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9S.1.2探索酸的性质-教案.4

9S.1.2探索酸的性质-教案.4

9S.1.2探索酸的性质-教案.4
9S.1.2探索酸的性质-教案.4

第1章第2节探索酸的性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知道什么是酸,知道常见的酸有哪些。

2. 知道不同的酸碱指示剂在不同酸碱性溶液中呈现的颜色,会选择酸碱剂来测定溶液的酸碱性。

3. 能大致说出酸的主要化学性质,并能举例说明酸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和对人类的影响。

4. 知道三大强酸的使用注意事项,知道盐酸、硫酸、硝酸的个性。

5. 知道硫酸根离子和氯离子的检验方法,并能用它来检验稀硫酸或稀盐酸。

(二)情感目标:

1. 通过强酸的使用注意事项的学习,培养规范操作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在实验室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开展实验安全教育。

2. 通过酸的共性和个性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3. 通过开展“自制酸碱指示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学生亲近自然,走进科学天地。(三)技能能力目标:

1. 会用酸碱指示剂测定溶液的酸碱性。

2. 会使用试管和滴管进行物质(溶液间)的性质试验。

3. 通过酸的性质学习,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4. 通过酸的个性、共性,用途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从分析物质结构,了解物质性质,从性质推出,

用途的能力。

5. 开展“自制酸碱指示剂”、“调查当地酸雨情况以及农作物和建筑物的影响”等活动,提高实践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1. 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在不同酸碱性溶液中呈现的颜色。

2. 酸的主要化学性质(共性)以及常见、重要的化学反应现象和化学方程式。

3. 硫酸、盐酸的使用注意事项。

4. 盐酸、硫酸、硝酸的重要个性。

(二)难点:1. 有关酸的主要化学性质的方程式书写。

2. 重要酸的个性差异。

【教学课时】4课时

第1课时:什么是酸、酸碱指示剂

第2 课时:盐酸的化学性质

第3课时:探究硫酸的化学性质,酸的共性

第4课时:酸的用途,酸的个性

【教学准备】

1. 投影片、电脑积件

2. 稀盐酸、浓盐酸、工业盐酸、稀硫酸、浓硫酸、硝酸、食醋、紫色石蕊试液,蓝色、红色石蕊试纸,

酚酞试液、氢氧化钠溶液、鸡蛋壳、生鸡蛋、生锈的铁钉、黑色铜化铜粉末、锌片、新制的氢氧化铜(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新制的氢氧化铁、碳酸钠粉末、硝酸银溶液、氯化钡溶液、蒸馏水

3. 烧杯、试管、滴管、玻璃棒、量筒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巩固: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最主要区别是什么?举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例子。

2、以氧气为例,说说它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引入新课:

问题1:“酸甜苦辣”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味道,正是这多种滋味使人们味口大开--------,请同学例举出日常生活中有酸味的物质?

学生:食醋、发酸的面包、桔子、可口可乐……

问题2:为什么像胃液、食醋、水果等不同的物质,都会有酸味?

学生思考,表达,交流。

引导:胃液里有胃酸——盐酸、食醋里有醋酸、可口可乐里含碳酸、柠檬、柑橘等水果里有柠檬酸等

问题3:酸的种类很多,既然都称它们为酸,那么它们之间会不会有什么相似的性质呢?它们间有会有哪些不同呢?

三、进行新课:

简单介绍:1. 电离:(条件:溶或熔,结果: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能够导电)

2. 电离方程式:(左边:一种化学式,右边为电离的结果:产生正负两类离子)

归纳:(一)酸的含义:(板书)酸——在水中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H+)的化合物

解释:全部,阳离子等含义。

练习:写出碳酸氢钠的电离方程式,要求判断是不是属于酸?(不是)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P7图1—11 常见的酸

讲授常见的酸:有盐酸、硫酸、硝酸、碳酸、磷酸、醋酸等。

问题:酸与酸性物质有何不同?

引导讲授:酸是酸性物质中的一种,酸性物质不一定是酸。

问题:初一时已学习过,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测定未知溶液的酸碱性?

学生:石蕊试液、酚酞试液、……

归纳讲授:象石蕊、酚酞等遇到不同的酸碱性溶液呈现不同颜色的物质,称为酸碱指示剂、简称指示剂。(二)、酸碱指示剂:

1. 定义:酸碱指示剂——在酸或碱溶液里能显示出不同颜色的物质,称为酸碱指示剂,通常简称指示剂。问题:石蕊、酚酞试液在酸性、碱性、中性溶液中分别显示什么颜色?如何证明?

实验演示(步骤如下图所示):

(1). 用pH试纸分别测定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的pH

(2). 石蕊试液石蕊试液石蕊试液

3. 酚酞试液 酚酞试液 酚酞试液

4. 蒸馏水 稀硫酸 NaOH 溶液

5. 蒸馏水 稀硫酸 NaOH 溶液 归纳并填写好下表:

常用指示剂及其在酸性、碱性溶液中的颜色 练习:现有自来水、酸果汁、澄清石灰水,你用什么方法来判断它们的酸碱性? 学生思考,表达交流,教师点评。 三、小结: 1、酸的含义

2、酸碱指示剂与用途。 四、作业布置

必做题:《科学作业本》P3T1~5,选做题:T6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阐述了酸的含义和酸的性质两部分内容。对于酸的含义和酸与指示剂的教学,总体上看来,难度不大,学生的掌握情况较好。但是,主要的不足是,本节课对各种指示剂与酸的反应的规律性缺乏细致的观察和归纳(特别是石蕊),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对现象的记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 酸的电离结果有何特点?

2、 酸、碱与指示剂反应情况如何?

思考:酸碱指示剂在酸或碱溶液中显示不同的颜色,那么酸碱指示剂在酸、碱性溶液中发生的颜色变化是

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酸、碱能使指示剂变色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二、引入新课:酸溶液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除此之外,酸还有哪些性质呢?让我们以盐酸为例,一起来

探究酸的性质。 三、进行新课: 酸的性质:(教学程序:实验操作----现象描述-----原因分析(方程式的书写)----归纳板书) (一)盐酸的化学性质: 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1. 酸溶液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板书)

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实验1:

描述现象:无色 蓝色 紫色( 红色) 思考:反应中的紫色石蕊试液起到什么作用? 化学方程式:NaOH + HCl =NaCl + H 2O

思考:胃酸过多的病人常服用一种叫“胃舒平”的药片来治病,为什么“胃舒平”能医治胃酸过多症? 解释:“胃舒平”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都是碱,与胃液——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从而减

弱胃酸过强,医治胃酸过多症。 化学方程式:O H Cl Al HCl OH Al 233

33

33)(+=+++ 完成:Cu(OH)2+ HCl ——

归纳:(板书)2. 盐酸 + 碱 盐 + 水 回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用的原料?反应原理? 实验2:(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描述实验现象:

书写化学方程式:CaCO 3 + 2HCl =CaCl 2 + H 2O + CO 2↑ (常见的错误:CaCO 3+ 2HCl =CaCl 2 +H 2CO 3)

思考:以前学过类似的反应吗?写出化学方程式。

Na 2CO 3 + 2HCl =2NaCl + H 2O + CO 2↑ 归纳:(板书)3. 盐酸 + 某些盐

新盐 + 新酸 实验3:

完成化学方程式:O H Cl Fe HCl O Fe 233

323

326+=+++ CuO +2 HCl = CuCl 2 + H 2O

归纳:(板书)4. 盐酸 + 某些金属氧化物 盐 + 水

补充实验:

完成化学方程式:Zn + 2HCl = ZnCl 2 + H 2

归纳:(板书)5. 盐酸 + 某些金属 盐 + 氢气 四、小结:

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盐酸有哪些性质?能写哪些物质反应?

2. 本节课中出现有哪些物质变化的证据?请具体说出。

五、作业布置:《科学作业本》P4~5必做题:T1~9; 选做题:T10~11

教学反思:本节课涉及的实验现象多,化学方程式多,归纳出的性质多,学生容易对相关内容产生混淆。但是,边实验操作边观察现象解释原因的教学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这些缺点,但是由于没有一定的留给学生思考和消化的时间,可能会给下节课的教学带来的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1. 盐酸的主要化学性质有哪些? 2. 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并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1)锌粒中注入稀盐酸 (2)黑色的氧化铜中加入稀盐酸,并微热 (3)铁锈中加入稀盐酸 (4)蓝色氢氧化铜沉淀中加入稀盐酸 (5)往滴有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 (6)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问题:在用稀盐酸除铁锈的实验中,除了观察到铁锈消失,溶液变为淡黄色外,你还注意到什么

现象吗?

学生回忆后回答(还看到出现气泡)

问题:这些气泡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产生气泡呢? 探究:在盐酸除锈的实验中,气体是由什么反应生成的?

1. 提出问题:在盐酸除铁锈的实验中,时间长了,我们可以看到铁钉表面有气泡生成,

然而盐酸与铁锈(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反应时没有气体生成的,那么气泡是如何产 生的呢?

2. 你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设计实验:

4. 你的实验支持你的假设吗?为什么?

5. 与同学讨论对照实验的设计思路和作用

6. 实验:

7. 结论:---------------

生锈的铁钉久置于盐酸中发生的反应有:

+====++====++222

23322326H Cl Fe HCl Fe O H FeCl HCl O Fe

思考:通过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盐酸具有的化学性质,其他酸是否也具有盐酸的化学性质呢? (二)硫酸的化学性质:(实验

观察现象 完成的化学方程式 结论)

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2. 稀硫酸 + 某些金属 → 盐 + H 2↑(板书) Zn+H 2SO 4==ZnSO 4+H 2

↑+++242

42H SO Fe SO H Fe =

3. 硫酸 + 某些金属氧化物 → 盐 + 水(板书)

O H SO Fe SO H O Fe 23423

423233)(3+=+++

O H CuSO SO H CuO 2442+=+

4. 硫酸 + 碱 → 盐 + 水 (板书)

O H CuSO SO H OH Cu 244222)(+=+ O H SO Na SO H NaOH 2424222+=+ 423)(SO H OH Fe +

5. 硫酸 + 某些盐 → 新酸 + 新盐 (板书)

HCl BaSO BaCl SO H 24242+↓=+ 3242CO Na SO H +

问题:通过对盐酸与硫酸的化学性质的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吗?

归纳:(三)酸的共性:

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红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2. 酸 + 碱 → 盐 + 水

HCl + KOH HNO 3 + Cu(OH)3

3. 酸 + 某些金属氧化物 → 盐 + 水

Na 2O + H 2SO 4 CuO + HNO 3 MgO + HCl

4.酸 + 某些金属 盐 + H 2↑

常指盐酸和稀硫酸 Fe +

2Fe

Fe + H 2SO 4

Mg + HCl Na + H 2SO 4

5. 酸 + 某些盐新酸 + 新盐 HCl + CaCO

3

H

2SO

4

+ BaCl

四、小结:

酸的共性及之所以有共性的原因----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不同的酸性质完全相同吗?为什么?

五、作业布置:《科学作业本》必做题:P6T1 –T11,选做题: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使紫色石蕊变红的是酸中的氢离子而不是酸根离子?

教学反思:本节课以上节课为基础,与上节课有很强的相关性。由于稀硫酸的化学性质与稀盐酸非常相似,相关的现象也是如此,所以采用比较法是落实本节课教学的较好的办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对酸的共性的归纳及为什么有着共性的解释。不足之处主要是对于盐的概念渗透尚不够,练习的效果还有待于提高。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1. 酸有哪些共性?为什么酸会有这些共性?

2. 针对酸的每一个共性写出一条有代表性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的反应的现象

问题: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性质,推测出酸主要有哪些用途?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P12 图1—16 说出酸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情况

二、引入新课:

问题:酸能电离出相同的氢离子外,还会有不同的酸根离子,那么不同的酸又会有哪些不同的性质?三、进行新课:

(四)、酸的个性

读图:P13 图1—17 工业三强酸:盐酸、硝酸、硫酸

出示:工业盐酸、浓盐酸、稀盐酸

教学程序:实验操作----现象描述----原因解释-----归纳板书。

(一)盐酸:

观察及实验:

1.观察不同盐酸的颜色和状态

2.查阅盐酸试剂瓶标签上的内容,了解盐酸的主要成分、溶质的质量分数、密度、腐蚀性等等

3.打开试剂瓶,了解浓盐酸和稀盐酸的挥发性、气味。

4.

3

3

HNO

AgCl

AgNO

HCl+

=

+

思考:要检验一未知溶液是稀盐酸,应如何检验,应用到哪些试剂?

学生思考,表达,交流,教师点评。

小结:(一)盐酸:HCl的水溶液(是一种混合物,溶质为HCl),它的主要性质有:

1. 强烈的腐蚀性

2. 浓盐酸有挥发性,形成酸雾

3. 浓盐酸的质量分数37—38%,密度为1.19克/厘米3

4. 浓盐酸是无色,有刺激味气味的液体

5.

3

3

HNO

AgCl

AgNO

HCl+

=

+

(板书----

(二)硫酸:H2SO4

1.浓硫酸的特性:

观察:浓硫酸的挥发性和黏度

介绍:浓硫酸的密度、浓硫酸的吸水性、腐蚀性等。

问题:浓硫酸具有腐蚀性,操作时不慎沾皮肤或衣服上,该如何处理呢?(学生思考,回答)

问题: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这一性质有何用途呢?(干燥剂)

学生回答后,加以板书----吸水性,可以作干燥剂。

实验:浓硫酸的稀释

稀释浓硫酸时,必须将浓硫酸沿着容器壁或玻璃棒慢慢注入水里,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产生的热量迅速扩散。

思考:稀释浓硫酸时,为什么要把浓硫酸注入水里?能把水倒入浓硫酸里吗?会产生什么后果?

实验:浓硫酸的脱水性(板书)

思考: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有什么区别?

阅读:P14第三、四段

思考:有两瓶无色液体分别是稀盐酸和稀硫酸,如何检验?(板书---用氯化钡溶液) 讲授:浓硫酸不能与锌等金属反应产生氢气,浓硫酸可以在加热的情况下与铜反应。 小结:(二)硫酸

1. 浓硫酸的特色:(板书)无色油状、粘稠的液体

有很强的腐蚀性,有吸水性——作干燥剂

有脱水性、氧化性

2. HCl BaSO BaCl SO H 24242+↓=+

(板书---(三)硝酸(HNO3)问题:为什么要把硝酸装在棕色的瓶子里?

讲授:浓硝酸的强烈腐蚀性、挥发性、氧化性、(不稳定性)。不能与金属反应产生氢气。 问题:你还知道有哪些酸,它们有哪些特性呢? 四、小结:

1、酸具有共性和个性的原因

2、酸之间的区别方法----根据酸根的特点。

五、作业布置:必做题:小结酸的共性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选做题:如何区别稀硫酸、稀盐酸、和稀硝酸。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主要优点是相关实验直观又富有吸引力,在提高学生观察兴趣的同时也加深了对现象的记忆,这种记忆为原因的解释做了较好的铺垫。主要不足是:整节课的时间安排有点紧,内容较多,特别是对硝酸的介绍几乎没有时间,过于仓促。建议:在操作和讲授中挤出时间,给学生多一份从容。

初中科学学科集体备课的优效性实践研究

初中科学学科集体备课的优效性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11-05-25T14:16:37.530Z 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11年第4期供稿作者:盛峰 [导读] 集体备课已成为日渐兴起的一种新的教研摸式,为学校教研活动的一出重头戏和一个亮点。 盛峰(富阳市环山中学,浙江杭州311400) 集体备课已成为日渐兴起的一种新的教研摸式,为学校教研活动的一出重头戏和一个亮点。它要求同科或相关学科的教师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和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通过相互讨论,集体研究等形式制定出同一的教学计划和方案。集体备课最突出的功能是会聚集体智慧,优化教学方案,减轻教师因单个思考的缺陷,是增强课堂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把集体备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集体备课实现以集体的智慧来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容易忽视的教学细节问题,可以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可以解决个人力量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 一、集体备课中的伪现象及原因分析 集体备课成果是大家智慧的结晶,对课堂教学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但如果不考虑实际教学情况,完全照搬,对教师的成长也是不利的。比如集体准备的教学方案内容十分详尽,包括教学环节设计、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甚至连板书和课堂检测、课后作业都安排妥当。有些教师拿来就用,照本宣科,不把心思放在教学研究上,养成了惰性。 1.集体备课中的伪现象 (1)无“备”而来。集体备课时间到了,在备课组长的催促下,教师们陆续回到办公室,备课组长先讲学校和教研组的通知,之后大家随意聊着其他话题,眼看时间过半,备课组长才说:今天备什么内容?有说学习新课标感悟的,有说课堂教学的,有说单元测验的。最后,备课组长确定一个话题让大家讨论发言,时间一到,老师们各自散去。 (2)集体备课等于集体备案。某备课组集体备课,教师们纷纷拿出教案簿,按照惯例,由事先安排的老师分别说下周教案内容设计,然后其他教师提出修改意见,大家讨论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练习反馈、板书设计等内容。剩余时间,大家一起写教案。备课结束后,备课组长又安排下一次集体备课教案准备内容和人选。 (3)集体备课就是“大一统”。严格集体备课制度,规定集体备课的终极就是形成集体意见,要求同年级同科教师统一进度、统一内容、统一目标、统一重点、统一作业、统一检测。让教师对教学重点难点内容的突破,对课堂教学及结构的研究,拿出统一的方法并按照实施,学校领导随机听课,检查执行情况。 (4)集体备课一人唱“独角戏”。某备课组组长是学科带头人,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每到集体备课,基本上都是该组长一个人在讲,其他教师认真记录,有时虽然指定了中心发言人,但随着备课的深入进行,往往又是该组长接过话题,一讲到底,其他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很少主动参与。 2.原因分析 第一,学校和上级领导的态度决定着集体备课是否有效或高效。如果学校乃至上级教育部门对集体备课没有真正地重视,检查集体备课也是走过场,数人数、看记录,那么这样的集体备课就是形式主义,谈不上有效。如果学校能够对集体备课非常重视,明确提出要求,制定制度,并按照要求认真检查、督促、反馈,相信教师不会出现连时间都不能保证的现象。 第二,教师对集体备课的内容理解窄化。千篇一律,缺少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许多教师对集体备课的内容和形式存在认识误区,一味追求形式,忽略备课的实质。教师备课绝大多数抄袭现成的教案,过度地依赖教参,备课缺少源头活水。他们往往依据教师用书确定教学目标、定位教学重点、构思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不敢越雷池一步,因循守旧,导致集体备课千篇一律,缺乏创意。在以往学校的教案检查中,我们见到的教案总是似曾相识,缺少鲜明的特色,更没有个性的张扬,因此就难以真正涉及教育教学的深层次问题。集体备课没有成为教师间研讨、交流、碰撞、共享的平台。 第三,教师对集体备课的功能理解偏失。相当多的教师认为集体备课就是包办代替或简单分工。集体备课首先强调的是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可是在基层学校,我们却发现集体备课好像只是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事情,其他教师没能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大包大揽,安排置教师某某写教案,某某查资料,某某说课,某某打印材料等,把集体备课变成简单的工作分工。集体备课变成了分工备课,变成了“偷懒”备课,这显然不符合集体备课的初衷。 第四,教师缺乏合作意识。长期以来教师处于单兵作战的状态,缺少合作意识和交流沟通的平台。再加上考试成绩一直以来是评价学生和教师的手段,出于多方面考虑,教师对集体备课持保守态度,不愿意把自己的“看家本领”拿出来共享,所以集体备课的效果不是很好。 二、集体备课的优效性研究 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教师要有效改善自己的课堂教学状况,促进专业成长,必须借助集体备课组互助合作的工作平台,分享教学资源、交流教学经验。 1.集体备课常态化 新课程强调依据课标而不是依据教材组织教学,教材成了学生的“学本”,教师教学往往要依据课标,开发本地、本校教学资源,重组教材内容。同时,新课程还强调教学要充分利用多种媒体、组织多样活动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体验与经历。集体备课可以有效地避免教师个体研究势单力薄的情况,发挥集体智慧,实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但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除了教师自身的努力,更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因此集体备课需要常态化。 2.集体备课个性化 每个人对教材的理解把握是不同的,备课组每位教师在教学上各有所长,个人研究上各有特色。相同的教案不一定适合所有的教师,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学生。因此,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应注重教师个性化的解读,进行个性化的加工,融入自己的教学思想,结合自己所授班级的学生实际,做好调整、修改,尽可能形成个性化、特色化的教案。将个人思维的火花与集体智慧融合起来,自成一家,这样的备课,不是拿来主义,而是教师自我提升、完善,具实效性。在《探索酸的性质》一课时,向盛有一枚生锈铁钉的试管中加入盐酸,振荡,观察现象,铁锈消失,溶液变成黄色。学生根据现象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结论:酸可以和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学生问:除了铁锈消失外,还可以观察到铁钉表面产生气泡现象?让学生思考,针对该问题建立假设,并设计实验来验证,最后交流实验的情况,从而得出结论:酸可以和某些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教案 教学目标 1.探索轴对称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2.鼓励学生利用轴对称的性质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让学生研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教学难点 运用对称轴的性质.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课前准备 活动内容: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书上的“14”的图案. 以4人合作小组为单位,开展研讨活动 第二环节情境引入(获取信息,体会特点) 活动内容: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课前所做的“14”,再结合幻灯片直接得到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轴对称的基本性质: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知识点1:轴对称的性质(重点、难点) 轴对称是指两个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之间的关系. 它们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1)两个图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把其中一个图形沿某一直线翻折后能与另一个图形重合. 一、对应点、对应线段及对应角的概念 1. 对应点:沿对称轴折叠后能够重合的点. 2. 对应线段:沿对称轴折叠后能够重合的线段. 3. 对应角:沿对称轴折叠后能够重合的角. 二、轴对称的性质: (1)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2)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注】 (1)关于某直线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一定是全等图形,而全等图形不一定成轴对称;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课题:《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第一课时) 授课人:梁文海 一、教材分析 1、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位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第二节,是在上课题介绍金属物理性质的基础上,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的反应,以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本教材将此内容单列一章,体现了“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一主题。教材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验事实出发,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亲自感受金属与氧气以及盐酸等反应的不同,加深学生对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用途关系的了解,认识到金属既有通性,又有各自的特性。 教材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如置换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认识均采用探究的方式,通过实验,层层引导,深入讨论,并归纳得出结论。在活动与探究的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同时使他们获得新知识。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常见金属的化学反应及金属活动性顺序是本课题的重点; 2)难点:将常见金属的化学反应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是本课题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金属的物理性质有所了解,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的学习在之前已经学过镁、铁与氧气的反应,以镁、铁与氧气反应的条件和剧烈程度引出本课题,顺理成章,学生也比较容易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知识框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金属化学活动性顺序,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含义。会读、会写并熟记常见金属的化学方程式及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金属镁、锌、铁、铜的活动性,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研究性学习,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对比、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用化学语言进行表述。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金属的活动性的探究, 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探究物质奥秘的乐趣。 四、教材处理与学法指导 对于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教学,本人采取了复习回忆一些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实验,并展示相应的图片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和分析,从中得出金属与氧气反应的一些规律性知识。让学生们懂得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义上反映金属的活泼程度。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通过对某些金属的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处理一些与

酸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常见的酸和碱说课稿 我是永兴中学杨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常见的酸和碱》的第二课时《酸的化学性质》,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方法、说学法指导、说教学流程四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酸碱指示剂区分酸和碱,酸的一些物理性质之后安排的一节认识酸的主要化学性质的一节常规课。目的是通过对酸的有关化学性质知识的梳理,学习归纳方法,感悟对比、推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体会化学和人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新课程改革要求科学探究是化学学习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必须改变理念,将被动的探究方式改为学生主动的探究方式,让学生从心里愿意合作探究,达到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的境界。 鉴于我对教材的理解,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1:知道并认识酸的一些化学性质2:能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提高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增强探究物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实验过程中的规则意识。【重点】:酸的相似的化学性质 【难点】:酸的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 【实验准备】: 仪器:烧杯、胶头滴管、点滴板、镊子、玻璃片、短玻璃管等。 药品:食醋、稀盐酸、稀硝酸、稀硫酸、食盐水、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生锈的铁钉、铜铁镁锌、变黑的铜丝、蒸馏水等。 有了教学目标做纲领,就不难确立教学方法,下面我将从说教学方法上谈谈我是怎样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的。 二:说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是一节课成功的必然因素,为了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的理性之路,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环节:1慧眼识酸2猜它是谁? 3除锈专家? 4盘点收获 通过三个探究活动,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由认识知识到认识方法,由书本知识拓展到课外知识,三个活动层次逐步深化,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的张扬,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在最佳兴奋的状态。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采用自主的主动的参与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因为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会取长补短,有利于学生形成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

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教案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1、探索轴对称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2、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轴对称后的图形; 3、鼓励学生利用轴对称的性质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经历观察、分析、作图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有条理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1、轴对称的基本性质,利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 利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实验操作:将一张矩形纸对折,然后用笔尖扎出“14”这个数字,将纸打开后铺平. 2、合作交流:(1)图中,两个“14”有什么关系?(2)在扎字的过程中,点E 与点E/重合,点F与点F/重合.设折痕所在直线为l,连接点E与点E/的线段与l有什么关系?点F与点F/呢?(3)线段AB与A/B/有什么关系?CD与C/D/呢? (4)∠1与∠2有什么关系?∠3与∠4呢?说说你的理由.

在图中,沿对称轴对折后,点A与A/重合,称点A关于对称轴的对应点是点A/,类似的,线段AB关于对称轴的对应线段是线段A/B/,∠1关于对称轴的对应角是∠2. 利用比较直观的方法使学生比较清晰地观察到每一组对应点与折痕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对应角、对应线段之间的大小关系。 (二)情境引入 观察这个轴对称图形: 1.找出它的对称轴; 2.连接点A与点A/的线段与对称轴有什么关系?连接点B与点B/的线段呢? 3.线段AD与线段 A/D/有什么关系?线段BC与线段B/C/呢? 4.∠1与∠2有什么关系?∠3与∠4呢?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可以根据折叠过程中的某些元素的重合说明理由,进一步验证上一个活动得到的结论。 轴对称的性质: 1.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2.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三)实战演习 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案例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案例 一、教学设计思路 九年级的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因此,在本课题中,我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采用实验探究──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大量实验事实的观察、分析,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在教师的层层诱导下,归纳总结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的特点。再通过练习,使学生学以致用,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从而完成对金属化学性质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会”。 虽然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见过几个置换反应,但是并不熟悉,运用也不熟练,因此我改变了教材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填写相关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要求,重点要求学生对反应能否进行,反应进行的剧烈程度等情况进行认真观察、比较即可。而将对置换反应特点和规律的总结放在最后,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和运用置换反应。 二、教案 课题金属的化学性质 授课人李梅 学校尚文中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酸、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反应能否发生进行简单的判断。 2、能力目标: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的培养和结果分析的训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能力。能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学生亲自做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②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③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应用。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谷风教育)

九 年 级 科 学 上 册 教 案浙教版

第一章 第1节物质的变化 教学目标:1、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不同 2、学会通过实验来探究物质的变化 重点难点: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的变化 药品器材:硫酸铜、氢氧化钠溶液、鸡蛋清、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滴管 教学过程: 引入:什么是化学变化?什么是物理变化?举例说明。 -物理变化:变化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有形态、状态的改变。 -化学变化: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 结合课本第2页图说明它们分别属于何种变化? 提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一、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来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 举例:硝酸铅和碘化钾反应、绿叶的变化、钢铁的熔化、铁丝的形变、水的电解等。 演示实验:硫酸铜晶体的变化 1、观察形状、颜色 2、晶体的溶解 3、和氢氧化钠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 4、晶体受热分解(写出化学方程式) 5、硫酸铜粉末逐滴加水(写出化学方程式) 提问:实验中,哪些实验有颜色变化?有沉淀产生?有状态的改变? 并总结出硫酸铜晶体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蓝色晶体、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絮状沉淀 小结:根据物质变化中所获得的信息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推测的方法是探索物质变化规律的基本方法。 二、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 1、演示实验:鸡蛋清与硫酸铜的作用 ――利用硫酸铜可以检验蛋白质的存在 2、演示实验:白色硫酸铜粉末加水 ――利用这一性质可以检验水的存在 课堂练习:课本第5页练习1-3题 作业:作业本 反思:在实验除了要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外,更应该要引导学生从原理上理解实验。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学习目标】 1、探索轴对称的基本性质,记清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 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学习难点】运用对称轴的性质来解决问题。 【学习方法】自主探索。 【学习过程】 一、 自主学习 1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 .两个全等的图形一定成轴对称 是轴对称 图形 C .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一定全等 一定不全等 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① 角的两边关于角平分线对称; ② 两点关于连接它的线段的中垂线为对称 ③ 成轴对称的两个三角形的对应点,或对应线段,或对应角也 分别成轴对称. ④ 到直线L 距离相等的点关于L 对称 A . 1个 B . 2个 C . 3个 D . 4个 3.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B .轴对称图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C .成轴对称的两条线段必在对称轴一侧; D .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对应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 二、 合作探究 (1) 在轴对称图形中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 (2) _________________ 对应线段 ________ ,对应角 。 (3) 轴对称图形变换的特征是不改变图形的 改变图形的 _________ 。 【学习重点】弄清楚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 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 B .两个全等的图形一定 D .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 ,只

(4)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其延长线相交,交点 在 。 例1.已知Rt △ ABC 中,斜边AB=2BC ,以直线AC 为对称轴,点 B 的对称点是B ‘, 如图所示,则与线段 BC 相等的线段是 i 与/B 相等的角是 因此,/ B= _______ 例2.如图,牧童在A 处放牛,其家在B 处。A 、B 到河岸的距离分 别为AC BD 且AC=BD 已知A 到河岸CD 的中点的距离为500m (1) 牧童从A 处把牛牵到河边饮水后再回家,试问在何处饮水,所 走的路程最短?在图中作出该处并说出理由。 (2) 最短路程是多少m 三、拓展延伸 与线段AB 相等的线段是 和 河 C D A B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 学情分析: 在本章前面一节课中,学生已经认识了轴对称现象,学习了轴对称的概念,加强了对图形的理解和认识,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和技能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认识轴对称以及轴对称图形的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获得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对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进行探索,主要是通过对轴对称图形的分析,培养学生动手、制作、实验、说理的能力,并且给了学生更多表述的机会。本节课主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并且要学生学会及时对自己的求解过程进行回顾与思考。具体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 探索轴对称的基本性质,掌握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环环相扣的、层层深入的问题设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容易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 教学重点: 1.掌握轴对称的性质。 2.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宗旨,结合本节课内容主要采 取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探究式和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手段和教具准备: 长方形白纸一张,圆规一个,并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复习引入 活动内容: (1)提问: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怎么判断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对折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轴对称:对于两个图形,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这条直线是对称轴(幻灯片给出答案)。 (2)观察动画后回答 1、动画(1)中的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2、动画(2)中的三角形是个什么图形?) 活动目的: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是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而本节课是探索轴对称的性质,实际上是以上两者都具备的性质,因此先对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加强学生的学习目的。 实际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目标得到了明晰,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第二环节探索发现 活动内容: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课前所做的“14”,再结合幻灯片引导学生探索得到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轴对称的基本性质: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数学表达能力,团队合作意识。 实际教学效果:学生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展示、讲解亲自获取的数学知识,而且讲解中小组之间互相补充、互相竞争,气氛热烈,使学生们对轴对称的基本性质认识的更为深刻。 第三环节巩固新知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在初中学习金属的置换反应以及金属的活动顺序、镁等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钠、铝等活泼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对比,掌握越活泼的金属越易与氧气反应的规律。二、教学对象分析 1、在初三阶段学习了一年的化学知识,对金属的活动顺序、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有了初步的了解,懂得通过金属是否能发生置换反应来判断金属的活动顺序。 2、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在“通过实验探究获得关于物质知识”的方面具有一定能力。三、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中的图片、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巩固和加深初中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知识和规律。 2、通过观察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其保存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能力,掌握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 3、通过实验了解活泼金属钠、铝与氧气的反应,归纳出活泼金属易与氧气发生反应的知识,了解金属氧化膜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培养学生习惯用化学的视角去观察身边的物质和发生的事情。 4、掌握在一般情况下,通过对比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条件难易、剧烈程度能反映出金属活动顺序的思维方法。 5、通过实验进一步熟悉和规范药品的取用、酒精灯的使用等基本实验技能。四、教学策略 1、举例身边的金属材料和回顾初三化学知识,引入新课,通过对比镁、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引出“钠与氧气怎样反应”的问题。 2、以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去探索钠的物理性质、钠在空气中存放所出现的问题以及实验钠与空气中的氧气的反应,并分析其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产物;通过铝在空气中加热的现象分析得出金属氧化膜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3、通过四幅金属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图片,结合金属活动顺序表,归纳出金属活动性和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剧烈程度有关。通过图表归纳出钠、铝、铁、铜与氧气反应的有关知识,使知识系统化。

九年级科学备课组工作计划(完整版)

计划编号:YT-FS-3584-47 九年级科学备课组工作计 划(完整版)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Through Scientific Prediction, Weighing The Objective Needs And Subjective Possibilities, The Goal To Be Achieved In A Certain Period In The Future Is Put Forward 深思远虑目营心匠 Think Far And See, Work Hard At Heart

九年级科学备课组工作计划(完整 版) 备注:该计划书文本主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地预测,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所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必要途径。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一、工作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贯彻有关教育理论和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学校实际,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在科学教学中,以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理解科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加强备课组建设,学习其他组的工作经验,发挥优势,改进不足,聚集全组教师的工作力和创造力,努力使备课组在原有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工作要点

1、备课组各成员将加强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信息技术的应用,学习有关课改精神,了解教研信息,更新教学观念,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指导日常的教学工作。 2、确保每两周一次的教研活动且做好记录,在活动中对新课程标准进行再学习,以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的正常有序进行。发挥备课组对本学科的教学质量、教学过程的管理。 3、确保集体电子备课的正常开展。集体电子备课活动做到“目的、进度、内容、重点、难点、基本例题、基本作业”的统一,课件和教案的统一配套,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 4、教师要加强相互听课、评课。听课前认真备课,设计教案,相互切磋。听课后认真评议,就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思想的渗透等进行反思。 5、做足、做好科学实验,体现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动手实验的能力。

七年级数学下册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教案

5.2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1.进一步复习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2.掌握轴对称的性质,会利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问题.(重点,难点) 一、情境导入 观察下图,水面上的图形与映在水里的像有什么关系?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轴对称的性质 【类型一】应用轴对称的性质求角度 如图,一种滑翔伞的形状是左右成轴对称的四边形ABCD,其中∠BAD=150°,∠B=40°,则∠BCD的度数是() A.130°B.150°C.40°D.65° 解析:∵这种滑翔伞的形状是左右成轴对称的四边形ABCD,其中∠BAD=150°,∠B =40°,∴∠D=40°,∴∠BCD=360°-150°-40°-40°=130°.故选A. 方法总结:轴对称其实就是一种全等变换,所以轴对称往往和三角形的内角和等性质综合考查. 【类型二】利用轴对称的性质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cm,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A.4cm2 B.8cm2 C.12cm2 D.16cm2 解析:根据正方形的轴对称性,可得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正方形ABCD面积的一半.∵

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cm ,∴S 阴影=12 ×42=8cm 2.故选B. 方法总结: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根据图形判断出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正方形面积的一半是解题的关键. 【类型三】 折叠问题 如图,将矩形ABCD 沿DE 折叠,使A 点落在BC 上的F 处,若∠EFB =60°,则∠CFD =( ) A .20° B .30° C .40° D .50° 解析:根据图形翻折变换后全等可得△ADE ≌△FDE ,∴∠EAD =∠EFD =90°.∵∠EFB =60°,∴∠CFD =30°.故选B. 方法总结:折叠是一种轴对称变换,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 【类型四】 画一个图形关于已知直线对称的另一个图形 画出△ABC 关于直线l 的对称图形. 解析:分别作出点A 、B 、C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然后连接各点即可. 解:如图所示. 方法总结:我们在画一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图形时,先确定一些特殊的点,然后作这些特殊点的对称点,顺次连接即可得到. 三、板书设计 1.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在轴对称图形或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中,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2.画轴对称图形的步骤: (1)确定对称轴; (2)根据对称轴确定关键点的对称位置; (3)将找到的对称点顺次连接起来. 本节教学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的事物,从而引入对称,逐步将实物抽象成平面图形,通过操作实践发现其共同特征,导入教学新授,达到串连教材的效果,让学生在这教学情景中快乐地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列举实际生活中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金河初中姬银龙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 2、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信息。 3)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与价值观 1)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多媒体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什么是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有什么共同性质? 情景导入: 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的外观很相似,一些不法商贩就会利用这一点,以次充好,贩卖假黄金(实际就是黄铜)。你用什么方法来识别真假金饰品呢?讲授新课: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1、在常温下,镁和铝可以和氧气反应 2Mg + O2 ===== 2MgO 4Al + 3O2===== 2Al2O3

2、在高温时,铁和铜也可以和氧气反应 3Fe + 2O 2 ==== Fe 3O 4 2Cu + O 2 ==== 2CuO 3、金在高温时也不能与氧气反应 结论:镁和铝比较活泼,铁和铜次之,金最不活泼 二、金属与酸反应 〔活动与探究〕 金属与酸反应 思考:你能看出以下反应有何特点? Mg + 2HCl ==== MgCl 2 + H 2 Zn + 2HCl ==== ZnCl 2 + H 2 Fe + 2HCl ==== FeCl 2 + H 2 三、置换反应 定义: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表达式:置换反应 A +BC ==B +AC 反应类型的比较 化合反应 A+B+…… == AB …… 分解反应 AB …… == A+B+…… 置换反应 A+BC == AC+B 四.导学归纳 五反馈练习 课本13页1.4. 高温 高温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现象 金属 无明显现象 铜 Fe + 2HCl ==== FeCl 2 + H 2 有少量气泡产生 铁 Zn + 2HCl ==== ZnCl 2 + H 2 有较多气泡产生, 反应较剧烈 锌 Mg + 2HCl ==== MgCl 2 + H 2 有大量气泡产生生,金属溶解,反应剧烈 镁 (A 组)稀盐酸 (A 组)稀盐酸

21世纪教育网资料上传注意事项

21世纪教育网资料上传注意事项 教育网, 世纪, 注意事项 一、21世纪教育网始终坚持以质量为核心,每份新增资料都由管理员严格把关。请不要随意从网上下载一些东西就上传,以前的旧资料如果没有了利用价值本站也一律不再收录。 二、上传之前一定要搜索是否和本站已有资料相重复。 搜索网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c3470013.html,/search.php?op=adsearch 搜索方法:教案、学案及试卷等文字类资料,请选取资料中前几行的某个句子,然后复制到网站搜索栏中搜索即可。查找重复课件,请把课件标题复制到搜索栏中搜索。 三、带有其他网站标志的资料,为避免版权问题,请一定要先处理再上传。如需帮助,请联系本站主页在线客服。 四、上传工具中各个栏目的选择: 1、资料来源:上传工具默认为别处引用,如果是原创资料,请选择修改。 2、类别及属性: 课件类:既有课件又有word文档或其它音视频的资料,选择课件类。同步上课课件就选“授课课件”;如果标题中有“说课”二字的课件才列入“说课课件”;资料中既包括上课课件又包括说课课件的选“授课课件”;如果是一轮复习的,就选“一轮复习课件”,一般资料标题中含有“一轮”或“总复习”等字样;如果是二轮的,就选“二轮复习课件”,一般资料中出现“某某专题”“专题一”“专题二”,便是说的二轮资料,英语语法复习应当完全归入二轮复习。“三轮课件”一般是在临近高考的时候使用的,因此一般不选此项,除非标题明确提到。 试卷类:首先从试卷标题判断归类。“同步练习/一课一练”是指内容小于一章或一个单元的,比如某一章当中的某一小节、某一单元中的某一课、英语科

某一单元下的如reading、writing等。“单元测试”是指以一章或一个单元为标题的测试,某一模块全册的单份套题也归入此类。凡是标题中含有“月考”或“周考”的试卷全部归入“月考试卷”;凡是标题中含有“期中、期末”的试卷均归入“期中、期末试卷”;如果是几个学校或几市的统一考试归入“地区联考”。标题中含有“一轮、二轮、三轮、学业、竞赛”等字样的归入相应的试卷类。 学案、教案类:与课件的选择大同小异。 素材类:一些有利用价值的音视频资料(视频网站免费转载的本站不再重复收录)、图片资料或其他资料均可归入素材类。 3、运行平台:课件选择PowerPoint;既有课件又有word文档或其它音频视频的资料,选择PowerPoint。Word文档类资料一定要把系统默认的powerpoint 更改为word;既不属PowerPoint又不属word的资料,可归入其他类别。 4、所属学科的选择: 有两个栏目需要注意,一是成套(跨科),再就是社会思品。前者主要是收录各学科打包在一起的成套试卷,方便学生及家长下载。而后者则是浙江省历史与社会和思想政治这两个学科合在一起考试的试卷,请不要把政治学科的资料归入社会思品。 5、试卷栏目的选择: 平时练习或单元测试请上传到所属章节,对于月考期中期末类试卷,我们有专门的月考专区期中专区以及期末专区,所以这类资料不能选择归入某一册的“本册综合”或“模块综合”或“单元综合”;中高考模拟试卷请先进入中考专区或高考专区,然后再选择模拟试卷。 6、资料版本的选择:如果是课件,请上传到所属版本年级章节即可,无需选择版本。如果是各类试卷,就要选择相应的版本;如果自己不清楚的话,就把上传工具中那个“请选择”三个字去掉即可。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探索轴对称的性质》典型例题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典型例题 例1 把下面的图补充完整. (1)如图甲是轴对称图形的一部分,其中l 是对称轴,请把另一部分画出来. (2)如图乙,是轴对称中的一个图形,其中l 是对称轴,请把另一个画出来. 例2 如图所示,填空: (1)线段AB 的对应线段是__________ (2)点C 的对应点是__________ (3)ABC ∠的对应角是_________ (4)连接BE ,则BE 被直线_____m 例3 如图,在ABC ?中,AD AC AB ,=平分BAC ∠,点P 在DA 的延长线上,你能利用轴对称的性质证明PB PC =吗? 例4 作出下列图形的对称轴或者对称图形

图1 图2 例5分析下列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轴对称图形,作出对称轴. (1)线段;(2)角;(3)任意三角形;(4)等腰三角形

参考答案 例1 作法:(1)①过A 、B 两点分别作直线l 的垂线,交l 于E 、F 两点;②截取FB B F EA A E ='=',;③连结D B A C ''、、,就是所求作图形. (2)类似于(1)可以作出(2)来. 说明:我们作图的依据就是轴对称(或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垂直平分它们对应点连成的线段. 例2 分析:依据轴对称或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可以得到 解:分别是(1)AE (2)D (3)AED ∠ (4)垂直平分 例3 分析:轴对称性质可以证明线段相等 解:因为AC AB = DAC BAD ∠=∠ AD AD = 所以BAD ?≌CAD ? 所以AD 垂直平分BC 点P 在DA 的延长线上 所以PA 、PB 关于PD 对称 所以PB PC = 本题的其他解法略 例4 分析:在图1中给出对称轴,可以根据对称轴的性质,对应点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画出另一部分,在图2中,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很容易画出对称轴. 解:如图1′,2′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教案

第五章生活中的轴对称 2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在本章前面一节课中,学生已经认识了轴对称现象,学习了轴对称的概念,加强了对图形的理解和认识,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和技能基础。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认识轴对称以及轴对称图形的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获得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对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进行探索,主要是通过对轴对称图形的分析,培养学生动手、制作、实验、说理的能力,并且给了学生更多表述的机会。本节课主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并且要学生学会及时对自己的求解过程进行回顾与思考。具体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探索轴对称的基本性质,掌握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容易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通过环环相扣的、层层深入的问题设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 教学重点:1.掌握轴对称的性质。 2.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为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宗旨,结合本节课内容主要采取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探究式和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手段和教具准备:长方形白纸一张,圆规一个,并运用了现代多媒体教学平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金属的化学性质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已经学习了《我们周围的空气》和《自然界的水》等知识,而金属在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都被广泛应用,所以本课题的学习可以看作是对前面内容的一种完善。在物质的分类中金属是非常重要的一类;金属制品的使用和保护与其化学性质密切相关;金属单质能转化为各种金属化合物;在金属的化学反应中涉及到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金属氧化物、酸、盐等不同类别的物质,所以本课题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建立物质的分类框架,有利于学生理解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同时对物质的化学性质以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起巩固深化作用。 2.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对本课题的学习学生有如下准备:(1)对人类生存所依赖的空气、水有了初步的了解;(2)对广泛应用于生活生产中的金属有较丰富的经验积累;(3)对物质研究的程序和方法有了一定了解;(4)学习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的方法;(5)在前面的章节中零碎地接触过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知识,例如一些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镁与盐酸的反应,实验室用锌与硫酸反应制取氢气,镁、锌被酸雨腐蚀,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等。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反应。能用金属和酸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金属和酸反应,学习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 2.根据金属和酸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操作中,获得科学方法的体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习化学兴趣 二、教学重点 金属和酸反应 三、教学难点 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试管、试管架、稀盐酸、稀硫酸、镁片、锌片、铁片、铜片 五、教学过程

浙教版初中科学九年级教学计划

2013年第一学期九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一.教学要求: 《科学》课程以学生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 1、热爱自然,对自然界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养成与自然界和睦相处的生活态度。 2、崇尚科学、相信真理,形成用科学知识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意识。 3、能在统一的科学概念的基础上,理解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三大领域内的基本科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并掌握相应的基本技能。 4、能用所学到的科学知识与技能解释重大自然现象,解决生活、生产中有关的问题和个人决策问题,以及反对迷信和抵制伪科学。 教学理念——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以及科学精神四个方面。科学素养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 (1)科学知识与技能(2)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 (3)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4)科学、技术与社会 如下: 1.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科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概括和应用科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在科学教学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 二.教材分析:“科学”是一门在各个领域都广泛涉及到综合课程,知教师很有必要对教科书整体结构因此,识的呈现方式跟过去有了很大变化。. 体系有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处理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使教学内容有所衔接。这个学期的《科学》教学十分重视探究和合作学习,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实践、探究和思考,教科书中每章都安排了探究内容,还有一些研究性学习课题,以提高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九年级上共4章:“探索物质的变化”,“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代谢与平衡”。这4章以“转化和平衡”这一统一的科学概念进行整合。第1、2两章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它们与八年级下教科书中的“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空气与生命“共同构成了化学部分的基础知识体系。 第1章“探索物质的变化”是在八年级下基本掌握了分子和原子的构成、元素与元素符号、化学式、相对分子量的计算、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础上,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来理解物质变化的原理。这一章学习了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即对一类物质中的典型物质进行分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寻找物质的特性,从物质的变化中归纳其性质,从物质的性质推测其用途。这是带有普遍性的科学方法,为下一步学习物质分类打下基础。 第2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通过学习物质的组成来给物质分类。在系统了解各大类物质的性质之后,通过化学反应,就可以使物质发生转化,产生新的、人类所需要的物质。或者通过转化,使对人类有害的物质变成无害或有用的物质,让学生了解新材料的使用对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影响。 第3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现代科学把物质、能量、信息作为三个并列的基本概念,可见能量并不局限于传统的物理学范畴。虽然能量这一章内容比较侧重于机械能、电能、内能、功和功率的计算等,但作为综合性的课程,特别要强调的是能量不局限于物理学范畴,它与生命科学、宇宙和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均有密切的相关性。能量的内容会涉及到力的运动,需“运动和由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