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湖南李氏的详细来源

湖南李氏的详细来源

湖南李氏的详细来源
湖南李氏的详细来源

湖南李氏来源和简介(大全)

(1)、长沙地区

1、长沙源头李氏:本姓吕,宋宰相吕夷简,谥文靖之后。明永乐间,月山公,讳元,由安徽巢县迁长沙,接李氏之业,遂改姓李。三世友鉴公,讳恭,迁长沙城东上源头。清康熙41年(1702)始修族谱,乾隆6年(1787)、道光12年(1832)、同治7年(1868)、1 925年续修。清道光间建宗祠于长沙高桥范林。七世李棠,明嘉靖进士,南京兵部右侍郎,谥恭懿。十五世象溥、象鹄、象鵾,清嘉庆进士。十六世李家俊,十七世李世瓛,光绪进士。字派:(自十二世始)宏开景象,家世克昌,承宣祖德,永锡贤良。

2、长沙李氏:始祖伯顺公,字从和,宋时人,居江西南昌府丰城县湖茫。十四世祖从哲公,字智明,宋景定3年(1262)迁居湖南长沙三都花果园,至二十世祖邦芝公仍居花果园。十四世祖从先公下十七世祖源通公,为千夫长,明时战死长沙,后人始寓湘城,继徙锦绣都,至二十世开必贤、必选、必端三房,分居于金家垅、大木山、赤石河。1914年四房始合修族谱,称三修。

3、长沙、湘潭军营李氏:始祖汇拔公,讳泰卿,原籍江西庐陵县,官潭州卫指挥,调征滇广,因功擢升都指挥,调守武冈,解组后初居攸县,永乐间徙善化湘西之军营,其子华国,讳宗文,遂占籍善化(今属长沙);绍国,讳宗武,占籍湘潭,皆以军营名其族。族谱始修于明万历45年(1617),清道光2年(1824)二修,光绪6年(1880)三修,1915年四修。派语:德树心培福,人开运鼎昌,鸿猷恢世泽,先绪耀南湘。

4、长沙曲江李氏:始迁祖辛士公,江西南昌府丰城县湖茫里人。明永乐初长沙遇变,居民鲜少,公以逸士托足湖湘,卜居善化六都长乐乡长松里曲江。清康熙48年(1709)、乾隆40年(1775)、嘉庆17年(1812)、咸丰6年(1856)、光绪19年(1893)、1924年纂修族谱。字派:(自九派始)本日守承先世逢,绍廷政学安邦国,书田基业振家声,景运文明光祖泽。

5、长沙碧湘街李氏:始迁祖千一公,宋朝时自江西泰和迁湖南善化县碧湘街十里冲。清光绪间纂有族谱。

6、长沙雷田坪李氏:始祖元公,行五,原籍江西丰城县湖茫人。明宣德年间,奉例开垦迁湘,开基于长沙嵩北乡雷田坪。至1948年,已传23代,共5800余人。宗祠在雷田坪。

7、长沙高桥李氏:始祖伯顺公,宋时天官,居江西丰城湖茫。十六代学明公,为广东布政使,生九子:元道居湖北蒲圻,元通居长沙西乡塅,元运居湘潭,元迪居善化,元迎居湘阴,元迅居宁乡,元遞居益阳,元逢居长沙河西后塘。第三子元选,元至正间迁居浏阳东乡,十八代定亿公,复迁浏北,二十代安远,迁居长沙金井,二十七代大慧,迁金华山,二十八代道书迁高桥途冲。明永乐3年(1405)于浏邑创修支谱,清乾隆13年(1748)、嘉庆24年(1819)、道光30年(1850)、光绪6年(1880)、1934年、2004年续修。乾隆27年(1762)建宗祠五福堂于高桥镇蔡家冲。李维汉为该族三十六派孙,谱名运楷。子李铁映,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字派:(自十八世始)定国安邦扶润廷朝子大道之腾世年逢新景运厚德本延长兆启英才盛光昌太有常。

8、长沙清泰街李氏:丰城始祖伯顺公,传十六世至学明公,生九子,自江西丰城同迁湖南,次子元通于明永乐间卜居长沙小春山,九子元逢居李家坪,后裔散居星沙及湘阴樟湖岭、沅江泗湖山等地。明永乐3年(1405)合修通谱,清乾隆13年(1748)通、逢二房合修,道光8年(1828)、咸丰10年(1860)、光绪16年(1890)、1938年二房续修。乾隆27年(1762)建总祠于省垣北门清泰街。旧派:年逢新景运,厚德本延长,兆起英才盛,光昌太有常。续派:业恢忠孝美,佾荐必芬香,矩遵先哲,家庭集百祥。

9、长沙神通山李氏:宋时三贵公,讳宝,徙居湘潭。福信公,元顺帝至正年间孤身避兵迁居善化神通山(今属长沙县)。清乾隆46年(1781)始修族谱,咸丰10年(1860)续修,1913年三修。

10、长沙赤冈冲李氏:始迁祖朝斌公,清同治6年(1867)开基于长沙市苏家巷,后迁居福庆乡赤冈冲。至1949年,族人共109人。宗祠在赤冈冲。

11、长沙东山、杲山李氏:始祖肇衡公,字权量,原籍江西庐陵县,元至正间以千户职官湖南,始迁长沙碧湘街,再析东山陶埠迹、杲山李家湖,族人分布于东山林塘、杲山木鱼洲一带。至1948年,已传23代,共4100余人。宗祠分东西两祠。

12、长沙北山李氏:始迁祖源用公,明洪武时偕昆弟徙长沙东乡北山,以儒为业,总祠在北山源。

13、长沙广塘湾李氏:始迁祖吕德公,字明斋,原籍安徽怀宁县,明洪武初年因避乱迁湘,开基于长沙县桥头驿沙河西岸下三里许(即九福乡广塘湾)。族人分布于广塘湾附近及湘阴、南县、华容、岳阳、益阳、洪江等地。至1948年,已传23代,共4000人。宗祠在广塘湾。

14、长沙尖山李氏:唐昭宗之孙伯顺于唐亡后由长安遁居江西之乐安,十八传至思荣公,字定昌,明初由江西乐安县药师冲转徙长沙河西胥宇竹子冲,地近尖山,故称尖山李氏,厥后分八房。清雍正11年(1733)建家庙于杉木桥。嘉庆8年(1803)八房创修族谱,咸丰间各房分修,1949年又合修。宗派:(自十四世始)文章昭著,景远肇开,祖德崇长,贤才佑启,先猷式守,敦笃彝伦,和敬钟祥,家声永振,远怀前哲,高亮恢宏,克裕贻谋,道明礼顺,达仁由义,慎诏后昆,世颂清芬,丕承骏泽。

15、长沙新桥李氏:始迁祖发广公,元举人,明初由江右丰城迁长沙,世居临湘都新桥。

16、长沙楚塘李氏:始祖琼公,世居江西南昌。三世廷禄公,字在中,元进士,官至左都副使浙东讨虏右将军,明初迁居星沙楚塘。六世衍为寿、义、秀、和四大房。清道光间始修族谱,光绪8年(1882)续修,1923年三修。同治元年(1862)建祠。旧派:琼单单单单扬恢式绪豁达起纹心顺德家(和阳鸣忠之应一方宗志荣昌)运泰临。新派:谨厚贻谋远,宽仁裕后长,勋高华国策,道直永书香。17、宁乡东城李氏:始祖宋时纲公,字伯纪,号梁溪,福建邵武人,南宋建炎初知潭州,其子植,字培仁,落籍宁乡双市,为迁宁始祖。十传至允信公,子三:兴邦、兴宗、兴国。兴邦公,字嘉言,明洪武间以监生任监察御史,累迁至佥都御史,有风骨,权贵畏之。兴宗之子守中,曾任扶州知州,以廉能著称。族谱始修于明初,清乾隆14年(1749)续修,光绪15年(1889)八修,光绪谱更以致元公讳超,为迁宁始祖。清嘉庆间建祠于宁乡县治东城。派语:祖(宏)德(启)培(经)基远,敦伦笃孝思,立诚昭敬慎,行义懋敷施,翊赞勋猷伟,修齐典则垂,传家存宝训,有榖万年贻。

18、宁乡粟溪李氏:始祖世金公,南宋时由江西吉安府吉水县迁武冈,清康熙时由武冈迁湘乡濲水。至大成公,字毓生,清雍正时由湘乡迁宁乡三都,后居宁乡六都。至1949年,族人已达500人,多聚居于粟溪乡石壁。宗祠在粟溪乡石壁脚下。

19、宁乡李家坝李氏:始祖太源公,生四子:玫常、玫定、玫烟、玫平,南宋淳熙中自江西泰和县圳下与子玫平、玫烟徙居宁乡秀土乡之烟竹。族谱始修于明正统间,至清光绪8年(1882)八修。三四五修称烟竹李氏,六修称麻山李氏,七八修称李家坝李氏。宗祠于乾隆间建于李家坝。派语:荣熙在锡,泽业炳增,锦湘材焕,封镇永森。

20、宁乡鸡啼坪李氏:迁湘始祖峣贤公,南宋时自江西泰和迁湖南善化碧湘街十里冲,子福公又迁宁乡鸡啼坪等处。

21、宁乡石板桥李氏:始祖世富公(字攸宁)、世贵公(字子华),原籍安化县丰乐乡,清康熙间,因三藩之乱和贸易之事而迁居宁乡,分别开基于上流乡马鞍垇和罘罳乡石板桥。族人分布于汉寿、益阳、湘乡及广东、四川等地。至1948年,已传12代,族人约5000余人。宗祠在石板桥。

22、宁乡李氏:迁湘始祖怀德公,字宁仲,后晋天福8年(940)自江西吉州迁居湘乡城涧,今属双峰石牛乡常汉。二十一代孙世馥,字维先,清雍正初迁居今宁乡青山桥和平村苦竹冲。1935年始修支谱,2004年续修。派序同城涧李氏:先世祖泽长,家声定发祥,善积庆自大,行修业愈光,诗书崇圣训,忠孝绍(浩)前芳,运翊清时盛,材储国器良。

23、浏阳李氏:一世李利贞,四十六世唐太宗弟元婴封滕王,生仕聪,封南昌王。五十一世白,六十世萦,萦生高,为上党始祖。高生荣,荣生仲福,仲福生承鼒,佐后唐有功,封丰城侯。七十六世遇中,生焘、熹、薰。遇中公率焘公由四川眉州丹稜县归湖茫,未几,徙浏邑城内而居焉。1944年四修族谱。

24、浏阳泊荆李氏:始迁祖念亨公,后唐同光2年(924)自江西丰城县迁居湖南浏阳县北羔雁乡泊荆。1929年纂有支谱。

25、浏阳坪上李氏:始祖西平郡王晟第十子、陇西郡公宪之五世孙焕公,官吏部员外郎,后唐同光2年(924)挈子望春迁浏北桎木市坪上。至清光绪33年(1907),已传35代。

26、浏阳膏田李氏:始迁祖迩昌公,五代后梁开平时自江西丰城迁此。后人分布于淳口、高田。

27、浏阳邓公山李氏:始祖唐太宗三子恪,字为德。迁浏始祖芳梅公,字雪筠,元至正25年(1365)由平江黄裴培山迁浏,始居大江里。长子宗江分居芦溪迁栗树坪,次子宗河分居七娘山迁浅船岭,三子宗淮分居泮春邓公山,四子宗济分居社港市迁许家冲。清光绪26年(1900)建芳梅祠于邓公山。乾隆41年(1776)创修族谱,嘉庆2年(1797)、嘉庆22年(1817)、道光28年(1848)、光绪4年(1878)、光绪34年(1908)六修。原派:宗本邦国正,存元仲时兴,文武建齐定,朝廷贵进升。新派:怀才逢盛世,行道有名贤,忠厚祥长发,荣华福永全。

28、浏阳合口段、西坑李氏:始祖后昌公,字必大,元至正23年(1363)率子文书、乐书自江西丰城迁浏。文书别居浏北西坑,乐书裔世居合口段。后人分布于龙伏等地。

29、浏阳柘溪李氏:始祖庸弼公,字殿良,明洪武元年(1368)时因避乱自江西丰城徙吉安,再徙袁州,三徙湖南浏阳南区金声乡柘溪董家园。族人分布于萍乡、醴陵等地。至1948年,已传22代,共4100余人。宗祠在柘溪市庵场坪。

30、浏阳麻园李氏:始祖伯顺公,籍江西南昌府丰城县瓦子街。十七传至元选公昆季九人于明洪武初年同徙于楚。道公迁蒲圻;通公迁长沙西乡塅;运公迁湘潭;迪公迁善化;迎公迁湘阴陶陵;迅公迁宁乡;遞公迁益阳;逢公迁长沙后塘;元选公,字于众,历任广东保昌县知县,明洪武3年(1370)迁浏阳东乡八都,其子定南,字仲之,号文清,任河南开封府经历,由浏东迁北乡麻园。定南公生三子:国贤裔迁湘阴;国泰裔迁平江;国盛公传至扶才公生运福、运云、运日、运明,衍为四房。族谱始修于清乾隆21年(1756),道光9

年(1829)二修,咸丰3年(1853)三修,光绪13年(1887)四修,1924年五修。老派:定国安邦扶运至,洪芳大景日尚时。续派:再兴华胜润,厚德本延长,兆起英才盛,光昌太有常。笔花园总祠增订派语:业恢忠孝美,俎荐必芬香,矩遵先哲,家庭集百祥。31、浏阳季家洲李氏:始迁祖宗甫、宗漭、宗显兄弟,明洪武中自江西南昌迁浏西李家洲,衍为三支,分居浏阳及善化腰塘、西塘等地。

至清光绪末年,已传18代,丁口1800余人。

38、浏阳、长沙大路李氏:始祖万级公,二十一郎,明洪武12年(1378)由江西丰城县瓦子街胡茫花墙发迹迁浏阳县北乡二十八都,距永安市大道五里许,因称大路李氏。传至五派友政公生廷先;友德公生廷达、廷沧、廷广。先、沧、广三公仍居祖地,达公之子永泰迁居长沙,距榔梨市五里许,衍为先、达、沧、广四房。清乾隆16年(1751)始修族谱,乾隆53年(1788)续修,嘉庆21年(1816)三修,同治10年(1871)四修,1918年五修。派语:邦家延炳运,经业式培基,锡晋昭芳泽,荣因兆代期。

39、浏阳山下里李氏:始迁祖发梁公,字东山,原籍江西南昌府丰城县大坡头湖茫里,元末明初,因避兵乱迁湘,开基于浏阳县金声乡山下里。族人分布于山下里、易马等地。至1948年,已传21代,丁口1000余人。宗祠在山下里。

40、浏阳东乡李氏:祖居江西丰城县湖茫,再迁义宁州武乡河塘。始迁祖志良公,元末明初迁居湖南浏阳东乡,奉为迁浏始祖。清同治5年(1866)纂有族谱。

41、浏阳中洲李氏:始迁祖文绣公,明永乐2年(1404)由浏阳平村迁本邑大河中洲。清道光13年(1833)、光绪12年(1886)纂有族谱。

42、浏阳葩南李氏:始迁祖发贵公,明永乐间自江西丰城县迁湘,落业于浏阳县大瑶乡葩南村。至1948年,已传18代,族人约500人。宗祠在金声乡。

43、浏阳小板桥李氏:始迁祖伯萱公,字伯宣,明永乐时由江西丰城县迁湘,开基于浏阳县永和乡小板桥。族人分布于永和乡达浒、东门、古港、高平等地及岳州、衡山等地。至1948年,已传18代,共3000余人。宗祠在小板桥。

44、浏阳六碓李氏:始迁祖文通公,明代自平江迁浏东六碓。后人聚居于三口、六碓。

45、浏阳白沙李氏:始祖系出唐哀宗子天佑之后,故居丰城县湖茫,历传至仲素公,始迁宁州河塘。又五传至贵斌公,迁浏阳,其孙三:华、芳、岳,分居濠溪、黄花洞、黄泥坳,称三门李氏。

46、浏阳李氏:一世皋陶,七十七世至宋时进奇公,字珠,乡贡,葬广东嘉应州松田乡。五子: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木德、火德为同母兄弟,木德居福建龙岩。火德公,字闽海,原居福建汀州宁化石壁邨,后徙居上杭胜运里丰朗冈。生三子:三一郎,名元培,居福建漳泉州;三二郎,名乾培,居福建胜运里坎头乡;三一郎,名坤培,因元末兵乱自上杭徙居广东程乡县上垅雅。子孙散居于广东、江西,尤以粤省居多,明末清初陆续迁浏,清雍正5年(1727)建总祠于县治龚家塘,清光绪33年(1907)纂修宗谱。派行:雍睦膺褆祜,绵延席衍蕃,谟猷臧式榖,苞殖庇深根。

47、浏阳附石李氏:三一郎传十四世至来瑞公、来贵公、来兴公迁此。

48、浏阳西湖大塘李氏:三一郎传十五世至洪先公迁此。

49、浏阳南乡上小水李氏:三一郎传十五世至洪盛公迁浏南上小水。

50、浏阳南乡胡家段李氏:三一郎传十五世至景新公迁浏南胡家段。

51、浏阳杨梅塘李氏:三一郎传十六世至昌和公迁此。

52、浏阳白沙吏部李氏:三一郎传十六世至奇森公迁此。

53、浏阳南乡狮子桥李氏:三一郎传十六世至相生公迁此。

54、浏阳永和市赤莲冲李氏:三一郎传十六世至华生公迁此。

55、浏阳宝盖洞双冲李氏:三一郎传十六世至信生公迁此。

56、浏阳漏源冲李氏:三三郎传二十三世至世生、贵生二公迁此。

57、浏阳普迹李氏:三一郎传十七世至连生公迁此。

58、浏阳东乡铁矢山三栋屋李氏:三一郎传十七世至先震、元震二公迁此。

59、浏阳东门市上东李氏:三一郎传十七世至玉英公迁此。

60、浏阳小洲江李氏:三一郎传十七世至玉显公迁此。

61、浏阳东乡沿甸李氏:三一郎传十七世至士秀公迁此。

62、浏阳东乡大山冲李氏:三一郎传十七世至廷威公迁此。

63、浏阳高坪两重堂李氏:三一郎传十七世至廷相公迁此。

64、浏阳高坪西源冲李氏:三一郎传十七世至廷显公迁此。

65、浏阳高坪一重堂李氏:三一郎传十七世至廷职公迁此。

66、浏阳东乡黄粟坑李氏:三一郎传十八世至凤清公迁此。

67、浏阳南乡花桥李氏:三一郎传十八世至奇三公迁此。

69、浏阳邓家湾李氏:三一郎传十八世至德敬公迁此。

70、浏阳高坪三重堂李氏:三一郎传十八世至科经公迁此。

71、浏阳东乡板冲李氏:三一郎传十八世至万生公迁此。

72、浏阳东乡小溪李氏:三一郎传十八世至文生公迁此。

73、浏阳东乡大溪李氏:三一郎传十八世至芳英公迁此。

74、浏阳东乡沿甸石古泉李氏:三一郎传十八世至淑兴公迁此。

75、浏阳上东石田李氏:三一郎传十八世至文开公迁此。

76、浏阳上东西坑李氏:三一郎传十八世至文振公迁此。

77、浏阳小溪铁矢尖李氏:三一郎传十八世至奇仁公迁此。

78、浏阳东社冲李氏:三一郎传十九世至子璋公迁此。

79、浏阳东沾潭李氏:三一郎传十九世至子珪公迁此。

80、浏阳横山螃蟹冲李氏:三一郎传十九世孙至乔荣公迁此。

81、浏阳杉山段李氏:三一郎传十九世至维凤公迁此。

82、浏阳大水摆李氏:三一郎传十九世至仰顺公迁此。

83、浏阳横槎李氏:三一郎传十九世至开茂公迁此。

84、浏阳大溪李氏:三一郎传十九世至茂胜公此。

85、浏阳凤梓冲李氏:三二郎传十九世至铣公迁此。

86、浏阳下溶湖李氏:三二郎传十九世至正柏公迁此。

87、浏阳小江龙潭洲李氏:三一郎传二十世至开望公迁此。

88、浏阳东乡李氏:三一郎传二十世至毓华公迁此,称为敦睦房。

89、浏阳漆树坡李氏:三一郎传二十世至永祚公迁此。

90、浏阳大板冲李氏:三一郎传二十世至茂盛公迁此。

91、浏阳西社冲李氏:三一郎传二十世至茂发公迁此。

92、浏阳虾蟆石李氏:三一郎传二十世至三礼公迁此。

93、浏阳蜜湖李氏:三一郎传二十世至三福公迁此。

94、浏阳柳家冲李氏:三一郎传二十世至三廷公迁此。

95、浏阳祥云冲李氏:三一郎传二十世至彪公迁此。

96、浏阳沙溪李氏:三一郎传二十世至亮生公迁此,称为诵芬大房。

97、浏阳九龙冈李氏:三一郎传二十世至浩生公迁此,称为诵芬二房。

98、浏阳青山段李氏:三一郎传二十世至仁宽公迁此。

99、浏阳上道岸李氏:三一郎传二十世至万盛公迁此。

100、浏阳衙际市董家庄李氏:三一郎传二十一世至善松公迁此。101、浏阳黄坊段李氏:三一郎传二十一世至文乾公迁此。

102、浏阳塘堪上李氏:三一郎传二十一世至元富公迁此。

103、浏阳大源冲李氏:三二郎传十四世至时显公迁此。

104、浏阳殷家漕李氏:三三郎传十五世至英玉公迁此。

105、浏阳大平桥李氏:三三郎传十五世至英璋公迁此。

106、浏阳三合水李氏:三三郎传十六世至仲珍公迁此。

107、浏阳小溪下西坑李氏:三三郎传十六世至蕴公迁此。

108、浏阳小溪天心园李氏:三三郎传十六世至龙公迁此,称昌炽房。109、浏阳熊家码头李氏:三三郎传十六世至琇公迁此。

110、浏阳神冲李氏:三三郎传十六世至之楣公迁此。

111、浏阳黄家山李氏:三三郎传十六世至启义公迁此。

113、浏阳松树坪李氏:三三郎传十六世至奇侯公迁此。

114、浏阳太平桥李氏:三三郎传十六世至春秀公迁此。

115、浏阳炉前李氏:三三郎传十六世至有生公迁此。

116、浏阳古港石坳李氏:三三郎传十六世至有株公迁此。

117、浏阳茅田神冲李氏:三三郎传十六世至景玉公迁此,称为明伦房。

118、浏阳牛塘李氏:三三郎传十七世至佩琚公迁此。

119、浏阳上庄李氏:三三郎传十七世至佩璒公迁此。

120、浏阳杨梅冲李氏:三三郎传十七世至捷松、捷棣二公同迁此,为杨梅大房、二房。121、浏阳孟工造李氏:三三郎传十七世至捷瑞公迁此。

122、浏阳小溪上西坑李氏:三三郎传十七世至汉斐、洪斐二公同迁此,为上西坑大房、二房。123、浏阳打鼓坪李氏:三三郎传十七世至佩宝公迁此。

124、浏阳武浒江麻子坡李氏:三三郎传十七世至佩琳公迁此。

125、浏阳沿溪桥马江口李氏:三三郎传十七世至秀柏公迁此。

126、浏阳秧陂李氏:三三郎传十七世至有节公迁此。

127、浏阳白沙李氏:三三郎传十七世至思恩公迁此。

128、浏阳枫树段李氏:三三郎传十七世至庶儒公迁此。

129、浏阳金丝冲李氏:三三郎传十七世至日长公迁此。

130、浏阳杨林冲李氏:三三郎传十七世至尊林公迁此。

131、浏阳三车陂李氏:三三郎传十七世至秀文公迁此。

132、浏阳仁和洞李氏:三三郎传十七世至瑞荣、瑞麒二公同迁此,即仁和大房、二房。133、浏阳石门冲李氏:三三郎传十七世至正榜公迁此。

134、浏阳杨梅冲李氏:三三郎传十七世至捷廷公迁此,称为发祥房。

135、浏阳三车陂李氏:三三郎传十七世至秀登公迁此,其后裔再迁江西萍乡城溪冲。

136、浏阳砖架岭李氏:三三郎传十七世至其燻公迁此。

137、浏阳铁矢坪李氏:三三郎传十七世至秀青公迁此。

138、浏阳明镜塘李氏:三三郎传十七世至秀荣公迁此。

139、浏阳大陂港李氏:三三郎传十七世至和霑公迁此。

140、浏阳双坑茶头坡李氏:三三郎传十七世至呈耀公迁此,称为孝敬房。

141、浏阳烂泥坡李氏:三三郎传十七世至文拔公迁此。

142、浏阳石岭李氏:三三郎传十八世至祥伍公迁此。

143、浏阳打鼓坪李氏:三三郎传十八世至达魁公迁此。

144、浏阳仁和洞水口李氏:三三郎传十八世至寅标公迁此。

145、浏阳烟竹坑李氏:三三郎传十八世至景标公迁此。

146、浏阳晏山鹅颈李氏:三三郎传十八世至景毓公迁此。

147、浏阳东坑李氏:三三郎传十八世至鼎猷公迁此。

148、浏阳石马李氏:三三郎传十八世至栖凤公迁此。

149、浏阳三十六湾李氏:三三郎传十八世至裕瞻公迁此。

150、浏阳小湘官冲李氏:三三郎传十八世至锤公迁此。

151、浏阳龙窟冲李氏:三三郎传十八世至正颖公迁此。

152、浏阳石门冲李氏:三三郎传十八世至兆唐公迁此。

153、浏阳白茅冲李氏:三三郎传十八世至应兴公迁此。

154、浏阳观音塘李氏:三三郎传十八世至正千公迁此。

155、浏阳和畅田李氏:三三郎传十九世至德胜公迁此。

157、浏阳北城外下濠李氏:三三郎传十九世至献瑞公迁此。

158、浏阳金台峰李氏:三三郎传十九世至天宝公迁此。

159、浏阳枧坑李氏:三三郎传十九世至树若公迁此。

160、浏阳上白溪李氏:三三郎传十九世至荣珍、荣万二公迁此,即白溪大房、二房。

161、浏阳白沙城李氏:三三郎传十九世至秉兴公迁此。

162、浏阳西乡柳家冲李氏:三三郎传十九世至仕禄公迁此。

163、浏阳南源冲李氏:三三郎传十九世至新辉公迁此。

164、浏阳中塘李氏:三三郎传十九世至汉瑛公迁此。

165、浏阳岩浒桥李氏:三三郎传十九世至鼎仁、鼎宗、鼎耀三公同迁此,称岩浒大房、二房、三房。166、浏阳上洪道官冲李氏:三三郎传十九世至秉钦公迁此。

167、浏阳小河李氏:三三郎传十九世至秉慈公迁此,后裔再迁江西宜春庐家塘。

168、浏阳冷水冲枫树下李氏:三三郎传十九世至秉享公迁此。

169、浏阳祥兰冲李氏:三三郎传十九世至开进公迁此。

170、浏阳三车陂李氏:三三郎传十九世至秉瑶公迁此。

171、浏阳上庄李氏:三三郎传二十世至虔发公迁此,称为式谷房。

172、浏阳涧山坳李氏:三三郎传二十世至永仕公迁此。

173、浏阳铜锣坪李氏:三三郎传二十世至益栋公迁此。

174、浏阳大埠坪圳上李氏:三三郎传二十世至相谋公迁此。

175、浏阳雷源李氏:三三郎传二十世至连喜公迁此。

176、浏阳龙排李氏:三三郎传二十世至成然公迁此。

177、浏阳金鸡陇李氏:三三郎传二十世至焕然公迁此。

178、浏阳茅田李氏:三三郎传二十世至建佑公迁此。

179、浏阳茅田李氏:三三郎传二十世至子高、子华二公同迁此,称为茅田洪沙大房、二房。

180、浏阳矫条岭李氏:三三郎传二十世至根远公迁此。

181、浏阳白沙寨李氏:三三郎传二十世至琪琚公迁此。

182、浏阳贯子冲李氏:三三郎传二十世至云立公迁此。

183、浏阳小河栋上李氏:三三郎传二十世至淑泰公迁此。

184、浏阳小河栋上李氏:三三郎传二十世至淑纪公迁此。

185、浏阳小洞李氏:三三郎传二十世至永茂公迁此。

186、浏阳上洪道官冲李氏:三三郎传二十世至淑隆公迁此。

187、浏阳五家山李氏:三三郎传二十世至淑彩公迁此。

188、浏阳长丰冲李氏:三三郎传二十世至德琰公迁此。

189、浏阳土和冲李氏:三三郎传二十世至吉相公迁此。

190、浏阳岩家滩李氏:三三郎传二十世至元汪公迁此。

191、浏阳黄花市李氏:三三郎传二十世至淑焕公迁此。

192、浏阳龙山李氏:三三郎传二十世至淑辉公迁此。

193、浏阳田心沙湾李氏:三三郎传二十一世至亮生公迁此。

194、浏阳竹山下李氏:三三郎传二十一世至奕富公迁此。

195、浏阳傅佳冲李氏:三三郎传二十一世至奕达公迁此。

196、浏阳百丈漕李氏:三三郎传二十一世至尚进公迁此,称为德辉房。

197、浏阳冷水冲李氏:三三郎传二十一世至尚达公迁此。

198、浏阳七星岭李氏:三三郎传二十一世至登成公迁此。

199、浏阳许家段李氏:三三郎传二十一世至复兴公迁此,称为积厚房。

201、浏阳下马界李氏:三三郎传二十一世至梅亮公迁此。

202、浏阳苏家亭李氏:三三郎传二十二世至复玖公迁此。

203、浏阳朱佳山李氏:三三郎传二十二世至英熙公迁此。

204、浏阳河背李氏:三三郎传二十二世至奇英公迁此。

205、浏阳百丈漕李氏:三三郎传二十二世至鼎晁、鼎材二公同迁此,称为介福三房、四房。

206、浏阳青草市李氏:三三郎传二十二世至正美公迁此。

207、浏阳白石窝李氏:三三郎传二十三世至成远公迁此。

208、浏阳百丈漕李氏:三三郎传二十三世至奕祯公迁此。

209、浏阳徐家坳李氏:三三郎传十三世至清松公迁此。

210、浏阳石壁李氏:三三郎传二十四世至辉彩公迁此。

211、浏阳三层岭李:始迁祖廷运公,清康熙初年自广东兴宁迁浏,后人聚居于鸡毛冲、三层岭。

212、浏阳蔡家山李氏:始迁祖子英公,清康熙间自广东长乐迁浏。后人聚居于蔡家山、园方市。

213、浏阳上车李氏:清康熙间自江西瑞金迁浏。后人聚居于东门市白沙。

214、浏阳沙螺李氏:始迁祖瑞阳公,清初自浏阳中洲迁沙螺。清道光13年(1833)纂有族谱。

215、浏阳官渡李氏:始迁祖佩瑶公,清顺治初年自江西袁州迁居浏阳县东乡官渡市添子岗。清光绪30年(1894)纂有族谱。

216、浏阳西乡北冲李氏:始祖木德公,福建龙岩人,宋朝人。传十五世至洪秀公,清康熙年间奉母来浏,居南乡翟家湾,旋卜西乡黄茅冲北冲,裔孙散居攸县、江华等地。

217、浏阳西乡西坑冲李氏:始祖木德公,福建龙岩人,宋朝人。传十五世至廷秀公,清康熙中叶奉母来浏,居西乡西坑冲,为鹿角房迁浏始祖。

218、浏阳大和李氏:旧居江西洪都抚州临川崇德乡八十一都桥田中富堡,元末四方云扰,明太祖督义师扫僭伪,驾幸洪都,以邓参政保障临川。始祖志仁公,字巽三,随张总兵收闽来广之潮州,后调于程乡守御。十世至奇宣公,为潮州行营把总,生三子:则生、则俊、则亮。清康熙间,则俊、则亮迁居浏阳大和冲。1925年六修族谱。派语:则日相芳,南山寿长,家传正道,世代荣昌,贤才广毓,登进循良,清芬永诵,载美秋阳。

219、浏阳山枣李氏:迁浏始祖捷元公,名勤朴,原籍广东兴宁县西厢筠竹里留兰堂。清康熙初迁浏,康熙30年(1691)始购浏东小溪山枣树下业居焉。生子二:正榛、正楠,衍为二房。清康熙间建宗祠于山枣。派语:雍睦膺褆祜,绵延席衍蕃。

(2)益阳地区

1、益阳李氏敬承公宗堂屋群,位于益阳沧水铺镇鹿王冲村敬承公组,座落于巍峨秀美地青秀山下,是益阳李氏多处祠堂旧址之一,左右两院由大小房间六十余间组成,左院祠堂,右院居房。七十年代以前一直住有十余户李姓族人;房屋大多是由青砖和砖木结构,两院外墙有两扇各十多米高的高大青砖防火墙,院门是由条形青石砌成,门前有池塘,周围古木参天,楠竹林立,树木环绕,乡间田野,风光秀美。

一世传镕公,字用纪,号道元,江西吉安人,明正统间进士,授靖州知州升宝庆知府,解组落业资南十八里清溪,子经华、经荣。华公居清溪,荣公迁二十里牛头岭。镕公祠建于九烈山。又称镕公兄弟三人,公居长,次传铸,季传鉴。铸公徙沅江,鉴公徙宁乡。清道光8年(1828)镕、铸两房曾合修族谱,1922年五修。1997年六修.合建大祠于益城内。字派:传经思祖泽,敦厚有余芳,泰运沅逢甲,名肇启端……。

李名扬,字小鲁。清代道光年代人,正九品,做过保长,民团把总。家资甚富,有良田五百余亩。生有七子,皆从九品。敬承公是其第二子(小鲁公大子无传后代),名鹊桥。小鲁公曾主编益阳李氏分支第三次修谱。

2、益阳南道塘李氏:始迁祖天隆公,明洪武28年(1395)自江西吉水县谷村徙益阳南道塘岗板村,生子五:应富、应贵、应荣、应华、应启,衍为五房。清嘉庆元年(1796)创修族谱,咸丰10年(1860)续修,光绪17年(1891)三修,1921年四修,1998年五修。清咸丰5年(1855)建天隆公祠于南道塘。谱中旧派:天应志绍万,时亶贤先枝,山镇资湘大,宗嗣显孝思。嘉庆5年(1800)益阳李姓七支共建宗祠于邑城北关内。光绪33年(1907)拟定合派:思端雍睦重,欣合协平康,惠迪恒年吉,辉延复旦祥,典模仪古训,清慎式官方,学博业香邺,才优策轶唐,在林怀简静,升阁仰轩昂,诚笃培根永,安贞翊祚长,诒谋能赞述,耒许悉昭彰,攸叙彝伦久,声徽百代扬。

3、益阳西平李氏:始祖唐时西平王晟公,第十子宪公,字章武,为洪州刺史,迁江西观察、岭南节度使。传十一派至忠公,字贞护,号信卿,居江西庐陵县朋田,元大德中官颖州司理,至大初升益阳知州,解组后卜居益阳城东。其子福公于明洪武5年(1372)卜居长乐街,晚迁江南市。福公之子敏公生四子:元、贞、道、云,贞、道二公不详,元公下衍为恭、俭、川三房,云公下衍为智、信、文三房。族谱始修于清康熙20年(1681),乾隆9年(1744)续修,乾隆58年(1793)三修,道光8年(1828)四修,咸丰6年(1856)五修,光绪17年(1891)六修。乾隆23年(1758)建宗祠于石磨湾。派语:洪都绳其度(文章绳节度),楚国绍伊先,光辅家声大,奇勋世泽延,懋和昭典训,慈孝代宣传。

4、益阳沙港坪李氏:始迁祖普瑞公,明洪武年间自江西泰和迁此。后裔居千把垸、李家塅、亭塘、陈家坪。

5、益阳马轮冲李氏:始迁祖必远公,字四照,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泰和圳上,因元明之际兵乱而随堂兄必通公迁武陵上大村,必远公后落籍于益阳马轮冲。其曾孙一支单旺公徙居沅江县。续派同安化十二都董木溪李氏。

6、益阳李家湾李氏:始迁祖应荣公,江西吉水人,曾任山西巡检。明洪武年间因避乱迁此。

7、益阳华林塅李氏:始迁祖秀岭公,江西吉安人,元代为千户侯,明初宦游益阳,遂定居于此。后裔居于华林塅、汾湖洲、新桥。

8、益阳千家洲李氏:始迁祖和义公,明洪武年间自江西泰和迁此。

9、益阳十九里李家冲李氏:始迁祖仁兴公,因喜益阳山水而自江西吉水迁此。

10、益阳李氏:始迁祖德灵公,明季南迁。1947年三修族谱。

11、益阳侍郎桥李氏:鼻祖琼公,原居江西南昌县。三派廷禄,明初自江南迁居湖南长沙楚塘。六世衍为寿、义、秀、和四房,建宗祠于格塘。寿公子立公由楚塘迁宁乡铜鼓洲,其子政六、孙得梧、聘梧始迁益阳侍郎桥。清嘉庆8年(1803)、光绪16年(1890)、19 24年格塘三修族谱,2002年侍郎桥四修。派系:扬恢式绪豁,达起纹心顺,德家运泰临。谨厚贻谋远,宽仁裕后长,勋高华国策,道直永书香。

12、益阳黑山、井山李氏:始祖义公,后唐同光间由江西泰和迁居善化县榔梨(今属长沙县),再迁安化丰乐乡首兜村,四世祖君行公,字维新,一名魁,由丰乐迁长乐。八世祖均德公,字修报,明洪武初由陕西宁夏县随征陈友谅,封武德将军,子卫文由长沙迁居益阳县西关常乐街,为黑山派祖;均镇公由山西定襄来湘,子文星由安化迁益阳,为井山派祖。族谱合修于清乾隆9年(1744)。乾隆49年(1784)、道光3年(1823)二支合修,同治间分修,光绪26年(1900)又合修,1928年又分修,1947年又合修,称七修。黑山原派:卫嗣瑛耀玉,立志潮添荣,光辉廷秀美,隆盛遇先春。井山原派:文景荣人金,胜绍木太雍,学高邦大美,隆盛遇先春。续派:卓武宏忠俊,贤良佑上宾,善能崇祖绪,阅代益昌兴,恢声源自远,后启象全新,畴范开元运,咸恒垂泽清。南雅其祥合,西都本度呈,和敦观左右,富有庆安平。

13、益阳李氏:迁益始祖玉亭公,讳时颁,明洪武间由江西泰和圳上迁居湖南益阳,四子,衍为和仁、和义、和忠、和信四房。忠公而下越三世又分昌文、昌德、昌材三房。昌文裔居华林塅、旱塘冲、谭家桥、朱良桥、小元冲、侍郎桥、乔口、铁角嘴、塞梓围、湾豆垸、锡合围、齐公桥等处。昌德裔居汾湖洲、上湖盖、小狮湖、江界坪、麻叶坡、湾塘山、西林垸、牛头岭、鄢家岭、铁角嘴、白湖岭、菱子塘、柏叶冲、横洲等处。昌材裔居高家桥、邱家岭、姚家冲及湖北等处。清嘉庆5年(1800)仁、义、忠、信四房合建宗祠于县垣。嘉庆12年(1807)四房合修族谱,同治6年(1867)、光绪33年(1907)、1940年忠房续修支谱。江西老派:易简乾坤定,时和万象昌。益阳老派:传经思祖泽,敦厚有余芳。益阳续派:泰运元逢甲,隆名肇楚良。

14、益阳李氏:鼻祖德川公,明洪武初自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湖茫里携子必发、必达、必周、必通迁居湖南善化珠紫山,复迁湖北监利县林长河。必周公裔十一世孙献朝,携子学海、学师于清乾隆19年(1754)先迁湘阴西林湾,学海、学师后迁益阳沙头永丰垸,后裔聚居沙头绿豆子湾、大潭口青泥湾二地。2003年纂有支谱。原派:献学兴光显,昌隆振吉(启)祥。续派:传家惟孝友,治国在忠良,继志恢先绪,懋修耀玉堂,熙朝勤选拔,贤士庆名扬。

15、益阳清溪、牛头岭李氏:一世传镕公,字用纪,号道元,江西吉安人,明正统间进士,授靖州知州升宝庆知府,解组落业资南十八里清溪,子经华、经荣。华公居清溪,荣公迁二十里牛头岭。镕公祠建于九烈山。又称镕公兄弟三人,公居长,次传铸,季传鉴。铸公徙沅江,鉴公徙宁乡。清道光8年(1828)镕、铸两房曾合修族谱,1922年五修。合建大祠于益城内。字派:传经思祖泽,敦厚有余芳,泰运沅逢甲,名……。

16、桃江车门塅回族李氏:参见常德沙河街回族李氏。俗称北李。端公明宣德年间迁桃源翦旗营,生朝松、朝柏。朝松世居桃邑,后徙督粮村。朝柏于明成化间择益阳五里车门稜栗树砦老屋湾,今属桃江。生国锭、国钢、国铳、国锴。锭、统、锴三公之后,鼎立为三房。后裔分析常德、桃源、汉寿、南县及湖北松滋等处。至1948年,已传20代,约2500余人。宗祠在车门光申坝。

17、桃江车门塅回族李氏:俗称南李。始祖象贵公(一说象贤公),元时自南京迁安徽凤阳,后宦游迁湘,开基于常德东门。五世祖挹枝公再迁益阳碧螺乡车门塅。族人分布于碧螺、九冈、舞凤等乡。至1948年,已传22代,约2400余人。宗祠在车门塅。

18、桃江梓梁岩李氏:江西吉安始祖英雄公,字仲生,号光权,南宋时人。四世祖伯珍公,字启嵘,号少郎,讳鼎言,别号素斋,由泰和县圳上枣子坪迁居善化之榔梨,再迁安化丰乐乡,次子维命,字长明,号四郎,讳庚,明洪武元年(1368)迁居益阳县梓梁岩罗山坪。维命公之长子应贵授桐城县事,生四子:兴、荣、发、达,衍为四房。应贵公祠位于益阳治东,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后人分布于大山冲、岩子潭、欧公店、新市渡等地。1937年六修族谱。楚南派字:时和万象昌,传经思祖泽,敦厚有余芳。续派:泰运元逢甲,隆名肇。

19、桃江枯杉李氏:始迁祖君珊公,宋隆兴时由安化徙枯杉开垦。

20、桃江克让村李氏:始迁祖宗哲公,明成化时由江西泰和徙桃江县克让村。后人分布于李家枫树山、克让村等地。

21、桃江源嘉桥李氏:始迁祖瑞明公,明正统时由江西吉水徙桃江十二里伍家坳,衍居源嘉桥。

22、桃江泉溪村李氏:始迁祖民辅公,明洪武时由江西泰和徙桃江九里泉溪村开垦。

23、桃江道场村李氏:始迁祖器重公,明洪武时自江西吉安迁益阳,衍居桃江县八里道场村。

24、桃江大栗港曹家湾李氏:始迁祖坤达公,明代由江西迁此。

25、桃江三堂街李氏:始迁祖迁九公,宋开庆时卜居桃江三堂街上首花桥坪。

26、桃江石迹坪李氏:始迁祖玉琳公,明洪武时由益阳卜居此。

27、桃江长田坊李氏:始迁祖子寿公,明洪武时由江西吉水迁此。

28、桃江高桥、天福山李氏:始迁祖志清公,明洪武初由安化迁居桃江高桥、天福山。

29、桃江马迹塘李氏:始迁祖孟敬公,明洪武时由安化迁此。

30、桃江大桥塘李氏:始迁祖卓室公,明洪武时由江西吉安徙桃江大桥塘避乱定居。

31、桃江尧家塅、周家村李氏:始迁祖元武公,清乾隆时由安化徙桃江十里尧家塅、周家村力田。

32、桃江黄家村李氏:始迁祖发考公,清乾隆年间自安化迁此。后裔衍居黄家湾、土墙湾

33、沅江嫩草江李氏:始祖唐时西平王晟公之子宪。十三派至用期公为沅潭派祖,累世居吉水谷平,传至云可公率子孙于明洪武间迁居武昌,景泰间又迁居龙阳,传五世至汝德公生有五子,长子如璋成化间迁居益阳,后迁沅江嫩草江,衍为五房。清乾隆57年(1792)始修族谱,光绪6年(1880)、1913年、1948年续修。派语:宗本生成日,为之上可章,仪来徵吉瑞,庆衍发余祥,孝友家传久,才良世泽长,克遵先祖训,立志绍书香。

34、沅江李氏:始迁祖景湘公,原居江西吉水谷村,明洪武8年(1375)迁居沅江七都。三子:昌居太平托,善居长山托,美居沔湖托。十世芷江,清顺治6年(1649)自长山托迁居益阳。清乾隆38年(1773)沅益始修族谱,道光7年(1827)续修,同治7年(18 68)三修,光绪26年(1900)四修,1933年五修。派语:景继修凤玉应,春世时之成,大学文名显,鸿勋泰运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德遇明扬进,材资作育兴。守训承先志,敦行尚本真,有恒斯建业,能立定增荣。

36、沅江团山大垅田李氏:唐时义陵公以官籍落业于沅邑之团山大垅田。至元末陈友谅蹂躏洞庭,湘南公逃往江右,居于南昌丰城之赤塘胡芒。明鼎定后,湘南公命长子兴贵归籍,遂以湘南公为始祖。四传有思深、思洪、思源、思沉四支。清乾隆间创修族谱,道光间续修,1938年三修。乾隆初年创造祠堂,嘉庆13年(1808)重修,与关庙合建。班派语:正大光明可,发元茂德功,学立家声远,诗书道业隆。

37、沅江犀眠湾李氏:始迁祖商贤公,明洪武11年(1378)自中州迁此。清光绪6年(1880)纂有族谱。

38、沅江新安托李氏:始祖道琳公,字普济,原籍江西,当元明兵燹之余,隐身自全,明永乐2年(1404)由新淦县来沅,落业新安托。子振选,又因居地地势低洼,复迁胡埠桥白鹤仙娘下。至三派衍为六房,至五派衍为九房。族谱始修于清道光10年(1830),光绪6年(1880)、1914年、1948年续修。派语:道振允玉,李希子春,世之生发,有贤良绳。续派:传家以孝,佐国惟忠,务由正大,耀祖光宗。

39、沅江杨梅山李氏:先世于明景泰年间自江西吉水县迁居沅江县东门张家桥。明弘治后分居河塘、河山陂、戴公塘等地。至1985年,全族人口约3000人。

40、南县李氏:始迁祖碧崖公,清康熙33年(1694)由华容蔡家垸迁居九都(今南县南洲镇)。

41、安化塘头七甲李氏:始迁祖鼎言公,后唐同光2年(924)由江西迁益阳塘头,宋熙宁6年(1073)设安化县,塘头划归安化,后再迁梅城。

42、安化丰乐首兜冲李氏:始祖唐时德裕公,长子璋,居江西吉安府泰和圳上。后唐同光3年(925)子孙四十九人由吴入楚,同至善化榔梨,后徙各处。洪太,字元隆,卜居安化丰乐首兜冲。清康熙35年(1696)一修族谱,乾隆50年(1785)、道光11年(1831)、光绪4年(1878)、1924年、1994年续修。至1948年,族人共24000余人。派语:国正添必茂,高腾秀吕(起、锦)彰,宗荣征瑞

庆,祖泽远光昌,德盛繁庆祉,修悠发久祥,于时增振耀,奕祀衍其行。

43、安化常丰李氏:始祖恭祥公,字敬之,元至正4年(1344)生,甲辰流寇肆乱,公奉命平服有功,受封千户,择地开创,隶籍常丰,生四子:元德、元道、元瑛、元礼。元德远戍云南越州卫,元瑛裔无传。清咸丰6年(1856)建祠于油萝溪。乾隆9年(1744)、11年(1746)元道、元礼各修族谱,嘉庆25年(1820)、光绪元年(1875)、宣统3年(1911)二房合修。旧派:元仕志斯文,维冀日逢成,朝廷恩爵重,宗祖永安兴。续派:世泽湘南远,徵才上国荣,登崇光盛业,显庆锡嘉名。

44、安化八甲李氏:始迁祖大麟、大龙、大凤、大虎四公,元元统2年(1334),大麟、大龙兄弟由长沙迁梅城,大凤迁梅溪桥,大虎迁木子竹塘。

45、安化白沙溪、李家棚、马斗山李氏:始迁祖本一公,明正德、嘉靖间由江西迁安化县白沙溪,本二迁李家棚,本三迁马斗山。

46、安化东坪李氏:始迁祖日坚公,明正德年间由江西迁此。

47、安化洞市李氏:始迁祖恒公,始迁安化牛田,后迁洞市。

48、安化十二都董木溪李氏:始祖晟公,字良器,唐时洮州临潭人。传二十八世至旭隆公,字仲颖,宋朝人。再传四世至"必"字派,衍为二十五房。必通公,字四逵,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泰和圳上,宦游至武陵,因元明兵乱隐于桃源谷罗村,再迁竿子坪、安化北门小石桥,终迁十二都董木溪金鸡坳。与必通公同来此处的有其堂弟必旺公,字四维。后裔有迁武陵官仓李家坪和云南越州卫者。老派:必可绍单仕志朝时德之其标以汝美利见大邦基发祥正。

(3)郴州地区

1、耒阳南亭李氏:始迁祖君防公,由进士累官连州刺史,唐昭宗乾宁2年(895)解组归道,卒葬耒阳县临江之南亭山,子孙家于上堡,称南亭李氏。

2、耒阳西门李氏:始祖为义公,江西人,元末致仕为湖广郴州刺史,家于耒之障尾长塘。其曾孙政公迁居西门,遂为西门李氏。

3、耒阳失鞭塘李氏:始祖兰庆公,字香远,元末进士,由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因初任湖南桂阳州牧来湘,生有四子,君泰、君甲与父归途中卜居耒阳南乡四都失鞭塘。族人分布于耒阳东、西、南三乡及常宁等地。至1949年,已传25代,约3000人。宗祠在耒南失鞭塘。

4、耒阳南桥新屋李氏:始迁祖文德公,字躬行,号如天,原籍江西赣州。明初时迁湘,开基于耒阳县旺桥乡南桥新屋。族人分布于耒阳、常宁二县各地。至1949年,已传20余代。宗祠在南桥新屋。

5、安仁江口洲李氏始迁祖广西盐铁使朝擎公,南宋淳祐10年(1250)因世乱辞官,避居于此

(4)衡阳地区

1、衡山南谷房李氏:始迁祖滋、祥、勉三公,明代中叶自永州零陵沙井头迁居衡山,祥公为山冲房祖,勉公为渡头坪房祖。滋公字长发,生庭达,为南房支祖;庭春,为谷房支祖。庭达生三子,光荣派衍南塘,仲荣派衍界江,侃荣派衍油麻田;庭春生四子,献、迁派衍谷塘,犹派衍上景冲,迪派衍僧田。清康熙53年(1714)、乾隆13年(1748)衡山李氏三十六房合修通谱,乾隆45年(1780)、道光元年(1821)南谷房分修,光绪元年(1875)、1912年、1942年、2004年南房续修。班行:光宗在立本,萃植待春来,万甲和孙懋,群英象子开,向阳真泰遇,守政乃良才,有道芳声大,逢年可作梅。

2、衡山桂林李氏:始迁祖复深公,明代自茶陵迁衡山桂林龙湾。1944年桂林房八修族谱。

3、衡山县城南正街李氏:始祖晟公,唐封西平郡王,支祖宪公,唐封陇西郡公。迁衡始祖世华公,由江右迁湘。

4、衡山石溪李氏:始祖克乔公,由江西迁衡,分派祖景亮公,明四川重庆府通判。

5、衡山杉木桥李氏:始迁祖世德公,明永乐自江西丰城湖茫迁居岳后杉木桥,传五世生前江公,开华、仕二房。清康熙53年(1714)、乾隆13年(1748)、乾隆50年(1785)衡山李氏三十六房合修通谱,道光元年(1821)、同治9年(1870)、光绪28年(1902)、1936年杉木桥续修。通派:光宗在立本,萃植待春来,万甲和孙懋,群英象子开,向阳真泰遇,守正乃良才,有道芳声大,逢年可作梅。

6、衡山大薮李氏:始迁祖桂栋公,父仲甫公,明时由江西湖茫官长沙,桂栋居衡岳新桥大薮。清道光5年(1825)始修族谱,同治1 0年(1871)续修,1921年三修。班行:仲桂馥有贵,世代荣昌隆,光宗在立本,萃植待春来,万甲和荪懋,群英象子开,向阳真泰遇,守正乃良材,德道芳声大,逢年可作梅。

7、衡山陈李氏:该该原陈姓。始迁祖俊沧,原籍江西临江府清江县观下,明弘治间与兄陇溪公迁衡。珑溪居岳前,公居白果。传至三世继堂,因明末差烦,乃更姓李,迁居湘潭十四都铁铺滩。清初六世祖瑞甫公因先人庐墓俱在白果,复返故里。清乾隆16年(1751)与衡邑诸李合谱。二世以上从陈,三世以下则从李,而冠以陈。嘉庆15年(1810)、光绪24年(1898)、1994年续修。班行:其枝仕荣,宗绪永贞,源衍江豫,祥开岳衡,懋昭先训,克振家声,崇德继善,人文绍亨。炎黄肇世,万朝续昌,山呼河汉,代见名扬,兴

国顺祚,化育伦常,雄风照耀,功列未央。

8、衡阳埜塘李氏:始祖宽公,字裕卿,唐宪宗元和时由巩昌府来湖南衡阳城北之石鼓山讲学,遂开基于衡阳北乡埜塘。族人分布于衡阳、衡山两县。至1948年,已传37代,共20000人左右。宗祠在樟木市。

9、衡阳李氏:始祖崇焕公,讳文四,生元大德间,籍江西吉水县谷村,年逾六旬携家迁衡。五世至登珑、登科、登第。珑裔至九传列玉、列品、列宦、列辟,派衍发源滩诸房;科裔至七世思樑卜居衡西托塘滩;第裔至六世谦松卜居衡西马桥滩。族谱创修于清嘉庆3年(1798),道光24年(1844)续修,光绪9年(1883)三修,1922年四修。

10、衡阳清泉李氏:始迁祖眉海公(又名梅海公),元明之际自江西庐陵迁湘,开基于衡阳县东清泉乡,族人分布于贵州、云南等地。至1948年,已传24代,族人20000余人。

11、衡阳井田李氏:始迁祖正五公,乃唐西平王晟第十子宪公苗裔,明初时由江西吉水县迁居湖南衡阳县东井田,传三世至福高公生九子,惟原赞、原玑、原珏、原聪四房聚族于斯。族谱始修于清乾隆31年(1767),嘉庆25年(1820)、咸丰11年(1861)、光绪2 4年(1898)、1930年续修。派语:正景福原,志思大茂,恭宽信敏,惠承宗兆,文昌开泰,治道光明,孝弟力田,端重彝伦,本义昭仁,允存定则,振启家声,克修竣德。

12、衡阳金溪、山霞李氏:晟公二十派孙自衡公官桂阳知军,落籍衡山岳后杉木桥,二十二派思幅公由杉木桥迁衡阳金溪庙,二十三派朝显公又迁回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二十四派大贤公字丞贰,以元进士为衡州同知,遂开基于衡阳县永福乡金溪庙。生子五,一返原籍;一早逝;留湘者三:添阼居金溪,添祥迁星沙,添瑞落籍山霞。明正统6年(1441)创修族谱,清乾隆59年(1794)二修,道光9年(1829)三修,光绪5年(1879)四修,宣统3年(1911)五修,1942年六修,2000年七修。嘉庆6年(1801)再建总祠于白果,祠联:聚族託名区,看涓水横前,衡岳对峙;登堂怀祖武,有长源勋业,太白诗文。堂号为"五知堂":谓知时、知难、知命、知退、知足。派次诗歌:大福源忠信,景玉成居良,映奇新康银,时建焕春光,孝顺绵基绪,诗书启俊英,学能敦古训,定可振家声,承先树伟业,裕后乘长风,旭辉照普天,华夏乐太平。

13、衡阳五甲李氏:始祖昉公,谥文正。七世燕翼公,宋淳熙间自江西吉安鹅田迁居衡阳江东。清乾隆39年(1774)始修族谱,乾隆51年(1786)、道光28年(1848)、光绪18年(1892)、1928年、2003年续修。道光4年(1824)创建宗祠。班行:燕千兆元,胜富寿源,志单修单。九大应兴,万馥朝廷。一本宏开,荣华显明,诗书集庆,淳厚锡光,家传顺道,运隆孔扬。

14、常宁李氏:先世明永乐年间自江西泰和移民来此。族人分布于曲潭、亲仁、西岭等地。至1989年,全族人口45937人。

(5)常德地区

1、新化松山坪李氏:始祖泰公,字光阴,原籍泰和县南乡村圳上,宋嘉祐进士,熙宁间任福建邵武府同知,解组后元丰间自泰和徙邵州城内报恩寺,又徙新化,居城东菱角塘松山坪。至五世衍为温、良、恭、俭、让五房。族谱始修于清乾隆4年(1739),同治4年(1 865)、光绪30年(1904)、1932年续修。咸丰间建宗祠于铁山村桥头。班次:作殿文光宗泽长,多才继世绍书香,传家孝友承先德,亿万斯年启后昌。续派:修齐平治古今用,华胄蕃滋事业丰,诗礼台枢绳祖武,中和位育贯西东。

2、新化金子山李氏:始迁祖嘉贞公,宋元丰年间自江西迁来新化河上坝(今金子山)。清康熙35年(1696)始修族谱,1937年与四川罗坝村合修。派语:长发方开树,多祥起益臣,若为贤懋德,宗昌必继荣,孝友传家政,清真作善基,存心思祖训,后裔衍前光。续派:合谱联蜀桂,俊彦建奇勋,功名皓寰宇,循代笃群英。

3、新化丹桂村株木山李氏:始祖民辅公,字士明,号惟圣,江西吉安泰和圳上人,宋元丰8年(1084),与弟民佑奉命移江右之民"

以实新化"。民佑居湖南潭州,民辅则居新化丹桂村株木山,谱称"丹桂李氏"。越六世,派衍桂、善、聪、文、权、政六房。清乾隆8年(1743)始修族谱,嘉庆19年(1814)、咸丰11年(1861)、1913年、1946年、1995年续修。班次:(自十九代始)经纶承祖泽,光裕报家声,肇建洪模永,宗友裔代荣。

4、新化龙溪村李氏:始迁祖嗣松公,江西吉州泰和长丰乡人。宋季与表兄袁光三郎、光五郎徙新化侯田,嗣松自侯田移居大平。七世添奇居龙溪。八世源通,官巡盐御史。清光绪17年(1891)纂有族谱。

5、新化高坪李氏:始祖璋、琪二公,为陇西郡唐西平王李晟之后,于唐末五季徙居江西吉安泰和。璋公派衍五房,琪公派衍六房,同于宋熙宁时相继南徙,始居安化丰乐乡,继迁新化高坪。族人分布于新化全县各地。至1948年,已传26代,共十余万人。总祠在西门戴家巷。

6、新化五户李氏:始迁祖仲章公,字司为,一作汉彰,宋朝人,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谷村徙居安化丰乐乡首兜冲,旋徙新化,谱称"五户李氏"。族谱始修于明,清乾隆42年(1777)续修,道光24年(1844)三修,光绪20年(1894)四修,1994年五修。派语:仲秀七文忠,福景百万兴,廷大朝臣芳,楚玉志国定,惇叙传谟典,洪基肇吉庆,嘉谋诒有榖,来哲秀如兰,孝友绵余庆,英华蔚钜观,泰

和家政协,鼎甲焕新班。

7、新化连溪李氏:始祖仲章公,宋末弃官归田而携子姪南游,占籍新化。传至五世孙添铭于元末明初卜迁新化连溪。1925年五修族谱。

8、新化千户李氏:始祖仁公,华亭人,明洪武中隶五开卫籍。仁之孙世雄授五开卫千户,明永乐2年(1404)屯田于新化城东,因家焉。其后居下渡村河上坝。

9、新化李氏:始祖大郎,字君和,明朝人,生有九子:应龙、应麒、应虎、应豹、应彪、应风、应宿、应雷、应雨。应龙公,字神宇,明洪武间由安化丰乐乡迁居新化永清乡蜈蚣村,族人分布于兴让、永清二乡。至1948年,已传28代,共11681人。宗祠在蜈蚣村太平里。清乾隆25年(1760)一修族谱,派语:尚志贤荣福禄绵。嘉庆8年(1803)二修,派语:必承先祖业,以立裔人基,善积能延庆,书香永荫重。道光23年(1843)一修通谱,派语:惇叙传谟典,洪基肇吉安,泰和家政协,鼎甲焕新班。1921年二修通谱,派语:惇叙传谟典,洪基肇吉安,嘉谋诒有榖,来哲秀如兰,孝友绵余庆,英华蔚钜观,雍穆绳其武,勋功震宇寰,昭宗开甲第,雄豪似涌澜,泰和家政协,俊杰换新班。

10、新化灵真村李氏:始祖华宝公,始居隆回长鄄。六世仕和公,徙居灵真村。

11、新化西门李氏:始祖英文公。

12、新化税塘李氏:始祖继志公。

13、新化城北李氏:始祖仕牧公。

14、新化大熊山南麓锡溪村李氏:始祖焕文公,江西泰和圳上鹅公大丘人,徙居湘乡三十都横石桥。传十四世至吉祚公,字文长,清乾隆28年(1763)自湘乡罗塘携妻子经邵阳、靖州来此定居。清乾隆20年(1755)一修族谱,光绪3年(1877)续修。派语:仲孟得思应志大,兴天正国朝廷吉,盛有才能身荣贵,安邦文武定乾坤。文武安邦业,诗书祖泽长,光华经道远,锡命在金堂。

15、新化连溪村李氏:始祖与行公,原江西泰和谷村人。三世道仙公,元至元间自新化迁居连溪、牛角冲、滴水一带,今属冷水江市。

16、汉寿李氏:始迁祖子义、子寿、子凝三公,明洪武31年(1398)由江西吉水县查滩迁居汉寿小塘总康家山。子义生二子:崇旭为砖墙开派祖,崇蕴为彭华冲开派祖。子寿生崇科、崇范,其后徙居益阳长田坊。子凝生崇绪、崇经,其后分徙常德及汉寿白莲湖。清顺治11年(1654)始修族谱,乾隆5年(1740)、道光7年(1827)、咸丰10年(1860)、光绪22年(1896)、1927年续修。名派:子崇永绍正,懋育协资生,本固枝弥远,花繁实益盈,厚培恒毓秀,广植定敷荣,佳致清风酿,高标晓露凝,荫垂依峻极,庆锡自天成;联系方法: QQ285759148李拓坤。(另据李培骞QQ285759148讲:我爸爸说我们是在明朝朱元璋的时候迁到了,湖南常德的汉寿县砖墙哪原先有个很大的理家祠堂,还有一坐坟山只能葬李家的人,我们是李家的分支最大的派是'花'字派,我是'培'派的)

(6)怀化、涟源(娄底)、湘西地区

1、涟源桥头李氏:迁湘始祖茂隆公,官评事,五代汉时举孝廉不就,于乾祐3年(950)携二子由江西吉州泰和县徙湘乡,卜居

桥头高山,今属涟源。清乾隆23年(1758)肇修族谱,同治元年(1862)续修,1916年三修,2001年四修。二修总修登胜,为李续宾之父。三修总纂李前普,为李续宾之孙。李续宾,字迪庵,荐举出家,洪杨之初,随师罗泽南募练乡勇,次年至长沙从曾国藩团练,旋领湘军右营转战鄂、赣、皖间,为湘军著名大将。累官安庆知府、浙江布政使,加巡抚衔。咸丰8年(1858)11月,率部6000人与陈玉成、李秀成十万大军对抗于庐州三河镇,全军覆没。史称其时湘乡"家家举丧,户户哀声"。谥忠武,咸丰9年归葬湘乡四十三都黄牯冲,同治8年改葬排官殿鹤爪山。李续宜,字克让,号希庵,早年与兄李续宾同师事罗泽南,后随罗、兄率军转战各省,咸丰10年授安徽按察使,次年升安徽巡抚,同治元年督办安徽全省军务,旋以丁母忧回籍,卒于乡,谥勇毅。以兄子承嗣。李光久,字健斋,李续宾之子,江南侯补道,光绪20年中日甲午之役,随湖南巡抚吴大澂出关援辽,兵败归。光绪25年调补苏淞太道,晋浙江按察使。光久子前普,亦有文名。李报本堂宗祠在湘乡桥头枫树铺(今涟源市荷塘镇枫树村)。班序:茂于万邦居彦友,应如再添兴,文仕思元永,志必仁本白。登续光前进,贻谋裕厚群。续修班序:逢年基振发,兰桂世芳新。三修班序:守和启广存,丰纪兆昭纯,繁中传伟远,庆德咸高春。四修班序:道儒佳才学,诗书颂敦行。

2、娄底西阳李氏:始祖尧贤公,字千炆,行千一,由江西泰和县宦游南楚,卜居长沙碧湘街,后徙湘潭江东,明洪武元年(136

7)复徙湘乡岩前,子八:舜元、舜亨、舜利、舜贞、舜福、舜寿、舜康、舜宁。舜元,占籍湘乡,兴衍涧山、岩前、渣冲、坨塘等处。舜亨未详。舜利、舜贞占籍湘乡,兴衍岐头、壶天等处。舜福未详。舜寿占籍湘乡,兴衍渡头坪、富公车等处。舜康,占籍宁乡。舜利公字若金,行三,偕第五、六子分往新化;第二子祖合,卜居湘乡西阳,今属娄底,称一派祖。1996年三修族谱。班序:尧舜祖宗伯仲惠,绍永楚思廷,大义世朝志,士显文才祥,孝友诗书第,雍和礼乐家,前徽新气象,后嗣焕光华。

3、娄底小碧李氏:世居江西泰和县,宋太祖建隆年间,青山公为工部侍郎,请命定居,其后裔迁湘乡县三十七都炉塘坳,今娄底

小碧乡炉塘坳定居。

4、双峰新泽李氏:始迁祖应续公,讳万春,明洪武间由江西吉安迁湘乡新泽,今属双峰印塘乡。越二世生淑公、激公,淑公四传生昌远、昌政;激公三传生源寿、源命。远公派土畲房,政公派白泥房,寿公派寺山房,命公派东窑房。清康熙56年(1717)建祠于土畲。乾隆14年(1749)创修宗谱,同治元年(1862)续修,1921年三修。宗祠位于湘乡邑城南。土房九传岱荣公由新泽徙居湘乡县城,十四传邦举,又由湘乡县城迁往安化蓝田,今属涟源。十九传李燮和,字桂中,谱名代均,号铁仙,辛亥时任吴淞光复军司令。世次:万清福梦源,昌彦志安文,国正民邦泰,天平世代兴,忠孝承先训,经伟奉朝廷,祖德千载续,宗祚亿年新。

5、双峰回湾埠李氏:始迁祖世华公,明永乐18年(1420)由江西迁此。后人分布于东华,称土库李氏。

6、双峰测水李氏:始迁祖仕明公,明季自武冈迁此。后人主要分布于测水、杏子、大村。

7、双峰白羊桥李氏:始迁祖宗华公,明崇祯年间由江西迁黄龙,聚居花门,称白羊桥李氏。

8、双峰沙塘李氏:始迁祖沛天公,清康熙年间由邵阳迁此。后代集中于沙塘、梓门、洪山等地,称万安李氏。

9、双峰乐调李氏:始迁祖仲鸯公,明嘉靖11年(1532)由江西临川迁双乔聚居,称乐调李氏。

10、双峰鳝塘李氏:始迁祖靓公兄弟,元英宗至治年间由江苏淮安入此。后人分布于沙塘、沙田、梓门,称唐楼李氏。

11、双峰定胜桥李氏:远祖原系陇右,籍改山东,明洪武间迁江左苏吴之地。始迁祖洞山公,讳芳,明天顺间由江苏吴县出宰宁乡,旋任广西平乐县,升授郡侯,解组后卜居湘乡潭市,子静庵公,讳彦达,迁居永丰定胜桥(今属双峰)。静庵公生七子,往衡阳金溪庙者四人,居湘南者三人,派开槐、魁、桂、松四房。族谱始修于清乾隆40年(1775),嘉庆12年(1807)续修,咸丰5年(1855)三修,光绪20年(1894)四修。

12、双峰黄田李氏:始迁祖笔贤公,字文仲,明洪武初自江西迁居湘乡县城侧杨州桥,数传至圣寿公,字万福,明永乐2年生,成化13年卒,又迁黄田。清同治8年(1869)一修族谱,1942年二修,2004年三修。班序:文盛才广,笔梦生花。圣誉显达,兴福奇夸,天潢演庆,箕裘邦家,声开先绪,大启国华,经传道德,培植泽长,贤能济美,忠孝增光。

(7)湘潭地区

1、湘乡木林、常乐山李氏:始祖峣贤公,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二十二都平乡里柏村。元顺帝时奉上总理赋税,有功屡蒙赏赐,为武昌藩府,迨明洪武初由江西宦徙长沙府善化县碧湘街十里冲,生子八:长舜元为涧山岩前祖;次舜亨不详;四舜贞为壶天岐头祖;五舜福不详;六舜寿为渡头坪富公车祖。七舜康居宁乡。八舜福为宁乡渡头坪湾田祖。三舜利,居湘乡西阳,生子六。长子祖陆,居江河东,为该族脉祖。生子四,长宗玟、次仁政。宗玟为木林脉祖;仁政为常乐山脉祖。清道光3年(1823),宗、政二支合修族谱,同治7年(1868)续修。宗玟支旧派:祖宗添志仕,春绍再芳荣,太道常仁义,安邦定帼铭。仁政支旧派:祖仁思崇仕,廷兴纹朝俎,宗世生显达,光先绪永代。二支续合派:庆余原积善,孝顺与忠诚,养正尊真品,传心重笃行。

2、湘乡岐头、壶天李氏:始祖峣贤公,南宋时由江西泰和宦楚,卜居长沙碧湘街,生八子,第四子舜贞由碧湘街迁居湘乡县岐头坪,传九世至应雷公,子四:宗柏之裔世居歧头;宗远之裔徙居壶天;宗松、宗道无传。岐头宗祠建于清嘉庆9年(1804),壶天宗祠建于嘉庆8年(1803)。族谱始修于道光30年(1850),光绪21年(1895)续修,1929年三修。

3、湘乡遥湖李氏:始祖唐时良器公,讳晟,第十一子塑十九传至大忠公于宋理宗时累官湖南观察使,遂家长沙,生四子:长子济南公,讳启良,宋嘉熙举人,任河南延津县尹,元至元11年(1275)由长沙迁湘乡。又七传至缙、绅二公,缙公分居遥湖,派衍汛、洪、洗、法四支;绅公派衍涛、淇、湘三支。族谱自宋元迄明凡四修,清雍正5年(1727)、乾隆13年(1748)又二修,嘉应25年(1820)遥湖汛支续修。老班:原裕广崇兴,时青显达嶐,贤良昭祖训,俊秀绍先忠,交慎缔兰蕙,名思齐岳嵩,居常修品行,廷献见英雄。乾隆13年(1748)新班:循序新前代,敬宗允吉昌,孝廉光御殿,丛桂兆庭芳。

4、湘乡涧山李氏:始迁祖尧贤公,行千一,字千炆,元时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宦游南楚,为武昌藩府,始居长沙善化碧湘街,后卜居湘乡。其子舜元,隶籍湘乡涧山、岩前、田坪、草萝巷、围梓山等地。清咸丰10年(1860)始修族谱,1947年三修。宗祠位于渡头坪。班序:尧舜祖宗建,楚继应裕志,太元文芝芳,培时朝相时,骏业昭唐史,鸿图肇吉阳,嘉谋贻有榖,绳武履平庄,勤俭循古训,英豪著令望,宏猷绵奕叶,蕃衍卜龙城。

5、湘乡天堂李氏:始迁祖应祥公,号法雷,行千郎,元授指挥使,宋末避完颜之乱由江西安福县南门迁湘乡托山铁矢荡,不数传而家天堂,衍为莹、芳、鉴、琼、茂、高六支。宗祠在天堂,建于清嘉庆间。族谱始修于咸丰11年(1861),光绪5年(1879)二修,光绪25年(1899)三修。族人分布于湘乡、宁乡、安化、武冈及湖北、四川等地。至1949年,已传20余代。派词:应世仕友必,福德兴文思,元良国朝时,逢时照盛名,代纪传扬久,忠厚启家庭,仁义存心性,由行定克成。

6、湘乡厚峰李氏:始祖应龙公十一郎、应凤公十二郎、应祥公千郎,宋末因避完颜之乱由江西徙湘乡天堂。十余年后,应龙公徙居石狮江托塘寺,为厚峰李氏始迁祖。族谱始修于清乾隆6年(1741),同治9年(1870)续修。班次:应世自有必,万仪峰然

之,声玉朝正洪,添星顺昌炽,燕翼传家久,贻谋启螽斯,仁智存先德,端行定隆兹。

7、湘乡连山李氏:迁湘始祖尧贤公,明洪武间自江西泰和迁湘乡,生八子,第三子舜利之孙明试公迁居珍连十七都连山。清道光19年(1839)建宗祠于两头塘。清嘉庆15年(1810)始修族谱,光绪3年(1877)续修。班序:世志必思廷,万时兴之春,友士尚忠廉,义家传孝亲。泽集勋圭锡,治荣熙载钦,永新焜远鉴,洪业焕堂铭。启后谋贻燕,怀先善庆长,崇文同正典,枝叶竞芬芳。

8、湘乡丰山李氏:始祖文定公,讳迪,字复古,宋代人。十五世孙宣义与兄弟宣仁、宣智于明洪武初年由江西泰和圳上迁楚,宣仁卜居益阳尖山;宣智卜居宁乡高山;宣义卜居湘乡丰山,衍为汝林、汝声、汝魁三大支。家庙于明弘治间始建于丰山瓦子滩,清乾隆间重建于三迁大茅坪,光绪间又建于丰山白沙塘。族谱三修于宋,一修于明,四修于清,光绪29年(1903)八修。三十二派李克常,记名提督。

9、湘乡黑门台李氏:始祖观公,世籍江西南康府星子县,十派支祖升禄公居麻城,十二派祖月敦公派衍光辉、光明、光彩、光勋、光裕五房。辉、明二公徙居辰州等地,彩、勋、裕三公明末清初游历来湘,居湘乡圣岩十九都。裕公无后,彩公居小江清溪街,勋公居高塘坳。明宏治4年(1491)一修族谱,万历14年(1586)、清康熙10年(1671)、咸丰6年(1856)、1913年、1940年续修。宗祠位于湖北麻城亭川乡,支祠位于湘乡大风塅黑门台,建于清乾隆间。派语:观利贞怀常荣用邦,腾升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先世祖泽长,家声定发祥,诗书易孝远,本教万代康。

10、湘乡长塘李氏:始迁祖甫徂公,讳伍齐,明洪武12年(1379)携二子富、贵由江西吉水县大德村圳上迁湘乡,十传至分也公,讳大派,子四:镇无传,镡、银、钰后裔世居一坊沙子江,衍为三大房。清乾隆40年(1775)墨谱未刊,道光9年(1829)续修,光绪15年(1889)三修。祠堂在长塘。班次:伍仲兴馨,万应朝廷,正大光明,定开良正,孝友增庆,仁义笃行,本源深厚,百世齐荣。

11、湘乡佩霞李氏:始迁祖彦龙公,明洪武间偕弟彦虎自江西丰城县湖濛村迁此。清光绪6年(1880)纂修族谱。

12、湘乡车垅里李氏:始迁祖仕虎公,原籍湖南东安县,清顺治初年率子成方、成远、成茂徙居湘乡薛家渡。成远,字圣卿,再迁湘乡石头埠之车垅里。至1949年,已传10代,约300余人。李远公享堂在车垅里。派字:高中仕成文元彦永锡隆。

13、湘乡金薮李氏:始祖胜公,原籍江西丰城湖茫村。始迁祖万俊公,讳伟自,号守静道人,明宏治举人,明末清初升湖广长沙同知,卜居湘乡县鹤后乡金薮。至1949年,约9300多人,分布于永乐湖、山湾、耙石洞等地。宗祠在金薮。一说胜公传二十六世至汝本、汝实、汝性、汝齐兄弟自江西丰城湖茫迁此。

14、湘乡城涧李氏:始迁祖怀德公,字宁仲,宋真宗天禧间由江西省吉州任所升潭州推官,遂家潭州。又七世(一作三世)谏公以后子孙世蕃,居上湘城涧。族人分布于湘潭、邵阳、祁阳、衡山等地。至1948年,已传23代,共11000余人。清乾隆10年(1 745)建宗祠于城涧,今属双峰。清乾隆13年(1748)始修族谱,嘉庆12年(1807)续修,光绪5年(1879)三修。该族名人李嗣亮,康熙44年贡生,著有《天听楼偶兴》十二卷,乾隆时列为禁毁书。班次:先世祖泽长,家声定发祥,善积庆自大,行修业愈光,诗书崇圣训,忠孝绍前芳,运翊清时盛,材储国器良。

15、湘潭枫梓冲李氏:始祖观公,唐御史大夫,其季子贵公于光启3年(887)知潭州醴陵县事,遂由江西丰城迁潭。传二十五世至志兴公,明景泰间葬于十五都四甲枫梓冲。民国间四修族谱。

16、湘潭龙船港李氏:始祖晟公。先世宋时自江西袁州迁居湖南茶陵,二十二派孙德护,字行之,元末时因避难由茶陵砻溪中洲迁湘潭龙船港白石头埠口。族人分布于龙船港、王十万、长沙口。清光绪25年(1899)六修,民国间七修族谱。至1949年,已传25代,共14300余人。宗祠在龙船港。

17、湘潭县城李氏:元至正3年(1343)自江西迁此。

18、湘潭高塘李氏:始迁祖祥公,源出唐西平王晟公第十子宪公,世居江西丰城县,明洪武初大乱甫夷,海内户口繁稀不一,天子诏移民,公乃奉户帖迁湘潭光泽乡高塘村,至五世衍为彦铭(居高塘)、彦聪(居张塘)、彦实(居浏田)三大支。彦铭房十世孙李腾芳,字子实,号湘洲,明万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文庄。1929年九修家谱。九修时后续派名:邦家之光大宗维翰克广德心介尔景福皇恩多士文武是宪昭格列祖永钖祚胤。

19、湘潭白塘李氏:明洪武初年自江西吉安迁此。

20、湘潭河头李氏:始祖宪公,唐西平忠武王第十子,为江西观察使,迁岭南节度使,遂家茶陵之中洲。一说宪公数传至庆远公"知茶陵,遂家焉",后又由茶陵迁至湘乡,再迁至湘潭,时约宋代。而1923年《中湘河头李氏族谱》李光裕序称,李氏系出唐西平王李晟,其后裔宪公定居茶陵,至十二世永量公于明正德元年(1506)迁徙湘乡,旋迁湘潭河头。

21、湘潭营鹏湾李氏:始祖志德公,字敷文,号大庵,明洪武初年自江西丰城县湖茫分支来潭,卜居县南石壁口下之哕凤坡,子

二:茂公为石屏堂支祖;海公为泉湖堂支祖,泉湖堂又开仓岸、红山、社山、书山数堂,宗祠在营鹏湾。明崇祯7年(1634)始修族谱,清乾隆28年(1763)、嘉庆9年(1804)、道光23年(1843)、光绪14年(1888)、1930年续修。派语:(自十派始)嗣逢景大,世锡文明,祖泽源远,万代昌荣,修齐有道,辅国清平,佑启孔厚,克振家声。

22、湘潭白汑李氏:始迁祖华什公,讳裔远,原居江西吉水县城东之立棋山,明洪武初挈家来潭,屯居白汑,传至六派衍为群、岳、禄、辐四房。群房十六世孙徵煦,曾随左宗棠平疆,著有《平定新疆纪略》二十卷,任新疆拜城县知县。清雍正10年(1732)建宗祠于白汑。清乾隆31年(1766)始订墨谱,乾隆52年(1782)、道光7年(1827)、光绪3年(1877)、宣统2年(191 0)、1938年续修。字派:(自十四派始)宗士慎修德家声懋锡光诒谋崇孝友敦本裕贤良笃谨承先泽诗书发后祥人文斯蔚起兰柱允联芳。

23、湘潭长塘李氏:始迁祖友才公,字佐寅,号益斋,明永乐初年由江西吉水县授官解组迁湘,开基于湘潭县易俗乡长塘。族人分布于范家冲、下摄司。至1948年,已传20代,共7000余人。宗祠在王家冲丝草坝。

24、湘潭茶园驿李氏:始祖彦六公,字谦吉,元初由豫章迁安福,至六派祖启源、德源、丙源三公于明永乐初年先后由安福迁湘,开基于湘潭县天衢乡茶园驿。族人分布于茶园铺、茅塘坳、姜畲山门、马家河、板塘铺及华容县、四川彭水等地。至1948年,已传25代,共7300余人。宗祠在茶园铺狮形山。

25、湘潭心田李氏:始祖唐邺侯泌公,传至十五世孙悦来公迁居湘潭松竹坪。又八传至达云,复迁桥头心田。清同治11年(187 2)四修、1933年六修族谱。

26、湘潭韶山李氏:始祖錞公,字伯宗,原籍江西吉州南昌圳上,明永乐5年(1407)奉诏屯田湖南茶陵犁头嘴,三传至椿公于明成化初迁屯湘潭清田乡韶山。族人分布于益阳、沅江、新化、宁乡、湘乡及陕西西安等地。至1948年,已传23代,共1700余人。宗祠在韶山。

27、湘潭高月塘李氏:始祖宗扬公,明代自上元县迁湖南宝庆府武冈州。其孙高公于清顺治7年(1650)迁湘潭县经营白腊行,为迁湘祖。1931年四修族谱

28、湘潭响塘李氏:清康熙52年(1713)自广东嘉应州迁此。

29、湘潭昭山李氏:三三郎传十七世至有伯公迁此。

30、湘潭马河李氏:三三郎传十八世至自祯公迁此。

31、湘潭高岭李氏:湘潭高岭李氏始祖讳受昌公,江右吉安俯吉水县人,元至正时以拔贡官湖广永州零陵县训导遂家焉。昌生三子肇锦、镇、钧。锦、钧居永。镇生必光、荣。荣生伏鑑、住。于洪武二年,由永而卜居潭邑,鑑裔索居中湘,住裔居六都高岭及十二都作江湖,世称高岭李。清乾隆年建宗祠于白鹿冲铺子岭李家湾。乾隆癸未始修族谱,道光庚子再修,同治辛未三修,宣统元年四修,民国二十五年五修。堂号:四部堂。五修族谱将世系班派第三句“忠勤延祖泽”改为“忠良开国运”并续撰八句共六十字以为后世命名之次。大本崇先德,逢时毓俊英。忠良开国运,孝友振家声。源远流咸庆,根深叶自荣。诗书绵世泽,竹帛纪勋名。作福光前代,诒谋启后生。人随湘水秀,风绍吉安清。请网上宗亲提供有关江西吉安吉水和永州零陵李氏的信息,另”四部堂“是何来历?

(8)株洲地区

1、炎陵城东店下、板溪李氏:始迁祖克岐公,宋雍熙元年(984)自江西永兴淦田因避兵乱迁此。次年,其弟克嶷迁坂上(今垅溪坂溪)。后人分居于县城、城东、石洲、垅溪。

2、炎陵城南李氏:始迁祖国右公,元皇庆元年(1312)自江西永兴迁此。

3、炎陵常平乡牛夹李氏:始迁祖正孔公,清顺治9年(1652)自桂阳迁此。

4、炎陵梅冈李氏:始迁祖沧公,清顺治9年(1652)自江西遂川迁此。

5、炎陵水口洞石角头李氏:始迁祖运美公,清康熙中期自福建汀州迁此。

6、炎陵上三都李氏:始迁祖举臧公,自宜章迁此。

7、炎陵七都水口李氏:始迁祖天如公,自桂阳迁此。

8、茶陵李氏:先世于北宋靖康元年(1126)由江西安福迁入高陇龙集。后代散居秩堂安坑、火田五门、湘东九渡等地。

9、茶陵李氏:始祖日余公,江西宜春人,唐时任茶陵同知,离任留居舲舫中洲。后裔徙官溪、滋坑及虎踞黄坪等地。

10、茶陵桃坑李氏:清代自福建汀州上杭迁入。

11、攸县社魁李氏:始祖晟公,十五世孙庆远,宋时自江西宜春徙茶陵。二十世孙祁公,字一初,号希蘧,又号危行翁,籍茶陵砻下。次孙承松,字子温,元至正年间由茶陵徙居攸北今高枧三龙村。生子二,派衍两房。现多聚居在攸县社魁附近,也有散居醴

陵、望城、广东等地。清康熙10年(1670)初修族谱,乾隆14年(1749)重修,光绪5年(1879)三修,1914年四修,1999年五修。行辈:士光万世,盛德传辉,永久发祥,昌泰显耀,鸿建文明,展运才华。

12、攸县烈塘李氏:始迁祖宗四公,字学士,号宗全,广东吴川县教谕,明初自江西萍乡来攸。明洪武27年(1393)卒,归葬萍乡白竹,配张氏,葬烈塘。1940年八修族谱。

13、攸县晏都李氏:三三郎传十九世至宗道公迁此。

14、醴陵李氏:始祖魁公,县之老寨户。至1948年,全族人口30人。

15、醴陵新阳李氏:始祖莹重公,宋度宗景定元年(1260)自江西丰城湖茫迁居渌口镇华观殿侧。四世广益公元大德间迁长沙乌龙塘,七世清甫、德甫复迁醴陵廖家店。八世思忠公,明宣德元年(1426)奠居本邑平桥乡新阳。十世衍为十五房。清雍正5年(1 727)一修族谱,乾隆18年(1753)、乾隆39年(1774)、乾隆59年(1794)、嘉庆19年(1814)、道光14年(1834)、咸丰4年(1854)、光绪4年(1878)、1938年续修。族人分布于新阳、大土里、何家冲、观背窟、下湾、茅陂桥、龙窟洲、荷叶塘等地。至1949年,已传28代,共2800余人。族祠在新阳。2005年大房十修。名派:清思永景生,象笏登然土,志大学经文,明光万人纪,敦伦延世泽,乐道继书香,祖德辉宜绍,宗功庆益长。

16、醴陵北城李氏:始迁祖璧公,元大德初年自江西丰城迁此。族人分布于八步桥等地。至1948年,全族人口约7000人。

17、醴陵李家牌李氏:始迁祖庭新公,元至正间自江西丰城迁此。族人分布于攸县、浏阳、四川等地。至1948年,全族人口10 00人。

18、醴陵蕉源李氏:始迁祖定公,明洪武2年(1369)自福建汀州迁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700人。

19、醴陵宏夏桥李氏:始迁祖受甫公,明洪武2年(1369)自江西丰城迁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700人。

20、醴陵妙泉李氏:始迁祖荣松公,明洪武3年(1370)自江西庐陵迁此。族人分布于三刀石、君子桥、攸县、萍乡。至1948年,全族人口3000人。

21、醴陵李家坪李氏:始迁祖缔徽公,明洪武初年自衡阳迁此。族人分布于豆田、长水、里都、盐山。至1948年,全族人口10 0人。

22、醴陵新阳嶝上李氏:始迁祖作肃公,明洪武初自江西迁此。族人分布于南城外流碧桥。至1948年,全族人口100人。

23、醴陵三都李氏:始迁祖兴坚公,明洪武初年自江西临川迁此。族人分布于神福港。至1948年,全族人口900人。

24、醴陵河夹垅李氏:始迁祖开凤公,明洪武间自江苏迁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200人。

25、醴陵富里李氏:始迁祖淑一公,讳文贤,字宗敏,明永乐间由江西萍乡车田迁居醴陵东乡富里。清康熙29年(1690)始修族谱,乾隆39年(1774)二修,嘉庆24年(1819)三修,咸丰9年(1859)四修,光绪23年(1897)五修,1940年六修,时男女丁口5300余人,1997年七修,时男女丁口11595人。字派:文用单大万,春单当嘉登,国正天心顺,枝青发秀昌,传家惟孝友,绍绪盛才良,善积祥恒集,名扬庆益长,宅仁居道义,衍富祖留芳。该族名人李传信,原清华大学党委书记。

26、醴陵枧头洲李氏:一代祖晟公,二十一代景初公,居萍乡长丰里,生六子,文贤徙醴陵富里,文汉、文秀、文从失考,文祥徙萍乡车田,文署于明洪武间徙居醴陵双江口,拓业大石塘,卒葬枧头洲。子四:楚诚居大石塘;楚训居杨林塘;楚谟居渌石塅;楚谥居坛头园。至1948年,已传24代,共4620人。宗祠在东乡枧头洲。清康熙3年(1664)始修族谱,乾隆49年(1784)、道光8年(1828)、同治2年(1863)、光绪28年(1902)、1939年、1991年续修。字派:(自八世始)学思士之日正遵朝廷人才华舒秀锦经纶应运昌忠武承先志恢宏载锡光。

27、醴陵西塘坪李氏:始迁祖荣集公,明洪武间自江西万载迁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1000人。

28、醴陵山李氏:始迁祖子贵公,字文忠,原籍江西省丰城县,明洪武14年(1381)由江西徙楚南之长沙,卜居里仁坡,后又徙醴陵山。族人分布于北乡枫树桥、李家冲、山、杨坑及萍乡秋江等地。至1949年,已传20代,共2000余人。宗祠在山李家湾。

29、醴陵乌石李氏:明宣德间来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100人。

30、醴陵齐家村李氏:始迁祖时庵公,明正德贡士,官醴陵教谕,遂自四川巴州籍醴陵齐家村。

31、醴陵小林桥李氏:始迁祖国捷公,明天启间自福建建宁迁此。族人分布于沩山、大冲、赤竹岭、白羊田、漏水坪。至1948年,全族人口1000人。

32、醴陵李家村李氏:始迁祖安仁公。族人分布于攸县。至1948年,全族人口约300人。

33、醴陵清水潭李氏:始迁祖合盛公,清顺治初自广东兴宁迁此。族人分布于鳌塘等地。至1948年,全族共514人。

34、醴陵北乡杨柳冲李氏:始祖木德公,福建龙岩人,宋朝人。传十五世至常秀公,于清康熙间奉母来浏,居南乡翟家湾,旋卜

西乡黄茅冲北冲,后再迁醴陵北乡杨柳冲筲箕坡。裔孙散居浏阳、醴陵及江西萍乡等地。

35、醴陵清潭桥李氏:始祖火德公,宋时由福建宁化李家坊迁上杭胜运里丰朗冈。传至十六世孙季翀,于清康熙13年(1674)挈家自闽迁醴东清潭桥。

36、醴陵清潭桥李氏:始迁祖应祥公,清康熙13年(1674)自福建上杭迁此。族人分布于沩山、姜湾、老鸦山、漏水坪、转浦口。至1948年,全族人口1200人。

37、醴陵氽鸡垅李氏:清康熙间自江西吉安迁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共22人。

38、醴陵湖下里李氏:清康熙初年自广东长乐迁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共351人。

(9)永州李氏

1、祁阳陶阿村、石鼻头李氏:始迁祖德进公,原籍江西庐陵,初迁常德武陵之梅泉,元末再迁祁阳,始居陶阿村,继居石鼻头,后嗣移居观音滩、大忠桥、萧家村等地

2、祁东松树岭李氏:始祖茂隆公,五代时由江西泰和迁邵阳中乡萧家园,其后嗣迁今乔木堂上松树岭。

3、祁东杨梅李氏:始迁祖吉甫公,明洪武初年率三子元卿、光卿、廉卿从邵阳城福迁移祁阳杨梅(今属祁东)。元卿后嗣分居白水、丙溪冲、湖塘东村;光卿后嗣分居油塘、白地市(今属祁东)、甲子桥、李家湾、丝塘、鱼子桥、云盘甸、紫山冲;廉卿后裔分居洪桥、石牌江、朵云山、原山町、大营市(上两地今属祁东)。

4、东安阴陂庙李氏:始祖忠公,字信甫,元末时由江西庐陵县宦湘,开基于永州府,卒于任,子仁卿、弟清甫始迁居东安清溪观,再迁阴陂庙。族人分布于紫溪乡等地。至1949年,已传23代,共1700人。宗祠在阴陂庙。

5、道县寨子脚李氏:始祖荣胜公,原籍山东青州苦竹洞上颈滩。因兵燹年荒,洪武年间光恩公、光惠公来湖南永州府道州之西卜居。未几人繁地隘,乃另居于罗汉神后之虎形山,五代已成盛族。分布华岩、寨子脚、桐溪尾、下长兴洞、社湾、乌家山、马垒、陡岭、上追塘等村。

6、宁远下灌李氏:始祖道辨公,字严明,原籍陕西省临洮府狄道县,南齐永元元年(499)为开拓南蛮大使,后卜居九凝山之麓沐堂。十六派祖郤公分居该县黄村尾。二十一派祖永旷公再自沐堂迁宁远舜陵乡下灌。至1948年,已传56代,共5000余人。宗祠在下灌。

7、宁远舂陵李氏:始祖千护公,字守真,宋时由江西吉水县谷村因授桂阳郡守迁湘,开基于嘉禾县大塘头村。二十一世祖永功公由大塘头迁居宁远县黄马砠。二十四世祖希斋公再迁舂陵乡礼士湾。族人分布于左家、坝子头、广头、三文洞、普落洞、长岭上、寒潭、茹子园、花桥等地。至1948年,已传24代,共万余人。宗祠在礼士湾。

8、江永三元宫李氏:唐元和年间从永州迁来,后分脉黄甲岭。

9、江永洞美李氏:原为里姓,明代落居洞美,为避官府追杀,附李家尾姓李。

10、江永井边车田李氏:祖籍千家峒,元朝遭兵乱,徙往江华,后从江华大林江迁往车田定居。

11、江永上江圩朱家湾李氏:祖籍千家峒,元大德9年(1305)遭洗劫,逃往广西,颠沛流离,徙灌阳,迁富川,移居江华车下、小源。后于元至元元年(1335)迁回永明朱家湾定居,后分脉黄甲岭油榨屋。

12、江永夏层铺李家尾李氏:自称祖籍千家峒高山岗。元大德9年(1305)为避兵乱,迁山东青州,数代后迁道州(今道县)统里源居住数代。至幼一公幼二公,迁居永明分石岭。五、六代后又迁永明十五都夏层圩(今夏层铺)李家尾定居。后又分脉底铺、洞子上、冷水铺昔形塘等地。

13、江华瑶族李氏:先世由千家峒迁桂林省平乐府富川县连山乡七都八界岭铜盆村,于元末之时迁江华南区苍梧乡竹子尾宿按子团。至1949年,已传32代

14、零陵地区李氏

(1)祁阳李姓有两支:一支始祖李吉甫,明洪武初,率三子元卿、光卿、廉卿从邵阳城福迁祁阳梅塘(今属祁东);元卿后嗣居祁阳白水、丙溪冲、湖广东村;光卿子孙居祁阳油塘、鱼子桥、李家湾,文明铺区的云盘甸、紫山冲,今属祁东白地市区的苍江桥;廉卿后嗣居洪桥、大营市、石牌江、原山甸、朵云山(均属祁东)等地。另一支始祖李德进,原籍江西庐陵,初迁常德武陵的梅泉,元末再迁祁阳,始居陶阿村,继居石鼻头,后嗣移居观音滩、大忠桥、萧家村等地。

(2)宁远李姓也有两支:一支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萧临洮),南齐东昏侯(萧宝卷)永元二年(500),李道辨为南道开拓大使、荡寇将军,奉旨征瑶而来宁远,因感南齐政局动荡,目睹宁远山水秀丽,遂定居木塘,其子孙居今宁远下灌乡、湾井乡的久安背、东安头、田心等村落。另一支祖籍陇西,后唐时随祖李千护由江西吉水初徙桂阳,次徙嘉禾,后徙宁远,称“西平启”派,初居逍遥岩,后分居

礼仕湾、保安、禾亭、中和、冷水、神下等地,下灌和礼仕湾两村是宁远李姓人口集中的地方。道县李姓始祖李荣胜,原籍山东青州苦竹洞上颈滩人,因兵燹年荒于明洪武年间其后嗣李光恩、李光惠偕妻室迁道州城西,未几移居于罗汉神后虎形山,至五世已成望族,子孙居于华岩、寨子脚、桐溪尾、下长兴洞、社湾、马垒、陡岭等村落。

3、蓝山李姓两支:一支与宁远李姓同始祖,系李千护之后裔,居洪观、早禾、楠市、总市、龙溪。所城等乡镇;另一支始祖李文卿,江西泰和县人,初迁衡州,于元至正十年(1350)再迁蓝山士市乡新村、马袅等地。江永李姓与道县李姓同源,系从道州迁入永明

4、1995年统计,区内姓氏人口数量居第一位的为唐姓,第二为李姓,第三为陈姓,第四为张姓。4姓人口之和达53万余人,占全区人口10%。以行政区划为界,零陵县(永州市和冷水滩市)191姓,祁阳县374姓,东安县391姓,道县168姓,宁远县225姓,江华县165姓,新田县167姓,蓝山县273姓,江永县256姓,双牌县191姓。(《零陵县志》)

湖南安化邓姓李氏(益阳)

其先祖是唐后主李煜第八子,后唐邓王李从镒的儿子,据说,今湖南安化县的邓姓,是唐朝宗室李天和的后裔。李天和的后裔为什么会改邓姓呢?这要从南唐的灭亡说起。南唐的最后一位皇帝李煜即位后,南唐国运已朝不保夕,李煜知道即将亡国,而又无力挽回大局,只好终日饮酒赋诗,沉溺于声色。开宝八年(975),宋兵攻陷金陵,李煜被俘,南唐终于灭亡。国亡之后,南唐宗室后裔成了宋朝的捕捉对象,为了逃避亡身灭族之祸,诸王纷纷出逃。在当时侥幸逃出的宗室诸子中,有李天和。李天和是李煜第八子李从镒的儿子,李从镒被封为邓王,李天和就以其父的封号“邓”为姓,隐居民间。就这样,李天和传下了湖南安化县一带的宗室李氏。尽管李姓被改成了邓姓,但其宗族之源仍归于陇西李氏。

补充湖南永州李氏

15、嘉禾李氏:远祖晟公第十子宪,为岭南节度使,宪生游,封宜春侯,遂家宜春。游子丕生遵,徙居吉水高村。遵子华生唐,后唐天成2年(927)徙居吉水谷村。唐子三:千护、千秋、千林。千护公任桂阳郡守,先居桂阳城南,后迁于富乐乡星溪大村(今属嘉禾),子孙散居湘南桂阳、宁远、嘉禾、新田、临武、蓝山、道县、郴州、宜章等县。1935年纂修通谱,主修人李抱冰,名韫珩,曾任湘军第九混成旅旅长,国民革命军十六军军长,2001年续修通谱。通谱派行:(以元公为一代,自三十一代起)造物资陶铸,民彝气至刚,经纶襄育煦,基序溯源长,高峻赓崧岳,睦雍颂棣棠,谋贻绵燕绪,宝鼎祝馨香。

16、嘉禾李氏:始祖千林公,宋代江西吉水人,随兄千护宦桂阳而定居于此。后人分布于山斗、垣斗、水坪等处。

17、嘉禾大村李氏:始迁祖千护公,五代周时由江西吉水迁平阳星溪(今嘉禾大村)。至1930年,凡44户,男109人,女110人,共219人。

18、嘉禾小枧李氏:始祖千护公。始迁祖祖志公,由嘉禾木湾迁行三殿,再迁小枧,承刘胜甫之业。至1930年,凡99户,男20 1人,女184人,共385人,族人分析新屋场、马鞍江。

19、嘉禾门头李氏:始祖千护公。明时,均仕公由茂城(嘉禾别名)翰坛坊迁此。至1930年,凡105户,男229人,女196人,共425人。族人分布行三殿、桐梁桥。

20、桂阳荷叶李氏:始迁祖千护公,北宋开宝年间中进士,授桂阳郡守,始居富乐乡星溪(今嘉禾县境内),后安家荷叶(今荷叶乡)。

21、宁远舂陵李氏:始祖千护公,字守真,宋时由江西吉水县谷村因授桂阳郡守迁湘,开基于嘉禾县大塘头村。二十一世祖永功公由大塘头迁居宁远县黄马砠。二十四世祖希斋公再迁舂陵乡礼士湾。族人分布于左家、坝子头、广头、三文洞、普落洞、长岭上、寒潭、茹子园、花桥等地。至1948年,已传24代,共万余人。宗祠在礼士湾。

22、蓝山李氏:始祖千护公,江西吉水县人,于五代后唐天成2年(927)迁桂阳星溪(今嘉禾县星溪)。千护生五子,后裔陆续迁来蓝山,散居洪观、楠市、总市、龙溪、所城等乡镇。

23、新田道塘李氏:始祖千护公,字守真,宋开宝年间由江西吉安府宦湖南桂阳,开基于嘉禾县富乐乡里溪,族人分布于新田、嘉禾、宁远、蓝山、桂阳等地。其十六代孙明夫迁居新田县长信乡道塘。至1949年,已传23代,共1000余人。宗祠在油草。24、新田李伸志村李氏:始祖千护公,字守真,宋代由江西吉水县宦湘,开基于湖南嘉禾广发乡大塘头,后裔迁居新田李伸志村。至1949年,已传39代,共402人。

北岸李氏由来

1、我祖宏远公字沅长,李氏78世子。生于南宋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殁于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官举为廉,世居江

西吉安府庐陵县,宋末为避辽之乱于1264年携带昆仲,徙居郴宜北岸居各寮。

我始祖徙至澄江河边,停船泊岸而居,故名泊岸,因泊北皆意讹为为北岸,今方言称泊岸,玉水河自南而北在此相会,河水清流如镜,故村后具有一堆谓之澄江堆,此堆为祖创之地,于1545年建一庵谓之澄江庵,又称永镇庵。

字辈排行:人恒德于光亨福昌济时代应守宗昭延嗣邦传汉正孝万千淳风可尚崇厚为先

1806年修定三十二世,1933年第六届修定家谱继续四十世,改四字为五字,取五代同堂之意。

字辈排行:天才育良俊豪雄绍英贤文章超群士武勋耀楚元经论建国典诗书述圣言善泽隆景泰嘉谟永承宣

前人说:人恒德于光亨福昌济时代应是争老屋而增添的。我们始祖世居江西吉安府庐陵县高焕头,逃难来北岸定居,我祖守身公(13世)带侄十个,长房住北岸,二房旁住北岸寨冲、高粱凹,现迁笤箕塘新寮里,四房洞江、洞江寮,五房留田、油菜寨,六房回老家,七房马头庙远弯井,1995年又归宗,八房竹江、尖角山、汉塘,九房十房大曹家车机头。北岸庙堂是灵感庙,仁恩福主十三公。

2、湖南郴州宜章水北岸李氏外出一览

李百琦:百琦公:字君玉,生于元朝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丁酉年三月十四辰时,殁于至正十八年(公元1359年)戊戌年十月十二日。时年62岁。由拨贡荣登仕途,任教谕于韶州府,历十二载。排行:百世年千万文武安邦守于浩居中一方知思可久继序从兹发科甲承诗斗积善流泽远齐家惟孝友

四川地区李氏字辈谱

四川南部:朝元先庭维仕林,文昌定国胜聪明. 四川南部:德、安、明、越. 四川南部:元天怀春清洪公树四川南部:繁昌仕禄永,九华国文章. 四川南部:铸长品大,朝毓繁昌;世禄永久,华国文章. 四川阆中:德玉先朝正,文章华国清. 四川阆中:上仲孟季,文治玄邦;世必有子,国应宗昌;远法近守,永正贤良;道崇德盛,厚笃伦常;恢弘先志,启迪辉光. 四川南充:才、成、德、思、克、季. 四川南充:永华春茂,其本承田. 四川南充:永世正昌云,春光元天子,文武登大庭. 四川南充:云开长远逸,永简南封庄,文声庭而参,荣仕芳秀年. 四川仪陇:昌、林、云、世、代、茂、忠. 四川仪陇:从忠明远柱,敦后得安康. 四川仪陇:中、正、大、光、明、本、根、维、新. 四川仪陇:亨本耳书德,棋太培修文;怀芳中俊仕,万有一家春. 四川仪陇:上时正元国,民廷体大全;忠昌为贵显,有至永登连. 四川营山:贵德子祺相,...;文春开国成,家祥树新远. 四川西充:*****光大辉明远,家清世泽灿 四川遂宁:大友文明正,福寿永康灵. 四川遂宁:世太兴隆顺,高明政佩天. 四川大竹:大宗尚世,成占一明;朝献祥瑞,代笃忠贞;汉茂元赞,普育俊英;培仁树德,本立道生. 四川大竹:成占一明,朝献祥瑞,代笃忠贞;汉茂元赞,普育俊英;培仁树德本立道生. 四川大竹:克、昌、天、祚、在、德. 四川重庆:谷在种子思,受遇加上文,承先启后光;忠孝必然芳,奇策丹廷现,祥开彻祚昌. 四川温江:国家之祥,永世其昌;文武克建,久奉朝堂;遵字更名,吾宗高清;祖传下代,湖北麻城. 四川奉邑:光国玉之大,忠孝家传远;诗书启象贤,科名鸿世绪;盛泽卜长年. 四川广汉:光、明、庭、中、出、英、才. 四川定远:光宗扬祖,隆盛荣昌;正家治国,贤孝纯良;才能增益,道德深长;久存世泽,永绍书香. 四川德阳:桂仁才怀再,富思应文宗. 四川德阳:开国弘基干……明成本绪连业. 四川德阳:世登春城之,国正天心顺. 四川德阳:国正天心顺,家和祖泽祺;锡康钟福禄,茂本载辑熙;耀武隆奕叶,洪英长孙后嗣;青. 四川内江:桂荣盛昌茂,征应念仕升. 四川内江:万十一本清新,善良如自纯休. 四川内江:国正天兴顺,道德传家良;学士登魁首,荣华万载香;光宗思继述,世代发籍长;久远绵祖泽,永赖振纲常. 四川内江:华源文师,宗祖仁庭;永达逢茂,先安帮国;存德本良,立忠尚正;手绍道学,世延浮应. 四川内江:石友应文正,在鸣声远传;诗书宽玉后,忠孝永光前;道德开泰运,荣耀显朝庭;爵禄登上品,高攀启贤成. 四川内江:世有义文正,在红声远传,诗书宽玉后. 四川内江:仕友成耀,永光先德;朝廷鼎觉,集中春登. 四川内江:诗书誉厚,乐道真荣;前途达远,卓尔超群. 四川筠连:汉朝宗祖,贵义必荣,子思文廷. 四川广安:洪才正邦国,为本中大道,俊秀树明庭,荣华富贵春 四川广安:恩、大、忠、义、长. 四川岳池:文松逢先新林芳,时振飞继生元良,健代荣华永世昌.

贵州李氏字辈

贵州省李氏字辈

————————————————————————————————作者:————————————————————————————————日期:

李氏字辈【云、贵】 贵州省江口县桐木董李氏字辈: 时思本宗,万世兴隆,茂昭祖德,永代云昌,家传逢盛御,士克树经光,汝继超明彦,中华要国强。 贵州毕节:安邦正国友,崇碧发万春。 贵州李氏:邦、应、世、忠、天、美。 贵州务川:炳……锦泽楹辉,义忠红灿。 贵州李氏:财发兴隆茂,林应登文朝。 贵州李氏:长文兴庭,志有发光。 贵州李氏:昌、鸿、百、代、兴。 贵州李氏:朝应纯中克,元文天必德;家兴定永长,荣显达邦国。 贵州李氏:朝忠德从,龙发义长。 贵州李氏:崇孝阳衡,文忠武烈,正大光明。 贵州遵义:从仕延应怀,玉明大尚显;宗清平宣忠,富贵春栋良才。 云南李氏:丛文明众世,清春朝安顺;义自正乾坤,长能胜记清。 贵州李氏:崇孝阳衡,文忠武烈,正大光明。 云南李氏:传家孝友,经国文章,明成得宁。 贵州李氏:春贵文成本,应朝发家祥,世德行正显,恩光锡永长。 云南楚雄:春、仁、应(映)、才。 贵州纳雍:春文材草应(如)正廷,玉书发毓百世兴。 贵州遵义:大凤昌文松,子金尚仲廷;时启维朝国,成世有荣升。 贵州湄潭:大洪德国珍,玉文学光廷,开元均仁庆,繁宗成龙海,树立永远长。 贵州贵阳:大世光应枝,树荣次第开;庆云呈祥瑞,麟凤坠玉阶。 贵州遵义:大忠攀廷贵,广德布星名。

贵州大方:代千美远应,朝阳向世廷,占柏仕春泰,开鸿会兴芝,玉雁绍惟树;腾佩润发光,安昌责庆复,龙飞榜忠从,盛德镇万学,凤起大儒天,彩进华荣志,境尚宣秉长。 贵州荔波:道、德、起、明、星。 云南镇雄:道千凤龙堂,金玉满起场;天德维庭泰,绍正子文方。 贵州六盘:道宗琼先文希水,国朝宝树永如云。 贵州施秉:登梦朕圆宏世,可明光照九族。 贵州黔西:登尚国正天,永庆道德仁;奎隆芝兰绣,辅佐定超群。 贵州遵义:登文春国秀,维仲天朝元;云光开玉树,福禄永远忠。 云南水富:发、家、仕、林、汝。 贵州纳雍:发、应、兴、龙、照、永、方。 贵州凤冈:芳安明世永,藩再天成文;仕朝忠可应,先之维国廷。 云南昭通:方龙柏翠国,文元为堂珍,英贤毓朝秀,兰桂永家声,清去登高富,光发远万年,天和思泰应,俊德建克宗,大成定兴邦,仁怀宣开祥;肇庆启道学,康达显壁扬;君正明瑞彩,义智仕泽长;孝顺能昌盛,良善全世先。 云南曲靖:福本迎国光,仙朴平鹏扬;春芬崇根茂,德永济朝唐;居家承孝友,盛世选忠良;克昌纯祖武,鸿文绍宗繁。 云南会泽:福泽传万世,平明永德顺;文武安天下,中华本卫尊。 云南昭通:高显应明宗,祖先持维茂;文绍仕朝廷,永远万世兴。 贵州李氏:光春庭怀永,世大正成昌;本志先宗茂,年念少贵芳。 贵州遵义:光辉应正国,朝世学华文;大中攀庭贵,广德布生明。 贵州六枝:光天化月照,鸿先喜泰尧;才发兴隆茂,林应登文朝;忠厚传家远,开祥重得尊。贵州李氏:光、现、兴、斗。 贵州大方:广芳天甫坤应文,占永朝中正泽庭。 云南昭通:广开仕德停,源发武陵声;仁孝昭扬豫,显荣万启廷;林之先洪明,亮元思泰清;缙绅观上国,一统富贵春。 贵州开阳:贵光可怀仁,再知昌盛清;大宗世荣茂,明德永维新。 云南永善:桂、元、世、大、洪、恩、宗。 贵州东部:国、大、荣、昌。 贵州李氏:国世贞天祖,永远佐朝廷。 贵州李氏:国正天兴顺,官清民自安;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班有好几个同学姓李。他们常开玩笑说:“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有一次听老师说,姓氏是一种文化,很值得研究。于是,我们几个姓李的同学对李姓的历史和现状作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中华姓氏的书籍,阅读报刊,上网浏览,了解李姓的来源和李姓历史名人。 2.走访有关部门,了解李姓人口和分布情况。 3.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李姓的名人故事。 三、调查情况与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涉及的方面具体内容 书籍、报刊李姓的来源传说李姓的直接来源是商朝官名——大理。外族的改姓也是来源之一。李姓在唐朝发展为中国第一大姓。 书籍、报刊、教科书历史上的李姓名人李耳、李冰、李世民、李白、李清照、李时珍、李自成、李大钊…… 上网李姓人口数量据统计,目前李姓人口总数已超过一亿。 爷爷的讲述李姓族谱在福建连城县蓬峰镇的文川,保存着一本90卷之长的李姓族谱。 ………………

四、结论 1.我国的李姓源远流长,传说东夷组首领皋陶曾任尧帝的大理官[掌管刑法的官],其子孙以官名为姓,即理氏。商朝末年,理氏改为李氏。唐朝时,“李”为国姓,从资料中发现,唐朝开国元勋中,有诸将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因立功被皇帝赐予李姓。我们认为,大量别的姓氏改为李姓,是李姓在唐朝成为第一大姓的主要原因,这也为后来李姓人口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2.在历史长河中李姓人才辈出。有春秋末期思想家李耳,战国时期水利专家李冰,唐太宗李世民,大诗人李白,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明朝药物学家李时珍,明末农民军领袖李自成,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我们为李姓祖先创造的辉煌感到自豪。 3.李姓是当代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据统计,李姓人口总数超过一亿。

湖南李氏字辈谱

湖南李氏字辈谱(郴州、永州、娄底、涟源(娄底)、怀化及湘 西地区) 添加时间:[2008-9-18] 点击数:453 01、湖南郴洲:高曾衍庆,祠依维凡; 02、湖南郴洲:高中燕顺,次依维方; 03、湖南郴州:世、永、英、雄、茂; 04、湖南郴州:福禄加增,茂承先志,绍启正英; 05、湖南郴州:国泰永安宁,荣华光宗祖,富贵远传名; 06、湖南郴州:百世年千万,文武安邦守,于浩居中一,方知思可久,继序从兹发,科甲承诗斗,积善流泽远,齐家惟孝友; 07、湖南江华:火朝神州旺,历代有贤良,念祖光前辈,嗣孙裕后昌,积善修馀度,诗书集锦章,奋发求知识,科学新海洋,平生宜廉洁,严正立纲常,振兴伟中华,国泰民安康,居家崇勤俭,仁和福禄长,睦邻恒忠信,文明礼义邦,史成传寰宇,万世永流芳.; 08、湖南江华:金文向光堂;铬甫树熟芳; 09、湖南资兴:伯本楚象廷,邦鹏必叟中,厥亨利熙成;德决师仕,克廷春应永,洪希正万元,文章昭宇宙,德业显乾坤; 10、湖南资兴:焕炳昭文盛,高标步武清,联芳咸嗣美,万禩永扬声; 11、湖南资兴:龙门英俊显,应启朝廷兴,组绶荣湘楚,儒冠振凤城; 12、湖南资兴:毓秀钟灵,焕彩含芬,蔚为国华,世代流馨; 13、资兴凤凰:景仲朝必彰,子仕宦廷光;孙贤荣显贵,福禄远奇昌;世永英雄茂,才高道义良;德崇通达泰,学广姓名香;传家敦孝友,经国著平康;志继元科振,功垂善庆长;派衍廷南楚,支分自豫章;声称扬云梦,令誉播潇湘;

14、湖南桂阳:有、本、光、宗、耀、祖、文、章; 15、湖南永兴:才贵有子,胜文朝家;宗堂永振,万代恒昌;荣华世绍,思维向善,福自流长; 16、湖南宁远:登、厚、福、基; 17、宁远灌溪:仁麗國如士,鍾秀恒崇德,茂聞仕普複,時景允大萬,光應昌先發,啟隆長繼春,乾坤開泰運,賢達品玉京。(李春瑶提供); 18、永州祁阳:登三成必,定国安邦;兴崇仁让,永绍前光;代宗俊秀,世庆明良; 19、祁阳洪山:方际其昌大,材良映朝兴;本支发祥懋,兆启士斯文;立学光宗祖,家传瑞秀宾;声华成世德,孝义一庭荣; 20、湖南祁阳:庆子海真世,延文天一登;三奇正士志,维明大有成;朝国昌顺应,中和希颜仁;长茂纯如玉,伯仲时可兴; 21、湖广祁阳:必定安邦兴,进位朝相祚,盛世重才能,思去恩远固; 22、湖南祁阳:可登大任,世际明良,元宝大通; 23、湖南祁阳:清树辉垂锦,求荣耀在钧,深根熙致铄,康乐焕时银; 24、湖南祁阳:千思胜绍文,才仁义志信;国正天心定,邦家大有成; 25、祁阳李氏:千道志讳文,万理尚国洪,春三正大光,明克本有成 26、湖南桂东(西平派字辈):(唐):廿八徙古酃,忠邦及元廷,天锡英公厚,仲国继仁敬(上自李晟公始每字一辈);(明清):仕正高遴选,均举惟斯文,斋廷时焕发,朝楚作良臣,应会春秋榜,联科定显名,书香承祖烈,经济绍前勋……; 27、桂东城南:本根培植厚,滋润在元良;福蔭钟奇秀,经畬蔚翠芳;鸿材柱楝大,受作梯航;枝业能留意,咸分上苑香; 28、桂东城南:陇郡源流远忠武肇,西平谷村分节振洵,成庆一仁友必仕鼎,正阳学汝维世囗堪承继,善长自发辉; 29、湖南桂阳:有本光宗,耀祖文章; 30、湖南永州:子、学、生、尚;

李氏字辈

李氏字辈 1、连云港李:爱国家宜,世德怀忠,作善兴宗。 2、某地李氏:安帮定国尊文武,永佐朝廷世代兴。 3、四川川东:安、邦、定、乾、坤。 4、贵州毕节:安邦正国友,崇碧发万春。 5、某地李氏:安、邦、定、太、平。 6、山东东营:安、长、道、德、传、先、进。 7、湖南桃源:安凤应之文,世学大登元;邦国朝廷启,逢仁必耀宗;自任开丕显,含芳继景明。 8、某地李氏:安、芳、君、贵、宝。 9、四川绵阳:定、国、安、邦、遵、文、武。 10、重庆李氏:安吉星,广华永,远出达。 11、某地李氏:安、居、端、详、传。 12、湖北钟祥:安居乐业,玉合同情;炳忠执正,开国盛家;后世称明,得必有邻;龙光燕喜,康祥云集。 13、山东济宁:安、庆、祥(洪)、云、兴、秀。 14、嵩浦李氏:安然定立,发达明尚;世从卿良,士民文崇;帮家丕治,允伯叔宗;圣君有庆,万国时雍。 15、江苏李氏:安、永、怀、瑞、兴、启。 16、某地李氏:保长朝承存,定东福公冠;广国翰弘华,嘉建锦康钟;明兴强青全,江瑞润尚韶;首天维文祥,贺学周彦应。 17、某地李氏:保、公、同、维。 18、江苏泗洪:保开培长怀,青修光祖德,自如永定玉。 19、山东蓬莱:宝、树、世、业。 20、缙云李氏:保义廉千万少迁,仁次连洪入云边;英芳茂盛荣华显,广大安康福寿昌;道德崇高元敬让,慈祥敦厚本温良;贤明忠肃宽和裕,信义贞诚俊哲光。 21、吉林长春:保兆长子景玉。 22、某地李氏:宝、玉、凤、振。 23、某地李氏:宝元世大,庭基效尤,宏毅四海,---方正。 24、湖南桃源:邦国朝廷启,逢仁必耀中。 25、某地李氏:帮国振香树,东风雨润芳。 26、湖北李氏:帮、国、之、贞。 27、某地李氏:邦、国、永、宗、传。 28、重庆万州:邦家必达,龙诚飞将。 29、湖南浏阳:邦家延炳运,经业式培基,锡晋昭芳泽,荣因兆代期。 30、合肥撮镇:邦家有道,廷应朝承;功崇惟志,业广在勤。 31、湘潭高塘:邦家之光,大宗维翰;克广德心,介尔景福;皇恩多士,文武是宪;昭格列祖,永钖祚胤。 32、贵州李氏:邦、应、世、忠、天、美。 33、江苏李氏:邦、正、朝、兴、国。

李姓历史来源、家族名人

分布地区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赵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襄城郡:南北朝时北魏于县境置钟离、襄城、陈阳、石马诸县,分别属南襄州、西淮安郡和襄城郡,今城关镇为当时的襄城县治,以后历为州治、县治。治所在襄城(今河南襄城)。江夏郡:西汉高祖时设置,治所在湖北安陆(今湖北安陆),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安陆、云梦、应城,及孝感、汉川、汉阳、黄陂一部,辖区涉及今孝感地区及河南光山县、新县西部、信阳市东部、淮河南部一带地区。梓潼郡:汉末刘备分广汉郡置梓潼郡,治梓潼(今四川梓潼)。范阳郡:秦朝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定兴县一带。梁郡:梁郡本为梁国,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砀郡,治所在淮阳(今河南商丘),下辖八县,其范围包括今河南商丘、虞城、民权及安徽砀山、山东曹县诸地。三国曹魏时期始改为梁郡,南北朝宋国定为梁郡,移治下邑(今安徽砀山)。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 历史来源 「李」源出 一;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出自「嬴」姓。皋陶之后,世为大理(掌管刑法的狱官之长),以官为姓,春秋时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李」为氏,称李耳。二;据「北史」所载,赵郡李氏,为赵将武安君之后,李左车其先也。三;据「魏书」所载,后魏有代北鲜卑族复姓「叱李」氏,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四;唐朝皇室姓「李」,「李」遂为国姓。唐初开国元勋诸将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董,罗,朱邪共十六姓(其中五家为复姓)赐与国姓「李」。此外还有许多家族改为李氏,由此李氏人丁大增。 得姓始祖 李利贞(公元前1069年—公元前992年),原名理利贞,是李姓的得姓始祖,是老子李耳的祖先。上古帝王颛顼之后皋陶后代理徵,字德灵,封为中吴伯,在殷纣王时任理官,因执法如山,忤逆昏君商纣王的旨意,招来杀身之祸。家族面临株连危险。妻契和氏携幼子利贞出逃,到伊侯之墟,饥渴交侵,摘路旁树上果子充饥才得生存。一感李子活命之恩,二为改姓避难,所以理利贞改姓李利贞,后迁徙定居陇西。从此李氏延续万代,繁衍发达而成中华第一大姓。 迁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

李姓是当今中国第一大姓

李姓是当今中国第一大姓,也是世界头号大姓。人口大约有八千七百多万,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就地区而言,李姓在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则少于8%,尤其在东南沿海诸省,比例仅在4%左右。在台湾排名第五位。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并排站在一起,能够环绕地球一圈半。 李姓起源于今河南鹿邑。鹿邑古称苦县,春秋时先属陈国,后归楚国,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即李姓始祖老子(李耳)的出生地。从远祖皋陶到大唐脉裔是李姓由萌芽到壮大的历程。李姓血脉中的12个政权(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58个帝王,无数将相名臣,是中国历史上所建的政权最多的姓氏。李姓为唐代国姓,唐以后蕃衍兴旺,蔚为望族。 考李姓的起源和得姓始祖,归结起来,主要有九: 第一种说法: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木子”救命成李姓。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征,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理利贞逃到陈国苦县,为躲避纣王的追杀,利贞母子隐姓埋名一路乞讨。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因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得姓始祖为李利贞,至利贞十六孙李乾,字敬一,又名元果、其野。任周御史大夫,妣益寿氏,生子耳(即老子)。这种说法最早由唐朝李延寿提出。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第二种说法:指李为姓说。《史记·正义》引《玄妙内篇》云:"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此说以老子为李姓得姓始祖。今鹿邑仍有民间传说,李母怀胎81年,在李树下分娩,李耳诞生时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李母呼道:"我的老儿子",因而名之"老子",老子一诞生就用手指着李树,自认李姓。 第三种说法: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第四种说法: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第五种说法:李树图腾说。直至今天,在我国个别少数民族中仍可找到以氏族图腾为姓的事例。如云南克木人中的野猫氏、水鸟氏和虎氏等。《东夷源流史》:"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为理,后因理徵避难以木子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为野生李,故由理氏培育成为家生李树,并以李树为神树,亦即图腾树。故凡李氏子孙,常于宅旁种李以为象征,至今还保存这个习惯。如李白家有桃李园,唐朝皇宫苑园多植李树。" 第六种说法:源于虎图腾说。此种观点认为李氏图腾不是李树,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陈楚地区的图腾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语"老虎"。龚维英著《原始崇拜纲要》中说:李耳亦楚语,即虎。老子故国陈,灭于楚,故得为楚人。陈属淮河流域,正呼虎作"李耳"。老子

李姓的起源与变迁

李姓的起源与变迁 1、李姓由来 李姓之“李”,最初指的是一种植物――李树,属蔷薇科。李姓的直接来源却是商朝官名――大理。 李姓的来源,与原始人类的淳朴生活习惯有密切联系。最初的“李”指某种植物,如《说文》所云:“李,果也。”李树,属蔷薇科,为落叶亚乔木,高丈余。李子,就是它的果实,球形,至夏成熟,红色有光泽,味酸甜,供食用,一名嘉庆子。 随后,“李”随着汉字形义的推移而与法理、星象等含义相通。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姓,则见于《通志o氏族略o以官为氏》:“李氏,皋陶为尧大理,因官命族为理氏。商朝半年,理征改为李氏。”有人把我国几千个姓氏归类排列,其中以植物为姓氏的,诸如花、草、树、苗、林、木、杨、柳、桃、李、桂等,有一二十种。这可以追溯到远古氏族的图腾崇拜。然而李姓最早的含义却不在植物,而是理官之“理”,至商朝时期才向植物之“李”转化。 从远祖皋陶到大唐脉裔是李姓由初萌到壮大的历程。李姓血脉中的12个政权,58个帝王,无数将相名臣,大多出现在这个时期。 在中国姓氏发展史中,李姓见诸史籍在周之后。《国语·郑语》中的祝融之后八姓、《晋语四》中的黄帝之后十二姓、以及《左传》所载的西周二十姓,都未见李姓。《姓解》也说:“周之前未见有李氏。”《史记》载:“自周有老聃,姓李。” 此后李姓见载逐渐增多。关于李姓的来源,归总起来,有如下五种: 第一,传说中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曾任尧、舜的大理之职(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古字中“理”与“李”相通)。 第二,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或李)为氏。又有老子为

李氏女所生之说。传说李母怀胎81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腑而生,“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此指树为姓,历来被称为“妄”说。 第三,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后代有李左车,其后为李氏。 第四,北魏叱李氏所改。 第五,唐代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等氏因建国有功,被赐李姓。 李氏来源的五种说法中,前三种在《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合为一源,皋陶、老子、李左车为同一世系中的人物。对此,早已有人提出疑问。《升庵集》卷50《李姓非一》中则说得颇为尖锐,认为“陇西之李与唐室之李不同族”,《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圹附会枉撰,媚时之说"。 陈寅恪也曾对李渊的祖先进行过考证,认为李渊的祖先可能是赵郡李氏之后,而不是陇西李氏之后,因其族葬在赵州昭庆县(今河北隆平县)。 由上可知,对于《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所记的世系,世人是有争议的。然而,众多的姓氏学著作中,记皋陶为李姓之祖则是同一的。至于大唐宗室李氏是否不属汉族而为“夷狄”,也无确凿证据,以西凉来断其民族,恐怕太武断。而陇西李氏与赵郡李氏本来就同出一祖,因而追溯李氏之源流,仍不妨以《唐书·宗室世系表》为主要依据。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正是由于唐朝对李氏宗族的考证和详细记载,才有今天李氏宗谱的完整存在,像李姓这样将其族源详细载人正史的,并不多见。这与其他姓氏多为家族传抄家谱、记载族源相比,自然更为可靠、详细。 2.指树为姓 “指树为姓”是李姓生成的最早根源。 据《秘笈新书》引《姓纂》及《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记载:“李氏,帝颛顼高阳之裔。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咎繇(皋陶)”。

李姓的来源研究报告

李姓的来源研究报告 李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李姓在《百家姓》中排第4位。是XX年中国大陆人口第二多的姓氏。但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李姓则为第三大姓。在朝鲜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见姓氏,在朝鲜李姓为第二大姓。 李姓为了区别其他同音姓,常说“十八子李”或“木子李”。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李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 据统计,李姓人口总数超过1亿,占中国总人口的%多。河南省是中国李姓的第一大省。 历史 先秦时期 李姓从形成时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带,春秋时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传的第一个李姓人物。李耳,字伯阳,外字聃,号老子,生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 (管理藏书的史官),是春秋时的思想家和道家的创始人,传为《老子》一书的作者。古书有的说他是周平王时(春秋初期)人,又说春秋末期的孔子曾向他问礼,于是就说他活了160多岁或200多岁,是因为修道养寿才活了那麽大岁数。《老子》又名《道德经》、《老子五千文》,是道家的主要经典,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包含着某些朴

素辩证法因素,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後来唯物、唯心两派都从不同的角度吸收了老子的思想。 据《新唐书》记载:李姓始祖李利贞也是娶陈国契和氏家的女儿,生儿子叫李昌祖,後在陈国任大夫,住在苦县。李昌祖的儿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孙叫李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采邑也叫食邑、采地或封地,是奴隶社会时期帝王或诸侯封给卿、大夫的连同土地上劳动的奴隶在内的土地)于苦县。李硕宗的五世孙叫李乾,字元果,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这就是李耳的父亲和母亲。李耳的後代李宗,字尊祖,在魏国做官,被封于段,为干术大夫。李宗之子李同为赵国大将军,孙李兑为赵相,曾孙李跻为赵国阳安君。李跻有两个儿子:李云、李恪。李恪的儿子李洪,任秦国(在今甘肃、陕西一带)太子太傅,其孙李兴族为秦将军。李兴族之子李昙,字贵远,在赵国做官,封柏人(今河北唐山)侯,後又入秦,任御史大夫。李昙有4个儿子:崇、辨、昭、玑。他们及其後代因分别在外地任官、定居而分出两支:长子李崇,任陇西(治所在今甘肃临洮县)守,封南郑公,为陇西房;四子李玑,战国末任秦国太傅,李玑的二儿子李牧在赵国做官,定居在赵郡(治所在今河北邯郸市西南),为赵郡房。後来,陇西房又分为39房,赵郡房又分为东、南、西3组。 李耳以後,李姓人口逐渐增多。春秋时晋文公(都城在今

李氏宗谱

李氏宗谱 江苏泗阳李氏网络上传,山东莒南东团林李兴校点 李氏宗谱原序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夫家之有谱,所以明世次,别尊卑,辩疏戚也。豈以之示誇祤,侈榮贵,而於族纇之奇哉。每见世人不察作谱本旨,故加文饰。见太始公之自叙,推本黄農,遂尤而效之,務援古昔。動则曰:吾某帝王之苗裔也。吾某圣贤之後昆也。呜呼,何甚謬妄哉!亦大異於狄枢密之不祖梁公者矣。余生长淮楚。缘冯夷肆虐,稽天襄陵者,十有数年。物产湮沉,生计断绝。难籍明经,而铨無期。不得已。流离转徙,浪跡东国。因得纳交於栱翁桥抒○1。 栱翁世居沂郡之东潘○2,以孝友传家者也。少负雄才,抱大志,博览群书,尤好孙吴之言,慕衞霍之烈。杨誉黌序间数十年,数奇不偶,未遂厥志。年逾古稀。乃退守先人之遗業,而楽意田园焉。燕閒晤聚,握手言心,興余竟成莫逆。 余極羡其族姓繁衍,人文蔚起。因询及所徙来。栱翁出一帙相示,乃其籑修之家谱也。余捧览之餘,见其世次分明,尊卑疏戚,秩然不紊。固云善矣,且又直叙本支,绝不攀援古昔聖贤帝王枝叶以为光榮,真得作谱本旨,而有狄枢密不受梁公告身之高义者也。爰極叹服之,谓其逺出世俗之见,不啻萬萬。因僭書数行於谱端,以志景慕之私焉尔。 宗谱弁言 吾宗李氏,明代之先,世系无考。兹欲追续,其请自有明代始乎。常闻建文时,有祖居燕京西华门大木厂○3。曾興修皇極殿○4。後缘靖难兵起○5,隐居沂郡苍山○6之阳庙前村○7,传及四世。正德间,復罹刘六刘七之乱○8。由北直寇山东,流毒郡邑,巢穴苍山,庙前一带蹂躏殆尽。四世祖兄弟五人,各寻生地。继而贼平,长祖復归庙前。 二祖北往居河北安新县三台村——今三台镇。顺治间,有庠生静。一公名曰衷繍者,乃其苗裔也。常一晤叙,因識其宗派焉。 三祖南行居江南之桃园县——即今江苏泗阳县。 四祖创居东潘○9,即余之高祖。是为东潘之始祖也。 五祖卜居日照县马庄——今涛雒,亦尚有遗踪可考。但诸祖睽隔,音问久疏。世次名讳,多不可稽。所可稽者,惟有东潘一脉耳。蓋比盧聚處,相延難及九世,皆可考而知之也。 近因树大枝蕃,流逺派别,且有离群散處者。余恐日久人玩事逺易忘,或失先世之遗传,或紊後来之名分。乃录所见闻,述而谱之,令後人識祖德之绵逺,世代之源流,而罔敢陨越焉。但愧陋劣。故存此以俟有大通明者,文而广之,庶不失李氏之宗谱云。 始祖五世孙煋记

李姓氏起源

李姓氏起源: 关于李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聚集地: 迁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 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台湾李姓排列第五。台湾各地到处都有李姓人氏,即使在人烟稀少的边陲之地,也有李姓的后裔在繁衍。台湾李氏也来自福建和广东。最先到台的地福建人李魁奇,后为郑芸龙所杀。台湾李姓并非一支,第一类是北宋大臣要纲之后称为景仙李氏;第二类是河南李氏称为兑山李氏;第三类是来自宋朝的云南

湖北李氏字辈谱

xxxx字辈谱 001、xxxx: 派衍陇西代象贤,簪缨甲第庆缠绵,南宫归获超今古,兆楚人文极万千; 002、xxxx: 学纪尚书xx,xxxx一争光; 003、xx大冶: 盛仕善朝向,名于尚国华,清(青)龙开泰顺; 004、xx大冶: 善士盛朝相,名儒尚国华,道隆开泰运,功茂起祥霞; 005、xx当阳: 国廷大运昌,道在可洪光;学应陈中志,其家维德良; 006、xx当阳: 世时正宏大,光宗承荣昌;永远传家德,贤名达万方; 007、xxxx: 念千二原德清....,守待锡光,立从端方,云景广应; 008、xxxxxx: 自廷作佳士,光先显桂方;名成扬万国,伟烈克安邦;经书绍祖泽,典训守前章;鸿儒崇道学,贤辅庆明良;树德应徵福,为善宜致祥;凤麟联济美,彦秀振玉堂; 009、xx恩施: 荣华光祖德,文章世代兴,福禄在家庭,寿喜松柏清;

010、xx恩施: 序定垂名,纯品xx; 011、xx恩施: xx世绪,xx美鼎; 012、xxxx: 国尚xxxx,xx世民(明); 013、xxxx: 文章xx,忠厚传家; 014、xx广济: 湘楚煌陞镜,澄梯燮壁鋆,渭槐营陛铸,济柏炽型錀,淑楙烺.......; 015、xx沔阳: xx光祖xx,xx传; 016、xxxx: 圣天玉世,大道隆兴,学孝昌正,永如朝庭; 017、xxxx: xx,思维先烈; 018、xxxx: 贤良为邦上,佐家必xx; 019、xx官桥: 为帮上佐,家必xx,世是贤良; 020、xxxx:

誉、颂、循、良、书、xx、明; 021、xxxx: 为朝左相,必有贤良; 022、xxxx: 书、才、铭、同; 023、xxxx: 公汝从属阶雨柏,奎章鸿绿应师中;仰维显祖成先烈,誉颂循良书纪名;修德广仁掩世泽,忠君为国作帮真;张祥美胜人文茂,长发定生继启英; 024、xx红安: 体、仁、术、xx; 025、xx红安: 业承先绪,德绍龙昌;文章华国,万世荣长; 026、xxxx: 元兴天志四子公,万臣廷承时应发;君世魁先中景,楷连朝圹熙基钟;泰荣耀堪钦永乐,光陛锡汝愁勋远;铭汉辑辉增银潢,树炳均鉴法渠焕堂; 027、xxxx: 天时开泰运,成象景自新; 028、xxxx: 运大,绍祖功业新。忠义莫宏远,诗书逸永绵,仁孝传家久,重德经全贤; 029、xx监利: 宏(音)承(音)贵显,学守尊光;

李姓的来源介绍

李姓的来源介绍 李姓,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大陆李姓来源人口多达9500余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李姓的来源,希望你喜欢。 1、源出嬴姓说 即认为李氏源出嬴姓,血缘先祖为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偃姓或赢姓),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先为理氏,后为李氏。得姓始祖为李利,李耳为十一世。 2、李树图腾说,即认为李姓起源于图腾崇拜,以李树为图腾。 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为理,后因理徵避难以木子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为野生李,故由理氏培育成为家生李树,并以李树为神树,亦即图腾树。故凡李氏子孙,常于宅旁种李以为象征,至今还保存这个习惯。入李白家有桃李园,唐朝皇宫苑园多植李树。 3、源出姬姓(虎图腾)说 商朝时期,有周的同姓后裔,名巴人,居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周武王灭商后,封巴人于巴(今重庆的巴南区)称巴子国。公元306年,巴人在四川建立大成国,史称成汉,这是李姓在中国所建的第一个王朝。有一种观点认为李氏图腾不是李树,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陈楚地区的图腾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语“老虎”。巴

人以虎为图腾,巴语读虎为李,当虎图腾演化为姓时,巴人崇仰汉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 4、源于封赏赐姓与恢复李氏 蜀汉时期,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汉晋时期,北方游牧的少数民族内附,部分匈奴人和鲜卑人随之被赐为刘、李等姓;北魏时期,孝文迁都洛阳后,实行文化上全面汉化政策,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被封为李氏。北魏皇室鲜卑拓跋氏实为汉将李陵后裔。西夏皇室拓跋李氏,唐末时被赐为李氏,名义上是赐姓,实际是恢复李姓,因为西夏皇族拓跋氏为汉将李陵后裔。 得姓始祖 李利贞(公元前1069年-公元前992年),原名理利贞,是李姓的得姓始祖,是老子李耳的祖先。上古帝王颛顼之后皋陶后代理徵,字德灵,封为中吴伯,在殷纣王时任理官,因执法如山,忤逆昏君商纣王的旨意,招来杀身之祸。家族面临株连危险。妻契和氏携幼子利贞出逃,到伊侯之墟,饥渴交侵,摘路旁树上果子充饥才得生存。一感李子活命之恩,二为改姓避难,所以理利贞改姓李利贞,后迁徙定居陇西。从此李氏延续万代,繁衍发达而成中华第一大姓。 李姓分布地区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赵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广汉郡:汉时置

李氏族谱 辈分表

李姓辈分表 石首华容“百官堂”五世祖李永思首撰族谱时编了二十派:金水木火土,谦良本性同,中和 承祖德,豫顺必兴隆。在一九四八年,第八届续谱时又增编了二十派:有美循先绪,绍闻广 太昌,贻谋裕久远,兰桂定腾芳。 湖北宜昌夷陵区李氏字辈:士大三单光,宗国传发祥,华堂开泰运,世代启远昌。 四川三台李氏字辈:明永李朝天,文中绍丕先,兴广长成德,定向嘉法全。 四川广安武胜李氏字辈:国政乾坤定,英雄世代昌。 湖南张家界桑植县派语:金明左国进 湖北利川团堡李氏派语:珍惜洪昌国,永远乾坤定。 湖北仙桃李氏派语:尧锡永楷烈再明 陇西堂李氏派语:国正添必茂,高腾秀起彰,宗荣征瑞庆,祖泽远光昌,德盛繁家祉,修悠 发久祥,于时增振耀,弈稷衍其行。 陕西安康李氏派语:治定来全,忠孝贤良,承前育后,兴宗耀祖,先彰正义,永显文武,春,德,大,聪明睿智,玉彩金颜,本支百世,用从先进,翰章忠政,克广德新,高雅俊秀,仁 义谦真,文武双全,安邦定国,增光耀祖,福寿添升,千年富贵,万代荣昌。 四川南充、德阳中江李氏派语:斯氏本忠,万世兴隆;洪兆先德,永佑后聪。(续字辈)家 国天廷,中华少雄。 四川广元苍溪一带:恩荣光昌国,洪财焕大唐。 四川青川县茶坝乡派语:龙斗林思从,春正开荣昌,忠和光天德,万世自留芳。 四川南充西充李氏字辈:朝庭延长,君国忠政,天子万年。 东山李氏派语:世开国运,文士宏兴,正心诚意,盛德日新,英才应遇,克建功勋,荣华继美,光宗显亲。 高桥李氏派语:世德相承远,扬泽锡恒光,文明昭裕启,家声庆福长。 善邑曲江李氏派语:本曰守承先世逢,绍廷政学安邦国,书田基业振家声,景运文明光祖泽。 云湖李氏原派语:义根思远,荣秉丹良,应开永世,枝芳助茂。新派语:瑞集星垣,祥徵齐宇,德绍前徽,光昭祖绪。

李氏起源天下李氏根在陇西家训家谱字辈郡望堂号大全看看扩散收藏吧

李氏起源!天下李氏根在陇西,家训家谱字辈、郡望堂号大 全,看看扩散收藏吧 李氏宗亲群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李氏”,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李氏宗亲群”,再点击“关注”,即可加入全球李氏大家庭。我们同心同德,弘扬李氏文化,繁荣李氏大家族。 唐代的李延寿认为李氏源出嬴姓,血缘先祖为皋陶,先为理氏,后为李氏,得姓始祖为李利贞,李耳为十一世。他在《北史·序传》中说:“李氏之先,出自帝颛顼高阳氏。”到了唐宪宗元和年间,林宝撰《元和姓纂》,记录李姓的起源,就根据李延寿的说法。北宋欧阳修、宋祁等人撰写《新唐书》时,又依据《元和姓纂》,并加以充实。《新唐书》中的《宗室世系》和《宰相世系》里,所列李姓的起源,谱系甚为详尽。《新唐书·宗室世系》载: 李姓出自嬴姓,帝颛顼高阳氏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字庭坚,为尧大理。皋陶生益,益生恩成,历虞夏商,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至纣之时,理征字德灵,为翼隶中吴伯,以直道不容于纣,得罪而死。其妻陈国契和氏与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为李。 陇西李氏,位于陇山以西、渭水河畔的古陇郡是华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李氏的发祥地。在悠久的历史长

河中,巍巍陇山,泱泱渭水,孕育了内涵丰富、源远流长的陇西李氏文化,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文化齐名的甘肃四大文化之一。陇西是李氏宗族的发源地,或是出于忌吊,唐朝废陇西郡,但“陇西”二字已作为大唐李姓的标志 为世人所铭记。 家训八要 一要孝,父母面前无违拗。在生不见子承欢,死后念经有何效?尔子在旁看尔样,忤逆之人忤逆报。当为孝。二要悌,兄长面前无使气。手足痛痒本相关,尔争我妒终何益?有酒有肉朋友多,打虎还是亲兄弟。当知悌。三要忠,富贵贫贱本相同。譬如替人谋一事,能尽其心便是忠。一点欺心天不依,弄得钱来转眼空。当知忠。四要信,一诺千金人所敬。譬如约人到午时,不到未时终是信。若是一事不践言,下次说来人不信。当知信。五要礼,循规蹈矩无粗鄙。先生长者当尤尊,子弟轻狂人不敬。况我侮人人侮我,到底那个饶了你。当知礼。六要义,事大遇幼无不及。譬如一事本当为,有才也要留余地。又如好事不向前,懦弱何无男子气。当知义。七要廉,百般有命只由天。口渴莫饮盗泉水,家贫休要昧心钱。巧人诈得痴人谷,痴人终买巧人田。当知廉。八要耻,好汉原来一张纸。含羞忍辱骗得来,那知背后有人指。寄语男儿当自强,甘居人下何无耻。当知耻。

四川重庆地区李氏家谱摘要大全

四川重庆地区李氏家谱摘要大全 1、自贡李氏: 原籍:湖南长沙(富顺)始祖:李恒泰 居住在四川安岳(亦称普州)城南乡慈良桥东李家坝一脉李姓子孙,自开山始祖李恒泰十三岁随母漂泊徙居安岳县以来,已历六世,如今经历一个半世纪后的恒泰后裔已达数百,遍及中华,已成为独立于华夏李氏的一房,此曰恒泰房。 恒泰房始祖李恒泰,其先祖入川落户四川富顺自流井,世代经营盐井盐业,颇具规模。十八世纪中叶,因泰父参与反清义军(疑为1860年李、兰起义)斗争被杀,族人遂将恒泰始祖全家逐出李氏祠堂,始祖母子二人因之流落至安岳石佛场,寄居戚家堰帮工渡日。数年后,恒泰始祖迁居相临不远的城南乡慈良桥东贺禹门老宅(现称刘家坝)佃田维生,民国初年置业慈良桥东宁家坝(现称李家坝)定居至今。经祖辈洒血挥汗,恒泰李氏终能成就一方李氏子孙乐土,使恒泰系李氏后裔得以繁衍,得以生息! 百余年来,本房孙众与祖籍自流井族人素无往来,互无音讯。二零零三年十月,恒泰始祖三世孙李国华、四世孙李亚首赴自流井寻根,访李氏族人、祠堂十余处,终未见恒、鸿、周、国字辈及湖南长沙(又云某地麻柳屋基)籍子孙踪迹,故疑“恒、鸿、周、国”字辈系列为误用字辈,此后又与中华李氏大典中自流井及湖南长沙籍李姓名人信函联络,仍无相关信息,故决定恒泰始祖后裔自成体系,独立建谱。 2、四川安岳县、重庆潼南县部分李氏家族概况 原籍;湖北麻城入川时间:乾隆年间始迁祖:李富珠 以进川老主李富珠(大约在公元1750年左右)携带五子,从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迁至四川省遂宁县下安里甲潘家沟(今潼南县崇龛镇回龙寺一带)注册,逐代繁衍至今已有12代人了。直系老祖先:李富珠、李贵俸、李安文、李邦荣、李定禄的安葬地点:现在重庆市潼南县光辉镇(原崇龛镇)回龙寺的牌坊沟后山 原《牌坊沟、傅家沟、松林湾李氏族谱》中,字辈排列如下:太司千万应,茂必仁仲志,大慕兴富贵,安邦定国显,世代永朝庭,荣宗吉瑞庆,耀祖获祯祥,孝弟唐虞远,诗书孔孟长。共45个字。内江李氏 3、四川内江李姓族谱 原籍:湖广省麻城县入川时间:明末清初始迁祖:李茂远(入川五祖:友兰、友惠、友芬、友芳、友茂) 四川内江李姓来源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茂远公。内江县田东乡(矮子店李家大瓦房)瓦房子长房,内江资中二房,拱门子三房。班辈排序:华,源,文,师。宗,祖,仁,庭。永,达,逢,茂。先,安,帮,国。存,德,本,良。立,忠,尚,正。手,绍,道,学。世,延,浮,应。我父亲告诉我:金木水火土五弟兄。我们是火德公的后人。在往前的先人是李老子。由于明末清初战乱。我们先人茂远公从麻城孝感乡徒步填四川.到我辈10代300年左右,茂远公前11代也应为300年左右。从时间和我班辈行间字意分析编纂时间应是在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时期。我辈后面还有11班辈可用。 乐山: 4、夹江李氏: 原籍:湖南入川时间:明末始祖:李蜀云 400年前的一辈祖先,尊讳李蜀云。是明末清初中国大移民即俗谓“湖广填四川”时,从三湘四水携家人蜀的李氏一支第一代人。族谱和县志上。对此均有明确的记载。不过,寻到这位老祖宗的安

湖南李氏字辈谱

氏字辈谱(、永州、、涟源()、及湘区) 添加时间:[2008-9-18] 点击数:453 01、郴洲:高曾衍庆,祠依维凡; 02、郴洲:高中燕顺,次依维方; 03、:世、永、英、雄、茂; 04、:福禄加增,茂承先志,绍启正英; 05、:国泰永安宁,荣华光宗祖,富贵远传名; 06、:百世年千万,文武安邦守,于浩居中一,方知思可久,继序从兹发,科甲承诗斗,积善流泽远,齐家惟孝友; 07、江华:火朝神州旺,历代有贤良,念祖光前辈,嗣裕后昌,积善修馀度,诗书集锦章,奋发求知识,科学新海洋,平生宜廉洁,严正立纲常,振兴伟中华,国泰民,居家崇勤俭,仁和福禄长,睦邻恒忠信,文明礼义邦,史成传寰宇,万世永流芳.; 08、江华:金文向光堂;铬甫树熟芳; 09、资兴:伯本楚象廷,邦鹏必叟中,厥亨利熙成;德决师仕,克廷春应永,洪希正万元,文章昭宇宙,德业显乾坤; 10、资兴:焕炳昭文盛,高标步武清,联芳咸嗣美,万禩永扬声; 11、资兴:龙门英俊显,应启朝廷兴,组绶荣湘楚,儒冠振凤城; 12、资兴:毓秀钟灵,焕彩含芬,蔚为,世代流馨; 13、资兴凤凰:景仲朝必彰,子仕宦廷光;贤荣显贵,福禄远奇昌;世永英雄茂,才高道义良;德崇通达泰,学广香;传家敦孝友,经国著平康;志继元科振,功垂善庆长;派衍廷南楚,支分自豫章;声称扬云梦,令誉播潇湘; 14、桂阳:有、本、光、宗、耀、祖、文、章;

15、永兴:才贵有子,胜文朝家;宗堂永振,万代恒昌;荣华世绍,思维向善,福自流长; 16、宁远:登、厚、福、基; 17、宁远灌溪:仁麗國如士,鍾秀恒崇德,茂聞仕普複,時景允大萬,光應昌先發,啟隆長繼春,乾坤開泰運,賢達品玉京。(春瑶提供); 18、永州祁阳:登三成必,定邦;兴崇仁让,永绍前光;代宗俊秀,世庆明良; 19、祁阳洪山:方际其昌大,材良映朝兴;本支发祥懋,兆启士斯文;立学光宗祖,家传瑞秀宾;声华成世德,孝义一庭荣; 20、祁阳:庆子海真世,延文天一登;三奇正士志,维明大有成;朝国昌顺应,中和希颜仁;长茂纯如玉,伯仲时可兴; 21、湖广祁阳:必定安邦兴,进位朝相祚,盛世重才能,思去恩远固; 22、祁阳:可登大任,世际明良,元宝大通; 23、祁阳:清树辉垂锦,求荣耀在钧,深根熙致铄,康乐焕时银; 24、祁阳:千思胜绍文,才仁义志信;国正天心定,邦家大有成; 25、祁阳氏:千道志讳文,万理尚国洪,春三正大光,明克本有成 26、桂东(西平派字辈):(唐):廿八徙古酃,忠邦及元廷,天锡英公厚,仲国继仁敬(上自晟公始每字一辈);(明清):仕正高遴选,均举惟斯文,斋廷时焕发,朝楚作良臣,应会春秋榜,联科定显名,书香承祖烈,经济绍前勋……; 27、桂东城南:本根培植厚,滋润在元良;福蔭钟奇秀,经畬蔚翠芳;鸿材柱楝大,受作梯航;枝业能留意,咸分上苑香; 28、桂东城南:陇郡源流远忠武肇,西平谷村分节振洵,成庆一仁友必仕鼎,学汝维世囗堪承继,善长自发辉; 29、桂阳:有本光宗,耀祖文章; 30、永州:子、学、生、尚; 31、耒阳:主、佐、康、徐、花、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