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三人教版科学教案

初三人教版科学教案

初三人教版科学教案
初三人教版科学教案

初三人教版科学教案

【篇一: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浙教版

第一章

第1节物质的变化

教学目标:1、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不同

2、学会通过实验来探究物质的变化

重点难点: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的变化

药品器材:硫酸铜、氢氧化钠溶液、鸡蛋清、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滴管

教学过程:

引入:什么是化学变化?什么是物理变化?举例说明。

-物理变化:变化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有形态、状态的改变。-化学变化: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

结合课本第2页图说明它们分别属于何种变化?

提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一、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来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

举例:硝酸铅和碘化钾反应、绿叶的变化、钢铁的熔化、铁丝的形变、水的电解等。演示实验:硫酸铜晶体的变化

1、观察形状、颜色

2、晶体的溶解

3、和氢氧化钠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

4、晶体受热分解(写出化学方程式)

5、硫酸铜粉末逐滴加水(写出化学方程式)

提问:实验中,哪些实验有颜色变化?有沉淀产生?有状态的改变?并总结出硫酸铜晶体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蓝色晶体、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絮

状沉淀

小结:根据物质变化中所获得的信息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推测的

方法是探索物质变化规律的基本方法。

二、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

1、演示实验:鸡蛋清与硫酸铜的作用

――利用硫酸铜可以检验蛋白质的存在

2、演示实验:白色硫酸铜粉末加水

――利用这一性质可以检验水的存在

课堂练习:课本第5页练习1-3题

作业:作业本

反思:在实验除了要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外,更应该要引导学生从原

理上理解实验。

第2节探索酸的性质(3课时)

教学目标:1、知道酸的涵义和酸的电离产物

2、了解酸碱指示剂及其使用方法

3、了解盐酸和硫酸的共性和个性,以及它们的用途

4、能够通过实验来探索酸的性质

重点难点:酸的性质

药品器材:浓硫酸、浓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白醋、生锈的铁钉、鸡蛋壳、氧化铜、氯化钡、硝酸银、试管、酒

精灯、铁架台、滴管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引入:出示一个青桔子,让学生说出看到它的即时感受――酸

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酸的?

那么酸是怎样的一类物质呢?

一、什么是酸

学生:书写盐酸、硫酸和硝酸三大强酸的电离方程式,并思考它们

电离产物的共同之处

强调:酸的涵义: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只有氢离子的化合物。

+电离通式:酸=h+酸根阴离子

++-思考:nahso4=na+h+so42 nahso4是不是一种酸?

二、酸碱指示剂

强调:在实验室我们用什么方法能简单而快速地知道哪一种溶液是酸性的呢?

――使用酸碱指示剂

看课本第7页,了解常用指示剂及其在酸性、碱性溶液中的颜色

演示:分别用ph试纸和紫色石蕊试液测试水、酸果汁、白醋、盐酸。将显示的颜色填入课本第7页的表中。

结论:ph试纸能显示酸性的强弱,而指示剂则只能指示剂溶液是否显酸性

三、酸有哪些性质

演示:用紫色石蕊试液指示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的反应

结论:酸可以和碱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酸+碱→盐+水

思考:胃酸过多的病人常服用一种叫“胃舒平”的药片来治疗,药片的主要成份是氢氧化铝,为什么能用它来治疗胃酸过多呢?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演示:1、向盛有少量氧化铜粉末的试管中加入盐酸,微微加热,观察现象?

――黑色粉末消失,溶液变成蓝色

2、向盛有一枚生锈的铁钉的试管中加入盐酸,振荡,过会儿观察现象?

――铁锈消失,溶液变成黄色

学生:根据现象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结论:酸可以和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思考:上述演示2中,除了铁锈消失外,还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铁钉表面产生气泡

那么产生的气体是否是盐酸和金属铁反应生成的?(探究实验)

学生:针对该问题建立假设,并设计实验来验证。最后交流实验的情况

结论:酸可以和某些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酸+金属→盐+氢气演示:1、把鸡蛋壳投入盛有盐酸的试管中,将燃着的木条伸入试管内,观察现象?

――蛋壳表面产生气泡,燃着的木条伸入后会熄灭

2、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产生的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要求写出以上两个反应方程式

结论:酸可以和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酸+盐→新酸+新盐

-* co32的检验:加盐酸,能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二氧化碳)

小结:酸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练习:课后练习第1题

反思:在讲解胃舒平的时候,可以再延伸讲解其他治疗胃酸的药剂如有些药剂的主要成分为碳酸氢钠。另外在演示:1、向盛有少量氧化铜粉末的试管中加入盐酸,微微加热,观察现象?观察到的现象并非是溶液变成蓝色而是绿色。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给与适当的解释。

第2课时

演示:稀硫酸酸性的实验分别与锌、氧化铁、氧化铜、氢氧化铜、氯化钡溶液反应

学生:观察现象,并结合盐酸的化学性质,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老师:对照课本第11页的图,向学生介绍酸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四、酸的个性

过渡:盐酸和稀硫酸在化学性质上有很大的共性,是因为它们都能电离出氢离子,但不同的酸由于酸根离子不同,也显示出各自的个性。

㈠盐酸的个性

演示:打开浓盐酸的瓶盖,观察瓶口发生的现象,并用手扇动,闻一下气味

――瓶口出现白雾,为盐酸小液滴;并有刺激性气味

结论: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演示:往稀盐酸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并滴加稀硝酸,观察

结论:产生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 hcl+agno3=agcl↓+hno3

-*cl的检验:用硝酸银和稀硝酸进行检验,能产生白色沉淀

㈡硫酸的个性

演示:稀释浓硫酸的实验,感受烧杯的外壁,并注意观察实验操作细节

结论:稀释浓硫酸时,应把浓硫酸慢慢注入水中,溶解过程中会放出大量热

演示:用玻璃棒蘸取浓硫酸涂在火柴杆和滤纸上,过会儿观察变化

――火柴杆和滤纸上涂有硫酸部分都变成了黑色

结论: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脱水性,能使木村、纸张脱水碳化

介绍:浓硫酸还具有强烈的吸水性,可以用来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总结:酸的个性

作业:①课后练习②作业本

反思:在课堂上要注意让学生区别脱水性和吸水性。这是学生在练

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

第3课时

一、自制指示剂

实验原理:许多植物的花、果、茎、叶中都含有色素,这些色素在酸

性溶液或碱性溶液里显示不同的颜色,可以作为酸碱指示剂。

实验用品:试管、量筒、玻璃棒、研钵、胶头滴管、点滴板、漏斗、纱布。

花瓣(如牵牛花)、植物叶子(如紫甘蓝)、萝卜(如胡萝卜、北京心里美萝卜)、

酒精溶液(乙醇与水的体积比为1∶1)、稀盐酸、稀naoh溶液。

实验步骤:

1、取一些花瓣、植物叶子、萝卜等,分别在研钵中捣烂后,各加入

5ml酒精溶液,搅拌。再分别用4层纱布过滤,所得滤液分别是花瓣色素、植物叶子色素和萝卜色素等的酒精溶液,将它们分装在3支试

管中。

2、在白色点滴板的孔穴中分别滴入一些稀盐酸、稀naoh溶液、

蒸馏水,然后各滴入3滴花瓣色素的酒精溶液。观察现象。

3、用植物叶子色素的酒精溶液、萝卜色素的酒精溶液等代替花瓣色素的酒精溶液做上述实验,观察现象。

讨论与交流:让学生用自制的指示剂演示实验。

二、作业讲评,知识点复习、巩固

第3节探索碱的性质(4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碱的主要性质,举例说明碱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和对人类的影响

2、继续练习试管和滴管进行物质(溶液)性质试验的操作。

3、了解强碱使用的注意事项

4、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重点难点:碱的性质、碱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和对人类的影响

药品器材:稀硫酸、熟石灰、氢氧化钠、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白醋、碳酸钠溶液、氯化铁、氢氧化铜、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滴管、澄清石灰水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课堂引入:在上一节中介绍了一些生活中酸性的食物,其实很多食物成碱性的。

常见食物的酸性:

蛋黄,乳酪,白糖做的西点,火腿,面包,小麦,奶油,油炸豆腐常见食物的碱性:

萝卜,苹果,洋葱,萝卜干,大豆,香蕉,草莓,蛋白,菠菜,海带;

食用碱性食品时会感到涩味,洗澡时不小心有肥皂泡溅到嘴里也有这种感觉,此外碱还有哪些性质呢?

一、碱有哪些性质

【篇二:浙教版九年级科学教案(上册)】

第一章

第1节物质的变化

教学目标:1、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不同

2、学会通过实验来探究物质的变化

重点难点: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的变化

药品器材:硫酸铜、氢氧化钠溶液、鸡蛋清、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滴管

教学过程:

引入:什么是化学变化?什么是物理变化?举例说明。

-物理变化:变化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有形态、状态的改变。-化学变化: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

结合课本第2页图说明它们分别属于何种变化?

提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一、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来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

举例:硝酸铅和碘化钾反应、绿叶的变化、钢铁的熔化、铁丝的形变、水的电解等。演示实验:硫酸铜晶体的变化

1、观察形状、颜色

2、晶体的溶解

3、和氢氧化钠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

4、晶体受热分解(写出化学方程式)

5、硫酸铜粉末逐滴加水(写出化学方程式)

提问:实验中,哪些实验有颜色变化?有沉淀产生?有状态的改变?并总结出硫酸铜晶体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蓝色晶体、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絮

状沉淀

小结:根据物质变化中所获得的信息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推测的

方法是探索物质变化规律的基本方法。

二、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

1、演示实验:鸡蛋清与硫酸铜的作用

――利用硫酸铜可以检验蛋白质的存在

2、演示实验:白色硫酸铜粉末加水

――利用这一性质可以检验水的存在

课堂练习:课本第5页练习1-3题

作业:作业本

反思:在实验除了要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外,更应该要引导学生从原

理上理解实验。

第2节探索酸的性质(3课时)

教学目标:1、知道酸的涵义和酸的电离产物

2、了解酸碱指示剂及其使用方法

3、了解盐酸和硫酸的共性和个性,以及它们的用途

4、能够通过实验来探索酸的性质

重点难点:酸的性质

药品器材:浓硫酸、浓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白醋、生锈的铁钉、鸡蛋壳、氧化铜、氯化钡、硝酸银、试管、酒

精灯、铁架台、滴管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引入:出示一个青桔子,让学生说出看到它的即时感受――酸

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酸的?

那么酸是怎样的一类物质呢?

一、什么是酸

学生:书写盐酸、硫酸和硝酸三大强酸的电离方程式,并思考它们电离产物的共同之处

强调:酸的涵义: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只有氢离子的化合物。

+电离通式:酸=h+酸根阴离子

++-思考:nahso4=na+h+so42 nahso4是不是一种酸?

二、酸碱指示剂

强调:在实验室我们用什么方法能简单而快速地知道哪一种溶液是酸性的呢?

――使用酸碱指示剂

看课本第7页,了解常用指示剂及其在酸性、碱性溶液中的颜色

演示:分别用ph试纸和紫色石蕊试液测试水、酸果汁、白醋、盐酸。将显示的颜色填入课本第7页的表中。

结论:ph试纸能显示酸性的强弱,而指示剂则只能指示剂溶液是否显酸性

三、酸有哪些性质

演示:用紫色石蕊试液指示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的反应

结论:酸可以和碱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酸+碱→盐+水

思考:胃酸过多的病人常服用一种叫“胃舒平”的药片来治疗,药片的主要成份是氢氧化铝,为什么能用它来治疗胃酸过多呢?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演示:1、向盛有少量氧化铜粉末的试管中加入盐酸,微微加热,观察现象?

――黑色粉末消失,溶液变成蓝色

2、向盛有一枚生锈的铁钉的试管中加入盐酸,振荡,过会儿观察现象?

――铁锈消失,溶液变成黄色

学生:根据现象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结论:酸可以和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思考:上述演示2中,除了铁锈消失外,还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铁钉表面产生气泡

那么产生的气体是否是盐酸和金属铁反应生成的?(探究实验)

学生:针对该问题建立假设,并设计实验来验证。最后交流实验的情况

结论:酸可以和某些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酸+金属→盐+氢气

演示:1、把鸡蛋壳投入盛有盐酸的试管中,将燃着的木条伸入试管内,观察现象?

――蛋壳表面产生气泡,燃着的木条伸入后会熄灭

2、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产生的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要求写出以上两个反应方程式

结论:酸可以和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酸+盐→新酸+新盐

-* co32的检验:加盐酸,能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二氧化碳)

小结:酸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练习:课后练习第1题

反思:在讲解胃舒平的时候,可以再延伸讲解其他治疗胃酸的药剂如有些药剂的主要成分为碳酸氢钠。另外在演示:1、向盛有少量氧化铜粉末的试管中加入盐酸,微微加热,观察现象?观察到的现象并非是溶液变成蓝色而是绿色。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给与适当的解释。

第2课时

演示:稀硫酸酸性的实验分别与锌、氧化铁、氧化铜、氢氧化铜、氯化钡溶液反应

学生:观察现象,并结合盐酸的化学性质,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老师:对照课本第11页的图,向学生介绍酸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四、酸的个性

过渡:盐酸和稀硫酸在化学性质上有很大的共性,是因为它们都能电离出氢离子,但不同的酸由于酸根离子不同,也显示出各自的个性。

㈠盐酸的个性

演示:打开浓盐酸的瓶盖,观察瓶口发生的现象,并用手扇动,闻一下气味

――瓶口出现白雾,为盐酸小液滴;并有刺激性气味

结论: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演示:往稀盐酸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并滴加稀硝酸,观察

结论:产生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 hcl+agno3=agcl↓+hno3

-*cl的检验:用硝酸银和稀硝酸进行检验,能产生白色沉淀

㈡硫酸的个性

演示:稀释浓硫酸的实验,感受烧杯的外壁,并注意观察实验操作细节

结论:稀释浓硫酸时,应把浓硫酸慢慢注入水中,溶解过程中会放

出大量热

演示:用玻璃棒蘸取浓硫酸涂在火柴杆和滤纸上,过会儿观察变化――火柴杆和滤纸上涂有硫酸部分都变成了黑色

结论: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脱水性,能使木村、纸张脱水碳化

介绍:浓硫酸还具有强烈的吸水性,可以用来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总结:酸的个性

作业:①课后练习②作业本

反思:在课堂上要注意让学生区别脱水性和吸水性。这是学生在练

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

第3课时

一、自制指示剂

实验原理:许多植物的花、果、茎、叶中都含有色素,这些色素在酸

性溶液或碱性溶液里显示不同的颜色,可以作为酸碱指示剂。

实验用品:试管、量筒、玻璃棒、研钵、胶头滴管、点滴板、漏斗、纱布。

花瓣(如牵牛花)、植物叶子(如紫甘蓝)、萝卜(如胡萝卜、北京心里美萝卜)、

酒精溶液(乙醇与水的体积比为1∶1)、稀盐酸、稀naoh溶液。

实验步骤:

1、取一些花瓣、植物叶子、萝卜等,分别在研钵中捣烂后,各加入

5ml酒精溶液,搅拌。再分别用4层纱布过滤,所得滤液分别是花瓣色素、植物叶子色素和萝卜色素等的酒精溶液,将它们分装在3支试

管中。

2、在白色点滴板的孔穴中分别滴入一些稀盐酸、稀naoh溶液、

蒸馏水,然后各滴入3滴花瓣色素的酒精溶液。观察现象。

3、用植物叶子色素的酒精溶液、萝卜色素的酒精溶液等代替花瓣色素的酒精溶液做上述实验,观察现象。

讨论与交流:让学生用自制的指示剂演示实验。

二、作业讲评,知识点复习、巩固

第3节探索碱的性质(4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碱的主要性质,举例说明碱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和对人类的影响

2、继续练习试管和滴管进行物质(溶液)性质试验的操作。

3、了解强碱使用的注意事项

4、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重点难点:碱的性质、碱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和对人类的影响

药品器材:稀硫酸、熟石灰、氢氧化钠、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白醋、碳酸钠溶液、氯化铁、氢氧化铜、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滴管、澄清石灰水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课堂引入:在上一节中介绍了一些生活中酸性的食物,其实很多食物成碱性的。

常见食物的酸性:

蛋黄,乳酪,白糖做的西点,火腿,面包,小麦,奶油,油炸豆腐常见食物的碱性:

萝卜,苹果,洋葱,萝卜干,大豆,香蕉,草莓,蛋白,菠菜,海带;

食用碱性食品时会感到涩味,洗澡时不小心有肥皂泡溅到嘴里也有这种感觉,此外碱还有哪些性质呢?

一、碱有哪些性质

演示: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与碱的作用

试液:酚酞试液紫色石蕊试液ph试纸

氢氧化钠溶液

澄清石灰水

结论:碱性物质能使酸碱指示剂呈一定的颜色:使紫色石蕊变蓝,无色酚酞变红

-碱的涵义: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结合多种可溶性碱的电离产物进行判断

演示:氢氧化钠溶液与酸反应

1、在反应中使用酸碱指示剂

2、反应所得溶液进行蒸发,观察蒸发皿中留有的固体

结论:碱可以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中和反应:碱+酸――盐+水

实质

+- h+oh=h2o

应用:改良酸性土壤、中和胃酸过多等

思考:用什么办法能够知道在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中和反应过程中,酸和碱没有剩余,恰好完全反应?

――使用指示剂

演示:向澄清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来完成)

――现象:石灰水变浑浊 co2+ca(oh)2=caco3↓+h2o

结论:碱可以和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介绍:工业上常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二氧化硫(提问:二氧化硫排入大气有何危害?) so2+2naoh=na2so3+h2o

介绍: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为什么不能用玻璃塞?而是用橡皮塞或木塞。 sio2+2naoh=na2sio3+h2o

介绍: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钠溶液不能敞口放置,为什么?

co2+2naoh=na2co3+h2o

演示: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注入2-3毫升氯化铜溶液和氯化铁溶液,观察有何变化? cucl2+2naoh=2nacl+cu(oh)2↓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fecl3+3 naoh=3nacl+fe(oh)3↓ ――产生红褐色絮状沉淀

结论:碱可以和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盐和新碱

总结:氢氧化钠的几条化学性质

作业:作业本-1

第2课时

归纳:碱具有的共性

1、与酸碱指示剂作用

2、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3、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4、能和某些盐反应生成另一种碱和另一种盐

【篇三:浙教版科学_九上全套教案】

初三自然科学浙江版上学期期末复习及考前模拟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期末复习及考前模拟

二、考点清单

九年级科学上册四章内容的知识难点

三、全面突破

【知识点1】常见物质的性质:

(一)学会从物质转化规律图中提炼物质的性质:

1、提炼酸的性质:

*金属氧化物+酸→盐+水 *金属+酸→盐+氢气 *碱+酸→盐+水 *

酸+盐→新酸+新盐 2、提炼碱的性质:

*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

*金属+非金属→盐(无氧酸盐) *金属+酸→盐+氢气 *金属+盐

→金属+盐

(二)常见物质的个性和常见离子的鉴定:

1、盐酸(氢氯酸,hcl气体的水溶液,无色液体)浓盐酸有挥发性,会挥发出氯化氢,溶解于空气中的水中产生白雾。

2、浓硫酸有吸水性,可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浓硫酸的稀释:稀释

浓硫酸时,必须把浓硫酸沿着容器壁慢慢地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使产生的热量迅速扩散,切不可把水倒入浓硫酸里。

浓硫酸有腐蚀性和脱水性,能把其它有机物的氢元素和氧元素“脱出”结合生成水,因而使用浓硫酸时要小心。

3、硝酸具有腐蚀性,浓硝酸有挥发性。

5、检验cl,加硝酸银溶液,再加稀硝酸;反应原理:hcl + agno3

= agcl↓+ hno3

检验so42,加氯化钡(或硝酸钡)溶液,再加稀硝酸。反应原理:

h2so4+bacl2 =baso4↓+2hcl

检验碳酸根离子(co32 ),将稀盐酸加入到物质中,如果生成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该物质中含有碳酸根。

铵盐(即铵根离子nh4+)的检验:加入碱(naoh、ca(oh)2 等)混合加热后,都有氨气(nh3 )放出,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

纸变蓝。反应原理为:nh4hco3 + ca(oh)2 3 + nh3↑ + 2h2o

【典型例题】

例1. 在今年实验考查中,某同学抽到了有关物质间反应的试题。在

实验中他发现了一个问题: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后产生

了白色沉淀,再滴加稀硝酸后观察到的现象与预想的不一样,除了

产生气泡外,还有不能溶解的物质。

(1)你觉得此时他应如何填写滴加稀硝酸后的实验现象?(填“沉

淀全部溶解,产生气泡”或“沉淀部分溶解,产生气泡”)

(2)事后,他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找到了出现这一

问题的原因:由于前一组同学实验后用自来水洗涤试管,而自来水

是含有氯离子的,所以沉淀中含有(填化学式),因而不能被稀硝

酸溶解。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实验操作失误分析和常见离子的鉴定,是一

道比较好的实践应用题,第一问因为从题意中得知除了产生气泡外,还有不能溶解的物质,所以实验现象就是:沉淀部分溶解,产生气泡。第二问对现象进行分析,因为前一组同学实验后用自来水洗涤

试管,而自来水是含有氯离子的,所以加入硝酸银溶液后会有不溶

于稀硝酸的氯化银沉淀生成,

写成化学式是:agcl。

答案:(1)沉淀部分溶解,产生气泡(2)agcl

例2. 证据是科学探究中获得结论的最重要的依据。让我们一起经历一次寻找证据的旅程吧。

【实验目的】制取纯净的硫酸钡

【反应原理]na2so4+bacl2=baso4↓+2nacl

【实验步骤】取一定量的硫酸钠和氯化钡溶液反应,过滤、洗涤、

干燥,得到纯净的硫酸钡。

(1)实验中,能直接观察到说明硫酸钠和氯化钡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的证据是: __。

(3)如果实验证明氯化钡已经反应完全,要寻找硫酸钡已纯净的证据,我们可以从证明实验制得的硫酸钡中没有___ ___(填具体物质)来设计实验方案。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查实验设计和离子鉴定的题。第(1)题比较

简单,寻找发生化学反应的证据肯定是:有白色沉淀生成。第(2)

题需要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这需要充分对照表中第一列已经设计的

实验,再抓住硫酸根离子的鉴定要用到氯化钡溶液就简单了,填证

据的时候要对照题中所给的结论是:硫酸钠未完全反应,所以对应

的证据就是:有白色沉淀生成。第(3)题如果实验证明氯化钡已经

反应完全,要寻找硫酸钡已纯净的证据,那就是确保生成的沉淀物

中不能有其它的反应和生成物,也就是:氯化钠和硫酸钠

答案:(1)有白色沉淀生成

(2)取少量滤液,加入氯化钡溶液,观察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3)氯化钠和硫酸钠

【知识点2】其它的化学知识难点: 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1)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可用通式表示为:a+b+??=c

(2)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化学反应。可用通式表示为:c= a+b+??

(3)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可用通式表示为:a+bc=b+ac

(4)复分解反应:由于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新化合物的反应称为复分解反应。可用通式表示为:ab+cd=ad+cb

复分解反应进行的条件:生成物中必须有沉淀或水或气体生成,如果是盐与盐反应,盐与碱反应还要求反应物都能溶于水。

利用复分解反应制取盐要掌握盐的溶解性。盐的溶解性表可用韵语记忆法记忆:

钾、钠、铵、硝酸(盐)均可溶;硫酸(盐)除钡溶;盐酸(盐)除银溶;

碳酸(盐)只溶钾、钠、铵。

3、元素的存在形式:

(1)元素的存在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以游离态(即单质)的形式存在,另一种是以化合态(即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2)在自然界里仅有少数金属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大部分金属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由于人类所需的金属主要是游离态的,所以需要通过冶炼,将化合物转变为单质。 4、常见的金属冶炼知识:(1)碳与氧化铜的反应:

*观察现象?试管中的变化和石灰水中的变化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c+2cuo2cu+ co2↑

*介绍其它有关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反应 c+co2

2 co co+2

(2)氢气与氧化铜反应: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h2+

2o

注意:①反应前要先通氢气再加热,这是为了排尽试管中的空气,以免发生意外。②反应结束,要先停止加热,直到试管冷却后再停止通氢气,这是为了防止空气进入试管,使铜再次被氧化。

(3)炼铁的反应原理: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3co+fe2o32fe + 3co2

小结:碳、氢气和一氧化碳都能使某些含氧化合物失去氧,具有还原性,在反应中作还原剂。

而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取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 5、常见物质分类图解:

【典型例题】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2、技能目标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声音的产生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声音产生的实验,经历“假设---实验验证”这一科学的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有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体会到科学探究中要尊重事实,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设计实验方案探究。 教具学具的准备 1、学生准备搜集各种能发声的物体。 2、教师准备课件、小鼓、音叉、水槽、烧杯、钢锯条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件礼物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认真听然后告诉大家你 听到了什么播放一段交响曲学生交流感受。在生活中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学生回忆生活中熟悉的声音。 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请同学们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振动感觉。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发现鼓面振动时,纸屑在鼓面上“跳舞”。由此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问:我们还能做哪些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学生思考,学生答:手指弹动琴弦会发声,琴弦在振动;冬天的电线,狂风吹过会发出“呼呼”的声音,电线在振动(老师:很好!你能想到这一点,真棒!观察仔细!老师为你骄傲。)……。老师:老师还补充几个实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动发声。但老师再做一个实验,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老师用手触击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立即停止,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随之停止! 教学的第三个片段,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用“声音传播演示仪”演示声音的传播。演示:(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关于固体传声,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动手实验:同位同学,一位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在做这个实验时,

九年级科学上册2.4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新版)浙教版

第4节物质的分类 1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比较、归纳等对物质分类的方法 2、知道氧化物的分类依据、化合物的分类依据,并认识分类是可以逐级进行的 3、学会用观察、实验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归纳、概括、分类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4、通过对物质的分类,体验分类在化学研究和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5、发展学习科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喜悦,感受科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新设计 在“物质分类”的教学中。事先,布置学生寻找以前学过的知识,如单质、氧化物、纯净物和混合物等,按照以往学过的知识进行开展教学,对学生而言既是一种知识的回顾,又是一种知识的补充。再结合一些现实物质的分类,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科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一项充满活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学生从中体验到了科学的内在价值,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3学情分析 物质分类是根据事物研究规律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归纳方法。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运用物质的组成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并能指认具体物质的类别,从而要求学生对物质的微观世界有一个总体的认识。纯净物的分类可有多种依据,如颜色、状态、溶解性等,但物质的性质、用途与其组成有密切关系,故寻找较为科学的分类依据――以物质的组成进行分类是本节课的核心。从知识掌握程度来看,学生在八年级下册时已经学习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但对纯净物的分类还未了解,而对酸、碱、盐却已经在第一章的学习中认识,本节课对学生而言是陌生的但又是熟悉的,本节课学生在已有的认识基础上对氧化物的分类、化合物的分类进一步的认识,因而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也是一种知识的总结。从学习能力来看,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归纳能力,有一定的分类意识,但对进一步分类的能力还有待于提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有了提升的机会,应而课堂上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能力,这样可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4重点难点 物质的分类方法

八年级物理:功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教材 物理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物理教案 / 初中物理 / 八年级物理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功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可以让学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事物的理解认识也会有一定的帮助,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物理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一、教学设计思路 在前面已经学了电功和电功率的知识,对于本节课学生已经不会感觉到陌生。在教学中要充分的强调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一点,让学生明白功的两个因素是力和距离发,教材上也用了很多的例子,大量的图片事例来说明这一点。可以作一下教材上的实验,使学生对影响功的两个因素有充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解释做功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能背诵功的概念,阐明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情感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功的计算 影响功的两个因素通过实验来得出,设计表格得出公式w=fs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电脑,投影机 五、课时建议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引入播放踢足球的动画引入在力的作用下足球有了动能和势能,放映图片"炮打飞人,掷铁饼的图片",放映功的视频文件,还有课本上的图片。提出问题,它们的共性是什么? 观看图片并思考他们的共性。准备回答问题 功通过上面的例子向学生提问它们的共性。总结结论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动能和势能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work) 学生回答问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 Word 文档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三年级《科学》备课教案 第一单元植物 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1、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2、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3、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

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 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 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 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 (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 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 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 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四、实地观察大香樟树 1、交流: 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 (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九年级科学上册3.4简单机械教案

《第4节简单机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机械中识别杠杆。 (2)知道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体验、演示,使学生学会比较、概括,了解杠杆的本质。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影响杠杆转动效果的因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春秋时代杠杆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2)通过对力臂的探究,进一步认识事物的相对性和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3)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认识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结构及特点以及它们的应用。教学难点: 理解机械效率并学会测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杠杆 1.定义:一根硬棒如果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做杠杆。 注意:杠杆的形状各异,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 2.杠杆的五要素 (1)支点(O) (2)动力(F1) (3)阻力(F2) (4)动力臂(l1) (5)阻力臂(l2) l: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1 l: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2

3.杠杆的平衡条件 (1)杠杆的平衡状态 杠杆静止、杠杆匀速转动 (2)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 2211l F l F =或2112l l F F = 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3)为何要调节成水平位置平衡? 倾斜状态力臂比杠杆上的刻度小,所以为了直接根据杠杆上的刻度读出力臂,把杠杆调节成水平位置。 4.杠杆的分类 (1)2121F F l l <>、省力杠杆如:铡刀、铁锹; (2)2121F F l l ><、费力杠杆如:钓鱼杆; (3)2121F F l l ==、等臂杠杆如:天平。 注意:在支点和动力作用点确定的情况下,沿与支点和力的作用点的连线垂直的方向用力,力臂是最长的,力是最省的。 5.人体上的杠杆 二、滑轮 滑轮是一个周边有槽,可以绕着中心轴转动的轮子。 滑轮根据它的不同使用方法可分为三种类型。 1.定滑轮 (1)定义:在工作的时候,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定滑轮。使用时,轮子在不停地转动,但位置不变。 这种定滑轮我们日常生活经常见到如升国旗。旗杆顶上装一个定滑轮,人站在地上就能把旗子升到高处。 使用定滑轮与不使用定滑轮而直接用手去提拉,用力的大小是相等的,即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也不费距离。定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所以,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知动力F 1等于阻力F 2,即不省力,因此不省力也不费距离。

初中 物理 功和功率计算题(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例1.如图所示,小球重2N,从斜面顶端A处滚下,到达底端 B处后又沿水平面BC滚动。已知AB = BC=5m,BD= 4m,求小球在A到B过程中和B到C过程中,重力做的 功各是多少? 例2.举重运动员在2s内将100 kg的杠铃举高2m,在这段时间内运动员做功的功率是多少?如果他举起杠铃后又在空中停留了3s,则运动员在5s内做功的功率是多少? 例3.如图所示,一个小孩站在船头,两种情况下小孩用同样大小的力拉绳,经过相同时间(船未碰撞),小孩所做的功W1、W2及时间t内小孩拉绳的功率P1、P2的关系为() (A)W1>W2, P1=P2 (B)W1=W2, P1=P2 (C)W1<W2, P1<P2 (D)W1<W2, P1=P 2

例4.两台起重机分别匀速提升A、B两重物,已知物重G A=2G B,提升高度之比h A:h B=1:3,所用时间之比t A:t B=2:1,,则两台起重机的功率之比是() (A)1:3 (B)4:3 (C)1:12 (D)3:1 例5.某公寓楼需在1h内将50m3水抽到36m高的楼顶水箱中,则该楼需选择功率至少是多少kW的水泵?(g取l0 N/kg) 例6.一个人用水平推力推着一个重1000N的货箱沿水平面匀速移动,若货箱所受的阻力是其自身重力的0.5倍,当推过30m的距离时,做的功是多少?若所用时间为1min,则该人做功的功率是多少? 练习题 1.一拖拉机以相同的功率在甲、乙两块地上耕作,在甲地上前进800 m用2 min ,在乙地上前进600 m用1.5 min,则此拖拉机在甲、乙两地耕作时受到的阻力之比为()

三年级科学《纸》教学案例

《纸》教学案例 一、教材简介。 本课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本课的主题是以常见的纸为例对某一类材料进行的研究活动。通过学生对纸的探究,进而了解纸的有关特点及用途,并能养成对常见材料进行研究的好习惯。 我校三年级学生,对于科学学习都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对动手操作的科学实验项目有着极大的参与热情。作为实验教师,我觉得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地展开科学研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环节 1、第一部分是让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用纸做的物品很多,如卷筒纸、卫生纸、信纸、宣纸、复写纸、照片纸等,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从感官上直接了解到纸的多样性,从而感觉到纸的作用很大,用途很广。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用纸做的,从而对“纸”这一我们常见的材料产生研究的兴趣,引发出学生要研究的问题。这里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勇敢发言。 2、第二部分是让学生研究不同的纸都有哪些特点。我们可以通过看、摸、闻、用水滴等研究方法,从纸的颜色、薄厚、气味、软硬、光滑、吸水等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学会运用感官和适当的工具对纸展开探究活动。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观察、研究、比较纸的不同特点。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所要做的就是指导学生在研究时要注意研究

的科学性,必要的时候给予一定地帮助。 学生在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之后,就要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对问题展开研究。对于研究不同纸的特点,我们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记录来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这部分是本课的主体部分,也是重点部分。 首先,让学生认识一下自己带来的纸,这种纸有哪些用途。其次,要引导学生展开研究,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制定一个研究的方法。如研究纸的吸水性,教师要告诉学生每种纸上滴的水要一样多这样才可以进行比较发现。学生研究结束之后相互间的描述和交流非常重要,学生在汇报纸的性质时要把这种纸的性质和它的用途联系起来。 3、第三部分是了解造纸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让学生了解纸的发明史。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很好的思想教育,使学生体验到民族自豪感。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同学们介绍有关纸的发明、制造知识,给学生以直观认知。在此基础上,播放去年我校组织学生到抚宁县豪峰纸业集团参观的录像,让学生直观感知每一张纸来之不易,同时教育学生珍惜每一张纸。提倡节约用纸,并在全校范围内发出节约用纸倡议,三、四、五年级进行了节约用纸的专题演讲活动,四、五年级学生还写出了节约用纸的体会。本次综合实践活动在秦皇岛市的科技创新大赛上被评为优秀实践方案,并上报省里参赛。 4、第四部分动手造一张再生纸。这是要让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体验造纸的过程,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同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案例

制取二氧化碳的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和原理 2、练习连接仪器的操作,检查气密性,动手制取二氧化碳 3、认识复分解反应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制法和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复分解反应的理解 教学用具:石灰石(或大理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锥形瓶,分液漏斗,双孔橡皮塞,玻璃导管,胶皮管,止水夹,集气瓶,毛玻片,火柴,酒精灯 新课 板书: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 一演示实验 (1)在锥形瓶中加入几块石灰石,把燃着的木条伸到玻璃导管末端,观察木条有没有熄灭? (2)再打开分液漏斗,加入稀盐酸,把燃着的木条伸到玻璃导管末端,观察木条有没有熄灭? 板书:碳酸钙 + 盐酸氯化钙 + 二氧化碳

提出实验室还有其他两种方法制取氧气 板书: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板书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 二,提问:制取氧气的装置怎样来设计? 两种发生装置和三种收集装置的选取非常重要。(小黑板展示) 请同学们自己来选择并说明理由 演示制取氧气,同时附上步骤 板书:步骤 1 检查气密性 2装入药品 3 固定装置 4 加热 5收集 讨论:试验中的注意事项

试管口向下倾斜的原因? 试管口塞棉花的原因? 导管伸入发生装置少许的原因? 导管伸入集气瓶底部的原因? 实验结束,先撤导管,再熄灭酒精灯的原因?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是学生第一次进行气体实验室制取的探讨。对一些方法和步骤还比较陌生,有时还不知所措。教学中要不断进行指导和提示。同时,随时要紧扣本节教学目标,落实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的书写。课前的准备要充分,特别是实验的准备。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善于发现机会、寻找机会、制造机会,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的怀疑勇气、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磨练、升华,使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得以提高。制取氧气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制取气体,对学生要求规范的操作对以后的实验教学很重要。在实验中学生的学习比较感兴趣,并能按规定操作制取氧气。结合氧气的性质对学习效果有明显提高。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37教案

(一)引入新课 出示图片(电饭煲、电热壶等),生活中的部分家电在使用中会发热,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热效应。 (二)新课教学 1、电流的热效应 提问:电热器的工作时能量是如何转化的?你还能再举其它利用电流热效应的电器吗?电热水器、电热毯、电烘箱、热的快、电取暖器等等… 电热器:用来加热的设备。主要元件是发热体,由电阻率大、熔点高的电阻丝绕在绝缘体上制成的。、 2、电流热效应的利与弊 学生讨论:热效应的利与弊。 优点:无污染、热效率高、方便控制和调节温度 缺点:①在家庭电路中,由于长期的电流热效应,导线外的绝缘层会加速老化,甚至会烧毁绝缘层而引发火灾; ②同时,由于电流热效应,会影响家电的使用性能和寿命。 防止措施:加装散热系统(如散热电扇)或为了更好散热而特别设计的结构(散热窗)。(学生讨论举例) 3、电热的计算 探究电热与哪些因素有关 (1)提出问题: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学生猜想:可结合生活经验,并说明简单的理由 (3)设计实验:出示实验装置,思考采用什么方法和如何利用实验仪器来进行实验。 注意控制变量法的使用: ①控制t、I相同,研究电阻与热效应的关系 ②控制t、R相同,研究电流与热效应的关系 ③控制I、R相同,研究时间与热效应的关系 (4)进行实验:略 (5)获得结论:当电流相等时,电阻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当电阻相等时,电流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就越多; 通电的时间越长,电流产生的热量就越多。 (三)布置作业 1、课本P109第一、二题。 2、作业本第7节第一部分。 第周第课时上课时间月日(星期)本学期累计教案 39 个

第周第课时上课时间月日(星期)本学期累计教案 40 个

初中物理功和功率知识点及练习题

(一)功 1)概念:如果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一 段距离,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 a)一是要有力的作用 b)二是物体沿着力的方向通过一段距离。(注意力作用 的阶段性) 3)三种情况对物体没有做功(适当加点分解原理) a)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但物体没动 b)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也通过了距离,但物体移 动距离的方向跟这个力的方向垂直。如手提水桶在 水平面上运动一段距离 c)物体通过了距离,但在物体通过距离的方向上没有 力的作用 4)功的计算和单位: a)计算:在物理学中,把力与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距 离的乘积叫做功。功用W表示 W=FS(其中力的单位是N,距离的单位是m) b)单位:焦耳符号:J 5)功的原理 a)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不用机械 时直接对物体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b)在使用机械做功时,由于机械有重力,机械之间存 在摩擦,所以人们要克服重力和摩擦做功。 c)在理想的情况下,即不考虑机械自身的重力和摩擦 的情况下,人们使用机械时所做的功等于不用机械 时直接用手做的功。 d)既然使用机械不省功,为什么还要使用机械? ①这是由于使用的机械有的可以改变力的方向、有 的可以省力、有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有的可以省距离、有的还可以改变做功的快慢 ②运用功的原理可以推导出使用斜面的省力公式 为:F=hG/s 直接用手做功:W1=Gh 使用斜面做功:W2=Fs 根据功的原理:W2=W1,则F= hG/s (二)机械效率 1)相关概念: a)有用功:利用机械做功时,对人们有用的功叫做有用功。 b)额外功:利用机械做功时,人们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额 外功。它是由于摩擦、机械自重等原因而不得不做的功。 c)总功:人在利用机械达到目的过程中实际做的功叫做总功。 W总=W有用+W额外 2)怎样区分总功和有用功

新版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_教学案例_城市学校网

新版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_教学案例_城市学校网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下册 科 学 教 案 编写人员: 第一单元:湖南省怀化市迎丰路小学舒孝清 第二单元:哈尔滨市南岗区华山小学校王艳玲 第三单元:浙江省慈溪市实验小学吴旭聪 第四单元:浙江省富阳市春江中心小学陆丽华 2008年2月 教科版修订版三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2种植我们的植物 3我们先看到了根 4种子变成了幼苗 5茎越长越高 6开花了,结果了 7我们的大丰收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1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2蚕的生长变化 3蚕变了新模样 4蛹变成了什么 5蚕的生命周期

6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7我们的生命周期 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 1温度和温度计 2测量水的温度 3水结冰了 4冰融化了 5水珠从哪里来 6水和水蒸气 7水的三态变化 第四单元磁铁 1我们知道的磁铁 2磁铁有磁性 3磁铁的两极 4磁极的相互作用 5磁力大小会变化吗 6指南针 7做一个指南针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听听说说 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 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1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与探究 一、背景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授人一鱼,供其一饭之需,教人一渔,则其终生受用无穷。”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能通过实验分析、推理、归纳而获得知识呢?我想,对初学者而言,应从任务或问题出发,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放权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实验,让他们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获得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到化学是重要而有趣的课程。 二、教学方案 [师]下面,我想请在座的各位同学尝试解决一个问题:设计一个实验,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学习小组先相互讨论,4分钟后,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学生4人一组围在一起讨论,情绪高涨) [生1]取一定体积的空气(一个集气瓶),把火柴点燃伸入集气瓶中,熄灭后,用原来的总体积减去后来剩余的体积,即为氧气的体积,再通过计算,便可求出氧气的体积分数。 [师]我认为,这个同学抓住了关键——利用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真是难能可贵,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生2]按他的方案,我觉得气体的减少量无法测定。 [师]我同意。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谁来帮帮他? [生3]我能不能上来画? [师]当然可以! [生3](边画边讲)先将一支长的蜡烛放在水槽底部,向水槽中加水,使水面低于蜡烛,将一个集气瓶倒罩在蜡烛上方,当蜡烛熄灭后,由于集气瓶中的氧气被消耗,所以瓶内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就会将水压入集气瓶中,那么,水面上升多少就表明氧气的体积是多少。 [师]这个方案怎么样? (学生议论,纷纷表示同意该方案) [师]我也很欣赏这位同学的方案,他巧妙地运用物理学知识,利用倒吸入水的体积,明确地计算出被消耗掉的氧气的体积,从而测出一定体积的空气中所含氧气的体积,很有创意,那么,还有没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学生你望望我,我望望你,没人回答,一时安静无声) [师]既然没有,我们就请同学们自己实验一下,看看你们的结果与科学家的结论是否一致? [生]学生实验,发现水面上升的高度是集气瓶体积的1/10。 [师]科学家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而大家的实验结果是占空气体积的1/10,为什么? [生4]蜡烛燃烧放热,使剩余气体膨胀,所以液面上升的体积数偏少。 [师]也就是说,我们要等到装置完全冷却到原来的温度后再观察(约2分钟后,观察结果仍然偏小)

九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有机物1《身边的有机物》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

九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有机物1《身边的有机物》教案(新版) 华东师大版 教学目标: 1.理解有机物概念;能区分身边常见的有机物和无机物。 2.了解几种简单的有机物的化学式、性质及用途。 3.通过探究丁烷元素组成的活动,知道判断有机物是含碳化合物的依据。 教学重点: 1.理解有机物并能举例身边的有机物。 2.了解几种简单有机物的化学式、性质,用途。 教学难点: 1.辨别有机物和无机物。 2.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以提问的形式,引起学生对新课的兴趣,由此展开新知识的传授。 师:同学们,今天早饭都吃了些什么? 生:米饭、包子、鸡蛋、面包、牛奶…… 师:看来同学们早饭都吃得很丰富,那同学们知道我们所吃的这些食物中都含有什 么营养成分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今天新课的学习——身边的有机物。 二、新课讲授: 1.家中常见的有机物: 师:无论是食物中的淀粉、蛋白质、脂肪和醋酸等,还是我们用的塑料制品、洗涤 剂的主要成分,分析它们的元素组成,可以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师(提示):当家里的饭烧得太过了,底上会有一层黑色的糊状物;塑料制品燃烧后,剩下黑色的灰烬,这些黑色的物质是什么呢? 生:是碳。 师:说明都含有碳元素,那么我们把这类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做什么呢? 生:有机化合物。 师:很好,我们把这类喊他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有机物除了含

碳元素外,还含有氢、氧、氮等元素。 说一说:举例日常生活中的有机物 举一反三,含碳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那不含碳的化合物呢? 生:无机化合物。 师:能不能简称为无机物呢?不能,无机物是单质和无机化合物的合称。同学们还记得单质得定义吗,什么是单质? 生:单质是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师:很好,以前的只是还没完全忘记。所以,同学们这里要注意有机物是有机化合物的简称,而无机物是单质和无机化合物的合称。 师:凡事皆有例外。我们说像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这类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虽是含碳的化合物,但由于它们在结构、组成、性质上都跟无机物相似,所以我们把它们归到无机物中去研究。 师:同学们是不是很好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例外,要究其原因,我们就要进一步地来认识有机物。 2.几种简单的有机物: 师: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甲烷这一最简单的有机物。我们说要认识一种物质,脑海中首先闪现的是什么?是不是它的化学式啊?那甲烷的化学式怎么写呢? 生:CH4。 师:同学们都知道甲烷的化学式为CH4,那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可以通过它的模型来看一下,我们看甲烷的模型,中间黑色的代表C原子,一个C原子连有4根键,每根键又有1个H原子,所以一个甲烷分子就包含有1个C原子和4个H原子,就写成CH4。师(补充):由这四个化学式,我们可以得出这一类化合物的通式。 师:没错,是甲烷,同时甲烷也是天然气和石油的主要成分,同学们能不能根据熟悉的沼气、石油等来猜想一下甲烷的性质呢? 生(猜想讨论):是一种气体,无色无味,可以燃烧。 师生互动,讨论补充完整甲烷的性质: 物理性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化学性质:具有可燃性。 师:常见的有机物除了甲烷还有很多,比如乙烷、丙烷,它们的性质和甲烷相似,就不详讲了,这里,我们具体来探究一下丁烷。

上海初中物理教案(纯知识点)

第一单元声与光 要点提纲 一、声音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而产生的,所以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2.声音的特征 a.响度:声音强弱的程度,响度与声波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距 离有关; b.音调:发声体振动的快慢,即发声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与 声音的频率f有关; c.音色:随着发声体的不同而不同。 3.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20赫兹~20000赫兹。低于20赫兹的声波 称为次声波,超过20000赫兹的声波称为超声波。 4.回声是声音遇到障碍物时的反射现象。 5.噪音的控制:(1)控制噪声源;(2)控制噪声的传播途径;(3)保护受噪声影响者。 二、光的直线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现象: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等;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0×108米/秒,这是目前宇宙中的极限速度。 2.光源: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如:太阳,电灯,蜡烛等。 3.光线:一条带箭头的直线形象表示光的传播方向,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太阳光发出的光线照射到地球上时近似认为是平行光,而蜡烛,电灯之类的点光源发出的光为放射状光线。 三、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N:法线 入射线 反射线 θθ 应注意的问题:关于反射定律的中考题型,考作图题的概率比较大。反射光路是可逆的,入射角和反射角是入射光线和 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不能写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因为先 有入射光线才有反射光线的),反射定律适用于任何反射面,包 括曲面,但是初中阶段只讨论平镜面反射。 四、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的作用: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平面镜成像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3.成像规律: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到镜面的距离,像为正立的、与物体等大的虚像。 注意:作图的时候物用实线表示,虚像用虚线表示,实像用实线表示。 五、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的时候,光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叫光的折射。特别的,当光垂直入射到另一种介质表面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 2.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总是位于法线的两侧;折射线、入射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折射角(r)。 音色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1、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教材内容分析本册内容由“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四个单元组成。相对于整个的小学科学学习过程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主要是将一些值得学生观注的问题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植物的各个器官与植物的生长和功能存在什么关系;它们对于植物本身有什么作用等以风仙花为例进行研究。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主要是以认识蚕的生命周期,进而认识其它动物的生命周期,和认识人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主要是认识温度,学习使用温度计,观察研究水是如何从一种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状态,研究水的三态之间的变化规律。磁铁单元主要是整理对磁铁的认识;实验研究磁铁的性质,了解人们对磁铁的应用;学习制作指南针,加深对磁现象的认识。本册教材具有以下特点:确定了每一单元的核心概念和具体概念,并围绕这些概念的建立组织教学活动,使活动的目的更加明确。教学活动更具有探究性和可操作性。使用了维恩图、网状图、气泡图、柱形图等图表,使学生在记录和加工整理信息,将事实转化成证据方面增加了新的手段和工具,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和教学的评价。每个单元后设置了资料厍,向学生提供与单元学习有关的资料和拓展性活动,弥补了学生的经验不足,并提高了教科书的可读性。4、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生长需要适宜的条件,都有相应的器官,每个器官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并具有自己的功能,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2、人和动物都是不断生长变化的,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寿命的长短与生活环境有关,通过繁殖使其物种不会随着个体的衰老死亡而灭亡,并得以不断延续。 3、什么是温度,温度是可以测量的;温度与物体的热量变化有关;水有三种状态,三态之间的变化与热量有关;三态变化,使水在自然界循环运动。 4、认识磁铁的性质;磁铁的两极及其相互作用;磁力大小的变化;磁铁的用途;用途与性质是相联系的。二、科学探究1、种植培养动植物,对动植物进行观察和测量,根据观察的现象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预测,并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或新的变化,用适当的方式对观察的现象进行记录,并用适当的方法处理相关信息,描述所发生的变化,运用查阅分析资料的方法解决问题,获得问题的答案,认识人和动物的生命周期。2、观察温度计的结构,会使用温度计,观察水的三态变化及其温度的变化,经历“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解释)--------分析、检验假设-----寻找新的证据-----做出新的假设……”的过程,完成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对水是否可以在气态和固态之间的转化进行验证,对水的各种状态之间是如何发生变化的进行整理和概括。3、在讨论和交流中,表达和倾听、贡献和分享方法,用简单的材料和方法做探究磁铁性质的实验,用记录表记录实验,用实验获得的证据思维加工得出结论,想办法解决简单的磁铁问题,使用指南针确定方向,制作磁针,合理设计制作指南针。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形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树立科学要讲求实证的思想;激发关注和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培养坚持性和合作能力。2、认识到较长时间坚持不懈进行观察记录的重要性;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认识到动物和人的生长变化,生命周期是有规律的,是不可违的;生命周期与环境因素及其疾病有关,养蚕缫丝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值得我们自豪。3、认真、细致的观测、记录,认识到观测数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观念,初步建立物质不灭(循环)的认识。4、培养乐于表达和交流的态度,体验认真实验、收集证据,根据证据寻求结论的科学过程和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体会在探究中学习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了解我国古代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中,增强热爱祖国的感情;培养发展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造精神。 5、教学重难点本册教学内容仍然属于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的范畴,但是探究的重点有所不同,主要指导学生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观察其变化的过程并探究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提供出来的关于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相关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哈!欢迎阅读参考使用,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品才网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什么是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感到学习有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重、难点: 力的概念(重点)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 教具: 弹簧、乒乓球、排球、磁铁、小车、铁钉、锯片、汽球、海绵;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 : 问题--体验--探究教学法 教学课时 : 一课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新课引入 先设计悬念,激起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内容"力",再让学生看课文"?"后面的一段内容,再让学生说

出常用"力"字的词及其意义。(接着让学生体验下面的过程) 1、学生紧握拳头。 2、同桌或后桌的同学互相掰手腕。 3、全班学生用力搬起课桌站立10秒钟。让学生谈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原因。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出平时用力的一些动词,如:推、拉、压、握......。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在此基础上,引入"什么是力"的课题。 (多媒体投影):什么是力新课教学: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 1、观察、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 ①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②接着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 ③学生思考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多媒体投影) ④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B图片) 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 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结论:相互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4.3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设计

体内物质的运输(第1课时) 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3节 一、教材分析 《体内物质的运输》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章中的第3节,血液本身就是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因此它成为了本章内容的基础。血液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学生对血液的颜色等有一些感性的认识,还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和广播中获取到有关血液的信息,但大部分学生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哪些成分,以及每种成分各有什么功能。因此,抓住学生对血液的新鲜感,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行生命教育。 二、学情分析 初中生好奇、好动、思维活跃,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教会学生如何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讨论、回答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兴趣和自学能力。根据教学内容情况,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制作大量动画,同时配以模型、挂图等直观教具,使知识信息的传递立体化,综合利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认识功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三、设计理念 本节教学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探索导学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教师组织、启发、鼓励、指导学生按正确的思维方向、路线、探求未知领域的知识,使学生尽可能独自去开掘知识宝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学生达到“学”是为了更好地“学”这一目的,实现主导与主体作用有机结合,“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注意对每一个问题的引入和启发,对每一个环节的点拨和释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努力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凡是能够提出新颖性、创造性的问题和在探索中取得进步的同学,教师都鼓励、肯定,让学生树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强化创新的自觉性。 四、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初步学会看血常规化验单,了解血常规化验数据。 2.学会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3.说出心脏的位置,列举其结构和功能。 4.描述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5.概述血液循环的途经,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6.说出血压、脉搏和心率的概念,学会测量它们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对三种血管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的思维能力。 2.过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分组对猪心脏的观察和描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能力。、

初中物理功和功率练习题

电功、电功率练习题 一、选择题 1. 标有“2400Ω,40W”和“2400Ω,20W”的两个定值电阻,串联起来接在220V的电路上,则它们在相同的时间内产生的热量之比为( ) :2 :1 :1 :4 2. 电视机、电烙铁和电风扇上都标有“220V,60W”的字样,它们都在额定电压下工作相同时间,则三个用电器产生的热量是( ) A.电烙铁最多 B.电视机最多 C.电风扇最多 D.一样多 3. 三个灯泡L1、L2、L3、分别标有“220V,100W”、“110V,100W”、“36V,100W”字样,它们都正常发光时,则( ) 亮亮亮 D.一样亮 ¥ 4. 如图所示的电路,当变阻器的滑片P向b移动过程中( ) A.灯L功率变大,电流表A、电压表V的示数都变小 B.灯L功率变大,电流表A的示数变小,电压表V的示数变大 C.灯L功率变小,电流表A、电压表V的示数都变大 D.灯L功率变小,电流表A的示数变小,电压表V的示数变大 5. 一个电热器电阻为R,当它两端电压为U,通电时间为t时,消耗电能为1W;若要使它消耗电能为4W,下列方法正确的是( ) A.电阻R不变,电压U不变,通电时间t变为原来的2倍 B.电阻R减半,电压U增大1倍,通电时间t不变 # C.电阻R不变,电压U增大1倍,通电时间t不变 D.电阻R减半,电压U不变,通电时间t不变 6. R1、R2两个电阻并联后接入电路中,它们的电功率之比P1:P2=9:4则有R1、R2两个电阻阻值之比是( ) :4 :9 :2 :3 7. 将两电热丝R1、R2串联起来,接在电路中. 若R1>R2,则先被点燃的火柴是( ) A.电炉丝R1上的火柴 B.电护丝R2上的火柴 C.两电热丝上的火柴同时被点燃 D.无法确定 8. 一个标有“4V,2W”字样的灯泡,给它两端加2V电压时,不考虑温度对它电阻的影响,则( ) ( A.此时灯泡中电流为 B.此时灯泡中电流为1A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