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9-2020年高二历史 第五单元第1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精品教案 选修1

2019-2020年高二历史 第五单元第1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精品教案 选修1

2019-2020年高二历史 第五单元第1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精品教案 选修1
2019-2020年高二历史 第五单元第1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精品教案 选修1

2019-2020年高二历史第五单元第1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精品教

案选修1

学情分析:

从整体上看,文科班学生的素质并不理想:课前预习情况很不乐观;课堂上大部分同学倒是会做笔记,但课后是否会根据笔记复习梳理知识点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部分同学课堂纪律堪忧;学习普遍停留在死记硬背的阶段,不愿意开动脑筋多想多问;作业完成情况也不理想……

历史课程标准: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学习要求:了解中世纪天主教在欧洲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的特权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知道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和“因信称义”、“人人是祭司”、简化教仪等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知道路德教派、加尔文教派、英国国教,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第1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教案

课程目标: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西欧向近代过渡。

难点:宗教异端运动形成的原因和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基督教是当今世界上传播最广,信徒人数最多的宗教。

2.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梵蒂冈,面积仅有0.44平方公里,却是世界天主教的中心。

【讲授新课】

一、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1、基督教的起源与发展

(1)产生:公元1世纪左右,产生于巴勒斯坦一带,为下层人民所接受;

(2)发展:公元4世纪初,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实力大增;公元476年后,在日耳曼封建王权下得到继续发展。

(3)分裂:

①公元11世纪第一次分裂:天主教(罗马为中心,领袖是教皇)和东正教(君士坦丁堡为中心)。

②公元16世纪第二次分裂:天主教、东正教与新教(路德教、加尔文教、英国国教)。

2、天主教神权统治地位的确立(西欧)

(1)原因

①中世纪天主教加强对教会的整顿,与封建王权争夺权势;

②以征服“异教徒”为名,组织了“十字军东征”,进一步扩展了教会势力;

【知识链接】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东征,是在1096年到1291年发生的八次宗教性军事行动的总称,是由西欧基督教(天主教)国家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发动的战争。

由于罗马天主教圣城耶路撒冷落入伊斯兰教徒手中,十字军东征大多数是针对伊斯兰教国家的,主要的目的是从伊斯兰教手中夺回耶路撒冷。实质是为了扩张天主教的势力范围。

东征期间,教会授予每一个战士十字架,组成的军队称为十字军。

③中世纪时,欧洲割据严重,封建王权衰弱,天主教趁虚而入;

【知识链接】中世纪

“中世纪”也称中古,史学上通常指封建时代,即介于古代奴隶社会与近代资本主义之间的时代。主要适用于欧洲。

④生产力水平低,人们认识有限,教义具有麻醉性。

过渡:天主教神权统治在中世纪影响无处不在。请问:天主教神权统治地位具体表现是什么?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后,教师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四个方面加以概括。

(2)表现

①政治上:鼓吹教权高于王权。(11世纪德皇亨利四世“卡诺莎之辱”)

罗马教皇鼓吹教权高于王权,他不仅掌握着教会的最高行政权和司法权,还可以裁决各国俗界的纠纷,任意废止各国的世俗法律,而且还凌驾于王权之上,不断地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力。

②经济上: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有天主教世界全部耕地的1/3,收取什一税、出售赎罪券(指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加以说明)。

【知识链接】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原罪与救赎

原罪:一词来自基督教的传说,它是指人类生而俱来的、洗脱不掉的“罪行”。圣经中讲:人有两种罪--原罪与本罪,原罪是始祖犯罪所遗留的罪性与恶根,本罪是各人今生所犯的罪。

救赎:人类因有原罪和本罪而无法自救,要靠上帝派遣其独生子耶稣基督降世为人做牺牲,成为「赎价」,作了人类偿还上帝的债项,从而拯救了全人类。

【知识链接】罗马教廷对德国疯狂的掠夺

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德国钱币名称),这个数目比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年均收入高出好几倍,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税额的21倍。

③思想文化上:教会实行精神独裁

教会垄断学校教育,宗教神学是学校等主修科目;,学艺术也蒙上浓厚的宗教色彩。

④社会生活:影响无处不在,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

过渡:随着欧洲的封建制度渐趋衰弱,天主教会所宣扬的“原罪”说和“救赎”理论,

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加上教会买卖圣职、出售“赎罪券”、崇拜圣物、教会上层的腐败堕

落等,使得教会与各个民族、国王、贵族以及教会内部上下层之间的矛盾激化,这就导致了

宗教“异端”运动的爆发。

二、宗教“异端”活动

中世纪时,由于天主教会的专断,人们就开始了反封建斗争。当时的反封建斗争主要采

取了宗教“异端”的形式。

1.宗教“异端”

提问:什么叫宗教“异端”?

与天主教会说教不同的宗教思想。在古代中世纪时,是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派别对异己

派别的贬称。

中世纪时,天主教会控制着西欧的精神世界,但是,到中世纪后期,仍然出现了不少同

教会宣扬的思想不同的声音,这些思想被教会称为异端。例如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的《天体

运行论》被斥为“完全不合乎圣经的异端邪说”,遭到查禁。宣传和发展哥白尼“日心说”的

主教的俱乐部

主教的宫邸艳丽奢华,

讨”球艺的问题。他们把教会变成了一个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中世纪后期,西欧出现宗教“异端”活动的原因。根本

原因又是什么?

(1)从经济上看:欧洲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特别是

(2)从阶级上看: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特别是

兴起。

(3)从天主教方面看:最大的封建主、教权高于王权、教会的奢侈腐化、等级森严的教

过渡:宗教“异端”运动起源于12世纪后期法国南部的“异端”运动,高潮是14~15世

纪的英国人威克里夫的“异端”学说;捷克人胡司对教会的批判。

2、主要的宗教“异端”活动

(1)12世纪晚期,法国南部的“异端”运动;

(2)14—15世纪,英国人威克里夫系统阐述“异端”学说;

【合作探究】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4页,归纳出早期“异端”思想的共同点。

(1)现存的封建统治秩序和罗马教会都是魔鬼创造的;

(2)揭露了教会的奢侈腐化;

(3)要求废除烦琐的宗教仪式和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没收教会的财产;

(4)《圣经》是高于教会和教士的最高权威,信徒和上帝之间不需要教会和教士;

(5)教权服从于世俗的权力。

【知识链接】胡司战争

胡司的上述宗教主张得到了捷克农民、市民和下层贵族的普遍支持,但却引起了罗马教皇和德国天主教会的仇恨。1414年康斯坦茨宗教会议诱骗胡司到会,将其逮捕。次年7月以异端罪用火刑处死。胡司之死激起了捷克人民的极大义愤,由此而引发了捷克人民长达15年之久的胡司战争。

过渡:宗教“异端”运动起到了怎样的历史作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

3、影响

(1)挑战了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2)是市民阶层(资产阶级)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和反封建、反教会的反映;

【合作探究】3:阅读P64【学思之窗】,请回答当时,欧洲人民的反封建、反教会斗争都以宗教“异端”的形式出现,为什么?

(1)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教权高于王权;教会的统治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2)在天主教的神权统治下,人们的思想和行动都受到天主教的严格控制,普通民众都具有浓厚的宗教信仰,要将民众发动起来,就要为这一斗争披上神圣的宗教外衣。

(3)资本主义不发达,资产阶级力量较弱,不得不借助宗教外衣。

三、向近代过渡的西欧

设问:14~16世纪的西欧生产方式有哪些进步?阶级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有何影响?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什么新思想?有何影响?

1.西欧资本主义萌芽

14~16世纪生产力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城市以及西欧其他的一些城市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货币需求的增加,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伴随着西欧各国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新的经济基础产生后,作为旧上层建筑的天主教会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如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是堕落行为,严重阻碍了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资产阶级和国家君主的反教会斗争

(1)14、15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开始兴起,他们反对教会和封建地主的特权地位,强烈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2)封建地主阶级内部产生的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与新兴的资产阶级一起,不满教会的盘剥,希望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结束分裂割据的局面,参与海外竞争。

(3)一些国家的君主也想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在这种情况下,独立于世俗政权之外的天主教会就成为中央集权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把教会置于王权控制之下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天主教会对西欧的控制受到挑战。

3.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引导学生回顾高一必修3的内容

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出现。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进行揭露和批判,宣传个人的自由、平等和欲望,提倡竞争进取精神与科学求知的理念,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与观念更新,开始对天主教会的统治形成强大冲击。

【本课小结】宗教改革发生的原因和实质

(1)必要性(根本原因):天主教的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经济、思想、生活)。

16世纪的天主教是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罗马天主教会是维护西欧封建制度的中心;它给封建制度绕上了神圣的灵光;教阶制度具体体现了封建的等级制度;教会本身就是最大的封建主。要促进社会的进步,就要推翻封建制度,而天主教会又是封建势力的代表和维护封建制度的重要力量。

(2)可能性:

①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②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共同要求反教会,进行反封建斗争。

③政治因素:民族观念的形成和民族国家的崛起,要求摆脱天主教会控制。

④思想文化因素:异端思想、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推动宗教改革。

⑤直接因素:在思想文化和经济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教会贪婪腐败,其掠夺最终引发改革运动。

布置作业:完成学案作业

板书设计:

一、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1、基督教的起源与发展

(1)产生:

(2)发展:

(3)分裂:

2、天主教神权统治地位的确立(西欧)

(1)原因:

(2)表现:

①政治上:

②经济上:

③思想文化上:

④社会生活:

二、宗教“异端”活动

1.宗教“异端”

2、主要的宗教“异端”活动

3、影响

三、向近代过渡的西欧

1.西欧资本主义萌芽

2.资产阶级和国家君主的反教会斗争

3.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本课小结】宗教改革发生的原因和实质

(1)必要性(根本原因):

(2)可能性:

教学反思:“天主教会的改革”一目讲的是罗马天主教会面临宗教改革的冲击被迫采取的改革,可以放到宗教改革的影响中讲述。

第1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学案

一、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1、基督教的起源与发展

产生:公元1世纪左右,产生于巴勒斯坦一带,为下层人民所接受;

发展:公元4世纪初,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实力大增;

分裂:

A公元11世纪第一次分裂:天主教(罗马为中心)和东正教(君士坦丁堡为中心)。

B公元16世纪第二次分裂:天主教、东正教与新教(路德教、加尔文教、英国国教)。

2、天主教神权统治地位的确立(西欧)

(1)原因

A整顿教会;

B与封建王权争夺权势,以征服“异教徒”为名,组织了“十字军东征”,进一步扩展了教会势力;

C中世纪时,欧洲割据严重,封建王权衰弱,天主教趁虚而入;

D生产力水平低,人们认识有限,教义具有麻醉性。

(2)表现

政治上:权力至高无上,教权高于王权。(1075年德皇亨利四世“卡诺莎晋见”)

经济上: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有天主教世界全部耕地的1/3,收取什一税、出售赎罪券。

思想文化上:教会垄断学校教育,文学艺术也蒙上浓厚的宗教色彩。

社会生活:影响无处不在,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

二、宗教“异端”活动

1、宗教“异端”

所谓宗教“异端”是指:用与教会说教不同的“异端”宗教思想来发动民众。

2、主要的宗教“异端”活动

A12世纪晚期,法国南部的“异端”运动;

B14—15世纪,英国人威克里夫的“异端”学说;

C14—15世纪,捷克人胡司对教会的批评;

3、影响

A挑战了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B是市民阶层(资产阶级)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和反封建、反教会的反映;

C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到来。

三、向近代过渡的西欧

【课堂小结】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必要性(根本原因):天主教的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经济、思想、生活)。

可能性:

A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B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共同要求反教会,进行反封建斗争。

C政治因素: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民族观念的崛起,要求摆脱天主教会控制。

D思想文化因素:异端思想、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推动宗教改革。

E直接因素:教会贪婪腐败,其掠夺最终引发宗教改革运动。

1.为拓展势力并与封建王权争夺权力,天主教会组织进行了近两个世纪的。2.11世纪,罗马教皇确立了对西欧的统治。

3.中世纪时,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派别称异己派别为。

4.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势力占据了支配地位,其原因是

①中世纪,天主教加强对教会的整顿②天主教不断拓展势力,与封建王权争夺势力

③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④天主教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及社会生

活方面形成了大一统神权统治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5.著名的“卡诺莎之辱”集中说明当时

①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②宗教改革运动引起了欧洲的封建国王反对教会统治的斗争

③封建王权与超越王权的教会争权夺利④德国并没有实现高度的中央集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6.下列情况,中世纪的欧洲人民不可能经历的是

A.出生时由牧师实行洗礼 B.在学校中学习哥白尼的日心说

C.到教堂举行结婚仪式,由神职人员主持 D.每周都到教堂参加宗教仪式

7.13世纪30年代以后,宗教裁判所在欧洲逐步推广,这从本质上说明

A.天主教地位更加巩固 B.当牧师成为人们理想职业

C.天主教会更加残暴 D.天主教会走向衰弱

8.下列对西欧资产阶级解放斗争最初阶段带有宗教色彩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是A.天主教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政治影响比较大

B.“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C.宗教改革是西欧反封建斗争的主要形式,是解放人们思想的唯一途径

D.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反封建斗争需要采取宗教“异端”的形式

9.14~16世纪,欧洲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受到挑战,主要来自于

①资产阶级②新贵族③封建君主④内部的分裂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基督教会主张以神为中心,认为上帝是人和宇宙的造物主,全知全能,至高无上;而人生来有罪,卑微渺小,无足轻重,只有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神和教会,才能求得来世“天国”永生,享受自由和幸福……与此相反,人文主义者主张以人为中心,他们颂扬人性的高贵,提高人的权威,赞扬人的价值和尊严。人文主义者但丁说,就人所完成的业绩而言,人的高贵超过了天神。莎士比亚说,人具有高贵的理性,人具有伟大的力量,人的行为像天使,人的智慧像天神。

材料二基督教会要人们追求虚无缥缈的来世自由和幸福,而在现实世界上则实行禁欲主义……而人文主义者则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现世的自由和幸福,人是现世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人应当追求知识,探索自然,欣赏艺术,享受友谊和欢乐。他们认为人所追求的东西是出于“天赋人性”。他们把发财和享乐的渴望视为美德善行,甚至说这是上帝眷顾其子民的标志。人文主义者薄伽丘和瓦拉等人认为现世的纵情享乐就是幸福,拉伯雷认为追求财富和个性自由就是幸福。

——上述材料均引自朱寰主编的《世界中古史》请回答: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评述基督教会和人文主义者的观点,并说明其对立的背景和性质。

11.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后,资产阶级在思想上的反封建斗争表现在哪些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参考答案:

1.十字军东征 2.大一统神权 3.异端 4.D 5.D 6.B 7.D 8.C 9.A

10.评述观点:基督教会主张以神为中心,宣扬神的权威,其实质是通过宣扬人对神的从属关系,继续维护封建依附关系;基督教会要人们追求所谓来世的自由和幸福,而在现实世界中实行禁欲主义,其实质是要人们忍受现世被压迫被剥削的苦难,从而维护封建剥削和压迫制度。人文主义者主张以人为中心,颂扬人性的高贵,提高人的权威,其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制度下人对人的从属关系,斩断形形色色的封建束缚,使资产阶级能够自由地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人文主义者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现世的自由与幸福,其实质是追求现世的政治、经济地位,建立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背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正在成长中的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的束缚。性质: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之间的斗争。

11.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后,资产阶级在思想上的反封建斗争表现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两种形式上。关系:①都是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发生的;②斗争矛头指向了天

主教会,因为天主教会是西欧中世纪以来封建专制的精神支柱;③从使用的“武器”来说,都是以“旧”反旧,即文艺复兴以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为武器,而宗教改革也是以对上帝、耶稣的信仰为前提,这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力量的不足与软弱;④从结果来说,都促成了社会进步,打击了天主教会、封建势力,都是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高二历史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练习题(含答案)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 【考点阐讲】 1.基督教的产生及其演变 基督教于公元1世纪产生于散居小亚细亚的犹太下层人民中间,不久便迅速传播到整个罗马帝国,后来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并不是罗马帝国境内某一单个民族居住地的产物,而是整个罗马社会的产物,基督教"在其产生时也是被压迫者的运动:它最初是奴隶和被释放的奴隶、穷人和无权者、被罗马征服或驱散的人们的宗教"。基督教最早出现于犹太下层人民中间是有其历史根源的。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灭亡了犹太王国,把大批犹太居民掳往巴比伦,这就是所谓"巴比伦之囚"。从此犹太国不复存在。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国灭亡后,犹太人又沦入塞琉古的统治之下,此后在塞琉古与埃及争雄的连年战争中,犹太人民备受劫难。公元前167年起,犹太人曾掀起斗争。公元前141年,犹太曾一度赢得独立。公元63年,犹太又被罗马所征服。在罗马统治下,犹太人于公元66年、132年一再发动大起义,遭到残酷镇压。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中叶,犹太下层居民中流行一种宣扬"救世主"将来临的秘密教派。基督教的最早文献《约翰启示录》(公元68年左右)只提到小亚细亚7个城市的宗教公社,据此可知基督教可能首先在散居小亚细亚的犹太人中形成。基督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还有其思想来源。其一为犹太教。早期基督教“救世主”观念和一神思想显然来自犹太教,同时犹太教的《圣经》为基督教徒所接受而被称为《旧约》,以别于《新约》。除犹太教外,基督教还吸收了在埃及、叙利亚、小亚细亚和伊朗等东方地区广为流传的宗教思想,主要是一神教的观念(如波斯把太阳神米米特拉奉为最高的神)和神为了拯救众生死而复活、赎罪献祭的思想(如埃及对奥西里斯的信仰)。希腊、罗马的哲学,特别是亚历山大里亚学派斐罗的学说、斯多葛派哲学、着尼克派的伦理学,对基督教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2.基督教的合法化与教派斗争 由于基督教的势力日增,而且教徒拒服军役,拒不崇拜罗马的神,所以3世纪时基督教仍被帝国当局视为威胁而加以迫害。306年君士坦丁成为罗马皇帝后,面对基督教拥有很大力量的现实,于公元313年颁布了米兰敕令,允许基督教与其他宗教并存,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基督教在4世纪已经同帝国政权相结合,为统治阶级所利用。基督教合法化后,其教义与教会组织均有进一步的发展。从3世纪开始,一些代表基督教统治集团的神学家对早期基督教加以改造,代表有奥利金(约185~254年)和奥古

2018学年高中历史习题 选修一 第六单元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单元综合测评6 含答案

单元综合测评(六) (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穆罕默德·阿里的“鸿门宴”: 1811年3月1日,穆罕默德·阿里以庆祝其子出征为名,邀请马木路克众头目出席在撒拉丁堡举行的庆祝仪式和宴会。仪式过程中,阿里一声令下,预先埋伏的武士们一举将马木路克头目及其侍从四百七十多人杀戮殆尽,据说仅一人逃脱。接着,又在全国搜捕并处死了几千名马木路克骨干分子。从此,统治埃及几百年的马木路克从埃及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材料二英国宁愿在通往印度的路上与土耳其打交道,绝不同一个积极有为的阿拉伯君主发生关系。 ——英国外交大臣麦斯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穆罕默德·阿里为什么要对马木路克势力一网打尽?说明阿里的这一行动所引起的影响。(8分) (2)材料二体现了英国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持怎样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7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提供的情景,结合有关马木路克的知识归纳概括。第(2)问,首先根据材料提取英国对阿里改革的态度,然后结合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内容和影响方面的知识归纳主要原因。 【答案】(1)原因:马木路克势力内部派系林立,导致政局动荡,成为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绊脚石”,并给列强以可乘之机。影响:加强中央集权,为改革扫除了障碍。 (2)态度:英国采取排斥态度。原因:没有触动封建政治体制;残暴的统治和连年的对外战争,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等。 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阿里改革是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做出的回应,试图通过各方面的改革,使埃及跨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改革没有获得成功的原因是,现代化结构的变革具有明显的互动性,一个国家全面性的结构变革,会产生一种威力巨大的整体效应。……他不懂得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变革,任何局部的变革从长远

新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

新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 一、宏观背景: 1. 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 由于从20世纪90年代起,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其他生产要素贡献率的总和。 因此人们把21世纪称为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 一词将不再单纯是指没有文化知识的人,而是指不能继续学习,不能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的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也把知识经济称为“学习经济”。 2. 国际竞争空前激烈 信息技术发达国家的信息霸权在经济、军事以及文化方面对其他国家的控制、渗透、都使和平与发展不断面临新的不确定性。 那么当前的国际竞争则主要体现在综合国力方面,而且这种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 3.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 这种困境主要是指人类目前面临的诸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的短缺、人口迅速膨胀等威胁着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1980年联合国大会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21世纪,除了必须对人类既往的所作所为进行客观的评价之外,我们还必须妥善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

问题。 二、国内背景素质教育 “一个挂在天边的月亮”,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 展纲要》、1993《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8《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2001由此展开了素质教育的 漫天飞,经验总结立马有,就不知实践怎么走”、素质教育讲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做得扎扎实实。 2005,6原教育部长何东昌《关于基础教育中广泛存在应试教育倾向及有关建议的报告》将应试教育的批判再度推向一个高峰。 关注人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起点和终端,是教育的本体,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教育观念的问题。这与“应试教育”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观念“应试教育”把“考试”作为选拔和鉴别人才的唯一方式,它决定了教学的目的、方式、手段以及管理和评价的导向。一切以考试为中心、以升学为目的。这成了许多地方当前发展教育的目标和宗旨。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支配下,升学率成为一所学校办学优劣的唯一评价标准。新课程环境从教师与学生的

欧洲宗教改革

欧洲宗教改革 课标要求: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学习目标: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加尔文、英国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宗教改革的实质和历史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到欧洲发生宗教改革的必要性,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学习导航: 一、中世纪天主教会的地位(天主教在中世纪欧洲占有支配地位,是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一)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 公元1世纪产生,4 世纪初定为罗马帝国国教,11世纪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即东正教和天主教,12世纪,天主教会权威发展到鼎盛时期。 (二)特殊地位 1.经济,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有各国土地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 2.政治,天主教会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由于当时各国王权软弱,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封建统治巨大的国际中心。(卡诺莎之辱:德皇亨利四世在同罗马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1075年1月,年仅26岁的亨利四世带着他的妻子和孩子,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站在满地白雪的卡诺莎城堡的院子里。根据惯例,年轻的德皇赤足披毡站在寒冷的雪地里苦苦恳请教皇接见,并原谅他这个认了罪的人。而格里高利七世这位出身低微的手工匠的儿子,硬是让高贵的德皇在室外整整等了三天,直到使其受尽了精神上的侮辱后才出来恩赐给这位忏悔者一个赦罪的吻,史称“卡诺莎觐见”,又称“卡诺莎之辱”。) 3.社会生活、思想,天主教会控制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实施严密的精神独裁,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 二、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1.直接原因:在思想文化和经济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教会贪婪腐败 2.政治因素:民族意识的增长和专制君主的兴起,要求打破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 3.经济根源:教会的经济特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反对 4.思想因素:早期基督教思想和文艺复兴运动所宣传的人本主义思想,为人们挑战天主教权威提供了思想资源

高二历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第1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教材自学导引与解读 一、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1.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 ⑴起源:大约1世纪左右,在①与②一带产生,是下层人民反抗压迫的宗教团体。 ⑵发展 A.4世纪初期,演变为③的国教。 B.476年,在④封建王权下得以继续发展。 C.11世纪,分裂为以⑤为中心的东正教和以⑥为中心的天主教。2.天主教神权统治的确立 ⑴原因 A.天主教会通过整顿教会,与⑦争夺权力,组织“⑧”,势力不断扩展。 B.中世纪的欧洲,⑨严重,⑩衰弱。 ⑵表现 A.经济上:教会拥有天主教世界全部耕地的三分之一,还通过兜售“?”等方式搜括钱财。 B.政治上:?高于王权,典型例证是“?”。 C.思想文化领域:教会垄断了?,掌握了《圣经》?,文学艺术作品也蒙上浓厚的?。 D.社会生活方面: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人们深受?束缚。 【拓展点拨】天主教会在欧洲占据支配地位,对西欧实行大一统的神权统治。经济上,天主教会是最大的封建地产所有者;政治上,教权高于世俗王权,至高无上;思想文化方面,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广大人民深受教会束缚。 【自我校对】①小亚细亚;②巴勒斯坦;③罗马帝国;④日耳曼;⑤君士坦丁堡;⑥罗马; ⑦封建王权;⑧十字军东征;⑨封建割据;⑩王权;?赎罪券;?教权;?卡诺莎之辱;?学校教育;?解释权;?宗教色彩;?教会; 二、宗教“异端” 1.含义;古代中世纪时,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派别对①的贬称。 2.性质:用与教会说教不同的“②”宗教思想发动民众的③。3.表现 ⑴12世纪后期,法国南部爆发了“异端”运动,要求④。 ⑵14~15世纪时,欧洲“异端”运动高涨 A.英国人⑤系统阐述了“异端”学说。 B.捷克人⑥对教会进行强烈批评。 4.影响 ⑴对天主教会的⑦提出有力挑战。 ⑵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⑧、发展⑨经济的要求和⑩的愿望。 ⑶对16世纪欧洲的?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拓展点拨】中世纪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以“异端”形式出现的原因:天主教会是欧洲最大

岳麓版历史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全册知识结构

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全册知识结构 课标要求 1.梭伦改革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2.商鞅变法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4.王安石变法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5.欧洲的宗教改革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8.明治维新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9.戊戌变法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高二历史选修1: 第六单元《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练习题(含答案)

第六单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考点阐讲】 1.19世纪40年代后期,阿里以发展经济为核心的全面改革失败原因分析 1)、内因(局限性)封建王朝的封建的专制性和扩张性。 民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这就动摇着阿里政权的根基。同时抑制了缓慢成长的埃及资本主义因素 30年,可分两阶段, 1811~1831年)为前20年,阿里打着素丹的旗号对外扩张,以维护帝国统一为名,打击分离势力、实行对叛逆者讨伐的扩张手法。先后出兵阿拉伯半岛、苏丹、希腊。 1831~1841年)为后10年,阿里在羽翼丰满后,走上了直接与素丹正面交战,摆脱素丹控制追求独立自主的路子。通过扩张埃及成为事实上的独立主权国,且成为地跨西亚、北非的大帝国。但长时间的对外扩张也给帝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2)、外因列强的插手和干涉。 持腐朽的奥斯曼土耳其,也不愿埃及在中东地区称霸,以避免成为他们拓展殖民地的障碍 2.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意义 1)、政治上结束了埃及长期动乱、分裂、割据局面,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 2)、经济上推进了近代化进程,提高了生产力,发展了农业、商业,建立了近代工厂,使长期停滞的埃及社会焕发了生机活力,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这些都为埃及的经济独立、制止西方资本的大规模渗透奠定了较坚实的基础,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步。 3)、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壮大了国力,使之成为维护独立主权的坚强后盾。使埃及实际上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 4)、文化上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促进了文化繁荣。 【经典例题】 【例题1】杨灏城在其所著《埃及近代史》中介绍,100多年来,国内外史学家对穆罕默德·阿里的评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认为他是“现代埃及的奠基者”,有的认为他是“异族统治的代表”,是一个“十足的暴君”。……综观穆罕默德·阿里的一生,应该说他是埃及近代史上一位杰出人物,他比其前辈确乎提供了不少新的东西,建立了许多功勋。 回答: 概述上述材料包含的基本观点。你同意其中哪一种?试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题解】(1)观点:穆罕默德·阿里是埃及近代史上一位杰出人物,他是“现代埃及的奠基者”;穆罕默德·阿里是“异族统治的代表”,是一个“十足的暴君”。(2)同意前者。穆罕默德·阿里在埃及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向法国等西方国家学习,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和军事方面进行改革,他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奠定了近代埃及民族国家的基础,为埃及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客观了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现代化的进程。

(完整版)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背景

中国市场经济的改革进程与前景 一、中国进行市场经济改革的背景与条件 1历史背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作出实行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主要有两方面的历史背景。一方面,从我国自身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邓小平同志曾经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另一方面,从外部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2思想前提:真理标准大讨论1978年,署名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炮轰“两个凡是”。在众多高层领导关注下,这篇文章随后席卷全国,点燃了一场真理标准大论战,为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正式拉开序幕,也为随后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成功突围掘开了第一个思想豁口。 3改革开放的重要推动力: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第一,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第二,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口号,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富有远见地提出了对党和国家各个方面的工作进行改革的任务。第三,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它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它在拨乱反正,提出改革任务,推动农村改革方面起了伟大的历史作用。 4改革开放的进一推动力:邓小平南方谈话 1992年月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先后赴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视察,沿途发表了重要谈话。在这次谈话中,邓小平提出了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的判断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有利时机,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发展经济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进一步阐明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阐述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本原则,这对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介绍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介绍 宗教改革是指基督宗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以下是为你整理的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希望能帮到你。 欧洲宗教改革最早发生在德国,当时的德国还没有真正建设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各个势力派别镇守一方,各自为政。在这种情况下,德国皇帝只能寻求教会的帮助,企图依靠教会的力量来维护自己对于国家的统治。教会趁机剥夺了皇帝的统治权,让皇帝成为了教会的傀儡。宗教改革的背景就是以此作为导火索展开的。 在十六世纪的德国,国家领土四分五裂,中央缺乏健全有效的管理方式,德国王室并没有实际拥有统治权。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在历史客观要求的背景之下需要德国统一中央集权来进行社会形态的变革。此外,在封建割据的状况之下国内经济涣散,德国民众生活困苦,而在思想上还要受制于教会的统治。从这一点上来说,宗教改革的背景就是由德国的内忧和教会的外患这两方面构成。 在宗教改革的背景之下,马丁・路德勇敢的站了出来,领导民众认清教会的腐败和教皇的贪婪,借助德国民众对于现状的愤怒来推动宗教改革的进行。德国各地教民纷纷走上街头,揭露神职人员和教会的虚伪,呼吁对教会进行改革,要求政治民主,主张个人的政治权利和宗教权利。在此背景之下,罗马教会得以彻底整治,并在

原始基督教义的指引下成立了新的派别,将神从统治的神坛上拉下来,恢复了民众的独立地位,激发了民众的民族意识。 宗教改革的原因宗教改革是欧洲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改革,宗教改革原因很多,当时天主教会的统治异常地黑暗。而且当时欧洲的政治、生产、文化有了长足地发展,当时天主教会独裁的统治和精神控制已经阻碍了各方势力的发展。 由于新势力的发展,人们渐渐地反对神学的束缚,而且印刷业的出现,人们发现很多教义是被天主教故意曲解。宗教改革原因还包括天主教会的腐败和奢靡,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甚至在德国境内兜售赎罪卷。国家的大权掌握在教会的手中,无论谁犯了错即使是王室都要接受教会的严厉惩罚。很多贵族和新兴势力的民族自尊心开始发酵,希望统一德意志,而天主教落后的对人们的思想控制也使得更多的人加入“异类”这个群体。 宗教改革原因最为直接的就是天主教那腐败的行径。天主教会当时腐败至极,各种丑闻多不胜数,由于教会的极高地位,大多数的神职人员根本不是因为道德而加入教会,只是因为金钱。甚至为了金钱做出许多败坏道德的事情,而且对王室的人同样给予残酷的刑罚。教皇曾经惩罚一个尊贵的贵族在雪地里面跪了整整三天。它的落后的教义和政策阻碍了新兴势力的经济利益,阻碍了国内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开始希望摆脱它的强权,追求自由民主,打破天主教的垄断独裁地位,而获得自由平等的权力。 宗教改革的影响在欧洲的15世纪,相当于中国的明朝,在教皇

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3.9欧洲的宗教改革

欧洲的宗教改革 课标要求: 本学习专题共有3个方面的学习内容: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分析使学生对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有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教师讲述,学生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宗教改革背景的学习和对宗教改革必要性的分析、掌握,学生可以认识到思想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意义,认识到思想文化发展的特殊规律,培养起学习、吸收先进文化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德国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瑞士日内瓦加尔文宗教改革英国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教学难点:宗教改革的影响。 导入新课:必修三中已学过宗教改革,复习旧知识提问: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导入新课。

为什么西欧早期的反封建斗争采取了宗教“异端”的形式? (1)是由天主教大一统的神权统治格局决定的。在当时,天主教神权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也是支配着各国封建政治的重要权力,还是垄断了整个思想文化与教育的意识形态。人们思想和行动都受到天主教会的严格控制,新兴资产阶级还找不到更为先进的思想武器来批判封建主义同时,为了将具有浓厚宗教信仰的民众发动起来,也需要为这一斗争披上神圣的宗教外衣。 (2)当时欧洲资本主义还不很发达,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在反封建斗争中,他们不得不借用宗教的力量,无力通过大规模的革命手段实现自己的愿望

(3)是由新教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加尔文教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主张建立民主的教会,这些思想和资产阶级早期的反封建思想相吻合,因而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相同:都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不同之处是: (1)路德的神学关怀中人是出发点和目的,而加尔文的神学思想上帝是一切的出发点和目的 (2)路德宣称教徒“因信称义”,十分强调在精神领域里个人信仰在获救中的决定性作用,而加尔文也宣称“先定说”,认为上帝预先的拣选才真正是决定一切的基础。 (3)路德使人的精神被赋予了神圣性。加尔文则使得现实的经济活动也获得了神圣性(4)加尔文的主张更为激进,其更激进之处表现在建立民主教会和严厉排斥异己,以及主张国家的民主化与共和化上。加尔文的主张更适应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影响到欧洲的大部分地区,特别对法国和英国的历史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高二历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人教版选修)

第1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一、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 观 识记理解运用 天主教的神权统治基督教及其分裂; 天主教在社会各方 面的地位 天主教占据支 配地位的原因 探究宗教的作 用 分析图片,从 图片中发现有 效信息 16世纪的天主 教阻碍了社会 的进步 宗教异端法国“异端”运 动、威克里夫和胡 司的思想主张宗教异端的概 念和形成原因 情境再现、概 括知识 宗教裁判所摧 残了进步势力 向近代过渡的西欧资本主义萌芽、西 欧民族国家发展、 文艺复兴冲击了教 会 资本主义萌芽 的产生促进了 西欧社会意识 形态的变化 要变革旧的意 识形态以适应 新的经济基础 的要求 问题探究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重点 西欧向近代过渡。难点

宗教异端运动形成的原因和作用。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16世纪西欧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宗教改革前天主教的神权统治;“异端”运动;西欧向近代过渡。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大一统的神权统治占绝对支配地位,但到宗教改革以前,天主教的神权统治已成为中世纪欧洲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巨大障碍,各地宗教“异端”运动不断,天主教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场旨在摆脱罗马教皇统治的宗教改革运动在西欧兴起。由于本课内容偏重理论分析,学生掌握起来难度较大,学习对一些难点问题要适当补充一些材料,增加一些感性认识;要把课本中的几个重要概念给学生解释清楚。 第一目“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本目以时间的发展顺序,分别叙述了基督教的起源、发展和分裂;天主教势力的扩大,到13世纪初占据了西欧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生活方面的支配地位。 (1)基督教的发展。 天主教与东正教、新教是基督教的三大派别;而基督教又是与佛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基督教的发展过程比较复杂,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其发展的大致脉络,学生只要了解了课本内容就可,不要补充过多的课外材料。可以理出这样一条基本的线索:公元1世纪产生;4世纪初期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11世纪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正教和天主教;13世纪初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 (2)中世纪天主教神权统治地位的确立。 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讲课时要给学生分析透彻。课本主要介绍了天主教进入全盛的原因和表现。主要原因有:中世纪天主教加强对教会的整顿,和封建王权争夺势力,组织“十字军东征”,加之欧洲封建王权衰落,使欧洲的天主教会占据了支配地位。主要表现在: 经济方面,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各国土地的1/3,甚至更多。教会通过地产的收入、向民众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搜刮钱财。 政治方面,一方面天主教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罗马教皇高高在上,下面有红衣主教、大主教、主教、神父等。另一方面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教会不断地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力。建议教学时通过课本提供的“卡诺莎晋见”等图片和文字来说明,各国的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这样一个现实问题。教皇不仅掌握着教会的最高行政权和司法权,还可以裁决各国俗界的纠纷,任意废止各国的世俗法律,甚至决定各国皇帝和国王的废立。

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及意义复习过程

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及意义 摘要:马克思就认为彼得一世改革“为结束俄国百年来的落后状况,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更为形象地给彼得一世改革以高度评价,说它“让俄罗斯腾空而起”。【1】彼得大帝的统治开启了俄国历史的一个新时代。对这个时代有多种称呼,可以基于这个国家及其统治者的新的称呼而称之为帝国时代。这个时代持续了约两个世纪,在1917年突然结束。18世纪初期的彼得一世改革是当时俄国社会提出的要求。也是俄国历史本身发展的必然产物。众所周知,彼得一世即位以前,俄国无论在政治、经济或文化教育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西欧一些国家。彼得一世改革大大增强了俄国的军事实力,彼得一世改革刷新了俄国政治、削弱了贵族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管理效能。另外,彼得一世改革推动了俄国逐渐向近代化国家的道路上迈进,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本文阐释了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以及改革对俄国、世界的影响,对此次改革有个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彼得一世背景意义 一、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俄国1649年法典反映了封建农奴制社会进一步的发展。这表现在服役封地和世袭领地趋于合流,形成了统一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各种隶属关系不同的农民(国有农民、宫廷农民、私有主农民)和其他压在社会最低层的劳动人民都成为封建主剥削的对象,农奴和奴仆互相接近而融合为一体;沙皇的专制权力,进一步加强,等级代表君主制正在向绝对君主制过渡。 【2】17世纪末,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水平都远远落后于欧洲其他国家。17 世纪初的混乱年代将俄罗斯推向了毁灭的边缘,留下了一系列严重的经济和外交问题。国家经济落后,发展缓慢。广漠的地域、严酷的气候以及不便的交通条件严重地阻碍了农业的发展和商业的交往。由于统治阶级上层的内讧和战乱频仍,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农民因饥荒、破产和贫困而四处逃亡,出现了大量土地荒芜的现象。直至17世纪末,农业生产仍未得到完全恢复,农民的耕地仍比过去减少20—25%。为了确保足够的劳动力,地主、贵族则采用超经济强制手段,推行最原始的封建剥削方法,即野蛮的摇役制,把农民强制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因而丧失了人身自由,沦为农奴。在这种封建农奴制的残酷压迫下,广大农民过着极其悲惨的生活。 17世纪俄国虽然出现了工场手工业,但还很微弱,大量使用农奴劳动,商品经济还处在自然经济的从属地位,主要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后来,虽然出现了某些资本主义的微弱因素,却一直受到还在发展着的农奴制的严重压抑。 与封建农奴制生产关系相联系的俄国政治机构也存在着诸多弊端。17世纪的衙门制度,反映了俄罗斯统一国家中央政权机关仍不健全:行政、财政、司法的权限不分;分工不明确;财政制度紊乱;缺乏统一的监督;机构过于庞大。到17世纪末,衙门制度的流弊已非常严重。办事效率极低,因循拖延之风泛滥,贪赃枉法、行贿受贿事件层出不穷。 俄国军事制度也存在着不少弊端。旧时的贵族军队,因平时经营地产、临打仗时行动迟缓,纪律松弛,已渐渐失去它的军事意义。新成立的射击军,因主要由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他们不仅当兵,平时还从事手工业和买卖,加上训练和装备都很落后,作战能力很低,也不能适应国家对内政策和对外战争的需要。 俄国的文化教育也十分落后,宗教思想在一切思想文化领域占绝对统治地位。居民中识字的人很少,社会上出现的书籍都是手抄本,错误连篇,价钱昂贵,行销的也都是一些宣扬宗教的作品。民间盛行信奉鬼神,迷信妖术,普遍保留着极其愚昧落后的风俗。虽然开办了一些学校,但都是宗教性的,教会对非宗教的知识传播采取敌视态度。据统计,到17世纪下半期,象在莫斯科这样的大城市,居民中识字的人数也仅占总人数的23.6。甚至还有一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81492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今年年初锦涛同志在《求是》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对改革开放历史背景做了深入的阐述。锦涛同志是这么说的,说我们党在上世纪70年代末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背景。一个方面,从我国自身的情况来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这是讲国内的背景。 另一方面锦涛同志指出,从外部环境来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这是从国外、国际的背景来讲的。 那么锦涛同志这一段论述为我们分析改革开放的背景提供了一个基本的依据,我们就按照这样一个分析从两个方面来讲改革开放背景。先看国内背景,大家都知道,我国是在1956年完成了三大改造,然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那么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初,对于照办照抄苏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所形成的这样一种体制上所存在的弊端就已经有所认识。当然苏联模式,苏联经验对于建国初期我国的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弊端也很明显,实际上在56年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认识到这种弊端。所以呢,特别是苏共二十大以后,在苏联模式的弊端有所暴露以后,我们的党就提出要以苏联为鉴戒,独立的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了这样一个任务,并且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也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但遗憾的是呢,从1957年以后,我们的探索出现了偏差,走上了一条曲折的道路。这个1957年左的错误是从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开始,那么在1957年进行全党的整风,这是党的八大作出的一个决策。当时采取的是开门整风的办法,很多党外的人士给我们提了很多的意见,有一些是尖锐性的意见。由于对这样一些右派进攻的形势做了过于严重的估计,结果在反击右派的时候出现了严重的扩大化。反右派斗争结束的时候,全国戴上右派分子帽子的人数高达55万多人。后来经过平反,没有摘帽子的人,右派分子只有3000多人,严重的扩大化,这是政治上的左。 到了1958年,政治上的左进一步发展为经济上的左,那么这个经济上的左呢就是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两个运动给我国经济建设造成了重大的损失,特别是三年大跃进,后来有一个估计,直接的经济损失高达1200亿,高达1200亿。大跃进以后我们又用五年的时间进行经济调整,三年大跃进,五年经济调整,加起来浪费了八年的时间,我们等会还会看到,这八年的时间正是西方发达国家,中国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时期。这个时间方面浪费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计的。 大跃进失败以后,从1961年开始,我国经济进入调整时期,调整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经济调整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政治上的失误不但没有得到同步的调整,反而在这期间又进一步的发展。1962年毛主席,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提出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阶级斗争的理论,这个错误进一步升级。那么毛泽东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对中国可能出修正主义的担心也越来越严重。那么随着阶级斗争的这根弦绷得越来越紧,再到后来四清运动当中毛主席与刘少奇在对四清性质的认识上发生了新的分歧,结果就使得毛泽东越来越把阶级斗争的矛头集中指向了刘少奇等人,最终发动了文化大革命。 从1966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历时十年,先后经历了达到一切的全面内乱,林彪集团的覆灭和初步纠左的中断,党和人民同四人帮的斗争,邓小平领导全面整顿,以及粉碎四人帮的一系列事件和过程。文化大革命名义上是坚持和捍卫社会主义,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成为当代中国乃至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场浩劫。是对党、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沉重灾难的一场浩劫,严重的损害了社会主义的形象。 文革十年结束的时候,中国是一幅什么图景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把这个图景重新来回顾一下。那么在政治上,是冤假错案堆积成山,据统计,文革十年当中全国被立案审查的干部高达230万人,占文革前夕全国1200万干部的19.2%。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被审查的干部有29885人,占干部总数的16.7%。其中中央副部级和地方副省级以上的高级干部被立案审查的达75%。 那么虽然没有正式立案审查,但是被错误的关押、批斗和株连的干部更是不计其数。仅迫害致死的干部就有6万人,6万多人。所以文革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的民主法治的一次大践

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

第2课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 课标: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 重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有关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的内容。 难点:如何从改革的内容分析改革的性质并概括其特点。 【自主学习】 一、改革土地制度 1.为改革土地制度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影响? 2.如何认识阿里土地改革的性质? 3.土地制度改革是如何巩固阿里政权的? 二、促进经济发展 为促进经济发展穆罕默德分别在农业,工业,商业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些措施对埃及有什么历史影响? 三、政治、文化和军事改革 1.政治 2.文化教育: 3. 军事: 【合作探究】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内容与中国的洋务运动内容有何异同点? 如何认识阿里的政治改革?

【巩固提高】 一、选择题 1.长老奥马尔·麦克莱姆扬言:“穆罕默德·阿里是我扶上台的,我保证也能把他赶下台。”上述言论集中反映了A.长老阶层势力威胁到了阿里政权 B.埃及国内统治阶级斗争一发不可收拾C.长老阶层势力占有大量宗教地方势力 D.马木路克势力对土地改革不满 2.埃及的包税制正式废除是在() A.马木路克王朝统治时期B.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C.拿破仑统治时D.穆罕默德·阿里统治时期、3.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土地制度产生的主要作用是 A.废除了包税人的土地权 B.打击了宗教长老势力 C.巩固了阿里政权的统治基础 D.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 4.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中工业发展的重点是 A.军事工业 B.民用工业 C.轻工业 D.外贸企业5.穆罕默德·阿里统治时期,民用工业的发展重点是 A. 造船工业 B. 钢铁工业 C. 纺织工业 D.机器制造业 6.穆罕默德·阿里仿效欧美国家改革政治体制,建立咨议会,但由其儿子担任议长,这表明A.阿里认识到欧美国家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B.阿里对欧美国家政治制度的认识是肤浅的C.阿里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D.其目的是推行民主制度 7. 穆罕默德·阿里对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 A.打击了马木路克残余势力 B. 消除了长老阶层对政权的威胁 C.结束了埃及长期分裂的局面 D.使埃及逐渐成为一个军事强国 8.穆罕默德·阿里对留学生许下诺言:“谁首先学成,政府将给他们高薪,提拔他们当工长。”材料体现了穆罕默德·阿里 A.力主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的改革思想 B.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C.大力发展军事工业 D.聘请外国技师建立工厂 9.穆罕默德·阿里大力推行的文化改革①大大推动了埃及文化事业的发展②实行开放的政策,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③为埃及培养了各类人才④彻底动摇了埃及的封建思想⑤为其他领域的改革创造了条件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10. 阿里在抵御英法殖民侵略的过程中,认识到“应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具体的表现是①创办近代工厂②改革行政制度③进行司法改革④大力发展海军⑤聘请国外专家前来讲学,选派青年到欧洲留学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 D.①②④⑤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有学者认为,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是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做出的回应,试图通过各个方面的改革,使埃及跨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改革没有获得成功的原因是:现代化的结构变革,具有明显的互动性,一个国家全面性的结构变革,会产生一种威力巨大的整体效应。由于阿里的注意力集中在建立海军和兴办军事工厂,他认为拥有和西方一样的军舰、大炮和机器设备,就可以与欧洲并驾齐驱;他不懂得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变革,任何局部的改革从长远看对富国强兵都无济于事,传统结构的留存,相应的整体功能保持不变,国家的现代化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阿里改革的悲剧之一即在于此。 —一《挑战与应战——对埃及早期现代化探索的思考》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第一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16 世纪西欧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宗教改革前天主教的神权统治;“异端”运动;西欧向近代过渡。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大一统的神权统治占绝对支配地位,但到宗教改革以前,天主教的神权统治已成为中世纪欧洲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巨大障碍,各地宗教“异端”运动不断,天主教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场旨在摆脱罗马教皇统治的宗教改革运动在西欧兴起。第一目“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天主教与东正教、新教是现在基督教的三大派别;而基督教又是与佛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基督教的发展过程比较复杂,我们只需要掌握一条基本的线索就可以了。公元1 世纪产生;4 世纪初期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11 世纪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正教和天主教;13 世纪初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 接下来我们要了解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中世纪天主教神权统治地位的确立。课本介绍了天主教进入全盛的原因和表现。主要原因有中世纪天主教加强对教会的整顿,和封建王权争夺势力,组织“十字军东征”,加之欧洲封建王权衰落,使欧洲的天主教会占据了支配地位。主要表现在: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思想文化领域方面,社会生活方面。 经济方面,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各国土地的1/3,甚至更多。教会通过地产的收入、向民众征收“什一税”、兜售“赎

罪券”,搜刮钱财。我们可以从一个例子当中说明说明其疯狂的掠夺:16 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的财富达30 万古尔登(德国钱币名称),这个数目比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年均收入高出好几倍,等于1497 年德皇所征税额的21 倍。 政治方面,一方面天主教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罗马教皇高高在上,下面有红衣主教、大主教、主教、神父等。另一方面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教会不断地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力。我们可以通过课本提供的“卡诺莎晋见”来说明,各国的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这样一个现实问题。教皇不仅掌握着教会的最高行政权和司法权,还可以裁决各国俗界的纠纷,任意废止各国的世俗法律,甚至决定各国皇帝和国王的废立。 在思想文化领域,教会占据着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它垄断所有的教育、文化和舆论机构,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在社会生活方面,中世纪西欧的天主教国家几乎人人信教,都是天主教徒,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 14、15 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渐趋衰弱,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产生,天主教会所宣扬的“原罪”说和“救赎”理论,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加上教会弊端丛生,如买卖圣职、出售“赎罪券”、崇拜圣物、教会上层的腐败堕落等,使得教会与各个民族、国王、贵族以及教会内部上下层之间的矛盾激化。 第二目“宗教‘异端’”

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2014重庆)《清史稿》记载:“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湔(洗)国耻。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此处评价的这位皇帝是( ) A.康熙帝 B.乾隆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2.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回答1—2题。 (2014四川)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 ) A.商鞅变法 B.汉武帝改革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2014四川)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 ) ①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②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③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④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2014安徽)下列变法措施与结果对应,符合史实的是( ) 变法措施结果 A 商鞅变法:户籍什伍制、连坐法,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B 王安石变法:市易法“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 C 戊戌变法:设立农工商总局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D 明治维新:殖产兴业没有实现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和工业化 4.(2014北京)19世纪以来,一些阿拉伯国家进行了近代化改革,其中以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土耳其的凯末尔改革最具代表性。这两次改革相同之处有( ) ①废除哈里发制度②进行军事改革③建立近代工业④实行教育改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