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宏观经济学教案(第七章)

宏观经济学教案(第七章)

宏观经济学教案(第七章)
宏观经济学教案(第七章)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师备课教案

宏观经济学教案: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 教案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适用专业:经济与管理类规定学时:54学时3学分开课学期:二年级上学期任课教师:曾福生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宏观经济学教案 一、课程说明 宏观经济学是从总体、总量出发,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如何决定。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支出-收入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等。该课程主要介绍西方的基本经济理论,由于我们现在在经济领域中更多的是运用西方的理论,因而该课程是其他专业课的基础。但是宏观经济理论以一些假设为前提,与实际差距较大,比较抽象,有时要运用数学进行推导,因此为了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首先挑选了难度适宜的教材,并主要按教材内容来讲授,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其次,还需要用一些难度适宜的习题,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提高分析能力。另外,由于经济理论比较抽象和枯燥,在课堂上可以举一些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课程主要讲授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等内容。 三、本课程的教案主要包括下列教学活动形式 1、本章的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2、本章各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3、教学重点与难点 4、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5、本章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6、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 7、本章的思考题和习题 8、教学进程 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习题课、课外作业。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济学原理第7版(曼昆)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

第23章 1.对于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 2.国内生产总值(GDP ) 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通常是一年或一个季度(3个月);衡量的生产价值局限于一个国家的地理范围之内,不管是由本国的国民还是住在本国的外国人生产;只包括现期生产的物品,不包括过去生产的物品;生产并合法出售的所有东西;只包括最终物品的价值;包括有形的物品,也包括无形的劳务;使用市场价格。 3.GDP的四个组成部分是消费(C )、投资(I )、政府购买(G )和净出口(NX )。 (1)逍费是家庭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与服务的支出 (2)投资是用于资本设备、存货和建筑物的支出,包括家庭用于购买新住房的支出 (3)政府购买包括地方、州和联邦政府用于物品与服务的支出 (4)净出口等于外国对国内生产的物品的购买(出口)减国内对外国物品的购买(进口) 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之和 4.真实GDP和名义GDP 真实GDP :按不变价格评价的物品与服务的生产(是用不变的基年价格来评价经济中物品与服务生产的价值) 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反映产的产量的变动 名义GDP :按现期价格评价的物品与服务的生产(是用当年价格来评价经济中物品与服务生产的价值) GDP平减指数 GDP平减指数是用名义GDP与真实GDP的比率乘以100计算的物价水平衡量指标 即GDP平减指数=(名义GDP/真实GDP)*100 通货膨胀率=[(第2年的GDP平减指数-第一年的GDP平减指数)/第一年的GDP平减指数]*100 第24章

1 .消费物价指数CPI 答:指普通消费者购买的物品与服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指标。 即:CPI =(当年一篮子物品与服务的价格/基年一篮子的价格)*100 计算消费物价指数:固定篮子、找出价格、计算这一篮子东西的费用、选择基年并计算指数、计算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率:从前一个时期以来物价指数变动的百分比 通货膨胀率=[(第二年CPI-第一年CPI)/第一年CPI ]*100% 生产物价指数:企业所购买的一篮子物品与服务的费用的衡量指标 衡量生活费用中的三个问题。(CPI高估了生活费用的增加) (1)替代倾向。CPI使用了一篮子固定不变的物品。 (2)新产品的引进。CPI基于固定不变的一篮子物品和服务,没反映出因引进新物品而引起的货币价值的增加。 (3 )无法衡量质量的变动。 GDP平减指数与CPI的差别: (1)GDP平减指数反映国内生产的所有物品与服务的价格, CPI反映消费者购买的所有物品与服务的价格 (2)CPI比较的是固定的二篮子物品与服务的价格和基年这一篮子物品与服务的价格,GDP平减指数比较的是现期生产的物品与服务的价格和基年同样物品与服务的价格 2.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矫正经济变量 今天美元的数量=T年美元的数量* (今天的物价水平/T年的物价水平) 指数化:根据法律或合同按照通货膨胀的影响对货币数量的自动调整 真实利率和名义利率 名义利率指通常公布的、未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校正的利率(货币数量) 真实利率指根据通货膨胀校正的利率(货币购买力) 真实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宏观经济学》习题7

宏观经济学》习题 7 第七章 宏观经济政策 、基本概念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挤出效应 财政政策乘数 投资的利率系数 货币 货币政策乘数 货币幻觉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宏观经济 1.财政政策可影响总需求,从而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 2.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会使利率上升,收入减少。() 3. IS 曲线越平坦,政府扩大支出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越小。() 4. LM 曲线越陡峭,政府扩大支出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越大。() 5. 在 LM 曲线呈垂直状的情况下,政府支出乘数和财政政策乘数相等。() 6. 因为政府增加支出与增加税收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是相反的, 所以政府增加同样的 支出和税收对国民收入没有影响。() 7. 只要挤出效应小于 100%,政府支出的增加就能刺激国民收入的增长。() 8. 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越敏感,财政政策乘数就越大。() 9. 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越不敏感,货币政策的效果越小。 10. 投机需求的利率系数越大,货币政策的效果越大。() 11. 在凯恩斯陷讲中,由于挤出效应等于零,所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十分有效。 ) 12. 财政制度内在稳定器有助于缓和经济的波动, 但不能消除经济萧条和通货膨胀。 ) 13. 挤出效应越大,财政政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越大。() 14. IS 和LM 曲线的交点一般位于中间区域,说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有效。() 15. 在凯恩斯区域挤出效应完全;在古典区域挤出效应等于零。() 16.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时使用, 会引起利率上升的同时产出增加。 (-) 需求的利率系数 政策 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 经济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 摩擦性失业 自愿 失业 非自愿失业 财产税 所得税 流转税 累进税 累退税 比例税 财政制度 自动稳定器 度平 衡预算 充分就业 存款准备 金政策 、判断题( F , T ) 补偿性财政政策 功能财政 再贴现 政策 年 预算盈余 单一货币供给规则 公开市场业务

宏观经济学全册教案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 业 课 教 案 课程名称西方经济学(宏观) 授课班级国贸、营销本科 授课时间 授课课时68 授课教师

第一章国民收入的核算与循环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理解GNP、GDP、NI、充分就业等重要概念,掌握GDP的核算方法,了解国民经济循环流量图、各种收入恒等式和失业的类型。 教学重点:衡量宏观经济总量的几个概念和计算方法,充分就业的含义和失业的三种类型。 教学难点:国民经济循环恒等式。 教学课时:10 教学方法:讲解和经济生活中的案例相结合。 教学内容: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民经济中的总量经济关系。这些总量经济关系主要有:国民收入,物价水平,通货膨胀率,投资量,失业率,货币流通量等等。在国民经济的这些许多总量中,国民收入是最具代表性的经济总量。因此,研究国民收入的决定因素、国民收入的决定过程,研究国民收入的增长、波动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等问题,就构成了宏观经济学理论基本内容。均衡价格的决定是微观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因此微观经济学又叫价格理论。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核心,所以,宏观经济学又叫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由于西方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条件和概念基础上的,所以要研究宏观经济学运行关系,首先我们要详细了解国民收入的概念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 ( 2课时) 第一节国民收入核算 一、GNP、GDP与NI (一)、国民生产总值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 也称国民总产值,是指一国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年)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在这里,最终产品是相对中间产品而言的。 最终产品(Final products)是相对于中间产品而言的,指由最后使用者购买和消费的产品,如消费品、企业的厂房、设备等。 中间产品(intermediate products):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或者说中间产品是不能直接使用,还需要加工的产品,如钢材、木材等原材料。 例1:一个经济中,棉花的价值为2000万美元,棉花纺成棉纱后的价值为5000万美元,棉纱织成棉布后的售价为10000美元,棉布做成服装后的价值为15000万美元,这一过程为: 棉花——棉纱——棉布——服装——消费者 2000万 5000万 10000万 1.5亿 2亿美元 在这一过程中,棉花,棉纱,棉布都为中间产品,服装为最终产品,那么GNP为2.5亿美元。 例2:某农民去年收获稻谷10000斤,市场上稻谷价格为1.00元/斤。其中,3000斤稻 谷被该农民留下自己家人吃,5000斤稻谷被私人酒坊老板买去造酒销售,2000斤被市民买回家吃。那么该农民当年生产的GNP是多少呢? (二)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 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NP和GDP是相同的概念,只是二者考察的标准不同。GNP是以本国国民为标准,而不管国民创造的最终产品价值是否来自国内或国外。而GDP是以本国国境为标准,而不管创造者是本国居民还是居民,只要是在本国境内实现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都属于GDP. 在一定时期内,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NP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可能不相等。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小于国内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小于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宏观经济学曼昆名词解释英文版第29章到第35章

第29 章 1.Definition of money: the set of assets in an economy that people regularly use to buy goods and services from other people. 2.Definition of medium of exchange: an item that buyers give to sellers when they want to purchase goods and services. 3. Definition of unit of account: the yardstick people use to post prices and record debts. 4. Definition of store of value: an item that people can use to transfer purchasing power from the present to the future. 5.Definition of liquidity: the ease wi th which an asset can be converted into the economy’s medium of exchange. 6.Definition of commodity money: money that takes the form of a commodity with intrinsic value. 7. Definition of fiat money: money without intrinsic value that is used as money because of government decree. 8.Definition of currency: the paper bills and coins in the hands of the public. 9.Definition of demand deposits: balances in bank accounts that depositors can access on demand by writing a check. 10.Definition of Federal Reserve (Fed): the central bank of the United States. 11. Definition of central bank: An institution designed to oversee the banking system and regulate the quantity of money in the economy. 12. Definition of money supply: the quantity of money available in the economy. 13. Definition of monetary policy: the setting of the money supply by policymakers in the central bank. 14. Definition of reserves: deposits that banks have received but have not loaned out. 15. Definition of fractional-reserve banking: a banking system in which banks hold only a fraction of deposits as reserves. 16. Definition of reserve ratio: the fraction of deposits that banks hold as reserves. 17.Definition of money multiplier: the amount of money the banking system generates with each dollar of reserves. 18.Definition of bank capital: the resources a bank’s owners have put into the institution. 19.Definition of leverage: the use of borrowed money to supplement existing funds for purposes of investment. 20.Definition of leverage ratio: the ratio of assets to bank capital. 21. Definition of capital requirement: a government regulation specifying a minimum amount of bank capital. 22. Definition of open-market operations: the purchase and sale of U.S. government bonds by the Fed. 23. Definition of discount rate: the interest rate on the loans that the Fed makes to banks. 24.Definition of reserve requirements: regulations on the minimum amount of reserves that banks must hold against deposits. 25.Definition of federal funds rate: the short-term interest rate that banks charge one another for loans. 第30章 1. Definition of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 a theory asserting that the quantity of money available determines the price level and that the growth rate in the quantity of money available determines the inflation rate. 2. Definition of nominal variables: variables measured in monetary units 3. Definition of real variables: variables measured in physical units.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5章 稳定化政策)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 第5篇宏观经济政策争论 第15章稳定化政策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 1.内在时滞与外在时滞(inside and outside lags) 答:内在时滞是经济冲击与对这种冲击作出反应的政策行动之间的时间。这种时滞的产生是因为决策者需要时间,首先认识到冲击已经发生,然后实施适当的政策。外在时滞是政策行动与其对经济产生影响之间的时间。这种时滞的产生是因为政策并不能立即影响支出、收入和就业。 内在时滞是用财政政策稳定经济的核心问题,这种情况在美国特别明显。在美国,支出或税收变动需要总统和参众两院的批准。缓慢而烦琐的立法过程往往引起延误,这使财政政策成为稳定经济的一种不准确的工具。在像英国这样的议会制国家,内在时滞较短,因为在那里执政党往往可以更迅速地实施政策改变。 货币政策的内在时滞比财政政策短得多,因为中央银行可以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决定并实施政策变动,但货币政策有相当长的外在时滞。货币政策通过改变货币供给,从而改变利率,利率又影响投资来发生作用。但是,许多企业提前很长时间作出投资计划。因此,人们认为在货币政策作出变动6个月之后才会影响经济活动,即货币政策的外在时滞很长。 2.自动稳定器(automatic stabilizers) 答:自动稳定器是指在对税收和财政支出作出一定的制度安排的前提下,财政对社会经济具有内在的自动稳定的功能。 财政的自动稳定功能主要通过两方面来实现: (1)自动调整的税收。在现代税制中,所得税占有重要地位,并且所得税一般是实行累进税率的。当经济高涨特别是过热时,大多数居民家庭收入随之增长,因而不仅有更多的人进入交纳所得税的行列,还有许多人将按更高的税率交税。其结果是,政府所得到的税收收入不仅增加,而且增幅还会超过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这当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消费和投资的增长,即抑制总需求的进一步扩张,使经济增长降温。假如经济衰退,情形正好相反,由于居民税后可支配收入减少的幅度小于总收入下降的幅度,自然对经济的下降趋势有一定的遏制作用。公司或企业所得税的作用机制与个人所得税类似。 (2)财政转移支付的自动增减。在经济繁荣时期,社会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失业救济金的支付大大减少,税收则大量增加,有利于遏制需求进一步膨胀;而一旦经济萧条,失去工作的人可立即从政府得到收入(失业救济金),以维持一定的消费需求,这就能减轻社会

宏观经济学教案第六章宏观经济政策

案例1:稳健货币政策中的“适度从紧” 案例内容: 1997年以来,我国所实行的货币政策长期被称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强调的是货币信贷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大体保持协调关系,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和重点,因为经济形势的变化,就要求适度调整的政策实施的力度和重点。 例如,从2001年11月份开始,我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开始出现负增长,经济运行出现通货紧缩局面长达14个月,这种通货紧缩不仅表现为消费需求不足,也表现为投资需求不足,整个经济增长乏力。但是,在2003年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由负转正仅一年时间,通货紧缩阴影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况下就出现了严重的投资过热趋势。其原因有几个,一是1998年以来我国多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这些政策实施中的投资项目大多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这必然带动钢铁、水泥等行业热起来;二是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各地搞“政绩工程”;三是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后,利益主体也多元化,使地方政府与经济主体间形成默契与投资合力,再加上房地产行业在这几年的暴利引诱,造成钢铁、水泥等行业的异常投资冲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规模过大以及投资结构的严重失调这两大问题,在银行信贷上也得到了充分反映。 中央政府高度警惕地看到了这一矛盾,及时做出了调控决策。考虑到积极财政政策已到了必须淡出的时候,所以必须从货币政策方面考虑调控,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提高法定准备率(2003年9月21日起,把原来6.1%的法定准备率提高到7%,2004年4月25日起,再把准备率从7%提高到7.5%)。二是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从2004年4月25日起,将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率提高0.5个百分点。三是建立再贷款浮动制度,2004年3月25日起,在再贴现基准利率基础上,适时确定并公布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货款利率加点幅度,同时决定,将期限在1年以内、用于金融机构头寸调节和短期流动性支持的各档次再贷款利率在现行再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统一加0.63个百分点,再贴现利率在现行基准利率基础上统一加0.27个百分点。四是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2004年一季度,央行通过外汇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基础货币2916亿元,通过债券市场公开市场操作(卖出债券)回笼基础货币2810亿元,基本全额对冲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五是加强对商业银行贷款的窗口指导,促进优化贷款结构。六是积极支持“三农”经济发展,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 这轮宏观调控,尽管货币政策已显示出强有力的效应,但目前能迅速取得如此明显效果,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10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7章 失 业【圣才出品】

第7章失业 7.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自然失业率★★★ 1.定义 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在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力量下应有的并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自然失业率又被称作“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失业率”或“无加速通货膨胀下的失业率”。 2.公式推导 (1)建立劳动力的动态模型 令劳动力为L,就业工人数为E,失业工人数为U,劳动力等于就业者与失业者之和(L =E+U),失业率为U/L。

假设劳动力L为定值,劳动力中个体在就业和失业状态之间转换。 令s代表离职率,即每个月失去或离开自己的工作的就业者比例;令f代表入职率,即每个月找到工作的失业者比例,两者共同决定了失业率。 (2)劳动市场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公式 当找到工作的人数等于失去工作的人数时,劳动力市场处于稳定状态,即: ?U=sE ?U=s(L-U) 等式两边同除以L,化简得自然失业率的公式: U/L=s/(s+f) 3.劳动力动态模型对公共政策的意义 自然失业率取决于离职率和入职率,高离职率对应高失业率,高入职率对应低失业率。因此任何一种旨在降低自然失业率的政策都应该选择降低离职率或提高入职率。同样,任何一种影响离职率和入职率的政策也会改变自然失业率。 考点二:自然失业★★★ 自然失业是指由经济中某些难以避免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在任何动态经济中这种失业都是必然存在的。失业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工人与工作岗位相匹配需要花时间,二是工资刚性。 1.摩擦性失业 (1)定义

摩擦性失业也称“工作转换中的失业”,是指由于工人寻找工作需要时间而引起的失业。 摩擦性失业量的大小取决于劳动力流动性的大小和寻找工作所需要的时间,各种政策也会影响摩擦性失业的数量。 劳动力的流动是正常的,因此一定数量的摩擦性失业是不可避免的。 (2)摩擦性失业产生的原因 在动态经济中,部门转移即需求构成在不同行业和地区之间变动总在发生,工人改变部门需要时间,因此产生摩擦性失业。此外,工人所在的企业破产,技能被淘汰等多种原因所导致离职,工人找到新工作都需要花费时间和努力。因此在正常的劳动力流动下,一定数量的摩擦性失业是不可避免的。 (3)公共政策与摩擦性失业 ①公共政策降低自然失业率 公共政策通过减少摩擦性失业来降低自然失业率。如政府就业机构发布工作空缺信息,更有效匹配工人和工作岗位;公共政府资助再培训项目,便于工人更容易地完成行业转移等。这些项目试图通过提高入职率,以降低自然失业率。 ②公共政策提高自然失业率 一些公共政策无意中增加了摩擦性失业。如失业保障项目为失业工人提供津贴,减轻其失业的经济困难,导致失业者更有可能放弃没有吸引力的工作机会,从而降低了入职率,提高了自然失业率。 2.结构性失业 (1)定义 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

宏观经济学第七章-充分就业-古典模型讲课讲稿

第七章充分就业古典模型 一选择 1.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是实际变量 a.就业量 b.价格水平 c.通货膨胀率 d.,名义工资率 2.实际GDP和闲暇之间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a.因失业率上升引起资本存量增加时,会向内移动 b.表面闲暇增加会导致实际GDP减少 c.在就业量增加的情况下会移动 d.以上三个选项都正确 3.就业量的增加 a.引起一国生产函数向上移动 b. 引起一国生产函数向下移动 c.导致沿着一国生产函数向较高实际GDP向水平方向变动 d. 导致沿着一国生产函数向较高价格向水平方向变动 4.货币工资率为10美元/小时,价格水平为100.如果价格水平上升到200,而货币工资率不变,别么 a.实际工资率是原来的两倍 b.实际工资率上升,但不是原来的两倍 c.实际工资率不变 d.实际工资率下降 5.5个工人的总产出是200美元,6个工人的总产出是222美元。那么第6个工人的边际产量是 a.40美元 b.37美元 c.22美元 d.以上选项都不正确 6.劳动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这是因为 a.随着雇佣工人的增加,劳动边际产量递减 b.劳动供给曲线是向上倾斜的 c.当资本增加时,劳动需求曲线移动 d.以上选项都不正确,原因是劳动需求曲线是向上倾斜的 7.随着实际工资率的上升,劳动供给量会增加,这是因为 a.这仅仅是因为已经工作的人们增加他们劳动供给量。 b.这仅仅是因为实际工资率的上升引起了劳动参与率的提高 c.这是因为已经工作的人们增加了他们的劳动供给量,并且实际工资率的上升引起了劳动参与率的提高 d.以上选项都不正确,原因是实际工资率的上升引起了劳动供给量的减少 8.实际工资率的上升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29章 货币制度)

第10篇 长期中的货币与物价 第29章 货币制度 29.1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货币的含义 货币是经济中人们经常用于向他人购买物品与劳务的一组资产。据此定义,货币只包括在物品与劳务交换中卖者通常接受的少数几种财富。 2.货币的职能 货币在经济中有三种职能:交换媒介、计价单位和价值储藏。 3.货币的种类 货币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商品货币和法定货币。 4.美国经济中的货币 现金、活期存款、货币市场共同基金账户余额等。 货币层次(美联储): 1M =流通中现金+旅行支票+活期存款+其他支票存款(如NOW 账户,ATS 账户等) 21M M =+储蓄存款(含货币市场存款基金账户)+小额(10万美元以下)定期存款+ 零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余额(最低初始投资在5万美元以下)+几种不重要的项目 划分货币层次的依据是货币流动性的强弱。流动性(liquidity )指一种资产可以兑换为经济中的交换媒介的容易程度。由于货币经济的交换媒介,所以它是最具流动性的资产,其他资产在流动性方面彼此差别很大。 5.联邦储备体系 (1)结构:联储理事会、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地方级的12家联邦储备银行及其分支机构。 (2)职能:管制银行并确保银行体系的正常运行,控制经济中的货币量。 6.银行与货币供给 (1)如果银行全以储备金持有所有存款,银行就不影响货币供给。 (2)银行进行货币创造的前提:非现金结算和部分存款准备金制度。 (3)重要概念:准备率、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 7.货币乘数

宏观经济学第七章答案

第七章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国将其一定时期内的全部国际经济交易根据交易的内容和范围,按经济分析需要设置账户编制出来的统计报表。 2.经常项目:记录本国与他国之间发生的商品和劳务交易,以及因收益取得、转移支付所引 起的货币收支情况的项目。 3.资本和金融项目:记录资产所有权在国际间流动情况的项目。 4.汇率:不同国家货币之间的交换比率。 5.实际汇率:指一国的物品与劳务同另一国的物品与劳务交换的比率。 6.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本国货币来表示的汇率。 7.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外国货币来表示的汇率。 8.固定汇率制度: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规定汇率,并保持汇率基本不变,将其波动范围控制在 一定幅度之内的汇率制度。 9.浮动汇率制度:是指政府不对汇率进行干预,汇率水平完全由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确定 的汇率制度。 10.国际收支均衡函数:指国际收支平衡时收入y和利率r的关系的函数。 11.BP曲线:在其他有关变量和参数既定的前提下,以利率为纵坐标,国民收入为横坐标的 坐标系中,国际收支均衡函数的几何图形表示。 12.马歇尔-勒拿条件:指本国货币贬值能否改善一国贸易收支状况,取决于出口商品的需求 13.弹性和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如果两者之和的绝对值大于1,则本国货币贬值可以改善 一国贸易收支状况。 14.IS-LM-BP模型:将BP曲线引入IS-LM模型,即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条件下 加入国际收支均衡的条件,便可以形成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模型,这一模型被称为 IS-LM-BP模型。 二、选择题 DA DBC CADDA AACB 1.D.一个国家的任何交易,如果有外汇收入,则记入国际收支平衡的“贷方”。 2.A.比较优势理论中认为比较优势是产品生产的机会成本差异,即劳动生产率差异的产生。 3.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 汇率制度。 4.B.外国对该国的出口品和资产的需求增加,会使外汇市场上对本国的货币需求增加,促 使本国货币升值。 5.C. 6.C.“美国过公民对外国物品的需求增加”和“外国人对美国物品的需求减少”是等价的都 会使其需求曲线向左方移动。 7.A.在BP的上方任取一点,与其对应的均衡点相比,利率相同,收入较低。由净出口含顺 可知,其相应的净出口值较高,即有nx>F。即国际收支盈余点。 8.D.国外利率的提高将使得净资本流出增加,BP曲线将往左移。 9.D.间接标价法下地汇率上升意味着一单位的外国货币能兑换更多的本国货币,即外币升 值,本币贬值。 10.A. 11.A. 12.A.在内部达到平衡出现国际顺差的时,表明IS曲线与LM曲线的交点位于国际收支平衡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7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7章~第9章【圣才出品】

第7章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 7.1知识结构导图 7.2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1: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 (1)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等于买者对一种物品的支付意愿减去其实际为此所支付的量。支付意愿是买者愿意为某种物品支付的最高价格,衡量买者对物品的评价。消费者剩余可用几何图形表示,通过求出需求曲线以下、市场价格以上的面积,可计算消费者剩余。

价格下降可增加消费者剩余,这种消费者剩余的增加由两部分构成:①原有消费者可以为要购买的量少支付而得到了更多的剩余;②新的买者由于现在价格低于他们的支付意愿而进入市场,新的消费者剩余出现。消费者剩余衡量买者参与市场中得到的利益,反映了买者的经济福利。 (2)生产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等于卖者出售其物品得到的量减去它们的生产成本。生产成本是卖者为了生产一种物品而必须放弃的所有东西的价值,生产者剩余即生产者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可用几何图形表示,通过求出市场价格以下、供给曲线以上的面积,可计算生产者剩余。 价格上升可以增加生产者剩余,这种生产者剩余的增加由两部分构成:①原有卖者可以为要出卖的量而得到了更多的利益;②一些新卖者进入市场,新的生产者剩余出现。生产者剩余衡量卖者从参与市场中得到的利益,反映了卖者的经济福利。 【名师点读】 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都是考试中的频繁考点,经常以概念题或计算题的形式出现,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不仅要对该考点理解透彻,还应准确作图与分析计算。相关考研真题如下:1.【概念题】消费者剩余[中央民族大学2015研;华东理工大学2015研] 2.【计算题】考虑以下古诺竞争模型。市场中有N个企业,生产相同的产品,均没有生产成本。市场需求函数为p=a-bQ,其中a,b>0,Q为行业总产量。如果企业同时展开产量竞争,那么: (1)均衡时价格是多少? (2)此时消费者剩余是多少?[中央财经大学2014研]

2、高鸿业宏观经济学教案

宏观经济学 教案 (2014年6月修订) 学院 二○一四年六月

三亚学院《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案首页

备注:选用教材及参考书须注明书名、出版社、出版年月等版本信息。

三亚学院《宏观经济学》课程章节教案首页 注:1.每次课(2或4学时)填写课程章节教案首页; 2.教案与讲义正文附后,手书打印均可。

第一章导论 宏观经济学是从总体上研究国民经济的水平、运行、波动、增长以及调控的一门经济学科。 与微观经济学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应用方法上。 微观经济学:使用传统(物理学、牛顿力学等)方法研究、分析、综合考虑其内部作用,解释经济现象。利用个量方法分析经济,研究的是一般均衡。 宏观经济学:归纳总结各类经济现象,用总量的方法研究经济(综合法)主要研究: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通货膨胀、宏观货币政策、宏观财政政策、环保等问题。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1662年威廉·配弟英国《赋税论》是宏观经济问题的最早研究者,其核心思想是保持财政平衡,通过节约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增加国民财富。 1758年魁奈法国《经济表》开创宏观总量分析的先河。其核心思想是研究一个农业国家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问题。采取固定体价格方法对一定时期内社会商品流通总量和货币流通总量、社会总产品和总收入以及社会生产两大部门(农业和工业)之间的交换关系,作了宏观静态分析。 马克思《资本论》将社会总产品在使用价值上分成两大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其次将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分成物资资料产品税补偿金(c)、工人工资收入(v)和资本家剩余价值(m),最后再对社会再生产(产品的实现)进行研究,分析了资本主义宏观经济失衡的不可避免性。奠定了宏观经济分析的框架。 1929年,西方爆发经济大危机,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宏观经济问题成为当时西方经济学家的热闹话题和紧急任务。 1936 凯恩斯英国《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西方宏观经济分析的第一部代表作。其主要思想有:(1)否定充分就业;(2)否定萨伊定律,即否定法国萨伊的“供给为其自身创造需求”理论,认为供给并不总是与需求相等,宏观经济经常处于总供给大于总需求;(3)主张国家干预。 1963 阿克利美国《宏观经济理论》比较完整地建立起西方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第二节宏观经济分析的若干前提假定 一、资源稀缺假设 指可用于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一切要素、环境、条件和人工资源,小于人们心理和生理的最大需求。 二、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的三大特征:(1)追求最大经济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基本动因;(2)个人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为,不受外人支配;(3)具有完全的理性行为,可以准确比较和权衡各种经济活动的得失,从而作出合理的选择。 三、多元经济主体假说 在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即经济人)是多元化的。在计划经济中,只有居民、企业和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29章--货币制度).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 第10篇 长期中的货币与物价 第29章 货币制度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 1.货币(money ) 答:货币指经济中人们经常用于向其他人购买物品与劳务的一组资产。货币有三种主要职能:价值储藏、计价单位和交换媒介。货币有两种形式:商品货币和法定货币。商品货币是以某种有内在价值的商品作为货币。法定货币是由政府强制力确定为货币的,它是没有内在价值的。 货币按流动性的不同,可划分为不同层次,我国的货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0M =流通中的现金 10M M =+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21M M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 存款 32M M =+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其中,1M 为狭义货币供应量,2M 为广义货币供应量,3M 为根据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 而设置的货币供应量。 2.交换媒介(medium of exchange ) 答:交换媒介指货币作为对商品和劳务交易进行支付的中介,它是货币的一项重要职能。货币作为交换手段,把物物直接交换分割成买卖两个环节,降低了物物直接交换的交易成本,极大地提高了交换的效率。货币克服了商品交换中在时间、空间上需要严格的需求双重巧合的条件这一局限性,降低了交易成本,大大促进了商品交易的发展。 3.计价单位(unit of account ) 答:计价单位指人们用来表示价格和记录债务的标准。货币具有表现商品价值、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功能作用。计价单位是货币的首要的基本职能。货币作为计价单位,是将商品的价值表现为同名的量,使它们在质的方面相同,在量的方面可以比较。它是通过将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而实现的。 4.价值储藏(store of value ) 答:价值贮藏指人们可以用来把现在的购买力转变为未来的购买力的东西。它是货币暂时离开流通领域,被人们作为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贮存起来的职能。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原本是真实的、足值的金属货币,但在金属货币已退出流通的阶段,信用货币和纸币在一定条件下也具有此种职能,不过,它们的贮藏已无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

曼昆版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七版课后题及答案

二十三章 1下列每种交易会影响CDP的哪一部分(如果有影响的话)?并解释之。 A.家庭购买了一台新冰箱。 答:家庭购买了一台新冰箱会增加GDP 中的消费(C)部分,因为家庭用于家用电器的支出计算在消费的耐用品类中。 B.杰妮姑妈买了一所新房子。 答:杰妮姑妈买了一所新房子会增加GDP 中的投资(1)部分,因为家庭住宅能长期供人居住,提供服务。它比一般耐用消费品的使用寿命更长,因此把住宅房屋的投资计算在 投资中。 C.福特汽车公司由其存货中出售了一部雷鸟牌汽车。 答:福利汽车公司由其存货中出售了一部雷鸟牌汽车会减少现期GDP 中的投资,因为销 售中间物品存货时,企业的存货投资是负的,因而减少了当期的GDP。 C.你买了一个比萨饼。 答:我买了一个比萨饼会增加GDP 中的消费(C),因为我用于购买食品的支出计算在消 费的非耐用品类中。 D.加利福尼亚重新铺设了101 号高速公路。 答:加利福尼亚重新铺设了101 号高速公路增加了GDP中的政府购买(G),因为修建高速公路是政府的行为。 E.你的父母购买了一瓶法国红酒。 答:我的父母购买了一瓶法国红酒会减少GDP中的净出口(NX),因为法国红酒是进口食品,它的购买增加了美国的进口。 F.本田公司扩大其在俄亥俄州马利斯维尔的工厂。 答:本田公司扩大其在俄亥俄州马利斯维尔的工厂增加了GDP中的净出口(NX),因为本田公司是一家日本企业,它在美国的投资减少了美国对日本本田汽车的进口,使NX 增加 2.GDP组成部分中的“政府购买”并不包括用于社会保障这类转移支付的支出。想想GDP 的定义,解释为什么转移支付不包括在政府购买内? 答:因为转移支付并不是要交换现在生产的物品或劳务,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转移支付就像税收和回扣一样。转移支付和税收一样改变了家庭收入,但并没有反映经济的生产。由于GDP 是要衡量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从物品与劳务的生产中得到的收入,所以,不把 转移支付包括在政府购买内。 6.考虑以下美国GDP的数据: A.1996 年到1997 年间名义收入增长率是多少?(注意:增长率是一个时期到下一个时期百 分比的变动。 答:1996 年到1997 年间名义收入增长率是5.86%。 B.1996 年到1997 年间,GDP平减指数的增长率是多少? 答:1996 年到1997 年间,GDP平减指数的增长率是1.8%。 C.按1992 年的价格衡量,1996 年的实际GDP是多少? 答:按1992 年的价格衡量,1996 年的实际收入是69654.5 亿元。 D.按1992 年的价格衡量,1997 年的实际GDP是多少? 答:按1992 年的价格衡量,1997 年的实际收入是72419.7 亿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