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猪乙型脑炎症状表现及流行特点

猪乙型脑炎症状表现及流行特点

猪乙型脑炎症状表现及流行特点
猪乙型脑炎症状表现及流行特点

猪乙型脑炎症状表现及流行特点

猪乙型脑炎多发于日本、东南亚、俄罗斯、朝鲜、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泰国、缅甸、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我国的台湾和香港也有报道。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猪乙型脑炎症状表现及流行特点。

猪乙型脑炎的流行特点

(1)本病以蚊子为媒介传播,包括马、牛、绵羊、山羊和猪在内的大多数家畜易感。其他动物如兔、鼠、鸽子、犬、鸭、鸡、野禽和爬行动物也易感。有关小鼠和一些种类蜥蜴的实验感染亦有报道。

(2)猪的感染率非常普遍,隐性感染者甚多。该病发病率低,发病年龄多与性成熟期相吻合,多在生后6个月。

(3)本病的发生有严格的季节性,每年7-9月发生最多,随着天气转凉,蚊虫减少,此病也减少。

(4)乙型脑炎是公共卫生关注的焦点,猪感染和人感染之间的关系很明显。猪在病毒集结中起重要作用,在该病各流行区无一例外的发现,猪群密度高,而且是蚊子喜欢叮咬的动物。因此,易感猪病毒血症的持续发展,保证了大量感染蚊子的存在。

(5)本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并不强,常用的消毒药均具有良好的灭活作用。

猪乙型脑炎的临床症状

(1)人工感染的潜伏期3-4天。猪常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达40-41℃,呈稽留热。病猪精神委顿,喜卧,饮欲增加,结膜潮红,食欲减少或

废绝,粪干呈球形,表面常覆有灰白色黏液,尿呈深黄色。少部分猪后肢轻度麻痹,有的后肢关节肿胀疼痛而跛行,有的病猪可能有视力障碍。

(2)怀孕母猪感染后,发生流产、早产或延时分娩,胎儿大小不等,且多是死胎或木乃伊胎。流产后,母猪症状减轻,康复后不影响下次配种。有的怀孕母猪临近预产期都不见腹部和乳房膨大,不泌乳。同窝仔猪的大小和病变有显著差别,有的出生后几天内就发生痉挛而死亡,有的却生长发育良好。

(3)公猪感染后除表现一般症状外,常发生睾丸肿胀,且多呈一侧性,程度不一;局部发热,有痛感;约数日后开始消退.多数缩小变硬,失去配种能力。

(4)育成猪持续高热,新生仔猪脑炎症状。

猪乙型脑炎的实验室诊断

(1)初步诊断:根据流行病学,同场公母猪的临床表现,妊娠母猪分娩后所产仔猪情况,病理剖检等资料进行初步诊断。确诊有赖于实验室进行的血清学检查或病毒分离。

(2)病毒分离鉴定:病毒分离是对疑似本病流产或早产的胎儿,采死产仔猪的脑组织,并将其制成悬液,接种于鸡胚卵黄囊内或1-5日龄乳鼠脑内,进行病毒分离,通过中和试验等方法确定分离病毒是否为jev。

(3)血凝抑制试验:乙脑的血凝抑制抗体较补体结合抗体出现的早,一般在发病后4-5天开始出现,病后2周左右达到高峰,并可持续1年左右。因此,测定血凝抑制抗体可以较早的做出诊断。一般按双份血

清法判定,即恢复血清的血凝抑制效价为急性期的4倍以上才具有诊断意义。血细胞主要采自鹅、鸽和雏鸡。

(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本试验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补体结合试验,检出的脑脊髓液、胎儿体内的lgm抗体具有早期诊断意义。

(5)乳胶凝集试验:现有用于检测猪乙脑抗血清的乳胶凝集试验的试剂盒。

(6)其他方法:采用生物素一亲和素标记法、荧光抗体法、rt-pcr、核酸探针法等检测病料及其培养物中的病毒抗原。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一)单项选择题 1、流行性乙型脑炎潜伏期是:(A) A、4-21天 B、15-30天 C、1-3天 D、3-7天 2、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通过以下哪种途径传播:( D ) A、借飞沫呼吸道传染 B、粪便污染水源和食物经口传染 C、苍蝇作为媒介污染食物经口传染 D、带病毒的蚊虫叮咬经皮肤入血 3、乙脑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者的那种组织中:( A ) A、脑组织 B、血液 C、唾液 D、汗液 4、下列哪项关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描述是错误的:(C ) A、典型乙型脑炎临床经过分为初期、极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四期 B、根据病情轻重可以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和极重型 C、自愈性疾病,病人无后遗症 D、临床表现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和脑膜刺激征为特征 5、以下那种消毒方法杀灭乙型脑炎病毒最有效:(C ) A、0?C 30分钟 B、干燥 C、100?C 2分钟 D、50?C 10分钟 6、我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季节是:(B ) A、1月-3月 B、7月-9月、 C、11月-3月 D、3月-5月

7、下列哪项关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说法是错误的:( D ) A、感染乙型脑炎病毒后出现病毒血症的人或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 B、无直接人传人的证据 C、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婴幼儿易感性最高 D、分离病人血液中的病毒是主要的诊断依据 8、发现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人后,应该采取哪些预防控制措施:( D ) A、对病人实施床边隔离,避免蚊虫叮咬 B、病家周围50米半径范围内灭蚊 C、对疫情发生地1公里半径范围内的学龄前儿童进行疫苗查漏补种工作 D、以上都正确 9、人感染乙脑病毒后,病毒血症期一般持续多长时间:( A ) A、1-3天 B、4-10天 C、11-21天 D、半年以上 10、下列哪项有关乙脑病毒人群易感性的说法是错误的:(D) A、人感染病毒后多呈隐性感染 B、患者以儿童为主 C、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D、显性感染与隐性感染之比为10 :l 11、根据《传染病防治法》,流行性乙型脑炎是哪一类法定管理的传染病:(B )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不是法定传染病 12、下列哪项是一般人群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有效方法:(D ) A、口服抗生素预防 B、戴口罩 C、开窗通风 D、灭蚊、防蚊 (二)判断题 1、流行性乙型脑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是乙类传染病(V ) 2、流行性乙脑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X ) 3、多数人在感染乙型脑炎病毒之后无症状或症状较轻,仅少数人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V )

全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方案

附件2: 全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方案 一、概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 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由蚊虫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乙脑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高,是威胁人群特别是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夏秋季为发病高峰季节,流行地区分布与媒介蚊虫分布密切相关,我国是乙脑高流行区,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全国曾发生大流行,70年代以后随着大范围接种乙脑疫苗,乙脑发病率明显下降,近年来维持在较低的发病水平。近几年全国乙脑报告病例数每年在5000~10000例之间,但局部地区时有暴发或流行。 为落实《流行性乙型脑炎预防控制工作指导意见》的防控措施,及时发现和掌握疫情动态,科学地预测、预警乙脑发病趋势,加强乙脑监测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二、监测目的 (一)掌握我国乙脑流行病学特征,了解疫情趋势。 (二)掌握乙脑疫苗接种情况和人群免疫水平。 (三)及时发现乙脑疫情,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控制疫情蔓延,降低发病率。 三、监测病例定义 (一)疑似病例 蚊虫叮咬季节在乙脑流行地区居住或于发病前25天内曾到过乙脑流行地区,急性起病,发热、头痛、呕吐、嗜睡,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症状和体征的病例。 (二)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同时实验室脑脊液检测呈非化脓性炎症改变,颅内压增高,脑脊液外观清亮,白细胞增高,多在(50~500)×106/L,早期以多核细胞增高为主,后期以单核细胞增高为主,蛋白轻度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 (三)确诊病例 疑似或临床诊断基础上,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结果符合下述任一项的病例: 1、1个月内未接种过乙脑疫苗者,血或脑脊液中抗乙脑病毒IgM抗体阳性。 2、恢复期血清中抗乙脑病毒IgG抗体或乙脑病毒中和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升高者,或急性期抗乙脑病毒IgM / IgG抗体阴性,恢复期阳性者。 3、在组织、血液或其它体液中通过直接免疫荧光或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到乙 29

流行性乙脑试题

传染病学主治考试复习题――第八章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A1型题 1.乙脑与流脑的临床鉴别,最重要的是: A.意识障碍的出现与程度B.生理反射异常及出现病理反射 C.抽搐发作程度D.皮肤瘀点及瘀斑 E.颅内压升高程度,呼吸衰竭的出现 2.乙脑病程中最早出现的抗体是: A.中和抗体B.血凝抑制C.补体结合抗体 D.特异性IgM抗体E.Vi抗体 3.一疑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脑脊液检查:压力220mmH2O,WBC200×1 06/L,糖2.8mmol/L,蛋白1.0g/L,氯化物120mmol/L,应考虑为: A.病毒性脑炎B.结核性脑膜炎C.化脓性脑膜炎 D.虚性脑膜炎E.不属于以上任何情况 4.鉴别中毒性菌痢与乙型脑炎的重要依据是: A.高热昏迷惊厥B.季节性C.肠道症状 D.脑脊液常规E.不属于以上任何情 5.下列哪项不是乙脑外周性呼吸衰竭的原因: A.呼吸道痰阻B.异物阻塞喉部C.肺部感染 D.低钠性脑病E.脊髓病变引起呼吸肌麻痹 6.乙脑极期的临床表现特点应除外 A.高热惊厥B.意识障碍如嗜睡昏睡昏迷C.颅高压表现及呼吸衰竭 D.瘫痪多不对称,肢体松驰,肌张力减退,腱反射消失 E.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征阳性 7.乙脑病毒入侵人体后引起发病的有关因素应除外 A.机体防御机能B.感染病毒的数量C.病毒的毒力

D.蚊叮咬部位与季节E.血脑屏障的健全情况 8.确诊为乙脑,住院第三日血压明显升高,瞳孔不等,颈强直,有呼吸暂停,应首先采取哪项急救措施: A.糖皮质激素B.镇痉C.速尿D.吸氧E.20%甘露醇 9.重症乙脑患者,病程中出现双侧瞳孔大小不等,呼吸节律不齐,血压上升,肌张力增强,应首先采取哪项急救措施: A.肾上腺皮质激素B.镇静镇痉剂C.中枢呼吸兴奋剂 C.中枢呼吸兴奋剂D.血管扩张剂E.脱水剂 10.某地区近年来每逢夏季就有一种传染病流行,且多发生于儿童,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第3~4天出现意识障碍,严重者伴抽搐及呼吸异常,经治疗后多数人于病程2周后痉愈,5~20%重症病人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病死率约为3~10%,为预防该病再度流行,在其综合性预防措施中,应以下列哪项为主: A.控制和管理好病人B.控制和管理好病猪C.防蚊和灭蚊 D.注射丙种球蛋白E.防蚊灭蚊和预防注射 11.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特征正确概念应除外: A.乙脑主要分布于亚洲 B.温带和热带地区流行高峰常在7~9月,与本地区蚊虫密度高峰相一致 C.气温在35℃以上,雨量多便可出现流行 D.呈高度散发,家庭成员中很少有同时多人发病的 E.发病以10岁以下儿童居多,以2~6岁最常见 12.对乙脑有早期诊断价值的检测是: A.特异性IgM抗体B.中和抗体C.补体结合抗体 D.血凝抑制抗体E.Vi抗体 13.乙脑中枢性呼吸衰竭的原因有多种,但应除外: A.延髓呼吸中枢损害B.脑水肿C.低血钠性脑病 D.脑疝形成E.脊髓前角细胞病变致呼吸肌麻痹 14.乙脑的病变最严重的部分是: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高热、惊厥、意识障碍、呼吸衰竭、惊厥、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等症状为特征。根据病情及神经系统症状的轻重,乙脑可分为轻、中、重、极重四种类型,重型及极重型死亡率高。病死率高达20%~50%,重症病人可留有后遗症。 病原学 本病病原体属披盖病毒科黄病毒属第1亚群,呈球形,直径40~50nm,为单股正链RNA,病毒抵抗力不强,不耐热,对乙醚、酸等都很敏感,但耐低温和干燥。 发病机理 感染乙脑病毒的蚊虫叮咬人体后,病毒先在局部组织细胞和淋巴结、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内增殖,不断侵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症。发病与否,取决于病毒的数量,毒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绝大多数感染者不发病,呈隐性感染。当侵入病毒量多、毒力强、机体免疫功能又不足,则病毒继续繁殖,经血行散布全身。由于病毒有嗜神经性故能突破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尤在血脑屏障低下时或脑实质已有病毒者易诱发本病。 病理改变 可引起脑实质广泛病变,以大脑皮质、脑干及基底核的病变最为明显;脑桥、小脑和延髓次之,脊髓病变最轻。其基本病变为:①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可见脑膜与脑实质小血管扩张、充血、出血及血栓形成,血管周围套式细胞浸润;②神经细胞变性坏死,液化溶解后形成大小不等的筛状软化灶;③局部胶质细胞增生形成胶质小结。部分患者脑水肿严重颅内压升高或进一步导致脑疝。镜下主要表现为变质性炎: (1) 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若在变性坏死的神经细胞周围有增生的少突胶质细围绕时,称神经细胞卫星现象;若小胶质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侵入变性坏死的神经细胞内,则称为噬神经细胞现象。 (2) 软化灶形成 神经组织发生局灶性坏死液化、形成质地疏松、染色较淡的筛网状病灶,称为筛状软化灶。 (3) 脑血管改变 血管扩张充血,管周间隙增宽,常伴有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围绕血管呈袖套状浸润。 (4)胶质细胞增生 增生的小胶质细胞若聚集成群而形成结节,称胶质细胞结节。肉眼见脑膜血管扩张充血,脑实质充血、水肿,严重者可见点状出血和粟粒大小的软化灶。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为家畜家禽,主要是猪(仔猪经过一个流行季节几乎100%的受到感染),其次为马、牛、羊、狗、鸡、鸭等。其中以未过夏天的幼猪最为重要。动物受染后可有3~5天的病毒血症,致使蚊虫受染传播。一般在人类乙脑流行前2~4周,先在家禽中流行,病人在潜伏期末及发病初有短暂的病毒血症,因病毒量少、持续时间短,故其流行病学意义不大。 (二)传播途径

猪乙脑抗体检测卡说明书(完整版)

猪乙脑抗体金标快速检测卡使用说明书 【简介】 乙型脑炎病毒(简称乙脑,JBEV)是由乙脑病毒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急性传染性疾病,蚊是传播媒介,猪是扩散宿主,夏秋季乙脑病毒在蚊-猪-蚊之间循环。猪乙型脑炎能引起母猪繁殖障碍,表现为妊娠母猪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弱仔等,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养猪场预防猪乙脑除了搞好饲养管理和加强检疫、隔离、消毒外,最主要的预防措施是母猪配种前注射乙脑疫苗,但临床上普遍采用的是猪日本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其免疫效果如何,研究报道甚少。试验采用乳胶凝集试验(LAT)检测免疫前后血清抗体水平,并以此评价猪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的免疫效果,为临床预防该病提供参考。 【操作步骤】 1、采集全血分离血清(2000-3000转/分离心5-15分钟,或4℃过夜自然析出),或采用加抗凝剂的全血作 为检测样本。也可采用不加抗凝剂的全血,但必须立即进行检测。 2、撕开铝箔包装袋,取出检测卡,放于平整、干净的台面上。 3、采用配套吸管吸取已采集的样本,缓慢、逐滴的准确滴加3滴到有“S”标记的加样孔内。 4、室温下放置10-20分钟判断结果,超过30分钟结果无效。 【结果判定】

1. 阳性:在观察孔内,检测线区(T)及对照线区(C)同时出现紫红色线。猪乙脑抗体滴度越高,检测线(T)颜 色越深。 2. 弱阳性:在观察孔内,检测线区(T)及对照线区(C)同时出现紫红色线,但检测线区(T)出现的颜色很浅。 3. 阴性:在观察孔内,只有对照线区(C)出现一条紫红色线。 4. 失效:在观察孔内,对照线区(C)和检测线区(T)都不出现紫红色线;或仅检测线区(T)出现紫红色线。 【诊断参考】 1. 如果该猪未接种过乙型脑炎病毒疫苗: a) 当被检样品检测线(T)处无明显色带出现,说明被检测样品中没有乙型脑炎病毒抗体。如果猪群健康, 则表示没有乙型脑炎病毒感染,应当及时进行乙型脑炎病毒疫苗接种。如果出现相应急性症状,则不能排除有乙型脑炎病毒感染。 b) 当被检样品检测线(T)处有明显色带出现,则该动物存在乙型脑炎病毒野毒感染或既往感染,应进 一步观察验证。 2. 如果该猪已接种过乙型脑炎病毒疫苗: c) 当被检样品检测线(T)条带的色泽≥对照卡中1:40效价时,说明乙型脑炎病毒抗体的滴度较高,已 达到抵御野毒攻击的保护水平,同时说明猪只感染野毒的可能性较小。 d) 当被检样品检测线(T)条带的色泽<对照卡中1:40效价时,说明乙型脑炎病毒抗体效价未达到抵御 乙型脑炎病毒野毒攻击的最低保护滴度,存在感染野毒的风险,建议进行疫苗补种。 【有效期】 常温保存,不可冷冻,保质期18个月。

流行性乙型脑炎试题

流行性乙型脑炎试题 姓名:得分: 1.乙脑与流脑的临床鉴别,最重要的是: A.意识障碍的出现与程度B.生理反射异常及出现病理反射C.抽搐发作程度D.皮肤瘀点及瘀斑E.颅内压升高程度,呼吸衰竭的出现 2.乙脑病程中最早出现的抗体是: A.中和抗体B.血凝抑制C.补体结合抗体D.特异性IgM抗体E.Vi抗体 3.一疑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脑脊液检查:压力220mmH2O,WBC200×106/L,糖2.8mmol/L,蛋白1.0g/L,氯化物120mmol/L,应考虑为: A.病毒性脑炎B.结核性脑膜炎C.化脓性脑膜炎D.虚性脑膜炎E.不属于以上任何情况 4.鉴别中毒性菌痢与乙型脑炎的重要依据是: A.高热昏迷惊厥B.季节性C.肠道症状D.脑脊液常规E.不属于以上任何情 5.下列哪项不是乙脑外周性呼吸衰竭的原因: A.呼吸道痰阻B.异物阻塞喉部C.肺部感染D.低钠性脑病E.脊髓病变引起呼吸肌麻痹 6.乙脑极期的临床表现特点应除外 A.高热惊厥B.意识障碍如嗜睡昏睡昏迷

C.颅高压表现及呼吸衰竭D.瘫痪多不对称,肢体松驰,肌张力减退,腱反射消失E.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征阳性 7.乙脑病毒入侵人体后引起发病的有关因素应除外 A.机体防御机能B.感染病毒的数量C.病毒的毒力D.蚊叮咬部位与季节E.血脑屏障的健全情况 8.确诊为乙脑,住院第三日血压明显升高,瞳孔不等,颈强直,有呼吸暂停,应首先采取哪项急救措施: A.糖皮质激素B.镇痉C.速尿 D.吸氧E.20%甘露醇 9.重症乙脑患者,病程中出现双侧瞳孔大小不等,呼吸节律不齐,血压上升,肌张力增强,应首先采取哪项急救措施: A.肾上腺皮质激素B.镇静镇痉剂C.中枢呼吸兴奋剂D.血管扩张剂E.脱水剂 10.某地区近年来每逢夏季就有一种传染病流行,且多发生于儿童,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第3~4天出现意识障碍,严重者伴抽搐及呼吸异常,经治疗后多数人于病程2周后痉愈,5~20%重症病人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病死率约为3~10%,为预防该病再度流行,在其综合性预防措施中,应以下列哪项为主: A.控制和管理好病人B.控制和管理好病猪C.防蚊和灭蚊D.注射丙种球蛋白E.防蚊灭蚊和预防注射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病原体:乙脑病毒。黄病毒科,嗜神经病毒 形态结构:球型,核心和外膜 核心为单股正链RNA 外有脂质包膜,嵌有非糖基化膜蛋白(M)和糖基化外膜蛋白(E),E蛋白:主要抗原成分,形成抗原决定族簇,有血凝活性和中和活性,抗原性稳定,变异少 培养:可在组织和动物细胞中传代。病毒对多种动物具感染性,对乳鼠尤为敏感,故可从乳鼠脑内接种分离病毒。细胞接种-鸡胚,猴肾,Hela细胞。 一、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其中猪(特别是幼猪)是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蚊虫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三带喙库蚊是乙脑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 (三)人群易感性 易感者: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呈隐性感染较多。 感染后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 二、发病机制: 蚊虫叮蛟后,病毒在单核-巨噬细胞中繁殖,进入血循环,形成病毒血症. 进展:取决于病毒的毒力与数量;取决于机体的免疫力/防御能力(血脑屏障). 免疫力强:隐性感染或轻型病例 免疫力低下:侵入中枢神经系统 乙型脑炎病毒→传染源或中间宿主→蚊虫叮咬→局部内皮细胞、全身单核细胞系统内繁殖→病毒血症→中枢神经系统(血脑屏障、免疫)→隐形感染或侵入CNS致病 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4~21天,一般10~14天左右 典型病人分4期: 1.初期(病初1~3d ) 急性起病,高热(体温在1~2d内高达39~40℃) 、头痛、恶心、呕吐、倦怠及嗜睡。可有颈部强直及及神志淡漠、抽搐。症状不特异,易误诊!重型病人可以没有初期,直接进入极期 2.极期(4~10天) 高热、抽搐、呼吸衰竭过三关 1)高热:39~40°C 稽留热,热度高低与病情呈正比,平均持续时间为7~10日,轻者短至4~5日,重者长达20日以上。发热越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 2)意识障碍:嗜睡、昏睡、昏迷,神志不清出现越早越重,早至1~2日,多在3~8日出现,持续一周,重者达一月。昏迷越早,越深,越长,病情越重。 3)惊撅和抽搐:由于高热,脑实质炎症及脑水肿所致。多于病程第2~5d,先见于面部、眼肌、口唇的小抽搐,随后呈肢体阵挛性抽搐,重者出现全身抽搐、强直性痉挛,历时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不等,均伴有意识障碍。重者可有呼吸暂停和紫绀。 4)呼吸衰竭是乙脑最严重的症状 中枢性呼吸衰竭:见于重症患者,由于脑实质炎症、延脑呼吸中枢病变、脑水肿、脑疝和低血钠脑病等所致。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及幅度不均,如呼吸表浅,双吸气,叹息样呼吸,潮式呼吸,抽泣样呼吸及下颌呼吸,最后呼吸停止。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标准2008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标准(WS 214-2008) 1X围 本标准规定了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报告。 2术语和定义 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流行性乙型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 是由乙型脑炎病毒( Japanese celphalitis virus,JEV,简称乙脑病毒)引起的,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也称日本脑炎。简称乙脑,属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经蚊媒传播。流行于夏秋季。 2.2 脑膜刺激征meningeal irritation sign 炎症刺激脊髓神经根,由其支配的相应肌群所出现的一种防御反应性肌痉挛现象。主要表现为颈强直、克尼格征(Kernig's sign)和布鲁辛斯基征(Brudzinski's sign)阳性等。

3诊断依据 3.1流行病学史 居住在乙脑流行地区且在蚊虫孳生季节发病,或发病前25d内在蚊虫孳牛季节曾去过乙脑流行地区。流行病学特征见附录D。 3.2临床表现 3.2.1潜伏期 一般为10d~14d,可短至4d,长至2ld。 3.2.2临床症状 急性起病,发热、头痛、啧射性呕吐,发热2d~3d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重症患者可出现全身抽搐、强直性痉挛或瘫痪等中枢神经症状,严重病例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 3.2.3体征 浅反射消失、深反剂亢进。脑膜刺激征和病理反射阳性、痉挛性瘫痪或去大脑强直。可伴有瞳孔大小改变、血压升高、心率减慢等颅内压升高体征。 3.2.4临床分型 3.2. 4.1轻型 发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9℃;头痛、呕吐、精神萎靡,神志清楚,无抽搐,病程7d~10d。 3.2. 4.2普通型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防控措施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防控措施 流行性乙型脑炎又称日本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蚊媒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属于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病猪后肢呈轻度麻痹,步行踉跄,关节肿大,**后后肢麻痹,倒地不起而死亡。妊娠母猪感染后,常表现为高热、流产、死胎或木乃伊胎。公猪感染后表现为睾丸炎,高热后一侧或两侧睾丸肿胀、阴囊发热,指压睾丸有痛感。数日后睾丸肿胀消退,逐渐萎缩变硬,丧失形成精子功能。如一侧萎缩,尚能有配种能力。 传染源为带毒动物。其中猪和马是**重要的动物宿主和传染源。马是病毒的天然宿主,猪是**主要的扩散宿主。由于猪的饲养数量大、分布广、更新快,每年都能生产出大批易感性高的仔猪。猪感染乙脑病毒后,产生病毒血症,血液中病毒量较多,通过蚊→猪→蚊循环,使乙脑病毒不断扩散。所以猪是乙脑病毒**主要的增殖宿主和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蚊虫(库蚊、伊蚊、按蚊等)叮咬传播,其中**主要的是三带喙库蚊。越冬蚊虫可以隔年传播病毒,病毒还可能经蚊虫卵传递至下一代。病毒的传播循环是在越冬动物及易感动物间通过蚊虫叮咬反复进行的。猪还可经胎盘垂直传播给胎儿。 马属动物、猪、牛、羊、鸡和野鸟都可感染。马**易感,猪不分品种和性别均易感染。人亦易感。本病发生有明显季节性,多发生于7月~9月份蚊虫滋生繁殖和猖狂活动季节。在热带地区,可长年发生。本病在猪群中的流行特征为感染率高,发病率低。绝大多数在病愈后不再复发,成为带毒猪。

防治 杜绝传播媒介。消灭传播媒介,增强猪只特异性抵抗力和加强管 理是控制本病的主要环节和措施。从发病特点看,消灭传播媒介是预防和控制乙脑流行的根本措施,在蚊虫滋生和繁殖季节前,应开展防蚊灭 蚊的工作,尤其是三带喙库蚊,应根据其生活规律和自然条件,采取有 效措施。搞好猪舍、环境的清洁卫生工作,填平坑、沟等易积水的地方,铲除蚊虫滋生场所,并在猪舍及周围定期喷洒灭蚊药液。 免疫接种。可接种乙脑疫苗,不但可以预防乙脑流行,还可降低猪只的带毒率,控制本病的传染源。猪乙型脑炎灭活苗可用于预防,肌 肉注射。种猪于6月龄~7月龄(配种前)或蚊虫出现前20日~30日注射疫苗两次(间隔10日~15日),经产母猪及成年公猪每年注射1次,每次2毫升,在乙型脑炎重疫区,为了提高防疫密度,切断传染链,对其他类型猪群也应进行预防接种。 乙型脑炎活疫苗应在当地蚊虫出现季节的前20天~30天接种,一般是在3月份~4月份,免疫一次即可,如果间隔3周~4周进行二免, 效果更佳。热带地区必须每半年免疫一次。 在选择乙型脑炎疫苗时应以弱毒疫苗为主;使用乙型脑炎弱毒疫 苗时,要用专用稀释液,不可用其他稀释液代替。 加强宿主动物的管理 发生乙脑疫病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有关规定,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防止疫病扩散。患病动物予以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死猪、流产胎儿、胎衣、羊水等,均须无害化处理。污染场所及用具应彻底消毒。病母猪产出的死胎儿、胎盘及阴道分泌物必须严格处理,消毒、深埋;猪舍和饲养管理用具要进行严格消毒。在发病疫

母猪常见症状对应疾病

1.母猪无临床症状而发生流产、死胎、弱胎的病 ⑴细小病毒病(2)伪狂犬病、(3)衣原体病、(4)繁殖障碍性猪瘟、(5)猪乙型脑炎。 2.母猪发生流产、死胎、弱胎并有临床症状的病 ⑴猪繁殖和呼吸道综合征、⑵布氏杆菌病、⑶钩端螺旋体病、⑷猪弓形虫病、 ⑸猪圆环病毒病、⑹代谢病。 3.表现脾脏肿大的猪传染病 ⑴炭疽、⑵链球菌病、⑶沙门氏菌病、⑷梭菌性疾病、⑸猪丹毒、⑹猪圆环病毒病、⑺肺炎双球菌病。 4.表现贫血黄疸的猪病 ⑴猪附红细胞体病、⑵钩端螺旋体病、⑶猪焦虫病、⑷胆道蛔虫病、⑸新生仔猪溶血病、⑹铁和铜缺乏、⑺仔猪苍白综合征、⑻猪黄脂病、⑼缺硒性肝病。 5.猪尿液发生改变的病 ⑴真杆菌病(尿血)、⑵钩端螺旋体病(尿血)、⑶膀胱结石(尿血)、⑷猪附红细胞体病(尿呈浓茶色)、⑸新生仔猪溶血病(尿呈暗红色)、⑹猪焦虫病(尿色发暗)。 6.猪肾脏有出血点的病 ⑴猪瘟、⑵猪伪狂犬病、⑶猪链球菌病、⑷仔猪低血糖病、⑸衣原体病、⑹猪附红细胞体病。 7.表现体温不高的猪传染病 ⑴猪水肿病、⑵猪气喘病、⑶破伤风、⑷副结核病。 8.猪表现纤维素性胸膜肺炎和腹膜炎的病 ⑴猪传染性胸膜炎、⑵猪链球菌病、⑶猪鼻支原体性浆膜炎和关节炎、⑷副猪嗜血杆菌病、⑸衣原体病、⑹慢性巴氏杆菌病。 9.猪肝脏表现出坏死灶的病 ⑴猪伪狂犬病(针尖大小灰白色坏死灶)、⑵沙门氏菌病(针尖大小灰白色坏死灶)、⑶仔猪黄痢、⑷李氏杆菌病、⑸猪弓形虫病(坏死灶大小不一)、⑹猪的结核病。 10.伴有关节炎或关节肿大的猪病 ⑴猪链球菌病、⑵猪丹毒、⑶猪衣原体病、⑷猪鼻支原体性浆膜炎和关节炎、

⑸副猪嗜血杆菌病、⑹猪传染性胸膜肺炎、⑺猪乙型脑炎、⑻慢性巴氏杆菌病、 ⑼猪滑液支原体关节炎、⑽风湿性关节炎。 11.引发猪的肝脏变性和黄染的疾病 ⑴猪附红细胞体病、⑵钩端螺旋体病、⑶梭菌性疾病(大猪是诺维氏梭菌)、⑷黄曲霉毒素中毒、⑸缺硒性肝病、⑹金属毒物中毒、⑺仔猪低血糖、⑻猪戊型肝炎。 12.引起猪睾丸炎肿胀或炎症的疾病 ⑴布氏杆菌病、⑵猪乙型脑炎、⑶衣原体病、⑷类鼻疽。 13.表现皮肤发绀或有出血斑点的猪病 ⑴猪瘟、⑵猪肺疫、⑶猪丹毒、⑷猪弓形虫病、⑸猪传染性胸膜肺炎、⑹猪沙门氏菌病、⑺猪链球菌病、⑻猪繁殖和呼吸道综合征、⑼猪附红细胞体病、⑽衣原体病、⑾猪感光过敏、⑿病毒性红皮病、⒀亚硝酸盐中毒。 14.猪剖检见有大肠出血的传染病 ⑴猪瘟、⑵猪痢疾、⑶仔猪副伤寒。 15.引起猪小肠和胃粘膜炎症的传染病 ⑴流行性腹泻、⑵传染性胃肠炎、⑶轮状病毒病、⑷仔猪黄痢、⑸猪链球菌病、 ⑹猪丹毒。 16.猪剖检见有间质性肺炎的传染病 ⑴猪圆环病毒病、⑵猪繁殖和呼吸道综合征、⑶猪弓形虫病、⑷猪衣原体病。 17.猪正常血细胞值 ⑴HB:13.1、⑵RBC:800、⑶WBC:9000-20000. 18.猪的耳廓增厚或肿胀的病 ⑴猪感光过敏、⑵猪皮炎肾病综合征、⑶猪放线杆菌病。 19.常见未断奶仔猪呼吸道症状的病原体及病因 ⑴猪繁殖和呼吸道综合征、⑵霉形体、⑶猪链球菌病、⑷克雷伯氏杆菌病、 ⑸副猪嗜血杆菌病、⑹巴氏杆菌病、⑺缺铁性贫血。 20.表现猪蹄裂的病因 ⑴生物素缺乏、⑵饲喂生蛋白饲料、⑶地板粗糙、⑷硒中毒、⑸某些霉菌毒素所致。

附表1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个案调查表

附表1: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个案调查表 病例编码□□□□□□□□□□□ 一.一般情况 1.1 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编号*: 1.2 身份证号*:□□□□□□□□□□□□□□□□□□ 1.3 报告日期*:20 年月日□□□□/□□/□□ 1.4 调查日期*:20 年月日□□□□/□□/□□ 1.5 患者姓名**:(患儿家长姓名:) 1.6 性别**:①男②女□ 1.7 出生日期**:年月日□□□□/□□/□□ 1.7.1(如出生日期不详,实足年龄**:年龄单位:□□□ 1.8 病人属于**: (1)本县区(2)本市其他县区(3)本省其它地市(4)外省(5)港澳台(6)外籍□ 1.9患者职业**:□ (1)幼托儿童(2)散居儿童(3)学生(大中小学)(4)教师(5)保育员及保姆 (6)餐饮食品业(7)商业服务(8)医务人员(9)工人(10)民工(11)农民(12)牧民 (13)渔(船)民(14)干部职员(15)离退人员(16)家务及待业(17)其他(18)不详 1.10 居住情况:⑴散居⑵集体(托幼、学校、工地)⑶流动人口⑷其他⑸不祥□ 1.11户籍地**:口 ①本县区户口②本省其他县区户口③外省户口 1.11.1 若是非本县区户口,本县居住时间*:□ ①<25天②≥25天,<3个月②3~11个月③≥1年 1.11.2发病前25天内外出情况,及其外出范围*:□ ①到本市其它县②到本省其它市③到外省(标明) ④本省+外省⑤无外出史 1.12 联系人**:联系电话:工作单位: 1.13 家庭现住址(详填)**:省地(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委会)(门牌号) 二. 发病情况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疗指南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疗指南 【概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称乙脑,是乙脑病毒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脑膜刺激征为特征。重症可留下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后遗症。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 1/300~1/500的人发病,且以10岁以下儿童发病最高。感染后具有持久免疫力。本病流行具有明显季节性,以蚊虫繁殖、活动猖獗之7、8、9三月发病最集中。近年来在我国广泛的接种乙脑疫苗后,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均有明显下降。 【病史要点】 1.流行病学询问当地有无乙脑流行,有无接触蚊虫机会,有无乙脑预防接种史。 2.临床表现询问起病缓急,体温高低及热型(大多急性起病,体温呈逐渐升高趋势)。意识障碍出现的时间、特点、程度及变化。头痛、呕吐、惊厥的发生时间,发作情况,与热程的关系。 【体检要点】 判断意识障碍程度,检查脑膜刺激征,病理反射征,及颅内高压征(婴幼儿前囟饱满及紧张度)存在与否,腹壁、提睾、膝等反射减弱、消失或亢进变化,肌张力高低,眼球活

动与瞳孔变化。呼吸节律变化。球结膜是否水肿。 【辅助检查】 9/L,20)×10分类以中性白细胞总数达(10~1.血常规粒细胞为主。 2.脑脊液常规呈病毒性脑膜炎改变。白细胞计数多6/L,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以淋巴细胞500)×10在(50~为主。蛋白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正常。 3.脑电图和头颅影像学脑电图一侧或双侧颞叶有弥漫性慢波和尖棘波。脑CT和MRI显示弥漫性脑水肿征象。脑干脑炎者见脑干部位病灶。 4.病原学检查 1)特异性IgM抗体检查血清特异性IgM抗体于感染后4日即可出现,持续3~4周,单份血清即可做出早期快速诊断。阳性率在39%~93.5%之间。脑脊液特异性IgM抗体优先于血清中出现,且持续时间较血清中抗体为久,可用于早期诊断。 2)病毒分离可取血和脑脊液进行病毒分离,极少阳性。尸检脑组织分离病毒阳性率较高。 3) 病毒抗原和基因检查采用免疫荧光法和RT-PCR法可 在脑脊液或尸检脑组织检测到特异性病毒抗原和核酸片段。【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1.诊断根据流行病学资料,结合患儿急性起病,有高热、

猪乙型脑炎病毒的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猪乙型脑炎病毒的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摘要:日本脑炎病毒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畜健康的虫媒病毒。文章介绍了国内外关于猪日本脑炎病毒的毒力与致病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及其分子生物学特性,并着重阐述了猪日本脑炎病毒的致病机理,为今后探索对本病的新型预防与治疗措施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日本脑炎病毒;毒力;致病分子机理;分子生物学特性 日本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又称乙型脑炎病毒,简称乙脑病毒,属于黄病毒科(Flaviridae)黄病毒属。由JEV引起的脑炎(简称乙脑)是严重威胁人畜健康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由蚊作为传播媒介,以高热、狂暴或沉郁等神经症状为特征。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一定的地理分布区,多发于夏秋蚊类大量孳生的季节。JEV基因组为正链RNA,长约11 kb,包括3个结构蛋白基因,7个非结构蛋白基因和2个非翻译区。由JEV引起的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在东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流行,我国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高发区,亚洲每年乙脑病例有5万多人,其中约有万人被致死,因此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亚洲公共卫生的重要问题之一[1]。流行性乙型脑炎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猪是主要中间宿主和扩散宿主,也是主要的传染源。许多研究表明,猪流行性乙型脑炎与人流行性乙型脑炎密切相关,因此预防猪感染本病是防止人患乙脑的重要措施。同时,乙脑也是猪的重大疫病之一,能引起怀孕母猪流产、死胎及弱仔,公猪睾丸炎,仔猪呈神经症状,其暴发常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1 JEV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1.1 JEV的基因组特性 JEV基因组为单分子线状正股单链RNA,球形,有囊膜,直径约为40 nm,GC含量为47%~49%,其基因组长度约为11 kb,其中5′端有Ⅰ型帽状结构,3′端无 poly A尾[2]。病毒基因组仅含有一个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编码产物通过裂解和加工形成约10个蛋白,由5′端末端编码,而3′端编码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al protein,NS)。包括3个结构蛋白基因:核衣壳蛋白(C)、膜蛋白(prM)、囊膜糖蛋白(E),7个非结构蛋白基因(NS1,NS2A,NS2B,NS3,NS4A,NS4B和NS5)和2个非翻译区。根据核苷酸和部分氨基酸序列确定的基因组顺序5′-C-PrM-E-NS1-NS2A-NS2B-NS3-NS4A-NS4B-NS5-3′[3]。 对RNA病毒而言,一般认为帽状结构可增加RNA的感染性,这可能与其可提高翻译效率、增加RNA的稳定性和防止宿主细胞对RNA的降解有关。5′端帽状结构对多数病毒RNA 的稳定性和感染性具有重要作用,而对另一些病毒的RNA则非必需[4]。黄庆生等[5]研究表

流行性乙型脑炎

病理特征 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远东和东南亚地区,经蚊传播,多见于夏秋季,临床上急起发病,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等,重型患者病后往往留有后遗症.属于血液传染病 临床表现 潜伏10~15天。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或呈无症状的隐性感染,仅少数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惊厥等。典型病例的病程可分4个阶段。 (一)初期 起病急,体温急剧上升至39~40℃,伴头痛、恶心和呕吐,部分病人有嗜睡或精神倦怠,并有颈项轻度强直,病程1~3天。 (二)极期 体温持续上升,可达40℃以上。初期症状逐渐加重,意识明显障碍,由嗜睡、昏睡乃至昏迷,昏迷越深,持续时间越长,病情越严重。神志不清最早可发生在病程第1~2日,重症患者可出现全身抽搐、强直性痉挛或强直性瘫痪,少数也可软瘫。严重患者可因脑实质类(尤其是脑干病变)、缺氧、脑水肿、脑疝、颅内高压、低血钠性脑病等病变而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双吸气、叹息样呼吸、呼吸暂停、潮式呼吸和下颌呼吸等,最后呼吸停止。体检可发现脑膜刺激征,瞳孔对光反应迟钝、消失或瞳孔散大,腹壁及提睾反射消失,深反向亢进,病理性锥体束征如巴氏征等可呈阳性。 (三)恢复期 极期过后体温逐渐下降,精神、神经系统症状逐日好转。重症病人仍可留在神志迟钝、痴呆、失语、吞咽困难、颜面瘫痪、四肢强直性痉挛或扭转痉挛等,少数病人也可有软瘫。经过积极治疗大多数症状可在半年内恢复。 (四)后遗症期 少数重症病人半年后仍有精神神经症状,称为后遗症,主要有意识障碍,痴呆,失语,及肢体瘫痪,癫痫等。如予积极治疗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癫痫后遗症可持续终生。 发病机理 感染乙脑病毒的蚊虫叮咬人体后,病毒先在局部组织细胞和淋巴结、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内增殖,不断侵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症。发病与否,取决于病毒的数量,毒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绝大多数感染者不发病,呈隐性感染。当侵入病毒量多、毒力强、机体免疫功能又不足,则病毒继续繁殖,经血行散布全身。由于病毒有嗜神经性故能突破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尤在血脑屏障低下时或脑实质已有病毒者易诱发此病。 病理改变 可引起脑实质广泛病变,以大脑皮质、脑干及基底核的病变最为明显;脑桥、小脑和延髓次之,脊髓病变最轻。其基本病变为: ①血管内皮细胞损害。 ②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③局部胶质细胞增生,形成胶质小结。 流行特点 (一)传染源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教学内容:乙型脑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护理、治疗及预防。 教学目标:掌握:乙型脑炎的传播途径、常见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熟悉:乙型脑炎的病因及预防;了解:乙型脑炎的发病机制。 乙脑的概念: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炎(以下简称乙脑),其病原体1934年在日本发现,故国际上名日本乙型脑炎,1939年我国也分离到乙脑病毒解放后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改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远东和东南亚地区,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 一、病原学 乙型脑炎病毒简称乙脑病毒,呈球形,直径为40-50nm ,核心含核心蛋白和单股正链核心被外膜包裹。病毒抵抗力不强,对温度、乙醚、酸均很敏感。加热至100度时2min;56度时30min可灭活病毒。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猪是主要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蚊是主要传播途径,三带库蚊是传播媒介。 3.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但以儿童为主。 4.流行特征:集中在7、8、9月,发病年龄2-6岁。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1.发病过程:感染乙脑病毒的蚊子叮咬人体,病毒侵入局部组织细胞和淋巴结、血管内皮细胞内繁殖,入血引起病毒血症。发病与否,

取决于病毒的数量,毒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绝大多数感染者不发病,呈隐性感染。乙脑患者与隐性感染者之比为1:(300-2000)。 病变以脑实质炎症为主,神经细胞呈广泛变性和坏死。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4~21天,一般10~14天。分为初期、极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一)初期:起病后1-3天,高热、嗜睡。 (二)极期:病程第4~10天,“三关三障一征”:①高热②意识障碍③惊厥④呼衰⑤脑水肿颅内压升高⑥脑膜刺激征⑦运动障碍、反射障碍。 1.高热:体温高达40℃以上,持续4~10天,严重者可达3周。发热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 2.意识障碍:是本病的主要症状。程度不等,可有嗜睡、谵妄、昏迷等,可发生于第1~2天,多发生于第3~8天,可持续一周左右,重者可长达4周以上。昏迷的深浅、持续时间的长短与病情的严重性有关,和预后正相关。 3.惊厥或抽搐:多见于病程第2~5天;可先有局部抽搐,继之为肢体阵挛性抽搐,甚至全身抽搐,均伴有意识障碍。严重者可导致发绀、脑缺氧和脑水肿,深昏迷,甚至呼吸暂停。 4.呼吸衰竭:呼吸衰竭是本病最严重的表现和主要死亡原因。多见于重症患者,主要为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最后呼吸停止。脊髓病变导致呼吸肌瘫痪,可发生周围性呼吸衰竭,除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Japanese encephalitis)简称乙脑,是病毒性脑炎中病情最重而且预后较差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死率较高,后遗症多。自应用乙脑预防疫苗以来,发病率已明显降低。 概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染途径 ·乙脑的早期表现是怎样的? ·得了乙脑有什么危险? ·乙脑和流脑有什么区别?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防疫措施 接种乙型脑炎疫苗注意事项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染途径 蚊类是主要传播媒介,库蚊、伊蚊和按蚊的某些种类都能传播本病,其中以三带喙库蚊最重要。蚊体内病毒能经卵

传代越冬,可成为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 乙脑的早期表现是怎样的?Go Top 突然高烧39度左右,早期精神比较差,有呼吸道的症状,如:咳嗽,表情淡漠,精神不好,抽风,惊厥。乙脑的病情还是很严重的,有各种病的体征,同时孩子吐的比较明显,有些呈喷射样,嗜睡。如果发现孩子有这些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如果孩子比较小,前囟门没有闭合的话,如果前囟比较高,比较饱满,都是乙脑的表现。 得了乙脑有什么危险?Go Top 由于乙脑病毒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从大脑到脊髓的广泛病变,使人体维持生命的重要中枢受到威胁。因此,孩子得病后,病情常十分凶险,病孩会很快陷入昏迷,伴失语、吞咽困难,甚至出现肢体瘫痪等。一旦抢救不及时,病孩常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虽然大部分病孩经抢救治疗后,大约1~3个月后逐渐恢复正常,但有少数孩子在得病6个月后,仍留有意识障碍、痴呆、失语、瘫痪等严重后遗症,以致造成终身残疾。 乙脑和流脑有什么区别?Go Top 乙脑(流线性乙型脑炎)和流脑(流行性脑脊髓炎)虽然都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也有一些相同之处,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疾病。 首先,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此种病毒通过蚊虫先

流行性乙型脑炎

1 第三章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我国夏秋季节常见的,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它通过蚊虫传播,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痉、脑膜刺激征为特征。常造成患者死亡或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早期在日本发现,国际上亦称为“日本脑炎”。 [病原学] 乙脑病毒属披膜病毒科黄病毒属 ,呈球型,直径40~50nm ,核心含单股RNA ,有衣壳。在脂蛋白囊膜表面有血凝素刺突,能凝集鸡、鹅、羊等动物红细胞。抗原性稳定,但近年有报告以具有中和作用的单克隆抗体(McAb )检测15株国内的乙脑病毒时,可将其分为4个抗原组。人和动物感染本病毒后,均产生补体结合抗体,中和抗体和血凝抑制抗体。 本病毒在外界环境中抵抗力不强,56℃30分钟或100℃2分钟即可灭活。但对低温和干燥的抵抗力很强,用冰冻干燥法在4℃冰箱中可保存数年。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及储存宿主 主要传染者是家畜、家禽。人被感染后仅发生短期病毒血症且血中病毒数量较少,故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 猪是我国数量最多的家畜,由于它对乙脑病毒的自然感染率高,而且每年因屠宰而种群更新快。因此,自然界总保持着大量的易感猪,构成猪→蚊→猪的传播环节。在流行期间,猪的感染率100%,马90%以上,为本病重要动物传染源。 蚊虫感染后,病毒在蚊体内增殖,可终身带毒,甚至随蚊越冬或经卵传代,因此除作为传播媒介外,也是病毒的储存宿主。此外蝙蝠也可作为储存宿主。 (二)传播途径 本病系经过蚊虫叮蛟而传播。能传播本病的蚊虫很多。现已被证实者为库蚊、伊蚊、按蚊的某些种。国内的主要传播媒介为三带喙库蚊。此外,从福建、广东的蠛蠓中,云南和四川的中,已分离到乙脑病毒,故也可能成为本病的传播媒介。 (三)易感人群 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出现典型乙脑症状的只占少数,多数人通过临床上难以辨别的轻型感染获得免疫力。成人多因隐性感染而免疫。通常流行区以10岁以下的儿童发病较多,但因儿童计划免疫的实施,近来报道发病年龄有增高趋势。病后免疫力强而持久,罕有二次发病者。 (四)流行特征 本病有严格的季节性80~90%的病例都集中在7、8、9三个月内。但随地理环境的不同,流行季节略有上下,华南地区的流行高峰在6~7月,华北地区为7~8月,而东北地区则为8~9月,均与蚊虫密度曲线相一致。气温和雨量与本病的流行也有密切关系。 乙脑呈高度散发性,同一家庭同时有两个患者罕见。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 当人体被带病毒的蚊虫叮蛟后,病毒即进入血循环中。发病与否,一方面取决于病毒的毒力与数量,另一方面取决于机体的反应性及防御机能。当人体抗体病能力强时,病毒即被消灭。如人体抵抗力降低,而感染病毒量大,毒力强时,病毒经血循环可突破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并在神经细胞内复制增殖,导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CT诊断及临床价值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CT诊断及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螺旋CT在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诊断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行螺旋CT颅脑检查,并将CT检查结果与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流行性乙型脑炎的CT诊断特征。结果:本组34例患者CT检查阳性30例,阳性符合率88.24%,与临床确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字2=2.39,P>0.05);其中,早期发病患者12例,包括无明显异常患者2例,脑肿胀患者6例,表现为双侧脑室及脑沟变浅,双侧基底节-丘脑区斑片状低密度影,两侧大脑半球弥漫性脑水肿患者2例,2例轻度梗阻性脑积水,表现为三、四脑室稍增宽,双侧脑室多数不大;极期发病患者6例,包括无明显异常患者1例,片状低密度灶患者3例,表现为双侧基底节-丘脑区斑片状低密度灶或伴有其他脑叶内低密度灶,梗阻性脑积水患者1例,交通性脑积水患者1例;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患者16例,所有患者均呈现阳性表现,包括梗阻性脑积水患者5例,交通性脑积水患者5例,外部性脑积水患者6例,表现弥漫性脑水肿伴基底节-丘脑区低密度影,脑实质软化灶伴脑积水。结论:临床采用螺旋CT对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进行诊断及分析,能较为真实、可靠的反映患者的病情及发展。不同时期疾病发展具有不同的表现特征,因此,对患者病情的确定需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做出判断,给予有效治疗,促进其康复。 标签:螺旋CT;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 中图分类号R51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19-0049-02 有国内文献报道,重症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的病死率高达38%~60%,且存活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1]。因此,对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进行及时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对改善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笔者所在医院采用螺旋CT对34例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进行了检查,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4年1月-2010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34例,所有患者均经实验室检查或临床确诊,符合《传染病学》关于乙型脑炎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10个月~64岁,平均(15.6±2.2)岁,发病时间1~16 d,平均(3.7±2.2)d。发病季节:7月份17例,占50.0%,8月份13例,占38.2%,9月份3例,占8.8%,10月份1例,占3.0%。临床症状表现为意识不清或昏迷30例,发热34例,头痛29例,呕吐21例,肢体活动障碍11例。普通型患者11例,重型16例,轻型7例。 1.2实验室检查 本组患者均有白细胞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脑脊液细胞数升高12例,以淋巴细胞升高为主,7例患者蛋白轻度升高,脑脊液乙型脑炎病毒抗体阳性6例,血清乙型脑炎病毒IgM抗体阳性18例。 1.3仪器和方法 采用日本HITACHI Pronto SE螺旋CT机,扫描参数为120 kV,175MAS,层厚7~10 mm,层距7~10 mm,兴趣区层厚层5 mm[3]。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