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七年级历史下

七年级历史下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隋朝的建立和隋朝统一的时间及其意义。

2、了解大运河开凿的时间、南北起止及中心点,大运河的作用。

3、通过对隋炀帝的评价,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隋朝统一及其历史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2、引导学生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在共同探讨的过程中,对历史事件做出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了解隋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运河,至今还在发挥重要作用,它的开凿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难点】

1、大运河为什么在隋朝时开凿?

2、就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过引导学生勇于多角度提出问题,共同探究,并做出解释。

【教学方法】启发与探究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可利用“导入框”中讲述的“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可由教师讲述

【点拨】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北周的功臣,封隋国公。杨坚承父爵,他的女儿是

周宣帝的皇后。580年,周宣帝病死,年仅8岁的周静帝继位,杨坚以大丞相身

份辅政。581年杨坚废周静帝自立,国号隋,都城在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他

在位时有两个年号,开皇和仁寿。隋朝建立后8年,攻灭陈朝,统一全国。

2.隋朝的统一

⑴、教师可制作一幅揭贴式地图,展示“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变,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观念。

⑵、探究:隋在当时统一全国的条件是什么呢?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然后由教师总结归纳。

【点拨】自东汉以来,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特别是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经过长期交往,在生活、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已基本上汉化了。南北政权的使者往往频繁,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渐消失。这样,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为隋朝统一全国提供了有利条件。东晋、南朝时,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不得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而且也带去了中原的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劳动,使江南经济得到发展,为隋朝统一全国提供了物质条件。北朝自北魏以来,经济发展较快,南北边境上的民间贸易很我,双方的官员也违禁互市牟利。南北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打破界限,加强经济交流,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人心向往统一,企盼有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

⑶、隋统一全国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研究,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

【点拨】结束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初经济的繁荣

⑴、封建王朝以农立国,繁荣的基础是农业,教师可适当结合史料讲述。

⑵、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研究,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

【点拨】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二)大运河的开通

生读“大运河的开通”片段,探讨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一: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

问题二: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问题三: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问题四: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小组讨论探究,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学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论据:①阅读课本第4-5页的历史史料;②思考课本第4页动脑筋提出的问题;③阅读《开凿大运河》图,想一想该图含义;④听听“活动与探究”中两个小朋友的不同意见。

三、巩固与拓展

1、古人评价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你能说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再想一想,水运粮食在中国古代为什么重要?

2、比一比,今天的运河和隋朝大运河有什么区别?

四、课内小结

本课主要学习了隋的建立和统一南北的有关历史知识,并着重了解了隋开凿的大运河,以及开凿大运河的意义和对后世巨大的影响。

五、作业布置

1、加强对本课内容的记忆。

2、完成练习册习题。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2课“贞观之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史实。

2、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能够运用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

2、引导学生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在共同探讨的过程中,对历史事件做出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

【难点】

如何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

【教学方法】启发与探究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含嘉仓能长期储存粮食的史实说明了什么?(隋朝粮食储存很多,经济十分繁荣。)

设文过渡:繁盛的隋朝为什么很快就灭亡了?(指导学生阅读第7页“唐朝的建立”,联系“导入框”内容加以理解:隋炀帝统治后期暴虐无道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唐朝的建立

1、学生阅读7-8页正文,根据教师的提问展开讨论,然后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⑴、唐朝是怎样建立的?

⑵、唐朝建立的年代、都城、第一位皇帝。

⑶、唐太宗的姓名和年号。

【点拨】⑴、隋炀帝暴虐无道,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同年,李渊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⑵、618年、长安、唐高祖李渊。

⑶、李世民、贞观。(“年号”是古代帝王用来标记自己统治时期的专有名词。比如唐太宗是626年即位的,当年仍用父亲李渊的年号“武德”,627年才

改为“贞观”。所以,626年可记为武德九年,627年则记为贞观元年。唐太宗的统治,历史上称作“贞观之治”。)

2、合作探究:评价唐太宗李世民是怎样的一个人?(学生结合教材和自己掌握的有关资料,小组合作讨论,师适时点拨。)

(二)“贞观之治”

1、学生阅读课文8-9页相关内容、插图和文献资料,先在书上划线,然后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①、唐太宗认为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

②、第8页文献“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意思是什么?

③、唐太宗在经济方面实行了那些措施?

④、唐太宗时最著名的谏臣是谁?

⑤、什么样的历史现象称作贞观之治?

⑥、根据第8页“动脑筋”:唐太宗和汉文帝有什么共同之处?

【点拨】①、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大臣要廉洁奉公。

②、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够承载船行走,也能够把船掀翻。

③、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戒奢从简”;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弊政。

④、“人镜”魏征。

⑤、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他的统治政策开明,使农民占有一定的土地,赋税负担减轻,有了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社会经济繁荣,政治比较清明,国力逐步加强,所以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⑥、注意吸取历史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负担,提倡节俭,以身作则等。

2、合作探究:

①、在了解了唐太宗在政治、经济两方面采取的措施基础上,请学生谈谈对唐太宗政策的评价和感受。

②、“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除了唐太宗的开明政策外,同学们还想到了那些原因?

(三)女皇武则天

1、学生阅读9—10页有关的文字,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⑴、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谁?你所熟悉的武则天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⑵、她的政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⑶、郭沫若是如何评价武则天的?

【点拨】⑴、武则天。师可讲一两个武则天的小故事,介绍武则天的经历。

⑵、重视发展生产,重视选拔贤才。

⑶“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2、合作探究:

⑴课文第9页的“唐朝雨中耕作图”说明了怎样的一种现象?

⑵结合课文和掌握的史料,请学生正确评价女皇武则天。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师适时予以点拨。

三、巩固与拓展

1、阅读第11页“自由阅读卡”,思考:“昭陵六骏”的由来怎样?

2、根据第9页“活动与探究1”制表:(括号部分可留待第5课学完后补充)

3、组织学生自评互评,提醒预习第3课《开元盛世》

【点拨】1、纪念唐太宗的战功。

2、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四、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学习了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的有关历史知识,并着重了解了“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在此基础上对这两个历史人物做出了我们恰当的评价。

五、作业布置

1、加强对本课内容的记忆。

2、完成练习册内容。

板书设计:

教学札记

第3课“开元盛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

2、了解唐玄宗和开元盛世的关系,曲辕犁、筒车、唐三彩等成就。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和探究唐朝开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

2、利用课本插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材料、想象历史情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期,经济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使学生学会欣赏唐朝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精美雅致,陶冶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盛世经济的繁荣(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及其主要成就)。

【难点】

农业工具的改进(结构原理和先进性)。

【教学方法】阅读、讨论、探究、合作学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谁?(武则天)她的政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重视发展生产,重视选拔贤才)

引导过渡:所以,郭沫若称赞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意思是说武则天的统治弘扬了贞观之治的成果,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开元盛世”为什么会形成?有哪些成就?请看第3课。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开元之治”

1、学生阅读第12—13页课文、插图和资料,根据教师的提问讨论解决,然后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①、“开元盛世”是在哪个皇帝统治时期?

②、唐玄宗刚当上皇帝时,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改革?

【点拨】①、唐玄宗李隆基。

②、“励精为治”,任用贤才——“走马任姚崇”;反对奢侈——烧毁珠玉锦绣。

2、根据12-13页“文献资料”和“动脑筋”:唐玄宗和他的曾祖父唐太宗有哪些共同的地方?

【点拨】他们都善于任用贤才,重视吏治,注意“戒奢从简”,使政治较清明,经济有发展,出现了封建社会里著名的“治世”——“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

过渡讲解:唐玄宗刚当上皇帝时,不但注意从政治方面进行改革,还很重视发展生产,使得当时经济繁荣起来。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学生阅读13—15页,根据教师的提问讨论作答:

1、课文中说,唐朝农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教师补充说明:农业上的灌溉工具,三国时期发明的叫做“翻车”,就是今天农村里还在使用的“水车”,靠人们用脚来踩动它,是比较吃力的。唐朝发明的叫做“筒车”,它把水流的力量和竹筒的盛水功能巧妙地结合起来,不再依靠人力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三顾茅庐”片段出现了转动的筒车,很明显是个错误。那时连翻车都还没有发明出来,哪来的筒车。

2、学生观察14页“唐朝穿裙衫的妇女”,结合14页“动脑筋”: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3、组织学生读“自由阅读卡”(第16页),联系第十四页的彩色图片,回答:唐朝最为有名的陶瓷品种是什么?

4、结合“地图册”第7页“想一想”:这里提到的三个地方是什么?

5、当时长安的居民住宅区叫做什么?商业区叫做什么?长安还有什么特点?

6、什么样的历史时期叫做“开元盛世”?

【点拨】1、兴修水利工程,改进农耕技术,发明新的农业工具——曲辕犁、筒车。

2、说明唐朝丝织技术高超,丝绸质地很薄。

3、青瓷、白瓷和唐三彩。

4、国子监、曲江池、大雁塔。

5、坊,市,它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国际性的大都市。

6、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期,史称“开元盛世”。

过渡讲解:可惜唐玄宗统治后期却走向腐败,导致唐朝的衰落。

(三)唐朝的衰亡

1、学生阅读第16页的课文,并分析第17页“活动与探究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后来他坚持这样做了吗?

2、在唐玄宗统治后期发生的一场叛乱叫做什么?唐朝灭亡于哪一年?

【点拨】1、唐玄宗年少时,在民间亲身经历了一些不得志的事情和苦难,所以即位之初能够记得人民的疾苦,能够勤于政事;没有坚持这样做。

2、安史之乱;907年。师可适当介绍安史之乱有关史实。

三、巩固与拓展

1、让学生列表归纳开元时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情况。

2、杜甫在《忆昔》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你是如何看待这首诗的?

四、归纳小结

本课主要学习了“开元之治”,特别是了解了盛世经济繁荣的有关历史知识,使我们对这一段历史史实有了自己客观的认识与评价。

五、作业布置

1、加强对本课内容的记忆。

2、完成练习册内容。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 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2、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和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

2、利用课本插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材料、想象历史情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尤其是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皇帝的作用。

【难点】

如何客观评价科举制度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及其对中外的深远影响。

【教学方法】阅读、讨论、探究、合作学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位唐朝杰出的皇帝,请说出他们分别是谁?(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他们统治期间,中国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持续发展的盛世局面。他们的统治措施中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是什么?(善于用人);那么,你们是否知道,隋唐时期的封建统治者通过什么方式来选拔人才呢?(科举制度),盛世经济的繁荣

唐朝的衰亡

“安史之乱”;907年亡 “开元盛世” “开元之治”

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

也许你们听说过科举制度,但它具体是怎么回事,读书人怎样才能适应它的要求,达到升官入仕的目的。哪一科最重要等等。知道这些的人可能不多,今天我们就专门学习这一内容。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科举制度的诞生

学生阅读第17页课文、插图和资料,根据教师的提问讨论作答,然后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1、科举制度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点拨】隋炀帝时正式诞生。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讨论,自由发言。说说什么是科举制度?

【点拨】简而言之,通过考试的方式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就叫科举制度。

3、隋唐以前我国采用什么方法来选拔官吏。

【点拨】九品中正制。关于“九品中正制”那就是到了后来,必须有地方官吏、高门权贵的推荐,才可以做高官。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由于出身寒微,难以担任中央和地方高官,正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4、现在我们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方式有什么不好?

5、找出在科举制度的产生过程中有哪几件重要事情?

【点拨】隋朝时科举制诞生;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诞生。

6、科举制度与过去的选官制度相比,最根本的区别在哪里?他给各种身份的人带来了什么变化?(如地方官、贵族子弟、贫贱读书人等)

(二)科举制的完善

学生阅读第18页文字、插图和资料,根据教师的提问讨论作答,然后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1、通过科举制度,获利最大的是谁?

2、学生看课本第18页图片,并阅读左边小字:“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请一位同学解释这句诗的意思。(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说明)

3、从唐太宗开始,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请同学们再阅读第18页的内容,找出哪几位人物是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

【点拨】唐朝时科举制度逐步完善;唐太宗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内容。

4、第18页“动脑筋”中,这种“帖经”的试题类型和我们今天的什么题型很相似?你认为这种题型好不好?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师予以点拨)

5、请看第20页“动脑筋”,你认为唐朝的进士科重视考试赋好不好?如果你是一个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举人,得知唐玄宗规定诗赋作为今年的考试内容,你会怎么做?能否再估计一下唐朝的文学界、教育界将会呈现出怎样的局面?

(学生自由回答,师予以点拨)

6、各学习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完整的科举考试是怎样进行的?一个普通读书人需要经过哪些环节才能成为进士。学习了科举制后,我们应该明白这一点。(生选派代表作具体介绍,本组其余同学可作补充,师予以点拨。)

7、历史上有哪些著名人物是通过科举制当上官的,他们都有什么作为?

(学生回答,教师稍作评价。)

8、中国古代有种说法,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那么,你能否相象出一个书生在金榜题名时的喜悦心情呢?

(学生自由回答,师予以点拨。)

9、对科举制度大家应该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科举制在中国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废除,它对我国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现在我们来共同讨论一个话题。

(三)科举制的影响

学生阅读第19—20页文字、插图和资料,根据教师的提问讨论作答,然后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活动与探究:请从政治、思想、教育、文化、社会风气以及对中外的影响等多方面来分析,应该如何评价科举制度?评价时充分利用自己的课外及社会知识,联系刚学过的课堂知识,展开联想。(鼓励学生不要怕答错,大胆发言,自由发挥。)【点拨】科举制度的影响: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科举制度的深远影响不止这些,在当时还影响到邻国。它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走向了极端,其不良影响十分明显。

三、巩固与拓展

1、按人物顺序编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大事记”。

2、读第20页“活动与探究1”文字,你认为李德裕对于科举制是赞成还是反对?你认为他的话是否有道理?

3、读第21页“活动与探究2”文字,对这两种说法你有什么感想?

四、归纳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围绕“科举制度”这个问题进行了步步深入的探讨。现在,我想请同学们来总结一下,我们是围绕什么问题进行讨论的,又是怎样步步深入的?

五、作业布置

1、加强对本课内容的记忆。

2、完成练习册内容。

板书设计

1、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一、隋朝时科举制诞生

2、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诞生

1、唐太宗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

二、唐朝时科举制度逐步完善 2、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

3、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内容

1、改善了用人制度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课后反思

第5课“和同为一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唐朝的民族政策,唐朝周边主要少数民族的名称和地理位置,吐蕃统一,文成公主入藏,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等主要史实。

2、收集藏族、维吾尔族、满族、彝族、白族的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比较分析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各民族与唐朝的关系,归纳唐朝民族关系特点。

2、分组学习,培养学生与他人团结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政府开明的政策,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保证。

2、认识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有利于各族的发展。

3、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友好关系,是我国古代中央政权与周边民族关系的典范。其开放的民族政策是今天非常值得借鉴的历史财富。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吐蕃的社会发展。

2、吐蕃与唐朝的友好关系。

【难点】

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教学方法】阅读、讨论、探究、合作学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我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境内共有五十六个民族,大家能说出多少个民族?(生回答,师适时点拨)师逐一展示几个有关民族的图片:藏族、维吾尔族、满族、彝族、白族,让学生说出民族的名称。师告诉学生这五个民族在我国唐朝时的称呼。今天,我们着重学习唐朝与这五个民族的关系。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

学生阅读第23—24页课文、插图和资料,根据教师的提问讨论作答,然后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1、吐蕃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再回顾小学学过的有关藏族人民生活的知识,想想与吐蕃人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点拨】藏族祖先,青藏高原一带生活,有的以游牧为业,有的以农耕为生。纺织业和冶铸业水平很高。以战死为荣。

2、学生结合教材和掌握的历史知识,介绍松赞干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松赞干布为什么多次向唐朝求婚?

【点拨】仰慕中原文明。

4、唐太宗为什么同意文成公主远嫁吐蕃?

【点拨】唐玄宗为了和吐蕃建立友好关系,所以也同意把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5、文成公主为什么受到吐蕃人乃至藏族人民的喜爱?

【点拨】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交流与交往。为吐蕃带去了许多书籍和谷物、蔬菜种子,还带去大批手工业工匠等。文成公主聪明娴慧,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为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联系和发展藏族经济文化作出了贡献,所以人民尊敬和怀念她。

6、学生观察彩页《步辇图》,发挥自己的想像力,描绘一下当时吐蕃使者求婚的情景。

7、为进一步增进汉藏友谊,唐蕃之间还进行了那些友好交往?

【点拨】8世纪初,唐又将金城公主加到吐蕃。

(二)回纥的勃兴

学生阅读第24—25页课文、插图和资料,根据教师的提问讨论作答,然后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1、回纥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

【点拨】维吾尔族的祖先,游牧于色楞格河流域,逐渐向南发展。崇尚勇敢,民风淳朴。后来改名回鹘。

2、唐与回纥建立了怎样的关系?

【点拨】8世纪中期,回纥建立汗国,唐玄宗封其首领为“怀仁可汗”,双方关系友好。

(三)“车书本一家”

学生阅读第25—26页课文、插图和资料,根据教师的提问讨论作答,然后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1、隋唐时期,我国东北的松花江、黑龙江流域生活的一个少数民族叫什么?它们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

【点拨】靺鞨族;骁勇强悍,能歌善舞。

2、靺鞨族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点拨】七世纪末,靺鞨族的一支粟末靺鞨统一各部,建立政权。

3、唐与靺鞨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点拨】唐玄宗设州,以其首领为都督,封渤海郡王。渤海受封后,面积扩大,人口增多,与内地贸易往来频繁,经济文化水平较高,有“海东盛国之称”。

4、“车书本一家”这句话是谁说的?是什么意思?

【点拨】温庭筠《送渤海王子归国》;意为渤海与唐原本是车同轨、书同文的一家人。

(四)南诏

生阅读课文第26页文字、插图,然后请学生上讲台介绍南诏、以及南诏与唐的关系。

三、巩固与拓展

1、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的话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2、从课文看,唐王朝与各少数民族之间建立了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种民族关系是基于什么样的民族政策形成的?

3、如果你跟随文成公主入吐蕃,你能帮文成公主做些什么有益于吐蕃的事?

四、归纳小结

教师与学生共同制作唐朝与各民族交往状况表,进行本课的小结。

五、作业布置

1、加强对本课内容的记忆。

2、完成练习册内容。

板书设计

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定都逻些

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入藏—文化交流、友好关系

金城公主入藏—“合同为一家”

二、回纥的勃兴:维族祖先,怀仁可汗,改名为回鹘

三、“车书本一家”:靺鞨族,渤海郡王,栗末靺鞨政权以“渤海”为号,“海东

盛国”

四、南诏:六诏—南诏统一,云南王

课后反思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隋唐时期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频繁的来往、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能力和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问题探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的奋斗精神,使学生更加崇敬为各国友好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通过唐文化对各国影响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难点】

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的奋斗精神。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启发与探究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第28页导入框图片:启发思考,坐在这头

装饰华丽的大象上的是什么人?他为什么受此隆重礼遇?(激发学生

兴趣)请一学生朗读导入框文字,学生明白了这是唐朝高僧玄奘在天

竺阐释佛经,在天竺国受最高礼遇的故事。根据导入框设置问题进入

新课。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整体感知

学生读第28—29页正文、插图部分,整体感知隋唐对外交往盛况。

1、学生通过对正文文字的阅读,了解到隋唐时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中国人被称为“唐人”。

2、学生看《职贡图》,认识到唐朝时期许多外国使节远道来到中国,向中国皇帝进献他们的珍稀宝物。指出这是中外交往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析图,加深对中外交往知识理解。

3、学生看《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引导学生读图下说明及图例,启发学生读图探究:根据此图,你能找出唐朝与中国有交往的国家和地区吗?

学生探究活动:请学生上台指图解说。

【点拨】教师指图小结:有东亚的新罗、日本,中亚的波斯、大食,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的拂菻,印度半岛的天竺以及东南亚各国等。然后引导学生在图上指明中外交往路线,注意联系古丝绸之路等知识。

(二)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教师引导学生读第29—31页文字、插图,形成初步感知,在此基础上合作探讨解决下列问题:

1、从哪时开始日本有使者到中国来?

2、唐朝时遣唐使来中国基本概况。

3、遣唐使回国后对日本政治、生活有影响吗?

4、日本对唐朝是如何评价的?

5、唐朝到日本去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谁?他什么时候去的?他东渡日本第几次才成功?

6、鉴真东渡日本后对日本国有何贡献?

7、鉴真前五次渡海状况,鉴真六次东渡说明了什么?鉴真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8、比较日本钱币与唐朝钱币的异同,你能举出日本受中国唐文化影响的一些事例吗?

以上问题尽量让学生提出,然后由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充分肯定并鼓励学生。

(三)唐与新罗的关系

在生自由读唐与新罗的友好关系部分文字基础上,师生共同合作探究下列问题:师:双方在频繁的交往中都得到了哪些益处?

生: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捕捉有效信息,小组选代表发言,教师肯定。

师:(小结过渡)隋唐时期,不仅中国与朝鲜半岛上国家交往密切,而且中国与天竺交往也很密切,下面请同学们合作学习“玄奘西游”部分。

(四)玄奘西游

教师引导学生读第31页文字、插图,形成初步感知,在此基础上合作交流解决下列问题:

1、通过导入框文字我们了解了玄奘高僧在天竺受到最高礼遇的故事,那么你还知道玄奘哪些故事?

2、那么玄奘是何时去的天竺?他为什么要到天竺去?他去的顺利吗?

3、玄奘在天竺有何成就?他回国后又有什么重大成就?

4、学生合作完成课本第32页“动脑筋”题:“你知道秦王是谁吗?”(启发学生联系旧知识回答)

5、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玄奘》人物画像:①介绍这是玄奘从印度学成后归国的情景。②学生介绍课前搜集的玄奘西游天竺其他资料。通过介绍使学生对玄奘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6、比较探究:同学们对《西游记》这部小说非常喜爱,想一想书中唐僧的描写与你所了解的玄奘有何不同?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玄奘西游天竺取经,经历了艰难险阻,最后取得成功,从这点上是相同的,至于小说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一系列人物和一路上经历的具体情节则都是虚构的。

三、巩固与拓展

1、今天我们学习了唐与日本、新罗和天竺的交往史实后,想一想,为什么隋唐时期对外交往如此繁盛?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2、材料:“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诗中的“盲目航海”指的是什么?表现了鉴真怎样的精神?诗中“传道艺”的是什么人?“唐风洋溢奈良城”表现了什么?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思想?

3、学习完“玄奘西游”后,你从玄奘身上学到了什么?

四、归纳小结

教师与学生共同复述本课内容,进行本课的小结。

五、作业布置

1、加强对本课内容的记忆。

2、依据本课内容写一篇题为《隋唐时国际间的友好交往》《玄奘法师的治学精神》的后记。

板书设计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传播唐朝的文化,设计唐招提寺——艺术明珠

二、唐与新罗的关系:学习中国文化,来中国经商,朝鲜音乐传入中国

三、玄奘西游:贞观初年,那烂陀寺游学,《大唐西游记》

课后反思

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赵州桥、唐都长安、雕版印刷术、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有关历史知

识。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从史学的角度感知唐代的文学艺术成就,从而提高学生对唐诗、散文、书法、雕塑等方面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隋唐时期科技和文学方面成就的了解,理解这一时期文化的发展对祖国和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

2、运用阅读、讨论和联想比较法,探究诗歌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隋唐文化中每一项科技成果无一不是经过发明者无数次试验,钻研、认真学习前人成果取得的,我们要学习他们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赵州桥、雕版印刷术、唐诗。

【难点】

1、李白、杜甫、白居易、诗歌特色。

2、赵州桥在世界桥梁史上的地位及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李白斗酒诗白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白称臣是酒中仙”。

教师提问:这首诗是谁的作品?与这位诗人同时代的还有哪几位?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指出,李白生性浪漫,不习惯宫延生活,更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他浪迹江湖,留下了大量的诗篇,李白的诗有何特色?人们为何称他为“诗仙”呢?以此导入新课。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高超的建筑水平

学生阅读33-34页正文,根据教师的提问合作讨论,并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1、思考:赵州桥是谁主持修建的?是何时修建的?

2、赵州桥的建筑有怎样的特点?

3、赵州桥在世界桥梁史上有什么地位?

【点拨】赵州桥至今已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这座具有高度科学水平和艺术水准的工程技术,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骄傲。

情景感应:

架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宋·一诗人)

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雾(明·祝万祉)

4、结合唐都长安平面图及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思考:唐都长安建筑布局及特色是什么?

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回答,教师作简要说明。

(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教师引导:印刷术发明以前,人们用手抄书,这既费时耗力,又易出错,到隋唐时人们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什么是雕版印刷术呢?(布置学生看书,然后回答)

【点拨】 1、雕版印刷术来源于生活的体验,离不开人们的观察,探索及创新。

2、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但在近代被外国殖民者掠走。

(三)光耀千古的诗坛

1、情景体验:李白、杜甫、白居易(人物像)。

2、在学生看书基础上教师启发提问:古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凑”这一谚语本身说明了什么?

【点拨】唐诗歌繁荣。

3、学生合作讨论: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个伟大诗人有哪些传世各作?各有什么特色?

【点拨】李白:《朝发白帝域》、《蜀道难》,特色:豪迈奔放、清新飘逸、号诗仙。杜甫:“三吏”“三别”,特色:沉郁悲抱,精炼凝重,号诗圣。

白居易:《秦中呤》、《新乐府》,特色:直如白话,通俗易懂。

三、巩固与拓展

回顾知识要点,快速记忆,教师展示检测题。

四、归纳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赵州桥、唐都长安、雕版印刷术、李白、杜甫、

白居易等有关历史知识。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从史学的角度感知唐代

的文学艺术成就,从而提高对唐诗、散文、书法、雕塑等方面的兴趣

和欣赏能力。同时应深刻认识到隋唐文化中每一项科技成果无一不是

经过发明者无数次试验,钻研、认真学习前人成果取得的,我们要学

习他们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五、作业布置

1、加强对本课内容的记忆。

2、完成练习册内容。

板书设计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一)高超的建筑水平:1、赵州桥(石拱桥) 2、唐都长安

(二)雕版印刷术: 1、发明过程2、主要作品

(三)光耀千古的诗坛:1、李白(作品及特色)

2、杜甫(作品及特色)

3、白居易(作品及特色)

课后反思

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颜真卿与柳公权的书法,阎立本、呈道子的绘画、莫高窟、乐舞。

2、了解隋唐时期主要文学艺术家及其艺术特点和代表作来培养学生归纳和整理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有关史实的介绍,让学生认识这一时期文化成就的创作特点。

2、合作探究隋唐时文化成就在当时和后世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隋唐时期,文学艺术获得高度发展,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隋唐时期主要文学艺术家及其艺术特点和代表作。

【难点】

文学艺术的艺术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启发与探究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隋唐时期我国科技发达表现在哪些方面?

2、导入新课:隋唐时期,我国不仅在科技方面创造了骄人的业绩,而且在文学艺术如诗歌、书法、和石窟艺术方面,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

学生阅读38-40页正文,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1、我国继王羲之之后在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是谁?他创立的新书体是什么?谁能给大家作临摹表演?

【点拨】颜真卿,他创立的新书体雄深敦厚,人称颜体、代表作有《多宝塔碑》等。

2、和颜真卿齐名的书法家是谁?他的书法特点是什么?代表作有哪些?

【点拨】柳公权。他的书法方折峻丽,骨力劲健,代表作有《玄秘塔碑》等。

3、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唐代画家是谁?他们绘画有什么特点?各有什么代表作?

【点拨】(组织学生讨论)有阎立本和吴道子,阎立本擅长人物故事画,代表作有《步辇图》,吴道子善画写意画,即用笔不求工细,但求神态,其代表作《送子天王图》。

(二)艺术宝库莫高窟

学生阅读40-41页正文,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1、我国古代有三大佛教艺术宝库,有两个曾在上学期见过面,还记得吗?

【点拨】山西云岗石窟,和河南龙门石窟;

2、生看38页佛像插图后提问:当你面对这里的每一个雕像,每一幅壁画,都可算是艺术珍品,你将作怎样感想?

学生分组讨论、集中解答: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这是我们的前人对世界雕塑、绘画艺术作出的贡献,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教师顺势提出)在近代,外国列强在我国进行经济侵略的同时,也加强了对我国文化的掠夺,谁又能想到,就在这敦煌莫高窟,曾经也留下了列强野蛮掠夺的痕迹。

(三)盛大欢腾的乐舞

学生阅读41页正文,合作解读下列问题:

(探究创新)结合你所了解的知识,猜猜当时表演《霓裳羽衣舞》最好的是谁?

(教师强调)隋唐时期音乐、舞蹈,大量吸收了西域各族和周边各国传统乐舞,再加于创新,呈现出气势恢宏,风格多样,既优美和谐又铿锵热烈的盛世特色。

三、巩固与拓展

回顾知识要点,快速记忆,教师展示检测题。

四、归纳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颜真卿与柳公权的书法,阎立本、呈道子的绘画、莫高窟、乐舞等有关历史知识。通过本课学习,我们进一步从史学的角度感知唐代的文学艺术成就,从而提高对书法、雕塑、舞蹈等方面的兴趣和欣赏能力。同时更深刻认识到隋唐文化中每一项科技成果无一不是经过发明者无数次试验,钻研、认真学习前人成果取得的,我们要学习他们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五、作业布置

搜集有关图片和文字材料,写一篇敦煌莫高窟畅想族游短文。

板书设计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

(一)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

1、书法:①颜真卿——“颜体”(雄浑敦厚)

②柳公权——“柳体”(方折峻丽,骨力劲健)

2、绘画:宗教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有影响的画家:阎立本、吴道子

(二)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千佛洞

(三)盛大欢腾的乐舞:坐部伎、立部伎,软舞和健舞

课后反思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祖国境内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

2、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和教师点拨,让学生了解在纷繁的史实中理清知识脉络,抓住中心进行学习的方法并参予到其过程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对我国北部、西北部边疆地区的开发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2、认识这一时期民族政权间战争频繁,但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3、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正确看待历史的民族关系,不要唯“汉”独尊、独好。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

2、女真建金和岳飞抗金。

【难点】

1、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2、评价岳飞抗金。

【教学方法】启发与探究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电视剧《天龙八部》吧?喜欢看吗?你能说出其中的乔峰是什么人吗?(他的身份),你还记得在这部电视剧里都提到过哪些政权吗?

教师介绍:有辽、西夏、大宋、大理,看来乔峰、段誉、虚竹他们生活在一个多权并立的时代,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过这样的一段时期呢?——有,大约从960年初到1276年元灭南宋再度统一中国,在近三百年时间里,祖国大地上群雄逐鹿,民族政权此消彼长,征讨并合,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活跃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政权相对比较复杂的时期,就让我们翻开那个时代的历史画卷,了解并立的各个民族吧。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展示50页前言图画和苏颂诗句:

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天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①它们反映了北方契丹民族的由来、生存环境和生活习俗,你能据此想出来吗?

②学生叙述想象,师同时展示有关契丹人生活习俗的壁画、文字图片。

2、生读课文50-51页,合作交流,解决以下问题:

①契丹是怎么强大起来的呢?

②同一时期,中原地区在唐灭亡后出现了政权混乱局面,先后经历了五个短暂的政权的统治,在第五个政权后周统治期间,统一趋势不断加强,是谁完成了中原地区的统一呢?同学们听过陈桥兵变和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吗?

可由学生讲述,教师适当点拨。

3、生读课文51-52页,合作交流,解决以下问题:

①北宋建立之后,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对辽问题,用兵失败后,只好采取防御政策,但辽仍时有进犯,其中最厉害的要数澶州之战了,当时的情形怎样呢?结果又如何?

学生合作交流,小组选代表发言。

②澶渊之盟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对此你是如何评价的?

生自由发表观点,师适当点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