子 解释:思考讨论: “分子与原子间有什么关系? 合作交流,归纳总结。 观看水分解、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 的图片。 讨论: 1、 从分子的角度看,水蒸发与水的分解 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2、 在水分解反应;氢气在氯气燃烧生成 氯化氢过程中,分子和原子发生变化 了吗? 水分子 氧分子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英语教学设计教学文稿

Unit5 Do you like pears? Let`s learn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所选的内容是小学英语PEP教材三年级下册Unit5 Do you like pears?第二课时。本节课的内容是围绕“水果”这一常见的生活主 题来开展的,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不多,主要是掌握apple pear,orange,banana四种水果单词的正确发音和询问别人是否喜欢某 并作出喜欢的回答:Yes, I do.不喜欢种水果的句型:Do you like …? 。 的回答:No,I don’t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三年级的孩子,他们活泼好动,喜欢尝试新事物,既好强又好奇,表现欲强;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高,他们擅长模仿,擅长具体形象思维,乐于表演。经过一个学习的学习,他们已掌 握一些日常交际用语,如用英语简单介绍自己的名字等个人信息,会唱简单的英语儿歌和chants。 本节课要学习的四种水果apple,pear,orange,banana都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水果,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易于掌握和运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听说认读本课时中的apple、pear、orange、banana 四类水果单词,能够听懂并会说句型Do you like oranges/ pears/ bananas/ apples?并会作肯定和否定的回答:Yes,I do./No,I don’t.

(2)能力目标:能够在图片、实物或情景的帮助下运用句型 。询问他人对某物的喜好并回应他Do you like...?Yes, I do./No, I don’t 这首儿歌。 人的询问。会唱“An Apple a Day” (3)情感目标:通过调查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并通过语 这首儿歌,言运用来感受生活,热爱生活;通过唱“An Apple a Day” 教育学生多吃水果有益身心。 四、教学重点 ①能听说认读apple、pear、orange、banana等水果单词。 ②对名词的复数形式有初步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pear 的发音及四个单词的复数形式的发音。 六、课前准备 教学PPT课件、自制水果图片、单词卡片。 七、教学过程 Step1 Warm -up 1. Greetings T: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Ss:Good morning,Miss Chen. T: Nice to meet you. Ss: Nice to meet you,too. 2.Sing a song T: let’s sing the song 《I can sing a rainbow》 PPT播放这首歌的Flash,教师引导学生边唱歌边做动作。

可能性例1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可能性例1》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各位老师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可能性例1》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可能性例1的内容。在三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可能性”这一概念,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时间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而本节课在回顾三年级内容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学会判断并可以用“可能”、“不可能”、“一定”正确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直观感受到游戏的乐趣,并逐步丰富对等可能性的体验。教学重点是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会用“可能”、“不可能”、“一定”正确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教法学法分析。教法: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教学要求本次课我主要采用的是游戏教学法,将教学情境真实地搬到现实生活当中,让学生在游戏中,真实地参与并积累与学习知识。归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几种情况并能结合实际情况对一些时间进行判断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以在这里我会用讲授法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学法:这节课我主张让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和做游戏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三、说说教学过程。我将这节课的教学分为四个环节: (一)、情境引入。首先,通过让学生猜猜老师所带的礼物让学生会用“可能”词语来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揭示本节课所要研究的内容

就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其次,出示了一个谜语让学生猜一猜,并引导学生用“确定”一词说出谜底,并出示谜底铅笔,说明这是奖励表现优秀的同学的。(这部分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初步回忆之前所学的如何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互动新授。我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并引入:“同学们,元旦晚会上,老师想组织大家表演节目,每个人都有机会表演。但节目形式不能重复,每个类型只能有一个节目,大家讨论一下,我们应该怎样确定每一个同学演什么节目呢?”组织小组讨论,大部分学生会说出用抽签的方法决定。然后我将制作的分别写着“跳舞”、“唱歌”和“朗诵”的卡片展示出来,并让学生进行三次抽卡片的活动:第一次抽之前抛出了思考题“每位同学表演的节目类型是确定性事件还是不确定性事件?”“第一次抽签可能会抽到什么?有几种可能的结果?原因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游戏;第二次抽之前依旧先出事了思考题“第二次抽签,可能会抽到什么?”“不可能抽到什么?原因是?”;第三次抽签也是同样出示思考题“最后只剩一张卡片了,猜猜一定会是什么?为什么?”。做完这一游戏以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结:1、刚才在猜测会抽到什么节目时,第一次抽签用的词是___,第二次抽签用的词是__-,第三次用的是__;2、一般事件发生都有_、_、_、三种情况。 (三)巩固拓展。例题讲解之后,我将安排学生做练习题,并及时纠正。以此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让学生巩固强化算理,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主要有“做一做”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口算乘法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数学68-69面的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小节的口算乘法,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法和万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小节的内容例1是整十数乘一位数,而这一例题又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从表内乘法的计算2×9扩展到2×10;第二部分是任意的整十数乘一位数。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是在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来学习口算乘法的,所以让他们在9乘几的基础上计算10乘几推出几十、几百的数乘一位数,这样能够让学生自己发现和得出整十、整百的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对知识迁移类推的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使学生经历整十、整百等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世界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正确进行口算。 难点:发现、归纳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及理解口算原理。 教具准备:课件、口算卡片、学生练习纸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同学们,我们在二年级已经学完1—9的乘法口诀,大家忘记了吗?那好,老师想考考大家,敢不敢接受挑战?请看……(出示口算卡片)

2、同学们,老师想请你们帮忙解决一些问题,你们愿意吗?请仔细看……(课件逐题出示,学生口答) 6个十是()20个十是()12个百是() 5个千是()40里有()个十300里有()个百 二、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新知 1、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场吗?那老师今天就带你们一起到游乐园去玩一玩,好不好?(课件出示儿童游乐场情境图)(生观察) 2、引导学生看情境图,寻找信息、捕捉信息。 师:从这幅情境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口答) 3、小精灵语(点击播放)嗨!我是你们的朋友小精灵,你们能根据这幅图上的游乐项目价格表提出一些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交流汇报。 三、学习新知: 1、学习例题1(1)(课件出示情境图) 根据学生的提问适时的出示例题。(课件出示) (1)、坐旋转木马每人2元,9人要多少钱? 学生列出算式并说出答案,师板书:2×9=18(元) (2)、课件出示:坐旋转木马每人2元,10人要多少钱? ①、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师板书: 2×10= 想:2乘1个十等于2个十,就是20 适时提问:你会做吗?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13《花钟》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

13、《花钟》教案 授课班级:三年级1班 班级人数:45人 授课教师:××× 教学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能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机能目标:(1)会认“怒、暮、燥”等8个生字,会写“斗、艳、内”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艳丽、苏醒”等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能读懂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语句的表达,会写生字,词。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和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语言引入:鲜花是我们喜爱的,他装扮了我们的世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2、直观感受:老师收集了一些有关花儿的图片,你们想观赏下吗?(展示多媒体2-11) 3、这些花儿漂亮吗?同学们知道关于他们在一天之中开放的时间吗? 4、接下来让课文带着我们去解决这个问题,并且看看课文还告诉了我们那

些奥秘。展示标题,幻灯片12。 二、逐段朗读,探究发现 (一)朗读一段,理解一段 1、一起朗读第一段,边读边思考三个问题。幻灯片13 (1)讲了哪几种不同的花? (2)作者是怎样写花开的? (3)他们分别在什么时候开放? 2、解决第一个问题“讲了哪几种不同的花?”。放幻灯片14。 学生回答,老师展示幻灯片14. 3、听录音思考第二个问题“作者是怎样写花开的?”展示幻灯片15 学生回答。展示幻灯片16 4、解决第三个问题“他们分别在什么时候开放?” 学生回答,展示幻灯片17 5、“你们想不想看一下这些花开放时的图片呢?”展示幻灯片18-26 6、观看了幻灯片我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这些花儿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呢?” (二)、顺势深入,探究解惑 1、带着问题“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一起读课文第第二自然段。展示幻灯片27 2、下面听一下优美的朗读录音,在听的同时注意一下他是怎样读的,在仔细确认下我们找的答案是否准确。 学生探究回答,展示答案幻灯片28 3、这些花在24小时内陆续开放是不是很有趣呢?下面我们来听一下作者是怎样结束本课的。幻灯片29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P2-5例1、2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练习一的第1、2题。 三维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自己操作,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 3.初步渗透辨证思维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2.难点: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 师:一把米尺、直尺和一根带子。 生:一把小尺子、一根带子、一枚一分硬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米、厘米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1米、1厘米大约有多长? 2、复习量法: (1)量物体的长度一定要注意把物体的一端对着尺 子的什么刻度线? (2)认整厘 米 A.判断:这种量铅笔的方法对不对? B.错在哪 里? C.订正: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把铅笔的一端对着尺子的"0"刻度线。 D.认整厘米,再看铅笔的另一端,你能看出铅笔是几厘米?8厘米是整厘米数吗? E.小结:象8厘米这样的结果是整厘米。 二、引入新课: 这张纸条还是整厘米吗?不是整厘米量出来的数精确吗?如果要得到比较精确的结果该怎么办? 小结: 这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就是毫米。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毫米的认识 1、出示米尺放大图 提问:米尺放大图上有一些什么样的格子?每一大格表示多少?每一大格里又有多少小格? 2、认识1毫米 (1)从观察中你知道一毫米是怎么得到的? (2)这个放大图上的每一毫米都是放大的。 (3)实际的1毫米有多长?请拿出尺子来随便找1小格看看。 3、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用1分硬币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拿出1分硬币,说出厚度在哪里。并和一小格比一比--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 师:我们看见食指和拇指之间留下了一条缝,这条小缝的宽大约是多少? 举例:你还见过什么东西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用厘米作对比出示1厘米长的纸条,量出长度。 4、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1)出示米尺放大图:看看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2)师领着学生数毫米 (3)1大格有几毫米?1大格还可以说是几厘米? 小结:所以1厘米等于几毫米? 5、用毫米量。 师: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与用米、厘米量物体的长度量法相同。 (二)分米的认识。 1量纸条。 量教师发的10厘米长的纸条。 师:10厘米就是1分米。 2、用手势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用食指和拇指在纸条上比量出1分米的长度,移出手势说:"1分米大约这么长。 3、厘米、分米的关系。 师:这么长是几厘米?这么长还可以说是几分米? 所以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4、分米和米的关系。 画出1米长的线段。 提问:1米等于多少厘米?100厘米里有几个10厘米? 1个10厘米是几分米?2个呢?10个呢? 这条线段的长是几分米?还可以说是几米? 小结:10分米和1米怎么样?(板书:1米=10分米) 三、巩固练习: 1、P3、4"做一做"

湘艺版音乐二下第2课《小乌龟飞上天》word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粗心的小画家》说课稿 设计意图: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歌唱活动《粗心的小画家》。音乐是表现情绪、情感的最好方式,想让学生们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寻找合适的歌曲教材是至关重要的。歌曲《粗心的小画家》选自省探究性教育活动艺术表现丛书——音乐活动传歌游戏中的一首歌。这是一首很普通的儿童歌曲,作为教师要善于挖掘音乐的独特之处。歌曲以生动诙谐的曲调,讲述了一个粗心的小画家,因为平时不注意观察事物,又因为骄傲自大,把小动物的形象都画错的有趣情景。歌曲内容生活化,简单朴实、幽默诙谐、富有童趣,易于理解,就像在孩子们身边发生的故事一样,能够很快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目标分析: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的作用。根据年龄特点和现有的实际发展水平,结合教材内容,我制定了本次活动的目标有三个: 1、通过学习歌曲,掌握歌曲内容及曲调,唱好附点音符及跳音。 2、帮助学生掌握后半拍起唱的节奏。 3、体会歌曲的趣味性,教育做事要认真、细心、不马虎。 重难点: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重点定位在唱好附点音符及跳音;活动难点是掌握后半拍起唱的节奏。

活动准备: 为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充分的课前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了可能性。 教学程序 教学流程:律动——故事、图片导入——问答对话——欣赏歌曲——学唱歌曲——幼儿改画——创编歌词 整个活动我分了四大环节——序:律动入室,感受音乐。 首先,学生们跟随老师做不同的动作进入教室,我特意选用了歌曲的旋律作为律动的伴奏音乐,目的是让学生在舞蹈中倾听歌曲的旋律,加深对歌曲的印象,有一个初步的感受,为下一步学习歌曲做好铺垫。 第一大环节:倾听故事,观察图片,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活动一开始,我将歌词巧妙的串联在一起编成故事,以故事的形式导入,激发学生学唱歌曲的兴趣,帮助理解歌词内容。我是这样讲述故事的:“有一个小朋友叫丁丁,年龄和你们差不多大,他很喜欢画画,参加了美术小组学画画,没学几天就对小朋友夸口说:我是一个小画家,我有一大把的彩色铅笔,我呀,什么东西都会画。小朋友不信,丁丁就拿起纸和笔画了起来,丁丁到底画的是什么呢?画得到底怎样呢?肖老师把丁丁的画带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看看丁丁的画有没有特别的地方?”

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乘法)导学案_教案教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乘法)导学案 学习内容: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乘法) 学习目标:我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 学习重难点:1、掌握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2、理解口算算理。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进行一场学习在闯关,相信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一定能过关斩将,准备好了吗?我们出发吧! 闯关一: 1.从课本41页的例题中,我知道了买3筐草莓,每筐装15盒,问题是:? 2.我知道:求3筐草莓有多少盒,就是求3个13是多少,用()法计算,列式为 3.探究15×3的口算方法 方法一:15可以分成10和5,口算10×3=, 5×3=,30+15= 方法二:在头脑中列竖式计算。 15 ×3 闯关二: 想一想,150×3= 闯关三:

1.从课本42页的例题中,我知道了有10盒橙子,每盒6个,问题是:? 2.我知道:橙子每盒6个,要求10盒有多少个,就是求6个10是多少,用()法计算,列式为 3.探究6×10的口算方法 方法一:6×10表示10个()相加,10个()相加是(),所以6×10= 方法二:6×10也可以看成是求6个10是多少,因为6个10是(),所以6×10= 闯关三: 1.苹果每盒12个,20盒有多少个?列式为 2.探究12×20的口算方法 方法一:把12分成10和2,先分别算出10×20=与2×20=的积是多少,再把所得的结果相加200+40= 方法二:先用20十位上的数2和12相乘,即12×2= 再在乘得的积末尾添上1个0,即: 闯关四:我是口算小能手 11×5=14×4=15×6=23×4= 110×5=140×4=150×6=230×4= 12×30=31×30=14×20=30×20= 120×30=310×30=14×200=30×200=

《假如》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doc

《假如》教案 教学目标: 1 .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理解课文中“快活、遥远”等关键词,学会语言的积累。 3.通过想象与朗读的方法,发展思维与想像,模仿课文写一?个自己美好的愿 望。 教学重点: 1、认识9个生字,会写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小作者的美好心愿,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 体会小作者的美好心愿,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3课《假如》,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生字,看看小朋友们还认识这些生字宝宝吗?谁来当当小老师? 2.这些是带着帽子的生字宝宝,如果他们脱掉了帽子,你还认识他们吗?小火车,谁来开? 3.小朋友们真棒!我们巳经知道了《神笔马良的故事》,那么谁愿意再给小朋友们说说这个故事呢?老师知道「13们班有不少的故事大王呢! 4.X xx,不愧是咱们班的故事大王,说的可真棒!你觉得马良的神笔有什么神奇之处? 5.是啊,马良的神笔画什么就有什么。画鸟,鸟儿会飞;画鱼,鱼儿能游;画牛,牛能下地耕种……马良用这枝神笔为贫苦的老百姓画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使他们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怎么样,你们是不是也想有一?枝这样的笔?有位小朋友也想拥有一枝神笔,去帮助有困难的人。他把自己的愿望写成了一首小诗,题目是——《假如》,(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题读一下! %1.创设情景,朗读感悟 1.第一个假如 (1)多么善良的孩子呀!那么我们一?起去看看那小树怎么样了。 (2)(课件出示小树图片配风声)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3)课文里是怎么写小树的?(缩着身子,轻轻叹息。)课件出示句子:小树在寒冷的北风中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4)你能演一演吗?学生起立表演,师生角色对话:小树小树,你为什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