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边疆民族地区民语广播电视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熊荣元

边疆民族地区民语广播电视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熊荣元

边疆民族地区民语广播电视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熊荣元
边疆民族地区民语广播电视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熊荣元

第24卷 第2期文山学院学报

Vo l 124 No 122011年4月

JOURNAL OF W E NSHAN UN I V ERSI TY

Apr 12011

边疆民族地区民语广播电视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熊荣元

(文山学院,云南文山663000)

收稿日期:2010-09-16

作者简介:熊荣元(1968-),男,苗族,云南马关人,文山学院党委书记。

摘要: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边疆民族地区民语广播电视蓬勃发展,广播电视覆盖面显著提高,边疆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推动边疆地区经济发

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存在许多困难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民语;广播电视;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229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200(2011)02-0058-05

一、我国边疆民族地区民语广播电视发展现状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中有55个少数民族,有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和124个自治县,民族自治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自20世纪20年代广播传入我国以来,从1932年国民党中央台开办蒙语、藏语广播,到2000年12月24日专门以5种少数民族语言进行广播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8套节目开播,到目前的各地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蓬勃发展,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已走过了70多年的历程。目前民族自治地方有广播电台73座,节目套数441套,民族语言节目105个;电视台90座,节目套数489套,民族语言节目100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地方电台每天用21种少数民族语言播音。

[1](P315)

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

广西等省区级电视台分别播放蒙古、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藏、壮等少数民族语言节目。民族地区州、市(县)的台站也用蒙古、维吾尔、藏、壮、朝鲜、哈萨克、柯尔克孜、傣等10余种民族语言及方言播放电视节目。1955年,云南人民广播电台西双版纳傣语、德宏傣语节目的开播,标志着民语广播电视在云南大地兴起。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文山、红河、西双版纳、德宏、迪庆等州市均办有民语广播电视节目,涉及10个民族12种语言。

[2](P122)

二、边疆民族地区民语广播电视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多样性发展,广播电视高新

技术的日新月异,民语广播电视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困难和问题。

(一)非主流媒体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核心价值观造成较大影响

当前,非主流媒体的快速发展,不间断地对受众进行信息轰炸,给人们带来了思想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非主流媒体对人民群众核心价值观的建立与形成,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冲击和影响。特别是国外的空中电波渗透长期存在,对边疆民族群众的核心价值观造成较大影响。例如,与云南省相邻的越南、老挝、泰国、菲律宾等国家长期办有民语广播电视,其中马尼拉/福音0苗语广播电台的/王主0邪教广播对我边境少数民族危害极大。除此之外,美国威斯康星州、明尼苏达州、加利福尼亚州均开办有苗语广播电台,通过互联网传播渗透,对民族团结的危害不容忽视。

(二)基础设施滞后成为民语广播电视发展的/瓶颈0

民语广播电视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云南作为少数民族众多的边疆省份,地形地貌复杂,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民语广播电视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信息量小和节目结构单一导致民语广播电视不能满足受众精神文化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得到较快发展,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和互联网、手机等新

58

熊荣元:边疆民族地区民语广播电视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兴媒体的兴起,民语广播电视新闻来源较少、栏目单一、形式呆板、重播率较高,与少数民族群众的需求有较大差距,地方民语广播电视发展受到较大冲击。

(四)人才匮乏使民语广播电视缺乏内在动力

当前,从事民族语节目的工作人员多数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和专业能力相对较低,而年轻的少数民族工作人员大多不愿从事民族语广播电视工作。少数民族地区民语广播电视发展面临人才匮乏的局面,尤其是地、县一级广播电视单位,相关专业人才严重不足,与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的民语广播电视特殊人才需要不相适应,很大程度地制约和限制了民语广播电视事业的健康发展。[3]

三、发展边疆民族地区民语广播电视的对策建议

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不断改革创新,加快民语广播电视快速健康发展,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牢牢把握新时期民语广播电视发展的方向

一是旗帜鲜明地坚持党性原则。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一条根本原则,也是我国广播电视工作的基本原则。民语广播电视同其他传播媒介一样,都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0,这种独特的重要地位要求民语广播电视宣传工作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对此不允许有丝毫的怀疑和曲解。坚持党性原则要求民语广播电视必须做到:第一,在政治上时刻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民语广播电视机构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党中央和各级党委的领导,自觉地遵守和积极宣传党的纲领,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及各级党委、政府的决议。宣传内容要紧紧围绕党的任务和宣传方针。在日常宣传和对一些重大事件、重大是非问题的宣传报道中,必须自觉地捍卫党的利益,鲜明地站在党的立场观点一边,不允许传播任何违背党纲、党章以及党和政府主张的内容,更不允许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传播媒介那样,为了小集团的利益在宣传上各行其是,并与党的主张唱反调。第二,在宣传上坚持政治倾向性与真实性的统一。强调新闻宣传的政治倾向性,是任何阶级的传播媒介的共同要求。意识形态领域,无产阶级思想不去占领,资产阶级思想就必然去占领。无产阶级政党的舆论工具从不讳言自己的政治观点,其政治倾向性是建立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建立在对客观事物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的,是符合社会实际情况的,因而这种倾向性是与真实性相统一的,是富于生命力的。第三,严格遵守宣传纪律。民语广播电视机构都是党领导下的思想宣传部门,宣传工作必须置于各级党委的直接领导之下。党管宣传要贯彻到整个宣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广播电台、电视台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宣传方针,从宣传计划的制定到每一项宣传活动、每一个节目安排,都要严格按照党的宣传部署进行。要从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不允许出现宣传上的/杂音0。

二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民语广播电视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4](P78)民语广播电视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11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民语广播电视要/以宣传为中心0,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经济效益服从于社会效益。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同时,努力去争取最好的经济效益,力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21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要自觉地将民语广播电视工作放到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中来考虑,加强各种资源整合和力量联合,促进民语广播电视全面、协调、快速、共同发展。31处理好汉语广播电视与民语广播电视的关系,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41处理好民语广播电视与民语报刊杂志发行、民语影像制品制作、民语网站建设之间的关系,构建高层次、宽领域、多形式的民族经济发展、民族文化繁荣、民族团结进步的新平台。

三是始终坚持/三贴近0原则。人民群众是广播电视的生存源泉、工作基础和衣食父母。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是广播电视宣传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广播电视宣传遵循新闻规律的客观需要。[5]广播电视要一心想着人民群众,一心为了人民群众,按照/三贴近0的要求,把体现党的意志与反映人民的心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广播电视宣传才能生动活泼,富有活力,才能深入人心,得到社会的认可,发挥应有的作用。民语广播电视因其节目传播方式特殊(以民族语言传播)、文化特色鲜明(牢牢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上)、视听主体特定(以少数民族听众、观众为主),决定了民语广播电视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三贴近0,突出民族性、民生性和服务性。民族性:特定地区少数民族

59

第24卷文山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群众的生活习俗、审美习惯,都直接左右着民语广播电视的发展方向和节目的设置原则,好的民语节目应当是最能体现直接服务受众的审美价值,最能体现直接服务受众的文化精髓。因此,要服务这个群体,民语广播电视必须做到地域性强、民族性强,形式独特,语言独特。[6](P99)民生性:民语广播电视所面对的少数民族群众,分布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和各个阶层,他们既包括市民,也包括农民,同时也包括了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等阶层中的绝大多数人员。民语广播电视只有围绕这一群体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生活环境以及冷暖痛痒、喜怒哀乐0等内容进行关注、关心和关怀,才能使民语广播电视立得住脚,具备市场竞争力和发展空间。服务性:民语节目的特殊性,要求它相对于传统电视新闻节目,必须有明显转变,即媒体姿态从传播到互动的转变,媒体职能从单一提供信息到提供信息和服务的转变。[7](P39)长久以来,我国的各种媒体,尤其是电视,都十分强调媒介的喉舌作用及其政策宣传的功能,而忽视了电视传播应有的服务功能。另一方面,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电视市场长期处于节目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状态,由于节目匮乏,所以观众只能电视台播什么就看什么,电视台怎么播就怎么看。国家赋予的神圣地位和市场造成的单向传播,直接形成了电视传播者居高临下的话语方式,造成了传播者与传播对象的间离和隔膜。所以,民语节目民生性将服务意识和互动观念引入到节目中来,不仅拉近了电视和观众的距离,而且重塑了亲民有信的形象。因此,增强互动和服务不仅是民语节目的特色所在,而且也是民语节目赢得观众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二)切实加强民语广播电视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转播、录制、发射等技术和设备,是民语广播电视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对先进的广播电视技术、设备的使用和熟练掌握,是确保民语广播电视宣传的质量和效果的根本保障,也是有效抵御/空中文化霸权主义0、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扩大国家对外影响,有效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长治久安的强兵利器。

一是构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体系,确保民语广播电视安全传输。2007年,为确保党的十七大安全播出,我国完成了建国以来广播电视传输系统最大的一次转星调整,为民语广播电视的安全传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地处祖国边陲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电力等配套基础设施落后、广电技术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以及境外敌对势力、邪教组织破坏时有发生等原因,民语广播电视播出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因此,要充分认识安全播出在确保中央政令畅通、国家信息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实把安全播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加强民语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基础设施建设,下定决心彻底解决电力等配套设施的安全隐患问题。要加强技术队伍建设,切实加强一线播出人员的基本技能、基本素质的培训,全面提高一线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和应急处理能力。

二是完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切实提高民语广播电视覆盖率。2006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5关于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通知6(国办发12006279号),对加快实施村村通工程、构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作了全面部署,标志着广播电视村村通已从部门行为、工程建设提升为政府行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新阶段。就文山州而言,在/村村通0工程方面:在/十一五0期间完成7697个20户以上广播电视/村村通0建设项目,在2009~2011年将完成4609个20户以下广播电视/村村通0建设项目,[8](P359)采用直播卫星覆盖方式对特困的民族支系丘北彝族/僰人0、富宁瑶族的/山瑶0支系群众进行覆盖。在无线覆盖工程方面:包括省级无线覆盖项目、文山电视调频台/西新工程0项目、文山电视调频台10K W调频发射机改造工程、无线覆盖补点项目、提高无线覆盖点功率项目、中波台覆盖项目等。在基础设施工程方面:包括乡镇广播电视站建设项目、边境集市点有线广播站项目等。在民族语言工程方面:包括文山州民族语言译制中心项目、民语覆盖项目、边境县自然村配备电视机和有线广播项目、边境村民配送电视机和收音机项目等。

三是建设广播电视数字化体系,确保民语广播电视适应未来发展。数字化是广播影视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由之路。一方面,要加紧推进现有模拟系统向数字化系统的转换,促进广播电视系统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要将互联网技术、先进通信技术(如3G手机等)逐步运用于民语广播电视的传播,使民语广播电视更加丰富内容形态,更加彰显文化个性,更加顺应时代潮流,从而拓宽传播方式、扩大覆盖界面、影响不同族群、提升国家形象、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语广播电视的媒介影响力。

60

熊荣元:边疆民族地区民语广播电视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三)要切实提高民语广播电视节目质量

提高节目质量,是民语广播电视永恒的主题,是民语广播电视的生命力所在。民语广播电视要坚持改革创新,重视研究传播艺术,注意利用现代传播技巧,善于运用少数民族群众听得懂、易接受的方式,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改进组织方式、工作方式和领导方式,在地缘优势、人文优势上作文章,增强节目的针对性、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以生动、新鲜、贴近、丰富和深刻为重点,使少数民族广播电视立得住、传得开、叫得响。

一是进一步扩大民语广播电视新闻信息量。新闻是广播电视的灵魂,也是衡量一个广播电视台实力的重要标准。民语广播电视从诞生那天起,就应该以新闻信息传播为己任,立足民族地区,面向特定的民族听众,辐射邻近的同语种听众,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各种最新信息,将自己打造成少数民族群众依赖的、准确性高、权威性强的现代舆论工具。要把新闻的触角伸向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覆盖人民群众的每一个群体,从而不断扩大新闻信息的/量0。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民语新闻信息的/质0,如,选好角度,提升价值,切实改变各类会议新闻空洞无物的窘境;增强新闻敏锐性,从细微处入手,善于发现一些看似很小但却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小事0;要深入改革民语新闻节目的编排方式,按照新、广、短、活、快的要求,活跃节目形式,突出节目特色,增强节目的可听性和可看性。

二是进一步调整优化节目结构。实践证明,民语广播电视要完成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一定要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充分认识自己的特点,发挥本民族的相对文化优势,认真研究对象地区和受众的特点,独立自主地办好节目,办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从民语广播电视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角度看,一方面要坚持高端精神引导,直面中华民族精神坐标和文化未来走向的重大命题,体现国家力量主导下的文化倡导,对广大受众进行优秀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坚持全面生动反映广大民众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与旗帜鲜明传递党和政府在意识形态、文化领域、道德观念、社会价值上的观点、立场、态度和取向并举,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担负起塑造人、武装人、鼓舞人、教育人的重任。另一方面要坚持大众文化供应,加快发展民语民生节目、娱乐节目、影视节目,不断挖掘视听市场潜力,扩大受众群体。从受众甄别选择广播电视节目的角度看,要善于研究受众心理,吸引受众注意力,增强受众参与性,提高对受众的持久影响力,系统考虑到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阶层对民语广播电视节目的实际需求,采用多种节目形式,吸引不同的听众群和观众群。

(四)加大民语广播电视新型人才培养力度

常言道:/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0。民语广播电视要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关键是要有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作保障。

要下大力气培养人才。一是有计划培养。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在弄清人才总量、结构、需求情况的基础上,制订具体的目标、政策和措施,量化到指标、落实到人头,不能流于形式、流于空谈。二是分类型培养。在重视人才团队或群体培养的同时,加强/精英人才0、/核心人才0的锻造,大力实施民语广播电视/四个一批0(一批名记者、一批名编辑、一批名主持人、一批名管理人员)培养工程,针对不同特点、不同层次和不同情况,制订不同的目标,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推进民语广播电视人才培养工作。三是多形式培养。把业务培训与实践锻炼、/送出去0与/请进来0、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要通过实践培养人才。

要不拘一格选拔使用人才。从民语广播电视发展的实际出发,唯才是举、唯才是用。一是在视野上要不拘一格。天下之大,何时无才,何地无才?只要潜心搜才,总会发现人才。我们要以宽阔的视野发现人才、认识人才,要公道正派,不用/有色眼镜0看人,不要/偏心眼0;特别是要克服文人相轻和门户之见等狭隘观念。绝对不能搞/武大郎开店0。二是在条件上不拘一格。按照/四化0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把那些思想政治坚定、组织领导能力强、具有开拓精神、熟悉广播电视工作的优秀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注重推进人才年轻化,形成年龄梯次结构明显、充满激情与活力的领导班子。三是在方式上不拘一格。民语广播电视从业人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不仅要具备广播电视新闻从业人员需要具备的政治思想素质、基本文化素质和新闻理论业务知识,同时还要懂民族语言文字,能够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与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的关系等等。因此,要从有利于民语广播电视发展的角度出发,

61

第24卷文山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宽容、善用具备特殊业务能力的人才。具体选拔方式就是:/按照条例办,面向社会聘,通过市场选。0

要下大成本吸引人才。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人才引进会产生三个积极效应。一是给人才团队带着活力的/鲶鱼效应0;二是使人才团队/智力放大0的/洼地效应0;三是有利于营造特色人才生态圈的/品牌效应0。因此,要在用好用活本地人才的基础上,投重资,下血本,大力吸引和引进人才,弥补本土人才总量不足,缩小人才/赤字0,改善人才结构,满足工作中的人才急需。要主动出击,广泛联系,广揽人才。引进人才要采取灵活方式,既可以让人才到本土长期工作,也可以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0的原则,采取咨询、讲学、兼职、短期聘用、人才租赁等方式,使人才为民语广播电视发展服务,同时,还可以采取共同合作的方式,用好国外、省外人才的智慧。

要营造氛围尊重人才。认真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加强与知识分子的沟通联系,主动听取意见和建议,引导广大知识分子更好为民语广播电视发展建功立业。

参考文献:

[1]白润生.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M].北京:民族出版

社,2008.

[2]云南省广播电视局史志办公室.云南广播电视大事记

(2004)2005)[Z].2007.

[3]郑维华.文山州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发展探析[A].

文山州广电局.获奖论文集[C].2008,5.

[4]张洪科.广播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

出版社,2003.

[5]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

新闻报道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3-03-29(头版).

[6]李洪岩.广播电视语言传播文化品位及审美趋势研究

[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7]广播电视传播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8]文山州史志办公室.文山州年鉴[Z].芒市:德宏民族出

版社,2009.

Proble m s about Frontier National Languages Television and

Broadcast and Counter m eas ures

X IONG Rong-yuan

(W enshan Un i v ersity,W enshan663000,Ch i n a)

Abst ract:S i n ce the foundation of Peop le.s Republic of China,espec ially opening and refo r m,the frontier nati o nal languages telev isi o n and radio deve l o ps rap i d l y1The coverage of te lev isi o n and rad i o i n creases pro m i n ently, w hich enriches the sp iritual life of people o f all ethnic groups and p lay an key ro le i n publicizi n g Party.s pri n c i p les and po licies,popu larizing sc ientific kno w ledge,pro m o ti n g fronti e r econo m ic developm ent and stab ilizing society1M eanwh ile,a number o f prob le m s still ex i s t and need to be so l v ed w ithout de lay1

K ey w ords:frontier;nati o na l reg i o n;nati o na l languages;TV and rad i o;prob le m s and counter m easures

(责任编辑王光斌) 62

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边防文化

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边防文化 该文在《云南国防》2017年第4期刊用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在保卫祖国、抵抗侵略中形成了历史悠久的边防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地处祖国的西南边疆,世居民族、特有民族、自治民族众多,戍边卫国、边境作战、维护稳定、实践丰富,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边疆民族地区边防文化。本文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对云南边防文化的内涵、特征和地位作用进行论述,试图为边疆民族地区边防文化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总结。 一、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边防文化的内涵 边防是指国家为保卫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备外敌人侵,维护边境地区正常秩序和社会稳定,在边境地区进行防卫和管理的活动。云南与越南、老挝和缅甸三个国家接壤相邻,有着4060公里的边境线,“八千里边防”孕育了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边防文化。作为特殊的文化形态,云南边防文化是在长期边防实践中形成的,以边防守卫力量和边疆民族群众为主体,以先进军事文化和边疆民族文化为根基,以维护国家主权和促进边疆发展为目的,以爱国和奉献为主要内容,以思想理论和文学艺术为主要形式的精神活动及产品。 (一)以边防守卫力量和边疆民族群众为主体 从实践的观点看,人不仅是文化作用的客体,而且还是文化的主体,并且最终作为主体表现为对文化的支配作用和享受地位,即按照自己的需要创造文化和改造文化。①云南边防文化主体具有多样性,

并不局限于守卫边关的军人,而是既包括国家依法成立的边防守卫力量,也包括边疆民族地区的人民群众。首先,由于边防活动具有强烈的军事属性,自古以来边防守卫力量就是边防文化最为重要的主体。边防守卫力量是国家为保卫边境地区安全和稳定而依法设置的防卫力量的总和。边防守卫力量的配置,是由国家的边防体制和防卫地域的战略地位所决定的。云南是祖国的西南门户,在国家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国家的边防守卫力量体系中,云南边防守卫力量由军队、武警、民兵、公安部队等力量组成。边防守卫力量在长期的边防实践中形成了富有爱国精神,体现时代特色,充满战斗激情,以军事文化为主体的军营边防文化。其次,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族人民成为边防文化形成发展的重要主体。明清以前,云南因地处边疆,山河阻隔,文化发展缓慢,中原文化的传播并没有改变多民族文化并存的格局,在边境地区部族文化仍然占统治地位,边防文化更多体现在抵抗外族侵略中所形成的土著文化之中。近代以来,部族文化的优势地位逐渐被中原文化所取代,在先进文化的引领下,先后出现了腾越起义、昆明重九起义、临安起义等军事行动,极大地提升了云南各族人民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认同感。抗日战争爆发后,云南与重庆、桂林成为整个国家的文化中心,各族人民爱国热情不断高涨,积极抵抗日本侵略者,通过松山战役、腾冲光复,云南成为了抗战时期沦陷国土最早被全部收复的省份,边防文化在抗战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完善。新中国成立后,云南边疆各民族与边防守卫力量在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实践中,相互支援、共

论述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论述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摘要: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力量。毛泽东曾经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的民族政策;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也是加快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和维护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要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为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各少数民族的繁荣进步服务。 关键词: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重要性和必要性 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组织保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文化生活条件、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观念形态等方面有他自己的特点。要在这些具体突出特点和特殊情况的地区开展工作,就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干部等,才能做好民族工作。 少数民族干部具有与民族地区特点相适应的特点和优点。一方面,少数民族干部来自本民族群众,同本民族群众有着血肉联系和“天然的感情,熟悉本民族和本地区的历史、现状及特点,通晓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了解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同时,广大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往往把本民族的干部看做是本民族的代表,不仅愿意向他们倾诉心声、反应意见,反而愿意听取他们的意见。接受他们的领导、建议和劝告。因而,少数名族干部更易于了解本名族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干部对改革本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具有强烈愿望,对加快本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强列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通过这样的干部,能更好的动员和激发各族人们群众的工作和建设积极性,使之成为在民族地区顺利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组织保证。因此,少数民族干部所具有的这些特点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党和国家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关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关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如何提高新闻的有效传播的思考我们这次的社会调查到了云南的边陲——德宏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部,全州总人口105.8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68万人,占总人口的19.53%;少数民族人口54.65万人,占总人口的51.6%。少数民族人口中,傣族、景颇族12.89万人占叫较多数,同时又是德昂族、阿昌族、傈僳族等民族杂居的状态。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在这个地区新闻传播的效用是大打折扣的,民族语言和多民族杂居的现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闻信息的发布、沟通、接受和反馈。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对于民族团结、共同进步也有很大的影响。如何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提高新闻的有效传播是我们值得去思考的问题。 新闻传播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等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具有文化传承、社会关系协调、教育等社会功能。新闻传播所独有的社会功能和广泛的、强力的渗透性。因此建设和谐社会,在少数民族地区要大力发展新闻事业。 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复杂的语言和文化环境对新闻传播制约较大,导致了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硬件设施不足、传播渠道不畅、信息内容不均等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寻找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的新传播方式,以充分增强新闻传播的效果。 对于如何强新闻传播的效果做入下几点思考 一、提高教育水平从根本上解决沟通障碍

我认为新闻传播的主要障碍在于教育。少数民族教育水平的低下就决定了一般的新闻传播在少数民族地区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效果会大打折扣。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当地的教育水平本身就不高,再加上我们国家是从1949年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1951年9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并规定“以新民主主义为内容,并采取适合于各民族人民发展和进步的民族形式。”还规定了“关于少数民族教育中的语文问题,凡有现代通用文字的民族,小学和中学各科课程必须用本民族语文进行教学”。1958年后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其它地区都取消了民族教育文字教学方式。1972年后民族地区全部照搬汉族地区的教育模式,使得民族地区的教育大受影响。1978年三中全会后,民族地区的教育制度逐渐得到纠正,双语双文教育逐步得到实施我们可以看出我搞的少数民族教育是一个几经波折的过程,所以当地的上了年纪的人的不仅汉语水平不太高连本族的语言水平也不太高。这给当地的新闻传播带来很大的困难。 我们了解到虽然现在是实行的双语教育,在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还是以本民族教育为主,我们问到一个初二的学生,他说“我们学汉语就跟你们学我们的语言一样困难”我想想也是啊。毕竟汉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在除了课堂基本不使用。实际上对于他们来说汉语就好似一门外语,掌握程度并不高。这也使我们在调查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他们基本听不懂我们的语言,能够认识汉字的就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我们不得不找仪的当地的同学来帮助我们。

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涯规划书1000字

摘要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普遍不强,缺乏对职业的正确认识和对自我的合理定位,在选择职业时普遍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和盲目性。通过对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找出了一些深层次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4-0287-03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意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大学生通过对自身个性特质,兴趣爱好等各种主客观条件的测定、分析和总结,并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和职业目标,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的过程[2]。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普遍不强,缺乏对职业的正确认识和对自我的合理定位,在选择职业时普遍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和盲目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随着社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要想成功的实现就业并有好的就业质量,就应该在大学期间作好职业生涯规划,因为良好的生涯规划可以帮助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自我加压,树立成功的信念,提升职业竞争力。

一、问题产生的背景 根据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数据,高校毕业生人数2003年为212万,2011年增长到660万,增加了448万,增幅达211%,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80万[3]。然而,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率近年来持续大幅下滑,从2003年的81%降至2009年的55%,降幅达26%,超过全国平均数18%,直到2010年才有所回升,上涨到72%,与全国平均数76%[4]相比还有4%的差距。调查还显示,有48%的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选择在一年内更换工作;两年内更换工作的接近54%;45%的大学生选择“先就业后择业”,把第一份工作仅仅是当做由学校到社会的跳板;15%的人“没有太多考虑”就“跟着感觉走”地选择了第一份工作;仅有23%的人在择业的同时考虑“兴趣/爱好”和“未来的发展空间”这两个因素。这种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找如意工作更难的现象,使在边疆民族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中的“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进而对当地中学的就学率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这也表明当前的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有待改进,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不成熟。 二、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深层次原因 (一)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盲点,职业目标模糊 首先是受以前计划经济模式以及大学生“包分配”等就业模式影响,还有部分学生家长停留在上大学就等于进了“保险箱”的错误观念,认为孩子进入大学

边疆少数名族认同的挑战、对策与意义

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的意义、挑战与 对策 杨玲 摘要: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进行国家认同建设,从而保持国家认同在认同序列上的优先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进行国家认同建设面临着诸如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基础教育薄弱、现代化冲击、民族政策负面效应、境外势力渗透等重重挑战,急需从培育普适性公民文化、转变边疆治理思路、调整民族政策取向、拓展利益表达渠道、强化国族认同等方面强化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 关键词:少数民族;国家认同;认同性危机;国家认同建设 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是一个政治概念,是边疆的少数民族对自己归属哪个国家的认知以及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归属于某一国家政治共同体,意识到自己具有该国成员的身份资格等的评价和情感。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构成十分复杂,在边疆———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国家版图的边缘区域,更是政治主权和文化意识形态相对薄弱的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边疆长期聚居的少数民族因其成长于特殊的民族文化氛围之中,有着与生俱来的族群认同,同时又由于共处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共同政治屋顶之下,也保持着对国家的认同———它是人为建构起来的,是我国在边疆地区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和国家维系自身的统一性与持续性的重要保障。边疆少数民族的认同状况尤其是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相互关系格局,对国家的政治稳定、边疆安全和国家统一都具有十分重大甚至决定性的影响。 一、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的的意义 作为一种心理状态,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总是处于动态的变迁之中。但在现实中常常呈现出两种形态:一是在边疆少数民族的认同关系中,呈现出国家认同增强而族群认同弱化的趋势和现象;二是出现边疆少数民族的族群认同增强而国家认同弱化的征兆和趋势,即出现国家认同的危机。前一种情况为进一步巩固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心理基础,而在后一种情况下,即在边疆那些族群认同高于国家认同的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的意义、挑战与对策少数民族中,当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不一致或发生直接冲突的时候,民族利益就可能被少数民族置于国家利益之上,如果少数民族的民族利益不能得到及时回应或满足时,就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从消极意义而言,这就凸显了我们推动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的必要性。从另一方面来看,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积极意义。 第一,有利于国家法律和政策在边疆地区的贯彻执行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越南语教学现状及思考_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_张惠鲜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越南语教学现状及思考 ——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 张惠鲜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外语系,广西崇左 532200) 摘要:随着中国与越南各项双边交往活动尤其是经济贸易合作的逐渐深入,社会对越南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要求日益提高,对高校越南语专业教学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越南语专业的教学质量,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本教材建设、强化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的改革、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探讨适合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越南语教学的一些理念和方法。 关键词:教学现状;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891(2011)05-0128-03 Thoughts on Vietnamese Teaching Situation in Frontier and Ethnic Universities ZHANG Hui-xian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Guangxi Chongzuo,532200) Abstract:The teaching level for Vietnamese Major in Universities is demanded higher and more since the higher social demand of Vietnamese majors with the bilateral activities especially the trade cooperation.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Vietnamese major in frontier and ethnic universities,some aspects should be strengthened:staff construction,school-based teaching material construction,the reform of curriculum design,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process. Key words :teaching situation,teaching mode,curriculum design 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的召开并永久落户南宁,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建立,使得各行业需要大量既熟悉东南亚历史文化状况又精通东南亚语言的人才,因而,学习东南亚各国的语言也成了热门[1]。高等院校在强大的市场需求下,纷纷开办越南语专业,并扩大其招生规模[2]。目前,全国主要有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云南民族大学以及广西各高校如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等开设有越南语专业[3]。另外,非越南语专业如国际贸易、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大学生也越来越重视越南语的学习,越南语已经成为他们的第二外语[4]。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地处桂西南边疆,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国门大学之一,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背景下,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举办越南语专业的条件。自2004年招收第一批越南语专业学生以来,该校共培养了千余名具有扎实的越南语基础知识、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他们已经成为政府、经贸、教育、文化、旅游等各领域的佼佼者,为推进中越文化、政治、经贸往来,促进中越友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在办学实践中,成长为边疆民族地区高校举办越南语专业并使之成为特色专业的典型代表。 尽管边疆民族地区高校举办越南语专业具有先天的地缘优势,然而,在日趋激烈的高校竞争当中,笔者认为,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越南语教学尚存在着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亟待加以解决。笔者试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探讨边境民族地区高校越南语专业教学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提出应对建议。 一、越南语专业的办学成绩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是广西较早开设越南语专业的院校。自2004年以来,学校坚持以培养具有扎实的越南语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经贸、旅游知识,有较强实践能力,能在外事、经贸、旅游、文化、教育等部门从事翻译、导游、业务洽谈、教学、管理等工作的第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越南语专业办学宗旨,坚持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加强教学投入,取得了值得注意的成绩,主要表现为: 1.办学模式国际化 在办学模式上,学校从一开始就坚持实行“2+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国内学习2年,到越南高校学习与实践1年[5],[6]。目前,学校与越南相关高校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学生在国内完成相关课程学习之后,可在越南河内国家大学、东方大学、高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越方合作高校内择校留学。这样的办学模式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越南语的兴趣,进而提高运用越南语的能力。因为在越南留学,有纯正的语言环境,学生学习越南语的积极性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会有质的飞跃。 2.课程设置逐步规范 在越南语专业课程设置上,学校根据人才市场和社会需求来设置课程,坚持“必需”与“够用”的原则,注重个人的基本素质的培养,强调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强调创新能力培养课程。目前,在校期间主要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有:越南语语音、基础越南语、越南语听力、越南语口语、越南语外台、导游越南语、经贸越南语、越南语翻译理论与技巧、越南语写作、越南语阅读等。在越南留学期间,主要开设的 收稿日期:2011-05-25 作者简介:张惠鲜(1974—) ,女,壮族,广西龙州县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越南语研究。 第28卷第5期2011年10月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Vol.28No.5 - -128

(发展战略)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第五节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一.知识结构: 二.考点归纳: 1.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1)西汉与匈奴的关系: ①和亲:西汉初年由于国力弱,与匈奴和亲;汉元帝时,昭君出塞。 ②战争: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与匈奴三次战争。 ③互市贸易。 (2)东汉与匈奴的关系: ①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 ②南匈奴称臣,北匈奴退居漠北。 ③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解除对东汉政权的威胁。 2.两汉与西域的关系 (1)西汉与西域 ①张骞通西域。②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 (2)东汉与西域

汉明帝时,班超为西域都护,经营西域。 3.西南夷和百越 (1)西南夷:汉武帝设郡;西汉末夷人反抗;东汉初重新并入汉版图 (2)百越:①分布地区:华东、华南 ②汉武帝设南海等九郡 ③汉与越诸族的融合:越人迁往内地与华夏族共处,促进民族融合 4.秦汉对匈奴和战的认识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不同于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不具有侵略反侵略性质,但战争具有正义性和非正义性之分、进步性与反动性之分。秦汉对匈奴的和战,一是民族融合的历史需要;二是先进文化影响落后文化,落后文化逐渐适应先进文化;三是中华民族开疆拓土在历史进程中的定位演进;四是尊重、容纳各民族加入中华民族的大融合。 5.张骞、班超出使西域的世界意义 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开拓了“丝绸之路”,既发展了各族人民的经济,又使中国的古老文明走向世界;开拓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三。思考练习: 1.东汉初年,迁移到河套、陕西、山西北部一带同汉族人民交错居住的是 A.鲜卑D.南匈奴C.北匈奴D.羯 2.班超出使西域与张骞出使西域所起的作用的不同之处是 A.促进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B.促进中国与西亚等地区的交通往来 C.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贡献 D.直接帮助西域各族摆脱匈奴的控制 3.下列有关两汉同西南少数民族关系评述正确的是 A.西汉初,西南夷并入汉朝版图 B.汉朝完全通过战争的形式使西南夷臣服 C.汉武帝赐予“滇王之印” D.汉朝对西南夷和百越的管辖是通过和亲政策实现的 4.秦汉对匈奴的战争被看作是正义的和进步的,主要原因是 A.先进对落后的战争B.单纯防御性战争 C.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反掠夺战争D.反对外族侵略的战争

调研报告:边疆民族地区法治建设调研报告

边疆民族地区法治建设调研报告 边疆的和谐稳定关系着边疆地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着国家长治久安,在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今天,法治边疆、和谐边疆的创建具有重要意义。 XX州地处边疆,XX市一直是XX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傣族、哈尼族、布朗族、基诺族等12种世居少数民族。XX市的法治建设对建设法治XX,示范带动周边边疆少数民族县市的法治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为全面了解XX市法治建设情况,调研组对XX市嘎洒镇、景哈乡搭亥村委会、达西利村小组等进行走访调查。本调研报告以调查为基础,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法治建设特殊性出发,探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法治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XX市法治建设基本情况 XX市于2009年4月在全省率先出台《XX市关于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市、法制乡镇(街道)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全面启动“法治XX”创建工作。近年来,XX 市紧密结合地处边疆、世居少数民族多、外来人口多、各民族文化差异大、信仰南传

上座部佛教群众多、传统民俗多等特点,坚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不断建立健全组织机制、监督机制、维护司法公正,全市综治基层基础夯实、社会治安秩序良好、政治大局稳定,平安建设扎实推进,呈现出不少亮点。 (一)发挥社会力量优势,抓治安防控促平安XX建设 紧紧围绕各族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进一步加快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大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的力度,以网格化服务管理为依托,创建适应新形势的群防群治格局。同时加大督促指导,“平安乡镇”、“平安农场”以及行业平安创建工作,全力助推平安XX建设。2014年11月,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共同关注栏目播出了“云南XX一城中村暗藏数十家赌博场所:XX市区赌博场所众多”为题的节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立即安排公安等部门对全市此类问题进行重点整治,先后开展了“法治文化上墙、法治理念入心”行动、“平安XX建设”行动,“以曼各社区为例,在流动人口较多区域建设法治文化宣传墙,邀请市“两禁办”、市农村电影发行放映管理站开展禁毒流动课堂,安排到社区报到的机关党员普法,成效非常明显,社会治安有了很大的改善。

破解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就业难题的思考与路径

破解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就业难题的思考与路径———以新疆为例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就业问题关乎国家、地区的安定、协调发展。近年来,新疆的就业问题是影响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由就业所引发的社会问题阻碍了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大量非自愿失业现象的存在以及由此导致的贫富分化加剧、社会各阶层利益分层化、社会弱势群体社会地位沉降与边缘化等社会问题极大制约了新疆和国家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就业问题甚至成为被境内外“三股势力”利用危害国家统一的工具和借口。就业问题不仅是新疆乃至国家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和重大的政治问题,在当前国际国内严峻纷杂时局之下的新疆就业问题更加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因此,追求、实现充分就业目标是新疆长治久安与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前提和题中应有之意。这里就新疆就业问题的几个重要方面展开分析,提出一些思考、路径选择和解决之策。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土地资源的日益稀缺、新疆农村人口的递增,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十分庞大,与此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转移渠道受限: 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滞后;农民非农创业能力非常有限;进城务工只能从事低端行业;劳务输出面临传统观念制约,等等。南疆作为新疆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更加突出: 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农业水平落后,工业基础薄弱,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依附于农业领域,加重了生态环境负荷,农业效率只能呈现低效率,加剧了城乡发展差别和居民收入差别,也进一步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困扰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难题。笔者认为: 解决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须重视如下方面: (一)依托特色产业的发展。 新疆区域特色明显,资源富集,各地应当准确定位自身优势资源,充分发掘和利用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如民族风情游、特色农业旅游、特色农业产业化、特色资源开发等,依托特色产业的发展,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创造就业机会,扩大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二)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需要

边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现存问题与对策

边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现存问题与对策 摘要文章深刻剖析边疆民族地区在基础教育方面的特殊之处,边疆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深层次原因,从长远角度提出了发展此类地区民族教育的对策。希望引起相关教育部门的关注:加快民族教育立法的步伐;改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管理上,赋予教育一定的“自主权”,在政策上赋予适当的“倾斜”。 关键词边疆民族教育;特殊性;师资队伍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1](吴宗金.张晓辉.中央民族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5)文章定位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从基础教育发展的特殊性展开论述。开展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既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也促进政治稳定和和谐发展。文章从宏观出发,根据边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情况,分析此类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特殊性、现存问题及对应的策略。 一宏观上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特殊性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全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情况千差万别,不仅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不平衡,而且各民族特有社会文化背景也不相同。这就决定了民族教育有不同于一般教育的特点,其发展必须从本民族本地区的实际出发。[2](陈立鹏.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立法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J].民族研究.2006..1)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础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对象,课程评价体系上都有其特殊性。 1 教育氛围整体落后。边疆民族地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边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人才,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3](余国生.“老、少、边、山、劣”地区儿童智力状况调查报告[J].民族研究,1986.2)边疆民族地区教育资源短缺、政治不稳定性是影响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加上教育环境的闭塞,教育政策实施的滞后性。“这就使得少数民族学生大多在学前、小学、初中阶段儿童的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都有一定的差距,其中又以学前儿童的观察力、小学生的想象力、中学生的思维力差距最大。”[3](余国生.“老、少、边、山、劣”地区儿童智力状况调查报告[J].民族研究,1986.2) 2 教育内容上“大一统'思想严重。在基础教育中,边疆少数民族也须遵循国家统一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基本上是与内地教育相一致的,教材施行的是国家统一教材,民语班的学生使用的教材是国家统一教材翻译过来的。第三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指出,要尊重民族特点,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舆情分析及引导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舆情分析及引导 摘要: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应顺应信息社会的趋势,从社会整体利益和共同利益的角度出发,实行柔性管理,建设积极的、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维护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安定和谐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舆情;传播机制;引导 高校舆情是指在高校网络空间内,围绕中介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以及大学生对此的评价和所持的社会政治态度。网络环境下的高校舆情信息来源主要有新闻评论、BBS、聊天室、博客、聚合新闻(RSS)等。大学生舆情因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与普通舆情相比差异明显。它具有个体同质性、群体共鸣性、观念个性化、媒体导向性、舆情复杂性与价值多元化的特点。高校亟需在把握其传播速度、传播载体以及传播者心态等方面规律的基础上,构建大学生重点舆情的快速干预机制。边疆地区高校,虽然学生网民的绝对数量低于中东部地区,但边疆地区高校的贫困家庭学生所占人数比例高于中东部地区。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边疆地区高校学生心理动向和舆情反映的研究,重视高校校园网络信息的管理,打造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使之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平台,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精神生活健康发展。分析及引导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舆情,对于稳定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舆情调研分析 以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为大学生充分而自由地选择信息拓宽了渠道,网络成为大学生信息获得、表达意见和思想、发表评论和参与公共事务的重要平台。尤其是集中于校园新闻网、学生网站、BBS 论坛、BLOG等渠道的信息,相应地延伸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维度。 笔者等进行的本次高校舆情调研以云南、广西、新疆、内蒙四省区高校的校园网及其论坛为随机观测对象,观测时间为周六、周日和每天晚上20点至凌晨0点学生上网集中时间,观测周期从2009年3月1日至6月30日,统筹运用网站(页)、BBS、QQ、MSN、博客、搜索引擎等虚拟平台和新兴交流工具,对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舆情变化、大学生的心理动向和政治参与心态等方面做出兴趣流量和话语表达的网络人类学田野观察与分析。本次调研选题主要包括社会和校园事件、话题和现象等,内容来源于BBS论坛热帖排行、校园网热点新闻排行以及研究者根据社会热点和大学生关注点等做出的选题。结合舆情事件发生的时

边疆地区

边疆地区“一把手”余麻约:调查期间仍收百万贿赂 今年年初,云南省纪委监委发布消息,云南德宏州人大常委会原党组书记、主任余麻约被双开。这名来自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一把手,顶着全国人大代表的光环,最终却走向违纪违法,被定性为“两面人”。 6月3日晚,云南卫视《清风云南》栏目播出《迷途难返的“头人”——德宏州人大常委会原主任余麻约严重违纪违法案例剖析》。澎湃新闻注意到,余麻约贪腐案的一些细节首次被披露。 公开资料显示,余麻约,男,景颇族,大学学历,云南盈江人,1957年10月生,原在盈江县坝寨小学任教。1984年起,余麻约先后任德宏州教育局普教科副科长、教育局副局长,德宏州组织部副部长,德宏州检察院副检察长、州委副书记、州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务。2017年11月,60岁的余麻约离开领导岗位,保留正厅级干部待遇。2018年9月,云南省纪委监委发布消息,德宏州人大常委会原主任余麻约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在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擅长伪装、热衷表演、喜欢作秀,是“两面人”最凸显的特点。专题片提到,余麻约每年都积极参加并主持所在单位的党组织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和“三会一课”,在会上积极倡导如何对党忠诚,怎样勤政廉政,而会后却贪得无厌,大肆敛财。据统计,余麻约收受贿赂的次数竟高达200多次。 据《中国纪检监察报》报道,余麻约还效仿白恩培的“雅好”,利用边疆民族地区资源优势,收受他人赠送的黄金、玉石、砚台、手表、红木家具等。更让办案人员震惊的是,专案组依纪依法对其住处进行搜查时,居然还搜到了手枪1支、子弹7发。

此外,专题片提到,在省纪委有关部门对其谈话函询时,余麻约一边信誓旦旦向组织保证自己没有问题,一边继续收受大额贿赂,甚至转移隐匿违法所得,对抗组织审查。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专题片首次披露,2018年,在审查调查期间,余麻约仍然不收敛、不收手,收受了某房地产开发商100余万元贿赂。 “当时我们就问余麻约,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沉默了很长时间,说了四个字,麻木不仁。”办案人员说道,“这代表了他对组织纪律以及法制观念的淡泊。他的腐败行为也给当地领导干部造成了不良影响,造成了德宏州塌方式腐败。” 对于自己的贪腐行为,余麻约也坦言,事实上收受也好、钱摆在家里也好,都是在担心中的,但行动上又没有勇气来改正自己的错误、向组织主动交代自己的问题。他还称对法纪观念淡漠,对纪律和法律缺失敬畏,觉得之前也收了,便不以为然,好像已经麻木掉了。 值得一提的是,专题片还提到了一个有意思的细节:余麻约贪得无厌,大小通吃。不仅和商人称兄道弟、勾肩搭背,连身边的工作人员都不放过,将贪婪的双手伸向了为自己开车的驾驶员。在其退伍工作安置上,余麻约心安理得的收受了驾驶员2万元所谓“感谢费”。 “这也是一种私心贪欲,自己的思想防线已经跨掉了,到了不能自拔的程度。”余麻约这样解释道。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