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学案(含答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学案(含答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学案(含答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学案(含答案)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

【自主预习】

一、区域的含义及主要特征

1、区域的概念: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2、区域的基本特征:

①具有一定的界线,且界线有虚有实;(实:国界、省界;虚:气候区、植被区等)

②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③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④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二、区域的空间结构

1、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这些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3、区域的空间结构的最基本类型:乡村区域和城镇区域。

4、空间分布形式:通常情况下,农业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

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三、区域的产业结构

1、概念: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是广义的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产业之外的其它各业。

4、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

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

※一般来说,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表现为一>二>三;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小,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表现为二>一>三;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则比较大,表现为三>二>一5、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人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四、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三个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

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2、区域的总体发展趋势: 平衡→不平衡→平衡

3、区域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

①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不高,以传统农业为主。

◆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

◆区域空间结构简单,区内经济差异小,中心城市缺乏,现代化交通线路

数量少,且分布稀疏,对外开放程度不高,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区域内部人地关系基本协调,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

②工业化阶段:

◆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第二、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劳动力开始由农业

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

◆区域内部集聚作用大为加强,相继出现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

工业基地,区域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中心城市对于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大为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提高;

◆区域经济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增长态势。

③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已较高;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

◆第二、三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的增涨速度和产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基础设施齐全,交通和通讯基本形成网络。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缩小,区域的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随堂练习】

2010年7月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北京市政府关于调整首都功能核心区行政区划的请示,同意撤销北京市东城区、崇文区,设立新的北京市东城区;撤销北京市西城区、宣武区,设立新的北京市西城区。据此完成第1~2题。

1.北京东城区作为一个区域( C )

A.其边界是模糊的

B.区域内部具有相似性,与区域外部没有联系

C.以行政区划为指标 D.利用气候、地形等指标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崇文区原为乡村地域,并入东城区后成为了城镇地域

B.西城区没有区域特点,所以并入了宣武区

C.崇文区与东城区之间没有差异,所以并入了东城区

D.东城区、西城区已经进入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下图为我国某省区的产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完成3~4题。

3.该省区在10年间( D )

A.第一产业比重加大

B.第一、第三产业比重大于第二产业

C.第三产业比重缩小 D.第二产业比重大于第三产业

4.该省区最可能是( C )

A.吉林 B.青海 C.广东 D.山西

读某地区三大产业产值和就业结构变化图,完成5~6题。

5.对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D )

A.产业结构变化以工业化拉动为主

B.第一产业产值迅速下降

C.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变幅最大

D.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并得到优化

6.对该地区就业结构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D )

A.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持续下降 B.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上升最快

C.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最低且增长缓慢 D.第二、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有限发展中国家应根据本国国情,在发达国家资金和技术转让支持下,尽可能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阅读材料并完成7~8题。

7.材料中将世界各国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划分指标包括( D )

①国内生产总值②人均国民收入③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④资源蕴藏量

A.①②B.③④ C.①④ D.②③

8.需要发达国家资金和技术转让支持的国家( C )

A.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 B.谋求地方经济在短时期内高速增长

C.区域经济增长明显不平衡 D.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整个非洲之角,人们正在挨饿。冲突、粮食价格昂贵以及旱灾等灾祸,造成 1 100多万人处于极度贫困中。几个月来,联合国一直发出警告。我们原先不想用‘饥荒’这个词,但是,我们已承认这个急转直下的现实。索马里部分地区的确存在饥荒,而且正在蔓延。”这是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洛杉矶时报》撰写的《索马里饥荒》的第一段文字。索马里经济以畜牧业为主,是世界上人均占有牲畜最多的国家之一。阅读并完成9~10题。

9.索马里处于区域经济发展的________的阶段( A )

A.以传统农业为主体 B.工业化 C.高效益的综合发展 D.城市化加速推进10.下列地理事象符合索马里的是( A )

A.工业以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B.劳动力开始向服务业大规模转移C.中心城市发展迅速 D.大多数劳动力从事采矿业

11.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处于区域发展阶段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是( A )

A.高科技 B.劳动力 C.资源 D.能源

12.图中A、B、C三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

产业结构特征。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

其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C )

A.A—B—C B.B—C—A

C.C—A—B D.B—A—C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

【自主预习】

一、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及发展差异

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在下图中,用规定的图例画出三个经济地带的范围,写出各个经济地带包含的省市区的名称)

东部经济地带:沿海12省区:(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

中部经济地带:9个省区:

西部经济地带:10个省区:

2、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

项目东部经济地带中、西部经济地带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_高,发展速度快经济发展水平低,发展速度相对慢。

产业结构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

达;以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

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较大的

比重;以重型产业为主,其中,中部

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

工业化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快。工业增加值占全国

比重的60%;企业形式多样,高新技

术产业发展迅速;城镇分布密度

大;城市化水平高。

工业化进程慢;以传统工业为主

体;城镇分布密度较小 .城市化水平

较低

对外开放开放时间较早,开放程度较

高,吸引外资能力较强

开放时间较晚,开放程度较低,

吸引外资能力较弱

科技教育水平较高较 _低

发展机遇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部地带抓住

国家改革开放的机遇,积极对外

开放,大力招商引资,取得迅猛发展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

部地带的社会经济发展明显加快

●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

时: 1980年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1984年开放I4个沿海城市 1992年全方位空:开放首先从沿海开始:沿海的点(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到沿海的片(长江

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带、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

再向中西部推进(但目前中西部的开放城镇仍是点状分布:长江沿岸开放城市、边境开放城市、省会开放城市,开放程度上不及东部沿海地区)

二、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东部季风区以 秦岭-淮河 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件 地形 以 平原 和 高原 为主 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 均有分布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植被

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 热带季雨林 土壤

黑土、棕壤和钙质土 红壤、砖红壤 社

件 农业生产

以 旱作 为主,东北 地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以 水田 为主,长江中下游 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商品棉基地 工业生产 形成以采矿、冶金、机械等 重工业为主 的工业结构,重工业发达,辽中南、京津唐 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形成以 轻工业为主 的工业结构,轻工业发达,沪宁杭、珠江三角洲 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比重较高 第一产业比重较低 交通运输

主要以铁路运输为主,铁路网稠密 水运、公路、铁路运输都很便利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较晚,开放程度较低

对外开发较早,开放程度较高 区域特征 跨越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平原高原为主;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

多山地丘陵,热量丰富,水分充足,有

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等相

当丰富 限制因素 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对外开放不够 旱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

破碎,山地水士流失严重,人地关系矛

盾加剧

发展方向 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渤海湾地区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

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领域,加快产业升级,

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协调好人地关系,

治理污染。

三、西部大开发范围及意义

1、范围:10+2+3

①属于西部地带10个省区;

②中部地带的内蒙古和东部

地带的广西两个自治区。

③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

延边3个自治州 (在右图上

用斜线画出西部大开发的范围)。

2、条件:①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

②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生态环境脆弱;产业结构不合理。

3、措施:①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②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③发展科技教育,积极推进科技创新;④扩大对外开放;⑤抓好产业结构的调整。

4、意义:①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②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

③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随堂练习】

1.下列城市由西向东,分别位于西、中、东三个经济地带的是( D )

A.乌鲁木齐、西安、郑州B.成都、武汉、南昌

C.沈阳、太原、西安 D.昆明、长沙、福州

2.西部地带经济发展的优势有( C )

A.生态环境良好,草原广布

B.资源丰富,交通运输比较便利

C.国境线长,邻国较多,沿边经贸有较大优势

D.水资源丰富,农业基础好,技术水平较高

读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图,回答3~5题。

3.我国开放格局的时空发展特点是( D )

A.点、线、面开放格局同步发展

B.沿边省区的省会与沿海城市同步发展

C.东、中、西部地区同步发展

D.内陆省会城市与边境城市同步发展

4.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开放格局的发展

相比不是利用了( D )

A.交通便利B.经济国际化程度高

C.劳动力资源丰富 D.土地资源丰富

5.下列既属于沿边省区的省会(首府),又属于特大城市的一组是( B )

A.乌鲁木齐、拉萨、昆明 B.哈尔滨、长春、兰州、乌鲁木齐

C.沈阳、长春、呼和浩特、昆明 D.长春、银川、昆明、兰州

我国沿海与内地的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依照各省、市、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可把全国大致分成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据此完成6~7题。

6.划分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主要依据是( C )

A.经济发展速度 B.经济结构

C.经济发展水平 D.自然资源的种类、数量

7.下列省区中与所属经济地带对应一致的是( D )

A.吉林、辽宁、浙江——东部经济地带

B.内蒙古、陕西、西藏——西部经济地带

C.江西、福建、上海——东部经济地带

D.安徽、湖南、山西——中部经济地带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差异显著。下图是我国三个经济地带产业结构图。读图完成8题。

8.关于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东部经济地带矿产资源最丰富

B.中部经济地带面积最大

C.西部经济地带人口最稠密

D.东部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最高

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

【自主预习】

一、南水北调的原因,线路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原因: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且年际变化大。

2、三条线路及其优劣:

①、东线:从长江下游扬州引水,沿京杭大运河提水北上到山东半岛和天津。

优点:有京杭运河现有河道及沿线湖泊可以利用。工程量较少,建设成本低;

缺点:水质较差,黄河以南需逐级提水,耗用大量电能,运行费用高

②、中线:从丹江口水库、长江三峡水库调水,开挖渠道,引水自流到北京、天津。优点:可以自流、水质好;

缺点:需挖掘渠道,工程量很大。

③、西线:从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开凿输水隧洞调水入黄河上游。为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和山西6省区提供灌溉、城镇生活和工业用水,促进西北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和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

优点:水质最好,既可缓解华北缺水,又可缓解西北缺水;

缺点:地形复杂,工程量大。

3、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影响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对受水区的有利影响基本相同。因水量增加,

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本需水保障,有利于回补地下水,可有效遏止因

缺水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环境问题东线工程调水对长江口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导致北方灌区土壤次生

盐渍化

中线工程移民任务大;对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的影响

西线工程目前处于规划阶段,但随着前期工作的不断深入,调水引发的

生,态环境问题将逐渐明朗

采取对策国家提出了“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编制了全面的治污规划。规划中提出了节水优先、治污为本的原则,

统筹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

二、西气东输的线路、意义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线路:

①主体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油田铺设输气管道到上海,将塔里木盆地、陕甘宁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长三角地区。

还包括把四川盆地的天然气输送到湖北湖南。

②西气东输主体工程经过新、甘、宁、陕、晋、豫、皖、苏、沪等省。

③西气东输主干线管道要穿越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宁夏平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和太湖平原等地形区。

2、意义:

(1)对资源调出区:①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②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2)对资源调入区:①优化东部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对环境的污染;②有效改善大气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③缓解东部能源紧张状况,促进区域经济

的可持续发展。

3、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西气东输工程对中、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输气管道经

过地区地貌类型复杂,植被稀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因而要求在施工中十分注意对当地环境的保护

三、西电东送的原因、线路、意义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原因:( 资源分布的不平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

①我国是世界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分布不均,集中在西南、中南和西北地区。

②我国煤炭资源也集中在山西、陕西、内蒙古等省

③我国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能源资源非常短缺。

2、线路:

北通道:将黄河上游的水电和山西、内蒙古(省区) 的火电输往京津唐地区

中通道:将长江中上游的水电输往华东地区 (主要水电站有二滩、葛洲坝、三峡) 西通道:将红水河流域的水电输往珠江三角洲地区 (主要水电站有天生桥、岩滩、龙滩),开发贵州等地火电作为补充。

3、意义:

①保证东部地区能源供应,加快西部资源开发,拉动相关产业,增加就业机会。

②变西部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缓解东部能源紧张的状况,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共同发展。

③水利工程的建设还具有防洪、灌溉、航运、养殖、旅游等综合效益。

④改善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

⑤减轻能源运输对铁路的压力。

4、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水电站建设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坑口火力电站易加剧环境污染

四、产业转移及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产业转移原因:①原材料价格、工资和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

②开拓市场,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2、产业转移规律:向低成本地区转移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

3、我国的产业转移

A、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

◆沿海向内地:为寻求廉价资源和低成本进行的产业转移;

◆台湾向大陆:为寻求廉价的劳动力、众多的发展机会、广阔的市场空间而进行的产业转移;转移的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IT)产业

B、区域内部的产业转移:

◆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为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进行的产业转移

4、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促进了欠发达地区的资源开发,产业的更新和升级;推动了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

②使欠发达地区的环境污染加重,人地关系趋向紧张。

【随堂练习】

读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要素流动示意图,完成1~2题。

1.箭头Ⅰ表示的是( B )

①资金②信息③劳动力④自然资源

A.①②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如果该图表示我国近十年来东、西部间的产业转移则( B )

A.箭头Ⅱ不可能表示高技术产业 B.区域甲有廉价资源和低成本的优势

C.区域甲将先进入高科技产业阶段 D.区域乙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迅猛发展读我国能源调运图,回答3~5题。

3.图中①②③三条运输路线输送的主要能源分别是( A )

A.火电、天然气和水电 B.石油、天然气和煤炭

C.天然气、石油和水电 D.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4.西电东送工程的主要目的是( C )

A.保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 B.治理东部地区的大气污染

C.解决东部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 D.增加西部地区的河流航运能力

5.有关西气东输工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能积极推动新疆及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B.加速改善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缓解能源紧张状况

C.可有效改善我国东部城市的大气污染状况,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D.该管线两次穿越黄河,一次跨越长江

广东东莞本地人口约150万,外来人口约200万。现在东莞约有3 000多家电脑外围设备生产企业,已有“北中关村,南东莞”之说。阅读上述材料,结合下图,完成6~7题。

珠江三角洲工业结构变化趋势示意图

6.外商在东莞大量投资电脑生产企业的最主要原因是( B )

A.东莞临近香港,海洋运输便利 B.东莞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C.东莞经济发达,电脑消费市场广阔 D.东莞环境优美,科技水平高

7.关于珠江三角洲工业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资源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

B.原料指向型→劳动力指向型→技术指向型转变

C.轻度污染工业→中度污染工业→重度污染工业转变

D.工业分散→工业集聚→工业分散转变

下图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箭头所示的生产要素及其流动方向,符合区际关系的是( C )

①为资金②为技术③为劳动力④为原料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9.关于两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①欠发达地区应全面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以促进区域发展②发达地区应将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以降低生产成本③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逐步转移第二产业,有利于两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④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促进欠发达地区城市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下列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当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

B.当前世界各国的技术、资本、人员的流动越来越频繁

C.经济全球化使得地球显得越来越“小”

D.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是发达国家,而发展中国家不受益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自主预习】

一、荒漠化的含义

1、概念: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2、分类:按动力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和土壤盐碱化等类型。※荒漠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原因:

自然因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物质基础—地表物质疏松;

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

人为原因:①人口增长过快,环境生态压力过大;

②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等,加剧了荒漠化趋势。

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因素

1、自然原因:

①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②相对封闭的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周围有高大的山脉阻挡海洋水汽的进入

③气候干旱: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稀少,大风频繁

④土质疏松,植被稀疏:以温带草原、温带荒漠为主

2、人为原因:

①西北地区人口迅速增长,加大了生态环境压力,

②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等)导致草原破坏,沙漠扩大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①自然: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植被覆盖

率低;

②人为:过度樵采、毁林开荒、轮荒、开矿

※南方红色荒漠的形成原因:人口压力大,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流水侵蚀作用强

三、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

1、主要危害:森林、草场退化;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破坏基础设施建设;加剧自然灾害(鼠害、虫灾、沙尘暴、水土流失、洪涝)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2、防治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防治措施:①营造防护林(如“三北”防护林);②退耕还林还草;③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态移民;④合理用水;⑤控制人口增长;⑥设置沙障。【随堂练习】

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斯文·赫定《亚洲腹地探险8年》)被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罗布泊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阅读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完成1~4题。1.罗布泊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B )

①全球气候变暖②退耕还草③盲目修建水库④掘堤引水

A.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导致罗布泊周围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 )

A.风蚀 B.风积 C.水蚀D.水积

3.目前,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罗布泊周围的胡杨林大量死亡的根本原因是( A )

A.人口的增加 B.农业灌溉用水增加

C.过度取水 D.地下水位下降

4.为减缓该地土地荒漠化扩大的趋势,必须坚持______方针( A )

①封沙禁牧②预防为主③防治结合④综合治理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发菜贴于荒漠植物的下面,因其形如乱发,颜色乌黑,得名“发菜”,是一种藻类植物,其营养价值并不很高。但因发菜与“发财”谐音,迎合了部分食客的心理,造成发菜的市场价格非常高。在挖取发菜时,需要连牧草草根一并挖起。在过去二十余年中,单在内蒙古因采挖发菜而沙化的草场面积已经相当于两个香港,使之成为荒漠化的一个重灾区。据此完成5~6题。

5.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除了挖取发菜外,还有( D )

①坡地开荒导致水蚀严重②过度樵采导致土地荒漠化

③不合理的灌溉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④农业结构调整导致酸雨增加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6.关于西北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形成的自然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C ) A.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B.气候干旱,地表水丰富,河流发育良好

C.大风日数多,地表沙质沉积物多,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D.这里的高山地区冰川作用显著

读土壤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关系图,完成7~8题。

7.土壤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的相互关系是( B )

A.正相关B.负相关

C.不相关D.有时正相关,有时负相关8.影响土壤侵蚀程度的因素不包括( D )

A.地形B.降水

C.风力D.洋流

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自主预习】

一、湿地的概念与作用

1、湿地的概念: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类型:河流、湖泊、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红树林、水库、稻田等。

分布:广泛,我国总的状况是东部多,西部少,地区分布不均匀。

2、湿地的作用:

①提供粮食、药材、工业原料(矿产、能源)、农副产品等—被誉为:“资源的宝库”

②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被誉为“生命的摇篮”

③调节气候、美化环境—被誉为“天然空调机”

④涵养水源、调蓄洪水—被誉为“天然水库”

⑤净化水中污染物质—被誉为“地球之肾”

⑥为各种野生动物生长、栖息、繁殖提供条件一被誉为“鸟类的乐园”

3、洞庭湖湿地的作用:维持生物多样性、旅游观光、调蓄洪水、航运、提供农副产品

二、湿地资源问题及保护

突出问题治理措施

由于过度围垦导致湿地减少,功能退化退田还湖、还沼泽,恢复和重建湿地;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水质污染问题突出防治水污染

滥捕滥猎、过度开发利用导致湿地生物多样性锐减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的意识

※洞庭湖湿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及保护措施:

原因:泥沙淤积,湖床抬升,围湖造田

保护措施:流域上游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

【随堂练习】

1.下列地理事物中,属于湿地的是( B )

A.锡林郭勒草原 B.潮间带滩涂

C.“三北”防护林D.天山上的冰川

阅读下表,完成2~3题。

湿地的作用湿地的美称

①“资源的宝库”

②“生命的摇篮”

③“天然空调机”

“天然水库”

④“地球之肾”

众多鸟类的栖息地“鸟类的乐园”

2.下列关于湿地的作用与其美称对应正确的是( D )

A.①——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

B.②——生产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农副产品

C.③——涵养水源,调蓄洪水

D.④——净化水中污染物质

3.表中湿地的美称没有体现出的湿地作用是( B )

①维持生物多样性②调蓄洪水

③旅游观光④航运

A.①②B.③④D.①③D.②④

阅读下列诗句,回答4~6题。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②所谓依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④等你随船从海深处回来,当潮汐卷走我的心事和无奈,我把信封好邮进大海

4.诗句描述的是湿地景观的是( D )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5.诗句描述的地理事物具有调蓄洪水功能的是( C )

A.①B.②

C.③D.④

6.目前,诗句①描述的景观在不断减少,这将造成周围区域( A )

①耕地的单位面积产量增加②旱涝灾害加剧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试卷及答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试卷及答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5小题,共70.0分) 读图,回答下列1~3题。 1.第一条西气东输管道没有直接在东南直出甘肃,而是绕道宁夏、陕西北部与山西,其主要原因是() A.节约管道建设成本 B.补充气源 C.带动宁夏、陕西等地的经济发展 D.保护东部的生态环境 2.图中反映出我国油气分布与消费方面的特征是() A.油气资源分布西多东少 B.油气资源分布西少东多 C.油气消费西多东少 D.油气消费东西平衡 3.图中各石油进口路线中,方向①的来源地是() A.欧洲 B.俄罗斯 C.新加坡 D.日本 4. 读“我国部分民居邮票图”,回答:形成四地民居建筑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资源 B.气候 C.土壤 D.植被 下图是“产品不同生产环节的价值链图”,它用于说明电脑行业不同生产环节与所实现的附加值之间的关系,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读图完成5~6题。 1 / 12

5.目前,中国正在迅速成为世界重要的制造业中心之一,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将部分产业转移到中国,转移产业主要位于产业链哪个环节( ) A.销售 B.加工制造 C.品牌 D.研发 6.在工业生产和产品销售各环节中,跨国公司总部最优先掌握的环节是( )。 A.设备、零件 B.制造加工、销售 C.传播、销售 D.研发、品牌 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示意图,回答7~8题。 7.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能实现自流的是() A.a、b段 B.b、c段 C.a段 D.c段 8.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目的是() A.解决长江流域的洪涝问题 B.连通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水系,发展航运 C.利用流域间的落差发电 D.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不足的矛盾 第三次技术革命以来,世界工业经历了四次产业转移。下图为全球某产业转移示意图,完成9~10题。 9.该图反映的产业最有可能是() A.生物遗传工程 B.电脑软件 C.普通加工制造 D.石油化工 10.东南亚部分国家成为第四次产业转移目 的地之一,主要原因为() ①能源充足,机场密集②土地租金较低③高校和科研机构云集④劳动力成本低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读“我国能源调运”图,回答11-13题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测试题

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共64分) 1、1997年东南亚爆发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这件事说明了区域的发展明显受:() A区域空间特征的影响B区域结构的影响 C区域竞争的影响D区域外部环境的影响 2、读图1和图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较() A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产值低于发展中国家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第二产业的产值相当 C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约为发达国家的1/8 D发达国家的总人口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1/2强 3、关于一个区域及其主要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地区就是一个区域,各区域间没有明显 的差异 B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是一个区域,认识了这 里的人们,就知道了该区域的特点 C区域内部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很难形成区域 特点 D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 标来划分的,各区域都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4、下列关于图3区域内的自然地理特征,叙 述正确的是:() A有储量丰富的煤炭、石油等能源矿产 B主要灾害性天气与亚洲高压的控制有关 C是低山丘陵广泛分布的地区 D土质疏松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根据表1完成5—6题。

5、该乡现有产业中属于第三产业的有:() A淡水养殖业B林业 C旅游业D食品加工业 6、该乡在方案实施前后发生了重大变 化,这说明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 入,必须: A进行农业综合治理,调整农村经济结 构 B切实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 地位 C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D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图4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次 产业的就业构成,读图回答7—8题。 7、④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 为:() A 37.6:17.4:45.0 B 31.6:30.5:37.9 C 15.5:24.5:60.0 D 37.6:24.5:37.9 8、四个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A①B②C③D④ 下图为我国某省三类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完成9—10。 9、该省可能为

最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 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 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 8.24焦/平方厘米.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内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1.3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 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 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o。如果黄赤交角 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 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 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 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②)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④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②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③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五、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试题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试题

额旗中学2011—2012上学期高二地理期中试卷班级考号姓名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6分) 1、1997年东南亚爆发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这件事说明了区域的发展明显受: A区域空间特征的影响B区域结构的影响 C区域竞争的影响D区域外部环境的影响 2、读图1和图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较 A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产值低于发展中国家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第二产业的产值相当 C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约为发达国家的1/8 D发达国家的总人口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1/2强 3、下列关于图3区域内的自然地理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有储量丰富的煤炭、石油等能源矿产 B主要灾害性天气与亚洲高压的控制有关 C是低山丘陵广泛分布的地区 D土质疏松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4、关于一个区域及其主要 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地区就是一个区域,各区域间没有明显 的差异

B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是一个区域,认识了这里的人们,就知道了该区域的特点C区域内部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很难形成区域特点 D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来划分的,各区域都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根据表1完成5—6题。 5、该乡现有产业中属于第三产业的有: A淡水养殖业B林业C旅游业D食品加工业 6、该乡在方案实施前后发生了重大变化,这说明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必须: A进行农业综合治理,调整农村经济结构B切实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C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D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图4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次产业 的就业构成,读图回答7—8题。 7、④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为: A 37.6:17.4:45.0 B 31.6:30.5:37.9 C 15.5:24.5:60.0 D 37.6:24.5:37.9 8、四个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A①B②C③D④ 9、下列关于区域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均国民收入指标可全面度量一个区域 的总体发展水平 B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 C在工业化阶段,区域社会经济表现出明显的均衡增长态势 D在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整个区域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 10、造成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是: ①自然原因②社会原因③经济原因④技术原因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案 篇一: 1.3- 区域发展差异0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全 套教案】 1.3 区域发展差异 教学目标: ▲1东. 、中、西差异①了解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② 理解并掌握我国东、中、 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③掌握我国改革开放的区域差异(时空发展状况) ▲2.南方与北方①了解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划分②理解并掌握我国南方与 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 教学重点:1 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 2 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 3. 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意义 难点: 1 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2. 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教具准备:1 中国政区图 2 ppt 课件 3. 中国政区空白图(学生人手一份) 教学方法: 启发式图表阅读、分析、归纳等方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我国地域辽阔,不仅自然地理区域差异大,经济发展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我国的国土整治既有其不同的自然地理背景,还有其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在学习了中国自然地理差异后,我们将学习探讨我国区域经济的差异问题。 板书: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 开始新内容: (承接)根据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我国客观上存在着东部沿海、中部和西部三个有差别的经济地带。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有关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经济差异和经济差异的形成原因,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分布等知识。 板书:一东、中、西差异 过渡:(背景介绍)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基本上是按照1983 年国家计委在制定第七个五年计划时的提法。当时根据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目的是为了正确处理我

(新高考)湘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复习知识点大全

必修一: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了解) .可见宇宙的范围:半径约140亿光年。【注意】:光年是表示距离的单位。1光年=94608亿千米(重要)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重要) 1.常见天体:宇宙间的物质。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其他星际物质等。(重要)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通过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起来。(很重要) 3.天体系统的层次(很重要) 4.太阳系(很重要) (1)组成:太阳、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星际物质。太阳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重要) (2)八大行星: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很重要) Ⅰ.分类:按位置分:①地内行星——水、金;②地外行星——火、木、土、天、海。 按特征分:①类地行星——水、金、地、火;②巨行星——木、土;③远日行星——天、海。 Ⅱ.绕日运动特征:①共面性、②同向性、③近圆性。(重要)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1.普通:在八大行星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毫不特殊,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特殊:目前所知道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3.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很重要) (1)外在:①公转轨道的安全性;②太阳光照的稳定性。 (2)内在:①日地距离适中和自转周期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温度,进而使液态水的存在成为可能;②地球的体积和质量(大小)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引力,形成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和地球(了解) 1.能量来源:核聚变反应:4H ———He+能量 (重要) 2.电磁波范围:0.15~0.4微米——紫外线,0.4~0.76微米——可见光,0.76~4微米——红外线。(重要) 3.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上界,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垂直于太阳光线,1平方厘米面积上,1分钟时间内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8.24焦/平方厘米·分钟)。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重要) ①太阳辐射可以转化成生物化学能;②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③太阳辐射本身以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 二、太阳活动和地球(很重要) 1.太阳的外部圈层:由里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很重要) 2.太阳活动: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和日珥;日冕——太阳风。(很重要) 3.太阳活动的特征:①周期性:11年;②整体性:群发。(重要) 4.太阳活动对球球的影响:(很重要) ①影响地球气候,主要是气温和降水; ②影响地球电离层(即磁暴现象),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③太阳风,受地球磁场作用,产生极光现象; ④可能和地震有关联。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注意】:地震发生时先是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而船上的船员只有上下颠簸。(很重要) 总星系 河外星系 银河系 太阳系 其他恒星系 地月系 其他行星系 (140亿光年) (1250多亿个) (2000多亿个) (地球和月球)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着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 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 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①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 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4.产业结构的差异 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3)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 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 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一)学生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一)1.区域的定义 2.区域的特征 3.区域空间结构的定义 4.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 5.区域的分类 6.乡村地域与城镇地域的联系与区别 7.区域空间结构的空间分布形式有哪几种?对应的地理事物分别是什么? 8.区域产业结构的定义 9.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 10.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11.区域产业结构差异表现在哪几个方面构成 12.说明不同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 13.说明同一区域不同发展时期产业结构的差异

14.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大体上经历了那些发展阶段 15.说明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 16.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 17.区域发展阶段比较(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内部经济差异,劳动力就业,中心城市交通,对外开放程度,对外联系,状态等角度比较) 18.四大地区是那些?划分标准?如何判定? 19.四大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三次产业对比,工业结构) 20.四大地区工业化差异(工业化进程,工业产值,原因)

21.四大地区城市化差异(城市化水平,综合经济实力,城市分布密度,小城镇建设) 22.四大地区对外开放差异(时间,空间) 23.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地理意义 24.比较南方与北方的差异(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限制因素) 25.西部大开发的范围 26.西部地区的优势与不足 27.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28.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 29.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的成效 30.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31.比较南水北调东、西、中线工程(起止点,优、缺点) 32.南水北调对调入区,调出区的影响 33.比较西气东输一、二线工程(途径省区,主要地形区,起止点) 34.西气东输一线经过陕西向北弯曲的原因

(完整)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题详解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题 一、选择题 多米尼加共和国为西半球岛国,境内的恩里基约湖为咸水湖。下图为该国主要地理事物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恩里基约湖的水文特征的分析,说法正确的是 A.海拔较高,有结冰期 B.高山冰川融水补给为主 C.7月份盐度最高 D.5~10月,湖泊水位持续升高 2.关于该国交通运输方式叙述正确的是 A.公路分布较为均匀 B.铁路主要沿海沿河分布 C.机场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 D.港口数量北部比南部多 下图为春季某时刻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图中低压向东移动。据图回答3~4题。 3.图中此时湖面的风向主要为

A、东南风B.东北风C.西南风D.西北风 4.未来几天内,P地天气的变化,正确的是 A.气压先升高后降低 B.气温先升高后降低 C.风力由弱变强,再变弱 D.前次降水强度大于后次 洪涝灾害与地形、降水等因素密切相关,下图为中国大陆近500年特大涝灾出现次数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5~7题。 5、下列城市近500年特大涝灾出现频次由多到少依次为 A.北京、长沙、广州、贵阳 B.长沙、北京、广州、贵阳 C.北京、长沙、贵阳、广州 D.长沙、北京、贵阳、广州 6.下列关于涝灾分布的描述及成因分析,正确的是 A.西部地区降水少,没有涝灾 B.东部地区涝灾北多南少 C.华北地区降水变率大,涝灾最多 D.东北地区降水少,涝灾较少 7.江汉平原地势低平,是涝灾多发地区,下列措施中不能有效降低该区域涝灾损失的是 A.修建水库、利用天然湖泊调节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 B.加固河堤、疏浚河道,减少洪涝灾害出现的概率 C.加强相关立法和执法,建立防灾、减灾的机制体系 D.将富余的水调出到其他流域,减轻洪涝灾害 下图是摄影师在某沙漠地区旅游拍摄图片的剪影,图中骆驼向西南方向行进,驼影与前进方向垂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8~9题。 8.拍摄时,太阳位于 A.东南方向B.东北方向C.西南方向D.西北方向 9.该照片拍摄时,当地的地方时可能是 A.5:00B.9:00C.15:00D.19:00 下图为某山地山脊线图,图中的等高距为100 m,图中山峰为该区域最高 峰,读图完成10~11题。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复习课程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第一章 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 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活动为主; 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 ①第一产业:农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4.产业结构的差异 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 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5.区域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 3)区域发展阶段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知识点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知识点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知识点(一) 1、我国东、中、西部差异 ①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②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 中、西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部。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传统工 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③改革开放的时空差异(见课本P19图) 2、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北方南方 限制因素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 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治理污染 3、西部大开发 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 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4、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欧盟、东盟、APEC等) 5、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①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②南水北调:规划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实现我国水 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东线中线西线 调水源地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和大渡河 调水线路沿京杭大运河提水北上到山东半岛和天津开挖渠道,引水自流到北京、天津开凿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调水量较大较小大 水质差较好最好 ③西气东输:主体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铺设输气管道到上海,将塔里木盆地、陕甘宁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长三角地区。还包 括把四川盆地的天然气输送到湖北湖南。该工程的建设,有利于促 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张 状况,改善能源结构,有效治理环境污染。 ④西电东送: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水电和煤电),将其输送到电力紧 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分北、中、南 三条线路。意义:保证东部地区能源供应,加快西部资源开发,拉 动相关产业。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1.1学案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 (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 (3)了解我国三次产业的划 【知识疏理】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区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地理学最常用的基本概念之一。 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A级)1、在不同的区域间存在有:() A、显著的差异性 B、明显的连续性 C、基本的相似性 D、相同的特色 (B级)2、下列各区与其特色优势、功能搭配正确的是:() A、矿区-交通优势 B、旅游区-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特色 C、中心商务区-艺术特色 D、文化区-商业功能 (A级)3、下列关于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与区域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互不联系 B、区域之间具有一定的界线,且一定是明确的界线 C、一个区域的发展能促进其内部经济的发展,但并不影响周边地区 D、一个区域往往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这是其与其他区域的差异所在 二、区域空间结构 1.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 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A级)关于区域空间结构的正确的叙述是:() A、区域空间结构的空间网络系统就是指区域的各种交通运输线组成的网络状分布体系 B、区域空间结构的外围空间是指区域核心以外的其他空间范围 C、区域空间结构的外围空间的发展水平受区域核心的制约,受网络系统的影响不大 D、区域的空间结构往往有固定的模式和范围,不随经济的发展而变化 【总结】:从经济活动的角度来看,区域空间结构是由区域核心、网络结构和外围空间共同组成。(A级)(1)区域核心多表现为,或者是、以及。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会考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概念:一定的地域空间。 2.区域的特征: a.有一定的界限模糊的:植被区、气候区(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 明确的:行政区(国家之间、两省之间、两州之间、两市之间等) b.相似性、连续性(区域内部) c.差异性(不同区域之间),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d.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注:重要的自然区域界线 甲乙为东部季风区:年温差较 小,降雨量丰富,植被覆盖率高, 丙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雨 量少,温差大,植被覆盖率极低, 生物多样性缺失, 丁为青藏高原区:酷寒,极冷, 温差最大。 注:东部地区分为南方和北方 划分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400mm年降水量,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3000m海拔,3、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昆仑山-祁连山-阿尔金山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大兴安岭--阴山-- 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脉

A为一二阶梯分界线:昆仑山—祁连山 —横断山脉 B为一二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 山—巫山—雪峰山 C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大兴安 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 山脉 D南北方分界线:秦岭——淮河 二、区域的空间结构: 1.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区域划分(总体上看):乡村地域:范围大、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城镇地域:范围小、非农业生产活动 关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城镇地域带动乡村地域发展3、区域要素空间分布形式 农业地域——面状 交通运输线路——线状或者网状 城市、工厂——点状, 城市群、工业区——岛状 结论:区域空间结构是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三、区域产业结构: 1 、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2、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加工、制造、生产、装配、采掘业等 第三产业:服务业——交通运输、通讯、信息、金融、银行、保险、旅游、博彩、商业、酒店等 3.三次产业的结构差异 (1)主要体现在:三次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 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例:第二产业轻重工业的比 重,第一产业种植业和林业的比重)

2020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套导学案(全册完整版)

2020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套导学 案(全册完整版) 必修一目录 第一章 (3)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3)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7)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13) 第二章 (19) 第一节岩石圈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 (19) 第二节地球的表面形态 (24) 第1课时 (24) 第2课时 (31) 第3课时 (38) 第三节大气环境 (47) 第1课时 (47) 第2课时 (58) 第3课时 (67) 第4课时 (73) 第5课时 (80) 第6课时 (88)

第7课时 (96) 第8课时 (103) 第四节水循环与洋流 (113) 第1课时 (113) 第2课时 (121) 第三章 (130) 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130)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39) 第1课时 (139) 第2课时 (148)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59) 第1课时 (159) 第2课时 (170) 第四章 (179) 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79) 第1课时 (179) 第2课时 (182)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88) 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196) 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201)

第一章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学习目标】 1.能够根据天体系统的层次,说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能够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课前预习】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1.可见宇宙:天文学家把人类已经观察到的有限宇宙叫做“”或者“已知宇宙”。可见宇宙的半径约 2.光年:是天文学中的单位,即光在“真空”中一年所传播的距离。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天体与天体系统 天体:宇宙间的、、、等各种物质统称为天体。 天体系统:天体系统在宇宙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和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2.银河系及河外星系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计划

高二地理文(3)班2012年下学期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高二文3班共49名同学,其中男生24人,女生25人。他们中独生子女居多。不少学生在家长的宠溺下长大,加上整个社会急功近利的氛围,使得不少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的品质、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或多或少的存在亟须改善的的地方。尤其是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之后,常以一种消极逃避,投机取巧的心理来对待,缺少认真钻研的精神。据初步了解,不少学生是觉着认为文科容易、省事,学不了理科才选择了文科。这样的错误认识,加上高一较为薄弱的基础,使得高二地理教学将面临很大的困难和挑战。 二、教材情况分析 文三班本学期将要学习的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与部分区域地理内容,学习任务重。经过必修1和必修2的学习,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地理环境有了基本的了解,必修3就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际案例对前面所学理论知识的一个具体运用,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教材除了学科理论知识外,还增加了活动设计、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同时,还配备了不少的实际案例,这些案例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迁移与运用能力大有裨益。因此,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究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体验、判断和推理能力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任务分析 1.顺利完成必修三教材内容的学习。掌握教材中的相关概念、理论,理 论知识基础打牢。通过教材中案例的讲解分析,帮助学生获得区域可 持续发展分析的基本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本班学生的地理空间定位能力较弱,这对 他们的地理学习造成了巨大的障碍。在课堂教学中,需尽量结合所讲 知识,使学生积累地理空间的常识,提高空间定位的能力。

江苏省启东中学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学案:1.2 区域发展阶段

江苏省启东中学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学案 湘教版必修Ⅲ第一章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 班级学号姓名 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一、学习目标:1、能够说出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 业产值比重等)。 2、结合“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这一实例,比较说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区域 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提高运用案例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区域的发展演化规律。 学习难点:区域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 二、浏览教材,自学填空 (一)区域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教材P8)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有哪些? 常用的指标有、、等。 2、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有什么规律?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与地理条件、发展水平、经济区位、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且表现出 ……的总体发展趋势。 (二)区域发展阶段 3、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有哪些影响?(教材P8) (1)区域产业结构:传统农业占有的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型工业和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2)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缺乏拥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现代化交通线路数量,分布。区域对外开放程度,对外贸易规模甚小,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 (3)区域发展状态:整个区域处于状态。 (4)区域内部人地关系:。 4、工业化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有哪些影响?(教材P9) (1)区域产业结构: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第产业在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劳动力开始由农业向业和 业大规模转移。 (2)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大为加强,相继出现一系列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 基地。此时,中心城市的发展速度要显著地高于区域的平均发展速度,中心城市对于区域的 作用大幅度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对外开放程度逐步。 (3)区域发展状态:整个区域处于状态。 (4)区域内部人地关系:。 5、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有哪些影响?(教材P11) (1)区域产业结构:加工制造业向型和型全面升级。第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相当大的比重。第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地超过第产业,科技、教育、金融、贸易、信息、旅游等部门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尤其是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2)区域空间结构: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络逐步形成。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区域的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 (3)区域发展状态:整个区域处于状态。 (4)区域内部人地关系:。 补充拓展一: 区域的发展由初期开发到成长壮大,随着资源开发规模的扩大,城市和工业区不断地向外扩展,人地关系越来越复杂,从相对协调走向日趋紧张,企业老化,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高,以及环境问题也接踵 1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期末考试试题

高一地理·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检测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地理《必修I》试题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计6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入相应的答题栏B.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总星系 C.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星系D.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月球B.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 C.太阳系中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水星D.太阳系中质量和体积最大的行星是地球 3.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 A.耀斑和色球B.黑子和日珥C.黑子和耀斑D.日冕和太阳风 4.下面四幅图(图中阴影代表夜半球),表示北半球夏至日的是 5.关于“北京时间”的说法,正确的是 A.指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B.北京所在地的地方时C.只适用于北京地区的范围D.北京所在的116°E的地方时 6.美国哈佛大学(西五区)举办国际网页制作比赛,收件时间以当地区时2月15日23时截止,要求直接用E-mail传送假如西安的张同学要参赛,请问他最迟应在北京时间下列哪个时段前将作品发出 A.2月15日10时B.2月16日07时C.2月16日12时D.2月15日23时 7.下列节气中,西安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 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 8.岩石圈是指 A.地壳和上地幔的软流层B.莫霍界面以上的地壳C.地壳和上地幔顶部D.地壳和上地幔 9.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 A.大气圈、水圈、地壳B.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地壳、地幔、地核D.岩石圈、水圈、上地幔 10.下列地质作用中,属于B.搬运作用C.地壳运动D.侵蚀作用 读“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图示B.地垒C.地堑D.褶皱 12.关于图示构造,说法正确的是 A.甲处地形是谷地,因此应是向斜构造B.乙处地形是山地,因此应是背斜构造 C.甲处岩层向上拱起,因此是背斜构造D.乙处岩层向下弯曲,因此是背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着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 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活动为主; 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 ①第一产业:农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4.产业结构的差异 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 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5.区域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2)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 3)区域发展阶段 6. 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 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①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 ②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 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 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2)差异

(完整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全套教案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 (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 (3)了解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通过对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3)通过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和高山地区的旅行,开展研究性活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和制作PPT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乡土知识教育,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让学生当小导游展示自已制作的PPT,分别介绍四个不同的区域(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高山地区),引入新课。 (二)、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的区域介绍,归纳总结区域的特征。 1、区域主要特征 (1)、具有一定的界线。 (2)、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宁波?各派一名成员作总结介绍,教师评比给分。 并总结归纳应该从哪些方面介绍区域,如: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交通、人口、文化水平)、历史的基础等(三)、区域空间结构 1、提问学生什么是区域空间结构?主要有哪几部分组成?有哪些影响因素? (学生回答为主,教师补充) 2、提问区域大致划分为哪两个?各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为主) 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