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笔算乘法(陈永岚)

笔算乘法(陈永岚)

笔算乘法(陈永岚)
笔算乘法(陈永岚)

笔算乘法

槟榔小学陈永岚内容:人教版三下63页例1

目标:1、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探索新知的能力。

3、渗透环保意识。

重难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笔算方法。

准备:前测、课件

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

1、观看云南旱灾视频,联系同学为灾区捐款购水的实际情况,引入新课。

2、课件出示:每箱24瓶,共12箱。

收集数学信息,提出完整数学问题:每箱24瓶,12箱共有多少瓶?

列式解决:24×12=?(瓶)

3、回归情境,激励学生积极探索新知。

二、探索新知

1、联系旧知——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等,尝试准确计算24×12的结果。师适当提示:12个24不会计算,多少个24你会算?

2、学生汇报交流。师板书各种方法,如:2×24=48,10×24=240,48+240=288等方法。

3、设疑:选择部分学生尝试的笔算方法,结果不同,到底怎么笔算才是科学的呢?

揭题:笔算乘法。

4、回顾笔算旧知:列竖式时有何要求?

思考计算步骤:引导学生用笔算方法计算。

全体学生尝试笔算:24×12

5、生汇报笔算过程,师板演。

重点讨论:十位上的1乘24时,积的定位在哪里?为什么?

6、反馈两生笔算过程。联系口算归纳算理,结合课件梳理笔算顺序。

三、练习应用

1、基本练习,课本P63做一做。生板演,集体反馈,辨析纠错。

2、生活应用,延续情境,渗透环保意识。

一个坏掉的水龙头,每分钟白白流掉45克水,11分钟会浪费多少克水?

四、分享收获

生谈收获:知识的掌握,情感的体会等。

师评价激励:遇到困难不要退缩,用我们已有的知识去思考、解决它。

趣味题:11×11= 12×11= 13×11= 14×11= 15×11= 16×11= 17×11= 18×11= 19×11=

()×11=()有什么规律?

热门-三年级数学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 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第四单元的教学重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乘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生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教学第一课时是不进位的,课堂上我结合例题引导学生去理解算理。当时的例题是没套书有14本,老师买了12套,一共买了多少本?当时这道题是先用口算方法想,先求10套 多少本,用14×10=140(本),在求2套多少本,用 14×2=28(本),然后140+28=168(本),学生对口算方法 都能明白,所以这道题改成竖式时,学生对于算理都能明白,

没有疑问,只是有个别学生习惯写上竖式中140的那个0,这个慢慢可以改掉。有了一定的情景辅助学生理解算理上略微有些吃力。课上再通过纯竖式计算,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而且一开始我要求学生写清楚你每一步是谁和谁相乘得来的,学生能写清楚,必然是能理解的。练习的过程中适时请学生上台板演,再结合错题进行分析,加深理解,通过两课时的教学发现针对不进位的都能很好的掌握。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必须让学生明白算理。再通过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学生才能彻底学会。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是在学生能够较熟练的'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两位数,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重点是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关键在于学生能掌握好乘的顺序以及两个积的数位。 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美化环境花坛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列出算式23X12,然后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很多孩子想到拆分法: (1)20X12=240 3X12=36 240+36=276; (2)23X10=230 23X2=46 230+46=276; (3)23X3X4=276 等。 我再出示点子图对应本图让学生理解,再让学生尝试写成一个竖式计算,并上台板演,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最后带领学生一块讲解总结,让学生加深对算理的理解,明白算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年级数学笔算乘法(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教案

笔算乘法 ——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体会成功的快乐。 3.初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熟练地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难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回忆交流,复习旧知。 1、回忆交流 师:回忆一下,我们这几天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师:对,这段时间我们就是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那每天学习都一样吗?…… 请学生想一想都学了哪几种情况的乘法,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然后请学生在全班上说一说。 2、强化练习 1、口算铺垫(开火车) 2、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比赛谁快就可以到黑板上来做。然后请做题的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师:同学们掌握得很好,那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笔算乘法,今天学的会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学习新知:

1、师:现在有一个生活场景,看看谁能在里面发现一些数学信息? A:这是王老师在书店买书的场景 B:王老师要买三套书 C:一套书有十八本 D:求的是王老师一共买多少本书 2、师:非常好,大家观察的很细致,能自己发现问题。但是你们能自己解决吗?试试看 师:若想求一共卖多少本书,分析一下题意。实际上是求什么? 生:3个18是多少? 3、师:非常好那求3个18是多少你会列数学算式吗? 板书: 18?3 4、先估算18?3≈60(本) 你能算出确切值吗?试试看看你有什么方法……

笔算乘法(连除问题)说课

《解决连除问题》说课材料 龙海乡雨古小学郭华丽 说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53页的内容。 说教学目标: 1、通过两步计算问题的解决,初步掌握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体验两种分析策略对解决问题的作用。 2、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进行回顾反思的意识与习惯。 3、使学生掌握连除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学会列综合算式用两种方法解答连除应用题。 4、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学会有条理地叙述思维过程。 5、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热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说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 认识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两种解答方法。 说教学难点: 理解连除应用题的两种解题思路。 说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同学们准备好了吗?(让同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通过回顾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导入课题,按照解决问题的过程来解决问题 2、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你能按照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来解答这个问题吗? 通过阅读与理解 ----- 怎样分析与解答 -----回顾与反思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感悟解决问题的基本思维过程。 3、这道题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因为都是在求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 通过提问让学生感悟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4、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得到同样的结果。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5、今天我们学的解决问题与上次课学的有什么不同吗?通过提问让生扑捉到解决问题普遍性中的特殊性。(根据学生回答补充课题。) 6、通过及时练习检查学生的知识的掌握情况 7、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知识。 说板书设计: 解决(连除)问题 阅读与理解把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再平均分成3组↓问题是“每组有多少人”。) 分析与解答60÷2=30(人) 3×2=6(组) ↓30÷3=10(人)60÷6=10(人) 60÷2÷3=10(人)60÷(3×2)=10(人)回顾与反思因为都是在求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 多少。 每组10人,3组30人;每队30人,2队60人。

0121.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4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4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 一课时 课后反思 1.教师努力做到尊重学生,民主教学,认真倾听他们之间不同的意见,给他们发表自己想法的权利和机会,使他们自我检查、反省,逐步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2.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把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的迁移,获得了解决新问题的多种方法,并引导学生对多种方法进行了优化,让学生选择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 一、小学数学几何形体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a+b)×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S=ab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S=a.a= a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直径=半径×2 d=2r 半径=直径÷2 r= d÷2 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 c=πd =2πr 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公式S= a×h÷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公式S= a×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公式S= a×b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S= 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公式S=(a+b)h÷2 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公式:V=abh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公式: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公式:V=aaa 圆的周长=直径×π 公式:L=πd=2πr 圆的面积=半径×半径×π 公式:S=πr2 圆柱的表(侧)面积:圆柱的表(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公式:S=ch=πdh =2πrh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再加上两头的圆的面积。公式:S=ch+2s=ch+2πr2 2

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笔算乘法(进位)教学反思 宝塔区实验小学郭小慧 笔算乘法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内容。在教完笔算乘法后,学生的种种表现以及在作业中反映的情况,让我感受颇多,下面我说一说我发现的问题以及我的应对方法。 成功之处: 在教节内容之前,我们首先复习了两位数乘以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不进位)。在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不进位)时,同学们的课堂发言以及作业情况表现都很好,我认为同学们掌握了笔算乘法的算理。在教授本节内容时,我强调了列竖式的注意事项:每个乘数的数位要对其,各位对齐个位,十位对齐十位,并且不能把乘号写丢。在写进位的时候,要写清楚,不要把进位的数字与乘数混淆了。例如计算39×27时,我会板书竖式,告诉学生9与87对齐,3与2 对齐,计算时, 9×7=63,个位写3,向十位进6,3×7=21,加上6 为27,即39×7=273。十位上2表示20,39×20=780,我们列通常把780的0省略不写,但加的时候注意错位,273+780=1053。 不足之处: 1.在计算第二步乘法时,即39×2,同学们往往忘记进位,原因有粗心,还有就是他们不知道把进位写在哪里,我在课堂教学中做过强调,可能是强调的不够,学生没有注意。 2.在改作业时,我发现平时一个成绩很好的同学整篇作业都错了,错误全是一样的,例如37×2,她得出的答案则是614,即他没有用

到进位,而是把所有数字乘一下,然后拼出来的,个别同学作业做得挺好,可是在我让他们到黑板做时错误较多。 改进措施: 首先我觉得同学们的作业存在抄袭情况,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求他们自己的作业要自己做,要多多思考。 其次,我强调了乘法的进位的重要性,对于第二步进位难注明的,要求他们标注在竖式右空白处,第二步进位不能和最后求和的进位混淆了。 我知道对于这样的计算知识,只有有效的练习才能得到提高,于是我安排了一次练习课,对之前的教学薄弱环节进行巩固。而练习课,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法则以及算理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计算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工整的良好学习习惯。我选择10道有代表性的笔算题,让他们当堂做我当堂批改打分,并要求字迹工整,否则重新改正。而第一个完成且全部正确的同学将记奖励一次。在压力与奖励的双重驱动下,同学们做的很积极。当堂计算避免了抄袭的发生。对于学生的错误,我直接点评,让其修改,直到学生会为止。一节练习课下来,许多学生收获100分,我也分外开心。与其枯燥的讲解,不如利用灵动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知识。自此我多次进行了这样的练习课,复习了他们乘法除法的竖式计算,学生的计算也愈加得心应手。 本节课只是数学教学过程的缩影,我们不可能做到完美,但是我们应当善于发现不足,多多反思……有反思才能改正,才能进步,这就是教师成长的过程。

三年级数学教案《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教案

三年级数学教案《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教案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准确地进行连续进位的一位数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某一位上的乘积加上进上来的数又要进位的情况是一位数乘法计算中的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2.笔算.请三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动笔练习. 二、教师谈话: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位数乘二、三位数的乘法,这节课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学习难度更大一些的笔算乘法. 三、指导探索、学习新知: 1.出示p20页情景图 2.学生看图编题提出问题: 海产品加工厂加工车间加工带鱼每小时加工59千克,7小时能加工多少千克带鱼? 海产品加工厂加工车间加工带鱼每箱带鱼净重25千克,8箱带鱼一共多少千克?

海产品加工厂每个车间加工118千克,9个车间加工多少箱? (1)由学生来列式,老师板书:597= (2)学生估算:5960 607420 597的积比420小一些 (3)这道题同学们自已动笔试着做一做,在做题的过程中体会一下与前一节课讲的有什么不同,你在做题时遇到什么困难了,一会可以互相交流.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 (4)汇报自学情况: (今天做的竖式题是连续进位的,每乘一位都需要向前进位.而昨天的题不是连续进位.) 板书课题:连续进位乘法. 你观察得真仔细,别看一道小小的一位数乘法,这里面包含的步骤还不少,更需要你们用耐心和细心去算.

板书竖式:59 67 453 强调:进位数字一定要写,还要写清楚(用红笔描一描) (5)那同学们说一说与昨天学的例题有什么相同?(学生讨论) 交流汇报:(不论数字多大,数字多高,计算法则是一样的.都是从个位乘起,并且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进几.) 3.学生试做绿点知识: 海产品加工厂加工车间加工带鱼每箱带鱼净重25千克,8箱带鱼一共多少千克? 列出算式并解答,学生独立做,集体纠正,讲解计算过程。 4.学生试做绿点知识:: 海产品加工厂每个车间加工118千克,9个车间加工多少箱?

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虽然在乘法笔算的顺序和数位的对齐方面已有了一定基础,但计算作为最根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重点。所以本节课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同时培养学生用“旧知”解决“新知”的学习方法及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养成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是理解乘数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本节课在设计时考虑力求体现以下几点:1、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再创造’”。即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自己去探究、去寻找正确的方法。这本节课中,在学习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时,通过交流,让学生充分展示学习的思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真正自己领悟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组织学生创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介绍不同的计算方法。如“请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的算法,也听听别人的算法!”“谁愿意与同学们分享你的计算方法?”“在这些算法中,你比较欣赏哪一种算法?”等等,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吸收,学会欣赏,学会评价。2、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算法多样化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一种重要思想,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新课标指出:笔算教学不应仅限于竖式计算,应鼓励学生探索和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同一道计算问题,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存在着差异,常常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和解题策略,这正是学生具有的不同个性的体现。在本节课教学24×12时,放手学生试算,学生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有根据口算的方法来计算的;有把因数拆成两个一位数,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计算的;有直接列竖式进行计算的;在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的解法,进行小组内交流,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间的数学交流。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使不同的人学到了不同的数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老师还不能够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如在笔算乘法时,教师讲得过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尽量克服这些不足,力争课堂教学尽善尽美。《连乘应用题》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教学连乘应用题,连乘应用题有两种解法。教材根据连乘应用题数量关系的特点,根据不同的已知条件找出要解答的问题,较好地理解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解答方法。纵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本课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创设情境。创设了过运动会的场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问:从画面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接着请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思考: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积极性很高,有的提出用一步解答的问题,这就解决了连乘应用题两种解法的第一步。有的提出了用两步解答的问题;这样再根据第一步求出的数量与题目中的第三个条件,就不难求出题目的结果了。这就为学生在学习连乘应用题时,从寻找有联系的条件出发确定中间问题做了准备,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不同解法的理解,由学生喜欢的信息编写相应的应用题,使学生深刻的领会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2、学生自主的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本课,我不是引着学生逐字逐句分析并解答应用题的,取而代之的是学生自主的探究和合作交流,“你自己

小学数学_笔算乘法(连除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笔算乘法 解决问题(连除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页例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用除法计算 解决有关问题。 2、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乐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解答有关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用连乘的方法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 师: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是? 生:1.阅读与理解。2分析与解答。3,回顾与反思。 出示“自学指导” 师:同学们,你能按照这样的步骤来解答问题吗?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4:三年级女生要进行集体舞表演。老师将参加表演的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1、阅读与理解 师:请同学们自读例题。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阅读,你知道了什么?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知道了要把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再平均分成3组。问题是“每组有多少人。师:怎样分析与解答呢?题目中出现了几个数字。(3个数字) 生:、、、、、、 师:要解决问题是“每组有多少人”。能一步求出来吗? 生:、、、、、、

师:那需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请同学们在根据自己的想法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做完后可以互相说一说。叫解法不同的人去板演。 2、分析与解答 方法一: 1)先求平均每队有多少人:60÷2=30(人) 2)再求平均每组有多少人:30÷3=10(人) 列出综合算式:60÷2÷3=10(人)答:每组有10人。 师:请说一说每一步表示的意思,这60÷2=30(人)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把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有30人。 师:这30÷3=10(人)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把每队30人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10人。再次讲解一遍: 师:参加表演的60人平均分成2队,也可以理解为、、、、、。 生:也就是把60人平均分成2份用除法计算师:每队平均分成3组。还可以怎样理解?生:也就是把30人平均分成3份用除法计算师:你真是个爱动脑筋子的孩子。 方法二: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也可以先求出要将60人一共分成多少组。 1)先求一共分成几个小组:3×2=6(组) 2)再求平均每组有多少人:60÷6=10(人) 列出综合算式:60÷(3×2)=10(人)答:每组有10人。 师:这3×2=6(组)表示什么意思? 生: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60人一共可以分成6组。 师:综合算式:60÷(3×2)=10(人)中3×2为什么要用小括号? 生:必须先算出一共有多少个小组。 师:这60÷6=10(人)表示什么意思? 生:60人平均分成6个组,每组10人。 师:你真聪明,会想到这种方法。师追问为什么两个算式单位不一样? 师:每队平均分成3组,一共分成2队,那么就是2个3所以3×2=6(组) 一共有6个组,再将60人平均分成6个组,所以60÷6=10(人) 3、回顾与反思:

三年级《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程艳丽 今天,我教学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下面就这节课谈谈我的感触: 感触一:注重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 教学24x12=?时,我先让学生进行“估算”,再由学生进行“计算”。计算过程中有学生进行“口算”,有学生进行“笔算”,口算方法灵活,笔算合理规范,呈现出算法多样化的思维环境。在指导用竖式计算时,我采用:一让学生自己先体会计算过程,二说是怎样算的,三辩借助多媒体每一步是怎样得来的,为什么是这样?四小结计算方法,五练习,“五步曲”逐层深入。在整个计算活动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和时间,让其经历计算过程,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算法,在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鼓励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在主动探索与合作交 流中得到收获,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感触二:准确捕捉了课堂生成问题,发挥了教师“传授与解惑”的指导作用。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及时的改变教学思路,灵活的改变教学设计,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在这节课中也得到了体现。 在处理“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与第一个因数乘的积时有进位应如何算”这一难点时,先指导算理,让学生初步能够明白。然后引用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有进位又怎么办”这一问题展开后面的教学。我敏锐地捕捉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存在的实际问题,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还以多媒体出示了两道检查

错误的让学生去探究,进行算理的指导。通过比较与讲解,及时帮助了 学习障碍,发挥了教师“传授与解惑指导作用”。 感触三:练习应有层次性和多样化。 学生初步掌握笔算的方法后,我用多媒体出示三道笔算题让学生在草稿纸上做,再由多媒体演示笔算过程。后面用多媒体出示了两道检查错误的笔算题,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然后进行练习巩固,练习的设计要注重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要注重练习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练习是计算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对计算技能和算理的形成与消化、理解与掌握,往往是通过练习来检验,同时还能促使学生感悟、优化算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在练习设计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有层次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注意“以趣引导”,使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再到“我乐学”。 感触四:教学中出现的不足 在让学生自己试做24x12=?过程中,没有一个学生会做,我脑子一片空白,不知怎么办才好,最后改变了备课思路,由小组合作学习变成启发式进行引导,效果还是不错的。但在总结笔算的方法时,应该加上小组讨论这一环节,会更好。 对于计算教学,需要我们教师做到服务生活,以趣导入,算法多样,不拘一格,分层练习,形式多样。例如:最后我加了一道趣味数学题12x11,36x11通过计算发现其中的奥妙。这些只要我们都做生活的有心人,计算教学一定会更加精彩!

笔算乘法(连续进位)教学设计

《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乘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学会用竖式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乘法。 2、掌握一位数乘法中连续进位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让学生感受到乘法处处在生活中。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用竖式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一位数乘法中连续进位的方法。 难点:计算的正确率以及用乘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计算:7×8+6= 3×5+7= 2×8+8= 7×4+5= 5×9+5= 4×9+8= 二、引入情境,探究新知: 1、老师:上节课同学们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和进位乘法,自己总结并发现了进位笔算乘法的方法。同学们表现得非常了不起。 下面请同学们继续看屏幕,您能提出什么问题?你能够用语言描述出来吗? 学生根据图中的意思提出问 题: 每箱有24瓶矿泉水,9箱有 多少瓶矿泉水? 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解 答,老师注意巡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复杂的生活场景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再解决数学问题,这是最基本的数学能力,如果学生能够用语言描述出来,就说明学生能够把感性的数学理解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本环节不但能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能力,更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加强学生对进位乘法的练习,夯实基础知识。 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指名汇报。 老师:通过同学们自己解决以上问题,你觉得在计算进位乘法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学生汇报完后老师小结: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时应注意:用一位数乘第一个因数的某一位时,要看看后一位乘得的积有没有进位,如有进位,不要忘记加上进上来的数。[设计意图]为了保证学生计算的正确率,让学生发现并总结计算中的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能够增强学生对进位乘法的理解,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老师:同学们能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且解决数学问题,我很佩服大家。老师这里有一个简单的题目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出示题目: 运动场的看台分为8个 区,每个区有634个座位。 运动场最多可以坐多少人?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 答。 解答完成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可以请一名同学讲解自己的做法,其他同学质疑。) 老师最后总结评价。 [设计意图]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计算,学生完全可以利用知识的迁移自己解决,可能有很少一部分同学存在困难,对于这部分同学老师可以在其他学生独立解决的时间进行个别的辅导。让好的学生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习相对差一点的同学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列竖式计算(基础练习) 12×8 13×7 36×7 48×6 247×6 765×7 2、解决问题我最棒(变式练习) 每个方阵128人,一共多少人? 3、拓展练习 你能提出 哪些数学问题?请解答。

笔算乘法进位教学反思(精选3篇)

笔算乘法进位教学反思(精选3篇) 今天上午第三节课,有两位领导进入我班听课。针对这节课,进行了评课活动。两位领导说了这节课的许多优点,也指出了不足,给了许多建议。从评课中,我受益匪浅,也得到了极大的鼓舞。 优点: 1、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到位。整节课都是以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学生讨论、学生互查、学生纠错、学生讲解错题为主贯穿始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的能力。 2、整节课设计合理。有不同的练习题,复习环节与本节课衔接紧密,从中 体现出知识迁移的重要性。 不足: 1、重难点在教案中体现的不够准确。本节课的重点应该是进位,难点是两 次进位。在讲解进位的过程中,应重点强调,如何进位、进位的数如何写、写到 什么位置更好更准,我没有要求到位,导致有一位学生到黑板做题时,在这个地方,出现错误,浪费许多时间,没有完成预先设计的练习题。 2、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解答19乘19时,讲解不具体。针对棋盘的交叉点要 用具体的数字,所以应该明确告诉学生你的方法很好,但在今天这道题中暂时用 不上。我没有讲这一点,就进行了下一个环节。 3、用竖式计算的优越性没有讲,应该让学生从心里爱上用竖式计算,提高 计算的准确性,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会少丢分,成绩回会更好。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备好课,把上课将要 出现的问题预设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小长假之后,学生第一节课的状态很不好。学习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上周每位同学都熟练地掌握了不进位的笔算方法。今天在不进位的基础上学习进 位乘法,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 实际上却并非如此。有的学生遗忘了笔算乘法的格式,将第二步乘得的结果 与个位对齐,这属于不明算理的错误。有的学生计算到进位乘法时,忘记刚才乘 得的积是几十,直接往下进行,这属于口算乘法尚不过关。有的学生出现莫名其

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本堂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中,我力图使计算教学从传授知识转向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的学生实践模式。从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自主提供新知识的探索材料到让学生尝试解答新知识、自己交流归纳算理、总结计算方法。 1、较好地实现了计算教学的目标。 本节课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在注重知识技能的目标的同时,更注重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在价值目标取向上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算理算法,会运用法则正确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中,经历一个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倡导算法的多样化,同时考虑到后继学习的需要,让学生逐渐体会到用竖式计算的优越性。 2、重组教材,渗透系统论思想。 教材把进位乘法分为一次进位、隔位进位、连续进位三课时编写,考虑到这几块内容有着共同的知识基础,也有共同的重点——解决进位问题。因此在具体把握教材时,我把这前两部分内容(不进位与进位)统一起来,合并在一课时内进行教学,希望通过这样的安排,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进位与不进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使学生构建的知识形成“链”,而不是堆砌的“知识山”,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认识事物可以从整体入手,再去认识整体中的各个部分。教学实践证明,教材的重新组合,不仅能达到预定教学目的,而且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建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以14×3、28×3为研究重点,通过尝试、讨论、交流,使学生初步掌握笔算乘法的原理。再让经过有针对性地练习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进位乘法的算理算法。整节课与原教材相比,虽然内容增加了,但学生照样学得很轻松。 3、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 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思想。因为

人教2011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解决问题(连除问题)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解决问题(2) (连除问题) 教学目标 1、会解决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2、体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 正确解答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回顾解决问题的步骤: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2、一辆卡车一次能运3吨货物。仓库有54吨货物。用这辆卡车几次能运完?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出示情景图。教师谈话引入新课。 根据给你的信息和观察情景图来解决这个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然后请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在这里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在学生说出想法后在引导、订正。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例4,然后向大家汇报,教师板书。

方法一:60÷2=30(人)方法二:3×2=6(组) 30÷3=10(人) 60÷6=10(人) 或60÷2÷3=10(人)或60÷(3×2)=10(人)答:每组有10人。 教师提问:第一种方法的60÷2=30解决的是什么问题?第二种方法的3×2=6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教师要知道例4的第一种方法是教学重点,但在这里要表扬想出第二种方法的同学。 2、指导完成“做一做” 有一种杯子,6个杯子装一盒,8盒装一箱。960个杯子可以装多少箱? 方法一:方法二: (1)960个杯子可以装多少盒?(1)一箱共有多少个杯子? 960÷6=160(盒)6×8=48(个)(2)可以装多少箱?(2)960个杯子可以装多少箱? 160÷8=20(箱)960÷48=20(箱) 960÷6÷8=20(箱)960÷(6×8)=20(箱)答:960个杯子可以装20箱。 3、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看第55页的第6题,引导学生按照“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这样一种思维顺序去独立思考,完成此题。 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解答过程,并展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知识应用

四年级数学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二、31×2+33,应该问问学生31×2表示什么意思?而不只是为有新的解法而解题,是需要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三、在对比口算、笔算有什么相同处时,事先需要沟通,先要让学生理解,教研员田老师给了一个建议:在让学生口算时,将过程板书下来,说一说6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笔算之后,再对比,就有对比的依据。 2、《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1.从本班实际导入,创设了问题情景。 四年级数学上册《笔算乘法》教学反思集锦, 二、让学生自己探索计算的方法和算理。 由于有笔算加减法的铺垫,还有一些学生可能已经接触过这样的竖式,所以我设置学习的过程由学生自主探索为主,整堂课都由学生自己来介绍笔算的方法,即算理。教师主要是把学生说的方法进行小结。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三、体现算法多样化,并为笔算的计算方法、算理所服务。 计算12×3时,我先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有的学生运用口算的方法:2×3=610×3=3030+6=36,有的学生用的是连加的方法:12+12+12=36(元),还有的是用笔算的方法。组织学生一一介绍前两种方法后,最后引出笔算的方法,过程自然、流畅。同时在

理解算理时让学生比较三种方法,说出你有什么发现,最终得出第一种口算方法与笔算方法其实是一样的,这样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算理,同时感受到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3、《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只含有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是学生在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计算教学本身是枯燥无味的,而我们学习计算,是要把计算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数学为现实服务。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在教学中我设置了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教学情境,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鼓励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体现了“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的教学观念。本节课的特点主要有: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本节课所创设的“帮老师解决买书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这一情景贯穿全课,为学生营造出愉悦的、轻松的、生活化的学习情境,特别是帮老师解决问题,学生非常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数学课堂充满了真实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注重估算意识的渗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估算意识的渗透,在解决问题中估算和笔算有机结合,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笔 算 乘 法(不连续进位)》教案

笔算乘法(不连续进位) 教学目标 1.经历只含有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进而类推“满几十进几”的算法,初步掌握进位法则,并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学习习惯。 3.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更加爱学数学、乐学数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只含有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进而类推“满几十进几”的算法,并正确进行计算。难点:掌握笔算乘法中的进位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笔算,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二)导入 课件呈现:课本第61页情境图。 请学生仔细观察,并说一说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学生自由汇报,教师给予引导或肯定。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引领学生观察教材第61页例2主题图,提取已知信息,并找出待解决的问题。 (1)整理从中获得的信息。 ①王老师买了3套连环画; ②每套连环画有16本。 (2)提出的问题。 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本连环画? 自主学习,分组讨论,探究解题方法。 根据乘法的意义,“求3个16是多少”,学生可以自己列出对应上面问题的算式:16×3=? 学生已经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因此学生会根据知识经验运用笔算解决。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根据教材的介绍,采用竖式计算的方法,但对于每一步表示的含义的理解是模糊的。可以鼓励学生操作学具,进行合作探究,理解每一步计算的道理。可以把探究的重点问题抛给学生:用3乘16的个位数6,得几?该怎样处理?让他们进行分组讨论,自主探究结果。通常会出现下面的情况。竖式计算: 交流反馈,理解算理。

《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课堂实录

《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课堂实录 学习目标: 1、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 2、养成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学习过程: 课前5分钟听算: 1、直接写得数。 3×8+5= 3×6+4= 5×7+4= 4×7+3= 7×8+9= 3×9+2= 2、笔算。(拿出直尺) 27×2= 192×2= 512×4= 911×6= 师:检查。 指名汇报。(全做对的,向老师开心的笑一笑。) 一、激趣引入,板书课题 1、出示主题图:学校召开运动会,运动员奋力拼搏,拉拉队员也呐喊助威,一派热闹的场面。(师边说边指相对应的图)这时,老师和几个同学为他们送去了矿泉水,请看——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知道一共有9箱矿泉水,每箱24瓶。(课件出示) 师:根据以上数学信息,你能提出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生:9箱矿泉水一共有多少瓶?(课件出示) 师:请大家完整地读题意。(生读) 师:谁会列式,并能说出列式的理由? 生:因为求9个24的和,所以我列式为24×9 师:大家同意吗?(生:同意。) 2、估算。 师:大家大胆地来猜一猜,9箱大约是多少瓶?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我把24看做20,所以9箱大约有180瓶。 生2:9接近10,24乘10等于240瓶。 生3:我把24看成20,9看成10,所以20乘10等于200瓶。 师:这几位同学说得都有道理,还有别的估法吗? 生4:因为24介于20和30之间,所以24乘9的积在180和270之间。 师:这位同学也很有见解。同学们,24×9的积究竟是多少,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板书: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齐读课题。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是在学生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我在设计时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一、充分利用点子图,沟通算理与算法的联系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的积的书写位置,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算理。 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点子图直观的作用,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自己去探究、去寻找正确的方法,架起算理与算法之间的一座桥梁。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算理与算法的关系,使学生在直观的点子图中理解笔算的每一步的意义,感悟计算的道理,使枯燥的算理算法教学有了生机,如在点子图中找出竖式第一层积28和第二层积140在点子图中的位置,然后课件分别闪动28与140的位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加深了对算理与算法的理解,明白了方法背后的道理,在探究和兴趣中理解了算法和算理。 二、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关系。 教学中,在组织交流14x12的多种算法时,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把想法体现在点子图中,在上面分一分,再算一算,对应着点子图,对不同的算法进行比较、归纳和分类,培养学生用“旧知”解决“新知”的学习方法及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养成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自己到讲台说出自己的想法,使学生体会这些方法的共同点(先分后合)和解题的策略,使学生体会不同方法的优劣,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优化意识。在学习竖式计算方法时,在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的基础上,根据学习提示,再组内交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充分展示学习的思路,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吸收,学会欣赏,学会评价。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真正自己领悟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学目标基本上达到了。同时渗透了数学中的常用方法转化,通过练习,发现效果还可以。我想这样的计算教学课,还应紧接着进行一节练习课,这样对学生熟练掌握算法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书写的规范性、计算的准确性、算后的检查等,我想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教师针对每次教学内容的不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当然,没有一堂课是完美的,本堂课的教学,教学语言还可以更简洁些,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对各环节进一步整合,让课堂显得更加从容。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我充分落实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改变了以往注重算法忽视算理的教学模式,力求借助数学模型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本节课借助点子图这个直观模型,架起算理与算法之间的一座桥梁,使学生能够直观的感悟计算的道理,在开始的时候,学生根据题意列出乘法算式之后,课件显示点子图,让学生把一本书看作一个点子,显示每行14个点子共12行,教师紧接着问“这么多的点子就是14x12的积,你想一个

笔算乘法连除问题

笔算乘法(连除问题) 教学目标1、会解决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2、体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正确解答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用连乘的方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一次能运3吨货物。仓库有54吨货物。用这辆卡车几次能运完?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吧。 我们是这样解决问题的: 1、阅读与理解 2、分析与解答3、回顾与反思 师:我们就按照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下面的问题吧。解决问题的第一步骤是、、、、、、 二、探究新知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引出课题)你能按照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来解答这个问题吗? 三年级女生要进行集体舞表演。老师将参加表演的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 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师:解决问题的第一步骤是、、、、、、生:阅读与理解: 1、阅读与理解: 师:请同学们齐读一次题。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阅读,你知道了什么?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知道了要把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再平均分成3组。问题是“每组有多少人。 师:怎样分析与解答呢?题目中出现了几个数字。(3个数字) 生:、、、、、、师:要解决问题是“每组有多少人”。能一步求出来吗?生:、、、、、、师:那需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请同学们在根据自己的想法在课堂本列出算式,做完后可以互相说一说。叫解法不同的人板演。

2、分析与解答 方法一: 1)先求平均每队有多少人:60÷2=30(人) 2)再求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30÷3=10(人) 列出综合算式:60÷2÷3=10(人) 答:每组有10人。 师:请说一说每一步表示的意思,这60÷2=30(人)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把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有30人。 师:这30÷3=10(人)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把每队30人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10人。 再次讲解一遍: 师:参加表演的60人平均分成2队,也可以理解为、、、、、。 生:也就是把60人平均分成2份用除法计算 师:每队平均分成3组。还可以怎样理解? 生:也就是把30人平均分成3份用除法计算 你真是个爱动脑筋子的孩子。 方法二: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也可以先求出要将60人一共分成多少组。 1)先求一共分成几个小组: 3×2=6(组) 2)再求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60÷6=10(人) 列出综合算式: 60÷(3×2)=10(人) 答:每组有10人。 师:这3×2=6(组)表示什么意思? 生: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60人一共可以分成6组。 师:这 60÷6=10(人)表示什么意思? 生:60人平均分成6个组,每组10人。 师:你真聪明,会想到这种方法。师追问为什么两个算式单位不一样? 3)再整理:师:每队平均分成3组,一共分成2队,那么就是2个3所以 3×2=6(组) 一共有6个组,再将60人平均分成6个组,所以60÷6=10(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