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

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

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
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

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

“没在规矩,不成方圆。”近几年来,“按规则办事”已成为人们经济以及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基本准则。从某种意义上讲,规则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规则意识也就成为文明的标志,规则意识越强,公民的素质就越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就越高。“栽种思想,成就行为;栽种行为,成就习惯;栽种习惯,成就性格;

栽种性格,成就命运”。可见良好习惯的重要性。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这里的“习惯”,不仅指学习习惯,更为重要的是行为习惯。为了促使我们的孩子行为习惯向更好的方向转变,为我们的孩子建立一种规则意识已是刻不容缓。学校要培养学生“学

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就要加强对中小学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与

培养。

一、从孩子的“游戏规则”说起

如果有人问现在谁最讲游戏规则,我认为就是孩子。几个小孩子在“打王牌”,谁先打、怎么打、能怎么打不能怎么打,他们有约定的规则。在玩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孩子违犯规则。最有意思的是在学生中有打乒乓球的游戏规则,有两位同学先当打,后面的同学则自觉地排起队,如果哪个同学先输掉三个球输了,那对不起只能下台,再排队。我观察了很长时间,发现没有一个同学不遵守的,那怕身材高大的或者高年级的同学也不例外。这么懂“游戏规则”的孩子,却为什么在校不遵守校规,在家“行为霸道,做事任性?”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由于不遵守交通规则,造成伤亡事故的悲剧时常发生?为什么总在学校的楼道里打闹,致使意外伤害的事频频发生?

如果我们再从孩子的“游戏规则”中所体现出的良好的规则意识进行分析,或许能找到一些解诀问题的办法和培养孩子良好规则意识的途径。第一、谁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孩子。孩子的“游戏规则”是孩子制定的,这些规则不是任何教科书或者成人告诉的,不是别人规定的,也不是成年人代替孩子制定的。由于孩子是自己“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所以,他们明白自己的规则,体现了孩子的成就感与参与感,从本质上体现了规则的公平与平等性。基于此,孩子有遵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不是被动的。第二、不遵守规则会怎么样惩罚。既然是规则,就要有一定的约束力,规则的约束力表现在其具有一定的惩罚性。孩子们肯定清楚,如果不按规则玩游戏,就会被淘汰出局,多次被淘汰出局,最后就再没有跟他玩了。对于一个孩子来讲,“没有跟我玩”这是一种非常严厉的惩罚。通过分析我们看到,从规则的制定者来看,只有孩子参与规则的制定,才能为孩子遵守规则,从而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提供前提,这也正好体现了“规则的制定者,注定是规则的受益者"”这一普遍原则;从违反规则的后果来看,违反规则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

二、规则的制定者,注定是规则的受益者

反思我们学校的许多规章制度,有多少是孩子们参与制定的?大都是以我们成人的眼光和成人思维的角度,给孩子们制定了诸如“不能在楼道里追赶打闹”、“上课不能大声说话”、“不能践踏草坪”等许多禁止性的规定,而学生只是一个执行者,这种被动的执行带来的后果只能是一种潜在的逆反。如果我们能以下的思维去尝试,可能效果会更好一点。因为“规则的制定者,注定是规则的受益者”。

1、民主协商,共定规则,让学生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来。

不妨试试让学生和我们一起商量制定某方面的规则,如说错话时要主动道歉,见到老师要主动问好,下课不在走廊到处乱跑等等,让他们懂得规则的严肃性。

哈马斯认为:没有主体间的有效性就没有规则。规则或规范不像事件那样发生,而是根据一种主体间承认的意义面有效的。这种联系的养分在于行为的意向性取决于“意义的统一性”,而意义的统一性则依赖于规则主体间的有效性。有一位教师在讲“交友中要注意的原则”时,他利用了这样一种方法:他一改过去先是告诉学生交友的原则是哪些,而是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小纸条,让学生写出自己“最好的朋友”,然后在全班进行统计,结果是有几位学生成为多人的“最好的朋友”,接着教师让大家找一找这些同学为什么能够成为这么多同学的好朋友。通过大家的分析,在这些同学身上找出了许多的优点,教师将学生找出的优点进行归类,就形成了“交友中要注意的原则”。虽然学生找的这些原则,可能不是十分科学,但却非常有效,凡就是因为这是学生自己找出,而且有活生生的现实例子,学生容易接受,那当然就容易做到了。如果我们将此方法进行迁移,可以用在学校许多规则的制定.上。如班规的制定,也可以让学生每人写几条“你认为我们班同学应该做什么?”(鼓励性规则),“你认为我们班的同学不应该做什么?”(禁止性规则),经过讨论、筛选、归纳确立到最后的执行。这样,以规则的形成过程,达到了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作用,又通过主体间有效的合作,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认识到规则、体验规则。更为重要的是,这样做是对学生权利的尊重,也是规则平等性的重要体现。同样,我们还可以将这样的方法,运用到对学校的课间管理、环境管理等方面。那当然,作为学生不可能一次就能制定出比较规范完整的规则来,但问题是至少这是一种可执行的规则,是被执行者本身认可的规则,即使是不规范、不完整、不全面,也可能通过实践以后再让学生去补充、修正,这个过程又是一次教育的升华与提高,,最终一定会有一个比较满意的规则。

2、让学生了解规则,逐渐提高对规则的认同度。

让规则的遵守者了解规则,这是规则意识的首要内容。但是规则是带有普遍生的,因此,如果没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与社会实践,就不可能理解规则的意义。在学校有些规则可以通过上面的方法,让学生直接参与规则的形成和制定,但有些规则不可能由学生直接参与制定,如《交通规则》《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对此,我们仍然可以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了解规则,提高学生对规则的认同感。对于学校教育者来说,我们必须循序渐进从普遍性程度较低的规则着手,逐渐提高到普遍性程度较高的规则;从学生现有的理解能力与实践经验为基础所认识的规则,逐渐提高到比较抽象的规则。如幼儿园里的孩子虽然不能理解,但基本上都知道“绿灯行、红灯停”的交通规则,由此,可以在小学就进行基本交通规则的教育,在初高中进行安全教育。

3、长期坚持,巩固规则

有些学生的规则意识不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不能做到始终如一,.长期坚持。只是什么时候突然想起,什么时候才对学生提出要求;或者看到出现问题时才提出要求;有时活动前提了要求,活动后却没有进行检查评价。而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长抓不懈,才能日积月累,使规则意识得到巩固。尤其在班主任的德育教育过程中,一定要落实学生一起制定出来的班级管理规定,每一个细节都要落实,不管是清洁,纪律,学习都要一视同仁。

4、开展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强化规则意识。

学校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学生认知也有其自身的规律。通过活动的开展,学生去感受、去体验规则,对于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针对交通安全与遵守交通规则,我们可开展“我当一天小交警”主题活动;对于初中学生可

开展“交通事故调查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去感受规则、,培养规则意识。再如,我们要求学生“不要践踏草坪要爱护小树”等,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参加种草、植树,各班承包认领并给小树命名等一系列活动,将学生自己的劳动融于其中,这样让其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与生命的可贵,才能更好的树立起“爱护花草树木”的规则意识。

5、注意语言的暗示。

心理学告诉我们,对青少年不能讲反话。因为他们存在着一种“逆反心理”。你不要求他们做的事情他们越是喜欢尝试着去做。如在学生上下楼梯时,我们可以告诉他们“上下楼梯都靠右边走,这样会更安全、更方便”,而不能说“不要靠左边走,靠左边会很危险的”,从而出现过激行为。如果教师正面提出规则,就会让孩子感到老师是尊重他的,相信他的,更有助于增加遵守规则的意识。另一一方面,禁止学生做的事,我们不能用商讨的口气来表达,和学生交流时,要让他们明白地感受到什么是我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被允许的,而不是形成错误的或模糊的意识和判断。

三、不遵守规则,比没有规则更可怕

了解了规则,明白了规则,并一定就意味着有了规则意识,因为规则意识除此之外,重要的是要培养自觉遵守规则的愿望。一方面,学习规则的最终目的是要遵守规则,另一方面,具有规则知识的人并一定就遵守规则,而可能相反,越能违反规则的人可能就是非常了解规则的人。比如,罪犯中的惯犯,大部分是特别熟悉法律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不遵守规则,比没有规则更可怕”。所以我们在学校教育中,既要让学生了解规则知识,同时还要使学生明白不遵守规则,是要受到相应惩罚或者付出代价的。

1、适当采取“自然惩罚法”。

不遵守规则是要受到处罚的,当然这种惩罚有的是即时必然产生的,如“用手直接去触高压线”;有的是潜在可能的,如“横穿马路”。不遵守规则同样会产生危害性,这种危害既是对自己的,也是对社会的,即社会危害性。如,现在频频出现的酒驾致人死亡的交通事件。而规则意识的形成往往是在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减少这种危害的产生,降低维护规则的社会成本。教育虽然是以表扬、鼓励为主,但是一直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会很脆弱,所以适当采用惩罚的方法教育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是会有好处的,对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是有益的。如对于不按规定打扫卫生的学生,可以在认识到错误的前提下,适当的增加打扫卫生的工作;对于不爱护花草树木的学生,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使其负责看护校园花草树木;对于不遵守公共卫生的,可以让其清理和保护公共卫生等。要让学生形成一种意识,要为自己做过的错事承担相应的责任。

2、教育学生不要有“侥幸心理”。

由于大多数违反规则的后果是潜在的、隐性的,所以学生会常常对自己违反规则找出理由或借口。如我今天在马路上靠右行,并没有发生事故;某同学在楼道内打闹并没有造成伤害等,所以我也可以这样去做,不一定会受到“惩罚”。这是我们要教育学生,使其明白,一次不发生并不是不会发生,一旦发生就会付出严重的代价,甚至是生命的代价。侥幸心理是培养规则意识的最大敌人。还有,学生有时不明白一次与多次、一人与多人、量变与质变的的关系。如不让踩草坪,我怎么踩了一下,草并没有死;不让摇树,某同学摇了一下树怎么没有死等。所以,一定要让学生知道,如果多人踩草,多人摇树,从都这样结果会怎么样?后

果肯定是可想而知的。

3、注意防范“第一次”。

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一定要注意对“第一次的"”防范与教育。显然,许多不遵守规则都是从第一次开始的。如第一次迟到、第一次不教作业,第一......一个人规则意识的缺失,最终可能会轻视社会中的一切规则,甚至会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对此,作为学校在制定一系列规则的同时,还要有相应的监督措施,不能仅仅只将规则写在低上,挂在墙上。

4、环境熏染,内化规则

不同的环境可以诱发不同的行为。一个良好、积极的校园环境是一个能够积极强化学生行为的环境。校园硬件的创设和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首先,应规范教师的行为,以身作则,带动全校学生逐渐树立起良好的规则意识。其次,校园走廊及墙壁上展示一些标语、名人名言。如“请说好普通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让学生在无意

识中内化种种规则,从而自觉演变成自身的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5、预先暗示,规则在前。

有的教师在活动之前不向学生提出任何要求,当发现出了问题时,怒气冲冲责问学生,其实这样对孩子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事先并不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我们只有把要求提在活动前,学生才有可能在活动中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总而言之,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是在短期时间内能完成并见效的,它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做有心人,点点滴滴、随机渗透、日积月累这样才能巩固效果。规则意识的培养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新话题,也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视角。规则意识的养成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去营造一个处处遵守规则的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整个社会就能有序的运转;当学生的规则意识由他律转为自律时,人的素质就会大大提高;当我们外在的要求成了内在的行为准则后,我们就会真正构建起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

估算意识能力培养

估算意识水平培养 新课标将估算作为--一种伴随精确计算而存有的一种常见的计算方法,是具有技巧性和生活性的一种数学方法。在倡导“学有用的数学”的 教学理念下,估算值得青睐。增强小学生的估算意识,让小学生掌握 一些简单的估算方法对协助他们学会使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 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数感及数学使 用意识有积极的意义。 一、走近生活,亲自体验估算的便捷与价值 实际上,估算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水平在我们日常生 活中随处可见,应用也极为广泛,关键是有没有细心发现。一开始接 触到估算,如果感受不到它的实用价值的话,学生就会觉得学习估算 用处不大。要想强化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估算水平,首先要 在具体的情景中改变学生对估算的态度准确地理解并体验到估算的实 用价值,才能变“不愿估算”为“喜欢估算”。例如:估算到超市购 物需要的钱,估算一个房间的面积有多大,估计外出旅游的费用,一 个体育场大约能容纳多少名观众,2千克鸡蛋大约能称几个……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涉及这类相关物体的质量、数量或长度的估算问题。面对 上述问题时,没有必要计算出准确的结果或暂时无法得出准确结果时,估算不失为一剂良方。那么,如何弓1导学生去注重这类问题的解决,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呢?首先,教师要有估算的意识。其次,教师要 有意识地结合相关教学内容,有步骤地将估算与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 题联系起来,逐步渗透,让学生持续加深理解。 估算虽然是一种大致的估计,但并不是凭空猜想的,那种没有根据的 臆想乱猜往往与实际结果相差较大,那么如何实行估算才更具有合理 性和准确性呢?作者认为,以下几种方法是能够借鉴的: 1.近似估算法。根据实际情景把两个数估成整 十、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这样能方便估算出一个大致的得数或范围。

浅谈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许晓琴

浅谈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七一宝轮小学许小琴 一、什么是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是指是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比如说遵守校规、遵守法律、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游戏规则的意识。规则意识有三个层次,它首先是指关于规则的知识。比如说,不偷不盗、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爱护环境、讲究卫生、遵守学校纪律、尊敬师长等等。但仅有规则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遵守规则的愿望和习惯。这是规则意识的第二个层次。规则意识的最后一个层次是遵守规则成为人的内在需要。在这种境界中,遵循规则已成为人的第二天性,外在规则成为人的内在素质。从规范向素质的转变,对于个人来说,意味着规则不再仅仅是一种外在强制,从而在某种意义上使人获得了真正的自由。按孔子的话来说,这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在学校中养成。”其实就是指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二、违规现象时有发生。 生活中,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闯红灯;对长辈无礼、经常发脾气;不理解父母,不但不帮忙做家务,还挑吃挑穿…… 校园里:走廊上,大声喧哗,追逐打闹,师生无法休息;教室里,乱打乱闹,把桌椅碰得东倒西歪;操场上,狂追猛跑,不顾后果,经常出现流血事件。再看厕所里,上完厕所不冲水,洗完手不关水……诸如此类小事数不胜数。 课堂上噪音四起,老师疲于组织教学,常常师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孩子入学后违规现象经常发生,其原因一方面是规则偏多要求偏急,一方面是儿童天性好动,自控能力较弱,绝非故意与规则对抗。鉴于上述情况,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寻求解决的方法。其中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当然也有人提出质疑:保持稳中有序,是不是会束缚孩子?因此我们必须明确,在这里所说的规则并不是像在有些课堂里看到的,教师不允许学生用左手写字,要求上课时把两手放在桌上,或背手坐直等等,这样势必会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抑制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我们这里的规则意识是与倡导学生个性自由相对应的,也是遵从“没有规则无以成方圆”的理念。 三、如何培养规则意识。 1、坚持正面正确引导学生,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创设形式多样的导行氛围,使学生在形象生动中受到教育,认识自我,规范自我,完善自我。“纠错”要与“导行”相结合,及时纠正学生不良习惯。 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强调他们的“主体地位”,使外部客观的东西自觉“内化”为自己内部主观的东西。通过促进内化进程,提高内化效果,“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3、严格约束,规范训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健全规章制度和严格严肃的规范训练。只有形成严

最新如何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培养学生遵守规则习惯的方法在这次的课题研究中,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规则习惯,想出了很多办法,也得到了不少成功的经验,通过对资料中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我们对学生遵守习惯的培养有了较深的认识,并得出了我校实践课题的新思路。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论证课题研究得出的结论。 一、根据习惯养成的规律和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总结出一套培养学生遵守规则习惯的方法 (一)重习惯,明是非 重习惯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前提。我们通过讲故事、分析案例等各种方式,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习惯的重要性。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又来自于对行为的正确认识,所以我们还要让学生明白,哪些行为是好的习惯及为什么,哪些是坏的习惯及为什么。很多时候,学生可能认识不到自身的一些不良习惯,这样,坏习惯就无从改正,好习惯就无从培养了。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关心和参与这个活动,我们还在学校中广泛聘请了“红领巾监督员”。以学生的角度去发掘校园最新的善正行为,为栏目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内容。开播以来,《校园常规镜》成为了学生当中的热点话题,凡是校园常规镜当中出现的善正行为,学生的是非判别能力也明显增强了。 (二)立规范,严要求《论语》说,“不学礼,无以立”。俗语也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规、班规、校规就是礼,就是规矩。学生的行为准则,行动指南,都是养成习惯的依据。但是制定规范要注意全体性原则,不要搞一言堂,搞强迫,

那样效果不好。应该发动大家,一起讨论制定,让学生、老师、家长都参与。使学生的遵守规则和家长的配合督促从被动的“要我做”,转化为主动的“我要做”。当然良好行为习惯的建立仅有良好的主观愿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严格的要求督导。既要学生自己努力,还要有同学老师家长的监督与指导,内因外因共同作用。老师要注意及时评估学生的行为,做得好的、有进步的就要予以表扬,做得不好的就要批评引导,甚至要有一定的惩罚。实验证明严格的教育干预有会助于出现预想的成果。 (三)勤训练,不间断 培养良好习惯一定要有持久性的针对性训练。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连续坚持21天。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要求他的弟子,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尽量向后甩,每天做三百下。结果一个月后有九成的学生坚持了下来,两个月后有八成的学生坚持在做,一年后只剩下一个,他就是希腊的另一个哲学家柏拉图。柏拉图告诉我们说:“成功的唯一秘诀就是要坚持到最后一分钟。”由此可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培养不了好习惯的。培养好的习惯需要说了算,定了干,言必行,行必果,需要一以贯之、持之以恒、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精神。(四)抓细微,创氛围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为了改变空泛无效的德育状况,我们认为培养习惯应该从身边的细微之处入手。著名教育家孙云晓提出的培养孩子的10个基本良好习惯,教育家魏书生主张培养学生的12个良好学习习惯,共同点都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大而空的东西容易流于口号和形式,不容易操作和坚持。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做就做到底,最终成大事。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 发表时间:2018-05-21T17:17:00.747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18年01期作者:陈琼[导读] 【摘要】新课标在"课程实施建议"的第一学段"教学建议"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那么,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呢?【摘要】新课标在"课程实施建议"的第一学段"教学建议"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要 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那么,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呢?【关键词】小学数学小学生估计意识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8)01-0058-01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一、挖掘教材,掌握估算的一般方法 虽然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答案也并非唯一,但估算并非是无章可循,可以总结一般策略。第一是数据的简化,简化的目的是使数据计算变得较为容易。第二对所得出的结果进行调整,由于前面实行的"简化"都会使结果变大或变小,因此要作出调整,使运算结果比较准确。 1、四舍五入取整法。这个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是运用最广泛的,也是数学学习中最基本的估算方法,即把加数、被减数、减数、因数、被除数、除数通过四舍五入看成比较接近的整数或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等等再计算。如:包装一个礼品盒用彩带2.4米(每米0.85元),估算需要多少元?可以运用凑整的方法,把2.4看作2,把0.85看作1。于是这样估算:2.4×0.85≈2×1=2(元)。 2、化整为零法:就是把一个比较庞大或复杂的未知值(如:一堆苹果的个数、一张报纸的字数等),进行合理分割或分类,先求出局部的答案,再进一步推算整体的答案。 3、趋近中位法:此法适合求一组形如振动的数的和。就是先观察所求的这组数都趋近哪个数,我们不妨把这个数视为趋近的中位数,再用这个趋近的中位数乘个数即可。如:估算报亭10月上旬(206、 201 、20 4、 20 5、 198、 196 、198、 195 、203)营业额。每天的营业额都趋近200元,用200×10估算就容易了。 4、区间框定法:就是根据算式的意义或某种关系,框定答案所在的范围,达到估算的目的。此法在小学阶段应用非常广泛(如:购物、建设规划、预测发展趋势等方面),也可以用以检查四则运算的结果的大致范围。如:"不用计算,判断对错"。其中有这样一个算式:"58×18=4534"。仔细观察后用四舍五入法可框定18个58的得数应该小于20个60的得数1200,原式的得数为4534,所以原式错。 5、转化法:就是将估算的问题利用某种性质或规律转化为另类问题进行同理类推的估算方法。如:已知甲商店11.5元可以买5袋牛奶,乙商店12.9元可以买5(袋)赠1(袋)。要估算哪个商店的牛奶便宜?本课是小数除法的第一节课,可以引导学生先估算,再探索小数除以整数的方法。教材上就介绍了把11.5元换算为115角,将小数除法转化为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整数除法的估算,就容易多了。 6、假设法:就是将要估算的数假设为一个已知的值,放到原题中考察假设的值是否成立的一种估算方法。如: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5㎝、8㎝,估计第三边可能是几厘米?我们可以这样估算:假设第三边为最短边,那它至少要大于3㎝(根据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假设第三边为最长边,那它应该小于13㎝。所以,第三边的长度应该在大于3㎝且小于13㎝之间。按此区间任假设一个数去检验,应该满足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 二、贴近生活,感受估算的价值 传统教学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笔算的正确率和熟练度,学生缺乏估算的意识和估算方法。但在日常生活中恰恰是估算较笔算用的更为广泛,更具有实用价值。要想强化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首先要在具体的情境中改变学生对估算的态度,正确的认识并体验到估算的价值,才能变"不愿估算"为"喜欢估算"。估算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估算到超市购物需要的钱,估算一个房间的面积有多大,估计外出旅游的费用,估算2千克鸡蛋大约能称多少个,赛前估计2008年奥运会中国最终能获得几枚金牌""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关心这一类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呢?首先教师要有估算的意识,要有意识的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将估算与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联系起来,逐步渗透,让学生不断地加深认识。如学习千克的认识,可让学生尝试估算日常生活中有关物品的质量;学习米和厘米的认识,可让学生估计一些物体的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让学生估计一把花生米大约有多少粒""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估算的乐趣,并切身体验用估算解决问题的实用性和便捷性,凸现估算应用的价值。 三、注重调整,合理评价 估算能力往往表现出较强的直觉化、跳跃化与内隐化特点,因而估算能力的培养并非轻松之事。除了以上估算方法,还要求学生有扎实的数学知识,恰当运用调整策略。 估算结果是个近似数,但是运用不同的方法,其估算结果的准确程度是不同的,恰当运用调整策略,估算的结果会更接近准确值,更好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独创性,还涉及到学生反思与自我监控的学习品质。例如,学生先估算一个问题的结果,然后将其估计值与它实际所得的结果进行比较,使学生能够觉察到错误并加以更正。 总之,学生估算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让学生在点点滴滴的数学活动中体会到估算带来的快乐,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意识。 参考文献 [1]何慧仙. 浅谈小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课堂内外.教师版》.2015.04 [2]王乡勤. 浅谈小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科学教育导刊》.2013.02

开展规则意识总结

2017年针对小学生开展规则意识培养实施 计划方案 小学阶段正是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教育,可以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文章对规则的含义和重要性进行了分析,结合相关案例,认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小学生;规则意识;养成教育 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方面论述到“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突出了“强化规则意识”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养成良好的习惯最好从小做起,小学阶段正是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教育,可以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1.规则意识,至关重要 无论学习、工作还是生活,凡事间都体现着规则的重要性。由于认知水平的局限和生活经验的不足,小学生往往不能真正理解到规则的重要性,无法对规则有着较为正确的认知,往往在事情过后还意识不到自己所做事情的严重性。 例如,笔者曾经带学生到美国参加机器人比赛,同行的代表团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十位学生选手以及带队老师。比赛结束后观光行程的某天入住酒店后突然火警响了,酒店的住客(尤其是美国本地人)马上疏散到一楼庭院。酒店服务员说三楼有一间客房的防火喷淋系统触发了,要消防员到场才能处理,等消防员开着消防车整装到达后发现并没有火警,而是该客房的客人怕衣服不干把衣服用衣架挂在消防喷淋口以便对着空调吹,从而触发了喷淋系统。后经查实该客服就是我们代表团另一个城市的孩子住的,而且酒店已经在喷淋口处用中文贴了禁止挂衣服的标识。因为酒店是板式结构的,所以三楼以下好多过道和房间都泡了水。当带队老师问及该生为什么贴有禁止标识还挂衣服时,该生说平时住酒店也经常在空调口挂衣服,所以没想到会弄成这样。这是没有规则意识惹的祸,而孩子本

如何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培养学生遵守规则习惯的方法 在这次的课题研究中,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规则习惯,想出了很多办法,也得到了不少成功的经验,通过对资料中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我们对学生遵守习惯的培养有了较深的认识,并得出了我校实践课题的新思路。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论证课题研究得出的结论。 一、根据习惯养成的规律和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总结出一套培养学生遵守规则习惯的方法 (一)重习惯,明是非 重习惯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前提。我们通过讲故事、分析案例等各种方式,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习惯的重要性。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又来自于对行为的正确认识,所以我们还要让学生明白,哪些行为是好的习惯及为什么,哪些是坏的习惯及为什么。很多时候,学生可能认识不到自身的一些不良习惯,这样,坏习惯就无从改正,好习惯就无从培养了。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关心和参与这个活动,我们还在学校中广泛聘请了“红领巾监督员”。以学生的角度去发掘校园最新的善正行为,为栏目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内容。开播以来,《校园常规镜》成为了学生当中的热点话题,凡是校园常规镜当中出现的善正行为,学生的是非判别能力也明显增强了。 (二)立规范,严要求《论语》说,“不学礼,无以立”。俗语也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规、班规、校规就是礼,就是规矩。学生的行为准则,行动指南,都是养成习惯的依据。但是制定规范要注意全体性原则,不要搞一言堂,搞强迫,

那样效果不好。应该发动大家,一起讨论制定,让学生、老师、家长都参与。使学生的遵守规则和家长的配合督促从被动的“要我做”,转化为主动的“我要做”。当然良好行为习惯的建立仅有良好的主观愿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严格的要求督导。既要学生自己努力,还要有同学老师家长的监督与指导,内因外因共同作用。老师要注意及时评估学生的行为,做得好的、有进步的就要予以表扬,做得不好的就要批评引导,甚至要有一定的惩罚。实验证明严格的教育干预有会助于出现预想的成果。 (三)勤训练,不间断 培养良好习惯一定要有持久性的针对性训练。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连续坚持21天。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要求他的弟子,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尽量向后甩,每天做三百下。结果一个月后有九成的学生坚持了下来,两个月后有八成的学生坚持在做,一年后只剩下一个,他就是希腊的另一个哲学家柏拉图。柏拉图告诉我们说:“成功的唯一秘诀就是要坚持到最后一分钟。”由此可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培养不了好习惯的。培养好的习惯需要说了算,定了干,言必行,行必果,需要一以贯之、持之以恒、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精神。(四)抓细微,创氛围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为了改变空泛无效的德育状况,我们认为培养习惯应该从身边的细微之处入手。著名教育家孙云晓提出的培养孩子的10个基本良好习惯,教育家魏书生主张培养学生的12个良好学习习惯,共同点都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大而空的东西容易流于口号和形式,不容易操作和坚持。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做就做到底,最终成大事。

浅谈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摘要】:规则意识是公民的必备素质,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是时代对小学德育的迫切要求,是青少年儿童成长的必然要求,是小学德育与社会生活接轨的迫切需要,它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小学德育活动中,我们要把学生规则意识教育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日常生活、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强化学生规则意识的培育。 【作者单位】吉林省四平市叶赫镇中心小学张金玲136500 【关键词】:小学生规则意识重要性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是由集体,社会,国家共同制定的,得到一致认可的规章制度,蕴含着社会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要求。小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规则意识的认识程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在工作中发现小学生的规则意识相当薄弱,主要表现在:对规则的意义缺乏深刻理解,在对规则的遵守上言行不一,尤其德育的态度不够重视,出现问题时得过且过,把重心落在智力上,即:类似“耍小聪明”的违规上……等等。所以,从长远意义上小学德育中的规则意识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认识规则意识在小学德育中的重要性。法治,就是让每一个公民知法守法,一切按照规则办事。全民守法,对每个普通公民来说,正是要从守规则开始。规则是法律的基础,守规矩是现代文明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如果不尊重规则、不敬畏规则、不遵守规则,无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还是一个国家,都会导致缺乏秩序、缺乏安全感,严重的还会导致创新活力不能完全激发,文明前进的脚步因此受到羁绊。 所以,守规则是守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守法的基石。在现代社会中,法律是公民行为的普遍规则,是社会运行的刚性底线。简而言之,法律就是大家都要遵守的规则。而规则的外延比法律更广泛,既包括党纪国法、规章制度,又包括道德规范、行为规范、标准礼仪、文明公约等。也就是说,人们在一切社会活动中,都有规则的影子。现代社会发达的信息渠道、多元化的价值追求和复杂的交往关系,更需要相对统一的普遍性规则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否则,就难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也无法形成严谨有度、自由和谐的秩序。 小学校是培养学生学知识、学做人的地方,让小学生形成规则意识,这是所有教育的基点,因为没有基本的规则意识,受教育者就无法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要培养合格的公民,必须从基础抓起,尤其要提高认识,重视完善小学校的规定,严格执行学校的规定,加强对小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做起。

(完整)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完整)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的全部内容。

问题名称学生参与班规制定,培养学生规则意识 现象描述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有些学生规则意识淡薄,行为举止随心所欲,不守规矩,如:上课大声喧哗,随便吃东西,离开座位,不按时交作业,乱扔垃圾,不讲礼貌,在楼道里乱跑,不遵守交通规则等等。学生的违规违纪行为,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养成了许多不文明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产生原因 导致学生规则意识不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 1、家庭因素:如今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几代人围 着一个“小皇帝”转,事事让着、宠着、惯着,长期的娇生惯养, 使其逐渐形成了以我为中心,遇事我为先的心理定势。造成了在 现代家庭结构条件下,家庭对子女行为规则教育的缺失.甚至有些 素质低下的家长,还带头做一些违背社会规则的事,给孩子起了很 坏的示范作用,成为学生效仿的“活教材”. 2、学校因素:我校学生来源较复杂,有外地进城务工子女, 有城区农村学生,有附近小区学生。其中,还有相当数量的留守 儿童。由于从小所受家庭教育和影响的不同,学生身上或多或少 存在着一些问题。班级管理中,大多是由教师制定学生的行为规 则,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甚至有些教师在某项活动之前不向学 生提出任何要求,当发现出了问题时,怒气冲冲责责备学生。 3、社会因素:由于社会上存在个别的违规违法行为,没有得 到及时有效的谴责和制止,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甚至造成误导。如:在公共场所随便大声喧哗,乘车时不给老人和小孩让座,不遵 守交通遵守则等。 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经历不同,导致了行为举止不守规矩, 规则意识淡薄的状况. 校师困惑 虽然导致学生规则意识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学校和教 师有责任教育和引导学生遵纪守法,使之成为有规则意识的合格

数学(心得)之浅谈小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

数学论文之浅谈小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 估算是当前国际小学数学教育中比较重视的一种能力。所谓估算,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生产中,对一些无法也没有必要进行精确测量和计算的数量,进行近似的或粗略估计的一种方法。美国数学教师联合会在1980年拟订《80年代行动计划》中就已强调估算技术。2000年美国教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全体学生应学会在计算时进行估算策略,养成对数值(包括计算结果合理)做判断的习惯。 在我国,估算引入数学教材始于90年代。经过几年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日益受到重视。在教育部2000年制订的《九年义务教学全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增加了“具有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能力”这一教学要求,在2001年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便明确指出要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标准》对估算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在第一、二学段中分别提出:“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估算教学在目前我国日益受到重视,这其中的几个重要原因就是: 1.现代生活对数学教育要求的变化。相对于古代、近代而言,现代人生活在一个更加数学化的社会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现代社会中人们平常所遇到的绝大多数的数量级有越来越大的发展趋势。人们认识世界的眼光更加开阔,人们似乎不再把过多的精力花在一些数量级较小的零头上,对计算误差的容忍度越来越大。这一切的背后都反映了生产的发展和物质的丰富,凸显了加强小学生估算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2.快捷、方便、灵活的计算器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计算器的大众化使得每一个人都可能随时进行异常准确的计算。人们更多的只是运用估算来大致地进行检验和事前规划。 3.学习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养成,对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估算有助于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整体感,增强学生行为的计

小学低段规则意识的培养

小学低段儿童的规则意识的培养 田成英 从幼儿园到进入小学是一个大转变,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转变,也是思维和意识的转折。很多孩子刚进入一年级,都没办法适应受约束的生活。 很多父母总想“树大自然直”,认为孩子还小,人又机灵,对他们不好的行为也不管,总认为让他自由发挥是比较好的。等孩子大起来就会懂事的。可是,这些孩子进入小学后,学习内容增加了,学习起来也比较困难了。每天要认那么多的字,回家还要写枯燥乏味的字,算那么多算术题。多数孩子都不能完成。因为在之前有的孩子可能都没写过家庭作业。一下子都难以接受,而且他们也没有写作业的习惯,每天都要老师家长一再的提醒,帮助完成作业。除了学习以外,更让老师头疼的是他们的行为举止。比如书或作业本忘带、上课了他才想起要上厕所、没有课堂意识,在课上随意走动、一会儿又把同学的铅笔盒弄坏等等不良行为。针对这样的一些情况,我谈谈小学低段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 一、根据学生情况,精心设计班规,让学生在实践中树立班规,以此来培养小学低段孩子的规则意识。 一个班的班训也很重要,当然制定了班训,也不一定孩子们都能做到,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根据小学低年级孩子的一些特点,我们班就制定了这样一个班训:“好习惯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为了让孩子有进步,有成长。改变自己的恶习,每天早上早读下课,让全

体学生起立,高歌齐呼班训,这样大家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相互感染。让那些自卑、紧张、胆怯、拖拉的情绪被敢走,虽然那些恶习还会回来,但通过长期训练,孩子们还是受感染了。以前那些爱乱扔垃圾的行为也几呼没有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班级作为一个学校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当然也少不了一个规范的管理制度,班规的选择也很重要。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他们的自控能力相当差,自我保护意识也不强。不能硬巴巴的给他们制定规矩,比如:“打人的怎么办,没交作业的又怎么样等等。”这种强加给孩子,他们厌倦这种生活,可能犯了错,就不敢来上学了,怕老师惩罚,回家后又怕父母骂。这样一来,孩子更不喜欢读书了,不好的恶习也没有改正过来。根据这样的一些情况,我们班制定了这样的一个班规:“我想身体好,跳绳跑步加眼操。我想有礼貌,主动鞠躬并问好。我想学习好,专心学习勤思考。我想环境好,不摘花草不乱扔。我想有朋友,小事不能太计较。”从身边的小事,从我做起,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当我的孩子犯错误时,我不是一味的骂他们,打他们。而是心平气和的、从另外一个角色和他们走在一起,就像好朋友、好姐妹似的,和他们交谈着内心的真心话。通过交谈我了解了他们犯错的原因,错在哪里。然后再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其实每个孩子都想做好孩子,他们会犯错误也不是故意的,在幼儿的时候,有父母的溺爱,他们不知道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不对的。就这样引来他们不好的行为习惯。遇到事情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好。这个时候就要犯错误了。我们作为老师,

培养估算意识,加强估算教学

培养估算意识,加强估算教学 摘要: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计算教学要重视心算,加强估算,淡化笔算。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必要加强估算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比重。这样的一种要求也符合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因为估算能够培养学生们的数感,同时也能够解决生活中不需要精算的问题,体现了数学的实用性价值。 关键词:估算;意识;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34-0097-02 DOI:10.16657/https://www.wendangku.net/doc/c04062592.html,ki.issn1673-9132.2017.34.058 在教学时,我发现很多学生没有好的估算习惯,对估算信心严重不足,缺乏对于估算的准确认知。因此,教师应从学生对数学精算占优势的现实背景出发,重新处理好教材内容,使学生自觉地跳出精算的思维框架,唤起学生内在的估算意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估算的作用 2011版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

题情境……”我们都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且很多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是必需的,估算也不例外。 在日常生活中,估算我们可以说是经常使用的,而且方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教师可以利用学生们较为熟悉的生活现象来给他们创造有利于理解这一问题的情境,这样既能够解决学生因为抽象说教而导致理解上的困惑,同时,也能够使学生们加深对于问题的理解。例如,我们可以从家长和孩子们去超市购物这个问题谈起,创设这样的情境:“爸爸和我一起去逛超市,带了100元钱,分别买了鸡蛋17元、蔬菜22元、家庭生活用品38元、还想买20元的牛肉,那钱够吗?”在具体问题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去估算,加深了学生们对于估算知识的理解。 二、让学生学会倾听、反思,加强体验,积累经验,不断地提高估算的能力 在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要想使学生们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教师必须要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们来提高估算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了解学生们在这一问题上掌握的程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来说自己的思路和方法,这样就能够在学生现有的水平下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也能够在不断的感悟中掌握知识。例如,小学四年级乘法估算的教学中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学

中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中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作者:绵竹市绵竹中学廖艳时间:2012-4-13 15:36:29 来源:会员转发人气:932 “没在规矩,不成方圆。”近几年来,“按规则办事”已成为人们经济以及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基本准则。从某种意义上讲,规则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规则意识也就成为文明的标志,规则意识越强,公民的素质就越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就越高。“栽种思想,成就行为;栽种行为,成就习惯;栽种习惯,成就性格;栽种性格,成就命运”。可见良好习惯的重要性。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这里的“习惯”,不仅指学习习惯,更为重要的是行为习惯。为了促使我们的孩子行为习惯向更好的方向转变,为我们的孩子建立一种规则意识已是刻不容缓。学校要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就要加强对中小学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与培养。 一、从孩子的“游戏规则”说起 如果有人问现在谁最讲游戏规则,我认为就是孩子。几个小孩子在“打王牌”,谁先打、怎么打、能怎么打不能怎么打,他们有约定的规则。在玩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孩子违犯规则。最有意思的是在学生中有打乒乓球的游戏规则,有两位同学先当打,后面的同学则自觉地排起队,如果哪个同学先输掉三个球输了,那对不起只能下台,再排队。我观察了很长时间,发现没有一个同学不遵守的,那怕身材高大的或者高年级的同学也不例外。这么懂“游戏规则”的孩子,却为什么在校不遵守校规,在家“行为霸道,做事任性?”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由于不遵守交通规则,造成伤亡事故的悲剧时常发生?为什么总在学校的楼道里打闹,致使意外伤害的事频频发生? 如果我们再从孩子的“游戏规则”中所体现出的良好的规则意识进行分析,或许能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培养孩子良好规则意识的途径。第一、谁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孩子。孩子的“游戏规则”是孩子制定的,这些规则不是任何教科书或者成人告诉的,不是别人规定的,也不是成年人代替孩子制定的。由于孩子是自己“游戏规则”的制定都,所以,他们明白自己的规则,体现了孩子的成就感与参与感,从本质上体现了规则的公平与平等性。基于此,孩子有遵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不是被动的。第二、不遵守规则会怎么样——惩罚。既然是规则,就要有一定的约束力,规则的约束力表现在其具有一定的惩罚性。孩子们肯定清楚,如果不按规则玩游戏,就会被淘汰出局,多次被淘汰出局,最后就再没有跟他玩了。对于一个孩子来讲,“没有跟我玩”这是一种非常严厉的惩罚。通过分析我们看到,从规则的制定者来看,只有孩子参与规则的制定,才能为孩子遵守规则,从而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提供前提,这也正好体现了“规则的制定者,注定是规则的受益者”这一普遍原则;从违反规则的后果来看,违反规则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 二、规则的制定者,注定是规则的受益者 反思我们学校的许多规章制度,有多少是孩子们参与制定的?大都是以我们成人的眼光和成人思维的角度,给孩子们制定了诸如“不能在楼道里追赶打闹”、“上课不能大声说话”、“不能践踏草坪”等许多禁止性的规定,而学生只是一个执行者,这种被动的执行带来的后果只能是一种潜在的逆反。如果我们能以下的思维去尝试,可能效果会更好一点。因为“规则的制定者,注定是规则的受益者”。 1、民主协商,共定规则,让学生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来。 不妨试试让学生和我们一起商量制定某方面的规则,如说错话时要主动道歉,见到老师要主动问好,下课不在走廊到处乱跑等等,让他们懂得规则的严肃性。哈马斯认为:没有主体间的有效性就没有规则。规则或规范不像事件那样发生,而是根据一种主体间承认的意义面有效的。这种联系的养分在于行为的意向性取决于“意义的统一性”,而意义的统一性则依赖于规则主体间的有效性。有一位教师在讲“交友中要注意的原则”时,他利用了这样一种方法:他一改过去先是告诉学生交友的原则是哪些,而是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小纸条,让学生写出自己“最好的朋友”,然后在全班进行统计,结果是有几位学生成为多人的“最好的朋友”,接着教师让大家找一找这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 导读:本文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 吴聪 所谓估算是指计算、测量时无法也没有必要进行精确计算或测量的一种估计方法。为了大概地判断计算或测量结果的正确性,而在精确计算或测量的前后所采取的计算办法,估算是对数量关系做合理的大概的推断。 估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做事的计划性;在具体情境中估算,有利于提高学生判断、选择的能力,对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有重要作用。 教育部在2011年版《义务教学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呢? 1培养学生对估算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有了学习兴趣,教师再加以引导,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激发和调动。例如:在教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练习十六第6题蜜蜂采蜜(连线)时,我和孩子们进行了一次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计算开时始,孩子们认真埋头用竖式笔算。我很快就完成了连线,孩子们一个个都露出了不可思议的表情,在孩子们惊叹之余,我道出了其中的奥秘:如:56×39先利用估算把39看成40,56看成55,得出积的近似值大概在2200左右,再用两个因数末尾的数字相乘,6×9得到积的末位是4,而题目中只有2184满足这个条件,所以就能很快判断出结果。这样降低了计算的难度,节省了时间,让学生发现捷径,找到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方法,从而在愉快和轻松中学习知识,对学习变得兴趣盎然。与此同时我把握时机,给孩子们展示了做比较大小题目时,也可用类似的方法。如:48×32○1894利用估算把48想成50,50×32是1600,由于把48估大了,32没变,所以实际的结果肯定比1600小,由此可判断出48×32﹤1894,让孩子们从中学会举一反三,同时让他们感受到正确的估算方法能提高解题速度,减少繁琐的计算,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估算意识。 2在生活情境中感知估算的作用并增强估算意识。 孩子们在估算方面的体验不多,他们往往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什么情况下需要估算。教师也常常为了计算的准确性,往往忽略了对估算意识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创造孩子们在生活中用估算解决的具体情境。如购物付钱、购买门票、租车租船等问题,当孩子们遇到这样的问题时一般都想到准确计算,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是不需要进行准确计算的。 例如:我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估算时,刚好学校组织本

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电子教案

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 养

浅谈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摘要: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培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每位教育者都要意识到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的重要性。搞好学校德育工作,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应从生活的点点滴滴抓起。让学生参与制定一些规则,了解规则,以活动为裁体,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规则意识教育需要教师贯穿始终,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为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树立榜样。 主题词:规则意识培养德育工作 规则意识培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自古以来就有“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之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按规则办事”已成为一个基本准则。规则意识是现代社会中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这种意识越强,则说明人们的素质越高,社会越进步。学校是培养学生学知识、学做人的地方,让受教育者形成规则意识,这是所有教育的基点,因为没有基本的规则意识,受教育者就无法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因而学校管理,对此不能等闲视之。要培养合格的公民,必须从完善学校的规定,严格执行学校的规定,加强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一天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我国一位官员在瑞士出差时,在厕所门外遇到一位母亲,她着急地对这位官员说:“我的孩子进厕所已经10多分钟了,麻烦你进去看一下他好吗?”这位官员进去看见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正在满头大汗地修理冲水马桶。原来冲水马桶坏了,这孩子觉得上厕所不冲水是犯了规则,一个孩子能这么自觉地遵守社会规则的做事,反映了瑞士国民的文明素养。然而在我们周围,不守规则的人大有人在。小学生放学时,在步行街乱扔垃圾,在公路上行走不遵守交通规则,践踏草坪……,甚至更严重的是我们的教育者中也有不守规则的,有位吸烟的老师把空烟盒随手扔在了教学楼楼梯间,另一老师和同学路过发现了烟盒,于是这位老师命令学生捡起来,看到这样的情景,再想想瑞士修马桶的小孩,我觉得心寒,我们的文明哪里去了?从小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确实是迫不及待的任务!规则意识是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必备的一种意识。搞好学校德育工作,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应从生活的点点滴滴抓起。 二、让学生参与制定一些规则,了解规则 学校的规章制度大都是以成人的眼光和成人思维的角度制定的,如“不能在楼道里追赶打闹”、“不准乱扔拉圾”、“不能践踏草坪”等许多禁止性的规定,而学生只

培养小学生规则意识及良好习惯的实践与研究

培养小学生规则意识及良好习惯的实践与研究 北京市五一小学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多年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水平已有明显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丰富的社会信息来源,也大大促进了少年儿童的智力发育。但与此同时,在少年儿童中却普遍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好吃懒做、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心理倾向。在学校中,也常常可以看到"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对于小学生来说,除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外,很重要的应该是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学生日后成材的重要条件。因此,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当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小学生智力、能力和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在学校中养成。'"在《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也曾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 小学阶段是儿童初步走出家庭,接触社会,了解生活,学习知识的新阶段,同时也是他们的基本道德观念、基础心理素质开始形成的阶段。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发展一般受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的影响。外部因素是指影响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内部因素是指可能影响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学生自身的生理条件、智力发展状况和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 小学生心理发育一般处在:习惯培养初期和习惯培养的中期阶段。在这个时期注重对儿童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会促进小学生个性心理的发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有可能促进学生以后的智力发育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才有可能最终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备现代化社会的道德水准,具有一定程度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掌握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基本技能,有效服务社会的劳动者。才可能培养出一大批会做人、会生活、会学习、会劳动,具有健全人格和强健体魄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在素质教育中,应该使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在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上,应该集中在三个大的方面,即:做人、做事和学习。这三个大的方面又包括一系列基本好习惯。我校研究的是培养小学生遵守规则的习惯。 课题研究的目标是:通过采取各种形式的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培养小学生的规则习惯。 二、研究的内容

小学数学中的估算

小学数学中的估算 估算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能力,近年来逐渐受到国际数学教育界的重视。在《美国学校数学教育的原则和标准》中对估算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前期至十二年级的数学教育,应该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熟练地计算并进行合理的估算。”荷兰、英国、法国等国家的正式课程中,也包括估算内容的教学。 我国《课程标准》对估算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在小学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第二学段要求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估算是估计的一个方面。小学数学中的估计大体有三种:估算、估量和估数。国内关于估算教学的研究并不多,由于缺乏相关的理论指导,教师对估算内容的教学存在着困惑,必然导致处理不当等现象的发生。 一、估算的作用 估算是一种生活技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估算。如:有足够多的现金来支付这些书款吗?粉刷房间需要多少涂料?体育馆能容纳多少名观众?……类似的问题有很多,回答这些问题都需要用到估算。据统计,平时应用估算与精确计算的比例为3∶1。因此,熟练地掌握估算技巧可以方便我们的生活。除此之外,估算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估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 2.估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估算可以使学生及时发现错误。 4.估算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对估算的理解 Smart把估算定义为:为了一定的目的,对大小、数量、数给出一个足够精确的判断。即按照一定的要求对初始数据进行心算,给出结果,并且结果落在某个指定的范围内。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在让学生估算时,学生往往不进行估算,而是直接进行精确计算或近似计算。估算不同于精确计算和近似计算,估算通常是一个心理操作活动,而近似计算或精确计算都要借助计算器或纸、笔进行。如估算4÷21的值,可以这样估算:4÷21<4÷20=0.2,4÷21>4÷25=0.16,所以4÷21的值介于0.16和0.2之间,这个结果的范围是估计出来的。而4÷21精确计算的结果为0.190476,正好在0.16和0.2的范围之内。擅长估算的人往往有一套很好的估算技巧,可以依据不同的情况选用不同的策略。 三、一些常用的估算策略 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估算技能,教给学生一些估算策略是十分必要的。这里列举一些常用的估算策略,仅供读者参考。 1.首位策略。 首位策略是利用最高位进行估算。利用首位策略估算时,首先要确定题目中最重要的数字——最高位上的数字,然后进行适当的运算,最后确定结果的数位。 例如: 算式中首位数字的总和是13,对应的数位是千位,因此,估算结果是13000。这个过程适用于任何运算,但是更适合加法、减法和除 法的估算。 2.取近似值法。 取近似值法就是对算式中的数先取近似值,最好是取整十、整百的数,然后再进行计算,这样计算起来就简单多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