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组织成长中的演变和变革

组织成长中的演变和变革

组织成长中的演变和变革
组织成长中的演变和变革

组织成长中的演变和变革

L.E. 葛雷纳

原编者按:这篇文章最初发表在1972年7-8月的《哈佛商业评论》.为了使这篇文章能被作为经典再出版,作者删除了原文开头部分中一些过时的资料。同时,作者还写了一篇说明《改革势在必行》,以此来更新自己的观点。

Larry E. Greiner是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研究管理和组织的教授。

一个零售连锁店的经理权力来源于组织结构,这种结构长时间有效,负责人不会轻易改变它,因为这样的一种结构是他们维持领导力的根本方式。最终公司走向破产。

当集权程序已经成为阻止开拓新市场的潜在因素时,一家大型银行惩戒了一位因不满该死的控制问题而被视为“反叛”的经理。随后,许多年轻的经理也离开了该银行。同时,行业竞争加剧,企业利润下降。

这些公司的问题,来自于过去所做的一系列决策,而非当下的事件或市场的变动所致。管理者在公司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往往忽略了那些关键性的问题。如:我们的组织曾经在哪里?现在在哪里?回答这些问题对组织的发展前景有什么样的意义?反过来,管理者却往往把目光集中在外部环境和未来上,似乎只有更精确地向市场投入,就能让组织焕然一新。

欧洲心理学家主张,个人行为主要是由过去的实践和经历而不是由未来状况决定的,我从这一遗产中得到启示,强调历史对组织的影响力。当我们将这一理论深化到组织发展的问题中来,可以根据公司成长中可能的经历来划分出几个发展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将从一些演变开始,伴随着持续、稳定的发展成长,最终会以一场彻底的革命性的组织混乱和变革结束。例如,高度集权将会导致对分权的需求。而每一段变革的结果都决定了公司是否能顺利过渡到下一发展阶段。

组织发展的模型

迄今,组织发展的研究大多数是经验性的,学者们尚未从整体发展进程入手建立一个完整模型。在我们分析相关研究的时候,归纳出五个关键的因素:组织的年龄、规模、演变的阶段、变革的阶段和工业的成长率。“公司如何成长”这张图表明了这些要素如何相互影响并作用于组织的发展。

组织的年龄。对于任何发展模型而言,最显而易见和最本质的方面,就是一个组织的寿命(图中的横轴代表年龄)。历史表明,在一个长的生命周期里,组织实践不会一成不变。这就论证了一个最基本的观点:管理问题和管理原则都是由时间造成的。例如,分权的概念,在某一个时期符合公司实际,但在另一个时期就不符合了。

时间的推移也会导致管理态度的制度化。当这些态度变得僵化并最终过时后,雇员的行为不仅变得更可预测,也变得更难改变。

组织的规模。图中的竖轴说明了这一维度。一个公司对于所出现的问题和采取的解决方法随着雇员人数和销售额的增加而发生显著的变化。规模放大了协调与交流问题,产生了新的职能,接着管理层级增加,工作变得更加相互关联。因此,时间并非决定组织结构的唯一因素。事实上,规模不扩大的组织,可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留许多稳定的管理模式和实践。演变的阶段。随着组织的成长,出现了另一种现象,即我们称之为“进化时期”的顺延式成长。大多数成长中的组织不是扩展两年而后收缩一年,而是那些在危机中生存下来,通常经历四到八年的持续成长,此间没有重大的经济挫折或严重的内部混乱。演变一词用来描述这

种平静时期似乎是适当的,因为要在不变的整体管理模型下保持成长,似乎仅需要做些适度的调整就够了。

变革的阶段。平静的演变不是必然发生和无限持续的,不能假设组织的成长是直线式的。例如,《财富》杂志的“500强”名单,在过去的五十年中就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事实上,从许多历史案例中可以看到一种迹象,在较为平静的演变阶段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动荡。

我们把这些动荡时期称为变革时期,因为它们典型地显示了管理实践上的剧变。适合于较小规模和较早时期的传统管理实践不再起作用,并被受到挫折的上层管理人员和幻想破灭的低层管理人员拿来进行详尽的研究。在这些危机时期,一些公司失败了,那些不能放弃过去的实践并进行组织上重大改变的公司,很可能不是倒闭就是停止成长。

在每一个变革时期,管理的关键任务在于寻找一套新的组织实践,这套实践将成为管理成长演变下一个阶段的基础。有趣的是,这些新实践会埋下使自身腐朽的种子,从而导致另一个变革时期。所以,管理人员会遇到一种反讽——在一个时期看来是主要的解决办法,在以后的时期却成为一个重大问题。

工业的成长率。一个组织在演变和变革阶段的成长速度,与它所在产业的市场环境密切相关。例如,一个处在急速扩大的市场中的公司必须快速地增加雇员,因此迫切需要新的组织结构,以容纳大幅度增加的雇员。在迅速成长的行业中,演变时期比较短,但在成熟的或缓慢成长的行业中,演变时期要长得多。

如果利润来得容易,演变可以延长,变革可以推迟。例如,在一个繁荣的行业中,一些公司虽犯了严重的错误,但从其营业损益表上看,仍然是良好的;因此,它们可以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不改变管理实践。航天工业在它高利润的童年期就是一个例子。然而,变革时期仍会发生,航天工业中就发生过一次——当利润机会开始消失时。相反地,如果市场环境恶劣,变革似乎会更严重,而且难以解决。

成长的阶段

记住上述的结构,现在我们来深入地研究演变和变革的五个特殊阶段。如“成长的五个阶段”这一图表所示,每一个演变时期的特点,是用支配型管理风格来实现成长;每一个变革时期的特点,是必须解决支配型管理风格造成的问题进而使成长得以继续。对于长时期处于稳健成长行业中的公司而言,图中的模型似乎是典型的;处于较快成长行业中的公司,会较为迅速地体验到所有的五个阶段;然而那些处在成长较慢行业中的公司,在许多年中只能遇到两三个阶段。

需要注意的是,每一个阶段是前一阶段的结果,同时也是下一个阶段的原因。例如,第三个阶段的演变管理风格是授权,它出现并且成为先前第二阶段的变革中要求更多自治权的解决方法。然而,在第三阶段中所使用的授权风格,最终会引起重大的变革危机,其特点是企图重新控制由授权而引起的多样性。

对于每一个阶段,如果成长突然发生,管理者所能采取的行动是有限的。例如,一家公司在第二阶段遭遇自主危机,便不能再采取指导式的管理作为解决办法——为了前进,它必须采取授权这种的新方式。

第一阶段:创业。在一个组织的产生阶段,着重点是既要创造产品,又要创造市场。以下是创业时期演变的特点:

●公司的创始人通常具有新技术或企业家精神,他们常常轻视管理活动;他们的体力和脑力完全用在制造和销售新产品上。

●雇员之间的交流频繁并且是非正式的。

●长时间工作的报酬是中等的工资加上约定的业主利益分成。

●所做的决策及所持的动机对市场反馈较为敏感,管理部门随着顾客的反应行动。

上述这种个人主义的、创造性地活动都是公司起步不可或缺的。但是随着公司的成长,这些活动恰恰成为问题。较大规模的生产需要懂得制造效率:增加的雇员不能仅靠非正式的交流而进行管理;新雇员还没有被对产品或组织的强烈奉献精神激励起来;必须取得额外的资本:为了财务管理还需要新的会计手段。公司的创始人发现自己肩负着一些多余的管理责任。所以他们渴望“往日的美好时光”,并且仍像过去那样采取行动。受折磨的领导人之间出现冲突并且日益激化。

这样,一场领导危机爆发,这就是第一次变革的开始。谁将会领导公司摆脱混乱,并解决面临的管理问题呢?很显然,需要一位强有力的管理者,他具有引进新的商业技术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寻找一位这样的管理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创始人即使在性格上不适合管理工作,也常常不愿意被架空。所以这是组织发展中的第一个关键性选择——寻找并委任一位出色的业务经理,而且能被创始人所接受,并能够使组织齐心协力。

第二阶段:指导。在第一阶段中生存下来的那些公司,通过委任一位出色的业务经理,在有力的、指导式的领导下,通常可以进入一个持久的成长时期。这一演变时期的特点如下:●一个职能组织结构被引进,将制造活动和销售活动分开;工作分工变得日益专门化。

●引进了库存和采购的会计系统。

●采用了激励、预算和工作标准。

●伴随着等级头衔和职位体系的成长,信息交流变得更加正式,并且不带个人色彩。

●新经理和他的主要的高级管理人员负起大部分指导责任,而较低层的管理人员被看作是职能专家,而不是自主的决策制定者。

虽然新的指导技术更有效地把雇员的精力引向公司的成长,但这种技术最终变得不适用于控制一个更加多样化的和复杂的组织。较下层的雇员们发现他们自己被一个笨重的、中央集权的等级制度给束缚住了。尽管他们比上层领导掌握了更多的有关市场和机械方面的直接知识,但结果是他们常在遵循程序和采取主动二者之间深感困扰。

因此,在自治危机中出现了第二次变革。多数公司所采取的解决办法是转向更多的授权。然而,上层管理人员由于以前的指导是成功的,现在他们难以向低层管理者放弃职责。再者,较低层的管理人员也不习惯于自己作出决定。结果,在这个变革时期许多公司的创始人坚持中央集权的方法,较低层的雇员变得清醒并且离开了组织。

第三阶段:授权。下一个成长时期是在成功地应用了分权组织结构之后演化而来的。它展现了以下的特点:

●更多的职责被赋予分厂经理和区域市场经理。

●使用利润中心和奖金制度以激励雇员。

●总公司的上层经理只限于根据分厂的定期报告做例外的管理。

●高层管理常常集中精力去并购与其他分权单位相并列的外部公司。

●来自上层的交流并不频繁,通常通过函件、电话或简短的现场视察来进行。

授权阶段通过提高下层管理者的能动性以取得公司的发展。在分权制度之下,经理有了较大的权威和动机,他们能渗入较大的市场、较快地对顾客作出反应并发展新产品。

然而,一个严重的问题最终会出现,上层经理会感到,对于这种高度多样化的经营,他们失去了控制。自主的工厂经理喜欢自己作主,同组织的其余部分不发生计划协调、金钱、技术和人力等关系。自由导致了眼界狭隘,限于一隅。

很快,组织陷入控制危机。当上层管理部门想重新控制整个公司时,第三阶段的变革就发生了。一些上层管理人员寻求回归到中央集权的管理方法,但由于组织的经营范围太大,他们的愿望常常落空。那些向前推进的公司找到一个新的解决办法,就是使用特殊协调技术。第四阶段:协调。在这一阶段的演变时期,其特点是采用正规的制度来取得更大程度的协调,由高层经理负责建立和实行这些新制度。例如:

●使分散的单位联姻合并成产品组。

●建立并集中审查正式的计划程序。

●增加许多总部级别的雇员,创建公司范围内的全面控制程序,并考察一线管理人员。

●小心谨慎地权衡资本运作费用,分割打包给组织各部分。

●将每个产品组视为一个投资中心,投资回收率是分配资金时的重要标准。

●当营运工作决策仍采用分权方法时,某些技术职能,例如数据处理,其权力仍然集中在总部。

●在企业中使用股份选择权和分享利润等办法,以鼓励个人与企业的一体化。

所有新的协调制度都显示出是有用的,能通过更有效地分配公司的有限资源而使公司发展,这些制度促使一线经理注意他们本部门以外的事情。虽然这些经理仍负有很大的决策责任,但他们在面对总部的“监察人”时,要学会以更慎重的方式证明他们行为的正当性。

但这样一来,生产线和职员之间,总部和下属分支之间,会逐渐丧失信任。许多制度和计划在不断增加,但越来越无效化。一个烦琐公事程序的危机便形成了。例如,生产线上的管理人员越来越抱怨不熟悉基层情况的总部职员发号施令。然而,总部职员在他们的立场上又抱怨生产线上的管理人员不合作并且无知。这两群人又都在批评滋长起来的官僚体系弊端。程序凌驾于解决问题之上,创新失去了光彩。总之,组织变得过于庞大,过于复杂,以致不能通过正式的计划和僵化的体制来管理了。第四阶段的变革势在必行。

第五阶段:合作。看得出来,上述阶段强调个人间的大力合作,以便克服烦琐公事程序的危机。第四阶段的管理较多地依靠正式制度和程序,第五阶段则强调管理行动的自发性。这种自发性通过团队作用巧妙地处理个人之间的分歧来获取。社会控制和自我约束代替了正规的控制。对那些创立协调制度的专家,以及那些依赖规范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的一线管理人员来说,这种过渡尤其困难。

因此,第五个阶段的演变是围绕着更为灵活、更切合管理实际的行为而发展的。它的特点是:●焦点是通过团队行动快速解决问题。

●团队成员实现了各职能部门的人员交叉,以完成任务。

●总部的专业人员数量减少,他们被重新安排,组合到学科交叉的团队,总部专家与分部人员是协商,而不是指导。

●常采用矩阵式的结构,以便集中适当的团队,去解决适合的问题。

●简化正规的控制制度,并合成为单一的多功能制度。

●主要管理人员频繁会商,聚焦于关键问题。

●重视培训方案,训练管理人员的行为技能,以取得更好的团队协作并解决冲突。

●真实的信息制度与日常决策结合为一体。

●经济奖励多看团队表现,少看个人成就。

●整个组织都鼓励新方法的实验。

这个演变阶段的会产生什么样的变革响应呢?美国许多大公司现在正处于第五阶段的演变时期,所以答案是至关重要的。虽然没有什么明显的迹象,但我猜想由“?”危机引起的变革将以雇员们的“心理饱和状态”为中心,他们由于承受密集的团队协作和来自革新解决办法的沉重压力,逐渐把热情和体力耗尽了。

我的预感是:第五阶段的变革会通过新的结构和计划得到解决,新的结构和计划将允许雇员作定期的休息、反思和使自己恢复精力。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具有双重组织结构的公司:一个“习惯”的结构去完成日常工作,一个“反思”的结构去促进新的观察力和个人的丰富生活。这样,雇员们便可以依照精力的消耗和恢复,在两种结构之间来回移动。

一个欧洲组织正是这样的一种结构。在公司正常的结构之外又建立了五个“反思”组,目的是不间断地评审五种任务的活动,这些活动对组织都是基本的。五个反思组直接向董事报告,而且他们的报告在组织内全部公开。每个反思组的成员包括各级别和各职能的人员,成员每半年轮换一次。

目前实施的其他例子包括:给予雇员周期性休假;把管理人员派入和调出“热点”工作;实行每周四天工作制;保证工作安全;设立工作日的休闲娱乐设施;使工作更易于互换;在装配线上设置一个额外组使得有一组总是不上班而接受再教育;实行较长的假期和更加灵活的工作时间。

中国的实践是要求经理定期进行较低层的工作,这也值得非意识形态的重视。很久以前,美国的经理就认为,职业进展应该和头衔、薪金以及权力方面的上升等同看待。一个负责销售的副总经理会不会渴望去一个分厂的销售部门担任临时职务,甚至希望从这种工作得到益处呢?

历史的启示

现在让我为实践的管理人员总结一些重要的启示。这篇论文的主要特点都在“五个成长阶段中的组织实践”这个图表中加以说明,这张图表指出具体管理部门的行动在每个成长阶段的特点。这些行动也是结束上一变革时期的解决办法。

五个成长阶段中的组织实践

范畴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第四阶段第五阶段

管理焦点制造和销售经营效率扩展市场组织的巩固解决问题和

创新

组织结构非正式的中央集权、职能的分权的、地区

的生产工人和产品

团队矩阵

高层管理风

格个人主义和创业

精神

指导式的授权监察人参与

控制系统销售结果标准和费用中心报告和利润

中心计划和投资中心相互设定目

管理的报酬

重点所有权薪水和视功绩增加

工资

个人奖金分享利润及股份

选择

团队奖金

在某种意义上说,我希望许多读者会对我的模型作出反应,将它视为一种显而易见的、自然的方式来描绘组织的成长。对我来说,这类反应对检验模型的有效性起很大的作用。

但是,从一个更能反应情况的水平上看,我想这些反应更多是事后的认识而不是预见。经历过一连串发展的有经验的管理人员,现在会认同这个结果;但是,如果处在一个演变或变革阶段之中,他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他们大概能够回忆当时自己对发展的理解是有限的。也许他们拒绝了必要的改变,或者甚至感情用事地被卷进变革中,但未能提出一个建设性的解决办法。所以让我提供一些明确的准则,让成长中的组织的管理人员记在心中。

知道你目前处在发展顺序中的哪一阶段。每个组织及其组成部分都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层管理部门的任务就是要小心这些阶段;否则当改变的时机已经到来,管理者可能还看不出来,或者可能采取行动实施错误的解决方案。

上层领导者应该准备顺应潮流工作,而不是逆潮流而动;然而,他们应该谨慎,因为失去耐心以后会诱使人越过某些阶段。每一阶段会在组织中产生某种力量和一些可供学习的经验,这对于随后阶段的成功是必要的。例如,一个神童也许能像十几岁的人那样阅读,但他的行为却不象一个十几岁的人,直到他有了一连串的经验之后,他才成熟起来。

我也怀疑,管理人员能够或者是否应该采取行动避免变革。相反,这种紧张使人感到压力,有了想法,并且意识到需要改变从而引起新的实践。

承认解决办法的有限范围。在每一个变革阶段,显然只能借某种特殊的解决办法才能结束这一阶段;再者,这些解决办法不同于解决上次变革问题的那些办法。人们时常受到引诱去选择以前试过的解决办法,这就不可能使一个新的成长阶段向前发展。

在变革阶段变得过于混乱之前,管理部门必须做好打乱目前结构的准备。上层管理人员体会到,自己的管理风格已不再合适了,他们甚至可能自动离开领导岗位。一个善于应付第二阶段的经理如果碰到第三阶段,聪明的办法是寻找另一个处于第二阶段的组织,这更适合他的才干;这另一组织或在公司之外,或是公司的一个较新的附属机构。

最后,演变不是自动的,它是一种求生的竞赛。为了前进,公司必须有意识地引进计划中的结构,这种结构不仅能够解决目前的危机,也适合下一个成长阶段。这要求上层管理部门具有高度的自觉,也要极善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便使其他管理人员接受目前需要改革。体会到解决办法孕育着新的问题。管理人员通常不会意识到,有关组织的解决办法会在将来产生问题,比如授权最终会产生控制问题。过去的行动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公司未来将遇到什么事。

知道这种作用可以帮助管理人员以历史性的理解去评价公司的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指责目前的发展。更重要的是,管理人员能够预测将来的问题,从而在变革发展到无法控制之前,先准备好解决方案和应付战略。

意识到未来的问题,高层管理者可以决定不再扩展组织。例如,上层管理人员宁愿保留小公司那种非正规的实践,因为他们知道,这种生活方式适合于组织的有限规模,而不是由于上层管理人员的个性志趣才喜欢这种生活方式。如果选择使组织继续成长,可能使自己失去所喜欢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规模很大的组织又将怎样呢?他们能否为接踵而来的演变阶段找到新的解决方案么?或者,他们是否达到了这样的阶段:公司过于庞大,因而政府会采取行动肢解公司?

很清楚,关于组织的发展过程,可学的东西仍有很多。这里列举的阶段只有五个,而且仍仅是大略的估计。研究者刚开始研究不同行业中和各种文化中,有关结构、控制、报酬和管理风格的特殊发展问题。

然而,人们不应该等待事实铸就,而应该未雨绸缪,事前就教育管理人员,使他们以发展的观点去思考问题和采取行动。时间是一个关键性的方面,但我们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长时期没有注意到它。这是个有趣的似非而是的论点:多研究历史,可以使我们将来工作得更好。

选自《哈佛商业评论》1998年5-6月,王肖婧、王丽芳译,罗婕卿

含铜铁素体抗菌不锈钢组织演变规律与富铜相作用机理

含铜铁素体抗菌不锈钢组织演变规律与富铜相作用机理 在430铁素体不锈钢中加入一定量的Cu可以在保证耐腐蚀性能的同时获得优异的抗菌性能,极大地拓宽了430铁素体不锈钢的应用范围。本文从含铜430铁素体不锈钢中组织演变规律与富铜相作用机理入手展开分析研究。 通过热压缩试验研究了Cu对热加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Cu含量的升高,试验钢的变形抗力增加,动态再结晶过程受到阻碍,热激活能升高。而且沿着柱状晶不同方向热压缩时,变形抗力明显不同,因此板坯热轧时应注意三角区的变形行为,避免出现热加工裂纹。 此外,在1150℃加热保温时会发现表层的氧化皮内以及和基体结合的界面 处有纯Cu颗粒出现,说明保温过程中Cu会自发向板坯表面扩散,并且会偏聚融化,成为热加工的裂纹源。Cu还会阻碍试验钢冷轧板的静态再结晶过程,影响再结晶织构,但是可以通过随后的抗菌退火进一步调整基体织构。 抗菌试验表明,含Cu 2.0%的试验钢在800℃退火半小时后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就可达到99.9%。随抗菌退火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富铜相逐渐由球状发展成杆状。 对富铜相在800℃ Ostwald熟化过程进行了表征,发现富铜相的熟化主要是富铜相杆状方向的伸长,熟化速率为10.311 nm/s1/3。为了克服透射研究晶体学取向关系时一次只能分析一个的局限性,本文用XRD系统地分析了一个20 mm×25 mm面上富铜相的宏观织构和基体宏观织构的关系,确定二者之间以K-S关系为主,即{111}Cu//{110}Fe,<110>Cu//<111>Fe。 然后用XRD、EBSD和TEM分别从毫米、微米、纳米级别确定了在具有 <110>取向的晶粒内,杆状富铜相平行于表面,拥有最大暴露面积,可以提

组织变革与发展 (1)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 转型与创新 —组织变革与发展 黄培伦主讲 □学习目标 ?认识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的异同 ?了解组织变革的过程 ?了解组织变革的方式 ?认识组织变革的阻力 ?掌握克服组织变革的方法 ?了解组织发展的趋势 概念 辨析 有效的组织体现稳定与变革、维持与发展的统一。 组织变革(Organization Change, OC) —狭义仅限正式结构的改变; —广义还包括行为、技术等方面的改变。 组织发展(Organization Develop, OD) —狭义指成员行为的改变; —广义还包括结构、技术等方面的改变。 两者狭义有别,广义相通,统称组织变革与发展( OC & OD ) 组织学习(Organizational Learning, OL) 组织学习是一种过程,通过这一过程,组织成员能够对组织、环境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获得一致的认识,使组织能够更好地行动,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组织转型,实现组织绩效的提高。 组织转型(Organizational Transformation, OT) 组织转型强调基于组织学习的企业组织的重构和再造,注重组织的流程化、团队化、网络化、虚拟化。面向整个业务流程,体现集中与机动、集权与分权并重,动态、扁平的网状组织模式。 内容 主要为三大方面的改革 结构改革

组织设计 行为改革 培训和激励 技术改革 技术进步 包括:技术选择、技术开发、技术改造、技术引进。 模式 系统模型(图6-1) 过程 卢因模式() 解冻(unfreezing) —创造变革的动力 机制1:必须确定地否定目前的行为或态度或者在一段时间内不再强化或肯定; 机制2:这种否定必须建立足够的、能产生变革的迫切感; 机制3:通过减少变革的障碍,或通过减少对失败恐惧感来创造心理上的安全感。 变革(changing) —指明改变的方向,实施变革,使成员形成新的态度和行为 机制1:对角色模型的认同。即学习一种新的观点,或确立一种新的态度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观看其他人是如何做的,并以这个人作为自己形成新态度或新行为的榜样; 机制2:从客观实际出发,对多种信息加以选择,并在复杂的环境中筛选出有关自己特殊问题的信息。 再冻结(refreezing) —稳定变革 机制1:让成员有机会来检验新的态度和行为是否符合自己的具体情况。成员一开始对角色模型的认同可能很小,应当用鼓励的办法使之保持持久; 机制2:让成员有机会检验与他有重要关系的其他人是否接受和肯定新的态度。群体成员彼此强化新的态度和行为,个人的新态度和新行为可以保持更持久些。 吉普森模式()

企业成长理论

企业成长理论 理论部分: 古典经济学: 亚当斯密观点:单个企业的成长与其分工程度正相关,分工使得企业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更高的产出,从而取得规模效益。 马歇尔观点:认为新加入企业带来的竞争、企业家寿命有限性对企业成长的制约、企业在规模扩大时带来的灵活性降低都会使企业规模达到一种均衡。 新古典经济学: 基于对价格机制有效性的研究,认为企业会根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来安排生产,确定最有生产规模,实现利润最大化。当企业调整至最有生产规模时,即实现了企业成长。 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缺点: 忽略了企业资源、技术条件、企业发展战略对企业成长的影响,更加关注于企业规模的确定和调整上,而且更多的是一种静态均衡分析。 新制度经济学 科斯观点:企业是对市场的替代,企业扩张的动力是为了减少交易费用,管理费用和交易费用相比较决定了企业的规模。 新制度经济学缺点: 在考察企业成长方面,更多地关注于企业和市场的边界问题,也是一种静态分析。 企业内生成长理论: (一)彭罗斯在《企业成长理论》中建立了一个“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企业成长”的分析框架,企业成长是资源和能力交互作用的结果。 (二)普拉哈拉德提出“企业核心能力”,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配置、开发和保护资源的能力。 (三)提斯、皮萨罗、肖恩提出“动态能力”分析框架,企业整合、重构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技能来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 (四)施振荣提出“微笑曲线”理论,企业成长过程中应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向曲线左右两端(即产品研发和品牌营销)转型,在产业链分工中占据有利位置。 企业内生增长理论优点: 占据主流,强调企业要不断创新,协调好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 应用部分:转型升级的多种路径 (一)开发生产高附加值的新产品,通过产业创新实现升级。 1.产业内创新升级。不是靠“转行”去做芯片、太阳能等高科技新兴产业,而是立足于原有传统行业的优势,通过技术创新开发高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努力从

组织的变迁

第四部分组织的变迁与发展 第十二章组织的变迁 学时分配:3个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组织变迁的性质 一、组织变革的原因 1.组织变革的外部环境 2.组织变革的内部环境 二、组织变革的阻力 1.个人方面 2.经济方面 3.工作方面 4.社会方面 三、消除阻力的方法 1.鼓励参与和积极沟通 2.群体动力的作用 3.正确对待不同意见 4.协商是解决利益纷争的有效工具5.力场分析法 6.给予安全保障 7.变革推动者的作用 应该做的事情:

◆记住大多数人都是安于现状的。 ◆在进行变革之前,要事先发出通知。 ◆告诉雇员们,变革对他们是有利的。 ◆要坦率、诚实地告诉雇员,所要实现的变革对他们的工资和职位有何影响。 ◆认识到任何影响群体规范的变革都可能受到集体成员的反对。 ◆权衡变革的成本和效益。 ◆继续解决变革实施后仍存在的问题。 不应该做的事情: ◆不要假设,只是因为你解释了变革对你的雇员有利他们就会自动地接受任何变革。 ◆不要为难或嘲笑怀疑变革的人。 ◆不要以解雇或惩罚来威胁那些抵制变革的人。 ◆不要低估非正式群体的压力对人们接受变革的影响。 ◆不要忽视这样的事实:大多数雇员对变革的短期效益比长期效益更关心。 ◆如有必要,不要害怕妥协。 ◆不要因为变革而在人与人之间造成一种长期的对立,记住你要同这些人朝夕相处。 第二节组织变革的过程 一、准备与计划阶段 1.创造变革气氛 2.认清组织现状 (1)确诊问题,认识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组织诊断分为三个步骤:第一,调查现状;第二,分析资料,确认差距;第三,界定问题,分析原因,确定目标 (2)制定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 变革方案的制定应考虑如下五个关键的问题: 第一,谁(who)。 第二,什么(what)。 第三,何时(when)。 第四,为什么(why)。 第五,怎么样(how)。 二、组织变革的内容 1、以人为中心的组织变革 以人为中心的变革致力于变革人员的态度,以此导致对人员行动方式的修正,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1)在招收选拔新成员时严格标准。 (2)对组织成员进行各种训练,来改变他们的行动方式 2、以工作环境为中心的组织变革 管理人员希望通过工作环境的改变而带动人的行为的变化。这种方式忽视工作人员的态度,强调非人性的结构和程序的变革,以此来实现组织目标。 第一,精简机构与划小单位 第二,结构再设计或结构重组 第三,组织文化变革与滞后 三、试验与推广阶段

组织的发展和变革(组织行为学论文)

组织的发展和变革 随着我国经济与国际大市场的接轨,企业组织的稳定与变革之间,管理者会不会陷入无所适从的状况?因为管理者如果极力维护组织的稳定就有可能导致组织的僵化,如果积极推进组织的变革,又有可能造成组织不稳定和人心涣散。管理者盲目地推行变革也同样会使组织消亡,甚至会使组织消亡得更快。这就要求管理者在推动组织变革时要非常谨慎,必须首先确定组织的变革已经是非常必要的,才能展开变革的进程。在组织的变革中,还需要有正确理论的指导,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也就是说,必须根据未来发展可能出现的趋势,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组织进行变革。只有这样才能使组织的变革获得成功,才能使组织得到生存和发展,反之则会使组织倒退或消亡。 一、组织变革与发展的概念 组织变革是指对组织结构、组织关系、职权层次、指挥和信息系统所进行的调整和改变。组织建立起来,是为实现管理目标服务的,当管理目标发生变化时,组织也需要通过变革自身来适应这种新的变化的要求。 发展是哲学术语,指事物有小到大,有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有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事物的发展原因是事物联系的普遍性,事物发展的根源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既事物的内因。所以组织发展的概念是“组织的自我更新和开发”。它是组织应付外界环境变化的产物,将外界压力转化为组织内部的应变力及解决问题能力,以改善组织效能。在人力资源方面,它能通过参与,增加成员的激励水平,提高士气和满意度。二、组织变革与发展的过程及特征 (一) 组织发展思路与方法的演变 组织发展的理论与方法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演变而来,一是对工业组织运用了实验室训练方法;二是用调查反馈方法了解并改进企业和组织成员的态度。 (1)实验室训练方法。这个方法主要从1940年代开始运用,采用群体讨论和案例研讨等方式,认识和改变各个管理层次的工作行为。例如,举办群体人际关系训练班,逐步发展成了“群体训练实验室”,从事群体训练。这种训练方法成为组织发展的基本手段之一。 (2)调查反馈方法。组织发展的另一来源,是在群体人际关系训练的同时,运用态度调查和结果反馈方法,进行详细的多层次态度调查,然后对所搜集和整理的材料进行分析,并把结果反馈给参加训练的人。 从上述两个方面,逐步发展成目前的系统多样的组织发展技术,迅速而广泛地在各类企业和组织中应用。 (二)组织发展的基本特征 组织发展是提高全体员工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手段,也是提高组织效率的有效途径。组织发展有几个显著的基本特征。 (1)组织发展包含深层次的变革,包含高度的价值导向。组织发展意味着需要深层次和长期性的组织变革。例如,许多企业为了获取新的竞争优势,计划在组织文化的层次实施新的组织变革,这就需要采用组织发展模型与方法。由于组织发展涉及人员、群体和组织文化,这里包含着明显的价值导向,特别是注重合作协调而不是冲突对抗,强调自我监控而不是规章控制,鼓励民主参与管理而不是集权管理。 (2)组织发展是一个诊断──改进周期。组织发展的思路是对企业进行“多层诊断”、

网络经济下的企业组织结构变革

网络经济下的企业组织结构变革 摘要:介绍了网络经济下组织结构应该具有的新特征,提出了网络组织这种新的企业组织结构,探讨了从传统企业组织结构向网络组织转变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网络经济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变革 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推动了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家信息中心乌家培研究员认为,从理论上说,网络经济就是通过网络进行的经济活动,是经济网络化的必然结果;从经济形式上看,它是有别于游牧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带来了企业组织生存环境的巨大变化,为了生存和发展,企业组织不得不进行相应的变革以适应这种变化,而在这其中,组织结构的变革最为明显。 1.网络经济对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要求 在传统的经济环境下,实物资本、货币资本以及技术是经济增长和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传统的企业内与企业间组织形式正是着眼于实现资本与技术等要素的有效配置而设计的。而在网络经济下,人力资本以及由此产生的知识积累则成为经济增长和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自然需要新的企业组织形式来保证新的核心要素的有效配置。同时,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的指数化增长也使得传统的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和进行有效的内部沟通。这就需要新的组织形式来与组织的发展和变化相适应。总的来说,网络经济要求组织结构具有以下特征: 1.1 扁平化 扁平化是网络经济下企业组织变革最显著的特征。适合工业革命需要的组织结构都是一种金字塔式的层级结构,这种组织结构的优点是分工明确、等级森严、便于控制,但是,这种组织结构在网络经济下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例如:由于管理层次多导致机构臃肿、人员冗余,进而造成管理成本居高不下;不同机构之间互相推诿责任,管理效率低下;组织内部信息传递不畅等。为了克服传统组织的这些缺点,组织开始出现扁平化的趋势。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改变了传统命令链的多层级和复杂性,精简了结构层次,从而有利于信息的传递,保证信息传递的有效和不失真,大大提高了组织效率。 1.2 网络化

企业成长模式的研究

企业成长模式的研究: 1.1 钱德勒:“组织跟随战略”学说 “组织跟随战略”理论是围绕战略与组织结构的关系展开的。在详细回顾美国著名大企业杜邦、通用汽车、新泽西标准石油、西尔斯等公司成长历史的基础上,钱德勒提出了“组织跟随战略”的观点,这个观点实证基础是“成长企业具有的历史变革特征”。这个观点隐含的逻辑关系是:企业成长导致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不断调整,而组织结构的调整又是企业根据技术、市场环境变化实施一定战略的结果;另一方面,企业战略调整促使企业调整组织结构,进一步加速企业成长和竞争优势的获得。可见,只有能够不断调整组织结构适应企业战略的企业,才能够获得竞争优势,才能够不断成长。针对组织结构的变迁,他认为现代企业是通过四种方式或基本战略获得成长的,这四种战略就是横向合并、垂直一体化、地理上的扩散和多元化。 1.2 安东尼——安索夫——安德鲁斯的市场环境战略 安东尼(1965)在法约尔管理职能划分基础上,将计划和控制的职能进一步细化为战略规划、管理控制和操作控制,分别对应于组织的高、中、低三个层次,将战略管理从公司一般管理活动中独立出来,但是安东尼的战略理论只关注公司的战略规划。安索夫和安德鲁斯进一步完善了安东尼的战略思想,提出战略管理就是高层管理者研究、制定、实施和控制组织的长期目标、成长方式与组织架构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根据外部环境变化,逐步调整组织内部的资源配置和组织结构,只有当环境——战略——组织协调一致时,企业经营的目标才会顺利实现。安东尼——安索夫——安德鲁斯范式成为20世纪70年代被广泛传播和接受的一种战略理论。 归纳该理论范式的要点,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①竞争优势体现为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②强调环境、战略、组织配适协调是获得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③外部环境是制定企业战略的起点。 由上面的战略,安索夫将企业的发展模式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市场渗透(Market Penetration)——以现有的产品面对现有的顾客,以其目前的产品市场组合为发展焦点,力求增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采取市场渗透的策略,藉由促销或是提升服务品质等等方式来说服消费者改用不同品牌的产品,或是说服消费者改变使用习惯、增加购买量。 (2)市场开发(Market Development)——提供现有产品开拓新市场,企业必须在不同的市场上找到具有相同产品需求的使用者顾客,其中往往产品定位和销售方法会有所调整,但产品本身的核心技术则不必改变。 (3)产品开发(Product Development)——推出新产品给现有顾客,采取产品延伸的策略,利用现有的顾客关系来借力使力。通常是以扩大现有产品的深度和广度,推出新一代或是相关的产品给现有的顾客,提高该厂商在消费者荷包中的占有率。 (4)多元化(Diversification)——提供新产品给新市场,此处由于企业的既有专业知识能力可能派不上用场,因此是最冒险的多样化策略。其中成功的企业多半能在销售、通路或产品技术等know-how上取得某种综效(Synergy),否则多样化的失败机率很高。 1.3波特的行业定位战略 20世纪60年代,梅森(E.S.Masson)和贝恩(J.S.Bain)在市场结构不完全性假设基础上,提出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市场效率(即SCP)分析范式,认为不同的市场结构下企业的定价、广告、销售、研究等行为也有所不同,而这种企业行为又影响市场效率的发挥。波特进一步将SCP范式的分析延伸到不同市场结构下,企业可以采取那些具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演变过程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演变过程 会计一班王耀辉20095223 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是研究组织环境中人的行为,重点是企业组织中人的行为。组织行为学是依据实证科学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有关学科中的知识,系统地研究由人所形成的各种组织在个体、群体和组织层次上的行为,以达到组织所期望目标的学科。 组织行为学是由于西方有了企业,特别是有了管理教育以后,在商学院建立起来的一门学科和课程。组织行为学在西方发展的历史过程,实际上反映了它们对企业中人的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可以粗略地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科学管理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管理真正形成一门科学,这一时期称为科学管理时期,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泰勒。泰勒所倡导的科学管理方法用讲究效率、技术、方法的管理来代替凭个人方式和凭经验办事的管理,他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效率,而最高工作效率是雇主和雇员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础。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是基于经济人、理性人的人性假设,认为劳资双方追求的都是物质利益,只有金钱、物质利益才能刺激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忽略了人的社会性本质。与其说科学管理是一些原理和原则组成的管理理论,不如说科学管理是一种改变当时人们对管理实践重新审视的管理哲学。 2.经典组织理论 经典组织理论的代表性人物是法国的亨利.法约尔和德国的马克斯.韦伯。法约尔将管理职能概括为五个方面: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法约尔提出了14条组织管理原则: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别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集权化、等级制、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主动性、集体精神。这些原则对后来组织结构和模式的发展有深刻影响。组织对每个成员的职权和协作范围都有明文规定,使其能正确地行使职权,从而减少内部的冲突和矛盾。经典组织理论所描述的组织具有“理性组织”的特点,强调稳定、严格、精确、有序,但比较机械,不考虑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个性与情感。 3.人际关系学派 由于以泰勒、法约尔等人的管理思想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着重强调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纪律性,对管理中人的因素和作用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20世纪20 年代的管理实践中遇到了很多困惑,不能有效地达到控制个人和提高生产率与利润的目的,因此探索新的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成为必然。当时,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等人进行了著名的霍桑实验,创立了人际关系学派。 根据霍桑实验的结果,梅奥得出结论:影响生产效率的根本原因不是工作条件,而是工人自身;在决定工作效率的因素中,工人被团体所接受的融洽性和安全感比奖励性的工资有更为重要的作用。人际关系学说对人性的假设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认为人们的行为并不单纯出自于追求金钱的动机,还有社会方面、心方面的需要,即追求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重等,而且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是更为重要的。 4.人力资源学派 在人际关系学派的基础上,发展出的人力资源学派,其核心思想认为,企业中种种问题的根源在于未能发挥员工的潜力。这个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阿吉里斯和麦格雷戈都强调应该让员工承担更多的责任,发挥他们的潜力,满足员工的成就感,这样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对这一学派的理论起到重大作用的是心理学家马斯洛等人的“自我实现人”假设。“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行为动机首先来自基本需要,如果基本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又会激发更高层次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生理需要是指人为了生存而产生的最基本的

组织发展与变革以某公司变革为例

设计(论文)内容及要求: 设计内容: 图书馆查找资料,了解组织变革与发展的基本概念。同时,通过实例查找, 选取一个较为合适的实例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撰写出论文,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背景和组织结构现状,通过对公司背景的描述,熟悉组织的结构现状; 2宏观环境分析,通过从公司所处的自然环境,技术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 进行分析; 3中、微观环境分析,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对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 4组织变革与发展的举措,列举公司变革的所采取的措施,并对其取得效果 进行描述。 要求: (1)按照毕业论文任务书的要求,在指导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结合实际情况,按期、认真完成论文; (2)查阅相关的资料和书籍,对组织的变革和发展的概念进行深入的研究, 了解组织变革有可能遇到的阻力,了解组织变革与发展的举措等。 指导教师: 年月日

南华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班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设计(论文)题目组织发展与变革 设计(论文)题目来源自选 设计(论文)题目类型理论研究类起止时间2010.9~2011.4 一、设计(论文)依据及研究意义: 依据:企业组织发展和变革是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而进行的,以改善和提高组织效能为根本目的的管理活动。依据组织组织和发展的模式,合理的选择 变革方式,从而提高组织的效能。 意义:每个组织都有一个多层次、多因素、复杂多变的背景,组织想要维持和发展,必须不断调整与完善自身的结构和功能,提高在变化的背景下生存、维持和 发展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即不断地对组织进行变革。企业和组织不是孤立存在 的封闭性组织,它是与周围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的开放性系统。客观环境在不断变化,企业和组织需要不断变革才能适应新的情况和要求。 设计(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预期目标:(技术方案、路线) 内容: 1引言背景和组织结构现状,通过对公司背景的描述,熟悉组织的结构现状; 2宏观环境分析,通过从公司所处的自然环境,技术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 进行分析; 3中、微观环境分析,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对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 4组织变革与发展的举措,列举公司变革的所采取的措施,并对其取得效果 进行描述。 预期目标: 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的完成本次毕业论文,并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完成任务书中的各项研究内容,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1)按照毕业论文任务书的要求,在指导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结合实际情况,按期、认真完成论文;

阿里、腾讯、百度的组织结构

《技术管理之巅》本书为您解密国内顶级互联网公司技术团队管理的精髓。作者结合自己十余年在国内知名互联网公司MySteel、1号店等担任PMO总监、技术总监的丰富经验,进行归纳和总结。本节为大家介绍最佳实践案例:阿里、百度、腾讯的组织架构。 作者:黄哲铿来源: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11-30 12:4 3.3.4 最佳实践案例:阿里、百度、腾讯的组织架构 3.3.4 最佳实践案例:阿里、百度、腾讯的组织架构 案例3-4 阿里、百度、腾讯的组织架构 首先,我们来看阿里集团的组织架构。阿里集团战略官曾鸣在公司内部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协同,不是协调。协同是一群人用网络化的方法,自组织地朝一个目标共同努力,而不是由上而下行政指令的方法,告诉你必须走同一条路。阿里巴巴正在朝着生态化的组织形态演进。 所谓生态化的组织形态,就是自上而下的管理会减少,而横向之间的主动连接会更多,基于兴趣、靠任务结合起来的项目和自组织的业务会越来越多,这跟原来金字塔结构的组织形态大不一样。 2012 年阿里巴巴分拆为“七剑”,觉得不够;2013 年又拆分为25 个事业部,数量也还嫌少。将来有可能被定义成35 个、45 个、55个甚至更多个事业部,或者小的业务单元,才能织成一张大网,在这样的组织之下,底下的人做决定的可能性就会越来越大。 阿里巴巴是从一个非常确定的世界走向一个网状、不确定的世界。阿里巴巴正从原来的金字塔结构变成一个更生态型的组织。传统自上而下的组织形式,它的特点是控制、命令,管理工具是做计划、预算。今后会慢慢变成靠激发、鼓励、指明方向、自下而上这种方式,从所谓的整合资源变为资源聚合。阿里巴巴哪个部门如果缺人,现在很少搞集团统一调配,你有本事自己去说服别人愿意跟你干,这叫聚合资源。就像一个个风火轮,你的能力足够大,你就会吸引更多的能力、资源,这是一种市场的力量,也是一种生态系统的力量。资源会被什么吸引?你做的项目是不是有意义、别人对这件事会不会感兴趣,而不是行政命令。如图

组织变革

?1、杜邦公司组织变革的内在动因是什么(结合组织理论和组织变革理论及变革实践),这个案例对于当代中国家族企业及其他企业的的组织变革有什么启示。 变革的原因 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 诸如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产品和工艺的变革等。企业组织结构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手段,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必然要求企业组织结构做出适应性的调整。 企业内部条件的变化 企业内部条件的变化主要包括: (1)技术条件的变化,如企业实行技术改造,引进新的设备要求技术服务部门的加强以及技术、生产、营销等部门的调整。 (2)人员条件的变化,如人员结构和人员素质的提高等。 (3)管理条件的变化,如实行计算机辅助管理,实行优化组合等。 企业本身成长的要求 企业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时对组织结构的要求也各不相同,

如小企业成长为中型或大型企业,单一品种企业成长为多品种企业,单厂企业成为企业集团等。 1、组织文化和员工素质 例如,企业员工结构改变;员工素质及理念的改变,如:学历、经验、技能、工作态度、作风、期望值、价值观等发生变化;人员数量、规模的增减等都会是企业组织变革的动因 2、决策层的变化 如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法人治理结构,决策层的人事变动及企业股权结构的变更而导致的管理方式的改变,新的决策者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势必会对组织进行调整。 3、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使用和升级 为了适应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使用和升级,企业就必须调整组织结构,优化业务处理流程。 4、战略需求 企业战略调整和新战略目标的实现,都需要有和之相适应的组织结构,正所谓战略决定结构。 5企业自身成长的需要。 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在创建后,由于外部及本身的原因,企业必然要争取成长壮大,企业成长的过程就是企业生理周期的变迁过程,企业处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需要有不同的组织结构和之相配套。 到了1974年在杜邦公司的董事会中,只有5个人和杜邦家族有血缘关系,而整个董事会有24名成员。家族成员也对公司将自己的财产集

企业发展生命周期理论

企业发展理论(三):生命周期理论 1.生命周期理论的流变 自1972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拉芮·格雷纳(LarryE.Greiner)在《组织成长的演变和变革》一文中首次提出企业生命周期概念以来,来自生物学、心理动力学、经济学与管理科学等领域的学者和企业研究者,对企业生命周期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深入的研究。尼尔森(Nelson,1982)和温特(Winter,1984)等学者,从生物学的视角切入来研究企业的生命周期问题。他们认为,企业像生物有机体一样,有一个从诞生、成长、壮大、衰退、直至死亡的过程,要经历从生到死、由盛转衰的演化。企业具有和一般自然生物系统相似的三个生命特征,即新陈代谢性、自我复制性和突变性;企业成长通过类似生物进化的三种核心机制来推动,借助多样性、遗传性和选择性来完成。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市场环境为企业成长提供界限,这一界限与企业存活能力和增长率有密切的关系。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将遵循量变到质变的基本规律,在由一个生命阶段过渡至另一个生命阶段的转折点上,企业将面临独特的升级问题,质变前后企业将呈现非常不同的状态,质变后企业的功能和能力将发生显著的改变,同时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也会显著变更。 邱吉尔(Churchill,1983)、奎因(Quinn,1983)和艾迪斯(Ichak.Adizes,1989,1999)等人,将考察企业的重点放在企业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的特征等问题上,并从企业的核心技术周期、企业家周期等多个角度认知企业的生命周期。他们认为,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具有若干阶段的连续过程,企业在各个阶段通常经历一段相当平静的稳定进化成长期,而结束于不同形式的管理危机。企业的核心技术周期、企业家周期等对企业生命周期有重要影响,这些周期的存在和共同叠加产生企业整体的生命周期。他们的核心思想是,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和行为方式,这些特征和方式可以通过灵活性和可控性两个指标来体现。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艾迪斯的分法。艾迪思将企业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十个时段。三阶段分别为“成长阶段”、“再生与成熟阶段”以及“老化阶段”。其中,成长阶段包括了孕育期、婴儿期和学步期三个时段;再生与成熟阶段包括了青春期、盛年期和稳定期三个时段;老化阶段则包括了贵族期、官僚化早期、官僚期和死亡期四个时段(见图1)。 各种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共同点是,把企业看作一个活的生命体,即心智、躯体、精神一应俱全的生物法人,从企业生存发展的角度,深入考察企业从创立、成长到衰亡的全部过程,动态评价企业成长各阶段的特点及对策,探讨企业生命演进过程中呈现的阶段性及成长与老化衰亡的关键因素和深层原因,揭示企业持续成长的规律,寻求企业长寿之道和修炼途径。认识企业生命周期的规律,是为了认识了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征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知道如何避免或尽量减少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创业企业健康发展,以最佳姿态进入盛年期;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措施延长盛年期,延缓企业衰退期的到来,从而使企业获得高质量的生命。但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是企业作为人工组织与自然界的生物在生命决定机制、进化机制上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其演变尽管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它不一定按照生物体的生命演变规律进行。比如,企业生命的发展有时可能倒退回某阶段,这种现象在生物界不会出现。二是企业作为一个同时具有生物特性和社会特性的开放复杂系统,其发展在各种因素交互影响下,表现为一个从孕育、创立、成长到成熟、变异的动

阿里腾讯百度的组织结构

阿里腾讯百度的组织结构 Revised by BLUE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2,2020.

《技术管理之巅》本书为您解密国内顶级互联网公司技术团队管理的精髓。作者结合自己十余年在国内知名互联网公司MySteel、1号店等担任PMO总监、技术总监的丰富经验,进行归纳和总结。本节为大家介绍最佳实践案例:阿里、百度、腾讯的组织架构。 3.3.4最佳实践案例:阿里、百度、腾讯的组织架构 3.3.4最佳实践案例:阿里、百度、腾讯的组织架构 案例3-4阿里、百度、腾讯的组织架构 首先,我们来看阿里集团的组织架构。阿里集团战略官曾鸣在公司内部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协同,不是协调。协同是一群人用网络化的方法,自组织地朝一个目标共同努力,而不是由上而下行政指令的方法,告诉你必须走同一条路。阿里巴巴正在朝着生态化的组织形态演进。 所谓生态化的组织形态,就是自上而下的管理会减少,而横向之间的主动连接会更多,基于兴趣、靠任务结合起来的项目和自组织的业务会越来越多,这跟原来金字塔结构的组织形态大不一样。 2012年阿里巴巴分拆为“七剑”,觉得不够;2013年又拆分为25个事业部,数量也还嫌少。将来有可能被定义成35个、45个、55个甚至更多个事业部,或者小的业务单元,才能织成一张大网,在这样的组织之下,底下的人做决定的可能性就会越来越大。 阿里巴巴是从一个非常确定的世界走向一个网状、不确定的世界。阿里巴巴正从原来的金字塔结构变成一个更生态型的组织。传统自上而下的组织形式,它的特点是控制、命令,管理工具是做计划、预算。今后会慢慢变成靠激发、鼓励、指明方向、自下而上这种方式,从所谓的整合资源变为资源聚合。阿里巴巴哪个部门如果缺人,现在很少搞集团统一调配,你有本事自己去说服别人愿意跟你干,这叫聚合资源。就像一个个风火轮,你的能力足够大,你就会吸引更多的能力、资源,这是一种市场的力量,也是一种生态系统的力量。资源会被什么吸引?你做的项目是不是有意义、别人对这件事会不会感兴趣,而不是

企业组织变革实施方案

企业组织变革实施案 目录 一、组织变革基本框架··············································P03 二、部门组织职能设计··············································P08 三、相关配套问题说明··············································P31 四、组织变革保障体系··············································P38 附件:各部门权限规定 本实施案依据前期《战略定位与组织变革》的相关指导思想,就公司未来组织的相互关系和业务运作,进行了详细说明和具体阐述,以建立起组织运作的操作原则和实施基础,亦是后期相关材料制作的纲领性文件。 一组织变革基本框架 1.1 组织变革思路

?职能部门按占用的资源分类,考核相关资源的配置开发效率 ?业务部门按照产品系列划分,对业务活动的价值链横向切割 经营体制转型:企业由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实行订单式生产和外向主导型的市场开拓,将公司资源进一步向市场一线倾斜配置,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和需求 组织变革说明 培育核心人才: a. 通过建立事业部,为公司优秀人才提供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和成长的空间,培育和形成一大批骨干力量,支撑公司未来的长远发展 b.打破国企的裙带关系和论资排辈等旧有不良习俗,塑造新的企业文化。放权自主经营:a. 强调有效监控下的权力下放,改变现有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促进对市场的快速反应 b. 进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有利于分清各业务单位的经营责任

企业成长理论的渊源与发展总结

企业成长理论的渊源与发展 总结 摘要:企业成长问题是当今理论界的热点问题。然而,企业 成长理论的研究却长时间徘徊于主流经济学之外。本文将零星散 布于企业理论历史长河中的企业成长理论做一简单的回顾与梳理,期望能为广大理论工作者日后的深入探索提供帮助。 关键词:企业成长古典经济学企业理论 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承认,企业而不是国家是现代社会最 为重要的核心组织,企业的竞争力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最终依靠。因此,企业的成长问题理应备受经济学家关注。然而,企业 成长理论的研究却长时间徘徊于主流经济学之外。尽管在经济理 论史中零星地散布着一些关于企业成长理论有价值的观点,并且Edith Penrose 女士在1959年发表的专著——《企业成长理论》(英文名《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 》)——为企业成长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遗憾的是,目前对于企业成长的 系统研究仍然是十分匮乏,这一点在经济学文献中表露无疑。本 文尝试对企业成长理论的渊源与发展做以简要的回顾。 一、古典经济学对企业成长的分析——从亚当?斯密、小穆勒到马歇尔

古典经济学主要是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解释企业存在与扩 张的。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分工的规模经济利益是企业成长的主要 诱因——企业中生产作业的分工和专业化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 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而这又进一步深化了企业的 分工协作,如此循环往复,最后通过企业规模经济的获得实现了 企业的成长。 (一)亚当?斯密和小穆勒的企业成长观 最早在著述中涉及到企业成长思想的当属古典政治经济学的 开创者亚当?思想汇报专题斯密。在他的传世巨著《国富论》中, 斯密非常重视专业化和分工协作所带来的报酬递增现象。他指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 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亚当?斯密,1972,p5)虽然斯密的理论没有直接具体地给出企业形成和扩张的原因,但 是毫无疑问,分工与企业的形成及扩张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正是因为有了分工,才使得每个人不是各自为营地生产和交易, 而是将生产过程分割成若干的工序和工种,由工人在企业中“集 中地”分工作业,这样既“提高了每个工人的灵巧性”“发明了 许多方便和节省劳动的机器”同时也“节约了更换活计时通常会 损失的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交易效率,推动了生产规模的 扩大。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内部就可能采用更加不可分的 技术,这种技术使劳动分工进一步深化,引起规模报酬递增,企 业规模自然也在进一步扩大,最终实现企业的成长。

人才结构演变规律(杨少杰)

企业进化规律之人才结构演变规律 ——组织形态管理理论应用 文/杨少杰 何谓人才?人才就是具有价值创造能力、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人。人才是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载体,具备不同价值创造能力的人是不同类型的人才。人才结构则是具有不同价值创造能力的人才之间组合关系。 组织重视人才,其实重视的不是“人”,而是“才”,因为“才”是价值创造能力的体现。近几个世纪以来,“人”的供应相对较多,但是缺乏能够为组织创造价值的“才”,“才”是人具备的一种才能,不同的人具备不同才能。如果抽象的看组织,组织价值创造能力是由众多的价值创造能力有机组成,组织其实是“才”的集合体,人才结构就是“才”的结构,组织可以通过“才”的组合创造出人类需要的价值。 企业进化规律 人才结构是构成企业形态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当企业形态演变时,人才结构必然发生演变。 在市场生态中,企业形态沿着产业价值链不断演变,经历了股东价值形态、精英价值形态、客户价值形态、利益相关者价值形态等四种典型组织形态,实现了从低级组织形态向高级组织形态进化,如下图所示。四种企业形态特征分别可以用四种平面图形代表,股东价值形态形如三角形,精英价值形态形如梯形,客

户价值形态形如八边形,利益相关者价值形态形如圆形。其中股东价值形态、精英价值形态就是人们常说的“金字塔”形,这也是中国的主流企业形态特征。企业发展“瓶颈”即为企业形态演变的边界点,处于这个阶段需要通过“变形”突破企业发展“瓶颈”。 企业进化规律 人才结构演变规律同企业进化规律相同。当企业形态不断进化时,人才结构也发生改变,不同企业形态,人才结构特征不同。在企业进化过程中,人才结构经历了花瓶型人才结构、钻石型人才结构、橄榄型人才结构、圆球型人才结构四种形式。 人才结构演变规律 当企业从股东价值形态进化到利益相关者价值形态时,企业人才结构从花瓶型人才结构演变到圆球型人才结构。

你认为应该如何进行组织管理模式变革

组织变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关系,因此必须讲究策略。组织变革的策略主要包括三方面的策略:变革方针的策略、变革方法的策略、应对阻力的策略。 变革的方针策略主要指: (1)积极慎重的方针。即要作好调查,做好宣传,积极推行。 (2)综合治理的方针。即组织变革工作要和其它工作配合进行,这主要是指组织的任务变革、组织的技术变革、组织的人员变革。 组织变革的方法策略主要包括: 改良式的变革 这种变革方式主要是在原有的组织结构基础上修修补补,变动较小。它的优点是阻力较小,易于实施,缺点是缺乏总体规划、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带有权宜之计的性质。 爆破式的变革 这种变革方式往往涉及公司组织结构重大的,以致根本性质的改变,且变革期限较短。一般来说,爆破式的变革适用于比较极端的情况,除非是非常时期,如公司经营状况严重恶化,一定要慎用这种变革方式,因为爆破式的变革会给公司带来非常大的冲击。 计划式的变革 这种变革方式是通过对企业组织结构的系统研究,制订出理想的改革方案,然后结合各个时期的工作重点,有步骤,有计划的加以实施。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有战略规划、适合公司组织长期发展的要求;组织结构的

变革可以同人员培训,管理方法的改进同步进行;员工有较长时间的思想准备,阻力较小。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组织变革,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专家诊断,制定长期规划,员工参加。 企业组织变革的模式选择 对于企业组织变革的必要性,有这样一种流行的认识:企业要么实施变革,要么就会灭亡。然而事实并非总是如此,有些企业进行了变革,反而加快了灭亡。这就涉及到组织变革模式的选择问题。这里将比较两种典型的组织变革模式:激进式变革和渐进式变革。激进式变革力求在短时间内,对企业组织进行大幅度的全面调整,以求彻底打破初态组织模式并迅速建立目的态组织模式。渐进式变革则是通过对组织进行小幅度的局部调整,力求通过一个渐进的过程,实现初态组织模式向目的态组织模式的转变。 激进式变革 激进式变革能够以较快的速度达到目的态,因为这种变革模式对组织进行的调整是大幅度的、全面的,可谓是超调量大,所以变革过程就会较快;与此同时,超调量大会导致组织的平稳性差,严重的时候会导致组织崩溃。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企业的组织变革反而加速了企业灭亡的原因。与之相反,渐进式变革依靠持续的、小幅度变革来达到目的态,即超调量小,但波动次数多,变革持续的时间长,这样有利于维持组织的稳定性。两种模式各有利弊,也都有着丰富的实践,企业应当根据组织的承受能力来选择企业组织变革模式。激进式变革的一个典型实践是“全员下岗、竞争上岗”。

企业发展理论

企业发展理论(三):生命周期理论 【进入论坛】【推荐朋友】【关闭窗口】 2006年11月13日 14:33 来源:中国管理传播网作者:徐飞 1.生命周期理论的流变 自1972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拉芮·格雷纳(LarryE.Greiner)在《组织成长的演变和变革》一文中首次提出企业生命周期概念以来,来自生物学、心理动力学、经济学与管理科学等领域的学者和企业研究者,对企业生命周期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深入的研究。 尼尔森(Nelson,1982)和温特(Winter,1984)等学者,从生物学的视角切入来研究企业的生命周期问题。他们认为,企业像生物有机体一样,有一个从诞生、成长、壮大、衰退、直至死亡的过程,要经历从生到死、由盛转衰的演化。企业具有和一般自然生物系统相似的三个生命特征,即新陈代谢性、自我复制性和突变性;企业成长通过类似生物进化的三种核心机制来推动,借助多样性、遗传性和选择性来完成。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市场环境为企业成长提供界限,这一界限与企业存活能力和增长率有密切的关系。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将遵循量变到质变的基本规律,在由一个生命阶段过渡至另一个生命阶段的转折点上,企业将面临独特的升级问题,质变前后企业将呈现非常不同的状态,质变后企业的功能和能力将发生显著的改变,同时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也会显著变更。 邱吉尔(Churchill,1983)、奎因(Quinn,1983)和艾迪斯(Ichak.Adizes,1989,1999)等人,将考察企业的重点放在企业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的特征等问题上,并从企业的核心技术周期、企业家周期等多个角度认知企业的生命周期。他们认为,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具有若干阶段的连续过程,企业在各个阶段通常经历一段相当平静的稳定进化成长期,而结束于不同形式的管理危机。企业的核心技术周期、企业家周期等对企业生命周期有重要影响,这些周期的存在和共同叠加产生企业整体的生命周期。他们的核心思想是,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和行为方式,这些特征和方式可以通过灵活性和可控性两个指标来体现。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艾迪斯的分法。艾迪思将企业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十个时段。三阶段分别为“成长阶段”、“再生与成熟阶段”以及“老化阶段”。其中,成长阶段包括了孕育期、婴儿期和学步期三个时段;再生与成熟阶段包括了青春期、盛年期和稳定期三个时段;老化阶段则包括了贵族期、官僚化早期、官僚期和死亡期四个时段(见图1)。 各种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共同点是,把企业看作一个活的生命体,即心智、躯体、精神一应俱全的生物法人,从企业生存发展的角度,深入考察企业从创立、成长到衰亡的全部过程,动态评价企业成长各阶段的特点及对策,探讨企业生命演进过程中呈现的阶段性及成长与老化衰亡的关键因素和深层原因,揭示企业持续成长的规律,寻求企业长寿之道和修炼途径。认识企业生命周期的规律,是为了认识了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征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知道如何避免或尽量减少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创业企业健康发展,以最佳姿态进入盛年期;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措施延长盛年期,延缓企业衰退期的到来,从而使企业获得高质量的生命。 但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是企业作为人工组织与自然界的生物在生命决定机制、进化机制上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其演变尽管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它不一定按照生物体的生命演变规律进行。比如,企业生命的发展有时可能倒退回某阶段,这种现象在生物界不会出现。二是企业作为一个同时具有生物特性和社会特性的开放复杂系统,其发展在各种因素交互影响下,表现为一个从孕育、创立、成长到成熟、变异的动态演化过程,这过程使企业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混沌性。人们可以预测自然生命体的生命周期和周期内的各阶段,但对一个企业却做不到这一点。对于企业生命周期是否真正存在明显的阶段性这一问题,研究者还远没有达成广泛的共识。三是对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只是概念上的,虽然在逻辑上能自恰、形式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