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经济学基础第8章

经济学基础第8章

经济学基础第8章
经济学基础第8章

第八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第一节垄断与反垄断政策

一、垄断造成的净损失及合并的福利效应

(一)垄断造成的净损失

消费者剩余的损失减去生产者剩余的增加,这就是垄断造成的净损失。

(二)合并的福利效应

垄断一方面会造成社会福利的净损失,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会产生净社会效益。假定两家合并后:1、会获得垄断势力,使价格上升;2、会产生规模经济,使成本节约。

二、政府对垄断的管制

(一)价格管制

1、垄断条件下的价格高于竞争,对于政府来说,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方法就是对垄断厂商可能索取

的价格进行管制,以便降低消费者使用该产品的成本。

2、在一个竞争市场上实行最高限价会导致产量减少,从而造成在控制价格下的短缺和非价格配给。

然而,垄断厂商对最高限价的反应方式与竞争行业不同,事实上,在一定条件下,对垄断价格的强制降低,可能会导致垄断产量的增加。

3、垄断厂商限制产量的目的就是为了索取较高的价格。实施最高限价意味着限制产量不能导致较高

的价格,所以,最高限价消除了垄断厂商限制产量的理由。

4、当实际价格管制时,垄断势力造成的净损失减少了。当管制价格进一步下降时,产量则进一步增

加,净损失也会进一步下降。当价格处于平均收益与边际成本相交时,产量已提高到完全竞争的水平,垄断势力引起的净损失已被消除。若再进一步降低管制价格,则会导致产量下降,这相当于对完全竞争行业实行最高限价,其结果会造成相应的短缺。

5、价格管制常用于自然垄断行业。

6、可行的最佳方案是将价格定在平均成本与平均收益相交处,此时,厂商没有垄断利润,且产出已

尽可能大到正好不至于使厂商退出经营。

(二)反托拉斯法的实施

对垄断实行管制的第二个措施就是通过反托拉斯法来实现的。在美国,实施反托拉斯法有三种途径:1、第一种途径是通过美国司法部的反托拉斯署。作为行政部门的一部分,它将执行的政策密切反

映了政府的观点。

2、第二种途径是通过联邦贸易委员会(FTC)的行政程序。

3、第三种途径也是最常用的途径,它是通过秘密程序进行的。个人或公司可以控告其经营或财产

受到三重(三倍)损害。必须付出三重损害赔偿的可能性是对可能的违法者一种强有力的制约。

(三)国内垄断与国际垄断——政府的不同态度

1、垄断会造成净损失,这是政府对垄断实行管制或实施反托拉斯法的主要理论依据。

2、政府的不同态度:

(1)垄断厂商会把获得的垄断利润用于研究与开发,推动创新和技术进步,从而降低成本。社会从这种垄断厂商的创新中获得的收益可能要比由于垄断造成的损失大得多。

(2)垄断者提供的只是平淡的生活、低劣的质量以及不文明的服务。一旦有竞争者加入该行业,社会会获得更多的收益。

第二节外部性和产权配置

一、外部性的定义

1、不直接反映在市场中的生产和消费的效应,称为外部性。

2、市场交易中的买方和卖方并不关注他们行为的外部效应,所以存在外部性时,市场均衡并不

是有效率的。如,造纸厂排污、化工厂附近空气、机厂噪音、自家花园、果农产量影响蜂农。

二、外部性的正负效应

(一)负的外部性与非效率

1、一方的行为使另一方付出了代价,人们通常把这种外部性称为负的外部性。

2、边际社会成本曲线MSC 由行业边际生产成本曲线与行业的边际外部成本曲线纵向加总而来(MSC

= MEC + MC )。如果不采取消除外部性的措施,整个社会的市场均衡产量将高于有效产量,市场均衡价格低于有效价格。

(二)正的外部性与非效率

1、一方的行为增进了另一方的福利,这种外部性即正的外部性。

2、增加美化投资的边际社会收益等于美化的边际成本,但是在市场条件下,房主不可能得到投资的

全部收益,对房主而言,投资水平过大就不划算,结果,市场均衡产量低于最优产量。有鼓励达到有效率的投资水平,就需要较低的边际投资水平(或者说美化价格)。

三、校正外部性的方法

由政府介入市场,保护当事人的利益,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一)排放标准

1、MSC曲线代表废气带来的边际社会成本,这一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表示随着污染水平的提高,外

部性带来的边际社会成本越高(代水平的污染没有多少损害,但随着污染水平的提高,损害急剧增加)。MCA曲线代表减少废气排放的边际成本,该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因为随着废气排放水平的逐步降低,减少排放的成本越来越高。

2、有效的排放水平为排放废气的边际社会成本等于减少排放的边际成本,增加或减少排放都会降低

社会福利水平。

3、有许多方法可以促使排放水平达到有效水平,通过政府制定排污标准,实行达标排放是其中的方

法之一。

4、实施排放标准的优势在于它能够使排污水平很确定,但排污成本很不确定。那些减污边际成本较

高的厂商也不得不忍受较高的成本以达到排放标准,因此排放标准有可能导致排污成本很高。(二)排污费

1、排污费即对厂商排放的每单位污染物收费。

2、排污费制度的好处在于每一家排放污染物的厂商,都选择减污的边际成本等于单位污染用费这一

点对应的排污水平,作为最佳排污水平,在该均衡点,每一家厂商的减污边际成本都相等,这意味着整个行业的减污成本最低。

3、其缺陷是,该制度下的污染水平不确定,有可能高于或低于有效污染水平。

(三)可交易排污许可证

1、在该制度下,只有拥有许可证才可以排放。每张许可证都规定了许可排放的数量,超过规定数量

将会被处以巨额罚款。许可证的数量事先确定,以使排放总量达到有效水平。许可证在厂商之间分配,并且允许买卖。

2、在均衡水平,所有厂商的边际减污成本都相等,都等于许可证的价格,这意味着整个行业把污染

降至规定的理想数量时成本最低。

3、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证制度,即吸收了排放标准制度能够有效控制排放水平的优点,又吸收了排污

收费制度减污成本低的优点,是一种具有很大吸引力的制度。

(四)再生利用

1、废物再生利用不足是外部性导致市场失灵的另一个例证。

2、垃圾的边际私人成本即把它们扔到垃圾箱而花费的时间与精力,而垃圾的社会成本不仅包括私人

成本,还包括它们带来的外部成本:装运和倾倒费用,尖锐垃圾可能导致的损伤、对环境造成的损害等。

3、有效的再生利用数量由边际社会成本MSC曲线与再生利用的边际成本MCR曲线的交点决定。

4、如果没有政府干预,完全由私人市场来解决垃圾处理问题,家庭将会按照垃圾的边际私人成本等

于边际再生利用成本的最大化原则来做出选择,这一再生利用的数量小于有效数量。

5、一种被成功利用的方法是:押金制度。美国一些城市也采取其他措施,如强制性分类。

(五)外部性的内部化——合并

两个厂商合并,这样就实现了外部性内部化,即原来的两个厂商各自独立时产生的外部成本和外

部收益现在变成内部成本和内部收益,进而转换成合并后的厂商的成本—收益函数,外部性随之消失,结果,厂商的最优决策即最有效的决策。

四、产权与科斯定理

(一)产权的定义

1、可以通过形式不同的政府管制来缓和外部性带来的无效率,但是政府管制并不是唯一对付外部性

的方法,更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行甚至最佳的方法。在某些情况下,由外部性所涉及的各方通过私下讨价还价或通过法律诉讼来消除外部带来的无效率,成本可能更低,效果可能更好。

2、产权是一种界定财产的所有者以及他们可以如何利用这些财产的法律规则。

3、清晰的产权是私人讨价还价的前提。当外部性涉及的相关者较少,并且产权界定成本较低时,可

以在没有政府的干预下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科斯定理

1、如果私人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配置进行协商,那么,私人市场就能解决外部性问题,实现资源的

有效配置。

2、如果当事各方能够无成本地讨价还价,无论最初的产权如何界定,他们的都能最终达成协议,实

现资源的帕累托最优配置。这一结论通常被称为科斯定理。

(三)议价成本和策略行为

1、私人市场常常不能解决外部性问题。因为达成和实施协议往往会发生很大成本,以至于通过私人

交易解决外部性对于当事人而言可能是不划算的。

2、交易中的策略性行为也是私人交易无法达成的一个原因,如果信息不充分,谈判的双方都相信可

以从交易中得到更多的利益,他们就可能提出让另一方难以接受的要求,这种策略性行为会导致非合作,也就是无效率的结果。

3、产权不清晰、涉及的当事人多也往往增加交易的成本,阻碍交易达成。如罢工与战争。

(四)法律解决——对损害的诉讼

1、在许多情形下,外部性事件中受损害的一方有起诉对方并要求对方赔偿全部损失的权利。这种潜在的法律诉讼可以导致有效率的结果。

2、对外部性带来的损害的诉讼消除了讨价还价的必要,因为它明确了选择后各方必须承担的后果。给予受害方权利,使他们能够从伤害制造方得到补偿,从而可以确保最终选择的有效性。

第三节公共产品

一、公共物品的特性和分类

(一)公共物品的特性(非排他性、非竞争性)

1、非排他性是指排他是不可能的,或者排他的成本过于昂贵,以至于排他是不划算的。如国防、蚊

虫控制计划和疾病预防接种计划。

2、非竞争性是指在不需要增加该商品提供成本条件下,可以增加对它的消费。如灯塔、广播等。

3、即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的是私人物品;即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的是公共物品,它的特征是:一个

人享用并不影响另一个人从享用它中得到的效用,并且不能排除他人享用它。如国防。

4、一种物品有竞争性,但无排他性,我们通常称之为共有资源,如海洋中的鱼等。

(二)公共物品的分类:纯公共物品与准公共物品

1、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的物品,我们称为纯公共物品,如国防、外交、法律、公安、交

通安全、基础科学研究等。

2、准公共物品的特征:

(1)在一定范围内无竞争性,即增加消费者无须增加提供成本,但消费量达到一定程度后,消费则具有竞争性。

(2)可以有效地做到排他。

3、准公共物品有时也被称为“俱乐部物品”。如医疗、教育、交通、邮电和其他基础设施等。

4、随着技术和其他条件的改变,产品的竞争性与排他性也会发生改变,如电视信号原来具有非竞争

性和非排他性,现在,在技术上能够通过加密变成排他性的,由此成了可以收费的准公共物品。(三)公共物品与公共部门(政府)提供的物品

1、公共物品并不一定要由政府来生产,政府提供的物品也未必都是公共物品。

许多政府提供的物品在消费中不是竞争的就是排他的,如教育、国家公园等。

二、公共物品与市场失灵

(一)公共物品的有效产出

1、对于私人物品,有效资源配置的必要条件是每个消费者的边际收益都等于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

2、对于公共物品,有效资源配置的必要条件是所有消费者的边际收益之和等于边际成本。

3、如果消费者认为他们的支付取决于他们显示的偏好,他们就有激励采取策略性行为,隐瞒自己的

真实偏好,以图搭乘便车。

(二)搭便车与公共物品的私人提供

公共物品导致市场失灵在于与公共物品非排他性相关的外部性。

(四)公共物品的政府提供

1、市场在公共物品上的失灵为政府介入提供了依据,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应该生产全部公共物品,

更不等于政府可以完全取代公共物品尤其是准公共物品的“市场”,这是因为:

(1)政府部门缺乏足够的利润动机,因此由政府部门来生产会造成投入—产出效率低下。

(2)政府生产、经营具有垄断性,导致政府企业缺乏提高效率的压力。

(3)据有关研究,政府部门有追求各自预算最大化的倾向,如果由政府部门来生产公共物品,在预算最大化的激励下,有可能导致公共物品的过度供给。

2、实际上,人类经常处于这样一种政府与市场的两难选择之中。有时可以采取折中的办法,如政府

通过招标采购,由私人生产,来解决生产效率问题。这意味着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未必一定要由政府来生产,有时可以采用政府与市场结合的办法,以便发挥才者的优势,达到有效的结果。3、对于准公共物品,政府通常安排给私人生产,采取的方式主要有:

(1)授权经营。如自来水公司、电话、电台、报纸、供电等。

(2)资助。主要领域有科学技术研究、住宅、教育、卫生、保健、复员军人安置、图书馆、博物馆等。主要形式有优惠贷款、无偿赠款、减免税收、财政补助等。

(3)政府参股。主要应用于桥梁、水坝、发电站、高速公路、铁路、港口、电讯系统等。主要形式有股权收购、国有企业经营权转让、收益风险债券、公共参与基金等。

(4)其他合同形式。这是最为普遍的形式,主要适用于具有规模经济的自然垄断性产品,如基础设施(BOT,建设——经营——转让)。

(5)自愿社会服务。

(四)公共物品的成本补偿

无论纯公共物品还是准公共物品,生产它都需要花费成本,成本都需要补偿,补偿形式有:

1、税收形式。如国防、立法、新闻等,消费者无法直接支付费用,但以税收形式间接支付。

2、价格形式。一部分准公共物品采用这种形式,如邮电、交通、供水、供电、供气等。

3、补贴加收费形式。如医疗、教育等。

第四节信息不对称与市场失灵

一、信息不完全与信息不对称

1、没有信息不完全就没有信息不对称,在信息不对称的场合,至少有一个当事人的信息是不完全的。

2、信息不完全并不是信息不对称的充分条件,即所有的当事人尽管拥有的信息都不完全,但拥有的

信息水平可能是相同的。

3、信息会影响人们的预期,进而影响他们的选择。在信息不完全或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体系

就不会有效率的运作,由此产生一种与信息相关的市场失灵。如减肥药、缺保险品种。

二、非对称信息与逆向选择

1、低质量产品将高质量产品驱逐出市场的现象,经济学中称之为“逆向选择”。如出售旧车、保险

市场。

2、政府介入并不是消除逆向选择的唯一途径。即,逆向选择问题也并不都适宜由政府解决,声誉、

标准化、市场信号等机制都有助于解决这类问题。

3、高质量产品的销售者有激励让购买者相信他们的产品是高质量的意愿。他们往往在销售过程中建

立声誉来向购买者传送有关其产品的信息。

4、标准化即生产一种标准化的产品,以连锁经营或其他方式提供给客户,如KFC等。

5、市场信号是能够缓解逆向选择问题的另一种机制。指产品卖方通过信号向买方传达有关产品质量

的信息。教育水平作为一种信呈,把具有不同生产率的劳动者区分开来。实际上,教育具有很大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这进一步强化了其信号功能。另如,保证书是显示质量的信号。

三、非对称信息与道德风险

1、除逆向选择还存在另一类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是指在交易合同签订之后,交易的一

方具有另一方难以监督的行为或难以获得的信息,即私人行为或私人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具有私人行为或私人信息的一方,在合同签订之后,有可能采取有悖于合同规定的行为,以最大化自己的利益,与此同时,损害另一交易方的利益。

2、道德风险发生的一个典型领域就是保险市场。

3、解决这灯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问题,促使资源配置结果向帕累托最优靠近的一种可能方

法,是保险公司推出一种风险分担的保险。这样其就有足够的激励来采取防护措施。

第五节公共选择

以公共选择替代私人选择,只不过是以一种不完善的选择方式替代另一种不完善的选择方式,人类在公共选择领域仍处于一种两难境地。

一、集体选择与阿罗的不可能性定理

(一)私人选择与集体选择

1、私人选择(即消费者和厂商的选择)具有如下特征:

(1)消费者具有一个性状良好的偏好。

(2)选择是自愿的,其结果完全由消费者自己决定。

(3)消费者是理性的,其选择是以个人效用最大化为目标;消费者具有完全信息及无限的信息处理能力,从而可以计算出自己的最优选择。

(4)消费者的选择用“货币投票”,受预算约束。

2、在存在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的场合,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私人选择的结果就是无效的,在私人选择

失效时,需要有其他选择方式来替代,这就是集体选择(即公共选择)。

3、集体选择具有不同呈私人选择的特征:

(1)经济主体用“手”投票,而不是用“货币”投票;

(2)选择结果并非完全由单个主体所决定,因而选择结果对部分人而言,有可能是强制的。4、实际的公共选择通常通过投票来进行,投票的过程实际上可以理解为显示社会偏好的过程。(二)阿罗的不可能性定理

1、阿罗定理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是合理的社会偏好。

2、阿罗首先假定了从表面上看,社会偏好应该服从的6个无可非议的公理:

(1)所有的社会状态一定可以排序。即对任意两处社会状态A、B,三种状态(APB、BPA、AIB)必有一种情况成立。

(2)社会排序一定是可传递的。即如果APB、BPC成立,则APC一定成立。

(3)排序与个人偏好正相关。即多数人一致认为APB,则APB。

(4)如果出现新的可行社会状态,不应该影响起初的社会状态排序,即新有D,仍然APB成立。

(5)没有与个人偏好无关的排序。

(6)不存在独裁,或者说个人不能把自己的偏好强加于社会。

4、尽管上述六个条件从表面上看都是合理的,但并不存在同时服从上述六个条件的一般社会关系,

即社会偏好并不总是同时具有上述六个性质的。此即阿罗定理,也叫做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5、在把个人偏好通过某种形式加总以形成社会偏好时存在着问题。

6、期望社会选择同时具有理性、公平、确定的性质是不切实际的,妥协是不可避免的,至于在哪里

妥协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规范问题。

二、直接投票与资源配置

(一)多数原则与投票悖论

1、投票决定是公共选择最常用的一种方式。

2、不存在均衡,或尽管存在均衡,但均衡不是唯一的,并且均衡取决于投票程序,与偏好无关。如

果我们排出社会偏好的次序,我们会发现APB、BPC、CPA等这样的周期循环,这种现象通常称为周期多数现象或投票悖论。

(二)单峰偏好和中间投票人定理

1、如果问题是一维的(如在某公共物品上花多少钱),并且投票人的偏好是单峰的,那么均衡就会出

现。

2、偏好曲线如同只有一个顶峰的高山,这意味着曲线或者只有一个坡面,或上坡面,或下坡面;如

果有两个坡面,则先上坡面,后下坡面,但不可能有3个坡面。我们把具有这种性质的偏好称为单峰偏好。用代数语言表达,单峰偏好是指投票人的“效用函数”只有一个极大值点。

3、均衡结果与中间选民的最佳偏好一致的现象称为中间投票人定理。

(三)投票交易

1、公共选择问题通常并非是一维的,选民的偏好也往往不是单峰的,这时就不会出现中间投票人定

理所预示的唯一均衡结果,并且为投票人之间的交易创造了空间。

2、投票交易通常包括两种情形:

(1)一是投票人在确信能够得到足够的补偿之后,投票赞成于己不利或与己无关的方案。

(2)二是互投赞成票,即参与投票交易的双方,在投票于自己最为偏爱的方案的同时,互投对方最为偏爱、于己利害关系不大的方案,以使双方最为偏爱的方案都能获得通过。

3、互投赞成票意味着各投票人对不同方案的偏好程度存在着较大差异,它使得在过半数原则下本该

遭到否定的方案因相互捧场而得以通过。

4、互投赞成票总是给交易者带来福利的改善,给交易的局外人带来负的外部性,即福利损失。互投

赞成票对社会总福利的影响取决于个人福利改善与损失的比较(即使最终是改善也不具备帕累托改进的性质)。

5、互投赞成票即涉及社会总福利水平的改善与恶化,也涉及公平问题。

经济管理基础第八章 工作计划与控制 试题及参考答案

经济管理基础第八章工作计划与控制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目标管理是在工作中实行(B)并努力完成目标的一种有效管理制度或方法。 A.“压制管理”B.“自我控制”C.“被动管理”D.“直接控制” 2.(C)是全面质量管理中所运用的一种因果分析图,专门用于分析质量问题原因。 A.网络图B.滚动计划法C.鱼刺图D.投入产出分析法 3.计划目标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按照(D)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A.“SWOT”B.“PEOT”C.“ETOP”D.“PDCA” 4.麦肯锡矩阵分析法中,(B)企业处于经营领域吸引力低,而竞争地位优的位置,对于这类经营领域应严格控制投资,维持现有规模,采取挤干榨尽的办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A.“Ⅰ明星类”B.“Ⅱ摇钱类”C.“Ⅲ有问题类”D.“Ⅳ苟延残喘类” 5.波士顿矩阵图法中,(C)类经营领域,产品生产所需投资高,但销售收入低,这可能是企业刚刚开发的很有前途的经营领域。 A.“Ⅰ金牛”类经营领域B.“Ⅱ明星”经营领域C.“Ⅲ幼童”类经营领域D.“Ⅳ瘦狗”类经营领域 6.(A)是根据企业的业务量(产量、销售量、销售额)、成本和利润三者间相互关系的综合分析,掌握盈亏变化的规律,用来预测利润、控制成本的一种方法。 A.量·本·利分析法B.线性规划法C.库存论法D.排队论法 7.计划实施过程中,管理者指导、指挥和协调具体工作,确保实际工作与计划目标一致所作的各种活动称为(B)。 A.事前控制B.事中控制C.事后控制D.预先控制 8.(C)作为一项管理职能,它是按照计划标准检查计划完成情况和纠正偏差,以确保计划目

标实现的一系列活动。 A.计划B.组织C.控制D.领导 9.(A)是编制全面预算的基础。 A.销售预算B.生产预算C.直接材料采购预算D.直接人工预算 10.在编制费用预算时,考虑到计划期业务量可能发生的变动,编制一套能适应多种业务量的费用预算,以便分别反映各业务量所对应的费用水平,这种预算称为(D)。 A.财务预算B.专门预算C.零基预算D.弹性预算 二、多选题 1.从计划的结构看,企业计划书一般是由(ABCD)几个部分组成。 A.标题B.正文C.附件D.落款 2.从目标管理全部活动过程来分析,目标管理主要由(ABD)几个阶段形成的一个循环周期。A.目标制定B.目标实施C.目标考核D.目标成果评价 3.企业内外环境综合分析的方法主要有:(A D)。 A.SWOT分析B.全面分析C.ETOP分析D.麦肯锡矩阵分析法 4.按决策的重要程度分类,企业决策可分(BCD) A.程序化决策B.战略决策C.管理决策D.业务决策 5.对非确定型决策中,在比较不同方案的经济效果时,就只能根据主观选择的一些原则作出决策,这些原则包括(ABCD)。 A.乐观原则B.悲观原则C.折衷原则D.最小最大后悔值规则 6.预算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划分为(ACD)几大类。 A.业务预算B.销售预算C.财务预算D.专门预算 三、判断题

经济学基础10-12章

第十章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的演变:1)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提出,各国在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异导致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2)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提出,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国家产品的相对生产成本,每个国家都出口具有比较优势产品,两国都从中受益;3)要素禀赋理论,郝克歇尔和俄林从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别解释各国生产成本的价格不同。要素禀赋是一国拥有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各国应集中生产出口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稀缺要素产品,国际贸易基础是生产资源配置或要素储备比例上的差别;4)规模经济贸易理论:克鲁格曼当代贸易理论解释相似资源储备国和同类工业品之间双向贸易现象; 政府对进口贸易的干预:①关税限制高额进口关税②非关税限制进口配额制,自愿出口限制,歧视性公共采购,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标准 政府干预出口贸易以刺激出口增加的主要措施是:出口补贴(直接补贴:现金、间接补贴:财政优惠出口退税出口信贷) 8、反倾销的征收要求:①该产品存在以低于正常价值水平进入另一国市场的事实②倾销对某一成员国的相关产业造成重大损失③损害与低价倾销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纳税人是进口商; 第十一章公共财政职能与财政职能 公共物品供给包含两层含义:资金来源;生产过程;融资分为:1)政府融资,是强制融资,缺点:难以满足社会成员对公共物品的多样化需求2)私人融资,是资源融资,缺点可能导致公共物品供给数量的不足和结构不平衡3)联合融资最理想,以税收补贴等方式鼓励。合同外包、特许经营等。 2、市场失灵的表现形式:自然垄断信息不充分不对称外部效应和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被动。 公共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范围:①满足政府执行职能的基本需要包括国家安全支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②市场不能有效提供而社会又需要的支出包括公共卫生③对社会资源配置引导性支出包括矫正外部效应维护市场竞争; 公共选择三大理论基石①个人主义方法论②经济人假设(自我利益最大化)③作为一种交易的政治过程;政府失灵: 尼斯坎南模型官僚机构特征:最大化本部门总预算;公共物品和服务以预算拨款想交换。意义:增加其竞争性,激励机制,生产外包。 5、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主要任务:1)建立完整规范透明高效的现代政府预算管理制度,预算编制科学完整,预算执行规范有效、监督公开透明2)建设有理由科学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目标取向:优化税制结构完善调节功能稳定宏观税负推进依法治税3)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完善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划分。 第十二章财政支出 1、财政支出:指政府为了履行职能、取得所需商品和劳务而进行的资金支付,是政府行为活动的成本;三方面理解财政支出的相关数据:看财政支出规模结构经济性质;分类方法:1)适用于编制政府预算的统计分类:功能分类:反映政府的职能活动,即政府的钱到底被拿来做了什么事、经济分类:反映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和用途,说明政府的钱是怎样花

初级会计师《经济法基础》章节试题:第八章

初级会计师《经济法基础》章节试题:第 八章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下列关于最低工资制度的表述中,正确的( )。 A.最低工资包括加班工资报酬 B.最低工资包括以货币形式支付的住房补贴和伙食 C.最低工资不包括高温、低温、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下的津贴 D.最低工资包括国家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社会保险福利待遇 2.甲因工作疏忽给所在单位造成经济损失6000元,已知甲每月工资收入为1200元,当地月最工资为980元。根据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的规定,该公司可从甲每月工资中扣除的最高限额为( )元。 A.220 B.240 C.360 D.480 3.下列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的是( ) A.劳动合同期限为2个月的 B.以完成一定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C.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D.员工离职后再回到原单位所订立的劳动合同 4.甲公司与孙某签订劳动合同,合同约定:劳动合同期限1年,试用期为2个月,试用期满月工资2500元,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为1900元,但未约定试用期内工资。根据劳动合同法律制度规定,在试用期内,甲公司最低应给孙某支付的工资是( )元。 A.2500

B.1900 C.2500×80%=2000 D.1900×80%=1520 5.技术工张某受甲公司委派去美国参加培训,公司为此支付培训费用8万元。参加培训前双方签订协议,约定张某自培训结束后4年内不得辞职,否则应支付违约金。张某培训完毕后在甲公司连续工作满2年时辞职。根据劳动合同法律制度规定,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A.用人单位不得约定违约金 B.用人单位可以约定违约金,但违约金最多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8万元 C.张某辞职应该支付违约金8万元 D.如果张某在服务期内遇到合同到期可以终止劳动关系,无需支付违约金 二、多项选择题 1.2018年1月10日甲公司与孙某签订劳动合同,约定合同有效期1年,月工资2000元,试用期3个月不包括在劳动合同1年期限内,试用期工资为月工资的60%。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为1500元/月。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下列关于该劳动合同的表述中,符合法律规定的有( )。 A.甲公司不得与孙某约定试用期 B.1年期的劳动合同约定的试用期不能超过2个月 C.试用期应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 D.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的80%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1600元),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1500元) 2.根据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关于试用期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 A.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应当约定试用期 B.试用期内,劳动者不得辞职 C.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不得约定试用期

北语12春《经济学基础》导学资料二(第五章到第八章)16页word

北语12春《经济学基础》导学资料二(第五章到第八章) 一、本阶段学习内容概述 本阶段的内容主要有: 第五章成本与收益,掌握短期和长期成本理论,了解利润最大化原则。 第六章厂商均衡理论,掌握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四大的市场均衡及其市场特征。 第七章分配理论,掌握生产要素的需求供给以及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等生产要素收益的相关理论。 第八章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掌握市场失灵、非对称信息等概念,了解微观经济政策。 二、知识框架结构 第五章成本与收益 第一节成本理论 1.1成本和利润 成本,在不同的学科含义不同。经济学中所说的成本,一般都指机会成本。 (1)会计成本与机会成本 会计成本:厂商在生产过程中按市场价格支付的一切费用,这些费用一般会计可以通过账簿反映出来。 机会成本:是把一种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的用途之后,所放弃的该项资源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 机会成本并不是生产活动中的实际货币支出,但它对经营者的决策十分重要,机会成本可以比较精确地衡量选择的代价,从而为生产者选择获利最大的方案提供准确的依据。 一般来说,机会成本比会计成本包含的东西多,也就是比会计成本高。 (2)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 显性成本:厂商从购入各种生产要素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费用。这也是会计成本。 隐性成本:厂商对自己所拥有的要素所应该支付而未支付的费用。 (3)会计利润、正常利润和经济利润 会计利润:销售产品的总收益减去会计成本。 正常利润:一个厂商继续留在原行业从事生产经营的最低报酬。当销售产品的总收益减去所有机会成本所得到的数字为零时,就是正常利润。 经济利润:也称为超额利润,当销售产品的总收益减去所有机会成本所得到的数字为正时,就有了超额利润。 1.2短期成本理论

高考《经济生活》必背基本知识点

《经济生活》基本知识点必记必背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1)价值决定价格。由于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上升,导致价值量增大,这是造成物价不断上涨的根本原因。 (2)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3)纸币发行量。当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时,就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4)其他因素: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市场调节的自发性(一些生产者、经营者恶意囤积、哄抬价格,对物价上涨起了助推作用). (1)一般说来,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2)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价格变动对不同商品需求量有不同影响。) (3)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变动影响人们消费选择:替代品比较多的商品,其价格上涨后,消费者会选择替代品。在互补商品中,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不仅会使这种商品的需求量上升,也会使另一种商品需求量上升,反之,也是这样。) (1)调节产量。某种商品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就会减少产量;相反,会增加产量。 (2)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生产者就

会增加这种要素的使用量;相反,会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量 【拓展延伸】政府调控物价的原因以及稳定物价的措施 原因 ①价格较快上涨导致人们实际生活水平下降。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影响中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不利于社会稳定。 ②加强宏观调控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③稳定物价,防止通胀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 ④降低流通成本、稳定供给,这是尊重市场规律的要求。 ⑤调控物价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体现以人为本。 措施 提示科技+发展生产+纸币发行+市场监管+宏观调控 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②大力发展生产,保障商品的有效供给。 ③合理控制纸币的发行量,使纸币发行量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相符合。 ④加强市场监管,通过经济立法和行政命令等手段,打击市场炒作等行为。 ⑤加强宏观调控,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客观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消费的根本因素。 (2)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居民的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同时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也有密切的联系。) (3)物价水平。商品价格高低影响人们的消费选择。(物价上涨,购买力普遍降低;物价下跌,购买力普遍提高。基本生活消费品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要远远低于奢侈品。)

经济学基础课后练习题第二章

第2章均衡价格理论 思考与练习 一、选择题 1.在某一时期内,彩电的需求曲线向左平移的原因是() A.彩电的价格上升B.消费者对彩电的预期价格下降 C.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D.黑白电视机的价格上升 2.一个商品价格下降对互补品最直接的影响是() A.互补品的需求曲线向右平移B.互补品的需求曲线向左平移 C.互补品的供给曲线向右平移D.互补品的供给曲线向左平移 3.已知某种商品的市场需求函数为D=30-P,市场供给函数为S=3P-10,如果对该商品实行减税,则减税后的市场均衡价格() A.等于10 B.大于10 C.小于10D.无法确定 4.()反应的是商品需求量变动与其商品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A.需求价格弹性系数B.需求收入弹性C.需求交叉弹性D.供给价格弹性 5.商品供给价格弹性是() A.商品供给量变动的比率与其价格变动的比率B.商品供给量与其价格变动的比率 C.商品需求量与其价格变动的比率D.商品需求量与消费者收入变动的比率 6.商品的均衡价格会随着() A.商品需求与供给的增加而上升B.商品需求的减少与供给的增加而上升 C.商品需求的增加与供给的减少而上升D.商品需求的增加与供给的减少而下降 7.政府运用限制价格政策,会导致( ) A.产品大量积压B.消费者随时都能买到自己需要的产品 C.黑市交易D.市场秩序稳定 8.适合于进行薄利多销的商品是()的商品。 A.需求缺乏弹性B.需求富有弹性C.需求有无限弹性D.需求完全无弹性 9.在下列因素中,()的变动会引起商品供给量的变动 A.生产技术 B. 原料价格 C.商品价格 D.居民收入 10.下列组合中,一种商品需求量与另一种商品价格呈反方向变动的是()A.香蕉和苹果 B.照相机和胶卷C.汽车和收音机 D. 面包和方便面 11.需求量与消费者收入之间呈反方向变动的商品称为()。

经济管理基础模拟试题B

经济管理基础模拟试题B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在市场调查的内容中(D )是市场调查的中心。 A产品调查和分析 B 市场分析C销售活动分析D消费者分析 2、流动资产偿债能力的评价分为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其合理的流动比率为( B ). A 2:1 B 1:1 C 1:2 D 3:1 3、利润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生产经营的( B )成果, A 销售 B 财务 C 投资 D 营业 4、社会物流是指在社会范围内主要由(B )进行的服务于全社会的物流活动。 A 社会团体 B 物流企业 C 投资企业 D 物流集团 5、全面质量管理的“三全一多”中的一多是指(D ) A多过程的管理B多员工的质量管理 C多企业的质量管理D多方法的质量管理 6、工序能力是指工序质量因素经过( B )和管理后,达到稳定生产时所具备的产品质量保证能力。 A 企业化 B 标准化 C 规范化 D 系统化 7、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 D )的过程 A 虚体流动 B 货物名单 C 信息流动D实体流动 8、( B )是指企业在市场上所进行的产品经营和销售活动。 A 市场经营 B 市场营销 C 产品推广 D 企业推销 9、经营是指商品生产者以(D )为对象,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手段,为了实现企业的目的,使企业的生产技术经济活动与企业的外部环境达成动态均衡的一系列有组织的活动。 A企业B消费者C物流D市场 10、编制物资供应等计划的依据( A ) A生产计划 B 采购计划C 销售计划 D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企业管理的产生和发展阶段有哪些(ABC )

A、传统管理阶段 B、科学管理阶段 C、现代管理阶段 D、当代管理阶段 2、财政的职能主要有哪些(ABC ) A、资源配置职能 B、收入分配职能 C、经济稳定职能 D、人员流动职能 3、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ABD ) A、单一银行制 B、分支行制 C、单一商业银行制 D、持股公司制 4、按企业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分类(ABCD ) A、全民所有制企业 B、集体所有制企业 C、民营企业 D、外商投资企业 5、物流的分类中,宏观物流包括(BCD ) A、销售物流 B、社会物流 C、国民经济物流 D、国际物流等。 6、流动资产主要有哪些类型(ABCD ) A现金及各项存款B短期投资C应收及预付款D存货7、企业按企业的法律地位主要分为(AC ) A法人企业 B 全民所有制企业 C 非法人企业D联合企业8、宏观物流包括哪些(ABC )

经济学基础12章习题及答案.doc

《经济学基础》第一章绪论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资源的稀缺性是指(D)。 A、资源的绝对有限性; B、资源的充足性; C、资源的稀少性; D、资源的相对有限性; 3、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A )。 A、均衡价格理论; B、消费者行为理论; C、生产者行为理论; D、分配理论; 4、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A )。 A、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B、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C、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 D、宏观经济政策; 5、解决“应该是什么”问题的经济学是(D)。 A、理论经济学; B、应用经济学; C、实证经济学; D、规范经济学; 6、解决“是什么”问题的经济学是(C )。 A、理论经济学; B、应用经济学; C、实证经济学; D、规范经济学; 7、以个别居民与厂商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理论是(A)。 A、微观经济学; B、宏观经济学; C、实证经济学; D、规范经济学; 8、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理论是(B)。 A、微观经济学; B、宏观经济学; C、实证经济学; D、规范经济学; 二、判断题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对) 6、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存在稀缺性(对) 7、“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被称为资源利用问题。(错) 9、实证经济学要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规范经济学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X) 10、“人们的收入差距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的命题属于实证经济学问题。( X)

《经济学基础》第二章均衡价格理论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会导致粮食制品的均衡价格下降( B ) A、鸡蛋价格上升 B、良好的天气情况 C、牛奶价格上升 D、收入上升 2、下列因素中除哪一项以外都会使需求曲线移动( D) A、购买者(消费者)收入变化 B、消费者偏好变化 C、其他有关商品价格变化 D、商品价格变化 3、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汽车的价格上升,将导致( B) A、汽车需求量的增加 B、汽车供给量的增加 C、汽车需求的增加 D、汽车供给的减少 4、在需求和供给同时减少的情况下( C ) A、均衡价格和均衡交易量都将下降 B、均衡价格将下降,均衡交易量的变化无法确定 C、均衡价格的变化无法确定,均衡交易量将减少 D、均衡价格将上升,均衡交易量将下降 5、粮食市场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当粮食产量因灾害而减少时( B) A 粮食生产者的收入减少,因粮食产量下降 B 粮食生产者的收入增加,因粮食价格会更大幅度上升 C 粮食生产者的收入减少,因粮食需求量会大幅度减少 D 粮食生产者的收入不变,因粮食价格上升与需求量减少的比率相同 6、政府把价格限制在均衡水平以下可能导致(C ) A、买者按低价买到了希望购买的商品数量 B、大量积压 C、黑市交易 D、A和C 7、如果价格下降10%能使消费者的购买量增加1%,则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 C) A、富有弹性 B、具有单位弹性 C、缺乏弹性 D、弹性不能确定

2020年《经济法基础》第二章章节练习与答案解析

2020年《经济法基础》第二章章节练习与答案解析 第二章会计法律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本类题共12小题,每小题1.5分,共1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从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你认为正确的答案。) 1.我国会计工作行政管理的主管部门是()。 A.审计署 B.国家税务总局 C.财政部门 D.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2.会计资料最基本的质量要求是()。 A.真实性和相关性 B.明晰性和谨慎性 C.真实性和完整性 D.重要性和及时性 3.下列关于账簿记录发生错误的更正方法说法错误的是()。 A.登记账簿时发生错误,应当将错误的文字或者数字划红线注销,但必须使原有字迹仍可辨认 B.由于记账凭证错误而使账簿记录发生错误,应当按更正的记账凭证登记账簿

C.登记账簿时发生错误,对于错误的数字,应当全部划红线更正,不得只更正其中的错误数字 D.登记账簿时发生错误,对于文字错误,不可只划去错误的部分 4.关于记账本位币,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A.记账本位币是指日常登记账簿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用以计量的货币 B.我国会计核算原则上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 C.法律不允许收支业务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单位选定某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D.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记账本位币的,在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时应折算成人民币反映 5.下列会计资料不属于会计档案的是()。 A.记账凭证 B.会计档案移交清册 C.年度财务计划 D.银行对账单 6.当年形成的会计档案,一般情况下可由单位会计管理机构临时保管()。 A.1年 B.2年 C.3年

D.4年 7.在我国,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主体一般是指()。 A.财政、税务、审计机关 B.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 C.本单位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 D.本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及其人员 8.接替人员在交接时因疏忽没有发现所交接会计资料存在合法性、真实性方面的问题,需要对该问题承担责任的主体是()。 A.接替人 B.移交人 C.会计机构负责人 D.单位负责人 9.会计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实行学分制管理,每年参加继续教育取得的学分不少于()。 A.100学分 B.60学分 C.90学分 D.120学分 10.根据《会计法》规定,对于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尚不构成犯罪

经济学基础第12章教材

第十二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第一节财政政策 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稳定物价水平的这些短期目标而实行的各种税收和财政支出的变化,通常叫做财政政策。 一、政府预算 政府预算由政府支出和政府收入两部分构成,其中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而政府收入则包括税收和公债两部分。 二、政府支出 (一)政府购买支出 政府购买是指政府直接在市场上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或公共投资必需的商品和劳务而形成的开支。如,政府的基本建设支出、国防支出、行政管理费支出等都属于政府的购 买支出。它是一种实质性支出。 (二)政府转移支付 政府的转移支付是指政府把筹集到的财政资金无偿地转移给企业或家庭,由他们再到市场上购买所需的商品和劳务而形的财政支出。如,政府的社会保障支出、利息支出、 企业补贴支出等。 另外:政府支出中还有比较重要的一项就是政府债务的利息支付。 三、政府收入 财政收入按其来源主要包括:税收收入(主要来源)和公债收入。 (一)税收 按照课税对象的性质,税收可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资源税、行为税。 (二)公债 1、公债是指政府运用国家信用筹集财政资金而形成的以公众的债务。 2、公债包括:中央政府的债务和地方政府的债务。 3、中央政府的债务又叫国债,一般分为3种:短期国债、中长期国债、长期国债。 4、公债的特点: (1)公债的债务人是国家,而债权人是公民个人,双方并不是处于对等的地位; (2)公债是一种国家信用,其基础是以国家的税收支付能力为保证; (3)公债的清偿不能由债权人要求法律强制执行; (4)公债发行的信用是用国家的政府主权和国民经济资源,所以发行条件中不需要提供担保品。

四、预算赤字与政府债务 政府的预算赤字等于政府支出减去政府收入。如果政府的预算赤字通过发行政府公债的方式来弥补的话,那么政府预算赤字就等于政府新发行的债务总量。 (一)政府债务 1、预算盈余或预算赤字是指在某一即定时期内政府所得到的税收收入与政府支出之间的差额。 预算盈余(赤字)=税收-总支出(政府购买+转移支付+利息支付)若结果为零,则预算平衡。 2、政府债务又叫公债,是政府为融通预算赤字所进行的借款总量,即政府欠本国居民、企业和外 国的债务总量。 3、政府债务是一种政府负债的存量,而预算赤字则是一定时期新出现的负债的流量。 4、政府债务包括内债和外债。 5、当社会达到充分就业状态时,政府因支出大于税收而举债时,一定表现为私人投资等量的缩减, 这就是经济分析中所谓的“挤占”效应。 6、当社会尚未达到充分就业时,经济中存在着发展生产的潜在生产能力,国家举债支出不仅不会 增加人民的负担,还在通过经济增长,在提高人民生活的同时,增加一国财富的积累。 (二)赤字的衡量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1、赤字的衡量 (1)预算盈余BS = 预算赤字–BD = 税收TA –政府购买支出G–转移支付TR–公债利息R BS = -BD = 税率t×国民生产总值Y – G – TR – R 由上可见,预算赤字和盈余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财政政策,二是国民生产总值。 (2)充分就业的财政盈余或赤字是指在给定的税收和财政支出结构下,假如社会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时会出现的预算盈余或赤字。 当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低于充分就业的国民生产总值时,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就大于实际预算盈余。为了实现充分就业,许多国家的财政预算都以实现充分就业为标准,这样就使实际的财政预算赤字增加,如美国。 (3)预算的结构性赤字部分是主动的,取决于其选择的财政政策,如税率、教育、国防支出等。 相反,预算的周期性赤字部分是被动的,取决于商业周期的状况,即国民收入和产出的高低程度。 2、预算赤字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在短期内,政府债务存量是既定的,预算赤字可能影响到商业周期和储蓄—投资平衡,预算赤字对经济的短期影响被称为“挤出”效应。 在长期内(可认为处于充分就业状态),预算赤字会影响当前的资本形成和子孙后代的消费。

初级经济法基础各章节知识点

《初级经济法基础》考点速记 第一章总论 一、法律基础 (一)法的概念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二)法的本质与特征 1.法的本质 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这是法的本质 (1)法只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社会客观需要的反映。 (2)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而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 (3)法体现的不是一般的统治阶级意志,而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 2.法的特征 (1)法是经过国家制定或者认可才得以形成的规范,具有国家意志性。 (2)法是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获得普遍遵行的效力,具有强制性。 (3)法是确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具有利导性(利益导向性)。 (4)法是明确而普遍适用的规范,具有规范性。 记忆口诀:说起法,找国家。国家制定或认可,国家强制来保证;本质是统治阶级国家意志的体现,特征也为国家意志性、强制性、利益导向性、规范性。 (三)法律关系 法律关系是被法律规范所调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任何法律关系都由主体、客体和内容三个要素构成,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不构成法律关系。 1.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法律关系主体又称权利主体或义务主体,是指参加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包括: (1)公民(自然人) (2)机构和组织(法人) (3)国家 (4)外国人和外国社会组织 2.法律关系的内容(权利与义务) 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1)法律义务包括积极义务(纳税、服兵役)和消极义务(不得毁坏公共财物、不得侵害他人生命财产安全)。 (2)任何一方的权利都必须有另一方义务的存在,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就是说,任何一方既是权利主体,也是义务主体。 记忆口诀:权义不分家。 (3)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都受国家法律保障。 3.法律关系的客体(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象对) 法律关系客体又称权利客体或义务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包括: (1)物,是指可为人们控制的,具有一定经济价值和实物形态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完整版)第8章管理经济学

第8章 长期投资决策(计算题较多,其他题目占的比重比较小) 第1节 投资概念及投资决策过程 一、什么是投资 ? 投资概念:当前的一种支出,能在以后较长时间内带来效益。 ? 投资决策的特点: 1. 要计算货币的时间价值 2. 要考虑风险 二、投资决策过程:(简单了解) 1. 提出投资方案2. 估计有关数据 3. 评估方案并择优4. 实施和监控 第2节 货币的时间价值 一、单笔款项的现值 PV= n n i S )1( =n S × 现值系数(i , n ) 其中,PV (present value )是现值,i 为贴现率(资金成本);n 为期数(通常一年为一期); n S 为现在现值到第n 年末时的价值(本金+利息的和) 通过现值系数表,我们可以看,贴现率越高,现值系数就越小;时间越长,现值系数就越小;当贴现率为0时,现值系数等于1。 2002年4月13.某企业希望5年后得到8000万元,假定贴现率为4%,问这笔款项的现值是( ) A.7680元 B.6576万元 C.9733万元 D.8320万元 09年4月12.贴现率的大小会怎样影响一个现金流的现值?( ) A .贴现率越大,现值越小B.贴现率越小,现值越小 C.贴现率的大小会影响现金流未来的价值,但不影响其现值 D.贴现率的大小会怎样影响现值,要视具体数据而定 二、不均匀现金流系列的总现值 每年的现金流量是不相等,而且没有规律不规则的。这种现金流系列称为不均匀现金流系列。 假如第1年末到第n 年末每年的现金流量分别是R 1,R 2,…R n ,这一现金流系列的总现值为TPV

那么TPV= i)(1 R 1++22i)(1 R ++…n n i)(1 R +=∑=+n t t t i R 1 )1( 三、年金系列的总现值 年金即每年的现金流量都相等。即R 1,R 2,…R n 都相等。根据不均匀现金流总现值的计算公式,我们可以得出年金系列总现值的计算公式为: () () ,1 1 1n t i n t TPV R R i ===?∑ +总现值系数 其中∑=+n t t i 1 )1(1 为总现值系数 第3节 现金流量的估计 一、估计现金流量的原则 1、现金流量原则 在评价投资方案时,必须用现金流量计算其成本效益,而不能用不属于现金流量的收支。 2、增量原则 在投资决策中使用的现金流量应是未来采用某一投资方案而引起的现金流量的增加 3、税后原则 只有税后的现金流量才与投资者利益相关。 二、现金流量的构成 ● 净现值投资量 ● 净现金效益量 ● 方案的残余价值 1、净现值投资量 指因决策引起的投资费用的增加量,包括:(简单了解) 2、净现金效益量 指投资方案在经营期内每年以现金流量计算的效益量 净现金效益量=销售收入的增加量—经营费用(不包括折旧)的增加量 若NCB 为净现金效益量;△S 为销售收入增加量;△C 为经营费用增加量;△P 为利润

经济学基础第12章

【问题和应用】 一、基本问题 (一)重要的名词 国际贸易重商主义绝对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超保护贸易理论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 贸易术语国际收支固定汇率 浮动汇率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无形贸易商品的是( B) A.服装 B.旅游 C.设备 D.钢材 2.一个国家对进口商品除了征收正常进口税外,往往还根据某种目的加征额外的进口税。这种加征的额外关税叫附加税。其中包括(B)。 A. 差价税 B. 反倾销税 C. 特惠税 D. 选择税 3.当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总额超过进口总额时称为( A ) A. 贸易顺差 B. 贸易逆差 C. 贸易失衡 D.贸易平衡 4.中国是一个劳动要素丰裕而资本要素稀缺的国家,所以应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中国这种进出口贸易格局可用( B )来解释。 A.比较优势论 B.要素禀赋论 C.技术差距论 D.产品生命周期说 5.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是一种( D) A.一般保护理论 B.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C. 战略性贸易理论 D. 超保护贸易理论 6.汇率贬值将引起:( A ) A.国内生产总值增加,贸易收支状况改善 B.国内生产总值增加,贸易收支状况恶化 C.国内生产总值减少,贸易收支状况恶化 D.国内生产总值减少,贸易收支状况改善 7.国际收支逆差将导致( D )。 A.黄金、外汇储备减少B.本国货币贬值

C.国内产出水平下降D.以上各项均正确 8.国际收支反映的内容是( D )。 A.与国外的现金交易B.与国外的金融资产交换 C.与国外的贸易顺差D.全部对外经济交易 9.一般情况下,一国货币贬值后,该国出口商以外币表示的价格可能( C )。A.上升B.不变 C.下跌D.先升后跌 10.银行在外汇牌价表上公布的现钞价一般是( A )。 A.现钞买入价B.现钞买卖中间价 C.现钞卖出价D.无法确定 二、发散问题 1.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国际贸易理论分为两大类,即保护贸易理论和自由贸易理论,相应地,国际贸易政策就有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一般来说,当一个国家弱小的时候,需要保护贸易政策来帮助本国的经济发展,而当国家强大之后,则又需要自由贸易政策来开拓市场,针对现今贸易形势,请思考,你认为我国是需要保护贸易还是自由贸易? 回答要点:一个国家的贸易理论,始终是为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服务的,既不能一味地选择贸易保护政策,也不能绝对地提倡贸易自由。 贸易自由政策可以带来与别国进行贸易交换、互通有无的效果,进而带来外汇的增加,从而带来一系列的经济发展和进步,但是,贸易自由政策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贸易自由政策也就意味着在把自己国家的商品销往国外的同时,国外的商品也可以进入本国的市场,假如别国的商品较本国商品具有优势,无疑会损害本国的民族工业。贸易保护政策也是如此,保证本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同时,却会造成本国的商品制造缺乏广阔的市场,从而造成本国商品制造业的萎缩与停滞,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中国当下的贸易政策遵循的是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改革开放中的“开放”政策,可以说已经使得中国的经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从这一方面来讲,贸易自由政策对当下的中国来说是较合时宜的,也是中国应该采取的贸易政策。

经济法基础··第八章(二) (14)

第四章流转税法律制度 【例题5】视讯电器商场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09年3月份发生如下经济业务:(1)销售特种空调取得含税销售收入177840元,同时提供安装服务收取安装费19890元。 (2)销售电视机120台,每台含税零售单价为2223元。 (3)代销一批数码相机,按含税销售总额的5%提取代销手续费14391元。 (4)购进热水器50台,不含税单价800元,货款已付;购进DVD播放机100台,不含税单价600元,货款已付。两项业务均已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 (5)当月该商场其他商品含税销售额为163800元。 已知:该商场上月未抵扣进项税额6110元;增值税适用税率为17%。 要求: (1)计算该商场3月份的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应纳增值税税额。 (2)该商场提供空调安装服务应否缴纳营业税?为什么? 【答案】 (1)计算当期应纳税额 当期进项税额=(800×50+600×100)×17%=17000(元) 当期销项税额=177840÷(1+17%)×17%+19890÷(1+17%)×17%+2223÷(1+17%)×120×17%+(14391÷5%)÷(1+17%)×17%+163800÷(1+17%)×17%=133110(元) 当期应纳税额=133110-17000-6110=110000(元) (2)该商场提供空调安装服务不缴纳营业税。根据规定,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者零售的企业,发生混合销售行为,视同销售货物,应当一并征收增值税。 【例题6】某工业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09年3月购销业务情况如下: (1)购进生产原料一批,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税款分别是23万元、3.91

《经济管理基础》复习资料

经济学部分: 第一章经济学概述 1、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以使用稀缺资源来生 产各种商品,并把商品分配给社会或集团之用的学科。 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人类要生存就离不开物质财富的生产。但是不同的社会组织方式,不同的人际关系安排,生产财富的效率是非常不同的。经济学就是研究人类社会如何组织,实现高效地生产财富的一门学问。 经济活动是人类最重要的时间活动之一,生产消费过程中遇到问题时需要一种系统的理论对其进行解释与指导;经济学是有关个人选择的科学,学习经济学有助于做出更好的决策;经济学是改进人思想观念的知识中最重要的一种,可使人变得聪明,可促进社会发展。 经济学主要研究哪些内容? 如何利用稀缺资源来满足人类无限的需要。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与效益有关如何生产?与效率有关为谁生产?与公平有 关;由谁做经济决策:1、什么时候生产?2、在什么地方生产? 研究内容: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生产多少,何时生产。 什么是社会成本?个别厂商的生产所带来的总的资源损耗。社会成本〉生产成本。社会成本:按全社会各个生产部门汇总起来的总成本,也可以指某一种产品的社会平均成本。 为什么企业生产的社会成本会大于自身的生产成本? 网友说:因为它所制造给社会所消化掉,然后他生产后的成本,社会不会买单的。 2、运用弹性理论解释“谷贱伤农”。需求弹性不足,供给增加使价格大幅度下 降,但需求量增长不多,结果使总收益减少

3、供给和需求理论主要研究哪三个方面的问题?(1)消费者如何根据自己的 偏好来决定自己的需求;(2)企业如何根据成本和效益来决定自己的生产; (3)消费者的需求和企业的生产如何共同决定市场上商品的价格; 影响需求和供给的因素有哪些? 需求:商品的价格水平、相关品价格水平、消费者收入水平、消费者偏好特点、 消费者价格预期、生产者营销策略 供给:商品价格水平、要素价格水平、生产技术水平、运作管理水平、厂商价格预期、政府相关政策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内容具体包括哪些? 1、生理需要:基本的生存需要,如衣食住行方面的需要,低层次; 2、安全需要:包括现在的安全(人身、财产等)与未来的安全(医疗、养老等),低层次; 3、社交需要:渴望与别人进行交往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中间层次; 4、尊重需要:包括自尊和在社会交往中渴望受到别人的尊重,高层次; 5、自我实现的需要:通过工作中的胜任感和成就感来实现,高层次; 这五个层次的需要从低到高形成一个序列,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 4、一种商品的互补品和替代品的价格是如何影响其需求量的? 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将随其替代商品的价格的上升而上升,随替代商品的价格的下降而下降。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将随其互补商品的价格的上升而下降,随互补商品的价格的下降而上升。 预期的商品价格是如何影响当期需求的? 消费者对一种商品及其相关商品未来价格的预期,影响当期的需求。如果预期商品的价格将上升,则相同价格水平下,当期的需求将上升,反之,则下降。如

经济学基础第8章

【实践训练】 1.课堂实训: 假设一经济社会生产四种产品,它们在2006年和2008年的产量和价格分别如下表所示。试计算: (1)2006年和2008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 答:2006年名义国内生产总值=1.5×25+7.5×50+6.0×40+5.0×30 =37.5+375+240+150=802.5 2008年名义国内生产总值=1.6×30+8.0×60+7.0×50+5.5×35 =48+480+350+192.5=1070.5 (2)如果以2006年作为基年,则2008年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是多少? 答:2008年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1.5×30+7.5×60+6.0×50+5.0×35 =45+450+300+175=970 (3)计算2006-2008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指数,2008年的价格比2006年的价格上涨了多少? 答:2006-2008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指数=1070.5÷970=1.1036 2008年的价格比2006年的价格上涨了10.36% (二)单项选择题: 1.国内生产总值等于( A )。 A.国民生产总值减本国国民在国外获得的收入加外国国民在本国获得的收入 B.国民生产总值减本国居民国外投资的净收益 C.国民生产总值加本国居民国外投资的净收益 D.国民生产总值加净出口 2.下列产品中应计入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是( A)。 A.当年生产的面包 B.去年生产而在今年出售的衣服 C.一幅古画 D.当年卖出的二手房 3.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小于国民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国外取得的收入(A)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 4.“棉布是中间产品”这一命题( C)。 A.一定是对的 B.一定是不对的 C.可能对,也可能不对 D.以上的说法都对 5.个人收入是( B )。 A. 在一定年限内,家庭部门获得的工资总和 B. 在一定年限内,家庭部门获得的收入总和 C. 在一定年限内,家庭部门能获得花费的收入总和 D.国民收入减去家庭未收到的收入加上来自生产的收入 6.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净值之间的差额是( D )。 A.所得税 B.直接税 C.间接税 D.折旧

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章节框架图

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章节框架图【第一章总论】 法的本质与特征 主体 法律关系内容 客体 法律基础事实事件 行为 形式及分类 法律部门、法律体系 总论 平等主体经济仲裁 经济纠纷解决途径民事诉讼 不平等主体行政复议 行政诉讼 民事责任 法律责任行政责任 刑事责任

【第二章劳动合同与社会保险法律制度】 五项原则 订立主体 合同效力 订立形式 工作时间 必备条款年假 内容加班工资 试用期 劳动合同约定条款服务期 竟业限制 劳动者单方解除 单位单方解除 解除和终止终止的情形 法律后果 补偿金 不得解除和终止的情况 劳动仲裁 违法责任

覆盖范围 组成 基本养老保险缴费 余额 享受条件 缴纳 基本医疗保险结算 医疗期 缴纳 五大险种工伤保险工伤认定 合同解除 停工留薪期待遇 缴纳 社会保险失业保险领取 停领 生育保险 征缴规定 违法责任

【第三章支付结算法律制度】 概述工具分类 办理要求 银行账户开立、变更、撤销 7种银行账户 贷记卡与准贷记卡 银行卡单位人民币卡 收单位业务手续费 预付卡记名卡 不记名卡 支付结算 汇票银行汇票 商业汇票 三类票据本票 支票 防伪 当事人 票据的一般规定票据权利 票据责任 票据行为 汇总 结算方式托收承付 委托收款 国内信用证

【第四章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法律制度】 纳税人 征税范围 税率 应纳税额计算 减免税 征收管理 增值税专用发票 营改增 增、消、营征税范围 法律制度消费税税目 应纳税额计算 征收管理 征税范围 税目 应纳税额计算 减免税 征收管理 【第五章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 纳税人 税率 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 税收优惠 所得税税收政策 纳税人 个人所得税按税目归类 减免税 征收管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