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人口政策分析论文

中国人口政策分析论文

生物的诞生与进化结课论文—人口政策分析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摘要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规模大且素质偏低,人均占有资源量相对缺乏,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对不足,人口结构风险加大,人口分布不平衡且流动加快,是现阶段我国人口基本国情。人口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重大现实和战略问题。自上世纪8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计划生育的广泛深入推进,我国的人口形势、人口问题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更长的时期看,过低生育率、性别比失衡、人口老龄化、人口安全等问题已逐渐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从介绍我国现行人口政策演变入手,试图揭示现行人口政策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从历史的角度还原该政策的拟定过程与出发点。在此基础上,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对比研究法、访问研究法分析介绍现行人口政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改革开放事业所造成的影响,以分析政策所产生的问题为主。如实行人口计划生育造成的生育率的超快速下降、过分重视控制人口数量而从客观上导致了对人口素质的忽视、严格限制生育数量而产生的人口性别比失衡、区别对待的民族生育政策显失社会公平、过早到来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等问题,都对我国人口安全构成了一定威胁。详细阐述了我国现行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地区、民族差异化,有违社会公平原则,甚至有造成我国人口发展逆淘汰的危险。考虑到现有问题,笔者从全局高度、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运用适度人口理论和人口优化理论进行研究分析,创造性地提出了适当延长退休年龄和消除男女退休年龄差异化的建议。此外,还提出了逐步放开二胎政策、扭转性别比严重失衡的局面,稳定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建立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等对策建议。希望能通过对相应问题的分析研究为我国现行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及时调整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也为深化我国

人口学以及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人口政策;演变;问题;对策

绪论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人口总数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4,但我国的国土面积仅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14。人口规模大且素质偏低,人均占有资源量相对缺乏,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对不足,人口结构风险加大,人口分布不平衡且流动加快,是现阶段我国人口基本国情。人口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重大现实和战略问题。

上世纪70年代,我国将人口计划正式纳入第四个五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全面推行“晚稀少”的生育政策。随后,人口计划生育政策逐渐被确立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并被写入了《宪法》。截至2012年,我国的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已经实施了整整30年。经过30年的风雨历程和艰辛努力,我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全面发展的两大奇迹。该政策的实施使我国的人口数量得到了有效控制,人口素质得到了大幅提升,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不仅有力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也为世界经济和人口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计划生育的广泛深入推进,我国的人口形势、人口问题发生了重大变化。简单地说,就是我国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已经实现了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因此而产生的人口结构老龄化日趋严重、出生性别比持续失调、独生子女家庭风险加大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凸显,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隐忧。当一项社会政策的初始目标已经实现,而政策实施形成的风险和负效应不断积聚的时候,继续维持政策不变的经济社会成本就会不断增加,那么这项政策就应当适时的进行完善调整。?我国人口的新形势、新问题呼唤现行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完善与调整。

人口政策定义与分类

人口政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对于调节、指导人口发展变化所持的态度、所指定的法律、条例和所釆取的手段和措施的总和。其按作用的范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口政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为了实现预定的与人口有关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而采取的旨在影响生育率、死亡率、人口年龄结构、人

口健康素质、文化素质以及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等方面的政策。狭义的人口政策是指政府直接针对人口再生产采取生育、死亡、优生和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其按政府调节生育率方向.有鼓励增殖和限制增殖之分。鼓励增殖的人口政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通过采取经济的、政治的、法律的、技术的手段来干预生育行为,从而刺激人口较快增长。限制增殖的人口政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通过采取经济的、政治的、法律的、技术的手段来引导人们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降低人口增长速度。其按国家对生育所持的态度有公开和隐蔽之分。公幵的人口政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对人口发展所持有的态度是明确的,立场是坚定的、措施是全面的。隐蔽的人口政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对人口发展不明确表态,所施加的干预是不公开的,所采取的措施也是间接的。其按人口政策适用的范围有全国性和地方性之分。全国性的人口政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根据本国或本地区的人口发展状况,制定的在全国范围内普遍适用的政策措施。地方性的人口政策是指地方政府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结合本地人口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在本地适用的政策措施。

中国人口政策的负面效应分析

1.直接导致生育率超快速下降

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对多数人实行一胎制政策的国家,我国坚持执行30多年來的计划生育政策在控制人口方面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成绩,这30多年也正是我国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30多年的“人口红利期”中,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大,抚养率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经济呈现出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但也正是在这30年中,我国的生育率己从2. 2-2. 8降到了 1.5以下,事实上我国的生育率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也证明,中国的生育率应该在1.5以下,已经远低于更替水平。无论是否保持现行政策不变,由于人口增长惯性和人均寿命延长,我国人口增长还会保持10年左右的时间,但如果依旧保持现行政策不变,未来30年内人口结构将发生剧烈变化。

今年1月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时期里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比2011年减少345万人,这意味着人口红利趋于消失,未来的中国经济面临巨大考验。长期的低生育水平会形成惯性和文化习惯,造成生育水平回升的成本和代价更加高昂,还会导致年龄结构的老化程度高,劳动负担特别是老年负担过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从历史上来看,人口的迅速增长的时期一般是经济繁荣期,而人口骤减的时期往往伴随着朝代衰落

和战乱纷争。所以控制人口增长应当以世代更替水平作为基本标准,低于这个基本标准意味着人口将逐渐减少,这是违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于200年前工业革命时期提出,较好地概括了当时经济发展和人口变化的关系,但已不符合现代经济发展和人口变化的关系。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已经充分说明,一旦完成从高生育率到低生宵率的实质性转变,要促使生育率的回升是异常困难的,甚至几乎是不可能的。

2.客观上导致对人口素质的忽视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基本要求,而在实际的政策导向以及执行过程中,这其中的最根本的其实是控制人口数量。相对于提高人口素质来说,控制人口数量在各个层面都更易于操作,而提高人口素质是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治理的过程,需要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方面水平的综合提高。在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有关国家实力的研究报告中,课题组所引用的国外研究机构或专家关于国家实力的概念表述中,无一例外的把人口要素列为评价国家实力的一项标准,而引用旳国内相关机构或专家的研究中,都没有出现人口要素,这和长期以来我国对人口多是个负担的引导宣传不无关系。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长年对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执行,已经僵化了人们的思维,自觉不自觉地在研究中避开计划生育政策这一禁区,从而进入了一个巨大的误区。

提高受教育水平是提高人口素质(或者说人口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制定人口政策要有30年的前瞻性,比如说当前我国大学生约有800万,占适龄人口的30%,而人口现状是20岁的人口2500万,10岁的人口只有1500万,随着年轻人口的减少,大学生的比例会不断上升,即使大学不再扩招,10年后大学生也将占适龄人口的50%以上。以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态势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20年后完全有能力普及高等教育。能有多少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取决于有多大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口规模,这在根本上又取决于年轻人的规模,基数越大,人才越多。在人口数量一定的情况下,人口质量是人口问题的关键。

目前的人口生育政策使得年轻人口不断减少,老龄人口不断增加,人口数量无疑得到了控制,但是人口结构日趋失衡。生育政策的制定应以人口变动的合理化和人口变动与发展效益的最大化为转移,不能只偏重控制人口数量这一个方面,必须充分考虑到30年生育率长期下降的后果,尤其是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的剧变。

生育政策的制定也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尽快由以数为本回到以人为本,给予公民更大的选择生育的权利,通过调整人口结构来优化人口素质。当然,在调

整生育政策、优化人口结构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对人口的健康、教育的关注和投资,才能保证我国劳动力资源的竞争优势,继续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发展导致的越来越多的人们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人们生育行为影响,要比文化传统更具决定性作用,这才是导致意愿生育率降低的根本原因。

人口学界有一句谅语,“经济发展是最好的避孕药”,以经济发展作用生育控制,成本更低,效果更好。

3.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衡

从生物学角度来说,人类生男生女并非绝对1: 1的机率,新生儿正常的性别比约为106;在人口统计学上,一般将正常范围界定在102至107之间。高于或低于这个数字,背后则可能隐藏了环境、社会、医疗等因素。新中国成立以来直到1980年以前的30年间,出生性别比基本保持在107以下,没有明显变化;而在1980年以后到2010年前的30年间,出生性别比剧增至120以上,对比之下,原因显而易见,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催化了出生性别比的偏高。

性别比失调的主要原因是计划生育政策,任何刻意回避或者淡化这一主因的论述都是苍白无力的。尤其是我国在大部分地区的农村实行的“一孩半”制又为性别比的失调提供了现实可能,且不说这一具有向农村妥协鲜明特征的政策是否会导致人口素质逆淘汰,它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强化了人们的性别观念,严重助长了重男轻女旧风气,任何提高妇女地位、实现男女平等的宣传在这一政策的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受这一划界而治的城乡二元计划生育政策和城乡经济差距、文化变迁的影响,自1982年以来,我国城乡性别比的差距不断拉大。

4.独生子女家庭面临压力巨大

在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下,产生了大批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的父母一代普遍兄弟姐妹多,养老压力小,照顾子女负担轻,因而也形成了我国的“人口红利期”。在这一时期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同时也形成了对这一发展模式的依赖。随着独生子女一代步入中青年,我国的“人口红利期”幵始向“人口负债期”转换,如不能及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不可避免地将影响到未來劳动人口的数量与质量,对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父母将所有心血都寄托在唯一的孩子身上,一旦独生子女患重大疾病、遭受意外伤害甚至夭折,这一风险便得以实现转化为困难家庭或残缺家庭,父母不仅不能从孩子身上得到满足,还付出了巨大的身心成本。汉川地震的悲剧将这一风险变成了现实并放大到了极致,失去独生子女的

父母痛不欲生,老无所依,失去双亲的独生子女更是举目无亲,连一个亲兄弟姐妹都没有。我国由计划生育政策而产生独生子女群体已陆续进入中年,他们的父母也已经走向老年,仅由老年人口组成的空巢家庭也会越来越多。?当空巢家庭成为我国老年人家庭的主要模式后,将给我国的养老问题形成严峻的挑战。

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了 30余年,而对独生子女家庭的奖励扶助力度一直甚微,这可能和多年来较为乐观的人口控制形势有关,很多地方甚至还在沿用着30年前的奖励标准,一个月给予独生子女家庭10元甚至更少补助的地区不在少数,很难想象这样的奖励标准会对独生子女家庭起到多大的鼓励和安慰作用。和独生子女家庭奖励金一样,当前各地失独家庭的救助金也存在着标准过低的问题。山东失独家庭己经超过5万,每年新增4000多个失独家庭,从女方达到49周岁开始发放失独家庭救助金,每个月不足100元,无论从救助金数额还是年龄门滥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全国失独家庭目前已超百万,每年平均新增失独家庭7万余户,这一日益庞大的孤独群体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5.人口老龄化形势异常严峻

由现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低生育率以及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推动了我国老龄化的迅速发展。自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到2010年10年的时间,65岁以上老龄人口增长了 35%,老龄化水平由7%增长到了 8.9%,如果保持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不变,20世纪中叶我国老龄化水平将达到24%-29%,到时候老年抚养比将达到50%以上,意味着每两个劳动人口就要抚养一个老年人。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人口老化将导致社会保障负担重、劳动力匿乏和市场萎缩等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的后果。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中国的老龄化过程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进程太快,二是未富先老。以我国本就基础薄弱的社会保障体系来说,未富先老将使财政不堪重负。伴随着快速的老龄化进程,二者将形成恶性循环,对我国的经济形势形成巨大冲击。我国人口的老龄化速度比其他发达国家快得多,却尚未形成发达国家深厚的社会经济基础,也没有建立起来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201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达到70. 14%的历史最高水平,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凭借着“人口红利期”的历史机遇,我国的经济实现了腾飞。但无法否认的是,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努力保证一定的人口规模和合理的年龄结构,经济社会将逐渐失去活力和创造力,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我国现行人口政策的调整对策建议

1.逐步放开二胎政策

2.扭转性别比严重失衡的局面

3.稳定独生子女家庭结构

4.建立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5.延迟退休年龄

结语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人口总数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4,但我国的国土面积仅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14。人口规模大且素质偏低,人均占有资源量相对缺乏,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对不足,人口结构风险加大,人口分布不平衡且流动加快,是现阶段我国人口基本国情。人口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重大现实和战略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计划生育的广泛深入推进,我国的人口形势、人口问题发生了重大变化。简单地说,就是我国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已经实现了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我国人口的新形势、新问题呼唤现行人口计划生宵政策的完善与调整。

本文从介绍我国现行人口政策演变入手,试图揭示现行人口政策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从历史的角度还原该政策的拟定过程与出发点。在此基础上,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对比研究法、访问研究法分析介绍现行人口政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改革开放事业所造成的影响,以分析政策所产生的问题为主。如实行人口计划生育造成的生育率的超快速下降、过分重视控制人口数量而从客观上导致了对人口素质的忽视、严格限制生育数量而产生的人口性别比失衡、区别对待的民族生育政策显失社会公平、过早到来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等问题,都对我国人口安全构成了一定威胁。详细阐述了我国现行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地区、民族差异化,有违社会公平原则,甚至有造成我国人口发展逆淘汰的危险。考虑到现有问题,笔者从全局高度、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运用适度人口理论和人口优化理论进行研究分析,创造性地提出了适当延长退休年龄和消除男女退休年龄差异化的建议。此外,还提出了逐步放开二胎政策、扭转性别比严重失衡的局面,稳定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建立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等对策建议。

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胡锦涛代表第十七

屈中央委员会作报告。在谈到人口问题时指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这预示着中国人口政策将有方向性转折。希望能通过对相应问题的分析研究为我国现行人口计划生荇政策的及时调整提供参考,也为深化我国人口学以及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房产论文(公共政策分析)

从公共政策体制及运行看城市住房问题 以社会政策的视角看问题,在社会领域老白姓拥有六项基本权利一一生存权、健康权、受教育权、工作权、居住权和资产拥有权。其中两项一一居住权和资产拥有权,都与住房问题直接相关。对国人来说,居住权可能比较容易理解,但另一项基本权利,亦即资产拥有权,也许更重要。古人曰“安居乐业”,“安居”是排在“乐业”之前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只有“安居”,才能“乐业”,因为只有当大多数(譬如60%以上)老百姓都有了自己的“坛坛罐罐”,古人说,“有恒产者有恒心”,构建和谐社会就有了物质基础。 而近年来,随着无处不在的房地产宣传,在“主流意:识”中,“房地产政策” 儿乎等同于了“城市住房政策”。而实际上,住房政策属于社会政策的范畴,不同于属于经济政策的房地产政策,特别是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更需要社会政策。 回看我国二十年的住房发展,最主要的变化是从租赁型向购买型房地产的转变。我国住房从1984年开始实施货币化,到现在25年了,进程比较快。人均的居住面积从原来的6. 7平米到了如今的近30平米,不仅面积增加了,功能和条件也都改善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8年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深化城市住房改革,我国的房地产业也随之逐步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业为解决白姓安居乐业、城市面貌的改善和带动产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统计数据表明,房地产业在投资当中占20%-30%的份额,对拉动GDP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住房公共政策方面,2007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我国要建立与完善住房公共制度,再加上后来出台的廉租房管理办法,应该说现在已经明确地规划了以住房保障为主要内容的住房公共政策的发展方向。 一个综合的住房战略是至关重要的,社会问题乂与之息息相关。政府的作用是什么呢?是监管者,还是促进者,还是提供者呢?这是政府接入的范圉,从低中收入的家庭以及公共租赁住房,住房拥有权、所有权汁划。我国口询已初步建立起住房制度的法规框架,对住房及住房保障制度的实施进行相应的规范。而全国性住房政策的制定涉及国务院多个部委,如自2003年以来,建设部联合财政部等相关部委,相

2020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

2020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 关键词:拓展任务;训练方案;实践体验 一、拓展训练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二、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及其训练方案的构建 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育学生准确全面了解掌握党在制定方针政策时所依据的马列主义基本原则方法,提高学生的政策素 质和政治觉悟,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个根本任务决定了 形势与政策教育必须以社会现实形势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基本内容。 从上表可以看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拓展内容训练方案包含拓展内容、拓展任务、拓展场景、拓展目的、拓展导师、拓展对象和拓展 时间几个方面。拓展内容是核心,其他方面围绕它展开、符合它的 要求并向它服务;拓展任务是对拓展内容的进一步细化和深化,是拓 展训练的基本结构单位,即每一个拓展任务构成一个独立的主题;拓 展场景是为实现拓展任务,根据拓展任务要求而选择或设计的典型 环境形象;拓展目的是指通过拓展训练后,要求学生达到的培训目的,主要包括观念、意识;知识、方法;信心、自信;格局、高度;立场、 态度几个方面的目的;拓展导师就是邀请的对该拓展任务比较专业的 专家或嘉宾,在拓展过程中扮演某种角色;拓展对象专指被训练的学员,不包含临时参与的观众或其他列席人员;拓展时间以分钟为计算 单位,分为总时间和每阶段时间,拓展时间不包含阶段与阶段之间 的休息时间。 三、形势与政策教育拓展内容训练的实践体验 形势与政策教育拓展内容训练方案确定后,就要把它付诸拓展训练的实践体验,拓展训练是“通过体验从而转化为知识的过程”[3],体验则是整个拓展训练的本质部分。体验(experiences)是指人响应

某些刺激(stimulus)的个别事件(privateevents)。它对事件直接观 察或直接参与而形成,它包含受训人员的视听嗅味肤感官和情感情 绪等感性因素,包含知识、智力、思考等理性因素,也包含身体行 为因素。 形势与政策教育拓展内容训练实践体验过程具有两个方面的条件。 第一,形势与政策教育拓展内容训练实践体验的硬件方面条件。拓展训练实践体验中,环境媒体是必需的硬件条件,没有环境媒体,无法充分调动受教育者感官感受,就无法进行拓展训练。无论是实 地环境媒体,还是虚拟环境媒体,都不是现成的,而是经过精心选 择和设计的结果。尽管有好的环境媒体,也不能把它们一层不变地 搬到教育过程中来,要根据训练内容的需要,选择符合主题的环境 媒体层面,经过剪辑和设计,重新整合出一个综合的教育环境媒体,才能有效推动拓展训练的发展。 第二,形势与政策教育拓展内容训练实践体验的软件方面条件。拓展训练实践体验的环境媒体充分调动受教育者视听嗅味肤的感官,让其产生学习渴望和学习冲动,受教育者在拓展训练互动气氛的影 响下变被动为主动,非常自然自觉地参与整个拓展训练实践体验的 过程。因此,整个拓展训练实践体验效果的取得,除了要有外在的 环境媒体硬件条件之外,还要充分利用好受教育者自身的感性和理 性机能条件。 1.感官(Sense)。感官是感受外界事物刺激的器官,包括眼、耳、鼻、舌、身等。感官拓展体验诉求目标是激起感觉知觉体验,尤其 是感觉中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与嗅觉的体验。感官拓展体验 能引发学生学习欲望与增加拓展任务的附加价值。 2.情感(Feel)。《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感拓展体验诉求目 标是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与情绪体验,尤其是激起学生喜怒哀乐的 感情与情绪体验。情感拓展体验的运作,需要真正了解什么刺激可 以引起什么情绪,不能故作姿态违反常情,要让学生自然受到感染,并融入情景教育中。如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教育为主题的拓 展体验,可以通过雄壮的音乐画面来激起学生爱国的情感体验。

社会政策论文1

中法文化视角下的社会政策比较分析 【摘要】:社会政策作为解决社会、维护社会稳定、保持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稳定器和解压阀,其具有的预防和解决问题的功能受到社会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监督者以及政策对象、政策工具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深含其中的文化因素。中法作为欧亚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其文化内涵中都有重视家庭、保守、强调集体主义和合作主义。且都有久远的历史传承,对两国的文化视角下的社会政策比较分析能提供一种看待和制定社会问题的新视角。增强对社会政策的理解和执行能力,以理性地制定和执行社会政策。 关键词:中法文化社会政策

1前言 社会政策的国别差异往往是文化差异造成的,各种国别文化形成各具特色的社会政策,也形成了各种社会政策模式,对中法文化背景下的社会政策比较分析使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出两国间的差别,有利于我们对社会政策进行理性的制定和高效地执行。 2 社会政策与文化的含义,文化对政策的影响 社会政策是国家和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公正与社会进步而采取的各种原则和方针。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与非物质的东西。文化影响着个体的行为模式,个体组成的社会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的影响。社会政策是一种解决各种已发生或即将发生的问题的行动对策,无论是政策的执行者还是政策的目标群体,都会受到文化的直接引导。社会文化在环境和自身发展需要时会发生变迁以使自身更具适应性,社会政策也要进行更新。 文化的独特性影响社会政策的理念选择、目标策略、方法和技巧以及监督控制等。文化和社会政策具有双向的相互作用,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离不开文化和政策的积极有效的互动。 3 中法传统文化

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问题浅析

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问题浅析 一、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不只是简单的正负关系,人口对经济的影响具有多面的影响,总的来说人口一方面给经济发展带来阻碍,人口增长影响资本积累,对资源和技术发展产生压力,另一方面又给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人力资本给经济发展以巨大的推动力,人口发展带来规模经济等。我们应该客观的看待人口问题,发挥人口最大效用。 1.人口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经济增长的内外生变量都受到了人口的影响,人口对影响经济发展的资源、技术和资本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人口压力会导致资本不足,若把资本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来看, 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主要是由于资本不足, 这种由人口压力导致的贫困,会使经济陷入恶性循环。同时,人口对资源和技术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巨大的人口增长给资源带来巨大压力,使得投资减少,经济停滞,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人口增长必然给经济的增长带来巨大的压力。教育投入的增长难以赶上人口的增长速度使得技术发展会受到很大的限制,经济结构以初级制成品加工为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难以使经济的到持续的发展。 2.人口对经济发展的正面推动 人口增长会带来规模经济,从人口经济理论上来看,人口增长可以形成规模经济,促进劳动分工和技术进步,在经济资源相对充裕的条件下,人口增长有利于经济增长。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强调人力资本投资对促进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地影响,人力资源是各种经济资源中的第一资源, 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新增长理论强调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一样是生产过程必不可少的, 且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和产业发展的真正源泉。这就使我们要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 通过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和提高人力资本效益改善人力资源开发情况, 扭转人力资源开发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局面, 这应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选择。 二、中国人口现状及对经济的影响 1.人口总量大、结构不合理 首先,中国人口总量大,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中国人口基数大增量多是中国人口的特点,人口总数的增加给经济一方面带来大量廉价劳动力有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增长,但是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低工资带来了人口的贫困,低消费、低储蓄的现象。是阻碍投资,阻碍经济增长的力量。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人口具有基数大、增长快、负担重等特点, 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无疑是一个严峻挑战。 其次,在人口年龄结构上来看,人均寿命不断延长与人均寿命不断延长,使得我国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峻。农村经济落后又受到大量老龄人口的压力,使得农村经济发展更加困难。

形势与政策论文_-中国周边安全.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分析 中国是个疆域辽阔、陆海兼备的濒海大国。处于亚欧大陆的东南部,太平洋西岸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拥有960万平方公里陆地的同时,还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海洋国土,有便利的海上通道和海洋资源。并且中国有众多的邻国,在陆地与中国接壤的有十四个,隔海相望的有九个国家,拥有漫长的陆地边界和海岸线。因此与周边国家的解除与摩擦也是不可避免的,能够正确的分析和合理的解决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十分重要。 当前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呈现出五大基本特征:朝鲜半岛局势陷于僵局,海上问题矛盾激化,美日同盟关系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相互刺激军备竞赛,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与之前比较,本年度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并没有明显改善,特别是以非传统安全为主要内涵的海上安全问题极为突出。展望过去,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两大议程值得关注:第一,中美竞争加剧,美国仍将通过其主导的“雁型安全模式”,规制中国的崛起;第二,周边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入大选年,其内部政治变化可能引 周边地区在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中处于”首要”地位,作为世界性的大国,世界也需要中国的安全来保持世界的安全。中国的周边包括六大“板块”,分别是中亚、南亚、东南亚、东北亚,以及西亚与南太平洋的部分地区.可将这六块地区统称为中国的“大周边”。当前中国周边地区的多个国家政局动荡不定,多个地缘方向滋生乱局,周边不稳趋于常态化、持久化、复杂化与联动化。周边形势动荡既有自身矛盾错综复杂的“内因”,也有大国角逐与干涉的“外因”。周边动荡加剧对中国构成诸多严峻挑战,中国应加快制定”大周边战略”.通过积极、有效、妥善应对周边不稳,不仅为自身持续与完全崛起营造更加有利的周边环境,而且也为周边的和平稳定与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应有的重要贡献。 然而近些年来中国周边安全却是一个巨大的话题。下面将从多个方面介绍。 1.中国南海海洋权益之争

2020公共政策案例分析范文

新时期我国的耕地保护问题 一、案例描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如,资源环境制约日趋严峻,农产品供求总量趋紧、结构性矛盾上升,来自国际市场的影响明显加大,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民新的就业门路不多,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适应农民需求,其中,我国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在这个拥有世界上五分之一的国家里,耕地不仅关系到GDP的增速,关系到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安定的问题,更是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生命线,“民以食为天,国以食而立。”而耕地恰恰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证,正所谓“没天哪有地,没地哪有粮”。当前,我国耕地不断减少的原因如下: (一)城市化建设对“耕地”的侵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城市发展的最快时期。据统计,1998年我国城市人口约 3.8亿,城市化程度大约为30.4%。据专家预测,我国到2050年,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70%,在未来50多年中,将有约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家属进城,变为城市人口。这样不仅要建立大量新城市,而且现有的许多城市都要程度不同地扩大其规模。按照每个城镇人口占地100平方米计算,增加5亿城市人口,约需要土地5万平方公里,即7500万亩。 首先,新城市的建立和老城市的扩大是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表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而占用一部分耕地,是不可避免的。但无论如何,城市化所带来的占用耕地的需要,与耕地保护两者之间毕竟产生了矛盾,如何正确处理这对辩证的矛盾的统一体,是一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违法用地现象严重 据《中国土地报》报道,陕、粤、赣、豫、皖、鲁、吉、川、湘、浙等10

心得体会 2020年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精选3篇

20xx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精选3篇本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就要结束了,老师们讲的形势与政策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课堂上,老师通过让我们观看最新新闻视频,学习时事热点政策,让我们很好地了解时事政治,引领我们紧跟时代步伐。作为一名大学生,深刻、全面地了解国内外的形势是非常必要的,而学习形势与政策这一门课程是对我们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它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和观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能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中国现在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世界局势如此动荡的情况下,中国如果能够抓住机遇,就可以以此作为跳板,在各个方面都会上升一个等级。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从现实的角度上来看,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如果在这个时候失去和平的环境,那将对中国的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中国一再的温和政策并不代表着中国的不闻不问,现在中国政府也在重视这个问题,也将在"钓鱼岛事件"后更加重视国家海权,包括中国在处理南海诸岛屿问题。我觉得我们要相信党和国家政府,跟着党和政府走。同时,这也引起我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生活的反思。我们做为年轻的一代,我们就是祖国的未来,就是祖国的美好明天。可是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今天,我们又几个人能够

面对着国旗,负责任的说一句"我做好了一个中国当代大学生应该尽的责任。"我想我们大多数的大学生也没有做到。面对现在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我不知道我们当代的大学生、当代的青年们,能不能肩负起老一辈人留给我们的历史使命?钓鱼岛事件启示了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国家和政府的努力,还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共同努力,特别是我们当代大学生,要改变原有的精神面貌,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奋斗。也为祖国的美好未来奋斗。保卫国家,让祖国更加民主富强、让人民更加幸福美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十八大提出许多创新理论与我党以后最近xx年的奋斗目标的详细构想,同时十八大精神尚有许多待我们去学习和实践,我们应该继续保持对十八大精神持续学习,落实贯彻十八大精神,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只有学以致用,坚持用十八大精神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十八大精神的理解,才能真正把十八大精神落到实处。我们党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组织的政党。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武装下,让我们大学生认识到投身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是我们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深刻了解当今国内国际的形势与政策不仅是帮助我们取得成功的一方良药,同时也是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精神面貌的一种有效途径。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门政治素质教育的必修课,不仅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也提高了我们的政治素质修养,

中国社会政策论文

中国社会政策论文 《中国社会政策面临的挑战》 【摘要】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基础上,中国的社会政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挑战。 这些挑战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政策目标拓展的挑战,路径改变的挑战,服务和管理能力的 挑战以及民主监督的挑战。我国的社会政策是否能够成功地应对这些挑战,对经济持续发 展和国家长治久安,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社会政策挑战转型 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末尾,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发生的最大的事件是:中国 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中国正在从发展中国家阶段向低收入中等发达国家转变。在全 球社会福利制度的历史上,这将成为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即具有中国特色的福利国家兴起的 起点。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举世瞩目。1978年,中国人均GDP仅为 381.2元,1990年是1644.5元,增长了4倍。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经济起飞的速度明显加 快,2000年,我国人均GDP为7857.7元,2021年则高达16164.8元,6年翻一了番。2021年 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3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物价总水平涨幅亦得到控制;财政收入为 6.13万亿元,增长了19.5%;人均GDP达到了22698元,即约为3000美元①。 根据世界通行的标准,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人均GDP3000美元是进入中等发展水平的 标志,比如北非、拉美和中亚一些国家,就属于中等发展水平。从表1中可以看出,到2021 年我国已由低收入国家步入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2021年,中国人均GDP已约达3000美元。 根据国际经验见表2,英国、法国和德国的人均GDP在达到3000美元后,用了3年的时间实现了向人均GDP4000美元的跨越;日韩两国则更为迅速,仅仅历时2年就达到了人均GDP4000美元大关。由东西方国家人均GDP的变化趋势可知,一般国家经济在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大关后,通常只需2~3年的时间就能达到人均GDP4000美元。因此,2021年是中 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分水岭,人均GDP在越过3000美元大关后,会很快迎来新的历史时刻。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基础上,中国的社会政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会和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挑战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政策目标拓展的挑战、路径改变的挑战、服务和管理能力 的挑战以及民主监督的挑战。这些挑战具有深刻的社会和经济背景。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随着计划经济全面退出历史舞台,并被市场取而代之,弱势群体丧 失了原来计划经济体制给予的最低生活保障,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分化,新的社会阶级提出 的利益诉求和矛盾更加多样化;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和规模前所未有。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 公民权利的运动风起云涌。所有这些变化,对社会政策的目标模式、社会福利的项目设计、社会保障的水平和服务递送方式以及对政策制定和管理的透明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与挑战论文 (1)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与挑战摘要:老龄化问题是全球性的社会问题,是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它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并且达到一定比例的一种动态变化过程。老龄化一方面表明我国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医疗进步,另一方面也给我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和挑战。所以必须转变观念正确认识老龄化问题,加快经济发展,实施积极老龄化战略,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用。 关键词:老龄化;现状;问题;对策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它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并且达到一定比例的一种动态变化过程。“一定比例”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是指60岁以上人口或65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达到10%或7%。而从2000年我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来看,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3%,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6.96%。这表明,2000年既是新世纪的开端,也是我国老龄化社会的起点。根据我国人口老龄化所具有的人口多、发展快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等特征,要求我们采取相应的措施,建设健康的老龄社会,这对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1.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分析 与那些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如下的特点: (1)老龄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 目前我国不仅老龄人口总量居世界第一,而且人口老龄化增长速度也是世界第一。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比较,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2.93%,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1.91%。至2012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1]。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认为,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6.96%,2009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15%。而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由此来看,银发浪潮迅猛袭来,我们快速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 (2)老龄化发展超前于经济发展 发达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起步早、发展快,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且是慢慢变老。而中国社会迈入老龄化之时社会发展程度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代化尚未实现,经济尚不发达、生活还不富裕,是提前进入老龄社会,属于未富先老,迅速变老。按照邓小平提出的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目标,

形势与政策论文

大学形势与政策小论文 第一篇中日关系论文 一.中国对外政策的调整与中国对日政策的发展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刻,在这一时期作出了改革开放和把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与进行现代化改革开放相适应,中国对外政策包括对日本的政策进行了调整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对外政策的调整有利于中日关系的发展,日本是经济大国,资源小国,对海外资源的依赖性和依赖程度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大,加上国际局势动荡,对日本影响很大。因此,日本需要分散原料,燃料的供应,就近取材来满足其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 本在国际上的影响仍十分有限,它既无法同美,俄那种政治影响力遍及全球的超级大国相比,也无法与英法相比,因此,它力图在最有前途的亚太地区扩大政治影响,亚太地区既是日本的主要资源供应地,又是日本重要的商品市场。日本企图从政治上“担负起稳定亚太地区的使命”。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日本加强了亚太外交,积极在这一地区发挥作用施加影响。在国际重大问题上,积极参与,尤其在经济上大大增加对亚太“热点”地区的投资。加强经济合作。 二.中日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双边关系的发展 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为中日两国友好关系注入了新活力,中日官方和民间的互访增多,中日经济贸

易迅速增长,经济合作的加强。文化的交流等都促进了中日关系的良好发展。 三、新的历史条件下潜在不利于中日友好的倾向 中日两国友好合作关系有了显著发展,总体来看,主流是好的,正常的,发展是顺利的,都给双方带来了好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摩擦,这些问题主要包括经济和政治两方面。 政治上,主要上是日本如何对待过去的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如何处理与台湾的关系这是中日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 经济上,大多是业务问题:一是两国由于体制的不同,在契约的观念,市场开放程度,交涉权限等方面产生的差异,二是随着歼击机往来的扩大,引起的贸易不平衡。三是在技术合作方面,日本企业严密控制先进技术的出口和转让,采取卖产品不卖设备,卖设备不卖技术的做法,这不能满足中国在技术引进方面的要求。 1.史教科书事件 日本为了替军国主义者发动的战争开脱罪责,近些年来,频频发生篡改历史教科书事件,引起了中国,朝鲜等亚洲国家的强烈反对。 篡改侵华史,美化军国主义不仅违反了《中日联合声明》的精神和原则。否定了日本政府就侵华战争向中国人民所表示的深刻反省,而且关系到中日友好合作的前途,因此,激起了中国人民和亚洲人民的愤慨。中国人民用确凿的事实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教科书问题的实质是日本能否正确对待过去那段历史,这是中日关系中重大原则问题,但令人遗憾的是,日本有关方面

浅析中国人口问题发展历程

浅析中国人口问题发展历程 众所周知,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了诸多的文明。人口,就就是聊以自傲的成果之一。中国人口的历史发展,源远流长。正就是古往今来栖息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而说起经济的发展情况,我们更不能忽视人口的发展历程。人口的发展历程可以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来说。 首先,从时间上来瞧,纵观数千年来中国人口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人口总量的增长就是中国人口发展中最明显的特征。体现在数据上,大体可以分为四个增长阶段:第一阶段,从夏至西汉末年(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初),大约2000多年时间,人口沿着一条缓升的总量线波动,直至接近6000万。第二阶段,从东汉至明末(公元初到17世纪初)大约1600多年时间,人口围绕着一条水平的总量线(6000万至7000万)上下波动。对于宋时期与明时期的人口总量,有学者认为已经达到或突破了1亿。第三阶段,从明末至清后期(17世纪初到1850年),大约200年时间,人口沿着一条向上倾斜的总量线波动,历经1亿、2亿、3亿,最终达到4亿3千万左右。特别就是清代的康雍乾时期,人口急剧增长,竞在不到200年的时间内人口总量从不足1亿人增加到了4亿多人。相对于中国人口发展史的前两个阶段来说,这个阶段的人口增长实在就是太快太猛了。第四阶段,从清后期至新中国建立(1850年到1949年),大约100年时间,人口总量在动荡中继续增长。到新中国建立之初,人口已超过5亿4千万。我国人口的增长模式体现在图象上,即波浪式变化,在整体上,形成了中国人口发展的轨迹。也就就是说,中国人口在某个时期增长很快,在另个时期却增长很慢,甚至减少。一般来说,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时期,人口总量就会大幅度增长。如西汉前期、盛唐时期、清时期等。而在社会动荡时期,人口总量就会减少,乃至出现人口负增长。如两汉之交、三国时期、明末清初等。这种波浪型的变化,在整体上,形成了中国人口历史发展的波浪型轨迹;在局部上,则形成了大部分朝代期间人口发展的“单驼峰”或“双驼峰”型轨迹。 而从空间上来瞧,中国人口的发展历程还有人口分布格局上的变化。伴随着人口的增长与急剧增长,中国人口分布也发生着变化。这就就是最终形成的南重北轻与东南密西北疏的人口分布格局。远古时期,人们抗御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

形势与政策课精选论文

形势与政策课精选论文 《浅析当代大学生网络诚信道德培养研究》 [论文关键词]网络道德;缺失原因;培养 [论文摘要]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科学技术的全面迅速发展,在不同环境中的诚信研究也越来越细致和系统。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大学生是网络的主要使用者,研究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诚信道德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分析了大学生网络诚信缺失的原因,并提出道德培养的几点建议。 一、大学生网络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一)沉溺网络 许多大学生并不能正常对待网络,而是沉溺在其中不能自拔,利用网络的匿名性在网络中为所欲为,甚至为了谋取利益进行欺诈行为,最终走上不归路。 (二)网络资源的滥用 网络是一个资源极其丰富的平台,能方便而高效地给大学生提供所需要的学习资料和参考资料。而一些大学生缺乏诚信素养,在便利的平台中滋生惰性,滥用网络资源,抄袭行为屡见不鲜。 (三)个人隐私泄露 保护个人隐私是一项社会的基本道德伦理要求。网络本身的开放性与通用性使得个人隐私保护出现危机,在网络环境下个人隐私的保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原因分析 (一)德育不能满足现状 目前的德育以书本为主要内容,以灌输为主要方法,局限于简单的社会德育教育,应试因素过多。德育本应通过教育内化到人的品

质,外化到人的行动,而在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下,大学生更多的 只是将德育课当作知识来学习,以通过考试为目的,而这使得目前 的德育教育落后于时代的要求,使得德育流于形式,产生很大的局 限性。 (二)功利思想的影响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把经济摆在国家发展的首要位置,虽然国家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目前看来,精神文 明建设跟不上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速度,人们对钱的态度越来越重视,功利思想大肆传播,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在这种功利的思潮下,以利为尊,以益为大。 (三)网络文化的多样性 网络作为文化传播的平台,对于大学生其方便和效用不言而喻。而网络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各种文化、观点、思潮都平等的在网 络中展示,一些负面的、反动的、色情的资源也在网络中生存,大 学生在网络使用中接触到此类资源,会对其心理产生负面的影响。 (四)家庭溺爱,大学生个人自制力低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父母一代经历了饥贫,难免对孩子十分照顾,甚至溺爱。尤其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溺爱程度也愈演愈烈。在这种环境下,一些家 庭的道德教育不能有效进行。 (五)法律监管制度不完善 网络在我国普及十分迅速,虽然相关网络监管制度也在有条不紊地建设,但却不能及时跟上网络发展的脚步,使得非法分子利用一 些还不完善的法律监管漏洞从事非法行为。 三、大学生网络诚信道德培养 (一)完善学校传统道德教育

关于公共政策论文的精选

关于公共政策论文的精选 新建本科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研究 教育部文件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学校要紧密结 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制定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计划。《形 势与政策》是高校思政课中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途径, 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目标 《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正确认识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国内 外形势,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分析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激发学生的爱国主 义热情,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其教学目标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认识形势与政策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包括马克思 主义的形势与政策观、科学分析形势与政策的方法论、形势发展变化的规律、政策的产生 和发展、政策的本质和特征等基础知识。 第二,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内容,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 成的一系列政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不断完善的政策体系。 第三,培养学生掌握正确分析形势和理解政策的能力,特别是对国内外重大事件、敏 感问题、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 第四,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感知国情民意,体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把对形势 与政策的认识统一到党和国家的科学判断上和正确决策上,把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师资队伍有待加强。新建本科院校由于自身发展的平衡性,把从事思政教学的师资主 要投入到《中国近代史》、《毛邓三》等课程上,而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主要交由各 班主任辅导员来教学,存在兼职教师多、青年教师多等现象。专职辅导员的工作重心是学 生管理、服务工作以及各种行政事务,而兼职辅导员的工作重心是主要从事专业课程教学,两者不能很好地把主要精力应用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另一方面,辅导员班主任大 多不是思政专业,对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形势与政策的水平有待提高。因此,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形势与政策》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 学生重视不够。高校大学生把主要的精力用于学习以备将来考研和就业,而对于《形 势与政策》课程无论对考研和就业似乎帮助不大,因此大多数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 认识不清,不感兴趣。另外,在信息化的今天,学生可以广泛借助于网络、手机等媒介获 取国内外的重大信息,大多数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课不能满足他们的信息需要。教学

形势与政策论文-新形势下的当代大学生使命

新形势下的当代大学生使命 班级:学号:姓名: 论文摘要:当代大学生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学生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栋梁,肩负着国家繁荣昌盛的历史使命,因此,在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感就尤为重要。这几年不管是国内的形式还是国际形势都很严峻,大学生应该肩负国家兴亡的责任感,做一个正值的大学生,一个正义的大学生。一个能明辨是非的大学生,一个有明确目标的大学生,一个能紧紧团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大学生,一个能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的大学生,一个能为祖国的富强崛起奋斗一生的大学生。 关键词:新形势大学生使命 五年前,也就是第“十一五”开始的第一年,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在会议上胡总书记指出: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长治久安。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大学生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栋梁,肩负着国家繁荣昌盛的历史使命,因此,在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感就尤为重要。 这几年不管是国内的形式还是国际形势都很严峻,国内发生的震惊中外的事情有汶川的5.12大地震,还有国际分裂势力在我国造成的影响极其恶劣的乌鲁木齐7.5事件等。在国际上,遍及全球的经济危机给了欧美发达国家很大的经济冲击,而流行于全球的H1N1甲型流感也给世界人民以及中国人民带来了恐慌。类似于这样影响我们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作为当代大学生,在这样的新的国内和国际形势下,应该做些什么呢? 作为大学生,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尽管不是所有大学生都是党员,但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中国人民走向独立和富强的大党,为中国和中国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共产党充分利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江泽民主席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曲折中不断前进,建设了一个崭新的中国,一个有着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国,一个独立的中国,一个富强的中国。即时作为一个普通的学生,我们也应该紧紧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多与中国共产党党员进行交流,努力学习中国共产党先进的思想,最终向中国共产党靠拢,为中华的崛起和富

形势与政策社会实践报告论文

形势与政策社会实践报告论文 实践报告形势与政策社会实践报告论文论文报告社会实践政策形势 第一篇: 一、调查名称: 关于农民环保意识的调查 二、调查201X年1 月20日201X 年1 月25 日 三、调查地点: XXX市XXX镇XXX村 四、调查对象: XX村村民 五、调查人数: XX人 我镇村民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持续提高的同时,由于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排放量增大,种植养殖业废弃物逐年递增,化肥农药施用量居高不下等原因,导致农村地区环境状况日益恶化,环境质量明显下降,不仅影响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环境与身体健康,也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名有环保意识的我,觉得很有必要对我村村民的环保意识作番调查,以了解我村的环保之路还需走多远才能获得大家认可。在这次调查中,因为多调查对象都是我的家人或邻居,所以我决定采用以拉家常的方式来调查,我把本次调查主题定为提高村民环保意识。 本次调查的主要问题有三点: 1、对垃圾的处理方式。

2、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 3、对环境保护的必要性的了解程度。经过六天的连续调查,本次的调查阶段结束了,得到的结果如下: 1、对垃圾的处理方式的调查结果显示: 74%的人对电池及不可降解的垃圾随意处理,16%的人选择挖坑埋掉,剩下10%的人根本分不清什么是可降解,也不知道电池这类垃圾不能乱扔。另值得的提出的是本村没有设置垃圾集中处理点,更没有人来收集这些垃圾去处理。全体村民表示如果有集中的处理点,他们愿意将垃圾带去集中处理点处理。 2、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的结果显示:如果有科普知识下乡教授,70%的人不愿意学习,18%的人无所谓,XX%的人愿意学习。 3、对环境保护知识的了解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 XX%的人表示了解很多环境保护知识,18%的人表示了解一些环境保护知识,70%的人表示不太了解环境保护知识。 另我还对我村周边环境进行了调查,发现用来输水以灌溉稻田的河道污秽不堪,其中还有农药瓶以及一些废弃的衣物。通过对周边环境进行的调查我了接到,我村的环保之路任重而道远。 鉴于以上情况,我的建议如下: 1、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要从最贴近农民生活的细节入手,让环保知识以小妙招、小窍门的形式和他们零距离接触,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消除农民的抵触情节。我们在本次活动中和村民们聊的话题不是环境保护利国利民的大道理,也不是空喊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等口号; 相反,我们与他们聊生活中的小窍门、小妙招,并赠送给他们有关环保的小窍门,比如说醋的妙用,盐的多种用途等生活中常用却鲜为人知的常识和技巧,而且我们当场演示,让他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论文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论文 人口老龄化是当前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和老年人数最多的国家,人口快速老龄化带来的老龄问题必将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论文篇1 浅析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及对策 一、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我国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在2005-2009年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1.1%上升到12.5%,老年抚养系数由10.69%上升到11.60%。此外,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数量由2005年的10.2%上升到2009年的11.4%。这一系列数据表明,我国人口正逐步向老龄化发展。老年人口增多将带来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1.老龄化将削弱目前人口结构带来的人口红利 众所周知,处于16-64岁的劳动人口是劳动适龄人口。近年来我国每年供给的劳动力总量约为1000万,劳动人口比例较高,正处在人口红利的阶段。其实自1965-1970年间我国的人口红利就开始显现,从那时起至今,我们正在享受这种人口结构给我们带来的人口红利。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是经济增长的有力助推剂。

但是,据资料显示,伴随老龄化的到来,在2012-2017年间,我国劳动人口将开始下降,而同时老年人口保持上升。从而导致社会抚养比不断提高,消费性人口比例提高、生产性人口比例降低,严重影响劳动生产率,人口红利获利期即将结束。这必将阻碍我国经济的继续发展,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实施。 2.老龄化将带来养老负担的增加 中国的21世纪将是老龄化的世纪,老年人在年轻的时候为家庭和社会创造财富,在年老逐步丧失劳动能力之后,更加需要子女和社会的关心。尤其是老年人口中的高龄人口更是需要如此。有数据显示,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正以每年5.4%的速度增长。老年人养老问题日益凸显。自1980年以来,为了控制人口数量我国倡导一对夫妻只生育一个子女。这就形成了目前的四二一家庭模式,一对夫妻需要赡养四位老人,导致养老负担加重。我国养儿防老、居家养老的观念根深蒂固,然而在当今这种情况下,两个孩子来负担四位老人其实是相当困难的。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着非常严峻的考验。独生子女在社会中背负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来履行自己赡养老人的义务和责任。 二、应对老龄化的对策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无法避免的。它给我们的社会和国家带来了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确保社会顺利渡过这一时期,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和推动国家持续向前发展。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收获与感悟 院系班级:电气工程学院测控1101 姓名: 学号: 辅导老师: 完成日期:

引言: 经过三年的学习,使我认识到形势与政策的重要性,它带给我国际形势、就业形势等重要认识,让我意识到不能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封闭自己,要时刻了解时事,掌握大势,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也培养了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的发展。更好的融于社会,服务社会。 摘要: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世界,认识中国,认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优缺点,更有利于我们自身的发展。 关键词: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社会环境、自身价值 正文: 一形式与政策课的重要性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人的思想也在开放与完善,但是在一些方面,人们表现的不尽其然。比如艺术,人们不能说现代艺术比古希腊文明中的艺术水平高出多少;比如精神,现在有很多人无法理解在淞沪抗战中,中国军队撤出上海后,还有四百多人没有撤出,在四行仓库孤军奋战数天数夜的情怀,正是这种情怀给了全国人民中国不会灭的信心。早期中国共产党员为了解放全中国,甘愿献出宝贵生命,这又是现在仅凭一纸入党申请书就加入共产党的现代人所未体会到的。社会的物质化、世俗化影响着大部分人,大学生也很难做到出污泥而不染。所以造成很多大学生,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只关心及时享乐,无心学习,更别说集体利益了。因此能够让学生看清社会现象,了解国家时事和自身就业前景,形式政策课显得很重要。 二形势与政策课让我们更好的了解社会环境 1)首先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和集体的力量。 最近几年我国出现了很多不可抗拒自然灾害,从全国震惊的汶川地震,到南方雪灾,到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都给我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和精

2020公共政策案例分析范文

一、案例描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如,资源环境制约日趋严峻,农产品供求总量趋紧、结构性矛盾上升,来自国际市场的影响明显加大,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民新的就业门路不多,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适应农民需求,其中,我国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在这个拥有世界上五分之一的国家里,耕地不仅关系到GDP的增速,关系到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安定的问题,更是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生命线,“民以食为天,国以食而立。”而耕地恰恰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证,正所谓“没天哪有地,没地哪有粮”。当前,我国耕地不断减少的原因如下: (一)城市化建设对“耕地”的侵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城市发展的最快时期。据统计,1998年我国城市人口约亿,城市化程度大约为%。据专家预测,我国到2050年,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70%,在未来50多年中,将有约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家属进城,变为城市人口。这样不仅要建立大量新城市,而且现有的许多城市都要程度不同地扩大其规模。按照每个城镇人口占地100平方米计算,增加5亿城市人口,约需要土地5万平方公里,即7500万亩。 首先,新城市的建立和老城市的扩大是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表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而占用一部分耕地,是不可避免的。但无论如何,城市化所带来的占用耕地的需要,与耕地保护两者之间毕竟产生了矛盾,如何正确处理这对辩证的矛盾的统一体,是一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违法用地现象严重 据《中国土地报》报道,陕、粤、赣、豫、皖、鲁、吉、川、湘、浙等10个省,1992-1994年共清查出各类土地违法案件32万宗,违法用地面积达500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