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全科医生--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学时)

全科医生--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学时)

全科医生--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学时)
全科医生--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学时)

第三章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0学时)

【目的要求】掌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概念;慢性病人自我管理概念;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恶性肿瘤疾病的主要预防措施;掌握传染病的流行环节及预防控制措施;

传染病报告与管理;传染病暴发流行时的措施;掌握伤害的概念、伤害的干预措施;

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内容、识别与处理原则。熟悉心、脑血管疾病及恶性肿瘤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熟悉伤害的分类、流行概况和危害;熟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应急工作内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及其发生现状。了解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的分布特点;了解新时期传染病流行特点及其对策。

第一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

一、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概述

(一)慢性非传染疾病的概念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s)简称“慢性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迁延不愈、缺乏明确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或病因尚未完全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由于该类病主要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导致机体的不适应,所以又被称为生活方式病(the diseases of lifestyles)。

慢性病防治的目的:在人的生命全程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降低慢性病的患病、早亡和失能,提高病人和伤残者的生活质量。

(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现状及危害

1.全球慢性病流行现状与趋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负担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增加,是导致全球死亡与伤残的主要原因,已成为一个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2.我国慢性病的流行概况在我国,随着各种传染性疾病的有效控制、人群中暴露于各种危险因素的机会增加、以及人口的老龄化,慢性病已成为影响我国人民健康和死亡的首要原因。

(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和特点

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现代医学认为,慢性病是由多种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个人行为因素(包括吸烟、过量饮酒、不合理膳食结构、缺乏体力活动)、环境危险因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和宿主危险因素(遗传因素、心理因素、疾病因素)等。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病以及糖尿病等具有许多共同的危险因素,

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特点慢性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迁延性、无自愈和极少治

愈、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是全球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其主要表现为:①较少有直接的病因,常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或联合作用的结果,且大多数的危险因素是人民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中存在或产生的非特异性因素,因此不易被早期认识。②发病时间不易确定,临床发现时患者往往已出现不可逆转的机体器官病理改变。因此,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具有病程长、症状体征迁延不愈、无自愈和极少治愈、常伴随患者终生,并有较高的致残率。

③目前对慢性病的诊断治疗仍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大多数的治疗技术仅可延缓或暂时控制疾病的发展,减少残疾的发生,但很难改变其病理过程,预后较差。

二、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是指心脏和动脉血管发生硬化而引起心脏和脑缺血或出血的疾病,是脑血管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总称。心脑血管疾病中,以脑卒中和冠心病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最高。

(一)心脑血管疾病的流行特点

1.地区分布荷兰、美国、芬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以冠心病的死亡率居高,而我国和日本则以脑卒中为主。我国冠心病死亡率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我国属于脑卒中高发国家,其发病率由东南向西北递增,东北地区发病率最高,并且城市明显高于农村。

2.时间分布长期趋势,发达国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发展中国家,心脑血管疾病现已成为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我国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波动中呈升高趋势。

3.人群分布

(1)年龄心脑血管疾病是中、老年的好发疾患并随年龄增长其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均上升。

(2)性别一般认为冠心病、脑卒中的发病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3)职业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职业有关。

(4)民族不同民族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情况也是不相同的。

(二)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高血压高血压是冠心病最普遍、最具有决定意义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2.心脑血管病史及短暂性缺血性发作(TIA)心脏病是公认的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TIA与脑梗死关系密切。

3.脂质和脂蛋白当血清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升高时,增加冠心病及

急性心梗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4.肥胖胖尤其短期内体重迅速增加者,常伴有高血压、高血脂及高胆固醇血症,是冠心病的易患因素

5.糖尿病及肾脏疾病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发病率高2~4倍,且发病早、病变范围广。在糖尿病患者中,脑卒中的发病率也有明显增高。

6.生活方式

(1)吸烟吸烟是心肌梗死、心绞痛和冠心病猝死的主要危险因素。

(2)饮食高热量、高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是导致动脉硬化的重要因素,使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高。高盐饮食(特别是高钠、低钾、钙摄入不足)可增加高血压的患病危险,也使患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危险性增高。

(3)大量饮酒大量饮酒不仅能使血压升高,而且使血凝时间缩短,促进血栓形成,使冠心病的相对危险度上升。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大量饮酒伴情绪激动、血压升高,可导致脑卒中危险性升高。

(4)缺乏体育锻炼冠心病的发病率,一般是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轻体力劳动者高于重体力劳动者。

7.其他因素家族史、社会心理因素和性格特征均与冠心病有关。

(三)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控制

1.一级预防

(1)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心脑血管疾病第一级预防的重要环节。

(2)行为干预与控制《维多利亚宣言》中提出心脏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和心理平衡。

心脑血管疾病行为干预措施包括:①限制食盐摄入量,每日以3~5g为宜;②劝阻吸烟和限制饮酒,每日饮酒量不超过50毫升(一两白酒);③经常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对控制体重、增加心血管的功能和改善呼吸功能有很大益处;④提倡合理膳食,减少热量和饱和脂肪的摄入,膳食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及饱和脂肪酸的适宜比例是1:1:1;宜多食豆类及其制品,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人,它们不仅是无机盐、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良好来源,也有利于控制体重。

2.二级预防基本措施是定期体检,早期发现、早诊断并及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对心血管病的高危人群要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定期检查和随访。

3.三级预防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采取各种有效治疗措施,预防并发症,减少残疾,并

进行心理和功能康复治疗。

三、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malignant tumor)是由100多种不同部位的肿瘤组成的一类疾病。已成为危害人民生命和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

(一)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恶性肿瘤在世界各国分布广泛,但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各类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存在很大的差别

2.时间分布肿瘤发病存在长期变化趋势。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恶性肿瘤的发病和死亡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我国癌症发病率(或死亡率)总体呈上升趋势。

3.人群分布任何年龄均可患癌症,一般随年龄增长,癌死亡率上升,老年人发生癌症的危险性最高。性别发病亦有差别,一般除女性特有癌症外,癌症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约为1.99:1。恶性肿瘤的种族差异十分明显。某些职业由于接触致癌物频繁而患癌症的危险性增高。

(二)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

1.环境因素 WHO的调查资料表明,80%~90%的人类癌症与环境有关,其中最主要的是化学因素。

(1)化学因素环境中的化学致癌物主要来自烟草、食品、药物、饮用水以及工业、交通和生活污染等。

(2)物理因素主要有电离辐射、紫外线等。

(3)生物因素常见的是病毒、细菌和寄生虫感染.

2.行为生活方式吸烟、饮酒、饮食

3.社会心理因素 C型性格被认为是易患癌症型性格。特殊的生活史和长期精神刺激及心理紧张在癌症的发生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4.遗传因素癌症与遗传有一定关系。

(三)恶性肿瘤的预防控制

1.一级预防

(1)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行为是预防恶性肿瘤的重要措施,包括烟草控制、控制过量饮酒、合理膳食及适当的体育锻炼;加强精神卫生保健知识教育,做好社区保健和自我保健工作。

(2)改善环境,消除环境致癌因素加强各项卫生管理和卫生监督,合理使用医药用品、

消除职业致癌因素、保护和改善环境、治理环境污染也是预防恶性肿瘤的重要措施。

2.二级预防

高危人群的筛查与监测,是癌症的二级预防措施。其内容包括癌症早期筛检、高危人群监测和自我监护。

应注意常见肿瘤的十大症状:

(1)身体任何部位如乳腺、颈部、腹部发现不断增大的肿块。

(2)身体任何部位如舌、颊、皮肤等处没有外伤而发生溃疡,尤其经久不愈者。

(3)不正常的出血或分泌物,如中年以上妇女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或分泌物增多。

(4)进食时胸骨后闷胀、灼痛、异物感或进行性加重的吞咽困难。

(5)久治不愈的干咳、声音嘶哑或痰中带血。

(6)长期消化不良,进行性食欲减退、消瘦又未能找出原因。

(7)大便习惯改变或有便血。

(8)鼻塞、鼻出血、单侧头痛或伴有复视。

(9)赘生物或黑痣的突然增大或有破溃、出血或原来有的毛发脱落。

(10)无痛性血尿。

2.三级预防对于已患癌症者应注重综合治疗、术后康复、体能支持、疼痛的治疗和临终关怀等。

四、糖尿病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相互作用,所导致的一种胰岛素作用不足引起的以血糖增高为突出表现的慢性全身性内分泌代谢疾病。已成为继冠心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位“健康杀手”。

(一)糖尿病的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糖尿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其发病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较大的差别。发达国家的发病率高于不发达国家。

2.人群分布

(1)年龄分布Ⅰ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及儿童。Ⅱ型糖尿病大多见于40岁以后的中、老年人。

(2)性别分布在欧美国家,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我国男性糖尿病发病率高于女性。

(3)职业分布一般来说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

(4)民族分布不同民族间及同一地区不同民族间糖尿病患病率也有明显差别。

3.时间分布糖尿病在全球正处于快速上升的时期。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患者人数仅次于印度,位于世界第二。

(二)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1.Ⅰ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遗传因素Ⅰ型糖尿病具有遗传易感性。

(2)病毒感染与Ⅰ型糖尿病发病有关的病毒主要有柯萨病毒、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腺病毒及脑炎心肌炎病毒等。

(3)自身免疫

2.Ⅱ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遗传因素Ⅱ型糖尿病具有很强的家族聚集性,具有更强的遗传倾向。

(2)肥胖(或超重)肥胖是Ⅱ型糖尿病发生的重要易患因素之一。

(3)高血压

(4)高血脂

(5)不合理饮食结构和不良饮食习惯特别是嗜甜食或摄取精制淀粉、高脂肪、高热量和高蛋白和缺乏膳食纤维。

(6)缺乏体力活动

(7)其他因素其他如文化程度、社会心理因素、出生时低体重、服药史、心血管疾病史也可能是Ⅱ型糖尿病的易患因素。

总之,糖尿病的发生是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遗传因素是糖尿病发生的潜在原因,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在诸如肥胖、体力活动减少、膳食中饱和脂肪酸增多、纤维素减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保健知识缺乏等因素的作用下,更易发生糖尿病。

(三)糖尿病的预防与控制

1.一级预防的对象是一般人群,措施包括:

(1)健康教育

(2)行为干预与控制提倡膳食平衡,注意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摄入的比例,多吃蔬菜和水果;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限盐,防止能量的过度摄入,加强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

(3)预防和控制肥胖对有高血压、高血脂的个体,要注意控制体重,特别注意控制脂肪和食盐的摄入量。

2.二级预防针对糖尿病高危人群和个体,通过筛查尽量做到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

治疗,以达到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

糖尿病的主要高危人群包括:①年龄≥40岁(美国为45岁);②超重;③一级亲属有糖尿病者;④以静坐生活方式为主;⑤以前确诊有IGT和 IFG者;⑥高血压;⑦血脂异常;

⑧娩出过巨大胎儿(4000g以上)的妇女。

筛检试验包括:空腹血浆血糖(FPG)和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如果FPG≥7.0mmol/L或OGTT中的2小时负荷值≥11.1mmol/L,认为筛检阳性。结果可疑者,应择日重复检查一次以确定诊断。

3.三级预防

对已诊断的糖尿病患者,除了控制血糖,还要同时控制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并通过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采取合理的治疗手段.进行血糖的自我监测,通过规范的药物治疗、饮食治疗和体育锻炼,控制血糖稳定,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命质量。

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冠心病、白内障、肢端坏疽、糖尿病肾病和神经病变等。对已发生并发症的患者主要采取对症治疗、预防病情恶化、防止伤残和加强康复等措施、以降低糖尿病的死亡率、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简称“慢阻肺”,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阻塞性气道疾病的总称,以呼气性呼吸困难为特征,患者常因肺功能不全、肺动脉高压等死亡。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症和支气管哮喘等疾病。慢阻肺病程呈进行性加重,患者的呼吸功能渐进下降,将严重影响其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最终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

(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COPD整体呈上升趋势,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估计到 2020年将成为世界疾病负担的第5位。慢阻肺在全球疾病死亡原因当中,次于心脏病、脑血管病和急性肺部感染,与艾滋病一起并列第四位。

(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危险因素

1.吸烟为重要的发病因素。

2.职业性粉尘和理化刺激因子。

3.空气污染。

4.呼吸道感染感染是COPD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5.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蛋白酶和抗蛋白酶维持平衡是保证肺组织正常结构免受损伤

和破坏的主要因素。

6.其他如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营养、气温的突变和老年人性腺及肾上腺皮质功能衰退等都有可能对COPD的发生、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防治

1.一级预防早期综合预防措施包括加强劳动保护以减少职业性粉尘、化学物质或其他有害气体的吸入,改善厨房通风环境以及减少空气污染等。冬季保暖防寒,积极预防呼吸道感染,通过锻炼增强体质等可能也有助于COPD的早期预防。

2.二级预防对于慢阻肺的高危人群:长期吸烟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长期有室内污染如农村地区烧柴火以及烟雾暴露者,粉尘职业暴露者。进行肺功能检查,以尽早发现病情,有利于COPD的控制。

3.三级预防对于已经患有慢阻肺的患者,早期综合干预可能有助于减少COPD的危险因素暴露率,减少肺功能下降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六、慢性病的管理

(一)慢性病管理的目的

有效的自我管理是为了更好地控制疾病,维持满意的生活质量,将慢性病人的健康状况、健康功能维持在一个满意的状态,使病人过上独立的生活。

(二)慢性病自我管理的定义

慢性病自我管理(chronic disease self-management approach,CDSM)定义是:在医疗专业人员的协助下,病人承担一定的预防性和治疗性保健、治疗任务,在自我管理技能指导下进行自我保健。通俗的定义:“在医生的协助下,自己照顾自己”。

慢性病自我管理特点是:①注重以技能培训为主的健康教育,而非简单的知识培训。在管理中病人是积极的参与者,承担一定自我保健职责;专业医师是病人的伙伴、顾问、老师,为病人提供建议。医师病人共同参与,互为支持。②关注病人担心的问题,以病人意识到的和关注的问题为前提。

(三)慢性病管理的内容、任务及基本技能

1.慢性病管理的内容

(1)病人日常的自我管理;

(2)社区对病人自我管理的帮助(家人帮助、病友互助);

(3)医务人员对病人自我管理的支持和随访;

(4)卫生系统对医生支持病人自我管理的支持(培训医生、服务方式改变、循证医疗

服务及决策、信息系统支持)。

2.慢性病管理的任务

慢性病人自我管理的三大共同任务:①所患疾病的医疗和行为管理,如应该如何监测自己的病情,如何向医师报告病情,如何正确服药;②角色管理,即病人不应将自己视作为病人,而应像正常人一样,要承担一些任务,如工作、做家务等;③情绪的管理,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愤怒、对未来担心、挫折感和偶尔的情绪低落)等。

3.慢性病管理的基本技能

慢性病管理者应掌握的基本技能是:①解决问题的技能;②决策技能;③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能力;④寻找和利用社区资源的能力;⑤目标设定及制订行动计划的能力。

第二节传染病的预防控制

一、传染病概述

(一)感染性疾病与传染病

1.感染性疾病

感染(infection),指病原体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所表现的过程,此过程是在个体中发生的,是一种纯生物学现象。

由病原体感染而导致发生的疾病称为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这是人类疾病谱中一类数量庞大的疾病。包括非传染性的感染性疾病和传染病两大类。

2.传染病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指由特异病原体(或它们的毒性产物)所引起的一类具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感染性疾病。病原体及其产物可以通过感染的人、动物或储存宿主直接或间接传染给易感宿主。

(二)传染病发生的条件

传染病的发生有两个最基本的条件,即病原体和宿主。

(三)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epidemic process)是指病原体从感染的机体排除,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又侵入新的易感者造成新的传染,不断地发生、发展的过程。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

1.传染源

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传染源有三种,即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1)传染病病人病人是极其重要的传染源。病人能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传染期,是决定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

按病程的发展过程可分为潜伏期、临床症状期和恢复期。

1)潜伏期:自病原体侵入机体至最早出现临床症状这段时间称潜伏期,是检疫工作观察、留验接触者的重要依据。

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①根据潜伏期,确定接触者的检疫期限;②根据潜伏期,判定患者的受染时间、传播途径和追溯传染源;③根据潜伏期,确定免疫接种时间;④根据潜伏期,评价某项防制措施的效果;⑤潜伏期的长短,可影响疾病的流行过程。

2)临床症状期:即出现该病特异性症状和体征的时间,传染性最强。

3)恢复期。

(2)病原携带者指感染病原体而无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一般可分为潜伏期、恢复期及健康病原携带者三种。

(3)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

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至侵入新宿主,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行径,称为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

(1)空气传播主要传播呼吸道传染病,可分为飞沫传播、飞沫核传播和尘埃传播。

经空气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①传播广泛、迅速;②患者多为儿童,且多为传染源周围的易感人群;③有季节性高峰,以冬春季多见;④流行强度与人口密度、居住条件及易感人群的多少有关;⑤常在高危人群中出现周期性升高。

(2)经水传播许多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疾病以及某些寄生虫病可经水传播。可分为经饮水传播和经疫水传播两种方式。

经饮水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①病例的分布与供水范围分布一致;②各年龄、性别、职业的人均可发病;③常呈暴发流行,若水源经常受污染,发病可呈地方性;④停用被污染的水或水经净化后,暴发即可平息。

经疫水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①病人有接触疫水史;②呈现地方性或季节性;③多见于与疫水接触机会多的年龄、性别与职业人群;④大量易感人群进入流行区,可致暴发流行;

⑤加强疫水管理和个人防护后可控制疾病的发生。

(3)食物传播所有肠道传染病、某些寄生虫病、个别呼吸道传染病(如白喉、结核病)及人畜共患病(如炭疽病)均可经食物传播。

经食物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①病人有食用某种污染食品史,不食者不发病;②易形成暴发,累及人数与食用污染食品的人数有关;③多发生于夏秋季,一般不形成慢性流行;

④停止供应污染食品暴发即平息。

(4)接触传播包括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

(5)虫媒传播为节肢动物叮咬吸血或机械性携带而传播。

(6)土壤传播土壤可因种种原因而被污染,经土壤传播的疾病也较多,如某些肠道传

染病、寄生虫病、人畜共患病和呼吸道传染病等。

(7)医源性传播指在医疗及预防工作中引起的某种传染病的传播。一般分两类:①易感者在接受治疗、预防及各种检测时,由污染的器械、针筒、针头、导尿管等而引起的传播,如乙肝、艾滋病等;②生物制品或药品受污染而引起的传播,如输血造成的传播。

(8)垂直传播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的途径称垂直传播,亦称母婴传播。包括:①经胎盘传播;②上行性传播;③分娩时引起传播。

3.易感人群

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易感的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

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原因:①新生儿的增加,出生后6个月以上未经人工免疫的婴儿,由于体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而对许多传染病都易感;②易感人口的迁入;③免疫人口的死亡;

④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⑤病原体变异。

人群易感性下降的主要原因:①预防接种,对易感人群施行人工免疫是降低人群易感性最积极的方法;②流行后免疫人口增加;③隐性感染后免疫人口增加。

(四)疫源地

疫源地是指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周围传播所能波及的地区。一般把范围较小的疫源地或单个传染源所构成的疫源地称疫点,范围较大的疫源地或若干疫源地连接成片的称为疫区。

疫源地的消灭需具备以下三个条件:①传染源已治愈或被迁走(住院或死亡);②传染源排至外环境中的病原体被彻底消灭;③所有易感的接触者已度过该病的最长潜伏期而无发病或感染。

(五)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

传染病的流行既是生物现象,也是社会现象。

二、传染病预防控制的策略与措施

(一)传染病防制策略

1.预防为主

加强人群免疫,改善卫生条件,加强健康教育,这些都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根本方法。

2.加强传染病检测

3.建立传染病预警制度

4.加强传染病预防控制管理

5.传染病的全球化控制

(二)传染病的控制措施

1.对传染源的措施

(1)传染病病人及病源携带者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和早治疗。

新修订的法定传染病分甲、乙、丙三类,共37种。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2)对动物传染源的措施有经济价值的动物,应隔离治疗。对无经济价值的感染动物,例如鼠类等可进行杀灭等处理。

(3)对接触者的措施易感者曾接触过传染源,可能已感染而处于潜伏期,应对其进行检疫,检疫期限从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病的最长潜伏期。

1)应急预防接种:对潜伏期较长的传染病,其接触者可进行预防接种。

2)药物预防:对某些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可采用药物预防。

3)隔离或留验:对甲类传染病及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接触者应严格隔离或收留在检疫机构所指定的地点,限制其活动范围。

4)医学观察:对乙类和丙类传染病接触者可不限制接触者的日常活动,但应进行体检、测量体温,进行病原学检查及其他必要处理。

2.对传播途径的措施

最常用的卫生措施是消毒。消毒是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消除和杀灭环境中的病原体。可分为预防性消毒与疫源地消毒。

(1)预防性消毒指发现传染源之前进行的消毒,如饮水消毒、空气消毒,乳品消毒等。

(2)疫源地消毒即对现有或曾有传染源的场所和物品进行消毒,目的是杀灭由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疫源地消毒又可分为随时消毒与终末消毒。

1)随时消毒:指疫源地有传染源存在时,随时对其排泄物、分泌物进行消毒。

2)终末消毒:指传染源已迁走(住院、死亡、痊愈等)对疫源地进行一次彻底消毒,以消除遗留在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

3.对易感者的措施

(1)健康教育

(2)免疫接种

(3)药物预防

4.自然灾害的防疫措施

(1)在灾害发生之前,在灾害的多发地区应建立应急突发事件的管理机制,做好组织、技术及物质准备工作。

(2)灾害一旦发生应及时制定出抗灾防疫计划,大力贯彻执行,控制疫情上升。

(3)建立健全灾区疫情监测系统,强化传染病报告制度,及时提供抗灾防病领导机构制定防病措施参考。

(4)大规模且有针对性地实施预防接种。

(5)迅速解决饮水卫生问题。开展饮水消毒或采取打井供水的措施。

(6)抓好饮食卫生问题。

(7)开展消毒杀虫灭鼠工作。

三、新时期传染病流行特点及其防制对策

(一)传染病流行三环节的新问题

1.传染源

(1)30多年来,人类新发现的传染病已有近40种,如艾滋病、埃博拉出血热等让人谈之色变。

(2)一些原被控制了的传染病正在死灰复燃,给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带来了新的威胁。

(3)传染源的流动性表现为快、远、广的特点。

2.传播途径

(1)播散的快速性。

(2)途径的多样性。

(3)疫源地范围难以界定。

3.易感人群

(1)人口大量流动。

(2)基础免疫水平下降。

(二)新时期传染病防治对策

1.从医学预防到社会预防

2.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包括①疾病预防控制体系;②卫生监督体系;③信息情报系统和决策机制;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反应机制;⑤公共卫生治疗救治机制等。

3.加强科学研究。

4.注重科学决策与科学防治。

第三节伤害

一、伤害的概述

(一)伤害的概念

伤害是由于运动、热量、化学、电或放射线的能量交换,在机体组织无法耐受的水平上,所造成的组织损伤或由于窒息而引起的缺氧。

(二)伤害的分类

1.按照造成伤害的意图分类

(1)故意伤害(intentional injury)指有目的性、有意识地加害个人或他人,并常伴有暴力行为。如虐待儿童、强奸、家庭暴力、他杀、自杀等。

(2)意外伤害(unintentional injury)指无目的性、无意识的伤害。如车祸、跌

落、烧伤、中毒、动物叮咬、医疗事故等。

2.按照发生伤害的地点分类

(1)机动车伤害

(2)工作场所伤害职业性伤害主要出现在工作地点或由于工作环境中某事件所造成

(3)家庭伤害家庭伤害发生在家庭内。跌落是家庭伤害中最常见的死因。

(4)公共场所伤害凡指在公共场所发生的伤害,其中包括娱乐场所和自然灾害情况

下发生的伤害。美国公共场所伤害最常见的死因是溺水,而我国最常见的伤害是跌伤和刀割

伤。

3.按照伤害的性质分类

(1)国际疾病分类 WHO 于1992年对《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10)的分类系统确定伤害的性质,是目前国际上比较

公认和客观的分类。我国卫生部2002年开始正式推广ICD-10。

(2)中国疾病分类根据中国疾病分类(chinese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CCD)

所确定的损伤与中毒的外因分类是我国卫生部于1987年参照ICD-9分类的标准,并结合我

国实际制订的,详见表3-1。

表3-1 中国CCD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分类

CCD-87编码内容ICD-9E编码

E1 伤害和中毒全部原因E800-E999

E2 其中:机动车辆交通事故E810-E819

E3 机动车以外运输事故E800-E807 E826-E848

E4 意外中毒E850-E869

E5 意外跌落E880-E888

E6 火灾E890-E899

E7 由自然和环境因素所致的意外事故E900-E909

E8 溺水E910

E9 意外的机械性窒息E913

E10 砸死E916

E11 由机器切割和穿刺工具所致的意外事件E919-E920

E12 触电E925

E13 其他意外事故和有害效应除E(2)-E(12)以外其他E(14)-E(15)

外部原因

E14 自杀E950-E959

E15 他杀E960-E969

(吴系科,1996年)

(三)伤害的流行概况

1.全球伤害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

伤害致死比重较大,约占全球死亡的十分之一。伤害死亡高发年龄为15~59岁。伤害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伤害的死亡原因主要是交通事故、自杀、战争、火灾、暴力、职业性伤害和溺水等。近年来,儿童、青少年的伤害死亡呈上升趋势。

2.我国伤害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

我国每年约有75万人死于伤害,伤害死亡占全部死亡的11% 。

(四)伤害的危害

伤害是一个严重威胁人群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伤害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伤害是人类的主要死亡原因,伤害死亡占全部死亡的11%;②伤害是威胁劳动力人口健康与生命的主要原因,是1~44岁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③伤害具有常见、多发、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④伤害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巨大。

二、伤害的预防干预

(一)伤害的预防策略

1.三级预防策略

根据三级预防的策略来预防伤害,重在第一级预防。

(1)第一级预防其目标是通过减少能量传递或暴露的机制来预防导致伤害发生的事件。

(2)第二级预防其目的是当伤害发生时,减少伤害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

3)第三级预防伤害已经发生后,控制伤害的结果,紧急援助。心肺复苏、康复等均属第三级预防。

2.主动干预与被动干预

伤害预防策略依据受伤害个体的行为可分为两类:主动干预和被动干预。

3.Haddon伤害预防十大策略

美国原国家公路交通安全局负责人William Haddon提出预防与控制伤害发生和减少死

亡的十大策略原则。①预防危险因素的形成,如禁止生产有毒、致癌的杀虫剂;②减少危险因素的含量,如为了预防车祸而限制车速;③预防已有危险因素的释放或减少其释放的可能性,如浴盆不要太滑以防跌倒;④改变危险因素的释放率及空间分布,如机动车司机及前排乘客应使用安全带及自动气囊;⑤将危险因素从时间、空间上与被保护者分开,如行人走人行道、穿防护服、穿防护背心、戴拳击手套等;⑥用屏障将危险因素与受保护者分开,如用绝缘物把电缆与行人隔开;⑦改变危险因素的基本性质,如机动车加固油箱防止撞车时油箱破裂漏油造成火灾;⑧增加人体对危险因素的抵抗力,如人体长期锻炼可逐渐适应高原缺氧环境;⑨对已造成的损伤提出针对性控制与预防措施,如加强现代化通讯设施让急救中心派车将受伤者运走,实施抢救措施,减少残疾率和死亡率;⑩使伤害患者保持稳定,采取有效治疗及康复措施。以上可概括为三方面:减少危险因素、隔离保护和抢救康复。

(二)伤害的预防措施

1.伤害预防的四项干预措施(四项“E”干预)

(1)工程干预(engineering intervention) 目的在于通过干预措施影响媒介及物理环境对发生伤害的作用。

(2)经济干预(economic intervention) 目的在于用经济鼓励手段或罚款影响人们的行为。

(3)强制干预(enforcement intervention) 目的在于用法律及法规措施来影响人们的行为。此类干预措施只有法律及法规真正实施之后才有效。

(4)教育干预(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目的在于通过说服教育及普及安全知识来影响人们的行为。

2.Haddon模型

Haddon根据伤害发生的三个阶段(伤害发生前、发生中、发生后)和伤害发生的三个条件(宿主、致病因子和环境)进行有针对性地预防。表3-2就是根据Haddon伤害预防模型所建立的机动车伤害预防简表。

表3-2 Haddon机动车伤害预防模型简表

伤害发生时间阶段伤害发生条件伤害预防主要内容

发生之前宿主遴选合适司机

致病因子上路前车辆安全检查,尤其是车闸,轮胎,灯光

环境公路的状况及维修

发生之中宿主司机的应变能力和乘车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致病因子车辆内部装备性能,尤其是轮胎

环境路面状况与路边障碍物

发生之后宿主防止失血过多,妥善处理骨折

致病因子油箱质地的改善与防止漏油

环境车祸急救,消防,应急系统与措施

结局宿主伤害严重程度制定和预防死亡

致病因子车辆损坏度评价及修复

环境公路整治与社会、家庭经济负担

(1)机动车伤害的主要干预措施包括:①建立健全交通安全法规,加强交通管理;②加强管理机构,提高管理人员素质;③广泛开展道路交通安全的健康教育工作,教育驾驶者、乘客和行人遵守交通规则;④确认并治疗有酒精相关问题的驾驶者,确认不使用安全带或儿童汽车专座的人并向他们提供咨询;⑤加强道路工程建设,优化路况;⑥提高交通工具的安全性能,另外要加强上路前车辆安全检查,特别是车闸、轮胎、灯光等;⑦建立健全急救机构;⑧加强机动车伤害监测等。

(2)自杀 WHO提出的预防自杀的措施包括:①全球各国多部门合作,提高公众自杀预防意识;②加强自杀预防政策和规划研究,对高危人群进行疏导治疗;③减少自杀工具的可及性;④培训社区初级保健人员;⑤建立社区自杀预防工作网络;⑥在自杀高发地区进行自杀预防专项研究;⑦积极开展社区精神卫生和心理咨询服务;⑧搞好社区健康教育等。

(3)溺水溺水的预防措施主要有:①不要让小孩到江河、池塘、井边玩耍;②加强游泳池的安全保护措施,游泳池四围设立护栏、覆盖危险水域,严禁酒后游泳;③小孩的游泳训练和娱乐应有大人看护;④加强儿童的安全教育和安全技能训练;⑤水上娱乐者要穿救生衣;⑥水上交通工具应有充足的救生设备等。

4)跌倒跌倒的预防应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包括:①停用诱发跌倒的药物;②消除或改善家庭易跌倒因素(如防滑地板、防滑鞋等);③加强体育锻炼;④进行步态训练;⑤符合个人需要、能减少跌倒的服装,或戴护膝、穿有护垫的内衣等;⑥注意对老人的照顾和心理关心等。

(5)烧烫伤烧烫伤的预防应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包括:①在家中安装报警器,每月检测火灾报警装置确保其性能;②每年更换家中的各类电池,以防老化;③不要把食物遗忘在燃烧的炉子上,烹饪时不要将一些易燃的物品放在明火处,如毛巾、垫子等;④不要在床上

吸烟,不要将未熄灭的烟头扔进垃圾箱;⑤房间加热装置不要放置在易燃的物品如窗帘旁;

⑥最好在家中常备一些灭火装置等。

(6)跌落安装合适的窗护栏、符合安全标准并专门设计的儿童制品和游乐场设施等,可避免严重跌落事件的发生。

(7)中毒预防中毒的有效途径包括有毒制品的安全存放、药物和其他含毒物品的儿童安全包装、非致命量的药品发放,以及中毒控制中心更大的可及性。

(三)儿童青少年伤害预防——WHO行动计划(2006-2015)

儿童青少年伤害预防——WHO行动计划2006-2015提供了儿童伤害预防的框架,实施这个战略性计划需要三方面的努力,包括WHO、合作组织和各国政府。行动框架包括六个主要的方面:①资料和方法:数量和负担、危险因素和健康影响;②研究:关键的研究需求和促进干预试验;③预防:更有效的干预项目、国家级的策略和计划项目;④服务:为受到伤害和暴力影响的人们提供服务;⑤发展能力:研究的成就和能力;⑥宣传:唤起意识、促进和支持行动、国际多部门的合作。

第四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应急策略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

是指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损害社会公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二)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根据事件的成因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1.重大传染病疫情指某种传染病在短时间内发生、波及范围广泛,出现大量的病人或死亡病例,其发病率远远超过常年的发病率水平。

2.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3.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

4.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特征

1.突发性

2.公共卫生属性

3.危害性

4.复杂性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

1.直接危及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2.对公众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3.影响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程序

(一)开展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健康教育,普及相关知识,矫正人群的不良行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教育工作包括培训健康教育队伍,经常性开展对公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的健康教育,定期进行健康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

(二)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础资料、相关资料及预防信息的收集、分析与利用。

(三)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系统,开展预测、预报工作。

(四)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

(五)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及时提供准确信息,快速做出反应。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内容包括: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的性质、发病人数、死亡人数、三间分布、主要病征、受威胁人数、事件的可能原因、已采取的应急措施、控制效果、现状和趋势、需要解决的问题等,以及报告的时间、报告人、联系电话等。报告方式有电话报告、传真报告、电子邮件报告、口头报告、书面报告等。

(六)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样品,收集相关资料,查明事件发生原因和危险因素,撰写调查报告。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包括: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密切接触者追踪调查、发病原因、发病情况、疾病流行的可能因素等调查;相关标本或样品的采集;进行检验检测;确定是否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撰写调查报告。

(七)开展检验检测,及时查明事件发生原因,明确诊断。

现场检测和实验室检验包括:本辖区内突发传染病疫情的病原微生物检测;重大化学性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危险性化学物品的泄漏、化学恐怖、化学武器等严重影响公众健康事件的理化检测工作;现场快速检测;指导和协助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理化检测工作。

(八)根据流调和检验检测结果,判定突发事件的性质和级别。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界定与分级包括: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检验检测结果,综合当地的历史资料,参考不同地区的疾病特点、社会反应程度、预警和处置能力等实际情况及其

危害程度等,界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及分级。有12种情形可以界定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同时根据事件发生的危险程度、发展进程和社会影响等特点。

(九)开展现场控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控制包括:救治病人,康复措施,隔离传染源或控制危险因素;对突发事件现场采取控制措施,切断传播途径或控制传播因素;保护易感人群或受威胁人群,如采取应急接种、预防性投药、群体防护等措施;宣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控制事态,消除不良影响等内容。

三、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及应急反应措施

(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

1.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组成和相关部门的职责;

2.突发事件的监测与预警;

3.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通报制度;

4.应急处理技术和监测机构及其任务;

5.突发事件的分级和应急处理工作方案;

6.突发事件预防、现场控制,应急设施、设备、救治药品和医疗器械以及其他物资和技术的储备与调度。

(二)应急反应措施

1.各级人民政府的应急反应措施

(1)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

(2)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需要,调集本行政区域内各类人员、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设施、设备参加应急处理工作,涉及危险化学品管理和运输安全的,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防止事故发生;

(3)划定控制区域;

(4)疫情控制措施;

(5)流动人口管理;

(6)实施交通卫生检疫;

(7)信息发布;

(8)开展群防群治;

(9)维护社会稳定。

2.卫生行政部门的应急反应措施

(1)组织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与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 级别 范围、数量 项目 一般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 Ⅳ级,蓝色预警 较大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 Ⅲ级,黄色预 警 重大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 Ⅱ级,橙色预 警 特别重大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 Ⅰ级,红色预警 腺鼠疫一个县市区一 个平均潜伏期 内发病10例以 下 一个县市区连 续发病10例 以上,或流行 波及2个以上 县市区 一个市州多点 连续发病20例 以上,或流行 波及2个以上 市州 肺鼠疫、肺炭疽一个县市区一 个平均潜伏期 发病5例以下 一个县市区5 例及以上,或 疫情波及2个 以上县市区 在大、中城市发 生,或疫情波及2 个以上的省份,并 有扩散趋势 霍乱一个县市区内1 周内发病10例 以下 一个县市区一 周内发病 10~30例;或 疫情波及2个 以上县市区; 或市州以上城 市的市区近5 年来首次发生 霍乱疫情 一个市州范围 内一周内发病 31~100例 一个市州一周内 发病100例以上; 或疫情波及2个以 上市州,有扩散趋 势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一个县市区内 发生传染性非 典型肺炎疑似 病例 一个县市区内 发生临床诊断 或实验室确诊 病例,或2个 以上县市区发 生疑似病例 发生续发病 例,或疫情波 及2个以上市 州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一个县市区内 发现群体性不 明原因疾病扩散到2个以 上县市区 同时波及多个市 州,并有扩散趋 势,造成重大影响 群体心因性反应预防接种或学 生预防性服药 出现群体心因 性反应或不良 反应 预防接种或群 体性预防性服 药出现人员死 亡 菌种毒种丢失等鼠疫、炭疽、 传染性非典型 肺炎、艾滋病、 霍乱、脊髓灰 质炎等菌种、 毒种丢失 发生新传染病;或 我国尚未发现的 传染病发生或传 入,并有扩散趋 势;或发现我国已 消灭的传染病。 其他 县级以上卫生 行政部门认定 的其他一般突 发公共卫生事 件 市州以上卫生 行政部门认定 的其他较大突 发公共卫生事 件 省级以上卫生 行政部门认定 的其他重大突 发公共卫生事 件 省以上卫生行政 部门认定的其他 特别重大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 级 别 范围、数量 项目 一般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 Ⅳ级,蓝色预警 较大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 Ⅲ级,黄色预 警 重大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 Ⅱ级,橙色预 警 特别重大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 Ⅰ级,红色预警 腺鼠疫一个县市区一 个平均潜伏期 内发病10例以 下 一个县市区连 续发病10例 以上,或流行 波及2个以上 县市区 一个市州多点 连续发病20例 以上,或流行 波及2个以上 市州 肺鼠疫、肺炭疽一个县市区一 个平均潜伏期 发病5例以下 一个县市区5 例及以上,或 疫情波及2个 以上县市区 在大、中城市发 生,或疫情波及2 个以上的省份,并 有扩散趋势

精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发展史

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发展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可分为恢复发展时期、改革调整时期和健全发展时期三个阶段。 一、恢复发展时期(1978~2000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卫生防疫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全面恢复发展阶段(1978~1985年) 这一阶段通过加强条例、法规的建设与完善,大大促进了卫生防疫体系、特别是其主体机构----卫生防疫站的恢复与发展。1978年9月,在1955年《传染病管理办法》的基础上颁布了《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条例的实施加强了卫生防疫体系在预防控制传染病中的责任、地位和作用。 1979年,卫生部在《卫生防疫站暂行办法和各级卫生防疫组织编制规定》的基础上,颁布了《全国卫生防疫站工作条例》,同年卫生部、财政部、国家劳动总局联合下发了《卫生防疫人员实行卫生防疫津贴的规定》。 1980年,国家编委和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各级卫生防疫站组织编制规定》;卫生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县卫生防疫站工作和几点意见》。

198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使卫生防疫体系从几十年的行政管理开始步入了法制管理的轨道,《食品卫生法(试行)》的实施也极大地强化了卫生防疫体系的社会职能。 1982年,卫生部成立了国家预防医学中心(1985年改为预防医学科学院),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为全国卫生防疫机构提供业务技术指导、高层次专业人员培训等服务。 到1985年底全国已建立各级、各类卫生防疫站3410个,比1965年增加了911个,专业(站)1566个,比1965年增加了744个。卫生防疫人员增至194829人,比1965年增加11765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增加了87821人,卫生防疫工作力量得到了显著增强。初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联系紧密的业务技术服务和信息沟通网络系统。 (二)规范建设阶段(1986~2000年) 这个阶段是我国卫生防疫工作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革,深化改革,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与国际接轨,走向世界的重要时期。 内涵建设:在这期间通过推进科学管理,开展和规范有偿服务,制定实施各级、各类卫生防疫站的技术规范,加强县级卫生防疫站的规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卫生防疫站等级评审,加强卫生防疫机构主要领导和骨干的现代管理培训、应用型专业高级培训,促进了管理水平和业务技术服务水平的提高。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况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发生在学校内,造成师生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师生健康的事件。 学校常见传染病主要有两类: 呼吸道传染病:流感、腮腺炎、水痘、麻疹以及肺结核等 肠道传染病:痢疾、伤寒、副伤寒、甲肝等。 在学校的传染病流行事件当中大概有四分之三都是呼吸道传染病,其次是消化道传染病,大概占学校传染病流行事件的五分之一左右。 学校常见的食物中毒大概有三类: 1. 细菌性的食物中毒 主要是指进食含有细菌,或者细菌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食物中毒里面最常见的,发病率非常高,病死率比较低,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发生在气候比较炎热的夏秋季节。 2. 化学性的食物中毒 主要是指误食有毒的化学物质(鼠药、农药、亚硝酸盐等),或食入被这些有毒的物质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 这种中毒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都比较高。 3. 食用有毒的动植物中毒 通常指的是误食里有毒的动植物,或者食用了因加工烹调的方法不当,而没有除掉有毒成份的动植物食物引起的中毒。 比较常见的有四季豆中毒,生豆浆中毒,发芽的马铃薯中毒,河豚鱼中毒,以及有毒的蘑菇中毒等。 这一种食物中毒的发病率也比较高,病死率一般因动植物种类而异,有一定的季节性。 目前我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形势严峻,根据卫生部应急办提供的一个资料表明 1.2006 年我们全国发生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共有告总数的 1944 次,占了整个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 70.33% 。

2. 食物中毒或者传染病患者的人数总数一共有111916 人,占整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病例总数的77.60%。 3. 去年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死亡人数达到 30 人,占整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死亡总数的 6.86%。 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构成比,农村乡小学和乡中学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共有个学校突 1324 起,占整 发公共卫生事件总数的63.17% 。 5.2006 年和2005 年相比,整个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件数上升了135.92 ,病例数上升了10 6.98 ,死亡人数下降了1.05% 。 二、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何预防 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当中,传染病的预防和食物中毒的预防是不一样的,我们接下来分别来讨论。 一)传染病的预防 传染病传播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基本条件。这三个基本条件可以说缺一不可,缺 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能造成传染病的传播。 1. 传染源: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够将病原体排出体外的人或者动物。 2.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之后,传染给其他人所经过的途径(病原体从病人到健康人)。 常见的传播途径有5 类, 1 )接触传播:结膜炎、红眼病等。 2 )空气或者飞沫传播:非典型性肺炎、流行性感冒、肺结核等。是最常见的一种传染病的传播途 ( 径。 3 )食物或水传播:霍乱、细菌性的痢疾、甲型肝炎等。 4 )昆虫或动物媒介传播:疟疾、狂犬病、肠道的传染病等。 5 )经血液或体液传播:乙型肝炎,艾滋病等。 [ 案例1] 2002 年12 月至2003 年的5 月,南方某县中学先后有147 名学生患有急性传染性的肝炎。经省疾控中心专家 进行调查:该中学急性传染性肝炎爆发流行系以水源传染为主的这个传染性肝炎的传播。该学校的自备水井的水质检测 结果显示:该水井被粪便污染,水中大肠杆菌严重超标,而甲型肝炎病毒绝大多数都隐藏在大便当中。

学校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计划

学校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计划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和卫生局、教育局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切实做好学校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保障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结核病主要通过近距离呼吸道传播。在群体环境下如果存在结核病传染源就特别容易发生结核菌的传播。学校是典型的群体环境存在发生结核病聚集性病例疫情的高风险需要给予重点关注。 二、建立卫生、教育两部门协调工作机制完善并落实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制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切实做到对结核病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有效预防控制学校结核病的发生和流行保护广大师生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三、学校将结核病防治工作列入区域卫生规划,负责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及时联系县疾控中心做好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学校要指定在校医护人员负责结核病防控工作,担负结核病监测、疫情报告、 可疑病人转诊、管理、健康教育和日常管理等工作,并列入年度教育、卫生工作检查内容。 四、相关部门职责 教导处

1、负责学校结核病疫情预防控制工作的督促与检查建立学生健康体检制度。 2、会同卫生局制定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管理制度组织开展学校有关人员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培训; 3、加强与卫生局的沟通及时了解本地区学校结核病疫情等相关信息。 4按规定设立校医室、配备卫生专业人员或兼职人员负责本单位内结核病疫情 班主任 1、建立健全本班结核病疫情的发现、收集、汇总与报告管理工作制度 2、做好因病缺勤等健康信息的收集、汇总与报告工作 3、主动配合学校做好传染性病人的隔离、密切接触者筛查、环 境消毒、宣传教育等疫情处置措施的落实。接受上级部门结核病疫情的督促、检查 4、负责组织开展对学生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5、班主任是本班结核病疫情防控工作第一责任人。 五、监测报告 1、学校要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治工作制度指定专职或兼职传染病疫情报告人。 2、学校一旦发现肺结核报告病例,应详细记录病人的年级、班级住址和联系方式立即通知并报当地教育局要求其采取相关防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及组织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 为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工作,提供及时、科学的防治决策信息,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现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1、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各部门要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的应急工作原则,建立应急管理网络,并行使相应的权力和职责,各科室和相关人员应通力合作,保证各项应急工作的顺利执行。加强法制观念,依法应对突发事件。一旦突发事件发生,立即启动应急系统。 2、有关科室应首先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合格的通讯设备、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防护物品等物资的调配和储备,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服从卫生主管部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统一指挥。 3、在院长的领导下要组织相关科室,建立流行病学调查队伍,负责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搜索密切接触者、追踪传染源,必要时进行隔离观察;进行疫点消毒及其技术指导。 4、按照法律要求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发现疑似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时,应立即用电话通知疫情管理人员,疫情管理人员要立即报告院长,同时向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

构进行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5、对因突发事件致病的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对就诊病人进行接诊治疗,并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对需要转送的病人,应当按照规定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的复印件转送至接诊的或者指定的医疗机构。有权要求在突发事件中需要接受隔离治疗、医学观察的病人、疑似病人和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在采取医学措施时予以配合。拒绝配合的,报公安机关依法协助强制执行,并配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进入突发事件现场进行调查、采样、技术分析和检验,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拒绝。 6、对传染病要按《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的法律法律要求,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严格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医院感染控制等各项制度和措施,做好人员防护,防止交叉感染和院内感染的发生,做好污物、污水的无害化处理。 7、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任务,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信息监测报告制度并定期对医生和实习生进行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 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的培训。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流程

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流程 事件报告先期处置应急响应终止应急响应调查评估 事件报告要点: 1.说明信息来源、危害范围、 事件性质的初步判定和拟采取 的措施; 2.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 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 政府及卫计委报告情况,根据 事件严重程度,逐级上报,直 至国务院; 3.事件所需的应急物资及专业 人员,以及可能引发的后果.。 先期处置要点: 1、组织专家进行调查、确认、分析、 评估,根据专家意见提出应急响应及成 立应急指挥部的建议。 2.按照分级原则做好统一领导和指挥: 特别重大(I级)、重大(I I级)、较大 (I I I级)、一般(I V级)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分别由国务院、省、市、市(县) 区级卫计委提出应急响应的启动。 3.在指挥部的领导下,做好突发公共管 卫生事件的调查、核实、处理、控制工 作。 4.现场处置:迅速了解情况,掌握事件 态势,确定事件严重程度,保障事件控 制工作顺利进行。 根据事件级别成立现场指挥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参与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调集人员、物资、交通工具等,划定控制区域,开展群防群 控工作,决定请求支援,执行市委市政府决定。市卫计委全面负责指挥部综合协调工作 应急专家委员会:确定事件级别,制定医疗救治方案,进行技术指导,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为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医疗救治组: 1.负责病人的现场抢救、运送、 诊断、治疗、院内感染控制等; 2.调派医疗专家参与救援; 3.及时报告疫情,疾控机构完成 标本采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4.做好资料收集与报告等工作, 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早隔离。 事件防控组: 1.负责责任范围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 传染病疫情报告,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理; 2.开展病因现场快速检测和实验室检测,加 强疾病和健康监测。 3.对事件发生地区的疫情报告、传染病防治 等进行卫生监督和执法检查; 4.根据事件需要依法提出隔离、封锁有关地 区建议。 指挥协调组: 1.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参与事件应急处 理工作; 2.调集区域内各类人员、物资、设备 等投入事件防控工作: 3.根据发生事件分级情况,经政府批 准划定控制区域; 4.根据疫情情况采取限制人群聚集活 动; 5.流动人口管理,采取预防措施。 1.事件应急响应的终止: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隐患或相关危 险因素消除,末例传染病病例发生 后,经最长潜伏期无新病例出现。 2)响应终止按分级原则执行: I级终止按国务院或全国应急指挥 部决定执行;I I级、I I I级、I V级 分别由省、市、市(县)区人民政 府或本级应急指挥部批准执行,并 向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2.其他善后工作: 开展人员安置、社会救助、卫生防 疫、处置费用统计等工作。消除事 件影响,奖励、慰问有关人员、征 用物资、劳务的补偿,恢复生产生 活秩序。相关涉事单位、个人行政 处罚或移交相关部门处理。 一、事件调查: 对事件预防、报告、调查、控制处 理过程中,进行取证汇总。 二、后期评估: 1.评估人员组织。对I级、I I级、 I I I级、I V级分别由卫生部和省、 市、市(县)区卫生行政部门组织 相关人员组成评估小组,开展评估 工作。 2.评估内容包括:事件概况、现场 调查处理概况、患者救治情况、所 采取措施效果评价、应急处理过程 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及改正 建议。 3.评估报告报本级政府和上一级卫 生计生行政部门。 信息报告: 信息要素:时间、地点、信息来源、危害范围、事态评估、控制措施等。时限要求:立即报告,2小时内提交首次调查报告,根据监测情况随时进行网络续报 责任人及责任单位分级应急响应呈报市领导和省政府领导批示传达至各地区、各部门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计划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计划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计划 为了确保如期完成县卫生局下达的20XX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的各项任务,结合我镇实际,并将该计划纳入我院公共卫生工作目标,逐项分解到相关科室认真组织实施。现就我院20XX年疾病预 防控制工作安排如下: 一、依照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的范围,做好监测预警和网络直报工作,做到四早四落实,做好各类重大 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预案。作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和救灾防病的准备工作。在思想、组织、药械、技术措施等方面,随时做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救灾防病的准备,作到疫情早 处理、灾后无大疫。 二、加强学校卫生管理工作。 加强对学校传染病防治、食品卫生和日常卫生管理工作:学 校是人口高度密集、传染病容易传播的场所,是防范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的重点部位。新学期开始,要组织力量对辖区内所有学校 的食品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传染病防治、日常卫生管理和健 康教育进行全面检查,找准问题,指导整改。 三、加强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其他重点传染病病例的主动搜索。

以甲型H1N1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为重点,加强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流行性腮腺炎、其它新发传染病、外来传染病、本区已消灭的传染病、狂犬病等病例的监测和搜索工作。 四、按照县卫生局下达的20XX年艾滋病工作目标任务,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努力完成艾滋病防治工作,开展防治知识的宣传。 五、加强结核病防治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县卫生局下达我院的结核病任务,做好各项相关记录。 六、进一步加强地方病防治工作。把麻风病防治工作放在首位,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防治、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七、加强疾病控制专业队伍建设。组织全院医务人员,以结核病、艾滋病、血吸虫病、流感、人禽流感、猪链球菌病、狂犬病、钩体病、肝炎、痢疾等传染病和学校卫生、农村家宴卫生、食品安全为重点,加强培训。在法律法规方面,要以《传染病防治法》、《职业病防治法》、《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消毒管理办法》等为重点,进行培训学习。 八、做好随时接受上级紧急任务的准备工作,并积极配合以及圆满完成任务!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 单选题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对应对事件提出了要求,这些要求不包括()。(3.0分) A.预警 及时 B.决策 果断 C.反应 迅速 D.依靠 自己 2.突发公共事件的最高应急管理行政是()。( 3.0分) A.国务院 B.各级省级行 政部门 C.各级卫生部 门 D.各级公安部

3.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中,与媒体沟通的‘3W原则’不包括()。(3.0分) A.告诉媒体我们知道什 么 B.告诉媒体我们什么时 候知道的 C.告诉媒体我们在哪里 知道的 D.告诉媒体我们做了什 么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的善后处理不包括()。(3.0分) A.维 稳 B.奖 励 C.责 任

偿 5.对特别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由()。(3.0分) A.国务院 B.省级 C.县级 D.市级 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医院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中与媒体沟通的‘4R原则’的是()。(3.0分) A.表示对事情 的遗憾 B.表示没有责 任 C.表示赔偿 D.表示恢复 7.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中,医院与媒体沟通要遵循‘8F原则’,对此理解错误的是()。(3.0分)

A.让公众知道真相 B.率先对问题作出反 应 C.不要与公众一起分 享感受 D.对外界的信息及时 反馈 8.根据相关规定,突发事件可以分为四级,即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其中最严重的是()。(3.0分) A.Ⅰ 级 B.Ⅱ 级 C.Ⅲ 级 D.Ⅳ 级 9.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3.0分)

A.突发 性 B.群体 性 C.多样 性 D.局部 性 10.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中,医疗的职责不包括()。(3.0分) A.接诊、收治病人 B.做好医院现场控制 C.物资、设备保障 D.协助疾病控制人员采集 标本 多选题 1.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总是会有媒体记者进行相关报道,这是因为()。(4.0分))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计划

考试学资学习网押题 2012 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计划 2012 年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永宁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发文件精神。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结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预防为主,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发展主线,以全面推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工作为重点,,狠抓重大疾病防治和扩大免疫规划,全面提高疾病控制、卫生监测工作质量及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为保证全场人民身体健康我院积极把这项工作做扎实。 一、推动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不断完善我院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网络直报,有效预防和控制主要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做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010 年要完成15 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0—3岁儿童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接种工作,接种率均要求达到95%以上市疾控中心要加强对城市社区、农村乡镇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指导和技术支持,使疾病预防控制基础性工作能够在城乡落到实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全面实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

认真贯彻卫生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职责》和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评估标准》内涵建设,积极推进疾控绩效考核工作,根据2009 年绩效考核工作的结果,找出问题,认清差距,加强技术能力和人才队伍建设,要针对薄弱环节,进一步完善疾病控制工作职能,进一步提高疾控机构履职的能力,把绩效考核作为推动疾控机构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圆满完成2010 年绩效考核工作任务。 三、传染病管理与重点传染病控制 1. 认真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报告规范等相关法规, 搞好传染病监测和网 络报告, 按时报告疫情, 疫情单位报告率达100%,?传染病报告率达100%,对重点管理的传染病?(甲型H1N1霍乱、SARS 艾滋病、麻疹、百日咳、甲人禽流感、猪链球菌、白喉、脊灰、流脑、乙脑、伤寒、钩体、疟疾、狂犬病、出血热)?, 必须及时电话报告, 重点传染病调查处理率100%。每月疫情简报于次月10 日前发出, 夏秋季和冬春季疫情预测预报分别于5 月10 日和10 月10 日前发出。按照上级要求完成网络直报人员的业务培训,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要做好疫情网络系统的管理,保持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转。 2. 搞好以SARS甲型H1N1流感、人禽流感为重点的呼吸道传染病防治工作。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要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做好发热病人的预检分诊、不明原因肺炎的疫情监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的监测报告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别划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别划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方法有多种,从发生原因上来分,通常可分为:生 物病原体所致疾病、食物中毒事件、有毒有害因素污染造成的群体中毒、出现 中毒死亡或危害、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台风、洪 涝等的突然袭击、意外事故引起的死亡、不明原因引起的群体发病或死亡。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是针对特别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采取的紧急 应对措施,一级响应是最高级别的应对措施。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 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别划分 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 (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 (1)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6天)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者相关联的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县(市)。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3)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市(地)。 (4)霍乱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流行, 1周内发病3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市(地),有扩散趋势。 (5)乙类、丙类传染病波及2个以上县(市),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6)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尚未造成扩散。 (7)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县(市)以外的地区。 (8)发生重大医源性感染事件。 (9)预防接种或群体性预防性服药出现人员死亡。 (10)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以上死亡病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方案

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方案 为了提高学校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范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减轻或者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一)普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 (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三)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在校园内蔓延。 二、工作原则 (一)预防为主、警钟长鸣 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知识,提高全体师生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二)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三、组织机构 成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 组长:唐长忠 副组长: 王录文、吴乾杰、陈红英 成员:曾德平、黄渊、钟前庆、柯圣军、林向华、胡海燕 四、工作职责 一旦学校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立即全面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突发事件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由组长亲自指挥。主要职责如下: (一)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学校各部门各项突发事件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二)建立学生缺课登记制度和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晨检制度,及时掌握学生的身体状况,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表现的学生,应及时督促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三)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卫生条件,保证学校教室、食堂、宿舍、厕所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 (四)确保学生喝上安全水,吃上放心饭菜,住上安心宿舍。 (五)及时向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汇报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并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对病人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消毒工作。 五、预防措施

学校预防传染病工作计划详细版

文件编号:GD/FS-8204 (计划范本系列) 学校预防传染病工作计划 详细版 When The Goal Is Established, It Analyze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ditions Of Organiz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Organizational Goals To Be Achieved And The Ways To Achieve Them. 编辑: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学校预防传染病工作计划详细版 提示语:本计划文件适合使用于目标确立时,根据对组织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组织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案途径。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学校是人群高度密集的场所,学生是有关传染病易感人群之一。为进一步加强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有效预防与控制传染病在学校的发生和蔓延,确保学生身心健康,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特制订学校传染病预防工作计划: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要充分认识加强学校卫生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强化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的责任意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密切配合卫生等部门,制定、完善和落实相应的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预案,确保学校师生身心健康,努力把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抓紧、抓好、抓实、抓出成效。从而

将学校卫生防疫工作落到实处。 二、认真监控,及时报告疫情信息 建立和落实晨检制度,加强对学生健康状况的监测。晨检工作应在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的指导下,由班主任或副班主任对早晨到校的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及时了解学生出勤、健康状况;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者(例如发热、全身疼痛、头痛、呕吐、咳嗽等)以及可疑传染病患者(请病假的学生应查明病因),及时报告兼职卫生保健教师和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进行排查,以确保做到早发现,早报告。班主任要利用晨会课、健教课时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同时要教育学生,进行自我观察,如有发热、全身疼痛、头痛、呕吐、咳嗽等身体不适时,要及时告诉家长或老师,以确保早发现、早治疗。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案例.doc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案例 ——欧洲“毒黄瓜”事件的应对分析一、事件回顾: 欧洲毒黄瓜事件始末 2011年5月初,德国罗伯特·科赫研究所公布了第一例由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所致的溶血性尿毒综合症的病例,随后德国东北部数州报告的感染人数迅速增加。5月中旬开始在德国蔓延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疫情仍在继续扩散,死亡病例首度扩散到德国北部以外地区,截至5月31日,死亡人数增至16人,1人在瑞典,其余在德国。感染人数已超过1200人,其中373人为重症患者。此外,包括瑞典、丹麦、英国和荷兰在内的多个国家均已报告感染病例欧洲爆发的大肠杆菌疫情截至该年6月,造成9个国家至少1500人患病,其中470人出现肾衰竭症状,至少18人死亡。 为了应对此次危机,德国联邦及地区相关卫生食品防疫部门的代表5月30日在柏林举行了紧急会议。德国卫生部长巴尔在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局目前依然无法确定此次疫病的传染源,所以他预计新增病例还将继续上升。 不久,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欧洲疾病预防管制中心”表示,产自西班牙的黄瓜可能是出血性大肠杆菌的感染源之一。随后,欧洲各国纷纷停止进口并下架西班牙黄瓜。 德国汉堡卫生研究部门已宣布,除在自西班牙进口的黄瓜上发现出血性大肠杆菌之外,是否其他蔬果也带有大肠杆菌病毒,需要进一步追踪确认。因此,德国卫生部门建议民众,生吃黄瓜、西红柿和生菜沙拉,存在很大风险,建议煮熟后食用。 世界卫生组织发表媒体公告,警惕德国出现的大肠杆菌疫情,表示这次疫情的“罪魁祸首”是种此前从未被发现过、“毒性和复制能力都更强的”大肠杆菌病毒,这可以解释为何这次欧洲疫情范围广且危害大、感染速度快“主攻”成年人;并提醒民众,该种致病性大肠杆菌可通过人际、食物、水和接触动物等渠道传播,民众应注意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食物前和入厕后。建议民众注意饮食卫生,有症状者及时就医,同时提醒民众不可滥用抗生素和止泻药,以防加重病情。 由于这种病菌对很多抗生素具有耐药性,使用抗生素反而会使病菌产生更大毒性,因此目前没有很好的方法治疗这一病菌感染,但德国部分医院积极正在尝试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予以应对。德国海德堡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曾于去年用一种特殊的抗体治疗3名年幼的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患者获得成功。获知这一消息后,德国汉堡、汉诺威等地的医院已开始对一些重症患者试用这种方法。 通过对涉及进口黄瓜的两家西班牙公司的调查,德国汉堡卫生当局5月31日宣布,实验室的最新化验结果显示,肆虐德国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感染的致病原并非西班牙进口黄瓜。 6月初,德国西北部下萨克森农业部长林德曼表示,在汉堡市郊于尔森区一个有机农场的豆芽等芽苗菜样本中发现大肠杆菌,初步怀疑是疫情源头。经过检测,德国德国国家疾病控制中心罗伯特·科赫研究所等多家机构表示,他们已确认豆芽等芽苗菜是造成此次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疫情的源头。 最终,尽管西班牙黄瓜“沉冤得雪”,但消费者又陷入了对芽类蔬菜的恐慌。而这轮大肠杆菌疫情暴发之初,德国卫生部门曾怀疑产自西班牙的黄瓜是疫情源头。欧洲多国随即发布对西班牙蔬菜和水果的进口禁令,招致西班牙方面的强烈抗议。西班牙环境大臣里韦罗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答案

考试标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与处置》试卷本试卷共有判断题 10 道,单选题 10 道,多选题 10 道,总分 100 分, 60 分及格。 所属课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与处置》 倒计时47:24 一、判断题(10 道) 1. 各市(地)级、要指定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的日常管理工作,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没有此权力。 正确 错误 2.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是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骨干和突击力量,按照有关规定参加应急处置工作。 正确 错误 3. 国务院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 正确 错误 4. 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事发地的县级、市(地)级、省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则,作出相应级别应急反应。 正确 错误 5. 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地区、各部门要立即报告,最迟不得超过3小时,同时通报有关地区和部门。 正确 错误 6. 国家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决策指挥系统的信息、技术平台,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收集、处理、分析、发布和传递等工作,采取统一负责的方式进行实施。 正确 错误 7.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切实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正确 错误

8.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行责任追究制。 正确 错误 9.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要采取边调查、边处理、边抢救、边核实的方式,以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 正确 错误 10.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的终止需符合以下条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或末例传染病病例发生后经过最长潜伏期无新的病例出现。 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10 道) 1. 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工作或者协助维护社会秩序期间,其在本单位的工资待遇和福利() A. 不变 B. 增加一倍 C. 增加两倍 D. 不享受 2. 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新发现的突发传染病,根据危害程度、流行强度,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及时宣布为法定传染病;宣布为甲类传染病的,由()决定。 A. 事发地政府 B. 应急办 C. 事发地有关部门 D. 国务院 3. 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小时内,向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A. 1 B.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用户与权限管理规范(试行)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用户与权限管理规范 (试行) 1.总则 1.1目的 为加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规范化管理,保障国家核心业务信息系统的正常安全运行,增强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信息获取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管理和服务能力,特制定本规范。 1.2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国家救灾防病与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职责》 《艾滋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卫生系统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试行)》 1.3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管理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它机构。 1.4责任单位及责任人 1.4.1责任单位 管理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它机构,包括该机构的信息管理部门及相

关业务管理部门。 1.4.2责任人 (1)各级责任单位指定负责信息系统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为系统用户管理的责任人。 (2)各级责任单位信息系统相关业务部门指定业务专业人员为该业务应用系统管理责任人。 2.用户管理 2.1用户类型 2.1.1系统管理员 指国家、省、市、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授权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履行用户管理与服务职能的唯一责任人。2.1.2业务管理员 指国家、省、市、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它机构,由各业务归口管理部门或单位指定负责管理该业务权限分配的唯一责任人。 2.1.3本级用户 指国家、省、市、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它机构各业务归口管理部门或单位,由本级业务管理员分配的具有不同权限和业务操作功能的同级用户。 2.1.4直报用户 指由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系统管理员审核,各系统业务管理员授权的通过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录入报告各类信息的用户。 2.2用户职责 2.2.1职责分类 (1)系统管理员职责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 一、应急机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制度和方法的具体运行流程、诸 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二、我国应急机制建设的现状 1、建国初期: 我国在“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指导下,政府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预防和消除传染病上,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善的以县、乡、村三级预防保健网为核心的公共卫生体系,它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雏形。 2、目前现状 国际: 特别是9.11事件和SARS事件后,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际组织更加快和加强了应急机制的体系建设。 国内: ◆经过近几十年的建设、改革和努力,基本建立了一套中国特色的公共卫生体系; ◆拥有一批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医疗救治的卫生应急专业机构和技术队伍; ◆初步形成了以传染病爆发疫情防控为重点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 3、还存在的问题: SARS事件集中暴露出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不健全。 ◆表现:卫生投入不足,指挥管理不力,信息渠道不畅,防疫体系不完善,应急能力不强。 ◆党中央高度重视,明确提出3年左右的时间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三、我国应急机制建设 1、指挥决策机制 它是指在掌握充分信息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用科学的方法拟定并评估各种方法,从中选择合理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过程。 ◆构成:政府领导机构、应急指挥机构、办事机构、工作机构、专家咨询委员会; ◆运行程序:监测预警→信息收集→拟定方案→指挥调度→调整评估; 2、组织协调机制 ◆构成:中央和地方的组织协调、政府部门间的组织协调、卫生部门内的组织协调; ◆运行:部门间联防联控、区域联防联控、重大疾病联防联控、 与港澳台地区的联防联控、国际合作; ◆工作内容:信息报告和通报、措施执行 3、监测预测预警机制 ◆它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指将监测收集到的信息整理、分析作出预测,评估事件发展趋势与危害程度,在事件发生前或早期发出预警信号,以及时采取应

疾病防控工作计划

疾病防控工作计划 一、管理方面 切实加强对本乡疾控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把疾控工作作为一项基本职责,抓紧抓好,明确麻拥军乡长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麻禹副乡长为直接责任人。以落实《关于疾病预防体系建设若干规定》为重点,抓好疾病预防控制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主要目标和工作任务 1、继续抓好目前重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特别要做好对甲型H1N1流感、高致病性人禽流感、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工作,确保我乡不发生人间禽流感疫情和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的暴发。同时加强对狂犬病、麻疹、艾滋病等其他各类传染病的监控管理,对各类疫情及时做好疫情分析,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预防和控制各类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2、抓好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加强疫苗管理,维持无脊髓灰质炎成果,结核、麻疹、乙肝、乙脑等计划免疫相应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国家规范标准内,掌握本乡当年出生人数及流动儿童数,要求全乡出生儿童入册率达到100%,建卡率100%,“七苗”接种率95%以上。建立定期随访制度,及时掌握儿童流入、外出及免疫情况。 3、积极做好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工作。报告率和及时处理率达100%。 4、协调教育、卫生部门落实新生(含转学)入托、入园、入学查验证工作,查验证率要求100%,补种率≥90%,督促学校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 5、认真做好本乡内的养犬管理,发生狂犬病疫情应积极落实犬只的净化工作。 6、继续认真学习掌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绩效考核标准,按标准开展各项工作。

三、具体措施 1、加强工作人员专业技术培训工作,特别是要深入学习职业性健康检查技术规范、临床检验技术和新的、重点传染病方面等方面的知识,逐步提高本乡的整体素质,适应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新的发展需求。 2、认真抓好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健全管理机制,做到检查、考核、监督齐全,提高工作效率,创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机关作风。 3、协调好与卫生监督部门的工作关系,做到相互促进,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促进各自工作的顺利开展。 4、严格按重大传染病应急预案的要求,做好一切预防措施,落实人力物力,严防人禽流感、手足口病及其他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发生。 四、主要工作时间安排 1月份:认真总结20**年度工作,研究并制订20**年度各项工作计划和目标管理方案; 3~4月份:按上级布置积极做好预防接种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 2~5月份:重点抓好手足口病防控工作。 6~7月份:总结上半年工作,研究布置下半年工作。 9月份:开展全乡中小学学生新生的查验证工作。 10月份:开展传染病漏报调查工作。开展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全员培训工作。 12月份:整理完善档案资料,对全年工作进行总结。 五、检查评估 各项工作平时由乡职能部门组织检查督促,每半年进行一次工作总结,年终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考核。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