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范长江新闻通讯的特色及其历史意义

浅析范长江新闻通讯的特色及其历史意义

浅析范长江新闻通讯的特色及其历史意义
浅析范长江新闻通讯的特色及其历史意义

浅析范长江新闻通讯的特色及其历史意义

摘要:范长江是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他以追求真理、注重现实的献身精神和求实精神,不畏艰难险阻,以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迈开双脚,通过对重大历史性现象和问题的实地考察,以生动灵活的形式,丰富深刻的内容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对广大人民群众极为关心的问题作出了回答。本文从新闻通讯的特色及其历史意义这两个层面论述了范长江的新闻作品。

关键词:范长江;新闻通讯;;特色;历史意义

目录

一、范长江新闻通讯的特色主要有 (1)

(一)瞩目于历史风云,选材重大 (1)

(二)浓郁的文化氛围,强烈的地域特色 (2)

(三)散文化的笔法 (4)

(四)视角的“游记”性 (6)

二、范长江通讯蕴含的历史意义 (6)

(一)拓宽了新闻通讯的题材领域 (6)

(二)丰富和发展了我国长篇新闻通讯的宝库 (6)

(三)促进了新闻通讯中评论手段的成熟,丰富了新闻通讯的表现手法 (7)

三、结语 (8)

参考文献 (8)

范长江(1909~1970)原名范希天,四川人。中国杰出的新闻记者、新闻通讯家,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曾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等报撰稿,1935年范长江以《大公报》的特约通讯员身份到中国西南、西北作考察旅行,1936年又在陕西、内蒙巡行并到达延安。在这期间撰写了大量轰动全国的新闻报道,《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新闻集记录了历史、推动了历史发展。后创建国闻社、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加入共产党、创办报纸,任我党新闻传媒的重要职务。在诸多领导岗位上为中共的新闻事业贡献了毕生的智慧。文革中被迫害,于1970年10月23日在河南确山“干校”死于井中,被宣布为自杀。

范长江新闻实践丰富、新闻思想精深,其人格、其思想、其操守均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就新闻写作而言,其贡献主要体现在新闻通讯写作方面。代表作《中国的西北角》出版后轰动一时,曾连续再版七次,影响了全国舆论。本文拟对范长江新闻通讯的主要特色及其历史意义稍作分析,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责。

一、范长江新闻通讯的特色主要有:

(一)瞩目于历史风云,选材重大

范长江具有强烈的新闻敏感性,善于抓住具有时代意义的主题。通览范长江新闻通讯,可见其新闻选题大都紧扣时代脉搏,为读者提供深层次的信息,回答读者疑惑的难题。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东北,又不断向西北深入,妄图在陆路上截断中苏联合的纽带,实施其毒辣的“大陆封锁”军事阴谋,加上国民党反动派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腐败无能,以及国共两党长期针锋相对的国内战争,中华民族的生存面临严重危机。爱国人士无不处在极度的愤慨和苦闷中。有志于救国的人们都在探索寻求中国的出路,人们的眼光不约而同地转向了地广人稀的西北。有军事眼光的人们认为,抗日战争全面展开以后,西北地区将成为抗战的后方,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但是,荒僻的西北地区的详细状况,由于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很少为人所知,长征中红军的情况也由于国民党严密的新闻封锁,而不为民众所了解。在这种形势下,作为新闻战线上的一名新兵,范长江怀着反帝爱国“朴素的革命思想”“站在对外军事观点上”,于1935年7月至1936

年6月对中国西北的广大地区进行了考察。行程西达敦煌,北至包头,全程一万二千余里,历时10个月,足迹遍及川、陕、青、甘、宁、内蒙等广大地区,报告了当时人民群众迫切需要了解的两个重大问题,即他在《记者工作随想》一文中讲到的,他当年到西北地区采访主要的两个目的:一是研究红军北上以后中国的动向;二是力图比较深入地了解即将成为抗战大后方的中国西北地区的历史和现状。[1]他的文章发表以后,引起“悬心于艰危国运的人们”的强烈反响,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塞上行》是范长江继《中国的西北角》之后另一部新闻通讯。当时日本人为侵略中国做准备,在我国内蒙古边境挑唆和操纵了蒙汉民族之间的民族纠纷和武装冲突。为粉碎日本人的阴谋,他亲临战火刚熄的冲突现场,穿越人迹罕至的大沙漠,深入内蒙边地,以抗日问题为中心,对中国北部边睡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情况做了系统的考察。他将考察中获得的日本妄图侵吞整个中国的证据公布于众,呼吁人们放弃幻想,准备战斗。得知西安事变的消息后,他又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急从宁夏飞兰州,使《大公报》“造成首先突破轴混沌局面的记录”。再由兰州进入举世瞩目的事变中心西安,不失时机地报道了事变真相,及时地澄清了社会舆论。在西安他有了直接接触共产党人的机会,在和周恩来同志竟日长谈之后,又冒着生命危险踏上了陕北之行的旅程,成为第一个由白区进入延安的中国新闻记者。他的报道如实地向国民党统治区的读者介绍了被国民党悬赏通缉的“土匪头目”—中共著名领袖人物,宣传了中共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他在1937年6月《塞上行自序》中说:“在这个小里面,我比较注意三个问题:第一,是国内各民族问题。第二,是统一国家至途径问题。第三,是社会各阶级之利益调整问题.这些都是我认为中华民族解放运动中最基本最起码要结局的项目。”[2]虽然在写这些通讯时,范长江的思想、立场还只是一个正直的爱国的民族民主主义者,但他在国事危急的时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将国人密切关注而不可得的信息详实报告,将因闭塞无知而昏然沉睡的人们唤醒,他的通讯总是扣在时代绷得最紧的弦上,从而成为时代交响曲最宝贵的原始记录。

(二)浓郁的文化氛围,强烈的地域特色

范长江的新闻作品多以游记形式出现,途中见闻一路写去,山川风貌、风土

人情尽收眼底。他还善于运用历史典故,诗词、谚语、地方掌故,历史地理知识,以古证今,以古寓今、讽今,读者读来,既能增添历史知识,又能在对比中体会到作者隐含的话外之意,象外之象,包含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和强烈的地域特色。作家方蒙在《范长江传》中曾说,“读长江的西北通讯,就像跟着他去熟悉西北的历史、观看西北的风貌、体验西北的民情一样。”[3]

在乡土风貌方面:在战乱纷纷的年代很少人能深入祖国的大西北,而范长江的通讯中却多次提到了所经地域的乡土风貌.如《再渡阴山》一文中,作者写到“蒙古草原的美丽,我见斯文赫定博士对它有正确的了解,一望无边的青绿,其中没有一丛林,或者一棵树,来打破这种青茵的平顺。前面,向任何方的前面看去,总有悦目的绿色铺好的野景。波形的绿地,犹如微浪的海洋。矮小的山岗,正如海中的细岛。”“草地里的马群.受了汽车的震动,没命的狂奔。它们一向自由生活惯了,蒙古地方可供用交通用的动物,只有它们跑的快,只有它们灵巧,它们自己经验上觉得是天之骄子,它们是比高大的骆驼更受蒙古骑士的欢迎。我们这一队比他们更快的东西,巨大的吼声—发动机与汽笛的声音,使它们感到第一把交椅的动摇,它们惊惧,它们愤恨。似乎它们不佩服我们的汽车,因而以它们最大的速度,开始和我们赛跑。夕阳草上奔群马,鬃飞尾直眼回顾,这是多好的写生题材![4]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墨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生机勃勃、风光优美的草原图。

在地域风情方面:中国西北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这里地处内陆,与外界沟通甚少,因此积淀着更深厚的中国文化资源。在这神秘的地带,聚居着广大的少数民族。这些民族的风情习俗,加上相袭久远的宗教传统构成了此间特有的文化景观。在《回教过年》中作者专门讲述了回教过年的仪式大典,奉斋“即是这一月里面,每天日出以后,日入以前不进饮食,饮食的时间只能在日出之前和日落之后”。大典举行时,在马步芳平日练兵的校场,“席地而坐之整万回民,没有丝毫浮动气象”,“他们老老少少的自动向西方坐成很整齐的行列”。[5]又如对西北回民所信奉之回教新教的讲述,“宗教隐然支配政治、军事以及一切社会活动,而宗教上之主持者为‘阿旬’(即教主)”,“新教教主,不是世袭,而是由全体教民公推。道堂经济,系由该道堂内所经营管理之商业农业而来”。[6]

在历史文化方面:如《塞上行))第二篇内“武川遇警”一节中,作者以蒙古民

族的盛衰史为例,介绍了我国各民族之间亲亲仇仇的复杂关系。作家说:“蒙古民族本身,并不是所谓愚劣民族,而恰相反是异常优秀的民族。他引用吉朋(Gibbo)的《罗马帝国之衰亡》一书中的话说“241年春,蒙古军之蹂躏波兰,及入据匈牙利,……蒙古将帅之行军于维斯杜拉河下游,以及德兰斯斐尼亚也,其中布置之精密,尤足惊异.此种战略,匪独并世欧洲任何军队所不能及。欧洲将帅自排特烈第二以降,就韬略论,无一足与速不台相颉颃作者在介绍蒙古民族自元明以来的衰落时,引用了清代魏源《圣武记》中的话弊“‘蒙古敬信黄教,不但明塞息50年之烽隧,朝200年之太平。’”并且分析了蒙古人信奉黄教与其民族逐渐衰落的关系:且开本“喇嘛所诵之经,皆系藏文,因喇嘛之力攻藏经,遂放弃其固有之蒙文而不顾。因而抛弃了自己蒙古民族的文化,在意识上逐渐淡薄了民族独立的思想。[7]范长江还指出:“真正团结民族之方法,是各民族平等的联合。所谓民族平等的意义,是政治上‘比例的平等’,文化经济上‘发展机会之平等。诚如是,在各民族间压迫既不能,生存上相依成为必要,经济之自然溶通,文化还是之自然交流,如是必能造成巩固之团结,孕育出充实而崭新的文明。”[8]范长江的这些关于民族问题的认识,反映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对社会全面而又历史的了解,不仅教育、启迪了民众的现代民族观念,而且抓住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民族矛盾,激发了广大群众的民族感情,从而激励人们奋力投入抗日救亡的运动之中。

在历史遗迹方面:范长江不仅对沿途的人文风情和地理环境进行了描写记录,还对部分历史遗迹和地理环境进行了部分考址。如《塞上行·黑河波澜》中,作者对昭君墓的地理位置进行了考证,“在归托公路的东段南面,就是有名的‘青家r—昭君墓所在地方。昭君墓在绥远有两处。一说归化附近之昭君墓为昭君之衣冠家。李太白的‘昭君怨’中,把昭君出塞的地方弄错了。他说:‘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昭君出塞,系由长安往北走!因为用昭君去‘和’的‘藩’,是南匈奴王呼韩邪,他的领土是今绥远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地,即河套地方。玉门关在嘉峪关之外,相差好几千里。出玉门关的是细君公主,那是汉武帝时的事,而昭君和藩,是汉元帝时的事,先后相差二三十年。”[9]

(三)散文化的笔法

范长江新闻通讯笔法的散文化,主要表现在他不追求完整的情节,在形式上也不追求诸如文章的起承转合等固定的格式,而是以多变多样的形式,报道多变多样的内容,从而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使人读起感到轻松自然,没有生硬滞碍之感。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赵遐秋先生在《中国现代新闻通讯史》中说的:“范长江的新闻通讯集达到了那种把知识、思想、趣味融于一炉,让叙事、议论、抒情生动地结合在一起的功夫”。[10]如《塞上行·百灵庙战后行》,作者在开篇就迫不及待地将百灵庙一战胜利的喜悦之情传染给了每一个读者。他写到:“百灵庙攻下的消息,系于十一月二十四正午左右,传到绥远,当时人心之兴奋达于极点。”继而又分析了此一战的重大意义:“……晋绥军本以‘守战’著名,傅作义先生琢州之役,造成近三十年来中国战争史上稀有的记录.然而此次表现晋绥军不但能‘守’,而且能‘攻’。……此固为军事部门上进步之表现,而其重要之意义,实为神圣而庄严的战争本质所激励,而不自觉其异乎寻常!”[11]接下来,范长江笔锋一转把读者引到了战争前夕:“以百灵庙的地势,以百灵庙的军备,以我们彼此的兵力两相比较,我们如果照平常的情形,很难有胜利的可能。然而战争开始以后,我们的将士表现一种平常不轻易看见的勇敢只有前进,并无后退的决心。我们可以觉到战争的意义对于战争的关系,是如何的重大!同是一样的作战,为侵略而战,为生存而战,或为主人而而战,作战者的决心和考虑完全不一样。[12]心和一考虑完全下一样。当作者从胜利的激动中归于平静后,他仍然抑制不住内心的波澜,“循着曲折的小巷,信步走去”凭吊战场去J_即使'}'Sk}. `1=-;}'}少{的那川-作者仍然意犹未尽地:“回忆着前线将士们的一句话:‘我们的民气,。’协二已经确实担保了我们民族战争最后的胜利!”’[13]习这样先写战果再写战前的结构安排,、·!:得行文跌宕起伏,波澜有致。更能鼓舞读者的斗志。

此外,范长江的新闻作品中,有大量的古典诗词充斥其间。如《兰州水登间》约一千字,但作者引用的古诗词就有五首之多。用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兵车行》、柳中庸的《凉州词》,明代郭登的“青海四年羁旅客,白发双泪倚门亲;莫道得归心便了,天涯多少未归人”,[14]印证“历代诗人对于青海的描写太坏,容易给人以凄凉的印象,减少前进的热力”;用清代李涣《甘泉道中即事》,对比现在青海的社会情景;用左宗棠的七言诗“大将西征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遍栽杨柳三千

里,未因春风度玉关”,佐证当年左宗棠要求种植的、现存于庄浪河两岸的杨柳。

[15]

(四)视角的“游记”性

写作视角是解读作品的一个途径,又是作者构思谋篇的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讲,作者选取的角度影响着作品蕴涵的整体思想的表达。视角选择的好,作品精练,内容深刻,思想深远;反之,视角选择不卿、则影响作品的表达,大则影响作品写作是否能够成功。新闻写作也是这个道理,好的新闻写作视角能以简练的新闻事实传播丰富的新闻信息。范长江新闻通讯,特别是旅游通讯就注意到了新闻写作视角的选择问题。他的通讯文章很多,每一篇文章视角也都不同,然而就整体来看,视角的“游记”性是一个很突出的特点,也就是说,范长江的新闻作品的构建是以他对新闻现象的所观、所想、所评为主线,并贯穿丰富的历史、地理知识而成。例如,《川灾堪察记》一文,范长江就以行踪为线,观察为点来行文。作者充分利用观察到的新闻事实,采访到的新闻故事、新闻细节,加以平时积累的历史知识、生活常识,运用到对四川灾情的描述中去。在文章中,作者开始描写历史上成都的富有和对成都的印象,随后转入描述灾情的现象和事实中来,然后加以评论,用新闻事实点出灾情形成的原因。作者人到那里,就写到那里,文章的视角完全是跟随着作者的观察视角、行走视角来写作组成的。[16]

二、范长江通讯蕴含的历史意义

范长江是一个具有强烈历史感的新闻记者,他的作品是历史的产物,是近代中国历史的忠实记录。现实和历史都充分说明了范长江的新闻通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用历史的眼光看,范长江新闻通讯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拓宽了新闻通讯的题材领域

报纸这一新鲜宣传媒体从19世纪晚清时开始登陆中国,孕育了散文与新闻相结合的产物—新闻通讯。民国初期,新闻通讯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欢迎。当时,纪实性、解释性、评述性的有关时事政治方面的通讯空前繁荣。代表作家有黄远生、邵飘萍、刘少少、徐彬彬等。被称为“报界奇才”的黄远生在强调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更是成功地运用了文学手法进行新闻报道,使文学与新闻融合自然,从而开创了现代报刊新闻通讯文体。

“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以及“五四”运动的爆发并取得初步胜利,为中国的思想、文化带来深刻的变革,这一时期新闻通讯在题材和思想内容上取得了巨大突破。出现了瞿秋白的《饿乡城记》、萧乾的《流民图》、宋之的的((1936年春在太原》林克多的《苏联见闻录》、戈公振的《东北到庶联》等一大批代表作品。

这一时期的新闻通讯虽然风格各异、形式多样,在艺术性、思想性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选材大都局限于我国中、东部地区,对于辽阔的西部地区却鲜有涉猎。然而,随着日本武装入侵的加剧,西北成为了避无可避的最后屏障,人们产生了解西部的冲动。在这关键时刻,范长江的新闻通讯真实而准确地报道了我国的西北地区的具体情况,不仅回答了时代提出的问题,而且拓宽了我国新闻通讯的题材领域。[17]

(二)丰富和发展了我国长篇新闻通讯的宝库

旅行通讯是我国新闻通讯中极其重要的一类文章,它渊源于我国古代的山水游记文字。我国近现代报刊登载长篇系列旅行通讯,最早可以追溯到1876年6月7日,当时《申报》开始连载《东行日记》。而以报人身份写长篇系列的旅行通讯,应该首推《循环日报》的创办者王韬,他的代表作有《漫游随录》和《扶桑游记》,它们虽未在报纸上公开发表,但却是开了中国报人写长篇游记的先河。

辛亥革命后,旅行通讯有了很大的发展。代表作有瞿秋白的《饿乡城记》、胡愈之的《莫斯科印象记》、曹谷冰的《苏俄视察记》、戈公振的《从东北到庶联》、邹韬奋《萍踪寄语》和《萍踪忆语》等。这一时期旅行通讯的焦点集中在国外。然而就在大部分国人的注意力驻足国外之时,范长江却在急剧动荡的政治背景下开始了艰苦卓绝的西北之旅,他西达敦煌,北至包头,全程四千余里,历时十个月,足迹及于川、陕、青、甘、内蒙等广大地区。实地考察后他写成了《中国的西北角》。后来他又到达陕北,作为第一个由白区进入苏区的中国记者向全国报道了陕北红军的具体情况,澄清了舆论,于是有了《塞上行》。他的这两部通讯焦欢补了我国国内旅行通讯的空白,不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新闻通讯宝库。[18]

(三)促进了新闻通讯中评论手段的成熟,丰富了新闻通讯的表现手法

纵览范长江的新闻通讯,他遵于新闻写作,但又不囿于新闻写作,而是将描

写、叙述、观察、幽默、引用、抒情、对比、议论、点评、典故、春秋笔法等各种文学写作手法与新闻写作技巧综合运用,融二为一,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熔为一炉,把事件、人物、景物有机地编织成流畅的美文,从而达到了为新闻主体服务的目的。这不仅促进了新闻通讯中评论手段的成熟,而且丰富了新闻通讯的表现手法。[19]

三、结语

综观范长江丰富的新闻生涯,他对民族问题敏锐的观察和认识,启迪了广大民众的现代民族观念,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感情。他对社会现实客观、全面的反映,对重大事件的真实披露,表现出了他正直高尚的民族主义精神,并促使广大读者深入地思索民族、祖国和人民的命运.他对怎样做新闻记者的精辟论述,反映了他良好的政治修养和业务素质,不仅在当时指导了人们的新闻实践,而且在今天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20]

参考文献:

[1]范长江著,沈谱编.范长江新闻文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164.

[2]范长江.塞上行[M].兰州: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3.

[3]方蒙.范长江传[M].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156.

[4]范长江.塞上行[M].兰州: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34.

[5]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M].重庆:重庆新华人民出版社,1980:215.

[6]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M].重庆:重庆新华人民出版社,1980:240.

[7]范长江.塞上行[M].兰州: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27.

[8]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M].重庆:重庆新华人民出版社,1980:73.

[9]范长江.塞上行[川.兰州: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30.

[10]赵遐秋.中国现代新闻通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302.

[11]范长江.塞上行[M].兰州: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99.

[12]范长江.塞上行[M].兰州: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100.

[13]范长江.塞上行[M].兰州: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112.

[14]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M].重庆:重庆新华人民出版社,1980:206

[15]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M].重庆:重庆新华人民出版社,1980:206.

[16]浏明华等·新闻写作教程[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2002:146-148.

[17]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62-164.

[18]蓝鸿文.新闻采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395-396.

[19]张国红.范长江新闻思想论述[J].东岳论丛2004:25(2).

[20]李文.范长江新闻通讯创作成功原因探析[JJ.西北师大学报.2001:38(6).

A Study on the Charateristics and Historic of

Fanchangjiang 's Reportage

Abstract:Fanchangjiang is a Chinese newas correspondent who is famous for hisfruthseeking attitude.he is devoted to the press and makes a lot of investigation on theprenomenon which is of historical importance.he overcome countless difficulties and tookrisks on discovering truth .the wntent of his news coverage presents a vivid andpenetrating picture of that period,and mostly relates to people's wellbeing.the paperanalyzes FanChan自fang's reportage from the aspects of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historicalmeaning.

Keyword:FangChangjiang; reportage; characteristics; historic

中国现代著名记者 范长江

中国现代著名记者、新闻家、社会活动家 范长江,男,1909年10月16日生于四川内江。原名:希天。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家,社会活动家。他生前写过大量出色的新闻报道,担任过新闻机构的领导工作,为全国的新闻事业做出很大献。1991年,中国记协与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联合设立了“范长江新闻奖”,这是表彰奖励我国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全国性高层次新闻奖。 人生经历 早年曾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一”南昌起义。1932年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33年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等报撰稿。 1935年7月,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名义,深入中国西北地区作为期10个月的考察采访。所写旅行通讯在《大公报》上连载,第一次公开报道了红军长征,引起轰动。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赴延安,受到毛泽东接见。后发表通讯《陕北之行》等,第一次向人们介绍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致力于抗日救亡宣传。1937年11月和羊枣、徐迈进等同志创建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即中国记协的前身),并被推选为“青记”的总事。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他还参加了香港《华商报》的创办工作,担任过新华社华中总分社社长,《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和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校长等职务。1949-7月,与胡乔木等新闻界知名人士在北平成立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筹委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新华通讯社总编辑,《解放日报》社社长,政务院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国家科委副主任等职。1970年10月23日卒于河南确山

浅议中西方新闻自由及对我国的启示

浅议中西方新闻自由及对我国的启示 新闻自由思潮理论虽然不像西方其他社会思潮一样已然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有关新闻自由的讨论却也是由来已久。多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地区在标榜本国新闻“绝对自由”的同时,不断指责中国新闻出版行业的不自由。加之近年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各种新媒体纷纷涌现,进一步促进了大众传媒的繁荣,因此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新闻自由的本质、把握好新闻自由的“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只有这样我国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闻自由。 标签:新闻自由;国家安全;新闻真实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虽然有关新闻自由的定义到目前还没有定论,但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新闻自由是指媒体人搜集、发布、传播、出版新闻的自由。《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的解释是:“新闻自由,亦即出版自由,属公民民主权利中的一种,是宪法所规定的言论、出版自由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体现和运用。”[1]从广义上看,新闻自由也应当包括公众的言论自由。由此可见,新闻自由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试从分析当今中西方新闻自由发展的现状出发,找出当前新闻自由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寻求发展新闻自由的路径,从而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应有之义。 一、新闻自由的缘起 新闻自由的思想由来已久,1644年,约翰·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一书中就指出:杀人只是杀死了一个有理性的动物,破坏了一个上帝的像。而禁止好书的出版,则是扼杀了理性本身[2] 。《论出版自由》的出版标志着新闻自由思想在世界上首次提出。美国著名思想家托马斯·杰斐逊说:“我们相信最终会证明,人是可以受理性和真理支配的。因此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给人打开所有通向真理的道路。迄今为止,找到的最好的办法是新闻自由。”马克思也曾说过:“没有新闻出版自由,其他一切自由都会成为泡影。”[3]201同时,新闻传播面向大众的特征,也就决定了新闻自由并不只与新闻工作者关系密切,也与大众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中西方新闻自由发展的现状 在西方,这里主要以美国为例,标榜自己的国家是真正拥有新闻自由的国度。“西方国家从总体上讲,历来有尊重新闻自由的传统,比较重视以法律的形式来处理涉及新闻自由的问题。在近20年中,尤其在冷战之后,西方国家在倡导新闻自由的同时已带上明显的政治目的,开始作为影响和干涉他国的一种手段。”[4]而中国经历过相当漫长的封建时期,社会主义历史仅有六十余年,新闻自由存在着诸多有待进一步解决和改善的地方。中国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虽然新闻自由的发展有待进一步提高,但实行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最终目标是不会改变的。

做一个有抱负的记者:关于范长江的文献综述

做一个有抱负的记者:关于范长江的文献综述 引言:范长江,1909年10月16日生于四川内江。原名:希天。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家、社会活动家。他生前写过大量的出色的新闻报道,担任过新闻机构的领导工作,为全国的新闻事业做出很大贡献。1991年,中国记协与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联合设立了“范长江新闻奖”,这是表彰奖励我国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全国性高层次新闻奖。该奖项于2005年与“韬奋新闻奖”合并成为“长江韬奋奖”。现阶段对于范长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他的新闻思想、贡献、品质和他思想言行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阅读大量关于范长江的文章对这几个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概括和总结。 正文: 范长江的新闻思想: 中国新闻巨子范长江先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一是不朽的新闻经典《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二是具有现代价值的新闻思想。范长江的新闻思想是在他的理想追求和人生道路探索中形成的,并进而指导他的新闻实践,推动他创造了20世纪中国新闻工作的光辉业绩。对于范长江新闻思想与追求的阐释,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群众路线。 1939年1月,他在《新阶段新闻工作与新闻从业员之团结运动》一文中,就针对当时流行的“报纸独立主义”、“新闻至上主义”,鲜明的提出“报纸是政治工具”的观点。1940年,他在《“国新”两年》一文中又指出:“新闻事业是政治上最尖锐的事业”。他要求国新社同志要始终坚持三大信条的第一条,就是:“就新闻岗位为新中国之现实而战斗”。他认为,报纸不仅是政治宣传工具,而且是政治组织工具;新闻工作人员对于自己的工作,应作为事业,而不仅是职业;新闻事业为社会各种事业部门中最富于变动性的事业,它不只是迅速多样的反映时代的变化,而且如果有正确的政治认识作指导,新闻工作又是加速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1940年,他在《退步与进步》的一文中,提出“读者是新闻事业的主人”的观点。二十多年后,他已经离开新闻工作岗位多年了,在《记者工作随想》中,仍然强调“一张报纸,一个记者,其基础在群众,前途也在群众”。“看不看,喜欢不喜欢,还是广大读者说了算”。他认为,新闻工作应是面向群众、扎根群众、依靠群众,说到底,新闻工作者要树立起群众观念。 2.记者要有高尚的人格,即新闻道德;有新闻敏感和非凡的行动力;要深入学习各方面知识,成为“杂”家;要有很高的党性和多变的思维。 从事新闻工作的新闻记者,首先并且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尚的人格品质,这是“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前提。1940年秋,范长江应邹韬奋之邀,写了《怎么做新闻记者》一文,再次阐述了自己的新闻观。认为新闻记者要有操守,既不为金钱、利益、美女诱惑,又不为诽谤、诬蔑、威胁所吓倒,要能坚持真理。 新闻敏感是记者所应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只有对新闻明察秋毫的敏锐和洞察才能做到“捕风捉影”。独家新闻的捕捉更需要记者具备高度的新闻敏感,继而在新闻敏感的驱动下去行动。有了新闻敏感,还要有非凡的行动力。这种非凡的行动力要求记者要忍耐“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内外环境、主客观两方面的困难,而且要从中找到解决完成任务的办法,抢占独家新闻。 范长江主张一个记者要有抱负,这还不够,还要有基本功,有知识修养,这就要求不间断地多方面地刻苦学习。“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思想,广阔的活动天地,这对于一个记者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记者如果到最后变得知识很干瘪,思想很闭塞,活动领域很狭窄,我

范长江生平简介

范长江简介 范长江(1909-1970)原名范希天,四川内江人。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九·一八”事变发生,即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1932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35年他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到西北采访,撰写了大量旅行通讯,首次真实、公正、客观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情况和影响。 1937年参与创建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参与创办在香港的《华商报》。曾任《大公报》记者,国际新闻社社长、《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等。建国后,历任《解放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 范长江大事记 青少年时期(1909——1926) 1909年10月16日,范长江先生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田家乡赵家坝村,原名范希天。 1921至1926,范长江先后在田家乡和附近松柏乡小学、内江县立中学、资中县省立第六中学学习。 求学时期(1927——1934) 1927年,转入吴玉章所办的中法大学重庆分校学习。同年7月,参加“八一”南昌起义。1928年,考入国民党中央党务校,按照校规,入校即入国民党。1931年,因为对“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不抵抗政策不满,自动离开中央政治党校,并脱离国民党。 1932年年初到北平,9月,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1933年,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大公报》撰稿。 西北之行(1935——1941) 1935年年初,成为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7月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名义赴西北采访,历史十个月,行程数千公里,足迹遍于川、陕、青、甘宁等地区,陆续在《大公报》上发表多篇通讯,还有几篇专门报道红军情况的通讯,备受全国读者关注,记者长江因此闻名遐迩。 1936年8月,化装去西蒙居沿海一带,了解日本西侵情况。通讯集《中国西北角》在全国公开发行。 1937年2月,得知“西安事变”消息后,改变采访行程,闯进西安,见到中共要员周恩来,博古,叶剑英等,采访到“西安事变”真相并发表在《大公报》上。2月9日达到延安,成为第一位进入陕北共产党地区采访的国内新闻记者。同中央主席毛泽东在他居住窑洞作“竞

浅析新闻自由的合理性与法律监管的必要性

浅析新闻自由的合理性与法律监管的必要性 /h1 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当下中国媒体关于“新闻自由”等问题的争论,本文从马克主义新闻观出发重新审视新闻自由,并结合时代的发展阐释新闻自由的“相对”合理性,说明新闻自由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漏洞,有必要实行法律监管。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新闻自由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的新闻实践活动和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特别是在创办和编辑《莱茵报》、《新莱茵报》时期,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思想得到了集中而全面的体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闻自由应该遵守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最为核心的关键词之一,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主要理论支撑。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真实是新闻的首要标准和第一选择。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新闻信息的采集和反映活动,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之一。人类认识自然,能动地改造自然,必然要求真实的新闻信息在相互之间传播和扩散;否则,人类将受到新闻规律的惩罚。①

2、新闻自由需要立法保障 “法律上所承认的自由在一个国家中是以法律形式存在的”、“出版法就是出版自由在立法上的认可,它是法的表现,因为它就是自由的肯定存在”,所以“没有关于出版的立法就是从法律领域中取消出版自由”②“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③法律许可的、承认的才是现实的、客观存在的,所以以法的形式来保障并体现新闻自由,显得尤为重要。 3、新闻自由是介于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第三权力,具体表现在舆论监督权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报刊的责任,正是代表社会舆论,表达社会舆论。”④他们公开声明创办《新莱茵报评论》的目的――经常而深刻地影响舆论。他们认为“报纸最大的好处,就是它每日都能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能够反映出当前的整个局势,能够使人民和人民的报刊发生不断的、生动活泼的联系。”⑤ 二、新闻自由具有“相对”合理性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着名诗人、政论家约翰?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中首次提出了关于新闻自由的口号和思想。它既反映了资产阶级向封建专制主义争夺政治权利的需要,也反映了新闻传播活动自身的需要。有学者提出,“新闻自由主要是指不受批准自由出版报刊,不必向政府申请营业执照或交付保证金,在政治上经济上不受限制,人人都拥有出版权;不受任何形式的事先检查,可以发布任何新闻和发表任何意见,当然事后的追惩在任何国家都存在,即不允许报刊自由的损害国家社会和个人;不受限制地自由接近新闻源。简单的说,新闻自由

范长江新闻思想述论_张国红

2004年3月第25卷 第2期 东岳论丛 Dong Yue Tribune Mar.,2004 Vol 125 No 12 [收稿日期]2003-09-19 [作者简介]张国红(1969-),女,《联合日报》社文史部主任编辑。 【历史研究】 范长江新闻思想述论 张 国 红 (《联合日报》社文史部,山东济南250011) [关键词]范长江;新闻思想 [摘 要]范长江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他在1933—1952年近20年的新 闻实践中,写出了大量有重大社会影响和历史意义的新闻报道,逐步形成了自己丰富的新闻思想,不仅在当时指导了人们的新闻实践,而且在今天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4)02-0126-03 范长江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早在1935年至1938年间,他在《大公报》担任特约通讯员和记者时,即写出了大量有重大社会影响和历史意义的报道,他的传世之作《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等通讯集,也在这一时期出版。在这些独具风格的作品中,范长江对祖国的边疆与民族问题,对陕北红色区域的真实情况等都予以深切关注,在启迪人们觉醒,引导人们走上救国救民的道路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在新华社、解放日报社、新闻总署和人民日报社等处继续从事新闻工作。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他逐步形成了自己丰富的新闻思想,并为我国的新闻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关注祖国的边疆与民族问题 范长江在《大公报》的几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西部汉族和各少数民族杂居地区考察,他的通讯以大量篇幅对国内尖锐的民族矛盾予以揭露。 在写于1937年的《边疆问题应有之新途径》一文中,范长江认为,中华民族为几个民族所组成,汉族生存于中部腹地及沿海各省,为中华民族之中坚。自西南云贵经康、藏、陕、甘、宁、青、新疆以至内外蒙古,则为其他民族独立生活,或与汉族混合生存之区域。故中国除海岸线之外,所谓边疆问题,其主要内容当为民族问题。他从历史视角分析道:“中国历代所谓治边政策,皆为狭义的民族主义下的消极政策。其实质乃以统治者自己所属民族为中心,以‘威’—武力,或 以‘德’—羁縻,压服其他各民族。”[1] 在边疆四处强邻相逼的 情势下,这种自古以来直至当时国民党政府的“羁縻之中带控制”的民族政策,致使边疆民族问题愈弄愈糟。 范长江对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主张十分推崇,认为中国政治思想上对边境民族问题,有重大之进步者,厥为中山先生民族主义之主张。受孙中山思想的启发,范长江提出了自己对待边疆民族问题的主张:“今后宜变消极的防范政策,为积极的团结政策,变削弱与同化政策,为扶持发展政策。除边疆各民族之武力、外交与有关国家之经济,须绝对统一于中央外,当以全力扶助边民作飞跃的进步。亟须帮助其经济之发展,培植新兴人才,以代替腐败之王公制度。灌输科学教育,以减轻宗教的毒害,使边地民族迎头赶上近代民族之水准,而为光华灿烂之中华民族作成优秀的成员。如此则各民 族与汉族感情融合,外人欲挑拨亦无可能。” [1]在通讯集《塞上行》里,范长江对祖国的北部边疆问题倾注了大量笔墨,字里行间流露着一腔热忱。当时,野心勃勃的日本侵略者正在内蒙古积极经营,大搞势力渗透。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1936年11月的百灵庙战役。国民革命军傅作义部在百灵庙挫败了被日本人利用的伪蒙古军,打击了日本侵华的野心。对此次战争,范长江感触良多,“蒙古本来是我们五大民族之一,今天我们的蒙古民族竟在外人策动之下,以蒙地为根据地,向我们自己国家进攻,……不能不令我们用理智来作深一层的觉察反省。”他从对蒙古民族的历史发展中深刻认识到“我们相互间的共同利害,较大于我们相 6 21

浅论新闻传播中的政治控制与新闻自由

作业 题目:浅论新闻传播中的政治控制与新闻自由姓名:肖璐 班级:新闻1001班 学号:201076250123

浅论新闻传播中的政治控制与新闻自由 摘要:新闻传播中,政治控制和新闻专业主义一直是媒体进行新闻报道时不得不衡量的两把标尺。<1>新闻专业主义,是包括一套关于新闻媒介的社会功能的信念,一系列规范新闻工作的职业伦理,一种服务公众的自觉态度。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的功能,传播学创始人施拉姆用了三个表述方式——监视者(watcher)、论坛(forum)和教师(teacher)。新闻专业主义者认为公民有“知”的权利,维护公民的知情权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2>而政治控制却刚好与此相反,它作为新闻调控者和管理者,主要在新闻的报道程度和范围上作限制。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历史时期,两者对新闻报道的影响不同,由此呈现出来的新闻报道景观也迥然不同。总体看来,正面报道两者目标更容易达成一致;越是灾难新闻或负面报道,两者似乎更容易背离。 关键词:政治控制新闻自由矛盾 满足公民知情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在新闻中,知情权一般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受众作为新闻接收的主体所具有的对有关情况了解的权利;二是亲属和受害者对事件全部真实情况与细节了解的权利。 下面就以灾害性新闻为例: 1、满足受众知情权的重要性 一般说来,灾难有以下特征:突发性、破坏性、不确定性、紧迫性和信息不充分。前四者的合力加之公众处于信息“饥渴”状态,此时如果媒体权威缺席,很容易给流言,甚至谣言提供滋生至而蔓延的空间。而谣言一旦蔓延,在灾难事件中形成舆论,就很有可能导致群体冲动而引发失控行为,成为社会种种不稳定因素之一。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及时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对其行为进行引导和控制是灾难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一环。因此,为了维护社会安稳,政府就采用政治控制等手段,既满足人民对新闻的渴望,又能够把造成的影响弱化,有利于稳定人民的情绪。 2、满足受众知情权的必要性 (1)传播渠道多样化。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极大丰富使传统上属于国家专控的信息发布权和控制权正在丧失,一个全新的、平等的、没有强权与控制的信息空间正在产生,人类进入了“人际大众传播”时代。这不得不让政府担忧,更加让政府加强对信息的政治控制。 (2)法制社会民众权利意识空前高涨,对公共事务的知情权要求强烈。现代社会公众对信息已由被动接受渐变到主动寻求,政府的职能也由全能政府向有限责任政府变化,这些都要求作为社会最为重要的资源——公共信息资源一一实现进一步的社会分享此外,灾难新闻对缓解现代人的心理焦虑和痛苦压抑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灾难新闻中,通过对灾难的认知,不但可以自警,更在怜悯他人中获得自我安慰,增加自我保护。 我国灾难新闻报道的现状 (一)前期“失语”。后期“喧哗” <4>2005年6月12日,下午1时30分左右,黑龙江省宁安市沙兰镇上游突降暴雨,镇中心小学一至六年级12个班级352名学生和31名教师正在上课,突如其来的洪水让他们猝不及防,瞬间夺去数十名孩子的生命。截至11日13时30分,经初步核实,因暴雨洪水和泥石流导致遇难学生62名,村民2名。正在医院抢救的学生17名,老师1名,干部1名,村民5名。据介绍,洪灾中心为地势较低的镇中心小学校。遗憾的是,此次事件中关键时候媒体“缺席”已是定论。

范长江和《中国的西北角》

範長江和《中國的西北角》 新聞事業史的不斷向前發展離不開那些才華橫溢又熱愛新聞事業的新聞工作者們。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聞事業,用自己的熱情和汗水使新聞事業發展壯大,同時也給後人留下了非常珍貴的文化財富和精神財富。在新聞史輝煌的發展進程中,總有一個名字讓大家肅然起敬,他就是範長江。他在30年代發表的《中國的西北角》這一新聞著作,曾震撼全國,至今仍被視為經典之作。 範長江,原名範希天,四川內江人。他是新中國新聞事業創始人之一,曾先後擔任新華社副總編輯,《人民日報》社社長,新聞總署副署長等職。1990年設立的“範長江新聞獎”是新聞類的最高獎項。範長江是中國新聞史上一名非常優秀的記者,而且範長江在年輕時就才華出眾,並且心系著國家民族的安危。《中》就是在抗日戰爭即將爆發,中華民族面臨生存危機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的。敵人將要佔據我們的若干大城市,這時的西北、西南地區作為抗戰後方是至關重要的,所以範長江非常關注紅軍北上以後中國的動向和西北、西南地區的情況。於是,1935年7月中旬,年僅26歲的範長江,隻身前往人跡罕至的大西北採訪,他以超乎常人的毅力翻過雪山、爬過草地,越過祁連山,繞過賀蘭山,西達敦煌,北至包頭,跋山涉水上千裏,歷時10個月,,足迹及于川、陕、青、甘、宁、内蒙等广大地區;其西北旅行考察線路,與紅軍長征過程或重疊、或交錯。他的69篇旅行通訊,真實的記錄了中國西北部人民生活的困苦,同時記載了紅軍長征的情況,既有真切見聞,又有深切議論,既有廣博知識,又有人間情懷,在當時最具影響力的《大

公報》上陸續發表後,引起了社會上的強烈反映;隨後結集成《中國的西北角》一書出版,“未及一月,初版數千部已售罄”。 範長江在艱險困苦的西北地區做考察採訪具有深刻的時代意義。自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以后,国民党反对派腐败无能,国共两党长期针锋相对,使日本帝国主义得寸进尺,步步紧逼。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有志于救国的人们都在探索寻求中国的出路,人们的眼光不期而然地转向了地广人稀的西北。有军事眼光的人们认为,抗日战争全面展开以后,西北地区将成为抗战的后方,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这时,中国工农红军正在中国的西部进行长征,红军挥师北上,将对整个中国的政治局势产生重大的影响。但是,荒僻的西北地区的状况由于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很少为人所知,红军的情况也由于国民党严密的新闻封锁而不为民众所了解。在这种形势下,范长江开始了他的西北之旅,力图比较深入地了解即将成为抗战大后方的中国西北地区的历史和现状。他认为他是“因时代的苦闷,逼得到各地去视察”。他的旅行通讯发表以后,引起“悬心于艰危国运的人们”的强烈反响,汇集成书以后,在几个月内连出九版,产生了巨大而持久的影响。《中国的西北角》在這種特定的时机和特定的地区環境下,生動具體地回答了时代提出的迫切问题,因而具有很深刻的时代意义。范长江西北之行每到一处,必有对那个地方自然环境和历史沿革的记述。这种地理的、历史的考察描写,使人们对他报道的地区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了一个总体的轮廓式的了解。這也是《中國的西北角》的特點之一。他对山川地势,名胜古迹描述得很细致,使读者仿佛跟著他

范长江西北通讯对新闻从业者的借鉴意义

范长江西北通讯对新闻从业者的借鉴意义范长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记者,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便以大无畏的勇气和民众立场对我国的西北进行了真实的考察报道,最后集成《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书,曾震撼全国,至今仍被视为经典之作,对当今新闻从业者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做一名有思想的记者 做一名有思想的记者,要向范长江学习。一是记者要能够独立观察和思考。范长江的西北之行,是在对共产党不了解的情况下进行的。他对红军的评价,在某种程度上,是基于救国救民,把自己的判断置于与国民党、共产党并列的位置上。这在当时的环境下,也并不能用先进和落后来评说。范长江以一个记者独立的观察和思考来看待那个混乱的年代,虽然没有真正意识到共产党理论的先进性,但已实属难得。 二是记者要说真话、讲气节。范长江是第一个披露西安事变真相的新闻记者。1936年12月,《大公报》上,范长江的《动荡中之西北大局》,如一颗巨石,惊起国统区的千层浪,轰动朝野。范长江的系列报道,有效地传播了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及抗日统一战线的伟大政策,为世人及时揭开了西安事变的真相。同时,范长江也为后世记者树立了说真话、讲气节的光辉典范。 二、做一名懂选题的记者

范长江西北通讯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他内容题材的吸引力。懂得选题,记者就要有一定的见识,实际就是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对新闻价值做出正确的判断,也就是新闻敏感。 在当时,并不是所有人都认识到西北采访的新闻价值,当范长江萌发前赴西北考察的想法时,《世界日报》社长成舍我以“没有新闻价值”为由,拒绝了范长江。但范长江坚信自己对新闻价值的判断,所以最后他找到《大公报》合作,在张季鸾的支持下,他才完成这次轰动全国的西北采访。由此可见,范长江的新闻敏感,包括他对社会形势的敏锐洞察力,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断力,以及对报道对象的迅速而准确的反应能力,使他抓住了重大选题进行深入报道,一举取得成功。而这正是我们今天的一些新闻记者所欠缺的。 范长江西北通讯受到广大读者欢迎的原因,究其根本,是它在第一时间回答了读者最关心的问题。西安事变刚发生时,民众尚处在错愕迷茫中,范长江立刻发回的报道解答了人民的困惑,也因此受到极大的欢迎。按照“冰山理论”的说法,真正优秀的记者能够凭借高度的新闻敏感发现“露在海面的冰山之巅”,进而挖掘出“隐匿在海里的”真正有意义的内涵。 三、做一名敢采访的记者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除了要具备常人没有的见识、具备很强的新闻敏感之外,还要敢于采访、勇于采访,不畏艰辛、深入一线进行实地采访。

中外名记者研究之范长江

中外名记者研究 ——范长江的新闻思想及实践 □文学院1006班蒋玲玲 □学号:2010101030610 【摘要】 范长江--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和新闻事业家,他的通讯作品,以其特有的风格和深远的影响,为我国新闻通讯写作提供了新经验与新样本。他的新闻思想,在我国新闻史上有重要地位。时至今日,仍是新闻工作者的精神财富。范长江新闻奖,是以中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范长江的名字设立的新闻奖。此奖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和“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联合举办。是中国记者协会主办的全国青年记者的优秀成果最高荣誉奖,也是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常设的全国性新闻奖。 【关键词】 范长江政治方向采访思想群众路线职业道德 【引言】 范长江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本论文从他的新闻作品集和对新闻的态度出发,总结出范长江的新闻思想,以及他的思想对今天新闻工作者的影响。 【正文】 一、范长江生平: 范长江是我国现代著名记者,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今年是他诞辰100周年。1933年为北平的《晨报》、《世界日报》和天津的《益世报》撰稿,后来成为《大公报》旅行记者撰稿人,曾任《新华日报》社长总编辑,主要著作《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这些作品成为20世纪中国的新闻经典之作,奠定了范长江在新闻界的地位,在范长江的记者生涯中,曾经创造了中国现代新闻史上的“三个第一”:他在1935年至1936年间深入西北采访,是“在国内报纸上公开如实报道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人”他是突破新闻封锁,向"国统区"报道"西安事变"真相的第一人;他是国内以记者身份进入延安采访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并如实报道陕北革命根据地情况的第一人,他能取得如此成就并非偶然.这与他自身的政治素养和新闻素养是分不开的.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他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并为我国的新闻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论出版自由 读后感 论文(总结类)

自由与真理之光——《论出版自由》读书笔记 “杀人只是杀死了一个理性的动物,破坏了一个上帝的像;而禁止好书则是扼杀了真理本身,破坏了瞳仁中的上帝圣像。”反复读这一本从世纪流传下来的小册子,它思想之深邃,精神之纯粹,文字之准确,仿若使人沐浴在自由与真理的光束中,荡涤着整个身心,一遍一遍探寻,也记录下自己点滴的收获。 一、《论出版自由》的时代背景 从亨利八世开始,英国就实行特许出版制度。到玛丽女皇时期,英国成立了皇家出版特许公司。它规定,没有女皇的特许,不准出版书籍刊物,出版权利被严格限制在少数几个人手中。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英国设立星法院法庭,颁布星法院法令,对出版物出版进行更为严格的限制。出版松动出现在年,查理一世被迫召开国会,取缔了严格控制的星法院法令,出版自由开始涌现,但年资产阶级长老派恢复了出版审查,思想领域生机勃勃的局面迅速消失。 世纪的英国是一个政局跌宕起伏的时代,代表封建利益的国王与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新兴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在议会冲突激烈,同时,宗教斗争复杂,清教运动和反清教运动的对抗一直持续不断;同时也是一个新思想、新经济、新文化和新阶级欲突破罗网,显示自己自主性和独立性的转折时期。在言论出版方面,突破就有的制度和陈腐的观念,寻求适合这些新生事物成长的言论出版空间成为历史的必然和时代的迫切要求。 在长老派出版审查条例付诸实施时,弥尔顿无视这一条例,既没有获得出版许可,也不刊印出版机构的名字,出版了《论离婚的原理和实施》。接着,他又直接以《论出版自由》为题表达了对出版审查制度的强烈批判和对出版自由的渴望。该册子同样没有经过许可,没有经过登记,也没有开列印刷商和书商的名字。它写成向国会演讲词的形式。 二、关于《论出版自由》几方面的探讨 (一)出版许可制的历史渊源 弥尔顿在行文的开篇以较长的段落赞颂了国会议员热爱真理的精神与正直的品德,并认为他们高人一等的证明即是“以深谋远虑的精神,听取并服从来自任何方面的理智的声音,并因之而乐于把一切议案,不论是自己通过的还是前人通过的,一视同仁地予以取消。”[2]随即指出一个事例,即“重新审议诸位制定的《出版管制法》,”[2]由此引入正题。这种表述既有演说的策略考虑,结合全文更可看出弥尔顿是将获得自由的希望寄托于国会的开明与议员们的理智决定的。他说,“要知道现在这种写作自由和言论自由从哪里得到,那么除开诸位仁厚宽宏而富于人到精神的政府以外就找不到更确实的来源了。”[2] 为了驳斥《出版管制法》的不合理性及专制性,弥尔顿从书籍许可制的发展历史谈起,认为古希腊是其源头,发现雅典只对“渎神和无神论的文字及诽谤中伤的文字”加以管制。公元年以后,罗马教皇开始发布严格的禁令,“凡属不合他们口味的东西他们都禁止阅读,并且付之一炬。”[2]他认为“这是从最反基督的宗教会议和最专横的宗教法庭上发出的……书籍法令的肇始者无疑就是这批人。”[2]在论证了许可制订立者的反动性之后,弥尔顿向议员们发出呼吁,认为他们应该不屑承认许可制的合法性。 (二)出版控制与出版许可 《论出版自由》被广泛的认为是英国传统上最伟大的与控制相对立的文章。而在《论出版自由》中,弥尔顿根本没有谴责出版控制,反而,他在多个章节声明支持出版控制。因而笔者在此探讨这一关于出版控制和出版许可的误区所在。

《范长江新闻文集》的读后感800字

《范长江新闻文集》的读后感800字 这本书很厚,足足六百多页,里面收录了范长江很多新闻作品,看这些作品,就像看一本旅游游记,因为里面对他所到之处描绘的相当细致,甚至是生动形象。这样的文字主要集中在上卷,而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主要是想找到那篇我们已经考过的文章,反正已经找到书了,就看看吧,结果我真的找到了《临河五原至包头》,和范长江其他很多作品一样,它描绘了详细的路线,风土人情,并在文章中表现出了对中国命运的担忧和对未来的希望。“通过这个小小集镇的街市,不但这个市集因他们的早起而活跃,中国困苦艰难的前途,也因为他们这样生气蓬勃,而显得有无限光明!”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作者将满腔热情投入新闻创作,只为让更多人了解当时的中国现状,并希望唤起国人的一腔热血。 作者的文字很生动形象表现在善用修辞,动词,甚至人物对话,用最大的力量还原场景,并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好似大战后的场地,满山满谷的尸身,露出发了酵的手臂、大腿和肚皮。”《老林叹荒谬》这样的句子可以说无处不在,作者一面冷静的还原事件,一面又抑制不住的发出叹息,从一字一句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喜怒哀乐。一直以为新闻是枯燥

的,是像干尸一样恐怖的存在,但是无数优秀的作品告诉我,新闻也是有灵魂,有思想,有作者的喜怒的。他让我看到的新闻的新门户。 范长江也算是一个名记者了,但是他为何有名?能在无数的记者中脱颖而出,说明他定然有他的性格,他值得让人尊敬和不断学习的地方。我想这些东西在他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一二。他的文章内容很丰富,让人觉得他似乎对所写的事物十分熟悉,这离不开作者的观察,离不开他自身的努力,包括采访的一系列准备。然后,是他个人知识的渊博,不过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他不怕苦,忧国忧民的情感,并且能无时无刻不为此努力。 看他的文字,看到的不仅是风土人情,不仅是思想灵魂,他的文字就像一个战斗史歌,真实再现那个动荡的岁月,那个让人不能忘记的苦难。

浅析西方新闻自由主义和社会责任论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 ——谈自由主义新闻理论到社会责任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 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 门。 ……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老子《道德经》 摘要:如果历史真的如河,那么我们肯定是在这条河的其中一段,下面的景色不会总归不会改变。我们不需要太多的周章,每个人都在自然的顺水而下就好了。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正是万物莫不尊道也。 …… 我只是想说,少说些理论,多做些事情。 呼唤英雄的时代是悲哀的,但是这并不是最差的结果。最可悲哀的是当一个时代呼唤英雄尚且没有人能够站出来。 只是希望已经写就的情节出现了,需要我们了,我们能够挺身而出。 足够了。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是的,大巧不工,不管这个世界怎么改变,不管我们要面对什么,顺其自然,只要守住自己心灵最初的那份坚持,始终让自己生活在最美的那片芳草地。 关键词 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社会责任论 翻开我们的历史课本,在这条被时间所涤荡的河床上并不缺少理论、主义。 新闻的产生、发展到现在虽然不过短短的几个百年,但是依然依循着历史的车辙一路走来。 但是事实上,历史该是怎么样还是怎么样,相比之下,我们都只是在书里规定的某个时间、某个地点出现,之后遇见一些人或者事情——弥尔顿们也都是这样。只不过作为人,这个让我们自己引以为傲的名词,比之故事里的角色我们多了些努力,多了些自己的情感而已。 但是历史是客观的,马克思说,我们不能脱离客观的事物而存在。 于是,我们看到的自由主义新闻理论以及社会责任论不过是历史的沉沙,在当时看来十分权威的言语在现在看来只是螳臂挡车的可笑闹剧罢了。而当下的这个时代也许仍旧不能醒悟数千年前中国道家的老祖宗的话,依旧如从前一样演绎着现在看来或许能够叫人仰慕、膜拜,多年的多年以后被人指指点点的悲哀。 不仅新闻传媒如此,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一样。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客观规律去遵循,人也一样,所以,我说,费这个劳什子力气干嘛?! 何况所谓苦苦追寻的“真理”真的是为了这个世界,为了全人类么?我不敢苟同,只想说,太大言不惭了。

范长江及其新闻思想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本科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名记者研究》 课程主讲人:赵建国 课程开设单位:文学系 论文题目:《范长江及其新闻思想》 系别:文学系 专业:新闻学 姓名:郑恩业学号081012214指导老师:赵建国 二0一一年六月

范长江及其新闻思想 摘要: 范长江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他的新闻思想,在我国新闻史上有重要地位。时至今日,仍是新闻工作者的精神财富。范长江新闻奖,是以中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范长江的名字设立的新闻奖。本文主要通过范长江从实事求是出发、民本思想和民族思想的三个方面总结出其新闻思想,表明他的新闻思想,不仅在当时指导了人们的新闻实践,而且在今天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范长江、新闻思想、实事求是、民本、民族 他是70多年前第一个真实报道红军长征的记者,也是第一个将真实的“红色延安”告诉全国读者的记者。不管是在《大公报》报道“中国的西北角”,还是在《人民日报》担任社长,他始终坚守着作为一个新闻人必须遵循的原则,那就是“新闻必须是事实”。 一、人物介绍【1】1 范长江(1909—1970)原名范希天,四川内江人,著名新闻记者、新闻学家。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一”南昌起义。1932年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33年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等报撰稿。1935年后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到我国大西北采访,发表了一系列轰动全国的报道,这些报道后来收入《中国的西北角》一书。1937年11月和羊枣、徐迈进等同志创建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即中国记者协会的前身),并被推选为“青记”的总事。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他还参加了香港《华商报》的创办工作,担任过新华社华中分社社长,《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和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校长等职务。1949年7月,与胡乔木等新闻界知名人士在北平成立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筹委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新华通讯社总编辑,《解放日报》社社长,政务院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国家科委副主任等职。 1于江纯.范长江采访经历与采访思想探讨[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21)。

浅析网络传播中新闻自由问题

目录:

摘要: 新闻自由作为一种理念,它的提出与发展使得新闻业达到了新的高度;网络作为一种传播载体,为新闻业的高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这一理念与载体也已成为世界上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共同追求,新闻自由与网络传播有其重要的价值,理应受到社会的监督,法律的保障和支持。其自由也是有条件的,新闻过度的自由引发一系列危害社会的问题,网络的传播更加使得这些危害的扩大,因此这些问题也不容小觑,应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或防治,本文通过对新闻自由的发展,网络传播的特点,及其引发的一些问题进行阐述,提出些关于防治这些问题,保障公民利益的方法。 Abstract: the freedom of the press as a concept ,it is propose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ess industry has reached a new height ; network as a carrier ,to create the conditions fo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at the same time ,the concept and the carrier has become the common pursuit of countries with different social systems in the world ,the freedom of the press and the internet communication it has important value,should be subject to the supervision of the society ,legal protection and support .The freedom is conditional ,excessive free news triggered ofhram to social ,the network communication makes it harder to expand these hazards ,so these problems can not be ignored ,effectiv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resolve or control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reedom of the pre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as some problems caused by also put forward some prevention methods about these problems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itizens. 关键词: 新闻自由网络传播危害防治方法

浅析范长江的新闻思想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015992654.html, 浅析范长江的新闻思想 作者:李涛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0年第02期 [摘要]范长江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也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创始人之一。范长江从事新闻工作达-19年之久,他创造了一系列的新闻奇迹并为后来者留下了宝贵的新闻思想。这些新闻思想,对于今天的新闻工作和新闻事业仍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范长江;新闻思想 范长江不仅是20世纪我国最杰出的新闻记者之一,他还是我国新闻事业的优秀领导者。正如邓颖超在《范长江新闻文集》序言中所说:“长江同志我是熟悉的,他原来是个进步的新闻记者,后来参加了革命队伍,为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做了很多工作,他的作品是很有影响的。” 范长江,原名范希天,四川内江人。范长江从1933年涉足新闻界,到1952年调离人民日报社,前后从事新闻工作达19年之久。1935年5月,范长江开始担任《大公报》记者工作,为西北通讯采访和写作。1939年5月,范长江在重庆经周恩来同志介绍入党。皖南事变后, 他赴香港创办中国共产党在海外的机关报《华商报》。1941年年底,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 香港沦陷,范长江辗转到苏北解放区,担任新华社华中分社、华中总分社和《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校长等职。1946年5月,范长江由苏北到南京,是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对外发言人之一。解放战争时期,他始终跟随毛泽东、周恩来转战陕北,担任负责中央宣传工作的四大队队长,及时向党和全国人民传达了党的声音。全国解放以后,他从事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历任新华社总编辑、《解放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等职。 范长江曾经创造了中国现代新闻史上的“三个第一”:他在1935年至1936年间深入西北采访,是“在国内报纸上公开如实报道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人;他是突破新闻封锁,向国统区报道“西安事变”真相的第一人;他是国内以记者身份进入延安采访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并如实报道陕北革命根据地情况的第一人。范长江新闻实践丰富、新闻思想精深,其人格、其思想、其操守均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浅要分析范长江的新闻思想: 一、认为报纸是有阶级性的,追求政治民主、新闻自由

论新闻自由与媒体的责任

论新闻自由与媒体的责任 摘要:21世纪的社会,已经步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互联网的普及与创新,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传媒行业的发展。媒体通过利用社会上的各种有效资源,也使自身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发展空间。然而,国家给予传媒相当广泛的新闻报道权利,但这种广泛的权利也是需要在媒体责任的范围之内。新闻自由度过大会导致新闻在传播与报道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要加强对其引导与管制。 关键词:新闻自由;传媒责任;举措

Freedom of The Press and Media Responsibility Abstract:21st century society has entered a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 the popularity of the Internet and innovation, growing economic strength, also largely c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dia industry. By using a variety of media available resources in the community, but also to get a great deal of their free development space. However, given the national news media rather extensive rights, but this also requires a wide range of rights within the scope of responsibility of the media. Freedom of the press through the General Assembly cause a variety of problems in communication and news reports, therefore, to strengthen guidance and control thereof. Keywords:Freedom of the press; News media responsibility; Measures.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