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

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首先就要了解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内涵

所谓传统文化,就是指从历史上延续下来得民族文化。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与精神的文化实体与文化意识。例如说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也就就是通常所谓的文化遗产。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带有过去的时代烙印;传统文化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在传统文化身上表现得最为鲜明。

所谓外来文化,就是指从其她民族传入,或本民族从其她民族引进的文化。有人认为:正在进入一个民族内部,并与其社会发生作用,被其逐步接受的别族文化,即外来文化。那瞧瞧我们现在的地产流行文化:欧陆文化、欧美文化、地中海文化、夏威夷文化。就象瞧到企业文化、官场文化、家庭文化,网络文化,人们的家里又有了厨房文化、厕所文化、阳台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就是儒家思想为主,通过融汇吸收各家思想与外来文化而形成体现中华民族主体意识的思想体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一方面,我们要站在世界的角度瞧中国,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超越。把中国置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不会固步自封,辩证的分析其优越性与局限性。另一方面,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瞧世界,实现对外来文化的借鉴与融合,主动参与世界文明进程。实现对外来文化的借鉴融合,就就是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对外来的东西做出符合中国特点的选择。所以,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继承与革新:弘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对传统文化: (1)既不能彻底否定,也不能全面复兴,不能割断历史,而要尊重历史、尊重民族文化传统。(2)一定要有所选择,不能让封建腐朽的东西在社会上流行,也不能让优秀的文化传统丢掉。要将传统中的优秀成果为新的时代所用,解决好古为今用的问题。(3)不能局限于传统的东西,一定要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有所突破。(4)前瞻未来,把传统、现在与未来连接起来,在超越传统的基础上,面向世界与未来。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要结合时代精神创造性地吸收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在内的一切文明成果。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党与人民从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传统文化,我们都要积极继承与发扬。毛泽东说过: “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就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就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遗产”。任何先进文化总就是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血脉相连的。离开传统就谈不上创新与发展,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毫无批判地一并吸收,更不就是机械地照搬照抄。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传统文化只有结合新的时代与实践加以继承与发展,才能放射m更加绚丽的光彩。

我国著名的哲学大师、著名的思想家张岱年先生曾说过的一句话: “一个对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知之甚少的人,在精神上便缺乏一种归属感;一个对自己的传统不懂得继承发扬的民族,便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爱国就从了解与热爱自己国家的传统做起,做一个明明白白的中国人。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指出必须批判的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化传统。她说: “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批判的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所以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与借搭古人与外围人,哪怕就是封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东西。但就是继承与借鉴小可以变成替代自

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阐明了继承与批判、继承与创造的辨证关系。实践中,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不断的解放思想,打破种种旧的条条框框的束缚,在继承中批判,在批判继承、

革新与创造。

二、借鉴与创遣: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沟通

我们中华民族不仅以自己的智慧与才能创造了灿烂的传统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枉自己的文化活动中也就是最善于批判地汲取与借鉴一切外来文化的有益部分。

(1)将传统文化放在与外来文化平等的地位

对外来文化全盘接受的态度其实就是一种将外来文化凌驾于自身文化的不平等的状态。这种现象就是由于对外来文化发展过程的理解的片面性造成的盲目崇拜而形成的,就是无知与不切实际造成的对人的压抑与束缚。

(2)善于分析

面对外来文化时,我们一定要坚持自己特有的价值观与民族自信心,在吸收的过程中,运用我们的智慧有分辨力的吸收与融入。急于融入与吸收势必会牺牲自己的文化。所以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很重要。其实,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没有优劣之分,只要这种文化适合这个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就要发扬与支持。

(3)实现对外来进步文化的借鉴融合,主动参与世界文明进程

文化就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世界各民族文化就是在相互借鉴、相偿中得到发展与提高的,这就是文化发展的规律。实现对外来进步文化的借鉴融合,就就是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对外来的东西做出符合中国特点的选择。

(4)清醒的认识

对外来文化特别就是西方文化首先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拿来就用不考虑长远的后果,要提防某些别有用心的势力利用所谓先进文化或时尚流行文化来实现对我们的“与平演变” ,这听起来有点“左”但确实存在。西方的所谓“性开放”在中国的迅速普及并演变得有中国特色已就是不争的事实,乐抑了多年的中国人性泛滥的程度另其创始者也望

尘莫及。

三、在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交融中促进人类文化的转型

文化转型就就是文化“更新”或者说“复兴” ,就是文化交融的必然产物。它不仅就是一个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融,而更多地表现为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或世微文化的交融。文化的转型只就是原有文化的更新进化,而不就是产生一种完全独立的不同于原有文化的全新文化。文化转型不就是简单的文化代替与无差别的统一。文化的转型就是一种内在创造性的转化。就就是说,特定的民族或社会文化对自身产生质疑与批判,并相应采取应变的措施,从而完成内在的创造与向强势的转化。人类历史进程中,往往那些率先进入新的文明时代的民族与社会其文化的转型会采取自我否定与创新的方式。

总之,正就是由于世界文化交融过程中各种文化要素的取舍、组合及各种矛盾的运动与调适,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才更具生命力,才能流传到今天。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成功申遗其实就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她山之石” ,它不仅有传统内容,还融人了不少现代因素。作为无形的文化遗产, “口头与非物质遗产”需要年轻人的参与与继承。但就是,我国不少传统文化都存在着香火中断、继承人匮乏的威胁。而整个社会中,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我们要想给无形的文化遗产注人生命力,就要学习“江陵端午祭”的一些做法,吸引年轻人, “薪火相传” ,这样的传统与文化才就是有生命力的。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展纲领》中所述: “记忆对创造力来说足极端重要的,对个人与各民族都极为重要。各民族在她们的遗产中发现了自然与文化的遗产,有形与无形的遗产,这就是找到她们自身与灵感源泉的钥匙??”只有及时挖掘与保护无形的文化传统,才能使我们面向未来的时候,拥有数千年不坠的创造力与根植于黄土地的文化表达与幸福方式,才能在全球化的时代,保持个体与民族的清晰身份。文明的多样性体现了人类的创造力与创造精神,就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各种民

族文化都就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各有其特色与优势,各民族人民都曾经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过贡献。文明的多样性使世界充满活力与断进步。所以,我嘲的文化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所长,特别要善于吸收发达国家中那些为现代社会所需要f斫义适合我国国情的文明成果,同时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

作为一个21世纪的当代大学生,我们不应该仅仅沉湎于祖先辉煌的过去,还应该积极地应对已经到来与将要到来的机遇与挑战。以洋节为代表的外来文化已经如潮水般涌来,我们作为比较有觉悟、有社会责任感的的群体,在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应该保持一双慧眼,去发掘、吸取外来文化中闪光的精华部分,洋为中用。如果要富有全球影响力,那就必要要正视汉文化以外的文化与文明,不可能回避的。所以,我们有必要用积极的心态去尝试去应对洋节等等外来文化的冲击与挑战。真正做到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传统文化演讲稿10篇

传统文化演讲稿10篇 传统文化演讲稿10篇 【篇一】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古有杜甫的“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寄托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今有朱自清“酣眠故不少,小睡也别有风味”表现他对美景的爱恋,优美的诗句不正说明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吗?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精髓在其间,这优美的诗句配合着诗人的思念,美景的惊艳将沉淀了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展现到了极点,支撑着中国人精神世界。 爱国诗人文天祥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铿锵有力的壮言展现自己的爱国热情,“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李白对命运的不屈服和抗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有志之士。这亘古流传的名言不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华,让人含英咀华吗? 正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将爱国志士的爱国情怀烘托的淋漓尽致,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人为中国的崛起尽心尽力,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华文化是中国腾飞的基础,奠定了中国人的思想之路让中国能在这条路上畅通无阻。 流传千年的“文房四宝”是中华文化的体现,他将历史的车轮辗转过

的痕迹印在纸上,更印在中国人的心里。“两弹一勋”的邓稼先效仿 古人研究出令世界为之一振的原子弹,氢弹,完成千万中国人的梦想,他坚守着亘古不变的中华精神,探索者绵延不变的中华文化。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化为中国插上腾飞的翅膀,在世界无垠的天空下霸气翱翔,中华文化为中国接上尾鳍,让中国得以在世界的海洋 中自由徜徉,中华文化让中国在世界的舞台上挺胸抬头,昂首阔步的迎接属于中国的东方红。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亘古不变的天空下传来中国的呼唤,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缤纷的世界文化中巧夺璀璨之冠,中华文化魅力无限,在世界的舞台上惊艳四方! 【篇二】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中华文化有深厚的历史,五千年来的沉积留给了后人最珍贵的财富。几十年来,我们心安理得地使用这些文化财富。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各种文化间的相互碰撞,让传统文化面临着新时代的全面考验。面对现代化的世界,传统文化该如何成功蜕变呢? 提到中华文化,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其他国家的人都会想到“四大发明”、“文房四宝”、“唐诗宋词”、以及令人敬仰的孔老夫子……五千年的 历程,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留给世界人民太多的记忆。 仁爱精神源远流长,是我们的人民亲和共处所依凭的准则。千百年来,经过世代哲人先贤的琢磨锤炼,激浊扬清,仁爱思想升华凝聚,成为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拿来主义》教案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 【课前导学】 1、积累字词:媲美事过境迁抱残守缺明日黄花 褒贬昙花一现销声匿迹孤芳自赏 威慑一蹴而就面目全非班驳陆离 积淀筛选攻讦咀嚼时髦蜕除 2、课前探究 1)、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以及本地的传统文化。初步理解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内涵。 2)、思考教材中的“问题探讨”。 【课堂讲学】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文本的学习,了解传统的内涵、本质意义,从而正确的对待传统,唤醒他们的尊崇传统的意识。 2.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和已学得的知识,表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3.学生能够了解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等说理方法的作用,学习运用这些论证方法以提高议论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传统、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等一些概念的把握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20世纪80年代,随着外国尤其是港台新儒学的兴起,再加上改革开放以后比较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在中国大陆兴起了一股文化热。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思,试图总结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一些过激的口号和行文做出了理性的分析。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较活跃。也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读经、复兴儒学,成为一时的风尚。在这种背景下,庞朴针对这种种现象,写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从文化学的角度,做出了分析。 二、作者简介: 庞朴,江苏淮安人。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班毕业,任教与山东大学。1974年年调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杂志从事编辑工作,以后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编审、副总编和《历史研究》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现为“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沉思集》、《稂莠集——中国文化与哲学论集》、《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公孙龙子研究》、《儒家辩证法研究》等等。 三、课文研读: 1、释题: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是一个关系型的题目。可见,本文主要阐述了二者的概念和区别。 庞朴认为:文化传统是形而上的道,传统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离道。 2、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思路。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引子部分:是全文总起,阐述什么是传统,正确对待传统的重大意义。提出应区别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 “传统文化”部分:阐述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特点、范围,以及应该采取的方针和态度。 “文化传统”部分: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相比较,从而揭示出文化传统的特点,探讨其诞生、生长、变化的规律,以及不同文化得以交流的基础。 “财富与包袱”部分:论述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双重属性,阐明应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 全文是总分总结构。 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着重探讨传统是什么,它包含哪些内容,我们如何正确对待传统。 3、研读文本:

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毕业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提高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生存发展的关键。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现代的经济社会,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企业文化是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模式,现代企业的竞争已经深入到了文化层,文化竞争是更高层面的竞争。 本文从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入手,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企业文化存在的影响,进行一定的分析。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体现的是中华民族自身的独特素质。文化与民族不可分割,所以,建设当代中国的企业文化,同样不能忽视中国的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义,对于建立现代企业文化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企业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企业文化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and improv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is the key of enterpris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Enterprise culture is the core competitive power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in the modern economic society,the enterprise culture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terprise. Corporate culture is a kind of new enterprise management pattern,the modern enterprise competition has already deep into the culture,cultural competition is higher level of competition. This articl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mportance of enterprise culture construction for enterprise development,combined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he influence of the modern enterprise culture exists a certain analysis. At the same time,embody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distinctive qualities of the Chinese nation. Culture and nation indivisible,so,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also can't ignor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And substance to carry forwar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o establish the modern corporate culture have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Key words:Enterprise culture modern enterprise cultur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走进中国传统文化

走进中国传统文化 ——观《开学第一课》有感9月1日晚上八点,是今年《开学第一课》的播出时间,我备好板凳,坐在电视机前准备观看。今年的《开学第一课》围绕“字”“武”“文”“棋”和“路”五个关键点,让学生们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探寻文化渊源,体会到中华文化真实的韵味,从而实现精神的洗礼、人格的塑造。 字 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碟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洒下床前明月光,上下千年一梦长——短短几句歌词,却足以表现中国语言的瑰丽与博大精深。 汉字如诗,方块中寓无限诗意;汉字如谜,笔划间藏百道谜题。汉字如音乐,一横一竖奏美妙乐章;汉字如宇宙,混沌中变化无穷。在数千年的演变中,书法家们创造出了诸如篆、隶、楷、行、草等不同风格的书写形体,使汉字不但具有记载我们民族思想的实用功能,而且升华为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 武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随岁月匆匆流逝,多少艺术被人淡忘,化蝶向人们遗忘的地方,可千百年的风吹雨打并没有洗刷一种艺术,那便是武术。 武术的精神是爱国、修身、正义、助人。中华武术使人们感受着传统武术的魅力,体会着中华武术文化的精深玄妙。你看,朝霞余辉之中,男女老少习拳练剑,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和谐画卷。武术,这颗华夏儿女值得自豪的东方明珠,国之瑰宝,也已踏出国门,走向了世界。 棋 棋者,奕也。下棋者,艺也。博弈是东方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不同于一般的消遣游戏,还影响和陶冶着人们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审美趣味和思维方式。 黑白之间,楚河汉界内外,棋艺带来的启悟和内涵被无限拓展,棋盘之外的天地被融合为一,成为中国棋文化的最大特点之一。方寸棋盘,还具有磨炼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 文 "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古人的“文以明道”“文以贯道”,实即就是现在我们说的“文以载道”。在本文中“道”的释意,不是道路,也不是《道德经》里的“道可道,非常道”那种玄而又玄的“道”,而是道德、道义、正义、伦理的意思。换成现代人的说法,就是人类良心,社会责任感。“文”是手段,“道”是目的,“文”都是为其“道”服务的。这种传统被表述为“文以载道”或者是“文以贯道”,不但成为历史散文的共同准则,而且成为整个古代文学的基本精神。 路 “壮志西行追古踪,孤烟大漠夕阳中。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通过这一期的《开学第一课》,让我走进了中国传统文化,体会的祖国文明的瑰丽辉煌与博大精深。字以溯源,武以镇魂,棋以明志,文以载道,丝绸新路,热血中国!千万个你和我,站起来,共圆一个梦,归根到底,就是一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之梦。

论述类文本郑炀《中国电影应如何面对文学经典与传统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直以来,对中国文化的改编与阐释始终根植于中国电影的创作传统之中,在动画电影的发展史上则尤为突出。新中国成立后,以上海美影厂的作品为代表,例如《过猴山》《宝莲灯》等,都实现了中国电影民族性追求在影像形式、风格与技术上对西方话语的革新与超越,也借助它们对经典文学或民间故事的影像化重释,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深邃的哲学思想与文化标识注入至“中国故事”之中,在国际上形成了能见度极高且被公认的“中国学派”。 这些电影对经典文学与传统文化所进行的影像化改编,首先是一种内容上的重构,是以电影这种媒介形式对文学与传统文化资源的再演绎。正如《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对哪吒形象与经历的塑造、叙述,并未拘泥于仿造《西游记》或《封神演义》中的旧有叙事,而是努力使之与现代审美观念无限趋近,体现出了一种鲜明的当代意识。在片中,李靖与哪吒之间的刻骨仇恨被置换为崇高的“父爱”.被哪吒“抽筋剥皮”的小龙王敖丙则成为了纯粹而崇高的友情象征,曾经悲壮而残酷的哪吒自刎被替换为一个无法逃避的宿命“天劫”……由此可见,这部影片中的哪吒形象和他的故事,已与名著与传说中的形象相去甚远。之前多数引起市场轰动的经典改编作品,也几乎都依循了这种颠覆性的模式,例如逍遥浪子形象的许宣(《白蛇·缘起》)、顽童形象的唐三藏(《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与追求自由恋爱的“天神”(《大鱼海棠》),等等。

但是,这种在表面上看来过度解构经典的创作倾向,也引发了不同的看法。如今对于《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负面评价,亦多集中于对其颠覆传统文化或经典影视作品中的哪吒形象与经历的不满。但是反观这些影片的拥趸,则多数抱着自顾自的娱乐心态,把影片满足个体价值认同摆在突出位置,鲜少去思考影片与主题来源之间的关系,或者根本不去触及。 两种意见之间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断层,究其原因,正是杰·瓦格纳所谓的“近似式改编”所致——影片虽以一种与原著近似的修辞技巧和表达观念进行创作,但实际上却与原著产生了相当大的距离,构成了另一部艺术作品。 有意思的是,西方影视作品对文学经典或民间传说的改编,多集中于莎剧、圣经故事和希腊传说。例如,近期被翻拍的《狮子王》取材于《哈姆雷特》,经典音乐剧《西区故事》的主要情节改编自《罗密欧与朱丽叶》,《纸牌屋》的故事内核源自《麦克白》,《七宗罪》《黑客帝国》等都是从圣经故事中汲取灵感,《诸神之战》《特洛伊》等则源自希腊神话。 可以看出,西方的这些改编作品也几乎都采取的是“近似式”的改编策略,原文本自身并不会为影视作品提供一个“超稳定结构”,而且改编作品之中无不体现出强烈而鲜明的当代意识。塞吉欧·莱昂内曾说:“阿伽门农、埃阿斯、赫克托尔是过去的西部牛仔的原型,西部片中的人物则被导演搬进了神话世界。”也就是说,当经典文本通过改编穿梭至

2020智慧树知道网课《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1

第一章测试 1 【判断题】(10分) 人类社会所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叫文化,这是狭义的文化概念。() A. 对 B. 错 2 【判断题】(10分) 西方讲文化,CULTURE,它原来的含义是一种栽培、培养,文化就是一种培养,具体讲就是培养人的。() A. 错 B. 对 3 【判断题】(10分) 文化传统是形而上的道,传统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离道。() A. 错 B. 对

4 【判断题】(10分) 抛弃不合理的,传统方不致一足落网而全身受缚;接受合理的,传统始得与现实相安无事。所以马克思说“一切合理的,都应该成为现实的。”() A. 对 B. 错 5 【判断题】(10分) 科学的现代化,必然会带来人文与社会的进步。() A. 错 B. 对 6 【判断题】(10分) 人文学科求美,社会学科求善,这与自然科学求真是不完全一致的。() A. 错

B. 对 7 【判断题】(10分) 中国文人做学问有三个要点,即文学有三要:“不读《春秋》,不能忘世;不敬《老庄》,不能涉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A. 错 B. 对 8 【判断题】(10分) 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直接导致专制政体的早熟和长期延续,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发展。() A. 对 B. 错 9 【单选题】(10分)

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 A. 科技文化 B. 制度文化 C. 政治文化 D. 科学文化 10 【单选题】(10分)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句话出自:() A. 《大学》 B. 《诗经》 C. 《易经》 D. 《庄子》

试论传统文化对我国管理的影响(1)

试论传统文化对我国管理的影响 【摘要】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有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对我国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角度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管理中的体现和运用,分析和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有机契合的问题,认为我国现代化管理应该深挖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宝库,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促进我国管理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涵着丰富的管理思想,这些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涉及到行政、经济、军事、文化、家庭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这些管理思想及实践的文化底蕴就是中国伦理型文化传统。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有着深刻的联系,我们要把古代优秀的文化与我国管理实际结合起来,促进管理的发展。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世界管理理论的正统地位由美国转移到了有中国文化背景的日本。在日本管理界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就是高层管理者几乎人手一本中国的《论语》、《周易》和《孙子兵法》等书。可以说,日本和许多东亚、东南亚国家的文化都与中国文化有很深的渊源。日本及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腾飞及其富有东方个性的卓有成效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的产生和发展,引起了人们的一番思考。所以,在今天我国的改革开放中,构建一个具有我国民族特点的适合目前生产力状况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是一个迫切的也是必然要完成的历史性课题。我们应该从日本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中得出一个基本结论:我国管理不应该单纯照抄照搬西方的科学管理理论,而应该立足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深挖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宝库。只有将西方科学管理理论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有机地契合起来,这才是我国管理工作的根本出路。 现代社会中的人并非机器,而是有意识、有感情和有社会关系的“人”。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社会关系及以此为依托的复杂的人文背景,科学管理制度在其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它的影响。我国有着长期的历史积淀,人的心理观念、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多元多变,人们的社会利益关系有多种多样的不同,这些因素构成了我国人文背景的特异性,这种特异性常常与科学管理制度要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文化在我国各个领域都存在着很大影响,研究传统文化对我国管理方面的影响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完整word版,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古代时候“华”这个字和“花”的意思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作为华复民族,我们的历史文化就象花一样鲜艳美丽。民族风俗凝聚着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国历史的画卷把我们民族的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诗如画的山水园林,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让人折服的诗词曲赋,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书法国画,大着名书,民间传说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在影视界、商界、艺术界、饮食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里都常常用得上,对增加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跃思维,婚嫁做寿以及社会交际等都起很好的作用。当你还是用筷子吃饭,过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时,身为中国人的你就更

应该了解多些中华传统文化。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着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曲江集》。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 中国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悠悠五千载,经历了萌生期、形成期、确立期、繁盛期和总结转型期几大时期。在中国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时代,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千古思想文化大景观,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浪潮。按照两汉司马谈和刘歆的划分,诸子主要为儒、墨、道、法、农、杂、纵横、名家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论的奠基石,深远地影响着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 如今有很多学校开展古典诗文诵读活动,内容基本上都是那个时期的作品,并以儒家的典籍为主,旨在弘扬民族文化,陶冶情操,丰富思想。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于丹的《论语》心得一书的热销,就足以证明这一点。这些专家学者拉近了普通百姓与深奥莫测的古代典籍的距离。虽说对于丹、易中天等人的论述众人褒贬不一,但我觉得其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这些学者毕竟唤起了人民群众对民族文化精髓的关注。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指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缺少人文精神的民族最终会走向虚无、走向异化。如此说来,当前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追随,便是民族凝聚力逐渐增强的体现了,由此可见,诵读千古美文不仅是正确的,也是极其必要的。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源自《周易》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由此可见一斑。其大意是天体运行体现刚健精神,人亦效法天

地而自强不息;君子的胸怀像大地一样宽广,德行像大地一样深厚,所以能滋长万物,承载万物,容受万物。这句话同时也是清华、北大两座高校的校训。自立自强,刚健有为是中华民族的主流精神和民族性格之一,使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傲然屹立。这种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志存高远“志”是指某种坚定的信念,是对某种价值目标的宏愿和决心,同时也是追求人生目标,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强大精神动力。所谓“志不立,天下无可立之事。”“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 二、刻苦坚忍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这种刻苦并非心血来潮、一曝十寒,而是坚忍不拔,持之以恒。古人特别注重“守志”,强调志向的一贯性、稳定性和坚定性。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梁启超说:“人之大患,莫甚无恒。”中华民族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弘毅坚忍的性格。 三、乐观进取《论语》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语,表现出乐观进取的精神。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靠着上述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奋发进取,战天斗地,百折不回。这种精神成就了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在四大文明古国中,惟有中国文明绵延不断,生生不息。“厚德载物”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宽广仁厚、兼容并包的精神特质。也主要是儒家思想,既仁爱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厚德载物”的精神特质充分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公开课教案设计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公开课教案设计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区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把握文化传统的惰性和 可变性进而了解作者提出的传统的两重性学会如何正确对待文化传 统 能力目标:能快速筛选提取文章的重要信息培养思维能力、表 达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培养学生辩证思考分析对待我 们的传统的精神 教学重点:区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把握文化传统的二重性 教学难点:理解文化传统的惰性和可变性正确看待包袱和财富 问题 教学课时:1课时 一、导入 以最近在电视上经常能看到听到的新闻导入如从某领导去孔庙、去黄帝陵祭拜韩国将“端午祭”申请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将“中医”改名为“韩医”申请易中天品三国让他成为超级教授王利群谈史记也拥有了一群粉丝于丹说《论语》这本书销量将突破400万册等等现象可以看出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可看出世纪之初人们对传统文化和 文化传统回归的渴望

德国语言学家雅克布·格林说过:“构成民族界限的不是河流也不是山脉而只能是跨越河流和山脉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传统已成为一个国家的身份证是支撑这个民族精神的脊梁 二、明确两个概念及其特性 1、这文章讲的问题――传统文化、文化传统、传统 2、举例辨析 生举例生结合课文的分析阐述辨析同学举的几个例子是不是举得恰当同桌之间一起探讨一下 回到课文明确两个概念:各请一男生一女生读概念其它学生关注其中的关键词并把握筛选重要信息来理解概念 师举例:有时传统存在于传统文化之中:汉字中体现的中国人对中正平和和整齐对称的追求武术中的侠义精神苏州园林中的天人合一春节中体现的重视家庭团圆的愿望 庞朴认为:文化传统是形而上的道传统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离道 你看这两个词虽然只前后调换了一下但相差甚大作者用了一个很好的比喻――蜜蜂和蜂蜜的区别比喻形象、巧妙 三、理解文化传统的惰性和可变性 (1)举文中关于“忠孝观念”的例子 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为政》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对它的认识与评价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 当今,经济全球化浪潮方兴未艾,引起人们对经济以外诸如政治、文化等问题的思考,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将导致文化全球化。诚然,经济全球化会加强各个地区文化的联系,对文化交流有一定影响,但是不可能消除各地区文化的民族特色,更不会导致文化全球化。每个国家和民族在政治上是独立的,在文化上也是独立的,各民族应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文化只有样式不同,才能更丰富。丰富多彩、百家争鸣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景,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于文化而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如今全球化越演越重,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已经成为民族研究与工作中的重大课题。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素,对国家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力和影响力。文化资源、人文环境和民族素质,也是一个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将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丰富的经济生长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对待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时,应该持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呢?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以“周易”文化为中心发展出来的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文化。更实际地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应当说是以“道释儒三教为中心的十多种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部分的内容具有很强的价值,可以世世代代继承和发扬下去。优秀的文化传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强不息。《易传》中提出“自强不息”,也称为“刚健”。中国从19世纪初就受到外国的侵略,在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中国人民就表现出了一种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今天,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中国人民表现出来的同样是一种自强不息、永远向前的精神;二是“和谐”。春秋初年,史伯提倡“和”,“以他平他为和”,意思就是,对于不同事物要肯定它的不同的特点,这样事物间才能保持平衡。而“和”即“和谐”。 但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封建主义和小农经济的背景下产生出来的。它的确包含一些陈腐的内容,如专制主义传统、惰性等。这些内容是为适应封建社会和小农经济的社会背景而产生的。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内容我们不能够全盘照搬,不能够全盘继承和弘扬,我们应该通过合理的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比,西方文化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一是西方文化传统中讲究逻辑推理,所以,西方的逻辑学发达。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注重分析,而中国自古就缺乏分析方法。二是西方的自然科学相对发达。例如在数学方面,虽然中西在数学方面各有特点和贡献,但尤其在几何学方面中国却不如希腊。三是西方文化的文化创新速度要比中国快。 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不同文化间的碰撞,面对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张岱年先生运用哲学的方法提出了“文化综合创新论”。 “文化综合创新论”就是要运用唯物辩证主义的思想来对待文化问题。文化的综合创新,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优点结合起来,在根植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基础上而努力有所创造。如今,我们的任务就是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它包括先进的自然科学和先进的人文社会科学。 科技、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使国家、民族之间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更多了。我们在对其他民族文化兼容并包的同时,也应该采取主动回应的策略,向世界人民展示我们优秀的文化,同时传递我们由于进行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欣欣向荣的信息。加快文化交流和发展的步伐,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单就现阶段我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开展的文化交流来看,我们似乎“拿来”的多,“送去”的少。近年来,国家也搞了一些对外文化宣传活动,如:中国文化美国行、中国文化法国节等等。但这种“送去”的工作还不够。在“送去”的同时,“拿来”的工作也还要继续做。世界上各地区间在文化方面应该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中国传统文化向西方可以借鉴的就是民主制度。民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的内容,儒家追求“天下为公”,道家的“无为”都是民主的思想内容。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主,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实践,在这种条件下,就需要对西方的民主文化进行借鉴,然后再逐步发展中华民族的民主文化。 经济的全球化加强了各国家、各民族之间文化上的联系,但绝不会消除各民族的各种样式文化的特色。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必须吸取西方文化的成就,同时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是综合创新。我们必须坚持以唯物辩证主义思想指导文化研究,既反对全盘西化,也反对保守主义。因此我们要综合中西文化之长,创造新型的中国文化。而它的前提是,正确理解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这样才能具有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才能具备文化进步的基础。同时,还要看到中国文化在近代落伍了,必须吸取西方文化的先进成就,尤其是民主与科学。建设新文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离开了它,就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有学者曾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即发扬自觉性、坚持前进精神,以和为贵、宽容博厚精神。这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核心。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文化。新的时代,必须建设新的文化。新的文化有自己的一些特点:第一,新的文化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将更加深刻;第二,新的文化必然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要使命;第三,新的文化必然大力弘扬人的价值和尊严,尊重人的合理需求;第四,继承、借鉴与创新,并主动融入世界文化,是中国今后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文化就是生活,文化就是创造; ——传统存于现在,我们的传统就在于我们的现实;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来中国的学者有三个观点:一是民族虚无主义,认为中国现实的发展可以割裂和历史的联系,否定传统文化的价值;二是复古主义:片面抬高传统文化,用传统的价值观点来看待、衡量、评价现实的实际,否定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本质的区别。三是综合以上两种观点,投机的运用辩证的否定观,对待传统文化,主张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我主张用扬弃的观点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从广义上说是从五四运动以前到中国上古时期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直流传到近代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我所指的中国传统文化是狭义上的传统文化。我所谓的扬弃(“扬弃”一词来自德国古典哲学,含有肯定和否定的双重意义,在否定意义上之取消或舍弃,在肯定意义上指保持或保存。)就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尊重它的艺术价值,而舍弃它的使用价值。具体来说就是: 一、对待这些传统文化要当作古董一样来收藏,人们在收藏古董的时候所看重的是它的艺术价值,欣赏的完全是艺术带给人们的享受; 二、对于传统文化的使用价值采取的是放弃的态度;原因有以下两点(一)、传统文化产生的时代的局限性所致。比如,先秦文化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时期,生产工具则是从青铜

器时代步入铁器时代,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不可避免的带有时代的烙印,它的指导思想只使用于那个时代,即使是后来的沿用,也只表明封建时代文化思想的进步同时代的前进相比过于缓慢。(二)、中国传统文化中思想性的文化太少,它们所宣扬的更多是一种“欲得到最高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死’,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最后的解脱的出世的哲学”,另一种是“只讲道德价值,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的出世哲学”。这两种思想与当时的统治者或奴役者的思想相吻合,而与当今文明社会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相距甚远。作为旁观者的孟德斯鸠认为:“这些礼教之所以很容易地铭刻在中国人的心灵和思想深处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中国的文字书写极为繁杂,必须通过大量读书学习来掌握它,而读书的内容就是礼教,因此中国人一生的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礼教上了。第二,是礼教里没有什么涉及心灵深处的东西,只是一些普通的实用规则而已,所以比精神上的东西更容易使人信服,更容易感动人。” 然而,我们也应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的新文化联系紧密:一、中国社会生活条件的历史延续性决定了文化的紧密性;二、文化发展的历史事实验证了文化所具有的历史连续性。在联系如此紧密的文化传统里,不可避免的影响着当今文化的思想,像传统文化中的“无为而治”,“三纲无常”,“明哲保身”,“学而优则仕”等思想依然常见,甚至在一部分人心中根深蒂固。

中国传统文化启动仪式演讲稿

中国传统文化启动仪式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我是来自四一班的…。今天,我要演讲的主题是:弘中华传统文化,展名校学子风采。 浩瀚苍穹,蔚蓝天空,孕育了华夏五千年古老璀璨的历史与文明。“路漫漫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激励着多少中华儿女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的教诲激励和成就了多少中华伟丈夫,民族大英雄。还有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孙中山“天下为公”的胸怀,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都让我们回想起中华民族一段又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如今的“神八”飞天,中国人演绎了多少了不起的神话! 梁启超先生早就说过: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的我们,肩上的责任重大。因而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青年全面发展的需要。而中华传统文化有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优良传统,它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因此我们有必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让其指引着我们学生前进的方向。那么作为学生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呢? 我们孝敬父母,用一杯淡淡清茶,一句贴心的问候,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尊敬师长,文明礼貌,处处体现着我们礼仪之

邦的风范;我们努力学习,“敬业乐群、臻于至善”,不断把自己逐渐培养成为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创造型人才。虽然我们现在能做的只是一些简简单单的平凡之事,但是我坚信,润物细无声,终有一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定会深入人心。 我们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是中华民族的新一代。黄河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长城让我们永远刚强,“神舟”载人飞船使我们的天地无限宽广。传承了五千年的民族文化,正等待我们去发扬光大。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国学里有太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生智慧,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我庆幸新建街小学的浓浓书香浸润了我,让我深刻感到浓浓传统文化的熏陶,我明白学习国学经典,就是要以史为鉴,以古为镜,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实现人生梦,实现中国梦!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苏教版必修五)学案及课堂实录 案例背景 教材 分析 长期以来,人们对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存在着模糊认识,以致出现了许多现实问题,有人还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为此作者写作本文一是提醒国人要正视传统文化,二是要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能做好文化的薪火相传。本文三个标题,内在逻辑清晰,在了解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社会现象作出自我判断。 学情 分析 有关社会现象同学们都有直观感知,但是上升到文化范畴,学生却知之甚少。同时,许多同学对社会现象的判断只是一种主观印象,并不能够产生思想的深度,加之本文在语言、逻辑上与学生阅读口味有些距离,所以学生的感性认知、理性判断并不够强烈。学案设计时可以从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入手,来引导学生学习。 学习目标 知识 与 技能 1.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已学知识,表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2.借助对文本的理解,正确评述社会现象。 过程 与 方法 1.通过问题探讨,了解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的内涵及之间的关系。 2.学会立足本文中关键词句,谈谈对当今社会现象的见解。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增强自主学习时把握文章要点的习惯。 2.增强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意识,相互质疑争辩的意识。 学习重点 比较:结合生活体验,简要文字记录对传统文化、文化传统概念的理解;在研读文本后,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与读文本前的理解作比较。 学习难点 结合所给例文,立足本文中关键词句,谈谈对例文中相关现象的见解。 学习过程 学习重点与难点 活动安排 设计意图 一、自主学习 1.〖课前自学〗:简要写出你对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初步见解,然后交流。 交流要点: 2.〖课前检测〗“国画”属于传统文化还是属于文化传统? 追问: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文人借“竹子”表示对“高

试论传统文化对我国家管理的影响(一)

试论传统文化对我国家管理的影响(一) 【摘要】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有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对我国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角度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管理中的体现和运用,分析和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有机契合的问题,认为我国现代化管理应该深挖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宝库,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促进我国管理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管理;家族式管理;权变管理;激励制度;企业管理;行政管理;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涵着丰富的管理思想,这些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涉及到行政、经济、军事、文化、家庭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这些管理思想及实践的文化底蕴就是中国伦理型文化传统。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有着深刻的联系,我们要把古代优秀的文化与我国管理实际结合起来,促进管理的发展。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世界管理理论的正统地位由美国转移到了有中国文化背景的日本。在日本管理界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就是高层管理者几乎人手一本中国的《论语》、《周易》和《孙子兵法》等书。可以说,日本和许多东亚、东南亚国家的文化都与中国文化有很深的渊源。日本及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腾飞及其富有东方个性的卓有成效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的产生和发展,引起了人们的一番思考。所以,在今天我国的改革开放中,构建一个具有我国民族特点的适合目前生产力状况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是一个迫切的也是必然要完成的历史性课题。我们应该从日本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中得出一个基本结论:我国管理不应该单纯照抄照搬西方的科学管理理论,而应该立足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深挖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宝库。只有将西方科学管理理论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有机地契合起来,这才是我国管理工作的根本出路。 现代社会中的人并非机器,而是有意识、有感情和有社会关系的“人”。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社会关系及以此为依托的复杂的人文背景,科学管理制度在其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它的影响。我国有着长期的历史积淀,人的心理观念、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多元多变,人们的社会利益关系有多种多样的不同,这些因素构成了我国人文背景的特异性,这种特异性常常与科学管理制度要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文化在我国各个领域都存在着很大影响,研究传统文化对我国管理方面的影响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儒学为代表的伦理型管理思想可概括为“修己”和“安人”,即以自我管理为起点,以社会管理为过程,最终实现“平天下”之目标。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立业—治国—平天下,是其管理思想的逻辑演绎,将家、业、国、天下的管理只看作是人口和范围的不同,而管理的模式和方法没有本质的差异,对家族的管理方法同样适用于企业和国家,这样就形成了以家族管理为出发点的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以伦理文化为基础的家族管理思想与西方制度化科学管理理论不同,西方管理强调理性准则,不论亲疏远近,一律用统一的组织制度和纪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而伦理型管理是以由已及人来看待社会,把治家的伦理道德准则及管理方法运用于企业及国家管理中,要求企业成员要象父子、兄弟一样相处,结果导致了在管理中讲人情、讲关系,平均主义大锅饭。这种管理方法企业内部人际关系比较融洽,但内部交易成本太高,企业对员工饮食起居、生老病死考虑的较多,领导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人的思想工作,结果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还是不高,企业经济效益较差,企业目标变成了社会福利目标。 无论是内地近年成长起来的私人企业,还是港、奥、台及东南亚久负盛名的华人企业无一不是家族式企业,他们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成功的文化底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华人在海外的创业环境使他们必须以自我奋斗,依靠家庭成员协作,依靠同族、同乡帮助才获得成功的,所以家族成员、同乡之间自然产生了一种信赖、亲情,管理中也就形成了宽容、仁爱、平均

中国传统文化调查问卷

中国传统文化调查问卷 随着世界文化的不断交流,出现了文化多样性。在这样文化不断交流与摩擦的时代,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同样面临着考验,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你是怎样看待的呢?(希望您能帮助认真填写此问卷,以协助我完成社会调查。对于您的支持,我们将表示由衷的感谢。) Q1:您怎样看待中国文化?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应以继承发扬为主 ○传统文化有糟粕也有精华,我们接受时要有所扬弃 ○在现今时代日益西化的年代,传统文化显得过时保守了 ○对中国文化没有什么看法 Q2:情人节(2.14)和七夕(农历7.7)你更愿意过哪一个节日? ○情人节 ○七夕 ○两个都愿意 ○两个都不愿意 Q3:赑屃bì xì,猋biāo, 骉biāo, 麤cū, 毳cuì,掱pá,这些字没有拼音你会读吗? ○全会 ○会一些 ○会1-2个

Q4:你知道“程门立雪”,“管鲍之交”、“崔枢还珠”这些传统道德典故吗? ○全都知道 ○知道一些 ○不知道 Q5:您对国粹京剧的看法 ○随口就能唱几句 ○我很喜欢但是听不懂 ○一点不喜欢 Q6:如今,孔子的儒家思想已经冲出国门,在国外选起了一场“儒家热”,但是在国内却倍受冷落,请问您对有什么看法? ○这是一种正常的文化现象 ○这是一种文化畸形发展的坏现象,我们应积极纠正 ○这反映出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不够 ○说明中国人对本土文化了解很浅薄 Q7:对于现如今解读传统文化的新方式有什么看法?(如“百家讲坛”“红楼梦选秀”等活动) ○赞同,能够引起人们关注传统文化 ○只关注与其娱乐性但忽略对传统文化的正确理解 ○注入太多商业化因素,属于快餐文化,不赞同

Q8: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式,您认为对在校学生应不应该开设中国文化课,开设兴趣班等? ○有必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去了解并发扬其精华。 ○没有必要。因为我国学生在校学习忙碌,无暇顾及。 Q9:中华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您怎么看待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仁即爱人,义即正义,礼即有礼,智即求知,信即诚信) ○已经不符合现在人际交往的需要了 ○未必做得到,但是是我追求的价值观 ○虽然赞同,但不支持以此待人 ○无所谓 Q10:您认为传统文化对当前中国社会的作用是? ○很重要,仍然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 ○作用减弱 ○作用已经很小,关注的人将越来越少 ○不去关心,不了解 Q11:您对传统文化的未来怎么看? ○传统文化将逐渐受到中国人民甚至全世界人民的发扬推崇 ○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将逐渐被淡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